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778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七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七百七十八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七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七十八卷目錄

 安慶府部彙考六

  安慶府漕運考

  安慶府風俗考

職方典第七百七十八卷

安慶府部彙考六 编辑

安慶府漕運考        府志 编辑

府總

安慶府屬安慶衛現設守備一員,輪運千總二員,隨幫詳委百總一員,漕船一百一隻,屯丁一千八百四十一名,領兌本府六縣漕糧正米五萬六千五百二十八石八斗七升三合零。其原額并增減各數開後。

屯衛安慶衛原設漕船一百七十五隻,屯丁一千九百一十一名,領兌本府漕糧米五萬八千六百七十二石

外新安衛每年額撥漕船四隻,領兌望江縣找兌漕糧正米一千三百二十八石,於順治十二年奉漕撫蔡將新安衛漕船四隻找兌望邑前項漕糧,題定歸併皖衛起運,共該歲運皖屬額漕正米六萬石,其船隻遞年滿號停造。今現在起運漕船一百一隻,屯丁一千八百四十一名,運官千總二員,隨幫百總一員。

再,查安慶衛原係運糧衛分,額載「屯田地畝」 ,悉奉題定編甲贍運。每年額徵折色屯糧銀二千四百九十三兩一錢三分七釐五毫,屯畝加編銀一百七十九兩七錢六分三釐零。奉設守備一員徵辦,不得領運。其屯折加編,每年徵完解府,俱遵題定成例,支給本衛起運屯丁領作折色行月二項糧米。

秋糧米

《解北》漕糧正米六萬石,每石耗米四斗,共耗米二萬四千石潛、太、宿三縣外照每正米一石編山河小船腳米三升,共腳米九百四十石一斗二升五合。照除荒起運。

解南各衛倉米,今改給營衛正米一萬三千九百三十七石三斗,每石耗米二斗五升,共耗米三千四百八十四石三斗二升五合,每石船腳米一斗一升,共船腳米一千五百三十三石一斗三合,先儘就近支給,餘解省倉照。除「荒解」 ,近查各縣包解赴倉者外,有漏規等項,通判王國寶躬監收放,力為禁絕,檄行曉示,六屬稱便。本府萬億倉米五千二百七十石二斗九升七合四勺三撮一圭四粟二粒二顆原貯各縣水次倉廒,聽給領運官丁行月,今改解府倉,支給運丁并孤貧月米。

縣際留倉米,原編桐、潛、太、宿、望五縣,米一千四百一石五斗六升。今內除各官俸米八百二十八石二斗折銀抵支俸工外,仍米五百七十二石九斗六升,支給各該縣孤貧口糧,照除荒徵給。

新增運漕丁贈貼銀米、原無編給。今照每漕糧正米一百石、增編米五石、銀五兩、共增米三千石、銀三千兩、以免私泒多索之弊。以上俱照除荒徵給

隨漕起運輕齎銀,「原每漕正米一石,編銀一錢三分,共編正扛銀七千八百九十三兩六錢。」 蘆蓆:「每漕糧正米二石,編蓆一領,共三萬領,每領價銀一分,共銀三百兩。今本三折七」 楞木:「每漕糧正米二千石,編辦楞木一根,共三十根,每根價銀五錢五分,共銀一十六兩五錢。今本三折七」 松板:「每漕糧正米一千石,編」 辦松板九片,共二百七十片。每片價銀四錢五分,共銀一百二十一兩五錢。今本三折七。

