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510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百十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十一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百十卷目錄

 西安府部彙考二十

  西安府古蹟考一

職方典第五百十卷

西安府部彙考二十 编辑

西安府古蹟考一  通志州縣志合載 编辑

本府。長安縣咸寧縣附郭。

「造書臺 」 ,在長安西南二十三里三會寺中,相傳倉頡造書之處。

鎬京 故基在府城南三十里。周武王卜宅于是,亦謂之宗周。梁載言《十道志》云:「鎬池一名元阯,秦始皇毁之,漢武帝穿昆明池于此地。」 下杜城 ,在府城東南十五里。其城周三千一百七十五步。春秋時為杜伯國。秦為杜縣。漢宣帝時,修杜之東原為陵,置杜陵縣,更名此為下杜城。城西有第五橋、丈八溝。

中渭橋 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本名「橫橋」 ,又名「三橋。」 秦始皇作離宮于渭南北,渭水貫注,以象天漢。橫橋南度,以法牽牛。廣六丈,南北二百八十步,七百五十柱,二百二十二梁。

鴻臺 ,「秦始皇二十七年築,高四十丈,帝常射鴻于臺上。」 《漢書》:「惠帝四年,長樂宮鴻臺災。周辟廱 文王。」 辟廱,在城西北四十里。

靈臺 ,在城西北四十里,文王所作,以觀祲氛,察妖祥。今臺基猶高二丈,周二百二十步。漢辟雍 在故長安西北七里。河間獻王來朝,獻《雅樂》,武帝對之「三雍宮。」

《漢圓丘 》,在昆明故渠南,今猶高二丈,周四百二十步。

漢太學 在故長安西北七里。王莽為宰衡時,建弟子舍萬區,有市有獄。

漢靈臺 ,在故長安西北八里,亦名清臺,高十五仞,武帝造《太初曆》,即上林清臺課候。

長安故城 ,因長安鄉而名。本秦興樂宮基,在府西北二十里,形似斗,名「北斗城。」 漢高祖始居長樂宮,惠帝元年始大起民丁城之,數年而後訖工。周六十五里,高三丈五尺,經緯各長三十二里十八步,地九百七十二頃,八街九陌,九市十六,橋十二門。南面三門:中曰安門,東曰覆盎,西曰西安。東面三門:中曰清門,北曰宣平,南曰霸城。北面三門:中曰洛門,東曰廚城,西曰橫門。西面三門:中曰宣城,南曰章城,北曰雍城。用龍首山土,赤如火,堅如石。池周廣三丈,深二丈。章臺 ,在長安建章臺下,京兆尹張敞走馬街。槁街 ,漢長安城中街名。

「柳市 。」 細柳倉有「柳市。」 長安中,大俠萬子夏居柳市。

《槐市 》漢元始間,太學中列槐數百行,諸生朔望會市,各持其土物及經書買賣議論。

漸臺 ,在建章宮北太液池中,高二十餘丈。又未央宮滄池中亦有漸臺。

「神明臺 」 ,在建章宮內,高五十丈,上有九室。又置銅仙人,舒掌捧銅盤,以承雲表之露。

太液池 ,在建章宮北,周迴十頃,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以象海中神山,刻石為魚龍鳥獸奇怪之狀。池邊皆雕菰紫籜、鳧鷗鵁鶄之屬,動輒成群。昭帝始元元年春,黃鵠下建章宮太液池成帝嘗以秋日與趙飛燕戲於此池,以沙棠木為舟,以雲母飾于鷁首。又刻桐木為虯龍,彫飾如真,夾雲舟而行。以紫桂為柁枻。帝每憂輕蕩以驚飛燕,命佽飛之士以金鎖纜雲舟于波上,每輕風時至,帝以翠縷結飛燕之裾。今池中尚有避風臺,即飛燕結裾之所。西有小池,名「孤樹池」 ,洲上一枯樹,大十餘圍,望之如蓋。

影娥池 ,在建章宮,武帝鑿以翫月,其旁起望鵠臺,影入池中,使宮人乘舟弄月影。亦名「眺蟾臺。」

昆明池 在長安縣西南三十里,地名鸛鵲莊,周迥四十里。漢武帝元狩九年,欲伐昆明,鑿池以習水戰,減隴西、上郡戍卒之半,穿之得黑灰。上問東方朔,朔曰:「西域僧人知之。」 後問僧人,曰:「刦餘之灰也。」 中置戈船樓船百艘,上建戈矛,四角垂幡旌旄,作豫章大船,可載萬人。又刻石為鯨魚,長三丈,每風雷常鳴吼,鬣尾皆動,立石牽牛織女于池之東西,以象天漢。帝令宮女泛舟。

池中張鳳蓋,建華旗,作《櫂歌》,雜以鼓吹,帝御豫章船臨觀焉。池至姚興時竭。唐德宗貞元十三年,命京兆尹韓皋浚之,追尋漢制,引交水、灃水合流入池。今廢為民田。

百子池 七月七日,戚夫人侍高祖臨百子池,作于闐樂,以五色縷相羈,謂之「相連愛。」 正月上辰出池邊盥濯,食蓬餌,以祓妖邪。三月上巳,張樂于池上。八月四日,出雕房北戶竹園下圍棋,勝者終年有福,取絲縷就北辰求長命。九月九日,佩茱萸,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趙王如意年幼,使趙溫傅之,號養德宮。

十池 :上林苑有初池、糜池、牛首池、蒯池、積草池、東陂池、西陂池、當路池、犬臺池、郎池。積草池中有珊瑚樹,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二條,南越王趙佗所獻,號為烽火樹。雁騖陂 ,地方六頃,承昆明下流,在鎬池北。沈約《詩》云:「西臨雁騖陂。」

