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216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二百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十六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二百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二百十六卷目錄

 兗州府部彙考八

  兗州府公署考上

職方典第二百十六卷

兗州府部彙考八 编辑

兗州府公署考上    州縣志合載 编辑

府城:滋陽縣附郭。

府治 按《滋陽縣志》:「在城西北隅,元為州治。明洪武十八年,改為府治,漸加漸擴,遂成具瞻。府橋一座,下通御河柵欄。大門一座,角門二座。康熙十年,知府蔡廷輔重建大門,鐘鼓樓一座。門之東寅賓館三間,門樓一座,知府彭繩祖重修。館後土地祠三間,門樓一座,儀門三間,角門二間,大堂五間,堂庫二間,書吏房東」 西各九間;平心堂三間,二堂五間,東西卷房各五間;府宅門一座,三堂五間,東西各廂房;宅廳五間,左右各耳房。康熙十一年,知府蔡新建。內群房二十間。經歷司 堂之東夾道。

糧捕廳

監倉 堂之西

照磨司 西夾道

理刑廳 :今奉裁,併作府署。

糧廳 ,在城西南隅,舊在府治內,後改大門。樓一座,儀門三間,角門二間,大堂三間,東西書吏房各五間,堂後西偏退思堂、書廳各三間,堂後宅門三間,宅廳五間,東西各廂房,廚房、廊房俱備。

府教諭廨 舊在府學明倫堂後。崇禎十五年,燬於兵。

滋陽縣治 在府治東南。舊大門三間,二門三間,大堂五間,穿堂三間,後堂五間,東西庫房各三間,東西卷房各九間。洪武十八年立縣規治粗定,後之改造葺理,隨時因革。弘治初,知縣胡縉鼎新修飾。嘉靖三十八年,知縣江應昂改造後堂及大堂、獄囚房,瓦草共一十六間。監門二間,俱二門之西南。嘉靖四十二年癸亥,知縣李之茂撤舊,改造二門三間,添東西出角門二座。東扁吏、戶、禮、承發司、鋪長司,西扁兵、刑、工、架閣庫、馬政科、贊政廳三間於大堂之東掖,供事所三間於大堂之西掖。今俱不存。康熙十一年,知縣李瀠重修儀門、書吏房、兩廊并監廠房室。土地祠 在二門外東首。寅賓館在土地祠前。順治十年,知縣宋文運建馬局於署西。康熙五年,知縣張承瑞塑「馬神」 山水神於馬局內。康熙十五年,馬局房屋盡塌,知縣李瀠重葢草房十七間,門樓一座,以養里馬。

「知縣廨 」 ,在後堂之北。寢房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書房三間,茶廳三間,宅門一座。

縣丞廨 舊在知縣廨東。治事廳三間,寢房、廂房、大門一座,俱縣丞張燦鼎造。崇禎十五年毀,後未復。

主簿廨 舊在知縣廨西。順治三年奉裁,衙署無存。

典史廨 在縣丞廳南,治事廳三間,寢房三間,東西廂房各二間,大門一座。康熙四年,典史平永輝增草房數間。

申明亭 在儒學東,今圮。

縣教諭廨 在縣治東南,滋陽學明倫堂北。崇禎十五年燬於兵。康熙九年,教諭朱泰交自建瓦草房十間,於明倫堂之東居住。

參府署 坐落西北隅,在廢王城東。

中軍守備署 在參府後北門內。

察院 在城東南隅。大門三間,二門三間,東西角門各一座。大廳堂五間,東西抄卷房各三間,皂隸房二間,穿堂三間,東、西書房各五間,寢堂五間,東廚房三間,西書房三間。嘉靖四十三年,知縣李之茂於穿廊兩傍添蓋捲棚各三間。大門之南、左右當街牌坊二座,扁曰「激揚振肅。」 康熙十年,知縣李濚重修。往來行臺,賴有駐節布政分司 在察院縣官廳西,嘉靖甲子仲夏立。

東兗道 舊在新創公館西。

都水司 原在舊射圃西。

公館六座 在布政分司西,崇禎十五年燬。「陰陽學 」 、醫學 俱在察院東,崇禎十五年

陰陽學 、醫學 俱在察院東。

察院 在昌平驛西

太僕寺 在西關拱極門內,今圯。

泉廳 ,在金口壩西。大門三間,二門一間,東西角門各一座,廳三間,退思廳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兼為迎春宴所,今圮。

察院 在新嘉驛

驛丞廨 在驛西。廳五間,書房三間,後樓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

《金亭館 》在南門內,舊為魯藩迎詔之所。因前六館攤頹納價留此以作上司往來駐扎之處。各州縣

曲阜縣治 按《縣志》:在城西門內,正德九年創建。正廳五楹,扁曰「聖化堂」 ;後廳三楹,匾曰「補過堂。」 廳之西北有四知書房,又後為知縣宅,左縣丞宅,右典史宅。正廳左右各有掖房,東西翼為六曹房、承發司、架閣庫,中立戒石碑。碑之南為儀門,左右為角門。左角門之東為狴犴,右角門之西為廠房。儀門外右曰寅賓館,匾曰「覿德堂。」 館之南曰「申明亭。」 右曰土地祠。祠之南曰「旌善亭。」 大門三楹,匾曰「東魯舊邦。」 前為屏壁,俱創自正德年間,至今歲加修葺。

