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百四十二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百四十二卷目錄
延安府部彙考二
延安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五百四十二卷
延安府部彙考二
编辑延安府山川考一 府志
编辑本府。〈膚施縣附郭。〉
碧簪山 在府城北一十里。形尖如碧簪,高可數百丈。一名虎頭山。
鳳凰山 在城西。山凌漢插霄,雉堞巍然,為郡山首。上有鎮西樓,范文正建,殘碑猶存。今重修。雲梯山 ,一名「雲夢」 ,在北關儒學內。
筆架山 :在府學之東。
《太和山 》又名「蓮華峰」 ,在清涼山之巔。
亞支山 :在城南四十里。亞於支山者,故名。又俗名野豬山。
「三臺山 」 ,在城南大通寺上。
臥虎山 :在城南十里,以形似名焉。
兩川口 在城西三十里。自保安來,至此兩水合流入延水。
神龍泉 :在城西北五里,石罅中湧出。下有牧馬場,飲此多產駿馬。
不流泉 在城東十里。清而不流,汲之不竭,故名。
杏子河 又曰「南河」 ,自甘泉界經亞支山向北流,至郡城之角嘉嶺山下入延水。
「杜甫川 」 ,在城西南,子美居此,故名。
黃河 在府城東北,流經宜川、延川二縣境。爛骨泉 在清涼山,傳樵子觀仙棋爛骨處,定泉, 在東關城下,尸毘割膚療之,故名。鷲峰泉, 在清涼山下,清洌可愛。
龍耳泉 在城南三臺山下。
「惠民泉 」 :在南門瓮城內。
石油泉 :在城南二十五里。
景致附
「曲磴凌霄 。」 清涼山之「石路盤折。望若懸空。幽崖滴翠 。懸崖樓閣。層次嶙峋。」
《寒泉漾月 》崖畔有懸樓鑿隙,下汲泉水,月色盪漾。
古塔,屯雲 山頂有石塔高聳,而煙霧常聚,危欄憑旭 ,殿閣層次皆有古木危欄,可憑望遠。
《邃洞藏秋 》,鑿石為洞,深邃而幽。四季如秋,穹閣觀瀾 ,危樓高閣。下臨延水,潺湲如帶,遙望可觀。
《晚山開霽 》,四面環山,煙雨常合,晚霞霽景,則青翠可挹。
空中樓閣 ,飛簷危欄,層次玲瓏,故榜其閣上。海上蓬壺 山聳峙於上,水流其下,望之若海外仙山。
安塞縣
鳳凰山 :在城南門外二里。
摩雲山 :在城西川六十里。
墨臺山 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洛河川。石門山 ,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兩山壁立如門,《洛水》經下。
金龍山 在城南門外,一名「龍吟山」 ,為南寺主峰,與天澤山相連。宋置金明砦於此。
女洛峪 ,在城西南一百二十五里。相傳室女坐化,今有寺存。
蘆關嶺 :在城北一百五十里。
翟王泉 ,在城南山凹,俗傳「水出則衝縣」 ,今埋之。
景致附
《山寺晚鐘 》在南門外。古寺洪鐘,響聞數里。河流春漲 ,延水環城,淜湃之勢,足聳觀瞻。《金龍暮雨 》金龍在縣南郊,為南寺主山,逢雨霽雲收,則青翠插天。
《石鳳曉煙 》即鳳凰山。石翼如鳳,日初出,煙靄浮空。
甘泉縣
太和山 在城西南五里。洛水經其下。
雲陽山 荒。《史循蜚紀》「雲陽帝都此。」
麻洞川水 ,在城東一百二十里。南流臨鎮城下,過宜川雲岩,經汾川於石堡砦,下流入黃河。
景致附
甘泉美水 在城西南五里許。有泉湧流,飛瀑丈餘。傳煬帝遊獵至此,飲之,其味甚甘。後縣治以「甘泉」 名。
《洛漲秋聲 》,即洛河。由保安安塞大川而下注,經縣治西門外,至秋則波浪觸天,響聲甚奇。《神林晚照 》,城內伏陸山上,層次嶙峋,斜陽度影,更覺可觀。
《麻川映月 》即城東之麻洞川。平川曠野,月色照臨,則水天一色。
《白馬雙峰 》近城有白馬天神廟,立於山巔,兩峰夾立,可以俯觀曠遠。
《黑龍獨秀 》一山高聳秀出,有黑龍神祠。「東嶽嵯峨 」 ,在城東,峰巒疊翠。
《太和聳峙 》在城西南三里太和山。高聳孤立,俯視群峰,廟宇嶙嶒,稱一方名勝。
保安縣
三臺山 在城南四十里。山從川起,三峰高聳并峙。
馬頭山 在城東九十里,形似馬頭,山高谷深,松柏聳翠,上有元帝行宮。
金鼎山 ,在城西一百二十里洛水中央,四面無依,兀然孤起,高廣各數丈餘。勒石為垛,穿石為門,可以避亂。
東川水 ,從園林驛下至安塞,與延水合。阿姑泉 ,在城北,何氏女化為神。岩下有清泉,凡祈嗣者禱飲泉水即應。
