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874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七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百七十四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七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七十四卷目錄

 九江府部彙考二

  九江府城池考

  九江府關梁考

  九江府封建考

  九江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八百七十四卷

九江府部彙考二

编辑

九江府池城考     府縣志合載

编辑

本府。德化縣附郭。

九江府城池 ,舊築於漢灌嬰,唐司馬白居易重修。宋曹翰攻不克,怒墮七尺,知軍州事余崇龜,元總管李黼各因圮新之。明洪武二十二年,調京軍於茲,設直隸九江衛。列木為柵,引水為壕,而東北則用甓,益繕治焉。永樂十年,知府孔復、指揮鍾信環甓甃之,建五門,覆以樓,城趾濬水竇六處。知府余福、蘇致中、牛本,指揮董綱等各再修。弘治三年,知府童潮更新各門:曰「磐石」 ,今為古東門;曰「湓浦」 ,今為迎恩門;曰「文明」 ,曰「福星」 ,曰「望京。」 萬曆癸丑,葛寅亮閉東門,別開東作門,通老鸛塘行人。又別開南薰門。癸亥,仍開東門。正德六年,兵備馮顯、知府李從正卑其制,崇三尺。十四年,逆濠兵據之,多毀缺,知府王念甃復故。嘉靖三年,淫雨,圮四之一,兵備謝迪營之。七年,知府馮會復崇三尺。今制,東西縱五里,南北橫四里,周十二里二百四十四步,崇一丈七尺有奇,上廣可容騎射。有重門,內為兵馬司,每門二所。左司住守門官軍,右為灰庫。今東、南二門司庫俱存,西、北二門各存其司。東北望京門,其司無恙,而灰庫獨存其基焉。有砲樓四,有候軍。警鋪二十有八,列城上。城中鋪三十二,邏外縣

德安縣城池 周迴三里,門五:東曰寅賓,南曰鎮雅,西曰義豐,北曰迎恩,西曰小西。縣舊無城,明正德十一年,旁邑寇,當道檄縣令陳錦築土城一圍,厚三尺,高丈餘,後東南圮於水。嘉靖十二年,縣令劉東築石城,僅數丈,不數年亦漸崩裂。二十六年,縣令蔡元偉建議修之,不果。四十年,倭寇肆掠,荼毒信、吉、撫、建諸邑無城者,巡撫胡松檄修舉費,給藩司力役徵諸里。知縣陳善道鳩工落成,高一丈有奇,延袤餘三里。四十四年,淫雨圮其半。巡按成,檄殷乾重修。

瑞昌縣城池 。縣舊無城。明正德八年,華林、姚源盜起,縣令黃源大請於總制陳金,始築城。廣七百餘步,厚六尺,高一丈。溝塹環之,闢四門:東安市,西歸陽,南仙盆,北金露。又小南門通德安水洞門,便轉輸。城原倚河為險,河源不一,凡歸義、清湓、王仙洪下之水,俱匯於堰山,迢遞百數十里,自西迤𨓦而東,元次山所稱「瀼谿」 ,即此水也。萬曆間,水南徙,遂不繞城,致縣失重險,

皇清乙酉,土寇來攻,城因不守。康熙九年,知縣江皋

下車心憂之,屬父老確議,詳請濬河故道,築隄障其南。引河既道,城仍據險,邑攸賴焉。

湖口縣城池 ,舊負山險,無城。明嘉靖初,副使謝迪既城彭澤,遂及湖口。度地計工既,縣令徐欽甃邑面剝岸,俱未成。三十四年,縣令林高岡懸設五門:東寅賓,南振武,西觀瀾,北通濟,東北迎春。三十七年,巡撫何遷、巡按徐紳檄縣令沈詔自下鐘山麓環學宮縣治上歷虹橋,沿匝江岸,樁支浮橋,壘石奠基,隨山周迴,長一千丈,崇一丈有五尺,厚如之,加二門。治前曰「仰宸市」 埠巷曰「利涉」 ;建一樓,樓設四鋪,更番寓宿,時其守望。砌石岸以遠舟檣,植榆柳以殺水勢,規制翼然,險倍他日。