下馬陵 ,在咸寧縣南半里臙脂坡。武帝幸宜春苑,每至此下馬,時謂之「下馬陵」 ,歲遠訛為「蝦蟆陵。」

樊川 在故長安南杜縣之樊鄉。高帝以樊噲灌廢丘有功,封食邑于此,即後寬川也。又名華嚴川。其南又有御宿川。

霸陵廢縣 在府城東北二十五里霸水之東。本秦穆公芷陽,漢文帝霸陵在其地,因置縣。南陵廢縣 ,在府城東南二十四里白鹿原上,薄太后南陵在此。文帝七年,置縣。

杜陵廢縣 在府城東南一十五里。宣帝以杜東原上為陵,初置縣,曰杜陵,謂之「東杜。」

路軨廐 在未央宮,掌宮中輿馬,亦曰「未央廐。」 東陵瓜田 ,邵平種瓜處,在故長安青門外。琳池 在故長安城中。昭帝元始元年穿此池,廣千步,池南起桂臺以望遠。池中植芰荷,一莖四葉,狀如軿蓋。每遊燕出入,或剪以為衣,或折以障日。帝命水嬉以文梓為船,木蘭為柁,刻飛鸞翔鷁斾于船首,隨風輕漾,畢景忘歸。千「人聚 」 在府治東南金城坊。漢宣帝葬衛思后于此,以倡優雜伎千人樂其園。

靈金藏 漢太上皇佩刀,長三尺,上銘字難識,後賜。高祖定天下,藏于寶庫,守者見白氣如雲,有龍蛇狀,呂后名曰「靈金藏。」

漢丞相府 ,《西京雜記》:「平津侯公孫弘,自以布衣為丞相,乃大開東閣,營客館于丞相府,後黃霸為相,神雀飛集府上。」

《漢司隸府 》司隸府治故府,即武帝廟。

漢中尉府 中尉府在尚宮冠里街東。

波若臺 ,姚興集沙門五千餘人,起造浮圖,于永貴里立波若臺。

露門學 。周武帝天和七年,于露門學置生員七十二人。宣帝大象二十七年,親行釋奠之禮于此。

隋大興城 ,開皇十二年,于漢故東南包據龍首原為新都,名「大興。」

隋大社 在皇城含光門西南,其門額,隋平陳時得晉王右軍所題,後以粉墨模之。

唐京城 即隋大興城,內外凡三里,東西一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一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周六十七里。城門十:南面門三:曰明德、「啟夏、安化」 ;東面門三,曰通化、「春明、延興」 ;西面門三:曰開遠、金光、「延平」 ;北面門一:曰光化。其坊市總一百一十區,萬年、長安以朱雀街為界。

皇城 亦曰「子城」 ,東西五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三里,一百四十一步。南北七街,東西五街,並列臺省輿衛。承天門外有東西大街,南北廣三百步。南街之南有南北大街,東西廣百步。分別府寺,不許雜居。其城南面門四:中為朱雀,東為安上,西為含光,又西為景風。北面東北隅為延喜。

宮城 東西四里,南北二里二百七十步。周十三里一百八十步,崇三丈五尺。門四:中承天,西廣運。又西為永安,西南隅為順蒙。

西內中書省 在右延明門西南。

「西內門下省 」 在左延明門東南。

司寶庫 ,在凌煙閣之東。

《海池 》有四,在西內,一在毬場亭之東,一在咸池殿之東,一在望雲亭之北。

四監 苑:南曰大樂監,北曰舊宅監,東曰東監,西曰西監。四監分掌景曜門,東曰芳林門,西曰光化門。東面二門,南曰光泰門,北曰昭遠門。西面二門,南曰延秋門,北曰元武門。景龍三年二月,中宗及皇后幸元武門,觀宮女跋河,為宮市。

「以嬉」 即此。北面三門:中曰啟運門,東曰飲馬門,西曰永泰門。

凝碧池 在唐禁苑。安祿山引梨園弟子數百人大會凝碧池。敬宗時幸凝碧池,令軍士取魚長大者送新浚池。按:王維為祿山所得,賦《凝碧池》詩甚悲。後賊平,以詩聞,維得減論,遷太子中允。

東內中書省 ,在月華門西,省西南北街。南出昭慶門,南當光範門,昭慶門北曰光順門。殿中內省 ,在中書省北。

景龍池 在長安城東,即興慶池,本平地,垂拱後,因雨水流潦成小池。後因分龍首渠水灌之,日以滋廣,瀰亙數頃,澄泓皎潔,有雲氣,或見黃龍出其中,因謂之「龍池。」 明皇嘗取洞庭鯽魚養池中以為鱠,日以遊宴。

九曲池 在興慶池西。唐寧王山池,引興慶池水西流,疏鑿屈曲,連環為九曲池。上疊石為山,上植松柏,有落猿岩、棲龍岫,奇石異木,珍禽怪獸畢具焉。又有鶴洲仙渚,殿宇相連。王與宮人賓客宴飲弋釣其中。

唐圓丘 ,明德門東南一里有更衣殿。又東南一里有圓丘,高一百二十尺,周迴三百六十步,分三級,十二分野,俗呼為「壇塚。」

唐太學 ,貞觀四年立,在務本坊,領國子、太學四門、書、律、算六門。黃巢亂,皆為灰燼,獨國子監《石經》存焉。今在西安府學中。

司天臺 在長安外郭城東南八里永寧坊。乾元元年,改太史監為臺,高一百二十尺,前有太歲廟。臺雖摧崩,其址猶高五六十尺。

「朱雀街 」 ,京城中街也。貫分南北四面,坊里衢道,皆分方命位,從此可識其處。

社壇 在長安縣西南五里「光德坊。」

新城 即劉宋奉元路府治也。唐天祐元年,朱全忠遷昭宗于洛,毁長安宮室、百司廬舍。匡國節度使韓建遂去宮城,又去外郭城,重修子城。南閉朱雀門,又閉延喜、安福門,北開元武門,是謂「新城。」 其城制,內外二重,門各三重。

御井 《長安志》:「善和坊有井,水味甘美,唐時以供內廚。」

定昆池 ,安樂公主西莊也,在延平門外。景龍初,命司農卿趙履溫為公主蔬園植果,中列臺榭,棟宇相屬。又敕將作少監楊務廉引水作沼,延十數里,號「定昆池。」

曲江 在府城東南十里。秦曰「隑州」 ,漢為「樂遊苑」 ,皆下杜之宜春也。基地最高。隋營京城,宇文愷以其地在城東南隅,鑿池以厭勝之。會黃渠水自城外南來,可穿城而入,遂從城外包之。長安中,太平公主于原上置亭遊賞。後賜寧、申、岐、薛王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京城士女,咸為祓禊,帟幕雲布,車馬填溢。南即芙蓉園,西即杏園、慈恩寺,花卉環周,煙水明媚,都人遊賞,盛于中和。上巳節,錫宴臣僚,賜太常教坊樂,池備綵舟傾動,皇州以為盛觀。太和元年,文宗發左右神策軍各一千五百人淘曲江,修紫雲樓、采霞亭。今池乾呼為「池底。」