洛水 按《縣志》「在城西金湯城下,流入鄜州,直入黃河。」
景致附
《關山霧雨 》,縣治西隅之「關山溝」 ,早有青霧,即雨。
《西陽晚照 》,縣西城上建一樓,與西陽溝對。當日暮時,斜陽暉映,樓上有光,如日之初出,響崖應聲 。城東川在大路之南,石崖崔嵬,隨呼隨應,鼓吹齊鳴,其應更奇。
石井有水 ,「城西南有石山突起,四面皆石崖,無土,頂上有井,水味甘而潔。」
安定縣
鳳翼山 城之王山
文昌山 在城東關外,上有文昌閣。
楊家山 在城三里。翠巘環屏,上有古塔。泰重嶺 在城西三十里。高聳插天,晨起雲霧繚繞。
鳳凰山 按《縣志》:「在城東五里。」 山起自馬苑,回翔而來集,若鳳飛然,故名。一名照城山,以在城東相照映故也。
西巖山 :在城西二里。其山亦起自馬苑,蜿蜒數百里,與鳳凰山對峙。兩山排闥,邑中諸山之綱紀也。
興雲山 :在城東北五里。
青嵐峪 在城東三十里。其山多嵐氣,常青。南安山 在城南一里許,自蜀延袤千里止此。山頂舊有東嶽廟,故俗名「廟坡」 ,此縣之主山也。其麓,縣置義塚在焉。
溫泉山 :在城東南七十里。山形峻拔,有溫泉焉。
香泉峪 ,在城西五十里。其峪出泉甚甘,亦一山水佳處也。
胡麻嶺 在城西八十里。世傳張騫開西域,攜胡麻種歸過此,至今山多野胡麻,其山自臨洮起伏而來,《甘河》水發源於此。
雙峪嶺 :在城南五十里。
北亂山 在城北八十里。巒嶂層出,北亙黃河,如亂峰然。永樂間,此山出龍馬山,氓莫氏獻於朝,遂賜山為牧地,今則軍民群牧之矣。
大柏林 :在城北三十里。
錦雞原 在城西四十里。
東河 在城東門外,其水若發源於麻子川,環流城之東北,合西河。
西河 在城西門外,發源甸子川,其味甘,合流三百里至靖虜入黃河。二河蓋邑中諸水之綱紀也。
瑞麥川 :在城西北四十里。嘗產瑞麥,俗名「好麥川。」
甸子川 :在城西四十五里。物產盛於他里,貿易叢集。
煖河 ,在城西五十里。寒冰盡合,此水不凝,魚蝦生焉,俗呼「橫河。」
得羅川 :在城西南二十里。土脈肥饒。
烏龍川 在甸子川東。昔有烏龍見於此。
五塚川 在城東北二十五里。有塚五。
麻子川 :在城南四十里。其水苦。
關川 ,在城北八十里。西通蘭州,北通靖虜,入黃河。
北岔雙泉 :在城東南四十里,方百里,水皆苦,此泉獨甘。
景致附
《鳳嶺屯霞 城內》鳳翼山嶺,日暮時煙雲繚繞,霞光燦爛。
花岩《聳秀 》:在城東七十里,石崖懸空,玲瓏如花。
宜川縣
《蟒頭山 》:去城一百八十里。山拔起如蟒頭,人曾於迅雷濃霧中隱見天龍。每春暮,桃花與松柏之色相錯。
八郎山 在城南九十里,與韓城分界,峻冠萬山。有廟祀「八郎神。」 順治五年,妖兵盤據於此,即平。
壽峰 :在城東八十里,極為奇險。
牡丹原 在秋林鎮東山上,其花滿山,土人採以為薪。
鳳翅山 在城東南五里,以形似名。每朝煙至,日高方散。八景中《鳳翅朝煙》是也。
七郎山 ,城主山也。上有石洞,門臨以達觀樓,傳為楊七郎屯兵處。
虎頭山 在城河北,二川會於其下。八景中《虎頭夜月》是也。
文峰山 在南城外。上有大磚塔,舉人劉子誠建。
高山 :在城北九十里。聳峙特立,俯視群山,上有古石砦。
仕望川 在城西四十里。自甘泉境流來,過平路堡,與銀川、金川俱會入黃河。
白水川 在白水里,以水色偏白名。流入黃河中,有小蟹,少黃。
河清川 在河清里。自韓城硃砂嶺來,入黃河。聖惠泉 在縣鳳翅山之渾王廟內。深止二三丈,龍常吸水於其中,旱禱必應,且能療疾。邑人常飲之。
石臺泉 在鳳翅山之大佛閣右,水至甘洌。「蓮池 」 在城隍廟右舊學址內。
景致附
《聖水垂虹 》在渾王廟內。有聖惠泉,龍常吸水於其中,祥光輝映。
《雲岩疊翠 》雲岩鎮西有山曰「雲岩」 ,秀巒層疊,宛如畫景。
《鳳翅晨煙 》在東城外鳳翅山,每朝煙至日中方散。
《虎頭夜月 》在城外河東之虎頭山,二川會於其下,夜則冰輪相映,景色最佳。
《丹嶺秋容 》在城外七郎山,為古丹州治,故稱「丹嶺。」 其山蒼松翠色,秋晴可掬。
《蓮池春漲 》在城隍廟右舊學址。內有池水淋溢,春色媚人。
石臺鐘聲 在鳳翅山大佛閣,古以石為臺,懸鐘叩之,聲聞最遠。
仙觀水色 在城西五十里,有甘泉觀,傳有二道自此仙去,迄今水色靄浮。
清澗縣
烽臺山 在城東二百步。上有烽墩,故名。「鐘樓山 」 在城南一百步,其高數百尺,崔巍前峙。舊建鐘樓,今遺址猶存。
