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467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百六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百六十七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百六十八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六十七卷目錄

 汝寧府部彙考一

  汝寧府建置沿革考

  汝寧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汝寧府星野考

職方典第四百六十七卷

汝寧府部彙考一 编辑

汝寧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本府

《禹貢》
豫州之域春秋時為蔡沈賴江道柏房黃
编辑

弦、息、蓼諸國地。戰國楚魏二境之交。秦為潁川郡之西南境。漢析梁、沛二郡地,置汝南郡,以豫州刺史領之。東漢、魏、晉皆仍舊焉。劉宋初,以汝南郡屬豫州。景明初,復立司州,仍治汝南郡,號其城曰「懸弧。」 後魏改司州為豫州。東魏因之,改治新蔡郡。北齊復改豫州為司州,治義陽郡。隋初,廢郡置蔡州。大業初,復廢州為汝南郡,屬豫州。唐乾元間,置豫州。寶應初,以避諱,改蔡州汝南郡,屬河南道。五代漢為防禦州。宋為蔡州淮康軍,屬京西北路。金為蔡州鎮南軍。元初為蔡州,後改汝寧府。明初仍舊。成化十八年,陞信陽縣為州。弘治十八年,又增置真陽縣屬焉。

皇清因之,領州二,縣十二。

汝陽縣:附郭。

周為沈國地。戰國屬楚。秦屬潁川郡。漢始置汝陽縣,屬汝南郡。東漢、晉皆因之。南北朝、劉宋、後魏俱屬汝陽郡。隋大業初,復置汝南郡,以縣屬焉。唐貞元七年,析置汝陽縣,並屬蔡州汝南郡後復省入。宋屬蔡州淮康軍。金屬蔡州鎮南軍。元初廢,縣尋復置,改屬汝寧府。明屬汝寧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三里。

上蔡縣

上古蔡國。周武王封弟叔度於蔡,成王封其子蔡仲,即此。戰國屬楚。秦屬潁川郡。漢始置上蔡縣,屬汝南郡。東漢、晉皆因之。南北朝後魏析置臨汝縣。北齊二縣俱廢。隋開皇初,改置武津縣。大業中,復為上蔡。唐屬蔡州汝南郡。宋屬蔡州淮康軍。金屬蔡州鎮南軍。元屬汝寧府。明仍舊屬。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六里。

確山縣

周春秋為江國。戰國屬楚。秦屬潁川郡。漢置朗陵、安昌二縣,屬汝南郡。東漢省安昌入朗陵。晉以朗陵屬汝南郡,復置安昌縣,改屬義陽郡。南北朝東魏省朗陵入安昌縣,屬初安郡。隋開皇十八年,改安昌曰朗山,縣還故屬。唐屬蔡州汝南郡。宋大中祥符五年,始改為確山縣,屬蔡州淮康軍。金屬蔡州鎮南軍。元屬「汝寧府。明初省入汝陽縣。洪武十四年,復置,屬汝寧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里。

新蔡縣

上古呂國。周春秋時,蔡平侯徙都於此,故曰新蔡。戰國屬楚。秦屬潁川郡。漢始置新蔡縣,屬汝南郡。東漢因之。晉屬汝陰郡。南北朝、劉宋、東魏俱屬新蔡郡。隋開皇初,廢郡置舒州,改縣曰汝北。大業初,州廢,縣仍舊屬汝南郡。唐屬蔡州汝南郡。宋屬蔡州淮康軍,金、元俱屬息州。明屬汝寧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二里。

西平縣

周春秋為柏子國。戰國屬韓。秦屬潁川郡。漢始置西平縣,屬汝南郡。東漢、晉、南北朝、劉宋因之。後魏改置襄城郡。北齊改汝南為文成郡,治此。隋開皇初,郡廢,縣還故屬。唐貞觀元年,省入郾城。開元四年,復置,屬蔡州汝南郡。宋屬蔡州淮康軍。金屬蔡州鎮南軍。元屬汝寧府。明屬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二里。

