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882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八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百八十二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八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八十二卷目錄

 建昌府部彙考四

  建昌府祠廟考寺觀附

  建昌府驛遞考

  建昌府兵制考

  建昌府物產考

職方典第八百八十二卷

建昌府部彙考四

编辑

建昌府祠廟考        府志

编辑

本府。南城縣附郭。

社稷壇 宋置,在郡城西南膏露門外。明洪武七年,知府邵惠遷於西郊。弘治間合祀焉。風雲雷雨山川壇 宋在社稷壇之側。明洪武二年,令郡縣置山川壇,與風雲雷雨、城隍同壇而祭。後遷於十八都廟嶺,如社稷壇制。弘治間合祀焉。

郡厲壇 在北郊黃家林,明洪武十四年立。每歲春清明、秋七月十五、冬十月一日祭。無祀鬼神,以郡城隍主之。

城隍廟 在南城縣儒學左。宋紹興十二年立,毀於元,復於明。萬曆三十七年又毀。郡守鄔鳴雷捐俸鼎建,南城部民鄧洛錫捐貲以助。

皇清康熙九年,知府高天爵、南城知縣苗蕃各捐俸。

修葺廟貌,丹雘一新,欄杆周圍結砌,稱美煥焉。縣城隍廟 ,本南隅程氏地,明嘉靖中,有司議均一城池,不應府縣分祀。於是毀其縣者合祭於府,程氏贖其空地為程氏先賢祠。

旗纛廟 舊在千戶所堂後。明宣德三年,千戶胡儁改建懷德坊花園內。嘉靖十八年,知府鄧文憲重建。每歲霜降日,掌印千戶致祭,因而張列軍器,遶街迎賽,以金鼓導之,謂之「揚兵。」 府縣官不祭。

麻姑廟 在西南十里麻姑山仙都觀。本蔡經宅,舊有仙壇。唐開元中,道士鄧紫陽奏立。宋元豐六年九月,敕曰:「仙真所宅,佑此一方,赴感應祈,祥慶屢下。姑從人願,開道錫封,冀能歆嘉,以承民福。」 明初表祀嶽瀆之餘,亦以茲山崇為祀典,歲七月七日,郡守率屬祀以少牢,今則惟遣屬而已。

麻源廟 在麻源三谷。顏魯公《仙壇記》所謂「谷口有神,禱雨輒應」 是也。山有石筍,鄉民因塑為像。南唐知撫州方延紹重修。宋知軍事劉希元《祈雨感應碑》在廟廡下。提刑黃震有《祈雨文》,後毀。逮明萬曆四十年,邑人太常寺卿左某重興建。

關王廟 舊名老神廟,在南隅。按舊志,有古槎泊於城南,引去復還,因斲而塑之為神禱輒應。宋紹興十四年,易名武安廟,祀關帝。元末毀。明洪武初復建,易名忠烈,後名崇寧宮。

黃堂廟 在郡西十里。祀張巡。

張王廟 在郡治之東。祀張巡。一在廟嶺。黃司空廟 在城南祈仙門外。司空名法𣰰,字重昭。巴山即今之崇仁縣。梁侯景之亂,於鄉里合徒眾有功。

危王堂 在縣南七里。唐危全諷鳩兵遏亂,鄉人德之,為立祠。後追封為南庭郡王,故稱「危王堂」 云。

管樞密祠 。在宋軍治北。紹聖中,公來知軍事,民思其政不能忘,為立生祠。公名師仁,字元善,仕至同知樞密院。

三忠祠 麻姑山,即凝雲堂故址,祀唐撫州刺史魯國公顏真卿,宋節副建昌軍丞相李綱、主管建昌軍仙都觀信國公文天祥。至明嘉靖中,郡守臨海王度建,潮陽朱廷臣修。萬曆辛亥,郡守鄔鳴雷重修。以岳武穆祠久圮缺祀,製主祔焉。後胡公祠圮,移主入祔,合「三忠」 而益以五矣。顏魯公祠 在麻姑山仙都觀十賢堂內,宋紹興二十七年,知軍事胡舜舉建。

胡公祠 。在麻姑山。明萬曆四十年,汀、潮寇起,殘湖東西諸郡邑,閩中亦以海警調兵致亂。起浙江右布政使胡松為江西巡撫都御史,來自浙江,疾趣撫州勦賊,進駐建昌,賊敗遁出境。乃疏建三大營於南昌,建昌、吉安諸郡,復立《守望鄉兵法》。以寇警征調煩苦,奏減全省稅糧,又奏蠲被水諸邑,皆得允。尋因粵、閩贑三省,奉旨合勦潮賊,胡復駐建昌,防遏要害,自春徂秋,凡閱一期。四十三年,召人為兵部侍郎。知府凌立從士民請,建祠祭酒。新城王材記。

