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402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百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百二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百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二卷目錄

 彰德府部彙考二

  彰德府城池考

  彰德府公署考

  彰德府學校考

職方典第四百二卷

彰德府部彙考二 编辑

彰德府城池考        府志 编辑

本府。安陽縣附郭。

本府城池 。其城始築於後魏天興元年,增築於宋景德三年,周迴十九里。明洪武初改築,圍九里一百一十三步,裁得舊城之半。高二丈五尺,厚二丈,外磚內土門四:東曰「永和門」 ,樓傾圮。康熙三十三年,知府湯傳楷捐募重修。南曰「鎮遠」 ,西曰「大定」 ,北曰「拱辰門」 ,各建樓。又建角樓四,敵樓四十,警鋪六十有三。成化十三年,知府曹隆重修。

皇清康熙十六年,知府丘宗文重修,其濠闊十丈,深

二尺

外州縣

湯陰縣城池 ,「其城土築,明洪武三十年重建,周圍八百四十九丈,高二丈五尺,廣三丈。」 正統四年,知縣汪授重修。成化二年,知縣尚璣重修。正德六年,巡撫鄧檄本府通判鄭如阜重修,有崔文敏銑《記》。萬曆三十年,知縣孫許重修。天啟二年,知縣楊樸重修。崇禎八年,知縣沙蘊金始甃以磚,有少師孫承宗《記》,分守道袁楷《磚城序》「南城上大觀閣一,今改為文昌祠。沙蘊金建臨漳縣城池 。其城,明洪武二十七年,知縣楊辛奏請移縣治於理王村,創築土城,周圍四里,高一丈七尺,廣一丈,南北二門,東西四門。成化十八年,漳水漲決,四門被淹。知縣陳寧重修,塞二小門。弘治十四年,知縣景芳增高二丈,四門甃以磚石,各建重樓。外鑿濠三丈,護城堤二道。」 嘉靖十六年,知縣何瑚增堤二丈五尺。二十三年,知縣袁文貴將垛口角樓易土,坯以磚石。萬曆十八年,知縣丁允亨加葺。三十年,漳水衝城,知縣田應召重建。四十一年,河水浸城,知縣趙友琴增堤植柳以障之。崇禎五年,知縣張爾忠於城外加築土城。十三年,知縣夏衍虞將外城用磚包砌。十四年,漳水渰崩,北城知縣魏之琯重修。順治五年,積雨河溢,城倒八百餘丈,知縣王象天申請重修。

林縣城池 ,「其城舊為土築,唐貞觀十三年建。元至正十三年再修。周圍三里三百二十步,四門。嘉靖間,避西山水勢,因塞西門,上建樓五座,四隅翼樓四座。至萬曆元年,城始砌石,高三丈五尺,廣一丈。後北門坍毀,知縣謝思聰重修。」 門外甕城三,上俱建閣。其濠長四里八十步,濠外有月堤。正德八年,知縣王雲重修。

《磁州城池 》:「其城始築於趙簡子,改築于隋。開皇十年,修於宋宗澤,重修於明。洪武二十年,知州包宗達舊築土為之。至萬曆二十四年,知州劉安仁改造,外用磚甓,內實以土。康熙二十四年,知州任塾重修,圍八里二十六步,高二丈五尺,廣一丈。舊止南北二門,知州劉安仁更闢東西二門,兼造四門樓。正德六年,知」 州顧正增南北二重門。嘉靖二十六年,知州李用中增南北二月城。崇禎十一年,巡道祝萬齡增東西二月城,濠深廣二丈。知州栗永爵、李為珩各增堤。康熙二十四年,任塾重濬,導滏水入濠。

武安縣城池 ,其城相傳白起所築,周圍三里二百七十步,高一丈八尺,西、北二門,南、西、北三關,東、北二面水溝為隍。嘉靖二十三年,知縣熊瑤易以磚城,高三丈,廣二丈五尺,築磚城門二座,四圍濬以深濠。萬曆四十年,知縣李椿茂重修。崇禎七年,知縣寇遵典刱建外城,周圍十三里,築墩臺四十餘座。後因年久傾圮至