遂平縣

上。古房國地。周春秋時,為房子國。楚靈王并其地,吳王闔閭弟夫概奔楚,封於此。漢置吳房縣,屬汝南郡。東漢、晉皆因之。南北朝、後魏改曰遂寧縣,屬襄城郡。隋大業初,復為吳房縣,仍屬汝南郡。唐元和十二年,李愬平吳,元濟始改曰遂平縣,屬蔡州汝南郡。宋屬蔡州淮康軍。金屬蔡州鎮南軍。元初省入汝陽縣。至元三十年。復置。屬汝寧府。明屬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八里

真陽縣

周為沈國地。春秋屬楚。秦屬潁川郡。漢置慎陽縣,屬汝南郡。東漢、晉皆因之。南北朝、劉宋始改曰真陽縣。東魏改屬義陽郡。北齊因之。隋開皇初,郡縣俱廢,尋復置,改縣曰真丘。大業初,仍改真陽縣,屬汝南郡。唐載初元年,改曰淮陽縣。神龍元年,復故名,屬蔡州汝南郡。宋屬蔡州淮康軍,金、元俱屬息州。明初省入汝陽縣。弘治十八年復置,屬汝寧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五里。

光州

周春秋時為弦、黃、蔣三國地。戰國屬楚。秦屬九江郡。漢、東漢俱為汝南、江夏二郡地。三國魏析置弋陽郡,屬豫州。晉為弋陽、汝陰二郡。南北朝劉宋因之。東魏為新蔡郡。北齊改屬司州。隋仍為弋陽郡,屬揚州,以定成縣屬焉。唐始為光州。乾元初,復為光州弋陽郡屬淮南道。宋紹興二十八年,改曰蔣州,尋復為光州光山軍,屬淮西路。元屬汝寧府,省定城縣入焉。明初,屬鳳陽府。洪武十四年,復改屬汝寧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二里。領縣四:

光山縣

周春秋為弦國。秦屬九江郡。漢置西陽縣,屬江夏郡。東漢因之。晉屬弋陽郡。南北朝東魏改置光城縣,屬廣陵郡。隋開皇初,始改曰光山縣,仍屬弋陽郡。唐屬光州弋陽郡。宋屬光州光山軍。元屬光州。明屬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九里。

固始縣

周春秋為蓼國地。戰國楚莊王以其地封孫叔敖子僑為寢丘,即此。秦屬九江郡。漢置寢縣,屬汝南郡。東漢建武二年,始改寢縣為固始縣。晉屬汝陰郡。南北朝劉宋屬新蔡郡。東魏、北齊皆因之。隋屬弋陽郡。唐屬光州弋陽郡。宋屬光州光山軍。元屬光州。明初屬鳳陽府。洪武十四年,改屬光州。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九里。

息縣

周春秋為息侯國。秦屬九江郡。漢始置息縣,屬汝南郡,後徙於東,改曰新息縣。東漢析置褒信縣,屬汝南郡。三國魏屬仍舊。晉屬汝陽郡。南北朝劉宋析置北新息、南新息二縣,仍屬汝南郡。隋復為新息縣。唐武德四年,置息州。貞觀元年州廢,以縣屬蔡州汝南郡。宋屬蔡州淮康軍。金泰和八年,復置息州,以新息縣為附郭。元至元三年,省入息州,屬汝寧府。明初,降為縣,屬潁州。洪武十四年,改屬光州。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九里。

商城縣

周。春秋為黃國地。秦屬九江郡。漢置新郪縣,屬汝南郡。東漢建初四年,徙宋公於此,改曰宋縣。晉屬汝陰郡。南北朝劉宋改置宋城縣。東魏為宋安縣,屬廣陵郡。隋開皇初,改曰殷城縣,屬弋陽郡。唐武德元年,置義州。貞觀元年州廢,以縣屬光州弋陽郡。宋始改商城縣屬光州光山軍,尋省入固始縣。元仍舊。明初屬鳳陽府。成化十一年,以固始縣西南鄉復置商城縣,屬光州。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六里。

