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807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百七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七卷目錄

 池州府部彙考三

  池州府公署考

  池州府學校考

  池州府戶口考

  池州府田賦考

  池州府漕運考

  池州府風俗考

職方典第八百七卷

池州府部彙考三

编辑

池州府公署考     府縣志合載

编辑

本府。貴池縣附郭。

府治 在郡城通遠門內。明洪武二年建正堂前知府王祖順扁曰「宣化」 ,葉思扁曰:「帥正」 ,萬曆間,知府劉孟雷扁曰「容保。」 後堂洪武初年王祖順新建。正統初年知府葉恩、嘉靖癸巳知府侯緘修,萬曆間知府何思澄、黃流芳重修。琴鶴堂在後堂左。咸寧庫在正堂左。儀仗在正堂右。科房在正堂前,東西兩翼。

同知清軍廳 在府堂東北。明嘉靖間,同知任柱改建。

通判督糧廳 在府堂西北。通判徐子宜建。康熙元年,通判孫有恆重建。

推官理刑廳 在府堂東,知府陳良器建。明萬曆辛亥,推官李養沖修,今裁。

經歷署 在府堂西

知事署 在府堂東南,今裁廢。

照磨署 在府堂西南

北察院 在塔上北街。明洪武初,知府王祖順建。弘治五年,知府陳良器重修。今廢。原址改建常平倉。

西察院 在郭西街。明洪武初,知府王祖順建。後知府趙安、陳良器重修,改兵備道。今仍為察院。

北察院 在柳林巷。明嘉靖二十七年,知府柯實卿建未竟。巡按唐臣委官訖工。布政李菘祥有《碑記》。

風憲行臺 在塔上街,今改參府公署。

分猷別署 在塔上街。明萬曆間,知府何思澄建。

《翠薇公館 》在塔上街,今廢。

江防公署 有二:一在貴池池口鎮,順治間,同知王澤洪奉文創建。一在銅陵大通鎮,同知李毓秀修。

稅課司 在市門,餘縣各一。明正統間,知府葉恩奏革。

陰陽學 ,在府治左,餘縣各一。

醫學 在府治左。俱明正德十三年,知府何紹正建。

僧綱司 ,在府治東明景德寺內。僧會司。道紀司 ,在府治北元妙觀內。

豐盈倉 舊在豐儲街,後移柳林巷,今廢。貴池縣治 在府治北,元置于府儀門之東偏。明洪武三年,知縣姜士元遷今治,建正堂。正德八年,知縣龔守愚建後堂。

皇清康熙七年,知縣張應薇重修。

縣丞署 :在縣治東北。

主簿署 在縣治西北。今裁廢。

典史署 在縣治南

黃龍磯巡檢司 在黃狀元坊北。

李陽河巡檢司 在府治西。

河泊所 ,有三:一在清溪,明嘉靖間裁;一在黃湓,瀕江;一在杜塢河濱,俱廢。

預備倉 在縣東南。今改造營房倉移醫學內。常平倉 在北察院舊址。

漕運倉 原在池口鎮山左。後燬於兵,暫移城內「祝聖寺。」 今知府朴懷玉議重建。

養濟院 原在柳林庵,知府柯實卿建,今移建於迎恩門內之東。

「漏澤園 」 在秀山門外,湖山東南麓。

外縣

青陽縣治 在青山之陽。正堂,明初知縣程桂創,洪達、俞昌言、秦應鸑重修。後堂,宋知縣丁植建,取太白句扁之曰「雲松。」 元縣尹張裕重建,仍其名。嘉靖、萬曆間屢修,後併十房,張邃重修。典史署 ,在正堂旁。

大察院 在縣治東。明洪武初,知縣張文昱創建。萬曆四年,知縣蘇萬民「重建。」

西察院 在縣治南舊鋪基。明嘉靖三十年,知縣張牧建「華陰書院」 ,後改為察院,有廳,有穿堂。

有「儀門」 、大門,後改為「李公書院。」

公館 在縣西南。明正德二年知縣錢瓚建。有廳,後有川堂房一間,書吏房一間,廚房三間,有儀門、大門。知縣蘇萬民重修,增置東西皂隸房各二間,捲篷二間,後亭一座。今亦扁曰「察院。」 陰陽學 舊在縣西,元末廢。明洪武十七年,符敕訓術吳勉於三皇廟開設署事。萬曆六年知縣蘇萬民重建於譙樓外之左。萬曆三十三年,知縣傅賓改建於縣門之左,舊址空存。