彭澤縣城池 依鳳凰山,其形如扆,南面缺。前舊有土城,久圮。正德間,流賊掠沿江郡縣,乃列柵守之。嘉靖三年,兵備副使謝迪、縣令李孟燾因舊址接鳳凰山,築一百七十五步,崇一丈五尺,架堞石甃為門二,覆以樓。六年,令柯遷補築,實東南山隘之空,加二門,東曰「賓陽」 ,西曰「大觀」 ,南曰「文明」 ,北曰「拱宸。」 六年,知縣柯遷先創北城上串樓百餘間,續於南嶺空處,補城四十六步,門扁曰「文明。」 東嶺空處,補城四十二步,門扁曰「賓日。」 三賢祠後空處,各補城四十餘步。環山左右,凡可通人跡者,悉因宋元故址,壘石為堞,四周略具,而猶未完,盜賊不時潛入。至萬曆初,署印本府通判葉朝榮閱視,恐不測難守,建議翻砌加增,缺者補之,卑者高之,仄者移之,隘者闢

之治,馬道通行登城,由是保障有賴,相沿至今。

九江府關梁考     府縣志合載

编辑

本府。德化縣附郭。

九江關 在府城西門外。明正統時置,臨江徵船鈔。

思賢橋 跨甘棠湖上,為思李渤建也。明天順元年,同知安永覆以屋七間,知府蘇致中、趙祺、謝峻、童潮相繼修之。今橋遷南薰門外。

太平橋 在白鶴鄉太平宮側,跨廬山澗,上通鶴問湖。唐開元間建。明成化初,知府謝峻、萬曆壬戌,兵備陸夢龍重建。

浮橋 龍開河浮橋,建自宋朝。至明弘治間,主事白士珍重建,舊在小江岸南岸海天堤,後襄陽孫徽移置上流,以避水勢,復行修葺。又永編橋夫四名廩給之,立亭其岸,曰「憩民亭。」 正德間,靖州宋以方復新及廠署,遷於河東,部司遂不葺橋。萬曆初,太守吳秀重修。崇禎甲申,左良玉陷九江,橋廢,萬民病涉。

皇清康熙六年,邑民吳邦畿力募建復,太守陳謙以

舊額橋船十二隻,德化、瑞昌各造六隻,橋夫四名。德化、瑞昌各給二名工食,每名六兩。又恐年久船朽,議令小池口官牌夾寫船、糧食二行,每年各協修葺銀十兩修理。今橋船朽壞,太守江殷道清查捐修。