省衛漕項,係新編裁扣府縣各書辦工食,撥給省衛行、月銀一千一十六兩四錢,起解江寧糧道支給。

協濟鳳陽府倉秋糧米折,《原編》正米二千五百石,每石耗米二斗,共耗米五百石,每正耗米一石折銀五錢,共銀一萬五千兩,扛銀九十兩懷寧縣

解北漕糧

兌運本色正米九千九百八石

耗米、三千九百六十三石二斗

新奉贈貼運丁米四百九十五石四斗。係康熙十一年奉。

《旨定例》,載入《全書》。

解南南糧

原額、江南各倉衛本色正米、二千二百七十六石六升

耗米五百六十九石一升五合。

船腳米二百五十石三斗六升六合六勺。內歲撥營丁月米,聽候總督部堂撥解。

解府行月糧

萬億倉本色米。支給安慶衛運丁行月米九百六十六石六斗九升八合九勺九抄七圭六粟。孤貧口糧米六十石

本縣隨漕起運糧數

《輕賫》銀一千二百八十八兩四分,扛銀一十五兩四錢五分六釐四毫八絲。

「兌運蘆蓆」 銀四十九兩五錢四分。

兌運楞木松板銀二十兩七錢八分八釐七毫,起解督糧道漕項銀數

全裁各書辦工食漕項銀三百一兩二錢,丁地內奉撥漕項人役工食銀一百五十兩。新增安慶衛運丁行月糧銀一千四百七十一兩九錢四分九釐六毫一絲七忽二微五纖三沙二塵六埃九漠。

本縣漕糧幫貼運軍銀四百九十五兩四錢,康熙十一年奉。

《旨定例》,載入《全書》。

桐城縣

解北本色漕糧米數

兌運漕糧米一萬一千五百八十四石五斗,耗米四千六百三十三石八斗,共米一萬六千二百一十八石三斗

解布政司本色米數

江南省各衛倉本色正米二千六百六十一石一斗七升,耗米六百六十五石二斗九升二合五勺,船腳米二百九十二石七斗二升八合七勺,共米三千六百一十九石一斗九升一合二勺。

解府本色米數

本府萬億倉本色米一千六十三石六斗七升四合六勺三抄六撮四圭四粟一粒,解府支給。安慶衛運漕官丁行月糧米一千三石六斗七升四合六勺三抄六撮四圭四粟一粒。孤貧口糧米六十石

本縣支給本色米數

本縣際留倉本色米一百一十二石二斗二升,原編「米」 三百一十九石二斗二升,內除各官吏俸米二百七石,折銀一百四十五兩八錢,抵支各官原編俸銀外,仍該原額支給孤貧月糧米一百一十二石二斗二升,照數編派,支給漕糧,贈貼運軍本色米數。

本縣漕糧幫貼運軍本色米五百七十九石二斗二升五合,每漕糧正米百石外幫給運軍贈貼米五石,《全書》原未編載,續於康熙十年四月內奉文「同正項一例官徵官給,庶免多索私派那移之弊」 ,等因。遵奉自康熙十一年為始,載入全書由單,每年照數編徵,理合註明。

漕糧贈貼運軍折色銀數:

本縣漕糧贈貼運軍銀五百七十九兩二錢二分五釐。每漕糧正米百石,外幫給運軍贈貼銀五兩。《全書》原未編載,續於康熙十年四月內奉文同正項一例官徵官給,庶免多索私派那移之弊。遵奉自康熙十一年為始,載入全書,由單每年照數編徵,理合註明。

隨漕起運銀數

《輕賫》銀一千五百五兩九錢八分五釐,扛銀一十八兩七分一釐八毫二絲,共銀一千五百二十四兩五分六釐八毫二絲。照數解督糧道,隨漕解北。

《蘆蓆》銀五十七兩九錢二分二釐五毫。原解折色,續奉文本色三分徑給運官隨漕赴北,七分折色解督糧道轉解

楞木松板銀二十六兩六錢四分四釐四毫五絲。原解折色。續奉文本色三分徑給運官隨漕赴北。七分折色解督糧道轉解

解督糧道漕項銀數

全裁各書辦工食,共銀二百一十七兩二錢。新增安慶衛運丁、行、月糧銀七百四十五兩八錢五釐五毫五絲九忽一微一纖五沙二塵四埃三渺三漠。又舊編俸薪存剩新墾陞科款內,撥給運丁行、月不敷銀八百一十三兩。新增《行、月全書》原無額編,奉操撫都院題准每畝加增銀一釐八毫九絲二忽七微一纖六,沙七,塵八。

