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二十八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二百二十八卷目錄
兗州府部彙考二十
兗州府漕運考上
職方典第二百二十八卷
兗州府部彙考二十
编辑兗州府漕運考上 府志
编辑漕政沿革
「元初,糧運自浙西涉入江淮,由黃河逆水至中灤,起陸運至淇門,由御河舟載達於燕京。」 至世祖至元二十年,以江淮水運不通,命兵部尚書李奧魯赤等,「自任城開渠,達於須城安民山,凡百五十里。北自奉符為閘,一以導汶水入洸;東北自兗州為閘,一以遏泗水會洸,合而出於任城之會源閘,分流南北。其西北」 流者,至須城之安民山入清濟故瀆,經東阿至利津入海。奉符閘即今堽城垻,兗州閘即今金口垻,會源閘即今天井閘。後因海口沙壅,又從東阿陸轉二百里,抵臨清,下御漳,道經茌平,苦地勢卑下,夏秋霖潦,艱阻萬狀。二十六年,壽張縣尹韓仲暉、太醫院令史邊源請引汶水屬之御漳,比陸運利相十百。詔從其清,遣禮部尚書張孔孫、兵部郎中李處巽、同都漕運副使馬之貞主其役。乃復自安民山西南開河,由壽張西北過東昌,又西北至臨清達於御漳,凡二百五十里,建閘三十有一,名「會通河。」
明洪武二十四年,河決原武黑陽山,由舊曹州鄆城西河口,漫過安山湖,而會通河淤。永樂九年,時江淮漕運至原武,起陸運至衛輝入河,勞費不訾,官民苦之。至是用濟寧州同知潘叔正言,遣工部尚書宋禮、都督周長、侍郎金純,發山東濟、兗、東、青四府丁夫十五萬,併登、萊赴工,人一萬五千,疏鑿元人會通河故「道,自濟寧至臨清三百八十五里,又用汶上老人白英之謀,築垻於東平戴村,橫亙五里,遏汶水入海之路,使全流盡出南旺,分而為二:四分南流,達於濟寧,會沂、泗諸水入淮,地降一百十有六尺,為閘二十有一。六分北流,達於臨清,會漳、衛諸水入海,地降九十尺,為閘十有七。中間自開河袁家口起,北至沙灣止,比舊河北徙幾二十里,餘皆循其故道。又於戴村之北,留坎河口,溢則決之以入海,涸則塞之以濟運,由是汶水不復入洸,而會通河復矣。蓋臨清而北,衛水之流盛;徐、沛而南,河水之流盛。惟自臨清南歷張秋、南旺、濟寧,以至茶城數百里,賴汶、泗、沂、洸諸泉之水以濟,此會通河所由」 開也。河渠既成,乃以三年之中,二年海運,一年河運。至十三年停罷海運,悉由漕渠。按:汶水西流,其勢甚大。而元人於濟寧分水遏汶於堽城,非其地矣。每遇水發,西奔坎河,洸流益微,運道或壅。故元河會通,歲漕不過數十萬,不若海運之多也。至明開渠,則於戴村遏汶、南旺分水,而汶始以全流濟運矣。正統十三年,河決汴梁,東北趨漕,潰沙灣東隄以達於海。遣工部尚書石璞、侍郎王永和、都御史王文相繼塞之,厥功未就。景泰四年命左僉都御史徐有貞治之。有貞先疏上源,為導水之渠,由張秋西岸達於竹口,謂之「廣運渠。」 然後瀹濮、澶之流,濬漕渠之淤,作放水諸閘於東昌、龍灣等處,以宣其流。而沙灣之決塞,詳具《徐有貞碑記》。別見《藝文》。
弘治六年,河決黃陵岡,東北趨漕,潰張秋東隄以達於海。遣右副都御史劉大夏、太監李興、平江伯陳銳同往塞治。乃築黃陵岡隄以治上流。旋於張秋兩岸塞決口九十餘丈。又於舊決之南為減水石垻,以蓄洩漕渠之水。工成,詔改張秋名安平鎮,作神祠其上,賜額「顯惠。」 命大學士王鰲為碑,別見《藝文》。
嘉靖四十四年七月,河決華山,出沛縣飛雲橋,分六大股,橫貫漕渠,至湖陵城口,漫入昭陽湖。自魚、沛、沽頭、留城一帶,舊河湮沒,運道告塞。八月命工部尚書朱衡治之,視舊河汪洋無際,在湖西岸,河水趨湖,勢必絕運。乃會集司道郡邑諸臣,訪問耆老。有言「昭陽湖之東夏鎮至留城,前都御史盛應期規創新渠,故址猶在。誠開濬此河,可避昭陽之險。」 乃請於朝,同河道都御史潘季訓廬於夏村,役夫九萬一千有奇,歷八餘
月,河成,北自南陽,南至留城,創鑿新河一百四十一里。北自留城,南至境山,濬復舊河五十三里。又以留城、境山之間係黃水故道,乃築馬家橋東隄五十餘里,為障禦計。九月堤成,黃水始得順流南趨秦溝。至冬,飛雲橋之流遂斷,運道無阻。詳具《明大學士徐階碑記》。