醫學 舊在縣東南。元末廢。明洪武十七年,訓科李仲實於純孝坊西開設署事,後並無設。知縣蘇萬民建於譙樓外之右。萬曆二十三年,知縣傅賓改建於縣門之右。舊址空存。

僧會司 縣舊無司,僧會皆於妙因寺開設署事。明萬曆三十二年,知縣傅賓新建司於縣門之左,僧會照極署事。

道會司 明洪武十五年,道會胡蘊諧於上真堂開設,後廢。永樂三年,道會施繼寧構屋於縣治南,又廢後於保寧觀署事。萬曆三十三年,知縣傅賓建司於縣門之右。

預備倉 ,「知縣張牧建。」

馬田倉  社倉

便民倉 舊在童埠鎮。明宣德間,巡撫尚書周忱以運道不便,遷於銅陵大通鎮,年久傾圮。萬曆四年,知縣蘇萬民創建倉廒三十九間,邑人吳文梓《記》。崇禎十七年,燬於兵。知縣王化澄申請移置縣治右,設立十七都倉廒。

養濟院 在望池門外

漏澤園 在四鄉

銅陵縣治 在天王山之陽。南。唐改義安為銅陵,即今治。元遷順安鎮。明知縣時守道復遷故址。正堂,知縣彭克修建,劉綺重修。後堂,知縣周孟章、熊藎臣重修。官庫在正堂左隅。上有庫樓,下有庫舍。自公亭在忠愛堂後。知縣李士元建,扁曰「振鷺」 ,後更今名。望江樓在正衙後。

主簿署 原在正堂左,後移儀門外。今官裁,署廢。

典史署 :在儀門東,知縣劉曰義重建。

察院 在縣治東。明洪武初,知縣彭克修建。

皇清順治三年,知縣蔣應仔重建。

府館 在縣治西

江防公署 在大通鎮。順治己丑年,江防李建公署 ,在縣河口,樓房三間,臨江創亭一座。知縣崔維嵂建。今署存,亭廢。

城洑巡檢司 在鵲頭山,今革。

稅課司 在縣西,今革。

醫學 原在縣治南。明成化十八年間,知縣黃濟建,今改「大夫坊右。」

陰陽學 與舊醫學相連,亦黃濟建,後遷預備倉右,與社學鄰。今廢址存。

僧會司 在崇福寺

便民倉 在縣西門外。知縣高郃重修,後因兵燬,知縣劉曰義率十五里耆糧重建,有碑記。「石埭」縣治 舊在縣西一百四十里,有街市,名「七里」,後遷陵陽山之南。正堂宋淳熙間知縣葉三錫建。明萬曆間知縣梅廷宰修後堂,知縣鍾秀修。鼓樓,宋淳熙間知縣葉三錫建於縣大門後,知縣鍾一清移建於大南門城樓上。宣詔亭在縣東。頒春亭在縣西。兩亭俱知縣葉三錫建,今廢。清惠堂即今川堂,知縣冼桂芳改題「平心堂。」製錦亭在清惠堂後。懷仙樓在製錦亭後。元壬辰間同「製錦亭」兵燬。看竹亭舊在川堂之左,萬曆三十一年知縣熊應請幫助識別此字。建,今廢。「典史」署 在正堂旁。

察院行臺 「在紫薇坊之東。明洪武三年,知縣陳霖初創未竣。五年,知縣尹安繼之,整蓋廳房,修築牆垣。成化癸卯,知縣周源重建門屋一座。弘治甲子,知縣高公甲更新立碑。」 嘉靖十三年,巡按御史虞守愚命知縣熊清重建,規模始大,有正廳、川堂、後堂,有東西序,有廚舍,有儀門、大門,周繚以垣。門左右有廳,以處候官。嘉靖二十二年,知縣徐之麟增置寫本吏舍。房東西各三間,巡按御史宋茂熙扁其後,堂曰「太微。」

皇清順治九年,知縣陳秉化見正廳頹壞,修建始備。

府館 在縣急遞鋪之西。明洪武六年,知縣尹安創官舍三間。成化乙巳,知縣蕭環拓基重建。前廳扁曰「鑑衡」 ,後堂扁曰「息賓」 ,大門扁曰「行府。」 後建池亭,以為燕憩之地。日漸圮壞,改建關帝廟,後遷於縣治東北。建廳三間一、後堂一,上房及書吏房各一,餘房八,東西隸兵房各三。前為儀門,大門扁曰「憲司。」 今俱廢,移典史衙於其地。

