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12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十二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十二卷目錄

 衢州府部彙考二

  衢州府城池考

  衢州府關梁考

  衢州府封建考

  衢州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一千十二卷

衢州府部彙考二

编辑

衢州府城池考        通志

编辑

本府。西安縣附郭。

衢州府城池 故城凡三,俱廢。宋宣和三年,守高至臨城龜峰,高一丈六尺五寸,廣一丈一尺,周四千五十步,為門六:東曰迎和,北曰「拱辰」 ,大西門曰朝京,小西門曰「通廣」 ,大南門曰「光遠」 ,小南門曰通仙門,各建樓城外,三面浚濠,西阻谿。紹興十四年,守林待聘因大水城圮,復築。嘉定三年,又水守孫子直修築。嘉平十一年,守魏豹文「新六門城樓。元至正間,監郡伯顏忽都因子城舊址,築新城,又于門外包以月城,復建層樓於各門之上。明弘治己未,守沈杰重修。嘉靖庚申,守楊準修。萬曆中,守洪纖若重建大西門城樓。天啟初,守林應翔重建北門城樓。崇禎十三年,守張文達增修城垛高四尺,添造窩鋪三十六。」

皇清順治五年,守韓養醇再修城垛。十六年,總督李

率泰重建城樓

外縣

龍游縣城池 ,明隆慶間,令傅性敏築,延袤六里,雉堞二千「八百四十有奇,高一丈六尺,趾一丈三尺,面四之一。池深廣一丈有奇。門四:東永安,南歸仁,西太平,北向義門」 ,各有樓,又有便門。萬曆九年,令余杰增繕警鋪、敵臺各七所。江山縣城池 ,明隆慶二年,令余一隆築門樓四,東迎薰,南通閩,西拱辰,北迎恩。

常山縣城池 明正德七年,令沈冕築,延袤三里,高一丈五尺,趾廣二丈四尺,門各有樓,東文筆,西、西高,南硯山,北賢良。小東門一望衢,小南門一金川。大水門三,小水門四。隆慶初年,東城樓燬,令張克文重建。

開化縣城池 ,「明正德辛未,令楊粲築,周一千八丈五尺,高一丈二尺,厚一丈,門六,南迎恩,北望極,東金錢,西通濟,東南起鳳,東北鍾秀」 ,上各建樓水門二,窩鋪十有四,雉堞二千一百六十。嘉靖庚戌,令周應奎於臨溪築堤三百餘丈,以防水激,復開馬道六尺,以通水壅。隆慶戊辰,令朱諭增築城垣,并建南北月城。辛未,知縣徐仲濂於龍潭口築石堤百丈,高廣一丈,以防水衝。

