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312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三百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百十二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三百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三百十二卷目錄

 平陽府部彙考六

  平陽府城池考鎮堡附

職方典第三百十二卷

平陽府部彙考六 编辑

平陽府城池考        府志 编辑

本府。臨汾縣附郭。

府城 ,魏王豹建。明洪武初,因舊城重築。景泰初修。周十一里二百八十八步,高四丈五尺,外包以甎池,深二丈五尺。門四:東曰「武定」 ,西曰「和義」 ,南曰「明德」 ,北曰「鎮朔。」 外各建月城,上各建樓、角樓四座,敵臺八座,窩鋪九十七座。康熙三十四年,地震盡塌。奉

旨:「發內帑。」

特命工部員外郎倭倫、平陽府知府王輔重築。《康熙》

四十六年,南門外西角牆圮塌,知府劉棨倡屬捐俸重修。

東關城 ,正德七年,本府同知李滄築,周一千二百六十四丈,高二丈五尺,上廣九尺,下基二丈,敵臺八座,正門、小門七座。嘉靖二十一年,知府聶豹、隆慶二年,知府毛自道「相繼重修,增高為三丈二尺,上廣一丈八尺,下基三丈,外包以甎。正門、小門、樓臺俱增高廣。添角樓臺四座,增敵臺為一十七座。」

皇清康熙三十四年,地震,城基多傾,士民補築。

南、北關城 :俱康熙三十四年地震,後知府王輔創築。城內外街巷俱捐貲重建,士民稱「王公街。」 四十四年,西北城牆圮塌。四十六年,知府劉棨倡屬捐修,知縣徐國琇督築。

鎮堡附 编辑

東關  ,喬村  ,吳村  ,劉村  ,泊莊,金店  ,高河  ,伊村。俱有堡。

襄陵縣

襄陵縣城 。宋天聖元年,因徙縣治,始築。元至正十三年,縣尹岳貞重築。明正統十四年,知縣趙聰重修,周五里一百六十步,東南北門三。弘治十四年,知縣李高重建東、南城樓。嘉靖二十一年,知縣劉希召增修,高三丈,下闊二丈,上闊一丈。門扁:東曰「帶汾」 ,南曰「迎薰」 ,北曰「屏霍」 ,各有郭門。四十三年,知縣張國彥闢城,開東南門為學宮,肇啟文明,扁曰「大成門。」 隆慶元年,知縣宋之韓甃石砌以甎,有《記》。

皇清康熙三十四年,地震,東北牆傾塌數十丈。知縣

惲東生修築。其門樓、垛口俱未修。四十六年知縣宋繼均修築。

鎮堡附

南關  ,北關  ,東關  ,河頭  ,《京安》,趙曲。俱有堡。

洪洞縣

「洪洞縣城 ,漢時因移縣治,始建。明正統十四年,創築土城,周五里,高一丈六尺,厚八尺,池深八尺,門六。景泰初,知縣趙翔重修。弘治十二年,知縣邢昭復修,開馬路。十七年,知縣鄭選補修東南城堵。正德六年,知縣皮正稽增築四隅,建角樓女牆,甃以甎。隆慶元年,鄉宦晉朝臣、韓廷偉等,倡義輸財督修,周六里十二」 步,高三丈五尺,上闊二丈三尺,甎墁二層,厚二丈五尺,周圍比舊寬二百五十步有奇,易土以甎,厚七尺。知縣王詔又改建高樓併角樓窩鋪二十三座,浚池闊三丈,深半之,馬路闊二丈七尺,四周圍以闌牆。崇禎甲戌,知縣楊天精增築敵臺、敵樓。辛未,知縣李喬崑增築重修,知縣王廷掄築月城。按《縣志》,「縣治舊在今范村。楊侯國城,世傳晉大夫叔向所築,基址規模皆不可詳。漢為楊縣,隋徙今地,改洪洞云。相傳舊無城,至明始創。為門六:東曰朝陽,西曰射秀,正南曰時和,東南曰安流,正北曰光化,東北曰玉峰,各建小樓。正德年,東更賓陽,西拱汾,正南迎薰,正北望霍,餘二門仍舊。嘉靖十年,知」 縣程緒懸扁城樓,南平山離照,北霍鎮晴嵐,東南洪崖壁立,東北古洞雲橫,東箕阜朝暉,西汾川春漲。十五年,平陽衛指揮張世朝作亂,知縣昝如思拒守,賊畏城,渡河而南。後王詔改建。水繞樹護,遠望巍聳雄峻,觀者悚神,即郡城莫及。他邑稱下,屹然號金湯之固,視舊殆百倍云。邑城舊號「出水龜」 ,東門澗水為

考證

首西門為尾,南北四門為足。

護池沙堤 明弘治間,知縣鄭選創基。嘉靖間,知縣陳宗仁補築。萬曆四十五「年,知縣馬鳴世修。壘石堞,上下亙五七里,高厚二丈,內外夾樹。」

皇清順治九年,知縣金貴補築。康熙三十四年,地震。

後知縣杜連登重修

鎮堡附

普潤街舊名「北關。」 崇儒街舊名「東關。」

《忠定街》舊名《牛站》。《警晨》街舊名「小東關。」

甎城街舊名「賈家十字。」宣化街舊名「南關。」萬安鎮  。曲亭鎮  。郭盆鎮  。敬安鎮。趙村鎮。俱有堡。

浮山縣

浮山縣城 唐長興中建。明景泰初,知縣衛靖增修,周四里一百五十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按《縣志》,門四:東曰朝陽,南曰阜民,西曰大有,北曰平寧,各建城樓。明景泰初,知縣衛靖稍增修,久傾圮。正德八年,知縣徐環重修。嘉靖二十三年,知縣毛述古重建城門。

市鎮附

東張鎮  王村鎮

趙城縣

趙城「縣城 ,唐麟德元年建,屢被汾水浸塌。」 明正統十四年,知縣何聰移築稍東,周五里一百二十四步,高二丈,池深七尺。正德五年,知縣于洪修補四門,上各建樓,四隅建角樓,窩鋪一十三座,牙牆磚甃。浚池深七尺,闊一丈,池邊加築女牆,高七尺,馬路內外俱闊一丈。崇禎十二年,知縣陳君舜包南北二面以甎。十四年知縣孫份包砌東西二面

皇清康熙三十四年,地震,後知縣徐容重修。按《縣志》

四門各有樓,樓各有扁,曰「東望霍山、西臨汾水、南瞻堯都、北仰神京。」 南關亦有門樓,曰「古簡城。」 《鎮堡附》。

東、南兩關廂 ,俱有「鎮集。」

營田堡 按《縣志》在營田里。

安定堡 按《縣志》在安定里。

太平縣

太平縣城 ,「唐尉遲敬德建為堡。貞觀七年,以縣治徙此,遂為城。明景秦初,知縣岳嵩修,周三里六十五步,高四丈,池深一丈五尺,門五。正德間,知縣龔進修築,周三里二百四十步,高三丈,上闊一丈五尺,池深二丈六尺,闊三丈,門樓五座,角樓四座。」 知縣盛琛終其功。嘉靖十四年,知縣耿儒易土堞為甎。二十六年,知縣牛綱建墩臺二十座。三十二年,知縣袁從道建亭。隆慶二年,知縣羅潮補修浚池,深闊各四丈。崇禎四年,知縣魏公韓甎甃高四丈一尺,上廣三丈不等,周圍一千四百步有奇。

