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597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九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百九十七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九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百九十七卷目錄

 保寧府部彙考一

  保寧府建置沿革考

  保寧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保寧府星野考

  保寧府山川考

職方典第五百九十七卷

保寧府部彙考一 编辑

保寧府建置沿革考      總志 编辑

本府

《禹貢》梁州之域。周封巴,以子爵。秦滅巴,置巴郡。漢置江州縣。東漢末,劉璋改巴西郡。晉徙治閬中。梁為北巴郡,兼置南梁州。西魏改隆州,又改盤龍郡。隋大業初,改州為巴西郡。唐復為隆州,後改閬州。天寶初,改閬中郡,後復為閬州。後唐置保寧軍。宋初改安德軍。元陞保寧府,尋改為保寧路,後復為府。明仍為保寧府。領二州八縣

皇清因之。

閬中縣

秦舊縣。漢屬巴西郡。隋改閬內。唐復為閬中。宋、元、明俱因之。編戶一十里,為保寧府附郭。

皇清因之,編戶九里。

蒼溪縣

秦宕渠地。漢置漢昌縣。晉置蒼溪縣。宋併入漢昌。隋改「漢昌」 為「蒼溪。」 唐、宋、元、明俱因之。編戶六里,隸保寧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里。

南部縣

漢巴郡充國地。晉屬巴西郡。梁置南部縣。西魏于縣置新安郡。隋屬巴西郡。唐屬閬州。宋因之。元省新井、新政、西水三縣入焉。明因之,編戶九里,隸保寧府。

皇清因之,編戶五里。

廣元縣

秦為葭萌縣。蜀漢改漢壽縣。晉改晉壽縣。魏改興安縣。梁改黎州。西魏復為益州。隋改綿谷州。唐復為利州,又改益昌郡。宋置寧武軍,後置利州路。元為廣元路。明改路為州,以綿谷縣省入,復改為縣編戶三里,隸保寧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里。

昭化縣

漢葭萌地屬廣漢。劉宋置益昌縣。隋屬義成郡。唐屬利州。宋改昭化縣。明因之,編戶二里,隸保寧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里。

巴州

秦宕渠縣。漢屬巴郡。後魏置巴州。梁改梁廣縣。後周改化城。隋改州為清化郡。唐為巴州。宋、元俱因之。明改州為縣,以化城省入。正德中,仍陞縣為州編戶十四里,隸保寧府。

皇清因之,編戶六里。

通江縣

漢巴郡宕渠地。後魏置諾水縣。宋屬巴州。元省入曾口縣,後復置。明改今縣,編戶六里,隸保寧府。

皇清因之,編戶五里。

南江縣

唐立南江縣,置集州。宋廢,屬巴州。元併入巴州。明復設,仍屬巴州編戶四里,隸保寧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里。

劍州

漢梓潼地。梁置安州。西魏改始州。唐改劍州。宋置普安軍。後升隆慶府。元復改劍州,屬廣元路。明因之編戶三里,隸保寧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里。

梓潼縣

蜀漢置梓潼郡。西魏潼州郡。隋廢,郡移于舊治。唐屬劍州。明因之,編戶二里,隸保寧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里。

保寧府疆域考  總志府州縣志合載 编辑

保寧府疆域圖

保寧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夔州府,達州界七百三十里。

西至龍安府界七百里

南至順慶府蓬州界,一百七十里。

北至陝西漢中府寧羌州界五百九十里,自府至省城六百二十里,至

京師一萬三百里

東西廣一千四百十里,南北袤八百里。

閬中縣

「東至姚家庵」 ,交儀隴縣「大泥山」 界,六十里。「又至廣教寺」 ,交巴州「蓋寺」 界,六十里。「又至土方山」 ,交儀隴縣「焦石嶺」 ,界,三十五里。

西至「左畢鋪」 ,交南部縣「思義鋪」 ,界,二十里。又至「方斗山嶺」 ,交閬、蒼、南三縣,界,一十里。又至「岳家山」 ,交蒼溪縣「重石子」 ,界,一十里。

南至「梁家坡」 ,交南部南登觀,界,五十里。又至「羅鍋槽」 ,交南部縣「鹿鶴溪」 ,界,五十里。又至「彭城壩」 ,交南部縣銀井鋪,界,三十里。

北至土地鋪,交蒼溪縣界,三十里。「又至劉家壩」 ,交蒼溪縣高家壩,界,一十里。又至雲臺山,閬蒼同界三十里。

東南至「銀井鋪」 ,交南部縣「流林橋」 ,界,五十里。又至「彭馬坎」 ,交南部縣「老鴉寨」 ,界,四十里。又至「禹蹟寺」 ,交南部縣「大佛寺」 ,界,四十里。「又至磁瓶壩」 ,交南部縣「滿浮壩」 ,界,四十里。

東北至《靈山》,交蒼溪縣「清泉寺」 ,界,三十里。「又至廢奉谷縣」 ,交蒼溪縣「狐狸山」 ,界,六十里。又至「西山臥龍臺」 ,交蒼溪縣「雙山子」 ,界,三十里。

西南至「小猴埡」 ,交南部縣大硯壩,界,六十里。又至「金子院」 ,交南部縣「金寶場」 ,界,五十里。又至閬中埡,交南部縣南店埡,界,四十里。又至「三教堂」 ,交南部縣「賽雲觀」 ,界,三十里。

