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378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三百七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百七十八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三百七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三百七十八卷目錄

 開封府部彙考九

  開封府漕運考

  開封府風俗考

  開封府祠廟考上

職方典第三百七十八卷

開封府部彙考九 编辑

開封府漕運考        府志 编辑

漕糧本色、《折色始末》

原額實徵止耗漕米八萬九千一百七石四斗六升四合五勺六抄三撮,共該價銀七萬一千二百八十五兩九錢七分一釐六毫五絲四微。康熙十五年巡撫佟鳳彩具題,「豫省漕米每石定價八錢,今歲少豐,每石節省銀一錢二分五釐。」

康熙二十一年巡撫王日藻「題請改折漕米。」 奉

旨允行。十年間,民賴以安。

康熙二十九年,戶部倉場侍郎凱音布具題「京師俸餉日繁,豫漕仍徵本色。」 奉

旨「依議。」巡撫閻興邦繼以「《荒》請免運一年。」奉

旨允行。

康熙三十一年,巡撫閻興邦再以「荒請免運一年」 ,部議未行。奉。

旨:「著照該撫所題,停運一年。」

康熙三十一年奉

詔「蠲免河南田租。併漕糧亦停徵。」

康熙三十二年,藩司李國亮以合省公籲漕運事宜具詳,巡撫顧汧具題請永折,九卿議不准行,奉。

旨:「河南漕糧停止民間採買,著折徵銀兩,該撫親往。」

直隸大名購買驗兌,自是巡撫躬任督兌之勞,而從前陋規冗耗,釐革一清,豫民歲省無窮之費矣。

河運

康熙壬申,撥漕西賑由楚達秦者。大梁既陸運,而米之自江淮以愬黃河,總河押運艘,復取於茲地以達孟津,所歷屬邑,則儀封、蘭陽、陳留、祥符、封丘、陽、原武、中牟、鄭州、滎澤、河陰、汜水,波勢如注,舳艫銜尾而進,極維持之力,猶間有損傷焉。既至滎澤,則少泊以點戡之。且滎澤之上河益險,逼廣武,扼人甸,水與山爭,「不遂其性,怒而奔激,舟行愈難。其岸皆山,峭仄不載人足,纜挽莫施。孟津之程無幾,尺移寸徙,計必數十日而後達。而陸運夫車,守候孟津既久,費竭力敝矣。」 駐大梁糧儲參政祖文明,以運艘歷境內,緣兩岸上下,經紀其事,苦心焦思,求其處置之宜,因有改運洛河之議。先是,文明預至孟津,計所謂「夫車」 者。歸經洛,見洛水平且滿,已欲用之。及是具詳河撫,以為由河入洛,乘安流至偃師之孫家灣,與孟津陸運之道無殊。河撫委勘真確,再堅請之。遂檄滎澤諸舟於邑入汜,檄孟津諸役於孫家灣候載;檄洛濱置刮板疏沙,備小艇撥淺。一時水陸歡呼,而糧運以濟。計河運者自夏至秋僅八萬餘石,洛運者匝月,至十有三萬餘石。舟不耽險,車不曠日,人力工費,所省實多。而

皇恩浩蕩,秦人亦得以速救矣。詳書於策,為河漕備。

考云

浙運

康熙壬申冬奉

上諭「再運楚米以濟秦饑。水程由豫之浙川。遣大臣」

發官價,惟恐以秦累豫葢。

「聖德同天,無所不覆也。」乃米之數,計二十萬石,而山

河險僻,措置維艱,豫撫顧汧,憂形顏色,內周於慮,外得其形,知藩司李國亮足以辦此,相與確計,而俾會議於境上。先是,秦之饑也,

皇上特恩撥漕以賑,嘗令楚、豫合力陸運,豫不能與,

楚爭楚,但協銀而以勞委之。豫民素急,公又感是年蠲租之

詔傾心從事,不自知其力之已竭矣,楚不顧也。又將

循舊轍以濟新役。國亮毅然執之,謂:「孰非朝廷赤子,可使楚民安而豫民獨瘁乎?擬豫協銀而以勞委之楚,葢前日之勞在豫,而今日之勞在楚,兩得其平,昭公義也。」 而為楚計者,方且堅持前議,國亮慷慨力爭,言不可奪,或遂為調停之說,乃得定議分運,以故豫民免今日獨辦之憂焉。國亮急歸,謀所分運者。浙既上,水淺狹多灘,僅可行,所謂《扒河船》者,載米不多數,又無幾於

是造船挑淺過載,堆貯篷廠,工役物價口糧,皆當備於俄頃。據開封府等詳議,「凡需船二千隻,頭舵四千名,縴夫八千名,船匠二千名,鋸匠四百名,艌匠四百名,挑濬夫四千名,鐵匠二百名,篾匠四百名,打檀索一百名。」 總核各項米,每石需費若干,除題定水腳,更需八府一州提調。國亮復之巡撫,共計其宜,令四屬一次輪流督運,「授以方略。凡工用之浩繁,情勢之曲折,一以至公無我」 之心、「因時制宜」 之用當之。米竟歷險危而達秦界,民力不勞,國事以濟。雖其後完至五萬餘石,即奉

