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396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三百九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百九十六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三百九十七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三百九十六卷目錄

 歸德府部彙考六

  歸德府兵制考

  歸德府物產考

  歸德府古蹟考墳墓附

職方典第三百九十六卷

歸德府部彙考六 编辑

歸德府兵制考        通志 编辑

府屬

明洪武三年,設歸德守備。以都指揮體統行事。指揮領之,住劄本府。屬南京中軍都督府。轄衛一,曰歸德。至

皇清歸德衛丁地事務,歸併開封府屬杞縣及歸德。

府屬商丘、寧陵、雎州、柘城各州縣管理

皇清設「歸德營參將一員。駐劄歸德府」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分防永城一員,考城一員。

把總四員 ,分防虞城一員,鹿邑一員,雎州一員,寧陵一員。以上統屬鎮守南汝總兵官管轄。

歸德府物產考   通志州縣志合載 编辑

府屬

穀之類

穀 多種

黍 多種,有黑、紅、黃、白四色。

麥 有三種:大麥、小麥、玉麥。

稻 有水旱二種

菜子 為油

豆 有菉豆、豇豆、黃豆、青豆、黑豆、花豆、碗豆、扁豆、蠶豆數種。

稷  :芝麻  ,蕎,麥  、秫。

蔬之類

蘑菰 ,瀕河之地多有之。土人採食之,或曰「無種」 ,蓋遺腐船木所生也。

薯蕷 ,出《鹿邑縣》。

芋  香芋  、苦蕒  、蒲筍 俱出鹿邑縣。

蘿蔔 :有紅、白二種。

「葑  玉環  、《黃華 》」 ,俱出夏邑縣。

蔥  、韭   、芹   、芥   、蒜、白菜 、白花  茄   、藕   、雲薹、蒲  、茼蒿  、苦   薺   、瓠、莧菜 、菠菜  、萵苣  、蔓青  、馬齒菜、生菜 、芫荽  、藤菜  、甘蘆  莙薘、葫蘆 、土豆  、眉豆  、刀豆。

瓜之類

王瓜 西瓜  、冬瓜  、甜瓜  苦瓜菜瓜 木瓜  稍瓜  南瓜  地瓜絲瓜 倭瓜。

果之類

菱 :《爾雅》謂之蕨捃。郭璞云:「今水中芰是也。」 《國語》曰:「屈到嗜芰」 ,即此。其花紫,晝合宵炕,轉移向月,猶葵之隨日也。凶歲採以為蔬。

葡萄 ,在在皆有之。史載此種,蓋張騫得自西域。《廣志》曰:「有黃、白、黑三種。」

雞頭 在夏邑縣

桃   李   郁李  梨   杏梅   棗   柿   奈   石榴沙果  蘋果  花紅  櫻桃  核桃蓮房  羊棗  無花果 文光果 銀果芡實。

貨物之類

蘹香 即茴香子也

絲   、綿   、絮   、紬   ,布,絹   、縑   ,蜜   ,靛   、麻油、菜油  、小藍  花紅  、槐子  檾、小鹽  ,苧   蠟 ,有黃蠟、白蠟。

木之類

桑   ,槐   ,榆   ,柳   ,椿,棠   ,檜   ,柏   ,柘   ,桐,楮   ,楊   ,竹   ,椒   ,松,杞   ,楝   ,楸   ,樗   ,荊棘。

花之類

牡丹 多種

芍藥 多種

菊  多種

蠟梅 多種

丁香 有紫白二種

木槿 有二種,曰椵木槿,曰櫬木槿。五月始華,《月令》「木槿榮」 是也。華如葵,朝生夕殞,一名舜。蓋瞬之義取諸此。

葵   ,白梅  ,紅梅  ,海棠  ,扁竹,荼蘼  ,薔薇  ,芭蕉  ,地棠  ,芙蓉,萱草  ,迎春  ,月季  ,寶相  ,玉簪,雞冠  ,荷花  ,石竹  ,水仙  ,紫荊,冬青  ,孤挺  ,火丹  ,松丹  ,卷丹,珍珠  ,山丹  ,鳳仙  ,凌霄  ,木香,瑞香  ,金紗  ,金盞  ,百日紅。

《十樣錦 》《剪春羅 》,《轉枝蓮 》《紫蝴蝶》。

《上馬嬌 》·《錦蝴蝶 》《玉堂春 》《秋海棠》

《金小蟲 》,「四季槐 綠萼梅 小桃紅。」

《夜落金錢 》,龍爪芭蕉。

草之類

苜蓿  葦   蓼   蘆  荻藻   茅   連節  馬藺 蔓蓬   繡壁  莎   葍  稗荼   莠   稂   淮草 靡草俱出鹿邑縣。

藥之屬

益母草 :即茺蔚也。《爾雅》謂之萑蓷。《詩》曰:「中谷有蓷」 是也。此草治產之功多,故名益母。曾子見而思母,蓋感此也。又唐武后鍊益母草以澤面,今所在皆有之,出鹿邑者佳。