衢州府關梁考        府志

编辑

本府。西安縣附郭。

三鳳橋 :在郡治東正街。郡守楊準建。

寶坊橋 在郡治東察院南。郡守楊準建。「朝真橋 」 ,在朝京泉大井東。

獅橋 在太平坊,今大井右。

烏橋 在狀元坊南馬站前。

新橋 在里仁坊東。郡守沈杰重建。

永清橋 在金紫坊巷口。

酒務橋 在浮石門裡臨淵坊內。

仙履橋 今莫家橋,在利用坊內。

通濟橋 在浮石門西,為內河水口。

文昌橋 在仙履橋西

瑞仙橋 在暗樓巷內

茭池橋 在招賢坊啟聖公祠西。

槁薦橋 在華豐樓西

護池橋 在槁薦橋東

甘蔗橋 在小西門內,舊名「尼姑橋。」

顏家橋 在澄清坊門館對北。

彭家橋 在雅俗坊東

平沙橋 在菱塘北金紫閘下西邊。

上三橋 在金紫坊南

下三橋 在上三橋東,忠烈廟北。以上俱郡城內。

通和橋 在朝京門外水亭埠。明萬曆辛亥,造浮橋,兩岸用石砌,埠中用舟為梁。

皇清順治庚寅重建。康熙癸亥,再新之
考證

東蹟浮橋 在縣東十里。

迎恩橋 在光遠門外

水面橋 在城東一里

官橋 在城東三里

烏溪橋 在城東八里

清湖橋 在城東十里

西界橋 在城東二十五里。

塘頭橋 在城東三十里。

山溪橋 在城東二十里。

裡溝橋 在城東十八里。

安泰橋 在城東十八里。

橫山橋 在城東十五里。

尚論橋 在城東五十里。

雙溪橋 在城東三十五里,安仁地方,二溪分流。明萬曆中建。

四板下營橋 在通仙門外一里。

雙水橋 在城南三里

黃公橋 在城南四里

姜家橋 距城十里

驛馬橋 即落馬橋。俗云「黃巢到此,落馬不敢入城,故名。」

上新橋 距城十里

下新橋 距城十里

鄭橋 在城南十里

百靈橋 :在城南三十里。

祝公橋 在城南四十里。

項橋 在城南三十里

後溪橋 在城南四十里。

馬博橋 :在城南三十五里。

䃮石橋 :距城八十里。白杜橋 ,在城西五里。又名高橋。

鴨橋 在城西十里,俗訛「壓潮。」

柘溪橋 在城西二十五里。明弘治己未,改曰「進賢。」

乾溪橋 在城西二十五里。

上坦橋 在城西二十里。

千淤橋 在城西二十里。

釣橋 在城北一里,拱辰門外。

高橋 在拱辰門外二里。舊以木為橋,隨作隨壞。明成化間易以石。

雲溪橋 在城北十五里。

任塘橋 在城東十五里。

蓮花橋 在城北三十里,架木為之。宋紹興中,易之以石。

下頓橋 :在城北二十里。

吳村橋 在城北三十五里。

皮溪橋 在城北三十五里。

雲莊二老橋 在城北二十里。

章戴橋 在城北二十里。一名「東津。」 宋紹興四年建。嘉定間,郡守重修。明萬曆丙辰改鋪石面。宣風橋 在城北四十五里。舊無橋梁,水漲為虐。明萬曆乙卯剏造石梁。下金橋 在城北五十里。