東峰山 在城東一百步,清邑第一名境。虎頭山 ,按《縣志》在城南二里官道之西。小官山 在城西五十里。延安自清化、永平過此山,由懷寧田莊達綏德古路
石橋山 :在城東六十里。
苜蓿嶺 在城東二十里。
黑龍原 :在城東南三十里。
官廳原 在城東北三里。
石臼原 在城東南六十里。
懷寧河 源自安定縣柏山寺下,經縣北八十五里,東流入無定河中。
黃河 :在城東一百里。
黑水河 自安定界來,北去縣百里,流入懷寧河。
《小呂梁 》在城南四十里張家灣,以水勢似之,張憲使刻於崖石。
景致附
文昌春暘 俗傳為呂顯忠將臺,今祠文昌。澗水繞麓,古柏參天,《春明》更覺奇媚。
《草場冬雪 》古建寬州土城猶存,宋時積草於此。縣治枕山,雪景極佳。
《東峰晴空 》,山不甚高,頗平衍。上有禪林,清山第一名勝。雨霽天青,暢人心目。
鐘岡「皓月 」 舊建鐘樓以節晨昏,尚存遺址。秋宵月明,四望一色,為城南第一佳境。
《佛巖涼夏 》高巖數十仞,澗水瀠其下,名「清涼巖。」
《濟橋霜天 》普濟橋在城南,為烏延達衝。雞聲殘月人跡塞,霜至秋深,旅況凄然。
石臺壁立 ,石臺天成。相傳宋僧王嵩寓此,後建觀音洞。壁立千尋,為清山水口。
《官山奇聳 》。山當往來官道上,建祠,萬山旋繞,二水襟裾,景之奇絕者。
《筆山遠眺 》二峰列峙,形如筆架,為縣治之右臂。春深樹茂,掩映古寺,爽氣可挹。
無定洪濤 ,匯眾水而瀉於黃河。湍急沙流,淺深不定,風起,吼聲如雷。一名《圁水》。
延長縣
盤龍山 在城西四十里平青鋪,臨崖突起,延水經其下。
石跋山 :在城南五十里。有寺。
鳳凰嶺 在城東三十里,山勢若鳳脛,延水西遶,形勢逶迤。里稱「前鳳嶺、後雞川。」
交口川 在城東北四十里舊獨戰山下,東入黃河。
安溝河 在城南三十里。自坌口經安溝,由棗林流入黃河。
延川縣
東峰山 在城東,一名「太和山。」
禪梯嶺 :在城西七十里。係縣地扼吭要口,中有石洞。
永平川 ,在延川西八十里。
站川 由文安驛流入延川縣河歸黃河。「縣河 」 由縣城外流入黃河。
鄜州
高奴山 按縣志,在城南一里。《史記》:「項王封董翳為翟王,都高奴。」
小山 在城西一百五十里,取淮南「叢桂」 之義。御史鄭本立有詩。
開元坡 在城北一里。唐韋莊詩:「開元坡下日初斜,拜掃歸來走鈿車。」
龍尾坡 在城東十里。盤旋狀類龍尾,故名。「大奇原 」 在城西北五里。
子午嶺 :在城西二百里。
柳池原 在城西五十里。
楊圈原 在城西三十里。
相里原 在城南二十里。
四仙原 :在城南七十里。
交道原 在城東二十里。
儒子原 在城東三十里。
郝家原 在城北三十里。
趙家原 在城北五十里。
河上原 在城西二百里。山有石洞,知州潘愚刻「天險」 二字。御史鄭本立有詩。
落雲石 在城北十里,郎中陳棐有銘:「就下而安,臨流而潔,屹然無倚,萬夫之傑。」
大石崖 ,在城西一百二十里。陳棐題「飛翠流紅」 ,提學井濟題「堆瓊漱玉」 ,皆大書刻崖。
《牛武》川 水,自牛武城東來,入於洛。
採銅川 其地產自然銅水,東注入洛。
火焰溝 在城南百步
丘家溝 州人御史丘野所居,因以名焉。水西來入洛,在城西北三里。
沙飛溝 :在城南十里。
會道溝 ,去城八十里。
溫泉 在城南一里,其水冬溫。
雲湫 在城西北十五里。祈雨多應。
《龍湫 》,離城七十里有巨湫,周圍數里,多蒲葦,人傳龍常在其下。
景致附
開元白松 北關山坡,唐建古寺,內有白松參天。
《玉女垂楊 》在山城中。阿師崖出石泉,傳清水可照玉女洗盆。旁垂楊影,題詠甚多。
《聖佛晚照 》在城東門外山阿,名「聖佛峪。」 斜陽將沒,則日色與水光相蕩漾。
《柏山秋聲 》在直羅川西,唐建古寺內。古柏參天,蒼古奇怪,四時如秋風,吹其葉則淅瀝有聲。《雒川縣》。
燈高山 ,在城南七十里。傳翟王飲馬于洛滸。
視山燈為度
大石山 ,在城北十里,上有「劉光祿塋。」
白起山 在城北二十里。秦白起屯兵於此,上有家廟,為邑之祖山。
杜二山 在城北四十里。秦杜將軍屯兵處。高山 在城北五十里,一名大乘山,又名五峰嶺。上有唐建古寺。
硃砂神嶺 在城東一百五十里,通韓城道。望觀嶺 在城南一百三十里。
武帝谷 ,在城東一百二十里。
黃梁谷 ,在城南七十里。
九郎原 在城西南八里許。淳化間,建九郎廟,土人遇旱潦禱於此。
「開撫川 」 ,在洛川北五十里。
盤夾川 ,在洛川東七十里。
圁川水 ,在城西三十里,古縣名。