信陽州

周為申國,即宣王封申伯之城。秦屬南陽郡。漢置平氏縣。東漢因之。三國魏改置義陽縣,又置弋陽郡治之。晉屬義陽郡。南北朝、東魏、隋俱仍舊。唐武德初,改為申州。貞觀初,又改義陽郡,縣屬如故。宋改義陽縣曰信陽,屬信陽軍。元始改為信陽州,屬汝寧府。明洪武十年,降為縣。成化十一年,復陞為州,仍屬汝寧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七里。領縣一:

羅山縣

周春秋時蔡地。秦為潁川郡地。漢為鄳縣,屬江夏郡。東漢、晉皆因之。南北朝、北齊置高安縣。隋始改高安縣曰羅山,屬義陽郡。唐武德四年,置南羅州。八年州廢,以縣屬申州義陽郡。宋初省入義陽軍,後復置,屬信陽軍。元屬信陽州。明洪武十年,改屬汝寧府。成化十一年,復屬信陽州。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里

汝寧府彊域考  通志府州縣志合載 编辑

汝寧府疆域圖

汝寧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江南鳳陽府霍丘縣界四百七十里,西至南陽府泌陽縣界一百七十里。

南至湖廣黃州府黃陂縣界四百一十五里,北至開封府西華縣界一百一十五里。

東南至湖廣黃州府羅田縣界。

東北至江南鳳陽府潁州界。

西南至湖廣德安府應山縣界。

西北至南陽府舞陽縣界。

東西廣六百四十里,南北袤五百三十里。自府治北至省城四百八十里,又北至

京師二千二百里

汝陽縣:附郭。

東至新蔡縣界九十里,過界至縣五十里。西至遂平縣界五十里,過界至縣四十里。南至真陽縣界九十里,過界至縣三十里。北至上蔡縣界三十五里,過界至縣三十五里。東南至息縣界一百二十里,過界至縣七十里。東北至項城縣界九十里,過界至縣三十里。西南至確山縣界四十五里,過界至縣四十五里。

西北至西平縣界六十里,過界至縣六十里。東西廣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五里。上蔡縣

東至開封府項城縣界一百里,至項城縣治一百二十里。

西至西平縣界三十里,至西平縣治六十里。南至汝陽縣界三十五里,至汝陽縣治七十里。北至開封府西華縣界三十五里,至西華縣治一百四十里。

東南至汝陽、項城兩縣界,九十里。

東北至商水縣界五十里,至商水縣治九十里。西南至遂平縣界三十里,至遂平縣治六十里。西北至郾城縣界四十五里,至郾城縣治九十里。

東西廣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七十里。自縣治南至府城七十里,北至省城三百八十里,又北至

京師二千一百三十里

確山縣

東至汝陽縣界五十里

西至南陽府泌陽縣界七十里。

南至信陽州界八十五里。

北至遂平縣界六十里

東南至真陽縣界五十五里。

東北至汝陽縣界四十五里。

西南至信陽州界九十里。

西北至泌陽縣界七十里。

東西廣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五里。自縣治東北至府城九十里,北至省城五百一十里,又北至