旨停運而豫受分運之益者多矣。運非常例,然已再

舉,「故約其大概志之,用備後來之鏡」 云。

開封府風俗考        府志 编辑

本府

《漢·地理志》:「梁魏之墟,人多俊髦,好儒雅,雜以遊豫。有魏公子之風,難動以非,易感以義。好祭祀,用史、巫、《漢書》。士以節義自重而羞干謁,民以敦睦為良而恥告訐。平原修野,故其人坦易;洪濤巨河,故其人浩博。」 《杜氏通典》:「地居土中,物受正氣,其人性和而才慧,其地產厚而類繁。」

唐劉禹錫《汴州刺史廳壁記》:「地為四戰,其俗右武;人具五都,其氣習豪。」

《唐詩》「比屋農桑。」

《宋地理志》:「重禮義,勤耕紝。」

宋楊侃《皇畿賦》:「任俠尚氣,聞義則畏,甲第星羅。」 《寰宇記》:「俗尊年齒,學尚經術。」

《方輿勝覽》。物產富饒。習俗侈靡。

各州縣

《祥符縣志》:「縣賓商輻輳,競尚利名,民勤士秀,頗好史巫。」

《陳州志》:「生齒繁,客戶眾,刁風日熾,奸盜漸興。」 《杞縣志》:「士矜功名,女慕貞烈。未免奢華。」

《通許縣志》:「婚姻靡費財物,喪祭尊信佛事,服食僭踰,貽贈繁多。」

《太康縣志》:「淳朴日遠。漸即刀偽。」

《尉氏縣志》:「地瘠民貧,儉朴自守。」

《洧川縣志》「風氣淳厚,漸趨華靡。」

《鄢陵縣志》:「士朴專詩書,民淳重稼穡,士知大義,好通聲氣。」

《扶溝縣志》:「宵小成風,間有秉正守靜之儒,面譽心非,甚如匿名文書,欺官害人。」

《中牟縣志》:「人情剛淳相半,農務稼穡,士勤誦讀,不尚華飾。」

《陽武縣志》:「民勤耕穫,鮮詞訟,婚葬務為美觀。」 《原武縣志》:「農克勤儉,市無淫巧。」

《封丘縣志》風尚與汴略同,而敦朴趨義,獨跨河朔,與旁邑迥殊。

《延津縣志》:「燕會服舍,侈靡相矜,文日盛而人日貧。」

《蘭陽縣志》:「縣濱河之區,率以耕讀為業,而漸即於奢。」

《儀封縣志》:「士庶羞行詐力,婚葬恥不如禮。」 《新鄭縣志》:「懷奸畜詐,醇樸風邈。」

《許州志》「風尚浮華,地饒民富,喪葬侈麗益甚,招搖鄰封,奔馳諠譁,如入城市中。」

《臨潁縣志》「重墓祭疾病,信巫尚鬼,不事醫藥,人多游惰,并好博賽,唆訟競勝。」

《襄城縣志》:「死喪請客,斂財靡費不貲,俗尚奢華。」 《郾城縣志》:「民務本業,士恥奔競。春祈秋報,各神廟演戲縱酒,不知防禦。」

《長葛縣志》:「美宮室,麗衣服,燕會演戲,賽神,喪葬好文飾,不自盡求人。」

《陳留縣志》:「昏禮量門戶較豐嗇,多用金祭喪;士大夫用家禮,民設齋醮薦亡者。」

《西華縣志》:「奢靡游惰,重墓祭,喪用僧道樂工,尚鬼信巫,無異襄、許。」

《商水縣志》:「婚不計財,治喪有禮,而土瘠民貧,好興訟獄,吏役弄權。」

《項城縣志》:「勤儉質朴,婚喪多有循禮。」

《沈丘縣志》:「交際奢侈,喪祭尤甚。」

《禹州志》:「人事奔競,喪葬浮華。比鄰襄許,事事效尤。」

《密縣志》:「土瘠民貧,士習矜耀。喪葬用太平鼓,花炮喧雜,與鄰封無異。」

《鄭州志》:「好稼穡,重禮文。」

《滎陽縣志》:「人爭籍名吏胥,市多華服遊子。」 《滎澤縣志》:婚禮:「士重聘儀,民競財賄。喪禮文盛信用,僧道追薦。」

《河陰縣志》:「囂嚚詬誶。」

《汜水縣志》,「士尚廉介,百姓奉公守法,喪葬用佛事,尤好賽神修醮。」

郡屬通俗

《元旦》家早起,新服盛饌祭祖考及外神。卑幼拜尊長,親友相謁賀新年。

立春設五辛盤,食春餅,號曰《咬春》。

元宵張燈爆竹祭祖考,通宵遊會,謂之「鬧元宵」 ;次日出遊,曰《走百病》。

清明,家出上墳,增新土,攜牲醴拜墓,謂之「拜掃。」 攜酒郊遊,小兒放風鳶,號曰「踏青。」

端陽天中節,晨起飲雄黃酒,食角黍,門貼艾虎,插艾并戴之。小兒繫五色線,辟兵符。

六月六日曬書曝衣

七月七夕乞巧,十五日祭墓,謂之「鬼節。」

中秋食月餅西瓜,置酒殽玩月。

《重陽》,登高,飲菊酒,食糕。

十月一日祭墓,薦寒衣。

冬至,民間不以為節,官宦相拜賀。

十二月廿三、廿四日,掃舍宇祭竈。除夕,門《易春聯》,貼門神桃符,親友互送節禮。是夕,爆竹達旦。