王侍郎祠 在軍治前。宋紹興中,敢戰卒作亂,賴侍郎王羲叔保全,郡城士民建祠祀之。紹興四年毀,從祀軍學。元末復燬。

朱、陸二先生祠 明嘉靖十五年,知府王度祀朱、陸二先生像於道一書院。已而督學按臨,輒於書院試士,而遷其像於府學射圃亭。明萬曆六年,知府王之屏始復為「二賢祠」 ,而析其右仍為射圃。昔之曠典,自是改觀,後復圮。

皇清順治十年,邑士建紫陽書院」於「《北關萬壽宮》之

左專祀朱子焉

李泰伯先生祠 在城北鳳凰山下。宋寶祐二年,知軍事楊瑱立興文堂祀先生,以曾子固、中書鄧聖求、左丞侑食。每歲春三月,郡守率僚屬鄉之大夫士致祭於墓,乃會飲於興文堂,歲以為故事。燬於元。逮明成化三年,吏部主事左贊疏請表墓立祠。知府謝士元構堂易名曰「景賢堂。」

三賢堂 在南城縣學。宋景祐間,知軍事趙時稼建。祀先賢李覯、蔡延世、曾漸。

十賢堂 宋紹興間蔡延世建,祀鄉先達陳彭年、李覯、曾鞏、曾布、曾肇、朱京、朱彥、鄧潤甫、王無咎、呂南公十人於仙都觀,名「十賢堂。」 元季燬於兵,明天順郡守江浩築樓於郡學左隙地,祀之。聶文定公祠 :宋嘉熙二年,盜殺郡守,朝命將以師臨城,吏部侍郎郡人聶子述單騎走麾下,切陳民冤,遂得免,止殺其渠魁,祀於西關。後傾圮改北關。

包文肅公祠 ,在延僖觀墓側。程宗伯《記》曰:「文肅幼從其祖克堂先生昆仲游朱、陸之門,傳其學,為世矜式。」 蓋其立朝出牧,風節凜然,事載青史。在他所猶得立祠,況其墓居延僖者乎?羅明德先生祠 舊在北關鳳凰山下。明天啟六年,建祠於府學前;乙酉燬。

皇清康熙六年,復建於《旴江驛》前。

大忠祠 明景泰元年奉旨建,祀殉難右副都御史鄧公棨。春秋享祭,至今不廢。

遺愛祠 明萬曆三十一年,郡人為知府鄔鳴雷建。

旌忠祠 。在通會門月城內。中丞胡松疏請敕建,祀戰死建昌守禦千戶李瓊,贈官廕子,春秋享祭。

孝子祠 在青綏鋪,為孝子黃覺經建。孝子卒,無嗣,浮屠氏居其室,以奉其祀,名其堂曰「道堂。」 由是,佛事日盛,而孝子之名漸泯。弘治末,知府舒昆山毀佛屏像,飭孝子母子之像,以正其位。修理堂室,改其扁曰「孝子祠。」

哀烈祠 在城北朝京門內。明嘉靖十八年,知縣曹逵奉旨為李葉妻胡氏建,歲兩祀。

節烈祠 在北郊五里莊。明萬曆年,巡按御史張命、知縣范淶為生員劉三善妻胡氏建,并旌其閭,表其墓焉。

新城縣

社稷壇 在縣西,地名蕨岡。按舊志,宋置在縣東。明洪武八年,知縣駱載德遷於今所。

風雲雷雨山川壇 宋附於「社稷壇。」 明洪武八年,知縣駱載德建。

邑厲壇 在縣北狀元坊,明洪武二年,知縣沙良佐建。

城隍廟 在縣治之西南。宋紹興八年建,屢毀。明洪武元年,知縣沙良佐仍其舊址新之。四賢堂 在縣儒學大成殿之左。紹興十三年知縣李維𦬊建。祀李公泰伯、王公補之、鄧公溫伯、呂公次儒。

三陽將軍廟 在縣南十五里。舊《志》:「五代亂,擁將軍兄弟三人以赴敵,歸而死,邑人廟祀之。」 宋紹興初,石陂叛卒與草寇饒青猖獗殊甚,時顏、閻二將稱兵掩襲,既久莫克,迺禱於廟,錫之夢吉,果捷。還之日,遂葺其廟宇。知軍朱芾嘗遣祭,有文。

