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百四十七卷 |
第八百四十七卷目錄
南昌府部彙考一
南昌府建置沿革考
南昌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南昌府星野考
南昌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八百四十七卷
南昌府部彙考一
编辑南昌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编辑本府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豫章屬吳。及越王勾踐滅吳時,豫章地屬越。顯王時,楚威王熊商破越,殺王無疆,盡取故吳地,是後豫章地屬楚。秦屬九江郡。漢置豫章郡,屬揚州部。晉屬江州。宋、齊、梁、陳皆因之。隋罷豫章郡,置洪州府,尋復郡。唐置南昌州,後改南昌軍焉。南唐置南昌府。宋隆興三年,以孝宗潛邸,遙領鎮南軍,故陞洪州為隆興府。元隆興總管府改為隆興路,又改為隆興府,實隸江西行省中書云。明洪都府更為南昌府,始隸江西行中書省。九年,行省革,立江西布政使司,南昌府屬之。領縣八:曰南昌,曰新建,曰豐城。〈富川改。〉曰「進賢,曰奉新,曰靖安,曰武寧,曰寧縣。」弘治十六年,陞寧縣為「寧州」,凡領州一,縣七。
皇清因之,領州一,縣七。
南昌縣:〈附郭。〉
漢初,置南昌縣,屬豫章郡。王莽改為宜善縣。東漢復舊名。建安中,析置富城、鍾陵、宜豐縣。晉宜豐、鍾陵二縣并省入南昌縣。南朝陳永定三年,復以宜豐地置西昌縣,隸豫章郡。隋開皇九年,改西昌為豫章縣,隸洪州總管府。大業二年,改豫章為南昌縣,隸豫章郡。唐武德五年,南昌縣隸孫州,又析置豫章、鍾陵縣,隸洪州。八年,孫州省,以南昌縣隸洪州。尋省鍾陵、南昌二縣并入豫章縣。寶應元年,改豫章為鍾陵縣。貞元中,改鍾陵為南昌縣。南唐南昌縣隸洪州,後隸南昌府。宋南昌縣隸洪州,改隸隆興府。元,南昌縣隸隆興路。明,南昌縣隸南昌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百九十九里。
新建縣:〈附郭。〉
漢,宜豐縣,隸豫章郡。建安中,析南昌縣章江之西境置此。晉因之,尋廢。陳永定三年,復以宜豐地置西昌縣,隸豫章郡。隋開皇九年,改西昌為豫章縣,隸洪州總管府。大業二年,改豫章為南昌縣,西昌遂廢。宋新建縣,太平興國元年,析南昌洪崖等十六鄉置,隸洪州,後隸隆興府。元,新建縣隸龍興路。明,新建縣隸南昌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百九十七里。
豐城縣
「漢,富城縣,隸豫章郡。建安中,析南昌之南郡置此。晉太康中,改富城為豐城縣。梁大同二年,析置廣豐縣。隋開皇九年,併豐城入廣豐縣。仁壽初,改廣豐為豐城縣,隸洪州。」 唐豐城縣隸洪州。天祐中,改豐城為吳皋縣。南唐改吳皋為豐城縣,隸洪州,後隸南昌府。宋豐城縣隸洪州,後隸南昌府。元富州,至元二十三年陞置,隸龍興路。明,豐城縣,洪武九年改置,隸南昌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百五十四里。
進賢縣
