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316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三百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百十六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三百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三百十六卷目錄

 平陽府部彙考十

  平陽府學校考

職方典第三百十六卷

平陽府部彙考十 编辑

平陽府學校考        府志 编辑

本府

府學 在城東。舊在府治前。宋紹熙中建。元大德中,地震傾圮。明洪武初,知府徐鐸重建。宣德間,知府萬觀、成化間,知府姜德政、胡睿繼修。弘治間,知府張文佐改創殿廡、堂齋、書樓、號舍,餘悉如制。正德間,知府閔槐刱名宦祠并學倉二所,今廢。嘉靖間,知府孫濬移建于此,增飭規度。萬曆間,知府張修吉、李從心相繼增修。

皇清康熙三十四年,地震塌壞。

上發帑金,遣官督同知府王輔重建。

先師殿,五間 :東廡十二間;西廡十二間;

啟聖祠三間 ,在大成殿後西北隅。

名宦祠三間 在啟聖祠東。

鄉賢祠三間 在啟聖祠西。

戟門三間

文昌祠

文廟東地震毀

魁星樓 :泮池西南隅。舊在文昌祠東南隅。康熙三十四年,地震毀。鎮守總兵毛來鳳移建明倫堂三間 ,東齋三間、西齋三間。

尊經閣 明倫堂後地震毀。

「敬一亭 」 地震,毀。

「更衣亭」 三間 ,戟門外東。

宰牲所三間 ,戟門外西。

神廚 神庫 今廢

教授宅 訓導宅 俱

文廟東

射圃 府治南小分司前。弘治間,知府張文佐置,臨汾縣民鄭旺地創建。今廢。

社學 在府治崇道坊。洪武八年,敕「天下府州縣各建社學。」 今廢。

義學 學田 今廢

晉山書院 在府治東北。蓮花池舊在治東。元泰定間,邑人石彥明建為義學,後改為錄事司。明洪武初,改為縣學。永樂初,改縣治。弘治三年,知府杜忠復建于此。嘉靖三十四年,知府王楠改「三太守祠。」

皇清康熙十年,知府劉儀恕重建。三十四年,地震毀。

考院 舊在如京倉東,提學王三才創建,有記。後改提督府,移建于鼓樓東南,舊交城王府。

皇清康熙三十四年,地震毀,知府王輔重建四十六

年,知府劉棨增拓舊制,內外重修。

臨汾縣

縣學 在縣治西。舊在城外北坂下,燬于兵,有司徙置城中,以晉山書院改建。明洪武十一年,知府徐鐸復以元季「察罕帖木兒祠堂改建。宣德間知縣袁衡,弘治間知縣馬龍、李伸,嘉靖九年知縣袁淮、董刪、趙統相繼重修。」

皇清康熙三十四年,地震傾圮。

上發帑金,遣員外倭倫督同知縣彭布孔重建。

先師殿、五間 。東西廡各十二間:

啟聖祠三間 ,明倫堂東。

名宦祠三間 ,戟門外東。

鄉賢祠三間 ,戟門外西。

文昌祠三間 ,櫺星門西。

魁星樓 明倫堂後地震毀。

明倫堂五間 :正殿後東西齋各三間:

《尊經閣 》地震,毀。

「敬一亭 」 地震,毀。

教諭宅 正殿西北

訓導宅 正殿西

射圃 安仁坊弘治十七年,知府張文佐建,今廢。

社學 廢

學田

共地一百五十四畝九釐零,徵穀一十石八斗四升九合。

外州縣

襄陵縣縣學 在縣治西南,舊在城北門外,《金》

大定初移此。元地震傾圮,縣尹楊秀重建。明正統間,知縣張柔、訓導丁璉拓修。成化十六「年,知縣張鼐、弘治。嘉靖萬曆間,知縣李高尚重修。趙希益、宋之韓、馬逢皋各增修。」

皇清康熙三十四年,地震毀,知縣諸來晟重修,知縣

惲東生宋繼均《增修》。

先師殿、五間 。東西廡各五間。

啟聖祠三間 ,正殿,西北隅。

名宦祠三間 ,啟聖祠東。

鄉賢祠三間 啟聖祠西。

文昌祠三間 ,正殿,東北隅。

魁星樓 廢

明倫堂五間 :正殿後東西「正心、誠意齋」 各七間,今俱廢。

尊經閣 敬一亭東廢

敬一亭 明倫堂後廢

射圃 魁星樓西

教諭宅 明倫堂東。康熙間,教諭康體元、張寅重修。

訓導宅 明倫堂西。訓導高尚志重修。

社學 各里,俱置。間多廢圮。今京安鎮、趙曲鎮、西鄧戶、西王、西徐各有。

先師廟

學田 、水田三十畝,坐落縣西南。嘉靖間,知縣宋之韓置,夏秋收租,為課士之需。

姑汾書院 明弘治間,知縣張文佐學內所構講堂、號舍,今廢。

洪洞縣學 在縣治東北。舊在縣後,元至元三年建。大德六年,地震陷,縣尹孫翥重建。十年,主簿劉履、景祥各增修。明洪武二年,知縣楊茂、成化、正德間,知縣焦舉、馬馴繼修。嘉靖元年,知縣浦鋐改建於此。萬曆十年,知縣喬因羽增修。

皇清順治十年,知縣趙三長修。

先師殿、五間 東西廡二十三間:

啟聖祠三間 在

先師殿東。康熙三十四年地震毀。四十六年,知縣

陳兆業重修

名宦祠三間 戟門外東。康熙三十四年,地震毀。三十六年,知縣李宣重建。

鄉賢祠三間 ,戟門外西。康熙三十四年,地震毀,知縣李宣重建。

文昌閣 泗州寺後高阜上,與

文廟相對

魁星閣 儒學門外。知縣喬因羽建。

文星樓 即城東門樓偏關,同知康正吉詳請改建。

明倫堂五間 ,「東西日新」 、時習齋各五間,「敬一亭 」 啟聖祠後。康熙三十四年地震毀,四十六年,知縣陳兆業重建。

尊經閣 明倫堂後,東西號舍各五間。

教諭宅 明倫堂東

訓導宅 明倫堂西

射圃三間

先師殿西北

麗澤書院 縣治東北隅,即泗州寺。嘉靖十三年,分守道參議吳廷翰改建。

相觀書院 縣治東北,鐘樓後,即「千佛寺」 ,參議吳廷翰改建。

社學 凡七:一在真閣街、北關廟東,一警晨街正東關廟後,一縣治西北,城隍廟西,一安流門內大路東,一迎薰門內,南城下祅神廟內,一拱汾門裏,太歲廟內,一望霍門外街東。

學田 地二十八畝八分五釐,租粟廩生,貧士分給。董寺村地四十二畝,每年收米麥租十七石七斗,貧士均分。邑人范鄗鼎置。

講學書院 儒學東南隅。康熙二十年,知縣朱璘建。共十六間,為講習地,置水田十畝,延師以資館穀。邑人楊義「碑記。」 知縣李宣重修。

浮山縣

縣學 在縣治西。元至元中建,大德間修。明洪武二年,縣丞徐秉彝增修。正統、成化間,知「縣李安、李鼐。嘉靖二年,典史何繼遠、萬曆間,知縣左桐、張檢躬相繼增修。」

皇清順治間,知縣李景棟、楊名世重修。

先師殿、五間 。東西廡各十間。

「啟聖祠」 三間 ,敬一亭後。

名宦祠三間 ,正殿東。

鄉賢祠三間 正殿西

文昌閣三間 ,儒學前東。

《魁星樓 》正殿西北地震毀。

明倫堂五間 :正殿後東西齋各五間,今廢。

「敬一亭」 三間 ,「明倫堂後。」

尊經閣 今廢

訓導宅 敬一亭西

社學 西門內

趙城縣縣學 在縣治西南。元至正間建。明洪武七年,縣丞凌文質修。正統間,知縣何子聰、萬曆間,知縣張鑑、張汝鈺、郭峻相繼增修。

皇清順治十六年知縣安錫祚康熙四十四年知縣。

徐容各重修

先師殿、五間 。東西廡各十間。

啟聖祠三間

文廟東北

名宦祠二間 戟門東

鄉賢祠三間 戟門西

文昌祠

文廟東北隅。康熙四十六年,知縣徐容並教諭王

之瑞建。其城外東南隅,係《文昌高閣》,順治十六年,知縣安錫祚建。

魁星樓 櫺星門外

明倫堂三間 正殿後。明嘉靖七年,河東道參議陳時明、僉事宋欽委知縣連悅之建,知縣邢倫落成,東西修德凝、道齋各五間。

尊經閣 明倫堂後

「敬一亭」 一間 ,「尊經閣」 下。

教諭,訓導宅 俱明倫堂後。

學田 水地三十畝,平地二畝六分,中坡地十六畝四分,俱坐落永楊村水地陡口,係于村

皇清順治二年,知縣秦兆嘉置。每年租穀十石二斗。

變銀納糧外,給散廩生貧士。

養廉倉 明萬曆間,巡按御史趙文炳捐銀五十兩。崇禎末邑紳閻承寵續捐銀五十兩,共銀一百兩。每年取利,闔學均分。

太平縣

縣學 在縣治西北。元至元八年,主簿任興嗣重修。至正十八年燬于賊。十九年,達魯花赤安童復建。二十年,縣尹馮衡「增修。明洪武七年縣丞毛煜、十七年知縣沈士廉,景泰間知縣岳嵩、弘治間知縣尹琭,正德間知縣盛琛,萬曆三年知縣武成,相繼增修。」

皇清順治初,兵變焚毀殆半。十五年,知縣盧易重修。

康熙十七年,知縣吳軫增修。二十八年,知縣趙心忭增修。三十八年,知縣李清鎧、教諭王之瑞。四十年,教諭牛敬修,相繼重修。

先師殿、五間 。東西廡各九間

啟聖祠 舊在正殿東南。嘉靖間,知縣劉廷芝改建於殿後。萬曆初,知縣武成建尊經閣,移祠于東北。

名宦祠 戟門東

鄉賢祠 戟門西

尊經閣 正殿後

講堂三間 ,尊經閣西。

文昌祠 在

文廟東。康熙三十八年,知縣李清鎧、教諭王之瑞

四十年,教諭牛敬修重建。

「明倫堂」 五間 ,東西齋各六間:

「敬一亭」 三間 ,「明倫堂後。」

教諭宅 敬一亭西。康熙四十年,教諭牛敬修增修。

訓導宅 、教諭宅南。康熙二十八年,知縣趙心忭建。

射圃亭 學門外西,今廢。存圃地。

學倉 今廢

學田 原係趙、李將軍墓旁地六十二畝三分五釐零,唐鄭王墓傍地三十畝九分二釐零。明萬曆七年,知縣黃榜申請撥入學田,共地九十三畝二分七釐零。每年徵租銀九兩三錢二分八釐零。

岳陽縣

縣學 縣治西。元延祐三年縣尹郭澍、主簿糜嗣祖建。明洪武十五年知縣金銘「增修。天順間知縣王用,成化間知縣岳讓,正德間知縣元思永,萬曆間知縣王協夢。」

皇清順治十二年,知縣郭奇勳,十七年知縣袁一誠。

康熙八年知縣李丕先、二十九年知縣盧振先相繼增修。

先師殿、五間 。東西廡各七間

啟聖祠 明倫堂西北

名宦祠三間 戟門東

鄉賢祠三間 戟門西

文昌祠 康熙二十四年,知縣趙時可重修。明倫堂三間。

文廟後、東廡「博文。」 西廡《約禮》

敬一亭 今廢

尊經閣三間 ,明倫堂後。

訓導宅 敬一亭北

曲沃縣

縣學 在縣治西。「舊在東南。宋慶曆間,縣尹孫民先建。金皇統、泰和間,縣尹宋琚、張翬修,後以兵火廢。元大德四年,縣尹完顏從塘,主簿賈天衢、王德寧改建于東北。七年,地震傾圮,縣尹趙英重建。至正間,縣尹閻得中修。明洪武、天順、成化間,知縣朱武、王聰、劉璣相繼增修。正德、隆慶間,知縣侯秩、楊時寧。萬曆間,知縣」 何出光、蒯諫,各增修。康熙十六年知縣周鉞,四十年知縣潘錦,各增修。

先師殿、五間 。東西廡各十五間。

啟聖祠三間 ,正殿西。

名宦祠 :「禮門東。」

鄉賢祠 禮門西

文昌閣

文廟東

明倫堂三間 ,東西進德、修業齋各五間,敬一亭 ,啟聖祠後。嘉靖六年,知縣潘汝壽建,內立《敬一箴》,并註釋宋儒《四箴》及

御製「《訓飭士子文》碑。」

教諭宅 堂後

訓導宅 堂東

義學 在文昌閣後。順治十六年,邑入賈生芝建。又在城《孝字約》《悌字約》各一,蒙城、侯馬、隘口、東關驛橋八,項北、趙村各一,康熙四十年,巡撫噶禮檄建。蘇村一。康熙四十三年,知縣潘錦建。學田 共地二百七十五畝二分零,每畝徵銀七分六釐零,共徵銀二十兩九錢三分有奇。奉文量給廩生貧士。

翼城縣

縣學 在縣治西門南。舊在南,後唐長興三年建。宋天聖八年,縣令文彥博改建于此。金天會間縣尹杜德機、元至元間縣尹趙思忠、劉源、黎城主簿沙班敬昇,俱增修。洪武五年縣丞薛大昉增修。天順間知縣王班、弘治間知縣張忠,萬曆間知縣張儒秀,各增修。