使君橋 在城西湓浦門外。前因趙公祺建,又名「趙公橋。」

玉波橋 在城西門外半里許。元延祐七年建,跨湓浦港上,水連大江,俗名「花橋。」 今塞。

錦澗橋 在廬山麓,通天池。

虎溪橋 在廬山東林寺前。

清平橋 在城西門外。元至正間,照磨陳應昌建,跨甘棠之北。今塞。

紙方橋 在仙居鄉白茅山下,跨石門澗。通濟橋 在白鶴鄉盤塘坂。明弘治三年,九江衛陳銘建。

山口橋 在白鶴鄉湯子社。明弘治二年,里民魏澄建。

龍岡橋 在白鶴鄉張田坂。明正德間,邑人韋慶建。

安橋 在城南十五里濂溪港,初名「新橋」 ,經歷張汝翼建。九江衛舍人楊朗重建。兵備陸夢龍改建「安橋。」

石塘橋 在石塘鋪。明弘治四年,九江衛舍人楊朗建。後圮。

皇清順治十八年,里民陳廷試重建。

甘泉橋 在甘泉鄉。兵備陸夢龍重建。

朱橋 在仁貴鄉女兒港,土名「朱家社。」 明弘治元年,九江衛舍人楊朗建。

白水橋 去縣治五里許,跨白水港上。明正統九年,邑人翁亮建。成化十三年翁琦修,弘治元年朱四重建。

延平橋 在白鶴鄉丁田鋪。

隔港橋 在仁貴鄉

猴溪橋 在甘泉鄉石耳峰下。

藍橋 在甘泉鄉龍溪坂,去治五十里,上下二。明弘治間,土人陳濟建其下。正德癸酉,九江衛人于璽建其上。天啟元年左克勤重修。

毛家橋 在甘泉鄉,南昌左衛人傅文建。山溪橋 ,去縣治九十里,上下各一。明景泰五年,九江衛夏永儉重建。

鳳凰橋 在縣治左

福臨橋 在鈔關後

虎溪橋 在社稷壇左

安城橋 在赤松鄉。明成化間,里民何清建。洗腳橋 在赤松鄉。

陸頃橋 在治西南

德安縣

通津橋 在縣南一百七十步,跨金帶河。宋嘉祐七年,縣令杜春建。明正德十年,縣令陳錦上建觀音閣。

南橋 在縣南三百步,跨南塘水。宋熙寧間,縣令劉允迪建。今橋尚存,而塘之水不通。

湴塘橋 去縣一里許。普勳院前。跨泥港通建。

昌縣路,宋淳熙三年縣令劉允迪建。明萬曆間縣令劉鍾重建,改名「萬壽橋。」

女人橋 在縣治西北一里許普勳寺後。元至正丁亥年,吳氏建。

梅林橋 在縣治西一十里。明嘉靖間,僧明瑚建。

羅漢橋 在縣南三里,跨羅漢港。宋熙寧間,邑人劉克敬建。

三橋 在縣南七里。明正德八年,岑興妻曾氏建。

小三橋 在縣南二里。明弘治間邑人曾鑑建。輿梁橋 在縣東北。明洪武五年縣令曾景輝建。萬曆壬子縣令顧允諧重建。

林青橋 在縣東北五十里。

驄馬橋 在縣西四里。邑人御史周振建。蘇家灘橋 在縣東北十里。明嘉靖間邑人詹永受建。

潘溪橋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通德化分水諸流。明嘉靖間,縣令蔡元偉建。

烏石橋 明正統間,吳福興建。嘉靖間,邑人朱崇秀重建。

寺橋 在縣西十五里。明弘治間,邑人袁春育建。

錢家瓏橋 在縣北二里。明景泰元年,吳福興建。

泗溪橋 在縣北十二里。

聶家橋 在縣治西北三十里。里民聶孟常建。嘉靖二十七年,聶季義重建。

箬山橋 在縣西北二里。明嘉靖五年,邑人朱崇秀建。

下馬橋 在縣南二十里。明正德間,邑民左萬程建。

瑞昌縣

安城橋 在安泰鄉。明弘治間郡守周津建。大塘橋 在金城鄉。明正德間邑民張秉仁建。白龍橋 在縣治西二百餘步。跨瀼溪。宋嘉泰三年邑民周奇建。

望仙橋 在縣治東五十餘步。元至順庚午邑民范奇建,後圮。明弘治辛酉潘仕旺重建。汪家橋 在縣治一里許,久圮。明成化二十三年,縣尉歐存善重建。

大通橋 在金城鄉,通大江口。明正德間,邑人張秉德修。

黃橋 在安泰鄉。明弘治間邑人陳璟修。土坪橋 在安泰鄉。明正德間陳氏建。

金城橋 在歸義鄉

烏岡橋 在歸義鄉。耆民文世剛並弟太學世秀建。

雙港橋 在洪陽上鄉

大橋 在清湓鄉,通武陵路。

黃甲橋 在縣治西半里,進士夏可範建。青龍橋 在縣治南百餘步,為吳越通衢。明萬曆丁未年,邑庠生熊吉選、李杰,同監生田有龍建立。

周家橋 在縣治南一里許,德化界省會通衢。久圮。康熙乙未,通邑公修。

