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百九十五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九十五卷目錄
西安府部彙考五
西安府山川考三
職方典第四百九十五卷
西安府部彙考五
编辑西安府山川考三 通志州縣志合載
编辑白水縣
黃龍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以土色黃,形如龍,故名。
秦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東連黃麓,西接岍岐,其山蹊通鄜延、環慶,有所謂「暗門」 者,最為險隘。俗傳秦王兵至此,不得過,下馬禱之,山崩道通。東即洛水所繇入,發脈邐迤,從亥轉艮,下臂逆漆水結縣。山極高寒,雖晴久,積雪不消。冬日旭射,望之恆若立玉然。
太神山 ,在縣西七十里。山峰高峻,儼若人形。每曉霽,嘗見蒸噓出雲。
白水 ,在縣西三十里。源出同官,受諸水入洛,氣如噴雪,故名。
洛水 在縣東三十里。北抵黃龍山麓,東折拱南紀岡,南走,觸石怒沸,過阿門村,又東循五龍山陰轉南入蒲。按:洛即古沮水,《漢書》所謂「西洛水」 是也。
鐵牛水 ,在縣北三十里。背遶五泉,東入洛。漆水 從同官東曲回趨南折東至臨川,距縣五里,東南入洛。《禹貢》謂「漆沮既從」 ,今尚可指示云謂漆即洛,非謂漆沮俱耀州,尤非。蓋耀水徑南入渭,不得謂至朝邑方入渭也。
虎頭溝 、龍門溝 ,俱在西門外。
鳳凰溝 在縣東五里
鉗耳溝 在縣東十里
韓城縣
龍門山 在縣東北八十里。《禹貢》:導河至龍門,兩岸皆斷山絕壁,相對如門,唯神龍可越,故名。按《縣志》:禹之導河,則自積石至于龍門。而龍門者,韓北境之山也。堯之時,山障河流,禹鑿山而壑之,以通厥流,若門然。門之成也,《山海經》謂「應龍相之」 ,故于門上加龍字,蓋歸功于神也。按《圖書編》:龍門山去軍城五里,官道之旁,懸壁環合,上透碧虛,中敞大洞,下漱清泉,宛然天造。水簾懸夏,冰柱凝冬,真異境也。文潞公詩:「壺中別有境,天下更無奇。」 宋景文、趙清獻、王素、韓絳、田況、呂公弼、呂大防,皆有留題。行三里,又有後洞。蘇元老《龍洞記》:自利至興,行五百里,幾半蜀道。而巖洞之可喜者,莫如龍洞。重簷廈屋,深不可窮。唐沈雲卿詩。「長竇亙五里。宛轉復嵌空。伏湍照潛石。瀑水生輪風。」
鏵鎡山 、鳳凰山 ,俱在縣北。
八郎山 在縣西北
牡丹山 在縣西北
五峙山 在縣西北
三峽山 在縣西北
蝦蟆坎 在縣西北
猿山 在縣西北
梁山 ,在縣西北九十里。隨地異名,皆此山也。馬頭山 ,在縣西南。
大象山 在縣西五里
橫山 在縣西
巍山 在縣西南
方山 在縣西南
天成寨山 :在縣西南。
晨道嶺 在縣西北
朱砂嶺 在縣西
麻線嶺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
韓原 ,在縣東一十里,即《春秋》「秦獲晉侯以歸」 處。
高門原 在縣西南二十里,層阜秀出雲表。天鷷頭 在縣西。
黃河 在縣東十里。河源出星宿海。
澽水 在縣南。源出麻線嶺,東流為白馬潭,受七水入河。按《縣志》:東流過石門,離水自南入焉。又東過景封峪水自北入焉。又東北過土嶺,洫水自西北入焉。又東出土門,過邑城,轉而南,澗水自西入焉。又南過陳村,厬水自西入焉。又南過馬頭山,潦水自西入焉。又南過少梁,澮水自
西入焉。又南,《同芝》水入于大河。
芝水 在縣西二十三里。源出方山,東南流受三水,過芝川,同澽水入河。諸山水自西南來會,踰高家坡,潗水自北來入焉。又東過鏵薛,澻水自西南來入焉。又東過呂莊,沆水自西北來入焉。又東過芝川,同澽水入于大河。
盤水 在縣西。源出硃砂嶺,歷相公殿,出馮峰口,東過薛曲里,煖水自西南來入焉,南過帶村,東入于河。
華州
少華山 在州南十四里。東連太華,中峰曰「少華峰」 ,東曰「獨秀峰。」 唐昭宗幸華州,封為「祐順侯。」 寧山 在州東南二十里之小敷峪。上以宋時山摧,下建浮圖以鎮之。