牽牛 :出鹿邑。《酉陽雜俎》云:「盆甑草,即牽牛也。此卉殆出田野中,人牽牛易之,故名。」

芣苢 ,八府亦俱有之。《詩》云「采采芣苢」 ,即此。一名馬舄,一名車前,一名當道。好生牛馬跡中,故名。或又謂之蝦蟆衣。

蛇床子 ,出柘城。《爾雅》曰「肝虺床。」 《廣雅》曰「馬床」 ,即此。

紫蘇 :土人取葉作虀,或研汁煮粥食之,令人肥健。

瓜蔞 出夏邑、永城二縣。

桑寄生 :《爾雅》謂之寓木宛童,又名蔦寓。《圖經》云:「鳥食物,子落枝節間而生。或云感造化之氣而生。」

草麻  ,火麻  ,蟾蛻  ,殭蠶  ,懸蘆,蠶蛾  ,地黃  ,米殼  ,薄荷  ,山藥,南星  ,蓮子  ,瞿麥  ,地榆  ,紅花,菖蒲  ,狶薟  ,牛膝  ,商陸  ,蒺藜,大薊  ,馬勃  ,甘菊  ,地丁  ,柏實,香附子 ,佛座心 鹹荊  杏仁  ,三稜,決明子 ,白蓮蕊 ,楮實子 ,桑白皮 ,蒼耳,地骨皮 ,天花粉 ,天門冬 ,金銀花 ,桃仁,豬牙草 ,蒲公英 ,兔絲子 ,夏枯草 硝,薏苡仁 ,透骨草 ,天仙子 ,枸杞子 ,艾,酸棗仁 ,款「冬花 、旱蓮草 、麥門冬 、荊芥,夜明沙  」 、「何首烏  」 、「莨蕩子  、狶簽草」 、「王不留行 ,蟾酥   ,大黃   、茵陳羽」 之類。

鵝  鴨  雞  鷹  鸇  鸛鷂  鵙  鵏  烏  雉  鴟瓦雀 喜鵲 紫燕 黃鸝 鵓鴿 黃雀鶄鷥 畫眉 蠟嘴 鷺鷥 鶺鴒 《啄木》班鳩 布穀 鵪鶉 蝙蝠 麻鵲 《倉庚》鴉 俗名「潑嘴。」

獸之類

牛  馬  羊  騾  ,驢  ,豕犬  貓  兔  狐  獾  貉,鼠  蝟  狼  地羊 頒蒼 ,野豕鱗之類。

鯉  ,魴  ,鯽  ,鯰  ,鱉  蝦,鱣  蛤  ,鰌  鰱  ,白鰷 ,烏魚,黃頰 ,馬郎 ,青魚。

蟲之類

蠶  ,蜂  蚓  蝶  ,蟬  蟻蛾  螢  ,蛙  蠅  蚊  蝎蟋蟀 ,蜻蜓 ,螳螂 ,蠐螬 ,螻蟈 ,守宮。馬蛇。

考證

歸德府古蹟考        府志 编辑

本府。商丘縣附郭。

亳城 在府城東南四十五里。契父帝嚳都亳,湯自商丘遷焉。鄭元云:「亳,今河南偃師縣。」 《漢書·音義》曰:「濟陰亳縣。」 杜豫曰:「梁國蒙縣。」 皇甫謐曰:「孟子稱湯居亳,與葛為鄰」 ,葛即今寧陵縣葛鄉,亳乃今穀熟縣也。蒙為北亳,即昊亳,湯受命之地。穀熟為南亳,湯所都;偃師為西亳,即盤庚所徙。晝立政,所謂三亳是也。或曰:考城為北亳,穀熟為南亳,偃師為西亳,未知孰得其實。

