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591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九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百九十一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九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百九十一卷目錄

 成都府部彙考七

  成都府祠廟考二寺觀附

  成都府驛遞考

  成都府兵制考

職方典第五百九十一卷

成都府部彙考七 编辑

成都府祠廟考二寺觀附  總志 编辑

本府。成都縣附郭。

大慈寺 ,在府城東。唐至德間建。明皇書「大聖慈寺」 四字,燬於獻賊。

皇清順治間重修,知府冀應熊扁書「大慈寺」三字。

「金花寺 」 在府治西南,即相如故宅也。

聖壽寺 在府治西南。漢建。在唐為空慧寺,後改「龍淵。」 孟蜀時,宰相王處回捨宅以廣其基,規制壯麗。至宋大中祥符間,移「聖壽寺」 額於此。中有秦太守所鑿石犀,今在殿前,俗呼為石牛寺。殿中有井,相傳與海通,所謂「龍淵」 也。或云:寺後有鄧艾廟,為有識者撤去之。內有唐太和中馬季武所書經咒石幢。縣令雷叔聞嘗結詩社於此,名曰《竹林》。

淨因寺 :在府城西北,俗呼「萬福寺。」

昭覺寺 ,去府治北十五里。宋建圓悟祖師道場,賊燬。

皇清康熙五年,巡撫張德地、布政使郎廷相、按察使。

李翀霄捐俸重建知府冀應熊扁,書「昭覺寺」 三字。

馬覺寺 :在府治東,舊名「正覺。」 相傳馬祖常經此。

普慈寺 在府治東,蜀人多於此餞客。宋漢仲明詩:「城東蕭寺無人跡,幾度曾因送客來。」 正法寺 ,去治西一里。

白馬寺 「去治北一里」 ,明參政郭斗建。

寶光寺 在治東北隅,唐建。康熙四年,知縣張行重修。

祇園寺 ,在治東南。殿壁有琴聲,撫掌則聞。龍潭寺 ,在治東。寺內有古八角井。

金沙寺 去治東南五里。

梵安寺 去治西南五里。前代為尼居,名「桃花寺。」 隋文帝時易以僧。大曆中,崔寧鎮蜀,以冀國夫人任氏本浣花女,遂重修之,繪任氏真於其中。會昌中,欲燬寺,夜聞女子啼泣之聲,乃止。已而禱雨有驗。明改今名,俗呼「草堂寺。」 康熙四年,巡撫張德地重修。

廣濟寺 去城東四十餘里,路無居民,行人苦無憩所。布政司金儁相地度里,捐俸創建「淨居寺 」 在府治東,宋潛溪先生墓在焉。康熙三年重修。

準提閣 :在府治東北。康熙四年,知府冀應熊捐俸建。

大悲閣 在府治萬里橋東。明蜀獻王建青陽宮 ,去府治西南十里。老子謂關令尹喜曰:「後於青羊肆相尋。」 即此。明蜀府重修,賊燬。康熙七年,巡撫張德地捐俸建。

真武宮 :在府治東,順治十七年重建。

玉局觀 去府城北二十里,相傳漢永壽初,老聃與張道陵至此,有局腳玉床自地而出。老聃昇座與道陵說《南北斗經》,既去而座隱地中,故以「玉局」 名之。

集靈觀 在府治西

通真觀 ,去治北十里,晉孝武時,張伯子於此飛昇。

度人觀 在治東,亦名大道重陽觀。相傳康保和真人修煉於此,有《欽賜經典》。

玉皇觀 去府治東三十里。元建。

大悲庵 在龜化橋之左,金水河北岸。在唐為金馬寺。文宗太和八年十一月,監察御史王甫監造。蜀自漢遣王褒求金馬碧雞之神,至今有祠及坊。金馬之名,意或本此。以其內奉觀音大士,為比丘尼所居,因謂之大悲庵,詳《虛明子》。永清庵 在縣東,明蜀府建。

