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七十二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百七十二卷目錄
奉天府部彙考四
奉天府風俗考
奉天府祠廟考
奉天府驛逓考
奉天府古蹟考
職方典第一百七十二卷
奉天府部彙考四
编辑奉天府風俗考 通志
编辑總敘
《漢書地理志》:「遼東地廣民稀,箕子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其民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
《金史》舊風淳直,其祭天地,敬親戚,尊耆老,接賓客,信朋友,禮意款曲,皆出自然。
元志性悍善騎射
《明一統志》:「人多僑居,俗各異好。」 又云:「人性淳實,務農桑,習文禮。」
右按遼地風俗見於史傳者,其略如此。《我》
朝自
聖祖肇興,培養教化之餘,俗尢淳厚,大抵質直少文剛
毅而不撓,其天性也。最近古者,士大夫無驕汰侈靡之習,閭閻勤儉而畏法行者不齎糧而雞黍之誼必篤。父兄對賓客,子弟侍立執杯勺必恭。家庭無詬誶,市鮮喧呶。遼河左右混同,長白之間介士編氓,習尚未相遠也。招倈既廣,絃誦漸興,轉移化導,民牧之責,故復各因其地分列於後云。
興京
性情勁朴,不事文飾,射獵尢嫺。
奉天府:〈承德縣附郭。〉
性朴實,氣剛健,近習禮讓,雅尚《詩》《書》。
遼陽州
勇悍喜騎射,淳樸力農。
海城縣
性剛好獵,質多而少文。
蓋平縣
氣質勇敢,勤於種萟,漸成幹止。《開原縣》。
賦性質實務農習射
鐵嶺縣
風成剛果習尚敦龐
鳳凰城附
習尚簡略騎射足多
金州附
擅魚鹽勤耕作
奉天府祠廟考 通志
编辑本府。〈承德縣附郭。〉
社稷壇 未設
「風雲雷雨山川壇」 、未設。
厲壇 在小北關外祭
八蜡廟 未設
「都城隍廟 」 在城內大街鼓樓東路北,舊瀋陽城隍廟也。廟內有元至正年碑。一、明洪武、弘治、萬曆年間皆重修,有碑記。我
皇清建都後,陞「都城隍廟。」康熙元年重修,有司以時
致祭
旗纛廟 未設
「地藏寺 」 :在玉皇廟東。天聰六年,八旗撥僧八十名居之。康熙二十一年
聖駕臨幸。
「關帝廟 」 二處一在地載門外教場,崇德八年
「敕建。」「其《大門坊表》」
賜額曰「義高千古。」歲時,官給香燭,一在天祐門外。
「七聖祠 」 在外攘門外。
上帝廟 :在地載門外。
三皇廟 在福勝門外
「火神廟 二處,一在福勝門外,一在德盛門外。」 「藥王廟 二處,一在德盛門外,一在外攘門外。」 「《天齊廟 》在內治門外。」
馬神廟 在天祐門外
娘娘廟 在天祐門外
《龍王廟 》二處,一在外攘門外,一在奉天府城。
外白塔堡
龍母廟 在奉天府城外泥溝堡。
「增福廟 」 在奉天府城外《八家子》。
「慈慧寺 」 ,即「談家庵」 ,在《外攘》門外。
慈照寺 即佟家庵,在《地載》門外。
實勝寺 俗呼為「黃寺」 ,在外攘門外。
國初
敕建,有「碑。」
永光寺 ,在撫近門關外,有塔在寺之左。廣慈寺 ,在德盛門關外,寺前塔一座。
延壽寺 ,在外攘門關外,寺前塔一座。
法輪寺 ,在《地載》門外,有塔。四寺俱。
《敕建》:
大法寺 ,在北關,俗呼「八王寺。」
國初親王建置
「觀音寺 」 ,在《外攘》門外。
永壽寺 ,在外攘門外,觀音寺之右。
《長安寺 》,在城內東北,古剎也。
普度寺 在東關內
大寧寺 在大南關
永寧寺 在懷遠門外
清雲寺 :在德盛門內。
上陽寺 在奉天府城外石壁山上。
華嚴寺 ,在德盛門外。
般若寺 :在德盛門外。
大佛寺 在德盛門外
豐雲寺 ,一名「姚家寺」 ,在奉天府東北七十里,地藏寺 三處:天祐門外一,外攘門外一,三塊石一。
普濟寺 在天祐門外
王都堂寺 在德盛門外。
黃山寺 在奉天府城東南。
《石䃳寺 》,在奉天府城東南七十里。《保寧寺 》,在奉天府城東。
朝陽寺 在奉天府城東南。
崇壽寺 在《地載》門外,塔一座,有明萬曆中重修碑記,稱「此塔創於唐尉遲恭監造。康熙三年僧綱丁祖慧等重修。」
向陽寺 在奉天府城東北。