蟠龍山 在州東南四十里,一名潛龍。郡守桑漙、甘為霖有惠政,人名其山曰「甘公山」 ,右峰曰「桑公臺」 云。
五龍山 在州南十里。山岩有風穴,風出輒傷糓,土人興祀,禳之。阜頭山 在州東南一十五里。宋時崩而餘半,因名半截山,一名「復成山。」
聖山 在州西南三十里。相傳陳摶賣卜于此。龍耳山 在州西南四十里。峰巒秀立如龍耳。符嵎山 在龍耳山後,符嵎之水出焉。
「鳳居山 。」 《決疑》注云:「辛繕,字公文,治《春秋》讖緯,隱居于此。光武徵,不至。有大鳥高五尺,雞頭燕頷,蛇頸魚尾,五色備舉而多青,棲繕槐樹,旬時不去。」 弘農太守以聞,詔問百寮,咸以為鳳。太史令蔡衡對曰:「凡象鳳者有五:多赤色者鳳,多青色者鸞,多黃色者鵷雛,多紫色者鸑鷟,多白色者鵠。今此鳥多青,乃鸞,非鳳也。」 上善其言。三公聞之。咸遜位。辟繕不起。後人因以名山。
馬嶺山 :孫嗣祖《埤史》云:《水經注》:「沈水出于馬嶺。」 今郡志諸山,俱依俗名,獨不紀馬嶺,亦一時之漏也。
鄭南峰 在州西南十里,以後周所移。鄭縣名「青岡坪 」 ,亙秦嶺之南界,括地千畝,居然一搤吭也。其西南百里可達嶢關,東南可通武關。荊楚往來行客,絡繹不絕。
招峪 ,即《山海經》符禺之山,符禺之水出焉。灌峪 ,兩山相向,中亙長嶺,即《山海經》石脆之山,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禺水者也。
禺峪 在灌峪之西,即《山海》之英山。禺水出焉,北流注于招水者是也。以其陽多箭。後取以為「箭峪」之名。獸蹄鳥跡之道,路極陿隘,亦可達青岡坪,蓋屬于渭者也。
「仙人洞 」 ,在干崖東,張三丰與華陽真人所居者。
沉水 ,《文獻通考》載:鄭有少華山、灌水、沉水。沉水,即唐之西溪,漢桑欽、魏酈道元名為石橋水是也。《水經注》云:「渭水又東與石橋水會,故沉水也。」
灌水 ,即《山海經》之「灌水」 也。水出石脆之山,北逕蕭加谷于孤相原西,東北流與禺水合,出英山,北流與招水相得,水亂流西北注于灌,灌水又北注于渭。
馬跑泉 在里寺村西南。相傳漢光武飲馬處。龍泉井 在蟠龍南嶺東。深二尺許,極旱不涸。嶺西亦有龍泉,引之可至寺門。
金沙灘 昔為塍,今為砂堆,在灌水東。見《垂慶禪院碑》。
仰天池 ,有三,一在太平峪山上有寺,并古松萬株。在龍耳山之西嶺有二池,碧頃渟泓深不可測。
渭水 ,在州北十二里。
赤水 ,在州西三十里。
敷水 在州東十五里。唐開元中,姜師度鑿以洩水害。刺史樊忱復鑿之,使通渭。按《一統志》:源出小敷谷,流經華陰縣,西北合渭河,名敷水渠。天鵝池 ,在州東北十里,亙東西三十里。移山潭 在州東南,郡人郭宗昌名曰「白厓湖」 ,勒字石上。
華陰縣
太華山 在縣南十里。《山海經》云:「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鳥獸莫居。」 是山為三峰,南曰松檜峰,一曰落鴈峰。李白登落鴈峰,嘆曰:「呼吸之氣,可通帝座,恨不攜謝眺驚人句,來搔首問青天耳。」 即此。東曰明星玉女峰,西曰蓮花峰,一曰芙蓉峰。其上有太上全真崖、避詔崖,即陳摶臥處。仰天池、八卦「池。太乙池。菖蒲池。黑龍潭。」 「二十八宿潭。明星玉女祠。玉女洗。」
頭盆、石馬、玉龜、仙人掌、石日月鎮嶽宮。玉井,即韓愈詩所稱「花開十丈藕如船」 者。博臺,即秦昭王令工施鉤梯處,又有石拆為唐明皇投簡處。山腹有洞,東曰昭陽,西曰西元,南曰正陽,北曰水簾,即總仙洞天。《登真隱訣》云:「嶽洞深三百里,中有瑤臺玉室,樹則蘇茅芳林,泉則石髓金精。遙望洞中,方圓丈餘,鳥道絕通」 ,人跡罕到,時出異色雲氣。洞口有石,如丹青畫像,冠帔衣服無不周備,號曰「石仙人。」 瀑布飛流
松果山 在縣西十里。有佛頭崖,雲覆巔輒雨。朝陽山 在縣境,一名留翎巑。世傳葬伯起大鳥落羽于此,故名。
好漢山 在仙谷西,以山勢雄壯得名。