皇清康熙十八年,知縣吳軫重修。

鎮堡附

古城鎮 ,即後魏初設邑治也。

趙康鎮 ,東為古晉城地。

清儲鎮 在汾陰山之麓。有侯公祠。

汾陽鎮 ,相傳晉大夫趙成子宣子產此村,旁有趙宣孟廟。

史村鎮 ,在汾河東,有九堡。

北柴鎮 西為古晉城地。又有相李堡、北固縣、岳陽縣。

岳陽縣城 。「隋大業二年,改安澤縣為城。元至正二十八年,守禦斷事宋恭肅、知縣段文質修築,周二里一十二步,高三丈,上闊一丈二尺,池深五尺,南北門二。」 明成化二年,水衝城圮,僅存遺址。景泰初,知縣劉與居重修。弘治間,知縣姚顯繼修。嘉靖十年,知縣周冕築西關土城。萬曆四十四年,知縣羅日瑞甎甃北門。崇禎六年,知縣喬王翰石砌東城一角。九年,知縣戢邦禮石包東一面

皇清順治十二年,知縣郭奇勳築北城一面。康熙元

年以後,知縣李丕先、趙時可、朱亮采、盧振先、王勖陛俱重修。

鎮堡附

安民堡 即連城西郭,因紅巾賊亂創築。喬岳堡 ,即連城南郭。崇禎五年,知縣喬王翰創立,為西堡犄角之勢。各鄉有:

灣裡   五馬   、東池   、《堯典》、故縣   、永樂   、高邑   、曲底、東里   、藍村   、孔村   、高壁、和川   、唐城   、亢驛   、賈寨、弱柳   、羅家山  、辛莊   、高城、徐村   、賈村   、左村二十三堡。

府城鎮  ,冀氏鎮  ,和川鎮  ,故縣鎮,《曲沃縣》。

曲沃縣城 ,「隋開皇十年自樂昌堡徙治今址,始築土城,唐、宋、元因之。」 明洪武二年,縣丞邢彥文重修。正統十四年,知縣張寧大修,周三里五十步,高二丈五尺,厚如之,門四池深二丈五尺,闊四丈,周三里五十步,缺東北角。正德十一年,知縣葛襘增築雉堞,上易以甎,建四門樓、角樓。周圍鋪舍二十五座。門四:曰迎暉,曰「覽翠」 ,曰「望汾」 ,曰「拱極。」 舊城無北門,嘉靖二十二年,知縣陳萬言自舊城東北、西南二角接築,高厚如舊城,周六里五十步,共四百七十垛,又砲臺二十五座。始闢北門一,東門二,南門二,西門一,合舊西門二為八門。二十八年,知縣劉魯生建東西城樓各一。三十四年,地震,知縣張學顏修垛口。隆慶初,知縣郭廷梧增築內外城,共高三丈五尺。崇禎三年,知縣張文光築各門月城。十五年,知縣石瑩玉甎甃北門。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知縣何遵約。二十七年,翼城知。

縣署曲沃縣事司鉉先後重修。三十四年地震,知縣潘錦次第修築。西門城樓、月城、弔橋。按《縣志》,「共八門,大南門曰迎薰,小南門曰德暉,北門曰星拱,上西門曰上升,大東門曰來青,小東門曰迎旭,中西門曰中興,下西門曰德潤。」

市鎮附

順城關廂 ,蒙城鎮  ,侯馬鎮  ,西莊鎮,曲村鎮  ,高縣鎮  ,王村鎮  ,東閻鎮,下鄔鎮  ,隘口鎮。俱有集。

翼城縣

翼城縣城 舊治在翔皋山下。後唐長興四年,因王逄屯兵故寨,遂徙於此,即今治。元至正十九年,統軍元帥葉企顏補葺。周六里有奇,高六丈,四面懸崖,中間地勢大半與女牆平。東南迎澮水,從坡入,無池。西北臨溝壑,由橋入池,深數丈。門四,門樓四,角樓四,奎光樓一。明景泰初,知縣徐禎重修。正德間,知縣靳顏甎「甃女牆。」 嘉靖四十五年,知縣陳錡重修。萬曆七年,知縣周詩重修。崇禎四年,知縣李士淳重修。八年,知縣趙堪設子門,繕濬。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知縣司鉉重修。三十四年,地震。

後城四門並橋路塌壞,邑人上官澍捐修,惟角樓、奎光樓城堞盡,圮未修。四十五年,知縣馬文鏞繼修。按《縣志》:「門有四,東門向南,因地勢也。題額:東曰迎陽,南曰受薰,西曰觀成,北曰瞻天。」 南關外郭 ,三面倚城。明崇禎五年,知縣李士淳創,里人李訥捐貲築,有記。

北關外郭 邑東北。隔溝因崖勢修築。舊郭里人陳策捐貲獨成,歲久損壞。崇禎四年,知縣李士淳改築。康熙三十四年地震,北門並樓塌壞,里人衛景秀募修。

鎮堡附

北常鎮  、北橄鎮  ,隆化鎮  、中衛鎮,南常   ,桐城   ,鄭壁。俱有堡。

汾西縣

汾西縣城 宋太平興國七年,徙縣治,主簿趙彥修築。元縣令李克初重築。明景泰初,知縣陰俊補葺,周四里,高二丈,厚一丈,門四:東南、正北、迤西有壕,西南無壕,陡臨深壑。弘治七年,知縣路欽建重樓四。嘉靖二十年,知縣黃甲重修。萬曆三十四年,知縣毛炯增築四門,甕城、女牆,門甃以甎。

皇清康熙四十六年,知縣金舜白重修。按《縣志》,「東曰」

望霍南曰迎薰,西曰「人和」 ,北曰「拱極。」 至天啟四年,縣令李本植相風氣之宜,削去望霍甕城焉。鎮堡附:

芹香鎮  ,鳳頭鎮  、水潤鎮  ,古郡堡,上$1919$柏堡 、下$1919$柏堡 、黃皮堡  、對竹堡、掌禮堡  、店頭堡  、水潤堡  、畢家莊堡 、高寧堡  、槐花村堡  、馬家寨,靈石縣。

靈石縣城 ,創基自隋文帝始。元至正二十四年,同僉朱貞因舊城築。明洪武間,知縣張先重修。正統間,知縣張翼「展闊周三里一百八十八步,高三丈九尺,池深廣各八尺,門四。」 正德間,知縣孫璲、主簿郭清增築,建南北城樓、四隅角樓。後山水暴至,東城圮署事照磨白繼宗補築。嘉靖間,知縣种奎重修。甲辰,河溢西南城圮,知縣汪文炤、李微繼修。隆慶間,知縣申嘉言「增高六尺,幇築裡城七尺,砌甎堞女牆門樓。舊惟有南北二門。萬曆元年,知縣曹乾開東西門。三年,水溢壞。知縣曰夏補築砌城角石堰,建東西城樓。」