西北至蒼溪縣洗腳溪界。

自縣治至省城六百二十里。至

京師一萬三百里

蒼溪縣

東至閬中界

西至昭化界

南至南部界

北至南江界

東南接閬中界

東北接巴州界

西南接劍州界

西北接廣元界

自縣治南至本府四十五里,至省城八百里。《南部縣》:

東至營山界九十里

西至劍州界一百六十里。

南至西充界九十里

北至閬中界二十里

東南至蓬州界一百里

東北至儀隴界九十里

西南至鹽亭界,一百六十里。

西北至蒼溪縣界六十里。

自縣治北至本府七十里,至省城六百里。《廣元縣》

東至水磨堡,交南江縣七眼洞,界,二百里。西至三堆壩,交昭化縣周家溪,界,六十里。南至永寧鋪,交蒼溪縣施占驛,界,一百二十里。北至九井對溪子,交陝西漢中府寧羌州陽平關,界,一百二十里。

東南:至木門老相堡,交巴州雞鳴埡界一百五

十里

東北至盤關,交陝西漢中府寧羌州閔家坡界一百七十里。

西南至「造角鋪」 ,交昭化縣「五佛崖」 ,界二十里。西北至東山堡「桐梧院」 ,交龍安府平武縣「簡池溝」 ,界九十里。

自縣治南至本府二百五十里,至省城一千七十里。東北至

京師九千九百五十里

東西廣二百六十里,南北袤二百八十里。《昭化縣》:

東至廣元縣二十里

西至劍州界六十里,又至蒼溪縣一百四十里,南至梅嶺四十里。

東北自縣門,交寧羌州界,一百二十里。

自縣治南至本府四百里。

巴州

東至陝西西鄉縣,五百五十里。又至「望星關」 ,交西鄉縣鹽場壩,界,四百里。又至「三寶溪」 ,交太平縣嵩坪界,三百五十里。

西至保寧府一百五十里,又至蓋寺交閬中縣「廣教寺」 界八十里,又至蒼溪縣二百四十里,南至渠縣二百五十里,又至佛樓寺交渠縣「皂角埡」 界一百五十里。

東南至太平縣四百五十里;又至東鄉縣四百二十里;又至達州三百五十里;又至馬渡關,交東鄉浪洋寺界二百二十里;又至金華臺,交東鄉縣二百二十里;又至蒙溪河,交達州天井壩界一百五十里。

東北至通江縣一百里。又至「鳳凰鋪」 ,交通江縣「白楊鋪」 界,六十里。又至「右埡壩」 ,交南江縣「安家壩」 界,二十里。

西南至營山縣二百五十里;又至儀隴縣一百一十里;又至「鳳嶺關」 ,交營山縣「唐家嘴」 ,界一百五十里;「又至深渡橋」 ,交儀隴縣「永家鋪」 ,界七十里。

西北至廣元縣,四百四十里。又至南江縣一百四十里。又至木門雞鳴油樹埡,交廣元縣通坪、老相鋪,界,七十里。又至龍伏鋪,交南江縣兩河鋪,界,六十里。又至硐子愿,交蒼溪縣大茅坪,界八十五里。

自州治西至本府三百五十里。

通江縣

東至巴州界三百五十里。

西至巴州界四十八里

南至巴州界五十里

東北至陝西南鄭縣,三百五十里。

自縣治西南至本府五百五十里。

南江縣

東至通江縣界七十里

西至廣元縣界三十里

南至巴州界九十里

北至南鄭縣界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蒼溪縣界一百九十里。

西北至寧羌州界一百九十里。

劍州

東至蒼溪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梓潼縣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南部縣界,二百里。

北至龍州宣撫司界一百五十里。

東北至昭化縣界一百一十里。

自州治南至本府陸路三百二十里。西至省城陸路九百八十里。東北至

京師陸路四千五百里

東西廣二百四十里,南北袤三百五十里。《梓潼縣》:

東至劍州界二十五里

西至成都府綿州界三十里。

南至潼川州鹽亭縣界,三十里。

北至龍安府平武縣界一百二十里。

自縣治北至本府二百五十里。

東西廣五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

形勝附 编辑

本府。閬中縣附郭。

《史記》:「棧道千里,通於蜀漢。」

唐柳宗元《劍閣銘》:「井絡坤垠,界山為門。」

宋馮忠恕《正廳記》:「郡在梁洋,梓、益之衝。」

《寧武志》:前界關表,後㨿劍北。宋陳恢《題名記》:「益昌于蜀,最為都會。」

《綿谷驛記》「控蜀之吭,四集之國。」

劉儀鳳《劍閣記》:「梁山之險,蜀所恃以為外戶。」

《閬中志》:「群山磽确,梁益之衝,嘉陵瀠繞于西南,蟠龍控扼于東北,險塞之區也。」

宋董丕《思政堂記》:「閬中在劍南巴峽,群山磽确中。」

蒼溪縣

境環江山,為全川衝要之地。

南部縣

《保寧》上邑四圍,重嶺斷岸,望若環堵,為重夔之上游。

廣元縣

廣元為蜀北門,古今必爭之地,前界關表,後㨿劍北,扼山川之險,據上流之勢,雖控制一隅,而要害實關于天下,誠一大都會也。

昭化縣

左帶嘉陵前朝白衛

北障秦隴之險,西憑劍閣之雄。長江天塹,西蜀咽喉。金城湯池,川北鎖鑰。

巴州

水成巴字

通江縣

江山之勝

「北通興元,控巴梁之衝要;東下夔、渝,扼全蜀之咽喉。諾江為之襟帶,宕水因以匯流。絕巘層崖,皆干雲而捧日;幽林遠箐,每落膽而寒心。」 《南江縣》

包錯萬川

重巖複嶺,北通南鄭、巴北險隘之區。

劍州

蜀道之險兩川咽喉

梓潼縣

東北界連龍劍,群峰蒼翠於丹霄。西南壤接潼綿,曲嶂逶迤乎綠野。蜀道之險盡此,亦彈丸之勝概也。

保寧府星野考        總志 编辑

府總

「井鬼」 之次,入參七度。

保寧府山川考  總志府州縣志合載 编辑

本府。閬中縣附郭。

錦屏山 在治南三里,兩峰對峙,萬彙爭妍。一名閬中山,一名寶鞍山。宋陸游詩:「城中飛閣連危亭,處處軒窗對錦屏。涉江新到錦屏上,卻對城郭如丹青。」

蟠龍山 在治東三里,望如龍蟠之狀,後魏以此山名郡。唐貞觀中,候氣者言「西南千里外有王氣。」 太宗令人入蜀,次閬中,果見此山氣蔥蔚,後開破山脈,水流如血,今號鋸山。咸亨初,嘗徙閬中縣於此。

鳳凰山 :在治後。其後因建府藩,山峰遂為所平。

繖蓋山 去治北五里,有卓錫泉,為一府之鎮。山中高而四下若繖然。

玉臺山 在治北七里。杜甫詩:「閬州城東玉臺碧。」

靈山 ,在治東一十里。唐天寶中,賜名仙穴。其山一峰峭拔,介嘉陵、宋江之間。杜詩:「閬州城東靈山白。」

文城山 :在治東三十里。峰巒聳列,林木蔥蒨。中一峰拔出,名「元都壇。」 相傳漢張道陵授徒《符籙》之所。

天目山 在治東一百五十里。葛洪修煉之所。山有二洞,一曰天目,一曰天溪。唐杜光庭詩:「盤空躡翠到山巔,竹殿雲樓勢逼天。古洞草深微有路,舊碑文滅不知年。九州物象分簷外,萬里煙霞在目前。自是人間輕舉地,何須蓬島訪真仙。」

賜緋山 :在治東四十里。

青崖山 在治東南十里。按《明一統志》:「宋淳熙間,有僧鑿佛像於青石間,一名千佛崖。」

重錦山 :在治東一百三十里。兩峰相對,秀麗如錦。

玉立山 在城南四十里,其勢屹立,舊有玉真觀。

印斗山 在錦屏山西,其形如斗。

「天柱山 」 在閬中蒼溪之界,即雲臺也。

琳瑯山 :在城東六十里。有九井,其泉流濺石若振珮然。

鐘山 在治南十五里,居群山之中,鐘聲一擊,四境皆聞。

眉山 :在治南十里,其形如眉。

書院山 在治東,嘉陵江之南岸。昔有紫薇亭,今廢。下有洞,相傳宋陳母教子堯叟兄弟讀書於此。

大獲山 在治內

汀山 在治東北五十里馬頭山。 按《明一統志》:在城東南六十里,以形似名。

北崖 在治北五里。相傳為高僧宣什所鑿,一名「頤神巖。」 畔有雲錦園,太守蘇公所築,今廢。東崖 ,在城東五里。

「漱玉崖 」 在南崖側,宋毋丘氏所居。

南崖 在錦屏山後,一名「臺星崖。」 下有瑞蓮池,旁有漱玉崖。宋陳堯叟兄弟肄業之所。

靈城崖 在治東六十里。按《明一統志》:「比他巖最深邃,巖上有滴乳為水珠,石上有雙竹痕,長尺許,仰觀枝節儼然。」

汀崖 在治東北一百里。月崖, 宋譙光讀書處。

嘉陵江 即南津河,源出陝西鳳縣嘉陵谷,經廣元、昭化、劍州、保寧、重慶入大江。閬水、巴水、漢水者,皆江之異名。杜甫詩:「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正憐日破浪花出,更復春從沙際歸。巴童盪槳攲側過,水鳥銜魚來去飛。閬州勝事可腸斷,閬州城南天下稀。」

宋江 源出陝西漢中府舊廉水縣,經蒼溪東流入嘉陵江。

「西河 」 ,源發劍州五子山,由南部金寶場入閬中金寶寺界,下流至梁家坡,仍入南部南登觀界。

海棠溪 因縣多海棠,故名。

北溪 源發自劍州青虛寺,經南部縣清漣寺,至閬、蒼、南三交界左半鋪地,均名為「玉水河。」 復北流至蒼溪柏林子,入閬中沙溪子界。又自南轉東下流十里至錦屏側龍爪灘,向北合嘉陵江。