漢鍾陵縣,隸豫章郡。建安中,孫權據吳,析南昌縣之東境置此。晉因之,尋廢。唐武德五年,復置鍾陵縣,隸洪州。八年,省縣為進賢鎮,併入豫章縣。宋進賢縣,崇寧二年,析南昌之歸仁、真隱、崇禮、崇信四鄉,新建之玉溪東西二鄉,併進賢鎮置,隸洪州。大觀二年,以玉溪東西二鄉歸新建,割南昌之欽風鄉入進賢縣,後隸隆興府。元,「進賢縣隸龍興路。」 明「進賢縣隸南昌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百九十八里。
奉新縣
漢,新吳縣,隸豫章。中平中,析海昏、建昌二境置此。陳永定中,改隸豫寧郡。隋開皇九年,省入建昌縣。唐新吳縣,永淳中,析建昌復置新吳縣,隸洪州。南唐李昪昇元中,改新吳為奉新縣,隸洪州,後隸南昌府。宋奉新縣,隸洪州,後隸隆興府。元,奉新縣隸龍興路。明奉新縣隸南昌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百五十一里。
靖安縣
南唐靖安縣,隸洪州。李昪昇元中,因靖安鎮併
析建昌、奉新、武寧縣地「置,後隸南昌府。宋靖安縣隸洪州,後隸隆興府。元,靖安縣隸龍興路。明靖安縣隸南昌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里。
武寧縣
漢西安縣,隸豫章郡。建安中,三國吳析海昏、建昌二縣地置。晉太康中,改西安為豫寧縣,隸豫章郡。陳豫寧縣,永定中,改豫寧郡。隋開皇九年,省豫寧并入建昌縣,隸洪州。唐武寧縣,長安四年,析建昌置,隸洪州。景雲元年,改武寧縣為豫寧縣。寶應元年,復改為武寧縣。宋武寧縣,隸洪州,後隸隆興府。元至元二十三年,置寧州,以武寧縣為治所,隸龍興路。大德五年,移州治於分寧。明,武寧縣隸南昌府。
皇清因之,編戶五十一里。
寧州
周,艾子國。漢艾縣,隸豫章郡。東漢因之。陳艾縣,永定間,改隸豫寧郡。隋開皇間,併艾入建昌縣,隸洪州。唐分寧縣,貞元十五年,析武寧縣西界十鄉置,隸洪州。宋分寧縣,隸洪州,後隸隆興府。元寧州,至元二十三年置,治武寧縣,并分寧縣屬焉,隸龍興路。大德五年,還治分寧縣。明寧縣隸本府。洪武初,改置。弘治十六年改寧縣為「寧州。」
皇清因之,編戶八十六里。
南昌府疆域考 通志
编辑南昌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饒州府餘干縣界,二百四十里。
西至湖廣岳州府平江縣界四百九十里。南至臨江府清江縣界二百里。
北至南康府星子縣界一百八十里。
自府至
京師四千八百五十里
東西廣七百三十里,南北袤三百八十里。《南昌縣》:
南昌附邑也,東至進賢縣界八十里。
西濱大江
南至豐城縣界,一百里。
北至新建縣界一里
東西廣八十里,南北袤一百八十一里。
新建縣
新建,亦附邑也。東至進賢縣界八十里。
西至奉新縣界,八十里。
南至南昌縣思賢坊一里。
北至南康府星子縣界一百八十里。
東西廣一百六十里,南北袤一百八十一里。《豐城縣》。
府西南一百二十里為「豐城。」 東至撫州府臨川縣界一百里。
西至瑞州府高安縣界九十里。
南至撫州府樂安縣界一百一十里。
北至南昌縣四十里
東西廣一百九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進賢縣》:
府東南一百一十里為「進賢」 ,東至饒州府餘干縣界九十里。
西至南昌縣界,五十五里。