「二范將軍祠 」 在旌善鄉。

崇正祠 在福山上,祀朱文公。公嘗講道於此,故後人尊而祀之。羅一峰詩云:「雲和草樹拂天香,無盡光中見紫陽。萬籟一空天似水,滿船風月武彝堂。」

南豐縣

社稷壇 宋元置在迎旴門外。明洪武二年,知縣程瑞遷於縣北揖仙門外,地名黃沙坪。風雲雷雨山川壇 舊在揖仙門外。「宋、元無山川壇。明洪武二年,知縣程瑞遷於縣東南。」 邑厲壇 明洪武二年,知縣程瑞置於縣之西北,地名熊家山。

城隍廟 在縣治前數十步。按舊志,唐開元中,宰游茂洪遷縣治之城市,葺廬舍布恩,民德之。及卒,歌思不忘。開成二年,立廟祀之,是為城隍之神。或謂城隍有神,游公蓋配祀也。元初廟燬,大德三年知州李公建。元末又燬。明洪武知縣程瑞復建。正德燬於寇,主簿肅韶捐俸建先賢祠 。宋郡守楊瑱建,祀曾鞏;參政陳宗禮有記。

曾文定公祠堂 在讀書嵒。景泰間,訓導汪綸創祠亭。「成化間,知府秦夔建祠堂。弘治間,都御史林俊以廢寺田四十畝供祀事。」

軍山神廟 在縣治西

朱公祠 即「紫陽書院」 ,知縣向縞建。

朱宣王廟 在龍池鄉刊都。朱名從立,唐僖宗時為雲麾將軍,唐末盜起,能保全其鄉里,寇不敢犯。

旌陽祠 在南臺嶺旁。有「仰高」 、「觀瀾」 二亭。明嘉靖癸丑建。

三應真君祠 在軍山絕巔。

冷真人祠 在縣西五十里五都,石仙觀左畔。宋太平興國中,真人與縣尉王博文密,一日詣王曰:「吾欲有所往。」 即鑿開岩前樟木坐蛻其中,王往視之,死矣。後其木復合。知縣胡公若疑傳者之妄,斲木視之,顏貌如生。里人塑像構祠祀焉。參政陳宗禮《記》。

壽星堂 在宜春門外,知州裴彥直生祠。廣昌縣。

社稷壇 在縣治東隅。宋置,在順化坪。明洪武二年,知縣侯端遷於今所。十三年,知縣張琥改修。成化十三年,知縣袁士鳳重修之。

風雲雷雨山川壇 「宋、元無壇。明洪武二年,知縣侯端置於縣治南隅。十三年,知縣張琥改作。成化十三年,知縣袁士鳳重修之。」

邑厲壇 在縣北隅。明洪武二年知縣侯端建。城隍廟 在縣東隅。宋紹興壬戌建。

張令公廟 在郡治東,祀張巡。一在廟嶺。《瀘溪縣》。

社稷壇 在西門外鸛橋之西偏。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門外。

邑厲壇 舊在北關外廣仁寺之左。說者謂「鬼神弗棲。」 知縣梁應掄改築於西北之墩上,遠於民居。墩高壇聳,且以為雉城護障。每歲二祭,以城隍之神為主。

城隍廟 :縣初附土神張王廟,僻隘湫濕,非所以肅神明。萬曆十年,知縣陳王廷度地於縣西,廣袤凡若干丈,係林樹田,以舊址易之。諭「役能尚義助工役者聽。」 有逸民傅汝楷捐金獨任,填築基址,鳩工庀材。中為神堂,凡三楹。後為棲神,後堂左右為翼室,草創未固,越十餘年傾圮。明萬曆三十年,知縣馮日望捐俸改造。中為神堂,繚以磚墉。前為官廳,凡三楹。外為大門,左右為翼室。邑之子衿多肄業其中。週迴土牆,規模壯麗改觀。今習儀及講《鄉約》於此。

關帝廟 :在南門城內,新建。

張王廟 在城內北隅建,祀唐忠臣張巡。福善王廟 在東門外,傅姓祠堂之右,神姓歐,諱祜,唐泉州太守,發靈於邵武太乾,有墓在焉。鳴山廟 在北城外司前街建,祀晉石勒,敕封「自鳴山翊化真君。」

石龍廟 在縣治北

福祐祠 在城東

文昌祠 在城隍廟側

義士祠 在一都,建,祀鄧公景祥。

李公祠 在學宮之左。明萬曆四十三年,知縣潘元勳請建。專詞詳稱:「宋儒李覯產於赤境橋,舊屬南城六十三都,即今瀘溪三都也。流寓新城,尚有祭祀,合行專祠,以崇明德,伏乞上裁。」 奉撫院允詳,著有司特立專祠,春秋親祀少牢。