宋故城 ,在府城南。周封微子於宋,即此。宋真宗祥符中,產靈芝五十本。

龍亢城 在府城西南。漢置龍亢縣。

小蒙城 在府城南二十里,即莊周本邑。大蒙城 ,在府城北四十里。

新城 《文公十四年》,「會於新城。」

貫城 ,僖公二年,「齊侯盟於貫」 ,即此。

穀熟故縣 在府城東南四十里,即南亳,成湯所都。宋真宗祥符五年,有二龍見。元置巡檢司,今廢。

睢陽故縣 在府城南門外。

文雅臺 在府城東南一里。世傳孔子適宋,與群弟子習禮大樹下,即此。又顧況《記》:梁孝王時,鄒、枚相如之徒宴處唱和,是有文雅之臺。順治十五年,知府丘正策重修亭臺。

清冷臺 在府城西北。梁孝王築,宋太祖曾避暑於此,又名「清涼臺。」

三陵臺 在府城西北十八里,三峰並峙,因名。今上有玉皇廟。

營郭臺 在府城東南七十里,上有建吉寺。平臺 ,在府城東二十里。梁孝王築,謝惠連於此賦雪,又名「雪臺。」

靈臺 在府城東。梁孝王六年,取宋儀臺。郭象曰:「儀臺,靈臺也。」

六忠臺 在府城南舊城上。世傳雷萬春面被六矢之地。元至元間,以兵燹遷祠城上。此或其址也。

梁園 在府城東。一名梁苑。或曰即菟苑。漢梁孝王名武,文帝少子,十二年,以淮陽王徙封,最親有功,又為大國,居天下膏腴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陽,四十餘城,皆多大縣。於是孝王築東苑三百餘里,大治宮室,為複道,自宮連屬於平臺,三十餘里,招筵四方豪傑。自山以東,游說之士,莫不畢至。《西京雜記》曰:「菟園內有百靈山,山之巔有落猿巖、棲龍岫、望秦嶺。又有鴈池,池間有鶴州鳧渚。」 《九域志》曰:「菟園中有修竹園。」

金果園 在府城東南十里。梁孝王修。

漆園 ,在小蒙城內,莊子「嘗為漆園吏」 ,即此。黑松林 ,在府城西。

萬戶林 在府城北

曜華宮 ,梁孝王建。按《三輔黃圖》,「王作此宮,與諸宮觀相連,延亙數十里,奇果異樹,珍禽怪獸畢有,王與賓客弋釣其中。」

《忘憂館 》:梁孝王游於忘憂之館,集諸遊士,各使為賦。鄒陽安國罰酒三升,賜枚乘、路喬如絹各五匹。

沃宮 宋內宮名

鴻慶宮 在舊城內,宋之原廟也。真宗思顯先烈,陞應天府為南京,以聖祖殿為鴻慶宮,奉太祖、太宗像,侍於聖祖之側,名「神御殿」 ,置真宮官奉祀。又名「三聖殿。」 今在協忠廟西街。祀三清,仍榜「鴻慶宮」 於門。

「歸德殿 」 宋建南京行宮正殿名。

《垤澤門 》,宋城西門名。魯君之宋,呼於「垤澤之門。」

楊梁 宋地名。襄公十二年,楚子伐宋,師於楊梁。十六年,晉帥師伐楚,以報宋楊梁之役。武津關 在府城東南三十里,世傳「伍子胥過招關」 ,即此。

三仁街 在舊城內微子廟前,高辛里。

定婚店 在舊城內,唐韋固遇月老卜婚處。橫亭 ,昭公二十一年五月壬寅禦諸橫,即此。新亭 凡十二,曰流觸綠波、檜陰四合、照碧妙峰、武備道接、朝雨暮雲、暖風殘月、玉燭、金縷光華。《喜、嘶馬落帆》《芳草柳枝》。俱宋留守王勝之建。

觀光亭 、望雲亭 俱在舊城內。《南都賦》有云:「聯觀光與望雲,指中天之魏闕。」

照碧堂 在舊南城上。宋置南都,建於城上,以臨南湖,故名。留守曾肇重修。

梁王宅 在睢陽城內

杜衍宅 在南京驛舍,有詩。

「漻隄 」 自汴至宋三百餘里,世傳梁孝王徙居睢陽,今俗為「蓼」 ,久廢。

隋隄 在舊城外三里,築於隋,故名。

古隄 在舊城外五里,今淤。

寧陵縣

大棘城 ,在縣西南七十里。宋華元、鄭公子歸生戰於大棘城,即此。

沙隨城 ,在縣北七十里。成公十六年秋,「公會晉侯、齊侯、衛侯、宋華元、邾人於沙隨。」

己吾城 ,在縣南二十里。舊為縣,北齊省入下邑。

葛城 ,在縣北十五里。古葛國,今偃師有之,未知孰是。

議事臺 ,在縣西南八里。周二百步,高丈餘。世傳「諸侯議事於此」 ,因名。

《鳳凰臺 》今失其地。

汴隄 一名隋堤

賈魯隄 在縣南七里。元尚書賈魯築以障河。石橋 ,在縣北十二里。

黃龍井 在縣東。甘露四年,有黃龍二見於井中。

聖水井 在長樂鄉。按《縣志》,在縣北三里。相傳以為唐太宗東征時道出寧陵,三軍渴甚,須臾有婦人攜二汲桶至,士馬數萬飲之不盡,俄失婦人所在,視二桶則雙井也。嘉靖間,大水淤沒,惟一井依然舊蹟。其水甚甘,鄉人療疾禱雨,多致應驗,因作亭以覆之,名曰「聖泉亭。」 聖水婦人名號,尚仍唐封之舊云。