南至撫州府臨川縣界四十里。
北抵鄱陽湖,至饒州府鄱陽縣界一百里,東西廣一百四十五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奉新縣
府西南一百二十里為「奉新。」 東至新建縣界四十里。
西至寧州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瑞州府高安縣界三十里。
北至靖安縣長山界,二十里。
東西廣一百六十里,南北袤五十里。
靖安縣
府西一百六十里為「靖安」 ,東至南康府建昌縣界二十里。
西至寧州毛竹山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奉新縣界,九十里。
北至武寧縣界九十里
東西廣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八十里。《武寧縣》:
府西北二百八十里為「武寧。」 東至南康府建昌縣界七十里。
西至寧州界九十里
南至靖安縣界,一百三十里。
北至湖廣興國州黃土嶺界一百三十里。東西廣一百六十里,南北袤二百六十里,《寧州》
府西三百六十里為「寧州。」 東至武寧縣界六十里。
西至湖廣岳州府平江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瑞州府新昌縣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湖廣武昌府崇陽界,一百四十里。
東西廣一百八十里,南北袤二百六十里。
形勝附
编辑本府。〈南昌、新建二縣附郭。〉
雷次宗《豫章記》「水陸四通,山川特秀。」
王勃《滕王閣序》:「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富州記》:「羅山峙其南,贛江環其北。」
《舊志》:「群山翼赴,眾水朝宗,聲名文物,列郡冠冕。」 豐城縣 羅山南拱,劍水東環。
進賢縣 北湖澄淵,緱山砥柱,洞陽蕩其西,瑞洪浸其東。
《奉新縣 》《百丈爭雄,九仙儷美》。
靖安縣 「繡谷雄盤,桃源紆阻,溪澀土瘠,不便商農。」
《武寧縣 》陸有劍閣列棧,水有羊腸諸灘。《寧州 》山嶂蔽虧,西楚邊宇。
南昌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府屬總
《周禮》註:「斗牛女揚州。」
《廣雅》:「揚荊,主斗玉衡星。」
《史記正義》:「南斗牽牛,吳越之分野。」
《吳地》「斗牛分野。」 今之豫章諸郡。
鄭樵《天文略》:「豫章入斗十度。」
《帝王世紀》。自斗十度至女七度。吳越分野。《後漢書天文志》。「斗建在子。吳越分野。」
《唐書天文志》:「斗在雲漢間,當淮海下流為吳。」 《宋史·地理志》:「吳越當天文南須女之分。」
《元史天文志》:「斗四度三十六分六十六秒,入吳越分。」
《明清類分野書》:「豫章,入斗十度。」
南昌府山川考一 通志府志合載
编辑本府。〈南昌、新建二縣附郭。〉
西山 在府城西大江之外三十里。一名厭原山,又名南昌山。上有仙洞,《道書》第十二洞天天柱寶極真天,即此。其最幽絕處,有香城蘭若。宋余靖《記》:初,濟江十里有盤石,名石頭津。自石頭西行,有梅嶺。嶺之南有葛仙峰,上有葛仙壇。又有煉丹井及鸞岡,乃洪崖先生乘鸞所憩。西有鶴嶺。大肅、小肅二峰旁有肅仙壇,又有《水出山》,
