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242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二百四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四十二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二百四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二百四十二卷目錄

 兗州府部彙考三十四

  兗州府古蹟考四

職方典第二百四十二卷

兗州府部彙考三十四

编辑

兗州府古蹟考四府志未詳古蹟下

编辑

《濟寧州志》

编辑

浣筆泉 在州東門外,舊傳太白浣筆處。明嘉靖五年,知事白斾築亭其上。宣聖墨池 ,在魯橋閘下,俗名「硯瓦溝」 ,水色墨。距州南六十里,有南州祠,以祀仲由。

桓公溝,源 出州西界四十里崩山下,桓宣武溫遣冠軍將軍毛彪生鑿此,故名曰「桓公溝」 ,在亢父城北。

古任國 舊址,東南西北俱有土城遺蹟。留鶴亭 在南池東。明嘉靖間,景王之國於楚,舟過此,留鶴一雙,因以名亭。

石馬坡 在城北五里許。

唐弘法寺址 在城南三十五里橫坊村臨泗上,今廢為荒坡,止存金大定六年任城主簿閻時升所記《重修戒牒碑石》可考。

栗里畔 在城西七里許。栗里先生耕此,農為讓畔,至今有方畝,無敢耕者。

百歲,里 徐大司馬標母恭人褚氏壽百歲,里民立碑紀瑞。郡人楊宮諭士聰作《仁里大年頌》。集玉園 在城之艮方,蒲城令劉兆奎別墅中,為事友堂,太常陳伯友筆。後有樓,可恣憑眺。虯松一株,枝幹四敷,儼如張蓋。稍東蠟梅一株,枝葉皆蟠曲於地,花放大如錢,一楷徑數圍,高拂雲際。一石層巒疊嶂,奇秀玲瓏,可稱數絕。《閒園 集》玉園東不數武憲副靳學曾別業堂曰「閒閒。」 中丞于若瀛筆。茂林修竹,飛花啼鳥,色色宜人。東倚城登高遠眺,兩城三水,直几案間物矣。

《大隱園 》,聶戶部櫟創始,後歸姜少府桂芳。北接閒園,南接拙閣,高柳長榆,垂蔭里許。

拙園 大隱園東,少宰靳學顏築門曰「養拙」 ,堂曰「任拙」 ,室曰「夢拙」 ,亭曰「忘拙。」 有金沙溪、惠連橋,又有君子寮、借山亭。負城面渠,榛棘蒼莽,中依㟝嶁而結之。前構一石,高與堂等,今臥茂草中矣。

「蕪園 」 城隍廟後廷尉王湘圃也。其地多植松柏,中丞徐標重新之,鑿地為池,雜植竹木,築土為山,結亭其上。

賓暘園 東門裡。李少府所築,後歸孫繕部景燿。入門狹甚,循線路而北,可百弓許,曠然四闢,別有天地。

西園 北負城,右襟堞,前抱泮宮,廣可五十畝。大參郭汝所創,顏其門曰「城西老圃」 ,堂曰「灌息」 ,東西小樓分峙,晨昏登眺,朝爽夕佳。其孫重熙、重杰闢講堂,建號舍,群多士課藝其中,曰「龍門大社。」 太常陳伯友璽卿王命新主之,濟之薦紳,半發於斯焉。

說劍園 :州治西北,總戎周文耀《雅歌》處。大不踰畝,密樹繁華,蓊鬱可愛。

王園 儒學前指揮王鳳宇別業。王雖武弁,殊有雅人深致,木石亭榭,位置得宜。後歸侯、趙兩司,李各割其半矣。

槐隱園 ,刺史鄭真別墅。真自大名歸,高臥此園,有「看花汙漫稱狂客,解綬歸休作老農」 之句。古槐一株,大可蔭畝,嘯詠其下,因以名園。因園 在城東南,大參楊洵宅後圃也。堂曰有適、曰澄碧,館曰容安,南望謫仙,酒樓僅一射許。嗣君宮諭士聰增建儀白閣對之,閣左復為臺,曰清迴。把酒嘯詠其上,恍與青蓮酬酢。

《竹園 踰因園》東垣少北,趙榮祿《竹園》在焉,後歸楊太守鳳翥。北地艱水,此地城潦所集,宜竹,故名「竹園。」

潘園 「枕因園」 之左足,面對高城,聞喜令仙豸所築。後歸文學。潘時見有堂有池,有橋、有榭。門外渟泓汪洋,右愬迎薰,左達賓暘,一葦所如,宛然仙界。

《文園 》由潘園駕小艇而東,折而北,梧柳森蔚,丹堊入望者,文園之「醉白閣」 也。閣前老樹挐空,古藤虯蟠,結崛附之,較諸園地雖狹小,猶之曹

「檜、邾、莒。」 建國規模非三家村所擬也,今為衛公署。

賓仙館 在鐵塔寺東,文學王鴻運小築也。地近彈丸,花木繁盛,構草亭曰「仲宣。」

抱甕園 頤真宮後。文學李多才因張中丞志孝故址為園,饒松柏,多文官果,春深花茂,珠綴璧聯。今一亭一堂尚存。

《雅集》園 南門西下,孫繕部景燿創為之。輦石疊山,未就而廢。林木翳然,有城市山林意。王園 牛市迤北,王廷尉湘圃,其地多竹松柏,銀杏一株,摩雲負漢,大數十圍,今圃廢而樹在負郭。園 出天仙閣,折而左園於洸水之曲。洸水,汶支流也。由石羊口會蛇眼、金線諸泉,逕薛家口而南,負郭占其一灣。有飯牛堂、于野堂、「曠然亭」 、「攬秀樓」 、「倚月橋」 、「星石」 諸勝。

