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871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七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百七十一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七十二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七十一卷目錄

 南康府部彙考五

  南康府祠廟考二寺觀附

  南康府驛遞考

  南康府兵制考

  南康府物產考

  南康府古蹟考一

職方典第八百七十一卷

南康府部彙考五 编辑

南康府祠廟考二寺觀附  府志 编辑

都昌府

新開寺 在治西南。唐開元中,僧馬祖建。此地原無寺,故名「新開」 ,遭元兵火廢。明洪武十五年,僧惟照於舊址重立堂宇,開僧會司。萬曆改遷學宮於寺址,而移寺於治東之學基。萬曆甲寅,始遷學宮於小南門外,其學基改置匯東書院。崇禎十三年,復改移寺於治西,書院基即今址。《金山寺 》在治東北三十里太平鄉。唐僧虛英欲立寺於此而無名,夜夢四圍山巒放光如金,遂名金山。明洪武二十四年併歸台山、靈溪、嘉瑞、周溪以為東林。

重興寺 在治東三十里匯澤鄉。唐僧拭眼常樂建。先名「寶雲山重興院」 ,後歸併。

靈溪寺 在治東三十五里。舊傳其地旱則引大沙湖灌溉,水湧不竭,或云「漢梅福隱此。」 常樂寺 在治北四十里義風鄉,唐拭眼常樂師創基,江州刺史王叔英建。其地接蘇山之脈,山深院靜,人常清樂,故名。後歸併。

白塔寺 在治北四十里桃源鄉。其地自蘇山發脈,門迎湖水,古有白塔,因名。赤眼禪師隱此,後歸併。

嘉瑞寺 :在治東四十里新城鄉。唐僧贊建,以「鳳凰山」 借意,因名。

禪山寺 在治東四十五里,新城鄉四都陽儲山之陰。以禪寺立此,因名。又名「白雲庵。」 多山水之勝。

佛興寺 在治東六十里孝行鄉。唐馬祖建,丞相江古心重修。內有銅像三座。

多寶寺 在治西六十里桃源鄉,唐開元中建。初名「伏牛院」 ,後歸併。

龍池寺 在治西六十里義風鄉。唐僧英建。其山泉迴曲,引入寺前水池,因名。

臺山寺 :在治北八十里清化鄉。唐僧崇建。其山形如臺,因名。後併入金山。

周溪寺 在治東八十里新城鄉,唐僧贊建。其地四山開合,山外河水環流,因名。

報恩寺 :在治北六十里白鳳鄉。宋演師朔,朝夕香火祈禱,以報四恩。

蕢湖寺 在治北八十里清化鄉二十八都。團峰寺 在治北五十里十七都。

棘池寺 在治東橫塘坂九都。崇勝寺 在二十七都。《鸛巢》。

餘慶寺 在二十都

大清觀 在治東十五里匯澤鄉一都。舊為道院。明景泰間,都紀熊希道重建。

顯福觀 在治北四十里,桃源鄉四十一都元辰山下。內有奉母庭、丹竈、劍池。明景泰間,都紀熊希道重建。晉蘇耽居此山修煉,上有仙跡。清隱禪庵 在邑南山嶺,久圮。明嘉靖間,善士邵義道立。

《蘇許庵 》:在匯澤鄉大機山巔。

「武安庵 」 :「在燒香山巔。」

二賦庵 :在治東七里,僧古愚建。

「白雲庵 」 在芙蓉山巔。

篁竺庵 原名《龍王腦》,今改《篁竺峰》。

禪林庵 「《陽儲》山巔。」

《廣福庵 》「黃沙灘東岸。」

朝陽庵 一在淍池湖上十都,一在元辰山麓長寧鄉。

如來庵 《平池湖》上十都。

淨業庵 在十都王婆壟。

隆宮庵 在二十都黃金鄉隆宮山。

《漂水巖》庵 在黃金山。

蟠沖庵 在呂公嶺下

佛殿庵 在佛殿山清化鄉。

聖仙庵 在二十四都三尖源上。一在呂公嶺上。

九龍庵 在二十四都三尖源下。

茶庵 在二十四都曹家港。

淨樂庵 在十七都

觀音庵 :「在《島山》。」

新庵 在九龍山孝行鄉。

鳴山庵 在十七都

《太陽庵 》在太陽山新城鄉。

青雲庵 在下馬嶺青腦上。

尼陀庵 「在泥塘山。」

水月庵 在六都

如來庵 在治東十八都靈鷲山,僧務空建。普顯庵 在治東七都黃梅嶺,僧海法建。萬壽庵 在治東三十二都陳湖嶺,僧寂明建。普照寺 在治東三十都,僧道慧建。

淨業庵 在治東十都八十里,僧淨虛建。圓通庵 在治東十里赤石嶺下,僧尊理建。《大山庵 》在四都鳳凰山,僧等此建。

鳴山庵 在治東十五里。

蘭若庵 在治北六十里三十八都。僧普善修建。

建昌縣

上元院 在縣治東北半里,久廢。

金粟庵 在城隍廟右,今廢。

永興祠 在隆道觀側

《地藏閣 》「在縣東關」 ,僧退菴建。

壽樟庵 按舊志有「壽樟亭,在縣西百步許,宋嘉泰辛酉,縣令趙時通建。」 今樟在縣城東,為楊柳津上游,濱河霞蔚,爽氣天開。

大果寺 在西門外,舊在縣東一里,唐大曆間建。寺有梨樹,結實如斗,故名。

修江寺 在縣西一里。唐建,今廢。

尊勝寺 在北門外。元泰定間,邑人燕覺道建,基址施自馮氏,內有馮坦然居士像在焉。智顯寺 在永豐鄉,舊名「長興」 ,唐建,今廢。通濟庵 在永豐鄉,興自唐宋。明初,艾弘憲、王邦國捐資構址重修。今住持僧獨露、守渡、施茶、長林庵  、福聖庵  、永興庵。