察院 在縣治東南

新司 在儒學南,管縣事沂州知州孔《貞叢》創建。

布政司 在察院東

按察司 在布政司東

府館 在察院南

茶廳 在府館東

縣廳 在茶廳東。二廳俱同知孔弘復創建。陰陽學 、醫學 俱在縣治西。

寧陽縣治 按《縣志》:「在城之中。舊治即學宮,元大德元年徙置於此。至四年為寇所燬。七年,知縣劉允營建未襄,梁彥謙、宋郁繼之,十二年三月始成。明朝宣德間,知縣孔朝新修廨宇。弘治二年,知縣趙容,七年知縣劉永安重加葺治。隆慶元年,知縣秦吉士改譙樓為門,建鐘鼓二樓於門內之東、西畔。萬曆三年知縣」 李貞重修廳事六房,建寅賓館。九年,知縣許恩改戒石亭為木坊。三十三年,知縣徐汝冀憑《堪輿家》言,謂「鐘鼓樓無益於縣,且在學之右,方大不利。」 遂拆去,為修學之資。

皇清順治十五年,知縣何如龍重修宅內寢室三楹。

大堂并兩翼東西二庫及東西房科共十六間,有碑記。康熙七年,知縣劉興漢宅內創建樓一座,題曰「濯雲樓」 ;重修西廈三間。十一年重修二堂,題曰「誠正堂」 ;三堂題曰「內省堂」 ,則縣治規制煥然矣。有碑記。

縣丞衙 在堂東

土地祠 在儀門內偏東。

東獄 在儀門內西

小倉 舊在儀門外東,後改在儀門內,今廢。典史衙 在堂西。

寅賓館 在儀門外東。康熙十一年,知縣劉興漢重修,題曰「虛受亭。」

陰陽學 、醫學 俱在縣治東。

申明亭 、「旌善亭 」 俱在縣署西。

僧會司 在寶相寺

堽城閘 、舊有閘官。正德十一年革

工部司 在縣治後偏西,今圮。

分守道 在城東南隅。久廢。

東察院 在城隍廟西,久廢。

大察院 在東察院西,久廢。

南察院 在二老堂西。嘉靖九年,知縣陳本儒改尼寺建。

皇清順治十一年,知縣及畬重修。康熙二十五年,知

縣陳學夔再修,名「古闡公館。」 又岱青堂行臺三處,一在預備倉後,一在寶相寺後,一在城隍廟東南,今俱廢。

西蜀公館 ,西通汶上,離城三十里,久廢。沙嶺公館 ,南接新嘉驛,北通堽城壩,離城一十三里,久廢。

南義公館 當泰山曲阜之衝,在縣東北七十里,今廢。

鄒縣治 按《縣志》:「在城中。洪武二年知縣桂孟創建。嘉靖十五年時暘重修。」 其制:大堂三間,二堂五間,大堂西庫房三間。萬曆九年知縣許守恩增建瓦房三楹,吏役便守。知縣王一楨、黃應祥俱重修。東贊政廳三間,兩翼六曹各十二間,東、西皂房各二間,前戒石亭一座,儀門三間,門外左右收糧房各三間,知縣馬復淳建。黃應祥

「重修。」 東房前衙神祠三間,又前寅賓館三間,西房後監獄六間,獄神一間。知縣黃應祥重修。正南大門上鼓樓五間,今圮,議修。門外左旌善亭,右申明亭,知縣胡繼先建。黃應祥重修。縣街東有承流宣化坊,西「體國愛民坊。」 知縣黃應祥修,今圮。自二堂進之,則為宅門三間,內為知縣公廨五間。廨東草房二間。房前廊房四間,再前廚房三間,廨西草房三間,房前草房三間,再前為書房,有靜觀亭。知縣胡繼先建,高旻「重修。」 「公廨」 後有重門,內寢房五間,兩翼廂房共十間,寢房後草房七間,知縣張文錦建,周圍為更道。更道東為馬廐,內建馬王廟一間。糧衙 在縣治東,大門三間,二門三間,堂三間,迎客房一間,書辦房二間,皂房四間,寢房三間,內書房三間,後寢房三間。