丈八溝 在京兆西南一十五里,乃漕河岸最深處。長楊高柳,蓮塘花圃,竹徑稻塍,為勝遊地。韋曲 ,在府城南二十里。自漢以來,諸韋居之,至唐屬韋安石別業,極林泉花木之勝。《三秦記》云:「在皇子陂之西。」

蘭陵里 ,西去杜祠九里。唐蕭氏之盛,與唐終始,故名其里。

木塔 ,西去杜祠十餘里,與昆明池近。唐以京城西北地微下,乃于永陽坊莊嚴寺建木浮圖,高三百尺,周一百二十步,今其地謂木塔寺。皇甫村 在神禾原之陽,鎬水北,皇甫別業也。杜曲 ,唐岐公佑郊居,山水形勝,草木花鳥為最。佑以太保致仕,與昆仲時賢遊其間,杜固謂之南杜,杜曲謂之北杜。韋、杜二氏歷代顯仕。唐人語曰:「城南韋杜,去天尺五。」 在府城南三十里,韋曲東十里。

杜固 在杜曲南,諸杜所居,謂之「南杜」 ,有壯氣,衣冠獨盛。杜正倫居北杜,求同于南杜,不許。及正倫執政,建言鑿杜固水以利人。自是南杜稍不顯。所鑿之處,崖塹今尚存,俗呼為「鳳凰嘴。」 朱博村 去杜祠三里,朱博,丞相故里也,在華嚴寺下,北倚少陵,下瞰終南。

神禾,原 在御宿川北,東西三十里。後晉天福六年,生禾,一穗重六斤。唐末有蓮花洞在此,即鄭駙馬之居。

「灞橋 」 ,漢灞橋,在故長安城東二十里灞店南。

北兩橋以通新豐道,西京送行者,多至此折柳贈別,亦名「銷魂橋。」 唐灞陵橋在京兆通化門東二十五里,隋開皇三年造。元時山東唐邑人劉斌修築堅固,凡一十五空,長八十餘步,闊二十四尺,中分三軌,旁翼兩欄,有華表,鯨頭鼇首。築堤五里,栽柳萬株,遊人肩摩轂擊,為長安之壯觀。明成化六年,布政使余子俊增修。

雁塔 在府城南十里,乃唐慈恩寺西浮圖院也。亦名「會要塔。」 沙門元奘先起五層。永徽中,武后與王公重加營造,至七層,崇三百尺,四周有纏腰。唐新進士同牓題名于塔上,有行次之列,故名「雁塔。」 祿山亂後,龍池水涸。庚子歲,始引龍首渠水灌池。至壬寅,池水澄泓,四無映帶,惟見雁塔影倒蘸于池中,遊觀者無數。

鳴犢鎮 在兩川口,有漢武鳴犢泉、朱姬洞,深遠透樊川,花卉竹木。有光祿大夫張太尉別墅,號曰「小南山。」 泉脈交流,水動碾磨。

端門 ,《師古》曰:「殿之正門。」 文帝初入未央宮,有謁者十人持戟衛端門,即此。

明秦藩舊內 。在鐘樓東滿城內周圍有子城,今廢。簡王好接賓客,作「賓竹亭」 ,在邸內西南隅。西五臺 ,唐西內城墉故址。

皇清順治間,建為寺。

「放生池 」 即蓮花池故址,在《最樂園》東北二里許。當其盛時,綠芡方塘,碧波數頃,綵舟映帶,鷗鷺隨行。後池涸。

皇清巡撫賈漢復引「三渠水」貫流城中,資民汲飲。尋

建放生院,因其窪下,重鑿此池,遂易今名。曲臺宮 ,秦始皇所治,漢之未央即其地。阿房宮 亦曰阿城,秦惠文王造宮,未成而亡。始皇廣其宮,恢宏三百餘里,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相屬。表南山之巔以為闕,前殿東西五十丈,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建十丈旗。以木蘭為梁,磁石為門,周馳為複道,度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抵營室,謂之天漢。斗牛城,即三十五年營作朝宮于渭南上林苑者也。長信宮 ,秦始皇作長信宮于渭水之南,通驪山,在漢長樂宮中。成帝母王太后居長信宮,班婕妤求退處養太后,作賦自傷后宮在西,秋之象也。秋主信,故宮殿皆以「長信」 、「長秋」 為名。北闕 ,《漢書》:未央殿雖南向,而「尚書奏事、謁見皆詣北闕,公車司馬亦在焉」 ,是則以北闕為正門,而又有東門、東闕,至于西南兩面,無門闕矣。蓋蕭何初立宮以厭勝之術,理宜然乎?

漢明堂 在故長安西南七里。武帝建元元年,議立明堂于城內,以朝諸侯,至王莽,增修益大。長樂宮 ,本秦興樂宮也,在舊長安城東。高皇帝始居櫟陽,七年,長樂宮成,徙居之。周迴二十里。前殿東西四十九丈七尺,兩疏中三十五丈,深十二丈。有臨華溫室。長信、長秋、永壽、永寧,漢太后常居之。宮前銅人二,胸前有銘,李斯篆。「宣帝元康四年,神爵以萬數集長樂宮。五鳳三年,鸞鳳集長樂宮東闕樹下。」