寺觀附

编辑

本府。南城縣附郭。

太平興國禪寺 在城東二里許。

淨土寺 在府城東郭外。

天寧寺 舊在朝天門外石橋之東。明弘治間,改為「府儒學」 ,徙東關淨土寺左。

景德寺 舊在府治東。明弘治間,一徙水尾,一徙麻洲。李覯重修殿閣。

萬歲寺 舊名「龜峰。」

真空寺 在東三里一都。舊名「中坊。」

崇覺寺 在東十五里三都梓木山。

崇相寺 在縣東界山驛路之西。

覺海寺 在東四十五里三十七都。有北宋、金。

紫光祿大夫鄧某,施田糧米二十餘石,至今猶存。十九世孫鍊立有碑記。地與溪平,雖巨浸不沒,里人以此為異。

明報寺 在東四十里四十七都。

寶坊寺 在東七十里四十六都。

靈隱寺 在東七十里五十都。

禪定寺 在東七十里四十八都。

真如寺 在縣東八十里五十四都。

定應寺 在南關

資聖寺 在縣西南十八都。

靈峰寺 在縣東南五里三十四都從姑山頂。宋紹聖初,一僧遇旱,曝身岩上,雨澤霑足,因榜曰「秋澤岩。」 元符中,道者周智方又奉南安岩主至岩中,禱應如響。會郡有靈峰寺,久廢,因移是,遂以名之。

崇梵寺 在縣南三十三都。

福興寺 在縣南二十三都。

慶隆寺 在縣西南二十五都。

大仁寺 在縣東南,地名「塘源。」

「治平」 尼寺 舊在府治之南,明弘治間徙於西關長壽嶺。

雲門寺 在縣西十七都。麻源第三谷。

吉祥寺 在北關鳳凰山下。

章山永壽禪寺 在縣北四都。

慈源寺 在縣北六都

天燈寺 在縣北十四都。

興教寺 在縣東北八都。

化成寺 在縣東北九都,舊名「新城院。」

寶輪寺 在東五十二都金嶁峰。

「中洲延慶寺 」 在東關舊道院。

大阜寺 舊道院

廣度庵 在郡北

苾芻庵 五十二都

碧濤庵 在麻姑山上。邑令苗蕃建。

「天一庵 」 在郡城北,《唐顏真卿書》。

元妙觀 在郡城內西南,即天慶觀。

石崇觀 在縣西十六都。

延禧觀 在縣西南十九都洪源。

萬壽峰元和道院 在縣西南十九都。

無為觀 ,在縣南,地名「株梁。」

麻姑山仙都觀 在縣南十里許。

「天一真慶宮 」 在麻姑山仙都觀之右,圮廢已久。明萬曆庚戌,郡守鄔司李陸同捐俸鼎建。當結砌時,工苦泥水挑運之勞,偶於西北角鋤基,神泉湧出,工眾歡呼,不日而就。

元通寶殿 在麻姑山。明萬曆丙申罹火。丁酉,鄉官王一言重建。規模草創,丹堊未加。郡守鄔鳴雷增飭,煥然一新。復施「贍香火田二十四畝。」 又開墾本觀基田六石零,勒有石碑於又元堂左側。