隆慶元年六月,山水暴發,復淤三河口。三河口在新河東岸,沙河、薛河、牛溝三水會滕縣諸泉,由此流注昭陽湖,西出舊運渠。及夏鎮河成,在湖東岸,以故山水復由故道決入新渠。衡乃奏:「經理上源,築王家口等垻,開支河一道,引薛水由呂孟湖出之地濱溝,築黃甫等垻,開支河一道,引沙河入滿家湖,出之南陽」 湖,又引牛溝之水出之佃戶屯,全河告成,湖為平陸,諸山之水亦有所歸,而新渠遂無恙矣。三年,河道都御史翁大立以東、兗漕河經理日久,河泉事宜區畫已完,其閘溜泉垻等夫,多有虛設,酌量裁省若干名,改編銀差,歲積工食銀二萬五千二百餘兩,以資經費。五年,河道都御史翁大立因黃河衝決,漕運淤塞,請開泇河通運。詔遣左給事中駱遵會同守臣行視,高出河底六丈有餘,開鑿至二丈以下,即有硼石水泉湧出。良城侯家灣雖有河形,水中有石,不得錐鑿,恐徒費工力,無資運道。奏寢其議。六年,河道侍郎萬恭奏:「往歲南河三河口、北河南旺等處河道,係二年一次大挑,例於正月十五日築垻絕流,興工挑濬,至二月終告完。近年運舟北上,較昔為早,率以正月過淮,二月入閘。大挑之日,正值運行之時,不無妨誤。請以九月初十日興工,至十月終告竣。彼時回空已盡,築垻絕流,疏濬一完,藉水封閉,是新運之便也。」 詔從其請。萬曆元年,侍郎萬恭因汶水決入鹽河,遂於坷河之上壘石為灘,以防其溢。十六年,都給事中常居敬奏築滾水石垻,以備蓄洩。二十年,雨水大發,淹漫汶、濟以往。尚書舒應龍又於河口之下開渠洩水。因於兩旁各築石堰,以防衝齧。蓋汶水西流,資以入運。二十二年開韓莊支河成。先是,己丑河溢茶城,漕舟告阻。乃開呂家堂新河,建內華、古洪三閘,以距河水閉不時萬八千有奇,因疏《四善》,廷議韙之。遂改挑直河之支渠,修砌王市之石垻,平治大泛口之湍溜,撈濬彭家口之淺河,建閘設垻,次第畢舉。自李家港口東至黃林莊,一百六十里,為山東境。又南接邳州界,河道百里,共開泇河二百六十里,徑從駱馬湖入董、陳二口入黃,運無險淤,於今為利。三十四年,總河曹時聘以新舊運河僅能通漕,而地逼於黃,每足為害。乃自李家港口至黃林莊開泇河,以避鎮口之淤,與徐、呂二洪之險,建韓莊、德勝、張莊、萬年、丁廟、頓莊、侯仙臺莊等八閘。又於彭家口、郗山、韓莊建三減水閘於湖口,以備旱潦蓄洩濟運。又築韓莊湖護閘石隄,朱姬莊至「韓莊縴道隄十八里,以鄣郗山、韓莊諸湖之水。泗水貫兗、府城西流合洸水,同經濟寧州城東楊家口入運。至崇禎十七年,雨潦大發,諸山水匯赤呂諸湖數十里,曹、單、金城河濟故道。雨水東下,由廣運閘口匯於昭陽湖,周迴數十里,交灌漕渠,下流又為三閘所閉,無從疏洩,河隄潰決幾二百里。」 尚書舒應龍乃請於嶧縣性義嶺下中心溝稍北,開韓莊支渠一道,長四十五里,通於彭河泇口,以洩諸湖之水。東會沂、武二河田周柳諸湖,出邳、宿河口,湖水有洩,漕隄不潰。詳具郡人《于慎行碑記》。
按:韓莊支河,即先年議開泇口河也。先是河決單黃,堌口淤鎮口數年,專用力於分黃道淮,及接引黃流出小浮橋濟運。開挑未久,淤塞隨之。二十六年,總河劉東星議舉韓莊未竟之功,淺者深之,狹者廣之,併鑿侯家灣、梁城、通泇口,使可行舟,以水溢暫撤。二十八年,復上疏請竟前工,得報可。不問淺深難易,一切「修濬。建鉅梁橋石閘一,德勝、萬年莊各草閘一。」 功成,是年漕艘由泇河行者十之三。三十一年,河決黃莊,入昭陽湖,穿李家口逆行從鎮口出。總河李化龍定計開泇,議棄王市以下三十里之泇河,竟從王市直達紀家集南當河深處,以避鑿郗山及周、柳諸湖百里之險。計挑河、建閘垻工費二十萬千有奇,因疏《四善》,廷議韙之。遂改挑直河之支渠,修砌王市之石垻,平治大泛口之湍溜,撈濬彭家口之淺河,建閘設垻,次第畢舉。自李家港口東至黃林莊,一百六十里,為山東境。又南接邳州界,河道百里,共開泇河二百六十里,徑從駱馬湖入董、陳二口入黃,運無險淤,於今為利。
三十四年,總河曹時聘以新舊運河僅能通漕,而地逼於黃,每足為害,乃自李家港口至黃林莊開泇河,以避鎮口之淤與徐、呂二洪之險,建韓莊、德勝、張莊、萬年、丁廟、頓莊、侯仙臺莊等八閘。又於彭家口、郗山、韓莊建三減水閘於湖口,以備旱潦蓄洩濟運。又築韓莊湖護閘石隄,朱姬莊至韓莊縴道隄十八里,以鄣郗山、韓莊諸湖之水。又築四垻:曰彭家口垻,以遏許由、三山、龍灣諸泉之由彭口出者;曰拖泥溝垻,以遏許、池、滄浪諸泉之由大泛口出者;曰滿垻,以遏河水之由滿閘河洩者;曰呂垻,以遏河水之由李家港口洩者。泗水貫兗州府城西,流合洸水,同經濟寧州城東楊家口入運。初未設垻,明正德「間,因劉寵之亂,築垻引水西繞,以為濟城外護,事平即開,仍得通運。至崇禎十七年,流寇猖獗,山東震動,復築此垻,障水護城,至今未改。每遇伏秋水漲,不能洩瀉歸湖,兩岸民田大受淹沒之害。且泗、洸之流為此垻所遏,由夏家橋入馬場湖,而後濟運,其道反迂。若改垻為閘,急則啟以濟運,緩則儲」 以待用,民田更無虞矣。
皇清順治七年至十一年,河連決荊隆口,濟、兗東三