陰陽學 在城隍廟前

醫學 在縣治前

僧會司 在今崇壽寺

道會司 在今城隍廟

預備倉  社倉   馬田倉 以上未詳所在。

養濟院 在社稷街前之東,坐北面南。

「漏澤園 」 五處,在各鄉。

建德縣治 在象山之陽。正堂知縣何應明重修,後堂知縣楊國華重修。正堂後有清風堂,正堂東為架閣庫、承發司,西為耳房、住宅後有正觀樓。

皇清康熙十年,知縣喻成龍建。

典史署 在正堂旁。順治十七年,典史計《堯典》重修。

察院 在縣治東。明洪武間,知縣夏霖創。宣德間,知縣吳楨重建。正德二年,知縣鄒理復建。

皇清順治八年,知縣孫蘭修。十八年辛丑知縣高寅。

重修

公館 在縣治東,即舊縣前鋪。

稅課局 在縣治南,久廢。

永豐鎮巡檢司 在縣南九十里。

陰陽學 在治西

醫學 在治東

僧會司 在永樂寺

社倉   馬田倉

預備倉 在譙樓左。久廢。

漕運倉 舊在東流,順治七年,知縣孫蘭移置城北。

養濟院 在縣南一里

漏澤園 在縣西一里,即鷲臺寺側。

東流縣治 在菊江之東。正堂,縣丞祝文貴建,知縣王廷和修。正堂後有川堂,川堂後有保赤堂。正堂前有捲廈,有甬道。內署有聽松軒。甬道南有儀門,有禮賢館,再前有譙樓。

典史署 在正堂旁。順治三年,典史沈如遇建。察院 在縣治西。明洪武間,知縣黃孟隆建,兵燬。

皇清順治八年重建。

府館 舊在察院西,明洪武間,知縣向錦遷西北,後改建「常盈倉。」

巡檢司 一在鴈汊鎮,裁革。一在吉陽鎮,一在香口鎮。

河泊所 一在江口,一在張家灘,一在香口鎮,俱廢。

陰陽學  、醫學 俱在縣治西。

僧會司  、道會司 ,俱未詳所在。

預備倉 在縣治西,今燬。

社倉   馬田倉

漕運倉 在北門內

養濟院 舊在縣治北。明萬曆間,知縣陳春回築城,改建於舊教場之東。兵燬,知縣蘇弘謨重建。

漏澤園 在城北

池州府學校考書院社學附 通志

编辑

本府。貴池縣附郭。

池州府儒學 在城東南隅。宋開寶初,郡守成昴始建於城之西北。至和間,郡守吳仲復移建於東南。厥後陳桷、周應龍、葉凱、王伯大繼修之。明洪武三年,知府孫炎重建。正統初,知府葉恩加修。成化初,知府李宏鼎新之。弘治間,知府陳良器祁司員。正德間,知府何紹正大加修葺。嘉靖十年,制增啟聖祠,建敬一亭,貯《六箴》碑。各縣悉如其制,歲久傾圮。

皇清康熙十六年,同知喻成龍庀材鳩工,重為恢拓。

建兩廡及明倫堂,修「啟聖」 、名宦、鄉賢三祠,濬泮池,造橋並櫺星門。移建文昌閣於學宮後,規制一新。

池陽書院 :在府城西北隅。康熙二十年,知府喻成龍新建,集六邑諸生肄業於其中。

貴池縣儒學 在府治西。明洪武三年,建於縣治南。弘治十三年,知府祁司員以卑隘遷於黃狀元故宅,即今址。萬曆間,推官李養沖、知縣蕭繼美相繼修治。

皇清順治十二年,知府李愈昌加修之。康熙二十一

年知縣羅鎔同教諭、訓導修葺。

「李白書院 」 在苦竹嶺。

外縣

青陽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宋隆興二「年,知縣楊元秉遷縣治南。元大德間,邑令吳廷輔遷縣治西。明洪武七年,知縣張文昱復遷東南故址。」

即今地也。成化間,知縣王政重建。弘治末,知縣錢瓚重修。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知府喻成龍大修。

