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794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九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七百九十四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九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九十四卷目錄

 徽州府部彙考八

  徽州府古蹟考墳墓附

 徽州府部藝文一

  題豐樂水記        唐謝陛

  送陸員外出剌歙州詩序    韓愈

  婺源諸縣置新城記      劉津

  御書紫陽書院四字謝表   宋韓補

  黟山紀略        明江有光

 徽州府部藝文二

  新安江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遊好

               梁沈約

  橫江詞          唐李白

  又橫江詞五首        前人

  新安送陸灃歸江陰     劉長卿

  上灘行         明沈明臣

 徽州府部紀事

 徽州府部雜錄

 徽州府部外編

職方典第七百九十四卷

徽州府部彙考八 编辑

徽州府古蹟考    通志縣志合載 编辑

本府。歙縣附郭。

漢洞 在仁愛鄉。《傳》云:「漢末,郡人避兵多聚於此。」 俗謂漢帝嘗駕至此,以為名,非也。

階村 ,在縣東百二十里。孫權薨,孫峻奪其太子和璽綬,徙新都,又遣使賜死,即其地也。孔靈村 ,在縣南三十里,晉孔愉隱處也。《晉書》云:「孔愉,字敬康,永嘉之亂,避地入新安山中,以稼穡讀書為業,信著鄉里。後忽逸去,人以為神,為之立廟。」

程忠壯宅 ,《圖經》云:「在篁墩湖,俗謂相公宅。」 世傳忠壯所居,為水所匯,近及千年,磉石宛然,濱水而列,洪濤不漂。有大樹可數十圍,號「千年木,鄉人立祠其下。」

蛟臺 山,《史》云:臺臨蛟湖之上,為篁南勝境。金色晃昱,雲蒸霞蔚。趙驥昌云:「射蜃臺在富登水涯,有石射出,如几案可憑。」 《詩》云:「異物相持事已奇,多君絕技似由基。一從左袒成幽夢,勝敗無人問水湄。」

篁墩湖 一曰蜃湖,《太平寰宇記》云:其湖有蜃,嘗與呂湖蜃鬥。程靈洗好勇善射,夜夢道人告之曰:「吾數為呂湖蜃所厄,明當復來,君能見助,必厚報束。白練者吾也。」 旦日,靈洗彎孤水上,見有二牛相觸,肩白者甚困,靈洗射黑牛中之,湖水盡變,遂斃於吉陽灘下,呂湖由是漸塞,後名其灘曰蛟灘。未幾,靈洗出外,有道人過其母乞食,食已,令母隨行至山,以白石識其地,曰:「葬此可以驟貴矣。」 靈洗因移父葬其所。已而靈洗官至儀同三司,封侯。

鼓吹臺 ,程篁墩《記》云:「忠壯公起兵拒侯景時,常率諸少年習戰湖上,所築。傳聞風雨之夕,猶聞鼓吹聲。」

洗馬池 程忠壯公與侯景別將戰後,洗馬於此。

鏵卜橋 ,《程篁墩記》云:「忠壯公破賊後,散兵於農,方自負鏵於田,而朝命適至,公倉皇以鏵置水中卜休咎,得吉,橋因以名。」

披雲亭 在南山。唐宣歙副使魏弘簡建。北野縣 ,《太平寰宇記》云:「唐永徽五年,睦州青溪女子陳碩貞作亂,邑人蔣寶舉兵應之,事平,遂置縣於合五山上以鎮之。大曆五年,廢。」 歸德縣 ,《太平寰宇記》云:「在縣西南五十里,唐永泰元年,陷郡城,縣人割據八鄉之地,保於此山。賊平,因請置縣,大曆五年廢。」

黃孝子宅 在縣西黃屯園,唐孝子黃芮之故居也。貞元中,刺史盧公上其事,詔旌其門。「許仙宮 」 在南山宣平修真處。循山而上,有三十六灣。唐建南山道院。宋建炎中改今名。明萬曆丙申,少傅許國重修。

黃山堂 在郡治後。唐大中間建,北望天都,蓮花諸峰,如列棨戟,森秀天表。宣和後,重建治西雉堞上,號「黃山堂。」 明宣德間重建,今廢。

萬仞華屏亭 在問政山,宋守令勸農之所。歲寒亭 ,《一統志》云:「在縣治,舊名松風亭,宋令王荐建。」

舍蓋堂 在府治後。《方輿勝覽》云:「番陽洪适典郡之明年建,以延四方往來之士。」 范成大有記。又有紫翠樓、靜治堂、燕香堂、雙杏堂、芙蓉堂、風月堂 ,在府治。宋紹興間,監郡章浩建,洪适有記。

閔雨樓 《郡志》云:「宋時以南山披雲,高在離位,形家以為火星,乃臨城為樓以鎮之,堊室皆黑,以水勝火也。樓成而雨,故名。」

朱家巷 在富籥山前,朱文公先世故居也。其《自序茶譜》云:「先世居歙之篁墩。」

朱村 在潨溪北,傳是文公故居。註四子書在村中卒業。嘗與友書云:「註成,勿先令二州見之。」 蓋指鄂州、舒州也。見《潨溪紀聞》。浮丘園 在浮丘峰下,地廣可十里許,皆古梅。唐宋間有軒轅行宮,羽人陸道明善禱雨,居園中煉丹。

浮丘亭 即治西北。雉堞上有兩古木。宋郡守洪适倚木建亭,海陽吳儆為之作賦。舊《斗山亭》即其址,今廢。

放生池 宋紹興十三年,詔「天下郡縣為池,每歲以誕聖日縱魚蝦於中,以網罟入者,論如盜。」 於是即應詔鑿城西壖地為池。至十八年,郡守章侯增廣之,作恩波堂、好生亭、魚樂亭。乾道八年,郡守趙師夔建堂於其右百步,臨溪流以放生,即漁梁壩也。按漁梁壩始築於故梁太守,以增地勝。明嘉靖間革除之。

