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301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三百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百一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三百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三百一卷目錄

 太原府部彙考九

  太原府風俗考

  太原府祠廟考

職方典第三百一卷

太原府部彙考九 编辑

太原府風俗考        府志 编辑

府屬總

《詩唐風》:「好樂無荒,良士瞿瞿。」

《漢書》注:「晉韓之地瘠,其俗嗇,其政宜浹。」

《隋志》:「人物殷阜,不甚機巧。俗與上黨同。然人頗勁悍,習於戎馬。前代以來,亦多文雅之士。」 《路史》:「民不佃作,而足於棗栗,俗尚醇儉。」

《朱子詩注》:其地土瘠民貧,勤儉質朴,有堯之遺風。

《太原圖冊》:士窮理學,兼習辭章,敦厚不華,淳儉好學,工賈務實勤業,人物輩出,有文武全材。圖書編,「好樂無荒,清簡質朴。」

《一統志》:「善治生,多藏蓄,其風清簡,不好詞訟。」 舊志:「在鄉多質朴,城中軍民雜處,或尚機詐,服飾尚華,喜作玩具,性質剛勁,小忿輒投崖跳河,遇凶荒則負擔之外境,謂之赴熟。然尊卑有序,內外有辨,亦庶乎知禮者。」

《新志》。「晉中土瘠民貧,儉質之風尚矣。近則頗習侈靡。省會男子不務蓄積,數金之家,盡炫耀於服飾,婦人不蠶不織,習於呰窳。」 省以南尚耕,即縉紳之家機杼聲不輟。近日其風猶未斁。省以北昔尚耕讀,有白首窮經,不得一入黌宮而志不懈者。近則每見以他途出矣。至於刀筆搆訟,請謁繁興,甚而蕩產亡身,奮然不顧,則南北郡邑,在在有之,而文谷、盂祁為尢甚。

冠禮,士大夫間有行之者,鄉之民惟從其便。《昏禮》,二姓以門第相當為重,必先通以媒妁,俟其允諏日行,定于歸之前,月行納采禮。此縉紳家之常。其士民亦隨分倣而行之。第妝奩服飾之類,近亦漸侈。

喪禮,士大夫或用《家禮》,庶民奉作供事,至迎經通街,非古道矣。殯日,親友送之墳上,具節哀酒饌,備布帛帕巾以收頭。祭禮,士大夫四時祭主。立春日,食春餅,出土牛,以畢寒氣。