卓錫泉 ,唐僧宣什居繖蓋山,其徒患無水,宣什以杖扣崖,泉即湧出。

龍爪灘 在嘉陵江。宋雍熙中,忽生此灘,二陳相繼為狀元。元豐中,又生一灘,馬涓為狀元。南池 ,按《明一統志》:在治南漢高祖廟東。自漢以來,堰大斗、小斗之水灌田,里人賴之。唐時堰壞,遂成陸田。至今遺址可見。杜詩:「安知有蒼池,萬頃浸坤軸。」

蒼溪縣

《小錦屏山 》與《錦屏山》相似,故名。

金鼎山 :在治東十里。狀如覆鼎。

大獲山 在治南三十里。宋江環遶其下。宋淳祐中,閬中徙治於此。

雲臺山 在治東南三十五里。高四百丈,峭拔插天,一名「天柱」 ,即漢張道陵昇仙處。宋建永寧觀。有洞曰麻姑芙蓉、平仙峻仙。池曰浴丹玉魚,巖曰松根蟠桃。又有九轉亭、丹竈尚存。山多㯶柏,有一絕大者,中空,可坐數人,旁有亭名「魁柏。」 紫陽山在治東三十五里,一峰屹峙,高入青霄。

方山 在治東八十五里,遠望如几案,古方州城也。

離堆山 ,考《廣輿記》:蜀中三離堆,蒼溪其一也。唐司徒顏真卿《磨崖記》謂「此山臨嘉陵江,直上數百尺,不與眾山相聯,因名離堆」 ,又名白鶴山,在漢為宕渠塞。或云文翁建書院,聚徒講學,坪有武侯祠,後淪為寺。

紫練山 奇峰插天,紅紫爭妍,遠望如練。張桓侯戰張郃,屯兵於此,有廟在焉。坪開大路。武當山 ,其形如屏,塞大江之流,上有拱城樓,先賢謂:「日見千人拱手,夜觀萬盞明燈。」

永嶺山 委婉秀麗。縣之「來龍」 本此。

筆塔山 其形如梳,塞大江之流,天啟六年建塔。

老池山 突兀聳翠。昔唐元宗過劍關,父老登望,隱隱見儀於煙霧之表。侯旻刻「劍閣鳳山」 四字於巖以識之。

三星山 :三峰圜秀中高,而左右略低,遠視則並列,近之止見中峰,蓋合後山而成三也。

避塵山 ,峻嶺懸巖,上有道院。李梁詩云:「丹丘千仞上,元圃九霄開。腳底生煙霧,人從天上來。」 石筍山 ,平岡列石筍五座,每筍高五六丈不止。又《否否》,寨一所,高與筍等,彼此竦立。土人曰:「古有據斯寨者,寇莫與爭。有毀斯筍者,神號。」 數夜,石筍連峰為一景。

《集鳳山 》,一名「普寶」 ,孤峰特立,雄長一方。連珠山 、柳池、壩崖,九十九峰。

雙劍山 在境內

天馬山 :「在治東。」

九龍山 皆境內群山中之最秀者。

馬鞍山 按《明一統志》:「在治東一百五十里」 ,以形似名。

書巖 按:《明一統志》「在雲台東,乃葛稚川讀書之所,有稚川像在焉。」

曲肘川 去治一里。源出玉女山,經縣東流入嘉陵江。

嘉陵江 發流陝西,由廣元入川,「過昭化至高橋入本縣界,六十里至縣前,又四十里至石羊寺,入閬中界。」

宋江 一名「東河」 ,由廣元至白沙壩入本縣界。周迴曲折二百餘里,至青田灘入閬中界。玉水河 俗名「西河。」

老池潭 :以沙為岸,產魚,可以佐食。或曰:隔岸山巔之閣影落潭中,故曰「老池見閣。」

《見龍潭 》潭長且深,神龍居之,旁立龍王廟。相傳有教讀於廟者,以硃紅點書。夜忽光芒滿室,視之,則硃紅匣內一大硃旋轉,遂閉匣霄遁,而龍亦弗靈。今善水者曰:「潭中有石,玲瓏細膩,皆龍所為。」

天池 ,在大獲山,有池周圍丈許,水常不竭。煥章池 ,在文昌祠前。

翠景池 、永清池 俱在城內西隅。

彩凝池 在西郊

「映碧池 」 在侯家嶺。

吐煙池 在大安觀前

溥泉 在土地關

冽泉 在煙峰樓

石泉 在杜里壩

湧泉 在董家灣

涼泉 在城北

南部縣

南山 一名跨鼇山,在縣學前。按《明一統志》即縣之主山,蜿蜒鬱蒼,環繞縣治。宋端平以來,厄於兵,縣無定治。寶祐中,始移縣治於此。

隆靈山 :在治南二十里。面嘉陵,背西江,絕頂有七曲祠。

禹跡山 ,在治東三十里。禹治水經此,故名。山有寺,因崖斲石佛像,層樓覆之,泉出其趾,清冷可愛。山頂平衍,有小石泉。

龍樓山 :在治西南五十里。峰頂峭拔,眾山拱揖,洴溪環繞其下。

離堆山 在治東南五十里。蜀有三離堆,此其一也,即古新政縣地。唐顏真卿《磨崖記》謂:「此山突入嘉陵江,直上數百尺,形勝縮矗,上崢嶸而下洄洑,不與眾山相連屬,是謂離堆。」 東面有石堂,故京兆尹鮮于仲通所鑿。堂盤石上,有九曲流杯池,其二在嘉定、雅州。