雙泉寺 在奉天府城東北。
朝陽寺 在撫順北關外。
興隆寺 在撫順城內
保安寺 ,在奉天府城西南,傍塔一座;
舍利寺 ,在奉天府城西塔灣,寺前有塔,名「舍利」 ,寺因以名,又曰「迴龍寺。」
白衣寺 在福勝門外
長寧寺 在城西北五里。初為
御花園、順治十三年、
敕賜為寺。
舊洪福庵 在懷遠門外。
《地藏庵 》二處,一在奉天府城外「雙臺子」 ,一在外攘門外。
白衣庵 三處,外攘門外,一福勝門外,一即「崔家庵,又一即孟家庵。」
極樂庵 :在德盛門外。
淨業庵 :在德盛門外。
觀音庵 在福勝門外,又曰「羅家庵。」
楊家庵 在福勝門外
觀音閣 二處,一在撫近門外,一在《外攘門外》,《龍王廟》內。
「三教堂 」 在懷遠門外。
子孫堂 在懷遠門外
《華嚴堂 》,一名「楊家寺」 ,在德盛門外。
觀音堂 ,僧惠宗建,一曰「惠宗寺」 ,在天祐門外,《遼陽州》。
社稷壇 舊在南關外,後廢。今春秋設臺望祭。「風雲雷雨、山川壇 舊在南關外,後廢。今春秋設臺望祭。」
厲壇 舊在北門外,久廢。今在西關外望祭。八蜡廟 舊在南關外,後廢,今春秋設臺望祭。城隍廟 在城西北隅,順治十四年重建。旗纛廟 舊在教場,後廢。今關外望祭。
鄧將軍祠 在鐘樓東。明弘治間,為都指揮使鄧佐建。
嘉惠祠 在城西,明嘉靖間,為巡按御史曾銑建。
褒功祠 在城南三里莊。明正德中,為總兵韓斌建。
關帝廟 在西門外。廟甚古,不知創自何年。火神廟 在城西北隅城隍廟之右。
東嶽廟 在城東隅。舊垂興寺,後改。
廣祐寺 ,在西門外。有白塔,俗呼「白塔寺。」 天聰九年奉。
敕重修。內有《碑記》,謂「此寺創於漢時,唐尉遲恭重修。」
蓋古剎也,內有自來佛一尊。相傳前代有一鄉民往廣寧貿易,路遇一童子曰:「我欲往廣祐寺,能負我往,以銀布相酬。」 其人諾之數百里,不終朝而至。抵寺,則一金身佛像也,數人輿之不動。寺僧異之,酬以銀布。康熙二十一年四月。
聖駕幸寺。
賜袈裟。寺周可二三里,門對千山,亦州之勝蹟也。
西會寺 在西門外。相傳亦唐時建。
東會寺 在前東門外
天王寺 在舊定遼左衛治西。
地藏寺 在舊定遼後衛治西北。
龍泉寺 在城南六十里千山上。崇德元年,撥僧八九名,給衣糧。
大安寺 ,在龍泉寺南八九里。崇德元年,撥僧十名,給衣糧。
棲雲寺 在城東三十里。
向陽寺 在城西南十五里。
祖越寺 在龍泉寺東
中會寺 在祖越寺南十里。
香巖寺 ,在龍泉寺南,有仙人臺。
泰山娘娘行宮 在城西北隅,城隍廟之右。長春觀 在遼陽城東南。
朝陽觀 在城東南十五里湯河。
海城縣
社稷壇 :在舊城西門外。康熙二十一年,知縣鄭繡重立。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新城東門外。康熙二十一年,知縣鄭繡設立。
厲壇 :在舊城北門外。康熙二十一年,知縣鄭繡立。
八蜡廟 在大南門外
城隍廟 :在舊城西南隅。知縣江溥建。
旗纛廟 在城東南隅。舊有廟,今廢。
衙神廟 在縣儀門外,知縣陳王星建。
關帝廟 在舊城西門內,知縣王全忠建。「火神廟 」 在舊城北門內西偏。
三皇廟 在海城縣牛莊北關。
「蟲王」 、「馬神」 、龍王廟 共三楹,在舊城南門外。七聖廟 在舊城南門外。
五道廟 在舊城北門內。
玉皇廟 在新城內之北。
三官廟 二處舊城西門外一,康熙二十年建,城南六十里一。
娘娘廟 二處新城南門內,一海城縣耀州,一「上帝廟 」 ,在城南六十里。
十方寺 :在城西南四十五里。
保安寺 一在新城玉皇廟。一在城南六十里。《三學寺 》,在城隍廟西。
白衣寺 在舊城北關西偏。
繡嶺寺 在城東八里
金塔寺 在城東三十五里。
聖泉寺 在城東六十里。
聖水寺 在城南七十里。
蓮花寺 在城南五十里。
地藏寺 ,二處城西四十里,一城南六十里。一鎮河寺 ,在城西二十里。
廣聖寺 在城西二十里。
勝水寺 在城西四十里。
普安寺 二處城西二里。一城西北二十里。一青龍寺 ,在城西北二十里。
觀音寺 :在城西北三十里。
慈化寺 在城北三十里。
福安寺 :在城東北六十里。
西陽寺 在城東北六十里。
地藏庵 在城西北二十里。
龍臺觀 在城西八里