捕衙 ,在縣治西。大門三間,堂三間,書辦房一間,皂房二間、待客房三間、寢房三間,廚房二間。陰陽學 在小寺東,久廢。

醫學 在小寺西,久廢。

養濟院 :知縣黃自謹改城西關。梁州彥胡繼先重修。

惠民局 在縣治前

僧會司 在大寺內

道會司 在城隍廟

察院 在縣治後。嘉靖十五年,知縣時暘建。布政司 在察院東。

按察司 在察院西。崇禎十五年,焚燬。

府廳 在察院東,今圮。

縣廳 與府廳對,迤東,今圮。

預備倉 在城東北隅。萬曆八年,知縣許守恩修,王一楨、胡繼先重修,共四十餘間。仍創建更樓四座,廳房二座,有《記》。至崇禎十五年,大兵焚燬,止存倉廒四個。

兌軍倉 舊在濟寧州東門外,萬曆七年,知縣馮中州建造,日久坍塌。至順治六年,知縣于進忠置買街北地基,朝南建造。

保赤倉 即社倉。萬曆九年知縣許守恩建造,共三十三處,至崇禎十五年兵火,皆燬壞。泗水縣署 在城中,郡守陳公仲錄題堂扁曰「視民如傷。」 洪武元年主簿王惟一建。正統六年知縣韓寧修,嘉靖七年袁渠,十六年于宗文相繼重修。堂之東為東庫,又東為架閣庫,西為西庫,又西為鑾駕庫,庫今已廢。又西為幕廳,正堂,後為後堂。萬曆二十四年,知縣尢應魯重修。正堂東西兩廊:東吏、戶、禮,又承發司,西兵、刑、工,又鋪長司。堂下中庭為戒石亭。知縣陳勵建。亭前為儀門。儀門東西為角門各一座。儀門外之東為土地祠,為寅賓館,西為監房。知縣蔣偉重修。南為譙樓。知縣楊銓改為縣門。上扁古「卞邑」 三字。萬曆二十四年知縣尢應魯重修。知縣廨在正堂後,嘉靖二十四年知縣于宗文重修。萬曆十九年知縣譚好善,二十二年知縣尤應魯相繼重修。

縣丞廨 在正堂東。嘉靖二十四年,縣丞李守維重修。今縣丞裁減為主簿廨。

主簿廨 在幕廳西。嘉靖十五年,張紹重修。今為「典史廨。」

典史廨 在儀門內之東。嘉靖二十三年,典史李相重修,今廢。

吏舍 在東西兩廊後。東舍已廢,西僅存。縣門之南為「申明亭」 ,亭之南為「旌善亭。」 明初每亭俱二十四座,嘉靖十六年,知縣于文宗重修。今俱廢。

按察司 在縣治東。正統六年,知縣韓寧建。嘉靖二十二年,知縣蔣偉重修。萬曆二十年,知縣譚好善重修。

布政司 在縣治西

公館 在布政司東,今廢。

官廳 在按察司西,今廢。

泉林公館 在縣東五十里泉林寺左。舊有廳舍。嘉靖二十一年,知縣蔣偉奉工部主事張沂、州兵道汪增建,有顧為龍撰《記》。

陰陽學 在南門外街西。

醫學 在南門外街東。俱洪武十七年知縣葉仲舒建。正統七年知縣韓寧重修,今廢。

僧會司 在縣城外東南永勝寺,洪武二年主簿王惟一建。

惠民局 在西門裏街南,今查廢。

養濟院 在縣西門內轉南,草房九間,中官廳一座。洪武二年主簿王惟一建。景泰七年知縣何琚修。

預備倉 在縣城內西南。東廒、西廒、南廒,而北為官廳。萬曆十八年,知縣譚好善重修,只可容萬餘穀。圍內多地,尚可增建。

兌軍倉 在濟寧州東門外水次北、東二廒,可容千穀有餘。官廳、官房、廚房、門樓俱全。萬曆二十二年,知縣尤應魯創建。

學田倉 舊在進德齋東,今在明倫堂後。萬曆二十四年,署教諭黃朝選、訓導劉士嘉創建「保赤倉 」 共一十二處。

坊郭、尚舒社倉 共坐落南關街東,離城半里。曲南社倉 坐落故縣村,離城五里。

曲北百丁社倉 ,共坐落丑村集,離城十二里。中冊社倉 ,坐落中冊集,離城十八里。

柘溝里,仁社倉 ,共坐落柘溝集,離城三十五里。

臨東、臨西、白溝社倉 ,共坐落《西岩集》,離城二十里。

漢南社倉 坐落孫徐村,離城二十里。

漢北林泉、南社倉 ,共坐落東岩集,離城十五里。

林泉北社倉 ,坐落星村集,離城三十五里。《故安》南北社倉 ,共坐落卞橋集,離城四十五里。

泗南處士社倉 ,共坐落卞橋集,離城四十五里。

泗北社倉 ,坐落泗源村,離城四十里。以上共十二倉,俱萬曆十九年知縣譚好善創建。滕縣署 按《縣志》:「在城東北隅。唐、宋縣治,金、元州治皆理此。」 元末燬於兵,洪武二年知州薛原義創建,繼修於成化間知縣劉纓,弘治間知縣馬文盛,規制始備。中為正堂五間,兩間為庫堂,後為琴堂,即元絃歌堂也。東西列六房:馬科、承發司、架閣庫各三間。地震半圯。前為儀門;地震半圮,又前為大門,上有譙樓;地震半圮。又前為坊枕街。原題「牧愛」 ,知縣郭石更題「善國。」 云琴堂之後為知縣宅,東為縣丞宅,西為典史宅。主簿別有衙,在戚城。設知縣一人、縣丞一人、主簿一人,戚城管河典史一人。天啟三年署府印同知李自蕃重修。

