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九百七卷 |
第九百七卷目錄
瑞州府部彙考三
瑞州府城池考
瑞州府關梁考
瑞州府封建考
瑞州府公署考
瑞州府學校考〈書院社學附〉
職方典第九百七卷
瑞州府部彙考三
编辑瑞州府城池考 府志
编辑本府。〈高安縣附郭。〉
瑞州府城池 舊志:「子城舊址,週迴三里,闢四門,東抵進龍池,西抵平頭門,南即譙樓,北抵朝天門。唐武德間,李大亮始築土城,環以壕。南唐昇元初,高安令陳承昭,保大十年刺史王顏。宋元豐間太守維瞻,建炎間黃次山。元至正末,元帥張岳、平章火逆赤,皆嘗修治,歲久圮塞。明正德間,知府鄺璠履榛莽中得舊址」 築之,惟太平多水患。由府學右循五龍岡,北接舊址,高二丈,袤二千七百餘丈,撤土去寨,壕亦以濬。闢九門,門皆甃以磚石,錮以鐵扉。上建重屋,洞其下,以通往來。周匝羅城臺鋪舍,以居邏卒。府前即譙樓為門,扁曰「瑞陽。」 然城分南北,錦江中貫濱江兩厓,壘石為岸。市南谿創三石閘,以時蓄洩,而城跨其上。
外縣
新昌縣城池 :「新昌縣開時即有土城,城之門四,東曰新安,西曰龍江,南曰新豐,北曰『朝天』」 ,週迴五里,城下有隍,後漸崩塌。宋嘉定中修築,改東曰「迎恩」 ,西曰「惠政」 ,南曰「化成」 ,北曰「環秀」 ,歲久復頹。明成化中,循舊基築土城,丙午始內外包砌以磚,高一丈五尺,厚五尺,建月城於外。正德庚午,盜起,知縣胡椿加修戰樓,凡九所。癸酉及嘉靖丁亥,相繼修補。崇禎辛巳,以舊城庳陋,大加修築,週九百七十三丈,視昔加高者數尺,加厚者尺餘,石垛一千八百箇。箭樓四所。東仍曰《迎恩易》,西曰「太和」 ,南仍曰「化成」 ,北復曰「朝天。」
皇清康熙三年,重修石垛九百五十五座,置砲臺、窩。
棚樓櫓壯觀,保障憑依焉。
上高縣城池 ,「古有土城,城下有池,週迴五里,萬載、新昌」 之水,匯於陵江,而界其中。市分南北四隅,皆設有門。宋嘉熙間重修。明正德中,復究故基,鑿池立柵,創四門:東曰禮賢門,在臺岡山;南曰朝京門,在小車頭;西曰宣化門,在易家田;北曰宜豐門,在旺賢岡。嘉靖年,創砌石城,週迴一千一百一十二丈七尺,石垛二千四百二十五箇,壕長六百五十三丈,其門原四,更增五門:曰躍錦,曰旭屏,曰「招敖」 ,曰「末華」 ,曰「環州。」 萬曆間重修,崇禎丙子寇警,增加二三尺許,易方垛為圓垛。後縣令張朝荃補燒燬城門,稍增牆垣。
瑞州府關梁考 通志府志合載
编辑本府。〈高安縣附郭。〉
錦江橋 在府治前,亦名「浮橋」 ,又名「永安。」 今在城隍廟前,楊吳乾貞二年建。
仁濟橋 在府城縣學之東。
迎仙橋 在府治二門外。
鳳凰橋 有二:一在縣學前,一在翔鳳坊。《鸚鵡橋 》在府城桂林坊。
紫雲橋 在府城朝天坊。
進龍橋 在府治縣學,右瞰大江。知府鄺璠新而拓之,翼以石欄,兩厓疊石為級道。龍化橋 在府城東嶽廟右。
南石橋 在府城慶善坊,下有石龜,又名「憧憧橋。」
三讓橋 在府城禮義坊,即禪那寺右橋也。《株橋 》,在府城朝陽門外。
多稼橋 在府城東五里。
連珠橋 在府城東七里。
櫟山橋 在府城東八里。
來蘇橋 俗呼「小珠橋。」 在府城沙路鋪。
劉郎陂橋 在府城東一十里三都。朱琬、朱琰建。
深港橋 :在府城東一十二里。
蒐溪橋 在府城南四十里。
獨城橋 在府城南四十三里。