「三教堂 」 在海城縣牛莊北關。
蓋平縣
社稷壇 在城東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城南。
厲壇 在城北
八蜡廟 在城東五里
城隍廟 :在城內西北。典史李天麟建。
旗纛廟 未設
五聖祠 在縣東關
關帝廟 四處東門外一,蓋平縣熊岳一,復州一,橋頭鋪一。
三官廟 二處城內東南一,復州城內南街一。
龍王廟 :在城西連雲山,距城十五里。
火神廟 在城內西南
嬭嬭廟 在縣南關
崇教寺 在城內正西
興隆寺 在城內正西
道林寺 在城內西南
玅峰寺 在城東十五里。
金仙寺 在城東十五里。
慈雲寺 在城東三十里。
濱澗寺 在城東六十里。
清涼寺 在城東南六十里。
泥汲寺 在城東南六十里。
降佛寺 在城東南八十里。
望海寺 在城南十里
歸名寺 在城南四十里。
玉泉寺 在城南八十里。
仰山寺 在城南九十里。
常山寺 在城南一百里。
香爐山寺 在城南一百三十里。
伴山寺 在城西南二十五里。
清風寺 在城北十里
龍海寺 在城北三十里。
名山寺 在城北六十里。
千峰寺 在城北六十里。
黃伯嶺寺 在城北六十里。
龍泉寺 二處城東北十八里一復,州南四十五里一。
肇慶寺 :在城東北三十五里。
白塔寺 在城東北六十里。
永豐寺 ,在復州城東南,有塔。
花山寺 在復州城北十里。
「靈應宮 」 在蓋平縣,復州城西北隅。
《地藏庵 》在縣治西南。
「元真觀 」 ,在城西門內,即今上帝廟。
開原縣
社稷壇 在城外東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外西南。
厲壇 在北郊
八蜡廟 在城外西南
城隍廟 在縣東北。康熙六年,知縣何金序建。旗纛廟 在縣東北二里教場中。
七聖祠 在縣東
關帝廟 二處:一在鼓樓南,一在縣東四十里尚陽堡。
《火神龍王》、馬神廟 二處:一在縣城東南隅,一在城東尚陽堡。
真武廟 二處縣南一,縣東北一。
石塔寺 在縣西南
永興寺 在縣東四十里尚陽堡。
地藏庵 在縣西南
白衣庵 二處縣東一,縣東北一。
觀音堂 二處縣城東南隅一,縣南四十里,中固一。
鐵嶺縣
社稷壇 在西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門外。
厲壇 在北門外
八蜡廟 在城外西南
城隍廟 在西門內,康熙八年知縣賈弘文修。旗纛廟 在城外西南,古教場地,廟未建。七聖祠 在南門內迤北街西,順治十年建。關帝廟 舊在西門外,康熙二年重建於城東門內鼓樓迤西街北,知縣賈弘文有《碑記》。火神廟 二處城東三十里宿老屯一,崇德八年
敕賜銀二十兩。南門內街東一,康熙七年建。
子孫聖母廟 在鐵嶺縣懿路城。崇德八年
敕賜銀四十兩
龍母廟 :在城東南隅。康熙十二年建。
三官廟 在北門外里許。明萬曆年建。
上帝廟 三處。城東南五十五里。「撫安」 堡一。崇德八年
敕賜銀四十兩順治五年,重修縣治西南「汎河城一」
明正統間建。崇德八年。
敕賜銀四十兩。縣治西南懿路城一。明弘治間建置。
崇德八年
敕賜銀四十兩
懿路城隍廟 在縣治西南。「懿路城」 ,古廟也,崇德八年
敕賜銀二十兩
圓通寺 ,在城西北隅,有浮圖,高十三級,二十
里外可望而見天順、《萬曆間碑》二:「崇德八年。」
敕賜銀五十兩
慈清寺 在縣東門外二里,崇德八年
敕賜銀四十兩重修。
保安寺 《三處》城東南三十里。《一》天命十年重修,崇德八年
敕賜銀四十兩,縣東南五十里花豹村一。天命十年
建崇德八年
敕賜銀二十兩。城東十里熊管屯一,崇德八年, 敕賜銀十兩。
湧泉寺 在縣南五十里魏臺村。崇德八年
敕賜銀四十兩
太安寺 在縣南三十里殷家屯,崇德八年
敕賜銀二十兩
地藏寺 二處縣南三十里。《一》崇德八年
敕賜銀四十兩。縣西南懿路城一。崇德八年
敕賜銀四十兩
龍泉寺 在城東三十里宿老屯,崇德八年
敕賜銀十兩。
大安寺 在城東四十里崔公堡,崇德八年
敕賜銀四十兩
朝陽寺 在城東南五十里,崇德八年
敕賜銀五十兩
興隆寺 在城東南三叉堡,先在堡東關外,崇德八年
敕賜銀四十兩。順治九年,移建堡內。