雲臺峰 在華山下東巘。兩峰崢嶸,四面陡絕,上冠景雲,下通地脈,嶷然獨秀,有若雲臺。白雲峰 在華山東北,唐金仙公主出家之所。毛女峰 在華山下西巘,秦宮人毛女所居。甕肚峰 在華山中方上。唐明皇嘉其高迥,欲于峰腹大鑿「開元」 二字,填以白石,諫官諫乃止。秦嶺 在縣南境,屬洛分壤之界,西接華郡,東抵潼關,懸崖疊嶂,高不可攀,曲徑以通行人,實終南之一脈,《通志》稱天下之大阻也。
《秦倉谷 》,在華山東,即楊儼隱處。
竇谷 ,在華山東,即王遙隱處。其水西北流,曰「小澗」 ,自城南入長澗河。
黃神谷 在華山東,真人黃蘆子隱處。谷口有黃龍潭,旱則禱焉,宋封廣潤侯。其水西北流,俗曰「大澗」 ,南入長澗河。
牛心谷 在華山東,即槐市楊震教授生徒處。甕谷 在華山西。谷口環抱如甕,為商洛徑道。桃谷 在華山西,入谷八里,為張果曬經處。按《縣志》,以多桃得名。
大敷谷 ,在華山西谷,受秦嶺以北東西諸水。仙谷 ,在華山谷內,即張公超霧市
禁坑 在縣東南四十里。今曰「禁谷」 ,以其盜關者必由之途,禁人往來,榷其征稅。有水逕,下通洛,入潼水。
水谷 在松果山西
靈谷 ,在水谷西,酈道元以泥泉水出焉。蔥谷 ,在羅敷谷西,《水經》抬頭之東北,至莊子村入河。
太谷 在蔥谷西
方山谷 在太谷西屬縣之西輻,水不常有,潦,則水從分界直北,兼受華州諸水,浸泆而東,合于蔥谷水。明正德壬申,郡守桑溥引導北流。今令王九疇始修之,水復故道。
黃河 自龍門南下,經本縣東北葫蘆灘寺南,至潼關,折而東注寺南,即渭亂河處,《水經注》所謂「歷船司空,與渭水合」 者也。
洛水 在縣東北境,闞駰以為漆沮之水焉。至葫蘆灘入渭。明成化中,乃崩入河,俗曰「三河口」 是也。其水無利,亦無甚害。
蒲谷澗 在朝陽山西。其水北流,稍西北轉,稱曰「沙渠水」 ,北入清河,達于渭。
車箱潭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深不可測。宋仁宗每歲遣使投玉簡于此。崇寧二年,封豐潤侯,為天下第七水府,禱雨輒應。按《一統志》:「禱雨者投以石其中,若有一鳥飛出,即雨。」
渭水 ,在縣北十里許。源出隴西首陽山橫縣北境,與朝邑分壤,逶蛇至寺南,東北流入于黃河。
鎬泉 ,按《一統志》「在華陰縣東二十九里,其水或湧或止,俗傳以為河眼。」
蒲城縣
金粟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山有碎石,若金粟然。
豐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一名「蘇愚。」
堯山 ,在縣北二十里。亦名「浮山。」 昔堯時洪水諸山盡沒,獨此山若浮。
金幟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高聳鋪張,若懸旆蔚蔚然。
白堂山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一名「良將谷。」 秦白起立寨於此,因名。
不群山 ,在白堂山前,諸峰相接,獨此孤峙,一名「孤山。」
馬塚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北通秦山,重岩複谷,多藏盜,為地方患。
銅斗山 在馬塚山南,連冨平萬斛山,其勢峻峭而邃,盤如斗。
龍山 ,一曰「五龍山」 ,在嶧山東。
《重山 》在堯山前里許,以與堯山有重疊之象。
為邑屏翰
紅土坡 ,在重山東,左右列嶧,堯遠視之,若筆架。下為谿頭。谿東一山即嶧,因《舊志》遺,遂失其名。詰之里人,謂「相傳稱嶧云,甚秀麗。」
仙蛻崖 在縣北。宋大中祥符間,大旱,尹馮舜臣禱雨應。重修廟貌,展石崖鑿丈餘,見仙人骨枕肱臥,故名。
白馬谷 ,在縣西北四十里。昔傳,「朝暮有白馬影見谷中。」
蟠龍原 在縣西南三十里。唐明皇遊此,見雲霧中有黃龍狀,乃於下得石,狀似蟠龍,故名。洛水 ,在縣東南。按《縣志》:「出洛源廢縣,經延安、鄜州洛川,合諸水,至中部南門外,合沮水,經宜君、白水、澄城入蒲境,合南河,水始大,折而西南流八十里,過同州、朝邑,從渭入河。」 明成化後,徑入河。