皇清康熙五十年,知縣黃之孝竭力捐俸,重新修葺。

不煩民勞,而規制完固,視前倍加壯麗,民至今賴之。

涉縣城池 :其城舊土築,明嘉靖間易以石。周圍三里零九十五步,高三丈五尺,廣二丈五尺,門南北二敵樓二。濠深一丈五尺,廣三丈;馬道廣一丈二尺。知縣楊綸建。萬曆五年,知縣段愛民於北門內創立重門,上建樓。崇禎六年,巡道常行文挨城,築敵樓八座。

彰德府公署考        府志 编辑

府城內

府治 其治。宋韓重贇治相州,作《州廨》,頗極宏壯。至和中,魏公韓琦三治相州,蓋作堂亭園池,雄於河北。明洪熙元年,改為趙府,移府治於西百武,規制淺隘,廳堂連甍。正德十六年,知府陳策因重拓焉。今制,外照牆東西轅門,大門三間,東土地祠,西寅賓館。儀門三間,東、西二角門,戒石坊,東西吏舍,大堂五間,左經歷司,右照磨所;二堂五間,東西庫樓;三堂五間,四堂五間;五堂五間,東書房五間,西客廳三間,東偏客廳三間,舊例安陽縣修葺,因歷久傾圯,康熙三十二年夏,淫雨倒塌,知府湯傳楷捐俸全修,並不擾及里甲。

同知署 :康熙十四年,詳請移住七府,在府治東。舊例湯陰縣修葺。

通判署 :康熙二十四年,詳請移住西鐘樓巷,在府治北。舊例臨彰縣修葺。

推官署 在府署東,今裁。

經歷署 今移推官舊署。

照磨署 在府署西

其別廨有「南察院 」 ,在鎮遠門內。

北察院 在府治東。今為「學道校士館。」

布政分司 在府治東北。

按察分司 在府治東。即分巡河北道公署,今裁。

太僕寺 在府前,改為「司獄司」 ,今裁。

彰德衛 :在城東南晝錦坊,今裁廢。

千總署 在府治東北

崇盈倉 今裁廢

府倉 在府治洪倉東

譙樓 明洪武初築土壘磚為高臺,上建重樓三間,題其南曰「中土先聲」 ,北曰「瞻天尺五」 ,為郡城壯觀。譙樓之北為鐘樓,制亦如之,規模稍遜。俱康熙十六年,知府丘宗文重修。