察院 在儒學西。嘉靖間,巡撫都御史胡宗議改「分巡東兗道僉事駐此。」奏可。而僉事余寅者目規畫之。知縣劉逸營建,今廢。

布政司 在南門大街之西。洪武二年,知州薛原義創建,今廢。

按察司 ,在南門內大街之東,亦南向。與布政司俱同時創修,今廢。

府館 在布政司西南小巷。成化二十年,知縣劉纓建,今廢。

縣倉 在儒學西,今廢。

預備倉 在縣大門東南。舊在東關外,正統間,知縣羅斐建。嘉靖三十九年,知縣郭石以糧不宜儲城外,改建於此,年久圮壞。萬曆十年,知縣楊承父重修,改為「東預備倉。」 又西隅臨城郭村,朱壚、堌社各有倉,亦羅斐建。今廢。

稅課司 在東門內糖子巷。嘉靖三十七年裁革。

陰陽學 醫學 按「二學,洪武初設,在縣大門外左右,弘治十一年知縣馬文盛改建於城隍廟西,今俱廢。」

僧會司 在南門外顯慶寺。

道會司 在南門內真武廟。

養濟院 在東關郭門內。

嶧縣署 按《縣志》:在南門大街盡處,北抵城,東抵按察司,西抵街。洪武二年,知縣秦永修。正統九年,知縣王黻重修。正廳五楹,東幕廳,西架閣庫。後堂前列六房儀門。儀門外為二門。二門南為鼓樓。鼓樓外有坊枕街衢,扁曰「鳧繹」 ,名封。其知縣署居後堂之北,左為二丞廨,今廢一;右為主簿廨,今廢。東南為幕宅,吏舍環居焉。嘉靖間,知縣陶汝弼重修鼓樓,邑舉人潘愚有記。順治四年,土寇陷城,衙署焚燬官僦、民居。康熙五年,知縣仲弘道任嶧時,民捐工重建,題曰「子來堂」 ,有記。

鄒塢鎮巡檢司 舊在縣西北四十里《陳郝集》,嘉靖四十二年,移置城西六十里拖棃溝,今省。臺莊巡檢司 ,在縣東南六十里《臺莊集》,萬曆三十四年設,今省。

布政司 今改為察院,在縣治東南。正統六年,知縣王黻建。弘治間,知縣許承芳重修。

按察司 在縣治東。洪武七年,知縣張大剛建。隆慶間,知縣黃芬重修。邑人賈夢龍有《記》。

府館 在縣西今廢

泇河廳公館 在丁廟閘西,今廢。

臺莊公館 在縣東南六十里,開泇河後建。陳郝公館 在縣西四十里。嘉靖初知縣張景建,隆慶間知縣王琰重修。內扁「省方亭」 ,今廢。西暨公館 在縣西六十里。弘治間有《白下草堂中人題詩》:「萬箇青山一箇亭,短垣深樹枕郊扄。暫甦行李還須起,纔著匡床便不醒。瘦骨形容儕野鶴,宦途蹤跡聽浮萍。翛然四壁何堪」 賞,擬欲為渠《陋室銘》。

曹左公館 在縣西南五十里。萬曆五年,知縣李如金「因諸使者往來勘泇河」 ,築此,今廢。陰陽學 在西門裏迤東。今廢。

醫學 「惠民」 藥局 在按察司東,今廢。

旌善亭 在縣門外東。洪武十七年,知縣劉巨淵建。

申明亭 在縣門外西。洪武七年,知縣張大剛建。

預備倉 在縣門內。洪武十三年,知縣陳必達建。

迎賓館 在縣儀門東,萬曆八年,知縣李如金建。

僧會司 在興國寺

道會司 在清真觀

養濟院 在縣治東南。洪武七年,知縣張大剛建。

馬廠 在縣南關。正統二年知縣王黻建。漏澤園 在縣東郭外。成化間知縣姚光顯置金鄉縣署 。按《縣志》:正堂五楹,後堂五楹,迤東書房三楹,原係隙地,知縣李國泰創建。堂東為庫樓,西為典史廳。堂下東西序為六房,臺前甬道為戒石亭,原甚卑隘,知縣李國泰易以木坊,上揭戒語。其陽顏曰「古山陽。」 其東為知縣宅,宅前門止一楹,知縣李國泰增修三楹。宅東為書房,知縣劉廣譽增置。宅西為夾道,知縣李國泰創置書房三楹、捲棚三楹。前為花臺、花牆。東南為公廨,歲久盡圯,吏無復居者。知縣李國泰周圍增築牆垣,創草亭一區,額曰「問圃。」 西為縣丞宅,西南為典史宅。儀門外為土地祠,為寅賓館。西為巡更房,為獄,獄內為陰騭房,知縣李國泰置。譙樓外東南為「申明」 、「旌善」 二亭,為陰陽醫學。知縣李國泰增設,為二坊:一匾曰「金鄉縣」 ,一匾曰「保釐東緡。」