皇清順治十四年,知縣胡獻瑤重修。康熙五年,知縣

鄭之衡,四十年知縣。馬鏞俱增修。

先師殿、五間 。東西廡各十五間。

啟聖祠三間 ,正殿後西北。

名宦祠 鄉賢祠

明倫堂三間 :正殿後東西日新、時習齋各五間。

尊經閣 明倫堂後內,祀「文昌、魁星。」

教諭宅 明倫堂西

訓導宅 明倫堂西南

學倉 訓導署西,今廢。

學田 南河下小水地四十三畝,給與廩生收租。各鄉平坡地一百六十畝,本縣收租,分給廩生。洪武間奉旨開設。

翔山書院 城東北隅。明知縣李士淳建。扶風書院 城西門外。知縣馬文鏞建。

汾西縣

縣學 在縣治西。元至正十八年,縣尹梁濟建。明洪武八年,知縣洪彥昇修。成化、正德間,知縣楊罄、張「大成,萬曆間,知縣孫延卿、毛炯各增修。」

皇清順治十四年,知縣李色蔚、教諭王俊民、典史薛

宗孔重修。康熙十三年,知縣蔣鳴龍「重修。」

先師殿、五間 。東西廡各九間

啟聖祠 儒學西北

名宦祠 戟門外東

鄉賢祠 戟門外西

文昌祠 舊在大成門東南,後改東城,知縣蔣鳴龍增建。

魁星樓 儒學東南

明倫堂三間 ,東西「敬德」 、「修業齋」 各三間,又有「敬一亭。」

靈石縣

縣學 在縣治西南。元大德十一年,縣尹韓敦武建。明洪武十六年,知縣李尚文修。景泰間,知縣范寧增修。正德間,燬於寇,知縣孫燧重修。萬曆三年,山水入城,浸漂磚木,知縣白夏重修。崇禎九年,知縣趙一龍復修。

皇清順治初,燬於兵火。知縣趙希普、李廣生各加修。

康熙八年,訓導孫進修「增修。」

先師殿、三間 。東西廡各九間

啟聖祠 「明倫堂東。」

名宦祠 戟門東

鄉賢祠 戟門西

文昌閣 在縣東門外翠峰山巔。

魁星樓 學宮東南隅

明倫堂三間 :「正殿後東西齋」 三間:康熙三十七年,知縣郎國禎改建。

敬一亭 「明倫堂北。」

尊經閣 「敬一亭後。」

教諭宅

訓導宅 俱堂西

鄉學 在縣東北二十里靜昇村。元至正二年,知縣冉大年率鄉民南塘等建殿廡門亭如縣學制。康熙間,鄉民王斗星捐修。

射圃 教諭宅後,今廢址存。

會講堂 教諭宅前,今廢址存。

學田 沙灘水平地共一百九十一畝一分零,該糧一石八斗三升零;又八十二畝二分零,該糧六石七斗二升零,折銀六兩七錢七分三釐零。

蒲縣

縣學 「舊在縣治西,元大德元年建。明洪武二十一年,知縣潘從善增修。天順間,參政楊璿、萬曆六年,知縣毛一鳳各增修。天啟四年,知縣羅永新改建城中察院之墟。」

先師殿、五間 。東西廡各九間

啟聖祠三間 ,正殿,東北隅。

名宦祠 泮池東,今廢。

鄉賢祠 泮池西,今廢。

文昌祠

文廟西南隅

明倫堂五間 :正殿後東西「博文」 、「約禮齋」 各三間。

敬一亭 「正殿西北隅,今廢。」

訓導宅 堂西久毀

蒲州

州學 舊在古城內。元初遷州治東南。明洪武間,同知趙槱重建。宣德七年知州劉儀、正統十二年知州張廉,天順四年知州徐孚,成化五年知州張本濟,弘治八年知州許鵬,相繼增修。嘉靖三十三年,知州陳應和重修。三十四年冬,地震傾圮。三十六年,分守參議王之誥、知州邊像復建。四十二年知州張佳引、萬曆二十六年知州郭元柱,三十五年分守參政喬學詩、知州張翔羽,崇禎十一年分守道李一鰲,皆重修。

皇清順治十六年,知州馬翰「如」,康熙二年知州侯康

民三十七年,守道吳自肅、知州李六成重修。

先師殿、五間 。東西廡各十三間:

啟聖祠三間 ,戟門外東南偏。康熙三十七年,學正張希載重葺。

名宦祠七間 ,戟門外東。

鄉賢祠七間 ,戟門外西。

文昌閣 啟聖祠南「魁星」 附閣內,知州李六成增修。

明倫堂五間 :正殿後東西齋十二間。有「明德」 、「成德」 、「崇德」 、「成造」 四名,今廢。

敬一亭 戟門外,今廢。

「尊經閣 」 號房四十六間,今廢。

月川祠 明倫堂左,祀舊學正曹正夫先生。學正宅 正殿西,明倫堂後,學正張希載增修。訓導宅 正殿東,訓導劉必遠增修。

射圃 舊在櫺星門南,今廢址存。

社學 舊置八十七所,今廢。

義學 :城東門內關廟西館穀二十畝。知州紀大昇建。

祀田、養田 。城北復安里,即民壯教場,共地二百八畝。畫十八區,一區三十五畝作祀田,外九畝者十二區,十三畝者五區作養田。此地不知何人耕種,何人經理。又以書院前後平原及坡溝空地三十三畝五分,并本州附近八蜡廟接官廳空地三畝六分,共地三十七畝。內有書院南廢廟地五畝八分,俱為守院道「人養田。」 首陽書院 州城西南隅。元至元初,州人王弘善建,兵燬。明弘治四年,知州許鵬復建于宣化坊,今廢。

河中書院 州治東三里峨眉原上,南向。舊為東嶽祠。明正德間,吏科給事中呂經出為州同,改其祠為書院扁,以「河中」 仍古郡也。萬歷間,守道陳儒、知州胡大壯重修。

皇清康熙三年,總督白秉貞按部至郡,捐俸守道。陳

秉直知州侯康民各捐俸重修。

考證

濟南吳公書院 州治東南,分守參議吳自肅置。康熙四十六年,知州朱碞重葺。

崇實書院 知州李六成建,有碑記。

臨晉縣

縣學 在縣治東。元至元十年,縣尹敦武、校尉許榮建。至正二年,縣尹党若濟、教諭孫景奭重修。明洪武四年,主簿葉士溫、訓導孟思顏加葺。成化十五年,知縣毛鳳來,嘉靖二年,知縣丁守中增修。三十四年,地震圮,知縣李世藩復建。萬曆十一年知縣趙岸,十五年知縣吳崇禮,二十八年知縣高惟岡,天啟六年知縣秦懷慶各相繼增修。

皇清順治十七年知縣。孫宗元康熙三十八年知縣。

王光皋重修。四十七年,知縣徐炘增修。

先師殿、五間 。東西廡各十一間:

啟聖祠三間 儒學門內東。訓導宅址舊在尊經閣東。天啟六年,知縣秦懷慶移置于此,知縣孫宗元、教諭吳光姬重修。

名宦祠三間 泮池東

鄉賢祠三間 泮池東

文昌閣 鐘樓上。康熙四十五年,知縣徐炘、教諭張瑄、訓導牛慎修重修。

魁星樓 啟聖祠東南。康熙四十年,知縣王光皋、教諭張瑄、訓導賈若瑚建。

明倫堂五間 :正殿後東西時習、「日新齋」 各五間。

尊經閣三間 ,明倫堂後。

敬一亭 「尊經閣後。」

「峨嵋山房」 三間 ,在明倫堂後。

射圃 明倫堂西。舊訓導宅址久廢。康熙四十年,新建于訓導宅東。

教諭宅 舊在明倫堂東,久廢。康熙四十年,教諭張瑄創建於明倫堂西。

訓導宅 「時習齋東」 ,訓導石博建,賈若瑚、牛慎修各增修。

社學 城、關村鎮俱有,今廢。

王公祠 啟聖祠後祀知縣王光皋。

學田 八頃四十九畝零。其始置年月,并入無考。

又五姓湖灘奉《上司帖文》,「以後退地俱為學田」 ,勒碑立明倫堂右。

榮河縣

縣學 在縣治東南。明洪武三年,縣丞馬復禮因故址重建。天順六年,知縣李逄春、弘治五年,知縣高騰各增修。嘉靖三十四年,地震圮,知縣侯祁復建。萬曆二十三年,知縣王立本、二十七年,知縣梅煥各重修。崇禎十一年,邑紳李嵩重修。正殿,生員潘鴻志分修。啟聖祠,闔學生員同修。東西兩廡,義民李成家重修。戟門。生員潘遐昌、范三聘同修《名宦祠》。生員丁綿祚、陸騰鳳同修「鄉賢祠」 ,邑紳郭沖霄分修《魁星樓》。

皇清順治十七年知縣張錫文,康熙十一年知縣陳

《覲聖》,二十三年知縣趙國宣,三十年知縣遲維垣,四十二年知縣梅夢紱,各增修。四十四年,教諭牛為龍創立「泮池、花牆、牌坊、課士亭。」 四十六年,大成殿、魁星樓疏漏頹廢,知縣梅夢紱重修。

先師殿、五間 。東西廡各七間

啟聖祠三間 ,正殿後東。

名宦祠三間 戟門東

鄉賢祠三間 戟門西

魁星樓 庠門外

明倫堂三間 :正殿後東西進德、修業齋各五間。

尊經閣三間 明倫堂後。祀「文昌」 於閣上。教諭宅 ,明倫堂西。明末兵燬,順治十八年,教諭朱萬壽重建。

訓導宅

三鳳書院 縣后土祠東。明弘治五年,知縣高騰創建,今廢。

大寧書院 縣東北。明嘉靖二十五年,知縣侯祁創建。後改按察司,今廢。

猗氏縣

縣學 在縣治東。金承安二年建,洪武三年修。嘉靖三十四年,地震圮。三十五年,知縣韓永春重修。萬曆九年,知縣賈一鶚、二十年,知縣李景登各增修。天啟三年,邑紳喬應甲增修。

皇清順治十五年,生員金可樾以捐貲修學入《成均》。

康熙九年,署印聞喜縣丞董國政、教諭竇復伸倡闔學修飭。康熙十九年,舉人王巖楨重修兩廡、魁文閣、名宦祠。

先師殿、五間 。東西廡各十五間。內東廡南二間。

為「神廚庫。」 西廡南二間為祭器庫,後改為「土地祠。」 今又以東廡北二間為經籍庫。

啟聖祠三間 正殿東北。明萬曆二十年知縣李景登、三十三年署教諭胡潁各增修。康熙三十二年訓導董筆重修。

名宦祠三間 ,戟門外左。

鄉賢祠三間 戟門外西。舊以神廚所為之,後改建。

魁文閣 櫺星門外東南隅。康熙十九年,舉人王巖楨重修。

明倫堂五間 :正殿後東西崇德、講業齋各五間。

敬一亭三間 「明倫堂後。」 明嘉靖間,知縣李景登修。順治十年,知縣萬應旂「重修。」

尊經閣三間 :明倫堂東北隅。康熙二十三年,進士王含真建。

射圃 舊在學西,後改建學東北,今廢址存教諭宅 、明倫堂西北隅。

訓導宅 「一在《東齋後》,一在《西齋後》。」

義學 一在城南,一在杜村鎮,一在香落村。社學 一在東門內崇道坊街南,一在北門內興教坊街西。明弘治十三年,知縣徐誼建。今俱廢。

養廉倉 明萬曆三十年,巡按御史趙文炳發本銀四十兩,學吏同省祭執掌出入,每年子銀加二本。學生員有貧窮婚喪不能行禮者,用子銀給賑,母銀常存。今廢。

學田 城西五里翟村,計地八畝,今廢。俱入民田起科。

書院 東門外,今俱圮廢。

萬泉縣

縣學 「在縣治東。宋至和元年,縣令趙瞻建。金太和三年,主簿劉從謙修。元大德四年攝事胡元貞,至治三年,縣尹月倫失帖木兒重修。明洪武三年,開設學校,增飾學宮。宣德二年知縣張惠,天順八年知縣梁棟,成化十九年知縣蘇旻,弘治三年教諭呂富,嘉靖七年知縣楊蘭,二十三年知縣劉文光,萬曆十四年知」 縣符嘉訓相繼重修。明末燬于兵燹。

皇清順治十七年,知縣鄭章重新修建。

先師殿、五間 。東西廡各九間

啟聖祠 正殿東

名宦祠 櫺星門內左

鄉賢祠 櫺星門內右

文昌閣 大門內。康熙三十九年,知縣翟亮邦建。

魁星閣 :康熙三十九年,知縣翟亮邦移建東城樓南。

明堂倫五間 ,東西進德、修業齋各五間,尊經閣三間 ,明倫堂後,知縣鄭章重建。教諭宅 明倫堂左,今廢。

訓導宅 進德齋後。康熙五年,訓導龍在田創建。

河津縣

縣學 「在縣治東。元皇慶初建。明洪武六年,知縣張天麟增修。天順間,知縣趙愷、正德五年知縣王鄂、嘉靖三十二年知縣高文學增修。」 明末兵燬。

皇清康熙九年知縣崔鳴鷟,三十八年知縣吳寶林。

俱重修

先師殿、五間 。東西廡各十六間:

啟聖祠 舊在正殿東北,嘉靖三十二年,知縣高文學改建正殿西南隅。

名宦祠 :櫺星門內左,知縣崔鳴鷟「重修。」 鄉賢祠 櫺星門內右,知縣崔鳴鷟「重修。」 文昌閣 學宮東。明季丙午,知縣白鯤創建明倫堂三間 。正殿北,東西興賢、育才齋各七間。