元旦,雞鳴起沐,祀天地祖宗畢,拜尊長戚里,置飲食,邀賓朋,彼此燕會,彌月不輟。

初四日,焚紙錢於墓前或戶外。

初五日,婦女以色紙裝男女形,黎明置灰土中,送《五窮》。

初六日,爆黑豆投水甕內,辟毒曰「爆《六甲》。」 初八日晚,設香燈,作麪果餅,祭拜北斗。上元夕,通衢張燈放花爆。

十六日,男女雜遊,以散百病。

二十日謂之「小天倉。」

二十五日,謂之「老天倉」 ,俱然燈,辦食品。

仲春初二日,以石灰屑從井上引入其戶。諺曰:「龍抬頭,引錢龍。」

社日昧𤕤,婦女作綵線,人佩之曰「社線。」 食社麪。季春初一日起鄉賽,至月盡止,祈穀也。

《初三日插柳枝》辟蝎。

寒食日不舉火

清明日拜掃墳墓,男女簪柳作麪,燕為鞦韆戲。穀雨日用五色紙印《穀雨帖子》粘壁上,以辟諸毒。

孟夏初八日。結浮屠會。以香水滌佛像。謂之「浴佛。」

仲夏端午,以艾插門,或佩兩耳,兒童繫五色線,食角黍,飲雄黃酒。

季夏初六日,儲水造麪。孟秋初七日,閨人設瓜果於簷前,祀織女以乞巧。

十五日祭掃墳墓

仲秋十五日,戚里餽月餅瓜果賞月

季秋重陽節,親友以蒸糕殽酒相貺,攜觴登高,把酒賞菊

孟冬元日祀先祖,剪色紙為衣,焚於墓前或戶外,為「送寒衣。」

仲冬長至日祭先祖,家庭敘禮,親朋不相拜賀。越三日,焚錢楮如正月。諺曰:「冬三年四」

季冬初八日食「臘八粥。」

考證

二十三日,設糖餅、果菜、香燭祭竈。除夕日,易門神、桃符、春帖,掛長錢。除夕,陳禮物於祖,辭歲。

府屬各州縣

陽曲縣

「民敦質朴,士守禮義,絕無《告訐》」 之風。近以「地瘠民貧,日見蕭條。」

太原縣

朴陋不華俗頗鷙悍

榆次縣

善治生,多藏蓄力田畝,性剛勁遲重。

太谷縣

風稱淳厚不奢,近尚氣好爭頗𩰚麗,《難治》。《祁縣》。

民多剛勁力,耕稼務織紡。

徐溝縣

務本節用質魯少文

清源縣

人性勁悍勤儉朴陋

交城縣

「農末相資」 ,俗尚儉嗇,多盜。

文水縣

「土膏氣秀,人豐於財,強悍輕生而逞,嚚訟多盜。」 《壽陽縣》

勤於稼穡,寡於紡織,不尚文飾。

盂縣

山多土瘠,民勤俗儉,頗易治。

靜樂縣

士多廉恥,民尚勤儉,頗好訟。

河曲縣

其俗儉嗇,耕耨為業,而詞訟稍簡。

平定州

《郡小民醇》俗重,端午好尚文章。

樂平縣

人性躁勁氣習果決

忻州

民性質朴士尚文雅

定襄縣

務《詩書》,多稼穡,有《儉素風》。

代州

「民淳訟簡,節儉勤農,無遊惰之習,絕澆薄之風。」 《五臺縣》

山高風烈,俗尚儉約,務耕讀而少貿易。

繁峙縣

土瘠民勤士頗守禮

崞縣

務農業,少經營,尚儉嗇,土瘠民貧。

岢嵐州

敦朴無華,務稼穡,尚騎射。服勤茹淡,多質少文。《嵐縣》

其性悍,其俗陋,山多地少,民貧。

興縣

民多朴實勤於稼穡

保德州

「質朴」 「剛勁」 ,尊卑「內外」 ,截然有辨。

寧武關

性愚魯尚射獵

老營保所

鄙朴少禮習兵好射

偏關

地多沙陡,人尚強梁,從軍者眾,其風奢靡。

太原府祠廟考   通志府縣志合載 编辑

本府。陽曲縣附郭。

社稷壇 在府北郭外。「餘州縣衛所如制。」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府南郭外。

郡厲壇 在府北門外新堡北。

八蜡廟 在府南郭官亭東。

《虸蚄廟 》各鄉多有。旗纛廟 ,在府寺巷內。

城隍廟 在府治北

文昌廟 有四:一在貢院西,一在前所街,一在南關順城門外,一在鎮遠門瓮城內。

文中子祠 在府學啟聖祠東。

三皇廟 在城隍廟西

軒轅廟 ,有三,一在阪泉山,一在布政司小巷南,一在南關。

蒼頡廟 在東角聖母廟中,已廢。

三靈侯廟 在府城南關外西。孚靈侯唐宏,字文明;威靈侯葛雍,字文樂;浹靈侯周武,字文剛。

皆周厲王臣,諫王不聽,去,吳王厚禮之。會楚侵吳,三人各以神策迎楚,懼而降,吳王欲大加封賞,不受。宣王即位,復歸周,後救太子靖王之難。宣王遷三臣於兗,治民有惠政,沒並加侯封。秦、漢、隋、唐、宋真宗因其顯應,賜號「三原真君。」 凡民有禱輒應。

《狐公廟 》,有三:一在南關小木橋門外,一在牛站門外,一在蕭家營。

晏公廟 有二:一在前所街,一在前衛街,祀齊晏嬰。

漢文帝廟 在府城東北。相傳文帝常幸太原,故立廟於此。

蕭公廟 ,有二:一在縣堂東,一在七府營關聖廟 。城內外鄉村皆有,惟在都司街東者,大

開平王廟 在府治東北,祀明元勳常遇春。藏山廟 在開平王廟西。

河神廟 在阜成門外汾東。

皇清順治九年重修。

馬神廟 ,有四:一在新堡;一在鐵匠巷;一在柴市巷;一在半坡街馬廠內。

牛神廟 在牛站

「井龍王廟 」 ,有二:一在大新街,一在糧儲道西。龍王廟 ,各處皆有。

泰山廟 在城裏關外,共四處。

南嶽廟 在西米市

北嶽廟 在壽寧寺後

真武廟 在府城十一所。

「三官廟 」 有三:一在沙河街西城下,一在娘娘營南城下,一在西村。

五聖廟 有五,俱在前衛街及小東門。

五神廟 在真武廟西,明創建。

「子孫聖母廟 」 有四:一在七府營,一在柴市巷姑姑庵,一在西泰山廟,一在汾河西。

阪泉神廟 在府城東北八十里罕山西北。《春秋》晉文公祀軒轅。明洪武初,改稱此號。

竇大夫祠 有二,一在城北四十里烈石口,元至正三年建,明洪武三年改稱此號。一在北關新堡。

狄公祠 在南關橋口。祀唐梁公狄仁傑。

皇清康熙十一年重修。

「包公祠 」 在南關小市街,祀宋孝肅公包拯。「畢將軍祠 」 在北門月城內。

胡公祠 在提學道右

李宗伯祠 在府治西。明萬曆三十年間,各宗室為禮部侍郎晉江李廷機建。

魏少司馬祠 在都察院譙樓南街東。

周公祠 在提學道右

三賢祠 在開平王廟東,祀明大將軍遼州高巍,刑部侍郎掌北平布政司澤州張昺,刑部尚書掌平燕布政司潞安暴昭。

「三功祠 」 舊在城東隅,後移南關順城街,又移順城門外文昌廟中。祀明巡撫山西右副都御史萬恭、驛傳道郭斗、督學道陳瑞三公。

三忠祠 在鎮朔牌樓南,祀明贈兵部尚書,諡「忠烈」 巡按遼東監軍御史張銓,贈大理寺卿,諡「忠節」 遼陽兵備參政高邦佐,贈光祿寺卿,諡「忠愍」 遼陽兵備副使何廷魁。

土地祠 ,在府西方境東,小兒痘疹多禱于此。《太原縣》

臺駘神廟 在晉澤南。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元冥師,生臺駘,能業其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太原。帝嘉之,封諸汾川。後人立廟祀之。