察院 在縣治西。崇禎二年,知縣李國泰重修。康熙九年,知縣傅廷俊「重修。」

布政分司 在縣治南大街西。成化十八年,知縣盛德重建。年久傾圯,僅存基地。天啟七年,知縣李國泰重建。

按察分司 在縣治南大街東。萬曆九年,知縣杜縻重修,年久傾圮,僅存基地。以上三司,俱正堂三楹,後堂五楹,左右廂房各三楹,書吏廚房各三楹。儀門、正門各一座,繚以周垣。

《雞黍集》行司 正廳五楹,廂房三楹,火房三楹,門樓二座。「萬曆四年,知縣楊楫創建。崇禎元年,知縣李國泰重修。康熙八年,知縣傅廷俊重修。」 「黃堆司行司 ,正廳五楹,左右房各三楹,門樓二座。嘉靖三十年,知縣陳霆創建。崇禎二年,知縣李國泰重修。康熙八年,知縣傅廷俊重修。」 常平倉 在縣治東。

養濟院 在縣治東

魚臺縣署 按《縣志》:「舊在城西北隅,元末兵燬。明洪武二年,知縣謝榮祖徙治城中。永樂十年,知縣宮志重葺之。嘉靖八年,因河決議遷城,不果。其後知縣鄒暘復因故址構大堂五楹,左為贊政廳,右為架閣庫,前為露臺,東西為六房,中為甬道,置戒石亭。大西為幕僚宅,大東為縣丞署,今缺裁。」 署改常平倉,外為儀門,西為獄神祠,東為土地祠。署篆州判楊之翰創女監於土地祠後,南為寅賓館,又西為牧糧所。外為大門、譙樓,設鐘鼓其上。臨街左右則「旌善」 、「申明」 二亭列焉。大堂後,左為庫樓,中為退思堂。萬曆七年,知縣宋聚奎重建,有碑記。

都察院行臺 在穀亭鎮,即故「崇德書院。」 明嘉靖十六年,通判宋應宿改建察院。今河徙,仍改書院。

南陽行署 :在南陽鎮。順治十四年,總河朱之錫建。

布政分司 在縣治西北。正統十年,知縣原端改為稅課局。

按察分司 在縣治東北隅。

管河廳 在南陽鎮,縣主簿駐。

南陽閘官廳 明宣德六年建。

陰陽學 在縣治西

醫學 在縣治東

僧會司 在縣治東南明覺寺。

道會司

預備倉 在縣東南隅

常平倉 在縣大堂東,係縣丞署改建,今重修。「水次倉 」 ,在南陽。

義倉三所 一在穀亭鎮、一在董店、一在預備倉側。

養濟院 :在南關外,久廢。康熙二十八年,知縣馬得禎重修。

惠民局 舊在縣前總鋪。

馬廠 舊在蘆嶺

單。縣治 在城中央。南扺阜財門,北依新琴臺。嘉靖五年,布政司參議侯位、知縣鈔秀同創規模。按今蒞政之廳曰「琴堂」 ,堂上有東西庫房,前為飛軒,甃以露臺,中為甬道,立聖訓亭,槐陰夾路,東為吏、戶、禮、承發司、鋪長。東盡為廠房,西為兵、刑、工、馬、科、架閣庫,為監獄。其前為儀門,傍有兩角門,東為土地祠,西為比糧廳,東西榜棚各七間,左右有「申明、旌善二亭」 ,「左彰善亭,右癉惡亭」 ,今廢。知縣夏維藩建。由治廳之後為便堂,前兩廂房。便堂之後為正衙,有燕廳,有寢室,有廚房,北有書樓。由縣治之左,入耳門而東,為管馬丞廨,西為管糧丞廨,為管河簿廨。門堂寢宇,制度略同。其吏胥居廬則分列六房,廊舍之後。察院 在縣治東。嘉靖五年,參議侯位創建。其制:大門之外設牆屏,入有儀門,內為庭墀,夾庭墀為兩廂房。中廳為激濁揚清,廳後為穿廊焉。便堂扁曰「清憲」 ,東西護房,延繚周垣,凡百一十五丈。

布政司 在縣治西。嘉靖五年,參議侯位創建。其制視察院差小,規模大抵略同。其大堂扁「承流宣化」 ,便堂扁「宣燕處」 ,隆慶改為兗州分府,規模益闊。今廢,地基小民租住,碑記尚存。

府館 在布政司西。嘉靖五年,兗州府同知鼎創建,其制度與二司同。隆慶二年,知縣夏維藩重修。今後堂傾圮,前堂五間尚存。

陰陽學 ,在縣治前。知縣鈔秀建,今廢。

醫學 在「陰陽學」 左,今廢。

社學 在醫學左。知縣夏維藩重修。

僧會司 在縣治西北隅普照寺內。

道會司 在縣治東北隅全道觀內。

養濟院 在縣西南隅,知縣賀遇春重修。「預備倉 」 在縣治東北,今廢。磚石木料盡被奸胥盜賣。

城武縣治 。按《縣志》:「宅中向明,其址南臨大街,北抵後街。明知縣王傳、劉遂相繼修。中為保民堂五楹,前為捲軒、為露臺、甬道為戒石亭,前為儀門三楹。明知縣于野亨、林嘉謨相繼修。儀門東西兩角門。儀門有甬道,前為縣門五楹,知縣劉遂修。門左右有門房,門外為屏壁。屏外過街東西二坊:東曰弘敷、西曰允殖,以」 木為之,雕楹刻桷,規制軒舉。今圮堂左為庫藏,堂右為幕廳、兩廳亭為東西六曹廊。西廊南為圜土犴,東向。中有鄼侯廟。大門內東為寅賓館,今廢。館後有土地神祠,俱知縣鄭漢增修。堂後為記室,為茶舍,知縣姚師嚳增修。穿廊後為宅門三楹,有穿廊,係知縣姚應鳳增修。後為中堂三楹,再後為琴「鶴堂」 ,有岑樓。知縣劉佐臨建。

