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976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九百七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九百七十六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九百七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九百七十六卷目錄

 寧波府部彙考二

  寧波府城池考

  寧波府關梁考一

職方典第九百七十六卷

寧波府部彙考二 编辑

寧波府城池考        通志 编辑

本府。鄞縣附郭。

寧波府城池 ,唐末,刺史黃晟築。宋元豐元年,曾鞏修之。寶慶二年,守胡矩重修。寶祐間,制置使胡潛拓舊城,設雉堞。開慶二年,建望京、鄭堰、下卸三門樓。其甬水、靈橋、東渡,則以次繕治。元初墮。至正八年、十二年,浙東都元帥納麟哈刺復築。後復加修治。明洪武六年,指揮馮林更崇之。城高二丈五尺,趾廣二丈二尺,面一丈五尺,周二千二百一十六丈,延袤一十八里。為門六:東曰「靈橋」 ,曰「東渡」 ,南曰「長春」 ,西曰「望京」 ,北曰「永豐」 ,東北曰「和義。」 又穿二水門于長春、望京之側,門各有樓,羅以月城。城上有敵樓、警鋪,外設弔橋。自永豐至靈橋有大壕,環繞二千一百四十四丈,其餘濱大江。嘉靖三十五年,知府張正和重建「甕門敵臺。」

皇清順治十五年,「增高并堵。」

大嵩城 「屬鄞縣,距郡東九十里。高一丈七尺,趾廣一丈二尺。周七百四十丈,延袤四里有奇。為東西南北四門,門各有樓。穴水門于西之側,設以弔橋,羅以月城。城上有雉堞、敵樓、警鋪。」 外自東南抵北,凡三百三十二丈為壕。自西以北,際石山不設。明洪武二十年,湯和築,永樂十五年,谷祥加修。

皇清順治十五年,復增修。

外縣

慈谿縣城池 明嘉靖壬子倭亂始築城。距郡西五十里,高二丈有奇,趾廣二丈四尺。為門五,門各有樓,東「瞻岳,西萃寶,南拱壽,北拱辰。」 天啟間,新開小北門、「輔極,又穴水門于東西之左右,羅以月城。城上敵樓三十一,警鋪四,雉堞一千五十八,周一千六百四十三丈,延袤十里。外為池九里,北半里際山無池。」

皇清順治十五年,「增高并堵。」

奉化縣城池 距郡南八十里。明嘉靖壬子,知縣蕭萬解築,「高一丈四尺,趾廣一丈二尺,面廣一丈,周一千一十八丈,延袤七里。為門四,門各有樓。穴水門于西為上水門,于東為下水門。城上有雉堞。外東南,西臨溪,北負山,不設池。」

皇清順治四年、知縣蔡周輔、塞舊南門、開新南門、于

縣東。戊戌年,知縣王奐高城垛名四門,「東太乙,西金嶂,南薰時,北拱極。」

《鎮海縣志》
编辑

定海縣城池 ,築于錢鏐,歷元而隳。明洪武元年,千戶王及賢始立木柵。七年,守禦千戶端聚易以石。二十年,信國公湯和建衛,拓而大之,周九里有奇。永樂十三年,都指揮余成以北抵海,塞北門,穴水門于小南門之右。嘉靖十二年,都指揮劉翱加增雉堞三尺。三十三年,知縣宋繼祖北面增建望海樓。隆慶三年,同「知段孟賢增築內城。萬曆三十六年,知縣黎民表修葺,共高二丈四尺,趾廣一丈,面八尺,周一千二百八十八丈,延袤九里。為五門:東鎮遠,南南熏,又南清川,西武寧,又西向辰門,各有樓。外設弔橋,羅以月城。城上有敵樓、雉堞、警鋪。」 池自東抵西,環九百六十六丈,北際海,不設。

皇清順治十五年,增高并堵,重造敵樓警鋪。

觀海城 屬定海縣。距郡西北一百一十五里。明洪武二十年,信國公湯和築。永樂十六年,都指揮谷祥築,崇之高二丈四尺,趾廣三丈,延袤四里。為東、南、西、北四門,外設弔橋,門各有樓,羅以月城。城上有雉堞、敵樓、警鋪。外為池九百十四丈。

皇清康熙十年,重修增築。

龍山城 屬定海縣,距郡北七十里。明洪武間建置。永樂間增築,高二丈五尺,趾廣二丈,延袤三里。為東南、西、北四門,門各有樓。設弔橋于東、西、南門之外,羅以月城,上列雉堞、敵樓、警鋪。外四周為池五百六十二丈。