演武場 在南關西

安陽縣

縣治 其治在府治東北。明洪武二年,知縣蔡誠建,廳北為知縣宅。

東為縣丞署

西為典史署

其別廨有鄴城驛 ,今廢。

遞運所 今廢

陰陽學、醫學 俱在縣治西。

僧綱司 在天寧寺

道紀司 在四聖宮

稅課司 今裁廢

《鄉約》所 在縣治南。

新建倉 康熙三十三年,蒙巡撫顧捐俸檄建。計一十八間。在府城倉巷街常平倉內。

預備倉 在縣治後。康熙三十二年,知縣馬國楨修。

義社倉 一在縣西水冶鎮,一在縣東「呂村集。」 養濟院 在絃歌坊。

漏澤園 在縣北三里

湯陰縣

縣治 其治在城之中稍西,始建不可考。明洪武二年,縣丞邢庸重修。成化四年,知縣尚璣重修。

廳北為知縣宅

西為縣丞署 ,今裁,改入「知縣宅。」

又西為主簿署 ,今裁。

西南為典史署

其別廨有都察院 ,在縣治東。

察院 在縣治南

布政分司 在察院西

按察分司 ,在精忠廟東。

宜溝驛 在縣南二十五里。崇禎八年,築圍城。「塌河。」 遞運所 在縣東,今裁。

陰陽學 、醫學 俱在縣治前,今廢。

僧會司 在崇壽寺

道紀司 在城隍廟

《鄉約》所 在崇壽寺。

新建倉 康熙三十三年,巡撫部院顧汧捐俸檄建。計一十二間,在常平倉基內。

預備倉 在縣治西南。成化五年,知縣尚璣建。積穀賑荒,立石紀之。

義社倉 一在五陵鎮,一在伏道鎮。

養濟院 在縣治南

漏澤園 一在縣北,一在縣南。

演武場 在縣南三里

臨漳縣

縣治 。其治明洪武二十年,知縣楊辛建,繼宦者節次增置,規模始備。弘治十一年,知縣景芳重修。廳北為知縣宅。

東為主簿署 ,今裁廢。

西為典史署

其別廨有察院 ,在縣治東。

布政分司 在縣治南,今廢。

府館 在縣治東,今廢。

陰陽學 、醫學 俱在縣東街。

僧會司 在日光寺

「《鄉約》所 」 在縣治東南。

新建倉 康熙三十三年,巡撫顧汧捐俸檄建。計二十間,在縣城東街路北。

預備倉 在縣治西北,知縣楊辛建。

常平倉 :在縣治西北,知縣趙友琴建。

義倉 一在《柳園集》,一在《社村集》。

社倉 一在《柏鶴集》,一在《三塚集》。

「廣額」 養濟院 知縣趙友琴,每冬月,捐穀煮粥濟之。在白衣菴內。

演武場 在縣治東南

林縣

縣治 其治,明洪武三年,縣丞劉彥禮創建。弘治間,縣丞蕭丞增修,廳北為知縣宅。

西為主簿署 ,今裁廢。

東南為典史署

布政分司 在縣治東

按察分司 在縣治西。有兵科夏言扁、《獨坐亭記》。知縣謝思聰增修,今改為察院。

府館 今廢

陰陽學 在縣治東

僧會司 在寂靜寺

鄉約所 在城北

鼓樓 在大街中,今廢。

新建倉 康熙三十三年,巡撫顧汧捐俸檄建。計一十五間。在縣城常平倉內。

預備倉 ,在黃華坊街北,知縣謝思聰重修。常平倉 ,在預備倉東。謝思聰增修。

社倉四 洪武二十一年建。後知縣王梁改設於東姚、臨淇、河澗、姚村四處,以便東西南北之人。

養濟院 「在預備倉」 西。

漏澤園 在縣治西北

演武場 在縣治東南

磁州

州治 。其治隋開皇十年建,明洪武三年重建。嘉靖四十二年,知州栗永爵修。康熙二十二年,任塾重修。廳北為知州宅。

東為州同署 今廢

西為州判署

南為吏目署

其別廨有東察院 ,在州治西,係布政分司改;「西察院 」 ,係太僕分司,後改都察院,因罷,移駐,又改。

城守都司署 在州治東,即守禦千戶所改。中軍守備署 ,即按察分司改。

滏陽驛 裁廢

陰陽學 、醫學 在州治東,今俱廢。

僧正司 在大明寺

「道正司 」 在城隍廟。

稅課司 今廢

遞運所 今廢

鄉約所 在南關

譙樓 「在滏陽坊,壘石為臺,上建重樓,左右建鐘鼓樓。」

新建倉 康熙三十三年,巡撫顧汧捐俸檄建。計二十間,在常平舊倉空基內。

預備倉 在州治東北,府君廟右。