永興寺 在縣西南六十里懿路城。明洪武初年建,崇德八年
敕賜銀四十兩
延壽寺 在縣城西王千總堡。崇德八年
敕賜銀十兩。
慈壽寺 在縣西北趙家堡,崇德八年
敕賜銀十兩。
慈蔭庵 在縣西南懿路城,崇德八年修。永寧庵 在縣西南三十里汎河城。明萬曆年建。
子孫聖母廟 在縣西門。
鳳凰城附
諸祠廟俱未設
金州附
關帝廟 :在城內中衢。
真武廟 在城內東北隅。
奉天府驛遞考 通志
编辑本府。〈承德縣附郭。〉
鋪兵共十三名
西路在城鋪一名
三十里「大石橋」 ,鋪二名。
三十里老邊鋪二名
三十里「狐家子」 鋪一名。西與廣寧巨流河鋪接。「北路在城」 鋪一名。
三十里「蒲河」 鋪二名。北與鐵嶺縣懿路鋪接。南路「在城」 鋪一名。
三十里,「火燒橋」 鋪二名。
三十里、十里河鋪與遼陽州各設一名。
遼陽州
鋪兵共八名
北路在城鋪一名
三十五里,「爛泥鋪」 二名;
二十五里:十里河鋪與承德縣各設一名。「南路在城」 鋪一名。
「三十里沙河」 鋪二名。
三十里,鞍山驛鋪與海城縣各設一名。
海城縣
鋪兵共八名
北路在城鋪一名
三十里,「甘泉」 鋪二名。
三十里,「鞍山」 驛鋪與遼陽州各設一名。
南路在城鋪一名
三十里「塔山」 鋪二名。
三十里,耀州鋪與蓋平縣各設一名。
蓋平縣
鋪兵共五名
北路在城鋪二名。康熙二十年以前,南至金州,尚有六鋪,鋪兵十二名。自二十年金州歸旗,將南路十二名裁去。
四十里「回家屯」 ,鋪二名。
二十里,「耀州鋪」 與海城縣各設一名。
開原縣
鋪兵共三名
南路在城鋪一名
三十里,清水溝鋪二名與鐵嶺縣邊門鋪接,鐵嶺縣
鋪兵共八名
南路在城鋪一名
四十里「范河」 鋪二名。
二十里「懿路」 鋪一名。南與承德縣蒲河鋪接。北路「在城」 鋪一名。
「二十里邊門」 鋪二名。北與開原縣清水溝鋪接。以上初設州縣、即設鋪兵。每名工食銀六兩。凡州縣往來公文、俱由鋪兵傳遞。其將軍四部各衙門、俱由站道傳遞。康熙二十一年奉
旨、將
盛京將軍各部衙門、平常文移、俱由鋪遞傳送。其
無鋪兵地方,仍交驛站傳送。以私事入
京者,不許擾累驛站。誠為祛縻蘇困之良法也。但
「鋪遞之設,內地居民稠密,一鋪遠不過一二十里。今奉天所屬州縣,地曠民稀,近者三十里,遠者五十里不等。鋪兵窮日之力,不能往返。且旗屯尢少,居民率皆隻身僦居,每鋪止設鋪兵二名,亦有一名者。前已去,後者踵至,奔走不遑,率多濡滯。承是役者,每視為畏途,而更替尢艱。」 其人在昔已然,今則更難,欲速郵傳而無遲誤調劑之法。司民牧者。其加之意焉。
奉天兵皆禁旅,無綠旗,故兵制入於總部,而奉天不載。至物產,則奉、錦二郡及烏喇、寧古塔所出,多同東珠。人參、貂鼠珍貴之物,皆產於
發祥之地。故物產亦歸於
盛京總部。而奉天不重載。驛遞屬於州縣。有司。古
蹟則在界內,皆所必稽也,故以《驛遞古蹟》終焉。
奉天府古蹟考 通志
编辑興京
古定理府 唐時渤海大氏建,領瀋、定二州。遼因之。金廢。舊址莫考。
古定州 高麗置,渤海因之,屬定理府。𨖚改定州保寧軍,金廢。舊址無考。
古定東縣 ,遼置,屬定州,金廢。舊址無考。古建州 ,渤海置,遼廢。明初,置衛於此。今廢奉天府。〈承德縣附郭。〉
古瀋州 唐時渤海置,隸定理府。遼改瀋州昭德軍。金因之,改軍曰顯德。元廢州,併入瀋陽路。舊址無考。今按:瀋水在城南四里,古瀋州在今城內之地。
古廣州 遼開泰七年,分渤海鐵利郡地置,領昌義一縣。金廢州併入章義縣,故址無考。按章義在今縣城西南,則廣州亦近西南。
古樂郊縣 。遼太祖俘三河之民至此,建縣,名「三河縣。」 後更名樂郊,屬瀋州,元廢。今考其地,在城之東北隅,明時為軍營。
古章義縣 ,漢屬襄平縣地。高麗為當山縣,渤海為鐵利郡。遼太祖初,建鐵利州,後改廣州,置昌義縣。金改章義縣。元廢。今城西南七十里,舊有章義站,即其地也。
古靈源縣 ,遼建,屬瀋州,金廢。舊址無考。古集州 ,本高麗霜巖縣地。渤海置州,領奉集一縣。遼置集州懷眾軍,金併州入縣。今按其地在城東。
古奉集縣 ,渤海置,遼因之。金廢集州,以縣屬貴德州。今城東南四十五里有土城,周圍四里,名「奉集堡」 ,即其地也。
古遼濱縣 。遼置,隸遼州。金併入縣,末年廢。今遼河西有遼濱塔,承德、廣寧交界之地。