威遠城 ,明嘉靖間,鎮守都督盧鏜與海道譚

綸于招寶山築建城堡,凡二百丈。高二丈二尺、厚一丈。設雉堞,東西為門。內建戍屋四十餘楹。又于山麓西南展築靖海營堡,周二百四十丈。建屋四十餘楹。

皇清順治十五年,「增高并堵。」

穿山城 屬定海縣,距郡東南百五十里。明洪武二十七年,安陸侯吳傑以「濱海要衝,乃成城,徙定海衛後所官軍守之。城高二丈一尺,趾廣一丈,周七百四十二丈,延袤四里有奇。為東西南北四門,門各有樓。穴水門于南門之側,設以弔橋,羅以月城,城上有雉堞、敵樓、戰臺、警鋪。外自東繞西,通二百八十五丈為池」 ,東北各五百二十五丈為塹道二。

皇清順治十八年,以城趾跨山空闊,遂築而小之。寺周

三百九十五丈,延袤二里有奇,高如舊。

舟山城 屬定海衛。唐為翁山縣。宋、元為昌國縣。四面皆海,距郡二百六十二里。明洪武十二年,明州衛守禦千戶慕成、指揮許友城之。嘉靖四十「年,海道譚綸增築敵樓二十處。城高二丈四尺,趾廣一丈,周一千二百一十六丈,延袤七里,為四門,門上有樓,穴水門于東南,各置弔橋,羅以月城。城上有雉堞警鋪。外為」 池。自東南及西一千二百六十八丈。北際山,不設。

皇清順治十三年,廢舟山所徙居民于內地。今城隳。

霩衢城 舊為定海衛千戶所,距郡東一百八十里。明洪武二十年,信國公湯和築,高一丈九尺,趾廣一丈,周四百八十八丈,延袤三里有奇。為南北西三門,門各有樓,外設弔橋,羅以月城。城上列雉堞、警鋪、敵樓。西有瞭遠臺,東、西北壕三百七十四丈,南至西山,塹一百三十二丈。今遷居民于內地城隳。

象山縣城池 ,距郡東南二百七十一里。嘉靖間,倭亂,知縣毛德京築,高一丈六尺,趾廣二丈,面廣一丈,周一千八百九丈有奇,延袤五里。為四門:東賓暘,南「來薰,西迎恩,北拱極門」 ,各有樓。穴水門于北門之右。南門之兩旁,城上有雉堞、敵臺、警鋪。外自水門至東為壕,自東門而北至西南門之東為塹。今復修築增崇。

昌國城 ,距郡南三百五十里。明洪武十二年,于昌國縣開設守禦千戶所。十七年,改縣為衛。至二十年,內徙海島居民,革縣,徙衛象山縣之東門。二十七年,因東門懸海,薪水不便,徙後門。指揮武勝掘隍成城,高二丈三尺,趾廣一丈,延袤七里。為門四,各有樓,設弔橋三。穴水門于西、南二門之側,羅以月城。城上有雉堞、敵樓、警鋪。外為壕二百一十六丈,其西北九百一十丈,依山不設。嘉靖三十二年,倭寇入據後,都指揮梁鳳加築。

石浦城 前後二千戶所,屬昌國衛。東南面海,西北因山,距郡南三百七十一里。明洪武二十年,徙司于象山縣之「青山,乃調前後二所于石浦,築城捍守,高二丈三尺,趾廣六尺,周六百七丈。為西、南、北三門,門各有樓。穴水門于西、南二門之側,羅以月城。城上有雉堞、敵臺、警鋪。外為壕一百十丈,其西北一百六十丈阻山不設。」 嘉靖三十四年,都指揮梁鳳復增葺之。今廢。錢倉城 千戶所屬昌國衛,距郡南二百六十一里。明洪武二十年,千戶王普築。嘉靖「三十二年,都指揮劉恩至,加葺。高二丈六尺,趾廣一丈三尺,延袤三里,為門四。門上有樓,穴水門于西門之側,外設弔橋,羅以月城。城上有雉堞、敵樓、警鋪。外為」 壕六百丈,餘二十丈,阻山不設,今改為寨,設營房三百六十間。

爵溪城 距郡東南二百七十二里。明洪武三十一年,千戶王恭築。嘉靖三十一年,都指揮劉恩至重修。高二丈八尺,趾廣三丈,延袤三里。為東、西、南三門,門各有樓。設弔橋于南門外,羅以月城。城上設雉堞、敵樓、警鋪。外為壕三百二十丈。