丹霞觀 在縣南麻姑山之西入七里許。畢姑山。沖虛道院 在縣南三十三都。

東芙蓉觀 在縣東四都。

郭仙峰道院 在縣北,地名「昶口。」

崇真觀 在縣南十八都。

金鐘山觀 在縣東四十五里。

天寧庵 在縣東二都樟山。

雲泉庵 在縣東二都福應山。

新城縣

廣照教寺 在縣東,舊名「新興。」

報恩寺 在縣東鐵爐嶺上。已上俱東坊。西靈寺 ,在縣東。

壽昌院 在縣東

中羅寺 在縣東

吉祥寺 在縣東南。舊名「新開。」

白雲寺 在縣東南

逍遙寺 在縣東南

寶靈寺 在縣東南。已上俱二十九都。

蓮臺寺 在縣東

慈雲寺 在縣東南,俱二十八都。

西臺寺 在縣東南,俱三十都。

乘雲寺 在縣東南

十方寺 在縣東南

梅峰寺 在縣東北八都。

新興院 在縣西,舊名「望天峰」 ,同知陳袞建「桂香亭」 有疏。

瑞雲寺 在縣西北

大塘寺 在縣西北俱十七都。

南坑堂 在縣西北十八都。

仙臺寺 在縣西南四十三都。

大雞寺 在縣西南

龍潭寺 在縣西二十都。

觀音院 在縣西通濟橋西。

高臺寺 在縣南二十四都。

圓明寺 在縣南坊

《是何庵 》在縣北坊。

鶴仙觀 在縣東坊

中羅山鬱羅觀 在縣東四十里。

白雲峰都仙觀 在縣東七十里。

仙臺山真應觀 ,在縣西四十里。

坐禪山顯佑觀 ,在縣南二十里。

仙居觀 在縣北朝宗門外。

金船峰大有觀 在縣北十一都。

梅峰太乙觀 在縣北二十五都。

禪山萬安觀 在縣北九都。

南豐縣

南豐保福禪寺 在縣東宜春門外。

覺源禪寺 在縣東

大仁寺 在縣東魁星坊後街。

福慧寺 在縣南,舊名「福慧堂。」

金繩寺 在縣揖仙門外。

天真寺 在縣二十六都。

甘露寺 在縣東南二十九都。

真修禪寺 在縣東南

祥雲寺 在縣東南

靈雲寺 在縣東南

禪寂寺 在縣東南

福海寺 在縣東

資福寺 在縣奉親坊

崇覺寺 在縣東南五里。

護仁寺 在縣東南,俱七都。

棲真寺 在縣東

東林寺 在縣東,俱八都。

壽昌寺 在縣魁星坊

慈雲寺 在縣西

護國寺 在縣西。已上俱五都。

護法寺 在縣西北集賢坊。

三聖堂 在縣西迎旴門外。

石佛龕 在縣西迎旴門外。

祥光寺 在縣南隔江南臺山之側。

寶嚴寺 在縣南,舊名「南臺。」

福海堂 在縣北,俱揖仙門外。

靈都觀 在縣東南中和坊。

妙靈觀 在縣東北九都。

長安觀 在縣東北集賢坊。

上真道院 在縣東南,靈都觀東。

石仙觀 在縣西五都,舊名「沖寂觀。」

紫霄觀 在縣西南四十四都。

清修觀 在縣北揖仙門外。

廣昌縣

大覺禪寺 在縣東隅

蓮峰寺 在縣東南吳由里。

真隱寺 在縣新坊里

正真寺 在縣東北都里。

極樂寺 在縣東遷善里。

雲際寺 在縣東南村里。

慈蔭寺 在縣東南中里。

普慈寺 在縣西,俱新興里。

惠安禪寺 在縣西南興城鄉。

保福寺 在縣西南千金里。

興教寺 在縣西陵安里。

保方寺 在縣西新安里。

定心寺 在縣監南里

萬福寺 在縣南永業里。

清修禪寺 在縣南得興里。

福興寺 在縣南浮竹里。

永興寺 在縣北隅

西林寺 在縣北文上里。

福海寺 在縣北文下里。

慈福寺 在縣北,俱麟角里。

保安寺 在縣北土屯里。

徐塘山道院 在縣東吳由里。

中峰山道院 在縣東北都里。

龍泉觀 在縣西隅

聚仙峰道院 在縣南文會里。

南應山道院 在縣北麟角里。

濾溪縣

瑞相寺 在二都。舊名「白馬」 ,宋治平初,改今額。李山甫有詩。

澤心寺 在十六都,宋建。有李山甫記。《隱龍子詩》。

法水寺 在四都。舊名「靈泉。」 有苦竹,僧結庵於

院東乃感溫泉,湧於石竇,旱歲不涸,祁寒不變。唐開元改為禪林,故以「溫湯」 為額。後復改靈泉。宋景德初,改法水禪院。寺前有羅漢松二株,大數百圍,高七八丈,盤鬱婆娑,形如偃蓋。相傳植自唐時,曾梅阜有詩。明萬曆戊午年燬,石文器有《重建序》。