捕廳宅 在縣治西

察院 在縣治東四十步。先為布政分司,後改御史行臺。門東向西入,北折為儀門、甬道、露臺始及大堂。堂後有穿,堂前大門外有屏,左右候亭後俱圮。今其基上建義學。

按察分司 在縣署東,與布政分司對。明知縣王達建。

府治 在二司直北,南向,北抵城,今廢為墟。勸農亭 在東關外三皇廟東。舊有廳三楹,今廢。

《陰陽訓術 》:在邑西門內,今缺。

醫學 在西門內,與「《陰陽》訓術」 並。今缺。

僧會司 在嚴福寺左,今缺。

《道紀》所 在城隍廟後,今缺。

申明亭 在縣門左,今廢。

旌善亭 在縣門右,今廢。

藥局 在布政分司南,今沒於民。

稅課局 ,在布政分司南,今沒於民。

養濟院 在邑門內街南。明知縣楊謙建,于野亨重修。

皇清知縣姚師嚳重修。

冬生院 舊有今圮

預備倉 在縣城隍廟西。門東向西入,北折向南,有中門甬道露臺,為堂三楹。堂東西各為廒三間,左右各為廒二十一間,共廒四十八間。明知縣鄭漢重修,有《廣儲碑記》。後漸圮。知縣姚師嚳重修。門南向,內儲積穀、監穀。康熙四十年,知縣趙嗣晉申詳,存七糶三,嚴借穀之人,便借穀之地;預示借穀之期,早定還穀之時,又將積久薰烝之穀,視時價稍減,出陳入新,不但穀無紅朽,而民亦受實濟,此百弊永滌,利則俱利之道也。議載《藝文志》,以備採擇。

社倉 ,康熙三十九年,知縣趙嗣晉捐社穀銀四十兩,院、司、道、府各捐銀兩,共發一百五十兩,分給四大集,糴穀貯倉,每年春借秋還為例。「東鄉大雙堌集」 社倉一處 ,在觀音閣空閒房內,貯穀;公舉願管倉務鄉紳一人,耆老一人。南鄉「天宮集」 社倉一處 ,在天濟廟空閒房內,貯穀;公舉願管倉務鄉紳一人,耆老一人。西鄉《九女集》社倉一處 ,在火神廟空閒房內公舉,願管倉務鄉紳一人、耆老一人。

「北鄉南《魯集》」 社倉一處 ,在元帝閣空閒房內,公舉願管倉務鄉紳一人,耆老一人。

曹州署 按《州志》:「在城內正北,創於明正統十一年;知州范希正,大備於天順間;知州伍禮、同知張浩,修飾於正德間;知州吳瓚重修於萬曆間知州許恩。以後修廢不一。」

皇清順治間,知州夏時榮重建大堂五間,知州母配。

坤建三堂五間,東西廂房六間,後上房五間,東西廂房六間,後樓三間,東西廂房六間,康熙初,知州呂鼐建。東客庭前後各三間,知州佟企聖於上房東建正房二座,各三間,東庭左隙地建蘭室三間,上覆以茅門一座,顏其額曰「卻塵園。」 又東書房三間,東同知宅大堂三間,後堂三間,內上房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外東西書房各三間,中門一座,角門二座,大門三間。西吏目宅大堂三間,後上房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中門一座,角門二座,大門三間,繚以周垣。

察院 「舊為按察分司,在州治東南。」 明正統間,知州范希正創建。天順間,張浩重修。正堂五間,後堂三間,前後川廊四間,寢房五間,後書房三間,沐浴堂一間,東監書房三間,本房三間,上廚房三間,書吏廚房一間,西書吏房十一間,書吏廚房三間,堂前東西抄案房六間,皂隸房六間,西門子房三間,儀門三間,東西角門二間、大門三間、繚以周垣。轅門二座。哨門二座

布政分司 在州治東北隅。明景泰中,判官令狐嘉創建。正德間,知州吳瓚、判官邵能重修。正堂五間,川廊五間,上房五間,東廚房三間,西吏書房三間,東西皂隸房各三間。儀門三間,東西角門各一間。大門三間,繚以周垣。

按察分司 明正統間,知州范希正創建。天順間,同知張浩重修。正堂五間,川廊三間,上房三間,東吏書房三間,西廚房三間,前東、西皂隸房各三間。儀門三間,東西角門各一間。大門三間,繚以周垣。今圯。