開封府祠廟考上       府志 编辑

本府

「社稷、風雲雷雨山川壇 舊在南薰門外,春秋仲月上戊日祭。明末河水沒,今設廠祭之。郡厲壇 舊在大梁門外西北,清明日、七月望日、十月朔日祭。歲久傾圮,壇壝尚存。萬曆三十七年,知縣王鶴齡鼎修殿宇。明末河水沒,今設壇祭之。以上各壇皆屬府,凡州縣俱有。祥符附郭不置邑厲治地東郊祭之。」 按社稷等壇,建壇設主為是,不宜蓋屋。

城隍廟 在舊縣治西北。明洪武二年,封為「承天鑒國司民顯聖王。」 宣德辛亥修,嘉靖二十五年、萬曆三十六年重修。明末河水淤。

皇清順治十五年尚書劉昌修,康熙六年巡撫張自

德重修

八蜡祠 在府治西南。二月十四日、八月十四日祭。明嘉靖八年修,河水沒。

祥符縣

城隍廟 舊在縣城南百畝岡,明萬曆十九年,知縣王鶴齡移於府城隍廟之西。明末,河水沒。

皇清康熙十三年,知縣沈敘重修。

土地祠 在縣治大門東。

三皇廟 在縣治東北隅,艮岳廢址之上。河水沒,順治年間修。明李夢陽詩:「爰從開闢無三聖,蠢爾生民豈至今。寂寞廟中誰下馬,遲迴天地獨沾襟。縈階藥蔓還春色,搖日叢蓍已暮陰。悵望龍髯心更苦,白雲偏繫鼎湖心。」

「禹王廟 」 一在城東南,吹臺,《久圮》。康熙七年,巡撫張自德修。三十年,巡撫閻興邦重修。每二月初九日、九月初九日致祭。三十三年

御書「功存河洛」四字。

特遣內閣中書穆東格、翰林院筆帖式米貴齎交巡。

撫顧恭制匾額,於「禹王廟前創建。」

御書樓奉懸於上。樓外四圍建廊、隨勢曲折以供憑。

眺,遂為中州絕勝之地。一在城西黑岡口。康熙二十八年,巡撫閻興邦建。

濟瀆廟 在縣治西北。城隍廟西,周定王建,河水沒。

皇清康熙四年重修。

文昌廟 在府治東南隅,即宋太學中之「桂香祠」 也。明嘉靖三十二年,周府奉國將軍安河重修。

金龍四大王廟 舊有二:一在開封府南汴河岸;一在大梁門外,河水沒,新建四:一在河北朱源寨,順治元年河道方大猷建。一在徐府街;一在縣治西南州橋;一在土街東,會王府廢址,順治二年建,康熙二十五年,河道祖文明重修。火神廟 舊在城鼓樓東,祀祝融,河水沒。

皇清改建,在仁和門內。

馬神廟 縣治東南大梁驛後。

旗纛廟 在舊都司內,河水沒。

東嶽廟 在縣治東北仁和門南。祀泰山神。明末,水沒,今重修。

武廟 在舊都司內,祀昭烈武成王諸名將次。

列霜降日祭河水沒

武安王廟 有四,一在安遠門內,一在大梁驛西,一在麗景門內,一在安遠門內,即今鴻影菴。皮場公廟 有二,一在府城東北隅,一在洧川縣朱曲鎮。鄭子皮有惠政,民立廟祀之。

樊將軍廟 有三祀漢樊噲,一在府城仁和門外,一在郾城縣,一在鄭州,宋歐陽修有記。信陵君祠 在縣治東北上方寺右,河水沒。

皇清布政使徐化成重修。康熙十年,永平韓鼎業重。

修明李維禎有記

古聖賢祠 在府治崇法寺西,合祀古昔聖賢。

皇清巡撫賈漢復創建,《賈復碑記》

李衛公祠 在府城南鬧店堡,祀唐將李靖。尉遲公祠 在府城南二十里許。祀唐將軍尉遲敬德。

三賢祠 在縣治東南吹臺上。祀唐李白、杜甫、高適。河水沒,明毛伯溫有《記》。

名賢祠 在縣治西宣化橋,祀宋開封尹范仲淹、錢若水、寇準、陳恕、呂夷簡、呂餘慶、王巖叟、張方平、杜衍、馮京、歐陽修,明王博、萬信、韓英、孫珍。河水沒。

十賢祠 在舊縣治東。春秋上丁,次日祭周惇頤、程顥、程頤、邵雍、司馬光、張載、朱熹、呂祖謙、張栻、許衡。明萬曆十一年,改於府學東文昌閣。河水沒。

包孝肅公祠 在縣治西,祀宋開封尹包拯,明成化九年建,河水沒。

皇清順治七年,知府丁時陞建新府治前。康熙二十

五年知府管竭忠修

岳忠武王廟 ,二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祭在城南朱仙鎮。明成化二十一年,布政使吳節、知府張岫建。明張同德詩:「荒林殘壘舊屯營,鐵騎煙銷咽水聲。丸蠟傳來真誤國,黃龍未至已休兵。枕戈空嘆十年力,投幘誰憐萬里城。漢上夷民零落盡,閒田草色喚愁生。」