椒名吳源,水高下十堰,溉田萬餘頃。西山勢與廬嶽等,餘山則支附耳。
麥山 在府城南三十里。麥或曰墨,遠望如墨然,或曰脈,即郡城脈來處。
罕王山 在府西。峰巒高峻,山有罕王廟,相傳晉司馬儀爵於罕,土人建廟此山。
雞籠山 :在府城西北十里。其山盤旋聳秀,狀若雞籠,奇石燦然,登臨最勝。
釣磯山 在府城西十里。山廣百步,四周皆水。世傳洪崖先生釣遊處。
逍遙山 在府城西南八十里,「道家」 「第四十福地。」 山之陽有旌陽玉隆宮。
雲蓋山 在西山,距府城五十里。山下有唐僖宗敕建「龍壽禪院。」
吳城山 在府城東北一百八十里,臨大江,上有龍王廟。一云「許、吳二真君斬蛟處。」
牛首山 在府城西北八十里之儀鳳鄉。上有半雲庵,世傳馬祖兩憩於此。
吉州山 在府城北八十里鄱湖中。山上有民居,相傳秦時移此。
几山 在府城東北一百四十里,屹立鄱湖中,上有石橋、釣臺,又有仙巖。
松門山 ,在府城西北二百一十五里,枕鄱湖之東,兩崖悉生松,遙望如門,因名。山上有石鏡,光明照人。
吉山 在府城北,地近匡廬。宋儒周元公鑿池山前,種蓮,至今植蓮齋扁尚存。
虎山 :在府西南五十里。
莓苔山 在府東南五十里。
漸山 在府東南六十八里,俗名尖山,竦如卓筆。南屬進賢縣。
斜山 在府西南十五里。世云「郡城面朝不正之山」 以此。一名霞山。
楓樹山 在四十六都
望夫山 在府東南七十五里。相傳,昔有鄱陽戰士,婦登山望夫戰處,碎揉竹葉,至今山上竹葉皆碎。
昭山 在府西八十里,與西山並峙。逍遙山乃其南支泒。
藻山 在昭山南
大球山 :在府西南七十里。山形雄特,宛若獅蹲。上祀王、郭二仙。有仙人跡,石鼎立,與小球山連,俱西山、昭山、二水關鎖也。
小球山 在府西南七十里胡詹嶺東南。李岐山 ,在府東北一百四十里,鄱陽湖之西。春夏水高,其巔獨露,往來舟楫值風濤者,皆泊其下。山舊有廟,相傳「神李姓」 ,因以名山。元季廟燬。
南山 ,在府東北一百五十里,在鄱湖中,與康郎山相對,地產橘。
擔石山 在府東北一百八十里。兩石相望,形如二壘,每石週迴半里。
蕭峰 在西山,一名蕭史峰。世傳蕭史與秦女弄玉遊至峰頭,吹笙而坐。一云即文蕭彩鸞事。
《水經注》謂有大蕭小蕭二峰今小峰不可復識
编辑
安峰 在西山,其奇岫為蕭峰之亞,孤峭入雲,宛若削成,一名安尖峰。按《新建志》:「其地當暑,無蚊蚋。」
葛仙峰 在西山上。按《新建志》:「隸桃花鄉葛稚川洪修真處。」 上有葛仙壇、煉丹井,下有葛仙源。山北有龜石,昂首北向,卷尾舒足,上可燕坐數十人。洪常採鉛彭澤,煉丹於此。山民有得怪石者,或曰鉛精所化,或曰:「碁子。」 今高峰猶有石坪存。
桃花嶺 :在府城西四十里。山勢奇秀,四面類桃花。
雷王嶺 距府城四十里。西山發脈處。中祀雷神及有屈抑誣岡者,禱無不應。一名靈峰山。緱嶺 在西山,距府城四十里,與鶴嶺對。或云仙人王喬嘗往來,故以「洛中緱山」 名之。
鶴嶺 在西山,距府城四十里。世傳即王喬控鶴之所。一作「鵠嶺。」
梅嶺 在西山,去城四十里。上有「梅仙壇」 ,乃漢梅福學仙處。
金嶺 在西山,距府城三十里,係丁棲霞道人修煉之所。
江前嶺 府南七十里,即斫柴岡,又名躍龍岡。吳王嶺 在雷王嶺南,上有吳王廟,祀吳王孫策。
雷公嶺 在緱嶺東。按《新建志》一名雙峰嶺,隸遊仙鄉,十五都十六都之交,古名獅子峰,歷考