黃連河 在城南七十里。古出黃連,地跡猶存。石門河 在城南八十里,有晉王潭,其深莫測。柏林泉 在城南七十里,多古柏,故名。
五眼泉 :在城南七十里。
不溢池 在城南一百三十里望觀嶺上。五龍河 ,在城東南八十里。
仙宮河 :在城南四十里。即仙姑女姊妹三人經過處。
聿津河 :在城南一百一十里。
廂西河 在城西二十里至三十里,鄜州界。領前河 ,在城西六十里,東有翠雲觀。
上堡河 :在城西六十里。有白雲觀。
阿師崖川 ,在城東一百三十里,界韓城,阿師悟真於此。上有洞,阿師遺跡猶存。
石堡川 在城東一百二十里,出韓城界。日城橋川 ,在城東四十里。
青龍泉 :在城南五十里。
靈泉 :在城北二十里。
石家泉 :在城北二十里。
煖泉 :在城東一百二十里。泉出山嶺。
青泉 在城西五十里
景致附
《西郊蓮馥 》:在西門外三里,有蓮池,其花甚盛,夏則香聞數里,今池涸。
仙石松花 :即爛柯山古松,婆娑生於石上。每發科第,則吐花以兆瑞。
中部縣
龍榮山 在城西四里。元王九皋築砦于上,故址猶存。
白石山 :在城西六十里。其色白,故名。
雙鐘山 :在城西北七十里,形如覆鐘,峻秀屹立。
華蓋山 在橋山後,三峰秀麗,勢如長蓋,世傳為華蓋。
印臺山 :在城東二里。其形如印。
龍首山 在城東十五里,即黃帝龍馭之首山。龜山 在城東二里,其形如龜,吸飲河水。三鳳岡 在城西北七十里。世傳古逸人隱於此,岩間石刻猶存。
駱駝岡 在城西百里,其形如駝。因兵變,土人築砦於嶺。
雲霞嶺 在城東十五里。龍灣曉霧起於此。石馬嶺 在城東南二十里。晉公子重耳卜居於其下。
隋后嶺 在城西北六十里。
衙嶺 在城南二里。《壁經》所載「沮水經衙嶺」 ,即此。
鳳嶺 在城西郭外。世傳軒轅截嶰谷竹成律呂,鳳鳴於此。
黃花谷 在城西郭外
龍首川 ,在城東十五里。沮水經此,至戶扃入於洛。
淤泥河 在城北二十五里。發源隋后嶺下,東流至龍首川,與沮水合。
蔔萄河 在城北六十里。三川河自西北來,經此川東流至交口,與洛合。
滴珠泉 在城西南一里石岩下,滴水如珠,舊名黃花泉,御史唐琦改名「滴珠。」
黃花泉 在城西南一里。泉之西岸,黃花如金,舊與滴珠泉溷名,御史唐琦改「滴珠泉」 ,而黃花泉始傳其名。
柳枯泉 在城南五里,沸出懸流,旁多叢柳。每至秋風葉落,隨流漂揚。
沮水 ,在城南門外,源發子午嶺二百里,東南入於洛。
上善泉 在城東北二里,唐坊州。無井,刺史崔駢引此泉入,以資日給,民甚感之。
飛來泉 在城東南三里,一名「東移」 ,其味如揚子江水,有石碣立其上。
寒氿泉 在城西十里。水從地湧,深淵不窮,大樹重陰,夏生寒風,有冽氿泉,故得名。
東義泉 :在城東南二十里。水從石出,冬綠,草蔕生,內有奇異水族。
虎圈潭 :在城西北七十里。
白馬潭 :在城東南十里。
景致附
《橋山夜月 》橋山高聳,古柏密布山藤,夜月映之,如荇藻涵水中,幽景奇絕。
《沮水秋風 》,沮上多佳木。秋風至,紅葉刀刀,下浮水面。念伊人者,有在水一方之思。
《龍灣曉霧 》龍首,傳為軒轅龍馭之首。山晨必吐霧,瑞色射人目。
《鳳嶺春煙 》鳳凰山逼邑城,煙浮其上,靄靄繚繞,久而不散。
《南峪黃花 》,黃花峪有滴珠泉,水滴下皆如花。《北橋淨雪 》,北橋有石,大雪霏霏,石上如帚掃弗凝。
《漢武仙臺 》祈仙臺,漢武所築。登其上,諸山咸拱,禿柏環立,凜凜不可久留。
《橋陵古柏 》,柏多軒轅。手植老幹凌霄。似虯龍盤。空中鱗甲走動,風雨更奇。
宜君縣
龍尾山 :在城西五里。
秦山 在城南九十里。山勢綿亙西安界,傳秦王田獵於此。
龜山 在城西,形似龜。
龍頭山 在城南
高脊嶺 :在城西南七十里。
三井嶺 在城東南五里。
石龍岩 在城西三十里。石上有龍形。
仙官岩 :在城西北六十里。
烽火原 在城南五里。夜間望之,如明月照映。《藝文志》云:「烽火原中夜月明。」 亦縣中一景也。蘭芝谷 在城西十里,多產芝草,芬馥襲人。慈烏水 在城西四十里,源自分水嶺,流入本縣界。
五交河 源出縣之西北,東流至中部十五里,因五水交合得名。行二十里,抵十二盤,入於洛。姚渠川水 ,在城西七十里。
雷聲溝水 :在城東三十里。
哭泉 在城南三十里。傳孟姜女送夫衣經此,渴甚,仰哭泉湧。
瀑布泉 :在城西五十里。
綏德州
鳳凰山 :在城東四十里。相傳有鳳集此,又名鳳宿嶺。
文屏山 一名「二郎山。」 在關城之南。綠樹蓊蔚,峰巒羅列如屏,故名。