延慶寺 在府城南門大街,康熙十年重修。《溫江縣》。

龍興寺 ,在縣南門內,獻逆焚燬,今重建。文殊寺 ,去縣東十里,建自唐時,傳言魯班所造。內有拍掌聽琴音景致。

龍迴寺 在縣西門內,俗呼「新開寺。」 建自唐時。

乃「習儀祝聖之所。」 獻賊焚燬。今建

華嚴寺 去縣東二十里,古剎見存。

天王寺 ,去縣東二十里。古剎見存。

南禪寺 去縣南一里,古剎久廢,今新建。湧泉寺 去縣南五里,久廢,今新建。

開講寺 ,去縣西八里,古剎。獻逆焚燬,僅存經樓。康熙年間,新建大雄殿,知府冀應熊于康熙八年臨此,親書「開講寺」 三字於山門上。

清泰寺 去縣西十里,建自唐時獻逆焚燬。今僧重建。

報恩寺 ,去縣北十五里。古剎,獻逆焚燬,今僧重建。

會覺寺 ,去縣北十五里。古剎久廢,今重建。迎恩寺 ,去縣東一里,久廢。

桃花寺 去縣西二十里,久廢。

三清觀 在縣南門內,久廢,今重建。

仙女觀 在縣北門內,久廢。

白衣庵 去縣東二里。今重建。

水月庵 去縣東十三里。今重建。

白蓮庵 去縣西十五里。今重建。

培風塔 去縣南一里。前建關帝廟。

新繁縣

龍興寺 ,在舊彭縣北門外一里。寺殿俱廢,惟存一塔。宋大觀中預知禪師所建。十七級,高十丈許。

寂光寺 去舊彭縣北門外五里。

定光寺 ,去舊彭縣東北三十里。

慈光寺 去舊彭縣北門外四十里。

觀音寺 去舊彭縣東門外二十里。

湧山寺 去舊彭縣南門外十五里。

大乘寺 在舊彭縣治西二十五里。

元妙觀 在舊彭縣治西一里。

南河院 去舊彭縣東門外十五里。

金堂縣

寂光寺 去治南七里

高樓寺 去治西十二里。

長壽寺 去治南十里

古佛寺 在治內

龍尾寺 去治南九里

梵音寺 去治東三里

尊壽寺 去治南十五里。

洪都觀 去治東四十三里。

仁壽縣

能仁寺 去治東六十里,古有滴米佛,今廢。萬壽寺 去治東七十里,今廢。

開元寺 在治東北,今廢。

跨鼇寺 去治東二里,在鼇山之半。

石院寺 去治北十里,今廢。

東風觀 去治東二里,今廢。

顯忠觀 在治西,宋僕射何栗墓在焉。明嘉靖中建。

新都縣

寶光寺 去治北一里,即唐悟達建塔處。靜方寺 去治北二十五里。

高臺仙觀 在治東門外。

井研縣

千佛寺 去治南十里

大壩寺 去治北二十里。

獅子庵 去治南三十里。

元帝觀 ,去城南一里。康熙五年,知縣王配京重修。

郫縣

景德寺 在治前

顯中觀 在治南

資縣

永慶寺 在城中重龍山。上有天池,大旱不涸,與河水相為消漲。世傳「水灌神僧道場。」 至今寺左有神僧石像。

東皋寺 去縣東二里,今廢。

北皋寺 去縣東北二里,今廢。

報恩寺 去縣西一里,今廢。

勝水寺 去縣西一里

北巖寺 在北關外,今廢。

寧國寺 去縣西十里

法輪寺 ,去縣西九十里。

龍形寺 去縣北八十里,今廢。

龍山寺 去縣東六十里,周冕講學授徒處。陶家寺 ,去縣西五十里,今廢。

雲山寺 去縣西八十里,今廢。

龍洞觀 萇弘「讀書處」 ,今廢。

天慶觀 在西關外,今廢。

玉皇觀 去縣南五十里,今廢。

凌雲觀 ,去縣西八十里。

灌縣

飛赴寺 去治西南三十五里,內有四望亭,今廢。

報恩寺 在治東

馬祖寺 ,去治東南四十里,唐馬祖禪師開建,後有馬祖肉身塔。宋百丈禪師以寺聞於朝,敕建承天寺,明末賊燬。

皇清知縣馬璣捐金督《醉月和尚》修復如故。

長生觀 ,去治西南三十五里,漢昭烈時有范無為於此修煉。

丈人觀 去治西南五十里,宋陸游詩:「黃金篆書榜朱門,夾道巨竹屯蒼雲。」 又范成大《吳船錄》云:丈人自唐以來號五岳丈人。《儲福定命真君傳記》略云:「丈人姓甯名封,黃帝同時,問龍蹻飛行之道。」