南河水 在縣境,即同官烏泥川,合諸水東流入洛。按《縣志》:「出車挽溝,合漢井泉入蒲境,歷下馬、宜陽、通泰、加祿諸里,東流納白石水、龍門溝、虎頭溝諸水,自五龍山陰入洛。」
溫湯 ,在縣南六十里。
東鹵池 在縣南二十里,即安豐灘。唐大德十二年,東池生瑞鹽,後敕禁不復生,然亦出鹼。迤西為陳莊灘,出硝。近以蓬蒿燒灰煮成鹽,或扭其汁可為鹽。土人以利薄而不為。
西鹵池 在縣西南四十里,即明斗村。與高春渚池遇旱亦不涸,鄉人取水熬鹽,供一方用。近因人工貴,多廢。《漢書》:「宣帝微時,嘗困於蓮勺鹵中」 ,即此。
晉王灘 在縣東南三十里洛北崖附近。地出鹼,較諸灘味厚且饒,貧家釆熬之,注水結塊,名「鹼墮。」 涇原諸邑多用之,惟晉王鎮一區有焉,遇澇則減。
白鹵泄渠 在縣南四十里,與甘池八公灘通。西連高春渚,產硝。東南數里為洛北、洛南二鎮,有溝澗兩崖,土可煎鹽,鹵水泛溢泄於此。《耀州》
東乳山 、西乳山 在五臺山石洞南三里,兩山蜿蜒類乳形合抱,州城漆沮水環合山下,從山隙中出,故名。
安君山 在磬玉山東
將軍山 在安君山東,王翦祠在焉。
石嘴山 :在大三石山東南。
寶鑑山 在將軍山東。年豐則山有光如鑑,州得名以此。
牛耳山 在州西北十八里。以兩山東西分類牛耳。
高山 在牛耳山北五十里,人稱曰「高山神。」 玉女山 在天活堡北十五里,有玉女堡。磬玉山 在州東五里,出青石,唐天寶中取為磬,遂廢。泗濱磬東有巨穴出風,為風孔山。三石山 在州北六十八里。山脊有三石峰。小三石山 在橫嶺東,三峰屹立如塔形。五臺山 在州東三里,五山對峙,頂平如臺。東曰瑞應,南曰起雲,西曰昇仙,北曰顯化,中曰齊天。山盡柏數十里即見焉。有唐孫真人隱居石洞。按《州志》:在終南者曰南五臺,此號北五臺。笠子山 在唐家堡東五里。
「石皋山 」 、「樹子山 」 、耙樓山 ,俱在笠子山東南,南接同官武王山。
大唐山 在州西北七十里。
金圭山 :在《唐山》東北。
鳳翼山 :在金圭山東南。
車蓋山 在金圭山東南,西入淳化境。
碁盤嶺 在金圭山北,有《寒山仙蹟》。
箭榦山 在碁盤嶺東北。山尖聳如箭,故名。照金山 ,在太子堡東。傳言山有光,雨後照人衣如金色。
錐子山 在箭榦山東北,其尖聳如箭榦山。石門山 在分水嶺西北。山雄勝,最為西北要害。今屬三水。明置巡檢司,築石城關門。
長條嶺 在私鹽堡北,延亙三十餘里。率仄徑,僅容人行。
橫嶺 在長條嶺北,即金楊達夫遇害地也。有「達夫廟。」
摩天嶺 ,在小三石山東,其高計二十里。鴻鴇嶺 ,在摩天嶺東。
分水嶺 在七里川西北。
神水嶺 在石嘴山東
太子石 在鴻鴇嶺東,有石洞懸崖中,東入宜君境。
落星原 在五臺山石洞南三里。
「北陸原 」 在石川河東南。
鸛鵲谷 在州南三里。即漆沮交投處,俗名「岔口。」
奇峰洞 ,在三石山麓。洞滴冰成泉,曰「天漿。」 上木門 、中木門 、下木門 ,在高山北十里,山坡相去各三里,今無門。
尹師澗水 ,澗在五臺山北五里,舊有羽士尹師宅,故名。自澗過城東,經五臺山,至乳山下合沮水。
沮水 在州西門外。自宜君界來受諸水,至州南三里,會漆,入石川水。喬世寧曰:「關中言漆沮者多異,惟耀州之漆沮,在灃、涇之下,正與《禹貢》合。」 考《雍錄》,辨雍地四漆沮甚明。
漆水 在州東門外,自同官界來,入沮水。按《一統志》「源出扶風古漆縣西北。」
濁谷水 ,出州西北甲池堡南馬鞍口。南流二十里為寶泉河,又南為涼泉河,又南至三原樓底河,又東過張村,分數渠灌田,至唐村無復河道矣。
清谷水 ,一名「清河」 ,出州西北石門山麓,南至小丘合環河。
環河 自大唐山,經金圭、車蓋二山,東南與清谷水合,南流經三原,東至相橋,入石川河。澗谷河 ,出州西北孝義鄉焦砦村,水清見石子,俗又名「見底河。」
申家河 在澗谷河東南。
魚池河 在申家河東南。
趙氏河 ,在魚池河東南。