廢中衛 明洪武二十年,置瀋陽中衛在今城內,今廢。
廢撫順千戶所 明洪武中,置蒲河千戶所於撫順城。今廢城屬縣界內。
廢蒲河千戶所 明洪武中,置蒲河千戶所於蒲河城。今廢城屬縣界內。
遼陽州
古遼東郡 ,秦置,漢、晉因之。唐破高麗,改為遼州而郡廢。按《唐書》「太宗圍遼東城,駐蹕首山」 ,則郡城即今州城之地。
古襄平縣 。漢置。魏、晉因之。後入高麗,而縣名遂廢。相傳城西北隅明左、右後三衛治,即其地。古遼陽縣 。西漢置,屬遼東郡。東漢改屬元菟。
郡。晉省入襄平。遼以遼東故城為東京,復設遼陽縣。金、元因之。明廢屬衛。其舊址無考,大抵在今州界內地。
古平州 按《晉書》,後漢公孫度自稱平州牧,魏克公孫淵,遂置平州,晉因之,後魏廢,仍稱遼東郡,今州城東四十五里有土堡,俗猶呼平州。古安平縣 ,按《晉書》有安平縣,隸遼東郡。末年高麗更置州,郡遂廢。今城東六十里有屯,名安平。城東南隅明定遼中衛治,俗稱高麗營,是其故址。
高麗城 ,高麗據遼東時建,亦名「遼東城」 ,今廢。古遼州 。唐平高麗,以其地為遼州,與遼所建在廣寧者不同。
古渤海城 ,唐時渤海大氏建,在今州城東北隅。遼改擴東京,遂廢。
遼東京 按《遼志》:「遼神冊四年,葺遼東故城,為東平郡。天顯三年,升為南京。城高三丈餘,樓櫓幅員三十里,八門東曰迎陽,東南曰韶陽,南曰龍原,西南曰顯德,西曰大順,西北曰大遼,北曰懷遠,東北曰安遠。天顯十三年,改為東京遼陽府。金因之,置留守司,末年兵亂皆廢。」
遼宮殿 宮城在城東北隅,高三丈。南為三門,壯以樓觀,四隅有角樓,相去各二里。宮北有「讓國皇帝御容殿」 ,大內建二殿,末年廢。按其地在金州城東北。
金宮殿 按《金志》:「皇統四年,立東京新宮,寢殿曰保寧,宴殿曰嘉惠,前後正門曰天華,曰乾貞。十月建宗廟,有孝寧宮。七年建御容殿,末年兵亂皆廢。」 按其地在今州城之北。
古鶴野縣 。本漢居就縣地。唐渤海置雞山縣。遼改鶴野,以丁令威化鶴名也。金因之。元併入遼陽縣。按《明一統志》在今州城西八十里。古衍州 ,遼置衍州安廣軍,領宜豐一縣。今併州入縣,在今州城西南。
古宜豐縣 。遼置衍州附郭縣,金改州為縣,元省入遼陽。按《遼史》近東梁河應在今州城西太子河傍。
古巖州 ,本高麗白崖城,唐太宗攻拔之,以其地為巖州。遼改巖州白崖軍,隸瀋州。金初,改屬東京之石城縣。興定三年,以石城縣之靈巖寺為巖州。元廢。今按州城東五十七里石城山上石壘猶存,土人相傳為巖州是也。
古石城縣 。金初分巖州地為石城縣,元廢。今按其地在州城東石城山之下。
古東安縣 。金置,元廢。按《金志》巖州倚郭縣曰東安。應在山上石城之內。
古白巖縣 ,渤海置,遼因之,屬巖州。金廢。舊址無考。
蝎臺 按《明一統志》:「在今城外東北隅。金大定中修城,役夫毀臺取土及半,得石函。啟之,中有塊石,圓滑天成,搖撼作聲。破之,二大蝎尾稍相鉤,見風乃死。」 今臺址無考。
景遷堂 按《明一統志》:在今城內,元權遼陽府事洪革建。革有志於學,慕慈母三遷之教,故名「華表仙莊 。」 丁令威學道仙去,事見「仙釋。」 城內舊有石柱,道觀後為倉。
釣魚臺 在城南三十里。相傳渤海大氏遊觀之所。
「僊人臺 」 ,在千山香巖寺,仙人對奕石枰遺蹟猶存。
雪庵塔 ,元僧雪庵歿,有舍利塔,在千山香巖寺。塔有石臼,露出注水,四時不竭。
廢都司 明洪武四年,置定遼都衛。八年,改遼東都指揮使司在城內,今廢。
廢定遼中衛 明洪武十七年置,在城內,今廢。廢定遼左衛 明洪武四年置,為千戶所,十年陞為衛,在城內,今廢。
廢定遼右衛 明洪武四年,置為千戶所。十年,陞為衛,在城內,今廢。
廢定遼前衛 明洪武四年,置為千戶所。十年,陞為衛,在城內,今廢。
廢定遼後衛 明洪武四年,置衛,治於得利嬴城。八年,改城內。今廢。
廢東寧衛 明洪武十九年置,轄六千戶所。俱在城內,今廢。
廢行太僕寺 明洪武十三年建,在都司治西南,今廢。
廢苑馬寺 明永樂五年建,在都司治西,今廢。廢自在州 ,永樂七年置開原城內,後徙都司城內,今廢。
海城縣