西山橋 在城外五十里。

錦旋橋 :在城北六十里。

芝坑橋 在城東南二十里。

俱溪橋 在城西南三十里。明嘉靖丁巳,疊石為橋。

義濟橋 :在城東北三十五里。

通濟渡 在城西一里

水亭渡 在城西北三里。

銀尖渡 在城西南五里。

浮石渡 在城北五里

亭後渡 在城北五里

東蹟渡 在城東十里

石塘渡 在城西二十里。

沙埠渡 在城南十五里。

清河渡 在城東十里

塔下渡 在城東北十里。

章溪渡 在城北二十五里。

楊村渡 在城東二十五里。

安仁渡 在城東三十五里。

後遼渡 在城東二十里。

石室渡 在城南二十里。

松門渡 在城南十五里。

門塘渡 在城南二十五里。

鶴膝渡 在城南三十五里。

墜石渡 在城北二十五里。

五果渡 在城北三十里。

盈川渡 在城北五十里。

蒲潭渡 在城南四十里。

團圓渡 在城南四十里。

相思渡 在城南五十里。

後溪渡 在城南三十里。

坑口渡 在城南四十五里。

疊石渡 在城南五十里。

溪口渡 在城南四十里。

航步渡 在城南六十里。

倉口渡 在城南四十五里。

大堠渡 在城南四十五里。

下步渡 在城南六十里。

兩潭渡 在城南六十里。

破石渡 在城南六十里。

常熟渡 在城南七十里。

郭渡 在城南七十里

舉口渡 在城南八十里。

楊口渡 在城南九十里。

勾溪渡 在城西三十五里。

龍游縣

白蓮橋 在縣治前。宋乾道中,種白蓮其下。「通駟橋 」 在永安門外,跨靈源港。宋紹興中建,淳祐重建,易以石墩。

東市橋 在縣東一百五十步。

橋亭橋 在縣東北一百八十步。

青雲橋 在縣南一百步。

學西橋 在縣西一百三十步,即泮池。

西門橋 在縣西一里

竹溪橋 在縣東二十里。

馬報橋 在縣東十五里。

小龍游橋 在縣東四十里。

龍門橋 在縣東二十七里。

大虹橋 在縣南四十五里。

小虹橋 在縣南四十五里。

晝錦橋 在縣東二十五里。

三元橋 在縣南三十里。

蓮花橋 在縣西三里

九里橋 在縣西九里

箭竹橋 :在縣治西二十五里。

穀水浮橋 在縣北五里。

節婦橋 在縣北二十里。

上方橋 在縣北四里

韋溪橋 在縣北十里

長潭橋 :距縣十五里。

錢橋 在縣北二十里

中虹橋 在縣北三十五里。

白鶴橋 在縣北二十四里。

神仙橋 在縣北四十五里。

仙跡橋 在縣北二十里。

石虹橋 地名橫山下

賀羊橋 宋劉章建

縠波津渡 在縣北五里。

莊家渡 在縣北五里

呂塘渡 距縣十里

下訾渡 距縣十里

寺湖渡 距縣十五里

張家渡 在縣東北十五里。

孫家渡 在縣東北十五里。

湖鎮渡 在縣東三十里。

柴埠渡 在縣東四十里。

石郭渡 在縣南三十里。

赤真渡 在縣南六十里。

廟埠渡 在縣北十五里。

團石渡 在縣西北二十里。

常真渡 去縣五十里

江山縣

仙霞關 在縣南,入閩界。

官橋 在縣治前

雙溪橋 在通祿門內

市後橋 在縣東一里

通津橋 在縣東一里

賓日橋 在縣東一里

浮橋 在縣東南二里

春野橋 在縣北十里

華清橋 在縣東十五里。

溪口水關橋 在縣東三十五里。

吳村橋 在縣東四十五里。

東山橋 :距縣三十五里。

景星橋 在縣南五里張村。

橫湖橋 在縣南十五里。

上三橋 在縣南景星鄉。

蔡家橋 在景星鄉

清湖橋 在縣南十五里。

嘉泰橋 在縣南二十五里。

昭明橋 在縣南三十里。

陟明橋 在縣南三十五里。

延齡橋 在縣南三十五里。

寺亭橋 在縣南二百步。

虹橋 二一在道成鄉,一在沙堤。

仙霞井橋 在縣南一百二十七里。

保安橋 在縣南一百里。

普濟橋 在縣須江鄉

洛彭橋 在縣西三十里。

安濟橋 在縣西三十五里。

泠水橋 在興賢鄉

陂頭橋 在縣西三十五里。

忠者橋 在縣西二十五里。

古稀橋 在縣西四十五里,俗名「大陽橋。」 鷺鷥橋 在三鄉口。

嘉湖橋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太平橋 在縣西南五十里。