義社倉 :知州任塾重建二所。

養濟院 「在州治西。」

漏澤園 在南、北二關外。

演武場 在南關外

武安縣

縣治 。其治明洪武三年,縣丞啜靄建,規模卑隘。成化十九年,知縣張澤拓而新之。二十三年,知縣李永昂增葺。繼宦者如李椿茂、趙悅學、王廷輔等,節次修建。廳北為知縣宅。

西為主簿署 今裁

東為典史署

其別廨有布政分司 ,在縣治南。

按察分司 在縣治西,今廢。

考證

固鎮巡檢司 今裁

陰陽學 、醫學 俱在縣治南,今並廢。

僧會司 在妙覺寺

紫金樓 即縣北城上鐘樓,知縣李椿茂有《記》。新建倉 ,康熙三十三年,巡撫顧汧捐俸檄建。計一十九間,在舊常平倉基內。

預備倉 在縣治東,今圯。

常平倉 即預備倉,久圮,知縣陳灝重建。養濟院 在北關內。

育嬰堂 :在內城外東廂。康熙四十七年,知縣黃之孝建。

漏澤園 舊在西北二關外,今增置四關之外。演武場 在南關外。

涉縣

縣治 其治,明洪武三年,縣丞吳得城因舊址重建。萬曆二十六年,知縣李天柱重修。廳北為知縣宅。

西為典史署

其別廨有「東察院 」 ,在縣治東。

按察分司 在縣治東。今廢。

府館 在大街東

陰陽學 、醫學 俱在大街。

僧會司 在妙覺寺

道會司 在清涼觀

巡檢司 在偏店鎮,今裁。

新建倉 康熙三十三年,巡撫顧汧捐俸檄建。計二十二間,在常平倉舊基址內。

預備倉 四座,在縣治西北。

廣積倉 在大街坊西

稅課局 在南街,今廢。

惠民藥局 在大街西北,順治五年,知縣任佐修。

養濟院 在縣治南

《漏澤園 》在北關外。

演武場 在城西北

彰德府學校考        府志 编辑

本府

本府儒學 在府治西北。宋至和間,忠獻韓琦判相州時建。元至元六年修,有許有壬「記。」 明洪武三年再建。欽降制書、雅樂,營造祭器、廚庫。弘治九年,知府馮忠建。明倫堂五楹,尊經閣五楹,閣前兩廂房,閣後四教亭。萬曆四十三年,閣後建昭文樓五楹。天啟四年修,崇禎十三年再修。

皇清順治十五年,知府宋可發重修。康熙三十二年

兩廡傾圮。三十三年,知府湯傳楷重修。

先師廟五楹 ,舊名「大成殿。」 嘉靖九年,改正《祀典》。

詔稱廟不稱殿

皇清因之。康熙二十三年、頒

御書《萬世師表》匾額懸其內。康熙三十三年頒 御製。

《先師孔子贊》並四配贊勒石廟庭兩廡、列於廟之

東、西戟門之前為櫺星門,又前曰「宮牆萬仞」 ,再前曰《鄴郡人文》。外為泮池,跨石橋於上。左右二坊:曰「崇道」 ,曰「育賢。」 廟之後為明倫堂,東西齋房。堂之後為尊經閣。閣之後為昭文樓,東西號房奎。樓在左,射圃在右。明洪武初,定以仲春仲秋上丁日遣官祭孔子於國學。至十五年,始詔天下儒學通祀孔子,以仲春秋上丁為期。先期齋戒省牲,一如《會典》。

啟聖祠 :在尊經閣右。順治十五年,通判張學孟重建。明嘉靖九年,詔天下學宮各建啟聖公祠,祀叔梁紇;以先賢顏無繇、曾點、孔鯉、孟孫氏配享,先儒程珦、朱松、蔡元定從祀。

皇清因之。

文昌祠 :在昭文樓之西北隅。每歲於春秋上丁日,繼文廟祭之。

敬一亭 舊在四教亭後,明嘉靖八年奉敕建,詔貯御製《敬一箴》碑,列南面。左右碑各二,鐫程子「視聽言動四箴」 ,及范浚《心箴》焉。

名宦祠 在聖廟之東。祀漢姚期,唐宋璟,明焦顯、張惠、彭辨之、章甫端、李珉、張天馭、梁一龍、賀邦泰、何鯉、帥機、張聚秀、高推、楊千古。

皇清吳景道、塗廓、李廕祖、朱昌祚、佟鳳彩,每歲於春

秋上丁日,繼文廟祭之。

鄉賢祠 在聖廟之西。祀唐戴胄、張蘊古,宋韓國華、韓琦、姚興,元許有壬,明郭資、石璞、李宏、劉潔、李剛、李溥、崔銑、馬卿、李道、翟政、賈錠、張士隆、郭瑲、徐憲、劉潺、李和、郭清、許復禮、鄭鎬、李秦、李學詩、安汝邦、郭樸、崔士棨、劉魯、安文璧、許光大、吳定、尚存義、于英、申溪、許宗禹、許登仕尚鐮。