宗公祠 在縣治西北。祀宋東京留守宗澤。河水沒。

李公祠 在縣治北。祀宋相李綱,諡「忠定。」 河水沒。

英國公三王祠 在縣治北。祀都指揮同知張玉,以靖難封榮國公,諡「忠顯。」 後昭皇嗣位,加封河間王,改諡「忠武」 ,配享文廟。長子輔以安南功進英國公,封定興王,諡「忠烈」 ;子懋襲封英國公,追封寧陽恭靖王。河水沒。

徐國公祠 在南薰門外吹臺之西,祀明功臣中山寧武王徐達,以常遇春、李善長、沐英、劉基、馮勝、湯和、胡大海、鄧愈、李文忠配享。河水沒。宋國公祠 在新昌坊,祀明功臣馮勝,河水沒。許忠節公祠 在縣治西南薰門外。祀明副使許逵,以宸濠變死難,贈禮部尚書,諡「忠節。」 嘉靖間建,河水沒。

褒忠祠 在南薰門外。祀明大司馬鄧州鐵鉉、少司馬滎澤邊升、少司寇祥符王良、駙馬武陟李堅、衛鎮撫中牟楊本。河水沒。

「庇民祠 」 祀明巡撫侍郎于謙。二月十六、八月十六,祭在縣治西,河水沒。

歷代忠臣祠 在安遠門外,祀夏關龍逢、殷比干,唐張巡,明張來儀等。河水沒。

巡撫章煥祠 在大寧坊寺,河水沒。

巡撫曾如春祠 在城南關,明末,河水沒。巡撫鍾化民祠 在府治西,河水沒。

巡撫衷貞吉祠 在西關,河水沒。

歷代烈女祠 祀歷代節烈婦女,周衛侯女息夫人荀采等共二百一十六人。明末,河水沒。七烈女祠 ,原名「六烈女祠」 ,在大梁門外,祀烈女陳氏、張氏、高氏、劉氏、王氏。張氏。河水沒。

皇清康熙七年,布政使徐化成改建於「上方寺」左《十》

三年,布政使金鈜增祀祥符王烈女,今名《七烈女祠》。每年二月、八月上戊日祭。

忠賢祠 在《陳橋集》,祀崇禎壬午汴城死事巡撫王漢以下三百人,巡按蘇京建。

名撫祠 舊在縣治西南。明末,河水沒。

皇清康熙二十八年,巡撫閻興邦改建於學道署前。

祀明巡撫于謙、王佐、李奎、王來、王暹、王恕、原傑、秦紘、張瑄、徐恪、韓文、秦東、陶琰、鄧庠、鄧璋、何天衢、徐讚、魏有本、雒昂、章煥、衷貞吉、鍾化民、曾如春、范景文、陳必謙、汪喬年、王漢。今每年二月八月上戊日致祭。

巡撫賈漢復祠 在府城崇法寺西。

鐵犀鎮河廟 在城東北四里。明正統十三年,于忠肅公謙鑄鐵犀鎮河,建廟以祀河神。明末,

河決廟圮鐵犀沉

皇清順治間,耕者掘出。康熙三十年,巡撫閻興邦改。

建廟面河鐵犀移置廟中,建亭覆之,額今名。增祀于忠肅公布政使年恭定置贍田。

陳留縣

社稷壇 在南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西門外。

邑厲壇 在北門外

城隍廟 在縣治西

八蜡廟 在西關外

火帝廟 在館驛內

三皇廟 :在縣治後街。

大王廟 在西關外

元聖祠 祀伊尹,在後街。

蔡中郎祠 舊在西甕城內。

皇清知縣鍾定移建西門外。

子房廟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縣西南杞縣

社稷壇 「在西關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門外。

邑厲壇 在北門外

城隍廟 在縣治東

八蜡廟 在東關

火神廟 在縣北

關王廟 在名重岡

禹廟 在縣治東。按《明一統志》在縣西北祺城內。漢光武時移置雍丘城,及魏曹植封雍丘王,復置於此。

東樓公廟 在禹廟內

伊尹廟 在空桑里

冉子廟 在縣之東北,祀冉伯牛。

孟姜女廟 在縣西灘堡,明弘治五年建。漢高祖廟 在玉帳。無名氏詩:「龍飛霄漢定山河,六國三秦盡倒戈。廟下兒童來往處,至今猶唱《大風歌》。」

酈生祠 在高陽里

「董宣廟 」 在園城內,明弘治九年建。

三賢祠 在園鎮中。祀董宣、江統、蔡邕。

祖刺史廟 ,在縣北。晉永嘉末,祖逖以豫州刺史鎮雍丘,故立廟祀。

宋高宗廟 在康王坡

《劉文烈公》祠 祀明末殉難中允劉理順,在西關。

皇清康熙二十八年,巡撫閻興邦重建。

烈女祠 在縣西,祀史愛女,明嘉靖二十八年建。明李夢陽詩並序。史烈女者,杞史氏之女也。未嫁而死其夫,是踰禮以守信,破經而成仁者也。李子曰:「史氏女有激俗之功焉。」 然余聞其言矣,於是乎述:「梨花如雪霜,鴛鴦不成雙;我心明如鏡,我心清似水。鏡明有塵時,水覆無收理。古昔華山畿,行人下馬拜。春風兩蛺蝶」 ,綠草搖衣帶。

