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861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六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百六十一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六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六十一卷目錄

 廣信府部彙考一

  廣信府建置沿革考

  廣信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廣信府星野考

  廣信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八百六十一卷

廣信府部彙考一 编辑

廣信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编辑

本府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屬吳越地。戰國屬楚。秦并天下,為九江郡,又析為會稽郡。漢為豫章、會稽二郡地,餘汗、太末二縣實首隸之。三國吳析為廬陵、鄱陽、東陽三郡。晉因之,并隸江州焉。宋、齊、梁、陳析建如舊。隋始為饒、婺二州,復改為鄱陽、東陽二郡。唐初為饒州,尋析為衢州,已乃改為鄱陽、信安郡,最後始為信州,信之名始此,而江南東西道之隸如故。五季,南唐信州之名無改。宋為信州軍。元為信州路。明為廣信府。領縣七:

皇清因之。

上饒縣:附郭。

漢本豫章郡鄱陽縣地。三國吳置縣,晉省。南朝宋復置。隋省。唐復置,隸饒州,以其在饒州之上,故名,尋省入弋陽。乾元初,復置為信州治。宋屬信州軍。元屬信州路。明屬廣信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百八里。

玉山縣

隋本東陽郡之信安縣地。唐初,為常山、須江及弋陽三縣地。宋紹聖初,析置玉山縣,以縣有懷玉山,故名。初屬衢州,後改屬信州軍。元屬信州路。明屬廣信府。

皇清因之,編戶五十七里。

弋陽縣

漢本豫章郡餘汗縣地。三國吳析置葛陽縣。晉屬鄱陽郡。隋改茲縣,以地有弋水故名。唐因之,初屬饒州,後改屬信州。宋屬信州軍。元屬信州路。明屬廣信府。

皇清因之,編戶七十里。

貴溪縣

漢本餘汗縣地。隋為弋陽縣地。唐永泰初,置茲縣,以縣在須溪口,故名。宋屬信州軍。元屬信州路。明屬廣信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百一十里。

鉛山縣

唐本撫、建二州地,後析上饒、弋陽五鄉置為場。南唐始置茲縣,屬信州,以山產銅鉛,故名。宋初以縣直隸京師,後復隸信州軍。元陞為州。明復為縣,隸廣信府。

皇清因之,編戶五十七里。

永豐縣

唐本饒州上饒縣地。乾元初,析置茲縣,屬信州,以縣有「永豐山」 故名。元和中,省入上饒縣。宋復置,屬信州軍。元屬信州路。明屬廣信府。

皇清因之,編戶六十九里。

興安縣

明嘉靖辛酉年,割上饒、弋陽二縣地置,屬廣信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一里。

廣信府疆域考        通志 编辑

廣信府疆域圖

廣信府疆域圖
考證

本府

東至衢州府常山縣界,一百七十五里。

西至饒州府安仁縣界三百里。

南至建昌府分水關界,一百六十里。

北至饒州府樂平縣界一百六十里。

自府至省城七百里至

京師五千五百五十里

東西廣四百七十五里,南北袤三百二十里。《上饒縣》:

上饒,附邑也。東至玉山縣界五十五里。

西至興安縣界,四十五里。

南至鉛山縣界,四十五里。

北至饒州府樂平縣界一百三十里。

東西廣一百里,南北袤一百七十五里。

玉山縣

府東一百里為「玉山。」 東至常山縣界三十五里,西至永豐縣界二十里。

南至永豐縣界,三十五里。

北至饒州府德興縣界一百二十里。

東西廣五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五十五里。《弋陽縣》:

府西一百二十里為「弋陽。」 東至興安縣界二十里。

西至貴溪縣界二十里

南至鉛山縣界,六十里。

北至饒州府德興縣界八十里。

東西廣四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

貴溪縣

府西一百九十里為「貴溪。」 東至弋陽縣界四十里。

西至饒州府安仁縣界六十里。

南至建昌府南城縣界一百一十里。

北至饒州府樂平縣界九十里。

東西廣一百里,南北袤二百里。

鉛山縣

府南八十里為「鉛山。」 東至上饒縣界七十里,西至福建邵武府烏嶺界一百九十里。

南至福建建寧府分水關,八十里。

北至弋陽縣界六十里

東西廣二百六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永豐縣》:

府東南四十五里為「永豐。」 東至衢州府江山縣界六十里。

西至上饒縣界,一十五里。

南至上饒縣界八十里

北至玉山縣界三十里

東西廣七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

興安縣

府西八十里為「興安。」 東至上饒縣界四十里,西至弋陽縣界三十里。

南至鉛山縣界,三十里。

北至饒州府德興縣界一百二十里。

東西廣七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

形勝附 编辑

本府。上饒縣附郭。

李彌大《法海院記》當吳、楚、閩、越之交,為東南望鎮。

《寰宇記》:「川源敻遠,關防襟帶。」

《兩賢堂記》「物產豐美,土壤平夷。」

張元貞《記》:「靈山秀峙,饒江澄凝。」

《舊志》:北枕靈阜,南帶冰溪,東挹琅峰,西瞻疊巘。玉山縣 犬牙閩壤,功曹、武安列於前,懷玉山清聳於後,左右映帶,冰玉縈紆。

《弋陽縣 》「東屹神石,西峙龜峰,北枕厚山,南帶弋水。」

《貴溪縣 》薌水,西環芒洲,東亙

鉛山縣 「八閩咽喉,兩浙要會。」

《永豐縣 》「南踞谹山,北控《靈鷲》。」

興安縣 橫嶺窯鎮置。邑《久安》。

廣信府星野考        通志 编辑

府屬總

《史記》:「天官二十八宿,主十二州,吳越之疆,候在熒惑,其占為烏衡。」

《漢書·天文志》:「斗,江、湖、牽牛、婺女,揚州。」

劉向云:「吳地斗分野,越地,牛女分野。」

蔡邕云:「自斗六度至須女二度,謂之星紀,吳越分野。」

《晉書天文志》:「自南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

紀於辰在丑,吳越之分野。

唐僧一行云:「南斗在雲漢下流,當淮海間,為吳分。」

《宋史天文志》:「天市垣二十二星,東南各列十一星,其東南垣第六星曰吳越。」

《元史天文志》:「斗四度三十六分六十六杪。入吳越星紀之次。」

《清類天文》吳分野,斗牛在丑,自斗三度至女一度,屬吳越,分揚州。

《一統志》:「斗六星,二十五度,為吳之分野。」 南昌入斗八度,饒州、廣信同居七度。

廣信府山川考一       通志 编辑

本府。上饒縣附郭。

靈山 在府城西北七十里。道家書列為第三十三福地,實府之鎮山也。山有七十二峰,約高七千餘丈,綿亙百餘里,上有龍池。東北峰挺立孤石,高百餘丈,宛若人形,下有石井石室。西峰絕頂有葛仙壇遺址。溪五派西流入江。唐天寶中,嘗投龍於此,遇旱禱之輒應。明大學士夏言詩:「立壁峭崖森似戟,攢峰懸嶠蹙如螺九華五老虛攬結不及靈山秀色多。」 大學士鄭以偉詩:「靈山七十二,面面生奇峰如琢亦如削,或開玉芙蓉。」

南屏山 在府城南二里許。有峰尖聳,名狼牙,勢自東南來,拱抱府治。南之諸山,獨此峰為秀,中有東岳廟。

石橋山 在府城西二十里石橋鄉。脈由靈山來。其巔平坦可縱步,山半一穴嵌空穿透,中有老木扶疏,遠望如月。又名月巖。宋朱喬年詩:「鑿透巉巖不記春,山腰千古掛冰輪。」 元趙孟頫詩:「月巖如偃月,風泉灑晴雪。仙境在人間,真成兩奇絕。」

茶山 在府城北。唐陸鴻漸嘗居此,號東岡子。刺史姚驥嘗詣其所居,鑿沼為溟渤之狀,積石為嵩、華之形。後隱士沈洪喬葺而居之。唐皇甫曾《述陸鴻漸山人採茶》詩:「千峰待逋客,香茗復叢生。採摘知深處,煙霞羨獨行。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寂寂燃燈夜,相思磬一聲。」