古沃沮國 《遼史》:「海州,本沃沮國地,高麗為沙卑城。」 按《後漢書》,「東沃沮北與邑婁,南與濊接,在蓋馬大山之東。」 今據《明一統志》,以蓋馬大山地在朝鮮,則其國都在今縣界之外,海州其外邑也。《後漢書》又有北沃沮,去南沃沮八百餘里。今其舊址皆無可考。
古遼隧縣 。漢置元菟郡,公孫淵遣裨將拒司馬懿,即此。晉省。按《水經》:小遼水西南至遼隧縣入大遼。《水經註》云:「西南流,逕遼陽縣,與大梁水會。」 今按:小遼水即渾河,大梁水即太子河,渾河經承德縣界內,合於沙河,又西南逕遼陽,入太子河。經海與遼河會為三㲼河,則古遼隧在今三㲼河牛莊之地。古房縣 ,漢置,屬遼東。晉省入襄平。《水經》云:「遼水過襄平縣西,又南過房縣,東南過安市縣,西南入海。」 今按:古襄平在今遼陽,安市在今蓋平,則古房縣應在海城界內,舊址無存。
古仙鄉縣 ,漢遼隧縣地,渤海為永豐縣,遼改仙鄉屬東京,以仙人白仲理煉丹,故名也。金廢。按《明一統志》在今縣城西六十里。
古沙卑城 高麗置。唐太宗伐高麗,攻沙卑,夜入其西城,即此。舊址無考。
渤海南京城 ,遼為海州。元為「南海府,疊石為城,幅員九里,都督沃、晴、椒三州。沃沮、鷲巖、龍山、濱海、昇平、靈泉六縣。」 遼改為海州,南海軍諸州縣皆廢。今舊址無考。
古海州城 ,遼即南海府建海州、南海軍,領耀、嬪二州,臨溟一縣。金改澄州,今舊址無考。古析木縣 ,漢屬望平縣地,渤海置花山縣,遼改曰析木,屬銅州。金廢州,以縣改屬澄州。元俱廢。今在縣城東南四十里有土堡曰析木城。古耀州 ,本渤海椒州地,遼置耀州,領巖淵一縣,金廢。按《遼志》云:「東北至海州二百里。」 《明一統志》云:「在海州衛西南二百里。」 今縣城西南六十里有耀州城,舊志所載道里誤也。
古巖淵縣 ,渤海置,遼因之,屬遼州,金廢。按《遼志》云:「東北至海州一百三十里。」 今舊址不可考。以耀州道里計之,應在縣城之西南,在耀州之東北。
古嬪州 ,本渤海晴州,領天晴、神陽、蓮池、狼山、仙巖五縣。遼盡廢,改置嬪州柔遠軍,屬海州。金廢。按《遼史》在海州西北一百二十里。今舊址無考,應在海城、廣寧交界之地。
洗馬澗 相傳唐尉遲恭洗馬於此,即城南八里河。薛仁貴搠戟泉,相傳唐薛仁貴搠戟泉水湧出,在城西南二十五里鄧家臺。
煉丹臺 ,相傳仙人白仲理煉神丹之處,在城西二十里。《四臺子》。
管公屯 ,相傳管寧依公孫度寓居之所,在城西北五十里新臺子。
蓋蘇屯 ,唐高麗蓋蘇文所居,故名。在城西北三十里耿家莊。
廢海州衛 明洪武元年置。今廢在縣城內《蓋平縣》。
古安市縣 ,西漢置,屬遼東郡。東漢因之,晉廢縣,高麗為安市城。唐太宗征高麗,薛仁貴白衣登城,即此。按《明一統志》,在今縣城東北七十里。古平郭縣 ,西漢置,屬遼東。東漢因之,晉廢。按《漢書志》,其地有鹽官、鐵官,應在今縣界內,地舊址莫考。
《古興遼縣 》,遼即平郭縣地置,金廢。按:其地在縣界內,而舊址莫考。
古復州 。遼興宗置復州懷德軍,領永寧、德勝二縣。金因之。元廢。明設衛,今裁。按其地在城南一百八十里,有城。
古盧州 。本渤海杉盧郡地。遼置盧州,領「熊岳」 一縣。金廢州併入縣,隸蓋州。舊址無考。
古蓋牟城 高麗置。唐太宗征高麗,李勣攻破蓋牟城,即此。舊址無考。
古辰州 ,唐太宗改蓋牟城為蓋州。遼改為辰州,謂本辰韓地也。金改蓋州,在城東。
古鐵州 漢屬安市縣地。遼置鐵州,領湯池縣。金廢州,改縣屬蓋州。今縣城東九十里有鐵場堡,即其地也。
古湯池縣 ,遼置,金因,元廢,在縣東北六十里。古建安縣 ,高麗置,遼因之,隸辰州,金因之,元廢。按《唐書》,太宗已得蓋牟城,李世勣議西擊建安,不如先攻安市。今在縣城之西南。
古秀巖縣 按《金志》「陞大寧鎮為秀巖縣,屬蓋州,元廢。」 今縣東二百四十里有舊秀巖城,其東十里又有新秀巖城,當即此地。
古熊岳縣 ,遼置盧州,領熊岳縣。金廢州,以縣屬蓋州,在今縣城南六十里,有城,詳見「城池。」 古永康縣 ,遼置復州懷德軍,領永寧、德勝二縣。金改永寧為永康,為復州,倚郭縣,元廢。古德勝縣 ,遼置,屬復州,金廢,舊址無考。古歸州 ,遼置歸州,領歸勝一縣。金廢。今按:縣城西南九十里有土堡,曰歸州城。