皇清呂化舜、張孟賢、李維屏、孫啟賢、許純,每歲於春

秋上丁日,繼文廟祭之。

孝子祠 舊在南關外,後因水圯,移建文廟內,祀漢孝子郭巨等。

社學 明嘉靖四年,同知王維屏建社學六所。城內二、四關各一。今在關者俱廢,在城者尚存。

皇清康熙二十六年,知府董延祚捐修,二十九年知。

府吳肇新延師訓課,在府治前,內有《崔文敏公舊碑記》。

義學 康熙二十七年,知府吳肇新奉撫院閻興邦檄,設立義學于府學內。康熙三十年,知府湯傳楷每歲捐給修脯,延生員王建中於府學教課士子。

學田 原額租銀十四兩零,存留充歲修。

文廟之費

各縣

安陽縣儒學 在縣治西。明洪武三年,知縣蔡誠建。正德九年,知縣章綸大修廟學,煥然鼎新。邑人崔銑為《記》。

先師廟五楹 ,即大成殿,東西兩廡。前戟門、神廚、神庫、省牲所、更衣所俱列其傍。又前櫺星門外泮池,左右二儒學門。廟之後為明倫堂,知縣馬國楨重建。堂後為尊經閣,正德十五年,知府陳策建。閣後為敬一亭,嘉靖十年,知府王天民建,有記。亭右為啟聖祠。嘉靖二十五年,知縣張九皋增修廟學,建泮池坊、更衣所,補置祭器,并修啟聖祠。有《修學記》。

文昌祠 在明倫堂東偏。嘉靖間,教諭韓溉等公建,有《記》。

名宦祠 祀:「晉荀勗,明楊千古、蔡誠、章綸、石寶、鍾萬鎰、馬允登、朱冠、高推、張聚秀、陳夢雷。」

皇清李蔭祖、朱昌祚、吳景道、佟鳳彩、塗廓

鄉賢祠 祀:「唐戴胄、張蘊古,宋韓國華、韓琦、姚興,明石得、石璞、翟政、劉潺、李和、張孟賢、賈錠、徐憲、李道、郭瑲、崔銑、張世隆、郭清、鄭鎬、郭樸、許復禮、李學詩、安汝邦、許光大、吳定、劉魯、崔士棨、于英、申溪、安文璧、許宗禹、許登仕、尚存義、尚鐮、呂化舜。」

皇清李維屏孫啟賢《許純》

宋韓忠獻《醉白堂 》,今廢。

教諭、訓導二署 在西偏。

社學 在鼓樓後香巷口。康熙二十五年,知縣武烈捐修。二十九年,知縣馬國楨延師訓課。義學 ,康熙三十二年,知縣馬國楨刱建。七所俱延師訓課。有《記》。

學田 萬曆年間,巡鹽御史余畢、馬、潘李共置上地二頃四十畝,每畝徵銀三分八釐,共九兩一錢二分,徵完候文提取。又巡按御史曾置上地一頃,每畝納租銀三分八釐,共銀三兩八錢,徵完解布政司。

湯陰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宋大觀元年建。元末燬於兵。明洪武二年,縣丞邢庸始建。成化五年,知縣尚璣建大成殿、明倫堂及齋舍廚庫,有長洲吳寬《記》。弘治間,主簿張寰修。

「先師廟」 五楹 ,即大成殿。東西兩廡。前戟門。明知

縣:王應震、楊樸、呂為龍、沙蘊金。

皇清知縣康引叔相繼修葺。又前櫺星門,明通判鄭

如阜創建內泮池,上跨石橋。明知縣朱可進創建,廟後為「明倫堂」 ,天啟二年知縣楊樸重修。堂後為「尊經閣。」 明知縣侯芝建,沙蘊金「重修。」 「敬一亭 」 ,嘉靖九年知縣盧學之奉旨建。啟聖祠 在明倫堂左,嘉靖十一年知縣唐堯民建。順治十年知縣楊藻風重修。