黎園 直北三里,大百畝,指揮黎某所創,樹枳為垣,東西啟兩門,近入都子午道,坐臥蔭樾中,閱名利客冷眼覰破熱腸矣。淇園 相里鋪北,朱紘為孝廉時,植竹滿園,名「淇園。」

張園 出賓暘門百步,泗水瀠其東,土城矗其北,天然佳勝也。大參張耀采築室其上,有堂有樓。登樓望大嶧,石理畢見。雨後攢藍,雪餘堆玉,令人有御風想。

臨溪草堂 楊光祿賢自號臨溪,結茅洸泗之上,扁曰「臨溪堂。」

避塵園 靳學顏少宰三園之一,在馬驛橋南,汶泗合流,東南兩面相遶,堂曰「樂饑」 ,取諸閣曰「含虛」 ,齋曰「獨寤」 ,有延景、聽秋、知魚、綠萼、四軒、習坎、吾與、晚秀三亭。又有釣臺、石塘、溪橋、水檻、觴渠、鶴汀、蘆陂、柳堤、花逕諸勝。構小樓,題曰「四我。」 取莊生假我、勞我、佚我、息我之義。歿後竟葬于此,今甫百年,已闤闠喧遝矣。

《不窺園 洗筆泉」 、「望避塵》止隔一水,泉水下注成渠。泉之南,渠之東,一望鬱蒼者,董園也。董潤以六水令歸老,令人多種杏。一松可蔭畝,枝盤曲如囷形,今不存矣,而杏在。

《王園 》演武場後,孝廉王敦臨舊圃。其地腴甚,樹木十年即合抱,諸花開放亦肥,今改為「清華洞。」

劉園 林家橋北,濱汶水,壽州守劉概枕流處。古木參天,柴門尚扄。仙園 北枕泗流,西襟城堞。劉中丞澤舊壤,仙聞喜豸得之。有五粒松,夭矯離奇,排日挐雲,可愛也。

臧園 在南井,集文學臧履復所築。一堂一亭,不甚曲折,而名花雜植,牡丹芍藥,俱以畝計,翠柏蒼松,深柳長榆,蔽虧日月,世外桃源也。仲蔚園 城西二里許,運判張梓別業,孫來賢隱於此。賢有花癖,奇英異卉,不憚數千里致之。自少至耄,躬自灌蒔,別類分色,方畦曲塍,雲錦燦然,海內所有,是園皆有之。又以接枝易條。奪胎換骨為工。未幾廢為蔬園。但菜花崢嶸。搖動春風耳。

于園 夾城與郭之間,三面皆崇墉,社稷壇峙其南,大樹蕭蕭,上干霄漢,可稱四塞之地。園之左右,雙河環帶,「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似為斯地詠矣。

白園 狀元墓,高與城埒,登其上,湖光瀲灔,煙雨蒼茫。成武九十九峰,或蹲或伏,若拱若揖,歷歷在目。墓西流水潺湲,游鱗倦羽,時來點綴。水面文學白方烳園亭適在其下。

《竹圃 》在城南八里堤,即白衣尚書故里太學李道陞之圃。道陞貞心介節,矯矯自好,性喜種竹,與蠟梅不啻濂溪愛蓮,淵明愛菊矣。

承雲草堂 在城北相里鋪,文學鄭道同別業,園可十畝,林木蓊鬱,而名花異果無不羅致。《陵墓附》。

明武靖侯趙輔墓 在州東五里。成祖時,以戰功封侯,襲「世伯。」

都督狄崇墓 在城南五里郗江原,奉敕修造。副憲楊浩墓 在城東五里,官右副都御史,奉敕修造。

左布政于錦墓 ,在城北八里九女堆前。布政使楊賢墓 ,在城東。

巡撫于若瀛墓 在城北八里。

太常陳伯友墓 在城北五里。

鄭刺史墓 鄭文炳、鄭真俱官知府,墓在北郭城陰村。鄭父子先後佐中樞,茂著邊功。文炳守寧國,真守南康、大名,俱有惠政,為一時良二千石之冠。然清操甚厲,死之日,至不能具棺殮。總