湖口縣

虹橋 在振武門外,宋大觀元年建。

墩頭橋 在縣東北

大嶺石橋 在大嶺山下,水通大江。

塌水橋 在縣東十七里。元至正中,邑民張仲明建。

蘇觀渡橋 在都盛鄉十里後圮。明嘉靖十六年,縣令藍淦築堤數百丈,甃以石,民便之。長樂橋 在縣東三十里,通彭澤。元大定中,邑民周崇善建。

馬影橋 在縣東十二里。

流橋 在縣東北二十里。

南溪橋 在縣東十五里。明天順中,里民王文勝建。成化十三年,王志甃以石焉。

馬步橋 在縣北

楓樹橋 在縣西北

柳仲太橋 在縣東北

孝義橋 在東南

西楊橋 在縣西北

文橋 在彭澤鄉,去縣三十里,宋淳熙中建。

皇清順治十三年,圮邑人王必逑糾眾重建。

曹軍橋 在縣南二十里。

三學寺橋 在三學寺側。

楊樹橋 在縣北十二里。元至正中,縣尹張士熙建。

考證

哲橋 在縣南六十里。里民楊淑太建。

江家橋 在縣南三十里。

瓜子橋 在縣南三十里。

史家橋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灞頭橋 在縣南三十里。

毛公橋 在縣南二十五里。里民伍俸建。劉家市橋 在縣東四十里。

張家橋 在縣治東南三十里,通彭澤。元至正中建。

道觀橋 在縣東二十里。元至正中建。

龍福橋 在縣東四十里。明正德六年,里民伍訓建。

四、官人橋 與長樂橋連。明崇禎間為左師毀,今復重建。

張御史橋 在縣南三十里,舊名「黃家橋。」 明萬曆中,邑人御史張科重建,故名。

大虹橋 在寅賓門外。明萬曆中,稅監李道建。天啟中,邑民左景修。

龍溪橋 在縣東三十里。明鄉民段龍溪建,後圮。

皇清康熙六年,「鄉民段子珍捐貲重建,砌石。」

五里橋 :去縣五里。在社場壟。

寺前橋 在五都

王師橋 在分水嶺,去縣二十五里。

火貫橋 去縣十五里

通仙橋 原名「通濟」 ,在柘磯港。明嘉靖中,因接景王、本府各官捐俸,委吏胡國臣督造,長二十丈,砌石。

饒家橋 在縣北十里。明萬曆中,邑人同知鄒銘重修。

鄒綱橋 在縣北十里。明永樂中,邑民鄒綱建石。萬曆中,邑民吳國瑞修大仙廟,僧道游重修。崇禎三年,推官唐啟秦復修,改名「仙順。」

楊港橋 在縣北二里

百順橋 在縣東十里。明萬曆中張科建。四還橋 在縣東十五里。明萬曆中張科建「石橋。」

永濟橋 在縣東十五里,石為之。明萬曆中,張科建。

世善橋 在縣東十五里。明萬曆中張科建。積慶橋 在縣東十六里。明萬曆中張科建。夏家橋 在縣東南十五里。明崇禎中邑民吳克俸建。

勞家渡橋 在勞家渡北岸。順治十八年,邑民沈仲甫募貲,始建石墩。康熙二年,參將王之仕捐貲,架石為梁,水漲,施渡以濟。

董家橋 在縣東南二十二里。順治中,沈仲甫修,尋圮。康熙十二年,仲甫募眾重修,砌石。王思橋 在縣東南三十里。崇禎中,邑民王舜建石。

彭澤縣

三陂橋 在縣南六十里。明洪武三年建。思賢橋 在建安鄉舊縣治西,鄰于梁公廟。楊家塘橋 在縣治南十五里五柳鄉。元至正間,邑人何潮玉建。

高橋 在縣南十里許。明正統間,縣令鄧周建。官步橋 在建安鄉。

甘露橋 在甘露鄉

《胭脂橋 》在胭脂渡。

新橋 在思賢橋左

富溪橋 在青山鋪東

白蓮橋 在青山鋪西

易家橋 在楊家塘南二里。

羅家橋 :去縣治東十里。

女兒橋 在新興鄉

慈善橋 在峽石嶺下

仁磯橋 :去縣治西南三十里。

懸魚橋 在建安鄉

楊梓橋 在二十都

塔水橋 在縣東二里新興鄉。

閔家橋 在縣東三里許。

黃荊橋 在高橋東北

閔家橋 在縣治南山川壇右。

分水橋 在五柳鄉,縣南五十里,耆民何文獻建。

黃潦橋 在五柳鄉,縣南十里。

北撘橋 在五柳鄉。元至正間,楊氏建。

新橋 在五柳鄉,縣南三十里。元至正間,洪禹範建。明嘉靖間,僧圓隆修。

章添橋 在縣南三十里。

馬步橋 在五柳鄉

青岡橋 在磨旗坂。大港橋 ,在建安鄉縣南四十五里。明成化間,鄉民朱紹建。