未央宮 在舊長安城西南隅。「漢高祖七年,蕭何造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周迴二十八里。前殿東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至武帝以木蘭為棼橑,文杏為梁柱,金鋪玉戶,華榱璧璫,雕楹玉砌,重軒鏤檻,青瑣丹墀,左墄右平,黃金為壁帶,間以珍玉,風至其聲玲瓏。」 其中臺殿四十三,其三十二在「外,其十一在後。宮池十三,山六,門闥九十五。唐貞觀七年,帝從太上皇置酒故漢未央宮。」 按更始時,未央已焚,至貞觀幾八百年,何為尚有未央?考石虎建武十一年,發雍梁十六萬人,城長安未央宮。又隋文帝移都大興城,因其遺址,增修宮側未央池。至唐敬宗寶曆三年,修未央宮,掘地得白玉床。武宗會昌元年,至未央宮,見其遺址,詔葺之,總三百四十有九間,作正殿曰通光。故呂圖易未央宮為通光殿,因會昌所名也。按《黃圖》及《長安志》,未央自有通光殿,則通光之名,亦採舊名耳。按《三秦記》,「未央一名紫微宮。」 《關中記》:「未央宮周旋三十三里,街道十七里,宮殿及臺皆疏龍首山上以作之,殿」 基出長安城上。宮東有鴛鴦殿。

宣室 ,未央前殿正室也。《淮南子》謂「周亦有宣室」 ,漢取舊名。文帝受釐宣室,夜半前席,賈生問鬼神之事。王莽地皇四年,城中少年朱弟、張魚等燒宮,莽避火宣室前殿,火輒隨之。

溫室 在未央宮北,漢武帝建,冬處之溫煖也。《西京雜記》:「溫室以椒塗壁,香桂為柱,設火齊屏風,鴻羽帳,規地以罽賓氍毹。」 《漢書》:京房奏考課。

《吏法》:「上令公卿朝臣會議溫室。」

清涼殿 ,在未央宮,夏居之則清涼。董偃常臥延清之室,以畫石床,文如錦,紫瑠璃帳,以紫玉為盤,如屈龍,皆用雜寶飾之。

猗蘭殿 ,在未央宮,皇后所居,即椒房殿也。七月七日,王美人生漢武帝于猗蘭殿。未生時,景帝夢赤彘從雲中下崇芳閣,覺而坐閣,見赤氣如蔽戶牖,望閣上有丹霞蓊鬱,遂改「崇芳閣」 為「猗蘭殿。」

麒麟閣 ,在未央宮內。漢武帝時獲麒麟,乃作閣在殿旁。甘露三年,宣帝思股肱之臣,圖畫其形於麒麟閣。

天祿閣 ,在未央殿北。天祿,異獸也。劉向嘗校書于上,太乙燃藜以照之。

石渠閣 ,在未央殿北。礱石為渠,中藏蕭何所得秦世圖籍,甘露中,《五經》諸儒雜論于此。白虎門 前殿直下椒除,西出長秋門,未央宮內門也。皆未央後宮。

金馬門 在未央宮。漢武帝得大宛馬,以銅鑄像,立于署門,因以為名。東方朔「主父偃待詔金馬門」 ,即此。

承明殿 ,在石渠閣外,諸儒著述直宿之所。漢武帝謂嚴助曰:「君厭承明之廬。」 即此。

金華殿 ,在未央宮內,漢成帝召鄭寬中、張禹說《尚書》《論語》于金華殿中。

《昭陽殿 》,在未央宮中,趙皇后所居也。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砌皆銅沓,黃金塗,白玉階壁帶往往為黃金缸,函藍田璧,明珠翠羽飾之。窗戶扇多是琉璃,皆通照毛髮,不得藏椽桷。刻作蛇龍,縈繞其間,鱗甲分明。」

柏梁臺 ,在漢未央宮北闕內。漢武帝元鼎初起,以香柏為之。嘗詔群臣,能為七言者,乃得上坐。

建章宮 在舊長安城西。「漢武帝營造日廣,以城為小,乃于未央宮西跨城池作飛閣,通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其東則鳳闕,高二十餘丈,右神明臺。門內北別起風闕,對峙井幹樓,高五十丈,輦道相屬。南有玉堂,璧門三層,臺高三十丈。玉堂內殿十二門,階陛皆玉為之,鑄銅鳳高五丈,飾黃金,棲屋上,下有轉樞,向風」 若翔。又西有葡萄宮,哀帝元壽二年,以太歲厭勝所在,因起此宮。

「奇華殿 」 ,「在建章宮旁。四海器服珍寶,火浣布、切玉刀、巨象、大雀、獅子宮馬充塞其中。」

敱簧宮 ,在建章宮西北,周匝百三十六步。上林苑 ,秦舊苑也,漢武帝建元三年開上林苑。東南至藍田、宜春、鼎湖、御宿、昆吾,傍南山而西,至長楊、五柞,北繞黃山,瀕渭水而東,周袤三百里,離宮七十所。養白鸎鵡、紫鴛鴦、犛牛、青兕、江鷗、海鶴、孕雛產𪃟,延漫林池,奇樹異草,靡不培植。中有繭觀、平樂觀、魚臺、犬臺、獸圈。有令,有尉。掌禽獸簿記其名數,而宮館之事屬水衡。飛廉觀 ,在上林苑,漢武帝元封二年作,高四十丈。飛廉,神禽,能致風氣者,身似鹿,頭如雀,有角而蛇,尾文如豹。武帝命以銅鑄,置觀上,因以為名。

桂宮 在未央宮漸臺西北,漢武帝造。周迴十餘里,有光明殿,皆金玉珠璣為簾箔,晝夜光明。《西京雜記》:「武帝為七寶床,雜寶案,廁寶屏風,列寶帳,設于桂宮,時人謂四寶宮。」

漢掖庭 《西京雜記》:「漢掖庭有丹景臺,雲光、九華、鳴鸞三殿,及開襟閣、臨池觀,皆繁華窈窕之所棲宿。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夜,穿七孔針于開襟閣。」

細柳觀 ,在故長安西北。漢文帝時,大將軍周亞夫軍于細柳,今呼為「古徼。」

北宮 「在未央宮北,周迴十里,漢高祖時創,孝武增修之。前殿廣五十步,珠簾玉戶,如桂宮。壽宮 近北宮,漢武帝張羽旗,設供具,以禮神君。神君來則肅然風生,帷帳皆動。」

「明光宮 ,漢武帝太初四年起,在長樂宮後,成都侯商欲避暑,從上借明光宮。」 程大昌《雍錄》云:「漢有明光宮三,一在北宮南,與長樂相連者,武帝太初四年起,即王商之所借以避暑者。別有明光宮,在甘泉宮中,亦武帝所起,發燕趙美女三千人充之,至尚書郎,主作文書起草,更置建禮門內,則近明光殿矣。約其方鄉」 ,必在正宮殿中,不與「北宮」 、《甘泉》設為奇玩者比也。