河。麻城劉公嘉其行,捐俸立《綽楔》,鑴誥敕于懸請幫助識別此字。之石大司馬徐標墓, 在州西十八里。官總督畿南三省兵部尚書。

嘉祥縣

曾子書院 在縣南四十里南武山下。創廢俱已,不可考。按元《吳氏墓碑》,有「東至曾子書院」 之文,其來已久。今存廢址云。

獲麟臺 在縣西三十五里。崇一仞,周二百餘尺,中有臺,高四尺許。成化十三年,知縣高淳樹石門于上,扁曰「麟塚。」 又立石碑,題曰「獲麟。」 相傳古獲麟處也。

團城 :在大鼎山前。相傳戰國時築。今已為平地,惟其名存耳。

郗城 在登臺山西。郗鑒築,數經蕩析,俱成坎穽。奎星樓 在學宮東南。規模宏敞,極一邑之勝。萬曆甲寅,知縣邊檑建。崇禎壬戌,訓導郭塙重修。

琴堂 在萌山之陽。石砌極工,內刻「金。太和七年,和蘇嘉思忠修建。」 相傳為曾子鼓琴處。曾有人於此掘得古琴,思忠慕之,為修堂。嘉靖間,知縣王時佐取石為泮宮橋,堂遂燬,人皆惜之。旁有甘泉,清冽異他所。

處順堂 在崱山之麓,普慧真人張志剛建。元末毀于兵,猶存木香一本,為故物云。

御風亭 在萌山前麓。萬曆間,知縣劉廷魁建,邑人宴會,為勝觀云。

鼓樓 在萌山左翼,今毀。

沖霄亭 即一寄亭故址。萬曆間,知縣劉之亮建,勒石曰《沖霄亭》。

思政亭 在縣治後

敬一亭 在學宮東內立嘉靖御製《敬一箴》,壁列程子《視聽言動》四箴,為風雨所毀。

觀風亭 在察院後。上臺駐蹕,遊覽題詠甚富。《陵墓附》。

太子墓 ,在縣南三十里紫雲山西。上有石享堂三座,年久沒于土不盡者三四尺。石壁刻伏羲以來祥瑞及古忠孝人物,極其纖巧。漢碑一道,亦餘三尺許,在土外。中有一孔,文字糢糊不可讀,相傳為漢太子墓。

薛仁貴墓 在縣東北二里許橫山之陰。舊有碑,元末為人埋沒,止二石臺存。天順間,知縣高淳拆毀,至萬曆三十五年,好事者發塚搜石,得墓志。知縣王懷德為重修之。樹一石門,題「名臣薛仁貴之墓。」 按:仁貴絳州人,不應葬此。或曰:貴貞觀末拜中郎將,從太宗征高麗有功,子孫恐忌者發塚,故于佳山水處輒立疑塚,以亂其真理,或有之也。

李溫墓 在縣東南禮山前。孟忠彥表其墓,今石碑猶存,文字未剝可觀。

孫孜墓 在禮山前,李溫墓後。《翁仲羊虎》石碑俱存,趙衡正為之《記》。

徐彬墓 在黃路山前。望氣者謂其「塋有異人鍾生」 ,忌者鑿山壞之,故彬與其子昌止以登科終。

曹玉墓 ,在「橫山」 之陽。

黃嘉賓墓 在城西小青山之陰。

鉅野縣

山陽國 ,故梁地。漢景帝中六年,別為山陽國,封梁孝王子定為山陽王,後絕,國除。武帝建元元年,別為郡。天漢四年,更為昌邑國。詳《昌邑考》。光武子廣陵王初封山陽公,後進爵為王。又漢河內郡有山陽邑,曹魏奉獻帝為山陽公處。今淮安府亦有山陽縣,非此山陽也。

歸來園 在縣城南。詳《黃魯直詩》。

酈商戰鍾離昧處

合藥臺 神農葛洪嘗合藥於此,今名《合藥集》,由此。

楊震辭金處 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人也。震少好學,受《歐陽尚書》於太常。桓大將軍鄧騭聞其賢而辟之,舉茂才,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觔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無知者。」 震曰:「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謂無知?」 密愧而出。今有古塔。相傳為「昌邑塔。」

「呂布屯兵處 」 ,呂布,五原人也。為漢中郎將。先事董卓,背之;後事曹操,復背之。引軍鉅野,自稱兗州牧。又漢獻帝興平二年,呂布將薛蘭、李封屯兵鉅野,曹操收之。

「賀瓌大呼處 。」 賀瓌,字光遠,濮州人也。事鄆州朱宣為都指揮使。梁太祖攻朱瑾于兗,宣與賀懷寶、柳存等以兵萬人救兗。瓌趨待賓館,欲絕梁餉道。梁太祖略地至中都,得降卒,言瓌等兵趨待賓矣。以《六壬》占之,得斬關卦,名「得吉。」 乃選精兵,刻期先至,待賓以逆瓌,而黑夜兵失道,且至鉅野東,遇瓌兵,擊之,瓌大敗走,梁急追之,瓌顧路窮,登塚上大呼曰:「我賀瓌也,可勿殺我!」 太祖馳騎取之,並取懷寶等數十人,降其卒三千人。

宋高駐蹕處 ,詳見《巡幸》。

韓世忠《拒金人處 》康王如濟州,世忠領所部勸進,金人縱兵逼之,人心恟懼。世忠據西王臺血戰,金人少卻。翌日,酋帥率眾數萬至。時世忠部下僅千人,單騎突入,斬其酋將,遂大潰。康王即位,授光州觀察使。

