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30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二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十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十卷目錄

 處州府部彙考四

  處州府古蹟考墳墓附

 處州府部藝文一

  歸塗賦         宋謝靈運

  與顧章書         梁吳均

  處州孔子廟碑       唐韓愈

  仙都山銘          韋翊

  石門亭記        宋王安石

  廣福寺三巖記       李堯俞

  括蒼最高軒記        周莊

  治灘記           龔源

 處州府部藝文二

  登石門最高頂      宋謝靈運

  石門新營所住四面高山迴溪石瀨茂林修竹

                前人

  送齊郎中典括州     唐劉長卿

  送山人魏萬睹石門洞     李白

  贈處州段刺史        方干

  遊竹溪          宋沈晦

  浮雲寺        元伯篤魯丁

  上巳三巖詩有序   明鄭懷魁

  遊白雲山         王明汲

  衙齋四首          前人

  春日過桃花隘        前人

  初夏遊三巖         前人

  遊南明山          前人

  萬象山秋望         前人

  石門瀑布          前人

 處州府部紀事

 處州府部雜錄

 處州府部外編

職方典第一千三十卷

處州府部彙考四 编辑

處州府古蹟考        府志 编辑

本府。麗水縣附郭。

古城 在今城東南七里,唐州治也。舊《誌》云:唐末,盧約竊據是州,徙今城。耆舊相傳,約之將徙也,訪之三平和尚,云:「黃牛臥處好安州。」 因遣人視之,進山,適有黃牛吪寢,乃遷之,人稱為古城。舊州治在今城西小括蒼山之巔。

南園 在舊治之南

煙雨樓 在舊治,郡守楊嘉言建。

見山樓 在通判廳。通判董居誼建。梯山為基,勢甚雄偉。樓下植梅百本。

賢星樓 在舊治東,有「處士星君祠。」

香風樓 在舊治東。樓下有清香橋,下多蓮花,故名。

凝霜閣 在舊治後廳之東,郡守楊億建。「少微閣 」 在州治後廳西。郡守關景暉建,米芾書榜。

洄溪閣 在州治堂西,舊名《松聲閣》。

翔峰閣 在州治,郡守孔元忠建。

雙清閣 在僉判廳,舊名「盡心閣。」

照水堂 在少微閣西,郡守李堯喻建,米芾書榜。

蓮城堂 :在《舊治》南園。郡守范成大建。

「風月堂 」 「在通判廳」 ,通判黃庭㽦建。「博古堂 在舊治。」

「好溪堂 」 在舊治東,徐度建,范成大書扁。「惠風堂 」 在州治後廳,黃葆光建,內有煙雲洞。「西亭 」 在舊治西,楊億建。

點易亭 在舊治南園。通判司馬伋建。

擬滁亭 在州治照水堂前。郡守蘇簡建。下瞰清流,以環望皆山,故名。

《鶯花亭 》「在舊治南園。」

拂雲亭 在舊治少微閣下,郡守錢竿建。夕霏軒 在照水堂之偏,郡守李堯喻建。抱節庵 在舊治惠風堂,環植巨竹,故名。轉物庵 在拂雲亭後。

舫齋 :在推官廳,推官王孝嚴建。

跳閣 在推官宅,今並廢。

荷花亭 在通惠門外,種荷茂盛,今廢。

舊縣治 在縣西三十五里資福村。今地名。有「古域岡」 、「縣頭山」 、「城塘」 等處,即其地。

青風樓 在縣治西

披雲亭 在望京門內

文英閣 在縣學山下,舊執禮坊,隱士毛氏故居。宋紹聖間,秦觀監酒稅,嘗與毛游此閣。《柳邊亭 》在稅務後。

應星樓 在大市東,跨橋為之。南挹山光,下臨溪水,盡登臨之勝。

知津亭 宋郡守范成大建,今並廢。

青田縣

擁青軒 宋紹興初,縣令楊簡建。

點易亭 在縣西北青田山巔。昔清溪道士明

《周易》
爻象修道此山道成尸解後人慕而立亭
编辑

為一邑勝覽,古今名賢至是必登亭遊賞題詠,書諸四壁。道士世傳為葉法善,唐元宗有詩贈之云:「清溪道士人不識,上天下天鶴一隻。洞門深鎖碧窗寒,滴露研硃點《周易》。」 考之別集,則又以為高駢《步虛詞》也。