鉤弋宮 在直門南。漢武帝召見河間趙氏,于其手中得玉鉤娠,十四月而生。昭帝乃命其門曰「堯母門」 ,宮曰「鉤弋宮。」

扶荔宮 在上林苑中。漢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宮以植。所得奇草異木,菖蒲百本,山薑十本,甘蕉十二本,留求子十本,桂百本,密香指甲花百本,龍眼荔枝、檳榔、橄欖千歲柑橘皆百本。土木南北異宜,時多枯瘁。後數歲,偶二三株稍茂,終無華實,帝亦珍惜之。

太乙宮 在府城南五十里太乙山谷中。漢元封初,南山谷間雲氣融結,陰翳成象,武帝于此建宮。

儲元宮 ,在漢長安城西。信都太后與信都王俱居儲元宮。

承華殿 ,在上林苑,《漢武帝故事》云:「七月七日,上林承華齋中,忽有一青鳥從北來,帝問東方朔,朔云:『此侍者許飛瓊也』。」

宣曲宮 ,在昆明池西。漢孝宣帝曉音律,常于此度曲,因以為名。

昭臺宮 ,在上林苑中,漢孝宣霍皇后立。五年廢處昭臺宮。

長門宮 在故長安城東。漢孝武陳皇后得幸,頗妒,後退居長門宮。

犬臺宮 ,在故長安西二十八里上林苑中,江充召見犬臺宮。

逍遙宮 ,後秦姚興嘗于逍遙園引諸沙門聽鳩摩羅什演譯佛經。起逍遙宮,左右有樓閣。高百尺。

顯仁宮 ,隋大業元年三月于皂澗營顯仁宮。大安宮 在宮城西,唐太宗初居承乾殿,武德五年,以秦王功高,建號弘義宮以居之。貞觀三年,太上皇徙而居之,改名大安宮。

「掖庭宮 ,宮城東西四里,南即皇城,北抵苑,掖庭西門。唐貞觀二年,敕左丞戴冑於掖庭西門簡宮人出入。」 按「掖庭宮」 ,蓋高祖所起,宮人教藝之所。

宜春宮 在嘉德門,東北有宜春門。

宜秋宮 在嘉德門西北。

九曲宮 即魚藻宮,去宮城十二里,在左右神策軍。後唐貞觀十二年,詔浚魚藻池,深一丈,引灞水、天濠水漲之,以觀競渡。王建《宮詞》「魚藻宮中鎖翠娥」 ,蓋指此。

東內大明宮 大明宮在禁內之東,南接京城之北面,西接宮城之東北隅。唐貞觀八年,置為永安宮。九年,改為大明宮,以備太上皇清暑。龍朔二年,改蓬萊宮,以殿後「蓬萊池」 為名也。有長生殿、含象、含涼殿。咸亨元年,改蓬萊宮為含光宮。長安元年,復曰大明宮。初高祖使司農少卿梁存仁制造。北據高原,南望爽塏,每晴天霽景,視南山如指掌,官城坊市,俯而窺焉。其地南北五里,東西三里。南面五門:正南曰丹鳳門,東曰望仙門,次東曰延政門、丹鳳門,西曰建福門,次西曰興安門。東面一門曰太和門,南面一門曰營室門,北曰元武門。德宗造樓,門外設兩廊宿衛,謂之「北衙。」

上陽宮 ,在大明宮西。唐武后傳位太子,徙居上陽宮。

興泰宮 ,「唐大足四年天后建。」

南內興慶宮 在府城東南五里,距外郭城東垣,唐明皇潛邸在焉。以在太極宮東南,故謂「南內。」 正門西向曰興慶門,正西曰金明門,南曰通陽門,興慶殿在焉。西南隅曰勤政務本樓,南向,以修政事。每歲千秋節酺飲樓前。其西花萼相輝樓,寧、薛諸王邸第相望。勤政樓北,大同殿在焉。東北曰金花門,新射殿金花落在焉。開元二十年,築夾城,通芙蓉園。自大明宮夾東羅城複道,由安化、安興門,次經春明、延喜門,直達曲江,入青龍寺而外,人不知。

望春宮 在府城東十里滻水西岸。隋文帝建,亦名望春亭。唐天寶元年,韋堅因古迹,堰渭水,絕滻灞為潭,東注永豐倉下,以便漕運,名「廣運潭。」

二世宮 ,本秦二世宮,久廢。今訛「二十空。」 太極殿 ,晉愍帝宮,在長安南門,苻堅即位于太極前殿,後姚興重建,殿上有金井。隋、唐之太極殿本此。

乾安殿 《後周孝閔帝》即位御乾安殿班賞群臣。

延壽殿 ,周明帝元年九月,朝群臣于延壽殿。觀德殿 ,隋開皇三年,文帝疾愈,享百僚于觀德殿,賜錢帛,皆任其自取,盡力而出。

大興殿 南門為昭陽門,東門為建春門,北門為乾福門。隋大業六年,奏角觝大戲于端門街,奇技異藝畢集,煬帝數微服觀之。

西內太極殿 ,即隋之大興宮也。唐龍朔後,天子嘗居大明宮,乃謂此宮曰西內。神龍元年,改曰太極宮。南面六門:南曰順天,後改承天。東為長樂門,又東為廣門,內有左藏庫,後為中書省,西北為武庫。北入安仁門,又北肅章門,內入宮中。廣門之東為重福門,重福門東為永春門,承天門西為永安門。東曰鳳凰門,即隋通訓門。西二門曰通明、「嘉猷」 ,北二門曰定武、「安禮。」 北曰「太極」 ,即隋大興門。太極殿為西內正殿,名為「中朝。」 東廊有左延明門,西廊有右延明門。太極門外承天門之內曰嘉德門。