合龍山 :在城西五里。
五虎峰 在城西北
香爐峰 :在城東南十五里。
定仙嶺 在城東南七十里。《武經》以為行兵要路。金大定中,置第二將營。
虎兒焉 在城東八十里。
無定河 ,《地輿志》云:「源出沙漠,由榆塞經米脂、綏德而勢益大,東至清澗境入黃河。」
龍泉 在城東三里無定河東岸。其泉從石龍口中流出,可以溉地。
通惠泉 按《州志》:「在城西闉闍中,引理水以備急用者。」 今廢。
米脂縣
張家山 在城東五里
石佛山 :在城東七十里。
相連山 :在城西八十里。
馬湖谷 在城西五十里。
大理河 ,源出沙漠,經綏德、米脂,入無定河。宋种諤《復綏德州》,「夜渡大理水」 是也。
撫寧谷水 :在城西六十里。
拂岔溝水 :在城南四十里。
磨石溝水 :在城西八十里。
背干川 在城北三十里。自葭州來,流入無定河。
龍河泉 :在城南二里。
小河 ,按《縣志》曰「流金,邑人資汲,西流入銀葭州。」
鳳凰山 :在城北八十里,南憑黃河,山高數百。
仞盛夏如暮春
塔兒山 :在城西北一百五十里。上有小塔,故名。
麻椿山 :在城西北一百五十里。
第一峰 在城北五里,高出群峰。
獅子岩 在城南三里
萬戶谷 在城南八十里。
葭蘆川 在西城下
開光川 :在城北一百里。
月賓泉 在城北郭外迤西一里許,有泉自半山石崖罅出,清洌而甘。明弘治間,河南道許復齋來守,名曰「官泉。」 又菊野郭廷珪來守,名曰「月賓。」
神泉 在州十里許,一線清流自山後出,少越數武清泉洌出者難以數計。
黑龍潭 :在城西北三十里,遇旱禱雨有應。「鹽溝 」 ,在城北八十里,地出鹽泥,東距黃河,西抵沙漠,為州北要區。
吳堡縣
火燒山 :在城北十里。
神木縣
虎頭山 :在城東南一里。
駝兒山 :在城西南十里。
《瞭高山 》,在城東一百步。
府谷縣
梁家山 在清水堡東五十里。
古城山 :在清水堡南一里。
瓦窯山 :在清水堡西一里。
班家嶺 在城西一百里。
石山《梁 》在清水堡北三十里。
《府志》未詳山川
编辑
《膚施縣志》
编辑
嘉嶺山 在府城東南。形勢高峻。宋范仲淹嘗大書「嘉嶺山」 三字鐫於石。
清涼山 在城東北。上有尸毘巖,相傳昔尸毘王修行處。有萬佛洞,又有仙石洞,刻石云:「金皇統九年梁文仙鑿」 山半,有鷲峰泉,於懸崖垂汲。重覆山 ,在府城東南二百餘里舊門山縣境。山形重疊,故名。
伏龍山 :在府城北五里,以形似名。
五龍山 在府城北一十二里,上有五龍祠。牡丹山 ,在城南四十里,產牡丹極多,樵者為薪。一名「花園頭」 ,相傳杜甫避亂嘗遊此。
延水 在府城東門外。源出安塞縣西北蘆關嶺,東南流入膚施縣境,又流經延長縣入黃河。俗稱「濯筋水。」 相傳昔尸毘王割身濟鷹,於此水濯其筋骨,因名。
南河水 在府城南門外,流入濯筋水,又名「杏子河。」
清化水 :在府城東四十里。源出嘉泉,東流入濯筋河。
清水 在府城北流至老人谷,俗呼為「老人水。」 又東經古高奴縣地,合豐水。
龍尾水 :在府城北,即龍尾溪。
柳湖 在府城南。宋范仲淹詩:「種柳穿湖後,延安盛可遊。遠懷忘澤國,真賞即瀛洲。」
烏耶水 :在城東北境,源出烏耶谷,流入濯筋水。
牧龍川 在五龍山下,多產駿馬。泉池,蓋飲馬所也。
五龍泉 在府城東關五龍山下。石罅中湧出,有雄吼之聲,匯而為池,上有「五龍堂。」
嘉泉 在膚施縣境,舊豐林廢縣東北,水湧出如團碾可嘉,因名。
暖泉井 在府治南。泉有九眼,味甘美,冬溫夏冷,遇大寒流溢不凍,甚濟居人。
范公井 在嘉嶺山半,當二水合流之衝。范仲淹于山上為寨,鑿井備寇,後人以名。
《安塞縣志》
编辑
三堆山 在舊敷政縣境,土石相雜,上有三塚,遙望如堆,故名。
靈臺山 在城北五里,一名石嘴山,巨石高險。天澤山 在城東五十步,上有天澤泉。
西川水 ,自保安縣黃花城,東南流,會小平川延水 ,在城北一百里。
洧水 ,在城西北九十里,入延水。《漢書》:「高奴有洧水,可蘸。」
圁水 ,在城西北,即塞門,本無定河之一也。司馬光詩「圁水猶傳檄」 ,即此。
金明川 在城北五十里。隋改置金明縣,取此。洛水 在城西七十里,流經城下。
龍湫 在城西百里,間有上下二處,禱雨皆應。「龍潭井 」 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潭深水清,四時不竭,禱雨輒應。
《甘泉縣志》
编辑
伏陸山 在城內東面。唐置伏陸縣,因此山而名。