定安寺 在四都杜藍。宋紹興二年,參軍石松建。淳熙七年,進士石致平請於朝,乞賜寺額。上以《敕賜「定安之院」 牌額》賜之。

慈明寺 在五都大原,唐名「慶雲」 ,宋治平初,改今額。

慧光寺 在五都。舊名「諸禪寺」 ,宋治平改今額。李山甫有詩。

普潤寺 在七都陽谿。唐貞觀二年建。鄒伯起有詩。

濟眾寺 在八都。舊名嶽峰,宋治平中改今額。真如禪寺 ,在十都。地名寶應山,後唐天成初建,額「地藏」 ,宋治平初改今額。

興梵寺 在十五都長慶山。唐建,額「再興。」 宋治平初,改興梵院。今以寺名。

金鎖庵 在五都,石文器有記。

法雲觀 在四都西源。宋宣贊舍人石永壽建,今廢,遺跡尚存。

接仙洞 在十二都東坊山南之左。三仙顯跡其上,土人因廬而祀之,靈應可占《乩筆》。

建昌府驛遞考        通志

编辑

南城縣:按:「餘縣無驛。」

旴江驛 在府城東郭外。

旴江遞運所 在太平橋,久革。

驛站項下,除順治十四年并康熙八年裁減外,原額連受協走遞人夫一百九十七名,差馬七十匹。原編《驛站》各款,共銀七千九百一十七兩九錢二分。內已設、復存、設支解銀六千三百三十四兩三錢三分六釐,見候復還補足原額銀一千五百八十三兩五錢八分四釐。

建昌府兵制考        通志

编辑

本府

建昌營 駐防建昌府,原額「經制副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步戰守兵丁九百五十名;今止留馬步戰守兵丁六百名。」 按該營經制官兵九百五十八員名,原於康熙俱經失陷無存。今督撫兩院於請

旨「復設協守」等事。案內具題請設

廣昌營 ,駐防廣昌縣。原額經制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馬步戰守兵丁三百名。今止留馬步戰守兵丁二百名

建昌府物產考        府志

编辑

穀屬

《救公饑 》。「三月種,五月熟。」 他種青黃不接,而此種先可食。

六十日秥 種入地,僅兩月而熟,米粒小而純白。

白沙秥 ,三月種,六月熟。米色白,圓而大。大穀秥  ,細糓秥 二種以粒大小異名耳。中早 遲於六十日秥,而早於白沙秥,故名。「池州秥  。」 龍牙秥  ,油麻秥、麻陽秥  。冬秥 。穀粒似早秥而芒刺長。以上各種,俱出占城國。宋大中祥符中,遣使由福建至占城國,取三萬斛并種法,故江淮間多種之。