「及南甕城、復建穿廊,防東南山水。」 敵樓四座。窩鋪十座

皇清順治六年,知縣趙希普重修。康熙四十二年知

縣梁國光重建窩鋪,并修築南北城及門樓。按《縣志》,隋以前為介休地,未建城郭,創基自隋,歷唐、宋、金,修理莫可考。門四:北曰承恩,南曰正明,東曰聞絃,西曰樂泮。

鎮堡附

水頭鎮  、索洲鎮  、仁義鎮  、雙池鎮,索洲堡 縣北二十里。索洲鎮,「東山上,士民修建。」

桑平堡 按《縣志》,在縣北五十里桑平峪村南山上,內有一井,淵源不竭。

冷泉堡 縣北四十里冷泉關東山上,係一邑險要。舊設營兵鎮守,居民因而建堡居焉。靜昇堡 縣東二十里靜昇村北山上。遇亂避兵,一方恃為保障。

仁義堡 縣南四十里仁義鎮北。山上即劉武周修築屯兵以拒唐兵處。四面斬削,山壁立,峭拔若天成者,極為完固。唐太宗興仁義之師破之,故名。

上村堡 縣東北,山上士民修建。以上六堡,俱有土城。垛口、門樓,內有居民。

馬跡崖寨 縣東三十五里綿山上,勢極陡峻。其中巖穴窟洞,足容數千人。四面無路,惟一石梯,攀緣可登。極高又有一石門據之,雖萬人莫敢仰視。凡有警,可避兵患。

送飯子寨 縣東三十里牛鼻山。巖下高峻險阻,土人多依之以避兵。

三清寨 縣東四十里綿山上。四面俱懸崖陡澗,險不可登。上有一尖峰,高百餘丈,厚數十丈,若屏風然。內有清泉,可以避兵。

曲買峪寨 縣東四十里。山亦陡峻,中有清泉。禪房巖寨 在綿山內,四圍險阻,中止一路可通,上有一石洞,深入百尺,風雨莫能加。內一泉,深止三、二尺,四時不涸不溢。以上五寨,均係險峻。在深山中,並無牆垣居民,今俱圮廢。

蒲縣

蒲縣城 ,「唐武德元年築。明景泰初,知縣孟順重修,周一里七分,高一丈五尺,無池,東西二門。弘治間,知縣高郁重修。隆慶間,知縣韓超然開南門,濬池,深一丈,闊八尺。崇禎間,知縣張啟謨申請備磚包砌。」

皇清康熙二十年,知縣朱元祫「重建東門城樓。」

鎮堡附

喬家灣鎮  、化樂鎮。

張村鎮 以上俱通臨汾、襄陵、洪洞、趙城等處。薛關鎮 、古驛鎮,俱通隰州永和、大寧等處。公峪鎮 通隰州汾西等處。

蒲州

「蒲州城 ,即虞都故城,周圍幾二十里,歷代相因。」 金哀宗八年,元兵侵河中,金將懼力不足,截半為內城以守,周八里三百四十九步。元至正十八年增修。明洪武「四年重築,用磚包堞,城高三丈八尺,堞高七尺,門四,各建樓一座,角樓四座,敵臺七座,土庫五座,窩鋪五十七座。」 四門外各建月城。北門月城二重,西臨黃河,東、南、北三面池深一丈五尺,闊十丈,環六里四十五步。嘉靖三十四年,地震傾圮,巡道趙祖元、知州邊像重建。隆慶元年,守道歐陽穀、知州宋訓甎甃有記。

皇清康熙元年,知州侯康民申請重修按《縣志》四面

各為門:東曰「迎熙」 ,西曰「蒲津」 ,南曰「首陽」 ,北曰《振武》。

東關城 即舊城所截之餘。明嘉靖二十年,守道郭時敘、知州趙統重建。三十四年,地震傾圮,守道王之誥、知州邊像重築,連接治城,有東南北三門,上各建樓。崇禎九年,守道李一鰲、知州王舜徵磚甃。

皇清康熙元年,知州侯康民重修。

古護堰 在州城西門外。北起古官道灘角,南扺河瀆廟。明萬曆庚辰重修,砌石堅固,以護州城。

連城堰 闊一丈,長三丈。

鎮堡附

《東豐鎮集 》按《州志》,「在州東三十里,舊名趙伊村。」

考「《老鎮集 》,按《州志》,在州東北三十里,地名西仕。」

《東張鎮集 》按《州志》,「在州北五十里。」

《大陽邨集 》《焦盧邨集 》按《州志》,俱在州南五

十里

《小李邨集 》:「按州志,在州南八十里。」 《永樂鎮集 》:「按州志,在州南一百三十里。減莊堡 、長干堡 ,在州正北。」 以下俱知州邊像築。

蒼陵堡 按《州志》,在州東南。

大澗堡 、下陽堡 ,按《州志》俱在州正南。孟明堡 、張華堡 、趙伊堡 、下莊堡

俱州正東

呂芝堡 、高市堡 、考老堡 、下村堡。

俱州東北

黃龍鎮 ,韓陽鎮 ,匼河鎮。俱有集。

臨晉縣

臨晉縣城 ,唐天寶二年建。明景泰初修,周三里二百三十步,高二丈八尺,址廣一丈,池深一丈,門四。隆慶二年,知縣黃茂易堞以磚。三年,知縣史邦直加濬。萬曆間,知縣高惟岡修葺。舊制,南有甕城,後于東五十餘步開新南門,塞南門,甕城遂廢。崇禎十四年,知縣閔自寅大加修繕,重建南城樓、兩角樓,未竣,遷去。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縣孫宗元增修。康熙二十七年

知縣徐煜開舊南門,塞新南門。四十六年,知縣徐炘復開新南門,舊南門仍塞。按《縣志》,唐天寶年,東曰泰和,西曰慶豐,南曰中條,北曰蛾眉。順治間,改門名,東曰邇陽,西曰福潤,南曰拱條,北曰迎恩。

鎮寨附

西關 周吳鎮 、坑頭鎮。俱有集。

吳王寨 縣西三十里,即韓信渡河擒魏豹處。樊橋鎮城 ,按《縣志》,縣東十五里置樊橋驛,城郭尚存。

七及鎮城 按《縣志》,「縣西南二十五里,頹垣尚存。」

虞鄉鎮城 按《縣志》「縣南六十里,故虞鄉縣治,頹垣尚存。」

故市鎮城 ,按《縣志》,縣東南六十里,頹垣尚存。孫常鎮 ,按《縣志》,縣南五十里

鄉頭鎮 按《縣志》,縣東南四十里。

榮河縣

榮河縣城 ,隋文帝時建。元至正十四年,主簿邢天傑修,周九里八步,池深一丈五尺,東南北三門。城東倚坡堅厚,西逼黃流,故東高西低,池漸沙壅。明景泰初,知縣于縉重修。成化間,知縣馬懋復修。正德二年,河水至城下,圮西北隅。知縣宋緯築補,後知縣馬安繼修。嘉靖二十七年,知縣楊灝起築東西女牆。三十四年地震。後知縣侯祁重築雉堞,易以甎,增三門樓,有《記》。萬曆七年,知縣郝朝臣開西門,八年塞。二十九年,知縣梅煥復開。崇禎十二年,知縣王心正于內別築西城,棄舊城于外。