銅塘山 在府南百里。險塞危峻,郡之一要害也。中產銅鐵。明景泰間,沙縣寇鄧茂七盜冶銅鐵,永豐知縣鄧顒追捕遇害,都御史韓雍平之,遂禁冶,設隘戍守其地。

皇清順治九年,奸徒獻議,復行「開採郡縣」,力陳利害。

奏請加禁勒石紀事

鐵山 在府東南六十里。舊嘗冶鐵,故名。今不產,因更名「丁溪山。」

銅山 在府西四十五里。《方輿記》云:「下有天井,廣一丈餘,有石倒懸四五尺,如蓮花覆蓋。」 其水碧色,莫測深淺,春夏不竭,溉田五頃。天欲雨,井中即有白霧上騰。

烏石山 在府南七十里開化鄉。形勢巉巖,如累黑玉,又名「溪傍山。」 山半有一穴,橫深十餘丈,中有石觀音一座。

烏龜山 在府西南五里開化鄉。其形如龜,故名。諺云:「水打烏龜石,信州出狀元。」 宋徐元杰嘗應其讖。

石人峰 ,在靈山東北,孤石挺立,宛如人形,其下為「李將軍廟。」

南巖 ,一名「盧家巖」 ,去府治西南十里。谺然空嵌,可容千百人。下有僧舍十數楹,不假瓦覆,雖大雨,無簷溜聲。上有一滴泉、五級峰。幽人詞客,多題詠焉。

婦石 一名「緝女石。」 郡西三十五里石橋鄉,山頂圓如毬,又名「毬山。」

上饒江 在府城北。上流會諸溪水,下經弋陽、貴溪,流入饒州府境。

破石水 在府城西六十里乾元鄉。源出福建建陽縣界,北流六十里入上饒江,可通小舟。靈山水 在府東二十五里崇孝鄉。源出靈山之南,流百里入上饒江,可通舟楫。

宋溪 在府城西八十里石橋鄉。源出靈山,西流一百二十里入上饒江。《舊經》云:「昔有宋氏,居此溪側。」 唐天寶六載,敕改為宋氏水。

櫧溪 :在府城西一十里開化鄉。發源靈山西。

南流入上饒江,岸多櫧木,因名。

峙溪 在府城西二十里。源出石橋鄉,東流五十里入於永豐溪。可通小舟。

沙溪 在府城東三十里。鄭文恪公居第,有詩:「履聲新輟北門扉,詔許沙溪薜荔衣。」

古良溪 在府城西五十五里永樂鄉。源出建陽界,北流與丁溪合,入上饒江。

君遷潭 在府城西五里開化鄉,又名五龍潭。《舊經》云:「每守佐解任,常祖餞於此」 ,因名。

陸羽泉 在府城北茶山寺。唐陸羽寓其地,即山種茶,烹以是泉,故名。

生生泉 明吉水羅洪先《記略》:「生生泉在廣信,行察院廳事,發之自餘姚,見海翁君始。始君於嘉靖丙午以刑部郎錄囚江右,五月駐廣信郡,大疫。久之,從人亦病。是時院中夜數有怪竊食,守者不能禁,從人亦恐。君聞之曰:『烏有是!有之自速死也』。其夕,覆燈衣冠,默坐以驗。夜且半,怪果復來,嚴扃張燈,遍索之,有物狀」 類狗,黑身而白脊,因命急擊,杖下數百乃死。眾疑稍釋,而病未解。夜夢神為語曰:「明旦天一生至,病可瘳。」 覺而異之,戒門者毋禁天一生入,意其人也。日晡矣,門外寂然,徘徊階除,見地上津津水若仰出。取鋤掘之,不踰尺,有泉涓涓從西北來,竅如雜縷,停如傾注,味甘而寒且冽。君乃悟曰:「是固所謂天一生也。」 命從人飲之,病者立愈。尋命郡之疫者群取飲之,盡愈。於是坎以為井,而石以為甃,名之曰生生泉。

鍾石灘 在府城西八十里。灘畔有巨石如鍾。南池 在府治內,相傳故州學之泮池。

玉山縣

懷玉山 在縣北一百四十里。高四百餘丈,盤亙三百餘里,界饒、信兩郡,當吳楚閩越之交,為東南望鎮。按《方志》云:「天帝遺玉此山,山神藏焉,故名懷玉。」 或云:山有異光夜燭,因名輝山。唐魏國公賈耽《華彝圖》云:「其山上與天際,勢聯北斗,又名玉斗山。」

黃石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相傳土出黃石,乃《丹經》所需者,今無。

柳居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惠安鄉。唐司空柳先鋒宅墓在焉。其右有古井一泓,神龍所潛。歲旱禱之,多應。井後有石崖壁立,遇人語聲激之,則有泉迸出如瀉。

齊峰山 在縣南三十五里招善鄉。其脈自永豐來,形如屏。元魏文德居其中,善製墨。土人習之,今失傳。

高平山 又名「霞山」 ,去縣治八十里。上有石壇。相傳李仙姑於此得道。歲旱祈禱多驗。

龍泉山 在縣西八十里衣錦鄉,有泉不竭。三清山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玉山鄉。高七百餘丈,周圍二百餘里,界衢、饒、信三州之境。三峰峻拔,與懷玉山並峙。山嶺有方士羽化壇、老子宮觀。又有金沙冰玉洞、靈濟廟、羅漢洞、李尚書鐵爐諸奇勝。

水南山 在縣南二里。脈自閩來,形如卓筆。東有功曹山,或云為縣令月將星,又云「艮方水口。」 山巔有浮圖,舊名「立山」 ,自造塔後,如頓旗之狀,又名武安山。

太甲山 在縣北二十五里安平鄉。山勢磅礡,當縣治之後。昔人建太甲王廟于巔,配以伊尹,未詳何義。

沙溪嶺 在縣五十里賓賢鄉,與懷玉山相連。出硯石,蓋歙硯之佳者。

泉水嶺 距縣四十里。嶺下有泉湧出,清冷可鑑流山麓激沫成塊,歲久堅硬如石,俗呼為「假山石。」

金仙巖 ,一名白龍洞,去縣治六十里。中空如室,容數百人;轉曲,昏黑莫辨。稍前復有天窗,透光於洞。相傳昔人結庵於此,夜燃佛燈,非物形現。眾懼而散,庵亦傾廢。

洞巖 ,在縣北三十五里。林壑掩映,山石奇透,溪水流出,其聲清壯。越溪行數里,有軒曰「尤美」 ,取《醉翁亭記》「林壑尤美」 之義。

上干溪 在縣東五里。其水一自玉山鄉金山冰玉洞發源,歷干溪小葉而來。一自務林鄉常山縣界發源,即縣令汪杞欲鑿以通常山者。二水至是始合為一,直抵新安堤南,與下干溪合流而去,土人謂之「上干溪。」