「彭越遇漢高」 處 ,詳《彭越傳》。

昌城煙雨 ,在城東南六十里許。今《昌邑集》有故城,每天陰雨,望之城闕隱隱焉。

梵塔朝暉 ,在城治東南儒學前。世傳唐人所造,未合尖而止,經流賊之變,巍然獨存,即永豐塔也。

《蓮池夜月 》在城北石碑泊東。成化十三年夏間,遍池花開並蔕,間以紅、白紫色,池面如錦,人以為瑞。至今蓮池尚存。

毅聖忠祠 即比干廟,在城西南二十五里劉官屯東。世傳比干家村有無心草焉。

彭王釣澤 在蓮花池北扳罾口,彭越漁於此。「秦洞雲霞 」 ,詳《山川》。

陵墓附

伏羲墓 在高平西。見《史記註》。

李剛墓 ,剛字叔毅,山陰高平人,為漢荊州刺史,熹平元年卒。見其碑有石闕、祠堂、石室三間,高丈餘,鏤石龍,椽瓦若造,四壁隱起,雕刻君臣、龍虎、人物、飛鳥、走獸之形,制作甚工。在鉅野黃水南,見《水經》。

元赤魯花墓 ,在昌邑,有胡祖廣所撰《神道碑》。安興墓 ,在縣西八十里。

《鄆城縣志》

编辑

盤溝 在城西南二里。縣境西南之水經此盤旋,始注東北,縣治移置在茲,蓋亦借其環抱之勢。

單父城 ,據《二十一史》,「在鄆城南有單父寺」 ,疑即此。

舊縣城 在縣東十六里。隋置縣,屬東平。金以黃水徙置盤溝。今舊縣寺南半里許,尚有遺址。古都水司 舊《志》:在縣治西北,傳為賈魯治河時建。今廢。

觀音浮屠 在觀音寺內。相傳為五代時建。高七級,入地者二。重簷複道,若樓閣然,一方勝概也。俗呼「愨頭塔」 ,以其顛頂肖像,或「浮屠」 之訛也。志公塔 ,在縣西郭內,疊石為之。舊有禪井禪室,今皆毀,而是塔巍然獨存。相傳志公舍利升化在此。

谿堂 舊《志》:在縣內西北隅。考之《韓昌黎集》,「唐憲宗十四年,始定東平,以扶風馬公為鄆、曹、濮節度使,曾為堂于所居之西北,號曰谿堂。」 梁渠 在城東,流沙如浪,可數百畝,每有鳥影如鳧。

甘泉井 在城南郭內,味甘冽異常,邑人爭汲之,有聲清泠,若鳴佩然。

《文淵井 》在儒學前,雖亢旱而泉不竭,蓋亦地脈之佳勝者。

琉璃井 在儒學東,以琉璃甃砌,不知穿于何代,水色瑩潔無比。

《七陵碑 》,在城南四十里,上有「七陵」 二字,係漢人為之。

唐斷碑 在城東冉子墓前,掘出高二尺,古色斑剝,上有「子徐侯墓」 數字,唐咸通中碑也。新堂 舊在城東,今廢。蘇文忠公有詩,見《藝文》。雪霽草堂 在城南門外,刑部侍郎樊公敬為行軍司馬,移鎮濟寧,公餘憩息處也。一時名公多吟嘯其中,其曾孫尚書雙岩公重葺治之,輯《雪霽堂集》三卷。

依竹堂 京兆阡。北為涉園,園有堂大,京兆李公堯民微時囊螢處也。其子瓚復廣大其模,堂之東曰頫青閣,折而北曰二君子亭,後曰水芙蓉渚,松柏陰森,奇石環列,甲于齊、魯。公門人來宦茲土者,題其堂曰「李夫子讀書處。」

《坦園 》在金線嶺之陽。茅亭曲沼,竹樹茂密。魯諸生黃國翰與其姪之芬、之芳講習其中。文人

《墨士》多以此地為依歸。

「《盤溝夜月 》,細木清淺」 ,遶城月光映之,更覺淡遠。

《線嶺秋煙 》,柳線垂垂如金。秋霽曉煙尢有異色。

《荒塔燕子 》,燕巢其上,群遶飛鳴,無異空中天籟。

廩丘霧市 ,霧中樓堞,隱見遠近,彷若海市獨山樵唱 。孤峰聳峙,杯壑中樵蘇之聲堪聽《五岔漁歌 》,水勢曲折,蘆花中時有漁歌遙起。冷水芙蓉 ,澄泓涓潔,有荷花香聞十里。《七陵雲樹 》,古樹參天,煙雲掩映入畫。