青石橋 在府南五里
分口橋 :在府城南一十二里。
株樹下橋 :在府城西南一十里。
艇口橋 在府城西南三十八里。
藍橋 :在府城西南四十里。
石頭街橋 在府城西南五十七里。
子港橋 :在府城西南五十五里。
華陽橋 在府城西南六十二里。
曲水橋 在府城北,通臨江鋪路。
含陽橋 在府城南一十三里。
橫港橋 :在府城南二十里。
黃舍橋 在府城南八十里。
五里橋 :在府城南三十里。
萬碩鄉橋 在府城東三里。俗呼「哿口。」
連錦橋 在府城之北三里許。宋邑宰洪起畏建。
薛家橋 在府北五里
大湖橋 在府城北一十五里。
卯橋 :在府城東四十五里。
五百港橋 :在府城西五里。
黃陂橋 在府城西一十五里。
太平橋 在府城太平門外,宋張思誠修。「南哿口橋 」 ,在水府廟前。
仁瑞橋 在縣東。劉國仁建。
明心橋 在明心院前
黃山橋 在珠湖南
五美橋 在縣東
朝京橋 ,在縣北斷水之上,俗呼「斷水橋。」 豫章橋 ,在迎恩門外。
架橋 在白馬林
大抄橋 、小抄橋 俱在縣東。
通真橋 在城之西碧溪。
南爐鄢家橋 在二十九都。朱統善修。
南爐橋 在二十九都。朱達善修。
朔陂橋 在二十九都。朱繼德修。
靈溪橋 在龍城院前
瑞仙橋 在坡山港
梅墩橋 在私溪港。上五橋皆通新昌路。岡上橋 在二十九都。朱繼德修。
諠橋 在張坊里。張才臣修。
昌陂橋 徐會齊修
蕭坊橋
良田渡 、雲居渡 俱在府治西。蜀江上流。來蘇渡 ,宋蘇轍謫筠,因兄軾過此,同訪劉平伯,喚渡此地,因作喚渡亭,手書三字,今石址猶存。秋冬水涸,則見在金沙臺下。漢封建城侯即此。今劉姓是也。
清湖渡 、庵前渡 、灣頭渡。
高郵渡 艤口渡 俱在府治東,蜀江之下流。
遵口橋 在縣之西
巖上渡 。龍口渡 。灰埠渡。
花園渡 。《陵和》渡 。《彭家渡》。
姜家渡 含陽渡
分口渡 在縣之西南
梅口渡 在縣之西北
新昌縣
積善橋 在縣治前。其水瀠迴旋繞,若顧縣然,俗呼「朝縣水。」
惠政橋 在縣治西門外。古為浮梁。宋邑宰趙綸甃以石,更名「太和。」
嚴湖橋 在五都
下山橋 在六都
豐橋 大智寺前橋。
浪源橋 俱在六都
禹村橋 恩江橋 尚義橋 俱在七都。清溪橋 在縣羽塘觀前。
藍橋 在八都
永固橋 在九都
烏江橋 在十一都
滲口橋 在十二都
奉賢橋 在黃陂
新橋 在良田
澄溪橋 桐江橋 俱在十三都。
惠濟橋 在清水。宋進士羅公壽修。
清水橋 在十五都。宋時里人羅介建。前公館址。
瑞芝橋 在十六都
龍牙橋 在十七都
唐浦橋 均溪橋 俱在十八都。
瑞新橋 在二十四都
市心橋 在二十七都
小石橋 在二十八都
蕉溪橋 在二十九都
逢渠橋 ,在洞山寺前,僧本空修名,取洞山价大師「處處得逢渠」 之語。
文溪橋 、「宜陽橋 」 、「永鎮橋。」
通濟橋 俱在三十三都。
杭橋 在三十五都
恆豐橋 在三十六都
廣賢橋 在三十八都
方塘橋 在十四都
上杭橋 在三十五都
流芳橋 在三十四都
朝天橋 在北門外。明成化中,知縣汪道重修。環勝橋 、肇秀橋 俱在下車田。
學背橋 在舊學之後
芳洲橋 俗呼唐家橋,在鹽嶺下,即宋沅守劉愿之芳洲也。橋始建於劉氏,其後邑人胡栗重修。元末燬,劉氏子孫復修,更名「愿盛橋。」
櫪步橋 在三都。元延祐間,府判陳幼登與僧海翁募建,今圮。
書林橋 在四都。宋熊襄書院,明成化間重建。烏石橋 在五都。元延祐中里人毛以信建。磊橋 在十四都。義民劉躋正建。