《埃三渺》二漠,又奉題准,不敷行月,在於兵餉新墾陞科款內撥補。

潛山縣

解北漕糧

兌運本色原額正米八千四百九十五石,耗米三千三百九十八石。每石船腳米三升,該米二百五十四石八斗五升。除荒徵熟。

解南南糧

江南省各衛倉原額正米一千九百九十三石二斗三升,耗米四百九十八石三斗七升五勺,船腳米二百一十九石二斗二升五合三勺,除荒徵熟。

解府行月糧

本府萬億倉本色額米五百八十七石六斗五升三合二勺一抄三撮九圭六粟。除荒徵熟,存縣支給糧。

本縣際留倉額米一百六十四石五斗一升,除荒徵熟。

漕糧贈貼衛丁

本縣原額漕糧贈貼衛丁,該本色米四百二十四石七斗五升,除荒徵熟,係康熙十一年載入《全書》。

本縣原額漕糧幫貼運軍贈銀四百二十四兩七錢五分。除荒徵熟,每漕糧正米一百石外,幫貼運軍贈銀五兩。原係兌漕貼給,康熙十年奉文同前項一例官徵官解。

隨漕起運

《輕賫》銀一千一百四兩三錢五分,扛銀一十三兩二錢五分二釐二毫。每正米一石,徵輕賫銀一錢三分。

兌運蘆蓆銀四十二兩四錢七分五釐。每正米一石,徵蘆蓆銀五釐。

兌運楞木松板銀一十九兩五錢三分八釐五毫。每正米一石,徵楞木松板銀三釐三毫。以上三款,解督糧道,隨漕解北部,俱除荒徵熟。新增安慶衛運丁行月糧額銀五百七十一兩七錢五分七釐四毫一絲七忽。除荒徵熟,《全書》原無額編,奉撫院題准每畝新增一釐八毫九絲二忽零,照熟田編徵解給。

督糧道漕項

全裁各書辦工食銀二百一十五兩二錢。《太湖縣》:

解北漕糧

兌運原額正米一萬一千五百六十七石八斗,耗米四千六百二十七石一斗二升,小船腳米三百四十七石三升四合。除荒實徵正米一萬五十六石二斗三升二合零,耗米四千二十二石四斗九升三合零。船腳米三百一石六斗八升六合九勺零。兵米一萬四千三百八十石四斗一升二合七勺零。

解南南糧

江南各衛倉本色正米二千七百一十四石二斗七升,耗米六百七十八石五斗六升七合五勺,船腳米二百九十八石五斗六升九合七勺。除荒實徵正米二千三百五十九石五斗九升五合六勺零,耗米五百八十九石八斗九升八合九勺零,船腳米二百五十九石五斗五升五合五勺零,共米三千二百九石五升八抄零,解府行月糧。

萬億倉本色米一千一百六十二石三斗八升九合六勺零。除荒實徵米一千一十石四斗九升九合六勺零。

存縣支給孤貧米

本縣際留倉本色米一百九石五升,除荒實徵米九十四石八斗五勺零。

按,漕糧至冬交兌,每苦於洹寒水涸,當運載時,一船止裝二、三十石不等。隔沙堵水,一日淺處止行二、三里。及至到皖,復有旂丁勒索過船之弊,撥運維艱。康熙二十一年,本府劉因潛山有「先期運皖」 之請,一并具詳。得以隨收隨運,先期到皖,堆積以候交兌,既免水凍河淺之苦,又無勒索過船之累,甚為省便。其臨江之「操江廠」 ,原屬公所,為潛山所詳定。知縣章時化因漕糧較潛為多,而運載較潛更遠,若零星租賃,民房堆積,反滋紛擾。乃通詳各院,請以「操江廠」 為兩邑貯漕公所,遞年輪用,永為定例。