梁渠鳧影 ,連陰初曙,月夜時有鳧影蹁躚。潘溪曉渡 ,小艇時橫,遊人競渡者絡繹不絕。《墳墓附》

春秋先賢冉子徐侯墓 在城東三十五里。《冉村集》後有唐貞觀題名碑。

元敕封魯國公樊執敬墓 《舊志》在城南二里許,今失所在。

翰林潘惟粹墓 在北郭內。有「學士《揭徯斯墓碑》」 ,今沒。

工部尚書陳守謙墓 在城東北一里許。有學士張登巖《碑記》。

駙馬侯世甫墓 在城南《飛哲集》西南。元孫左參議維墓,祔之,有墓碑。

明贈參議忠臣王晟墓 在城西南一里許大堤下。有「僉事《陳永墓表》。」

戶部尚書呂鍾墓 在城南八里河之南。正德三年敕修。有《大學士李東陽神道碑》,子同知璞墓附之。

旌孝子李逵墓 在城東南半里許大堤之隈。《東平州》

郕子國故址 在城東六十里。城郭圯壞,今為水澤。《春秋》書「郕降於齊。」 哀公十五年冬,及齊平,郕子因子贛之言而遂歸。

須城 秦置須昌縣。隋改須城,又別置須昌。五代周改為須城。自晉以來,皆為郡附郭。明時城廢入州,故址猶存。

留舒城 在州東。《左傳》「晉荀瑤伐鄭,齊陳成子救之,留舒違穀七里」 ,穀人不知,即此。

髓城 在州城六十里。名義未詳,俗傳不經,今不載。《春秋莊公十年》,齊人滅遂。《地里志》:蛇丘、隨鄉,故隨國也。蛇丘,今之寧陽,北有故遂城。地里相似,「髓」 、「遂」 同音,或字之訛也。姑存備考。

「漢《光祿勳劉曜碑 》」 在帝堯陵前,碑石殘折,墳墓附。

春秋句王墓 ,在州東金螺山下,遺跡尚存。秦甘羅墓 ,在州西南三十五里安山下。楊瑩墓 ,在州東北一里窯彎。

元王盤墓 在州城東四里。

薛狀元墓 ,在州東二十里。

明撫治鄖陽都御史宋祖舜墓 在棘梁山,巡撫天津兵部右侍郎杜三策墓 在髓城《三旺集》北。有傳。

山西按察司副使李文芝墓 在城北七里鋪之東。

汶上縣

厥亭 《漢書》云:「東平陸古厥國。」 《路史》曰:「魏得厥西,孔子所宰。今鄆中都有厥亭。」

郕國城 ,武王克商,封其弟叔武於郕。《左傳文公十二年》:「郕太子以夫鐘郕邽來奔,公以諸侯迎之,《書》曰『郕伯來奔』」 ,是也。若高柴所宰孟孫成邑,在寧陽境內,舊以子皋入名宦,誤矣。郕在縣西北二十餘里,遺址隱然。

闞城 在縣西南南旺湖中。故在壽張境內。壽張北徙,今為縣境。《史記正義》「北至平監。」 註云:「平即兗之平陸,監即故闞城,在平陸縣西南三十里。」 又濟水故道,北逕闞鄉城西。

鄭城 在臥佛山東一里,周三里許,西倚土山,東枕沙溪,土人名曰鄭王城。按《唐史》:「鄭惠王元懿歷兗州刺史,以經術斷獄,務寬平。」 又臥佛山巔舊有唐敕建龍王廟,則此城必唐鄭惠王遺址。

桃城 在縣東北四十餘里汶河南岸。按《水經注》,汶水西南逕桃鄉縣故城西,世所謂鄣城也。今考鄣城在汶河北岸,與桃城相距甚邇,《水經注》誤以為一耳。又《左傳襄公十九年》,「齊師伐我北鄙,圍桃。」 是也。舊以為桃丘,誤。桃丘在東阿境內。

陽城 ,在縣西北三十里。俗名陽城壩。《左傳》所云「陽虎入於讙陽關以叛」 ,是也。《一統志》云:在魯

城北

汶陽鄉 宋咸平中,河決鄆州,知州姚鉉徙州於汶陽鄉之高原,則汶之為汶陽也久矣。漢延熹四年《冀州刺史王純碑》,《水經注》以為在安民山西,而《通志》以為在汶汶,據舊境耳。若高適所詠「日出見闕里,山平」 ,知汶陽,以隋改曲阜為汶陽故也。

孔堂 俗名「講書堂。」 相傳孔子宰中都時,政暇與弟子談經於此。舊址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今移建城中,為聖譯書院,其興廢詳《藝文》。

釣魚臺 即在孔堂舊址,相傳為孔子釣處。鄭王泉 ,唐建。《龍王廟碑》云:「其大如輪,其甘如醴。」 疑亦因鄭惠王得名也。今涸。

《古槐 》在新橋驛內,宋文丞相有詩詠之,今不存矣。

杜甫《望岳》詩,刻 見楊奐《東遊記》。按少陵與李供奉、高常侍游魯敢「久如汶上相逢年頗多」 之句,固足徵也。顧杜集中竟無一語及中都,而此詩獨刻于汶,必有因矣。今宜補刻,以存佳蹟。漢碑 在平原村,即衡方墓碑也,見《藝文志》。唐鐘 ,在寶相寺,唐太和年鑄。

梵王城 ,在縣治後,中有梵王宮,土人訛傳,以梵為汶之封國。其太子舍王位削髮為僧云。郡庠生夏修和以「梵王宮者,寺之通稱耳」 ,迺為文以辨其誤,文多不載。

《東阿縣志》

编辑

管仲井 ,《春秋》城穀。杜預曰:「小穀城中有管仲井,亦謂之夷吾井。」 今湮不存。

巂下聚 《春秋》:「魯追齊師至酅」 ,漢為之巂下聚,在邑境內。又《漢書》「邑有烏下聚」 ,皆不可考。周首亭 在穀城東北,《春秋》埋長狄首處,今不知所在。酈道元《水經注》曰:「濟北所治盧子城,故齊周首邑也。」 《地志》「濟北郡治在長清縣界。」 恐非周首。