八月白 晚稻,極早熟者,香白,尤可貴,又名「銀珠米。」

白粳米 糯米也

青絲粳 :四月種,九月熟。米色溫潤而白。

《赤珠粳 》:色純紅而堅。

鐵腳粳 米:性堅而難煮,新城尤多。

重陽糯 應節候而熟,故名。

《占禾》糯 與早稻同熟。

《青油糯 穀》皮白而米長。

「老人糯 」 :芒刺長而穀赤。

麥 「十月種,四月收。」

菽麥 七月種,十月收。

毛豆 「六月種,九月收」 ,即黃豆也。

絹帶豆 :「莢長尺許。」

羊角豆 名出《世老》。

江豆 色赤黑,四月種,六月熟,莢短而叢生。蠶豆 ,一名「寒豆」 ,九月種,明年蠶時熟。

刀豆 :莢長而形似刀削。

羊眼豆 ,短莢白花而寔大,煮熟似羊眼。赤豆 ,小於江豆,可澄沙作饀。菉豆 ,形圓小而色綠。

蔬屬

菘   白菜

菠菜 《本草》云:「能解諸藥毒。」 世傳此種出於菠稜國。

莧菜 :有紅、紫、白。

韭菜 :一種而久者,故謂之韭。

蘿蔔  苦蕒  。萵苣。莙薘  。甜菜。

蒜 :有分瓣者,有獨頭者。重陽先種,次年端午先收。

蔥 《傳》曰:「五葷鍊形。蔥其一也。」

茄 有紫白二色

請幫助識別此字。    薑    芫荽蔊菜 味辣。出《新城縣》。

川芎 香菜也

《空菜 》菜空而蔓,宜近水。

蕨菜 甘滑性冷

芋 :火蕷宜燥,水蕷宜濕。

薯    、山藥   、王瓜

《白瓜 後》王瓜而熟。

筲瓜   、西瓜   、冬瓜

《土瓜   葫蘆   》《絲瓜 》味甘性冷。茭白 即菰也。生水中。

芹 :《埤雅》云:「芹,水菜也。」

香蕈 生深山,香滑而味全。初出為奇品,《新城尤多》。

果屬

桃 :種類甚多。李旴江詩:「方朔相逄阿母家,別來幾度換年華。春風合是教伊笑,開盡無名草木花。」

梨 :土產,名「清消梨。」

梅 味酸,小者為石梅,大者為水梅。蘭坡鄭壎詩:「不有調羹風味在,清標空自老西湖。」

李    橘    、《金橘》。

蜜橘 「金星」 與《金豆》等類。

橙子 似柑而皮辛香者貴。

枇杷   、葡萄   、《柿》。

栗    、棗    、榴

楊梅   《菱角   蓮》。

藕    、櫻桃   、《葛》。

杏    ,榛,栗   ,茅,栗。

苦櫧   荸薺

竹屬

貓竹 :大者可編房屋,嫩者可作紙。

苦竹 :堅利,可代鎗戟。

寔竹 可作筆管

《觀音竹 》:可供玩賞。

水黃竹 可籬

白竹 可簟

筀竹 可器用

《斑竹 》種自湘江,猶有湘妃淚痕。

菰竹 節疏而直,可箭。

筍 凡竹皆有,惟冬生而未出土者貴。

木屬

松 有五鬣者,有三鬣者。用之水中,可千年不壞。其花為松,黃,可餅食;節為松明,脂為白膠香。柏 有圓柏,有扁柏,有刺柏。

冬青 :一名「蠟樹」 ,又名《萬年枝》。

樟 :文理細澤,可刻器用。

楓 似白楊,有脂而香,木厚葉弱,枝善搖,故字從「風。」

桐 「華而不寔者為白桐。」 寔似胡椒而皮青者。

為梧桐寔大如雞子,可壓油者為「油桐。」

㯶櫚 :一名栟櫚。桑   、柘 二種,樹色略同。《蠶書》:「柘葉飼蠶,其絲作琴瑟絃,清鳴響亮,勝於凡絲遠矣。」 槐 ,其陰甚密,花可染,寔可藥。

檀 性堅寔,有黃、白二種。

柳 有垂絲柳,有楊柳,有拒柳,有通名柳。曾南豐詩:「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更狂。解使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烏相 :冬月結白實,可以壓油,俗名「木油株 。」 村落間有之。其大者可蔭一、二丈。