漕糧贈貼米銀

漕糧贈貼額米五百七十八石三斗九升,除荒實徵米五百二石八斗一升一合六勺零。漕糧贈貼額銀五百七十八兩三錢九分,除荒實徵銀五百二兩八錢一分一釐六毫零。

解督糧道

《輕賫》額銀一千五百三兩八錢一分四釐,扛銀一十八兩四分五釐七毫零。除荒實徵銀一千三百七兩三錢一分二釐零,扛銀一十五兩六錢八分七釐七毫零,共銀一千三百三十二兩九錢九分七釐零。

《蘆蓆》額銀五十七兩八錢三分九釐。除荒實徵銀五十兩二錢八分一釐零。

《楞木松板》,額銀二十六兩六錢五釐零。除荒實徵銀二十三兩一錢二分九釐零。

新增安慶衛運丁行月糧銀七百九十四兩三錢四分零。除荒實徵銀六百九十兩五錢四分零。

舊編俸薪新墾升科原抵充兵餉存剩額銀內,撥給運丁行月不敷銀三百九十七兩一錢八分零。

宿松縣

解北漕糧

《兌運本色》原額正米一萬一千二百七十四石七斗。耗米四千五百九石八斗八升。船腳米三百三十八石二斗四升一合。以上俱除荒徵熟。其腳米給山河小船搬運。

原額漕糧贈貼運軍本色米五百六十三石七斗三升五合。每漕糧正米百石,幫貼運軍贈米五石,原係兌漕貼給,未經編載《全書》由單。每年照實徵漕糧,俱除荒徵熟,一例官徵官解解南南糧。

江南省各衛倉本色,原額正米二千六百四十五石五斗,耗米六百六十一石三斗七升五合,船腳米二百九十一石五斗,除荒徵熟。

解府行月糧

本府萬億倉、原額米一千六十五石四斗三升三合三勺一抄二撮三圭一粟九粒二顆。除荒徵熟,解府支給安慶衛運漕官丁行月并孤貧口糧。

存縣支給糧

本縣際留倉本色額米九十三石八斗六升,原額米二百五十一石六斗六升,內除支給各官吏俸米一百五十七石八斗,原折銀一百一十三兩五錢二分,已經抵支各官俸銀外,仍給孤貧月米九十三石八斗六升,照除荒徵熟支給解外銀

隨漕起運輕賫銀,原額一千四百六十五兩七錢一分一釐,扛銀一十七兩五錢八分八釐五毫三絲二忽。其扛銀於康熙十四年奉裁解司充餉。

兌運蘆蓆折價,原額銀五十六兩三錢七分三釐五毫。每正米一石,例徵蓆銀五釐。

《楞木松板折價》,原額二十五兩九錢三分一釐八毫一絲。每正米一石,例徵楞木松板銀二釐三毫。以上三款,原解折色。續奉文本色三分徑給運官。今仍徵折色分晰起解督糧道轉解。惟蘆蓆仍徵三分本色,給運丁隨漕赴北。俱除荒徵熟。

解督糧道漕項銀兩

全裁各書辦工食,共銀一百四十五兩二錢。康熙元年奉裁,原解布政司,續於康熙二年奉總漕部院林題歸漕項之用,徑解督糧道交納,撥給省衛。不敷行月之項,每年照數徵解。

原額漕糧幫貼運軍贈銀五百六十三兩七錢三分五釐。每漕糧正米一百石,幫貼運軍贈銀五兩,原係兌漕貼給,未經編載《全書》。續奉文自康熙十一年為始,載入《全書》由單。每年照實徵漕糧,除荒徵熟,一例官徵官解。