府受害,萬民失業。張秋沙灣衝潰,運道中梗。總河楊方興結茅廬於河干,晝夜營度,修築隄岸。又自西岸湖邊起,至八里廟河邊止,開引河一道,長五百丈。至十三年工成,漕流歸正。濟寧州河道,「河東岸自石佛閘起,至魯橋、沙州寺止,舊有土隄一道,相傳係民隄,應民修理。官民因循,年久廢弛。每遇河水漲發,淹沒」 民田為害。康熙十七年,總河靳輔采同知任璣議,築修土隄,民免水患,名曰「靳公隄。」 嘉祥縣《河道》尹家溝東接蜀山湖,舊有石閘一座,出水濟運,年久廢弛,僅以土垻權宜開閉,歲歲淤淺。康熙十九年,運河同知任璣詳濟寧道葉方恆,轉詳總河靳輔,重修石閘一座,名曰「利運閘。」 南旺一湖,昔年運道由牛頭河行舟,係蓄水之區,後改建濟寧,此河漸廢。康熙二十二年,運河同知任璣呈詳濟寧道董安國,轉詳總河靳輔,仍將本湖南岸忙生閘、東岸十字河斗門閘修砌,加築湖堤,使厚儲水,以濟濟寧長溝以南運道,可省分汶上蜀山湖水一半,南北二河均得利益。
漕渠正道
漕渠「自徐州以北達於沛縣,其東岸滕縣境也。縣在河東北六十里,應管河岸,東南自沛縣之夏鎮閘,西北至沛縣之珠梅閘,長二十里,皆新河也。」 滕縣之境,西為昭陽湖,東為三河口。三河口之北為獨山湖,沙河諸水入之。三河口之南為呂孟湖,薛河諸水入之。呂孟湖之水又疏為韓莊河,入於泇河。列其源委於左:
沙河 。「沙河有二:北沙河源出嶧山,南流繞龍山之左,屈從其南,又南至滕縣北,受七里泉水。又南分為二流,其一出休城南,至於馬家口。其一出休城北,受大吳泉水,又西受北石橋泉水,又西白水入之。」 白水即界河也,源出龍山西麓,至界河驛,合鄒之白水,遂受今名。西南經染山前,瀦為郁郎淵,又西納聖母池水,至是入焉,同謂之「北沙河。」 南沙河即漷水也,在滕縣城南十五里,源出述山之麓,西流過故祝其城,會黃約山諸泉。又過鳳凰山,東納龜步泉水。又南過華蓋山,受石溝泉水。又南過滄浪淵,明河之水入之。明水出馬山前,過故靈丘城北。又西過黃甫垻,轉趨趙溝,至是入於漷水。漷水又西過故滕城南,《南梁》水從北來注之。南梁水出滕縣城北十五里,有二泉焉,左曰「趵突」 ,右曰荊溝,南流會而為一,經滕縣城東,屈從其南,又西過故滕城北,納絞溝泉水,至是入於漷水,同謂之「南沙河。」 薛河 在滕縣城南四十里,源出寶峰山東諸泉,謂之「西江。」 過高山西流,納永豐、鳳凰二泉,又西至於薛山,名為薛河。南流至雲龍山,東江之水入之。東江出湖陵山,西流而伏,又西至柳泉湧出,瀦為濯筆淵。又西至雲龍山下,入於西江,同為薛河。經故昌盧城南,瀦為刀潭。又西納玉花、三山二泉,又西逕故薛城南,至於東邵,支流入南明河。南明河在滕縣東南十里,亦曰「白河」 ,源出嶧縣黑風口諸泉。西過梁山,又西過奚公山,受薛河支流,同為明河。以上諸水,故由三河口趨湖。明隆慶元年築東郡等垻,開王家口支河九十六里,使之南由微山入呂孟湖,從地浜溝入運。
南石橋河 ,在滕縣城南三十里,即俗稱牛溝水也。出官橋東北平地,又西過薛城北,屈從其城西西南流於沙、薛二河,同為三河漷,既遏而
北薛又遏而南,惟石橋水改從佃戶屯入運。三河入漕之泉二十三,滕縣十八:曰北石橋泉、曰三里橋泉、曰大烏泉、曰交溝泉、曰趙溝泉、曰荊溝泉、曰劉家溝泉、曰趵突泉、曰三界泉,曰龍灣泉,俱入沙河,諸水匯於南陽;曰玉花泉,曰魏家莊泉,曰三山泉,曰白山泉、曰溫水泉,曰黃家泉,俱入薛河,諸水匯於呂孟;曰石「橋泉,入三河口;曰黃溝泉,入佃戶屯。嶧縣五:曰龍王泉,曰般井泉,曰許池泉,曰許由泉,曰溫泉」 ,亦會呂孟下流,由地浜溝入運,通謂之「新河。」 派昭陽湖 ,即山陽湖也,亦曰刁陽,去滕縣七十里,故為運河。東岸受滕縣諸泉,匯為巨浸,周迴可十餘里,溢水沽頭閘入運。嘉靖末年,河水東決,由運趨湖,漕渠阻塞。尚書朱公改新渠於湖東,以避河水。隆慶六年,又於其南築土隄二千五百餘丈,又築東、南決口二隄,以防河患。自是河溢南徙,不復趨湖。泉水分流入運,亦不能越漕而西,湖水填淤,居民樹藝其中,化為沃壤矣。呂孟湖 在滕縣南百二十里,新河東岸。薛河諸水,由王家口支河南流,曰赤山湖,又東南流曰微山湖,又東南流曰呂孟湖,又東南流曰張莊湖,其實一湖也。互相灌輸,汪洋可十餘里,至地浜溝入運,通謂之「呂孟湖。」 獨山湖 在滕縣南六十里西陽莊集西,即南陽湖也。沙河諸水由辛章支河西南流入之。隆慶六年,於南陽北岸為石隄三十餘里,減水閘十四座,自是水無潰決,漕「舟不阻。」