清都觀 ,去治西南六十三里。宋文彥博鎮蜀,市觀側地以贈張愈,號「白雲隱居。」

朝陽觀 去治西南六十里,今廢。

建福宮 即「丈人觀」 舊址。

安縣

萬壽寺 在治北郭,今廢。

西巖寺 ,在治西郭。康熙四年,僧寂相募建。飛鳴寺 ,在治西浮山。順治十六年,僧界恆復唐故剎。

聖燈寺 去治西一里

寶乘寺 :在治西,趙聖符先生讀書處,近世呼為「月堂庵。」 康熙八年重建。

雲谷寺 ,在治西,廣善禪師道場。

聖果寺 :在治東,康熙七年重建。

皇恩寺 ,在治東十里,易宜庵先生讀書處。永福寺 ,在治東,康熙四年,僧普覆募建。雍齒寺 ,在治東,趙汶水先生讀書處。漢雍齒將軍曾造箭於此。

好峰寺 在治南,聶峨雪先生讀書處。

蓮花寺 在治南,名剎。

羅漢寺 「在治南」 ,神泉縣學故址。

北塔寺 ,在治南。神泉,故治縣脈。

轅門寺 在治北,皇帝轅門故址。

東山觀 在東門外

玉虛觀 「在治西浮山。」

梓潼觀 一在治東二十里,一在治西香溪堡。般若庵 「去治北十里,李涵白先生讀書處。」 康熙六年重葺。

「圓覺庵 」 :在治西,無際禪師行腳。

聖者堂 ,在治東,有神井八,大聖者所居,亦稱「汶陽。」

內江縣

東林寺 「在治東北隅。宋紹興十一年僧會照建。明洪武中耆民陰覺賢重修。傍崖結樓,即石鑴像。高閣臨江渚,俯秋水之清漣;紺殿列峰巒,望晴雲之縹緲。消蟬鳴於六月,聽漁唱於三更。」 西林寺 去治北一里,宋咸淳五年僧道果建。明洪武中昌慈重修。萬松鬱鬱,俯瞷江流,多水雲逸趣,日光初出,影浴金波,與東林並勝。資聖寺 在治西南一里,後枕龍岡,前臨玉溪。宋紹興間,僧世林創建。明洪武初,住持圓昶增拓。至嘉靖三十九年,僧正海復修其殿宇樓閣,於諸寺為冠。崇禎乙亥,寺僧道唯為惠王國師,於金陵造《大藏經》,姑蘇造阿羅漢數十軀,作大會,置常住田數百畝,其龍額繡旛,金函玉軸,皆分玉府之珍,內邑從來未有也。

金象寺 在治西

龍谷寺 在治東

般若寺 在治北

諸古寺 ,在治北十里,山明水秀,昭覺丈雪禪師發跡於此。

華萼寺 去治東二十里,唐范狀元讀書於此。隆教寺 去治東三十里,右傍大江,左聳巨鎮,諸山簇擁,一溪環流,為內邑形勝。

蓬瀛寺 去治北四十里,即蓬瀛山之寺也。孤峭高聳,四望平原,蒼色濛鬱,春雨初霽,遙見峨眉諸山,誠中川之大觀也。今圮。

大阜寺 即古朝陽寺,有大佛石像,崇偉幾二十尺,相傳為「接引佛。」 云「梵剎創自元初,明因之。」 嘉靖甲子,少司空劉養直命工飾其像,文以金衣。梵宇楹桷,煥然一新。狀其勝概,同于浙之靈隱、匡廬之天台焉。