通許縣

社稷、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治西北一里西岡之左。

邑厲壇 在縣北鳳岡之陽。

城隍廟 在奎樓東

八蜡廟 在縣西

東嶽廟 在東門外

火神廟 在東南隅

關帝廟 在縣南門外

李左車廟 在縣西。左車,真定行唐人,初仕趙,封廣武君,卒葬通許,宋封陪昌公。見《明一統志》。董孝子廟 在縣治東南,祀漢孝子董永。時公祠 在縣治東,祀時植。植任四川梁山縣主簿,正德六年攝縣事。流賊藍四陷城,罵賊死太康縣

社稷壇 在縣西關迤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

邑厲壇 縣北

城隍廟 在縣治南

八蜡廟 在東關外

景賢祠 在縣南郭外。祀子禽、子羔,以明都御史顧佐配。

王公祠 在學宮後,祀奉訓大夫王元佐、戶部尚書王鈍、戶部侍郎王瀹。

顧公祠 在縣治。祀明邑令顧佐。

蕭公祠 在縣治,祀明郡丞蕭鳴邦。

韓烈士祠 祀韓巍。《明郭顯忠傳》:「烈士名巍,山西沁水人。賈於太康楊家廟。軀幹壯大,多智,習兵,挽三石弓,慨然慕馬伏波為人,嘗曰:『馬革裹』。」

考證

屍,真男子事。每聞四方有警,輒扼腕,人皆壯之。嘉靖癸丑,賊陷鹿邑、歸德,勢甚猖獗,召諸少年曰:「吾料賊人奔太康,度太康無令賊可襲而取也。楊家廟乃屏蔽於此拒守,勿令長驅,需救兵至,賊可殲。」 或曰:「恐勢不敵。」 烈士曰:「彼眾烏合,行無紀律,且狃常勝可撓也。第從無恐。」 少年稍有從者,賊果奔太康。游兵至,敗去。先鋒至,又敗去。賊自怒曰:「何物男子,敢爾相厄,一夫何能為者!」 拔營列陣而進,所從少年散去,遂登樓自固。賊圍數重,樓中集有冶鐵投以擊賊,死傷相繼,三晝夜不勝,賊欲棄去。一黠者曰:「脫頓兵城下,是且集眾撼我,則腹背受敵。」 盍火之,乃輿薪焚樓,烈士嘆曰:「吾得死所矣!」 自樓上飛身落平地,手刃數人,始被擒,大罵不屈,斷舌遇害極慘。是夜漏下三刻,蕭公鳴邦入城。平明,賊眾列濠外,知有備,攻三晝夜不克,乃去。微烈士蕭郡丞未至,百萬生靈,盡為魚肉。烈士之死,功在太康,豈淺鮮哉!萬曆戊子,隰川王以狀聞,詔祀祠,授子子明、孫澧衣巾奉祀,復其家,人情大快。又詩:「疾視狂奴伏劍呼,輕身端不讓荊軻。氣吞狐鼠秋風冽,血染衣衫夜月孤。淡淡流雲連上黨,涓涓逝水遶蘧廬。裹尸馬革尋常事,到此方知烈丈夫」 尉氏縣。

社稷壇 :在小西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南郭外。

邑厲壇 在北門外

城隍廟 在縣治西

八蜡廟 在縣治西北

火神廟 在縣治西

文昌祠 在縣治西

蔡公祠 在縣南五十里蔡稜墓前。

七賢祠 在縣東南四十里。祀阮籍「七賢。」 張公祠 在縣東二十里,祀唐張公瑾。

任安撫祠 在縣西南柏岡堡,祀唐安撫使任瓌。貞烈祠 在縣北門外,祀烈婦尹氏、李氏。三勳祠 巡撫閻興邦新改「隗囂廟」 ,祀唐張公瑾、任瓌、劉仁軌三公。洧川縣

社稷壇 舊在城中西北隅,明隆慶三年,移於西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東南進賢門外。邑厲壇 在北門外。

城隍廟 在縣治西

八蜡廟 「在南壇內。」

東嶽廟 在東門內

穎考叔祠 在大隧山上。宋蘇軾詩:「人情難強回天性可微感。世人爭曲直,苦語費搖撼。大夫言何柔,暴主意自慘。荒祠旁孤塚,古隧有殘坎。千年惟茅焦,世亦貴其膽。不解此微言,脫衣徒勇敢。」 王十朋詩:「衣冠肉食漫紛紛誰解杯羹感悟君潁谷封人雖賤士,卻能純孝至今聞。」 元王惲詩:「潁封遺廟抗高墉,窈窕丹青」 戶牖空。治道得人無國沴,孝思錫類與天通。當年大隧融融樂,此日荒林凜凜風。縱道茅焦賈餘勇。從容難似片言功。