「李白書院 」 在九華山化成寺之西,有斷碑存焉。

陽明書院 在化成寺,為新建伯王守仁建。銅陵縣儒學 「舊在縣治西,宋淳熙中,遷於縣治東,明初因之。正德十年,知府何紹正復遷於舊址。嘉靖十七年,知縣周納復遷於東。」

皇清順治間,知縣蔣應仔、劉曰義、裴國熙相繼修之。

康熙十八年,邑人佘繼益合族重修。

「李白書院 」 在五松山。

石埭縣儒學 在縣治西。舊在縣治南。明洪武三年,知縣陳霖始建,後知縣尹安續建。嘉靖十四年,知縣陳炫改建於此。

皇清康熙八年,知縣姚子莊、訓導周體元重修。

文廟、並造《尊經閣》。

「李白書院 」 在杉山。

建德縣儒學 在縣治西。舊在縣治東,宋嘉定間移建於此。明洪武初仍之。崇禎四年,知縣楊錫璜改建西郊。

皇清康熙元年,知縣高寅移建城內舊址。

東流縣儒學 在縣治東。元縣令袁裕建,燬於兵。明成化中,知縣蕭珮改建於縣治西。嘉靖間,知縣盧洙復遷故址。

皇清順治四年知縣鄧繼球,九年知縣蘇弘謨次第。

修建,康熙十五年,知縣侯之桓加葺。二十二年,署縣事府同知周疆重修,並造學舍。

池州府戶口考    通志府志合載

编辑

府總

原額人丁二萬八千九百六十二丁。

順治十四年,審增實在人丁二萬九千七百九十二丁。

康熙元年審,增實在人丁三萬三百八十丁。六年審,增實在人丁三萬五百七十二丁。十一年審,增實在人丁三萬六百一丁。

十六年,審增「實在人丁」 三萬一千五百四十三丁。

二十二年,審增實在人丁三萬一千七百四十五丁,內除優免人丁二千三十二丁,實在當差人丁二萬九千七百一十三丁。

貴池縣

戶口人丁一萬二千八百八十九丁。又康熙十一年編審,新增人丁二十九丁內除見在鄉紳舉、貢、生員止免本身一丁,共優免人丁四百八十二丁。

實在當差并新增人丁共一萬二千四百三十六丁。

每丁徵銀三錢一釐五毫四絲三忽九微零,共徵《丁徭》銀三千七百五十兩四毫一絲一忽七微零。

青陽縣

《戶口人丁》五千五百三十七丁,內除見在鄉紳舉貢生員止免本身一丁,共優免人丁四百七十六丁。

「實在當差人丁」 五千六十一丁。

每丁徵銀三錢四分九毫四絲四忽五微零,共徵《丁徭》銀一千七百二十五兩五錢二分四毫七絲七忽一微零。

銅陵縣

《戶口人丁》三千九百三十丁,內除見在鄉紳舉、貢生員止免本身一丁,共優免人丁二百三十三丁。

「實在當差人丁」 三千六百九十七丁。

每丁徵銀二錢三分八釐八毫二絲一忽零,共徵《丁徭》銀八百八十二兩九錢二分四釐五毫八絲零。

石埭縣

戶口人丁三千八十一丁。又于康熙六年審增人丁十丁,內除見在鄉紳舉、貢生員止免本身一丁,共優免人丁三百二十二丁。

實在當差并新增人丁二千七百六十九丁,每丁徵銀三錢五分五釐九毫七絲一忽零,共

《徵丁徭》銀九百八十五兩六錢八分五釐八毫二絲零。

建德縣

戶口人丁二千九百五十六丁。又于康熙六年審增人丁二十七丁內,除見在鄉紳、舉、貢、生員止免本身一丁,共優免人丁三百四十二丁,實在當差并新增人丁二千六百四十一丁。每丁徵銀三錢四分二釐二毫九絲零。共徵《丁徭》銀九百四兩一分三釐一絲零。