清水城 ,在城西北三里。今湮不存。

虛糧冢 在縣東南三里,有土堆三。南宋元嘉中,將軍檀道濟與元魏戰,食盡,自歷城還,士有亡走魏者,且告之。魏人追之至此,眾洶懼,將潰。道濟夜唱《籌量沙》,以所餘少米覆其上。及旦,魏軍見之,遂引兵退。

墳墓附

高柴墓 在清水河寺西一里。按沂州西南有高柴墓,未知孰是。

任仙墓 在安平鎮真武廟東,即任風子,明成化間飛昇者也。

孟姜墓 在城東南十二里孟冊川中。相傳以為杞梁之妻。其南有玉女池,然無所據。孟姜墓,他郡邑亦有之。

丁蘭墓 在丁泉旁。按:「蘭」 ,河內人,不當居此,而丁泉以故名「孝順鄉」 ,必有所據,弗可廢也。于文定公墓 在邑東南十二里楮村西。龍沙恢廓,松檜蔥鬱,時有雉蛇盤𩰚,蓋靈氣所致。中有享堂翁仲,典禮煌煌,明萬曆中敕建也。孟中丞墓 在邑東南十五里白鴈泉南,環山拱繞,稱佳城焉。明萬曆中敕建,祭葬有加。喬方伯墓 在邑東北十五里亭山西,依山為墓,松楸茂矣,號「祥雲捧月之穴」 ,因並著之。宋主事墓 在邑境之西南安平鎮漕河東,城北二里許。

平陰縣

鑄鄉城 ,劉昭注曰:「周武王未及下車,封堯後于鑄。」 《通志》云:「鑄在平陰縣。」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臧宣叔娶于鑄。臧賈,臧為出在鑄,即此。

防門 ,《京相璠》曰:「平陰,齊地,在濟北盧縣故城西南有防門,去平陰三里。」

教書堂 在紫蓋山,孔子與及門講習之所。句窳亭 在縣東北二十里。漢章帝元和二年,鳳凰集此亭,復其租而巡泰山。今割入肥城。榆城 ,在縣西北二十里。隋開皇間置,今湮沒無考。

「李車」 店 在城北三十里,即李左車故里鞌 。《春秋》:魯成公二年「六月癸酉,季孫行父、臧孫許、叔孫僑如、公孫嬰齊帥師,會晉郤克、衛孫良夫、曹公子首,及齊侯戰於鞌,齊師敗績。」 《左傳》:「癸酉,師陳於鞌邴。」 夏,御齊侯,逢丑父為右。晉解張御郤克,鄭丘緩為右。齊侯曰:「余姑剪滅此而後朝食,不介馬而馳之。」 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履,未絕。鼓音曰:「余病矣!」 張侯曰:「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 左井轡,右援枹,而鼓,馬逸不能止。師從之。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石窌 齊侯免,遂自徐關入。齊侯見保者,曰:「免之,齊師敗矣。」 辟女子,女子曰:「君免乎?」 曰:「免矣。」 曰:「銳司徒免乎?」 曰:「免矣。」 曰:「苟君與吾父免矣,可若何?」 乃奔。齊侯以為有禮。既而問之,辟司徒之妻也,予之石窌。《注》:石窌,邑名。濟北盧縣東有地,名石窌,今入長清。