皇清康熙元年,知縣張錫文重修。四十六年,知縣梅

夢紱繼修

鎮市附

雙營鎮

《城市 》按《縣志》,「在南北街口,每日早集。」

孫吉鎮市 按「縣志」 ,在城東南二十里,「三八日集。」

廟前鎮市 按「縣志」 ,在城北十里,五日一集。薛稽鎮市 按「縣志」 ,在城北四十里,一六日集。后土廟會 按「縣志」 ,在后土祠上,二月十八日。三官廟會 按「縣志」 ,在城東門內,十月十五日二會,四方商集,貿易三日。

馮村市 。《西李市 》。程村市 。王頭市。俱廢。猗氏縣:

猗氏縣城 ,「唐興元元年,節度使馬燧築,為屯兵之壘,其後遂為縣城。明景泰初,知縣徐善重修,周七里七十步,高二丈,池深二丈一尺,闊三丈,門四,敵樓一十六,角樓四,窩鋪共六十四。正德間,知縣翟聰重修。隆慶二年,知縣江闊易堞以磚。萬曆十四年,知縣陳經濟創建門樓四座,甎甃。」 十八年,知縣黃《道見》浚池,築圍牆。崇禎五年,邑紳荊可棟倡民增築月城。按《縣志》:「邑倚嵋麓為土城,周九里十三步,高三丈,廣一丈五尺。敵臺一十六,角樓四,警鋪共六十四,垛口一千九百三十,壕深二丈,闊三丈,內穿城道,闊六尺有餘。唐興元元年,李懷光叛據河東,節度使馬燧破之。以猗居雍洛之間,當三晉之衝,因留屯築」 壘焉。今相傳古縣在城內東北隅,疑即其地也。形家言邑城取龜形為勝概頭在東北,設二圈,城為龜眼,如建倉司于古縣,則居民大有利云。城門四:舊名東曰崇仁,西曰尚義,南曰招薰。

北曰「拱極。」 明隆慶二年,知縣江潤始修磚堞,改門名:東曰「朝京」 ,西曰「通秦」 ,南曰「迎薰」 ,北仍「拱極。」 崇禎年,東曰「迎涑」 ,西曰「帶河」 ,南曰「賓旭」 ,北曰「蟠蛾」 ,更於巽地建文昌閣樓。城下設鐵倒門,外置圍欄,築重城。知縣李昌齡為之記。

皇清康熙二年,知縣楊乾晉「重修角樓,拜城東西門。」

樓、加以扁額、東曰《神州右臂》、西曰《秦蜀咽喉。鎮堡附》

東關莊 「莊武王廟會 」 「城隍廟會。」

關王廟會 高頭里 :俱有堡。

杜村鎮城 按《縣志》,在縣南土堡,周三百六十步,高一丈五尺。

下任鎮城 按《縣志》,在縣西土堡,周三百八十步,高一丈五尺。

張岳鎮城 按《縣志》在縣東土堡,俱明嘉靖二十二年縣丞王鍼修。

萬泉縣

萬泉縣城 ,元魏道武天錫元年,赫連勃勃東侵,里人薛通率族人千餘,築堡自固,因名「薛通城。」 唐武德三年,遂改為縣。明景泰元年縣丞常英、成化二年知縣崔明、弘治十一年主簿龐俊,相繼修葺,周五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池深廣斷續不一,門四。正德初,知縣張、席珍各建門樓。隆慶三年,知縣李廷陳重建城樓。

皇清順治十八年,知縣程章重建「西門樓」一座、角樓。

三座窩鋪二十座,三門悉加修葺。康熙三十四年地震,知縣瞿亮邦重修。

市鎮附

城內四街 解店鎮 俱有集。

河津縣

河津縣城 舊城在今縣東南,圮于汾水。元皇慶初,監縣哈利哈孫移築今地。明景泰元年,知縣張濟「重修,周三里二百七十四步,高二丈二尺,池深淺不一,三門各建城樓。天順三年,增開小東門。正德六年,知縣王諤重修。嘉靖間,知縣樊得仁重建城樓,濬池。」 二十四年,知縣雍焯磚甃,補建西門樓,築敵臺一十八座。三十四年,地震城塌,知縣高文學增修建角樓四座。隆慶初,知縣李成棟增修浚池。四年,知縣張汝乾繼修築大堤。崇禎三年,知縣郭景昌建敵樓十餘座。九年,知縣李士焜合紳士併舉人劉有綸等捐金,始甃以磚。增築城高二丈五尺,女牆高五尺,共高三丈,基闊二丈五尺,頂闊一丈五尺。

皇清歷任知縣,因時修葺,至今完固。按《縣志》,「東曰迎」

旭:南曰「臨川」 ,西曰「擁翠」 ,小東曰「附陽。」

鎮堡附

雙營鎮 ,僧樓鎮 ,方平鎮 ,東張鎮。

俱有集

牛張堡 、陳莊堡 、武備寨 ,俱有土城。太和里,堡三 按《縣志》:城北天成堡,離城六里,順治六年建。辛莊,全義堡,離城五里,崇禎十六年建。米家灣,龍興堡,離城八里,順治四年建。以下《府志》未載,係河津新設堡寨。

永綏里堡四 「按《縣志》」 ,陽關堡,離城二里。崇禎九年建。永綏堡,離城三里。崇禎十三年建。窯頭堡,離城二里。崇禎十年建。吳家莊堡,離城十五里。崇禎九年建連停里堡四按《縣志》,連伯村堡,離城八里。崇禎三年建。神前村堡,離城二十五里。崇禎二年建。康家莊堡,離城二十里。崇禎五年建。杜家溝堡,離城二十五里。崇禎元年建。清封鎮堡二。「按《縣志》」 ,清澗村堡,離城十里,崇禎六年建。故鎮村堡,離城四十里,明季建。東光里堡八 。按《縣志》,南方平,永興堡,離城二十里,崇禎五年建。長壕村。保全堡,離城二十五里,崇禎三年建。蘆莊村。平安堡,離城二十五里,崇禎四年建。樊村金湯堡,離城二十五里,崇禎元年建。曹家窯。永長堡,離城二十五里。崇禎二年建。西光得金城堡,離城二十里。崇禎六年建。東光得保障堡,離城二十里。崇禎二年建。東城村永佑堡,離城二十里。崇禎四年建。

孫彪里堡三按《縣志》,「方平鎮,興平堡,離城二十里,崇禎七年建。」 尹村永寧堡,離城三十里,崇禎四年建。尹村正南金甌堡,離城三十里,崇禎七年建。

年間里堡九按《縣志》:魏家院,連環堡,離城二十五里,崇禎二年建。韓家院,興寧堡,離城三十五里,崇禎三年建。西禮村,鎮磑堡,離城一十五里,崇禎三年建。干澗村,乾隆堡,離城三十里,崇禎六年建。劉家院,天成堡,離城三十里,崇禎五年建。西磑村,永安堡,離城三十五里,崇禎三年建。南午芹建寧堡,離城二十里,崇禎六年建。南