下干溪 在縣東南二里。其水一自江山干溪洪橋發源,歷平山太平溪而來;一自江山上陽發源,歷柳都溪而來。俱至瀆口合而為一,抵新安堤,與上干溪合流而去,土人謂之「下干溪。」

滄溪 在縣治二十五里惠安鄉。源出江山境,委迤至是,下流二里許,與瀆口合。中有石陂瀦水,故名。又呼為「石倉」 ,人多釣其下。

冰溪 即「玉溪」 ,在縣南一里,又名「大王潭。」 其水清潔如冰,故名。

石鼓溪 在縣一百二十里衣錦鄉。其溪在懷玉山龍潭之側,中有石,內虛外實,擊則有聲。崙溪 在縣西三十里順成鄉。源出懷玉山西橋,南流至是抵上饒境通小舟。

古溪 下干溪至縣桃花山,有小港別派以南,至酒務後始合流,故干溪之水得以殺其勢。歲久堙塞,水決堤岸,土人因指為「古溪。」

古井潭 在縣二十五里。其水清深,下有石巖,水脈上通井。漁者入水,似聞龍吟之聲。

落馬潭 ,《寰宇記》:「在玉山縣北五十里,源出三清山。」

寒泉 在縣東三十五里石馬頭。水極清冷,故名。徐與善詩:「百尺青煙飲碧流,涓涓湧地曉花浮。寒空石骨飛瓊雪,冷性雲根漾素秋。」

華峰龍井 在縣南十五里信豐鄉。有龍潛焉,興雲則雨,旱禱多應。

弋陽縣

龜峰山 在縣南二十五里。有三十二峰,名狀各異。中峰如龜,故總名龜峰。又有蜃樓,能吐納雲氣,可為晴雨之驗。宋文節謝枋得詩:「三十二峰峰最高,腳踏高處真人豪。近觀靈山一培塿,俯視彭蠡無波濤。」

軍陽山 在縣南三十里玉亭鄉。《方輿志》云:昔有將兵屯於山者,故名。層崖壁立,眾山巃嵸,迥不相接,有數石挺出如筍。唐貞元中,產銀鐵。至宋乾符不復有。唐李翱有「怪峰直聳似華山」 之句。

待賓山 在縣二十五里太平鄉。梁大同七年嘗置待賓院,至隋始廢。今名「獅子巖。」

搗藥山 ,在縣東一百二十五里太平鄉。上有搗藥石臼,傍有甘泉,美如飴。又有石橋,長二十步。

烏嶺山 在縣東一百五十里玉亭鄉,接邵武界。嶺東接黃蘗山,嶺西有水,流入貴溪縣界。黃蘗山 在縣治南一百里玉亭鄉,與建陽縣界相連。出杉木。

金鳳山 在縣南三十里新政鄉。山有奇石,氣勢迴旋,如鳳鼓翼。

寶峰山 在縣南二十里新政鄉。廣袤數十里,與靈山、龜峰並峙。中有石亭,高七十餘丈,旁有石橋,長五十丈,廣二丈。

仙人城山 在縣南四十里新政鄉。有峰壁立,形如層城。相傳昔有仙人蛻骨於此,故名。其巔平有池,水澄冷可掬。亦名「赭石。」 唐顧況弋陽溪中望仙人城,有詩。

神石 在縣東南百餘步。橫出大溪,捍截奔流,縣治賴此無衝潰之患。

潭石 在縣上游十里許。其源東出鉛山分水,北至玉山鎮頭,演迤下流數百里,至是合之,渟匯而為重潭,潭中多異石。

石城巖 ,在縣西七十里,其廣可容萬人,上有石乳泉竇,或方或長,下有仙人跡。

南巖 在縣南十里。大石高聳百尺,壁鐫古篆二十三字,今漸剝落。

弋陽江 在縣東二十里。又名弋溪。源出上饒靈山,西流入縣界,又西流六十里入上饒河。《方輿記》云:「溪涯有大石,面如鐫弋字,因名。」

師溪 在縣東南一百四十里,入上饒溪。《方輿記》:「昔有隱士胡延居此,遠近師之,故名。」

明溪 在縣西二十里萬全鄉。源出貴溪縣界,南流一十里入縣界,又五十里出上饒溪。本名「弱水」 ,刺史孫成改今名。

桃花灘 在縣西四十五里。灘石橫絕,縷錯如桃花瓣,故名。

信義港 在縣東二十里太平鄉。源出邵武軍,北流五十里入縣界,流三十里入上饒溪。《方輿記》云:「港旁土地饒沃,人多信義,故名。」

重潭 在縣西南三里萬全鄉,通上饒河。舊《志》云:「春時有鯸鮧魚沿流從南湖而上,止於此潭。」 武石潭 ,在縣東三十里,有石雄踞溪滸,溪流觸石,匯為深潭。今汪氏世居,實據其勝。