雕陰山 在城南二十里,山多土穴,為鷹雕所居。唐韋莊詩:「雕陰寒食足遊人,金鳳羅衣濕麝熏。」 即此。
野豬峽 :在城北四十五里。山峽險窄,戍守之地。
溫泉山 在城南四十三里。下有溫泉,故名。勞山 ,在城北二十里,有大小勞山。相傳宋狄青與夏人相拒,士卒疲困,憇于此。洛水 ,在縣西百步。源出慶陽府洛源縣庫利川 ,在城東北。土田沃壤,五穀豐饒,羌人稱貯舊穀為「庫利。」
甘泉 在城南五里岩谷中,飛流激下。隋煬帝遊此,飲而甘之,取入禁中。泉側縣以此得名。有奇鳥,身白足赤如小山鵲,其聲數種。
臭水 在城北十里,河中有一泉,其色青黑,聞之而臭,人言「下有銅礦。」
阿伏斤水 在城東北三十里。源出大盤山東南姚嶮谷,流入洛川河。
清泉 在城東四十里,流出板橋溝入洛河,水甚澄清,雖澇不濁。
煖泉 在城南三里。其味甘美,夏極涼,冬則煖。
《保安縣志》
编辑
候雨山 在城西一里。旁有石室,天將雨,則此山煙霧四塞,人以為候。
石樓臺山 在城南七十里,山挺洛川之隈,奇峰突兀,峭壁陡絕,下臨重淵。土人上築寨,旁鑿崖窯居之。
艾蒿嶺 ,在城東六十里,即「子午嶺」 之分名也。呂布生于此地,有呂布窯。
九吾山 在城北八十里。上有湫,歲旱禱雨輒應。宋立廟,封神為「應順王」 ,今民猶歲時祀之。吃莫水 ,在縣境,源出蕃部吃莫川,南流入洛河,不勝船筏。
三岔溝 :在城北九十里。
紫馬溝 在城南四十里。相傳三國時收紫馬於此。
圁水 即「縣河」 ,發源靖、寧兩峪,流入洛。
《安定縣志》
编辑
二郎山 :在城南一里。雙峰并立,故名。
鴉鴿山 :在城南四十里。上產鴉鴿,二鳥并居,亦鳥鼠同穴之類。
神木山 :在城南六十里。古樹千株,樵採不敢入,人以為神。
滴溜山 :在城北一百里。泉溜下滴,古柏森然,亦邊境之幽勝者。
潘陵川 在城南八十里。發源鴉鴿嶺,南流入府河。
《宜川縣志》
编辑
安樂山 :在城南一十里。相傳昔時屯兵於此,主帥命唱「《安樂》詞」 以慰勞諸軍,故名。
庫利山 在縣境,亦與舊臨真縣相接。
雲巖山 :在城北八十里,山形重疊如雲。金嘗于此置雲巖鎮。
孟門山 在城北八十里石溞下三里黃河中流,有石扼之,禹鑿石導流之處。
晉師山 在城西南一百里,與鄜州分界。晉文公曾駐師於此。
盤古山 ,在城東南一百二十里。古碣剝落難讀,俯視萬山,如泰豆之案,傳為盤古氏初卜婚處。
黃河 :在城東八十里。
分水川 在城北八十里,源出甘泉縣界,東流入黃河。
玉蓮池 在城北,廣數千頃,多種異蓮,為一方之勝。
丹陽水 在城西南。自洛川縣來,流入縣界。川口有赤石,因曰「赤石川。」
銀川水 ,在城西一里圍繞縣城北,流合城南河。
澤徑水 在城北一百二十里之外,東流入黃河。
聖馬溝 在城北九十里。上有馬跡,相傳唐太宗遺跡。
《清澗縣志》
编辑
筆架山 :在城西一百步,三峰秀峙,形似筆架。
故名
草場山 :在城北一百步,亦名「砦山。」 宋种世衡積草處。
官山 :在城北五十里。萬山旋繞,二水襟裾,通往來官道。
吐谷嶺 :在城東二十里。
清澗水 在縣西城下。自安定界來,南流入黃河。
無定河 在縣東八十里。自綏德州界來,流入黃河。一名奢延水,又名銀水,即圁水也。後人因潰沙急流,深淺不定,故更今名。唐陳祐詩:「無定河邊暮笛聲,赫連臺畔旅人情。函關歸路千餘里,一夕秋風白髮生。」
种公井 在縣治西,即石井。宋种世衡所鑿。初,世衡城清澗,據險無泉,鑿地十五丈遇石,世衡命屑石一畚酬百錢,卒得泉萬。人歡呼曰:「神乎!雖敵兵重圍,吾無困渴之患矣。」
《延長縣志》
编辑
屏山 在縣南一里。屹然高聳,四時花木蒼翠,望之如屏,故名。
高奴山 :在城北二十里。上有古寨。
獨戰山 :在城東北六十里。山險峻,一人獨戰,可以當千,交口川繞之。
漱玉巖 在縣治東,其中可容百人,泉出如練,因有「漱玉」 之稱。其流入鴛鴦渚。
九連山 :在城西十五里。有九峰相接不斷,故名。
黃河 在縣東境
延水 ,南自膚施縣界流入縣界,一名「翟水」 ,即濯筋水。
「油泉 」 ,在翟水南,內有一孔,油水迸出,油浮其上,水沉其下,居民取以燃燈。
《延川縣志》
编辑
青眉山 :在城西北六十里。後魏時,有土番青眉族居此。
西山 在城西一里
玉皇山 :在城西北八十里。
小瞿唐 南為岡,北為砠,中有石澗甚隘,前高後下,水由上流入,清濤湍急,噴湧如雪,故以「小瞿唐」 名雲間張文藻於石砠下鐫「有山水奇處」 四字。