南堡城 在象山縣西南三十里。明正統八年,防倭,築。今圮。

遊仙城 在象山縣東南一十五里。明正統八年,防倭築。今圮。

陳山巡檢司城 在象山縣東南一十三里。舊置縣北陳山。明正統八年,參政高峻改置今處,而仍其名。今圮。

趙嶴巡檢司城 象山縣東七里。舊隸寧海。明正統八年,因倭寇,改置今圮。

石浦巡檢司城 明洪武二年築。二十年,改置千戶所,徙司于青山,名仍舊。今圮。

爵溪巡檢司城 在象山縣西五十里。明洪武

二年建。二十年遷今地。正統十二年,增築今圮。

寧波府關梁考一       府志 编辑

本府。鄞縣附郭。

開明橋 按察分司前。以下「縣治東。」

迴途橋 布政分司西

隱仙橋 沖虛觀後

積善橋  、餘慶橋 俱鄭丞相照池左右,俗呼「大池頭。」

瑯琊橋 在廊頭巷

《做絮橋 》在廊頭巷口。

都稅院橋 在東渡門裡。

生姜橋 在團橋西

團橋 在東渡門裡

鹽蛤橋 在團橋西

張家橋 在鹹塘匯

小江橋 在永豐庫西北。

古石橋 :在二十九營。

《霓橋 》,未載處所。

林家橋 在「全捷營前。」

王家橋 在連桂坊南

陸家橋 在連桂坊西

水月橋 在延慶寺右

《採蓮橋 》,未載處所。

洪橋 在水月橋側

行香橋 在採蓮橋東

明州橋 在白龍王廟前。

鄞江橋 在白龍王廟東。

文博橋 :在進士街口。

大福橋  、戚家橋 俱在沙泥街。

獅子橋 在興教寺西

塔兒橋 在連桂坊東

袁學士橋 在獅子橋西。

嘉祐橋 在大沙泥街嘉祐廟前。

青龍橋 在小沙泥街東。

馬家石橋 在東河際

黃家橋 在東河際南

馬家莊石橋 在東河際。

汪家木橋 在嘉賓堂東。

史府橋 在沙泥街

興教橋 在境清寺巷口。

丘家橋 在迪教坊南

御書橋 在獅子橋東

王家橋 在袁學士宅前。

行宮橋 在袁學士宅西。

石橋 在四府前

車橋   、「新排橋  」 、「洗馬橋。」

《江心 橋》,未載處所。

《伴食橋 》訛呼「破石。」

福明橋 在城隍廟東

泰和坊橋 在沖虛觀西。

皇封橋 在宣化坊東南。

蕭家橋 在宣化坊西南。

柴家橋 在萬壽寺西北。

廣惠橋 在萬壽寺西

市心橋 在千歲坊南。里人王高重修。

廣濟橋 未載處所

通安橋 在曾家匯南,一名「廨院橋。」

握蘭橋

新橋 在城隍廟西握蘭坊。

周家橋 在新橋南

普照橋 未載處所

褚家橋 在蔣家帶

漁欄橋 又名「吳木橋。」

捧花橋 在日湖頭

倉橋 在靈應廟東

桂芳橋 在南門裡

清洞橋 舊名「甬水門裡橋」 ,又俗名「兵馬司橋。」 萬歲橋 又名「千歲橋」 ,又名「貫橋。」

竹行橋 在千歲坊

平橋 舊名「四明橋」 ,有亭。

宣家橋 在千歲坊南

「光祿橋  。」 《飯行橋》。

醋務橋 在崇教寺側,舊名「須務。」

永安橋 在曾家匯西北。

水仙橋 在月湖北

「青石橋 」 ,未載處所。

均奢橋 在世美坊

眾樂橋 在四明驛東

《建碑橋 》,未載處所。

昇平橋 在四明驛東,一名「憧憧東橋。」

尚書橋 在賀祕監祠西,舊名「澄清橋」 ,一名「憧憧西橋。」

問字橋 在縣西南四明驛前。

「湖心東橋 」 ,未載處所。

「湖心西橋 」 ,未載處斫。

錦照橋 在月湖錦照堂西。

虹橋 一名「感聖寺橋。」

袞繡橋 在史相府前,一名「緩帶橋。」

錦里橋 在月湖《行州》西,舊名「五馬橋。」

永寧橋 :在社壇橋北。一名。橋縣社壇橋 一名「牢家橋」,鑄冶坊巷東。

尚書橋 先為宋尚書江大猷名,後明尚書張時徹居之。

晝錦橋 在靈應廟前

渡母橋 一名「純孝橋。」 因地有董孝子廟,故名。「清瀾橋 」 ,俗名「府橋。」

惠政橋 俗名「天寧寺橋。」

「河利橋 」 ,未載處所。

虹橋 在壽寧坊北

府社壇橋 在望京門裡。明正德元年重建,改名「大德。」

迎恩橋 一名「仁安」 ,在望京門裡。

鑒橋 在縣治西北

鹽倉橋  :「府後橋  。」 「府西橋。」

貢院橋 在縣西

府東橋

祝都橋 在天寧寺後

頂戴橋 在朝柱坊下

東上橋 在市舶司北

四港橋 在市舶司北

中上橋 在北新巷口

西上橋 在孝聞坊南

《水浮橋 》,未載處所。

方家橋 御史董琳立坊,題名「繡衣。」

林鱭魚橋 俱在天寧寺後。

賀都監橋 在新門頭