秀錦樓 《文獻志》云:「在城西北隅,宋直寶謨閣汪藻守歙時所作。」

「半山亭 」 在問政山。

古梅窩 在向杲,宋吳龍翰之所居也。有古梅突兀,枝連理而茂,龍翰因以為號,嘗作《古梅賦》以自況。

《新州 郡志》云:「宋宣和三年,遷徽州治於此。」 在今府城溪北三里,故址多為民居。

相儒堂 《郡志》云:「在南門內,古郡學大成殿東,宋丞相程元鳳讀書之所。寶祐中,知州趙汝澤立堂祀之。」

環珮重來軒 《文獻志》云:「宋丞相程元鳳居歙之槐里,有琴曰環珮,亡之已久,其六世孫文實復購得之,為軒以藏焉。」

風雩亭 在東山麓。宋紹熙間,教授舒璘闢學舍後圃,依山城建亭,望黃山練水,種松百本,雜植花木,為士子遊息之地。

高士亭 在天寧寺後山上。宋司李賈啟建帝師殿 。《郡志》云:「元起朔方,崇尚釋教,及得西域郡縣,其地而領之於帝師。帝師之命,與詔敕並行於西土,帝后妃主皆受其戒。大臣俯伏進觴,帝師不為動。故各郡設蒙古字學,必建帝師殿以主之。」 元末燬於兵,今察院其故址也。初山精舍 在石耳山,元曹涇魯川講學於此,窮究妙義,多所發明。

富登釣臺 在富登渡。一石巍然出江上,勢欲飛入江中。鄭師山嘗釣於此,淮南省平章余廷心篆書「鄭公釣臺」 四字於石。

夢果堂 在城南白水寺。元總管蕭循正,南昌人,家於歙。明萬曆間,有宗孫敏道守郡,先諸生時,夢有偉而髯者語道曰:「若某年科第,異日與若晤於白水寺。」 後道登第,符其言。入徽,披尋祖跡,偕族人建祠寺中,塑像祀之,額其堂曰「夢果堂。」

梅花初月樓 在石門。明太祖幸徽,訪朱升,登樓見初月照梅,御書「梅花初月」 四字,顏之文几山臺 。《嘉靖府志》云:「在巖鎮亞中大夫鄭佐建,題曰『中天積翠』。」 臺右有浮圖,長松映帶,鈴鐸相聞,最稱名勝。

松圓閣 ,在長翰山,程嘉燧孟陽栖逸於此。閣旁有松,曰「纓絡」 ,虯蟉翔舞,枝枝下垂至地,千態萬狀,宛若遊絲。

戀響亭 在翠微寺石橋畔。幽人高衲,尋《梁契》集,聽溪聲鏜鞳,其音廣長,欣賞留連,每每忘返。二姑嶺 在郡城南二十五里,亦曰「義姑嶺」 ,孝女廟在焉。祀唐章氏二女也。其地若橋、若村、若里,皆以孝女得名。

仙姑閣 鄭仙姑之父曰鄭八郎,學道者也,家於烏聊山東嶽廟前。姑幼與父居一小閣,客至,父見客閣下,姑自上捧茶湯下,率以為常,卒未嘗見閣上有煙火。蘇轍時為績溪令,到郡謁之,聞其舊宅摧壞,夜大風雨,屋毀有聲,鄰人疑其

《壓死》旦視之,一木斜倚床上,得不壓,而姑鼾睡未覺。

宸奎閣 在紫陽書院內。宋理宗書「紫陽書院」 四字。太守韓補建閣以彰君賜。補有《謝表》,其後為披雲閣。

《風泉》「雲壑」 軒 舊在南門「紫陽書院」 ,宋郡守韓補建。

「拄笏軒 」 在崌山之陽,箬嶺之谷,元程宸卿之所居也。軒面西山,故名。左岡右陵,昂青伏翠,朝陽東升,簷影在水。輸奇納秀,饒多爽氣。

太白酒樓 ,在太平橋。李太白訪許宣平於此,因以名焉。樓瞰澄江,分川合流,碎月灘在其下。「春雨亭 」 ,元時吳長者寧之葬歙鳳凰山,虞伯生學士作銘,達兼善尚書篆額。其子季實復作亭於墓之側,以展孝思。

分秀閣 在長樂鄉傍溪寺西。宋郡守倪祖常顏曰「分秀。」

羅穎樓 《新安山水志》云:「樓跨黃羅、天馬間,樓前小山外見黃羅如錐穎露,秀刺天際,天馬蜿蟺右翼,彷彿百雉,翠光冉冉,日撲樓中,兩山如在几席間也。」 邑人黃奐居此著書。

「三峰精舍 」 ,在槐塘,唐白雲所築,常與危大樸、鄭師山講論此堂。前對三峰聳秀,故名。

「箕臺 」 即箕山園。疏林翠岫,徑絕塵滓,汪隱居、二仲之所棲逸也,上有悠然閣。

《松谷草堂 》松谷西偏,飛泉懸瀉,清響不輟,蓋黃山諸潭,松谷為勝。

《環翠亭 》在西沙溪,汪氏眾建。

休寧縣

新安道院 在縣治東,令祝禹圭建,朱文公記。今為「真武堂。」

石羊。 在縣東數十步,即吳王楊行密疑塚,州刺史陶雅奉遺命所作。相傳有翁仲、石羊夾道,令王聯以訛言毀去。

太平樓 在萬歲山驛南。

真意亭 在縣右,令葛勝仲建。

故城門 有六:東迎春,在淳化巷首;西忠孝,在惠政橋;南班政,在古樓巷首;北松蘿,在鶴山巷北;東南敉寧、西南美俗、古域並存。

凌待制故宅 在敉寧門南。忠臣唐佐居此,今小巷曰「凌家巷。」

雲巖神像 ,宋慶曆中雷雨,崖傾廟毀,神像巋然獨存。後兩經火無損,其異如此。內翰程珌書「雲巖」 二字於石西為獨聳巖,頂有池水石室。德祐丙子,里人作寨,避兵朽穀,今有存者。

斷石 在縣西南三里。有懸崖絕壁,墜巨石如臺狀。宋治平中,令呂大防書「斷石」 二字於上,今為「落石臺。」 《祥符經》載:兩舟泊此,一祭一否。神,夜隕石碎,不祭者舟。