復覺寺 ,去治西三十里。元初舊寺燬圮多載,至萬曆二十七年,僧道極建。樓殿廊舍,巍煥可

觀,宮保何氏遣人助其工貲,遂名「何家寺。」 獻逆之變,治西諸剎,咸絕人跡,獨此寺高敞可偵。賊信避亂,全活甚眾。後行僧然確、法枝相繼葺治,今稱勝地。

玉虛觀 :在城內,康熙六年重修。

資陽縣

聖禪寺 去治西二里,宋淳熙癸卯建,今廢。延壽寺 去治西半里,今廢。

蓮臺寺 在治北蓮花山,今存。

寶臺寺 去治東二里,今廢。

天臺寺 去治南二里,今廢。

鷲臺寺 去治南十里,今廢。

大高寺 去治西二十里,今廢。

三學寺 去治東北二十里。今廢。

祥符寺 去治西三十里,今廢。

大佛寺 去治南四十里,今廢。

百福寺 去治東六十里。重修未備。

南峰寺 去治東南六十五里。今廢。

雲臺寺 去治東南七十五里。今廢。

西陵寺 去治南一百里,今廢。

成仙寺 去治東北六十里。今廢。

佛廣寺 去治東三十里,今存。

宣陽觀 去治西半里,今廢。

梓潼觀 去治北五里,今廢。

簡州

長松寺 :在治西北五十里長松山,係馬祖禪師道場。左側有蠶叢王廟,兵火燬廢。

白塔寺 在治南一里。唐乾符中建,今廢。北巖寺 在治北三里,今廢。

石經寺 在治北四十五里。正德間,楚山和尚道場。甲申,賊三舉火而三滅,遂相駭去。

定水寺 在治北五十里。

覺林寺 在治南五十里界上。係王褒讀書處,有宋王欽若《題詠》。

東巖寺 在治東三里東溪之側。今廢。

黑水寺 在治西五十里烏江之濱。

天慶觀 在治內,永樂時建。

天光觀 在治南二十里。

崇慶州

樂壽寺 去治南十里

水陸寺 去治東十五里。唐明皇避安祿山之變,於青城駐蹕忙城子,因命建「水陸道場」 ,以度陣亡將士,因名。

寶寧寺 去治東南四十里。

清涼寺 去治北四十里。

元天觀 去治北二里

新津縣

金藏寺 在治內

觀音寺 :在治東九蓮山,漢建。康熙五年,知縣常九經重修。

正覺寺 宋建。康熙六年,知縣常九經重修。寶華寺 ,在治東南二里。

雪峰觀 在治南

永祚寺 在舊雙流縣治北關外。按《州志》,「明永樂中建。」

應天寺 在舊雙流縣治南八里。

龍池寺 在舊雙流縣治北二十里。

漢州

開元寺 :在治東,宋建燬。康熙九年,知州李永純重建。

龍興寺 :在城之西。宋建燬。康熙七年,知州張萬壽重建。

臨水寺 :在城北三十里。康熙二十一年,知州熊可智重建。

本尊寺 :在城北二十里。

玉皇觀 :在城北三里許。康熙九年,知州李永純建。

三清觀 ,明建燬。康熙六年知州張萬壽建。「三教庵 」 在城北三里許,知州張萬壽建。東禪院 在城北三十里許,知州張萬壽建。什邡縣。

惠劍寺 在治東一十里。唐波淪禪師嘗以劍飛卓於此。

羅漢寺 在治東。唐中宗景龍三年建,康熙三年重修。

圓光寺 唐武德三年建,今燬。

雪門寺 二程夫子講學於此。順治年間重修,有遺像,今名「夫子院。」

綿竹縣

祥符寺 在縣小西門外,唐建。康熙初年,知縣李如梴補修。

高尊寺 在治南十里

紫極觀 在治東

吞道觀 ,去治西十里。明時殿廊廡舍,巍煥可觀。遭獻逆之變,蹂躪傾圮,僅留正殿三間。今康熙二十五年,里人各勸施重修。

玉皇觀 ,去治西城外一里。

《觀真》觀 在城南隅,今俱燬。

綿州

聖水寺 在治北四十里。

報恩寺 在治東

妙光寺 :在舊彰明縣治西北二里。

登仙觀 :在舊彰明縣治南。

「空庵 」 ,在舊彰明縣香火寺,僧得悟禪宗,每歲買藥以濟病者。以穀粟飼鳥,至千百,下食環集肩背。善吟詠,有《語錄》,至百有餘歲坐化。

德陽縣

崇果寺 在治東南

老君觀 ,去治東南二十里。

景樂寺 在舊羅江縣治東。

三清觀 在舊羅江縣治北一里。

茂州

治平寺 「在州治南門內,宋治平間建。明洪武間,設僧正司。」 正統間,掌茂州事,府同知陳敏範鑄銅鐘,建鐘樓,兵火後燬。順治間重修。今茂州慶賀習儀于此。