午芹永興堡,離城三十里,崇禎六年建。北午芹太平堡,離城四十里,崇禎元年建。

僧張里堡六按《縣志》:北首汾陽堡,離城二十五里,崇禎七年建。南首永安堡,離城二十五里,崇禎八年建。東首金璧堡,離城二十五里,崇禎十年建。侯家莊廣寧堡,離城三十里,崇禎十一年建。王村堡,離城三十里,崇禎四年建。小張堡,離城三十里,崇禎四年建。

艷方里堡五按《縣志》,卲莊村,保全堡,離城十里,崇禎三年建。王村堡,離城二十里,崇禎四年建。南方平村,永成堡,離城二十里,崇禎六年建。吳家莊,全勝堡,離城十五里,崇禎十六年建。義唐村,永昌堡,離城十五里,崇禎十六年建。南里堡三按《縣志》,「北里村堡,離城二十五里,崇禎六年建。辛興村堡,離城二十五里,崇」 禎五年建。郭莊堡,離城三十里,崇禎三年建。

百黃堡里七按《縣志》:西王村堡,離城二十里,崇禎十六年建。百底村堡,離城二十里,崇禎十六年建。衛莊村堡,離城十八里,崇禎十六年建。郭村堡,離城十里,崇禎十六年建。黃村堡,離城十五里,崇禎十六年建。修仁村堡,離城十三里,崇禎十六年建。樊家坡,馬家堡,離城八里,崇禎十六年建。

福亭里堡二按《縣志》,河南武備寨,離城十里,係唐時建。北原村堡,離城十里,係明初建。北莊里堡六按《縣志》,莊頭村堡,離城二十五里。崇禎四年建王村堡,離城二十五里。崇禎二年建夏村堡,離城十八里。崇禎元年建張村堡,離城十五里。崇禎三年建胡家堡,離城十五里。崇禎元年建吳村堡,離城十里。崇禎十三年建。陽薛里堡五按《縣志》:「上牛村牛張堡,離城三十里,洪武元年建。」 喬薛喬家堡,離城三十五里,崇禎元年建。南陽村安堡,離城三十里,天啟元年建。北陽村董家堡,離城三十里,崇禎五年建。上市村銅堡,離城三十里,崇禎六年建。

南薛里堡三按《縣志》:「平原村堡,離城四十里,崇禎六年建。李望莊堡,離城四十里,崇禎七年建。上井村堡,離城四十里,崇禎七年建。」

孝暢里堡三按《縣志》,「東暢村堡,離城四十里,崇禎七年建。東孝原堡,離城三十里,崇禎十年建。陳莊堡,離城二十里,崇禎十年建。」

通莊集堡三按《縣志》,通化村堡,離城三十里,順治七年建。母莊村堡,離城三十里,崇禎四年建。東衛村堡,離城三十二里,崇禎二年建。遠亭里堡二按《縣志》,葫蘆灘堡,離城二十里,崇禎三年建。張家崖下堡,離城三十五里,崇禎五年建。

解州

解州城 明洪武初建。景泰初,知州張輅修。成化、弘治間,知州張寧、李溥重修。正德間,知州李文敏大修之。周九里十三步,高六丈,厚三丈五尺,池深二丈五尺,闊十丈,門四,各建城樓、角樓。嘉靖三十四年,知州王惟寧始甃甎。天啟末,知州徐文煒建城上鋪舍。按《州志》:「州城四門,東曰長樂,西曰崇寧,南曰鎮山,北曰永」 安。一云「刱自元」 按解,自隋徙今治。五代漢改州,宋為防禦,金為軍,豈歷代皆無城歟?或至元明更拓之也?然不可考。今舊城原址尚存,即州治東墩臺及溝底園,續展而大,故多空地。

安邑縣

安邑縣城 自後魏始建。明景泰初,知縣稽巖修,周六里一十三步,高三丈五尺,池深一丈有餘,門四,上各建樓角樓窩鋪八。隆慶間,知縣袁弘德築東、西月城按《縣志》,東曰迎慶,西曰永寧,南曰南薰,北曰拱極。

鎮堡附

縣城運城各四集

王范鎮  ,霍趙鎮  ,陶村鎮  ,石碑莊,北相寺  ,北曲   東陽   ,弘芝鎮,東郭鎮  ,下段鎮  ,以上各一集,俱有堡。夏縣。

夏縣城 ,「後魏神麚元年建。明景泰初,知縣雷縉增築,周五里一百三十步,高三丈五尺,門四。正德間,知縣楊樞重修。嘉靖間,知縣陳世寶補築,修護城堤。萬曆十八年,知縣高奎峻南門,改建重樓。崇禎三年,知縣許倜、袁葵相繼修葺,加厚五尺,高五尺。」

皇清順治六年,被賊殘毀。康熙四年,知縣羅于廷重

修。四十六年知縣蔣起龍繼修。按《縣志》:「土城磚垛,形似龜,背有四門,東曰朝陽,西曰安定,南曰南陽,北曰北固。」

鎮堡附

水頭鎮  、胡張鎮  、裴介鎮  、曹張鎮,俱有堡。

喜安莊城堡 在縣西三十里西張莊地方,舊名牛家凹。明萬曆元年,因村落遙遠,盜賊生發,知縣陳世寶申請建堡城,巡道馮叔吉名曰「喜安莊。」 萬曆十九年,知縣高奎設法招來。展堡廣十丈,袤六十丈,蓋屋五十間,墾地三百餘畝,以安貧民。仍修南門樓一座,名曰「保安莊。」 以上俱有集。

聞喜縣

聞喜縣城 ,唐元和十年,刺史李憲建。元至正十七年修。明景泰「元年,縣丞韓軒重修。周五里三十六步,高二丈七尺,下闊三丈,上半之,池深二丈,闊三丈,門四。正德間,知縣李時、王琳建城樓,築月城。嘉靖間,知縣李朝綱、閻倬先後增修。敵臺三十六座,開水西門,以便民汲。知縣沈維藩磚砌垛口。崇禎間,知縣楊偉績」 築東西城,各厚五尺、高三丈,建角樓二;知縣賈之驥磚包東、南二門,各數丈。

皇清順治六年,兵變焚燬知縣鍾萬齡修垛口及五

城門十六年知縣李如蘭修城濬池,重建五門城樓。康熙四十年,知縣佟國琪重修。按《縣志》,東曰迎暉,南曰仰薰,西曰阜成,北曰仰薇。

護城石堤 城南臨涑,水漲則齧城。明萬曆元年,知縣王象乾建石堤,長一百六十丈有奇,高二丈餘,闊一丈餘,邑人李汝寬撰「記。」 二十六年,知縣徐明于廣濟橋西建石堤,長五十丈有奇,高一丈餘,邑人翟繡裳撰「記。」 迄今城無水患,邑民賴之。惟徐堤近年被水激壞數丈,當事者其留意焉。