兌卦石 在古城山麓。宋淳熙中,縣令鄒補之勸農於此,摩崖大字,隸書《兌》卦於上。

「梅花初月樓 」 在迴溪。朱學士升建,明太祖御書以賜。

「敕書樓 」 朱侍郎晞顏建,有四座,在楓林園;「敕書樓 」 ,程宗伯敏政建,在縣前街。

聖泉 在蓀田葉岩下。向傳明高皇訪汪院判時,馬蹄所觸出也。甘馨可掬,清鑑鬚眉,里人日汲不竭。作石屋罩之,鐫曰「龍窩。」 碑記其事。遺愛亭 在率口,士民公為晉新安太守程元譚建。

甘泉亭 在率口,宋時造,程禎明程銘《重建,婺源縣》。

吳山里 在縣東六十里,因其地有吳太子墓,故名。

五福鎮 ,在三十一都。唐咸通六年,刺史盧肇置。

三吳鎮 ,在縣東七十五里。唐季黃巢荼害鄉縣,兵馬使汪道安鎮守婺源,其次子濆分戍於此。

清化鎮 在十八都。一名「清華。」 唐為縣治。南唐制置,朱瓌改為鎮。衝山營 在縣治西北。南唐制置,劉津壘土為之,今廢。

蚺蛇港 即西湖,在靈順廟西偏。大溪先由此港直出,南唐因從清華徙縣治,欲令水繞縣城,用鐵牛北築港口,南築港尾,中瀦水為西湖,自此大溪遂環城而轉。宋紹定辛卯,縣尉趙宗沆命工甃砌湖堤,旁植桃柳,內種芰荷,為一時勝概。歷元至明,承平日久,市民稠密,日漸填塞湖面,以為居址。北港口即今埂堘也。來安鎮 即鎮頭,由旃坑遷此。

德生樓 即放生閣,在西湖之上。宋紹興間燬,邑人將仕郎吳之義、貢補進士張伯駿等重建。縣大夫每遇誕聖節日,放生於此,扁其柱曰:「慶牟尼生,祝聖人壽。」 後以西湖水秋冬易涸,魚蝦可以俯拾,改建新樓。面林麓而俯江流,以為放生之所。

時雨亭 在二都石龜潭上。元達魯花赤訥懷於潭禱雨有驗,故建,自為《記》,斷碑猶存。

環綠亭 在儒學山右,宋汪子英建。

尊經閣 「在明倫堂後山半」 ,今廢。

天香亭 在儒學後山頂上,今廢。

僊巖 在壁月門外。自唐以來,邑人每於四月八日建上善道場最虔。相傳宋時有異人挂竹連環於杖頭,來赴是會。眾驚異,尾之至巖,倏忽不見。始悟竹環為「呂」 字,且其貌類世所圖洞賓遂塑像建觀祀之。明末燬於兵,岩像猶存祁門縣。

梅鋗城 在縣西十里。故侯梅鋗所建,久廢。蕪張村 ,在邑西十里。唐左金吾大將軍錄事張志和常寓,故名。

胡僕射營 在義城里。福州及歸仁里軍營山,唐末僕射屯軍所。

烏門 唐郎中廖嵩避巢亂自閩來。祁常攜二烏卜居,至二都,烏棲弗去,因家焉,遂名烏門。其裔廖德溱建「望烏樓。」

「江衙將」 「徐先鋒營 」 在石壁及長洲。江徐皆胡僕射佐營壘,遺蹟今尚存。

尉司 宋置縣治西。元至元二十九年裁革。今為關王祠。

柏溪務 宋置八都

貴溪務 宋建,縣南十二都。

石門務 宋置二都

稅課司 即元之在城務。至元中,裁革柏溪、貴溪二務,併入在城、石門二務帶辦。明初,在城務為稅課局,而石門遂革。宣德九年,局亦省。今為社學。

大共鎮 元置縣北七都,大德七年省入尉司,《廨宇》廢址存。

三皇廟 元置縣南,今廢。

黟縣

聖母池 在東嶽廟後,有聖母祠。祠前有池,沙白如玉。相傳民有匿物相誣者,各執楮錢共質於神,匿者沉,否者浮,人甚憚之。舊掘得石刻云:「鑑物是非多老實,別人真偽有池靈。」 今置於湫中。

薛公井 井有九,在城內,唐少保薛稷所鑿。「胡公泉 」 ,在縣南舊儒學前。明正統中,因祭祀會饌少水,知縣胡拱辰扦。

府均勝井 在縣東二十五里。天井山之麓有石井。歲旱,鄉人請禱求水,井水立涸。俄而復來,水滿齊井,霖雨隨注。

神仙井 在縣城鼓樓下。相傳呂純陽飲水之處。

《獨母柴擔 》昔有一寡婦死無葬。時方兵亂,行人覆以薪,行人經其處,皆以一枝草投之,迄今不絕。

張九成碑 在碧山下。詩云:「萬仞巍然天嶂中,瀉來碧落幾千重。森森檜柏松花老,又見黃山六六峰。」 蓋樞密勃方致仕歸,張過訪題此《十八進士題名》鐘 在儒學明倫堂,李姓一宗所鑄,上書「咸淳九年中元日。」