乾溪橋 以下在縣治北。

阮家橋  、壽昌橋  、泰和橋。

餘慶橋  見《合橋》。

東津浮橋 在縣治東靈門外,跨鄞江。唐長慶三年,刺史應彪置。凡十六舟,亙板其上,長五十五丈,闊一丈四尺。

東鄮橋 在縣東二里許。明正德間,里人從郎包禎建。以下東北塘河抵寶幢、育王一帶。王家橋 在縣東三里。

大河橋 在縣東三里

張斌橋 在縣東五里

雷公橋 在縣東五里

七里墊橋 在縣東十二里。

福明橋 在縣東十四里。

盛店橋 在縣東二十里。

盛店港口橋 在縣東二十里。

新橋 在縣東二十七里,馬晟建庵于旁。屠官墳橋 ,在縣東二十八里龍山之北。內有學士屠明發墓,故名。

鄮山橋 在縣東三十里。

匯縴橋 在縣東三十五里。

回江碶石橋 ,在縣東三十五里。皈碶橋 ,在縣東三十五里。斗門橋 ,在縣東三十七里。

鄮溪橋 在縣東四十里。

姜皇后橋 在縣東四十里。

下莊鎮橋 在縣東四十里同谷嶴口。

葛家橋 在縣東四十里。

李家洋橋 在縣東三十五里。

東吳橋 在縣東三十六里。

九星橋 在縣東三十七里。

鄭家橋

大涵山橋 俱在縣東四十里。

秋波橋 在縣東四十里。一名「大橋。」

府前橋 在縣東四十六里。有「史相舊府基」 、三溪橋。

小白橋 俱在縣東五十里。

虹橋 在天童寺西北

劉家店橋  、鳴鳳橋  、青障橋 俱在縣東六十里。

《五路》溪橋 舊名「錦橋。」

東洞橋

大橋 俱在縣東六十五里。

浦東橋 在縣東二里許。一名「斗門橋。」

澄波橋 在縣東三里,浮橋東北。舊名「夾家橋」 、「米行橋  」 、「胡家店橋。」

董家廟橋 一名「徵君廟橋。」

「會安橋 」 ,未載處所。

崇壽橋 俗名「七塔寺橋。」

「廨院橋 」 ,未載處所。

高家匯橋 一名「置飯橋。」

賣蓆橋 一名「和安橋。」

虹橋 在縣東五里

鎮安橋 在縣東南五里,演武場南。

采𦬊橋 在縣東五里演武場東北。舊名「彩戲橋。」

李家橋 在縣東六里。元至正間建。

大石橋 在縣東南六里。

嘉慶橋 在縣東南七里,旁有白鶻橋。

宋昭橋 在縣東南十里。

朱家橋 在縣東南十二里。

橫石橋 在縣東南十三里。

蔡家橋 在縣東南十五里。

搬火橋 在縣東南十六里。

四港橋 在縣東南二十里。

報恩橋 在縣東南二十三里。

楊木橋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五巷》橋 」 ,未載處所。

黃家橋  沙家店橋 俱在縣東南三十里。八字橋 在縣東南三十二里。

大象橋 以下東南塘路自橫石橋分路抵橫溪一帶。

周買魚橋 在縣東南五里。

武陵橋 在縣東南十里,俗名「繆家橋。」

三橋 在縣東南十五里。

錢家橋 在縣東南二十里。

陳婆渡橋 在縣東南二十二里。

張村石橋 在縣東南二十里。

胡墅橋 在縣東南二十里。

鄧橋

雲龍碶橋、「虹橋。」

顏橋 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鄭灣橋 未載處所

太平橋 在縣東南三十八里。

陸廣橋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

黃山頭橋 在縣東南四十里。

滕公橋 在縣東四十里。

澤陽橋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

陸廣橋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

趙泥橋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

張義橋 在縣東南四十三里。

坊橋 在縣東南四十四里。

王家橋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

都憲橋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明嘉靖七年建。迎恩橋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明嘉靖十三年建。