永慶庵  青林庵 俱永豐鄉。

石潭院 在嚴埠。宋熙寧中,縣尉李麟創建,今廢。

寶壽寺 ,宋僧鴈門建。

多寶寺  。《蛇城寺  》。《長慶寺》。

醴泉寺 俱寧遠鄉

華曇院 唐會昌中,僧常建。

豐安寺 明李夢陽、王世懋過此,有詩。

「白塔寺  。」 《松峰寺  》《鄧師臺寺》。

長寧寺  虎靖寺  廣化寺 以上俱豐安鄉。

石符寺 ,宋僧善能奉敕建。明僧秉初、湛元師徒重修。

泗洲寺 宋治定間,僧宗道建。明正統四年,僧道隆修。

淨林寺  、西灣寺  、法慧寺。

石湖寺  。古塘寺  。《廣恩寺》。

琉璃寺 以上俱「釣臺鄉。」

雲居寺 唐元和中,僧道容創建。中和間,鍾王奏賜額曰「龍昌禪院。」 宋祥符間,改賜「真如禪院。」 有仁宗飛白書。明萬曆間,僧諸緣奉敕建,賜滲金佛像、繡幢、經函、御書扁額柱聯。

雲居仰天坪 顓愚禪師塔院。嗣法如璽、音可、正印、妙明等建。

瑤田寺 唐僧道融建,明僧復初重建。

顓菴 僧自常建

崇福寺 ,宋僧雁門建。

龍溪寺 宋淳熙間,僧朗節建。明洪武間,僧法通修。萬曆間,僧常錦重建。

遊壟淨覺寺 宋立。明萬曆間,僧如淨重修。朱統鎬助田百畝,米入僧戶。

隆道觀 ,在日中橋東。舊名「玉真」 ,為女冠所居。陳大中中建,後改今名。宋嘉熙間,道士王太和修。元燬,至正乙巳年,道士胡添常建。明初,改為叢林。正統十三年,道士范希仙鼎建通明殿,講《鄉約》於中。崇禎丙子,知縣李長庚修。

皇清康熙十年,知縣李道泰重修。

崇真觀 舊名「元真」 ,縣東一里。晉興安間,道士陸元靜建,元廢。

冷水觀 中有「冷水臺」 基,縣西二里。世傳吳猛遊息之所。泉水清冽。晉太康間建,元廢。

廣福觀 在縣南四十里。舊名「壽聖。」 世傳許旌陽於此卓劍斬蛇,地上飛泉湧出成井。時有赤鳥飛翔,更名「赤鳥。」 宋靖康中,道士余道大修。明正統間,道士陳碧雲修。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李道泰修

茶嶺觀 舊名通真,在縣西南六十里。世傳旌陽插柏枝於楮樹為記。晉道士郭德閑,建七靖觀 。《舊志》載:縣南十里中有旌陽手植老柏,尋改名「妙明。」 廢失址。

吳仙觀 在縣西七十里,宋道士潘貴建。《安義縣》。

大唐寺 舊名「惠因院」 ,在縣北。唐大曆元年,馬祖禪師建。元廢於兵。明洪武元年,僧繼承重建,扁「大唐寺」 ,復圮,知縣楊三省重修。

皇清知縣陳㻶鼎建。

龍文寺 在縣文明門外。崇禎初,僧冰如建。龍隱寺 ,在縣北三十里。

南源寺 在縣東南四十里依仁鄉。宋楊可逸、可遵兄弟建。今廢。

黃梘院 在縣東二十里控鶴鄉。唐大順元年黃羅尊者建。元廢。明洪武元年僧正法重建。洪源院 在縣東三十里依仁鄉。唐大曆七年馬祖禪師建。元廢。明洪武元年僧圓明重建。招賢院 在縣南二十里。唐天寶初僧宗啟建。今廢址存。

龍澤院 在縣南二十里南昌鄉。唐太和僧靈巖建,宋廢。元天曆中僧永宣建。元兵廢,址存。上三教院 在縣城南二十一里南昌鄉。梁天寶間僧碧溪建。宋太平興國重修。元廢。今存其址。

龍潭院 在縣南二十里南昌鄉。唐中和元年丕禪師建。宋元重修。後兵廢址存。

觀音院 在縣南二十三里南昌鄉。宋紹定間僧無能建。元至和中里人黃普重修。元廢址存。上舍院 在縣北三十里卜鄰鄉。宋治平間僧竹隱建。元至和中僧本中修,廢址存。

僧伽院 在縣北二十里卜鄰鄉。宋宣和中僧法因建。元至和間僧無量重修,元廢於兵,址存。保壽院 在縣北三十五里卜鄰鄉。隋仁壽間僧本初建。唐景福初里人余忠修,廢址存。馬祖院 在縣北二十五里卜鄰鄉。唐大曆五年建,宋紹興中廢。元大德初重修,後廢。