白玉大士 ,在石門山洞石具觀音相,慧融僧為開《眉目》。

章山石壁字 汪氏《十三鄉宦遊山記》,宋開禧丁卯勒。

產龍石 在東山石燕洞山下。其石劃然兩開,各有首尾鱗爪,蓋龍孕於石中,破石而產出故也。

《三友》柏 :在縣衙,一枝三種,世稱「嘉樹。」

《雙桂 》在縣後堂,香聞數里。

楠木 在梓路寺,年老。中空有戶,有堂,可二人對奕。

五、羅漢柏 在黃堆山,相傳三大聖手植。相儒堂 在石鼓寺,宋丞相江萬里常讀書其中,後人扁其堂曰「相儒堂」 ,遺址尚存。

績溪縣

四娘塢 在城北。相傳宋程濠妻守志女三人終養,同日從死。土人義其節烈,因名焉。

景蘇樓 舊秋風堂。宋紹興間,邑宰曹訓慕前令蘇轍之賢,摹其遺像及所為詩,鐫於石,建樓以貯之。

考證

翠眉亭 在縣西前二小山對峙,自亭而望,宛然如翠眉,因名。

張家亭 在清河門外,土中掘得石扁,有「源頭活水」 四字,朱晦菴書。

墳墓附 编辑

本府。歙縣附郭。

吳蕭王墓 ,在府南。長陔有堆阜巋然,其上如塚,聚者二三十處。民間祈雨者必祭蕭王。晉太和程元譚墓 ,在城西冷水鋪。

太守黃積墓 在篁墩

太守鮑弘墓 ,在富溪旁。弘字元始,青州人,為新安太守,後家於鮑屯。興寧二年葬此,墓旁有報功祠。

太守徐摛墓 在昉溪

陳安西將軍程靈洗墓 在黃牢山。

李王墓 在百花塋霞田干及邑北五里師田山。

唐越國公汪華墓 在雲嵐山。黃巢破縣時,欲發掘之,方穿穴,有蛇虺突出,乃止。

僉書判事畢師遠墓 在篁墩。按師遠,字元功,河南偃師人。以父鎬廕,為永州司馬,調歙州中散大夫兼僉書判事。居官惠愛,有古循吏風。從弟師鐸、秦彥騷亂揚州,師遠遺以書曰:「唐室雖衰,天下共主,宜殫智畢力,以捍敵衛國,而乃依附惡黨,荼毒生靈,吾見爾血之濺地也!」 師鐸銜之,師遠曰:「天下如此,可勿仕矣;昆」 弟如此。可勿歸矣。《即日上章乞罷。築室而居篁墩》

孝子黃芮墓 在向杲

「祕閣王希羽」 墓 在澤富汪村園。

五代陶雅墓 ,在明德鄉良千里。

「宋處士祝確」 墓 在縣南紫陽山,「《朱文公》之外祖。」

丞相程元鳳墓 在古城關前,有積慶寺。校書吳杲墓 在向杲。明嘉靖年間賜坊曰「先賢。」

諫議謝泌墓 ,在問政山道觀左。

少卿汪叔詹墓 在縣西三里古城山。

直閣汪若海墓 在漁梁山,去縣西十里,鄂州守羅願墓 ,在西峰寺左。

龍圖閣待制俞獻可墓 在海渡灘。

元待制鄭玉墓 在師山。

明太守祖母郭夫人墓 在縣西潭渡,太守莆田陳彥回也。墓旁有祠。

「名儒」 唐仲實,墓 在呂家林。

休寧縣

唐吳少微墓 ,在石舌山。

范傳正墓 在十八都下莊。

朱廷傑墓 ,在蜈蚣嶺。

五代查文徽墓 在五都黃江。

余琳墓 在五都貴源

宋蘇易簡墓 在溪口漁梁。

元李端墓 在東山

明朱升墓

程信墓

婺源縣

漢吳王芮墓 在游汀鄉雞籠石。

隋詹黃隱墓 ,在盧源桂花樹下。

唐汪道安墓 在三都武口。

胡學墓 在十八都

程湘墓 在三十九都仁洪。

洪經綸墓 ,在一都大墓心。

五代劉津墓 在縣治後。

元胡炳文墓 ,在「考川。」

白謙墓 在環村

明汪仲魯墓

余懋學墓

祁門縣

漢梅鋗墓

唐吳仁歡墓

王璧墓

五代謝詮墓

宋周繼忠墓

黟縣

宋汪勃墓 在三都北莊。

右司郎汪義和墓 在十二都金雞原,弟大理寺丞義榮墓同處。

徽猷閣待制汪義端墓 在縣北二里「邑厲壇」 之旁。

侍郎汪網墓 在金雞原。

運使汪繹墓 在三都黃依坦。

元翰林修撰汪漢卿墓 在金雞原。

明布政使王俊得墓 在八都朱川。

績溪縣

宋司馬汪叔舉墓 在澄源。

明尚書胡宗憲墓 在十二都。

徽州府部藝文一 编辑

《題豐樂水記》
唐·謝陛
编辑

新安大好山水,而歙為勝。歙水不贏山,而豐樂為勝。 豐樂水中分歙而水之干,則溪南一帶為勝。曠野平 疇,長林叢薄,旌亭椽舍,宇剎橋梁,無所不有,而萬家 之聚,隱隱振振,何啻山陰道中也。無奇讀書時自以 精神發山水,毋事挾筴而遊,一吏吳興故園邈矣。吳 興山水清遠,差足興託,猶然不勝望雲之思,乃作《溪 山記》,點綴分敷,淋漓盡興,時一展玩,身即家矣。左干 復畫於左。文既縹緲如畫,而畫亦蔥蒨如文,庶幾 繼美。在昔嚴君平歷遊八州,宗少文臥遊一室,或搜 或引,千古兩高,無奇勝遊,靡所抵止,而於故上不忘 惓惓。視彼二子,賞會蓋兼有之,是豈塵鞅之吏所得 而擬其一眄哉?

《送陸員外出刺歙州詩序》
韓愈
编辑

貞元十八年二月十八日,祠部員外郎陸君出刺歙 州,朝廷夙夜之賢,都邑遊居之良,齎咨涕洟,咸以為 不當去。歙,大州也,刺史尊官也,由郎官而往者,前後 相望也。當今賦出於天下,江南居十九,宣使之所察, 歙為富州,宰臣之所薦聞,天子之所選用,其不輕而 重也較然矣。如是而齎咨涕洟,以為不當去者,陸君 之道,行乎朝廷則天下望其賜,刺一州則專而不能 咸,先一州而後天下,豈吾君與吾相之心哉?於是昌 黎韓愈道願留者之心而泄其思,作《詩》曰:「我衣之華 兮,我佩之光。陸君之去兮,誰與翱翔?斂此大惠兮,施 於一州。今其去兮,胡不為留?我作此詩,歌於逵道。無 疾其馳,天子有詔。」