李衛公廟 在縣西北五里隱仙岡。宋熙寧中建。

魏徵廟 在縣西三里

崔府君廟 在北門外,祀唐崔玨。玨有異政,累封「靈惠齊聖廣祐王。」

楊將軍廟 在縣北二十里。

呂文穆公祠 祀呂蒙正,在縣東十五里《鄢陵縣》。

社稷壇 在縣北二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一里。

邑厲壇 在縣北一里

城隍廟 在縣治東

八蜡廟 廢

東嶽廟 在東門外

商高宗廟 在張橋。世傳高宗撲蝗於此,民感之,故祀。

夫子廟 在縣南十里。相傳以為夫子厄陳、蔡時,曾居於此。

文範先生祠 在縣西八里。祀陳實,諡「文範。」 甘上卿廟 在甘羅南堡。

薛文清祠 在縣東,祀明侍郎薛瑄。嘉靖十九年,禮科給事陳棐奏建。

義女祠 在義女店東

扶溝縣

社稷壇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郊。

邑厲壇 在北郭

城隍廟 在縣治內

八蜡廟 在東門內

程明道祠 在縣治內。昔明道知扶溝,民感德化,故立廟祀焉。明劉定之有《記》。

潁考叔祠 在南郭外。傳聞明永樂中見夢於上,因敕有司立祠祀之。

保障二勳祠 在文廟西。祀前令王公廷華、孝廉何公岑。前朝兩遭兵亂,賴二公保全。士民思之,建祠以祀。

中牟縣

社稷壇 在縣西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一里。

邑厲壇 在縣北一里

城隍廟 在縣治西

八蜡廟 在縣西一里

東嶽廟 :在東門內,明初建。

皇清順治六年重修。

帝堯廟 在縣西北四十里臺蕭莊。

皇清順治九年重修。

帝舜廟 在縣西北二十里魯村。

夫子回車廟 在縣北三十里南巖較家莊,有石碣,刻「夫子回車轍處。」 肇建不知何代,明萬曆年修,崇禎八年重修。

列子廟 在圃田鄉。祀周列禦寇。

魯公祠 在三異坊,祀漢令魯恭。

烈婦祠 在縣治西。祀明張衡妻劉氏。

陽武縣

社稷壇 在縣西北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門外。

邑厲壇 在縣東南

城隍廟 :在縣治東北。

八蜡廟 在縣西

東嶽廟 在景熙門外

昭濟水神廟 在縣東南二十里。

張文侯祠 在縣北

陳曲逆侯祠 在縣東北二十里。漢武帝三年建,明洪武十三年重修。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復修。