濟北城 在盧城西十五里,即濟北王都也。歷漢、晉、南北朝皆存。至隋置榆山、長清二縣,而盧與濟北俱廢。今入長清。

盧城 在縣東北七十里,故址猶存。漢置,今入長清。

會仙亭 在城東會仙山巔,植松柏其上,為遊觀登眺之所。明侍御孫珫與知縣江都孫世恩建,今廢。

陵墓附

「濟北王冢 」 相傳在康家口南山。

「齊康公墓 」 ,在𩰚祭臺。「《平陰子龔秀》墓 」 ,在會仙山南麓。

知府劉澤墓 在城西北坡。

知縣汪環墓 在子順山南。

宗人府經歷鄧淳墓 在黃家莊西。

戶部員外張德政墓 在鳳山北。

參政何海宴墓 ,在會仙山南。

知州祝邦榮墓 在孝直鋪南。

副使梁成墓 在玉几山北。

僉事劉介墓 在土樓村。

參政趙雲翔墓 在朱家橋西。

御史張鯉墓 在文筆山西。

舉人贈禮科左給事中孫振圖墓 在城南官莊東。

贈工部尚書朱同芳墓 在北鄉。

陽穀縣

冉子書院 在縣東北五十里之荊門,遺址僅存。明嘉靖間,知縣李希歐改遷於縣治之西北,榜其門曰:「冉子書院。」

紫荊祠 在城南門內。明萬曆間,知縣李蔭建,以祀田真昆弟。萬曆三十四年,知縣范宗文重修。後建仰荊堂五間,亭一座于祠後。

孟母廟 在城北四十里安樂鎮西,世傳孟母祈蠶處。金天眷三年,知縣楊用道重修。明萬曆四年,知縣李蔭又修。每歲蠶月,桑女以祈禱而來,趾錯於道。

迷昏鎮 :在城東北十五里。其民居途逕迂曲,行者至莫能辨方向,故名。

安樂鎮 在縣城東北三十里。舊名「老君堂。」 周世宗養痾於此,更今名。

福安鎮 在縣城東北五十里。

七級鎮 在縣城東北六十里。即建閘處。荊門鎮 在縣城東五十里。即建閘處。

定水鎮 在縣城北五十里。

張秋鎮 在縣城東四十里。即安平鎮。

沙鎮 ,在縣城西北五十里,與棠邑境相接。小韓寨 ,在縣城東北二十里。元知院官《韓志》所居。

巖寨 :在縣城東北二十八里。

龍虎寨 在縣城東南五里。

千石寨 在縣城東南十五里。

第五寨 在縣城東南十五里。

石四郎寨 在縣城東北五十里。

老鶴寨 在縣城東北四十里。

大孫百戶寨 在縣城東北四十五里。

小孫百戶寨 在縣城東北五十里。

門頭寨 在縣城東北三十五里。

賈通寨 在縣城東三十里。

大坡寨 在縣城東北六十里。

景陽岡 :在縣城東北四十里。俗傳武松搏虎處。

月堤 在縣城西北十五里。西連莘縣,北接聊城。建築之由無考。

陵墓附

黃姑墓 ,在城東南二十五里,其人無考。「石裕民墓 」 ,在城西平原。元大中大夫、都省右司郎中。

「高子羔墓 」 ,在城東五十里荊門之南,今泯無跡。

都御史吳鎧墓 在城西門外。

忠烈叚復興墓 在城西南三里壽張縣。

裴城寺 在縣西南,有城址。

闞鄉 相傳即今縣東南壩上。

太皇堤 ,自縣東而西,綿亙數百里,《范志》「為賈」

讓堤云

子路堤 在縣西南,說者謂子路負米處也。東泓 東郭外。詳見《八景圖》。

蓮花池 在縣西南。舊有大水,蓮花茂盛,故云。《城圈坡 》,在縣南八里。今不可考。

龍灣 在縣南

梁山濼 在縣東南,即梁山坡也。

龍駒臺 在縣西,或云「龍骨臺。」

沙陵 在縣南,有城址。

梳洗樓 ,在縣南   。《李平陵 》,在縣南。《上陵 》,在縣南   。《白陵 》,在縣南。

徐陵 ,在縣東南  。《牛陵 》,在縣南。

博陵 在縣東   ,曲家陵 在縣南,梁陵 在縣東南  ,馬陵 在縣西南,陵子堌 在縣東  ,許家堌 在縣南,城圈堌 在縣西南 ,艾家堌 在縣東南,大堌 在縣西   ,龍堰堌 在縣南,商家堌 在縣南  ,曹九堌 在城內東。按金人《大覺寺碑》謂「邑有九陵,十八堌」 ,今堌不足一半之數,而陵已得十,且南郭外顯慶寺所據者不與焉。夫堌年歲久遠,或水嚙之,或人鑿之,不可識已。縣之馬陵及《通志》郯城之馬陵,皆謂孫臏勝龐涓處,深為可疑。獨范有馬陵,即其地而祠孫臏,擬之道路形勢,稍足信也。諸陵唯上陵有碑曰「陵」 ,餘並稱「嶺」 ,而曰「徐牛。」 曲梁又增一「冢」 字,殆因居者之姓輒為陵號耳,故一切削而易之。

梁山疊翠 山在邑東南,高百尺,群峰拱峙,每朝雲霧帡幪其上,色凝翠碧。登臨遠眺者,目此為奇觀云。

「法興夕照 剎」 在梁山麓。殿閣參差,雞鳴寂寂。時當日落崦嵫,大地昏暮。獨此寺殿中明光閃灼。允足異焉。

《泓水秋澄 》泓在邑東郭外,地形瀰漫,秋匯眾流,澄澈一色於長天。掉孤舟者藉以濯纓,不羨莊生之濠梁也。

《古塔晴霞 塔》在竹家寨寺內。亭亭百尺,丹霞繚繞,戶牖洞開。

蓮臺春色 臺在梁山前。後人鑿石為蓮,鑴佛其上,因名「蓮臺。」

《石井甘泉 泉》在法興寺側,泉味甘冽,人多題詠。

《帝子遺碑 》碑立於「帝子幸梁山後」 ,洪武時碑為黃水淤沒。

墳墓附

「子房三塚 」 塚在邑東南,相距六十里,碑殘石誌猶宛然。

梁武王墓 在梁山之陽。舊《志》云:「漢文帝第二子,因田獵終於此」 ,舊有古碑。洪武十七年,黃河水溢,淤沒不存。

明陝西布政使司參議楊瓚墓 在竹口西二里。

浙江按察司僉事曹英墓 在竹口北西湖景。陝西按察司副使譚肅墓 在城南五里。南京工科給事中殷雲霄墓 在城北半里。監察御史董建中墓 在城東北一里。

湖廣布政司參政陳守愚墓 在城東北三里,貴州按察司副使趙鯤墓 在城南五里,浙江湖州知府楊縉墓 在城西北一里,附《漏澤園 》。知縣張玉林設于城西,買地二十畝,中封其界,「東十畝葬男,西十畝葬女。」