文昌祠 在尊經閣西,明知縣魏汝松建。名宦祠 在戟門西。

鄉賢祠 在戟門東

博文齋 、約禮齋 :崇禎九年建,今圯。

教諭、訓導二署 今俱廢。

精忠書院 在精忠廟東,今存遺址。

主靜書院 在城隍廟東,有崔文敏記,今廢。社學 一在縣治東南,知縣尚璣建,今廢。一在伏道。一在𨚍城,元隱士鄭居仁創,舊有碑記,今遺址尚存。一在江窯里,一在鹿樓村,生員魏儒、李孔嘉創。今俱廢。

義學 二所康熙二十七年,知縣趙光貴奉巡撫閻興邦檄建。一在南門內,一在北門內。學田 額地九十五畝,徵銀五兩五錢一分五釐四毫八纖五沙。廛房十二間,徵租銀五兩七錢六分。共徵銀十一兩二錢七分五釐四毫八纖五沙。解學道給發貧生。

臨漳縣儒學 在縣治美化坊。明洪武二十八

年楊辛移建。嗣後知縣延衡、劉衡、周瓛、劉漢、景芳、甯河于宗德、王良佑等曾葺。

皇清順治八年,知縣王象天重修。

先師廟五楹 ,即大成殿。東西兩廡。前戟門、泮池。

跨石橋又前櫺星門。知縣孔賢建。廟西北為「明倫堂」 ,東北為「敬一亭。」

啟聖祠 在碑亭後

文昌祠 「在聖廟後。」

名宦祠 在戟門左

鄉賢祠 在戟門右

明倫堂之東西,有「日新」 、「時習」 二齋。敬一亭之左偏,為教諭、訓導二署。

漳陽書院 在東關外。知縣丁允亨建,今廢。建才書院 在東門街南。明知縣趙友琴建,今廢。

社學 舊建於文廟之後,改為「楊公祠。」

義學 康熙二十八年,知縣陶穎發創立於縣治之南,延師訓課。

學田 上地一頃五十五畝一分九釐,徵租銀十五兩五錢一分九釐。薄地三十八畝一分一毫八絲,徵租銀一兩九錢五釐九絲。堆沙地二十二畝二分九釐二毫二絲,徵租銀四錢四分五釐八毫四絲四忽。共徵銀十七兩八錢六分九釐九毫三絲四忽,解學道,給發貧生。

林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元至元間,知州事李誠建。明知縣丁瑄、王雲、張崇雅、謝思聰俱重修。

先師廟五楹,東西廡,前戟門、泮池,跨石橋,又前櫺。

星門廟之後為「明倫堂。」 「進德」 、修業二齋堂之後為「尊經閣。」 明同知王都改修。

敬一亭 址存

啟聖祠 在聖廟東,嘉靖二十六年建,同「名宦」 、「鄉賢」 二祠。有記。

文昌祠 明知縣崔文高移建于鄉賢祠前。名宦祠。

鄉賢祠 祀漢李固、杜喬、郭巨諸賢。

魁星閣 ,知縣王玉麟重修。

教諭、訓導二署 在聖廟東北隅。

黃華書院 在縣西南黃華坊。金學士王庭筠讀書處。明推官張應登詳請興復,建正學堂、萬卷樓、讀書臺、桂香閣,東西房三十間,為諸生講習之所。有學士館,祀王庭筠及張應登生祠。康熙二十七年,巡撫閻興邦行設立義學。知縣徐岱重修正學堂、萬卷樓,又建房十二間,延師訓課,士多就業焉。

社學 舊一十三處,惟東姚社一處。鄉民靳騰雲重修。其一設在縣治前者,今改「旌善亭」 ,餘俱廢。

學田 舊無

磁州儒學 在州治東北。明洪武五年,知州周敏改建,規制未備。正德十一年,知州張珂作「明倫堂、膳堂、倉庫、神廚。」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知州任塾重加修造,煥然鼎新。