南關城 、西關城 ,俱明崇禎六年築。

鎮堡附

橫水鎮 ,栗村鎮 ,上下東鎮 ,蘭德鎮,裴村  小郭店。

宋店 俱明崇禎間築堡。按《縣志》,「兵亂後,鄉村築堡甚多,不及備載。」

平陸縣

平陸縣城 ,距古虞城六十里。金丁丑年建。明景泰初,知縣李榮增築。周二里五十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有奇。門三,上為樓櫓。東曰《傳說故里》,南曰《虞芮質成》,北曰《泰伯至德》。惟西無門,北有重門。弘治八年,知縣侯尚文開南城,通學宮,為大成門,東去舊南門數仞。嘉靖,御史尚維持塞故南門,知縣趙重器修葺,後知縣王發蒙新其三門,并雉堞。甲午年,知縣李東主建。郭門五:東曰「砥柱」 ,南曰「通津」 ,北曰「分雲」 ,西北曰「讓田」 ,東北曰「會川。」 崇禎間,本府判徐暠俊築浚池,邑人李宏築外郭,環繞五里。

皇清康熙五年,知縣李德倫建樓東郭上。十七年,知

縣柴應辰重修。四十三年,知縣董之燧「增城上窩鋪。」 四十六年,重修南北城樓。

市鎮附

茅津鎮  ,張店鎮  ,八政鎮  ,俱有集。芮城縣。

芮城縣城 。後周明帝二年,改立,縣治,始建。明洪武初,縣丞楊得、知縣張友直增修,周三里二百六十四步,高二丈,池深七尺。正統十四年,知縣孟濟重修。正德間,知縣張世恭增修。嘉靖間,知縣張效仁增修,以磚甃門。知縣周時相增敵臺,浚池。萬曆間,知縣李選重修,增高倍厚。知縣趙庭琰創建月城。天啟間,知縣姜士佐重修。崇禎十三年,知縣倪光薦「磚包」 ,未竟而止。

皇清康熙四十六年,知縣卲璿重修。按《縣志》,東門曰

通津。西門曰「昇仙。」 南門曰「望闕。」 北門曰「禮賢。」 鎮堡附

萬歲堡 縣北八里上郭村。周顯王時,芮民以其地西接于秦,懼其強暴,築此堡以防緩急。以「萬歲」 名者,作事欲永久也。有址微存。

太尉堡 縣東南十五里,瀕河。本名鳳川。春秋時,秦攻芮,芮民築此堡,以為避兵之所。唐武德二年,夏縣呂崇茂稱魏王,應劉武周,詔以永安王孝基討之。行軍總管劉世讓屯兵于此,人呼世讓為太尉,故名。

馬武堡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遺址存。

喬頭堡  、柏底堡  ,俱有鎮  。坑南堡、朱呂堡。

絳州

絳州城 ,隋開皇三年自玉壁徙此,始建。明洪武元年,指揮鄭遇春重修,周九里十二步,高三丈五尺,池深一丈。南北二門:北曰「武靖」 ,南曰朝

宗。正統中知州王汝績,正德中知州韓輒,嘉靖間知州彭燦,俱修葺。知州貴儒「建樓磚甃女牆。隆慶元年,知州宋應昌加高,鑿池一丈五尺,闊倍之,創砌石堤以防汾齧,計三百餘丈。」 萬曆間,石堤壞,知州張繼東補修。崇禎末,知州孫順築砲臺數座。

皇清順治六年,州同知徐祚煥于北門「重建《月城磚》。」

砌數十丈。十年,知州單惺修石堤。康熙初,知州劉顯第新南門樓,修補雉堞。三十四年,地震。三十九年,知州胡一俊重修堅固。

鎮堡附

三林鎮 泉掌鎮

平泉堡 按《州志》,在城北十里。

蘇村堡 按《州志》,在城北三十里。

泉掌堡 按《州志》:在城西北三十里。

周村堡 按《州志》,在城西三十里。

樊村堡 按《州志》,在城西南二十里。

曲村堡 按《州志》,在城南二十里。

蘭村堡 按《州志》,在城南三十里。

楊莊堡 按《州志》,在城東南二十里。

稷山縣

稷山縣城 隋開皇十一年建。明景泰初,知縣胡士寧修築。隆慶間,知縣孫倌增築,周五里十三步,高三丈,厚如之,池深三丈,闊一丈五尺。門五,角樓四,魁樓一,敵臺二十五。臺上有亭。崇禎四年,知縣李燧庭加築浚池。

皇清康熙元年,霪雨,崩壞城垣一百九十二丈樓臺。

九座,窩鋪一十五座。知縣孟孔脈重修。四十六年知縣謝兆龍繼修。按《縣志》,縣城門上起層樓,題其東曰望堯,西曰思禹,南曰帶汾,北曰屏射,東北曰引泉。

鎮堡附

小河鎮  ,下迪鎮  ,華峪鎮  ,大杜鎮,翟店鎮。

高歡寨 縣西五里。攻玉壁時所築。

斛律光寨 縣西北二十里,峪口村北。

魔軍寨 在蛾眉嶺,今呼「屯軍寨。」

管村堡 按《縣志》,在城東十里。

大杜堡 按《縣志》,在城東北二十里。

吳城堡 按《縣志》,在城西十里。

下迪堡 按《縣志》在城二十里,俱明嘉靖二十二年知縣于槁備盜而設。

絳縣

絳縣城 ,唐武德元年建。明正統十四年重修。成化七年,知縣陳能增修。周五里十三步,高二丈,池深一丈。門三:東曰「鎮峰」 ,南曰「絳陽」 ,西曰太安,門各有樓。正德間,知縣包得仁于城上修窩鋪十七座。嘉靖初,知縣唐夢璋甎甃女牆。地震後,知縣陳訓加葺。隆慶三年,知縣牛應龍增築,高五尺,池亦濬深。五年,知縣翟來旬于西門外增重門重樓。萬曆五年,西北隅崩,知縣王思治開北門以通出入。後知縣黃維翰修復,塞北門。崇禎十四年,知縣王敏增修北城敵臺二座,加高南門甕城上建重樓。

皇清順治七年,知縣吳洪佐重修三門。八年,署印州。

同徐祚煥修建「西門甕城樓。」 十四年,知縣鄭始宏重建東南二門樓。十六年,知縣趙士弘重修鋪舍、女牆。康熙三十四年地震,三門城樓俱毀,未修。

鎮堡附

大交鎮  。橫水鎮  ,《鄭柴  南》《柳吉峪》。

范村寨 按《縣志》,在縣東十五里,今築為堡。南樊寨 ,按《縣志》,在縣東三十五里,周圍約二十餘畝,上可避兵。

郇王寨 按《縣志》,「在縣東二十五里郇王村東」 ,垣曲縣

垣曲縣城 。「城制初隘,金季展築。明洪武十八年,因水漲湮毀。正統十四年,知縣李哲補築,周二里一百八十步,高二丈,池皆平塞西、南、北三門。」 成化十五年,知縣馬禎重修。正德八年,知縣任旒開展西北,周四里。九年,知縣陳標開水東門、水南門以洩水。嘉靖五年,知縣張廷相補修建樓。九年,創開東門。是年,水溢南城圮。知縣李良翰築。十四年,又傾復築。隆慶間,知縣李自發易以磚垛。萬曆二十六年,南城水又傾圮。知縣仝梧補修「樹柳衛城」 ,後知縣呂恆重修垛口。四十六年,知縣梁綱增修南甕城一座,塞東門,于是科第聯綿不輟。崇禎四年,知縣張天德加修西甕城一座。六年,知縣段自宏幇修南城,裡面長二百三十三丈,寬八尺。七年,加修北門甕城。