趙襄子廟 在南,祀晉趙無恤。五代時,潞王從珂與石敬塘同入廟中,神像屹然起立。

忠襄潁川王廟 在縣城中。元至正間建。晉源神祠 在縣西南十里晉祠內。宋天聖間建。熙寧中,以祈禱有應,守臣請號「昭濟聖母」 ,廟額「惠遠。」 明洪武初,遣使禱雨有應,加封「廣惠顯靈昭濟聖母」 ,四年,改稱此號。

唐叔虞祠 ,在縣西南十里懸甕山麓,晉水發源處,即今晉祠。叔虞始受封為唐侯,至于燮,因晉水,號曰晉祠,亦以名魏。《地形志》云:「晉陽有晉王祠」 ,即此。

尹鐸祠 在縣西門外,知縣金礪建。

榆次縣

虸蚄廟。罕山廟 在孟家井東罕山頂,元中統二年建。尹吉甫廟 在南莊村,俗稱「神武大王。」

智伯廟 有二,一在縣東南三十里麓臺山,唐開元二十九年建,一在縣東南三十里杜堡村。

元至正間建

孟母廟 在古縣城西南隅。相傳,此地為「孟母宅。」 明弘治間建,廟已圮。

太谷縣

《韓厥廟 在》《四卦》。

諸葛武侯廟 在縣南十里咸陽谷口。元至大年建。

唐太宗廟 在縣北五里上善村,元至正年建。李靖廟 在縣東。

晏公廟 。《趙襄子廟》。

無佞侯廟 有二,一在縣南門裏東,一在縣東南三十里回馬村。

祁縣

成湯廟 有二:一在祁城都昭餘祁故地,元至元年建,明嘉靖間移舊址北三十餘步。一在子洪鎮雙泉山半,金大定年建。《舊一統志》云:「昭餘祁藪側祀成湯,歲旱,土爆沙聚置其上以禱,得水輒應。」

利應侯廟 有二,一在縣東南一里許,周圍土臺三畝餘。一在西建安村北,金大定間建。潤濟侯廟 在縣東南麓臺山頂,宋宰相張商英建,各村鎮多有。

二帝行祠 在縣東十五里,祀堯舜,春秋時建。祁大夫祠 有二:一在郜城村,明隆慶間重建;一在西關,知縣張松建,舊在儒學西隅,今射圃乃其址也。

王司徒祠 ,在修善村西北。

溫氏先賢祠 在縣會善村西北。

張都督祠 在縣西六支村。

徐溝縣

狐偃廟 在縣東北內道堡西。

諸葛武侯廟 在東賈村。

清源縣

帝堯廟 在堯城鎮

里克祠 ,在仁山之巔,金大定十年建。

趙簡子祠 有二,一在縣西北五里平泉村,元至大年建。一在南關西北,明隆慶年重修。梗陽大夫祠 ,在縣南關梗陽街,已廢。

交城縣

河神廟 在縣西城外龍王廟右。

昭濟聖母廟 :在縣治東南隅,俗名「下廟」 ,即晉祠聖母行祠也。

魏孝文廟 在縣西孝文山。此山元魏道武牧地,孝文賢君,後人思其德,故立廟于此。又曲里村、西社村俱有廟。

舞陽侯廟 在縣西北五里瓦窯河東。

文水縣

唐堯廟 在平陶村

成湯廟 在下曲村

子夏廟 有三:一在小城南,一在平陶村,一在樂村。《舊一統志》云:「在隱泉山。」

狐突廟 在石東都。《舊一統志》云:「忠惠祠在狐突山,祀晉大夫狐突,宋景祐中賜額。」

漢文帝廟 。「趙簡子祠。」

忠惠利應侯廟 有二:一在韓城,一在桑村。麻衣仙姑廟 在縣東北桑村。姑姓任,為魏氏聘,不願嫁,隨居汾陽之黃蘆山石室中。魏氏聞知,詣山請歸,姑披麻衣,走入洞不見,因名「麻衣仙洞。」 洞猶有姑手痕,屢著靈應,洞出五色蛾。文谷神祠 在文善都。

河東公祠 有二,一在孝義村,一在《義武都壽陽縣》。

羊舌廟 舊《志》云:「在縣治西南四十餘步,近廢。」 《舊一統志》云:「在縣治東,祀晉大夫羊舌氏。」 韓文公祠 在縣東郭外。唐長慶二年春二月,公奉命宣慰王廷湊軍,道過壽陽驛,留詩,後人因立祠祀焉。