高坂橋 在石壁山。明嘉靖間,鄉民程日當重修。

楊梓橋 在建安鄉南六十里。

汪家橋 在浮雲墩西

仁溪橋 在縣南三十里五柳鄉。

善心橋 在縣南八十里建安鄉。

石坂橋 在邑厲壇後。明天順間典史李紀建。閔家橋 在縣治東一里。明成化間僧覺裕修。土橋 在羅家橋東五里。

曹家橋 在縣東十五里許。明正德間,鄉民周滸建。

塔水橋 在縣東二十里。明洪武間鄉民沈處賢建。

黃土橋 在六都。明天順間,歐陽鑑建,歲久傾圯。嘉靖壬寅,耆民劉湖「捐資重建,并修其路。高丈餘,廣八尺,長一里許。運石纍砌,三年始成。僧圓覺董其事。」

沈灣橋 在縣東五十里。明嘉靖丙午,耆民劉廷槐捐貲建。

大埠橋 在五都。明正德間,鄉民王彥文建。月宮橋 在一都分水嶺,縣北八里許。本縣建砌。

新橋 在縣東山林港。鄉耆鄔兆麟建。

關緣橋 在縣治北柳林下。生員朱有珍募修。

九江府封建考        通志

编辑

瑞昌王 寧,惠王子,名《奠墠》。景泰二年封。

九江府公署考        府志

编辑

本府。德化縣附郭。

府治 在城內西北隅。晉郭璞建,基以面有雙劍峰,設兩隅,翼其譙樓,曰「藏劍匣」 云。宋開禧間,知軍州事余崇龜重建。元至正六年,總管劉恆增制。壬辰兵燬,乙巳仍舊址開設。明洪武元年,太守龔琬撤而新之。中為治廳,左經歷司,右照磨所。司之左為架閣庫,所之右為大盈庫。廳前為露臺,前甬道,戒石亭據其中。兩廡列為六曹。又前為儀門,沿牆南轉而東二十步為小門。門前為土神祠,左翼為榜廊,右則譙樓,即府正門。崇墉如城,宋乾道間唐文若所築。儀門東為寅賓館、江防館、理刑館。儀門西為徵糧館。正廳後為正堂,又後為存省堂。堂後為知府宅,吏舍列廳外左偏之前,其後軍器庫,後圮。弘治三年守童湖改建。嘉靖四年,守東漢,移司獄司於正門內左隅,移架閣、「大盈」 二庫附正廳旁,增敞廳於廳事前。明年,知府馮會載新之。乙酉,燬於兵。

皇清順治六年,知府周璜建譙樓。

同知署 在正堂左

通判署 在正堂右,今廢。

經歷署 在通判署前

昭磨署 ,在同知署前。

兵備按察分司署 在郡城東元妙坊,去府治一里許。明成化十三年,設武臣一員守備茲土。時草創,正廳、後寢、廊房、儀門略具而已。二十二年,購拓民地,樹「鎮靖坊」 以表之,廳堂、門舍於前為倍廳。西有岡,立小亭以為遊憩地。正德辛未,改守備於安慶。明年壬申,副使馮顯至,以守備舊署內外無別,乃購司東隙地,撤舊而大新之。中創正廳,廳前築柏臺,東西廊各十二楹。東南角為土神祠,臺前為儀門,又前為大門。廳之後為資政堂,翼以兩廂。右廂為武庫。堂之後為公廨,繚以垣。垣外有圃,圃之下有沼。東北隅搆小亭曰「觀物。」 西岡亭名「望廬」 者,改曰「歲寒。」 正德戊辰,副使曹雷載新厥制。嘉靖初,周廣,乃大加修飾,復於司外東南隅十步許築將臺,高丈餘,廣倍。樹大將旗於上,題曰「鎮靖」 ,以肅軍令。明年,謝迪仍諸制新焉,改觀物亭曰「賓廬。」 何棐即賓廬亭基創樓五楹,曰「復庾」 ,益偉壯焉。

察院 巡方外臺也。在府治東里許,明末總督建牙處也。辛卯年,都督楊捷廓前趾建儀門,大門旁設鼓吹二亭,堂後建樓二所。今改為總鎮府。

鈔關 在郡西。明景泰庚午,主事李蕃始領關。

事卜建湓浦坊左。弘治十年,主事白金構樓五楹於廳事之後。高五尋有半,廣倍之。從樓望桅檣,以左右視,潛越闌上下者,曰「明遠。」 十六年,主事李世淳俯江結亭三間,額其署曰「廣視。」 嘉靖元年,主事李經以關右磯水衝突,風湍厲舟,奏請於海天隄北建立新廠,使舟溯流上泊龍開河,隨流泊官簰夾。二年,員外張居仁落成,繼至者劉雍、俎琚、陳儒、謝旻,俱以荒遠誨盜,且多水患,復仍其舊。

皇清順治十三年,主事張文明建門樓廳事,十五年

主事溫良璞建書室。十六年,主事吳之樞建後樓五楹,而規模煥然一新。

操江廳 舊為天妃宮,在城東北里許。前臨大江,背負匡廬,左接庾樓磯,右挹九江王祠。先是,九江衛水操閱視未有廳,至期則於空地立廠。明嘉靖元年,九江守馮紀請於巡撫張璿創焉。久廢。