下溪橋 在縣北三里

下三橋 在縣北五里

青霄橋 在縣東北一里。

松山橋 在縣北七里

巇溪橋 在縣北十五里。

界溪橋 在縣北三十里。

楊橋 在棠峰

迎恩橋 在嘉湖

通祀橋 在嘉湖

程公橋 在一都航頭。明萬曆間建。

豐足橋 在縣西北十五里。

昌嗣橋 在縣西二十五里。

步雲橋 在雪村

觀音橋 在觀音堂

坂中橋 ,未載處所。雲津橋 :在鳳林。

橫山橋 在鳳林

苦竹橋 在縣南五十里。

文昌橋 在三鄉口

新橋 在縣西三十五里。

落馬橋 在十八都

張陂橋 在縣西七里

金雞橋 在十五都

羅娘橋 在縣南三里

塌水橋 在縣北三十里。

慶雲橋 在長臺

市後渡 在縣北七里

龍潭渡 在縣東北二里。

鹿溪渡 在縣通昌門外。

白渡 在縣北七里

清湖渡 在縣南十五里。

若子渡 在縣北十五里。

水門渡 在縣禮賢鎮西。

毛塘渡 在縣東南二里。

塔溪東渡

塔溪西渡 今有橋

畫船潭義渡 在齊禮鄉。

山觀渡 在歸厚鄉

平坦渡 在縣北二十里。

逸溪渡 在縣北二十五里。

宏賢渡 在利賓鄉

鳳林渡 在縣南六十里。

峽口渡 在縣南七十里。

常山縣

仁壽橋 在城內南隅坑頭。

觀瀾橋 在城內北隅大坑頭。

觀風橋 在縣東文筆門外。下跨龍潭,舊名「迎恩。」 明成化間建,圮于洪水。嘉靖元年,重建浮橋 ,在觀風橋東百步,跨廣濟溪,舊名「靈濟橋。」 明洪武間建,尋圮。弘治中乃比舟為浮橋,繫鐵鎖。

鎮安橋 在縣小東門外。

虹橋 在縣東二十里

大坎橋 在縣西十五里。

金井橋 在縣西三十里。

太平橋 ,在縣西四十里。草萍橋,上有屋覆之。紫石灣橋 ,在縣西三里。

儻溪橋 在縣北五里。明弘治間建浮橋。正德初改為「石橋。」 隆慶中重建。

蘆田橋 在小南門外

新溪橋 在大南門外

巖口橋 在縣西南鄉七里嶺下。

龍遶橋 在縣西北二十里。

永安橋 在七都球川石潭頭。

茗源橋 在東北鄉三十五里浮河。

爐內橋 在浮河

匯南橋 在縣北五十里。

廣濟渡 在東門外浮橋下。如水漲,撤橋用船。《東深》渡 在縣東三里灘。

紫港渡 在縣東北一里許。

新站渡 在縣東南鄉十五里。

招賢渡 在縣東三十五里。

馬車渡 在縣東二十里。

圍村渡 在縣北十五里。

開化縣

和平通濟橋 在縣東百步。宋紹興中建。雙溪橋 在縣東一里。

仁壽橋 舊名「虹橋」 ,在縣東二十里。

通德橋 在縣東十里

旺男橋 在縣東二十五里。

廣濟橋 在縣東二十三里。

金溪橋 舊名「南歸」 ,縣南五里。

石井橋 在縣南五里

翁村橋 在縣西二十里。

芹澗橋 在縣西十里

石梯橋 在縣北五里。石壁峭立,下臨密賽淤。有道士疊石為梯七十餘級。橋成,勢若飛虹。浴鳳橋 ,在縣北十里。

蔡溪橋 在縣北十里

杜洋坑橋 在縣北二十五里。

明連橋 在縣北十五里。

永濟橋 在縣北三十里。

村心橋 在縣北三十里。

馬金橋 在縣北三十五里。

後山橋 在縣北三十五里。

什城橋 在縣北三十五里。

滃川橋 在縣北十里

巨濟橋 在縣南三十里。

通濟渡 :在通濟門外。

潭口渡 在鍾秀門外

期坂渡 在二都龍山溪口。渡 未載處所。

華埠渡  。巨濟渡  。聲口渡。

中淤渡  路口渡  、梧村渡。

永濟渡

桃林渡 在縣西三十里。

橫山渡 在縣西南四十里。

馬金渡  葉溪渡 俱在縣南四十里。鄭堰渡 在縣北四十里。

衢州府封建考        通志

编辑

五代梁

吳越王 錢鏐,開平四年封。按:衢屬「吳越國。」

衢州府公署考        通志

编辑

本府。西安縣附郭。

府治 據龜山之上。唐武德四年,置衢州治。六年,輔公祏陷衢州,治燬,州廢為縣。乾元元年,復為衢州,建州治。宋因之。元改為衢州路總管府治。至正二十七年,兵燬。明改建衢州府治。嘉靖十二年,知府袁城開拓繕修。儀仗庫、架閣庫、行用庫,俱在治內。