蘭登山 在治西八十里。三面峻絕,俯臨西江。漢嚴君平嘗隱此山。有君平洞,洞有君平像,有觀曰「崇福。」

思依山 在治西北一百四十里,有東西二觀。東觀有峻仙洞、搗藥臺、浴丹井、煉丹爐;西觀有平仙洞、搗藥臼、卓劍穴、圍碁局。羅漢沖霄,張道陵依此山修道,故名。

小盤龍山 在治南二十里。山勢迴旋,似閬中之盤龍而小,故名。

龍靈山 :在治南。每禱雨有驗。

仙鳳山 :在治南五十里。相傳昔為《七曲行》,祠之日,地上生痕,有「仙鳳」 二字。

火峰山 :在治東北二里。

感應山 在治南五里。天旱禱雨輒應,故名。老君山 在治西十里,上有老君廟。

寶瓶山 :在治東三十里。上有川主祠,天旱有禱必應。

「東合山 」 ,「文昌帝君所止」 ;

《錦屏山 》山列如屏,為南郡十二景之一。「伊東山 」 ,真武飛身所居。

高觀山 ,有《七曲文昌祠》。

停雲崖 在治北二里,有靈雲洞。唐蒲景珣家於此。一日呂洞賓訪之不遇,以《瓜皮》寫詩於石。

考證

壁上,其字痕常濕,隨擦隨見。洪武中失去,止存一龕。宋李燾詩:「路轉層岡二里餘,武陵遊者亦蕭疏。昔年煉藥仙人室,今日餐霞道士居。洞外蟠桃開錦繡,巖前丹溜漱瓊琚。猗歟靈氣為時雨,可惜《圖經》缺未書。」

靈雲洞 ,在治東北,外邃中廣,冬暖夏涼。入三丈許,踏之有聲,叩之亦然。

嘉陵江 ,由閬州經縣之北郭,繞東瀠洄,其勢亦如「巴」 字。

西水河 去縣三十里,出龍州,經蓬州會大江。狀元溪 ,在治西半里。昔馬涓登第歸省時,適水漲,邑人造橋迎之,故名。

醴泉 在治西,有泉香甘如醴。

思鄉泉 去治一十里。世傳三陳母馮氏在汒思鄉成疾,取此泉飲愈,因名。

流盃池 在治北二十五里,舊鹽茶運司之側。《廣元縣》。

烏龍山 ,一名「烏奴山」 ,在縣西二里嘉陵江岸,峭壁如削,昔有李烏奴於此修寺,因名。

潭毒山 :在治北九十里。

石燕山 在治西北八十里。山極峻高,梯格乃能登之,獠人恃此為阻。

引山 在城內東北隅,利州衛治後。《山使記》:「引侯爵山」 ,出舞衣。

白馬山 在治西十里。《寰宇記》:「張平子仕漢,為侍中,少時學業于此。」

二郎山 在治南十里,山高路陡,行人憚之。刀環山 在治南十里。赤銅水出焉。

九隴山 在治西二十里。山環九十里,峰如劍戟之排列。昔漢高祖駐蹕于此,有漢王寨。槁本山 在治東北六十里,山高氣寒,不產五穀,止種蕎麥。八月飛霜,春多積雪,時雖盛暑,亦若深秋。

七盤嶺 一名五盤嶺,在治北一百七十里。杜甫詩:「七盤雖云險,山色佳有餘。仰凌棧道細,俯映江木疏。地僻無網罟,水清反多魚。好鳥不妄飛,野人半巢居。喜見淳朴俗,坦然心神舒。東郊尚格𩰚,巨猾何時除。故鄉有弟妹,流落隨丘墟。成都萬事好,豈若歸吾廬。」

大漫天嶺、小漫天嶺 ,二嶺相連,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唐羅隱詩:「西去誰云蜀道難,漫天危險已多端。」