《婺源諸縣制置新城記》
劉津
编辑

「伊古之制,列爵惟五,分土惟三。」暨周失九區,秦并百 二,漢魏已降,晉宋以來,何其不然也!蓋皇王之道漸 抑,強霸之政洊隆,得之者三術並施,成之者七德並 用。於是或建邑以撫俗,或設壘以保民。當戎戰之時, 委筦榷之務,或便以漕運,或利以賦稅,故不束於教, 而隨時之義,易簡而治者也。迨於亡隋失德,偽夏僭 「圖,我唐撥略亂基,肇載天符,提神劍而掃清蕪穢,垂 衣裳而化服華裔,應順天人,車書文軌。三百年之王 衢坦蕩,二十聖之帝業巍峨,班正朔於八荒,列股肱 於十郡,永思偃武,常獲承平。豈期王政初微,鯨波遽 作,迺諸侯方軌,宗社陸沉。故知天未絕唐,必將有主。 潛棲我土,晦伏齊吳,避強數紀之間」,建績三分之內。 神州興感,悲禾黍之離離;龍躍待時,應圖謠之密密。 且大業不可以終否,彝倫不可以久虧,瑞協真人,祥 符王氣。由是遠轡長御,覃恩廣仁,龕世扶顛,獨居多 算,沉謀逖慮,眾莫能窺。大勛顯襲於旂常,備物畢承 於錫命,法堯舜之內禪,踵高光之載興,雲龍呈有位 之期,道德耀無私之日。庶民悅服,詠惟新而再賀唐 正裔,夏稱觴,望靈光而咸思《禹貢》。其有盤桓險遠,偃 蹇遐方,文德不歸,武威定取。帝曰:「先朝昔為失馭,故 裂其地,今既復矣,可以歸之。且非財何以聚人?非人 何以求伯?非伯何以襲皇王之道?」乃以啚之東裔,熬 天池以為鹽;國之南偏,擷地利以為茗。歲貢數百,膳 五千師。其諸膠漆之財,玉帛之貨,山川之利,租庸之 常,不足紀也。太和中,以婺源、浮梁、祁門、德興四縣,茶 貨實多,兵甲且重,甚殷戶口,素是奧區。其次樂平、千 越,悉出厥利,總而筦榷,少助時用。於時轄此一方,隸 彼四邑,乃陞婺源為都制置,兵刑課稅,屬而理之。僕 謬以非才,叨斯皇澤,專茲計幹,任此民戎。制置,舊有 城池,近多摧毀。則以境鄰東廈,歲積貨泉。封略匪遙, 備虞宜固。恥云恃陋,是曰「曠官。爰選三農之餘,互聚 諸縣之眾,同其力役,完此城堙。其西建衝山一營,添 新壘三里;其北則築平蛟穴,接此蛇城。周環十里,群 來畚鍤,半年之內,閭閻盡易,雉堞皆新。」啟昇元二門, 建東西兩市,眾聞悅辦,略不告勞,曾無鞭叱之聲,蔑 有札瘥之患。莫不下憑群庶,上賴燮調,幸畢厥功,何 有其績?僕實慚寡陋,又乏討論,敢摛鄙直之詞,徑記 歲月之事。「唐昇元二年,今上即中興位,歲戊戌十月 癸丑朔五日丁巳,諸縣都制置使檢校司空劉津記。」

《御書紫陽書院四字謝表》
宋·韓補
编辑

地闢紫陽,祠儒先而立教;天題華扁,寵侯服以承休。 事聳觀瞻,情均鼓舞。臣補惶懼惶懼,頓首頓首。切以 化民成俗者必由學,記久明遠者莫如書。嘉祐崇曲 阜之宮,親濡廟額;中興重首善之地,特染殿顏。是皆賁飾於人文,於以翼扶於聖統。眷考亭之講道,自徽 國以篤生。家習遺書,若見宮牆之美;堂存舊址,尚遺 金玉之音。像祠幾遍於藩方,黌宇獨虛於故里。閱時 浸久,曠典未蒐。叨承命以撫封,勉詢謀以卜築。念「簿 書期會,豈為大務;而道德性命,實在斯文。遹恢麗澤 之規,俾識高山之仰。」甫茲就緒,悟徹凝旒。宸奎煥四 字之垂,鄉井侈一時之耀。恩深雨露,與草木以咸蒙; 光照乾坤,儼羲娥之常曜。允謂無前之渥,是為不世 之逢。茲蓋伏遇皇帝陛下正筆以心,得《書》之體。五帝 其臣莫及,猶研極於睿思;百家之旨不同,欲修明於 正學。爰闡龜畫馬圖之祕,俾參鷺洲鹿洞之疑。臣拜 賜殊常,瞻威若咫。興石室之祀,雖慚蜀守之中和;歌 《雲漢》之章,但祝周王之壽考。臣無任瞻天仰聖,謹奉 表以聞。