黃河 在縣東境
清澗水 在東城之下。北流合延水入黃河。吐延川 ,在城北。自綏德州流入黃河。一名「哥基川」 ,即濯筋水。
石油井 ,在縣北九十里。井出石油,即脂水也。每歲六月取之,塗治瘡疾。采燃為墨,黑光如漆。
《鄜州志》
编辑
壽峰山 在城南一百二十里,其峰類壽星。大迴嶺 ,在城南十里,以唐杜甫入蜀時,迴車瞻望于此,故名。
梅柯嶺 在城西北三里。相傳有梅樹為杜甫手植者。
龜山 :在城西一里,以形似名。
櫻桃山 :在城南五里,多產櫻桃。
葦谷 在州南三十里。谷有水,東南流入三川。多蘆葦,故名。亦名聖佛谷。唐鄭玉詩:「水會三川漾碧波,雕陰人唱《採花歌》。舊時白翟今荒壤,葦谷凄凄風雨多。」
洛水 在城東百步
三川水 在城南七十里,以華池水、黑源水、洛水同會,謂之三川。唐杜甫詩:「三川不可到,歸路晚山稠。落鴈浮寒水,饑烏集戍樓。」
《雒川縣志》
编辑
黃龍山 ,在城南一百三十里,常有黃雲籠罩其上,彷彿如龍搖曳。
爛柯山 :在城東北七十里。相傳為王質遇仙爛斧柯處。
雄兒山 :在城東五十里。
聖公山 :在城東七十里。二山皆據險保障之地。
界頭山 在城東南五十里,澄城縣分界,故名。黃梁水 在城東七十里,源出爛柯山下,西南流入洛。按《名勝志》謂:谷舊無水,姚萇時,立節將軍楊班,夜中有人借車牛,云欲移徙。班備車牛置門前,至明,車濕牛汗,尋車轍至乾谷,忽有水。洛水 在城西南五十里,自鄜州南流入中部界。
《中部縣志》
编辑
橋山 在城東北二里。舊傳沮水從山底經過如橋,即軒轅、黃帝葬衣冠之處。
玉仙山 在城西五里。時有仙人往來於此。石堂山 ,在城西北四十里,一名翟道山。《周穆王傳》:「天子命駕八駿之馬,造父為御,南征朔野,徑絕翟道,升於大行」 ,即此。
鳳凰山 :在城西一里,以形「似」 名。每遇金秋,黃菊芬芳,香氣襲人。
仙掌巖 :在城西北三里,以形似名。
子午嶺 :在城西二百里。
沮水 ,在縣南。自子午嶺來二百里,東南流入洛水。
子午水 在城西北七里。源出子午嶺,流入沮水,即《三河水》。
淺石川 ,出翟道山,與泥浴水及南北二鄉水合流入沮。
一線泉 在城西南一百八十步,泉垂如線,其味清甘,酌之可以療疾。
煖泉 在城南三里。泉流湧出,隆冬不凍,其味甘美。
《宜君縣志》
编辑
玉華山 在城西南四十里。唐太宗建玉華宮,以此名山。宋雍熙初,於此山獲一角獸,時以為麒麟。金於此置玉華鎮。
太子山 在城東南四十里。世傳秦扶蘇築長城時所憇。香山 在城西北十里,多產香草得名。
駐鑾崖 在城西。相傳唐太宗駐鑾于此,玉華水出焉。
鳳凰谷 在城西南五十里。嘗有五色雀見於此,因名。唐玉華宮建于此谷。
子午水 ,在縣北一百三十里。源出子午嶺,東南流入中部縣,合沮水。
慈烏水 ,在縣西四十里。源自子午嶺,東流本縣界。
洛水 ,在城東北八十里,自鄜州界來,入白水界。
煖泉 :在城東七十五里文興村。冬溫夏涼,噴湧如珠。
《綏德州志》
编辑
疏屬山 在州城內,貳負之臣曰危。與貳負殺窫窳。帝乃梏之疏屬山桎其右足,反縛兩手與髮,繫之山上。本在開題西北,漢宣帝使人發上郡疏屬山,於磐石室中得一人,徒裸被髮,反縛,械一足。因問群臣,莫能曉。劉向按此言對之。宣帝驚異,始重文學。
鳳凰嶺 在城東四十里。相傳有鳳集此,又名「鳳宿嶺。」
雕山 在城外西南,一名「嵯峨。」 層累迭出,狀如鶻雕。漢雕陰縣以此名。
大理水 在城西北。出大漠,東流入無定河。宋种諤復綏州,夜渡大理水駐師,即此。
《圁水 》,經米脂縣,過城東,至清澗入黃河。即無定河。
嗚咽泉 在城東五里,即秦扶蘇死處。事見《陵墓》。唐胡曾詩:「舉國賢良盡淚垂,扶蘇屈死樹邊時。至今谷口泉嗚咽,猶似當年恨李斯。」
《米脂縣志》
编辑
峰子山 :在城西十里。
高梁山 :在城西南二十里。
無定河 在城西北。自大漠來,流經縣境,入綏德界,大理河、小理河注之。
米脂水 ,在城東一百步,西流入無定河。「溥惠」 水 ,在城內。明成化間鑿,民甚便之。煖泉水 ,在城東七十里,東流入葭州。
《葭州志》
编辑
白雲山 :在城南五里。
橫嶺 在城南十里,以狀橫若屏風,故名。「箭括塢 」 在城西三十里,多產竹箭。
黃河 在城東
葭蘆水 在城西五里。岸多蘆葦,故名。宋元豐中,於此立寨。
《吳堡縣志》
编辑
寨西山 在城西一里。宋置吳堡寨於此,金為縣,故名。
龍鳳山 :在城南十里。
黃河 在城東一里