惠卿橋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明嘉靖十五年建。

同方橋 在縣東南四十六里。

朱家碶橋 在縣東南四十七里。上游橋 ,在縣東南四十八里,接奉化界。長春橋 ,一名「向陽橋。」

甬水橋 俗名「下駕橋」 ,又名「夏家橋。」

南新塘橋 在縣南三里,甬水橋西南。

啟文橋 在縣南三里,康將軍廟南。

通津橋 在縣南十里

雅兒渡橋 在縣南十五里。嘉靖三十八年建。新豐橋 ,在縣南十八里。

寶祐橋 在縣西二十里,俗名「櫟社橋。」

崇福橋 在縣南二十里。

顏橋 在縣西南二十里。

北渡橋

眺江橋 俱在縣西南三十里。

王張橋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一名「洞仙橋。」 港口碶橋 ,在縣南三十五里。七鄉橋 ,在縣西南三十八里。通它山之水,溉七鄉之田。

浮石橋

王家橋

繼先橋 俱在縣西南四十里。

洞橋 在縣西四十五里,舊名「高橋。」

馬湖橋 在縣西南三十里。

惠明橋 在縣西南五十三里。

慶孫橋 在縣西南五十五里。

定山橋

許家橋 俱在縣西南五十里。

吳家橋 在縣西南五十五里。

《鄞江橋 》「橋上有屋。」

百梁橋 在縣西南五十里。舊名「小江橋。」 元貞橋 在縣之西南四十里許。元元貞年創建。

徐家渡橋 在縣西南四十三里。三港口。斗門橋 在縣西南五十五里。

三石橋

翻石橋 俱在縣南三十里。

像鑑橋

遶湖橋 俱在縣西南十五里。

文秀橋 在縣西南十八里。

孝庵橋 在縣西南二十里。橋畔有庵。

薦橋

宋家橋

王家橋

洗馬橋 俱在縣西南二十里。

白鶴橋 在縣西南二十一里。

下傘橋

張尚書橋

傅學官橋

周家大橋

周學士橋 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六和橋 ,在縣西南三十一里。一名「胡家橋。」 五馬橋 ,在縣西南三十四里。