時公祠 在縣治西。明正德壬申建,祀都督時源。先流賊猖獗,源奉命追勦至此,與賊拒戰,大破之,民為之立祠。明嘉靖間,知縣高尚禮重修,尋廢。姜光引重修。

胡公祠 祀知縣胡玉璣,與時公同祀。明嘉靖癸丑,時值河決,平地水深丈餘,直衝縣治。公悉力捍禦,三晝夜不遑寢食,民免於墊,故為公立祠,今廢。

原武縣

社稷壇 在西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門外。

邑厲壇 在北關外

城隍廟 在東街

八蜡廟 在西關外

武安王廟 :在北門外。

河瀆廟 在縣東北二十里黑洋山。明成化四年建,弘治二年重修。

婁貞公祠 在城中

封丘縣

社稷壇 :在縣西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門外。

邑厲壇 在縣北門外

城隍廟 在東街

八蜡廟 在縣南門外

河瀆廟 在縣西南二十里荊隆口。

百里刺史祠 在縣東五里廟岡,元大德十年建,祀漢徐州刺史百里嵩。

晉王祠 在縣西南小斗門,舊名屯固村,祀晉王李克用。唐末朱溫據汴,河北群盜縱橫,民被俘掠最慘。「王以晉陽兵屯留茲土,邑境獨全,故民德之。」

翟母祠 在縣治內,前有井,邑人傳「淘井可得雨。」 明嘉靖間,大旱,知縣朱縉懇禱,果大雨,建祠祀之。

秦公祠 在儒學西,祀戶部尚書秦金。明徐縉有《記》。

延津縣

社稷壇 在縣西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東南。

邑厲壇 在縣東北

城隍廟 在西街

濟瀆廟 邑北門外,濟水出焉,故建。

蘭陽縣

社稷壇 在西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門外。

邑厲壇 在北門外

雩祀壇 :在南郭門外。

城隍廟 :在西門內北街。

八蜡廟 :在西郭門外。

禹王廟 在銅瓦廂。明正德六年,知縣陳桂奉敕修,因河水塌岸,至廟而止,以王之靈也。儀封縣

社稷壇 :在適衛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崇儒門外。

邑厲壇 在適衛門外

城隍廟 在南街北

八蜡廟 在西郭外

昭應水神廟 在黃陵岡。

新鄭縣

社稷壇 在縣城西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城東南。

邑厲壇 在縣城東北

城隍廟 在縣治正中

軒轅廟 在縣西

子產廟 在縣治西北。明高拱有碑記。

裴晉公祠 ,在縣北四十里。唐丞相裴度平淮西時,駐節於此,立祠祀之。

欒巴祠 在縣北

三賢祠 在縣東北丁馬堡。祀鄭子產,唐裴度、宋王曾、宋韓琦贊并序。

許魯齋祠 在儒學內,祀元儒許衡。宣德間建。明薛瑄有《記》。

陳州

社稷壇

風雲雷雨、山川壇 俱在城南二里許。

邑厲壇 今移洪福寺東,在城北二里許。城隍廟 在預備倉西。

八蜡廟 :在北關古糧城內。

太昊祠 在州西北三里陵上,明商輅有碑記。趙犨祠 在北門內。犨仕唐為刺史,拒黃巢以全陳。宋熙寧間,建祠以祀。

孝肅包公祠 在西門內。

晏公廟 在鼓樓南。祀宋知州晏殊。

四賢祠 明副使翟師雍以漢汲公、宋范文正、包孝肅公、岳忠武王皆有功於陳,乃卜地州治之西,春秋祭焉。

西華縣

社稷壇

風雲雷雨、山川壇 俱在縣西。

邑厲壇 在縣北關

城隍廟 :在縣治東北。

八蜡廟 在縣治東

商高宗廟 在縣北「長平鄉東上,有司春秋致祭。」

箕子廟 在縣治內

忠義廟 在縣治後。明正德間,流寇陷城,知縣李景、教諭孔環、典史楊紹龍死之。奉詔建祠,春秋致祭。

商水縣

社稷壇 :在城西郭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外東南。

邑厲壇 在北關外

城隍廟 在西街

八蜡廟 在東關外

伏羲、神農、黃帝祠 在城外東北。

皇清順治八年,知縣吳道觀重修。

關帝廟 :在縣治南街。

項城縣

社稷壇 在西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南關外。

邑厲壇 在城北

城隍廟 :在縣治北街。

八蜡祠 在縣治西

光武廟 在縣治西北

賈令祠 在舊縣城東。漢令賈逵以德化民,後人思之,立祠致祀。今圯。

楊烈女祠 在舊縣城西,今徙建西關外,祀唐縣令李侃妻。李希烈之亂,有保城功,邑人立廟祀之。

沈丘縣

社稷壇 在西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門外。

邑厲壇 在北門外

城隍廟 在縣東南隅

八蜡廟 在縣東北隅

文昌閣 在南關外

許州

社稷壇 在城西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城東。

邑厲壇 在城西

城隍廟 在州治西南

八蜡廟 在城北二里

漢壽亭侯祠 。在州學東。

黃丞相祠 在州治東南。明李東陽有《記》。西鄉侯祠 ,在州東古城內。漢將張飛封西鄉侯,嘗守此城,故立祠祀之。

蔡孝子廟 在城南,祀漢孝子蔡順。四月十五日祭。

七先生祠 在學內。祀周惇頤、程顥、程頤、邵雍、張載、司馬光、朱熹。

陳太丘祠 。在州治東南。

臨潁縣

社稷壇 在縣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

邑厲壇 在城北

城隍廟 在縣西北

八蜡廟 在山川壇之東。

馬季長祠 在縣東十里。祀漢馬融,融嘗讀書於此。

楊統制廟 在小商橋。祀宋岳忠武部將楊再興。

襄城縣

社稷壇 「在縣西北隅。」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

邑厲壇 在縣治北

城隍廟

八蜡廟 俱在縣南

淮瀆廟 在西門外

三賢祠 在縣北潁橋,祀潁考叔、李膺、范純仁。潁考叔祠 在縣治西南,元張思敬有記。忠烈祠 祀督師汪喬年,明末死難於襄,郾城縣

社稷壇 在縣西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

邑厲壇 在城東北

城隍廟 在縣治西

裴晉公祠 ,在縣西北。