皇清康熙五年、奉

旨:江防廳城外駐劄同知王琦即其基建署。今為江

防廳

布政司行署 在府治南世德坊。明正統六年,知府林越建。萬曆癸丑,兵備葛寅亮移於公館街。

府館 在府治南,九江道右。明正德九年,知府李從正建。

清軍館 在府治南,岳武穆王祠右。明正德間知府李從正建。其址即岳王舊宅,堂後猶有池存焉。今移於東聚街口。

直隸九江衛 在郡城東北「元妙坊。」

司獄司 舊在府門外通和坊左,明洪武元年,知府龔琬建。嘉靖四年,兵備副使謝迪、同知府東。漢遷於府正門內左隅。

稅課司 ,在湓浦門內,去府治二百步。知府龔琬建,今裁。

醫學 在譙樓東,舊無廨宇,明弘治間,知府高友璣建。

陰陽學 在譙樓西。舊無廨宇,明弘治間,知府高友璣建,今廢。

僧綱司 舊在湓浦門外龍池寺,今遷於府治東《能仁寺》。

道紀司 「在城內萬壽宮。」

德化縣治 「在崇儒坊之東。漢為潯陽縣。晉元興元年置於江州之西,去郡一十五里,今鶴問寨。隋開皇間,因水患遷今治所。唐改曰『德化』」 ,元季燬於兵。明洪武初,知縣張康泰因舊基開立。明洪武四年,知縣陶遂增建公廳三間,幕廳一間,左右架閣二。庫後為退思堂,堂後為縣舍。廳前東西列六房,外為儀門,右前為犴獄。儀門外左偏為土地祠,去五步為大門。天順七年,知縣陳敏改立儀門。弘治五年圮敝,知府童潮、同知縣朱麟更建,有《記》。乙酉燬於兵。

皇清康熙五年,知縣張應午鼎建。

主簿署 在儀門內左,今廢。

典史署 在主簿署後

龍開河鎮巡檢司 在湓浦門外玉波橋左。明洪武元年,巡檢張信建。弘治二年燬於火。三年,知府童潮「命巡檢朱愷重建。原編弓兵二十八名,天啟四年題革。」

城子鎮巡檢司 在城西四十里大江之北。明洪武元年,巡檢張朔建。弘治四年,巡檢翟英重建。編弓兵三十五名,今裁。

南湖嘴鎮巡檢司 ,在城東四十里,臨彭蠡湖口。明洪武元年,巡檢木八剌建。原編弓兵三十五名,天啟四年題革。

小池小江河泊所 在封郭洲,去城十里大江之北。明洪武元年,所官孫禮建。正統五年,典史童志「奏革沙池,高頭湖、桑落洲二處河泊所,併屬本所。」

鶴問寨河泊所 去城西南十五里。明洪武元年,所官蔣榮輕建。

魚苗廠 在湓浦門外龍開河渡口。

官湖河泊所 在梅官湖,去城三十里。明正統元年,所官胡從龍建。

儒學倉 在儒學戟門之西。明弘治三年,知府童潮重建,今廢。

預備倉 在府治半里許。廳事東西隅各六廒,迤前又六廒。「贖罪」 者穀於內,歲有守者。歉則散之民,稔則儲之於官。今燬,基存。

南糧倉 在府城東北舍利寺故址。舊開徵南糧一十七鄉,各賃民房儲積,既費僦費,又虞耗散。明萬曆二十年,知縣楊維岱建倉,設夫守之。

里長自為封鎖,始無他虞。今裁南糧抵本處兵餉仍貯斯倉。

東倉 在縣城內

南倉 在甘泉鄉

西倉 在赤松鄉

北倉 在仁貴鄉。以上四倉,今廢址存。

養濟院 「明洪武初建於府東街,收養民無告者。人月給米三斗,冬夏給布,故者給棺,東西各十五間。」

新義塚 舊在山川壇嶺上,歲久葬滿。明嘉靖十三年,知府馬紀市櫨杜灣地五畝有奇,外縣

德安縣治 。舊歷陵縣丞。王莽時改為蒲亭。晉、隋因之。唐貞觀八年,改蒲塘驛。偽吳順義七年,始為德安縣治。宋淳熙八年,知縣劉永迪重建。壬辰兵燬。明洪武三年,知縣鄭剛仍舊址建,中為治廳,左為幕,右為架閣庫,下列六房以翼之,亭廡、廨舍、門祠、犴獄咸備。正德十年,知縣陳錦復建譙樓。明嘉靖元年,知縣李時建正廳、儀門併後堂。

察院 在縣治西三十五步。明嘉靖四年,知縣梁一桂建。

布政分司行署 在縣西五十步。明正統四年,知縣黃禧建。

按察分司行署 在縣治南三十步。明洪武三十四年,知縣鄭通建,後圮。

九江道行署 在縣治西四十步,布政分司後。明嘉靖三十三年,知縣胡廷順建。天啟三年重修,改為按察司。

兵備道署 在縣治西十步布政分司後。明嘉靖三十三年,知縣胡廷順新建。今廢。

府館 在縣治東。明弘治間知縣王春建。醫學 在縣治南八十步。明洪武七年知縣馮袞建。今廢址存。

陰陽學 在縣治西五十步。明洪武七年,知縣馮袞建。今廢址存。

東倉 在長樂鄉,地名楊家莊,今廢。

南倉 :在長樂鄉,地名「塘所壟。」

西倉 在敷陽上鄉,地名「黃田坂」 ;北倉 :在敷陽下鄉,地名「密田坂。」 今俱廢。養濟院 舊在縣南一百五十步。明正德十年,知縣陳錦遷於山川壇之左。嘉靖二十年,都御史王偉見為「水圮」 ,檄知縣蘇嶽遷於豐義門外高阜之地。明末兵燬。