韓莊河 在呂孟湖東岸,嶧縣界內,即故所議泇口河也。萬曆二十一年,尚書舒公因雨水大發,河隄潰決,乃於性義嶺下中心溝北,度地開渠,以洩諸湖之水,通於泇河。渠西起韓家莊,東至彭河,長四十里,兩岸築隄八千四百六十丈。支河六 :曰王家口支河,在三河口南,引薛河全流,會呂孟湖,由地浜溝入運。曰「東邵支河」 ,在三河口南,引薛河餘流,由佃戶屯入運。曰「黃甫支河,曰辛章支河,曰紙房支河」 ,俱在三河口北,引沙河下流,會趙溝泉,由獨山湖入運。以上五河,皆在新河北岸。曰「回回墓支河」 ,在新河南岸,引昭陽湖入運,長凡九十六里。俱隆慶元年尚書朱公創鑿。
新河閘四 :曰「夏鎮閘,曰楊莊閘,曰利建閘,曰珠梅閘」 ,皆屬沛縣。俱嘉靖四十五年尚書朱公建。
新河垻十有二 :「薛河之垻四:曰王家口垻,遏薛水上流入於支河;曰豸里溝垻,遏薛水支河入於呂孟;曰東邵垻,別開薛水小支河入於佃戶屯;曰薛河石垻」 ,則塞三河之南,以障薛水者也。「沙河之垻五:曰黃甫垻,遏沙水上流出之支河;曰翟家垻,洩沙水餘流入之甄家洼;曰宋家口垻,洩沙水餘流出之尹家湖;曰『懽城垻』」 ,洩沙水餘流;入之鯰魚泉,曰「沙河上下垻」 ,則塞三河口之北,以障沙水者也。又一曰「牛溝垻」 ,在辛章口支河。又一曰「南陽垻」 ,俱隆慶元年尚書朱公建。由滕縣而北,入魚臺縣境。縣在漕河西南二十里,應管河岸,南自沛縣之珠梅閘,北至本縣之南陽閘,長八十里,皆新河也。
舊運河 在昭陽湖西岸。北流過沛縣城東,至孟陽湖入境。孟陽泊亦巨匯也,縈迴十餘里,渠流其中。嘉靖乙丑,河決飛雲橋,此渠湮塞,乃開夏鎮新河。此渠不復行舟,惟牛頭河下流溢而入焉。
牛頭河 由濟寧西二十里,首受永通閘,洩出漕渠之水,注之耐牢坡,至魚臺塌場口,開廣運閘而出入於舊渠,蓋黃河故道也。「明初用兵,梁晉,開通此渠,以資運道,故建永通閘於北。正統以後,防塌場口之潰,故建廣運閘於南。漕渠水盛,由此行舟。黃河自曹州雙河口來,亦由此入運。今運渠北徙,河水南流,此河與」 故渠同塞。邇年鉅鄆、陶嘉四縣泊水來自西北,曹、單、城武、金鄉四縣泊水來自西南,皆自牛頭河出釣鉤嘴,由舊運河經穀亭、沛縣,至留城入運。下流阻塞,漫為巨浸。韓莊支渠,蓋欲洩此也。
縣境入漕之泉十有四 :曰「東龍泉」 ,曰「西龍泉」 ,曰「平山泉」 ,曰「古泉」 ,曰「廉家泉」 ,曰「聖母泉」 ,曰「黃良泉」 ,曰「中溢泉」 ,曰「高家西泉」 ,曰「高家東泉」 ,曰「河頭泉」 ,曰「聖水泉」 ,曰「廟前泉」 ,曰「河家泉。」 合流至硯瓦溝,皆由南陽湖入漕,亦屬新河派。
漕河閘一 曰「南陽閘。」
淺鋪五 :曰「馬家淺,曰楊家淺,曰吉家淺,曰張家淺,曰廣運閘上淺。」
由魚臺而北,達於濟寧,其東岸鄒縣境也。縣在
漕河東北七十里,應管河岸,南自濟寧之魯橋閘,北至濟寧之師莊閘,凡長三里。二閘之間為五空橋,泗水南流,與白馬河之水入之。
泗水南流 ,即金口閘下流也。沂、泗二水合流於兗州東門,作金口垻遏之,西入府城。折而南流,會洸河之水入於天井垻,有三洞,潦則開閘放水,南行至師家莊入運。
白馬河 出九龍山之麓,謂之「溪湖」 ,西流過鄒縣北,蓼河之水入之。蓼河亦出九龍山,謂之「蓼淵」 ,西流過鄒縣北三十里,又西北入於白馬河。白馬河又西流逕縣西北,折而南流,受諸泉之水,至魯橋入運。
入漕之泉十四 ,鄒縣十有一:曰鱔眼泉,曰孟母泉,曰「東家溝泉,曰白馬泉,曰岡山泉,曰白莊泉,曰三角泉,曰柳青泉,曰淵源泉,曰黃溝港泉,曰程家莊泉」 ,皆入白馬河。濟寧三:曰馬陵泉,入魯橋閘;曰托基泉,入棗林閘;曰蘆溝泉,入南陽閘,以卜沂、泗白馬河水,由魯橋、師家莊入運,謂之「魯橋派。」
淺鋪一 曰「港里淺。」
泗水所經。別閘二 :曰「港里積水閘」 ,在鄒縣東北,即沂、泗二水故道,正統三年建;曰「小閘」 ,在鄒縣西南五十里,橫遏泗水入漕,成化間建。由鄒縣而北,入濟寧州境。州在漕渠北岸,應管河隄,南自魚臺之界牌淺,西至本州之五里淺,屬州,長六十八里;東自本州之五里淺,西至鉅野之火頭灣,屬濟寧衛,長二十五里。州城之南為天井閘,即古會源閘也。泗水自府城之東折而西流,洸水自府城之西,折而南流,會於州城之南,由天井閘入漕,列其源委於左:
泗水 ,出泗水縣城東五十里陪尾山之陽。山陰有湖,謂之漏澤山。下有泗水神祠,號仁濟侯,故宋時所封也。廟西即泉林寺,水出山下,四泉同發,故曰「泗水。」 寺之左右泉以數十,互相灌輸,合而成流,西南經卞城,有橋跨之,曰「卞橋。」 泗水又西有泉數十,自邑之南境北流入之。有泉數十,自邑之北境南流入之,皆謂之「泗水。」 明初,開會通河,引泗入運,命工部主事顧大奇等遍歷山川,疏濬諸泉,以通水利。正統中,參將湯節大加疏鑿,諸泉盡出,漕渠賴焉。泗水又西過其縣北,又西過曲阜城北五里,離而為洙水,《春秋》所謂「洙瀆」 也。洙水逕聖墓前,泗水繞其後,過孔林之西,合而為一,總謂之泗水。泗水又西至府城東五里金口閘東,沂水、雩水入之。沂水出曲阜尼山之麓,過其縣南,至府城東,入於泗水。雩水出曲阜縣南五里馬跑泉,西流過鄒縣境,至府城東,入於泗水。泗水正流,西入金口閘。金口閘在府城東五里,俗所謂黑風口也。隋文帝時,沂、泗南流,汎濫大野,薛冑於二水之交,積石堰之,決令西注陂澤,以溉良田,號為薛公豐兗渠。李白詩「中魯東門石隄」 ,即其地也。元至元二十年,開會通河,乃修薛公舊堰,為滾水石垻,以引泗入運。延祐四年,都水太監闊闊始疏為三洞,以洩水勢,而金口閘垻所由始矣。明初,堰垻以土,旋築旋廢。成化七年,侍郎喬毅始命主事張盛以石為垻,錮之以鐵。夏秋水潦,則開閘洩水使南流,會沂由港里閘入師家莊閘河,冬春水微,則閉閘遏水,西入府城,以出濟寧。其節宣之宜,與戴村同,皆運道所利垻也。然石垻之上常益以土,歲壞則歲增之。嘉靖末年,河道都御史王廷復命同知黎天啟增築閘垻,以石益土,而制始大備矣。金口河河入府城,而西至於西門之外,納闕黨、蔣詡七泉水,合而成流,謂之「濟河。」 「濟河」 者,以其通於濟寧也。
洸水 即汶水支流也。汶水由泰山而南,至寧陽之北,流入東平,是為《水經》故道。至元憲宗時,始為水門於堽城之左,以遏汶水,南流入泗,謂之洸水。世祖至元間,會通河開,復為閘於奉符,以導汶水盡出於洸,於是汶之全流,至會源閘而分矣。明初,既為堽城垻,以遏汶水出於南旺。成化十一年,主事張盛復為堽城石閘,稍分其支以入於洸逕。寧陽西南兩崖之間,有東西二閘,以備蓄洩,南匯蛇眼諸泉,流入滋陽,有二水入之:其一東北諸山之水會而西流,謂之官莊河;其一西北諸山之水會而東流,謂之「漕河。」 皆至高吳橋入於洸水。洸水又西南流,至濟寧南門,會沂泗二水入於漕。堽城石閘,明大學士商輅有《記》。
沂、泗、洸、汶入漕之泉九十有三 ,泗水五十六:曰「雪花泉,曰珍珠泉,曰淘米泉,曰趵突泉,曰黑虎泉,曰嚮水泉,曰白石泉,曰紅石泉,曰繁林泉。」
曰「甘露泉,曰馬跑泉,曰三台泉,曰馬莊泉,曰甘露舊泉,曰甘露新泉,曰潘波舊泉,曰潘波新泉」 ,曰「琵琶泉,曰黃陰泉,曰上奎泉,曰下奎泉,曰上新泉,曰下新泉」 ,皆泗之源也。曰小泉,曰「曹家泉,曰蔣家泉,曰黑老溝泉,曰石井泉,曰醴眼泉,曰龜眼泉,曰龜尾泉」 ,曰「龜陰泉,曰合德泉,曰趙家泉,曰黃花泉,曰珠泉,曰東巖泉」 ,曰西醴泉,曰西巖泉,曰三角泉,曰蘆城泉,曰大玉泉,曰小玉泉,曰廕出泉,皆在縣境之南。北流之泗:曰卞橋泉,曰吳家泉,曰巧泉,曰東黃溝泉,曰西黃溝泉,曰天井泉,曰北黃陰泉,曰七里溝泉,曰岳陵泉,曰北黃泉,曰杜家泉,曰魏莊泉,皆在縣境之北。南流入泗,合而為泗水。曲阜十九:曰珠河泉,曰詠「歸泉」 ,曰雙泉,曰遷泉,曰「輞泉」 ,曰「柳青泉」 ,曰荼泉,曰「城北新泉」 ,曰「城南新泉」 ,曰新泉,曰溫泉,曰「連珠泉,曰濯纓泉」 ,曰巧泉,曰「曲溝泉,曰青泥泉,曰新安泉」 ,曰「埠下泉」 ,曰「近溫泉」 ,合而為沂水。滋陽九:曰「西北新泉,曰東北新泉」 ,曰「闕黨泉」 ,曰古溝泉,曰「負瑕泉,曰上蔣詡泉,曰下蔣詡泉」 ,曰「驛後泉,曰紙房新泉」 ,俱於府城之西,會於泗水。寧陽縣有九:曰柳泉,曰金馬莊泉,曰古泉,曰魯姑泉,曰蛇眼泉,曰井泉,曰三里溝泉,曰濼當泉,曰張家泉,皆自堽城之南入於洸水。濟寧之北有浣筆泉自入於漕,通謂之「天井派。」
馬場湖 在州西十里漕渠北岸,北接蜀山湖,蜀山之水溢而入之。萬曆十七年,尚書潘季馴於湖之北岸為減水閘三座,閘東為隄一道,長一千六百丈,以備蓄泄。湖凡周回四十里,漕河閘十有二 。《南陽》北十二里曰棗林閘,又北六里為魯橋閘,又北五里為師家閘,又北六里為仲家淺閘,又北五里為新閘,又北八里為新店閘,又北十八里為石佛閘,又北七里為趙村閘,又西北六里為在城閘,又西二里為天井閘,即元時會源閘也。又西三里為分水閘,皆元時建。
月河閘三 :曰「上新閘」 ,曰「中新閘」 ,曰「下新閘。」 天順元年工部主事孫仁建。
牛頭河閘三 :曰「永通閘,曰永通上閘」 ,在州治西二十里;曰「廣運閘」 ,在魚臺塌場口。
泉河閘二 :曰「片玉閘」 ,在蘆溝泉;曰「碎玉閘」 ,在托基泉。
濟河閘二 :曰「宮村閘」 ,曰「吳泰閘。」
運河淺鋪十有七 :「曰師家莊上淺,曰師家莊下淺,曰趙村淺,曰仲家莊淺,曰楊灣淺,曰石佛淺,曰花家淺,曰新店淺,曰新閘淺,曰魯橋淺,曰棗林淺,曰硯溝淺,曰曹井橋淺,曰耐牢坡淺,曰安居淺,曰十五里淺,曰五里淺。」