貴溪縣

龍虎山 在縣南八十里仁福鄉。象山一支,西行數十里,乃折而南,兩峰相峙,狀若龍虎。《道書》稱「二十九福地」 ,漢張道陵煉丹於此。山下有演法觀、丹竈、丹井、飛昇臺、上清宮,在龍虎兩岐之

間,前對琵琶諸峰,其右為仙巖,爭效奇勝。縈紆一水,循巖而西,蓮花石橫塞水口,形勝炳靈,佳氣鬱積,真神仙窟也。今道陵裔世襲真人居之。唐吳均詩:「道士身披魚鬣衣,月明忽上青天飛龍虎山頭好明月,玉殿珠樓空翠微。」 宋江萬里詩:「鑿開風月長生地,占卻煙霞不老身。虛靖當年仙去後,不知丹訣付何人。」

龍窟山 在縣北七十里孝思鄉。山有龍井,有龍窟寺,歲旱禱焉。明正德間,姚源寇逸入山,剽掠殆甚。

鷹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仁孝鄉。壁立如屏,北接雞砦,南與黃岡諸山交搆惠安溪水循山麓屈曲注白塔橋流。按:鷹山以群鷹托巢得名,土人呼鷹為「崖」 ,亦稱崖山。

三峰山 在縣南二里。一名「天冠山。」 三峰相並,東連黃表巖,西接五面山,南北孤絕。明洪武初,歲大祲,邑人夏原友嘗即茲山施米,饑氓望以舉炊,既乃樓其巔。後人因名其山。

徵君山 在龍虎山前。按《張真人家傳》:「其遠祖張子明隱居於此,屢徵不起,故名。」

貴原山 在縣南五十四都。東連火燒嶺,南通光澤,西連昂山,北接鱖魚,廣七十餘里,內多良田美地,物產蕃庶,民俗淳厚,故名。山間居民成聚,曰「新豐街。」 葉夢得謁真西山,歸經此,呼酒獨酌,悠然有馬周之想,因題其壁曰「新豐」 云。藐姑山 在縣南七十里仙源鄉,上有封鬼洞、愨頭石,瀑泉飄若馬尾,灑雙鯉石下,經印石入三洪溪,其處有張開府祖壟,相傳「愨頭殞一石,張氏授一官。」

洞源山 在縣南八十里。一名鬼谷山,《道書》第十五洞天。世傳鬼谷子嘗於此修真,蘇秦、張儀、孫臏從之受學。有蘇秦臺、張儀井、孫家港云。五面山 在縣西南五里,東連三峰。山南一峰屹立,削成五面。元趙孟頫詩:「洞中即仙境,洞口是桃源。何殊武陵路,雞犬自成村。」

交山 在縣南七十里。廣八十餘里。物產民俗與貴溪諸山相類,但嵐氣太盛,居人多癭。自鳴山 ,在縣西五十里,邑鎮山也。山上有湖,湖上有藤,圍丈餘,上干雲霄。天欲雨則水湧沸,有聲如雷,故名。晉石孝子戮父讎於山麓,歿而為神,配享山靈。又名「神山。」

應天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仙源鄉。其山連岡疊阜,自閩而來。至是則魁然磅礡,為諸山之宗。繇山支分絡布為城邑,為聚落,為神明之居,不可一二數。宋淳熙間,陸子靜先生建精舍讀書其中,四方從學者如雲。鄉人彭世昌為創齋舍數十楹以處之。先生以其山形如象,更名「象山。」 學者稱為「象山先生。」 慶元二年,門人劉建翁立祠堂於精舍之前。元季燬於兵。明景泰壬申、先生九世孫崇請於都御史韓雍、即其舊址重建祠堂、以修祀事。

上袍嶺 在縣孝思鄉。相傳陳丞相康伯謁孚惠祠於此,更服上袍,故名。或以為馬廷鸞事。百丈嶺 在縣北八十里歸桂鄉。高百餘丈。舊有路通徽、饒二州,後以險絕廢。《鄱陽記》云:「長沙王屯兵於此。」

張鎮嶺 ,在縣西百里仁孝鄉。高二十丈。昔有賢士張鎮隱居於此,三聘不起。上出黃蓮,勝宣州所產,今無。

鳴琴丘 在縣西偏。一丘巋然,林木陰森,清流映帶。明夏伯承嘗創草堂於其上。

長廊巖 在縣南二里。相傳漢王表修煉之所。有煉丹井、洗藥池、飛昇臺。元趙孟頫詩:「修巖如長廊,下有流泉注。山中古仙人,步月自來去。」 徐巖 在縣南三里三峰山下,徐紹讀書處。其地林深水遠,洞穴幽邃,有巨石平坦突出山側如月,攀蘿可登以望遠。