一座,又增城高五尺,恐寇扳樹伐柳。崇禎十二年,四面建敵樓十座,加修《女牆》

皇清康熙七年,知縣紀弘謨重建北門樓,祀《真武》。其

水東門西、北二門甕城今俱廢。四十五年,知縣許穀重修。按《縣志》:「城三門三樓、三角各小樓。東南建魁星樓,門扁北曰富春,南曰萬安,西曰永豐。」

護南城堤 明嘉靖十五年,創建沙堤護城,後河水衝沒。萬曆二十一年,知縣趙文炳慮水患,議修未舉,以欽取行。二十八年,炳巡按山西,發金三千餘兩,檄縣採石鬻鐵,共修石堤二百七十丈,廣一丈,高倍之,其深入地者幾半,堤民賴之,立「趙公祠」 ,有《記》。三十七年,知縣呂恆重修。

皇清知縣董爾性補修。康熙四年,知縣紀弘謨補修。

四十三年,水漲衝崩。四十四年,知縣許穀捐築礧石灌灰,較前加倍,歷年不受水患。

鎮堡附

瞽塚鎮 按《縣志》在北鄉。

王茅鎮 、皋落鎮 ,按《縣志》俱在西鄉。

胡村堡   、《峪子》村堡  、辛莊村堡、薛家堡   ,石家溝堡  ,劉村堡。

譚家溝堡  、東灘村堡  、北朵堡。

上敵原堡  、灣裡村堡  、竹園堡。

店頭村堡  、皋落鎮堡  、陳村堡、三堡,頭村堡  、上瞽塚村堡 、下瞽塚村堡,堰堆村堡  、馬村堡   、西邢馬堡、劉張村堡  、上澗堡   、北羊村堡、上王村堡  ,杜村堡   、下王村堡,崖底村堡  ,河西堡   ,澗底村堡、上丁村堡  、下丁村堡  ,回村堡。

王茅鎮堡  、官店村堡  、長治堡。

小王茅堡  、南蔡村堡  、交斜堡。

柳莊村堡  、青廉村堡  、《小趙堡》。

下亳城堡  、左家灣堡  、嶺後堡。

朱家莊堡  、白馬廟頭堡。

以上共堡四十九座,《府志》未載。按「縣志」 俱明崇禎年間修築,前後各不一時。

葛伯寨 ,湯征自葛始,即其地。南臨河濱,北倚山坡,有南北二門,人民聚居,可以防守,頗稱險隘。向有土城,係明季初年築。

霍州

霍州城 隋郎將宋老生嘗屯田于此。年久城頹,池平。明景泰元年,同知張莊修築,周九里十三步,高二丈,池深八尺,門四。成化初,知州張𤣱重修。正德間,通判柴凱復築,高廣倍舊制,各置層樓鋪舍。嘉靖二十七年,知州陳嘉言重建東門。

皇清康熙四十六年,知州孔興璉重修。按《州志》,州

城古凡兩徙,一徙汾河西三里,後復還今地。明景泰間,修築門四,一唐谷,一汾水,一朝陽,一鳳樓。嘉靖三十六年,知州褚相更題扁以新之。東曰「春熙」 ,西曰「安戍」 ,南曰「望陽」 ,北曰「拱極。」

市鎮附

辛置鎮 師莊鎮

吉州

吉州城 ,晉公子夷吾築。明景泰「初,知州王亨修,因山為城,周一里二百九十步,高三丈五尺,南臨山澗,四面無池。城中只容公署,全無民居。嘉靖間,知州蔣暘增築,計四里,門四,上建層樓。」 署州事鄉寧知縣李節亨,于西城增敵臺五座。

皇清順治間,知州萬全忠、南鵬俱加重修。按《州志》

古城在山上,削山為之,崇高險峻,周圍僅一里,城以內止有官署而無民舍。明嘉靖年間,知州蔣暘增築外城,計四里,南面臨河,皆係大石壘砌。東門名「太和門」 ,上建層樓,門外又築甕城。其門曰「長寧門」 ,上亦建小樓。西門名「永康門」 ,亦建層樓,其高聳與太和樓並峙。北門曰「淇北門」 ,上建小樓。南城有一水門,名曰「定遠門」 ,內城門曰「崇安門。」 明署州事鄉寧縣知縣李節亨,因西城外地勢最高,難以防禦,於西城建敵樓五座。明末寇氛昌熾,吉城失守,其敵樓半屬傾圮,又經風雨摧殘,太和樓倒壞將盡。知州萬全忠重修太和樓敵樓,又於內城山巔建層樓一座,崇安門內又有鐘鼓樓一座。

鎮寨附

桃源鎮 ,大度鎮 。三垢鎮 ,臨峪鎮。

馮家集

南山溝寨 州北六十里深山之中,四面俱係石崖,壘級以上一人扼吭,四面無從而上,刀箭砲石,皆不能壞。

「堨石崖寨 」 、「曹花平寨 」 、「樓兒山寨 ,俱四面。」

石崖有天塹之險,亦與南山溝同,皆在深山。趙家堡 、白楊堡 、塌村堡 ,俱係土山削築成堡,極為險要,可防賊盜。按《縣志》,「其塌村堡有井,深三百尺。」

鄉寧縣

鄉寧縣城 ,「春秋時晉鄂侯故壘。」 宋皇祐三年,知縣劉舒因遷縣治築。明正德間,知縣趙元重築,周四里四十步,高三丈,池深二丈,東西南三門,門有樓。嘉靖間,知縣王揚惠及民相繼增築。南城建樓。後河水衝塌,知縣王國禎重修,繚以女牆。隆慶間,知縣馬秉直築北城。後知縣張一敬復修東城,增女牆,城始高大。萬曆十七年,山水衝塌,知縣焦守己增修,甃以石,浚池水,增垛口

皇清康熙五年,知縣張聯箕重修,增築「護城石堰」後

因水漲壞城,復修建石堤一道,長二十五丈,高一丈二尺,闊八尺,有記。四十七年,知縣屠煇現在興工加修。按《縣志》,康熙己酉,東城外創立牌坊一座,以迎柏山生氣。城東南角建文昌樓一所,詳載《碑記》。

市鎮附

營裡鎮 在縣東十里

官水鎮 ,在縣東九十里。

西坡鎮 在縣西南七十里。

船窩鎮 ,在縣西一百里。

隰州

隰州城 ,唐武德元年建。明景泰二年,同知李亨修,周七里十三步,高二丈三尺,池深一丈。南、北、西三門:南曰崇禮,北曰歸仁,西曰「建義。」 嘉靖間,知州黃傑與同知曹鳳增修,高二丈五尺,址闊三丈,頂闊一丈。建樓三座,角樓四,鋪十。知州魏宗方易垛口以磚。隆慶間,知州李遐齡增城高厚,并建月城。知州劉寅重修。萬曆間,知州王之輔重修南門并城樓。後水齧西北隅,知州儲至俊修築,開東門,建樓門曰《迎恩旋塞》。