西林院 在縣北三十里卜鄰鄉。宋天聖間,僧覺玉建。今廢址存。

興福院 在縣南十里安義鄉。唐天寶間,僧興教建。今廢址存。

甘田院 在縣南八里安義鄉。宋紹興間,僧瑩徹建。今廢址存。

後緣院 在縣東四十里依仁鄉。唐龍紀初,僧淨心建。今廢址存。

正法院 在縣南九里安義鄉。宋開寶初,僧堅真建。今廢址存。

彭山院 在縣東四十里依仁鄉。唐光化間,僧日曉建。今廢址存。

新興院 在縣東三十二里依仁鄉。唐先天初,僧清虛建。今廢址存。

惠濟院 在縣東三十五里依仁鄉。唐天寶五載僧雲松建。今廢址存。

樟源院 在縣東三十三里依仁鄉。唐大曆間,僧紹南建,今廢。

保請院 在縣東四十里依仁鄉。梁天監間,僧道弘建。今廢址存。

永安院 在縣東二十里控鶴鄉。梁天監間,僧陽谷建。今廢址存。

夏蓮院 在縣東二十里控鶴鄉。宋永豐六年,僧少昌建,元廢址存。

資化院 在縣東二十四里控鶴鄉。晉義熙中,僧妙善建,元廢址存。

香田院 在縣東二十里控鶴鄉。梁大通間,僧妙廣建。元廢址存。

下青蓮院 在縣東二十一里控鶴鄉。宋天聖間,僧衍祖建,元廢址存。

安福院 在縣北二十里卜鄰鄉。宋宣和間,僧善能建。元廢址存。

定業院 在縣南一十二里南昌鄉。梁天監間,僧起群建,元廢址存。

通濟院 在縣南二十里南昌鄉。唐天祐間僧達宗建。宋咸平間僧寒潭重修。元廢。今為民址。崇慶院 在縣南二十里南昌鄉。唐先天間僧清澹建。元大德中僧自然修。元廢。今為民地。下三教院 在縣南十五里南昌鄉。唐大曆間僧碧泉建。今為民地。