京師二千三百八十里

新蔡縣

東至江南鳳陽府潁州界五十里,至潁州一百

八十里

西至汝陽縣界六十里,至汝陽縣一百四十里;南至息縣界一十六里,至息縣一百二十里;北至開封府項城縣界四十五里,至項城縣一百零五里。

東南至潁州息縣兩處界。

東北至開封府沈丘縣界五十里,至沈丘縣一百里。

西南至真陽縣界五十里,至真陽縣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

東西廣一百一十里,南北袤六十一里。自縣治西至府城一百四十里,北至省城五百里,又北至

京師二千三百里

西平縣

東至上蔡縣界三十里,至上蔡縣三十里;西至南陽府舞陽縣界八十里,至舞陽縣十里;南至遂平縣界四十里,至遂平縣二十里;北至開封府郾城縣界三十里,至郾城縣三十里。

東南至上蔡縣界

東北至郾城縣界,三十里。

西南至泌陽縣界一百一十里。

西北至舞陽縣界六十里。

東西廣一百一十里,南北袤七十里。自縣治東南至府城一百三十里,北至省城三百六十里,又北至

京師一千九百二十里

遂平縣

東至上蔡縣界三十里,至上蔡縣六十里;西至南陽府泌陽縣界七十里,至泌陽縣一百八十里。

南至確山縣界三十里,至確山縣九十里。北至西平縣界三十里,至西平縣六十里。東南至汝寧府九十里。

西北至舞陽縣,一百二十里。

東北至

西南至

東西廣一百里,南北袤六十里。自縣治東南至府城九十里,北至省城四百二十里,又北至

京師二千二百九十里

真陽縣

東至新蔡縣界七十里,至新蔡縣一百二十里;西至確山縣界三十五里,至確山縣九十里;南至羅山縣界九十里,至羅山縣一百二十里;北至汝陽縣界二十三里,至汝陽縣一百二十里。

東南至息縣界四十五里,至息縣九十里。西南至信陽州界七十里,至信陽州一百四十里。

東北至汝陽縣界七十里。

西北至確山縣界三十五里。

東西廣一百零五里,南北袤一百一十三里。自縣治北至府城一百二十里,又北至省城六百二十里,又北至

京師二千四百里

光州

東至固始縣界,七十里。

西至光山縣界,三十里。

南至湖廣黃州府麻城縣界,七十里。

北至息縣界四十里

東南至

東北至

西南至

西北至

東西廣一百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自州治西北至府城二百七十里,北至省城八百里,又北至

京師二千四百里

光山縣

東至光州界二十里

西至羅山縣界,六十里。

南至湖廣黃州府麻城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息縣界八十里。

東南至商城縣界,七十里。

西南至黃安縣界八十里。

東北至

西北至

東西廣一百里,南北袤二百里。自縣治東至光州城四十里,北至府城二百七十里,又北至省

考證

城七百五十里又北至

京師二千七百里

固始縣

東至江南鳳陽府霍丘縣界五十里,過界抵縣治一百四十里。

西至光州界七十里,「過界」 抵州治一百四十里。南至商城縣界六十里。

北至江南鳳陽府潁州界六十里,「過界」 抵州治八十里。

東南至江南廬州府六安州界九十里,過界抵州治一百八十里。

東北至江南鳳陽府潁州界九十里,過界抵州治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商城縣界一百里,過界抵縣治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息縣界九十里,過界抵縣治二百二十里。

東西廣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自縣治西至光州城一百四十里,西北至府城四百里,北至省城七百六十里,又北至

京師二千五百六十里

息縣

東至固始縣界二百二十里,至固始縣二百八十里。

西至真陽縣界四十里,至縣九十里。

南至光山縣界一十里,至縣九十里。

北至新蔡縣界一百里,至縣一百二十里。東南至光州界六十里,至州九十里。

西南至羅山縣界十八里,至縣六十里。

東北至潁州界一百四十里,至州三百里。西北至

東西廣二百六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自縣治東南至光州城八十里,西北至府城一百八十里,北至省城六百九十里,又北至

京師二千四百里

商城縣

東至江南鳳陽府霍丘縣界六十里,至霍丘縣一百八十里。

西至光山縣界六十里,至光山縣一百二十里。南至湖廣黃州府羅田縣界一百二十里,至羅田縣二百八十里。

北至固始縣界五十里,至固始縣一百里。東南至江南廬州府六安州界一百一十里,至六安州三百里。

西南至湖廣麻城縣界九十里,至麻城縣一百八十里。

東北至

西北至光州界六十里,至州治一百二十里。東西廣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一百七十里。自縣治西北至州城一百九十里,又西北至府城三百九十里,北至省城八百七十里,又北至