楊秀川 。宜君水 。鄭川 。大峪河。紙房河 。姚谷川 。姚谷河 。石嘴河。府西河 。偃頭河 。胡思泉 。錦陽川。梁家泉 。石川河 。北陸川 。薄臺川澤多泉 ,在薄臺川南。
溫泉 ,在薄臺川南,冬不冰,魚大者滿尺。《同官縣》。
金山 在縣西北
虎頭山 在縣西。狀若虎踞,故名。巖下有水,清湧不竭,流引縣治中。
濟陽山 在縣西
嶂山 在縣西。以上三山皆為邑城所附。龍蟠山 在城東,狀蜿蜒如龍,與虎山對峙。西高山 在縣北三十里。
北高山 在神山峽北十里。《長安志》:「層峰秀出,巔有女華神祠,每大風雷,多從華嶽至此。舊傳華嶽女君在此,人因立祠,每旱禱多應。」 山之北,入宜君境。
馬蘭山 在縣北二十里。即都尉張光戍守地。女迴山 ,在縣北四十里。相傳孟姜女負夫骸回經其下,追兵將至,《山迴》遮之,因名。
潤山 ,在縣西北十里。中有一石,每潤則雨。一曰「聖水山。」
文王山 ,在縣西六十里。上有文王廟,與武王山相峙。
飛仙山 ,在縣南二十里。中有石洞,為「稚川仙蹟。」
鰲背山 在縣東二十五里。岡巒狀若鰲背。武王山 在縣西,有武王廟。
白馬山 在縣西南,有白馬廟,南入耀州境。三泉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與耀州將軍山接。兔窩嶺 ,在鳳凰原南。
金牛嶺 在兔窩嶺稍南。《通志》云:牧兒遇虎於此,會牛與虎𩰚,牧兒得免。秦王親射虎嶺上,獲之,因名其嶺。
神山峽 在女迴山東,其峽路通邊,甚為險阻。鳳凰原 在飛仙山南。
烏泥川 ,在縣東北十五里。出車挽溝,合漢井水,東流入蒲城境。
小石盤川 在縣北四十里。循馬攔山合大石盤川東流入宜君。
銅官川 自縣北五十里來。《水經注》曰:「銅水出祋祤城東北,西南流經同官,謂之同水」 ,即《禹貢》沮水之原。合慈馬諸川,經縣北子午嶺,受榆谷水,南流與漆水合。
雄同川 在銅官川南
雷平川 在雄同川西南,又西南入耀州境。二水歲溢而善崩,甚為城患,且終縣境,無灌溉利。哭泉 ,在縣北境。相傳孟姜女負夫骸骨哭之,泉湧出。
方泉 在縣中濟陽山下,甘洌異常,宜酒宜茶,邑人咸賴之。
清廉泉 :在縣署內,以昔有「廉官」 稱。
漆水 ,在縣北境來。源多漆水,故名。受同官川水入「沮。」
乾州
梁山 在州北三十里。昔太王去邠,踰梁山,即此。郃陽亦有梁山,非太王所踰者。
五峰山 在州東北五十里。
雞子堆 在州東南十五里。
武水 在州西南三十里。源出麻亭嶺,西流入渭。按《州志》,即漢谷河。
武亭河 在州西四十里。源出鳳翔府麟遊縣界,經州西四十里,入武功縣界,合渭。
甘谷河 在州北二十里。源出永壽縣界,經州東北四十里,入醴泉縣界,合涇。
沙溝泉 在縣東十里
武功縣
東原 在縣東,其南與雍原相直,或曰「通西原」 ,皆謂雍原云。
雍原 即縣西原城,所附者古周原也。舊《志》諸山今屬郿、岐、扶風,本縣不載。
武亭川 即縣川
漆水 在縣東門外,今謬為「武水」 者也。自豳、岐之間來,縣北受浴水,南受湋水,入渭。
浴水 ,乾州西夾道水也,亦從豳西梁山來。漆水 在縣東門外,非漆沮之漆。文翔鳳《豳谷考》亟辨其誤。〈按:「二漆水」 同名不同源,故并載之。〉湋水 在縣南,入漆。按《縣志》即圍川水,自扶風東門外受鳳泉水,至縣南,從漆入渭。
良溝泉 在縣北十五里。明永樂初湧出。建子溝 ,在縣南十七里,近慶善宮。
永壽縣
烈山 ,在縣東二里。上有烈山神祠。
天堂山 在縣西北十里,石洞如堂。
明月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夜望之如明月,故名。
峗山 在縣西南九十里。其山巍然,故名。「武陵山 」 ,在縣城內,有武陵寺。後魏平陽王熙建古塔一座。
五峰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
梁山 ,在縣南八十里。始皇建宮城,皆文錦,一名「織錦城。」
灰堆山 ,在縣東三十里。
盤道山 在縣西五里
石牛山 ,在縣西一十里。有石牛神廟。