見一亭 在縣東儒學後山,宋鄭汝諧建。亭後石壁,其平如削,高二丈許,水從石裂中出,清泠不竭,上鐫「界石泉」 三字。後山有石榻可坐,上鐫「宓羲臺」 三字。

八角亭 在縣南,宋陳汝錫建。

石門洞書院 在縣西七十里。初,洞自謝康樂築館,歷唐迄宋,名公勝士經遊賦詠,為東吳第一勝事。

謝客堂 在石門洞。先是,洞未有名,自宋景平、謝靈運蠟屐來遊,好事者景慕高致,遂作堂繪像祠之,扁曰「謝客堂。」

秦學士祠 在慈仁院。宋紹聖初,謫監處州酒稅。公餘訪曇法師,既官滿,與曇別,留絕句以遺之。

問鶴亭 在縣治東,今廢。

《軒轅丘 》,在石門山最高頂。

仙人壇 在縣西北七十里,巖若蓮花,相傳嘗有仙人煉丹於此,竈址尚存。《縉雲縣》

黃帝祠 。唐邑令李陽冰手篆「黃帝祠宇」 四字。獨峰書院 在縣東二十三里仙都獨峰前。朱晦翁持常平節,來憩於此。愛其山水清絕,有似武夷。常賦「碧澗修筠似故山」 之句,又有「於此藏修為宜」 之語。嘉定間,郡人葉嗣昌始刱禮殿為講肄之所。咸淳七年,邑人潛說友即舊址廣而新之。明洪武間,為知縣朱成遠所燬。

美化書院 在縣東六十里。今鄉以「美化」 名。朱晦翁嘗講道其地。嘉熙間,縣令陳大猷以俸易其地,欲刱書院,未就,代去。後尉陳實嗣成之。元至元間毀,權山長黃應元重建大成殿於舊址,山長周仁榮重建兩廡及門。今廢。

縉雲臺 在縉雲山。劉澄《山水記》:「黃帝煉丹之所。」 今廢址尚存。

倪翁洞 ,在初暘山,即暘谷洞。相傳有倪長官隱此,不傳其名。李陽冰《篆蹟》,今存。

《隱真堂 》「為昔賢劉處靜築。」

巽亭 在縣南龍津橋上,宋御史詹適宅。「共亭 」 在縣東五里永泰院中。宋慶曆四年,縣尉毛維詹建。取松竹、風月、巖沼、徑花之屬為十題,示與眾共之之意。

阮郎亭 在縣東七十里阮客洞側。

駐鶴亭 在仙都山忘歸洞前。

「照水亭 」 在仙都山放生池上。

忘歸臺 在縣東五十步吏隱山,唐李陽冰遊憩之所,有陽冰篆書《忘歸臺銘》:「疊嶂迴抱,中心翠微。隔山見川,溝塍如棋。環溪石林,春迷四時。曲成吏隱,可以忘歸。」

忘歸亭 在縣東仙都山忘歸洞前。

「回瀾亭 」 在仙都山金華潭上。

孝義亭 在縣南二里。里人為孝婦陶氏建。「背山亭 」 在桂山之上,元邑人范杞孫建。「擷芳軒 」 在仙都山。

問漁亭 在暘谷洞前,今廢。

醉月亭 在赤巖前,唐李陽冰建,今廢。

吏隱亭 在吏隱山上。黃中詩:「拂袖登臨處天風散客愁亭虛青嶂合溪近白雲流。篆跡迷荒徑窪尊識舊遊獨憐千載後明月映松楸」 雨松亭 在仙都洞天門側,有三松,枝幹甚古,大數十圍。每晴日當午,雨點滴瀝,陰晦則無,名雨松。