延禧橋 在十五都延禧觀前。
靖節橋 在十五都楂溪。明天順間重修。鼎新橋 在十八都。
攝田橋 在二十都
黃省橋 在二十二都
均溪橋 在十八都。明里人龔同倫建。
湖城橋 在二十三都。里人黃剛大建。
探仙橋 在桂岡。張秉珊建。
荷林橋 在四十都。里人蔡和昭修。
同福橋 在四十一都。里人黃彥仁等建。洑溪橋 在三十四都。
棠浦渡 在縣東四十里。
李公渡 在八都
浣紗渡 在十一都
馮家渡 在十二都
湖城渡 在二十三都
芳塘渡 在三十八都
墨口渡 在十都
和渡 在十一都
南門渡 在觀瀾亭前。往來如沸,舟不停艤。高車渡 在縣南三里。
石埠渡 在縣南五里
鞠家渡 在縣南一十七里。
凌江渡 在縣南三十里。
上高縣
平政橋 在縣西。舊名「通濟。」 宋趙伉夫易名「浮虹」 ,嘉定張存易名「望仙。」 明正德間,王以旂重葺。金石橋 在縣學左。
謝公橋 「在縣學右。」
官山橋 在縣東五里
大成橋 在縣西五里
虎檻橋 在縣東一十里。
黃蓮橋 在縣南二十里。
短港橋 在縣南二十五里。
大塘橋 在縣南二十五里。
大滸橋 在縣東北一十里。
小泉橋 在縣南三十里。
杭頭橋 在縣南二十里。
修仁橋 在縣東三十里。
界埠橋 在縣東二十五里。
石虹橋 在縣東一十五里。
官橋 在縣西二十里
義橋 在縣西二十五里。
京陂橋 在縣西六十里。
離婁橋 在縣西七十五里。
雲藍橋 在縣南聖濟寺前。宋政和丁卯造。濟川橋 在縣治西,易名「望仙。」
一正橋 在縣西五里。明弘治間,河西灣溪黃彥璋重修。
迎恩橋 在縣東五里,舊名「潭埠。」 元大德邑人潘聲伯重修。
清溪橋 在縣北沖真觀前。
慈悲橋 在縣東南三十里。
橫岡橋 在縣東南三十里橫岡鋪前。
麻塘橋 在縣西四十里後圮。明嘉靖年間重修。
兩板橋 京陂橋 在縣北。李邦華砌石。泗溪橋 在縣西三十里。元泰定間,里人捐資修砌。
辛橋 在縣南二十里四十八坑。
元豐橋 在真佑觀前
福善橋 在普蓮塘前,今圮。
石虹橋 在縣東二十里。
傍口橋 在縣深林傍口,沿河,自沙洲對岸黃松山。
庵山橋 在縣南三里許勞松下團。里人李日奇修。
蠻田橋 在縣南十里許河北。
壋口橋 在縣西半里通衢。里人趙順乾修。「人壽橋 」 在縣之景景行團站溪塘下。橋上有亭。王安彌修建。
震埠渡 在崇本團
沙石渡 在廣安團
青藍渡 在下京陂團
灣溪渡 在河西團
郭家渡 在皂團
白面渡 在西團
《甘羅渡 》:「在《舉子團》。」
禾埠渡 :在辛義下團。
易家渡 在廣樂團
界埠渡 在辛義下團
鍾家渡 在皂里以北,名「白沙洲。」 晏姓管橫有樟樹為界。
六口渡 在河西團
傅家渡 在上高縣西欽仁團。
山棗渡 在縣西七十里。
白竹港渡 在縣西六十里。
袁家渡 在縣東四十五里。
瑞州府封建考 府志
编辑漢
建城侯 劉拾,長沙定王發之子,始封建城侯,武帝元朔四年三月冊至,元鼎二年,坐使行人奉璧皮薦賀不會,免爵。至劉迴鳳,仍復原秩,世襲。終東漢。
高安郡公 劉伯昂處智長子以先朝勳舊封高安郡公尚真賢公主。
晉
康樂伯 陶回,丹陽人。成帝咸和中,以破韓晃功封。子注襲。
康樂縣公 謝元,以破《苻堅》功封,子瑍襲。望蔡公 謝琰,以破《苻堅》功封,子混襲。
望蔡縣男 虞丘進,東海郯人。以討孫恩、徐道覆功封。傳國至曾孫。齊受禪,國除。
宋