《記》載:「雷公無事實,俗傳吳漢二王相爭,雷劈其峰,空中語云:『吳王西,漢王東,留此地還雷公』。」 至今山前時有神鎗神箭。按:此說荒唐,與所記香城白雲禪師插香為城,布六戊之法以避兵,同一妄誕,事多不經類此。宋羅柏園深辯其非,擬為雷煥,於西山取土拭劍,因居於此,適有漢吳之爭,雷公因為之和,其說為近。
銅尖嶺 在府西南七十里,一名「胡詹嶺。」 在逍遙山,孤峰高兀,與昭山齊秀。
青峰嶺 在南鄉,臨瑞湖。
橫岡 在府城東南四十里。其勢橫偃而來,當郡城之上。
翻車岡 在府城西南四十里。世傳許真君僕夫許大運米至此,聞真君上昇,倉皇奔歸,遂覆車於此。岡上有許仙廟。
旗岡 府南六十里
澹岡 府南四十里
潭岡 府南七十里
石岡 府南六十里
沙岡 府南四十里
隆岡 府南四十里
象尾岡 府南四十里,其形如象尾。
會龍岡 府南六十里
梧桐岡 府東南三十里。
長定岡 府南二十五里。
鼻塔岡 :府東二十里。
齊城岡 府東二十里
鸞岡 在西山,洪崖先生乘鸞所憩,四周有水,謂之「鸞陂。」
湖洲岡 在府西南二十一都。
「龍潛岡 」 在瑞河口。
綵鸞岡 在府西八十里,與逍遙山相近。仙女吳綵鸞與文蕭相遇於此,上有會仙亭故址。「秦人洞 」 在西山齊源嶺側,可容千人。舊傳嘗有人秉燭入洞,行五里許,豁然開明。有泉橫不可渡,遙望桑麻芃芃,有居室然。
天寶洞 在府城西八十里,西山最勝處。《道書》號為「第十三洞天,曰天寶極元洞天。」 洞門有石泉,狀如簾,人稱為玉簾泉。宋嘗遣使投金龍玉簡於此。
翔鸞洞 ,在西山,相傳唐明皇公主隱於洞之南,洞側有《歐陽拾遺書堂》。
潘仙洞 ,在西山伍諫鄉翊真觀側。仙者女真也,不知何代人。洞中有石棋枰。
洪崖洞 在西山洪崖鄉三十都。按《新建志》:「翠巖寺傍一曰洪井洞,居水中,人罕能見。宸濠嘗至上禱祀求觀,募桔槔涸之,後底見有五井,各四尺許,井形方露,水湧出,頃刻如故。」
洪崖 在西山,距府城四十里。一名伏龍山。左翠巖寺,右應聖宮。石壁斗絕,飛湍奔注,即古洪崖先生得道處。唐有晉州張氳亦居西山,號洪崖子。相傳峭壁上無名氏題詩,即洪崖子作仙跡。巖 在府西三十里西山陵雲觀側。泉頂壇 ,西山最高峰也。上有石壇,又有石如香爐,唐以來祈禱於此。壇側有雞冠石。
佛名石 在齊源嶺下,若人狀,俗傳「石能為厲」 ,有僧鐫佛號於上,故名。
章江 在府城西南。江自南來,西歷滕王閣,北抱龍沙,注鄱湖。按:章水出南安之聶都山,東北至大庾,經南康而會豫水,是為豫章水。至贛州,又會貢水,是為贛水。《後漢志》云:「贛有豫章水。」 酈道元云:「贛水北逕南昌縣城西,又北逕龍沙西。」 是也。章水發源甚遠,控引眾流至此,故江獨以章名。
掘土江 府西北一百九十里。相傳,昔有孝子喪父,負土為墳,阻山歎息,泉湧出成川,遂得乘舟至墓。
東湖 在府城東隅。舊通大江。漢太守張躬築堤以通南路,謂之南塘。酈道元稱:「東太湖十里二百二十六步,北與城齊,南緣迴折,至南塘水通大江者」 是也。唐刺史韋丹開斗門以築江水,其水清魚美,為一郡之勝。宋嘉定中,通判豐有俊築堤植柳,號萬柳堤湖。今周廣僅五里。明萬曆間,知府范淶因湖淤塞,檄縣挑濬。知府盧廷選又創築堤岸,起崇正學坊,西過水關橋口,包徐孺子亭,東至同仁祠右,甃石五百丈有奇,以杜侵占。并置橋五,沿堤通為衢路,植柳環之,而兩學面南,形勝始備偉觀。又於躍龍橋右創梅子真祠,與故孺子亭東西相峙。又疊土若阜者三,以固水口。先是東湖蓄魚,歲額課費一百二十金。至冬洩水取魚,間湖內盡涸;識者謂「禳火。」