報恩寺 在州治城內,宋元祐間建。明洪武間重修。康熙二十五年,知州李斯佺重葺。左有準提殿,右有地藏殿。

昇平寺 在阜康門內,今無。

景元寺 在州治北,唐時建,今無。

光孝寺 「在州城內」 ,廢久。

月峰寺 在州治東四里。明正統間敕建,今毀。海會寺 在州治阜康城內。明洪武間建,兵火後毀,順治間重修。

萬安寺 在州治東五十里。宋元祐間建,明洪武間重修。

聖壽寺 在州治東四十里。宋元祐間建,明洪武間重修。

普慶寺 即「普安寺」 ,在州治東五十六里,元泰定間建,明洪武間重修。

龍泉寺 在州治東六十里。元泰定間建。明洪武間重修。寺側有泉,龍潛其中。

迴龍寺 在州治南十五里。明時重修。

延洪觀 在州治南。元至正間建,明洪武間重修。

靈祐宮 在護林驛左。明嘉靖間修,兵火後毀,順治間重修。

三官殿 ,鐵範《三官大像》,在阜康門內。

靈官殿 ,在外城正街,順治間重修。

觀音殿 三,一在治平寺左,一在東嶽廟右,一在靈祐宮左。

《五瘟殿 》二,一在治平寺右,一在關帝廟側。「普賢殿 」 在治平寺右。

「接引殿 」 在東嶽廟前。

蓮華庵 在文廟右。明崇禎四年,州人劉士魁舍宅建。

明水庵 在州治東。明洪武間建,今廢。

普賢庵 在州治南,明永樂間建,今毀。

藥師院 在州治南。明洪武間建,今毀。

觀音堂 在靈官殿右,今毀。

玉皇樓 在內城延洪觀右。

純陽樓 在《關帝廟》左。

觀音樓 二:一在關帝廟右;一在州治北舍棠村。

藏經樓 ,在外城海會寺後,今毀。

玉清樓 明游擊李葵建,順治間重修。

「華光」 樓 在外城正街,今毀。

川主樓 在州治南宗渠村。

「岷山樓 」 在阜康門外岷山下,康熙乙卯年新建。

武安樓 :在關帝廟前。崇禎十二年,兵備副使何閎中建,一曰《壯繆樓》。

汶川縣

天官寺 ,在治東,前建觀音殿,後大石特立,石上如盤,覆以層樓,有世尊像。四時往眺,備極聳觀。

福緣寺 ,在治北山門,古柏老槐,偃蹇有虯龍之勢。甲申變後,惟此寺獨存。

廣福寺 在尢溪。康熙九年,知縣田卜昌重建。長樂庵 在古溪。

天王殿 唐建

勝因院 宋蒲宗閔有記。

威州

大悲寺 ,在城內,知州崔元愷改名「仁壽寺。」 龍頭寺 ,在城東。

玉峰觀 在玉壘山上,唐建,今廢。

保縣

報恩寺 在治東

成都府驛遞考   總志州縣志合載 编辑

本府。成都縣附郭。

錦官驛 在府東門外,燬。

旱館驛 在府治北大安門外,燬。

廣都水驛 在華陽縣治東南三十里,燬。木馬水驛 ,在華陽縣治東南六十里,未建。遞運所 在府東門外,燬。

成都縣驛站夫馬 :站馬十六匹,馬夫八名,扛夫二十名,歲支銀九百五十兩四錢。

華陽縣

驛站馬十六匹,馬夫八名,扛夫二十名,歲支銀九百五十兩四錢。

溫江絲

《驛傳》,原編銀一千四百九十六兩三錢二分一釐五毫九絲,先年加增銀三百十八兩五錢零。撥運協濟驛傳銀一千八百一十四兩八錢二分七釐二毫四絲四忽六微。存留應遞馬二十二匹,每匹連草料、鞍轡、人夫工食銀二十一兩六錢,共銀四百七十五兩二錢。今俱缺額無徵。縣門鋪 、安谷鋪 ,俱在縣東十里。

蘇坡鋪 在縣東二十里。

三水鋪 在縣西十里

新繁縣 、金堂縣 、仁壽縣 《驛遞》俱未載,無考。

新都縣

廣漢驛 按《縣志》,新都舊名廣漢驛,乃京師通途,為成都首站。西至省城錦官驛五十里,東至漢州廣漢驛五十里。明時設驛馬三十匹,衛百戶掌管,故《原志》有「軍站」 之稱。今

《皇清》酌定衝僻、設驛馬二十匹。歲給料草銀四百三

十二兩。馬夫十名,歲給工食銀一百七十二兩八錢。扛夫二十四名,歲給工食銀一百三兩六錢八分。三項每年共給銀七百八兩四錢八分。又按《總志》:「新都縣驛站,站馬十六匹,馬夫八名,扛夫二十四名,歲支銀九百七十九兩二錢。」 井研縣 驛遞未載無考。