鹿邑縣

平城 ,在縣西南三十里。

苦縣城 在縣東七十里。即楚之苦縣。晉更名谷陽。隋改「仙源。」 唐曰真源。宋併入鹿邑。

武平城 ,在縣東北四十里。漢置。城西南有漢《尚書令虞詡碑》。

鄲城 ,在縣西南七十里。漢置鄲縣,城焉。谷陽縣 ,在縣東十里。

虎鄉城 ,在縣西七十里。

欒城 ,在縣南十八里。

臨兵城 ,在縣西南六十里。

「相城 」 ,即谷陽城。

廣鄉城 ,後漢封侍中縶填為侯國,即廣鄉也。瀨鄉城 ,在縣東十里,與谷陽城相鄰,老子宅也。

舊鹿邑縣城 在縣西六十里。按《水經》,城南十里有《晉中散大夫胡均碑》,元康八年立。渦水之北有漢溫令許續碑。續字嗣公,陳國人。舉賢良,拜職議郎,遷溫令,延熹中立。

安平廢縣 ,在縣西北四十里。按《水經》,渦水東逕安平縣故城北。《陳留風俗傳》曰:「大棘鄉,故安平縣也。」

吳臺 ,在縣西南四十里。

昇仙臺 在縣東北隅明道宮後,世傳老子騎鹿昇天處。

陳摶臺 在縣東十三里隱山下。世傳摶煉丹處。

思陵臺 ,在縣西南四十里。漢光武幸此,築以望親,因名焉。

明道宮 在治東門內路北昇仙臺前,唐名「紫極宮。」 天寶二載為太清壇。宋真宗祥符中,改明道宮。

太清宮 在治東十里,為老子所生之地。漢桓帝已立廟。唐高祖武德三年,從吉善行之言祖老子,特為起宮闕,如帝者居。高宗乾封元年,追封太上元元皇帝。元宗天寶十三載,杜甫上《太清宮賦》,舊有碑,剝落不可辨,惟存「武德」 、「元和」 數字。宋真宗祥符七年,帝謁老子於太清宮,建太清樓。歷代增修,有紫極、廣靈、太清三宮,以祀老子。紫極為元末韓林兒所毀。昔磉石尚存,今亡。舊有老子石像及九龍井,世傳老子生,有九龍取水噴靈溪池,以浴老子。今石像九井皆廢。又列檜八株,傳為老子手植,皆不存。今太極殿前有老柏扶疏,亦二三百年物也。又有地洞,通亳州,相傳元末小明王所修。今洞口封塞,不可復尋。漢、唐來,以此為勝地,銘贊詩歌甚多。明隆慶六年,知縣王冠創修鹿邑甎城,半委煨燼。至韓友范重修城,而漢、唐碑盡毀,無復存者矣。先天太后宮 在太清宮北一里許,名「洞霄宮」 ,以祀老子母。

《白雲庵 》庵在城內東南隅,水環四面,一徑幽通,蘆堤柳岸,鴈陣魚舟,點綴四時景色,遊者飄

考證

然物外如在青坪、蓮峰間也。

夏邑縣

譙城 在縣北三十里。楚平王所築。晉祖逖屯淮陰,進據太丘城,遂克譙城而居之,即此。齊城 ,在縣東北齊邑鄉。

平臺 ,在縣西二十里。

熙熙臺 在縣治內

碎錦園 在縣東門外

蓮花池 在儒學射圃西。

還鄉池 在縣北十五里。說者謂「孔子還鄉,祀先於此」 ,後人思而立之。今廢為寺。

《杏壇碑 》在文廟前。

隋隄 ,在縣南三十里,煬帝築。

新隄 在縣南西抵里。嘉靖七年鑿白河時,積土成焉。

巴河隄 在縣北二十里黃河南岸,東接蕭縣,抵商丘。嘉靖十年,知縣滑參築。

永城縣

酇縣城 在縣西南酇縣鄉。漢置縣,屬沛郡。舊《志》:為漢高祖封蕭何食邑。城東有何廟與墓及造律臺。其東又有丘生墓。丘與何同,《定律令》。太丘城 ,在縣西北三十里保安鄉,西,漢置縣築。

大睢城 在縣東北甫城鄉,即芒縣城,漢置縣築。

建平城 在縣西南酇縣鄉,即漢建平縣之故城。

保安鎮城 在縣北芒碭山之東南,即漢高斬蛇處。

造律臺 ,在縣西南三里酇縣鄉。上有酇侯蕭何廟。

拜將臺 在芒碭山,世傳漢高拜將處。

韓公亭 在縣治內。宋韓忠獻為令時建。嘉靖三十年,改為稅課司。

「釣魚臺 」 在虞山之前。

蓮花池 ,在縣南城壕外,東西二里許,南北亦如之。

隋隄 在縣治西南,即汴河之故道也。隋煬帝築,故名。

虞城縣

綸城 在縣東南義原鄉。《左傳》「虞思妻少康以二姚而邑諸綸,有田一城,有眾一旅。」 即此城也。廣樂城 ,在縣西。《光武紀》云:「建武間,吳漢率七將軍與劉永將蘓懋戰於廣樂,大破之。」 《釋》云:「今宋州有長樂故城,即此。」 蓋避煬帝諱也。