兩儀殿 在太極殿後,即隋中華殿。西有萬春殿。千秋殿左有獻春門,右有宜秋門。

甘露殿 ,在兩儀殿北,門外有東西永巷,東出橫門為日華門,西出橫門為月華門。唐明皇自蜀回還,居西內甘露殿東有「神龍、延恩、萬春、千秋、承恩、立政、大吉諸殿。」

神龍殿 ,在甘露殿之東,前有神龍門,其西有佛光寺。

武德殿 在神龍殿前,其南有武德西門,唐睿宗延和元年,皇太子御武德殿,除三品以下官。承香殿 在延嘉殿北,東即元武門,北入苑。百福殿 在百福門內,唐宣宗改「雍和殿。」 安仁殿 在甘露殿西,其前有安仁門,後有歸真觀。

淑景殿 在絲綵院西,殿西有第三落,次西有第四落,又次西有第五落。

延嘉殿 ,在甘露殿南。有金水河,北流入苑。凝陰殿 ,在紫雲閣西,唐天寶七載,明皇於此令華清天師祀鏡龍,遂得甘雨。

「垂拱殿 」 ,在大安宮。唐貞觀九年五月,太上皇崩於垂拱前殿。

翠華殿 ,在大安宮東北,遺址尚存,俗云「祭酒臺。」

麗正殿 ,在右春坊內,唐開元初改為集仙殿,十三年又改「集賢殿。」

東宮明德殿 東宮,正殿也,本名「顯德殿」 ,後避中宗諱,改今名。殿東廊左嘉善門,南有嘉德門、重明門,明皇帝講武於此。

通光殿 去宮城二十一里,即漢未央舊地。唐復修之,其正殿曰「通光殿」 ,東為紹芳亭,西為凝思亭,前為端明。唐武宗立,命翰林學士裴素撰記。

永安殿 :在東西外垣門有日營門、月營門,其北重元門。

含元殿 ,丹鳳門內,當中正殿也,即龍首山之東麓。階基高平地四十餘尺,南去丹鳳門四十餘步,東西廣五百步。東南有翔鸞閣,西南有棲鳳閣,與殿飛廊相接。左右有砌道盤上,謂之「龍尾夾道。」 東有通乾門,西有觀象門。

宣政殿 ,在大明宮宣政門內,殿東有東上閣門,西有西上閣門。殿前東廊曰日華門,西廊曰月華門。唐乾元元年,元宗御宣政殿,授肅宗《傳國受命寶符》。

「紫宸殿 」 在宣政殿北紫宸門內,即內衙正殿也。

蓬萊殿 ,在紫宸殿北。唐敬宗時,會沙門道士於此,賜食給茶絹。

「金鑾殿 」 ,在宣政殿北,唐明皇於此召見李白,論當世事,奏頌一篇,帝賜食,親為調羹,詔供奉翰林。

長安殿 ,在金鑾殿西南。唐肅宗收京師,新作九廟主,於長安殿安置。

「仙居殿 」 在長安殿北。

麟德殿 ,在仙居殿西北,此殿三面,故亦名「三殿。」 南有閣,東西有結璘、鬱儀二樓,殿北相連,各有障日閣,凡內宴多在此殿。唐長慶元年,穆宗觀樂於是殿。

延英殿 ,在宣政殿次東。唐肅宗時,梁上生玉芝,一莖三葉。後改「靈芝殿」 為宰相啟事之所,相對有「思政殿。」

咸泰殿 ,唐文宗開成三年正月望夜,燃燈於咸泰殿中,三宮太后、諸王、公主俱集此宴,行家人禮,以為歡。

宣和殿 ,唐寶曆三年敬宗觀百戲於此殿。紫微殿 ,唐貞觀末,阿史那社爾平龜茲,獻俘於此殿。

平樂館 在上林苑。漢武帝元封六年,京城民觀《角觝》於上林平樂館。王莽撤城西苑中宮館凡十餘所,取其材瓦以起九廟。

虎圈館 在上林苑。漢文帝登虎圈,問上林尉。

禽獸簿。《郡國志》云:「虎圈在通化門東二十五里。」 博望苑 ,在府城北五里。漢武帝為太子,開博望苑以通賓客。

御宿苑 ,在長安城南御宿川中。漢武帝為離宮別館,禁禦人不得入,往來遊觀,止宿其中,故曰「御宿。」

宜春苑 ,在長安東南隅曲江東,近下杜。上蘭觀 ,在上林苑,王莽請元后校獵上蘭。涼風臺 ,在長安故城西。《關輔記》曰:「建章宮北作涼風臺,積木為樓。」

樂遊苑 在杜陵西北,漢宣帝神爵三年春起。一名《鴻固原》。

甲觀 ,在太子宮中,謂之「甲觀畫堂。」

繭館 按《一統志》,「漢上林苑中有繭館,養蠶之所。」

《織室 》,在未央宮,織作文繡郊廟之服,有令史。《涿木觀 》,在上林苑,成帝許美人居上林涿木觀。

曝衣閣 在太液池西。七月七日,宮女出后衣,登樓曝之。

嶕嶢闕 ,在建章宮次門,女闕也。在圓闕門內二百步。

來賓館 秦苻堅永和十年,置來賓館於平朔門。

逍遙觀 ,西魏孝文帝嘗登此觀,望逍遙園,見嵯峨山,慨然謂左右曰:「望見此山,令人有脫塵之意。」

西苑 隋煬帝大業元年築西苑,周二百里,其內為池,周十餘里,為三神山,出水百餘尺,臺觀宮殿,羅列山上。北有龍鱗渠,縈紆注池內,緣渠作十六院,門皆臨渠,每院以四品夫人主之。大興苑 在宮城之北,即北苑也。隋煬帝於景華宮徵營,火得數斛,夜出遊山放之,光遍岩谷。弘文館 在門下省東,唐武德四年置,聚天下書籍。貞觀六年,選朝官有才學者,以充學士。九年,改為昭文館。開元七年,復舊。

西內史館 在門下省北。唐貞觀三年,置祕書內省,以修《五代史》,又置史館,以編國史。

東內苑 南北二里,與大明宮城齊。南即延政門,北即銀臺門,東即太和門。

櫻桃園 在禁苑之南。又有東西蒲萄園、雲韶院 ,在禁苑之南。

凌煙閣 ,在西內三清殿側。唐貞觀十七年,於閣上圖畫功臣,皆北向。太宗為贊,褚遂良書,閻立本畫。

紫雲閣 ,在延英殿東,閣南北千步,南至尚食院,西北盡宮城。

禁苑 在宮城北,即隋之大興苑也。周一百二十里,東西二十七里,南北三十二里。東接灞水,西據長安故城,繞出太極宮之南。故苑之南牆,與宮城相齊,北枕渭水。苑中宮亭二十四所。內苑 在啟運門之南。苑門三:「北曰重元門,東曰東雲龍門,西曰西雲龍門。」