兵備道 在州治西南。明弘治十四年,僉事馬鸞創建正堂五間,川廊四間,東書房三間,後為內宅。上房五間,西內書房三間,東煖房三間。後又上房五間,東廚房三間,再後。

皇清順治初年,黃憲使添置樓房五間,東西廂房各

三間,堂西詢瘼軒三間,序賢亭三間。門額有石刻「澹園」 「鶴圃」 字。西南書吏房十九間,吏書廚房三間,前東西抄案房六間,皂隸房六間,儀門三間,東、西角門二間,儀門外東寅賓館三間,西土地祠三間,大門三間,繚以周垣。大門外坊一座。分守道行司原為習儀所 ,在州東門內。明成化元年,知州伍禮創建,後頹廢者百餘年。每遇朝賀習儀,俱改於察院中。萬曆三十八年,知州周鼐就其遺地,創建「分守道衙門」 ,今新司是也。府館 在州治東。明萬曆間,知州周鼐捐買民房,創建正堂三間、上房三間、書房二間、廚房三間、小房一間、中門三間、大門三間,繚以周垣。今圯。

鼓樓 在州治左

鐘樓 在州治右

陰陽學 在吏目宅西。明成化間,知州郭敏建,今廢。

醫學 在城內西北隅。明成化間,知州郭敏建,今廢。

僧正司 「舊在普照寺」 ,今在北極宮。

「道正司 」 在城隍廟。

稅課司 舊在雙河集。明弘治二年,遷置州治西。後司裁,改為義倉。今廢。

南華館 明萬曆二十一年,知州許恩建,今廢。《鄉約》所 舊在南門外,正廳三間,扁「遵化堂。」 明正統後,建大門一座,繚以周垣。後堂圮,遂移講於重華書院。

存留倉 在州廳事西南。

預備倉 在州治北。明天順甲申,知州伍禮、同知張浩闢地重建。廳三間,廒一百間,後止九十五間,門樓一座。凡征賦、勸分、贖罪之粟,皆納於此。今毀。

收糧倉 在州東關外。明天順間,同知張浩、判官翟湛重建。距河三十步。廳三間,廒四十餘間,廚三間,大門三間。每歲夏秋,委官率里長大戶收稅。麥畢,則漕運各該倉分收。弘治間,惟兌軍糧於此。收畢則由河運至張秋,入兌軍倉,候軍至起兌。正德間,河道淺阻,不便舟運,不復至此。今河淤,倉亦廢。

兌軍倉 在張秋。明天順初,同知蕭晟買地創建。後知州伍禮重建廳三間,廒一十二間,廚房四間,東西門二間,繚以周垣。每歲委官實糧於此,候軍起運。今圮。

曹縣治 按《縣志》:「洪武二年徙州治盤石鎮,判官閻本營建之。四年改縣治,知縣陳嘗、韓懋、劉永淮相繼修葺。弘治庚申,鄒魯擴新之。」 正廳三楹,增五楹,左東庫貯本縣賦入,右西庫貯河道預備。左庫之左,儀仗庫三楹,前庫樓一所。右庫之右,典史廳三楹。前吏書辦事廊各十五間,甬道一條,戒石亭一座。吏書廊南東西便門各一,儀門三楹,左右角門各一。左角門南土地祠三楹,南馬廠,右角門南犴獄,再南麗譙,左鼉樓司鼓,右鳧樓司鐘。南大門,大門之外,左旌善亭,右申明亭。縣廳後穿廊兩楹。資深堂三楹,左右正本宜民堂各三楹。宜民堂西舍學三楹,教官吏子弟。南公廨十五所,所三楹。資深堂後則知縣宅門,門內退廳三楹,東西書房各三楹,正房五楹,左偏房三楹,廚房、耳房、內學房各若干楹。東退廳三楹,小耳房一所,東房四楹。縣宅之左,則丞宅、丞宅,南則尉宅,各有廳事寢廚,內外役員廊舍。右主簿各宅亦如之。而知縣宅內鑿井焉,曰「廉泉」 ,鄒不欲其取汲於外也。於是規模畢具,儀威始肅。其後經河患,更歲月,蔡璧、費標、劉不溢各有修理,然無大廢興。至萬曆庚寅,風霾廳圮。錢達道因其基高大之峻,加舊半,易名曰「節愛」 ,增儀仗庫二楹。正廳西側律例房三間,穿廊東詢瘼軒三楹,以便諮詢。邑人萬愛民「記。」 土地祠東象賢堂三楹,肅賓鼉。樓北廠房十二間,納賦租。丙辰,成伯龍擴資深堂五楹,易題曰「四知」 ,建正本堂三楹。宅門內廳事右圮廢地,創乃逸軒三楹。縣門久且湫,崇新之,移鐘鼓兩樓。縣門外東西通衢建古曹國坊,照壁前成。涖曹久,興革為多。戊申,李支揚以霖雨,吏書文案多浥損,修葺之,高其基,廣其宇,又形勢外高內弗稱,乃建承恩樓五楹,宅內與廳事埒。癸丑,張慎言易戒石亭以坊懸《聖諭》出入觀省之,撤穿廊,廣臺道,堂室加豁開焉。辛酉,石三畏後宅增設平樓七間,角門二座,改寅賓館土地祠南,題曰「見大賓」 ,設以重扄。天啟丁卯,王猷建捧檄亭乃逸軒北。崇禎四年蕭譽建兵餉房犴獄南,時醵餉為艱,故刱為之。