分水嶺 在縣北一十里。下有泉,分流南北,故名。南即惠民泉源。
沙凹河 在縣西南六十里。
指盤河 在彭村里。不涸不溢。泉內有吼聲則風,有砲聲則雨。
東河 在縣東一里
武亭河 在縣西一里
錦川水 ,在好畤鎮東。源出麟遊石,多錦紋,故名。
漆泉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色如漆,故名。靈泉 ,在縣北七里。
平泉 在縣東北二十里。平地湧出,味甘。久旱不涸。
溫泉 在縣西南三里。隆冬不凍。
醴泉 在彭村里。遇旱,聞泉中吼聲即雨。按《縣志》,泉南有土橋,水過橋南泄澗下,如人穢污,則不逾橋而滲入土中,待暴雨衝盡穢氣,水復出,俗呼為神泉。
瀑布泉 在縣西南祁家坡。飛流直下,產婦汲之,則水不出,禳祭後復出。
沐浴泉 在縣西北二里。
麻池溝 ,在縣南十五里。
庵頭溝 在縣東五十里。
美井 在縣南四十里
甘井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邠州
鳳凰山 在州界
明岨山 在州西十里
龍柏山 在州北三十里。山形高聳,上多叢柏。邠山 在州南,州依以為城。
紫微山 在州城南,上有宋金屯兵砦。
壽山 在州城外東南。高峻平頂,舊有茂林修竹之勝。
邠岩 巖壑,攲嶔委曲百折。猿啼鶴唳,瀑布飛濺。
邠谷 在州東三十里。即公劉立國處。
涇水 ,在城北,東流入涇陽。
汭水 在城西。出隴州汧源縣弦蒲藪,東入於涇。《詩》謂「芮鞠之即」 者此也。
大峪水 ,在城東三十里。文翔鳳《豳谷考》謂「率西水滸」 者,即此。
水簾洞 在州西十里。按《州志》,「在明岨山之麓,洞中有水流出,深不可極。」
「漆沮 。」 按《禹貢》雍州漆沮既從。蔡氏曰「漆水。」 《寰宇記》:自耀州同官縣東北界來,經華原縣合沮水。
洪龍河 在州西,即「過澗。」
水簾河 在州西十里
三水河 在州東三十里。
南河 在州城東,即皇澗。
黑水河 在州西四十里。發源崇信縣,至邠入於涇。
安化河 在州西二十里。
公主川 在州東南。唐姜慶尚新平公主,賜第於此。
惠濟泉 在州東
錦谷泉 、鳴玉泉 、一碗泉 俱州東。惠民泉 在州西翠雲庵下。
「仰天池 」 今涸。在州西南七十里。
池河 不溢不涸
三水縣
石門山 在縣東六十里。兩山夾立如門,俗傳秦扶蘇賜死處,碑剝落不可攷。秦獻公二十二年,與晉戰于石門,即此。南入浮化界。按《縣志》亦名堯門,堯鑿之以洩洪水,至漢更名石闕,在邑東南,為豳國之鎮。高峻插天,對峙如門,以漢武於此立闕而為名也。子午之脈,嶐結以為峰焉。文太青題云:「唐堯鑒龍門,通雍州」 之上界;周武陟豳阜,望雒邑之絕峰。
石嘴山 亦名「馬闕」 ,在縣東十五里。三面壁立如削,一徑蜿蜒若蟉,水經其下,灣環而回抱,可立砦以禦兵馬。
翠屏山 亦名「掛榜豳」 ,雅稱為「南岡」 者,蔽邑城其若屏,鎖水口以如礪,蒼翠欲流,一縣勝地。峰尖有孫真人行祠,元夕並二月二日,隨山布燈,燦若列星焉。
焦家山 在掛榜山之南五里。荒岡湧起,極目荊榛,迤東北則萬壑競秀也。
戴家山 在縣東南,自石門之北而折入焉。林木陰翳,千巖環拱,不復有平壤矣。
蘭陵山 ,東抵縣六十里。日出銜山,丹霞掩映,誠羽客之靈宅,奧區灑然出塵𡏖外。神林山 ,在縣東七十里,因上有舊建茂公祠而得名也。祠雖久廢,吞雲吐霧,若有靈氣磅礡焉。
鳳凰山 在縣之西北隅。岡若鳳形。
蟠龍山 ,在縣西三十五里。蜿蜒盤礡,繞疆土而迴翔之,則「豳」 之形勝也。
劉家山 在縣東四十里。舊有炭窠,歲供窯場,邑民資之。康熙年間,秋雨崩陷,遂失其利。雞阜山 ,在縣東二里。
肖塔山 在縣東七里。形肖浮圖,天然聳插,故名。
豳山 ,即今立縣處,在翠屏山旁,《詩》所謂「南岡」 者是也。
分水嶺 當邑之東北九十里,為豳山之祖,亦豳水之母也。其嶺上接子午,北入大漠嶺東為延州,西為慶州。慶之九川,畫地而為豳。