資善橋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舊名「五港橋。」 方伯橋 在縣西南三十里。

鳳嶴市橋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楊墓橋 在縣西南三十里。

包家橋 在縣西六里

白龍王廟橋 在縣西七里。

顏家橋 在縣西八里

賣麪橋 在縣西十里。藕纜橋 今改「雲龍橋。」

天仙橋 在縣西南十五里。

朱郎中橋 在縣西十八里。

湖白橋 在縣西二十里。

跨湖橋 在縣西二十一里。宋政和間建。解袂匯頭橋 在縣西二十五里。

罌頭湖橋 在縣西二十九里。

屠家橋 在縣西南一十一里。

樓太史廟橋 在縣西南十二里。

袁打車橋 在縣西南一十四里。

十字港橋 在縣西南十五里。

楊官人橋 在縣西南十八里望春山前。聖仙橋 俗名「廟橋。」

關山橋

磻溪橋

武陵橋 俗名「板橋。」

萬安橋 俗名「洞橋。」

流花橋 俱在縣西三十里。

張洗馬橋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

翠山寺橋 在縣西南五十里大雷山。中。裡港橋 ,在縣西南二十里。

太平橋

善慶橋 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千丈鏡橋 一名「鏡川橋。」

明行橋 在縣西南二十六里。

顧家匯橋 在縣西南二十七里。

新橋 在縣西南二十八里。

虹橋 在縣西南二十九里。

桃浦橋 相傳浦有桃樹,大二十圍。

虞家虹橋

沈家虹橋

繼義橋

邵繼螺橋

上張橋

彰聖橋

楊官人橋 宋咸平間建。

三僧橋 俱在縣西南四十里。

夕陽橋 在縣西南四十二里。

建嶴橋

陸家橋 寶巖寺前

周大鼻橋

土橋 俱在縣西南四十五里。

烏黯橋 在縣西南四十里。

仲夏橋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

祝家莊橋 在縣西南四十里。

尚書橋

石塘橋

何家大橋

流花橋 俱在縣西南三十里。又名「抑洪橋。」 潘家大橋 在縣西二十五里。俗名「寶相橋。」 天象橋 在縣南三十里。

慶豐橋 舊名「望雲橋。」

望京橋

大卿橋

新塘橋 俱在縣西二里。

新河橋 在縣西四里,宋寶祐四年建。

西成橋 在縣西五里

西洞橋 在縣西六里

望春橋 在縣西八里,又名「寶慶橋。」

新橋 在縣西十二里

高橋 在縣西二十里

西壩洞橋 在縣西三十里。

金版橋 在縣西北五里。宋嘉定八年建。馬功橋 ,在縣西北五里。

孟陽橋 在縣東北三里,跨顏公渠。

敬思橋 俗名「馬郎橋」 ,在孟陽橋西。

引仙橋 去孟陽二十餘步,南接吳學士里,北聯屠司寇宅,故名。

磚橋 在縣東北五里。有磚橋鋪,通定海。桃花渡 在縣東北三里,通定海界。

東渡 在縣東二里下番灘。

舟宿渡 在縣南三里

銅盆浦渡 在縣南十里。

番石渡 在縣南二十五里。

北渡 在縣南二十五里,為奉化北界。

李家渡 在縣西南四十里。

西渡 在縣西二十五里。即西江渡。

新渡 在縣西二十里

俞公渡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清林渡 東至鄞十五里,西北去慈谿三十五里。

李溪渡 東至鄞十里,西北去慈谿四十里。《慈谿縣》

麗澤橋 在縣南。舊名「第一橋」 ,後易今名。以東西二水相合故也。

福聚橋 在縣南。舊名「第二橋」 ,後易今名。平政橋 在縣南。舊名「第三橋。」

驄馬橋 在縣南,舊名「御史橋」 ,唐開元二十六年建。

德星橋 在縣南

新橋 在縣東南一里

大方橋 在縣東

麗家橋 在縣東百步許。

采芹橋 在縣東南,舊名「醋務橋。」

諸家橋

費家橋

顏家橋

磚橋

東鎮橋 俱在縣東南

東郭橋 在縣東郭門內。橋首有石門一座,曰「新路。」

西橋 在縣西富禮坊東。

五馬橋

郭家橋

青黛橋

孫家橋 宋侍郎孫夢觀居此,故名。

唐家堰橋

西鎮橋 今呼「西閘橋。」

迎薰橋 永明寺南。上有亭,廢。

西寺橋 永明寺東

都坊橋 俱清嘉坊西,在縣西南。

鄭家橋 在驄馬橋南

湖湫橋 在縣西北永明湖湫頭,今湖淤,俗呼「翁郎橋。」

彩虹橋 在縣北湖中

砥流橋 在縣東北,今呼「湖橋。」

碧繡橋

野航橋 俱東西。有「詠春」 、「熙光」 二門,在縣北慈湖中。

管山橋 在縣東南五里。

三板橋 在縣南三里

夾田橋 在縣東南五里。驛道之衝。宋皇祐二年燬,紹興八年重建,後圮。明永樂八年建。通濟橋 在縣南五里。

廣利橋 在縣南十三里。

蔣禮橋 在縣東南七里。鄉民蔣禮建。

橫山橋 在縣東南十二里。

官莊橋 在縣東南十二里。舊以木為之。明永樂二年,僧汝節跨石為一洞,水勢湍悍,舟多覆溺。明天順間,鄉民《裒貲》改建為「三洞。」

德嶼橋 在縣東南十五里許。宋侍郎張虙所居。

長石橋 在縣東二十里。

杜郭橋 在縣東北二十四里。

鮑約橋 在縣東北二十七里。五代宋鮑侍中約居此,俗訛呼「白藥橋。」

往寧橋 ,在縣東北十五里。旁有溫泉井。漢惠橋 ,在縣東二十五里,前有賜卻亭。更樓橋 ,在縣東三十里。

駱駝橋 在縣東北四十里。

環碧橋 在縣西三里許。邑之水自東來者,抱城而西,自西來者,從鵬山直走,奔瀉大江,如營衛之偏缺于右。明萬曆三十三年,令潘汝禎從士民之請,于城西一里外河口築堰,建橋于堰北,濬鵬山河引水歸堂,自西注東,出遶大江而西,甚合形家之論。後令以遷召行,小舟裝載者以紆迴不便,乘夜掘毀,遂廢成澇,而水瀉仍如故矣。

太平橋 在縣西南五里。明嘉靖初建。上有屋。萬曆十年,邑人捐貲重建,撤其屋,而修廣過于舊時。

桐橋 在縣西五里

鵬山閘橋

廟山橋 俱俗名「銅鼓廟橋。」 在縣西六里。扶湖廟橋

東湫廟橋

浮上橋 俗呼「和尚橋。」

東石橋 俱縣北七里

王橋 在縣西八里。宋高宗被金兵追至此,土人拔橋得渡海,因有拔橋巷。俗呼「廿板橋。」 王子橋 在縣西十里。相傳後漢王修之子建,俗呼「下王橋。」

廣濟橋 在縣西南十二里,又名「王家店橋。」 《久圮》。

谷堂橋

界牌橋 俱縣西南十四里。

「雲山橋  。」 「雞鳴湖橋。」

倪橋 東西二橋同名,俱在縣西二十里。「官橋 」 在縣西二十四里。

東羅橋  、西羅橋 俱在縣西南二十里。魏家橋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三過橋 在縣西南二十七里。