古歸勝縣 ,遼置,屬歸州,金廢。今舊址無考。古橫山縣 ,相傳在復州城南六十里,建置之詳無考。
古得利城 ,元季土人築以避兵,在復州城東南六十里得利山之上。
廢蓋州衛 明洪武九年,置蓋州衛,在城內北隅,今廢。
廢復州衛 明洪武十四年,置復州衛,在復州城內,今廢。
開原縣
古扶餘國 ,按《後漢書》:「在元菟北千里,南與高句驪,東與邑婁接。土平敞,宜五榖,出名馬、赤玉、貂豽。」 今縣治界內,皆其地也。
古扶餘府 ,唐時渤海大氏置,遼廢。按其地在縣城西。
古黃龍府 即扶餘府。遼太祖平渤海,還至此,有黃龍見,更名龍州黃龍府,開泰中,遷其城於東北,領益、威、清、雍、安遠五州,黃龍、遷民、永平三縣。金廢府改屬隆州。今按其地在今縣界內,其五州、三縣,地不可考,然皆黃龍所轄,亦今縣治所及之地也。
古黃龍縣 。遼置,為黃龍府附郭縣,金廢。古遷民縣 ,遼置,金廢。
古永平縣 ,渤海大氏置,遼因之,金廢。
古益州 。遼置,屬益州。金廢。
古靜遠縣 ,遼置,屬益州,金廢。
古安遠州 ,遼置,金廢。
古威州 。遼置,金廢。
古清州 。遼置,金廢。
古雍州 ,遼置,金廢。以上多界內地,舊址無考。古通州 ,遼置通州安遠軍,本扶餘國王城,渤海號「扶餘城」 ,遼太祖改屬龍州,聖宗更置通州,統通遠、安遠、歸仁、漁谷四縣。金廢。按其地在今縣城西南,舊址無考。
古通遠縣 。遼置通州附郭縣,金廢。
古安遠縣 ,遼置,金廢。舊址無考。
古漁谷縣 ,遼置,金廢。舊址無考。
古歸仁縣 ,遼置。金因之,併通遠、安遠、漁谷諸縣地,屬咸平府,元廢。明於此設站,在縣城之北。古玉山縣 ,金置,屬咸平府,元廢。
古隆州 金置隆州利涉軍。按《金志》,古扶餘之地。遼太祖時為黃龍府。天眷三年改濟州,以金太祖攻城時不假舟楫之祥也。大定間改隆州,領利涉一縣,元廢。今按其地應在縣東。其所轄東至混同江,西至今縣治之地。
古利涉縣 。金置隆州附郭。元廢。
古韓州 ,本高麗鄭頡府地,領鄭、頡二州。渤海因之。遼改韓州東平軍,領柳河一縣。金因之。元廢。明於此置站,在縣城之西北。
古棋州 。遼置棋州祐聖軍,領密雲一縣,金廢。在今開原、廣寧交界之地。
古慶雲縣 。遼置縣,曰密雲,屬棋州。金改慶雲,并州入縣,屬於咸平府。元廢。明於此置站。今城西南四十里慶雲屯是也。
古開元城 。《明一統志》:在三萬衛西門外。按《元史》,即金黃龍府治,置開元路。明始改三萬衛。今縣城西古城舊址猶存,其更築之年不可考。廢三萬衛 ,明洪武二十二年置在城內,今廢。《明一統志》云:「渤海為上京龍泉府,金改上京會寧府。」 今按渤海上京在烏喇界內,開原在渤海時為扶餘府。金會寧府在今烏喇之東。明時衛治以牙克薩山為界,《一統志》誤也。
廢遼海衛 按《明一統志》:「在開元城內,洪武十一年初置,治牛莊,二十六年始徙此,今廢。」 廢安樂州 ,明永樂七年置,在城內,今廢。花露臺 有二,一在縣南四十里,一在縣南三十里,相傳邑中二姻親以華麗相尚,各築一臺以自矜。其建置之年無考。
鐵嶺縣
古咸州 。遼置,領咸平一縣。金改為府。州廢,舊址無考。《遼志》云:「在渤海龍泉府南,多山險,寇盜淵藪。」 今按其地應在縣城東諸山中。
古銀州 。本渤海富州,遼太祖以置銀冶,更名,領延津、新興、永平三縣。金廢。按其地即今縣城。
古延津縣 。本渤海富壽縣,遼改延津,金廢。舊址無考。
古肅州 ,遼置肅州信陵軍,統清安一縣。金初因之,屬咸平府,後廢。按其地在縣城東北。古雙州 ,遼置雙州保安軍,領雙城縣。金併州入縣。今按其地在城之西南。
古咸平府 ,即遼咸州。金改為路,設府。元廢路,仍置府,屬開元路。明俱廢。今按其地在縣城東南。
古平郭縣 。遼置咸平縣,為咸州附郭。金初因之,大定間,更名「平郭。」 元廢。舊址無考。
古銅山縣 ,金置。本遼東平縣地,金初因之,大定間,更名銅山,元廢。按其地在縣城之北,古新興縣 ,遼置,隸銀州。金廢州為縣,屬咸平路,元廢。舊址無考。
古清安縣 ,遼置,隸肅州,今初因之,後降州為縣,元廢。按其地在縣城東北。
古榮安縣 ,金置,元廢。在遼河之南。
古雙城縣 ,遼置,隸雙州。金併州為縣,隸瀋州。元廢。相傳在今縣城西南六十里。