皇清康熙六年,知縣張英重建。

義塚 在縣治南半里許。

瑞昌縣治 在城之東南。唐創建。宋嘉泰三年,知縣洪鈞偲重建。元至順四年,達魯花赤亦剌馬丹修。元末燬於兵。明洪武二年,知縣黃顏鼎建。李鳳、劉從正、劉仁宅、唐綸相繼增修焉。弘治三年,堂舍又圮,知縣潘日厚重新之。正堂三間,後堂三間。西為架閣、儀仗、貯積、油燭庫,凡四。左翼為吏、戶、禮併承發,右翼為兵、刑、工併勘合房,凡八甬道。立戒石坊,門三楹,東西各附房後。知縣駱秉詔、劉儲、沈文淵後先相繼補葺。明末燬於兵。

皇清順治四年知縣連起鳳《鼎建》。康熙十年知縣江

皋重建

布政分司行署 舊在縣治昇龍宮右。明弘治四年,分守參議李魁、同知縣潘日厚遷山川壇之右。

九江道行署 舊在風雲雷雨壇右。明弘治五年,分巡僉事張源潔、同知縣朱廷宗遷布政分司右。

府館 在縣治東南。明弘治三年,推官吳經改總鋪為之。正德八年,知縣黃源大遷今所,即「風雲雷雨壇」 舊址。

赤湖河泊所 在安泰、金城二鄉之界,去縣治北二十五里。明洪武八年,知縣李鳳建。正德八年,知縣王源大重建。

醫學 「舊在稅課局左,明洪武間知縣李鳳建,正德五年知縣王源大遷於譙樓外西隅。」 陰陽學 「舊在邑厲壇西,明洪武間知縣李鳳建,正德五年知縣王源大遷於譙樓外東隅。」 永豐倉 「舊在十字街東,東山寺右,明弘治五年知縣朱廷宗遷小南街。正德十一年知縣王源大以東山寺址寬,申遷建。」 中廳一間,左右廒各一間;前七間,左右各三間。嘉靖癸亥,左廒傾圮,知縣駱秉詔建。

預備倉 弘治五年參議李公魁措建遷改與永豐倉同。

考證

預備北倉 在金城鄉北嶺,廒三間,廳一間,門一所。

預備東倉 在安泰鄉黃橋廒,三間,廳一間,門一所。

預備西倉 :在歸義鄉大瀼橋,廒三間,廳一間,門一所。

預備南倉 在王仙鄉王流坂。廒三間,廳一間,門一所。

預備南倉 在清湓鄉赤岡廒,三間,廳一間,門一所。

預備新倉 在洪陽上鄉建平坂。廳一間,廒三間,門一所。

養濟院 在東山寺左。房「正橫六間,門一所。明成化間立。嘉靖十二年,正三間壞。知縣駱秉詔建。隆慶元年,橫三間併二廂俱壞。知縣劉儲建。」 萬曆三十二年復圮。知縣蔡詔襄鼎建。正房五間,門一所。

湖口縣治 ,古鄡陽鎮南。唐始為縣。元至正七年,知縣張士熙重建。壬辰兵燬。明洪武初,知縣郝密仍於故址建正廳、幕廳暨左右六房。廳前二十步為儀門,內為土神祠。其後犴獄。知縣宅在退思堂後。丞廨在治廳左,今為俸給倉。簿廨在治廳右。今為典史廨。別為簿廳,吏舍列於廳之東北。弘治間,知縣汪明於儀門外二十步建譙樓三間。

皇清順治二年,兵燬,四年,知縣黃基昌鼎建。

典史署 舊在治廳右,明洪武元年,知縣郝密建。後因裁革主簿,移典史於主簿,廨其舊廨基址。今為「擁翠軒、敬事齋。」

察院 舊在縣治西。成化七年,知縣鄭果改創於縣治北成德嶺,後又遷彭蠡驛左。知縣周灝、汪明合修建。

新察院 在舊稅廠。萬曆二十六年,稅璫李道建。在上鐘山下守備府左,備極華侈。下瞰大江,上依巖石峰岫,為亭榭最勝。四十三年,撤稅璫,有司恐其再至,焚其廳事,內廳廂個猶存。天啟元年,改為察院,今燬。