《黟山紀略》
明·江有光
编辑

浙水之原,自章山縣西北二十里曰章山。章山之下, 章水出焉,曲折而入於江,其歸為浙江矣。《地理志》云: 浙水出丹陽黟縣,縣居山之陽,故縣氏之。或曰:黟山 者,黃山也。然黃山今介於黟、歙、休、石、埭、太平之間,章 水之出,行乎碧山之左。碧山在縣西北,去縣八里,千 山環之,四望皆碧。《詩》云:「宛在水中央。」李白樂之,未能 言其故也。其南有靄峰,在縣南,去縣十五里,碧山之 佳偶也。其上有五色雲氣,望之靄然,故云靄峰。李白 詩云:「靄峰尖似削。」沿碧山而上,有石盂山。山頂有巨 石,廣數十步,狀如仰盂水,冬夏不涸,蓋天池也。碧山 之陰有泉焉,曰靈惠,清洌異常,為上五府之最。縣東 十五里有東山,孤危峭絕,人跡罕及,上有仙人石、仙 人碗,舒道翁遇異人授養生術,卓庵於此。有雙鶴栖 息,若識翁者。縣東二十五里有石燕洞,幽邃開敞,容 百餘人,昔有頭陀居此。磬一有聲,巨蛇群出,人輒避 去,蓋頭陀厭喧取寂也。縣東南二十里有石門山,鑿 石為門,下瞰溪潭,壁立四絕。懸崖取路,名曰「棧閣」,僅 可通人,斷絕處以木濟之,古號小劍門。去棧閣不遠 有墨嶺,嶺產石墨,土人採之以畫,久而成井,號石墨 井。今取試之,殊不可畫,惟染皂色頗佳。縣南十八里 有釣臺,一名潯陽臺,李白垂釣處也。其上有桃源書 院,六邑學者講學於此。縣南三十里有魚亭山,楠木 嶺之支也。《方輿記》云:「江西魚船至祁門,以次泊山之 東,故」名。黟舊有四亭、八墅,魚亭其一也。縣南三十六 里有復山,一名復巖,魚亭山之支也。石壁四絕,僅通 線路,其旁有懸瀑,聳翠激流,為群峰之秀。絕頂有泉, 出水不竭。昔土人避寇於上,賊屯其下,意山高無水, 欲持久以困之。其上以生魚投示之,賊遂引去。一名 傅岩,或曰「說匿傅巖」,蓋其地也。復山而南有天潛山, 山多隱君子,讀書其上,故云。縣北十五里有石鼓山。 石鼓者,靈鼓也。《水經注》云:「靈鼓潛發,官長臨縣,以山 鼓為候,一鳴官長一年。若長雷發聲,則官長不反。」不 反者,若薛公之官至少保,而黟民留之不使去,遂久 於此土矣。一曰戰兵山,蓋唐天寶六年改名也。縣北 三十里有黃堆山,高十餘里,其頂平曠。相傳泗州西 峰五溪,三大聖相邀而來,卓錫於此,遂建西林古寺。 寺有金鐘,聲聞數十里,後被朝旨取進,行經棧閣,鐘 飛墜深潭,使人入水求之,則生石交合,鐘不可得,今 名為金鐘潭,三大聖振錫而去,故寺亦尋廢矣。縣北 三十七里有牛泉山。《輿地志》云:「牛泉嶠自麓至頂,九 里一頓,凡」九頓並石路陿處纔七八寸,臨不測之深。 上多風,故木雖合抱,長不及丈,惟南向有之,盛夏亦 衣襦。頂有水,方廣丈許,冬夏不增減。名「牛泉」者,相傳 舊無水牛,以足頓石上,遂成泉。山多累石為路處,蓋 昔往丹陽道也。縣北六十里有五溪山,蓋山有五溪, 常有雲霧隱蔽其上,山半有石崖,宋元豐中,有僧自 淮東來,結茅於此。多異蹟,歲旱能致雨,土人立廟祀 之,號「五溪大聖。」崖下有龍潭,歲旱,遠近皆來請水,以 壺置其上,水湧壺中,霖雨即至。縣東十五里有三姑 山,一名吉陽山。山有三峰,妍媚可觀,號曰「三姑。」昔山 下有人見三女子飛步吉陽水上而來,群驚為仙人, 就而問之,自言「吾石埭女子,今欲卜居此矣。」言訖,乘 聲而逝。土人於此立三姑廟,或以為三峰所化,後有 來者,石埭人言:「吾地有三女子,常遊戲池中,見池邊 竹上生桃二,女子分而食之,飛空而去。其小者吞其 遺核,飛而上之。其母思慕,哭於所常遊戲池上,迷悶 絕倒,池中躍出三鯉魚,謂曰:『求之三姑峰下』。」縣西南 十里有南屏山,方整如屏,端嚴高聳,矗入雲霄,為南 幹之祖。其右為林歷山,亦名淋瀝山。《水經注》云:孫權 使賀齊討黟、歙山賊,賊因黟之林歷山,山甚峻絕,又 工禁五兵。《抱朴子》云:「賀將軍討山賊,賊中有善禁者, 每交戰,劍不得拔,弓弩自向。賀曰:『吾聞金有刃者可 禁,蟲有毒者可禁,不能禁無刃物矣』。乃作勁木白棓」, 選有力者先登,捉棓擊賊,賊不知備,所殺萬計。山賊 者,陳僕祖山也。歙帥金奇萬戶屯安勤山,毛甘萬戶 屯烏聊山,黟帥陳僕祖山二萬戶屯林歷山。賀齊字公苗,會稽山陰人。仕孫權為威武中郎將。縣西南有 頂遊峰,峭特如削,常有羽衣人孤遊頂上,索之則無, 因號為「頂遊」,一名丁峰,一名南山。其下有陶姓,或曰 淵明之後。西南十八里有武亭山,橫江水出其南,嶺 通神,危險欲絕,過者難之。宋紹興庚寅,邑人黃元暉 鑿之,始有路矣。武亭之山,橫江之水,東會於章水,過 魚亭入於屯溪,至於新安江,餘波溉於田畝。又北章 山之山,章水之水,東南注于縣畔,又東南會於橫江, 入於歙浦,餘波溉於田畝。又北牛泉之山。牛泉之水, 逾石鼓麓,東南會於吉陽水,注于新安江,餘波溉於 田畝。又東南吉陽之山,吉陽之水東過於噎潭,又東 至於白茅渡,會橫江水,同為新安江,餘波溉於田畝。 又南魚亭之山。魚亭之水東至魚亭口,承章水之流, 會眾水入於新安江,經浙江以至於海。

徽州府部藝文二 编辑

《新安江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遊好》
编辑

梁沈約

眷言訪舟客,茲川信可珍。洞徹隨清淺,皎鏡無冬春。 千仞寫喬樹,百丈見遊鱗。滄浪有時濁,清濟涸無津。 豈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紛吾隔囂滓,寧假濯衣巾。 顧以潺湲水,霑君纓上塵。

《橫江詞》
唐·李白
编辑

人言橫江好。儂道橫江惡。猛風吹倒天門山。白浪高 於瓦官閣。

《又橫江詞五首》
前人
编辑

海潮南去過潯陽,牛渚由來險馬當。橫江欲渡風波 惡,一水牽愁萬里長。

橫江西望阻西秦,漢水東流揚子津。白浪如山那可 渡,狂風愁殺峭帆人。

海神來過惡風迴,浪打天門石壁開。浙江八月何如 此,濤似連山噴雪來。

橫江館前津吏迎,向余東指海雲生。郎今欲渡緣何 事?如此風波不可行。

月暈天風霧不開,海鯨東蹙百川迴。驚波一起三山 動,公無渡河歸去來。

《新安送陸灃歸江陰》
劉長卿
编辑

《新安》路「人來去。早潮復,晚潮明日知何處。潮水無情 亦解歸,自憐長在新安住。」

《上灘行》
明·沈明臣
编辑

《新安》新定江水連,三百六十灘在天,新都縹緲高若 懸。上灘三老分青錢,雇值百丈牽紫煙。狼牙虎踞刀 劍全,鉅者利齒小亦拳。雪浪濺人雷迸船,篙師著篙 篙欲千。一尺一步寸莫前,白日欲黑眼欲穿。啼猿斷 壁聞哀絃,誰家獨住青嶂邊。十月花開紅可憐,一聲 雞叫層雲巔。