古挹婁縣 ,本遼興州地。金改挹婁縣,屬瀋州,謂挹婁故地也。元廢。按《金史》,縣有范河、清河,即今縣南懿路城也。
古貴德州 ,遼置,領貴德、奉德二縣,金因之,元廢。按《遼志》,州有「大寶山,在今縣城東五十里外。」 古貴德縣 ,遼置為貴德州附郭縣。金因之,元廢。按《金志》,有范河,即今汎河也,在縣城之南。古奉德縣 ,遼置,金併入貴德縣。
古遂州 。本渤海美州,領黑山、麓川二縣。遼改遂州,領《山河》一縣。金廢。舊址無考。
古柳河縣 。遼置,隸韓州。金因之。元廢。按《金史》,本粵喜縣地,遼以河為名,有枸河、柳河。今考其河,即縣界內之內遼河、外遼河也。遼河至此分為二,故有枸河、柳河之稱。南流近承德界,合為一。今無枸柳河,金併作巨流河。
古臨津縣 ,金置,隸韓州,元廢。其舊址無考。古永平縣 ,遼置,屬銀州,金廢。舊址無考。古同州 ,遼置同州鎮安軍,領東平、永昌二縣,入銅山縣。其舊址無考。
古永昌縣 ,遼置,隸同州,金廢。舊址無考。唐王營 在帽峰山東南,地寬平如掌,相傳唐征高麗,安營於此。
廢鐵嶺衛 明初,置鐵嶺衛於今縣城東五百里。洪武二十六年,徙今城內。今廢。
廢懿路千戶所 在城南六十里懿路城。明洪武年間,調鐵嶺左、右二千戶所於懿路城。永樂八年,調中千戶所於懿路城。今廢城屬縣治。廢范河千戶所 城西南三十里。明正統年,設中左千戶所。今廢。
「看花樓 」 在東門外,一石梅榦儼然。
鳳凰城
古保州 ,高麗置,領來遠一縣,遼為保州宣義軍,領定遠、懷化二軍。來遠一縣,金俱廢。按其地在鴨綠江西北。
古來遠縣 ,遼置,金廢。舊址無考。
古宣州 。遼置宣州定遠軍,隸保州,金廢。今有宣城,在城東南一百七十里。
渤海東京城 按《遼史》,渤海置東京龍原府,領龍原、永安、烏山、壁谷、熊山、白楊六縣,遼廢屬開州,其遺址不可考,皆在鳳凰城界內之地。古開州 ,遼即高麗慶州地,建開州鎮國軍,領鹽、穆、賀三州,開遠一縣,金俱廢。按《遼志》稱「山上疊石為城,今鳳凰山上古城猶在。」
古開遠縣 ,即渤海龍原縣地。遼建,金廢。其舊址無考。
古鹽州 。遼置,金廢。舊址莫考。
古穆州 ,遼置,金廢。舊址莫考。
古會農縣 ,遼置,屬穆州,金廢。舊址莫考。古賀州 ,遼置,金廢。舊址莫考。
古婆娑府 《金史》作婆速路總管府。金置,元廢。按《明一統志》:在遼陽城東四百七十里。今屬鳳凰城所轄地。舊址無考。
古臨溟縣 。遼置,屬海州。金因之,元廢。按《明一統志》,在海州衛東一百八十里。今其地屬鳳凰城所屬之內。
古率賓府 渤海置,遼因之,金廢。舊址無考。按《渤海傳》:「渤海於古率賓國地置率賓府,領華、益、建三州」 ,遼廢州存府。金、元州府俱廢。今按建州在
興京界內。而率賓府及華益二州皆近鳳凰城界。
古華州 唐渤海置。遼併入率賓府。今無考。
古益州 ,渤海置,遼廢。今城東南一百二十餘里朝鮮界有益州城,俗誤呼「恩州。」
古平壤城 ,《明一統志》:「在鴨綠江東,一名王險城」 ,今在界外。
金州
古金州城 《明一統志》云:「唐置金州,元廢。」 今按《遼史》但有蘇州,金復改金州。《唐·渤海傳》亦無金州,則時已廢也。其舊址無考。
古南蘇城 ,高麗置,遼廢。唐郭待封以舟師濟海,伐高麗,薛仁貴戰於金山,大破之,拔南蘇、木底、蒼巖三城,皆在今金州界,皆內地。舊址無考。古木底城 ,高麗置,唐廢。舊址無考。
古蒼巖城 高麗置,唐廢。舊址無考。
古蘇州 ,本高麗南蘇地,遼置蘇州安復軍,領來蘇、懷化二縣。金廢。後改金州,其舊址無考。古來蘇縣 ,遼置,金廢。舊址無考。
古懷化縣 ,遼置,金廢。舊址無考。
古化成縣 ,金置。本遼蘇州地。皇統三年,改為縣。貞祐四年,陞為金州。元俱廢。明即其地設衛,今城是也。
哈廝罕關 按《金史》:「齊本同知復州,以合廝罕地方七百餘里,舊因圍獵,禁民樵捕,然其地肥衍,令民開種則公私有益,請弛禁以居民,因名其地曰合廝罕猛安」 ,即此地也。今在金州城南十八里。
鴻臚井 唐鴻臚卿崔忻所鑿,在旅順口黃山之麓,刻字於石上。
金州廢衛 明置,在城東北隅,今廢。。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