「王五郎橋 。」 「胡家渡橋 。」 「麻車橋。」

下石橋 俱縣西南三十里。

戚橋   、火爐橋  、劉家橋 俱縣西四十里。

慶安橋 在縣西北三十里。

竹山橋 在縣西北四十里。

學土橋 宋學士舒亶居此。

王家橋

洞橋 俱縣西南四十里。

溪橋

滑石橋 俱縣西南四十二里。

新河橋  東雙橋

西雙橋 俱縣西南四十三里。

市橋

藍橋 俱縣西南四十四里。

承事橋

錢家橋 俱縣西南四十五里。

潘家橋  。「東風橋  。」 任家橋。

胡家橋  天川橋

羅家橋 俱縣西南五十七里。

《無擇橋 》因唐孝子張無擇名。

姚家橋 俱縣西南二十六里。

臥床橋 在縣西北五十八里。宋黃震臥其上讀書,故名。俗呼「泥橋。」

斗堂橋 在縣西北六十里,鳴鶴場東。

永慶橋  運河橋

沙灘橋 俱縣西北六十里。

沈師橋 東西各一,縣西北六十五里。

太平渡 在縣西南五里西港口。

赭山渡 在縣南十五里。

西渡 在縣東南十五里,江心與鄞縣界。嚴家渡 在縣東南十七里,又名任家渡。下桂湖渡 在縣西南七里橫山邊。

洪陳渡  鸛浦渡

城山渡  方家渡 俱縣西南十五里。羅家渡  網灘渡 俱縣西南三十五里。黃墓渡 在縣西南三十里。

張家渡  沈家渡 俱縣西南三十五里。祝家渡  車廐渡 俱縣西南四十里。顧家渡  丈亭渡 俱縣西南五十里。吳翁渡 在縣西南五十五里。

蜀山渡 在縣西南六十里。

奉化縣

慶登橋 在縣東二里,一名「謝鳳橋。」 南宋元嘉中置,又名「東橋。」

會通橋 在會通碶上。新橋 跨縣溪上,初為石埠,或霖潦潮長,不可涉。宋嘉定中,疊石為柱,前銳後平,以殺水勢,覆以石板,往來始便。

惠政橋 在縣東四里,一名「善勝橋」 ,又名「通剡橋。」 宋乾道中建,後壞。大觀中架木為梁,覆以屋,改今名。

通濟橋 在縣東四里,俗名「石灰橋」 ,在東市河上。後改今名。

仁濟橋 在縣東五里新婦湖上名「新婦湖橋」 ,又名「放生湖橋。」 宋紹興中建,覆以屋,後圮,邑人汪伋重修。

迎暉橋 在縣東四里,俗名「東郭橋。」

聞絃橋 在縣東四里,又名「大店橋。」

童郎橋 在縣東南二十里。

和義橋 在縣東南二十里。一名「胡二郎橋。」 嘉會橋 在縣治南。舊名「縣橋。」 俗名「杜家橋。」 洗馬橋 在縣南六十步。一名「澄清橋。」

顏婆橋 在縣南二里,跨西溪上,水出丘桶坑。歲穰橋 ,在縣南四里。

西溪橋 在縣南十里

雙溪橋 在縣南二十里。

餘潤橋 在縣南二十八里。

大洞橋 在縣南二十八里。

名賢橋 在縣南三十里,舊名「學士橋。」

鎮安橋 未載處所

慶豐橋 在縣南五十里。

濼源橋 ,在縣南三十四里。一名「鄭家橋。」 勞山橋 ,在縣南三十七里。

觀瀾橋 在縣南三十八里。舊名「楝樹橋。」 輿梁橋 在縣南四十里。一名「梅坑橋。」

長清橋 ,在縣南四十七里。一名「周鑒橋。」 會寧橋 ,在縣南五十里。

七洞橋  、垂虹橋  、宋家橋 俱縣南六十里。

鮑村橋 在縣西南十五里黃馬潭尾鎮亭水生其下。

勝因橋 在縣西十五里,近勝因寺,故名。「澄心橋 」 ,在縣東北四里。

硯溪橋 在縣東四里硯溪上。

司馬橋 在縣東十里。明宣德間,兵部主事舒孟完建,故名。

長塘橋 在長塘上

昌裕橋 在縣東十五里,俗名「沈家莊橋。」 種善橋 在縣東二十里,俗名「何老橋。」 初架木為橋,易壞。明洪武九年,縣丞喬鑑疊石為洞。嘉靖間,縣丞鍾恕率里人重建。

文繡橋 在縣東十二里。俗名「下郝上橋。」 餘澤橋 在縣東十五里。俗名「下郝下橋。」 楊家橋 在縣東北二十五都。