郫縣

驛傳銀:原編一千二百一十六兩一錢四釐四毫六絲三忽,先年各起加增銀五百七兩五錢二分二釐三毫三絲三忽,實編一千七百二十三兩六錢二分六釐七毫九絲六忽。撥運本府協濟各驛傳銀一千七百二十三兩六錢二分六釐七毫九絲六忽。存留應遞馬:原編三十匹,加增四匹,每匹連草料、鞍轡人夫工食銀二十一兩六錢,共銀七百三十四兩四錢;遇閏加銀六十一兩二錢,今俱缺額無徵。

資縣

珠江驛 在縣治東一里。原額中馬十匹,每匹每年工食草料銀二十六兩四錢。旱夫四十一名,每名每年各給工食銀七兩二錢。抄牌夫一名,每年工食銀七兩二錢。館夫六名,每名每年工食銀十兩八錢。俱按季具文領赴布政司承領支給。至康熙元年,額設站馬十二匹,每匹日支草料銀一錢。馬夫六名,每名日支工食銀八分。至康熙十三年吳逆叛亂,馬匹無存。於十九年恢復時,軍務浩繁,安設站馬二十五匹,後奉文停止九匹,實在站馬十六匹,馬夫八名,照原額十分裁四。每馬一匹,日支草料銀六分,馬夫日支工食銀四分八釐。二十年,奉文准復二分,每馬日支草料銀八分,馬夫日支工食銀六分四釐。二十一年,奉文裁去所增外,仍照原額實留站馬十二匹,馬夫六名。二十二年,奉文照安徽例,每馬一匹,日支草料銀六分,馬夫日支工食銀四分八釐。扛夫十六名,每名日支工食銀二分。二十三年,又照安徽例,每名日支工食銀一分二釐。以上每年按季赴按察司承領支給。鋪舍 路設九塘,自縣門鋪東至內江,曰唐明鋪、蓮池鋪、金紫鋪、銀山鋪抵界;西至資陽,曰新安鋪、雙石鋪、跳墩鋪、金帶鋪抵界。

灌縣

永康驛 :在治東南一里。原編《驛傳》銀共一千六百九十四兩二錢二分七釐三毫九絲八忽。

「八微三塵九纖。」 驛丞一員,馬匹無考,今廢安縣。

原額「驛馬一十五匹,在縣,以供差使」 ,每匹連草料、鞍轡人夫工食銀一十八兩六錢。今未設鋪舍 :「縣門鋪,東十里石子鋪,二十里漿池鋪,三十里陡溝鋪,西十里巖鴿鋪,二十里水井鋪,三十里篾巴鋪,四十里通遠鋪,五十里青岡鋪,北十里轅門鋪,二十里中渡鋪,三十里曲山鋪。每鋪司兵一名,每名工食銀六兩。今」 廢。

內江縣

安仁驛 在治南十里。舊額應遞馬四十匹,每匹草料、鞍轡、人夫工食銀二十一兩六錢,共銀八百六十四兩。因兵燹之後,驛遞廢弛,自

皇清開復全川後,四川督撫司道因時度勢酌量衝

僻。於順治十六年、康熙二年、六年三次請設陸站五十一:內江安仁驛,上至資縣珠江驛八十里,下至隆昌龍橋驛一百三十里。奉設驛馬一十二匹,每匹歲支草料銀三十六兩,共銀四百三十二兩;馬夫六名,每名歲支工食銀二十八兩八錢,共銀一百七十二兩八錢;扛夫一十六名,每名歲支工食銀七兩二錢,「共銀一百一十五兩二錢,歲該草料、人夫工食共銀七百二十兩,遇閏加銀六十兩。於康熙二十一年四月內開,驛站錢糧裁減四分,今著准復二分,歲支夫馬工料銀五百七十六兩。又於二十四年四月內奉行為驛遞之差使甚少,復二之站銀實多」 等事內開,「驛站錢糧著照安徽之例,不必復二。」 每馬一匹,歲支草料銀二十一兩六錢,共銀二百五十九兩二錢;每馬夫一名,歲支工食銀十七兩二錢八分,共銀一百零三兩六錢八分。每扛夫一名,歲支工食銀四兩三錢二分,共銀六十九兩一錢二分;歲該支草料、人夫工食共銀四百三十二兩,遇閏加銀三十六兩。查此項銀兩,因本縣錢糧不敷、每歲具領赴按察司兼攝驛傳道衙門、請領支給