牛頭河淺鋪十有五 :「曰河長口淺,曰牛頭河淺,曰邢家上淺,曰邢家下淺,曰馮翟淺,曰王家淺,曰王貴淺,曰談家淺,曰大河淺,曰禮義淺,曰永通淺,曰夾河淺,曰張家淺,曰大留淺,曰夾灣淺。」
由濟寧而北,其左為鉅野縣境。縣在漕河西八十里,應管河岸,南自濟寧之火頭灣,北至嘉祥之大長溝,長二十五里,舊屬濟寧左衛。景泰元年,調左衛於臨清,鉅野代之。石堤十二里,上為蓬子山垻,以障大薛湖水。大薛湖 在漕河西岸,北接南旺湖,南接晉陽湖,一巨匯也。成化間,僉事陳善因南旺湖水漲入大薛漫流,晉陽水退漕涸,故立此垻。淺鋪五 :「曰小長溝淺,曰黃沙灣淺,曰白嘴淺,曰梁家口淺,曰火頭灣淺。」
由鉅野而北,其左為嘉祥縣境。縣在漕河西二十五里,應管河岸,南自鉅野之大長溝,北至汶上之界首,長十八里。舊屬濟寧左衛。景泰元年,調左衛於臨清,嘉祥代之,有石堤十里。
淺鋪四 :曰「孫家淺,曰寺前淺,曰十字河淺,曰大長溝淺。」
由嘉祥而北入汶上縣境。縣在漕河東北三十五里,應管河岸,南自嘉祥之界首,北至東平之靳家口,長七十二里。其西為南旺湖,其東為蜀山湖,中為上下二閘,汶水所由分也。汶水之北為馬踏湖,列其源委於左:
汶水 出於泰山,其源有三:一發泰山仙臺嶺,一發萊蕪原山之陽,一發萊蕪寨子村,會泰山諸泉之水,至州城南靜封鎮,合而為一,謂之「大汶口。」 又西南與小汶河合。小汶河出新泰宮山之下,西流至徂徠山陽,入於大汶。合流至寧陽西北,分而為二。其一為元人所改,由堽城南流,別為洸水,語具上文。其一由堽城西流,至東平州東五十里,會坎河諸泉之水,至四汶口而分。
「其西流者入大清河,由東阿而北至利津入海,此故道也。永樂中,開會通河,乃於寧陽之北築堽城垻,以遏其入洸之流,於坎河之西築戴村垻以遏其入海之路,使其全流盡出汶上城北,西至南旺入運,而洸河之流幾絕。夏秋水盛,則由戴村漫入大清,以疏其溢,春冬水涸,則由戴村遏入南流以防其涸。此戴村垻所為要害也。」 汶水由戴村南流,謂之「席橋河。」 又西南流至汶上城北二十五里,受濼、當諸泉水,謂之「魯溝。」 又西南流至城北二里,受蒲灣泊水,謂之草橋河。又西南流十里,謂之白馬河。又西南流二十里,謂之鵝河。鵝河者,故宋之運道也,涸而為渠,汶水由之。又西南十五里,謂之黑馬溝。又西南至南旺入於漕。六分北流出南旺下閘,至於臨清,會於御漳,長三百五十里。四分南流出南旺上閘,至於濟寧,會於沂水,長一百里。分水之法,「上閘石底高三尺許,下閘石底卑三尺許,故南少而北多也。分水口上有龍王廟,其旁有宋尚書祠,有都水分司。」
入汶之泉八十有八 :新泰十有四:曰和莊,曰「明灣」 ,曰「靈槎」 ,曰「劉社,曰張家,曰古河」 ,曰公家,曰「名公」 ,曰魏家,曰「南師」 ,曰「賈固,曰西都,曰孫村,曰南陳。」 萊蕪十有六:曰「大龍灣,曰小龍灣,曰綠馬河,曰半壁,曰烏江,曰牛王,曰湖眼,曰海眼,曰盧莊,曰蓮花,曰郭娘,曰趙家,曰真里,曰青泥,曰明山。」 泰安三十有八:曰「馬黃溝,曰胡家港」 ,曰「龍王」 ,曰「獻灣」 ,曰「報恩」 ,曰「胡港溝」 ,曰「狗跑泉」 ,曰「水磨」 ,曰「溴泉」 ,曰「張家」 ,曰「新查」 ,曰「上泉」 ,曰「梁莊」 ,曰「白龍池」 ,曰「梁子溝」 ,曰「北滾」 ,曰「順河」 ,曰「木頭溝」 ,曰「王母池」 ,曰「風雨」 ,曰「馬溝」 ,曰「板橋」 ,曰「范家灣」 ,曰「鯉魚溝」 ,曰「皁泥溝」 ,曰「鐵佛堂」 ,曰「水波」 ,曰「周家灣」 ,曰「龍堂」 ,曰「青泉」 ,曰「神泉」 ,曰「新興」 ,曰「東西二柳」 ,曰「羊舍」 ,曰「利溝」 ,曰真溝,曰韓家,曰東龍灣,曰西龍灣,曰西顏謝,肥城九:曰開河,曰吳家,曰它車,曰王家,曰馬房,曰臧家,曰青泉,曰董家,曰鹽河,平陰一,曰柳青,寧陽二:曰龍港溝,曰龍魚。東平十有七:曰坎河,曰灰泉,曰八頭,曰王老溝,曰大黃,曰小黃,曰源泉,曰蘆泉,曰席橋,曰淨泉,曰徐家,曰安圈,曰獨家泉,曰鐵海,曰冽泉,曰吳家,曰張湖郎。汶上三:曰濼當,曰雞爪,曰龍𩰚,通謂之「分水派。」 南旺湖 在漕河西岸,縈迴九十三里,即鉅野澤東畔也。宋時河水東溢,與梁山濼水匯為一湖,圍可三百餘里。及會通河開為二隄於湖,漕渠貫其中。西隄為斗門,門上有橋,以便蓄洩。成化四年,僉事陳善易西隄以石。湖多菱、芡、魚鱉、茭荻蔬蒲,居人食其利。夏秋間,荷花滿湖,遊歌四起,有江南之勝焉。萬曆十七年、開濬湖中渠道。加築舊隄一萬二千餘丈、添築東面子隄一千二百餘丈