清河溝 在城西二十里。黃河水濁,此獨清。
《神木縣志》
编辑
香爐山 在城東一里。明武宗戊寅幸榆林,駐蹕於此。
龍眼山 在城東南一百步。峰上有二孔,透穿如龍眼。
屈野川 在城西南一百五十里。舊為銀城縣。曲源水 ,在城西南,源自河陰來,流入黃河。老龍泉 在城西北十八里,旱禱輒應。
《府谷縣志》
编辑
五虎山 在縣治東。上有五峰,勢若伏虎。下有香爐山,曾有仙人煉丹於此。
桃花洞 在縣南崖。東崖中有硃砂洞,光艷若桃花。南崖畔有千佛洞。
黃河 ,在縣百步許,流入神木縣。
清水 ,在城北五十里。西北自大漠來,邊方士騎賴以汲飲,設以營堡,即以「清水」 為名。
河套附 《府志》:「河套東接山西偏頭關,西至寧夏鎮,相距二千里而遙,南則限以邊牆,北濱黃河,遠者八九百里,六七百里,近者亦二三百里,惟黃甫川之南焦家坪及孃孃灘半圈渡口為最近。其地東北有大山,而河流其中,濱河之地往往有城郭,皆漢縣也。河水自富平故城而來,東北逕渾懷,障都尉之所治而障」之。西南有忻都城、乂軍腦兒城、省嵬城、峰城兒、駱駝山、麥垛山、舊花馬池、石崖山。河水出其西,山上之石自然有文,盡若戰馬之狀,故亦謂之「畫石山。」河水又過朔方臨戎縣,西北逕三封故城。臨戎者,王莽之所謂「推武而」把湖在其南也。河水又東逕沃野故城,遂北屈而為南河。又北迤西,溢於窳渾縣故城東。又自縣西出雞鹿塞,其水積而為屠申澤,澤東西一百二十里。河水又屈而東,為北河,逕高闕南。昔趙武靈王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山下有長城,連山刺天,兩岸雲舉,故名闕也。又東逕臨河縣故城北。漢武帝封代恭王子劉賢於此為侯國。又至河目縣故城西,又東逕陽山南,自高闕以東,夾山帶河而至陽山,皆北假也。秦使蒙恬將十萬人北渡河,取高闕,據陽山、北假中是也。河水又東,逕廣牧縣故城北,有東部都尉治。又南逕馬陰山西,漢時稱陽山在河北,陰山在河南者是也。陽山之間有東勝州城、唐龍鎮,而陰山一名鍾山,東西千餘里,單干之苑囿也。河水又東逕朔方縣故城,東北連鹽澤、青鹽澤併在縣南,有蓮花城、紅鹽池在其東,長鹽池在其西,漢置典官治。又東轉逕渠搜縣故城北,又逕西安陽故城,屈過九原縣南,又東過沙南縣北,而南流入君子濟,遂與圁水、榆溪諸水合為黃河焉。而其中小水之支流者,黃羊城東之牛心山,山東北有月兒海子水、石窯山,城東海子山有水出其下。白城子、紅城子、交城子之東有北海子水、佛堂寺溝水、鴛鴦湖水、卯孩水、紫河水,皆混濤歷峽,而分注于河,蓋《禹貢》之析支、渠搜也。秦為新興中。漢為朔方郡,領縣十。晉因之,後為夏赫連所據。周為蕃戎落,立朔州以統之。隋置勝州、榆林郡。唐以降突厥,置六州:曰魯、曰麗、曰含、曰塞、曰依、曰契,以唐人為刺史。武后時併為匡、長二州。中宗神龍二年,置蘭池都督府,分六州為縣。明皇十年,復改為州,又增置宥州。天寶中改寧朔郡。景雲二年,張仁愿於河北築三受降城。先是,朔方軍與突厥以北河為界,界有「拂雲祠。」突厥將入,必先詣祠祭禱求福,因牧馬料兵,候冰合渡河。時默啜盡眾西擊婆葛仁愿,乘虛奪取漠南之地,築三城,相去各四百里,皆據津濟,北拓三百餘里於牛頭山,烽堠百八十所,自是突厥不敢度山南牧。後安祿山反,天子幸蜀,肅宗至靈武,以朔方兵授李、郭諸將,東討史思明、安慶緒。雖兩京恢復,而鎮兵遂單弱不振矣。憲宗時,復置宥州於長澤縣。唐末,拓拔思恭鎮是州,討黃巢有功,賜姓李,遂有銀、夏、綏、宥、靜五州之地。五代及宋,為李夏所併。元滅之,廢宥州,設西夏中興尚書省。明初為王保保所據,追逐之,築東勝等城,并立屯戍。英宗天順六年春,毛里孩等入河套,河東劉敏寬曰:「按榆塞,古朔方地,河流自西而東,由寧夏橫城折而北,謂之出套。北折而東,東復折而南,由黃甫州入葭州界,謂之入套。紆迴二千餘里,環抱河南之地,謂之河套。自古郡縣,繡錯其中,明初即唐受降城故地,營東勝迨。東勝不守外險既失,鎮兵駐綏德,苦於遙制。余子俊巡撫延綏,相度形勢,東」至青水之紫城,西至寧夏之花馬池,築邊牆二千里,增置營堡,創榆林衛,移綏德重兵鎮於此,清釐陝人,有五籍詭落及罪謫者徙實之,擇其才子弟為建學,立師教之。又開界石外地,興屯田,歲得糧數萬石。事皆創始,而經畫煥然,自是榆為雄鎮矣。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