九江道行署 在澄清坊,去縣南十步。洪武元年,知縣趙祥建,今廢。

府館 在縣治西。弘治四年,知縣周灝建,即布政司之舊址。

守備府 在寅賓門外上鐘山右。嘉靖四十一年間,初設守備府建。

湖口鎮巡檢司 在狀元坊,去縣治南一里許。洪武元年,知縣郝密建。原編弓兵三十三名,後裁九名作標餉,今革。

茭磯石巡檢司 在都盛鄉,去縣治北十五里。洪武元年,知縣郝密建。原編弓兵三十三名,後裁九名作標餉,今革。

禁江峰山逆沙夾河泊所 在縣治北一里許。洪武元年,知縣郝密建,嘉靖間革。後開儒學路,售為民居。

醫學 在縣治南狀元坊,洪武十七年,知縣鄭道宗建。

陰陽學 ,在縣治北宣化坊,洪武十八年,知縣鄭道宗建。

南糧倉 在通濟門左,中正廳前,頭門兩旁。倉十有七所,每里各一。明時,歲於此收貯南京倉米,以待起解者也。

俸給倉 按《初志》:「在縣治廳左十步,明時縣倉米所貯處也。」 今久廢。

便民倉 在縣北一里許。左右各十廒,以次編《天地》等二十號。

預備倉 在成德嶺,左右各六廒。已上二倉俱明嘉靖三十五年知縣沈詔建。

「彭澤縣治 ,漢晉時置於彭澤鄉。唐武德五年徙於浩州故城南。唐昇元二年遷於小孤江次。」 元因之。至正八年,主簿福僧重建,壬辰兵燬。明洪武元年,知縣黃安泰即宋、元舊址建德政廳、「明恕堂,左右列六房。廳前二十步為戒石亭,亭前十步餘為儀門,門前數步為既濟池。今於池前數步為大門,自儀門北轉三十步為譙樓,堂後少右十餘步為知縣廨,廳左十餘步為縣丞廨。」 宣德二年,官裁廨廢,右十餘步為主簿廨。宣德年間,官裁廨廢。幕廳居正廳之右,吏舍居丞廨之西,土地祠居吏舍之北。嘉靖己亥,知縣林時暢改修廨舍。明年冬月,縣廳堂庫火。時暢權宜甃壁架梁為堂三間,移置申明、旌善二亭於既濟池左右。嘉靖丁未,知縣劉延賓創廳三間,扁曰「節愛」 ,改創譙樓,視昔時頗為弘敞。監房在門內,古舊制,西向。

皇清縣令喻良改建向北廳堂內廨儀門吏舍悉撤。

《重修「獨缺」 大門》未建。

典史署 在正堂左十餘步。

察院 在縣治北,今廢。

布政分司行署 在澄清坊九江道右。正統七年,知縣劉周以城隍廟廢址建。弘治十六年,知縣王錡徙今所。

九江道行署 在澄清坊,去縣治西北半里許。王錡重建。

府館 即「布政分司」 舊址,知縣王錡建。

峰山磯鎮巡檢司 舊在安鄉,去縣南三十里。正統十一年,知縣鄧周因其地僻,奏遷於縣治西長洑嶺之陽,址存,司革。

馬當鎮巡檢司 在新興鄉,去縣三十里。元至正間,巡檢唐鐸英建。洪武十六年,改遷今所。原編弓兵三十六名,久裁。

黃土港口河泊所 在五柳鄉,去縣五十里。洪武間,所官徐應祥建,今廢。

仰天池河泊所 在新興鄉,去縣北四十里。洪武元年,所官張希賢建,今廢。

醫學 舊在縣治東崇儒坊三十步。弘治元年,訓科陶請幫助識別此字。改遷於學前。「右陰陽學」 舊在縣治北「崇儒坊」,正統四年訓術柴仁遷於五柳坊稅課局舊址

僧會司 在普明寺

東倉 ,在彭澤鄉,去縣四十里。

南倉 在五柳鄉,去縣五十里。

西倉 ,在彭澤鄉,去縣三十里。

北倉 在都盛鄉,去縣二十里。

新北倉 在五六都。以上倉俱洪武二十三年知縣薛保見建。嘉靖間圮。

社倉四所 一在縣前,倉夫三名,貯一坊、二坊義榖。一在柘磯,倉夫三名,貯八都、三都、四六都、五都、七都穀。一在蓮花寺,倉夫五名,貯九都、一圖、二圖、十一都、十二都穀。一在吉祥寺,倉夫五名,貯十三都、十四、五都、十六都、十七都、二十都穀。已上四倉,今俱久廢。。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