蜀山湖 在漕河東岸,即南旺東湖也。周回六十五里,有山一區,在湖中央。《爾雅》曰:「蜀者,獨也。」 以其旁無岡阜,一垤獨峙,故曰蜀山。屹立波心,若飄若浮,望之如螺髻焉。其水利所出,與南旺同。山上有大佛殿、聖母祠,故唐開元中常建老子宮於上,今廢。
馬踏湖 在汶河隄北漕河東岸,周回三十四里,其上為釣臺泊。夏秋山水瀑漲,匯入北湖,瀰漫四十餘里,由弘仁橋入運。萬曆十七年,創築土隄三千二百餘丈。
漕河閘五 :嘉祥之北為寺前鋪閘。「又北若干里為南旺上閘,又北十一里為南旺下閘,俱成化間,郎中楊恭建。」 又北十二里為開河閘,元至正間建,永樂間重修。又北若干里為袁家口閘。積水閘二 :「曰界首閘,曰石口閘,俱成化間建。」 月河閘二 :「曰南閘,曰北閘。」
湖口閘二 :「南曰濟運閘,北曰關家大閘,垻三 ,曰何家口上垻,曰王堂口土垻,在汶河北岸;曰五里鋪石垻」 ,在漕河西岸。萬曆十七年,潘季馴建。
淺鋪十有四 :「曰靳家淺,曰張八老口淺,曰步家口淺,曰關家口淺,曰袁家口淺,曰劉家口淺,曰田家口淺,曰鵝河口淺,曰南旺淺,曰柳堤淺,曰界首淺,曰石口淺,曰開河淺,曰闞城淺。」 由汶上而北,入東平州境。州在漕渠東北十五里,應管河岸。南自汶上之靳家口,北至壽張之戴家廟,長三十里。內東平千戶所應管七里。州東六十里為戴村垻,汶水故道在焉,流而為大清河。運河之左為安山湖,其右為亭子泊,列其源委於左:
汶水故道 在州東六十里。《水經注》:汶水西南逕桃鄉縣故城西,世所謂鄣城也。自桃鄉四分
謂之四汶口。其右一支,西流逕無鹽縣故城南,又西南流,逕壽張縣故城北,《經》所謂由安民亭入於濟者矣。永樂中,尚書宋公於分水之地築戴村垻於西,以遏入濟之路,導全河南流,出於南旺。其溢而北出者,由戴村西流過故宿城,謂之南沙河。又西至州城東,潰而旁出,北為秧稻泊,南為亭紀泊,皆巨浸也。又西至州城南,循隄而西,遶城北流,蘆泉之水入之。蘆泉出州東三十里蘆山之陽,會諸泉水,謂之「北沙河」 ,西流至州北門,與南沙河合而為大清河。
大清河 ,即汶水下流也。汶水自戴村西出,受蘆泉諸水,由東平城北過陽穀店西南,又東北入東阿境,流至魚山南龐家口,小鹽河水從西流注之。小鹽河者,運河所出,汶之支流也。汶水南流,至南旺入運而分。其分而北者,由沙灣五空橋洩之,而東與黑龍潭水合流,至龐家口入於大清,謂之小鹽河。語具下文。大清河又北逕魚山,魚山者,即《瓠子歌》之吾山也。其西有曹子建冢。又北逕舊城西,東阿諸泉之水入焉。泉出東南山中,有西流洪範、狼泉、白鴈之名,匯而北流,逕東阿城中,出其西北八里舊城之南,入於大清。大清河又東北逕艾山滑口,入平陰境。又東北由長清齊河過濟南之北,會小清河水,至利津入海也。春夏旱,暵坎河水西來者少,則蘆泉諸水獨行大清之渠,以會沙灣諸流,故今所謂大清河者,首尾受汶,中得東平諸泉,而所由濟之故渠也。海上諸鬻鹽者,至濼口放關,由大清河而上,泊於魚山,西則由小鹽河至於張秋,故大清河謂之鹽河。按《禹貢》「導沇水東流為濟,又東北會於汶,又」 東北入於海。《水經》:「濟水至乘氏,分而為二。其東北流者,過壽張縣西界安民亭南,汶水從東北來注之。」 則今大清河乃濟水故瀆,而汶水所經也。
安山湖 在州西十五里漕河西岸,縈迴可百里,四面有隄。正統三年,知州傅霖置減水閘於河岸,規其中三十八里,四面築隄,水漲則洩漕水入湖,水涸則出湖水入漕,謂之「水櫃。」 歲久填淤,民多茭牧其中,官取租直,以充賦稅。萬曆十六年,都給事中常居敬行河,復規以瀦水,題修土隄四千三百餘丈。又為閘一,於湖之北口為閘、一於湖之南口,因其涸溢以為蓄洩
亭子泊 在漕河東岸,即故安民亭也。北阻金蠟諸山,安山湖水溢而東注,則匯於此。其南為麻王泊,南旺湖水溢而北流,則匯於此。凡此皆古鉅野澤之東畔,宋所為《梁山濼》者矣。
漕河閘二 :曰「靳家口閘」 ,在袁家口北七十里;曰「安山閘」 ,在安山驛之左。
洩水閘一 曰「戴家廟閘」 ,分汶水入大清,以殺水勢,在漕渠北岸,景泰五年徐有貞建。
湖口閘二 :北曰「似蛇溝閘」 ,南曰「八里灣閘。」 萬曆二十二年尚書舒應龍建。
垻二 戴村垻,在四汶集,距州六十里。永樂九年,尚書宋禮建。坎河口石垻,在戴村東。萬曆十七年,尚書潘季馴建。郡人于慎行有記。
「淺鋪十有七 :曰沙堆淺,曰邢家莊淺,曰蘇家莊淺,曰譚家莊淺,曰安山上淺,曰安山下淺,曰積水湖淺,曰馮家莊淺,曰劉家莊淺,曰李家莊淺,曰王仲口淺,曰果家莊淺,曰靳家口淺,曰戴家廟上淺,曰韓家口淺,曰長張口淺,曰劉家口淺。」 由東平而北,入壽張縣境。縣在漕河西三十里,應管河岸。南自東平之戴家廟,北至東阿之沙灣,長二十里。