趙簡子祠 。在縣西北,號「衝天神廟。」

湧泉祠 在縣西北五十里,元至正年建盂縣。

仇猶廟 有三:一在東關,一在東坪,一在仇猶山。

烈女廟 在縣東北七里許。

藏山廟 藏山行宮

軒轅廟

靜樂縣

明惠王廟 在縣南天柱山。

昭潤公廟 在縣東南四十里。

風神廟 在黑風山

樊噲廟 ,在縣南七十里樓煩城西岡上。巾字山神廟 ,在縣東一十里。

河曲縣

禹王廟 在縣西五里黃河岸。相傳禹治水時經此。地有禹跡,故立廟祀之。

平定州

伏羲廟 在浮化山

媧皇廟 :在州西八十里浮化山。歲以春秋仲月,有司擇日祭。

狐突廟 在州東瓦嶺村,為太子申生御戎至此。

扁鵲廟 在州西三里鵲山,明嘉靖四年建。介子推廟 在娘子山、綿山上。

淮陰侯廟 在州東二十里,祀漢將軍韓信。信下井陘,故州人祀之。

蒲臺廟 在州西二十五里獅子山隈,宋時建。顯靈源廟 在州西八里嘉山,祀黑水神。神本晉靖公之臣,忠於晉,後為三卿所逼,化於此山之陽。宋封靈源公。

石甕神廟 在州西北三十里獅子山北,宋時建。

嘉山行祠 在湧泉亭西,明洪武年建。

妒女祠 在州東九十里承天鎮。俗傳妒女,介之推妹也。《舊經》云:介山氏之廟。唐武后幸河東,道出祠下,懼致風雹,欲別開道以避之。狄仁傑諫曰:「一人行幸,風伯清塵,雨師洒道,何妒女之避哉?」 遂止其役,駐蹕祠下,風停雨息。

李英公祠 在州治東鑿石邨。勣。常都督并州,有惠政,故民祀之。

夏學正祠 在明倫堂東。明正統間,為錢塘夏廷器立。

崇賢堂 在州治東北城岡上。元至元二年,以湧雲樓故基,改建為祠,祀趙秉文、楊雲翼;元好問、李治,名「四賢堂」 ;後增祀王構、呂思誠,名「六賢堂。」 明成化五年,僉事胡謐以州人合請,進祀耿九疇,故改今名。

樂平縣

鳳凰山神廟 在縣北八里鳳凰山。

皇清康熙十一年重修。

蒙山廟 在縣東二十里。

慈濟廟 在縣北,有池,曾出瑞蓮。

鹿泉廟 在縣南十五里長身嶺村。有池,冬夏不涸。

陡泉廟 在縣西三十里。

晏公廟 。狐突廟 。石甕神廟。

忻州

虸蚄廟烈士廟 在州治西北三里。明嘉靖三年,僉事李公濂建,祀趙盾、韓厥、程嬰、公孫杵臼、鉏麑靈輒提、彌明七人。

獨擔神祠 在獨擔山

公孫杵臼祠 。在州城西七里逯莊。

程嬰祠 在州城西四十里金山。

「潤國濟民侯祠 」 在遊邀村。侯即尹鐸。

速報祠 。在州城北門內。

包公祠 在州北門內

「萬老生祠 」 ,在州南關外。

「三靈廟 」 ,有二,一在州治西,一在北關門上,《定襄縣》。

潤國濟民侯廟 侯即尹鐸也。舊廟在南關外平地,後移南崖上。

惠應祠 在七巖洞內

七賢祠 在芳蘭鎮

軒轅廟

聖阜祠 一名「聖阜寺」 ,在沙村,敕建。

代州

虸蚄廟「勾注陘神祠 在州西北二十里牛斗山,宋慶曆年建。」

羊舌大夫祠 ,在州城北二十里陽明堡。「趙武靈王祠 」 ,在紫荊山之巔。

扶蘇太子祠 ,在州東二十里,宋致和八年建。茹僕射祠 ,在西峨口。

楊將軍祠 在鹿蹄澗

二聖祠 在州西城第一門內。

崇報祠 在平糴倉後,明萬曆年建。

五臺縣

雨神廟 在縣南八里許寶峰山上。

漢文帝廟

青山神廟 在縣北十里。

襄王廟 ,在縣西南四十里。元至正年建。葛仙翁廟 ,在縣南五十里。元延祐年建。李將軍廟 ,在儒學左。

二帝行祠 在縣西三十里,元至元年建,繁峙縣。

五穀行祠 在縣東北五十里雙井村,明洪武年建。

「李靖祠 有二,一在大李村,一在小李村」 ,《崞縣》

崞山神廟 在崞山

憑牛山廟 在憑牛山上。

五峰山神廟 在五峰山,元至正三年建。柏枝山神廟 在柏枝山,宋建隆間建,元至正二十三年重修。

魏鄭公祠 在龍泉

李衛公祠 ,在縣北三十里。

湧泉神祠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

廣禪侯祠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上封都廟。前有水,名「神池。」 宋大中祥符年建。