皇清康熙壬子,知縣門可榮捐俸重修《犴獄》內外大

牆暨男女房,禁卒房數間,高峻寬闊,囚徒既不染病,又無越獄之弊。

陰陽學 舊在布政司西。弘治五年,知縣鄒魯建。萬曆十八年,錢達道改建於縣治西。

醫學 舊在太僕寺東,知縣鄒魯建。

僧會司 在興隆寺。萬曆間,僧如慧重修。庚戌,知縣李支揚設官廳其左。

道會司 在城隍廟內

巡檢司 元時設於盤石鎮。明洪武二年,徙州於此。至六年,改設於安陵舊州治。巡檢鄭受建、孟辰、梁總修。

稅課局 ,在縣治西南。元時設,明初復設。後改州為縣,裁革。

分署 黃河廳,弘治間,知縣鄒魯建於縣治東。以後增修不一。

皇清同知張鍾英、黃尊光、鄭長青各有修建。

預備倉 在縣治北。洪武間,杜眉壽建,知縣韓懋、鄒魯修。後石三畏增建官廳二座、廒十四所,併一百二十楹。

常平倉 收貯各上司穀。

備荒倉 收貯按院穀

《富公倉 》收貯撫院穀。

保赤倉 共十八處,設立於城外各集鎮。自崇禎三年地亂盜多,防守為艱,併於縣倉城外無倉矣。

社倉 共十處:「安仁、冉堌」 、臨廟、望魯、黃堽、土山、安陵、古營、大黃、魏家灣諸集各官廳三楹,廒房六楹,門樓一所,俱知縣錢達道創建。

安平水次倉 在安平鎮,一曰「小灘」 ,為兌軍糧設也。官廳三楹,廒房共十八楹,門樓一座。成化間,知縣張仲芳建。

庫三 俱在縣治

察院 在縣治東北,堂室共九所。

分司 在察院西,規制略同察院。弘治間,知縣鄒魯首建布政分司、按察分司、太僕行寺三署於城東南。嘉靖丁未,遭河患,官民廬舍蕩盡。後於縣治東北營一司,僅庇風雨。終嘉靖無能改營。後知縣曹恬僅於察院東建一「何陋軒」 ,以為祇候之地而已。至萬曆初,劉不益、李貴節始相繼增修,於察院西又營建分司一署成,伯龍、張慎言又先後造成什物器皿,或勒壁石,或存印簿,於是富戶鄉民之役最為曹累者,永革除矣。定陶縣署 按《縣志》:「舊在寶乘塔西北一里許。元末兵燬,河決湮沒。洪武四年,徙置今地。宣德二年,知縣吳深創建。成化元年,知縣沈紹祖始備規制,中為堂,傍翼以吏舍門獄公廨。十七年,知縣」 孫賓撤而新之,為正堂五楹,扁曰「牧愛堂。」 左右庫房二間,堂東儀仗庫三間。後為退思廳,又後為寢室,東為丞廳、簿廳。後俱裁廢。西為典史廳三楹,後即宅舍十二間,堂左右列吏舍四十間。南為儀門,六棖甬道,樹戒石亭。西南為獄門,南為大門,東為土地祠。嘉靖四十二年,知縣唐桐重葺正堂,前增簷棚三楹,堂前設欄檻。萬曆三年,知縣梁礦創迎賓館三間,建譙樓於大門外二十步。二十二年,知縣陳以見創《旌善》《申明》二坊,分書善惡姓名,以示勸懲。二十五年,知縣楊克順重修六房,又於退思堂東創書房三楹,規制漸備。

陰陽學 在縣治東

醫學 在縣治東

預備倉 舊址在縣城東。成化年,知縣孫賓徙置於縣治左,大門三間,二門三間,週圍倉廒四十間。正德十一年,知縣蔣班增建十五間。嘉靖十年,知縣劉倫改修倉廒,創建中廳三間,并左右廂房。四十一年,知縣唐桐重修。萬曆二十年,知縣陳以見增修倉廒二十間。二十五年,知縣楊克順重修倉廒十四間。

義倉 在東社學西。萬曆二十五年,知縣楊克順增建廒房二十五間。

積貯京倉 奉文「積穀運京備賑。」 順治十二年,知縣趙國琳建。

養濟院 在縣治東南。正房三間,東西二十間,大門一座。順治十一年,知縣趙國琳重修。察院 「在縣治東。洪武二十四年,知縣鍾亮創建。成化年知縣沈紹祖、知縣孫賓,嘉靖年間知縣劉倫、唐桐,萬曆年知縣黎邦琰、陳以見,二十五年知縣楊克順、順治十一年知縣趙國琳,相繼重修。」

布政分司 在縣治南。洪武三十四年,知縣鍾亮建,今廢。

太僕寺 在縣治東南。成化十八年,知縣孫賓建,今廢。。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