《元墟 》即劉處靜墓。

松壑亭 在縣西二十五里松皋之陽,山水清勝。元黃縉、呂伯良時遊詠於此。

「霏翠亭 」 在吏隱山南麓。

競秀軒 在仙都。胡志通詩:「幾年因塵鞅,微蹤浸成俗。比來夢魂清勝賞得南麓群峰綰煙鬟」

炯炯皆在目。寒碧冷相射,秀氣還可掬。哦詩三伏中,清風起幽谷。只恐吹我衣,化為雲錦服。汗流湜籍輩,上下相追逐。

釣臺 在縣南毛巖左,邑人方伯李寅建。將臺 在二十七都南田嶺上。都憲阮鄂建。煉玉軒 在仙都,羽士修鍊之所。

「金蓮館 」 在仙都,元虞集書額。

禮斗臺 在白雲洞山巔。李仁卿詩:「道人頂禮七星壇,天風吹月秋漫漫。倚劍步虛乘鶴去,空留仙址在雲端。」

松陽縣

舊市 在縣西二十里,原松陽縣故址。唐貞元間,始徙今治。舊縣址至今猶存。居民稠密,猶如疆鎮。

明善書院 在舊市。宋淳熙九年,朱文公為浙東常平使,行部至此,講道之所。

天師渠 ,在縣西三十里卯山頂。

放生亭 在縣南一里大溪旁。今廢。

手詔亭 「在儀門內。」

「種秫」 亭 在知縣宅。

信美堂  、「眾芳亭  」 、「樂意亭 」 「今並廢《遂昌縣》。」

蓮花漏堂 在縣廳之側。宋隆興中,知縣王綜建。

嘉瑞堂 在縣廳之西。宋嘉定中,左藏司馬掀典是邑,因季夏嘉蓮呈瑞,雙花聯芳,秋禾有一本生十八莖,莖生八九穗,因建是堂。掀,溫公之孫有德政,邑人潘材為記。

對吟軒 在縣廳側,縣丞韓允寅建。

舊學址 在縣西,今為「社學。」

雙峰閣  、登瀛閣 乾道中,知縣李大正修學,建登瀛閣。慶元間,遷登瀛閣於講堂後,拓地鑿池,立橋,如泮宮之制。撤講堂後直舍,增卑培高,移閣其上,名曰「雙峰」 ,以增文筆之秀。縣尉朱正大建,邑人張貴謨《記》。今並廢。

舉春亭 ,在縣東一百步。

結駟亭 ,在縣東二百步。

鎮守司 在縣東畔。今基址尚存。

蔣公湖 在縣東二十里。廣袤四千八百步。世傳五代時蔣都鎮居其地。一夕陷為湖,舉家溺焉,鄉人祈禱有應。紹興初,湖淺,民請為田以贍學,存其中之深者五畝為靈跡,猶有柱端在水底,今湮塞無幾。

放生池 在儒學東兩堤間。西接官塘,北有亭。今廢。

煉丹井 在瑞山。六朝時有異人煉丹於此,丹成而去。

得月亭 在縣治前,有《十八景》。

《半山亭 》在妙高山之半。

清華古閣 在二都西明山。

廓然亭 在二十二都

雙清閣 在四都

《綠玉亭 》在兌谷包山下,舊名「綠漪。」

牛頭庵 在牛頭山頂,葉法善所刱。山有石碁子,世傳法善與道侶奕,局終,擲碁子於地化為石。後人於其地得石,每一石中有小石碁子,初出土尚溫軟,就擘取,可足一局。

石老巖 在邑西,人跡罕到。間有樵者捫蘿而上,言其絕頂出泉為池,有二金色鯉魚,或隱或見。又有花一株,青紅兩色。

龍泉縣

丹青閣 在縣治,今廢。關杞詩:「畫棟飛簷屋數楹,上臨山色下溪聲。等閑題作丹青閣,未必丹青畫得成。」

最高軒 在縣治後九姑山,盡得一邑溪山之勝。舊有二丐者,手足攣甚,忽遇異人而愈,因創庵於上,名曰「道庵。」 宋治平初,邑宰范純孝嘉其超覺,易為最高軒。當縣治之虎山,陰陽家以為忌,故廢之。