西臺 在縣西二里。世傳為漢高帝將臺。平臺 ,在縣西應善鄉。襄公十七年冬,宋皇國父為太宰,為平公築臺,妨於農牧,子罕請俟農功之畢,公弗許。築者謳曰:「澤門之晳,實興我邑。邑中之黔,實慰我心。」

靈臺 在縣西應善鄉。「哀公二十五年,衛侯出奔宋,為靈臺於舊圃,與諸大夫飲酒焉。」

兔園 在縣西南五十里應善鄉。梁孝王築。鴻口亭 在應善鄉。昭公三十一年,「齊師、宋師敗吳師於鴻口亭」 ,即此。

連中館 在縣南空桐亭之後。哀公二十六年「冬十月,景公游於空澤,辛巳,卒於連中,大尹奉公自空桐入於沃宮」 ,即此。

李令泉 在縣治內。縣令李錫有清操,李白撰錫《去思頌》,因載其事曰:「官宅舊井,水清而味苦。」 錫下車嘗之,莞爾笑曰:「既苦且清,足以符吾志。」 遂汲而用之,因名焉。

睢州

首止城 在州南。僖公五年,「諸侯會於首止」 ,即此。

匡城 ,《文公十一年》,「會晉郤缺於承筐。」

棘故城 ,《宣公二年》,鄭敗宋師於大棘

鄫城 在州東南。襄公元年,「仲孫蔑會齊崔杼、曹人、邾人、杞人次於鄫。」

古城 睢故城在今城西。

襄公臺 在州河東,《春秋》宋襄公築。

霜露臺 在州城南

凌霄臺 在州境內

鳳凰臺 在州境內

《黃門亭 》,「惠公敗宋師於黃。」

桐門亭 在州境內

滑亭 ,《莊公二年》「次於滑」 ,即此。

文昌閣 「在州治東。」

「鳴鳳樓 」 在州境內。

考城縣

武安城 ,在縣西南,白起築。

古城 ,在縣東南。世傳周封戴子之地。

梁樓 在縣西北,世傳「戴子避暑地。」

史村里 在縣南三十里。

雙堌 在縣南三十五里。

鳳堌 在雙堌西

長隄 在縣北十八里黃河南。正德間,總理河道工部侍郎趙璜修。

柘城縣

匡城 在縣西北四十里。今睢州長垣亦有匡城,孔子畏於匡,在長垣者為是。觀其去匡宿蒲,今有蒲鄉,足徵。

心悶城 ,在縣西南八里。唐節度使張鎬聞睢陽圍急,兼程而進,嘗宿此,夜不成寐,故名。今在黃河中,有大洲,建元帝廟焉。

琢城 ,在縣東四十里。

遠廂城 ,在縣北三十里。廂,一作「襄。」

牛頭城 ,在縣北十里。四面有城址,多有何首烏生於上。

胡廂城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廂,一作「襄。」 王馬城 ,在縣東十里。相傳王莽駐兵馬於此。藏甲城 ,在縣西三十里。項羽藏兵於此,故名。楊州臺 ,在縣西南十里。