烈婦張氏祠 在縣南關街東。

楊氏三烈女祠 在縣西南八十里。

岢嵐州

火神廟 明萬曆間建

晏公廟 在南薰街北

嵐縣

大萬山神廟 在大萬山。元至正年建。

風伯祠 在縣北山岡上。

興縣

合查山神廟 在縣東南八十里,有司歲祀。「崇應侯廟 」 在紫金山,元至正年建。

保德州

「里社壇 」 州五都各一處。

虸蚄廟、河神廟 在州城北坡下,明弘治十八年建。「趙元帥祠 ,在州東儀門都三十里。」

寧武所

岳武穆廟

偏關所

河神廟 在所保障門外。

老營所

李牧廟

寺觀附

《崛》。寺 有二,「一在府城西北四十里呼延村,唐貞元年建,宋治平元年賜額,明洪武間重修,晉王李克用焚香題名,曾為刻石。」一在城南稍東二里。

千佛寺 在府城南十里狄村,併「慈雲」 、「芳林」 二寺入焉。唐貞元間建。

壽寧寺 在察院西,宋太中祥符年建,有真宗御製碑,字多剝落,俗呼「打鐘寺。」

治平寺 在府城西二十里狼虎山,宋大觀年建。

彌陀寺 ,在府城西南隅。金大定四年建。南為大彌陀寺,北為小彌陀寺。

土堂寺 ,有二,一在府城西北四十里劉村,金太和年建。一在牛站門外東南。

文殊寺 有二,一在府西蕭牆角,一在鄯都村,元至正間重修。

崇善寺 在府城東南隅。明武洪初建,置僧綱司。初名白馬寺,改為宗善寺。僧不能久居,後風水家增一「山」 字為「崇善」 ,二額俱存。雄麗宏闊,為城寺冠,俗呼為新寺。

圓通寺 在府北關,明洪武年建。

多佛寺 在府城北三十五里崛。山明洪武年建。

普光寺 在七府營街,明永樂間修。

開化寺 在府城中東南。明萬曆間,僧元祥修,創建磚塔一座,勒石曰「鴈塔」 題名。近塔廢。延慶寺 在府城東門外。地勢爽塏,修置清幽,冠蓋多遊賞其中,時稱勝境。

接待寺 在府西關東北,又名「淨土庵。」

安國寺 在前衛

金藏寺 在水西關

永祚寺 在府東南巽峰上,並建二塔,高入雲霄,為晉奇觀。明萬曆年建,俗為「雙塔寺。」

寶林禪院 在羅公墳東。松柏交嘉,景致清幽。淨因禪院 在府北關。明萬曆間建。

天慶觀 在小鐵匠巷,近名通元觀。元中統年建,內有通明閣。明洪武間置道紀司。有廊。有江東祠,神名石固,秦人也,祈籤靈應。

卿雲觀 在府城北九十里新莊,元皇慶年建。神清觀 在府城東十五里鬧馬村,元延祐年建。

純陽宮 在貢院東天衢街,明萬曆年建。凡起。

造,規畫皆仙乩布置,內八卦樓、降筆樓,亭洞幽雅,俱非人思意所及。即對額皆乩筆所題,碑記乃李太白乩筆也。用《醉翁亭》體,文甚奇雋。太原縣

崇福寺 在縣南五里安仁都。北齊天保年建。唐大曆年修,會昌年廢。元至正初重建,尋廢。明洪武年重建,並上生寺入焉。

法華寺 在縣西十五里。北齊天保年建,賜額「開化。」 後鑿石通蹊,依山刻佛像。隋仁壽初,建佛閣,改額「淨明。」 唐武德年,復改為開化。宋淳化年,修釋迦、如來、舍利二塔。元末毀。明洪武十八年,晉恭王重建。有五代蘇禹珪、王好古所撰碑,劉智遠立石。

懸甕寺 在縣西南十里懸甕山上。北齊天保年建。依山鑿石室為佛堂。宋仁宗時,地震廢。元至正年修。

童子寺 在縣西十里。北齊天保年建。時有二童子見于山,又有大石若世尊像,遂鐫為佛,因名「童子寺。」 前建石塔,後鑿石室二。金天輔年兵毀,明嘉靖初重建。

天龍寺 在縣西南六十里王索西都。北齊皇建年建。內有石室二十四龕,石佛四尊,及隋開皇間碑刻、石室銘。寺東鑿壁為池,有天龍殿。五代開運年修,金天會年廢。元至正年重建。明洪武年併山巖寺入焉。正德初建高閣以庇石佛。嘉靖中,於西巖鑿石洞,可避兵。

淨明寺 在縣北二里古城中。隋仁壽年建,額曰「惠明。」 宋太宗時塔壞光見,詔復建。咸寧年修。元末廢。明洪武十八年重建,歸併顯光等二寺。正德年重修。

奉聖寺 在縣晉祠南。唐武德五年鄂國公尉遲恭建,高祖賜額「十方奉聖禪寺。」 金貞祐年兵毀,元初重建,至正年火。明洪武年併明月、龍福二寺入焉。縉紳大夫來修祠事者,多止于此。華塔寺 在縣西三里安仁鄉。唐貞觀年建,內有無垢淨光佛舍利塔。天寶年修,宋咸寧年重修。元至正間塔毀,明洪武年重建。併明仙、《定慧》、「明秀」 、「流福」 四寺入焉。

白雲迎福寺 ,在縣西十五里龍山上。即唐相裴休退隱之所。

崇聖寺 在縣十里汾河西。宋太平興國四年,太宗征劉繼元,毀太原城,置平晉縣,于汾東建佛寺于駐蹕之所,賜號「平晉」 ,一名「回鑾。」 真宗大中祥符,改額「崇聖。」 神宗熙寧年,汾水衝壞。元豐己未,詔重修立碑,韓絳撰。《文明》弘治年,沒于汾,鄉民復於故址建殿焉。