居敬橋 在縣東三十二里。明萬曆間建,有朱太史之蕃所書額。

皇清康熙十一年間重建。

「姚家溪橋 。」 「謝家洞橋 」 、「蔡橋。」

鎮寶橋 俱在縣東二十五里。

白杜橋 在縣東四十里。

金溪橋 在縣東五十里。

界牌橋 在縣東四十里,為鄞縣界。

閻公橋 在縣東二十七都。

曹溪橋 在縣東二十五都。

陶溪橋 在縣東二十二都。

松溪橋 在縣東百里,俗名「四保橋。」

福慶橋 在縣東百里

慈林橋 在縣西二十里。上建屋三間。

文明橋 在縣西二十五里棠溪。

鎮東橋 在縣西五十五里。

見義橋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明成化間,里人仇彥德建。

錦鏡橋 在雪竇寺南

壽溪橋 在縣西北五里。

義讓橋 在縣西北八里,又名「和事橋。」

青錦橋 在青錦塘上,俗名「北關橋。」 明成化中建,萬曆間重修,覆以屋。一名「岫雲橋。」

文昌橋 在縣北二百步,舊名「元家橋。」 先用木,至正中始易以石。

廣濟橋 即「南渡橋。」 宋建隆中,僧即悟建土橋,邑人徐覃易以木,屢建復圮。紹興初,邑人汪伋以石甃兩崖,立石柱,布板為梁,覆以屋。元至元中毀,主簿盧震龍重建,翼以南北二亭。明洪武中,縣丞喬鑑重修。

跨浦橋 在縣北二十里。

文會橋 在縣北二十里,又名「虹橋。」 里人戴豸疊石建。

大埠石橋 舊名源泉橋,又名泉口大橋。光德橋 在縣北三十里,俗名江口橋。長二十三丈,廣二尺,後為洪水所壞。紹興三年,李氏重修,汪伋贊其役。通水九道,上覆屋二十六楹,王時會《記》:元至元間毀,十九年,李以垕等立石重修,蓋屋二十一間。明洪武、正統、正德間,屢建修之。

壽通橋 在縣北二十里。正統中建,俗名「江口新橋。」

王漵浦橋 在縣北二十里。

徐家橋 在縣北二十五里。

進林碶橋 未載其處。鄞塘上下二橋 ,在縣北二十五里,地名「鄞塘匯。」

鬥牛橋 在縣北二十五里,俗名「漵浦東橋。」 元至正間,王嘉建。

跨江橋 在縣北二十五里。成化初,守張瓚命李存誠募緣建,凡二十四洞。北接鄞境,復建亭橋旁。

吳家店橋 在縣北三十四里。

馬家橋 在縣北三十五里。

古方橋 在縣北四十里。明成化、嘉靖間,皆重修。萬曆間,令顧愈秀閤邑科稅重修,邑人鄔鳴雷捐貲修完。今名「太平橋。」

雙慶橋 在縣北四十里,俗名「常浦橋。」 宋紹興間,邑人汪伋建。

崇義橋 在縣東北十二里。

斯濟橋 在縣東十三里。

照遜橋 在縣東五十里。宋嘉慶間,僧照遜創,因名。

何家橋 在縣東北十五里。

遵化橋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幽蘭橋 在縣東北三十三里。俗訛呼「牛欄橋。」 門鑑橋 ,在縣東北三十里。

社曲橋

鹿門橋 俱在縣北五里。吏部戴澳建。

南渡 在縣東北三十六都。初以舟濟,後易以橋,名「廣濟橋。」

北渡 在縣北三十五都。自此西南入奉化江。宋慶元間,邑人汪伋造巨舟,廩給渡頭二家充篙師。元至元十五年,官始造舟以渡。

施家渡

官江渡 俱在縣東北三十五都。二渡通鄞。石盆渡 在縣東七十里二十二都。

東宿渡 在縣東八十里二十二都。

湖頭渡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二十二都。舊名「田下渡。」

袁村渡 在縣東南五十里十七都。

===
《鎮海縣志》
===。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