患妨地靈。該府縣協力捐處,永不復漁。而湖仍以屬官,不許勢豪呈佃。《著為令》。
南湖 在府城東五十里。源出進賢縣羅溪嶺,東北流合三陽水入鄱湖。
鄱陽湖 在府城東北一百五十里,即《禹貢》「彭蠡」 是也。跨本府及饒州、南康三郡合上流諸水入焉。週迴數百里,西至荷陂里,為新建縣;南至北山,為進賢縣界。
䢼亭湖 在府城北一百八十里,一名官亭,與鄱湖相連。湖有神,能分風上下。漢欒巴為郡太守,遂不復靈。世相傳其神即青洪君。
瑤湖 在府東十五里
藥湖 府南一百三十里。週迴四十里,石龕龍潭。瑞河九十九汊水流注於內,復出象牙潭。擔石湖 ,在擔石山下。
金鐘湖 ,在天寶洞上,周廣共三丈。唐武后賜天師萬振金鐘玉磬。後遺於湖中,湖有石榻存焉。
南浦 在府城廣潤門外,建南浦驛。濱江有洑龍湫。
瀑布水 ,在洪崖洞側,源出西山,狀如玉簾。宋歐陽修《品水》,以洪州瀑布泉為第八。
蜀水 在府城西南六十里,即筠湖也。亦名「錦江。」 源出高安縣,東流合象牙潭水入章江。舊傳晉元帝時,南昌大疫,詣許旌陽請救,與水一器,令投上流,飲者皆愈。
上僚水 在府城西北一百二十里。源出建昌縣,逕奉新縣流至此。一作上繚。《江表傳》稱:海昏上繚津有五六千家,相結聚作宗伍,惟納租布於郡。《吳志》稱孫策勸廬江太守劉勳攻取上繚,是其地也。又上繚有亭,亭側有三百家。見雷次宗記。
松門水 府西北。自江流入松門,注䢼亭湖。武陽水 ,在府城東南四十里,源出盱江,經臨川入縣界,號武陽渡,又東北入宮亭湖。
西洛水 在府城南七十里。源出盱江,東北入武陽水。
曹溪水 府西南八十里。其派分自三江,與洛水合流入章江。
三陽水 府北八十里,流入鄱湖。
麥源水 在府西四十里。源自風雨池,南逕梅嶺之下,其東有故李相公莊,南唐洪州節度使、同平章事李建中也。
白石源水 在府西三十里。源出梅嶺下,灌田四百餘頃。
象牙潭 在府城西南八十里,有晉鍾離真君故宅。陳周文育討余希勵,率眾入象牙江。吳楊隆演遣周本將兵破臨川賊危全諷於象牙潭,即此處。
生米潭 在翻車岡之東,上有市曰生米市。世傳有人投生米於潭中捕魚,不覺行入一石門,煥然明徹,見髯翁謂曰:「此非汝所宜來,速出猶可。」 漁人遽出,登岸入水,已三日矣。或云此即天寶洞南門也。一說旌陽僕夫許大覆車遺米於地,米皆復生,故名。
石頭津 在府城西北十里。水岸有磐石,晉太守殷羨投書處,名「沉書浦」 ,又名「投書渚」 ,俗名「石頭口。」 陳永定中,於此置西昌縣,後又嘗於此置驛。
慨江口 在府城北八十里。源發寧州逕建昌縣,又東流至此,與章江合。昌邑王賀徙海昏,每乘流東望,輒慨然而還,故名。俗訛為漢口。白沙口 府北八十里,在樵舍下。西北流歷昌邑王故城,東南至神塘湖,轉流入慨江口。百花洲 在東湖北。宋紹興間,張澄建亭其上,扁曰「講武」 ,以習水軍。今久廢。
蓼洲 在南塘灣上,內外二洲相併,水自中流入章江,有居民數百家,一名谷鹿洲。酈道元云:「贛水又逕谷鹿洲。」即此地也。《北堂書抄》作「軥。」洲,云是呂蒙作勾鹿大艑處。《廣雅》云:「軥鹿船也。」黃牛洲, 在府城西南一里。相傳蛟精為許旌陽所逐,化黃牛於此,因名。
鳳凰洲 在章江中。自章江門外橫阜經夕佳樓抵石頭口,如鳳翼然。
吳家洲 府西十五里,對岸沙井之上。相傳吳綵鸞嘗至此,因名。
滕家洲 府西北二十里,地名,「逆流」 ,於蟜溪過渡。
郭家洲 府西南十里。江水遶環,上有民居。新填洲 府南一里,附吉安墩,于惠民門外宗家巷過渡。