積水閘二 :曰「沙灣閘」 ,在黃河口,成化七年,僉事陳善建;曰「高口閘」 ,在縣東南三十里,參政唐虞建。
堰一 曰「野豬腦堰」 ,在縣南六十里,縈迴三十餘里,隄以瀦水,使不衝漕。
淺鋪五 :「曰戴家廟下淺,曰劉家口淺,曰戴陽口淺,曰沙灣淺,曰張家莊淺。」
由壽張而北,入東阿縣境。縣在漕河東六十里,應管河岸南自壽張之沙灣,北至陽穀之荊門,上閘二十里,其中為平安鎮,平安鎮之南,其西為通源閘,鄆、濮之水入之,黃河故道也。其東為五空橋,五空橋之水出而為小鹽河。
通源閘 在張秋閘南,運河西岸,即廣濟渠也。景泰四年,都御史徐公治沙灣決河,先為疏水之渠,起張秋金隄,通壽張之沙河,西南至於竹口,又西南三十里至於大渚潭,乃踰范暨、濮而上,又西北數百里,以接河、沁之水。遏其過而導其流,以平水勢,命曰「廣濟渠。」 渠口為閘,謂之「通源閘。」
五空橋水 ,在張秋城南運河東岸,與沙灣相對,即減水石垻也。弘治四年,都御史劉公大夏既塞張秋決河,乃建減水石垻,廣袤各十五丈,又於其上甃石為五竇,以洩漕渠,餘水入之。小鹽河工成,少師李東陽奉詔為記,別見《藝文》。石隄二道 ,自大感應廟起,至沙灣止,長一百六十丈。天順八年,僉事劉道修創。自沙灣起,至荊門驛止,長一千九百三丈。成化間,副使陳善修創。
淺鋪八 :「曰挂劍淺,曰新添淺,曰沙灣淺,曰北灣淺,曰安家口淺,曰仲度口淺,曰南浮橋淺,曰北浮橋淺」 ,由東阿而北,入陽穀縣境。縣在漕河西五十里,應管河岸,南自東阿之荊門上閘,北至聊城之官窯口,長四十里,入東昌界。陽穀縣境有清水河、沙河,入於漕河。
清水河 在縣南五十里,從壽張入境,平時乾涸,雨水大至,從張秋減水閘入漕。
沙河 在縣東二十五里。從壽張入境,亦黃河故道也。雨後會水北流,至聊城之南龍灣,入於漕。以上二水,相傳為馬頰故河,及考其實,馬頰歷安民山北,逕桃城東,殊不經二邑境。蓋以陽穀為須昌,故有此誤也。
漕河閘六 :張秋「北十里曰荊門上閘,又北三里為荊門下閘,又北十里為阿城上閘,又北三里為阿城下閘,又北十二里為七級上閘,又北三里為七級下閘,皆元時所建。」 永樂間,修淺鋪十 :曰「何家口;東岸淺,曰何家口;西岸淺,曰官驛灣;東岸淺,曰館驛灣;西岸淺,曰張家口淺,曰秦家口淺,曰劉家口淺,曰義河口淺」 ,曰「官窯口淺」 、曰「渡口淺。」
府境汶、泗諸水流入漕渠,東南至於徐州,入於黃河。河水又東南流至於邳州,沂、泇二水入之,即韓莊河所注也。列其源委於左:
沂河 出蒙陰縣西北一百二十里艾山,《水經》云「出泰山」 ,蓋縣艾山,即此地也。南流至沂水縣城西,又南過蒙陰縣南,東汶水注之。東汶水有二:一出蒙山東澗,一出沂水縣南山谷間,至是入焉。沂水又南逕王祥墓,孝河水注之。河出墓西戚溝湖,相傳即臥冰躍魚處也。又南至沂州城北,祊水入之。祊水出費縣大匡崓,西流經其境內,受浚水。浚水在費縣北二十五里,東流會諸水,經古費墟而東,至於王莊,入於祊水。祊水又合朱龍河水,朱龍河在費縣北二十里,源出馬東山,北入於祊水。祊水又合蒼水,蒼河在費縣南蒼山之西,源出樓子峪,北流入於祊水。祊水又合柳毅河,柳毅河在費縣南四十里,從此通各水,過落馬湖入於大河。
泇河 泇水有二:一曰東泇河,源出費縣,逕沂州西北箕山,南流過卞莊,東分一支入芙蓉湖。一曰西泇河,出沂州西南抱犢峰下,東南流至三合村,與東泇河合,南貫四湖,又南與氶水合。氶水出嶧縣花盤山下,即滄浪淵也。至是合於泇河,同為武河,謂之「泇口。」 南流至邳州境,會於沂水入於河。
沐水 出莒州西北馬耳山,南流至沂州境,湯河從西來注之。湯河出州北陽山下溫泉也。南流十餘里,會魚梁溝水以入於沐。沐水又東過馬陵山下,逕郯城之東,南流七十里,入於河水。《元和志》云:臨沂東南群山連絡,沐東沂西,夾山而行,山峽之間,有山口池。俗云:「禹鑿沂水,由三十六穴湖貫北峽口,與沐相通。又」 南至沐陽縣,入桑塸湖,東入於海。與今《志》不同。然所謂「三十六穴湖」 者,必在郯城以往矣。以上沂、泇、沐諸水入河,通謂之「邳州派。」
包大爟曰:「兗當南北漕河之中,上下數百里,其為漕河利者,諸州縣汶、洸、泗、沂諸泉二百四十有四。若分水派,若天井派,若魯橋派,若沙河派,即今新河派也;若邳州派,合流通運,以濟轉輸,是皆漕渠之命脈也。然不有以洩之,則夏秋水漲而其勢必漫;不有以受之,則冬春水微而其流必竭。是故湖泊者,漕渠之所」 鍾,轉輸之所賴也。至於啟閉遏濬以節宣其流,則閘垻隄防,淺卒供役,皆尢其急務,而司道所當究心經理焉。。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