京師二千七百里

信陽州

東至羅山縣界,六十里。

西至南陽府桐柏縣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湖廣德安府應山縣界,九十里。

北至確山縣界九十里

東北至

東南至

西南至

西北至

東西廣一百八十里,南北袤一百八十里。自州治東北至府城二百七十里,北至省城七百二十里,又北至

京師二千四百里

羅山縣

東至光山縣界二十里,過界抵縣治六十里。西至信陽州界六十里,過界抵州治六十里。南至湖廣黃州府黃陂跕一百八十里,過界抵黃安縣治八十里。

北至真陽縣界二十里,過界抵縣治一百里。東南至光山縣界四十里,過界抵縣治七十里。西南至湖廣孝感縣界一百二十里,過界抵縣治一百八十里。

東北至光山縣界五里,過界抵縣治三十里。西北至信陽州界六十里,過界至真陽界一百三十里,入確山縣八十里。

東西廣八十里,南北袤二百里。自縣治西北至信陽州城一百二十里,北至府城二百四十里,又北至省城七百六十里,又北至

京師二千四百里

形勝附 编辑

本府。汝陽縣附郭。

《水經》:「汝水屈曲,形若垂瓠。」

《輿地紀勝》:「隱然巨屏,端若長城。」

《元志》:「豫州於四方最中,汝南於豫州最中。」 《府志》:「負山面淮,控扼潁、蔡,居天下之最中。自漢以來,為國家守此土以捍患固圉者,代不乏人。而劉望、李希烈、吳元濟輩,恃其險阻,因之弄兵者,亦往往而有。」

「郡之恃水為固者三,遶乎境之北,蜿蜒而入於淮、汝者澺水也。亙乎境之南,逶迤而流於潁、蔡者淮水也。發源於雲莊諸石,自西東下,折而北向,復自東而南,曲抱城之三面,若懸瓠然者,汝水也。」 是三水者,瀠洄數百里,有若襟帶,非一郡之勝概哉?且昔南有柴潭,北有練江,近在郊圻,尢稱險要。故金主之被困也,北守練江,而元倴盞之師不得渡;南守柴潭,而宋孟珙之軍亦不敢逼。至若恃山為固者,又不可勝數。如遂平之嵖岈山,唐李愬之所攻戰也,亦黃巢之所退保也。確山之樂山,李愬之所屯軍也。光州之寨山,元陳老之所立寨也。商城之金剛臺,宋張昂與元余思明之所盤踞也。信陽之士雅山,魏將元英之所築營壘也。而其最險者,又莫若信陽之冥阨,與羅山之大隊二關。故春秋之時,蔡侯與吳子伐蔡,還塞大隊。《信陵君有》云:「行三千里而攻冥阨之塞,所行甚遠,所攻甚難。」

《汝陽縣志》:「邑當天中,介梁楚間,為古豫州奧區。上蔡縣。」

《河南通志》:「西峙蘆岡,南縈沙水。」

《邑志》:「上蔡原隰平衍,無高山大川之勝。然蔡岡鎮其東,蘆岡踞其西,沙河環其南,洪河遶其北,為汝南門戶。」

確山縣

《河南通志》:「群山列障,眾水環流。」

《邑志》:「南臨中州,北達吳、房,西通泌陽,東接郡治。朗山崔嵬,淮水瀠洄,亦中原咽喉重地也。邑東北皆平原曠野,西南則萬山環抱,棠溪冥阨諸險皆在百餘里間,控荊、襄,達嵩、洛,通宛、葉,八方輻輳之地也。」

新蔡縣

《河南通志》:「遠臨汝水,近接潢河。」

《邑志》:「蔡雖中土之裔方,實南北之要會也。襟洪帶汝,皆毓秀鍾靈之概。」

又「新蔡雖無高山大川,而岡陵環拱潢、汝,襟帶西平縣。」

《河南通志》:「北帶白坡之水,西屹諸石之山。」 《邑志》:「前連吳房,後接定陵,左倚舊蔡,右達不羹,馬鞍、雲莊屏翰於西,汝海宛蜒於東,四通五達,汝南之門戶也。其地平衍,鮮磽确,溝渠環繞。」 《八景》。