資陽縣

南津驛 在治東三十里。站馬十二匹,馬夫六名,扛夫十六名,歲支銀七百二十兩。兵燹後,廢弛及。

《皇清》額設站馬一十二匹,馬夫六名,扛夫一十六名。

歲支銀七百二十兩。於康熙二十一年奉文裁「四」 ,又於二十二年准復二分,至二十四年准照「安徽」 例支給。今每歲共支銀四百三十二兩。遇閏加銀照例具領。

簡州

陽安馬驛 在治西一里。站馬十二匹,馬夫六名,扛夫十六名,歲支銀七百二十兩。

龍泉驛 在治西。站馬十二匹,馬夫六名,扛夫十六名,歲支銀七百二十兩。

舊制額設陽安、龍泉二驛。陽安驛馬八十一匹,扛夫九十名。「龍泉」 驛馬三十六匹,扛夫三十名。明崇禎末倒廢。至

皇清康熙初,每驛設馬六匹。每匹日支草料銀一錢。

每驛馬夫三名,每名日支工食銀八分。每驛扛夫十名,每名日支工食銀二分。因州路衝繁,夫馬不足,康熙四年內,知州王孫盛詳請增設,准抽調犍為縣馬六匹,加添龍泉驛應站,每匹日支草料銀一錢。加添馬夫三名,每名日支工食銀八分;加添扛夫六名,每名日支工食銀二分。又本年抽調宜賓縣馬六匹,加添陽安驛「應站」 ,加馬夫三名,扛夫六名,草料、工食日給如前。以上兩驛,共馬二十四匹,馬夫十二名,扛夫三十二名,工料二項,歲費帑金一千四百四十兩。康熙二十二年奉行裁四,歲領工料銀八百六十四兩,遇閏加增如例。

崇慶州

唐安驛 在治南

新津縣

驛傳原額銀六百六十一兩一錢四分四釐九毫六絲五忽,先年加增銀二百一十四兩一錢一分二釐五毫二絲三忽六微三塵九纖,撥運本府協濟驛傳銀八百七十五兩二錢五分七釐四毫八絲八忽六微三塵九纖。此照《舊時全書》開載。自甲申亂後,在在荒蕪,此額遂缺。舊額應遞馬四十八匹,每匹鞍轡、草料、人夫工食銀二十一兩六錢,共銀一千三十六兩八錢。自兵燹之後,驛站廢弛。今奉驛糧道造冊,照驛站衝僻、程途遠近撤調,通融酌定,以均勞逸。見設站馬八匹,每匹歲支草料銀二十六兩,共銀二百八十八兩;馬夫四名,每名歲支工食銀二十八兩八錢,共銀一百一十五兩二錢;扛夫十

名,每名歲支工食銀七兩二錢,共銀七十二兩。以上每歲該草料工食,共銀四百七十五兩二錢。於康熙二十一年內開,驛站錢糧,裁減四分,今著准復二分,實支夫馬工料銀三百八十兩一錢六分,遇閏加銀三十一兩六錢八分。此項草料工食,因本縣錢糧不敷,每歲俱赴布政司請領支給。

三江鋪 在治內

長春鋪 鎮齡鋪 串頭鋪 以上俱東路,接舊雙流縣界。

鐵溪鋪 ,捲桐鋪 ,俱治西路,接邛州北馬鋪界。

熊家店 在治北,抵崇慶州界。

柏木鋪 彭祖鋪 俱在治南,抵彭山,界《漢州》。

廣漢驛 舊驛在州治北,今燬。康熙元年,知州張萬壽建治左。

舊額應遞馬三十六匹,原編銀七百七十七兩六錢。自兵燹之後,驛站廢弛。今移准驛糧道冊造,照驛站衝僻、程途遠近撤調,通融酌定,以均勞逸。見設站馬二十匹,每匹歲支草料銀三十六兩,共銀七百二十兩;馬夫十名,每名歲支工食銀二十八兩八錢,共銀二百八十八兩;扛夫三十名,每名歲支工食銀七兩二錢,共銀二百一十六兩。以上歲該草料工食銀一千二百二十四兩。於康熙二十一年四月內開,驛站錢糧裁減四分,今著准復二分,實支夫馬工料銀九百七十九兩二錢,遇閏加銀八十一兩六錢。查此項草料工食,因本州錢糧不敷,每歲具領赴布政司庫收貯,本省及外省協濟銀兩內請領支給。

鋪舍 按《州志》:「西路由成都楊源鋪、宗橋鋪、泥濃鋪至新都界,北路由保寧廣漢鋪、石佛鋪、白雲鋪、連山鋪、石潭鋪、皁角鋪至中沖界,北路由德陽,北路由什邡瓦窯鋪、高平鋪、龍橋鋪至什邡界。」