朝天嶺 在治北六十里,路徑險絕。《方輿記》:「舊路在朝天峽棧閣後開此路,人甚便之。」

千佛崖 在治北十里,即古龍門閣。先是懸崖架木,作棧而行,後鑿石為千佛,遂成通衢。朝天峽 一名明月峽,在治北五十里。《類要》云:「三峽,謂巫峽、明月峽也。」

潛水 源出廣元木寨山,下流五里入神宣驛龍洞,至朝天驛北,有穴,出入嘉陵江,《書》所謂「潛沱既導」 者,即此。

嘉陵江 在治西,離城百步。源出陝西漢中府鳳縣,經徽州略陽縣、寧羌州陽平關,北流入境,下流至昭化、劍州、保寧、重慶入大江。

黃洋水 在治東一百二十里,灌溉稻田。清江 源出本縣前通平鎮,歷舊恩陽縣,至巴州與巴江合。

東河 去治東二百里,在百關。發源鹽井河,歷蒼溪至保寧流入嘉陵江。出魚最佳,古名「宋江。」 南河 在治南,離城二百步,源出子金堡,彙流入嘉陵江。

稻壩河 :在治東二十里,灌溉稻田。

九井灘 在治北一百八十里。《誌》云:「琳瑯九井」 ,以琳瑯山出源九處,濺石若琳瑯也。

迴龍溝 :在治西十里,灌溉稻田。

寶峰井 在治東

昭化縣

長寧山 :在治西南九十里。

九曲山 在治西九十里,山勢盤迴九曲。龍門山 在治西一百四十里,一名蔥嶺,石穴高數十丈如門。

雲頭山 ,古名「白衛嶺」 ,由孔道新開窄路,步入其上,四圍峭壁,與劍閣相對。明皇幸蜀,登臨於上,與高力士口誦李嶠詩,因泣下。高力士亦泣,令土人刻石為記。內多出藥,常有異人居此,紫氣出沒其間,雲頭仙景為一景。

牛頭山 在縣治迤西。接連劍閣,上可避亂。有川主、真武二祠。奇峰插天,四圍險阻,縣脈來龍本此。昔有《隱語》云:「月落牛頭口,日出牛頭首。世人若識牛頭意,公侯宰相不離手。」

雪坪山 :在治北三十里。積雪甚深。有僧名為

雪坪長老靜修,百歲登座說法而逝。相傳《公輸般》鱗次木屑為寺門,形若松皮然。

鳳嶺山 在治南,嶺接二郎關,相傳有鳳止于此,因名。陸侯詩有「舉目窮鳳嶺,回首接嘉陵。」 《總志》又名鳳嶺。

五峰山 ,連峰插天,圓秀如豎掌,俗名「五顆堆。」 對峙白衛嶺,接劍閣。

仙人山 在治虎跳東北。張三丰修煉于此,常與百戶張爵從人相戲于野鴨溪邊,以線穿石,爵往求焉,不知所之。

開鳳山 去治二十里,兩峰相對如雙鳳。走馬嶺 在治北二十里。峰嶺坦平。昔漢王閱洞,馳驅過此。又名「漢王山。」

白水江 源出陝西階州亂山中,至昭化縣北,合嘉陵江。唐溫庭筠詩:「澹然空水帶斜暉,曲島滄江接翠微。」

《嘉陵江 》發源秦隴,由略陽至廣元達昭化,東南西三轉,盤旋曲折。

清水江 源出清川縣,至安昌合白水入嘉陵江。

老龍江 :源出富水洞,由百草壩至余家壩,二壩皆賴此水灌田。

射箭河 :源出龍潭,由版石鋪,居民賴以灌田。葛溪河 多出一寸九節石菖蒲。在治北十五里。

井溪 四圍皆山,其形如井,東北蔥嶺插入。前有石龍二道堵水,名曰「五龍聚會。」 生一空樹,約有數圍,高十餘丈,自根至梢俱空,外則枝葉茂盛。有一泉,春夏涼,秋冬溫,飲而甘之,故奇涼,井溪為一景。

海棠溪 在治西北二十里,水深十餘丈,溪邊有海棠花。溪水沈清,夜月照于水中,連天一色。昔張元貞遊此,有「海棠風落小花鈿」 之句,故海棠月池為一景。

蘿園溪 在白水鄉之地。有水可灌田。

梭溪 在安昌鄉之西。多產竹柏,隱者嘗居於此。

泥溪 在朝陽鋪山下。內有魚。

「匭溪 」 近《大河》。

塵古井 在三堆壩東南。

涼水泉 在桔柏渡大路傍。其水冬溫夏涼,行人飲之甚便。

「自湧泉 」 :在版石鋪,水自土中湧出,甚涼。夜月池 ,月照於池水中,月與池相似。

《黑龍池 》在梅嶺關西邊,有大潭水清雅可愛。《冰澮池 》,在縣城中學街內。

萃蓮池 在縣城中南街。

「洗馬池 」 在長寧山頂上。

巴州

東龕山 :在治東四里。有古硐數層甚深,多刻佛像,有石鑴名賢題詠。

王望山 在治北。唐明皇至此,望宮闕,又名「王蒙山。」

平梁城山 :在治西二十五里。四圍石壁如城。宋末,嘗徙巴州治於此。

登科山 在治西五十里。按《明一統志》:「昔有人讀書於此而登科者,因名。」

小巴山 在治東北二百九十里。唐人詩:「最恨巴山裏,清猿惱夢思。」

金榜山 在學南,高百丈。上有奇石,名「印斗」 ,又名「書案。」 山腰光射文廟,輒有科第。

玉山 在治南六十里。多玉,但深險難取。其東有崑山。

西龕山 在治西三里。有古墨巖,流觴曲水。「南龕山 」 在治南一里。有「丹梯書院」 遺址,題刻甚多。

北龕山 在治北八里,巉巖壁立,石刻佛像。雪峰山 在治西北二十五里。

米倉山 按《明一統志》「在治北五里。」

雲峰 在治東三十五里。

十二峰 按《明一統志》:「在治北四百里馬盤灣,巉巖聳秀,大小十二峰,最為奇觀。」

龍洞 在王望山之崖。世傳太守景篪禱雨有驗,作《靈井洞記》。

西遊洞 ,去州北一百八十里,嵌嶔奇怪。巴江 源出南江縣大巴山,至州東南分為三流,而中央橫貫,勢若巴字。流三十里,合清水江,至合州,與嘉陵江合。又名字江。唐李遠詩:「巴江學字流。」