楊家洲 府東南一里,附羅家墩。於進賢門外水次倉過渡。
裏洲 府東南。附劉家墩於進賢門外觀音閣下過渡。
楊子洲 在城西北章江中。周廣二十里,居民百餘家。舊傳東漢南昌侯楊文佐光武定天下,封萬戶侯。其子受襲侯爵,食邑豫章,居此,故名。但事無考。
鱘洲 :在府東北。周廣一里。
蘆洲 在府西北
龍沙 在府北,帶江,沙甚潔白,高峻,而逶迤若龍形,連亙五里,蓋郡城之托背也。相傳許真君有「出五百里地仙,會八百群真」 之讖。
朕溪 府東南。一名「自家溪」 ,周四十餘里。芭蕉源 在府西南五十里,產芭蕉。水瀠流七十里,合筠河,出象牙潭。
黃源 在府西南七十里蕭峰下,瀠流六十里,合蜀水入象牙潭。
香城源 :在府西一百五十里。發源香城山,曲折注於洪崖入鸞陂。
銅源 ,在府西三十五里。源自香城南注。唐光化中銅溢,時鍾傳據豫章,採以鑄佛鐘磬。洗馬池 在府學右。宋洪鄒《職方乘》云:「是漢灌嬰飲馬處。」 或云晉衛洗馬玠訪謝鯤至此。古老言:有見美女六七人,脫五綵衣於岸側共浴池中。少年見之,戲藏其一。諸女浴竟,就衣化白鶴飛去。獨一女失衣不能化,遂隨少年為配,後三年亦飛去,故俗又呼《浴仙池》。
墨池 在故縣治東,梅福故宅內,後入太乙觀。相傳晉王羲之典臨川郡至此,悅其水竹幽蔚,每盤桓久之不能去,故號「墨池。」 又傳宋謝靈運嘗居此,註《道德經》。
蓮花池 縣尉梅福嘗種蓮池中,已而歎曰:「生為我酷,仕為我梏,形為我辱,智為我毒。」 遂棄妻子入洪崖山,今不知處。一云即墨池,一云即西山之風雨池。
放生池 有二,一在東湖之西,唐先天二年,都督張廷珪奏置,有北海太《守李邕碑》;其一在石頭津,有宣城太守周擇從《記》。
風雨池 在西山之巔。山嶷瀨湍激著樹木,霏散遠灑,勢如風雨。旱禱屢應,有風雨池廟。池下注十餘里為吳源水,居民堰水作陂十一,每堰溉田千頃。
止山池 府東一百五十步。世傳徐孺子卜居梅福宅之東,鑿池名「止山。」
「咒劍丹井 」 在府城外蓼洲妙濟觀內殿之右,為許旌陽祖師仙跡,今浚出。
龍井 有二:一在鍾陵鄉慈雲院內,每風雨,井水常鳴;一在城東南總持寺,春夏不增,秋冬不竭。
蛟井 在府城西,故上藍院一名「橫泉。」 相傳許旌陽逐蛟,蛟奔於井。又云:「梁葛鱏宅東南井中有兩龍鬥,半月不解,鱏懼,即捨宅為寺。」 今南昌縣治。
謝公井 在東山寺。舊傳謝靈運註《老子》等經於此井側,因名。
「九里井 」 在城東孺子亭側,今沒於東湖。《海眼井 》在總持寺中,今湮廢。
彭真人丹井 在彭真觀南。宋宣和中,嘗有人浚井,得石匣,內有小金,合貯二丹。
魏夫人丹井 ,在建德觀。夫人即南嶽紫虛元君,晉世修真於此,井覆以亭。
唐泉井 在城內孚應廟,世傳唐崔隱士遺跡。有手植古槐尚存。
鹿井 府西南七十里久注村,井在溪中,天旱溪涸,井乃出,紫石盤旋,膚色光瑩,石罅中清泉湧出,潔白非常,以烹茗,輒成紫色。曾有群鹿飲其中,故名。又傳為許旌陽飲馬處。
豫章溝 在東湖之東北,城內水盛則溢之,東湖故為溝,東折出城,以殺其勢。宋知洪州董儼、張瓌、程師孟先後修浚,今遺跡僅存。萬曆間,知府范清查刻石,為識「馬跑泉。」
淺沙泉 在府城北舊薦福院敷佑廟壇下。北曰馬跑,水極清冷;南曰淺沙,深纔二尺,歷冬夏不竭。宋嘉佑中,知洪州程師孟於二泉間建堂,曰「雙泉。」 邑人潘興嗣為記。。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