什邡縣 、綿竹縣 、德陽縣 ,《驛遞》俱未載,無考。

綿州

金山驛 在州治後。今燬。

茂州

長寧馬驛 在治北十五里。今燬。

護林驛 在治南門外。今燬。

安遠驛 去治南四十里。今燬。

舊《志》:本州設有護林驛,治北六十里設有長寧驛,治南六十里設有安遠驛。先年係崇慶州崇寧縣、新繁縣每年幫貼協濟馬匹,以供走遞,每年赴驛傳道,請支藩司傳銀。今兵火後,三驛人民逃亡殆盡,亦無協濟馬匹,難以復設。

汶川縣

寒水驛 在縣治南門外半里。舊有驛丞一員,驛馬十五匹,今廢。驛傳錢糧無考。

太平驛 在治南八十里。舊有驛丞一員,驛馬十五匹,灌縣七匹半,汶川縣七匹半,合馬十五匹,今廢。驛傳錢糧無考。

威州 驛遞:未載無考。

保縣

水盡山窮之處,并無經過,不設驛跕。

成都府兵制考        總志 编辑

府總

舊設撫標左右營中軍遊守等官 ,今裁。現設四川提督總兵官左都督一員 ,住劄成都府。

「提督」 標下中軍管中營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左營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右營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成都城守副將一員

左營都司僉書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右營都司僉書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潼綿營守備一員 。隸「成都城守營」

威茂營參將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安縣志》
编辑

本縣舊設關三、堡六,各有兵防,今廢。惟有睢水關,西北通茂州番人,今仍設兵把守。

===
《茂州志》
===
考證

順治十年,設西南監軍道一員,中軍守備一員,標兵三百名,駐劄茂州。協守參將一員,中軍守備一員,左右哨千總各一員,左右哨把總各二員,或分防汛隘,或在城操守,俱以次輪流。康熙二年,裁去監軍,設分巡威茂道一員。康熙五年裁去,尋於康熙九年補設。分巡松威道,每歲駐劄龍安、茂州各半年。康熙十九年,兼設成龍、保寧、潼川三府一州。春夏駐劄成都,秋冬駐劄龍安。康熙二十五年,改分巡松茂道,仍駐劄茂州,管轄成龍、潼川、松潘衛四屬。

軍數 :按《舊志》,「除七路土著戍守外,四所原額馬步軍士共四千八百名,增添餘丁一千七百名。」

《皇清經制》裁定馬步戰守官兵共六百名,除七路分

布外,存城操防者,馬步戰守兵共三百四十三名。

「軍器 ,每歲額造共計一萬三千二百二十件枝,每歲派細料價銀一百六十四兩二錢三分四釐。本衛差人赴布政司領回買造麤料,水黃牛皮四百八十張,馬皮三百二十張,牛角三百二十隻,羽毛四萬八千朵,添造銀一十九兩七錢五分。原派崇慶、漢州、安、灌、郫、彭、雙流、綿竹、新都、崇寧等十二州縣,本衛四所屯」 丁認辦本衛差官下屯追徵,解衛成造。

本州原額馬軍五百一十名匹,每歲春冬二季,共支折色料銀一千三百一十六兩八錢二分。今止額設馬兵一百一十名匹。

《汶川縣志》
编辑

汶堡 在治西一里。石城。周圍三十八丈,高一丈二尺,門二。正西城上樓一座,西北一門通土司番寨。明設把官一員,守軍二十名,管馬原堡、徹底、茶關三堡。今止委把官,減守兵十名。馬原堡 ,在治西五里,為番彝出沒之所,遇有警,則登高瞭望。舊設堡官一員,軍兵十名守禦,皆有糧籌。今官兵如舊。

徹底關 在治南五十里巖上。設關門二,晨昏啟閉,譏察非常;為松、茂第一要隘。舊設堡官一員,軍兵皆有糧籌。今官兵如舊。

茶關 ,在治南一百四十五里。關設兩門,勢不甚險。一名「蠶巖關。」 舊設堡官一員,軍兵四名,皆有糧籌。今官兵如舊。

鴈門堡 ,在治北五十里石城。周圍四十丈,高一丈二尺。舊設把官一員,管四堡軍兵二十名,皆有糧籌。今官兵如舊。

《威州志》
编辑

本州裁革世職軍兵,屬威茂參營掌管,委守備、千總,撥兵防守羌番出沒。。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