康樂侯 謝靈運,襲瑍公爵。性豪侈,車服衣物改舊制,世共宗之,稱「謝康樂。」 武帝受命,降為侯。康樂侯 李安仁,蘭陵人,以佐命功封。
陳
望蔡侯 沈君理宣帝大建間以君理女為皇太子妃封望蔡侯。
宋
康樂侯 陳叔陵,天禧三年封,後改封始興王。《明》
新昌王 朱盤炷,以寧「獻王」 第四子封,以無子,國除。
瑞州府公署考 通志縣志合載
编辑本府。〈高安縣附郭。〉
府治 在城內鳳山之麓。南唐保大十年建,宋景定元年燬,明洪武初年改建,即今址。
經歷司 。司獄司 。照磨所。
知事 、檢校 俱在府治內。
稅課司 在浮橋南
陰陽學 ,在理刑館東。
醫學 在理刑館西
高安縣治 :在鳳山之東。宋舊址。明洪武二年重修。正德間增修,榜正堂曰「牧愛。」
皇清康熙中,重修,穿堂一間,在正堂後,額曰「虛受後。」
堂三間在穿堂後,額曰「退思」 ,後改為菜柏,又後改為思補。宅門在後堂前。知縣內宅在後堂後。東軒在後堂左,又左為小東軒。菉竹軒三間在後堂右。望樓二所在內宅後。左右幕廳在正堂左。架閣房在正堂右。馬王祠在馬房西北。永積庫在穿堂東,內有靈官堂。黃冊庫在穿堂西。今
改建幕廳左。月臺在正堂前,為甬道。皂隸亭二,在月臺左右。戒石亭在甬道中。六房在正堂前左右二廂,左上為承發房、吏、戶、禮房,右上為兵、刑、工、戶、雜各房。吏舍東七間,在典史廨前。西十二間,在主簿廨前。儀門三間,在甬道前。賓館在土地堂左。福神祠在儀門右。監所在儀門之右。四週石牆高二丈。羈候所在監左戶雜科之後。正門三間,在儀門前。舊甃石以洞其下,上建層樓,榜《高安縣》額於前。旌善亭在正門前左。申明亭在正門前右。照牆在親民坊前。
縣丞署 在後堂左
主簿署 原在後堂右,順治五年裁。
典史署 在東三房左,縣丞廨前。
陰岡巡檢司 在縣治南六十里。
「《鄉約》所 」 每鄉都一所。
養濟院 在府治西。宋稱「恩養院」 、「慈幼院」 ,並在舊城望仙門外。元末燬。明洪武五年,郡守段德遷今所。崇禎知府陶履中補葺之。
漏澤園 在太平門外,去縣西一里。
外縣
新昌縣治 ,元為州治。明洪武五年改建。成化間重修。
皇清康熙二年重新之。幕廳三間,在正堂左,南向,榜
曰「正己」 ,今曰「贊政。」 水心堂在正堂後。知縣內宅在水心堂後,共十間。糧房在贊政廳後。皂隸亭分列正堂前之東西甬道,中立戒石亭,鐫戒石銘於上。六房一十三間在公堂前左右。承發司居左首,以次各六間。儀門三間。縣獄在儀門外之右,峻其垣以為之防。羈候所在縣門之右。譙樓五間在儀門前。疊石為基,建樓其上,樹門屏於前。
縣丞署 在知縣廨東,明洪武年建。
皇清順治三年重修。
主簿署 在知縣廨西。明洪武年建,後燬。
皇清順治三年裁,康熙三年即其址建營房以居瑞。
營汛兵
典史署 在縣丞廨南。元末燬,明洪武元年建。
皇清順治十五年重建。
大姑嶺巡檢司 在天寶鄉。
黃岡巡檢司 在縣三十八都。久廢。
陰陽學 在縣治西
醫學 在縣治南
常平倉 一在鼓樓之左,一在鼓樓之右,後改為「都倉。」
縣署右倉 明崇禎八年建,以貯南米。正廳扁曰「足國裕民。」 左五厫,右六厫。
皇清改「南米」為「兵米」、漕米皆赴倉交納。康熙三年重
修
棠浦便民倉 原有舊址。康熙三年建,計二十八厫頭,門五間。養濟院 在古東來第一門外。宋名「居養院」 ,改安養院。元末廢。明嘉靖九年,于左廢倉地增修屋十四間,無告者悉聚養焉。