寶林院 距縣一十五里南昌鄉。宋建炎間,僧惠明建。今廢址存。

無量院 在縣東二十里控鶴鄉。唐龍紀間,僧碧溪建。今廢址存。

中臺院 在縣東二十五里控鶴鄉。唐天寶間,僧淨寧建。今廢為民址。

黃田院 在縣東二十里控鶴鄉。唐天祐間,僧迪智建,今為民址。

查溪院 在縣東二十里控鶴鄉。唐大曆間,僧悟真建。今為民地。

南津院 在縣南五里安義鄉。宋隆興間,僧致靜建。元廢。今為民地。

寧國院 在縣南三里安義鄉。晉義熙間,僧林谷建。隋廢。今為民地。

新陂院 在縣東三十里依仁鄉。唐大中,僧巖谷建。元廢。今為民地。

黃城院 在縣北二十里卜鄰鄉。唐天祐間,僧超生建。元廢。今為民地。

南明院 在縣東南三十里依仁鄉。唐景福二年,黃羅尊者建。舊名「南坑」 ,元廢,明重修。

開陽院 ,在縣東三十里依仁鄉。唐大曆五年馬祖禪師建。

甘竺院 在縣東北二十里卜鄰鄉。唐大曆五年馬祖禪師建。

建寧院 ,在縣西北二十里卜鄰鄉。唐大曆二年,淨曉禪師建。今為民地。

開先莊 在縣東南四十里依仁鄉,即星子縣開先寺分立。前有鄧仙壇,右有梅仙觀。

聖水堂 在縣北三十里。明萬曆間,道人戴八四結茅居焉。嗣後,僧一恆創寺於上。寺踞山頂,前有塘,大雨不溢,久旱不涸。有魚四足,能陸地飛走,俗呼為「龍魚。」

三元殿 在河南一里,明萬曆中建。

崇真觀 在縣南十里安義鄉。一名「廷真」 ,晉許旌陽遊息之地。宋紹興二年,道士黃泰逸建。元廢。至乙巳道士龔茂林重建。明正德十五年,改移縣治西。歷久傾圮,今重修。

梅仙觀 在縣東三十里依仁鄉。漢梅福得道之所。元至正四年,道士廖道成建。

太平觀 在縣東三十里依仁鄉。梁大通三年道士周月潭建。後廢基存。

逍遙觀 在縣東南二十里控鶴鄉。晉許旌陽遊息之地。宋元祐元年,道士徐自澄建。

老君觀 在縣東南十五里控鶴鄉。漢梅福煉丹之所,山頂有石室。元至元十六年,道士李春智建。

全貞觀 在縣北二十里,順治年間建。

台山庵 在縣西南五里。台山堰,居其下。邑紳周志偉建。

《上杉石壁》庵 在縣東四十里依仁鄉西山頂上。

延福庵 在縣東三十里依仁鄉。宋紹興間,僧月林建。今廢址存。

石觀音庵 在縣東三十里閔坊埠上臨河,因渡涉多溺,居人即山石刻佛像以鎮之。

鳳凰庵 在縣東五里。明嘉靖年間建。天啟、崇禎年間重修。

雲嶺庵 在縣東三十里大唐寺,僧法正建。「接引庵 」 在縣迎恩門外,僧匡醒建。

南康府驛遞考        府志 编辑

星子縣

匡廬驛 按《通志》「在府治南」 ,今廢。

總鋪 在府治前

錦屏鋪 在府治西十里。

清風鋪 舊名「紫霄。」 在治西二十里。

龍山鋪 在治西三十里。

黃花鋪 舊名「西山。」 在治西四十里。

茆橋鋪 即德安界。在治西五十里。

桃花鋪 舊名「中館」 ,在治北十里。

甘棠鋪 在治北二十里。

明月鋪 在治北四十里,舊名「吳障。」 各為屋三楹,旁列兩廂,繚以周垣,門外榜曰「某鋪」 ,各設司兵以急遞焉。

都昌縣

團山驛 按《通志》,在縣治西南,今遷。

總鋪 在治前

黃蜂鋪 在縣西北二十里。

左蠡鎮鋪 在縣西北四十里。

哲橋鋪 在縣東北二十里。

石牛鋪 在縣東四十里。

長林鋪 在縣東六十里。

井田鋪 在縣東八十里。

長嶺鋪 在縣北十里

曹家嘴鋪 在縣北三十里。

赤石嶺鋪 在縣東十里。

南橋鋪 在縣東三十里。

長山坳鋪 在縣東七十里。

建昌縣

冷鋪 一在縣治背,一在府館旁,一在錦山巷口,今廢。

長亭鋪 去縣一十里

上遼鋪 去縣二十里

察理鋪 去縣一十里

林田鋪 去縣二十里

灘溪鋪 去縣三十里

藕岡鋪 去縣西二十里。

土坪鋪 去縣四十里

磨崖鋪 去縣八十里

石井鋪 去縣二十里

十里鋪 去縣北十里

驛南鋪 去縣二十里

塔水鋪 去縣三十里

豐安鋪 去縣四十里

蛟蜂鋪 去縣六十里

安義縣

總鋪 在縣治右側

黃城鋪 在縣北十里

烏溪鋪 在縣北三十里。

山溪鋪 在縣南二十里。

筲箕鋪 在縣南二十五里。

按:《通志》驛站項下,除康熙八年裁減外,原額連受協走遞人夫三百五十三名半,新興驛夫三十二名,協濟團山驛夫一十四名半,差馬九十九匹半,新興驛馬八匹,協濟團山驛馬四匹半。原編驛站各款,共銀一萬一千五百二十五兩七錢,內已復存設支解銀九千二百二十兩五錢六分,見候復還補足原額銀二千三百五兩一錢四分。

南康府兵制考    通志府志合載 编辑

本府

南康營 駐防南康府。原額經制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馬步戰守兵丁三百三十六名;今奉文新定經制,止留馬步戰守兵丁二百二十名。按《府志》:「南康營於順治六年新設,康熙八年更定。」 舊有守備公署一所,營房二十間,在府治南儒學右。因年久衙舍圮壞,今暫寓民房。

中軍廳 :在府治西,布政分司基地。康熙六年建。

演武場 在府治東關外二里許。有演武亭,後有「關聖廟。」 康熙二年,題請動支本營節年朋扣銀六百七十一兩六錢四分七釐一毫。打造沙船二隻、虎船十隻并安義縣打造虎船一隻見在本河應差。

瀦溪汛  、謝師汛  、長嶺汛。

青山汛 :已上四汛,屬星子縣地方。

黃金嘴汛 、磯山汛  、左蠡汛。

土目汛 已上四汛,屬都昌縣地方。

蘆潭汛 屬建昌縣地方。已上共九汛,每汛營房各三間,虎船各一隻,瞭望臺各一座,俱係該縣修造,南康營撥兵巡防。按舊志,水寨二處:一曰磯山寨,上自柴棚,下至屏風;曰東北哨;曰瀦溪寨,上自蘆潭,下至青山;曰西北哨。各設哨官一員,水兵二十四名,哨船一隻,并無烽堠臺堡。今改為九汛。

都昌縣

防守營廨 在縣小南門外,離城三十步。弁目一員、兵丁五十名、哨船一隻。

蔡家嶺營房 在縣東北七十里。弁目一員、兵丁三十名。係陸汛,不用船隻。

黃金嘴營房 在縣東南二十里。弁目一員、兵丁二十名、哨船一隻。

大磯山汛:營房 在治西南十里。弁目一員、兵丁二十名、哨船一隻。

左蠡汛營房 在治北四十里。弁目一員、兵丁。

十名哨船一隻

土目汛營房 在治北六十里。弁目一員、兵丁十名、哨船一隻。

演武場 在治東一里許。

本縣兵,舊額奉編土著精兵一百名,內將一名輪充兵長約束,分為四門,盤詰巡更,防守城池。

皇清初、裁汰止存四十名、改「編垛夫。」順治十八年、奉

撥九江鎮標弁目一員、勁旅八十名到縣駐防。內分三十名於二十四都蔡家嶺係陸汛,不用船隻;餘五十名在縣,設立營房一所,弁目居住,兵分各門,與前項垛夫共襄防守。又奉文撥南康營弁四員,分防四處兵目,居民頗稱安堵。按《縣志》,兵防漢唐無稽。宋時因湖多盜,有大磯山巡兵寨、左蠡水寨,後設新寨。文公朱子以其徒費廩帑,力請罷之。其後水寨二處:一曰磯山寨,上自柴棚,下至屏風,曰東北哨;一曰瀦溪寨,上自蘆潭,下至青山,曰西北哨。各設哨官一員,水兵二十四名,哨船一隻,亦無烽堠臺堡。明制,防守民兵,原編二百五十名,後裁五十名。其二百名以四十八名充弓兵,隸柴左;以四十五名充民壯,以一十一名充捕兵,以十名充精兵守鳳山嶺;以一名充哨長,餘精兵八十五名供縣用。立兵馬司五,分駐各門:大東門兵馬司、北門兵馬司、小西門兵馬司、大西門兵馬司、小南門兵馬司。外標石、黃金嘴、大磯山、左蠡、土目、蛇山、界石七寨,哨船七隻,水手十四名。

皇清舊額。奉編土著精兵內以八十五名、哨長一名。

供縣用,分守各門。又撥十名守鳳山嶺,共九十六名,將鳳山嶺精兵調回,共計九十六名。內以四名充把總,實九十二名。順治年間,改編《全書》,裁去三十六名,實存六十名。內以二十名改編防守。黃金嘴、周溪等處湖汛民兵,以四十名,改編城守垛夫。順治十八年,奉文撥九江鎮標弁目一員、勁旅八十名到縣駐防,內分三十名守蔡家嶺,餘俱住城。立營廨一所,弁目居住,兵分四門,與前項垛夫共相防守。又奉撥南康營弁目兵丁,分防柴棚、黃金嘴、大磯山、左蠡土目五處,各汛營房三間,哨船一隻,望臺一座,俱本縣修造。南康營撥兵防守。至康熙十一年,九江委撥把總徐宗勝領兵五十名防守。十二年,蔡家嶺營汛裁,十三年,更換千總湯文甫,率兵五十名防駐。十四年間,更調九江水師營遊擊徐天堯,領兵二百名駐防。十六年,更換守備王愛民,仍領兵二百名駐防。十八年,九江改立營制,更調協標把總王成,領兵七十名駐防。二十年,撥換把總陳廷鸞,留兵六十名駐防。二十三年,更調守備周勇,領兵二十名駐防。二十四年,把總張甫領兵二十六名駐防。