清江 源出廣元縣前通坪鎮,歷舊恩陽縣至巴州與巴江合。

考證

白馬井 在治西北一里。

觀音井 在治南龕山。一穴清冽可飲,一穴渾濁,止可澣濯。

虎井 在儒學前。凡井中有聲如雷,即發科君子泉 在治北一百六十里。宋黃彝則《銘》曰:「有冽者泉,達於南東,浩然天中,其流不窮,於暑而寒,於寒而溫,豈有矯耶?不變者存。」

義泉 在治西

二潮泉 :在治北三十五里。

鯉魚池 在治南二十里。

流盃池 在治西三里。相傳仙人飲酒,置盃于池,其盃自流。古蹟尚存。

通江縣

秋錦山 在治南,隔江望之如錦。

歌籟山 在治東。上有石鼓,擊聞數里,連擊即雨。

得漢山 :在治東一百二十里。其上石壁如城,可容數百人。

大巴山 在治北五百里,與小巴山相連。秦人通江路,率由此山。

大龍山 ,縣之鎮山也。綿亙盤伏如龍。

壁山 在治西,隔江望之,峭絕如壁,古壁州名。鐵船山 在大巴山南,石嶺嵌空,長夏雪不消。天欲雨,則山上必有飛泉四射,土人以占陰晴。相傳山腰有池,曾浮一鐵船。

金子山 :在治西十里。明末一武弁屯營山下,俄聞石裂之聲,往視之,中有石獅,日光射映,鬣尾間俱作金碧色。今尚存。

老君山 ,相傳為老君煉丹處。

包臺山 在治東,高插雲表。上有石洞,洞頂有穴,似中霤然,照徹洞中,相傳梓潼帝君煉丹處。洞門生修竹,風起拂洞中。

金童山 去治西百里,在萬山中。四圍環抱,有平地數百畝。此山亭立如玉筍,江水遶之,真奇觀也。上有真武祠,山腰有石印綬。

六峰山 山上有六峰,故名。

《宕水 》自大巴山洞中湧出。

香水 ,一治東,一治南,香冽襲人。

諾水 在治西半里。大石齒齒,水分兩岐,潺潺之聲,如彼此相諾。

「綠水 」 ,色如凝碧,上有「綠水廟。」

白水 ,在仙人洞前,湧出,作硫黃氣。

玉鞭池 在治西二十里。昔有虎仙李氏代父戍邊,御虎以歸,投鞭於地,因成池,曾生並蒂蓮。按《明一統志》:「昔居人得玉鞭於內,故名。」

三角池 相傳荷葉山有池三角,澄清異常。歲旱往禱之,輒作雨雹。明萬曆間,樵人迷路,夜聞笑語聲。及曉,惟見大竹可一圍,乃截尺許以歸。行不數武,回視之,遂失所在。

龍灘 在治東二十里,龍出為馬躍石,上有跡。《南江縣》。

公山 一名「白鹿山」 ,在縣南一里。張道陵七世孫,為集州刺史,於此山昇仙。

天榜山 在縣學前十里。其形如榜。

鳳喙山 一名鶯嘴山,在縣後。

孤雲山 在治內

兩角山 在治五里,二山相連。王子韶詩:「孤雲兩角,去天一握。」 上有唐碑云「蕭何追韓信處。」 米倉山 在治北八十里。宋南渡時,為興元出兵之路。

大巴山 在治北一百里,小巴之南,為古巴國。大巴之險過於連雲棧,其下通漢中。

仙女山 在治北四十里。山有仙女洞,洞前有石五塊。明萬曆間,見五女列坐刺繡,至今坐跡尚存。

仙人山 在治北一百里,孤峰如簡,有《仙人詩》云:「仙人山頂磨明月,洞口溪間漲曉雲。更有一般堪羨處,四邊惟聽舞猴音。」

誥嶺 在治東

十二峰 :在治北一百里,一名「小巫山。」

明水 :在治北八十里。水中出石硯、石屏,有生成山水草木形狀。

南江 ,出米倉山,由縣前下,與巴江合。

龍門潭 :在治北三十里。呂純陽有詩云:「龍門峽底灘聲急,日近山巔手可攀。插列翠屏峰十二,為君化作小巫山。」

黑龍潭 去縣五十里,一山屹立,林木蔥蔚。宋時利州久旱,郡守酌潭水禱之,即雨。按《一統志》在廣元。

菖蒲澗 在治西二里。下有龍潭,旁有石崖,題名刻石甚多。

劍州

臥龍山 在治東二里,山形蟠繞如臥龍。漢陽山 在治北二里。峰巒高出,上插雲霄。普翠山 在治西。

鶴鳴山 在治東一里。後人磨崖刻唐元結《中興頌》於上。

大劍山 在治北二十五里。一名梁山。《山海經》:「高梁之上,西接岷、峨,東引荊、衡。」 劉儀鳳《劍閣記》:「梁山之險,蜀所恃以為外戶。峭壁中斷,兩崖相嶔,如門之闢,如劍之直」 ,故又名劍門山。