堡嶺 在縣東三十里,即漢之左谷。後秦時姚襄於此立寨三百六十,而堡嶺其一也。嶺之連蜷似龍,上有元人所建蘭若,形勝殊奇。而支之旁出者,俗名龍觜。孝子文少蒼易名「龍山。」 種側柏千株,翠色欲滴,清泉瀉以百尺。峭壁峙其三面,攬勝探幽者,遊屐不絕。文倬天有《龍山八景詩》以紀其事。
中嶺 :在堡嶺之右。巖覆數丈,可蔽風雨。其麓有官家、桑村二洞,陶復曲折。宋、元、明之士民,多避烽其中。
攢天嶺 在石門之南。峻矗切雲,周回以登,巍乎若上天門之九關也。文太青過此,改名「捫天。」 黑石巖 ,在縣東南五十里。巖色黝淄似漆,壁立萬仞,林木陰翳,人跡所罕到。
觀音巖 ,在趙洞之左谷中。上則藤蘿垂蔭,下則漣漪紆曲,且石室階下,靈湫清湛,深不可測。凡遇暵乾,祈雨輒應。
甘谷 去邑十里,為赴省孔道,商旅所往還焉。水疇高低,衢柳參差,南上五里之長坡,通古公原。
白虎峪 在縣西北十五里。唐鄭谷詩:「峪平白虎藏岩洞。」 即此。
桑村洞 ,在官家洞之左,或云元西臺御史桑哥失里所穿。門依碧流,崖懸柏靄,久為攬勝者所取。〈按:桑村洞,巳見《中嶺下》,茲特載其詳。〉趙家洞, 亦名「琅天」,去邑二十五里。光祿文太青生於洞陽之柏下,其巖深長寬平,可作檻以眺遠。內有石屋,日月時入其牖,煙雲常繞其梯。文龍軒為《賦》以紀之。
流石洞 ,在琅天洞之右。洞開谷中,環繞如城,而外巖對峙為門,遠睇曲水平田,悠然有枕流之思。
白石洞 ,在縣東七里。文倬天種桃百株於其麓,改名為「桃源洞。」 春月紺紅如錦,清流若帶,奚啻武陵焉。
官家洞 在縣東三十里。相傳漢盧芳所鑿,峭壁三百尺,下臨汃水,高下各數十窟,可容數百人。中有二井,蓋避兵之絕險者。沿川上下數十里,處處有之,隨地異名,惟官家為最著。按《縣志》亦名飛雲洞,在中巖之下,即古公時之陶復、陶穴者。陶穴則土,而陶復則石也。峭壁危巒,不可攀援,村人避兵於其中,少參文和一所稱「棧道連雲,石梯落霞」,為鐫碣以記之。〈按:洞名見前,茲特載其詳。〉梁渠川, 在縣北二十里。
七里川 在縣東南接壤。其坪舊為寧谷驛,山迴而水折,去佛面不遠,乃山徑之中逵。
敕修川 在縣東北,為後秦姚襄而得名也。其源出分水嶺,經乎延川,漰湃南奔,合皇澗達於涇水。
汃水 ,在縣南門外,即三水河。源發宜君,西流入涇。
皇澗 ,在縣北三十里,當溥原之後。澗大,故稱「皇」 ,可夾而居也。俗訛名為「支唐川。」
過澗 亦名梁渠,在縣西北一十八里,即文與可《丹淵集》所稱「三泉之炭泉」 者。澗起於溥原,自北而西南過其境,謂之過澗焉。文光祿謂:「汃川及兩澗,迺三水之總名也。」
東澗河 在城東賓暘門外。清流如線,環堞而注於汃水。昔人有導之以入城者。今廢。
西溪河 在城西《志》:岐門外。左繞城根,右環槐堡,學圃者多引灌為利。夏秋雨多澎湃,橋宜防備。
連家河 在縣東十里。發源石門,繞中嶺北流入汃水。凡山寇往來,多經此路。
溫泉 在寶峰峪中,其流出為溫涼河,沍寒不冰,蘊隆生涼,且清甘如飴也。
堡嶺泉 名「龍泉」 ,亦名「天池」 ,在堡嶺絕頂。兩面石壁數仞,泉自嶺上直流而下,徑達堡中。昔元人據堡嶺,汲飲不斷者賴此。
玉泉 在縣東二百里玉泉觀之左。味甚甘美,淵源丈餘,水浮岸平,或澣穢衣即涸,禱雨於此立應。
稍泉 在縣東三里。從山麓中湧出,產蟹。白馬泉 在縣東大像寺之下。以上三泉,縣所由名。按《縣志》:「其色紺碧,每歲陰雨則伏而不流,暵乾則湧而溢出,人竟莫測其異。」
金泉 在縣北二十里半川村。其水色黃。鄭谷詩:「地湧金泉過石門。」 即此。
觀音湫 去縣二十里,在石室之下。深湛如淵,豐草環翳。凡遇天旱,禱雨靈感,或為神龍之窟宅也。
萬壽湫 ,在縣北三十里。唐大曆間,因風雷而成,今涸。
石門湫 ,亦名「乾湫」 ,在秦太子扶蘇廟之下。林木芊薆,暵乾祈雨,虔誠乃應如甘露。或見於屋梁樹杪間,注之瓶,以禱此湫之神異者也。李邑令重修其廟而懸之《扁》。
淳化縣
甘泉山 ,在縣東北九十里,一名石鼓原。按《縣志關中記》曰:「甘泉宮在甘泉山上。」 《漢書》「單于烽火通於甘泉」 ,即此。
石門山 在縣北六十里,山有石如門。