先師廟五楹,東西兩廡。前戟門、泮池,上跨石橋、池。

南櫺星門廟之後為明倫堂。俱明知州張珂建。康熙十年,知州趙纘重修。左右進德、修業二齋。堂後尊經閣,明知州劉竣建,知州任塾重修。「敬一亭 」 在明倫堂西,今廢。

啟聖祠 在聖殿東,順治八年,知州沈秉公建。文昌祠 在啟聖祠東,明知州高紹光建。名宦祠 在泮池東。

鄉賢祠 在泮池西

程、宗二公祠 在文昌祠後,合祀宋磁州守程珦宗澤。明倫堂西北為學正署 ,東北為訓導署 ,俱知州任塾建。

社學 六所今俱廢

學田 額地一頃六十八畝四分,徵租銀八兩四錢二分,解學道給發貧生。

武安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金天會年建。明弘治初,知縣李永昂重修。有宋《大觀聖作碑》。元復撰改封《大成至聖文宣王碑記》。

先師廟五楹,東西兩廡,前戟門俱知縣陳灝重修。

又前櫺星門,知縣張文華、教諭劉動重修。外為泮池,跨石橋。廟之西為明倫堂,明知縣李椿茂重修。順治十八年,知縣陳之辰、教諭孟瑁重修。戟門東為「敬一亭,明知縣李椿茂重建。」

啟聖祠 順治七年,教諭郭萬仞移建。

先師廟後

文昌祠 在敬一亭之前。

魁星樓 在縣東南。明知縣周日強修。康熙三十二年,知縣陳灝重修。俱有《碑記》。

名宦祠 戟門東

鄉賢祠 戟門西

《時習》《日新》二齋 明知縣李椿茂重修。

教諭、訓導二署 在文廟西。明知縣李永昂、唐交各加修葺。

紫金書院 萬曆間,知縣李椿茂建。今廢址在「敬一亭」 後。

義學 舊設九所,今俱廢。康熙三十年,知縣陳灝捐俸重修。

社學 :舊設社學四區,取民間子弟貧無藉者教之。明知縣周日強設處地租四十石,以供束修。又于賢孝村,亦創社學一區,置地租十石,延師訓課,資給薪水。

學田 額地一頃三十六畝六分,徵租銀十二兩二錢九分四釐,解學道給發貧生。

會田 明知縣李椿茂捐俸及義民劉賓伊、王化中所捐而置之者,名之曰「會田。」 以其為士子會文之所需,不在申報之數。一在陽邑鎮,地一頃一十畝,輸租六十石。一在叢井村,地三十五畝,輸租一十五石。萬曆三十七年置。

涉縣儒學 在縣治北門內。舊在城西南隅,有宋《大觀碑》,後燬。元改建于此。明洪武三年,縣丞吳得誠重建。歷明及

皇清知縣卜鏞、王惟問、李天柱、劉璿、王光培相繼修。

先師廟:三楹二翼,東西兩廡,前戟門,又前櫺星門。

外為泮池,廟之西為「明倫堂」 ,洪武三年,縣丞吳得誠建;堂之後為「敬一亭」 ,嘉靖五年建。

啟聖祠 :在明倫堂西北。康熙二十六年,知縣王光培改建。

文昌祠 在文廟西南,知縣王光培修。

魁星樓 在文廟左。明知縣刁良重建。

名宦祠 在戟門東

鄉賢祠 在戟門西

進德、「修業」 二齋 :在明倫堂之左右。

訓導署 在明倫堂西

興文書院 在明倫堂西。

社學 舊在西街,久廢。康熙二十七年,奉憲檄修治,延師以課寒士。

學田 :木井村地五十二畝,徵租銀十兩四錢二分六釐二毫一忽。西岡村地六十畝,徵租銀七兩一錢五分。共徵銀十七兩五錢七分六釐二毫一忽,解學道給發貧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