東流縣

《戶口人丁》二千一百四十二丁,內除見在鄉紳舉貢生員止免本身一丁,共優免人丁一百七十七丁。

「實在當差人丁」 一千九百六十五丁。

每丁徵銀三錢七分四釐一毫四絲九忽六微零,共徵《丁徭》銀七百三十五兩二錢四釐一毫零。

池州府田賦考        府志

编辑

府總

康熙十二年,編定經制池州府六縣田地、山塘基共折實田七千一百七十九頃二十一畝四分八釐四毫五絲零,科銀八萬二千八百五十五兩五分二釐六毫零。

徵本色米五萬二千二百六十七石三斗八勺零。徵本色黃豆七千八百四十一石三斗九升四合九勺零。

貴池縣

原額田并地山塘基并新墾田、折田總,共折實田二千二百七十六頃一十八畝六分七釐九絲零。

每折實田一畝,科銀一錢六釐四毫三絲一忽零。

又科漕糧贈貼銀二釐五毫九絲六忽零,通共該銀二萬四千八百一十六兩九錢七分三釐五毫零。

每折實田一畝,徵米七升一合四勺九抄一撮零。

又徵漕糧贈貼米二合五勺零,通共該米一萬六千八百六十四石二升五合二勺零。

每折實田一畝,徵黃豆九合一勺零,共徵黃豆二千七十七石六斗六升一合五勺一抄七撮零。

青陽縣

原額田、并地山塘基折田、共折實田一千六百三十七頃三十九畝六分一釐三毫五絲五忽。每折實田一畝、科銀一錢八釐一毫四絲二忽零

又科漕糧贈貼銀二釐三毫七絲七忽零,通共該銀一萬八千九十六兩四錢一分六釐六毫六忽零。

每折實田一畝,徵米六升五合四勺一圭二粟一顆一粒。

又徵漕糧贈貼米二合三勺七抄七撮四圭三粟五顆四粒三黍,通共該米一萬一千九十七石八斗七升九勺零。

每折實田一畝,徵黃豆八合三勺一抄七撮零,共徵黃豆一千三百六十一石八斗八升四合七勺零。

銅陵縣

原額田并地、蘆洲、山塘基并新墾田、折田總,共折實田一千三百九十頃五十一畝四分四釐二毫二絲五忽。

每折實田一畝,科銀一錢五釐二毫六忽五纖零。

又科漕糧贈貼銀二釐八毫二忽八微二纖零,通共該銀一萬五千一十八兩七錢九分七毫九絲零。

每折實田一畝徵米七升七合一勺五抄零,又徵漕糧贈貼米二合八勺二撮八圭零。通共該米一萬一千一百一十七石五斗六升二合六勺四抄零。

每折實田一畝,徵黃豆九合七勺四抄三撮零,共徵黃豆一千三百五十四石八斗七升九合九勺八撮零。

石埭縣

原額田并地、山塘、池塘、折田、共折實田六百一十八頃二十三畝八分四釐六毫八絲七忽二微

每折實田一畝,科銀一錢三分七釐三毫二絲一忽零,共徵銀八千四百八十九兩七錢五分。

考證

三釐六毫二絲零

每折實田一畝,徵米三升九合一勺四抄零,共徵米二千四百一十九石九斗九升六合五勺六抄零。

每折實田一畝,徵黃豆二升五合一勺七抄零,共徵黃豆一千五百五十六石三斗一升一合零。

建德縣

原額田、并地基、塘折田、共折實田七百八十六頃三十畝九分九釐八毫三絲零

每折實田一畝,科銀一錢一分四釐八毫七絲零。

又科漕糧贈貼銀二釐八毫五絲一忽三微零,通共該銀九千二百五十六兩八錢三分四毫零。原額官民山一十六頃三畝九分,查係雲霧荒山,照舊折納山租鈔銀七錢九分五釐三毫三絲。

每折實田一畝徵米七升八合四勺一撮零,又徵漕糧贈貼米二合八勺五抄一撮零。通共該米六千三百八十八石九斗九升六合一勺八抄。

每折實田一畝,徵黃豆一升二合五勺零,共徵黃豆九百八十三石。

東流縣

原額田并地、山塘折田、共折實田四百七十頃五十六畝九分一釐二毫六絲零

每折實田一畝,科銀一錢四分九釐一毫九絲四忽零。

又科漕糧贈貼銀三釐三毫七忽八微零,通共該銀七千一百七十六兩二錢八分七釐六毫八絲零。

每折實田一畝,徵米八升九合七勺四抄六撮四圭零。

又徵漕糧贈貼米三合三勺七撮零,通共該米四千三百七十八石八斗四升九合三勺一抄。每折實田一畝,徵黃豆一升七合八抄八撮零。