楚王臺 ,在縣西十五里。項籍築。

老子臺 在縣北二十里,即升仙臺。相傳為老子遺蹟,今為白雲寺。

吳起臺 在縣東三十里。吳起行兵處。

寶臺 ,在縣西四十里。

明皇臺 ,在縣東二十五里。上有寺,乃唐元宗駐軍處。

歇鶴臺 ,相傳「老子歇鶴於此。」

古隄 今廢

圮橋 在縣東北七里。相傳為張子房進履處。

《府志》
未載古蹟
编辑

商丘縣

蠡臺城 在府城西,梁孝王築。

斷頭巷 在舊城內。世傳「《張巡死節》處。」

亳社 宋殷社名

妙峰亭 在舊城內,宋留守王勝之建,蘓軾題榜。

應天書院 在舊城州治東。宋大中祥符三年,邑士曹誠建學舍百五十楹,聚書千五百卷,招明經藝者講習。有司以聞,賜額「應天書院。」 頒慶門 ,宋高宗端門名。

楊門 :宋城東門名。《左傳》:「宋元公自楊門入。」 盧門 ,宋城南門名。《左傳》:「華氏居盧門南里,拒元公。」

《桐門 》,宋城北門名。叔孫婼聘於宋,桐門右師見之。

蒙門 宋城門名。《春秋》:「宋公及諸侯之大夫盟於蒙門之外。」

桑林門 ,宋城門名。《昭公二十一年》,宋城桑林之門而守之。

瞻聖門 ,古穀縣南門,因伊尹墓在,故名。琉璃井 在西月城內武安王廟前。相傳嘉靖時,居民夜起,見井中有火光,遽滅。達旦視之,甃融其半,晶熒若琉璃矣。

寧陵縣

甯王城 ,在縣南關外,至今遺址巋然。

黃岡寺 魏武帝太延二年建。《魏碑》所載,「寺前有黃棟一株,不知始生何年,枯而復榮,至今猶存。」 元時邑之學田在焉。

齊王廟 在縣北二十里。世傳齊威王朝周,道卒於此,居人立廟祀之。

八角井 在縣北十五里寧靜寺中。其製《八角》,圍丈餘,其磚甚古,投以瓦礫若磬聲者良久。嘉靖間,井底忽生一樹,數月出井尺許。居民怪而實之,其源遂塞。今猶深丈餘焉。

鹿邑縣

鳴鹿城 在今縣西六十里,城基尚存。《左傳》「周簡王十三年七月,魯成公以諸侯之師侵陳,至於鳴鹿。」 即此。

賴地 ,在縣東十里,《穀梁春秋傳》「賴」 作「厲。」 《史記老子傳》:「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 又《路史》:「老子邑於苦之賴。」

相縣 在縣東十五里太清宮之左。東漢邊韶《老子碑》:「相縣虛荒,今屬苦。」 故城猶存,在賴游鄉之東,濄水處其陽。又《水經注》:「濄水東逕相縣故城南,其城卑小實中。」 又隋《薛道衡碑》:「繞濄穀之二水,對苦、相之二城。」

仙源縣 ,在縣東十里,即漢沛郡穀陽縣。衛真縣 ,在縣東十里,宋縣名,元省入鹿邑。

頤鄉 ,未詳其處。按《史記灌嬰傳》:「攻苦譙復,得亞將周蘭,與漢王會頤鄉。」 徐廣曰:「苦縣有頤鄉。」 垓下 ,在縣東十里。《史記》:「高帝五年十二月,圍籍垓下。」 《索隱》曰:「張楫《三蒼注》云:『垓,堤名』。」 《正義》曰:垓下是高岡絕巖,今猶高三四丈,在亳州真源縣東十里,與老子廟相接。

釣臺 按:《水經注》:「濄水東逕大棘城南,地為楚所并,有太子建之墳,伍員釣臺,池沼俱存。」 又按:此處即故安平縣

靈臺崓堆 在西北三十里。臺上有寺,為「靈臺。」 「收放臺 」 在城內西北隅。明刑科給事中王堯日讀書處。今遺址尚存。

《古華臺 》在賈家灘河中。

「顯靈臺 」 在通濟橋北。

露臺 在飛龍井西一里許。

千佛塔 。亦云「普同塔。」

桂香樓 在閼伯祠之南,高七丈,乃浮圖也。嘉靖十一年,孫忠弼創建,今圮。

夏邑縣

朱買臣村 在縣南會亭鄉。

永感堂 在縣西三十里平臺村。洪武末,孝子閻顏以父母俱歿,故立此堂於墓側。

桑棗園 在縣南郭外,今失其故址。

永城縣

漢高祖廟址 在芒碭山。昔帝嘗隱此,所居處上有雲氣。呂后因跡求,每得之。帝讓曰:「胡為而來?」 后曰:「但觀雲氣而至。」 後孝文帝立廟於巖前,圖寫高帝真像,列諸功臣於其側,遣士庶朝參之。時寰中皆立廟以祀。宋開寶中,僧繼那重修。元至正初,土人閻守信因其毀,又創之。今遺蹟尚存。

西陵墩 在縣西北二十里。

同姓墩 在縣西北三十里。

《新城碑 》在縣治正廳內,喬岱建。

《堂圖記》石 在縣治正廳內,劉瑤建。

「達魯花赤《囊加歹公樹政碑 》」 在縣治儀門外,《虞城縣》

太丘 ,在縣東五里。按:班固云:「周顯王四十二年,宋有太丘社,亡。」 師古曰:「《爾雅》云:『左陵太丘』。謂丘左有陵者,其名太丘也。」 郭璞云:「宋有泰丘,蓋以丘名此地也。《爾雅》云:『左澤定丘,右陵泰丘』。」 釋云:「宋有太丘社,亡見《史記》。」 雖左右之異,太丘在右,當以《爾雅》為正。

北漻堤 在縣西南四十里,高四丈二尺。中漻堤 ,在縣南三十里,高六尺,闊二百步。南漻堤 ,高一丈,東亙六十里,入夏邑縣界。按杜預云:「春秋時隕石五見在漻堤,即梁孝王開道也。」

雎州

「曲棘里 」 ,宋公佐卒地。

桃花洞 ,附《駱駝》而為形,今沒於水。

「尹店 」 即伊尹遊寓處,或以為尹子奇寇雎陽,屯聚之所。

《伯黨集 》王伯黨從李密駐於此。

張公臺 即張師德「清香館」 舊基。

考城縣

盟臺 在縣東三十里葵丘東南,即春秋時齊桓公盟諸侯歃血時所築。

莊周故里 ,在縣東三十里,即蒙澤也。

賀丘 在縣西南,俗傳即「郝家林。」

梁村 在縣東南,即漢改建梁國之地。

柘城縣

《朱襄城 》,即舊株城。

問津處 。魯哀公六年,孔子去葉,反於蔡。長沮桀溺耦而耕,使子路問津。今柘舊城北有沮溺塚,俗稱雙塚。其北三十餘里有劉家河,即問津處。《史記註》云:「黃城山,葉縣西南,即沮溺耕處,下有東流,即問津處。」