防守營廨 ,在治大南門內,東向。康熙二十一年間,買趙翰士地,建造營署一所,前後二重,共計一十二間。現在防官居住。

大東門舊有兵馬司,今廢。康熙十八年,買余及生地建營房五間。

北門舊有兵馬司,今廢;近買吳氏地,建營房五間。

小西門兵馬司現存。今買石人地建營房五間。大西門舊有兵馬司,今閉。

小南門舊有兵馬司,今廢。近買余仲珍地,造營房五間。

本縣新募精兵,自二十二年防兵內頻奉裁撥,值鄰封告儆,邑侯曾公以孤城兵弱,守禦為難,請兵,復慮病民,乃捐俸召募得土著精兵六十名,與前項垛夫四十名,共計一百名,各給弓矢火器,不時練操。每五十名內立一長以統之。演武場 在治東三里望湖嶺下。正德九年,知縣胡恩始創建閱武亭於上,左築旂纛臺。萬曆四年,知縣陳舜咨創建石坊一座,上書「演武」 二字,輪廣三十畝。今並廢。

建昌縣

三谼灘營房 康熙二年,知縣馬驊搜獲山盜,申請立汛。

教場 舊址在東門外,瀕河。隆慶間崩陷,萬曆間,知縣費价改進十丈為「演武場。」 「閱武廳」 ,《安義縣》

防守營廨 在縣治西。康熙年間,知縣陳㻶建。演武場 在縣治東北一里許。明正德十五年,通判林寬建。

南康府物產考        通志 编辑

食貨屬

匡茶 :香味可愛,茶品之最上者。

「葛布 」 ,出星子縣。

棉花   苧蔴 各縣俱出,絹 出都昌縣,生絲堅厚。

生薑 出都昌縣

石斛 出星子縣

半夏   、百合   、《香薷》

木棉   、棉布   、苧麻

苧布   ,葛絲   葛布。

土絹   、香油   ,麻油。

柏油   、豆粉   、蕨粉

靛    、木炭   、菜、油。

柿油   、桐油   、蛤粉

《土紬   》,松    綿紬 出都昌,建昌,春布 出安義。

紫金藤 宜療風損。出《建昌縣》。

石花魚 ,諸龍潭俱有之。

羽毛屬

白鷴 ,即越裳氏白雉也。白質、黑章,尾長,距嘴純丹,最為可愛。然不常見。

鹿   麂 ,亦麞類也,皮作《履舄》為佳。

南康府古蹟考一       府志 编辑

本府。星子縣附郭。

舊魚門縣基 在郡西五十里走馬湖中,今石街尚存。南路通建昌,西通德安縣。

保定水軍上萬戶府 。宋增置。其屬有中山、大都等十八翼。

鹿眠場 在白鹿洞書院右。

酒務 按《文獻通考》:「熙寧十年以前,歲辦七務,十年以後,改為四務。」 今通貨橋南猶稱前務,是其一也。

行用庫 在縣西二百五十步。明洪武八年,知府安智建,今廢。

栗里 在黃龍山北麓,晉陶潛所居故里。杏林 去府城西二十五里醉石東,董奉賣藥,種杏成林。

三石梁 在府西三十里廬山上。長數丈,廣不盈尺,杳然無底。世傳晉吳猛與其弟子躡石梁而渡,見金闕玉房,有老人坐桂樹下,以玉杯盛甘露漿與猛。猛弟子竊一寶器,須臾雲霧晦冥,梁化如指,猛令送還,乃手引諸徒,閉目而返。搗藥白 ,在白鶴觀側,唐道士劉焜成搗藥處。清暉樓 在府治西南,取謝靈運詩「山水含清暉」 之義。

彭蠡樓 即彭蠡門。宋郡守方岳建,今廢。愛江樓 在石堤上。宋郡守史文卿建,今廢。和風樓 在郡東南一里里江館。郡守史文卿建,今廢。

星子樓 在府治西南半里。宋邑令李通建,今廢。

聖旨樓 在白鹿書院中,宋咸平中建,今廢。朝真閣 ,朱文公建,理宗書「朝陽閣」 三字。重湖閣 ,在府治南。前瞰揚瀾左蠡,極目湖波,與天相接。

仁樂閣 在郡圃。宋郡守徐思回建,今廢。應真閣 ,在棲賢寺內,今廢。

文昌閣 在郡學。宋郡守趙彥騠建,今廢。雲錦閣 在郡圃。宋郡守孫嗣祖建。取李白詩「屏風九疊,雲錦張義。」 今廢。

御書閣 在郡學。宋郡守程師孟建,今廢。漫浪閣 在神林湖東岸。宋劉壯輿建,自號「漫浪翁」 ,今廢。

聖經閣 「在白鹿洞書院」 ,今廢。

雲章閣 在「白鹿洞書院。」

鄭元素書堂 在羅漢寺東南,今廢。

李庭筠書堂 在金印峰下。庭筠構堂於此,後舉進士,歷官四門博士,今廢。

劉軻書堂 在凌雲峰下。軻,徐人,天寶之亂,隱廬山萬杉之東,建草堂讀書。後登第,歷官史館修撰,有文名。《東西二林碑記》,多其手筆。後其址廢為凌雲庵,今庵亦廢。

柳宏書堂 在紫霄峰下。宋柳宏,建昌人,舉進士,為江州德化令,過廬山,愛之。後官九卿歸,築書堂於此,今廢。

劉弇書堂 在凌雲峰下。弇,廬陵安福人,元豐

進士堂今廢

石室書堂 陳準建,在師林石壁間。文公扁曰:「石室書堂」 ,今廢。

真節堂 舊在郡治。宋徐師回為守,因庭有八杉,故建堂以「真節」 名之,蘇轍為記。後朱熹至,求其遺跡不存,獨廳事南有堂無額,而庭中有老柏焉,生意殆盡,而屹立不僵,如志士仁人更歷百變而凜然不衰者。因取「真節」 寓之此堂,以彷彿前賢之意。今廢。