皇清順治六年,知州王天貴重修。康熙三年,知州張

灼鼎建戍樓四,鋪八。六年,南北二門俱傾,知州胡文煥修。四十七年,知州錢以塏重修,建南北城門樓二,鋪十二。

鎮堡附

仵城鎮 按《州志》,「在州南六十里」 ,正、七、十月、二八、十一月會。

義泉鎮 ,按《州志》,在州東四十里,二七九月會均莊 ,按《州志》,「在州北四十里,每月三八日集。」 石口子鎮 ,按《州志》,「在州北七十里,每月四九日集。」

張家川堡 按《州志》,在州東九十里。

蒿城鎮 按《州志》,在州北七十里,正、四、十月會。水頭鎮 按《州志》在州北九十里,每月一五集,正、八、十一月會。

康城鎮 ,按《州志》,「在州北一百十里,每月一六日集,正三、八、十一月會。」

大麥交鎮 按《州志》:「在州北一百八十里,每月五十日集,二七、十十二月會。」

羅真鎮 按《州志》,「在州西五十里。」

辛莊鎮 按《州志》:「在州東北一百里,每月五十日集。」

西曲鎮 ,按《州志》,「在州東北二百里。」

回龍鎮 按《州志》:「在州東北二百里,每月三九日集,正、十月會。」

紫荊寨 州東六十里,紫荊山上。

諳真堡  ,西曲堡  ,南孤山堡。

大寧縣

大寧縣城 ,「晉士蒍築。元中丞時,權院使李子厚建。明景泰初,知縣姜義補修,周三里四十二步,高一丈五尺,池深七尺,東、西南三門。弘治間,知縣柳聰繼修。正德間,知縣艾芳增雉堞,裹三門以鐵。隆慶間,知縣卲蕙重築北寨城,建樓,增東西關城,又築南門外石堤一帶,以障河水。崇禎七年,知縣丁嘉謨同防守官馬」 儲秀「重修,三面砌石。」

皇清順治十一年,知縣金肇補修東南隅。康熙二年

知縣王國棟補修西南二處。康熙十年知縣馮應泰補修北寨東面及南門甕城。二十年知縣王維藩重築關城。四十六年知縣胡文煥繼修。按《縣志》:「邑城北倚浮圖,南臨昕河,周圍三里四十二步。東西南三面,俱高二丈五尺,壕各深七尺。城門樓各一座,俱有甕城。角樓三座。門凡三。東曰迎春扁,其樓曰晉陽春旭。」 南曰「興讓」 ,扁其樓曰「翠微獻秀。」 西曰「興仁」 ,扁其樓曰「壺孟呈祥。」 明隆慶元年建「高覽門」 ,扁其樓曰「河山一覽。」 西

考證

曰西上門。東增關城,名曰「永春」 ,扁其樓曰「路達神京。」 明年,又西增關城門凡三:南曰聚吉,西曰通秦,北曰水門。寨建書院一所,下又修小寨,中置倉舍九間,又築南間外石堤一帶,以障河水堅固。

堡寨附

保村堡 按《縣志》在縣東北堡村,今廢。

樓底堡 按《縣志》在縣南樓底村,今廢。

割麥堡 按《縣志》在縣西割麥村,今廢。

胡城堡 按《縣志》在縣東胡城村,今廢。

北寨 在縣城後,元右丞時權所築,院使李子厚相繼據守。

南寨 ,在縣南一里許。元人時,權據守。

古寨 ,即浮圖結也,在北寨之巔。北齊武成帝河清四年築,隋人移縣治于此。元李子厚接連築城,灣環合抱。

阜城寨 縣西十里安阜鎮之西,石城村之東,故曰「阜城。」 崇禎壬申,闖賊陷城,人無所避,候選通判曹權倡先率居民李香、賀嘉賓創築小馮寨 ,縣東五里生員王之臣倡築。

單籬寨 縣西五十里。義官馮希魁倡築。按《縣志》,名罩籬寨。

南堡寨 縣南三十里,生員劉必大倡築。鳳落寨 縣南四十里,蒲人陳之善倡築。道教寨 縣西二十里。房景星、房啟星倡築。東堡寨 縣南三十里,貢士王笏倡築。

高山寨 在北山巔。王申賊亂,邑人避其上,保全甚眾。

石城寨 縣西十里。石壘為城,據以高險,下臨河。明季里民郝奎軒倡築。

仞梯寨 按《縣志》,「在縣西五十里。」

永和縣

永和縣城 唐貞觀十二年建,元至元間重築。明洪武初,主簿徐大榮修。正統間,知縣胡貞拓「修,周三里三十四步,高下不一,跨山無池,芝水三面環繞南北二門。」 嘉靖間,知縣張守禮開東門。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王爾楫重修。按《縣志》,「城高二」

丈許。南、北、西三門:南曰「安靜」 ,有樓;北曰「拱極」 ,有樓;西曰「餞日」 ,無樓。其三門芝水環繞,東舊無門,嘉靖四十五年知縣張守禮始開。跨山無池。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王爾楫見「城西南舊有水口。」

鋪捐,令捕官章瓚、陰陽官薛錫澤督工修建石洞,立鐵柱放水,以固內外,俾一邑暴雨之水皆由此出,庶免沖塌之害,人咸賴以安堵。四十八年,知縣王士儀見城垣塌毀過半,西城更甚殘缺將傾,捐修補築。復於西城創建閣曰「迎芝」 ,於西北城角創建亭曰「望農」 ,以補城西之低覆者。俱有碑記。

鎮堡附

坌口鎮 劉台鎮

雙壁鎮 縣東五十里。西有雙山,兩峰如壁,中通一道,峰巔之上,石罅玲瓏。自陝西至平陽由此。

捕狐寨 按《縣志》,「在縣東南七十里。」

樓山寨 有石城

雙山寨 縣東二十里,天生石壁如城。

莊則堡 按《縣志》在縣治西七十里。以下《府志》未載。

梁家堡 按《縣志》,在縣治西二十里。

劉家莊堡 按《縣志》,在縣治北三十里。

城原堡 按《縣志》在縣東高原上。

護國堡 按《縣志》,在縣東五十里。

暑益堡 按《縣志》,在縣東五十里。

大寨嶺 按《縣志》,「在縣西四十里。」

岔口寨 按《縣志》,「在縣北三十里。」

土樂寨 按《縣志》,「在縣北四十里。」

榆林寨 按《縣志》,「在縣東七十里。」

運司城 元至正二十九年,運使那海建,名「鳳凰城。」 明天順二年,運使馬顯修築,周九里十三步,高一丈七尺,池深七尺。正德間,御史胡正重建。嘉靖間,盧煥、祁杲、余光、何贊、陶謨先後甃城,包以磚。萬曆間,御史劉大受、運使孫可撰重修完繕。崇禎間,增立敵臺。

皇清順治十年,運使陳哲重修。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