黃楊 ,葉青,霜雪不改色,三年僅長寸餘,然甚堅寔。

椿 有香椿,嫩菜可食。

花屬

菊 :種類甚多,應譜者亦數十品。

並頭蓮 近自浙中得種,分植郡城,最為奇品。葵 有紫葵,有黃蜀葵,隨日光轉移而傾心向之。

木樨 即桂花,當秋盛開如粟,有紅、黃、白三色芙蓉 ,一名拒霜花,又名「木蓮。」

萱 ,《本草》名宜男,一名丹棘,一名忘憂。《董子》曰:「欲蠲人之忿,則贈之以青堂;欲忘人之憂,則贈之以丹棘」 是也。

夜落金錢 :朝開暮落,故名。花紅圓大如錢,夾竹桃 竹葉而桃花。

《金鳳 》又名《鳳仙花》。

梔子 花瓣重疊者,名《玉樓春》。

海棠 花有水紅、深紅二色,其色黃者名「棣棠。」 「瑞香 」 ,有紫口、粉口二種,近有自閩移植,葉痕金線,有純白花者,尤貴重之。

蘭 黃山谷云:「一幹一花而香有餘者曰蘭,一幹數花而香不足者曰蕙,然皆宜佩。」

《茉莉 》重臺者名「茉莉」 ,單臺者名「素馨」 ,香氣一也。

山茶 :深紅色。近有閩種,花瓣重疊,名「寶珠百合 」 ,山谷間多有之。

月桂 :每月一度紅花盛開,故名。

水仙 似鹿蔥花

薔薇 花開五色

酴醾 花色白甚

荷花 即蓮花

玉蝴蝶花 ,又有紫蝴蝶花,根莖類扁竹,花差異耳。

梅花 《賈思》曰:「梅花早而白花黃者曰臘梅。又一種花色微紅似桃杏。春深乃開曰紅梅。」 草屬。

《浮萍 》隨水漂流,無定性也。

《蒲 水草》,其根可絲,可為蜜煎。新城所產為盛艾 ,一名「炙草」 ,草之可以艾病者也。

蓼 《詩傳》曰:「在陸為荼,在水為蓼。」

茅 :叢生如禾而大者,可覆屋。

芒 似茅而大,可綯,亦可覆也。

虎耳 生石壁

龍芽 又名「長生草。」

畜屬

羊 每成群,則要以一牡為主,舉群聽之。豕 ,彘也。

雞 種類多以烏肉、白毛者貴。

鵝 宜草食。《方言》為草鴨。

《狗 狗》,叩也,叩氣吠以守也。

鴨 種自閩來者,宜蓄。

禽屬

喜鵲 :《禽經》云:「鵲俯鳴則陰,仰鳴則晴,人聞其聲則喜。」

鴉 項白身黑曰「鴉。」 純黑而反哺者曰「慈烏。」 每鳴作鴉鴉聲,人多忌之。

鵓鳩 俗名斑鳩,項背皆有斑點若珠,故云雉 。一名翬雉。

鷓鴣 「畏霜露,早晚稀出。有時夜飛,飛則木葉自覆其背。」

鶯 即倉庚也,一種又名黃鸝。

燕 紫胸輕小者為「越燕」 ;胸斑黑聲大者為「胡燕」 也。

《布榖 》一名「郭公。」

《畫眉 》性好鬥而善鳴。

杜鵑 晝夜苦鳴,其聲凄切,俗為「割麥過荒」 ,疑其聲相似也。

鸛 類鶴而小丹頂

鷺鷥 ,色白,頭上有絲,毿毿然,長尺餘,欲取魚。

「則弭之」 《禽經》曰:「鷺啄則絲偃」 是也。

鸕鶿 不卵生,口吐其雛,善捕魚,今漁人多畜之。

《鴛鴦 》,物之有思者也。

翡翠 翎翮青翠,善啄魚。

獸屬

虎 居山林中,每出,以爪坼地,觀奇耦而行。今人畫地觀奇耦者,亦曰《虎卜》云。

豹 斑文如錢,故謂之「金錢豹。」 性廉,有所程度而食。

麞 ,陂澤淺草中多有之,有牙而不能噬。麂 ,亦麞類也,皮作履舄為佳。兔 胎生子從口出,故娠婦禁食之。

鹿 性善警防,分背而食,以備人物之害。角有斑痕,紫色。

山羊 《爾雅》謂之羱羊。

野豬 形類家豬,但腹小、腳長、牙利,人不敢近。又一種名「毫豬。」

獺 似狐而小,膚如伏翼,水居食魚。

狐 :「鼻黃、尾尖。」

狸 有虎斑者。有貓斑者,性善擬度,故《大射》以狸皮張三候。

貓 :《埤雅》云:鼠善害苗,貓能捕鼠,除苗之害,故字從苗。

猴 性躁嚚,一名「沐猴。」 此獸無脾以行消食。鱗屬。

草魚 :一種名「烏鰡」 ,腹背俱黑,能食魚。

鯉魚 :脊中鱗一道,每鱗上有小黑點文。鰱魚 :身扁口小而鱗細。

鯽魚 腹大而體短

鰌 :似鱓而短,無鱗。《爾雅》曰:「尋習其泥,厭其清水。」

請幫助識別此字。 俗名「黃鱣。」無鱗,似蛇。蝦蟆。 俗名「田雞。」

介屬

青螺 :有生田中者,有生溪沼中者。

團魚 :俗名水雞,或謂性暖益人。

蚌蛤 《本草》云:「性冷,無毒,止消渴,除煩熱,解毒。」 蟲屬。

蛇    、蜈蚣    、蚯蚓。

蟻    蜩

蟬 秋鳴為蟬

蜂 其毒在尾,垂穎如鋒。

蝶 :俗名「蝴蝶」 ,粉翅有鬚。

《蜻蜓 》:六足四翼,其翅輕薄如蟬。

螢 夜飛,腹下有「火」 字,從「螢。」

蚊    :蠅    蛾。

《果臝 》即細腰土蜂。

螳蜋 有斧蟲也

《蜘蛛 》布網如罾,其絲右繞。

鼠 有齒無牙,常畏人夜動。

蠶 性惡水,食而不飲。

帛屬

紬 有以湖絲成者為「籠紬」 ,有以繭綿抽絲成者為綿紬,有以綿絲雜木綿紗者為假紬絹 。鄉人貨湖絲成之,多瘕纇,僅可作衣裏。苧布 ,不紡者曰「扁紗布」 ,紡之者曰「圓線布。」 葛布 以蕉葛皮雜紡為之,僅足供僕隸之用而已。

土緞 朴素。若北方土綾,近迺織竹葉筆管花樣,亦紕纇不足觀也。

綿布 其麤者為「蠻布」 ,稍細者名「頓布」 ,名「腰機布」 ,其價貫不足江南梭布之半,而俗儉且嗇,故宜之。

食用屬

《麻姑酒 》:取「麻姑神功泉」 釀之,故名。

茶 香味不佳。新城得閩種,曰「白毛茶」 ,差可耳。紙 煮竹皮稻草成之,可作紙綿,不中書也。藍靛 ,近自汀得種。

扇 近時新城造作差勝。。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