愛堂 在棲賢寺側。宋郡守祖無擇,能愛民,嘗游棲賢,既去,民為建堂。今廢。

廣生堂 在郡南福星門外。郡守史文卿建,今廢。

雙清堂 「在郡治西」 ,今廢。

獨善堂 在後山,陳德方所居,黃太史名而書之。宋淳熙間,又名其坊曰「兼善」 ,今廢。

冰玉堂 在愛蓮堂左,宋郡人劉渙故居。渙字凝之,蘇轍嘗曰:「凝之父子,廉潔不撓,冰清而玉潤。」 鄉人因以名堂。張耒有記。

梁太子書堂 在府西一十五里。梁昭明太子統性愛山水,讀書於此。

李太白書堂 ,在青玉峽西一里。白過此,愛其峭峻,歎曰:「天下壯觀也。」 因築堂讀書於此。杜子美贈白詩曰:「匡廬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遂因以傳焉。今廢。

李逢吉書堂 在凌雲峰下。朱文公熹惡逢吉為人,有詩云:「竹帛有遺臭,桂樹徒芬芳。」 今折桂寺是也。

《薛溉書堂 》在凌雲峰下。

文獻堂 宋劉彥成十二世孫野,唐建,江文忠、彭文定見其圖籍之盛,因名。

六老堂 在府後廳面「五老峰」 ,宋郡守趙師夏建。

愛蓮堂 在府治後。宋郡守周敦頤性愛蓮,有《愛蓮說》,後人為作堂。

「就日堂 」 在五老門外。宋郡守方岳建,今廢。「瀟灑亭 」 在郡圃祖無擇建,今廢。

修白亭 在臥龍庵旁。文公建,今廢。

詠歸亭 :在郡圃。郡守趙彥騠建,今廢。

致爽亭 在郡圃。宋郡守祖無擇建,今廢。芳麗亭 在郡圃。郡守孫嗣祖建,今廢。

面面亭 :在郡圃。郡守史文卿建,今廢。

蒼翠亭 在郡圃

望雲亭 在歸宗寺前。沃壤平曠,禾黍暢茂,望之若雲。今廢。

回春亭 在郡圃,取文公「共喜巧回春」 詩義。今廢。

五老亭 :在郡圃。郡守孫喬年建,蘇東坡書額,今廢。

漱玉亭 在府西一十里。宋僧若愚建。瀑布泉落龍湫,流經於此,縈亭而出,有如漱玉。開先寺僧支石梘凡數十,接引從寺前流入於湖。蘇軾詩:「高巖下赤日,深谷來悲風。擘開青玉峽,飛出雙白龍。亂沬散霜雪,古潭搖青空。餘流滑無聲,快寫雙石谼。」

使星亭 在建昌門側。郡守朱瑞章建,今廢。水鏡亭 在郡學門右。宋郡守方岳建,今廢。翠屏亭 在郡南一里。郡守朱瑞章建,今廢。德星亭 在石堤上。知府陳敏政修石堤得碑,乃《德星亭記》,遂建亭於上。正德六年燬於流寇,知府陳霖重建,後廢。

「放生」 池亭 在舊福星門外。郡守朱瑞章建,今廢。

大悲亭 在府西一里。宋邑人毛策塑觀音像以鎮壓之,故名。

稅亭 :在灣之南。郡守晏孝本建,今廢。

采芹亭 在郡學戟門右。宋郡守朱瑞章建,今廢。

光風霽月亭

萬竹亭 即「綠筠亭」 ,在開先寺。宋郡守樓杓喜其「萬竹森然,瀟灑清虛」 ,故名。今廢。

飛來亭 在三峽側。世傳「風雨夜半飛來」 ,故名。今有大士石像,禮謁甚眾。

「識真」 亭 在三級泉下。文公復書院時建,今廢。「為霖」 亭 在歸宗寺側。文公禱雨於鸞溪潭,有感而建,今廢。

曖翠亭 在萬杉寺西。取歐陽修《廬山高》詩「浮嵐曖翠千萬狀」 之義。今廢。

「聽泉」 亭 在開先寺讀書臺,王守仁建,今廢。「岑巖亭 」 在棲賢寺,今廢。

綠淨亭 「在尋真觀」 後,今廢。

考證

四會亭 在開先寺披雲亭前,宋建,今廢。「綠蘿亭 」 ,在羅漢寺東,咸平中僧建。

茂陰亭 在縣西北二十里棲賢寺。唐元和間建,今廢。

壯節亭 在府治西,宋屯田員外郎劉渙墓前。郡守朱熹建。

寒泉亭 在府城北二十里。泉極清冷,雖盛夏酷暑,飲此泉而毛髮自𤕤。滴翠亭 在萬杉寺側,後有三分池,水自山陬垂注石上,跳躍如珠,更名散珠亭。石上有「龍虎慶嵐」 四字。