大雲寺 在縣西北十二里金勝村。金大定年建,久廢,止存「大石佛頭一個,高三尺餘,明永樂間重修。」

聖壽觀 在縣西五里蒙山下,舊有楊忠碑。忠,隋文帝父,嘗為周將,伐齊有功,立碑于此,久廢。北極觀 在縣西十里華塔後村,唐同光二年建,明洪武間併入昊天觀。

玉真觀 在縣東北三十里,舊平晉縣城內,元至元年建。

昊天觀 在縣西十里龍山絕頂,元元貞年建。東崖有石室八龕:一曰虛皇龕,二曰三清龕,三曰臥如龕,四曰元真龕,五曰三天大法師龕,六曰七真龕,七八俱名「辨道龕」 ,道者姓宋,號披雲子所鑿。

龍泉觀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三賢村。元大德年建。

長春觀 在縣西南城角村,元延祐年建,明洪武年重修。

榆次縣

永壽寺 在縣東源渦村,漢建寧元年創建。延慶寺 在縣西南西陽村,唐貞觀年建。承宣寺 在縣西硯子村,唐咸亨年建。

寶真寺 在縣東硯子村,亦咸亨年建。

玅相寺 在縣南長壽村,唐光宅年建。

常樂寺 在縣治西南,宋嘉祐元年建。

顯聖寺 在縣西關東,金皇統四年建。

延壽寺 亦皇統年建

慶陽觀 在縣東南張胡村。元中統年建。清真觀 在縣西北鳴李村。元至正年建。萬春宮 在縣北十里。金皇統二年建。明洪武間併真常觀入焉,置道會司。

太谷縣

普慈寺 ,在縣治西南,本無邊寺,宋治平年建,改今額。相傳鳳凰元年建,即西晉武帝泰始八年也,宋元祐五年修。

寶林寺 在縣西北。宋治平年賜額。

資福寺 在縣治東南隅。金大定二十五年建。明洪武間置僧會司。

安禪寺 在縣治西南,元延祐年建。

隆道觀 在縣南十里鳳凰山下。唐時白將軍建,為香火院,又為「白將軍廟。」 宋政和間改今額。明洪武間置道會司。

紫薇觀 在縣東北十五里胡村。元大德年建。龍泉觀 在縣東南十三里候城村,元至正年建。

神霄宮 在縣東,宋崇寧年建。

祁縣

石佛寺 ,在縣城內舉善坊,金昌明年建。上生寺 ,在縣治南,金昌明年建。明洪武間置僧會司。

惠安寺 ,在縣東北十里西六支村。金承安年建。

明覺寺 在縣東北三里會善村,元延祐年建。福興寺 在縣北八里豐澤村,元至順年建。善音寺 在縣城內舉善坊,明宣德年建。保真觀 在縣東二十五里東管村,金昌明年建。

延祥觀 在縣西關街北,元至元年建。

玉真觀 在縣東門內路北。元至正二年建。明洪武間重修,置道會司。

徐溝縣

壽聖寺 在縣治東南隅。宋治平間建,在設縣之前。明洪武間,置僧會司。宣德、嘉靖、隆慶間,相繼重修。

大歷寺 在縣東南李青村。宋紹興年重修。長春觀 在縣城內南北街。「金大定年修。明洪武年設道會司。」

太微觀 在縣東南十五里大常村。元延祐年建。

清源縣

淨梵寺 在縣治西南。宋政和三年建。明洪武間置僧會司。

大通寺 在縣南關街西,金皇統年建。

普照寺 「在昇平街。」

寶嚴寺 在縣南關,元元貞年建。

永清寺 在縣治後,元至正年重修。

太微觀 在縣城東水池北。元大德元年建。明洪武間修,置道會司。

元通觀 在縣西十里,元大德年建。

淨修閣 在縣高白鎮。明成化二年李氏女募建。女名「善果」 ,隸樂籍,恥以身事人,謝粧茹素,終日習禪學于樓上,人莫睹其面。竟以處子終,時年八十五。鄉人為題斯額。

交城縣

永寧寺 在縣西北二十里石壁山。建于元魏之延興二年。太和年間修,有甘露之應。唐貞元十一年修,復降甘露,賜名石壁永寧寺。元和七年,甘露又降,賜名「龍山石壁永寧禪寺。」 明永樂年累修,併千佛寺入焉。