新增安慶衛運丁行月原額銀八百三十三兩二錢七分二釐七毫八絲二忽六微六纖九沙五塵九渺七漠。

《全書》原無額編,奉操撫部院題准,每畝加增銀一釐八毫九絲二忽六微一纖六沙七塵八埃三渺二漠。今照熟田編徵起解。

望江縣

解北漕糧

康熙十一年,奉文運軍領兌漕糧,每正米百石外加贈貼米五石,該米三百五十八石五斗。舊額、新增共米一萬三千九十四石二斗八升二合七勺八抄一撮四粟二粒一顆。兌運北漕正米七千一百七十石,耗米二千八百六十八石,共米一萬零三十八石。

本縣交兌漕糧,幫給運軍贈貼米三百五十八石五斗。

解南南糧

解運江南省各倉南糧正米一千六百四十七石七升,耗米四百一十一石七斗六升七合五勺,船腳米一百八十一石一斗七升七合七勺,共米二千二百四十石一升五合二勺。

原正耗米解布政司,撥解兵運二糧船腳米給解役雇船搬運。今奉部議,自康熙四年為始,泒給潛山營及護衛兵米三百七十石,操標城守營兵米五百七石五斗,安慶衛行月米八百八十七石八斗,俱就近支給外解總督部院,支給督操兵糧米四百三十六石三斗一升九合一勺一抄七撮六圭四粟七粒五顆。《船腳米》三百八十石三斗九升六合八抄二撮三圭五粟二粒九顆五穎。給解役雇船搬運之費。

解府行月糧

兌給安慶衛運丁行月糧萬億倉米三百六十四石四斗四升七合五勺八抄一撮四粟二顆。存留米數。

存留際留倉米、九十三石三斗二升。歲給孤貧月米

解江安督糧道

《輕賫》銀九百三十二兩一錢,扛銀一十一兩一錢八分五釐二毫,前裁歸充餉,今奉復。

兌運蘆蓆,價銀三十五兩八錢五分。

《楞木松》板價銀一十六兩四錢九分一釐;全裁各書辦工食銀一百一十六兩四錢。

安慶府風俗考        府志 编辑

本府。懷寧縣附郭。

《隋書》:「同安郡人,性躁勁,風氣果決,視死如歸,其舊風然也。自平陳之後,俗頗變,尚淳質,好儉約,喪祀婚姻,率漸於禮。」

《宋史》:「土壤膏沃,人性輕揚,善商賈,廛里饒富。」 《寰宇記》:「安慶人率性真直,賤商務農。」

《余忠宣》云:「風俗清美,天性忠義。」

胡纘宗曰:「安慶人物,忠敢不愧於古,然懷寧、桐城、望江,文若勝於其質,潛山、太湖、宿松,質若勝於其文。或曰:『懷寧澹乎?桐城史乎?望江略乎?潛山野乎?太湖矯乎?宿松放乎』?」 予曰:「非也。懷寧易,桐城達,望江愨,潛山毅,太湖諍,宿松直。大抵江北風氣近厚,故其習尚多類中州云。」

李士禎曰:「六皖山川美贍,絃誦力本,齗齗如也。其禮教信義,聞之熟矣。」

《冠禮 》:「男於十六以上至二十歲,擇吉日行告廟之禮,父醮而字之;女子臨嫁始笄。」

婚禮 結姻之始,通以媒妁。其納采、問名、委禽、親迎,多循古禮。邇來歲歉民貧,稍簡略矣。竹笥練裳,以畢婚嫁者,十常六、七焉。

《喪禮 》稱家有無,自盡哀毀、斬衰、期功以下咸如制。其卒之日,崇、信二氏作法事以追亡者,往往有之。至於殯葬,卜兆買碑,多循家禮儀節。而流俗或泥青鳥家言,「停柩數十年,未安抔土」 ,則守禮之家所不為也。