真意亭 在府治後。宋郡守陸德輿建,取朱熹《梅花》詩「真意還自在」 之義。

玉淵亭 在府西北二十里。澗中白石如臥羊者,不可數計。宋張孝祥嘗書「玉淵」 二字,石刻尚存。

起亭 在府西北二十里,下臨臥龍潭。郡守朱熹建,以為游覽之所。時歲方旱,因名曰「起。」 以為龍之淵,臥者可以起而天行矣。

折桂亭 在府西二十里。唐李逢吉讀書於此,後登進士第,故名。

張錦亭 在府治南。宋郡守朱熹建。取李白《廬山》詩「屏風九疊雲錦張」 之義。又郡圃有雲錦閣,亦取此義。

虛白館 :在府北二十五里,五老峰九疊屏之下有雙澗水交流于前,面香爐峰,旁有獅子峰,後有靈龜峰、虎嘯崖、麻姑崖,列於四隅,而館處其中。

五柳館 在府西三十五里,即陶淵明「栗里故宅。」

歸去來館 在醉石谷中,去府西三十五里。朝真、「白雲」 二館 在郡西十三里簡寂觀前,陸修靜故居,今廢。

羽章館 在相辭澗。漢武帝過九江建,今廢。朝陽館 在郡圃東。宋郡守趙彥騠建,今廢。華陽館 在郡治西一里天寧寺後,今廢。江湖館 在郡治一里。宋郡守史文卿建,今廢。心會館 在郡圃。元總管陳炎酉建,今廢。凝之精舍 在讀書臺前。今址僅存丈餘,餘皆侵為民田。

馮去疾別墅 在郡前山,因以自號,今廢。李氏山房 在五老峰下,宋李常少時,兄弟讀書於此。

《百花園 》在萬杉寺北,今廢。

觀蒔園 在神林浦東岸。不知作者誰氏,今廢。康樂臺 在府治西二十里。謝靈運遊此,故名。南唐李中主讀書臺 在開先寺。後主李煜為太子時,從父徙豫章,築書臺鶴鳴峰下。及即位,以為寺,因名「開先。」

劉凝之讀書臺 在郡東冰玉澗側,今址猶存。觀魚臺 在府西五里福星灣。

觀景臺 在延壽寺左。宋咸平中築,今廢。「百花臺 」 在白鹿洞書院。

「勘書臺 」 在白鹿洞。

「白石臺 」 ,在證道院前。

釣魚臺 在府西東古山麓。明侍講余南坡釣魚之所。

金獅臺 在乾壽院前,今廢。

東臺 在府治內,宋劉凝之建。

淵明舊居 在玉京山近城五里,地名上京。淵明詩「疇昔家上京」 是也。

鄭元素《隱居 》,元素,溫韜之甥。朱梁時盜發昭陵石函鐵匣,中前代圖書二王真蹟甚富。後韜殛死,素盡得其圖書真蹟。避禍南徙,隱居廬山青牛谷四十餘年,所積書千餘卷。卒隱居今廢。楊衡《隱居 》,衡,元和中詩人,嘗遁跡廬山中。符載隱居 。載,蜀人,與楊衡並以詩著稱,隱五老峰下,今不知其處。