龍口巖 在縣南三里。峭石壁立,飛泉二道直下,如龍噴然。元趙子昂詩:「峭石立四壁,寒泉飛兩龍。人間苦炎熱,仙山已秋風。」

積翠巖 在縣西二十里。《方輿記》云:「常蓄煙靄,與五面石相峙。」

仙機巖 在縣南,去龍虎山二里。上清溪西流十里。石壁峭立,列為二十四巖。上出雲表,下臨淵深,仰而望之,非插羽不可到。宋白玉蟾《題仙機巖》詩:「織就霓裳御冷風,玉梭隨手化成龍。天孫歸去星河畔,滿洞白雲機杵空。」

仙人石 在縣北孝思鄉。面瞰溪水,背負斷山,屹立若鐘形。其腹為巨洞,相傳有仙居焉,故名。偽漢陳友諒陷信時,民爭寨其巔,遺跡今存。翻經石 在縣南仙源鄉,世傳晉簡庵和尚嘗

坐石誦經

仙桃石 在縣南八十里。日映紅鮮,其形如桃。水簾洞 在縣南八十里。洞中可容數十人,洞口懸崖而下如垂簾。

風洞 在縣南五十里。洞口空狹,常有風氣噓吸,因名。

壁魯洞 在縣南八十里,又名西源洞。居絕壁之上,闊二十丈,內有小洞,不可入。白真人嘗指授漢天師神虎之法於此。唐皮日休詩:「劉根昔成道,茲塢數千年。毿毿被玉體號曰綠毛仙。」 芒洲 ,在縣東一里。舊產鬱金香草,今無。桂洲 、琵琶峰聳立震方,西折而為洲。洲之陽又適與琵琶峰對,而象暨雲堂諸峰,乃屏於陰洲,寔山水之會也。明大學士夏言先世嘗居其上。

薌溪 在縣東南五十步。洲出鬱金香草,故名。其源由玉山之鎮頭,合鉛山之分水,過弋陽,經縣治入安仁之錦溪,匯於彭蠡湖。

上清溪 在縣南一百里。其源有二:一發自分水嶺,北流經羅家洲,一發自南城縣高阜山,北流經梅潭,至人王渡,合而西流入於錦溪。須溪 俗呼羅塘港,以其水疾而駛,斯須而逝也。舊《志》云:「縣在須溪」 ,殆謂是歟。發源自光澤縣大源官山,東流百里,經火燒山,折而北流,受南鄉三十六源水,至中帆渡入薌溪。

鑿石潭 在縣西一里許。其涯有十二竅,各大一尺,深丈餘。巔舊有烈女廟,附會伍子胥渡江故事。今廢。

聖井 在縣東南八十里龍虎山,三井相連,一井在絕頂,人跡罕到,世傳「有龍居之。」 投金鐵重物則浮,楮帛輕物則沉,苟不精,盤旋而出,受之必泛物以酬水。黝黑中產異魚,雩者迎以致雨屢驗。

三台井 在縣南百里仁福鄉。三級相連,四時不竭,故名。

丹井 在貴溪縣上清宮門右。其水清淺甘香,雖旱不竭。

白水井 在龍虎山前。俗傳明永樂間有內臣謁之,少頃黃龍出現。

龍女井 在貴溪縣南九十里仙源鄉。俗傳昔有人見婦人櫛髮於此,追至其所,遂投井下。後人因求雨有應,故名。

義泉井 在貴溪縣南七十里仁福鄉。當入閩要路。里人涂氏鑿井引泉,作亭其上。真人張宇初題曰「義井泉。」

鉛山縣

鵝湖山 在縣北十五里鵝湖鄉。周圍四十餘里,蓋縣之鎮山也。諸峰連絡,若獅象犀猊,殆一二十計。最高處為峰頂三峰。揭秀《鄱陽記》云:「山上有湖,多生荷,名荷山。」 東晉時,有雙鵝育子數百羽,翮成乃去,更今名。唐大曆中,大義禪師植錫山中,雙鵝復還。山麓有仁壽院,乃禪師所建,今名鵝湖寺。唐張濱詩:「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栖對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東山 在縣東三里。翠微間有亭。宋紹聖五年,尹蘇堅題其額曰「儁遊。」 趙克夫治其地為東園。今廢。

天柱山 ,在縣東三十里,接下渠源。天柱名山,天下有四,茲其一焉。

錦屏山 ,在縣東五十里。山形壁立,如開圖障,亙三百步,崖石老翠,花木閒秀,入其間如登閬風。

鉛山 ,在縣西四里。一名「桂陽山。」 產鉛,縣因之名,今無。

薜尊山 在縣西五里。宋皇祐中嘗產銅,今無。馬塢山 在縣西七里。宋元豐中嘗產銅,今無。銅。寶山 在縣西南七里招善鄉。一名「七寶山。」 石竅中膽泉湧出,浸鐵成銅,天久晴,有礬可拾。宋建隆三年置銅場,今泉絕俱廢。