《祭禮 》:凡歲時伏臘暨忌日,皆陳酒醴以祀其先人。遇清明,則長幼皆祭於墓。較四時之祭為最重云。

元旦 雞鳴而起,長幼悉具衣冠爆竹啟戶焚香,拜天地祖先暨尊屬,進椒柏酒,鄰居交賀,謂之「慶節。」 凡三日畢。

立春 先一日,郡縣迎春於東郊,鞭土牛以送寒氣。老幼聚觀,競以牛色占年。又視芒神占春事早晚,氣候寒燠,俗謂之「拗神。」

元宵 ,街市懸放花燈,其名有《鼇山走馬》之類。又製為龍燈,長數丈,明炬環遶,或裝俳優假面之戲,鼓樂喧沓,老幼追逐,為樂達旦。

社日 ,鄉里持豚酒共祠社神。祈穀,祭畢,則燕極歡而罷。秋社「報神,亦如之。」

清明 墓祭,貴賤畢行,遍挂紙條錢於塚上,謂之「拜掃。」 是日,家家折柳枝插於門。

五日 ,人家以蒲艾懸門戶,小兒以雄黃點額,繫彩絲於臂,云「辟兵疫。」 習水者製龍舟競渡拋角黍,云「祠三閭大夫。」 亦荊楚之遺俗也。

七夕 ,婦女於月下穿針,名為「乞巧。」 或夜中候彩雲見,則相慶,謂之「巧雲。」

十五日 為「中元節」 ,各家祀祖,不異小年。僧眾建「盂蘭盆會」 ,作施食道場,資福者多趨之。中秋 ,比戶以月餅、菱藕相饋遺。至暮,設酒果於庭玩月。

《九日 》,遊者多登高山,飲酒為樂。看萸插菊,尚有遺風。

「嘉平月二十四日 ,灑掃庭室,設祖先遺像」 以

次獻酒饌。用糖果祀竈神。俗云「送竈。」 除夕 更桃符神荼鬱壘。又懸五色紙錢於門上,集少長歡飲,張燈達旦。謂之「守歲。」

懷寧縣

民性遲重,懷土,雖凶荒不去其鄉。勁質而纖嗇,奉上而畏刑,山野之民,猶近椎魯。農恆為農,世不徙業,自年六七十,翁有不向城市、不識官長者,幾於「無懷葛天」 之民焉。

桐城縣

環山帶水,龍眠崒嵂西北,桐溪瀠繞東南,生其間者多詩書文物之氣。自明嘉、隆間肇建,城堞,井里煙火相望,所志惟書香,所業多文藝。雖農工商賈趨向不同,然貴士尊賢有同好焉。故文風甲江南,草茅圭璋,彬彬特達,不一而足。至日中為市,糶貴徵賤,多良賈,服勤守朴,有古風焉。《潛山縣》

《金燕》曰:「按:潛之土廣山深,水泉流衍,多陂塘,二稻有秋,米薪饒便,亦樂土也。男耕女紡,質朴無文,黃髮老人,有不識城市者。安土重遷,不善商賈,鮮厚藏而少巨富,風俗大扺然也。」

太湖縣

環治城池,官廨處其半,廬舍廛市處其半,居中而理,七鄉之人群趨焉。負郭田數百畝,率膏壤,沿河流下通於江。利舟楫,聚貨產,資鬻販,居人便焉。城西郭外曰「馬路口鎮」 ,為商賈輻集之處。居積貿遷,日中交易,量其值而平之,日晡則退,有上世之餘風。西一里有小馬路鎮,居民寥寥,自東迤南十數里,多平衍,治園圃,蒔蔬蓏甚蕃。慶曆之間,闤闠修整,士勵姱修,民尚醇謹。其後日流侈靡,樂嬉遊,相習浮競,亦漸積使然。今又頗向勤儉,或亦「勢窮則返」 之理耶?

宿松縣

風淳民樸,大抵與諸邑相同。

望江縣

俗尚古風,民多直樸好義。。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