上高縣治 ,自宋紹興及明洪武、正德代有創建牧愛堂三間,重建更名「惠來堂。」 穿堂在堂後。後堂三楹,舊五楹,原名「退思堂。」 幕廳在堂左。儀仗庫在堂之右,黃冊庫在堂之右,架閣庫三楹在堂左。圮六曹房東西各八楹。儀門三楹。土地祠在儀門左,譙樓即縣頭門。寅賓館在儀門右。監在土地祠側。內宅後堂之後。門房三楹,內廳房三楹,廂房四楹。
縣丞署 今在幕廳左
典史署 在縣丞衙左,官廳三楹,內廳房五楹。稅課司 在縣治南。
離婁橋巡檢司 在縣治西七十里。
麻塘巡檢司 在縣治西四十里。久廢。
陰陽學 、醫學 俱在「淳化坊。」
「黃冊局 」 ,在新街。官廳一所,房二楹,兩廂房四十八間。
勸農亭 在縣東南五里。
預備倉 在縣南舊稅局前。正廳門房各一楹,倉厫二十四楹。明季燬於兵。便民倉 在南昌道側。
東倉 在舉子岡
南倉 在義城下團,今俱廢。
西倉 在德義上團
北倉 在上京陂,今俱廢。
養濟院 在勝果寺前。明初遷多寶院左,今廢。
瑞州府學校考〈書院社學附〉
编辑通志縣志合載
本府。〈高安縣附郭。〉
瑞州府儒學 在府治西鳳山之右。舊在進龍池左。宋治平間,撤皇華館建。紹興初,徙之水南,即今「筠陽書院地。二十一年徙今所。元末燬,明洪武間重建。正德、萬曆中,先後增修。天啟七年重新之。」
《社學 》,未載處所。
高安縣儒學 。宋淳熙間附建郡學講堂之右。寶祐間徙於城西赤土岡。元末燬。明洪武初改創今所,後頹。成化、正德、嘉靖間,相繼修葺。啟聖祠在明倫堂左。名宦祠在戟門左。鄉賢祠在戟門右。文淵閣在明倫堂後,今廢。聚奎樓在文淵閣後。敬一亭在聚奎樓後。尊經閣在啟聖祠後。今俱廢。
樂善書院 在府治西。宋知州王淹建。立六齋以訓宗室之子弟。開府儀同三司趙不黯崇祀於此。
西澗書院 在縣市南。宋紹興間,郡守鮑貽遜為「三劉先生」 創也。後因兵燬。
槐東書院 本邑槐山,太學生謝廷建於家塾,州判陳袍「為之記。」
文溪書院 在府城南四十五里文溪上。宋陳仲微建,為讀書之所。
南嬛書院 在府城一笑橋之西南,中有「嘯閣」 ,邑人吳江吳匯所建讀書處。
傍蓮書院 在城南蓮花池上,邑人劉慟子講學藏書之處。
息園書院 在北城碧落山後,邑人徐《瑲如》讀書處。
「間青別業 」 在拱辰門外,邑人徐維喬兄弟讀書處。
學池 舊名「進池」 ,東至學牆,西至倉牆。
學租 二十五都,計田九十五工。地名「櫟頭」 ,計地五工。
新昌縣儒學 在鳳凰臺下。舊在縣治東南。宋寶慶間遷南門外。元至順間重修。明成化十八年遷今所。正德、萬曆、天啟間,相繼修葺。啟聖祠在敬一亭之後。群賢祠在仰高堂之右。射圃、觀德亭在啟聖祠之後。
義方書院 在縣東走馬岡。
度門院讀書堂 「在縣北三十里。」
志學精舍 在十七都
南征書院 在南河之滸。
寶書樓 在三十三都
三台書院 在新安鄉
學田 租計一百七十二石四斗。黃茅嶺每年解學道公費銀一十一兩一錢,以資赤貧之士。上高縣儒學 舊在縣治北,宋元豐四年遷於西。明洪武、嘉靖間相繼修葺。正殿、明倫堂,成化十二年重修。敬一亭在戟門左。博文、約禮二齋兩旁。啟聖祠在尊經閣之左。名宦祠在大成門之左。鄉賢祠在大成門右。
金石書院 舊在儒學側,中建講堂五間,東西廊各五間。康熙十年重修。
留餘書院 在大東門外,明萬曆中建。
學田 原額頗多。近查實腴田一十畝,磽田五十八畝。。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