陳貺《隱居 》,「貺」 ,閩人,南唐時隱紫霄峰下,力田自食,今廢。

陳圓隱居 在郡治後山。圓,宋人,字德方,黃山谷扁其堂曰「獨善」 ,今廢。

《崔誠老隱居 》。誠老,宋人名門,博學高逸,不事進取,廬於玉澗之上,以琴自娛。名其廬曰「睡足庵」 ,今廢。

謝景仙隱居 。仙,宋人謂「紫霄峰」 乃董奉所居,故結廬焉。今廢。

陳慕寓居 在後山,今廢。

本府錦岡驛 在錦岡嶺。宋時建,今廢。

龍溪鎮 去郡治三十里。中有二井,深不可測,瓦石猶存。今廢。

「《歷代世系紀年圖》碑 」 在澤泉街,元延祐間查必傳刻。

王文成《紀功 》。「正德己卯六月乙亥,寧藩宸濠以南。」

都昌縣

彭澤縣城 ,在縣北十五里。漢縣,屬豫章郡。晉陶潛為令,治此城。

左里城 在縣西九十五里。晉盧循為宋祖所敗,自蔡洲南走,乃悉力柵斷左里,即此地。檀道濟城 ,在縣西北七十里。道濟所築,即今城。《山》。

都昌縣舊城 在縣治北九十里王家市,今名「衙前。」

清暉堂 即「治廳」 地。宋紹興間,邑令周綸建,今廢。

星鳳樓 宋尚書曹文簡公建,今廢。

朝陽閣 宋文忠公建,理宗書「朝陽閣」 三字,今廢。

繙經閣 ,有二,一在南山野老巖下,一在石壁山上,俱晉謝康樂《繙經》所。

湖莊 晉石崇立,即今縣治。

馬蹄洞 :在縣治西元辰山,蘇僊駐馬上昇之所。

養生亭 在縣治東南。唐邑令李偁建於池上。春則買魚養於池,以供公需。

起春亭 在縣治東一里五顯祠前。弘治間,知縣王珀建。

羨魚亭 在縣治西三十餘步白蓮池上。唐知縣李偁建,今廢。

鄡陽亭 在縣東半里。唐令李杲建,今廢。凌雲亭 在縣治東南二里。唐令李偁建,今廢。止水亭 在縣治東八十里。宋丞相江古心偕弟古崖、子鎬、姪鐸死處。

御碑亭 在縣東六十里柴棚鎮。

盛多園 在縣治東北一百里蕢湖里邨中。宋彭梅坡與子端明遊覽處,今廢。

靴跡源 在治北元辰山南。巨石平坦,上有靴跡,世傳蘇仙所履也。

釣魚臺 在大磯山下。晉陶侃垂釣處。

八仙臺 在城南山絕頂,闊方丈。

橘井 在縣紫清宮右,即蘇仙濟人橘水排門 。宋劉伸武別宅二十四號「排門。」

古柏 在縣東四十里。宋丞相江古心所植。古松 在古柏右三里,古崖所植。

石柱 在縣西街中,宋紹聖間建,以鎮新河之水。

七步石 在治西山。俗傳蘇耽昇仙,步登此石而上,因名。

建昌縣

海昏故城 ,在蘆潭東北二里。春漲萬頃,冬則城址俱現。世傳洪水漂沒,好事者往觀,輒得故瓦,膩潤可充硯材。

古城 在縣西百步,其址今為「古城巷。」

太史慈城 ,在縣西,週圍五里。漢建安「八年,荊州刺史劉表從子盤數寇艾及西安諸邑,孫策經略江淮,分海昏等六縣,以太史慈為建昌都尉,築此城以拒盤。」

昌邑城 在縣北六十里。漢廢昌邑王為海昏侯,即其處。《豫章記》:「城東十三里江邊,名慨口,昌邑王每乘流東望,輒憤慨而還,故名慨口。」 望仙亭 在縣治西。宋縣尉李獻夫建,今廢。倉西亭 在縣西安門內。本名望江。宋熙寧間,知縣陳彰更名望津。今廢。

李仙亭 在縣南炭埠鎮。都尉李麟建,今廢。《冷翠亭 》,今廢。

喚渡亭 在縣治南。唐白居易謫江州司馬,嘗過此賦詩,因摘「詩中」 二字名亭。宋黃庭堅書於庭中,碑刻尚存。

思亭 在縣治後。宋趙時通建,今廢。

迎仙亭 唐逸士張公勤建,今廢。

靜復亭 在縣治南。宋元豐間,邑令皮惟甫建,今廢。

信堂 在縣治後。宋紹興間,邑令臧善建,今廢。製錦堂 在縣治西。臧善建,今廢。

錦山堂 在縣治內。宋嘉泰中,縣令趙時通建,今廢。

樓子莊 在縣南四十里,近龍安舊縣。一名「長山。」 宋岳飛屯兵于此。李成聚于龍安之北,飛望成軍陳,遂邀之于樓子莊。

河塘莊 在縣西四十里義門陳氏別業,久廢。宋慶曆間,嗣裔彥成重建。

李公擇故居 ,在縣東五里。

江湖市 在縣西九十里。宋淳熙元年三月,本軍以地當武寧要衝,乃請置巡檢司一員、軍士八十人守之。元廢為市埠。

豐安驛 在縣南二十里。隋開皇時建,今廢址存。

城子驛 在縣北二十五里。唐置。宋黃庭堅太史書「如歸」 二字揭諸楣。元廢。

壽松 在縣北五里冷水觀。一名掛劍松。古老相傳,許遜曾掛劍於此,其松盤屈奇怪。宋寶慶初,知縣曹豳創亭扁曰「千歲靈根」 ,又於門外榜曰「煙蘿勝景。」 嘉定間,縣丞李鴻漸刻圖於石。壽樟 在縣治南。宋黃庭堅記,項安世作《壽樟亭記》。初,邑人李左司懋仕於朝,高宗嘗問樟公安否,奏以「枝葉婆娑,四時常青,何萬幾」 之暇,眷眷乎遐方一樟哉?必閭閻纖悉轉而上聞,抑念《世家》仁及此木也。紹定間,縣令陳文孫刻圖于石。

當陽府 在縣西一十五里。隋大業九年置,十三年廢,其址今為民地。沙埠一名「當陽津。」 何公堤 在縣治南。唐縣令何易于築以捍水。今廢。

孫公堤 在縣西二里。唐縣令孫永築,今廢。炭婦鎮 在縣南一十里。晉許旌陽於此化炭為婦,散群弟子以驗其心。明日視之,皆涅其衣不染者僅十人。後人即其地立廟為觀。

太平鎮 去縣治西四十里,《修志》鄉,今廢。洗妝樓 在製錦堂側。宋紹興間,知縣臧善鼎建,今廢。

遠明閣 在縣治,宋元祐中建。前揖西山,俯瞰修水,盡覽江山之秀。

齊庾臺 在縣治東南。齊永明中,庾肩吾置。冷水臺 在縣治西。晉吳猛游息之所,其地有泉清冷。

安義縣

孫權城 ,在卜鄰鄉縣東八里鳳凰山。權行軍蒞此,壘土築之,創有「鳳凰亭」 於其上,今改「鳳凰庵。」

孫慮城 ,在縣東十里。慮,吳孫權第三子,黃武七年,封建昌侯,居此。

龍安縣城 在縣北三十里卜鄰鄉。城周圍二里。唐武德五年,以建昌為南昌州,置此城。八年,廢南昌州,復為建昌縣而廢龍安。其地今為民址。

龍安廢驛 即龍安縣舊址,宋置,元廢。今為民址。

娉婷鎮 在縣東三十里。唐太和中,僊女吳綵鸞曾舞鶴於此,故名。

「石鍋 」 去縣北三十里,官道旁,大小石鍋二口。臨澗側,澗中有僊人足跡。

龍潭院 在縣南三十里南昌鄉。前有深潭,而龍每聚其中。有一古井,約深十丈餘,冬夏不息。流地當奉新要衝,舊址尚存,今為民地。

聖水堂 在縣北二十里。一山高起,可五里許,四圍孤峭。山頂一池,池南稍容數十步,東西但容數武,池水四時不溢不竭。中多四足紅腹魚,大小二三寸許,捕之有聲。世傳許旌陽斬蛟于此。今有堂在池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