定慧寺 在縣西南隅道德坊。唐貞觀二年號「西律院。」 宋太平興國三年改今額。明洪武間設僧會司。

天寧寺 在縣西五里萬卦山。唐貞元二年建。明洪武十九年併永福、「觀音」 二寺入焉。

眾惠寺 在縣南五里,宋雍熙年建。

離象寺 在縣東南隅。宋大觀年建,歲久就圮,明萬曆年重修。

圓明寺 在縣東北三十里王山。金皇統年建。崇真觀 在縣西北五十里西社村。元中統三年建。明洪武二十四年,置道會司。

栖霞觀 在縣西北四十里曲里村,元至元年建。

元禎觀 在縣西北隅。元萬壽宮,久廢。

皇清康熙年修。

文水縣

明教寺 在縣西北隅。唐貞觀十二年建。明洪武間置僧會司。

淨居寺 ,在縣南二十五里平陶都。金大定年建。

多寶寺 在縣東二十里。元至元年建。

長樂寺 在縣東五十里,元至正年建。

安禪寺 在縣東南隅,明宣德年建。

甘泉寺 在縣西南四十里馬西都,明正統年建。

元真觀 在縣東北隅。唐開元二年建。明洪武間置道會司。

紫雲觀 在縣南十里,金昌明年建。

凝然觀 在縣南十六里武澇村。元元祐年建,《壽陽縣》。

崇福寺 在縣故城之北,唐時建。

廣度寺 在縣治西南廣惠街。元中統三年建。明洪武間,置僧會司。

長春觀 在縣治南北街,一名「清微觀。」 元大德八年建。明洪武間置道會司。

老君觀 在縣北獨壁村。

盂縣

三聖寺 在縣西南隅。宋治平元年建。明洪武間,內置僧會司。

靈岳寺 在縣北五十里槃莊。

清沙觀 在縣南二十里。

紫微宮 在婁里村

靜樂縣

寶峰寺 在縣東北,金時建。

龍和寺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龍和山頂,元大德五年建。

天慶觀 在縣治東南隅。宋大中祥符年建。明洪武間,置道會司於內。

熙真觀 在縣南七十五里樓煩城內。宋元祐年建。

河曲縣

宗說寺 在縣南八十里翠峰山,元皇慶年修。華嚴寺 ,在縣治東,元天曆元年建。

祥會寺 在縣東北十五里曹井村,元至正年建。

天慶觀 在縣治東山岡上,宋大中祥符年建。熒臺觀 在縣東八十里獨蛇村,宋大中祥符年建。

鳳凰觀 ,在縣東北一百一十里西溝村。金太和年建。

平定州

壽聖寺 在州東北四十里移穰村。唐貞觀年建,宋宣和年修。

天寧寺 在下城南宮,宋熙寧年建,後徽宗賜名「天寧萬壽禪林」 ,敕太師蔡京書額。內雙塔對峙,高十丈餘。明弘治年修,嘉靖年復修。

晉寧寺 有二,一在獅子山,宋崇寧年建;一在廣陽村,宋嘉祐年建。

資福寺 在冠山。元至順年建,明洪武年修。寶真觀 在州東三十里新村。金大定六年建,明洪武間置道正司。

遇真觀 在州北三十里陰營村。金大定年建。瑞雲觀 在三都仙人臺下。元至正年建,明正德間修。

神霄玉清萬壽宮 在下城獅子巷西,宋宣和年修。內有徽宗御製碑,後為五岳行祠。

樂平縣

崇教寺 在縣治東北隅。宋熙寧二年建。明洪武十四年,併壽聖寺入焉,置僧會司。

慈雲寺 在縣西南一里。元大德年建。

碧霞觀 在縣東七十里,宋時建。

大清觀 在縣東六十里靜陽村。元至大年建。龍陽觀 在縣東八十里皋落村。元大德年建。近改為「三聖寺。」

慶雲觀 在石龕村

忻州

興國寺 在州治,唐儀鳳年建。

福田寺 在繫舟山,即元德明讀書處。

天慶觀 在州內西岡上。宋大中祥符年建。明洪武初,置道正司,後改名曰「鶴觀。」

洞元觀 在州西北四十里嘉木村,元大德年建。

定襄縣

功德寺 在高蔣村,宋嘉祐年建。

「壽聖寺 」 ,有二,一在城隍廟左,一在北關,重陽觀 在南村。

三清觀 在南王村

代州

圓果寺 在州東北隅。隋開皇年建,內磚塔高一百二十尺。宋楊延昭嘗射三矢其上,今不存。明洪武併洪福、弘濟、資聖、興國、青龍、「打地」 七寺入焉,置僧正司。

天寧寺 ,在州北門街,唐貞觀年建,甚鉅麗。明洪武初,吉安侯陸亨截其前半,為「振武衛。」 「柏林寺 」 ,在晉王墓之側。唐同光年,莊宗建之,以奉王香火。院內傳遺像一軸,共七人,畫甚工。明武宗過代,持真像去,摹像留寺中。

鳳凰觀 在鳳山之陽。魏大武迎嵩山寇謙之。

「居此中。」 又葛洪、孫思邈、董思珍、朱自然、劉海蟾、闞道寧俱寓此修仙。

三清觀 在州城外西關,明洪武三十八年,置道正司。景泰年,徙建城西門外。

五臺縣

顯通寺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五臺山,古名大孚靈鷲寺。漢明帝時,滕蘭西至,見此山乃文殊住處,兼有佛舍利,奏帝建寺。滕以形若天竺,靈鷲寺依山名,帝以始信佛化,乃加「大孚」 二字,大孚,弘信也。後魏孝文帝再建環鷲峰置十二院,前有雜花圍,故亦名花圍寺。至唐太宗重修,則天以新譯《華嚴經》中載此山名,改稱大華嚴寺,觀國師于中造疏,至明太宗敕重建。感通神應,自昔未有。故賜額「大顯通寺。」