「尊經閣 」 改為「敬一亭。」

敬一亭 「明倫堂北。」

教諭宅 在東齋房後

訓導宅 在西齋房後

社學 太和坊一、永綏坊各里俱因寺觀為之。學田 二叚,一在縣東十里樊家莊一頃三十畝。一叚在縣南三十里母莊南一頃六十畝,即母氏墳,今無。

文清書院 縣治西,乃文清故宅,聚徒講學之所,久廢。知縣張汝乾建,敕修祠堂於內。

解州

州學 在州治東。金大定二十八年,知州李愈重修。

「元元統元年知州耿允囂、明洪武四年知州洪範、十六年州判余尹瞻、正統間知州吳惠、成化間知州張寧,各重修。弘治間知州李溥、正德間知州李昆、李文敏、朱璟,嘉靖間知州林元敘、黃敏才、解情、張源澄,各相繼增修。三十四年,地震,圮。三十六年知州王惟寧復建。萬曆間知州魏養蒙、張汝雨、陳堯言,崇禎初知」 州徐文煒各相繼重修。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州鄒蘊賢。康熙元年知州呂兆。

璜俱重修

先師殿、七間 。東西廡各十間。

啟聖祠三間 ,正殿東。

名宦祠三間 ,戟門外東。

鄉賢祠三間 ,戟門外西。

「文昌祠 」 城上東南角。

明倫堂五間 :正殿西、東西齋各五間。東五間傾圮,址存;西五間現存。

尊經樓三間 :「正殿後。」

敬一亭 今廢

學正宅 明倫堂後偏東。

訓導宅 明倫堂西

社學 二:一在承流門內路北,一在養濟院北,址存。

義學 禮賢坊街北

裕齋書院 州西北四十里三張村,元隱士峪裕齋建。前建「宣聖堂,歲時修祀事,習禮樂,舉鄉飲于其中,鄉人世守之。萬曆初,禮廢,惟宣聖堂尚存。」

解梁書院 州治北,即舊廣慈寺。明嘉靖初,知州林元敘商於呂柟,以後殿并廂房,祀州及五縣鄉賢、名宦祠。前殿并廂房,請太學生扆彬、王玉瓚教州中子弟,及選有良民舉《鄉約》于其中,以轉化餘民。申請,立為「解梁書院」 ,後改為布政司。今廢址存。

見山精舍 州西,分司東。正德間,運判楊士魁建,名「五經館。」 今廢址存。

安邑縣

縣學 在縣治中。宋蔡攸重建,有碑記。元至正間重建。明洪武二十九年知縣晉之用,天順間知縣楊磬,成化間知縣劉謹,正德間知縣魏瓚,萬曆間知縣羊可立、路一麟、吳愈各重修。

皇清康熙二十六年,知縣柯世榮、訓導李王棟重修。

先師殿、五間 。東西廡各十四間。

啟聖祠三間 ,尊經閣東。

名宦祠三間 ,戟門外東。

鄉賢祠三間 戟門西

文昌祠三間 :櫺星門東。康熙四十六年,知縣張縉修。

「魁星閣 」 影壁東南。

明倫堂五間 :正殿後東西「博文」 、「約禮齋」 各三間。

「敬一亭」 三間 ,「明倫堂後。」

尊經閣 敬一亭上層,知縣張縉重修。

教諭宅 東廡後

訓導宅 「西廡後。」 康熙四十六年,訓導姜祖臨同闔學創建。

社學 城南街,今廢,址存。

義學 :縣治南。係舊東分司公署,年久就傾,康熙三十四年,知縣邵錫廕改建。

養廉倉 萬曆間,巡按御史徐元發銀造倉,工未興,現銀三百二十兩,附邑庫。

射圃 西廡後

學田 ,崇禎十二年,知縣王嘉謀捐俸一百八十二兩,本縣民人情愿領去作平地二頃三畝零。有地之名,並無實地,每年作租穀三十六石五斗六升零,折徵銀三十二兩九錢零,在縣徵收。廩生領銀二十一兩九錢三分有奇,貧士領銀十兩九錢六分八釐零,每年造冊申報。河東書院 、正學書院 、弘運書院 ,俱詳見《運司學後》。

考院 縣治東,數十武。

夏縣

縣學 在縣治東南。魏神麚元年建。元至元十四年,縣尹申達重建。大德十一年縣尹張式、至順二年達魯花赤田葉,至正八年縣尹何義相繼修。明洪武初,知縣閻育、成化十三年知縣楊通,十九年知縣陳潤、弘治四年知縣姜洪,各增修。嘉靖三十四年地震圮,知縣王言復建。萬曆元年,知縣陳世寶、孫養默、高奎、李汝禎各增修。

皇清順治四年,知縣遲日巽。十四年,知縣鄭《四端》《康》

熙四年,知縣羅于廷各增修。二十三年,知縣朱

國賢重修

先師殿、七間 。東西廡各十間。

啟聖祠三間 ,正殿東。

名宦祠三間 ,啟聖祠前東。

鄉賢祠三間 ,啟聖祠前西。

文昌閣三間 ,正殿東北。

魁星樓一間 ,啟聖祠東南角。

明倫堂五間 :正殿後東西「修德」 、「凝道齋」 各三間。

「敬一亭」 三間 ,「明倫堂後。」

尊經閣 明倫堂前,東廢。

教諭宅 明倫堂東。康熙十六年,知縣羅在公修建。四十四年,知縣蔣起龍重修。

訓導宅 明倫堂西,知縣蔣起龍修。

射圃 、社學 今俱廢。

學田 共地六十三畝,共租穀二十六石八斗八升零。

養廉倉 明知縣袁葵捐銀三十兩。知縣邊維隆捐銀二十兩。

皇清知縣遲日巽捐銀一十五兩。知縣羅在公捐銀。

五十兩。河南學道張潤民,本縣人。捐俸銀六十兩。本學歲貢蘇居仁,捐銀十兩。以上六款,共銀一百八十五兩。又城內外官地鋪面應得地租銀一十九兩二錢,以為修葺。

聖廟學宮、及士子科舉應試盤費之資。

溫公書院 在縣治東南。「舊在東北,元至正間改建于儒學東。明天順二年修。成化九年,副使胡謐徙建于東四十步。弘治四年,知縣姜洪徙建學左。嘉靖間地震圮,移建此。萬曆九年,知縣楊溢重修。今廢。」

聞喜縣

縣學 在縣治東北隅。宋延平四年,縣令慈卿重建。至和二年,縣令馬中庸修。金大定二十六年,署縣事王宗儒,泰和四年署縣事王靚。元至元十一年,達「魯花赤脫台、縣尹張仲祥,大德五年,達魯花赤兀魯不花、縣尹劉文俊,相繼重修。」 七年,地震圮,達魯花赤哈兒等又重修。延祐七年,達魯花赤阿里、縣尹王傑補修。明洪武十二年知縣張同文重建。正統十一年知縣侯琳、弘治十五年知縣吳璇、正德十三年知縣王琳,「相繼增修。」 嘉靖三十四年,地震圮,知縣杜華重修。萬曆間知縣王象乾、徐明、李養正、李果就。天啟六年知縣張耀相繼重修。

皇清康熙元年,知縣李如蘭,二十年知縣許自俊俱。

重修

先師殿、五間 。東西廡各十六間:

啟聖祠三間 ,正殿後。

名宦祠三間 ,在戟門東。

鄉賢祠三間 在戟門西。

文昌閣

文廟東偏。康熙四十六年,知縣江國棟、教諭沈源

濬訓導賈若瑚重修

明倫堂五間 在

文廟西堂東酒房四間,堂西廚房四間,教諭沈源。

濬修東、西「傳道授業齋」 各五間。

敬一亭 「明倫堂後西偏。嘉靖十年,知縣閻倬建,後廢。順治二年,知縣劉鈺重建於明倫堂後。康熙四十二年立。」

御製「《訓飭士子文》碑。」

教諭宅 啟聖祠西,訓導宅東。知縣許自俊建。訓導宅 在敬一亭後,圮壞已久,于康熙四十六年,訓導賈若瑚捐俸重修。

學田 一頃五十九畝七分,每年徵租麥穀十五石九斗七升,奉文給發「廩生貧士。」

義學 在儒學西街。庭房三間,廈房三間。係知縣沈光瑀建。教諭沈源濬、訓導賈若瑚于康熙四十七年正月設,置紗燈四十對,以備春、秋二祭用。

董澤書院 縣東四十里。宋相趙鼎世居其地,後六世孫篔,仕元為國子監博士,歸建。明萬曆間,改為祠堂。

涑水書院 ,布政翟鳳翥建于經鶴樓,未就卒。

先師殿院 《大古柏》十餘株,老幹扶疏,茂密青翠。

考碑記,宋時已稱古物,誌名「桐宮古柏」 ,乃本縣八景之一,尚有中柏三、四十株。今于康熙四十六年,訓導賈若瑚在廟前後新栽柏樹百十餘株。

平陸縣

縣學 在縣治東南。宋祥符二年,縣令麻吉肇建。元至元十三年,知縣葛榮重修。明洪武二年,開設學校。十六年,知縣孔守道、訓導王翰復建。

成化十六年主簿趙清,弘治八年知縣侯尚文,嘉靖三十三年知縣田充國,四十年知縣吳守禮,四十二年知縣王發蒙,萬曆七年知縣李濢,二十八年知縣馬民牧,三十三年知縣強自修,四十八年知縣劉盈科,各相繼增修。崇禎末兵燬。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縣崔偉。康熙七年,知縣陳國泰。

十七年知縣柴應辰,十八年教諭鄧鼎甲、訓導孫永大,各相繼增修。

先師殿、五間 。東西廡十間。

啟聖祠 正殿東北隅。嘉靖十年知縣徐元孝修。

名宦祠 舊在正殿西北隅,知縣徐元孝修,今改建戟門東。

鄉賢祠 舊在正殿西北隅,知縣徐元孝修,今改戟門西。

文昌閣 舊在正殿東北隅,今改建于西北隅。明倫堂五間 舊在殿西,今改建正殿後。東西:進德、修業齋

尊經閣三間 ,明倫堂後。

教諭宅 文昌祠後

訓導宅 明倫堂後東角。

射圃亭 儒學殿西。闊十五步,長五十步。舊有觀德亭,今廢。

義田 地一百二十畝,坐落馬家滹沱。生員趙永祐、永吉、永祺共捐置。

芮城縣

縣學 在縣治東北。舊在東南,金天會六年兵燬。八年,知縣朱洗馬改建于此。後縣令完顏德玉,元縣尹苗琚明,「縣丞楊得、知縣俞士真、孟濟、李英、任亨、李濟、趙廷琰、姜士佐相繼增修。」

皇清順治間,知縣王自修再增修。康熙三十四年,知

「縣高壽名。」 四十七年,知縣邵璿各重修。

先師殿、五間 。東西廡各八間

啟聖祠 明倫堂東北

名宦祠三間 ,戟門外。

鄉賢祠三間 戟門外

「明倫堂」 五間 ,東西齋各三間。

「敬一亭 」 「明倫堂後。」

「文昌祠」 三間 「在。」

文廟東

魁星樓 在南城上

教諭宅 ,順治十七年新修,今訓導居之。「訓導宅 」 ,教諭宅南,已廢。

學田 三頃有零。今戟門下有碑記,不知何年遺失。

子夏書院 縣東北八里馮村。萬曆四十年知縣趙廷琰修,康熙十一年知縣畢盛讚「重修。」 《絳州》

州學 「在城東北隅。宋景祐二年建。元至正間,知州李榮祖修。明洪武十年,知州顧登重修。正統十四年,知州王汝績改建。成化間知州許珙、正德十四年知州李文潔、嘉靖間知州劉萬、萬曆間知州李遷喬、張應舉、張繼東各重修。」 三十八年,知州朱正寅增修。

皇清順治間,知州薛世望、貢生康丕承、李貢嘉各重。

修。康熙六年知州劉顯第,十九年知州劉涵各增修。

先師殿、五間 。東西廡各十五間。

啟聖祠三間 ,明倫堂東。

名宦祠三間 ,櫺星門內東。

鄉賢祠三間 ,櫺星門內西。

文昌閣 櫺星門東。舊講堂改建。

「魁星樓 」 即《文昌閣》,上層。

土地祠 櫺星門西

明倫堂七間 ,正殿後東西齋各十間,東北五間為崇德,南五間為饌堂,西北五間為廣業,南五間為神庫。

尊經閣五間 明倫堂後《敬一箴》移刻于中學正宅。

訓導宅 俱明倫堂西

射圃 學正宅西南

學田 在北山寺峪,西至馬首山,東至十里神廟,北至陶八嶺,南至州。歲納租米六石。萬曆二十六年,知州王大棟出俸五十金置田,地主負租地價還學貯州,入養廉櫃,權子母如例給諸生。

額外學田 城壕下色地四十五畝九分零,每畝徵租五升,共徵穀二石二斗九升零,共折徵銀二兩二分。于年終給散廩生貧士。

社學 :城內有五關,廂有二。

義學 二十五座,知州劉顯第建。

崇理書院 在州靈丘王府東。弘治間敕建,今廢。

啟光書院 舊名「啟光樓」 ,明宗業也。順治間,賣于聞喜鄉宦翟鳳翥。康熙四年,鳳翥改為「啟光書院」 ,施于絳,俾絳士肄業其中。今廢。

稷山縣

縣學 在縣治東南。唐貞元中建。金貞祐間兵燬,元初復建。元貞間縣尹鄭扆重修。至元間縣尹郭思孝再修。明洪武「間知縣茹伯賢、李均保,宣德間知縣楊春,成化十六年知縣張諒,正德十年知縣張延康,隆慶二年知縣孫倌,萬曆四十年知縣張思恭,崇禎十五年知縣白足長,各相繼重修。」

皇清康熙十九年知縣朱天爵,三十八年知縣傅宗。

重修

先師殿、五間 。東西廡各九間

啟聖祠三間 ,正殿東北。

名宦祠三間 ,大成門外西。

鄉賢祠三間 ,大成門外東。

文昌閣 在正殿東南

魁星樓 南城上。嘉靖三十八年,縣丞安東建。順治間,教諭劉孔揚重建。

明倫堂五間 :「正殿後。」 正德十年,知縣張延康增建。萬曆十三年,知縣殷煉

皇清順治九年,知縣姚延啟各重修東西「進德」、《修業》

齋各五間

尊經閣五間 「明倫堂後。」 明知縣張延康增建。天啟間,知縣焦浴重修,起層樓。

敬一亭 「尊經閣」 前一間,知縣劉三錫「捐俸重增」 ,三間起層樓,今廢。

教諭宅 正殿西。年久廢。康熙十八年,教諭馬絳遠重建。

「訓導宅 」 《借居尊經閣》。

射圃亭三間 啟聖祠前,今廢。

學倉 修業齋南,今廢。

學田 ,萬曆間知縣張思恭創置五十畝,尋廢。絳縣:

縣學 在縣治東南。後唐長興三年,縣尹靳平建。金大德「間修。明洪武三年重修。成化間知縣陳能,正德十一年知縣包德仁,嘉靖十四年知縣李光遠、萬曆間知縣傅應元,三十二年知縣黃維翰,相繼增修。」

皇清順治六年,寇燬。八年,署縣事絳州同知徐祚煥。

十年,知縣楊鴻謨續建。十六年,知縣趙士弘,康熙四十年,知縣盧絳重修。

先師殿、三間 。東西廡各九間

啟聖祠 明倫堂東北

名宦祠 櫺星門內東偏。

鄉賢祠 櫺星門內西偏。

文昌閣 敬一亭後。高四十餕尺。萬曆間,知縣黃維翰建。順治間,知縣趙士弘修。康熙間,知縣盧絳重修。內樹

御製《戒飭士子文》碑。

奎星樓 城頭東南隅。知縣趙士弘、盧絳各重修。

明倫堂五間 :正殿後東西進德、修業齋各五間。

敬一亭 「明倫堂後」 ,今廢。

教諭宅 正殿西,今廢。

訓導宅 教諭宅前,今廢。

號舍 東西各五間,敬一亭前,今廢。

射圃 敬一亭西北

社學 有四今俱廢

涑陽書院 縣西二十里,南橫水村。元大定間,邑人呂士俊置,今廢。

義學 南門內,舊蓮花池,知縣盧絳重修。《垣曲縣》

縣學 舊在城外東,因兵廢。元至元十六年,知縣岳弘移建城內治北。大德七年,知縣左闊、《闊出》重修。明洪武十五年,知縣戴聚修。景泰、成化、嘉靖間,知縣朱凱、鄭恕、房桂、縣丞張廷相各重修。萬曆三十三年知縣趙乾清、四十年知縣呂恆、崇禎十六年知縣朱治泰增修。

皇清順治元年,兵燬。十三年,教諭孫世藎、訓導王扆

知縣呂崇簡各增修

先師殿、五間 。東西廡各十間。

啟聖祠 「敬一亭後。」

名宦祠 泮池東

鄉賢祠 泮池西

文昌祠 學宮西

魁星樓 在城東南

明倫堂五間 :「東西日新、時習齋」 各五間,「敬一亭 」 ,明倫堂後。

教諭宅 東齋後

訓導宅 西齋後

社學 舊在城隍廟東廊後。明知縣茹紹賢建,黃鸞修,後頹圮,呂恆重建。今廢址存。

學田 平地五畝,坡地一十七畝。每年學租麥二斗六升,穀三斗七升。康熙二十一年,丁村夏時善捐置。

勉庸書院 舊在西門內街北。明天啟五年,移儒學內西立坊「勉庸齋。」 正廳三間,號舍六間。今廢址存。

霍州

州學 在州治西南。元至元二年建。大德七年地震,圮知州李伯淵重修。十年監州失利不花,延祐七年知州范渥,至治二年知州白賁,俱相繼重修。明洪武三十年知州馬士龍,宣德七年學正曹端,成化間知州張圮,弘治間州判周盛,嘉靖三年知州宇文鏞,三十四年知州杜學易,三十六年知州褚相,四十二年知州李春,崇禎間知州丁時學「各增修。」

先師殿、三間 。東西廡各九間

啟聖祠三間 ,正殿西。

名宦祠三間 ,戟門外左。

鄉賢祠三間 戟門外右。

文昌祠三間

文廟外東南

魁星祠三間

文廟東北

明倫堂五間 ,在殿後。東西齋,志道、依仁、據德、游藝各一間。

尊經閣三間 ,明倫堂後。

學正宅 明倫堂東

訓導宅 明倫堂西

射圃 儒學南城隍廟前。東向建「觀德亭」 ,圍以垣牆。明知州杜學易重修,今僅存地基。

學田 旱地十一畝三分,坐落本州白一里王家山頭,崇禎十三年,知州張夢鯨捐置。

社學 二:一在北城門內,為宣一、宣二、里學;一在南城門內,為宣三、宣四里學,俱廢。嘉靖五年,知州陳采於太清觀前創建一所。

霍山書院 州城北,太清觀東。始建無考。明知州褚相復建,李春增修。今僅存地基。

吉州

州學 在州東門外。元延祐初建。明洪武五年,知州諸志昇。正統間,州同羅拱宿增修。成化二年,知州謝慎重建。天啟間,知州沈瑜重修。明末兵亂,祠廡俱廢。

皇清順治間,知州紀振邊、于三躍相繼修葺。康熙元

年知州葛全忠更新重修。

先師殿、五間 。東西廡各七間

啟聖祠三間 ,正殿後。

名宦祠三間 ,戟門內東。

鄉賢祠三間 戟門內西。

文昌閣三間 一在東山上,一在西門外,今廢,移修東山閣。

「魁星樓 」 有二,一在東山上,一在西山上,俱見存。

「明倫堂」 三間 ,東西遜志、「敬業齋」 各三間。學正宅 ,州署東南訓導無宅。

文城書院 錦屏山半。正德二年,知州史紀建,今廢。

鄉寧縣

縣學 在縣治西。宋皇祐三年,縣令劉舒建。明洪武十一年,知縣金守正修。嘉靖三十四年,地震傾圮,知縣張雲從復建。萬曆間,知「縣李枝、崔允恭、李時茂相繼增修。」

先師殿、三間 。東西廡各七間:

啟聖祠三間 ,正殿後。

名宦祠三間 戟門東

鄉賢祠三間 正殿東

文昌閣三間 ,城東南山上。萬曆間,知縣焦守己建。

魁星樓一間 ,文昌閣旁。萬曆間,知縣李枝建。焦守己移巨鐘懸其上,晨夕鳴之。

明倫堂五間 ,正殿東、東、西博文、約禮齋各三間,號房各四間,今廢。後為敬一亭,東教諭宅,西訓導宅。

學田 明萬曆間共地四頃四十一畝五分零,該糧二十一石六斗九升九合零,共租銀九兩。

九錢一分。順治二年,開墾七十五畝,歲徵租銀二兩二錢二分。

隰州

州學 在州治西南。元至正間建。明洪武中,知州陳顯、劉元良。景泰五年州判周全、成化間,知州墨春、董瑜俱重修。嘉靖十四年,知州鄭濂改安國寺為學宮。三十六年,知州宗傑復遷于此。萬曆四十年,知州王茂錫重修。四十五年,知州儲至俊增修。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州白《崇周》,康熙六年知州《胡文》。