徽州府部紀事 编辑

《三國吳志賀齊傳》:「建安十三年,齊遷威武中郎將,討 丹陽、黟、歙。時武彊、葉鄉、東陽、豐浦四鄉先降,齊表言 以葉鄉為始新縣。而歙賊帥金奇萬戶屯安勤山,毛 甘萬戶屯烏聊山,黟帥陳僕、祖山等二萬戶屯林歷 山。林歷山四面壁立,高數十丈,徑路危狹,不容刀楯。 賊臨高下石,不可得攻。軍住經日,將吏患之。齊身出」 周行,觀視形便,陰募輕捷士,為作鐵戈,密於隱險賊 所不備處,以戈拓斬山為緣道,夜令潛上,乃多縣布 以援下人,得上數百人,四面流布,俱鳴鼓角,齊勒兵 待之。賊夜聞鼓聲四合,謂大軍悉已得上,驚懼惑亂, 不知所為,守路備險者,皆走還依眾。大軍因是直上, 大破僕等,其餘皆降,凡斬首七千。齊復表分歙為新 定、黎陽、休陽,并黟、歙,凡六縣,權遂割為新都郡。齊為 太守,立府於始新,加偏將軍。

《梁書蕭幾傳》:「幾為新安太守,郡多山水,特其所好,適 性遊履,遂為之記。」

唐積婺源研《圖譜》云:「婺源研在唐開元中,因獵人葉 氏逐獸至長城里,見壘石如城壘狀,瑩潔可愛,因攜 之歸,刊粗成研,溫潤大過端溪。後數世,葉氏孫持以 與令,令愛之,訪得匠手,琢為研,由是天下始傳。南唐 元宗精意翰墨,歙守獻研,并薦工李少微,國主嘉之, 擢為硯官,令石工周全師之。其後匠益多,今全最年」 高,能道昔時事,并召少微之孫明訪,偽告不獲。今山 下葉氏,繁息幾數百戶,乃獵者孫也。

《脞錄》:「縣丹陽鄉,其里名還珠原。」有一商從廣間販珠, 道邑入京,所雇擔夫在途,有恨於商,期至邑,訐以瞞稅而語泄。商纔泊里中店,即以珠密寄於逆旅主翁 矣。擔夫抵邑,訴於官,官遣吏搜逮,無粒珠,擔夫受妄 言之罪。商自計日,「倉卒寄託無左驗,況嘗訟有司,彼 詎肯償我耶?」遂悒悒從芙蓉五嶺以去。方至嶺阨間, 逆旅翁巳憩於松陰之下。商驚喜扣之,翁曰:「吾攜若 所寄在此,封識俱好。」商喜溢望外,曰:「吾與若中分之 主。」翁曰:「吾利此,顧不可奄有耶?」盡舉以還。有司聞而 義之,因旌其里曰《還珠》。

程節僉,金竹人。有田在福亭,與向氏山相近。程見山 可為葬地,百計置其旁田以及山,遂以田令向氏佃 耕。久之,誣以欠租,強其山營葬地。宋嘉熙乙亥,向氏 死,程夢向入其房,覺而生子。既長,號翠柏,以地學自 負,堅謂「福亭山地不吉」,舉二柩露之中野。節僉死,家 資盡喪,其子亦殞,二柩竟不復葬。

朱奉使弁,字少章,韋齋從叔行也。故廬在婺源縣西。 初,韋齋宣和間登第,拜少章於鄭州,有詩《別百一姪 寄念二兄》曰:「昔我別汝父,見汝立扶床。汝今已婚宦, 我鬚宜俱蒼。自來青雲器,不佩紫羅囊。竹林我未孤, 玉樹汝非常。青衫初一尉,遠在子真鄉。念將南來歸, 拜我溱洧旁。上能論道義,次猶及文章。自慚老猶僻, 何以相激昂?日暮嵩雲飛,秋高塞鴻翔。了知還家夢, 先汝渡江航。迢迢建業水,高臺下鳳凰。鼻祖有故廬, 勿令草樹荒。我欲種松菊,繼此百年芳。汝歸約吾兄, 晚歲同耕桑。請策葛陂龍,來尋金華羊。」時少章贅於 清豐晁氏云。

明太祖皇帝駐蹕徽州時,御書一札賜汪同云:庚子 六月初三日,茶源關歇馬,偶遇萬宣使至,動問說稱 星源翼,田野闢,黎民樂。拆開齎到公文,內云:「修城事 理,軍民人等,甚是極得其當。重務出積糧儲,從其與 便,勿使我多憂。」途間親書不備,寄書人朱樞密院判 汪同閣下,同子孫寶藏於家。成化間,學士程敏政偶 得伏讀,因題絕句云:「午夜虹光燭斗寒,民間驚得御 書看。當時永定君臣禮,想見高皇創業難。」成化甲辰, 燬於火。

成化間,邑侯陳諱金,操持清介,四郊起頌,即婦人女 子亦耳而目之。民間居常造酒,其最清澈者,輒擬之 陳侯云。侯偶丙夜微行閭巷中,有姑婦夜坐同事女 紅者,姑語婦曰:「夜分飢矣。」時家無餘物,惟新釀酒一 瓶可嚼。婦啟覆取以奉。姑喜其清瑩,笑曰:「陳金老爺。」 侯聞而愕然,不得其故。詰朝遣吏召之庭下,婦具以 實告,侯慰而遣之。鄉人至今以為美談。後侯累官至 都御史,加宮保,頗為渠鄉月旦推重。

程甫興鏡川人。妻朱氏,年五十,尚未孕子,從兄大亨 舉第四子。舉之日,甫興夫婦即覓為己嗣,命名孟恒。 貧不能從人乳,乃焚香祝天曰:「天若祚吾後,朱氏當 有乳。」夜夢神告之曰:「此子朱氏子,寄腹他人耳。」朱氏 乳固足,覺而乳出如泉,果如夢中語及孟恒,長克樹 立,以詩禮振家聲,子孫繩繩,鄉人傳詫以為奇。具載 《程氏家乘》。