陵墓附 编辑

本府

遂皇陵 在閼伯臺西北二里,世傳為燧人陵。厥土白,燧人別五木以改火,順四時而遂天意,作結繩之政,為日中之市,人情以遂,又謂之「遂皇。」

《帝嚳陵 》在高辛里,帝所都之地。

殷微子墓 ,在青岡上。

伊尹墓 ,在糓熟南。曾子墓 ,在府城北徐段橋西。或作《曾子堌》。唐張巡墓 ,在雎陽城北高原上。巡死節處,招魂而葬,從李翰請也。

雷萬春墓 ,在雎陽城東一里。

宋杜衍墓 在宋城仁孝原。

太子太師趙概墓 在宋城天巡鄉。致仕時,年八十,諡「靖康。」

王堯臣墓 在宋城平臺鄉。

參知政事諡「文定」 張方平墓 在宋城永定鄉,明山西按察使徐永達墓 在閼伯臺後有大學士楊溥《表》。

侍郎潘禮墓 在府城西北七里。

文淵閣大學士,諡「文端」 沈鯉墓 在城西十里。吏部尚書,諡「莊敏」 宋纁墓 在城西北十五里。通政使田珍墓 在城東三十里。

皇清國史院大學士、諡「文康宋權」墓 在城西一里。 敕修。

寧陵縣

褒聖侯墓 ,在縣北二十五里褚堌村。侯名德倫,先聖孔子三十三代孫。天授二年卒,葬此。德倫子崇基襲爵,神龍元年卒,亦葬此。有國子助教張《昌表》。

董文貞墓 ,在縣北三十里。

刑部尚書呂坤墓 ,在縣西北二十里。

解孝女墓 在縣城南古甯城基。

喬烈婦墓 ,在縣北三里。

黃烈婦墓 在縣西關大堤外路北。

王老百歲墓 ,在縣南八里。

鹿邑縣

先天太后墓 在洞霄宮前,老子母也。按《綱目》,唐天寶元年三月,追尊老子父周上御史李乾為先天太皇,母為先天太后。又按《水經注》,「李母廟在老子廟北,廟前有李母塚,塚東有碑」 ,是永興元年譙令長沙王所立。明嘉靖間,雨潰墓土露石棺,鄉耆完得水,修封如故。

楚太子建墓 在西北七十里安平縣故城西。按《水經注》:濄水又東逕大棘城南,故鄢之大棘鄉也。宋華元、鄭公子歸生戰於大棘,獲華元後,其地為楚所併。其地有太子建之墳及伍員釣臺。

羅氏墓 在縣西南四十里,有高塚,舊名羅氏堌堆,俗傳為魯秋胡妻墓。按《西京雜記》:「秋胡,魯人,娶妻三月而宦遊於陳,三年休還家,其妻採桑於郊。胡至郊而不識其妻也,見而悅之,乃遺黃金一鎰。妻曰:『妾有夫,遊宦不返,幽閨獨處三年,未有被辱如今日也』。採桑不顧,胡慚而退,至家問家人:妻何在?曰:『行採桑於郊未返。既還,乃嚮所挑之婦也』。」 夫妻並慚,妻赴沂水而死。按此,則秋胡妻墓當在魯。此或古節孝之婦之墓,而俗傳為秋胡妻,誤矣。附辯於此。

汲太守墓 在縣西南九十里,西漢汲黯墓也。按《史記》,「黯,濮陽人,以武帝元狩五年為淮陽太守。黯至淮陽,居十載而卒,遂葬此。」

陳思王墓 在縣西五十里。有數塚,累累相望,舊呼「思陵塚。」 按《後漢書明帝八王傳》,始見西平王羨於章帝章和二年,遺詔徙封陳,食淮陽郡,是年就國。立三十七年薨,諡曰敬,子鈞嗣。鈞立二十一年薨,諡為思王。時武、平、苦俱屬陳國,為食邑。按此則所謂陳思王者,漢陳思王劉鈞也。世傳為魏陳思王曹植墓,誤矣。