煥。二十六年知州張綏遠,四十一年知州鄭恂各修葺。四十五年,知州錢以塏重修。

先師殿、三間 。東西廡各九間

啟聖祠三間 ,正殿,東北隅。

名宦祠三間 ,戟門前東。

鄉賢祠三間 ,戟門前西。

文昌祠 明倫堂後,尊經閣下。

奎星樓 :州城東南。康熙三十二年,學正張德棠建。

「明倫堂」 七間 ,東西齋各五間。

尊經閣 內祀文昌,并設明肅宗御製《敬一箴》,及註「宋儒《五箴》。」

學正宅 舊在《西馬道》,寇燬,今移西齋房後。「訓導宅 」 ,今裁。

射圃亭 明倫堂西

學田 原額荒地七頃零七十畝。本州招人開墾過荒地二頃零,每畝每年徵租銀二分零,共徵銀四兩九錢有奇。每于年終,奉文給散廩生貧士。

社學 今廢

紫川書院 :州治西南。知州錢以塏建,又捐俸置田二十四畝。

大寧縣

縣學 在西。夏大德二年修。武校尉行縣尹侯俁建于城外東北隅,後以兵燹廢。金正隆六年,縣尹高永孚于縣署西北岡下,掘地得金魚,乃移建廟學于縣署之西。明洪武「八年,知縣郁傑重搆,天順四年,知縣王溥重修,成化元年,知縣劉紹宗繼葺,始稱完備。崇禎七年,知縣丁嘉謨重修正殿,移本縣大德村舊廟肖像」 置廟中,共十五位。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縣吳興祚增修廟後,築石堤,以

障大水,規模視前有加。康熙三十三年,知縣劉芳永加修。

先師殿、五間 。東西廡各九間

啟聖祠三間 西廡之西。明隆慶元年,知縣邵蕙建。康熙四十五年,知縣胡文煥移建正西北隅。

名宦祠五間 ,戟門前東。

鄉賢祠五間 ,戟門前西。

文昌閣三間 :一在縣東關外,一在縣北,知縣胡文煥建。

魁星樓 縣南翠微山之巔。知縣胡文煥「重修。」 明倫堂三間 ,啟聖祠前。康熙九年,訓導王翰華「重修。」 東西「進德」 、「修業齋」 各三間,今廢。

「敬一亭」 三間 :「明倫堂西。」 康熙四十三年,訓導張繩「重建。」

訓導宅 明倫堂西北。康熙四年,訓導王翰華建。四十四年,訓導張繩重修。舊有教諭宅,今廢。射圃 縣西,故縣村東北。

《學田 》縣東蘿曲村旱田共地五十四畝,租銀一兩一錢,糧七錢九分零。

義學 縣東關外

永和縣

縣學 在縣治東南。「舊在城東門外,唐貞觀二年建,宋大觀初修。元至正間改建於此。明洪武五年,知縣孫讓,正統十年,知縣胡貞,嘉靖元年,知縣吉順、東曹文輝、訓導袁勳。二十四年,王府官張柏齡捐輸,相繼增修。」 崇禎五年,兵燬。

皇清順治三年知縣刁昌世,十五年知縣武士豪、《康》

熙十一年知縣王爾楫、訓導朱永祚,三十九年知縣趙堯章,四十六年知縣王士儀,各增修。

先師殿、五間 。東西廡各九間

啟聖祠三間 ,明倫堂後。

名宦祠三間 櫺星門外。

鄉賢祠三間 櫺星門外。

文昌閣一間 舊在正殿後,今改建。

文廟西南城臺上。康熙四十六年,知縣王士儀建。

於此

魁星樓 在東南城外高埠,上下各一間。康熙四十六年,知縣王士儀刱建。

明倫堂三間 :「正殿後。」

訓導宅 廢

義學

文廟西,知縣王士儀建。

運司

司學 在本司城內東南隅。元大德間建,至正二十八年罷。明正統間,運司韓偉請「復設師徒員額,視府學。天順三年,運使史潛繼修。弘治間御史張應奎,正德間御史熊蘭、周廷徵,萬曆間御史王一龍、曾舜漁、王遠宜、喬允昇、運使林國相、運判王建中,崇禎間御史楊繩武各增修。」

皇清順治十三年,運使陳哲重修。康熙六年,御史施

維翰,十六年御史鞠珣,二十七年運使蘇昌臣俱重修。

先師殿、五間 。東西廡各二十六間:

啟聖祠三間 ,正殿東北。

名宦祠三間 ,戟門外東。

鄉賢祠三間 ,戟門外西。

魁星樓一間

明倫堂五間 ,正殿後東西齋各六間。有志道、據德、依仁、「游藝」 四名。

「敬一亭」 三間 ,「明倫堂後。」

尊經閣一座 ,正殿東。

教諭宅 、訓導宅 ,俱正殿東。

學田 明萬曆二十三年,鹽院林國相創建學倉,以育人材。尋擢河東參議,留俸五十兩,備置學田。後署司運判王建中踵其志,募捐二百兩,買夏縣地六十餘畝,每年入租三十七石有奇。又清出解州臨晉、安邑禁垣灘地五百一十畝,每年入租二十四石有奇,共納學倉,備賑給焉。康熙二十九年,運司行查,據經歷司回,「夏縣地六十餘畝,移縣細查,並無學田、鄰段、佃戶姓名。其解州臨晉、安邑禁垣灘地,止查出地二百七十九畝三分,每年入麥穀九石九升五合,俱是禮生支用。」

社學 :運城四街有四社,鐘樓南有中社,年久俱廢。其地畝四至禮房存卷。

河東書院 運城北五里。明正德間,鹽院張士隆建。基大三十餘畝,有贍地四十餘畝,課租備用。萬曆八年,張居正奏毀天下書院,鹽院李廷觀計改三聖廟,得免。十三年,鹽院趙楷更名「崇聖館。」 十六年,鹽院吳達可更名「育才館。」 十八年,鹽院林祖述藏書以待後學。天啟三年,鹽院李日宣增建書屋。

皇清康熙十年,鹽院布舒熊一瀟重修。二十年鹽院

黃斐再修

弘運書院 運學東。天啟三年,鹽院李日宣建,延邑紳曹于汴講學于內,「捐俸三百兩,買夏縣地一百四十餘畝。鹽院姜思睿捐銀一千兩,買安邑縣地五百七十一畝有奇。鹽院楚朗揚捐銀三百兩,買夏縣地八十餘畝,以為育才之用。」 其典收支給地段,坐落四至佃戶姓名,各有碑記,在院可考。緣以鼎革兵荒,湮沒日久。康熙二十八年,鹽院郝惟謙檄行兩院查清,覆發運使蘇昌臣傳集紳士公議,「所有從前隱地逋租,免其追償,用寬既往。自二十九年伊始,佃地人戶悉遵舊規。除完糧之外,仍照碑額完租。該縣每年彙收解司,附貯官庫,備充書院歲修,日給公用。仍延名宿主院啟迪,為後學進修之地焉。」 正學書院 今改「東察院」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