池州府漕運考        通志

编辑

府屬總

康熙二十二年,額徵漕糧正、耗稉米三萬五千石。內正兌稉米二萬五千石,耗米一萬石,贈米一千七百五十石。

贈銀一千七百五十兩

《輕賫》銀三千二百五十兩,蘆蓆七分。折色銀九十六兩二錢五分。

《楞木》七分折色銀、一兩四錢四分三釐七毫五絲

松板七分,折色銀一十兩六錢三分四釐七毫五絲。

《蘆蓆》三分《本色》三千七百五十領

楞木三分,本色折銀六錢一分八釐七毫五絲。松板三分,本色折銀四兩五錢五分七釐七毫五絲。

裁扣書辦工食銀九百七十四兩四錢,人役工食銀七百兩。

省衛漕項南米五千一百七十七石九斗四升八合三勺三撮七圭三粟四顆零。

新安衛池州幫運軍行月本色米三千六百五十八石五斗。

池州府風俗考        府志

编辑

本府

宋盛約《中和堂記》:「民淳氣和,眾貨畢給,雖人物稠夥而訟不嚚,雖租賦浩穰而聞令畢集。」 舊志:「祀社畢飲,執手踏歌。」

《郡志》:「以漁獵為業。」

《石埭志》:「冠婚、喪祭互相周恤。」

《建德志》:「君子尚禮,黎庶敦龐。」

《貴池縣 》「剛柔既殊,雅俗亦分。人志懷刑,衣冠濟濟。」

《青陽縣 》「昔稱《嚚頑》,今多《禮讓》,文學漸興,科第稍振。」

銅陵縣 人,性便利,喜動貢賦,《難科經生學士》,文雅彬彬。

《石埭》縣 士知向學,民多尚儉,稼穡之外,尤力植杉。

建德縣 人。性機敏,往哲熙熙。軍民隸於二省,健訟由興。

東流縣 民業耕漁,地未盡利。

士夫崇恬退,尚氣節。婦女親蠶桑,織工紡績。土著之民,憚遠行,不事貿遷,恥賤役,甘心貧窶。以故六邑利權,半歸寄客;百家末藝,盡出遊民。至若見利忘義,鬥狠爭雄,讎恨經年,破家無悔。此又細民之無賴者。

池陽之俗,士敦詩禮,氓守儉質,雖壤接吳中,而無其澆習,大都舊患俚鄙耳。邇年以來,士稍佻奢,氓漸嚚競,至於人稱經笥,爭窺「羽陵」 之簡,家開詩社,共倡「天寶」 之音,此又一變而美盛者也。正月元日祈年慶節,五日內長幼拜先人墓,立春市春餅,上元觀燈,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輪迎社神於家,或踹竹馬,或肖獅象,或滾毬燈,妝神像,扮雜戲,震以鑼鼓,和以喧號。群飲畢,返社神於廟。蓋《周禮》逐疫遺意。

二月社日事社,鄉市同社者,偕社眾送社神於輪社者之庭,祭以祈年。祭畢,餕其餘而返祭新墓。

三月,清明掃墓。季春朔日後,士女詣墓所祭掃。祭畢,加土於塚,掛楮標其上,餕餘而返。士女戴柳枝及插門之左右。婦女製米繭祀蠶姑以祈蠶。三日簪薺花。

四月八日,僧人置小佛於盆,以香水浴之,造「青精飯」 相餽。

五月端午,觀競渡,懸艾,飲菖蒲酒,食角黍,採藥物。

六月六日祀田祖

七月中元薦祖

八月朔日,青陽俗尚掃墓除墓草。十二日,郡城「大賽神會」 ,妝各神迎昭明像於郡內祝聖寺,焚香者拜跪於道不絕。至十八日,復送像還西廟。中秋日,青陽石埭大賽神會,建德迎祀。余公司徒供具甚盛,演雜劇,刲羊豕,酬以路酒,比屋皆然。祀社與春社同。

九月重陽,士人登名山,飲茱萸酒,製糍糕相餽遺。銅陵為「龍燈會」 ,以迎官山神,民間戲《竹馬》逐疫。貴池各鄉大賽土神,皆以迎梁昭明為主,而諸神附之,或演戲設酒,以待親友。

十月一日,田家製糍糕,因以荷葉裹之,飼耕牛,云「酬耕之勞。」

十一月冬至,祀祖,設酒饌,焚楮幣。

十二月八日,調粥,雜以米果,和以五味,熟之,祀祖,長幼頒食。二十四夜,祀竈,薦祖先,掃舍宇,以禮物互饋,或置酒殽,獻之姻族,謂之「餽歲。」 。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