蠶壇亭 在苑之東,皇后祀先蠶之亭。

光範門 在大明宮含元殿之西,韓愈《上宰相書》:「伏光範門外。」 以宰相退朝必出此也。漢制,入司馬門方是禁中,而光範門尚在含元殿外,承天門內,旁有登聞鼓,有籍無籍皆得入。

九仙門 ,麟德殿次北,曰翰林門,翰林門北曰九仙門,唐寶應元年,李輔國迎太子,見群臣於九仙門。

沈香亭 ,在景龍池。唐天寶三載,李白供奉翰林,禁中初種《木芍藥》,得四本,紅、紫、淺紅、通白者,移植興慶池東沈香亭。

《金液門 》,唐貞觀二十一年,詔皇太子聽政於金液門。

井幹樓 按《一統志》:在府城西北,漢建章宮南,高五十丈,武帝建。張衡賦「井幹疊而百層」 ,即此。明水園 在故長安城內,隸舊宅監。

諮議堂 按《一統志》:「在府城西北。後秦姚興嘗臨此堂聽斷獄訟。」

陳內史館 在弘文館東南北街。南出含曜門,南曰「昭訓門,北曰崇明門。」

東內弘文館 在門下省東。

政事堂 在東省,屬門下。唐中宗後徙堂於中書省。

太液亭 蓬萊殿後有含涼殿、太液池。太液亭,唐穆宗時命侍講韋處厚等入此亭講《詩》《尚書》。文宗又命纂集《尚書》中君臣事蹟,令工匠刻於太液亭,以備觀覽。

左右銀臺門 :在宮城東,西面。

翰林院 在麟德殿次北翰林門內,其門高大重複,號為「複門。」 入門直西為學士院,有兩廳,南北相對,各自為門,廳前階砌花磚為道。

十六宅百孫院 在安國寺東,附苑城為大宅,分處慶、忠、棣、鄂、滎、儀、台、穎、永濟十王。後盛、壽、陳、豐、常、涼六王。又就封入內宅,是為十六宅。後以諸孫成長,又置百孫院。

奉誠園 在舊安邑坊,本馬燧子暢,以貲甲天下。唐貞元末,獻第為「奉誠園。」

曲江亭 ,在曲江池西南,唐時宴進士處。芙蓉苑 ,在曲江池西南,即秦宜春院,唐人謂之「南苑。」

「杏園 」 在曲江池西,唐進士宴集於此。

《汾陽王宅 ,在親仁坊》,宅居其坊地四分之一,家人三千,出入不知其居。

西平王宅 ,在永崇坊。唐興元元年,賜晟「永崇里甲第,詔宰相諸郎將會送,特賜女樂八人,錦綵銀器,令教坊、太常備樂,京兆府供具,鼓吹迎導,以為榮觀。」

薛繪宅 在勝業坊。繪為銀青光祿大夫,兄弟子姪數十人,同居一曲,姻黨清華,冠冕茂盛,人謂之「薛曲。」

張延師宅 ,在安邑坊。延師為左衛大將軍范陽公,兄弟三人,同時三品。一宅之中,棨戟齊列,人謂之「三戟張家。」

馮宿宅 在親仁坊。宿從子袞為給事中,宅南有山林池亭,多養鵝鴨及雜禽之數,常遣一家人主之,謂之《鳥省》。

顏師古宅 在敦化坊。師古,南朝舊族,又太常少卿歐陽詢、著作郎沈越賓亦住此坊,人呼此坊為「吳兒坊。」

寇萊公宅 在府城掖庭街,中有山池「熙熙臺」 ,後廢為寺。

張中孚宅 在府城草場街。宅中有「頤真堂」 ,後廢為錢監。元時為利用倉。

虢國夫人宅 ,在宣陽坊,本韋嗣立舊宅。虢國夫人於此造《合歡臺》,所費二千萬。

韓莊 韓退之城南別墅也。在韋曲東,孟郊、張籍嘗於此泛舟。第五橋在其西南,即鄭虔故居。又其西有塔坡,即何將軍山林,今廢。其地有浮圖,產稻極美,土人謂之塔坡米。南塘即下塔坡。貟莊 在焦載川北枕白鹿原,唐貟半千之莊。蓮塘竹徑,酴醾架、海棠洞、會京堂,花塢藥畦碾磨麻稻。里諺曰:「上有天堂,下有貟莊。」 范氏莊 本唐杜岐公郊居。宋熙寧中,范公自侍御史出買此莊於尚書郎胡拱辰。自杜至范,三易主矣,今猶謂之「御史莊。」 有溪榭喦軒、江間圃堂、林館,謂之「范公五居。」

胡相別墅 ,在樊川。元中書左丞胡恭範致仕,於杜曲求買舍,栽植梅竹,引泉鑿池,葺治賓館亭臺,以為幽棲之所。

廉相泉園 元至元中,平章廉希憲行省陝右,愛秦中山水,遂於樊川杜曲林泉佳處,葺治廳館亭榭,導泉灌園,移植漢沔東洛,奇花異卉,畦分棋布,松檜梅竹,羅列成行。暇日同姚雪齋、許魯齋、楊紫陽,商左山前,進土。邳大用、來明之、郭周卿、張君美,樽酒論文,彈琴投壺,燕樂於此。趙氏別墅 。元至元甲子,宣撫趙某於樊川陽陂,就岡原爽塏,葬考妣,樹楸竹,修葺園亭,以為別墅,自號「樊川釣叟。」 中有安適堂、歸潛洞、趙公泉。

李氏牡丹園 ,在安化門西,杜城北五里,元河東北路行省郎中李換子信之所葺。信之不喜仕進,日涉經史,葺園治田為事。園植牡丹三四百窠,他花稱是。每花時,遊者車馬闐咽,篇章盈軸。