虞尚書墓 在縣西四十七里。按《水經注》,「武平城西南七里有漢尚書令虞詡墓。」

隴西夫人墓 原殯城內東南隅,今改葬城東堤內黑龍潭東南。夫人,唐河東裴戺妻,真源令之女也,隨父任於此,其夫歸省,久不至,夫人卒,遂葬此,時唐穆宗長慶四年也。

張主事墓 在城南堤外,名楫。子孫蕃衍,至今累累數百塚。

長史李崇墓 在城外東南百步。

侍御田福墓 在縣東一里。

張烈婦墓 ,在縣南十五里。田思賢妻。

孫烈婦墓 ,在縣西南三十里。顧崇霄妻軒春節墓 ,在縣西北二里。王自新聘妻。郭烈婦墓 ,在縣西北二里。「孫尚妻。」

夏邑縣

黃塚 ,在縣北二十里。

棘塚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狼塚 ,在縣北三十里。

琴塚 ,在縣南二十里。

漢慎令塚 在縣北祁邑鄉陵堌村,久廢。孔氏先塋 在縣北還鄉里,自酇臺龍堽遷於此,墓平,有碑存。

朱買臣墓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買臣村。任會稽太守。

梁華敬忠墓 在縣東北大同鄉。鎮國軍節度

使

元開州尹趙克忠墓 在縣會亭鄉。

濱樂連運使判官陳淨安墓 在縣南會亭鄉,明汝南侯梅思祖墓 在縣南白河右。

雲南右參政金醞墓 ,在縣南三里。

陜西按察副使楊德墓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山西參議金山墓 在縣北半里。

永城縣

秦封東陵侯邵平墓 在縣北。

漢丞相張堪墓 在縣西北保安鄉。

右丞相陳平墓 在縣北保安鄉太丘城之北。丘生墓 在酇縣城東北。舊《志》云:「與蕭何同定律令者。」

唐朱軌仁墓 在縣東北。諡「孝友先生。」

宋武惠王曹彬墓 在縣西太丘城。

元大都督陳奕墓 在縣北保安鄉。

朱貴墓 ,在縣北芒碭山中。為元帥府經歷,年八十九卒。

明贈太子太保貴州巡撫王三善墓 在縣城。敕修。

張恭靖公墓 ,在縣西南五里。明之戚畹,經兵戕伐,僅存黃楝樹,盤結塚上。

戶部尚書黃卷墓 在縣東《黃家集》。

大同巡撫張翼明墓 在縣南三十五里。《丹城集》

「丘太師墓 」 在芒碭山前,今不知為何代人。《虞城縣》。

蒼頡墓 ,在縣西四十里。

虞商均墓 ,在縣西南三里。

漢司徒盛允墓 在縣東義原鄉。

魏洛郡太守劉賓墓 在縣東甘泉南鄉。唐平州司馬劉良墓 ,在縣東義原鄉。

彭城令李立表墓 在縣北待賓鄉。

上柱國張全禮墓 在縣西郭門。

明刑部侍郎楊東明墓 在城西二里。敕修《雎州》。

帝丘 在州東北二十里。世傳「帝嚳之墓。」 東陵 、西陵 俱在州西南三十里,二陵對峙,未詳所自。

襄陵 ,即襄臺之舊址也。宋襄公葬於此,故名。「南夏陵 」 、北夏陵 ,俱在州西南四十里,未詳所自。

單塚 ,在州南五里。未詳所自。

雙塚 在州南十五里。世傳為孫平章父子葬此。

襄王墓 在州西南四十里厚臺岡頂。一云「楚襄王」 ,一云「宋襄王。」 未知孰是。

莊周墓 ,在州南三里。遺封隆然,今沒於河。唐李密墓 在墓山北。

王伯當墓 ,密之臣同葬於此。《通志》云「一在封丘」 ,未知孰是。

明工部尚書李孟暘墓 在州西門外。

兵部尚書蔡天祐墓 在州南門外。

李孟辰墓 在州城

尚書袁可立墓 在州城南,敕修。

蔡氏節烈墓 在新城東門外。

考城縣

漢潁川太守黃霸墓 ,在縣東南二十里。唐英國公李勣墓 ,在縣南三十里。

梁金紫光祿大夫江淹墓 ,在縣西南十里。明山西布政使樊鎮墓 ,在縣南,郝家林都御史底蘊墓 ,在縣西五里。

蘇烈婦墓 在縣城南

柘城縣

朱襄氏陵 ,相傳在縣境內,東淹於水。今查在城東十里朱堌,上有寺以守焉。

飛龍氏、士達墓 俱在舊城西,二塚相近。奡墓 在胡襄城東二里。周有胡襄墓 ,在城東四十里,即懊惱塚。夏姬塚 在縣城東北隅。

雙塚 ,在縣北三里。世傳「長沮、桀溺葬此。」 夏御叔墓 ,在縣北門內。御叔,陳大夫。

東漢右將軍王霸墓 在《霸岡集》。

曹操墓 ,在城西三十里。

元陳尚書墓 ,今淹淤未詳。

陳廉訪使墓 ,今淹淤,未詳。

黃練塚 在城西三十里。

青塚 在城東二十里

浮丘伯塚 在城西北三十里。「浮丘」 ,不知其何許人。

明刑部尚書軒輗墓 ,在縣西三里。

監察御史霍時雨墓 在縣西南五里。

棗塚 :在城東北四十五里。。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