《柏亭春藹  》,雲莊雪霽  。周泊漁歌,義岡牧笛  ,龍淵夜月  ,《籹臺野雲》,鄧陂澄波  ,郅塚煙樹。

遂平縣

《河南通志》:「嶴山鎮其西,石河遶其北。」

《邑志》「襟帶長河,距箕峻嶺,脈接嵩嶽,氣通汝淮,南衝滇楚,北達燕趙,形勢深厚,為汝南屏障十景。」

嵖岈仙洞  ,文城古跡  。嶴崍秋雲,石洋春水  。鳳臺夜月  ,沙河晚渡。濟瀆行祠  ,禪林塔影  。丹陽福地,牛池紫霧。

真陽縣

《河南通志》:「南俯淮河,北連滇水。」

邑舊《志》:「左環汝、潁,右擁天目,北依懸瓠,南襟淮浦。確羅諸山,盤桓於西北,汝、洪二水,周繞於東南。峻嶺平疇,地靈川秀,自是蔡州之勝地也。」

《原志》
八景
编辑

道院龍池 ,在東嶽廟後,土人相傳有神物在其中。

禪林「鴈塔 」 ,在彌勒寺內。崔嵬千尺,迥出霄漢。橫山晚照 ,晴空中,夕陽微曛,燦若文錦,對之塵襟頓爽。

淮水春瀾 春漲,時雪浪排空,為東南巨觀。南龍古岡 有臺七,望之纍纍然。明邑侯徐公霓均田經始,立石臺上。

朝元廢觀 ,建廢莫考,止遺址一墟而已。故老傳:「每春雲秋月,有仙人形影於煙霧中。」

《板橋霜華 》:唐溫庭筠經此,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之句。

《水港流清 》在縣南四十里。澄澈見底,遊魚歷

歷可數

《何麟志》
八景
编辑

「褒信春游  ,閭河晚釣  。慎陽夜月,淮林煙雨  。」 「金剛獻翠  ,汝水迴清,柳寨禪室  ,濮公仙洞。」

光州

《輿地志》:「襟帶長淮,控扼潁蔡。」

《河南通志》:「車谷南蹲而接嶺,潢河東注而匯淮州」 舊志:「面山負野,限淮為圻,襟帶汝淮,控扼潁蔡。」

《州新志》:「兩城對峙,一水中流,道平野闊,川秀地靈。金臺鎮其左,浮弋衛其右,仙居拱其前,淮水瀠其後。由潢而淮,舳艫可以通吳會;自汝而汴,車轍可以覲燕都。」 按淮右諸郡,浮光近蔡息之境,則浮光不可不為之固守,守浮光則黃陂無奔衝之患,無光潢則淮之右臂失矣。誠一方之巨鎮,中原之要壤也。

孟俊賦「鳳凰:騰瑞氣於東坰,南岳合淠水於長淮。金臺石城為光州之舊治,仙居杏嶺為抱朴之幽齋。濮弋光浮而煒煒,汝淮交流而湝湝。」 其形勢也,北枕汝潁,辰共燕京,南通江漢,襟帶楚荊;西接申晉,秦山雲平;東護廬鳳,淮海流清《十景》。

弋山西峙  ,淮水東環  。五龍喬阜,七里清泉  。蕭王故廟  ,霸主荒臺。伯倫古塚  ,春申遺宅  。聚仙邃閣,文筆層巒。

光山縣

《河南通志》:「龍山南聳,寨水北環。」

《邑舊志》:「千山壁峙,一水環流。」

「北枕汝濆,南襟湘漢,東控淮揚,西聯宛洛。群峰羅列如屏,輿圖雄壯;眾水縈迴似帶,地勢幽奇。邃谷高深,可以設伏;重關險隘,易以嚴防。」 《八景》

淮瀆千帆  ,天臺遠岫  。官渡清波。五馬秋雲  。郎畈春耕  ,沙窩夕照。臺榭來薰  ,賽山樵唱。

固始縣

《河南通志》:「阻鐵林之寨,引曲河之流。」

《光州志》:「固始控扼荊楚,襟帶泗淮,土地寬廣,峰巒峭拔。」

息縣

《河南通志》:「濮山獨峙,淮汝交流。」

《光州志》:「息縣有淮水流於右,汝水流於左,高山峙於前,平原連於後,地大壤曠,力田之甿多就墾焉。」

十景

濮山拱翠  ,淮汝交流  。廣豐浸碧,古息含煙  。葛陂夜雨  ,仙洞靈湫。寨河晚渡  ,豎斧春耕  。玩花弔古,興國尋幽。

商城縣

《河南通志》:「南控荊襄,北臨淮泗。」

《光州志》:「商城有高山可以備禦,巨谷可以潛伏,巖洞關隘可以固守,中州巨鎮也。」

《邑志》:「邑出中幹,由桐柏東迤數百里,至金剛臺。發脈西北飛逗逓火砲山而來,形連勢結,襟山枕流,萬峰合抱,兩水環繞,北行二十里,岡巒疊鎖。至鳳凰、錦雞二山對峙,如堂奧之有門戶。邑當其中,稱形勝之地,汝南巖邑也。」