經歷司  照磨所 俱在治內。

司獄司 在儀門外

稅課司 在府治西北隅大街。

織染局 在府治西北

廣盈倉 在府治西北,明弘治間立。

樂豐倉 在府治東隅。明崇禎間建。

陰陽學 在府治東

醫學 :在府治西。明洪武十七年,改「惠民藥局」 為之。

僧綱司 在祥符寺

道紀司 在元妙觀

察院行臺 「在府治東。」

藩司行臺 在府治北

臬司行臺 在府治西北。

衢州守禦千戶所 在府治西。

西安縣治 在府治西仁壽坊。舊為雜造局,元改萬戶府治。至大間,又改錄事司,而縣治在禮賢門外。明洪武初徙建今所,二十八年重建。板固巡檢司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

嚴剝寨巡檢司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預備倉 在縣治南四百步。

東鄉倉 在清平鄉

南鄉倉 在德懋鄉

西鄉倉 在臨江

北鄉倉 在宣風鄉

盈川倉 在盈川鄉

鄉都常平倉 四所

《陰陽學  》、「醫學 ,各就訓術、訓科」 所居。僧會司  。道會司。

外縣

龍游縣治 在故姑蔑宮之東南。宋慶曆間,邑稱「壯麗。」 元末燬重建。明洪武三年修,嘉靖間增修。

湖鎮巡檢司 在于湖鎮市。

稅課局 在通駟橋,久廢。

東倉 在湖鎮市

西倉 在靈耀寺旁

南倉 在仁衛廟右

北倉 在縣北十里。並明永樂間建。

陰陽學  、醫學 並在縣北。

惠民藥局 在縣西

僧會司 在靈耀寺

道會司 在集善宮

巡按行臺 在儒學東,舊為按察分司。

布政分司 在龍丘驛故址。

按察分司 即「雞鳴書院」 ,改建。

江山縣治 面景星峰,元達魯花赤馬合謀修建。元至正間燬,明洪武三年重建。弘治七年復建。

東山巡檢司 在仙霞關,初在嶺下,明成化間徙嶺上。

小竿嶺巡檢司 ,在縣東南一百三十里。新設倉 在縣北。

東倉 在須江

西倉 在感化鄉

南倉 在道成鄉

北倉 在崇善鄉

陰陽學  、醫學 並在縣東。

僧會司 在海會寺

道會司 在紫薇觀

布政、按察二分司 俱在縣治東。

常山縣治 ,宋宣和間建,元至正十三年燬,明洪武初重建。成化、弘治間相繼增修,規制始備。際留倉 在縣治儀門東,明弘治九年建。東倉 在新店市。

西倉 在君子鄉

南倉 在宣化鄉

北倉 在還淳鄉

義倉 在集真觀北

陰陽學  醫學

惠民藥局 在縣治西

僧會司 在昭慶寺

道會司 在集真觀

察院行臺 在縣治東北。

布政按察分司 並在縣治東。

開化縣治 北枕鐘山,南向鳳凰之三台。宋太平興國間開設,紹定間重建,元燬,尋即孔埠郵亭為署。明初即儒學前亭為治,又移置曠寺。洪武二年即宋舊址建今治。

馬金巡檢司 在縣北四十里。明天順間建。東倉 在縣東。

西倉 在栗江

南倉 在莊步

北倉 在馬金,明永樂三年建。

陰陽學  醫學 在縣東,即「惠民藥局」 居之。僧會司 在靈山寺。

「道會司 」 「在頤宮。」

布政分司 在縣東

按察分司 在縣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