沂州

《柳公碑 》在州治西南普照寺,高二丈餘,建立碑樓,年遠而斷。

鑑明石 在南城樓壁上,光朗如鏡,無分陰晴遠近,山水人物,莫不畢照。

朗公寺 在州西四十里,有兩山相接。昔朗公禪師擔經過此,留腳跡在兩山之頂,印石有痕。後人因為建「轉腳庵。」

玉虛仙境 ,在州西蒼山之陽。有石室,世傳安期生修煉處,遺跡尚存。月夜常有白鶴飛唳,香氣襲人。

大冶神鐵 ,在州西六十里。大冶集西有鐵如樹,立于地上,搖之而動,拔之不出。

蘭陵城 ,古屬東海郡。昔郇卿適楚,春申君以為蘭陵令,遂家焉。城東有郇卿塚。

諸葛城 ,《隱公四年》:「夏,城中丘。」 註云:「中丘,古城瑯琊臨沂縣,即此城也。後諸葛亮來居於此,故名。」

郈城 《春秋》「叔孫氏私邑。」 隋置臨沂縣。

許田城 。《隱公六年》,「鄭伯使宛來歸,以祊田」 易。

許田,後人以「田」 字與「由」 字相似,訛傳為許由城,今改正。

鄫子城 ,即《春秋》鄫子國。魯襄公六年,「莒人滅鄫。」 昭公四年,取鄫。今古墟尚存。

新城 《春秋》「伐鄭,圍新城」 ,即此。

《二疏城 》漢二疏歸老於此。

穆公城 東有九女墩。南有青駝鎮,西有石門盤泉。

《散金臺 二疏》《散金濟鄉族處》。

小穀城 在沂堂社之北。《春秋莊公三十二年》,「城小穀」 ,即此。俗名姑嫂城,今正之。

古城 今廢。地名古城社。

襄賁城 ,魯費邑。魯連子稱陸子謂齊湣王曰:「魯費之眾臣甲舍于襄賁。」 即此。漢為襄賁縣,屬東海郡。王莽改童信,在沂州西南一百二十里。相公莊 ,故老相傳管仲莊也。

望夫臺 一在州北,一在州西南。征夫久役,其婦築臺望之。

「曬書堂 」 在州治西南,晉王羲之故宅中。相傳臨沂諸王隨元帝渡江,捨宅為梵宮,今曰「普照寺。」

避暑臺 在州治西北,後為鐘樓。

鄫子井 在鄫城

流井 在石城崓西郯城縣。

郯子宅 故址在舊城內東北隅,今廢。

寨子閘 在縣西南一十五里寨子社。郯子嘗建閘於此,通其皂河之水於宿遷,以運糧儲。今河湮閘廢。

看花臺 臺下有翫花池,在古城內,郯子翫花於此,今廢。其一在《歸昌集》東南湖中,僅存遺址,不拘水之大小,俱不能沒,人以為異。

帥軍臺 在古城東北高埠處,舊傳「郯子」 閱軍處也。

釣魚臺 在縣東北十里《安塢穴》下。

握節亭 ,在縣北七十里。

費縣

鄫城 ,即《春秋》鄫國,姒姓,子爵。夏少康封其少子曲列。

桓子井 ,在古鄪城,季桓子所鑿,甃以石,圍百尺,深數丈,今淤塞,尚有丈餘。《左傳》「穿井得羵羊」 ,即此處。

石門 在武城西,即子路宿處,今有石門村。華縣 在下、費之間,漢有此邑,晉以後無之。息城 ,即《春秋》息地。

程侍郎石門,在黃岩山腰。相傳為侍郎藏金處。

原憲城 ,俗呼《原孝屯》。

梁丘城 ,傳為梁王所築。

固城 ,或曰「即古顓臾城。」

顏魯公書院 在朱滿村,元時有碑記。

思聖書院 在東陽村

季文子廟 在高橋社神峰山趾。金明昌、元延祐皆有碑記。

「接輿村 」 ,相傳為《楚狂歌鳳》處。

蒙城宮 在蒙山之陽,《水經注》所謂古蒙祠者即此。祠內有白石,宋人鑴「玉華峰」 三字於其上。柳毅廟 ,在潨流山之上。其下有牧羊坡,相傳為柳毅傳書處。

「曬書臺 」 在曾子山武城北。曾子家居,授徒於此。

「演武場 」 在吳王崓下,尚存壁壘遺跡,第未審何代。

鳳凰莊 昔稱「諸馮村」 ,相傳為舜生處。

陵墓附

秋胡妻邵氏墓 在宋保北涑河上。

鄭元墓 ,在縣西七十里。

蔡邕墓 ,在縣西北楊謝村道側。

劉侍郎墓 在縣西列官莊。元孟祺為碑記。「孝女張氏墓 」 宋時徐郎婦,平邑張明之女,割髀抉肝飼母病。元豐元年,知縣徐君平表其居。狄青墓 在仲村西南。

魯章懷世子墓 在毓秀山。

布政劉賓墓 在縣東任郝莊。

御史彭占祺墓 在丘,上御葬。

湖州太守祝公濟墓 在城東八里南岡。按察使房瀛墓 在拱莊。

御史王雅量墓 在縣北郭。御葬,有碑。

武英殿大學士張四知墓 在縣北南石溝南二里。。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