清涼寺 在縣東北八十里,魏孝文帝建。舊《一統志》云:「即佛書所謂文殊現像之地。」 元至元二年重建。明洪武間,置僧會司,併佛光藏頭寺入焉。

佛光寺 ,在縣西南四十里。魏文帝見佛光之瑞,因名。唐解脫和尚于此藏修。

娑婆寺 在縣西南三十里。北齊釋元頤卓庵于此,誦《華嚴》。有婦人攜子數來聽經,頤疑之。婦即知曰:「師莫疑我,娑婆乃龍母也。因聞法得悟,我將脫此類矣。」 頤曰:「孰當信汝耶?」 婦指龍池曰:「我之真悟無生者,此之深波湧成高阜。」 言訖,隨手而起,即成高阜,龍亦化去。因名其阜曰龍宮聖堆。頤于此建寺,因名娑婆。

壽寧寺 在縣,古名「王子焚身寺。」 北齊第三子自識宿命,厭塵勞,于此燃身供聖,菩薩現形火光中。內侍劉謙之回奏,帝悼之,敕建寺。

文殊寺 在縣,即菩薩頂真容院。唐僧法雲自建殿堂,擬塑聖像。有塑士安生,不知何來,請言聖儀容,曰:「大聖德相,我何能言。」 相與懇禱,求現聖容。七日,忽光中見文殊像,遂圖模塑成,因名竹林寺 ,在縣南三十里。唐僧法照悟入化竹林,因創寺名焉。

龍泉寺 在縣東南舊路嶺,宋建。明嘉靖初,群盜縱橫,行者憚之。有馬大士者,不知何來,依止廢寺,遇賊即殺,群盜乃絕,道路復通,往來無阻。馬公將卒,以山門托燕京大智宗主,以慈惠及物。山之野民,靡然從化,即為盜者皆願施,重修其寺。

圓照寺 ,在縣顯通之左,古稱普寧寺。明永樂初,印士僧《室利沙》者來此。成祖詔入大善殿,坐論稱旨,封「圓覺妙應輔國光範大善國師」 ,賜金印旌幢,遣送臺山寓寺。

塔院寺 在顯通之南。五峰之中,有育王所置佛舍利塔,乃文殊髮塔,因為名。殿中有轉輪藏,放藏經于中。明永樂五年,敕太監楊昇重修大塔,始建寺。萬曆間,太后敕太監范江、李友重建。恢巍壯麗,冠于諸寺。

廣宗寺 ,在鷲峰南半麓。明正德初,遣太監韋敏建寺,鑄銅為瓦,俗名「銅瓦寺。」

鳳林寺 明嘉靖間,徹天和尚卓庵。嘗有盜賊至,見二虎據門,賊乃革惡,呼為二虎禪師。萬曆初,道聞于上,改建其寺,額曰「鳳林。」

廣緣寺 。在鷲峰東。古名大王寺。世傳昔有王子。棄國出家于此。

金閣寺 在南臺西北嶺畔。昔人見金閣浮空,因名。以上俱五臺山。本山佛剎凡三百餘,僅記其敕建者。

法華寺 ,在縣東北七十里。北齊建。

廣濟寺 在縣西門內路北。元至正年建。明陽觀 在縣西南八里紫羅山下。元大德年建。

長春觀 在縣東北,元時建。

萬壽宮 在縣西北四十里善文都,元至元二十九年建。

繁峙縣

正覺寺 在縣西關外。元甲辰年建。明洪武間,置僧會司。

三清觀 ,在縣東南一里。金大定年建。

崞縣

崇聖寺 在縣治東。宋政和二年建。明洪武間,置僧會司。

朝元觀 ,在縣西南五十里。元大德年建。岢嵐州。

雲際寺 在州西山上,宋天聖年建。

香巖寺 ,在州內肅睦街南,宋元豐年建。弘福寺 ,在州內居仁街西,宋宣和年建。塔院寺 ,在州北丘子坡,明正統年建。

華嚴寺 在盧芽山,明萬曆年建。

凌霄觀 在州東二十里東山下。宋宣和年建。神霄玉清萬壽宮 在州治東。宋徽宗御製并書,碑刻皆存。

嵐縣

龍宮寺 在縣城中北街。金明昌二年建。明洪武間,置僧會司。

西古寺 在縣西一里黃簽山,金明昌年建。天慶觀 在縣南門外,宋大中祥符年建興縣

慶安寺 在縣西北岡。元至元十四年建。明洪武間,置僧會司。

棲霞觀 在縣東北岡上,金明昌年建。

保德州

寶積寺 在州治西南。元大德七年建。明洪武初,併龍泉、壽聖、彌陀、興隆、金峰、花佛六寺入焉,置僧正司。

承天寺 在州治東南,元時建。

青陽觀 ,在州東南二十五里。元大德九年建寧武所。

延慶寺 在窯子街

清泉寺 在所東關南巷街。

萬佛洞寺 在所城西二里。

千佛寺 在所西關北岡。

藥師佛寺 在所西關小石梁。

彌陀寺 在所北關

洪濟寺 在所城西八里楊家莊。

水陸殿 在所西關小石梁。

觀音庵 有二:一在寧堡,一在東關南巷。。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