仲山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嵯峨山 ,本名巀嶭,俗名嵯峨,在縣東南五十里,西南屬涇陽,東南屬二原,西北屬淳化,蓋三縣山也。《雲陽宮記》曰:「東有慈鵝山,山頂有雲,起即雨,人以為候。昔黃帝鑄鼎於此山。」
大唐山 在縣東四十里,又名辰頭嶺。俗傳唐時嘗於此取茶。
鳳凰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
五凰山 ,在縣西三十五里。五峰如鳳,即「五龍。」
谷也
巴山 ,在縣西南十五里。
「牛首山 」 ,見《甘泉宮》。
棋盤嶺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石蛇阜 」 ,在冶谷河中,有石阜如蛇狀。
張果老崖 ,在縣東北七十里。
五龍谷水 ,在縣西四十里。《水經注》曰:「五龍水出雲陽西南。」
涇水 ,在縣西南二十里。按《縣志》,自邠州界來,經洪口堰,出涇陽縣東南,入高陵縣界。
冶谷水 ,即縣河水出,流至三原謝家村,與谷水合。
甘泉水 ,出石鼓西原。傳「其味甘美,異於他水。」 姜源水 ,在縣西北四十里,流入涇。文翔《鳳豳谷考》甚詳。
金泉 在縣南三十里。按《縣志》,又名觀音泉。世傳其水甘香,目昏者洗之可明。《雲陽宮記》曰:「泉出數穴,清澈無底。」 《雍州記》曰:「有人見有金色,從山中照水,往取得金,故名。」
臨江潭 在冶水出谷之處,俗呼為「龍潭。」 政和三年,有人刻石於潭之東山,見存。
淳化河 在縣東。自石門山出,東流入涇陽縣界。
「乾溝河 」 ,出本縣地。
通潤溝 出本縣,入涇。
「白龍泉 」 、「小師泉 」 、「馬跑泉 」 以上三泉未詳其地。
長武縣
宜山 在縣南二十里。按《縣志》,山形似宜字牛相公別業故址。
靜山 在縣南十五里
神龍山 ,在縣北十五里。其山產蛇,寸許有兩角。
馬鞍山 :在城南二十里。
香山 :在城東南三十里。
翔鴈山 在城南十五里。《舊志》云:「頸引於河,兩翅大張。」
回龍山 :在城東四十里。峰回西顧。
畫閣山 在城南三十里。山下有畫閣寺,舊壯麗,今狹小,乃誌公和尚說法處。前曰「錦屏」 ,後曰「大雄」 ,左曰「龍降」 ,右曰「虎伏。」 旁有泉,冬月不凍,曰「溫泉。」
龍纏峰 :在城西南十五里。河水一匝而東。今土人建堡。
集賢岡 連城附壑,上有唐英公祠、觀音閣。涇河 ,在縣北二十里,東入渭。
黑水河 在縣東四十里。按《縣志》,「南十里至停口入涇。」
秀水 在城南十里
漆水 在城東四十里,入黑水河。
通濟泉 在北城下。清洌甘香,邑人賴之。三泉 ,在城西北二十五里。
龍女泉 在城東北三十里,即柳毅《傳書》處。馬跑泉 在城西南二十里,去河最遠。有楊家少婦取汲歸家,遇奇人於此乞水飲馬,婦不吝。飲畢,馬跑地出泉。至今居人賴之。
潼關衛
鳳凰山 :在衛治西南。山凸,高聳獨峙,因以為城。
麒麟山 在衛東南。有田千餘畝,人耕其上,名曰「上寨。」
蝎子山 即象山,在衛城內西南。按《衛志》,「山上有田百畝,曰黎家坪。」
筆架山 :在衛治東南。
印臺山 :在衛治東南。
牧牛山 在城東南,即武王放牛桃林處。秦嶺 ,在城南三十里。
留翎山 :在城南三十里。相傳葬楊伯起大鳥去留翎處。
龍文山 :在城南三十里。
董社原 在城東南,楊元感起兵,與宇文述戰此。
瑞村原 在城西南十里。
金盆原 :在城西南十里。
孟村 原在城西南十里。
潼峪 在城南三十里
水峪 在城南三十里
蒲峪 :在城南三十里。
麻峪 :在城南三十里。
大峪 :在城南四十里。
禁峪 ,在城南三十里,谷勢壁立,望者禁足,或
言「設險守國,功令禁人往來」 云。
黃河 在城北門外
洛河 在城西北。自華陰縣洛口入黃河。渭河 在城北,自華陰三河口入黃河。
楊家河 在城西門外,入「黃河。」
潼水 ,源出四川之梓潼,流貫衛城北入黃河。原望溝 ,在城東門外,入大河,俗訛傳為「閻王溝。」 。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