洪洋山 在縣南五里。宋治平中,嘗產青綠。政和年間即廢。

葛仙山 在縣南五里招善鄉,巍然作鎮。由山北真淨寺循澗且盡,始緣鳥道,至山之半,猶歷三十六嶪,一嶪一高,方至絕頂。有「上馬、下馬、試劍、息心」 等石。丹井、仙壇,為葛元福地。

芙蓉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仁義鄉。峰巒聳秀,縣境諸山之最勝者。

狀元山 在縣西北六里。宋狀元劉輝讀書地也。中分為路,東曰「桂林」 ,西曰「清風峽。」 本土山,輝始經之。洗土至骨,石多空嵌,中得巨礱,兩崖嶄

考證

巖寒氣逼人,有讀書巖,古藤皆數十丈,盤結左右,躡級而上,隨形賦勝,若小蓬萊。其下復偃津流為雙溪。

分水嶺 在縣南七十里。閩楚自此分流,故名。月巖 在縣東二十里戒珠院之右。石擁土中者甚富。巖高丈餘,如圓龕狀。前有天然石梁,由梁升,有雙柱。宋慶元四年,尉吳紹古得之,命今名。

八字巖 在縣西四里,即白石之巔。有「天成」 八字,極端楷。俗傳呂真人逐蛇入巖中,以劍畫成字。

積翠巖 在縣西四里。晉太始間,高將軍獵逐白鹿,至積翠巖。《方輿記》云:「積翠巖房蓄煙靄,五峰相對。自五峰以東,由斷玉峽二十餘步,有石屹立,名擎天柱。」 又一巖天成兩竇,如日月相對,名合璧。循右轉有雲壑、藏雲洞、玉麒麟,餘可名者尚多。宋慶元六年,趙不迂開闢。中為堂,望之如五雲縹緲間。後得拄杖泉,亦足用。

雲巖 在縣西十八里,直嵩山之前,松徑數百步始至其巔。兩崖崚層皆怪石,有蛟螭蟠狀。其上天窗寶蓋,不可形模。地勢漸高,道人為橋、為堂、為殿,皆因其次第。一穴可容百許人,若雲巖潝然而興,雲則斯須雨降,為禱祠之所。穴盡處有疊石室甚隘,云「初異物,以黃泥封之,與道人為界,泥今亦化為石」 ,指痕尚存。

清風峽讀書巖 ,在縣北十里。天成一龕,僅可盤旋。宋狀元劉煇讀書其中,手題「奎星狀元」 四朱字於巖石。今以水滌之,其朱益顯。

章巖 在縣北四十里,一石斗起,不開,巖竇如半規狀。中為宣梵院,巖心有石鏡一巖赤色,鏡獨如玉。往來題記殆遍。宋宣和間,洪芻、王師心刻表其上。

蕊雲洞 在縣東三十里。極山之巔,循澗六七里始至,有飛瀑臨其前。洞之口如門者三,中倚一石,若屏狀,周旋可轉,最後懸一龍首,水出不竭。由外而內,類碧玉池。中起蕊雲,縝密可玩。舊名「徐塢」 ,因其狀,更今名。

石城洞 在縣西二十五里。石門如城,傴僂而入,得石室明甚,四壁嶙峋,怪石皆作磬聲。又有石鐘,高不可擊。左一洞可容百許人。宋紹興間,耘山者因地陷得之。

燕洞 ,在縣西六十里。前臨澗水,必葦航可渡。洞口敞顯,中亦深明,直十餘丈,有石坐、石蓮之屬,其色黃,山巔石之瑰奇者清潤可愛,俗號「燕洞巖。」

紅羊石 在縣北十里梅家渡上。山巔怪石十數,或坐或立,若羊然。

九陽石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汭口。沿溪九山相連,無林木,色如生鐵,狀如覆釜,以「九」 數得今名。

黃檗源水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源出邵武界,沿流入於桐源。

桐源水 ,在縣南五十五里。源出邵武界,合眾流經縣三十五里至汭口。

車盤水 在縣南六十里。源出崇安分水嶺,沿流三十里,入於桐源。

上下渠源水 在縣南六十里,源出崇安界,沿流六十里入於桐源。

西湖 在縣南門外,舊名「江家湖」 ,旁有寺觀,中涵鵝湖山影。

清湖 在縣西二十五里清流鄉。其水縈帶如玦,瀅澈可鑑,故名。費鵝湖兄弟徙居焉。

焦溪 距縣百餘步。源出洋源山,沿流經縣治,循山溪嶺入於溪。水色黃,沾衣則腐,以灌溉不損物。

紫溪 在縣西南四十里。源出紫溪石壟,六十里入桐源。

雙溪 二水,發閩界,循鴛山流入善政鄉,山迴溪合,風氣攸止。明汪宗伯兄弟徙居焉。

大王潭 在縣西二十五里,為信河最深澄處。瓢泉 在縣東二十五里,形如瓢,宋辛棄疾名之。

葡萄井 在縣三十里汭口街。昔有葡萄生井上,蔓延於街,里人汲井泉以資灌溉。明洪武間塞。

石井 在縣北四里。巨石間有竇湧泉,匯為井,上結龕覆之,井上石文隱起錯縷,如蓮花倒生。縣多膽,水味澀,此獨甘,晝夜流不竭。溉田數百頃。唐光啟中,嘗賜額名「石井。」 宋朱晦翁詩:「一竇陰風萬斛泉,新秋曾此弄清漣。人言湛碧深無底,只恐潛通小有天。」 通判軍州洪芻有記。