小劍山 與大劍山相屬。秦欲伐蜀,而道不通,乃作五石牛,以金置其後,言「能糞金,欲以遺蜀。」 蜀王負力而貪,乃令五丁開道引秦,因滅蜀。大劍雖號天險,徑路頗彝。小劍鑿石架閣,險不容越。

五子山 :在治西北五十里。五峰奇秀,如拱立然。

天榜山 :在城南,與儒學對峙。

石劍山 :在治南百里,有石如龍,左右有眼,盤曲相通,吹之有聲。

孤玉山 :在治北二十里。魏將軍鄧艾廟在其下。

七盤山 在舊武連縣北,武侯坡在其西。跨鶴山 在治西南一百五十里,古普成縣治東。一名「駕鶴」 ,一名「駕空。」 紫霄觀在其腹,崖多宋人題刻,及懷素草書。

雲起山 在治南九十里,久晴雲起則雨。《停船》山 在治南八十里。俗傳上古洪水懷山時,有船停於此。

清虛山 在治東南一百一十里。宋隱士王省居此,賜號「清虛山人。」 上有清虛寺。

金仙山 在治南一百八十里,上有金仙寺。讀書巖 在治東臥龍山之南麓。宋人讀書處。龍巖 在治劍門山,洞口斜入甚邃。巖有懸泉,隨穴下注。居民遇旱取水,禱雨輒應。有宋人隸書「龍巖」 二字于額。

龍洞 即「駢池洞」 ,在州南三里。洞橫入,深不可測。旱則州人挹其湫,禱雨輒應。

滴翠崖 在紫雲山麓。宋人王非熊隸書「滴翠」 二字。

九龍洞 在治內

秀崖 在州城西,有泉清潔可愛。

龍崖 在治北七十里,洞穴可坐百人,蜿蜒若龍蟠之狀。治西亦有龍礬,可坐百人。

小潼水 ,源出劍州武廉廢縣北七十里,經梓潼縣流入嘉陵江。

揚帆水 ,在劍州陰平廢縣西四十里,與潼水合流奔注,望之如揚帆云。

石臼江 源自涪江,經劍州,東入嘉陵江,其旁石多如臼。

涪江 ,源出西羌,從漁溪寨南經江,流至劍州南入綿州界。

嘉陵江 在治東七十里。源出陝西鳳縣,經廣元、昭化南流入州境,復經蒼溪、閬中、南部,下流至重慶入於岷江。

黃沙江 在治北一百五十里。發源青川所,流入州北境黃沙壩,折而東,經虎口、大倉、石羊,至昭化境入嘉陵江。

西河 在治西南百餘里。發源五子山,甚微。南流至會口始漸大。經冰溪、金仙,流入南部縣境,以達嘉陵江。

大劍溪 發源大劍山,自劍門關流出,至誌公寺北折為魚子溪,至大倉嶺入於黃沙江。「小劍溪 」 發源小劍山,東過涼水溝、瀑布崖,至兩溪口,與大劍水合流。

聞溪 發源五子、把寨二山,南流經城東,至江口注于嘉陵江。

浴丹池 ,劍州普安廢縣,唐杜光庭浴丹之所。池中有魚,赤鬣,色如金,飛躍其中,人或探取,必觸風雷之變。

龍泉澗 在安樂泉旁。泉流石上,有漚月潭、爛柯坪諸境。知州喬缽大刻「龍泉」 二字於石。禱龍窟 ,在五子山前。禱雨輒應。有風穴,戒不可動,動則大風作。

梓潼縣

鳳凰山 :在治東。峰巒起伏,狀如鳳凰。

長卿山 在治西南,舊名「神山。」 唐明皇幸蜀,見山有司馬相如讀書之穴,因名長卿山。

五婦山 ,在治北一十二里。秦惠王遺蜀王美女五人,蜀王遣五丁迎之,五丁蹋地大呼,五女皆化石,故名。

七曲山 :在治北一十五里。山腹有路,盤轉七曲。

兜鍪山 :在治東南二十里。群峰列峙,如兜鍪之狀。

葛山 在治北二十里。漢諸葛亮屯營處。鴈門山 在治南三十里,東西兩峰,鴈從中過。馬閣山 在治北一百二十里。峻峭崚嶒,極為艱險。魏鄧艾伐蜀,懸車束馬,由此出江,故名。九曲水 在治北三十里,源出龍州洞子口,至七曲麓,九轉入潼江。

潼江 在治西四里。出營溪,經縣西南入涪江。「小潼水 」 源出劍州武廉廢縣北七十里,經梓潼縣入嘉陵江。

馬跑泉 在縣東二十五里。

靈泉 ,在治東百一十里。唐僖宗幸蜀賜名。陸游詩:「滴瀝珠璣翠壁間,遭時曾得奉龍顏。」 香泉 北一百里。

聞泉 在東園,相傳李太白曾經宿於此。《題》云:「遠聞碧泉處,水聲湫湫。棲鳥寒聲不勝愁。細雨猶如千丈線,搖繫心頭。」

劍泉 在治北一十里。蜀五丁遺劍於此,化為泉,有碑。杜若晦詩:「五丁彈鋏氣如虹,斫破蒼崖萬仞峰。寶匣信難留異物,寒泉終見表遺蹤。」 。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