胡元靖,德興人。本姓程,育於婺東溪。胡氏以兩考吏 入燕京,妻死,繼娶周氏,元靖選蜀之岳池簿,周從焉。 元靖署縣事,而其前子與吏書相比為姦利,事覺,出 贓下獄,索其家無有。周為遍謁縣之有力者,合錢為 完,贓得出獄。因憤其子不肖,不肯歸,留岳池城外,與 民間雜處,拮据為活几十年。元靖死,僕從俱叛去,周 獨攜兩婢子扶櫬歸。乃擊鮮置酒,與鄉人別。鄰人憐 而交助之。自蜀江下鄱湖數千里,倚櫬坐臥。每風濤 大作,則泣而呼天,竟獲濟。抵岸,召前子扶櫬歸葬德 興,賣一婢為資,而子與媳俱無留養意,遂之婺依曩。 時嫗為尼,已併埋元靖前妻之骨子。前盜贓物歸者 竟敗,無一存,與其妻亦俱死。無收尼併收之,鄉人為 另築庵居。所居新庵有俞氏女,斂錢為鑄鐘,冶人範 土為模矣。將重索價,詰旦,其模有大士像現焉。冶人 恐,一鑄而就。潘苻卿士藻曰:「微尼,則元靖不得出獄, 死不得歸骸。」尼又矢志不再適,終始全夫之義。其節 烈有燕、趙風焉。作《燕山尼傳》,事在萬曆初年。

徽州府部雜錄 编辑

《文房四譜》:今歙州山有石,俗謂之「龍尾石,亦亞於端 溪。若得實心巧匠,就而琢之,貯水處圓轉如渦旋可 愛。」

《歙硯說》云:「凡取石,先具牲醪祝板,齋戒擇日至山下, 設神位十餘於壇,祝訖發之。稍褻慢,必有蜂蠆蟲蟒 毒物傷人。」蓋神物所惜,不欲廣傳人間,所得不過百 十枚即竭矣。又當再祝之,前後嚙死者百餘人,今皆 預祀享也。唐侍讀《硯譜》云:「二十年前,頗見人用龍尾石硯求之江南故老,云:昔李後主留意翰墨,用澄心 堂紙、李廷珪墨、龍尾硯」,三者為天下冠,當時貴之。自 李氏亡而石不出,亦有傳至今者。景祐中,校理錢仙 芝守歙,始得李氏取石故處。其地本大溪也,常患水 深,工不可入。仙芝改其流,自是方得之。後縣人病其 需索,復溪流如初,石乃中絕。邑官復改溪流遵錢公 故道,而後所得盡佳石,遂與端石並行。按《圖經》:龍尾 山在婺長城里,今雖多故坑,無有石出,環縣皆山也。 石雖出他山,實龍尾之支脈,俱得謂之龍尾。

《春渚紀聞》:「涵星硯,龍尾溪石風」字樣,下有二足,琢之 甚薄。先博士君得之外姓姪黃材成伯。成伯嗜硯,求 主婺源簿,顧視一老硯工甚至。秩滿,硯工送之百里, 探懷出一硯為贐,且言明府任三年所收無此硯也。 黃責其不誠工,云:「凡臨縣者,孰不欲得佳硯,使每硯 必珍石,則龍尾溪當泓為海不給也。此石歲採不過」 十數,幸善護之。然硯只如常硯,無甚佳者,但用之久, 至垢埃積,經月不滌,而磨墨如新,此為勝絕。先子性 率,不耐勤滌,得此用之終身。

新安墨,以「黃山」名,數十年來造者,乃在婺源黃岡山, 戴彥衡、吳滋為最。彥衡,紹興八年以薦作復古殿等 墨,其初降雙角龍樣,是米待制元暉所畫,繼作珪璧 及戲虎樣。時議欲就禁苑為窯,稍取九里松、古松為 之。彥衡以松生道旁平地,不可用。其後衢池工者載 他山松往造,亦竟不成。彥衡未幾死,嘗出貢餘一圭 示米元暉,米以為罕有其比。詩人吳可贈詩曰:「病來 謾喜折釵股,老去常懷雙脊龍。他日扁舟會乘興,摩 挲圭璧小從容。」吳滋家有《江內相帖》云:「吳滋作墨,新 有能聲。紹興庚申,於新安郡齋授以對膠法,此墨是 也,試之當見佳。」滋又求題品李參政漢老,李公云:「已 經平子矣。」呂舍人居仁亦嘗遺以詩,今尚在東宮,以 滋所造,甚佳,例外支犒設錢二萬。

徽州府部外編 编辑

《閒窗括異志》:婺源張公山二洞有穴。咸通末,有鄭道 士以繩縋下百餘丈,旁有光,往視之,路窮水阻,隔岸 有花木。二道士對奕,使一童子刺船而至,問:「『欲渡否』? 答曰:『當還』。」童子回舟去,鄭復攀繩而上,明日有石筍 塞其口,自是無復入者。

朱韋,齋戒殺子文。政和七年秋,寓學雲溪之上,聞溪 上王氏婦死,一日夜復蘇,亟往問之,具言死之日方 入室,有二吏候於戶間,趨之行沙莽中,不知日之早 晚也。忽至一城,通衢列肆如都市,凡其祖先與親戚 之死者,皆驚怪問勞二吏,因至官府西廊舍,舍中簿 書盈屋。一吏按簿問:「汝非歙州婺源縣俞氏女乎?」曰: 「然。」具問其祖父名與鄰里,皆非也。舍中吏愕然相顧 曰:「是郡縣姓氏之同者。」呵二吏復往。須臾,一婦身血 淋漓,四五嬰兒攀緣牽挽而至,兒狀甚忿切。吏審以 州縣姓名祖諱皆是,指王氏婦曰:「此婦凡殺五子,冥 司以其子訴冤,不待算盡,呼之。吏誤呼汝,汝歸語鄉 里親戚甚,勿殺嬰兒。人間僥倖免此,不汝赦也。」二吏 復送婦及河,推墮水中乃甦。尋問於所見,追婦家死。 以其日。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