五老祠 在儒學內,祀金麻九疇、張穀、張從正、王子可、山堂老人。明成化間建。

忠誠祠 在縣東一里。明嘉靖十九年,為尚寶司少卿死諫忠臣劉公校建。

長葛縣

社稷壇 在縣西北一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

邑厲壇 在縣北

城隍廟 :在縣治東北。

八蜡廟 在縣東卓君岡。

河伯廟 在洎水之涯。明崇禎八年,知縣李在公大勝流寇於此,輸俸建祠。

禹州

社稷壇 :「在城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城南。

邑厲壇 在城北

城隍廟 在州治西

八蜡廟 在南關

夫子廟 在神后鎮

神后山神廟 在州神后山前。明永樂二年建,周世子有碑記。

李公祠 在東關,祀明提學副使李夢陽。康熙五年,督學道張九徵建。

遺愛祠 在城內東北,祀子產、黃霸、卓茂。康熙三年,知州史庭桂改建留侯洞旁。

黃霸祠 在州治西五里。

卓令祠 在州治東五里。祀漢卓茂。

馬端肅公祠 在州北門外,祀兵部尚書馬文昇。

忠烈祠 :在南關,祀明兵巡道張乘雲。康熙二十八年,知州劉國儒建。

密縣

社稷壇 :在縣西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門外。

邑厲壇 在縣北門外

城隍廟 在縣治西

八蜡廟 在縣南門外

白龍王廟 在縣南柏崖山。金大定元年建。明永樂間奉旨重修,以禱雨獲應也。

皇清順治七年,知縣李芝蘭重建。

索長官祠 在縣西北隅。索長官,不知何許人,久遺名,今第稱以官號。舊傳虎入境,噬孀婦王氏子,婦訢長官遣人執牒追之,懼不敢近,投牒徑中。虎見牒,銜跽庭下,如伏罪狀,長官叱去。後銜一獸報婦,遂出境。縣南三里灣子河即投牒處,人謂德政所感,祠焉。明潘恩詩:「絕代循良蹟,於今尚見之。人間歌舊德,山側擁」 新祠。白日懸蘿帶,清風淨竹枝。幽禽時一語,助我夜來思。卓茂祠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密東三十里,鄭州

社稷壇 在西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門外。

邑厲壇 在北門外

城隍廟 在州治東

八蜡祠 在西門外

列子廟 在州東圃田鄉,祀鄭列禦寇。蘇轍嘗題《御風詩》。

公孫大夫廟 在州城東,祀鄭大夫公孫僑。留侯祠 ,在州城南新鄭界,明高拱有《碑記》。「李衛公廟 ,在鳳凰臺西。」

滎陽縣

社稷壇 在縣治西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東南。

邑厲壇 在縣治北門外。

城隍廟 在縣治西

八蜡廟 在縣治東南

中嶽廟 ,在縣東二十五里。土人謂之「嶽岡。」 濟瀆廟 ,在縣北二十五里。

洛河廟 在縣東南四十里。

漢高祖廟 ,在縣東北二十里。

紀公祠 在縣東門內,祀紀信,每歲春秋二祭。二仙祠 在城西,禱雨輒應。

鄭莊公廟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縣東二十里。

滎澤縣

社稷壇 在城西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城南。

邑厲壇 在縣治北

城隍廟 在縣治西北

八蜡廟 在草場街

紀將軍廟 在古城西,宋祀漢紀信建。明正統三年,追封滎澤侯,諡「忠烈」 ,命有司致祭。明歐陽哲有《紀略》。

河陰縣

社稷壇 在北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門外。

邑厲壇 在北門外

城隍廟 在縣治東

八蜡廟 在縣北門外

氾水縣

社稷壇 :「在城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東郭外。

「邑厲壇 」 在社稷壇東。

城隍廟 在縣治西

八蜡祠 在縣治西

三義廟 在虎牢南旋門北。祀漢昭烈、關壯穆、張桓侯三公。明萬曆二十六年,邑令張統申請,春秋致祭。

「盧醫廟 在上街南。」 《紀略》:「神姓秦,名越人,以醫活人,遍遊天下。嘗過邯鄲,聞趙人貴婦人,即為帶下醫;過雒陽,聞周人愛老人,即為耳目痺醫;入咸陽,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隨俗為變,在趙名扁鵲。扁鵲,神鳥也,能隔山見食。軒轅時,有醫能隔腹見人之疾,人號為扁鵲,故趙人又以是為號。扁鵲兄弟三人並醫,魏」 文侯問孰為善,《扁鵲》曰:「長兄神視,故名不出家;仲兄神毫毛,故名不出閭。臣診人血脈,投人毒藥,故名聞諸侯。」 過東虢,虢太子死,扁鵲問於仲庶子曰:「太子何病?」 對曰:「太子血氣不時,交錯而不得泄,是以為陽緩而陰急,故暴蹶而死。」 《扁鵲》曰:「其死何如時?」 曰:「雞鳴至今。」 曰:「收乎?」 曰:「未也。我渤海秦越人也」 ,能生之。中庶子以告虢君,虢君出見扁鵲於中闕。扁鵲曰:「若太子病,所謂尸蹶者也。」 乃使子豹為五分之熨,以八減之劑和煮之,更熨兩脅下,太子起坐,更適陰陽,但服湯二旬而復驗。故天下盡以扁鵲能生死人。扁鵲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當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後世稱為盧醫,緣渤海古盧國也。

濟瀆廟 有二,一在大里村,東嶽廟之西,始建無考。元大德六年重修,明洪武四年土人靳大重修。傍有濟池,蓋滎瀆也。一在給家屯。

昭武廟 在伏蛟山上。唐武宗敕建,祀周之穆王、惠王、襄王。漢之高祖、昭烈并唐之高祖、太宗,共七天子。其配享者,晉悼公、文公等諸侯,孟獻子、智武子等諸大夫,共百二十人,皆有事於武牢者焉。宋太祖嘗謁於此廟,祀以太牢。元也先帖木兒據虎牢毀之,遺址尚存。

晉文公廟 :在小武村。《春秋》:「文公數有事於此」 ,土人祠之。

《金龍四大王廟 》在四。一在蓼子峪,一在玉門渡,一在孤柏嘴,一在牛口峪。。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