十景

《金剛古寨  》,「東岡夕照  ,文峰疊翠,西津晚渡  ,商原春草  ,龍潭臥月,湯池溫泉  ,三教古洞  ,鞍山雨信,車轂曉鐘。」

信陽州

《輿地圖》:「幅員千里,擁塞三關。」

《河南通志》:「長淮繞其後,溮水經其前。」

羅山縣

《河南通志》:「南峙鵲山,東屹牛嶺。」

《邑志》:吾鄳居九塞之一山,勢自台簪來,左淮右江,岧嶢綿邈,蟠亙千有餘里,與濠、泗諸山會。而大隧等關,僅通匹馬,《春秋》稱為「漢東要害。」 近郭則鳳嘴鎮於乾方,牛首屹於艮位,龍山抱於坤維,淮溮呈浩淼之觀,黃竹鼓清漣之浪。

又云:「阡陌繡錯,岡巒環合,靈秀攸鍾,一也。長川抱城,每三時水漲,鹽鹺直抵城下,民生利賴,二也。」

八景

黃河秋月  ,淮水春瀾  。石門道險,子路河清  。龍潭靈蹟  ,靈岫陰雲。

獨山凌虛  ,龍岡擁翠。

新增八景

萬山拱翠  ,六水環朝  。秀接湘湖,雄連陳汝  。五城星列  ,三關鼎分,二門天造  ,兩寨雲齊。

附龍池八景

葫蘆石聳 在龍池山口,有石似焉。

杉檜參天 在,寺前月臺上。

飛泉插筆

《仙巖晚照 》在寺正東。

茶茗聯園 :在寺之東南數處。

《雪浪東潮 》,在龍池之東。水石相激,白沬如雪。《象嶺橫煙 》,在池西。

龍潭浮石

汝寧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

府屬合載

《周禮》保章氏鄭氏註云:「大辰,豫州也。」

《西漢·天文志》:「房心,豫州,牽牛、婺女,揚州,翼軫,荊州。」

《東漢天文志註》:「《星經》曰:『鎮星主嵩山、豫州,熒惑主霍山、揚州、荊州。又曰:玉衡第七星主豫州。常以五午日候之,丙午為汝南』。」

《晉·天文志》:「自氐五度至尾九度為大火,於辰在卯。宋之分野,屬豫州。自南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於辰在丑,吳越之分野,屬揚州。自張十七度至軫十一度為鶉尾,於辰在巳。楚之分野,屬荊州。」

陳卓、范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譙周、京房、張衡,星次分野:房、心、宋、豫州、汝南,入房二度。斗、牽牛、須女、吳、越、揚州,九江,入斗一度。翼、軫、楚、荊州、南陽,入翼六度。江夏,入翼十二度。

《唐·天文志》:「角、亢,壽星也。初軫十度,終氐一度。自原武、管城至封丘、陳留,盡陳、蔡、汝南之地,逾淮源至於弋陽、申、息、江、黃、道、柏、沈、蓼、房、弦諸國,皆豫州之分,屬鶉火。氐涉壽星。」

《宋兩朝天文志》:「天市垣二十二星,東西各列十一星。其東蕃十一星,南第一星曰宋;西蕃十一星,南第八星曰鄭。」

《明清類天文分野書》:「角亢在辰,自軫十度至氐一度,屬鄭豫州。」 今陳留以西,大河以南,皆鄭分也。

《一統志》,「汝寧府古豫州之域,角亢氐分野。」 按汝陽、上蔡、新蔡、西平、遂平、確山、真陽、息俱在豫州之域,光州光山、固始、商城俱在揚州之域,惟信陽、羅山在荊、豫二州之交。。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