《最樂園 》在長安縣西北隅,秦藩築此,為遊宴之所,中有臺池花榭,選勝行樂,非貴客騷人,不得遊賞,名曰「最樂。」

《青門亭 》,去宮城十三里,在長安故城之東,即東陵種瓜之所。

「翡翠樓 」 在宣平坊,南唐開元、天寶間,歌舞盛處。

玉峰軒 在興教寺北,松檜半原,地形高爽,南對玉案峰。宋元豐中,龍圖呂某祈禱太乙湫,道經是寺。登北岡,南瞰玉案,令僧創軒,為登眺之所。

長樂亭 在府城東北十里,即滻水之西岸,舊名「滻坡。」 宋陳堯咨守京兆,作亭於上,每有迎餞,必至斯亭,嘗作歌刻石亭中。

「三桂亭 」 ,在長安城南杜潏水之陽,乃宋諫議

陳公之別墅,三子堯叟、堯佐、堯咨,同登科,扁其亭曰「三桂。」 堯咨知永興軍時,題詩於碑云:扶疏已問新栽柳,清淺猶尋舊漱泉。

眾樂堂 在興慶池北。金朝金紫光祿大夫張中孚建,與賓客宴遊處,今廢。

流杯亭 在眾樂堂後。有金太尉張中孚所構,砌石成「風」 字樣,曲水流觴,以為祓禊宴樂之所。旁有《禊宴詩碑》,今廢。

保安王府 今為「會議府。」

汧陽王府 :今為滿提督府。

郃陽王府 今為漢提督府。

宜川王府 今為「軍門教場。」

永興王府 :今為提督中軍教場。

星石 在薇省後堂,俗名曰「定官石。」

《弔忠泉 》,在長安縣西北老關王廟內,《長安令吳從義盡節》處。

皇子陂 ,在萬年縣西南二十五里。秦葬皇子,起冢於陂之北原。隋文帝改為永安陂。唐杜甫詩「天清皇子陂」 ,即此也。

鳳闕 ,高二十餘丈,闕環上有銅鳳,號鳳闕,與神明臺對峙。又曰:鑄銅鳳,高五丈,飾黃金,棲屋上,下有轉樞,向風若翔。又《三秦記》云:「柏梁臺有銅鳳,因名鳳闕。」

《麟趾殿 》,庾信有詩。

《蘭臺 》,掌圖籍祕書之所。

成德堂 《新說》曰:「長安府學成德堂,七門八椽,高敞雄壯。元末已壞,明宣德中,重建,為明倫堂。畢原 在城西南二十八里,接鄠縣界。」

文廟石刻 「聚唐、宋以來碑石、井、《石經》」 ,為屋覆之。

九市 ,在故城中,市有九,張衡《西京賦》云:「郭開九市,通闤帶闠。」

「堯神池 」 ,在昆明池中。堯時治水,嘗停舟於此。漢武帝鑿昆明池,因而廣大之耳。

「敖倉 」 《漢書》:「惠帝六年,起長安西市,修敖倉。」 何將軍山林 ,今謂之塔坡。少陵原,乃樊川之北原,至此而盡。在杜城東韋曲西,久廢。或云在第五橋。據杜甫詩,應在第五橋。

夾城 唐明皇治興慶宮,附外郭為複道,名夾城。宣宗南開便門,自芙蓉苑入青龍寺。唐人詩:「六龍六幸芙蓉苑,十里飄香入夾城。」

安西王城 ,元世祖封其子忙阿刺為安西王,開府京兆,鎮秦、隴、蜀、涼居此,今名「阿兒垛」 ,遺址尚存。

《思賢苑 》:「漢文帝為太子,立以招賓。」

興慶池 即景龍縣東五里,開元間鑿。

魚藻池 ,引霸河天濠水漲之,穆宗以觀競渡。姜保村 ,宋李度支莊迤東有韋兆,為牛僧孺故里。

鄭莊 ,唐鄭谷莊也。所謂「仰山草堂」 者,去韓莊東南數里。

《瓜洲 》,杜牧種瓜處,在神禾隈。西有「玉鉤亭」 ,南有「蓮花洞。」

夏侯里 在杜曲西,夏侯惇故里。宋時有王銑、《白序》《二莊》。

「《杜光》村 」 即今南窯。

大興、建國諸門 ,隋有通化、春明、延興、安上、啟夏、延喜、昭陽、左右銀臺。唐有明德、朱雀、承天、金花、通陽、元武、丹鳳、凌霄、朝陽、元化、望仙、建福、興慶、金明、延明、躍龍、「九仙」 諸門,今丘墟莫可考矣。芷陽宮 在霸上,秦襄公建。

《軹道 》,亭名,即秦王子嬰降沛公處,在漢長安城東十三里。

明德殿 。本名「顯德」 ,唐太宗即位,改明德思政殿 ,與延英殿直。

𩰚雞殿 ,唐明皇在藩時,喜𩰚雞。即位,治雞坊,索長安雄雞千餘,選六軍童子五百人教飼之,賈昌為小兒長,甚寵幸。杜詩:「𩰚雞初試錦。」 「白虎殿 」 ,《漢書》:成帝建始四年,召直言之士,詣白虎殿對策。

玉堂殿 ,《漢書揚雄傳》:「歷金門,上玉堂。」

「翔鸞閣     」 ,「棲鳳閣。」

「同文殿     」 、「雲龍殿。」

文思殿     「俱在東南內。」

「玉清殿     」 、晨暉殿。

景風殿     、積慶殿。

南薰殿     、《大同殿》、

昭敬殿     、《咸寧殿》。

「仙靈殿     。」 《拾翠殿》。

椒風舍 ,哀帝召董賢女弟為昭儀,位次皇后,更名其舍為「椒風」 ,以配椒房。

「開襟樓 」 ,漢綵女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

花萼相輝樓 在勤政樓西。寧、薛諸王邸第相望,環於宮側。唐明皇登樓,聞諸王音樂,咸召至同榻飲宴。有詩以紀其勝。

「含春亭 」 ,唐宣宗召翰林令狐綯,夜對此亭,燭盡,以金蓮炬送歸院。

臨渭亭 在禁院內,唐沈佺期等《奉和九日幸臨渭亭應制》謂此。

彩霞亭 在曲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