永豐縣

排山 在縣東二十五里周安鄉。山形排列如屏。《地理志》云:「出將富貴,綿遠不絕,周氏世家焉。」 宋有世傑者,為東南第二將,端禮者,為江南第十將,至今人尚氣岸,蓋茲山所鍾云。

雨石山 在縣東三十里周安鄉。石崖撐空,有巖洞,旱禱嘗雨,故名。

仙人掌山 在南三十五里。自蔣峰發脈,周迴四里。山頂石峰壁立,其側有裂痕如印掌。覆船山 ,在縣東十里。上有泉眼八十四,冬夏不竭,溉田萬畝。今泉眼存者僅三四耳,以其形似覆船,故名。

靈鷲山 在縣東三十里周安鄉。上有光相洞,兩崖如削。其西有寶積院,張忠文衣冠墓在焉。墓前又有《鄭威愍公廟》,以張同祀。

鶴山 ,在縣西二十里周安鄉。高八十餘丈,週迴六十里,有龍井,天欲雨則白霧上騰,人以為驗,旱禱之多應。

永豐山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山如石囷,下瞰溪流。傳云:「山生石乳,赤則歲旱,白則年豐,故名永豐。」

松峰山 ,在縣東七十里永平鄉。其山高百丈,周圍百餘里,東即浙西界,山嶺有龍湫,遇旱禱之輒應。

雙門山 在縣東三十里周安鄉。兩峰並峙,望之如門,高五十餘丈,周圍各二十餘里。東接衢州,北連玉山,有水東南流入玉山界。

三巖山 在縣東六十里周安鄉。高三百餘丈,周圍七十里,屹立孤高,六石峰相望,群山皆處。其下有三石巖,寬廣五六丈。三巖院建其中泉澗淵深,俗傳有龍蟄焉,旱禱則應。

星石山 ,在縣東二十五里永平鄉。俗傳避黃巢之亂者嘗往,其巔有藏金焉。今夜分每見火光。所謂「夜識金銀氣」 ,其此類歟?

青金山 在縣西二十里崇善鄉,接上饒境。三峰鼎峙,最秀拔。

釣臺石 在縣東十里東懽橋上有石巋然,上可坐十數人,形類釣臺,故名。

永豐溪 一名「乾封」 ,發源建寧盤亭,入永豐縣界,流三十里與雙山、柘陽溪合。十里至四都,與杉溪合。又十五里至縣前,直抵上饒龍潭,與玉山水合流。

永平溪 ,在縣東四十五里永平鄉。岸多杉木,一名「杉溪。」 四十里入永豐溪,合扺上饒。

卓鍚泉 在縣周安鄉博山寺。後唐紹國師開基於此,因無水卓錫得泉,故名。

興安縣

重山 在縣北八十里。重巒疊巘,岧嶢巀嵲。宋謝文節公築室讀書於其上,因號「疊山。」 今書院遺址尚存。

巖山 勢由重山來,迂紆昂伏數十里。再折而南,平巘絕壁,谺然嵌谾,可容萬人。有石泉,甘美可愛。

赭亭山 在縣東五十里。山形方正如削,望之亭亭,其色赤,無林木,旁一小山相肖,曰小赭亭。俗稱「東漢李恂封赭亭侯」 ,即此也。今義居李氏,蓋其後唐末黃巢之亂,人多避難居焉。

黃山 ,距縣六十里,與筆架峰相連。上有巖,可容千餘人,常避亂於此。

天台山 ,在縣東四十里,有古剎,踞巨石上,樓閣崚嶒,駕空峭立,由石梯循級而登圭峰、赭亭、鶴石諸山,可一望了了。左右有一線天、鴛鴦、蓮花屏風諸異石,刻「虎嘯」 二字及呂仙像於壁,遊人多留題焉。

橫峰 在縣東四十里太平鄉。高二十餘丈。其下居民稠密,多以陶器為業。

筆架峰 在縣六十里,由笄尖蜿蜒而下,矗起三峰,形如筆架。

岑山巖 在縣北二里許。石洞空闊,洞中有觀音閣、金剛樓、鐵瓦觀。門前有石穴,出水最清,名「介泉」 ,凡遊者濯纓於此。崖後有石獅、石象、石鯉諸形狀,有一滴泉,大旱不絕。有仙人墓,宛如冢。傳為仙巖慧庵上人卓錫所在。

清流石 在岑嶺。泉流甚清,舊刻「清流」 二字於石,有亭。知縣劉一貫建。

南源 在縣葛源內,四山高聳。唐進士鄭畋居於此。。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