桂山書院 在縣西五十里。宋端平間,邑人張奉建。

仙巖書院 在縣西五十里。宋咸淳間,邑人章奉權建,後廢。

笏洲書院 在縣南三十里。宋端平三年,太學生趙宗璡請於朝,建縣郭河南,祀朱晦庵先生。以其地面沙洲,形如笏,故名。元至元十五年,燬於兵。十六年,邑人季正徙今址。後並廢。

「肅民」 亭 在縣前鼓樓南。

簡稅亭 在尉司之西數步。

三賢堂 在玉峰寺。宋宣和間,邑人為邑令沈希稷并監考場,攝丞陳沔、國學進士葉植立。

考證

籍桂堂 在縣治東。宋治平間,因邑中五人登科,建五桂堂。紹聖間,知縣唐夢得改建,今廢。留槎閣 在縣治南濟川橋上。宋蘇軾書榜,陳舜俞題詠,時謂閣之雄偉,橋之遒勁,詠之警邁,號「三絕。」

古龍潭 在縣前鼓樓西南。平地古木陰翳,舊為荷池,故老云:「此龍潭也。」 旱甚,獨此水不涸。每祈雨,師巫必於此設案鳴角,發符而往祭龍潭在稽聖龍潭之南,陂上有壇墠。宋開禧丁卯、嘉定戊辰,連年告旱,令應辰率僚佐齋宿留槎閣,降雨於庚辛壬癸日,畫龍刑鵝祭之,精潔行事,如期而驗。

劍池湖 在縣南五里。周迴三十畝,今為荷池。世傳其水行地中,與縣治東稽聖潭通。又云歐冶子於此鑄劍,成,號龍淵,就湖淬之,化龍而去。手詔亭 在縣晝錦坊內。

疊嶂亭 「在集福院」 ,今廢。

忘機亭 「在崇仁院」 ,今廢。

止戈亭 在縣南一里

雲水驛 在縣東百步綠漪坊,今廢。

梧桐驛 在縣東十五里。今廢。

大石驛 在縣東五十里。今廢。

荊室館 在縣東觀光門外,今廢。

《龍泉精舍 》,孟浩然詩:「亭午聞山鐘,起行散愁寂。尋杯採芝去,谷轉松蘿密。旁見精舍開,長廊飯僧畢。石渠流雪水,金子耀霜橘。竹徑思舊游,過憩終永日。入洞窺石髓,傍岸採蜂蜜。日暄辭遠公,虎溪相送出。」

慶元縣

梓亭寨 在九都。為榮慶巡檢司。今廢。

籍桂亭 在縣前。舊有亭扁「籍桂」 二字,立石題進士名。旁有池,植荷花,夾岸栽楊柳。元時建,今廢。

手詔亭 在縣南

頒春亭 在縣南

鞠亭 在縣治內

「放生池 」 在神力寺前。

雲和縣。《志》缺。

宣平縣

馬跡壇 在山坑五里。唐天師葉法善騎馬過此,遺跡尚存。

劍履庵 按《唐書》載:「葉法善,開元八年卒。」 《道藏葉真人傳》云:「法善在景隆觀託疾,潛服神丹,化劍為尸,敕葬括蒼山。未一年,棺槨忽開,惟劍履存。」

桃花洞 ,在東巖,有石室,深廣餘三十丈,有桃數株。

清風峽 ,在東。巖闊五丈餘,深可百餘丈,清風徐來,四時不息。

丹井 在沖真觀。世傳唐葉法善煉丹,嘗用此水。

八仙巖 在三都山。相傳昔有仙人於此煉丹,其地不毛者方二丈許。其下石室有注水,石面盤,至今不涸不溢。

雙桂門 在縣北一里。宋時鄭睿、鄭通叔姪同登淳熙丙午第,故名。

景寧縣

釣臺 在縣西一里。世傳浮丘伯棲隱於此。「天師跡 」 ,在縣南二十里,有石大三丈,上有巨人跡。

鸕鶿山 ,在縣西三十里。上石平闊數丈,中有石浴盤女鞋跡,世傳為馬大仙升仙之故墟。

墳墓附           通志 编辑

本府。麗水縣附郭。

梁詹司馬墓 ,在縣西南三十里。即梁時開「通濟堰」 者。

唐司馬陳松墓 在縣西南三十二里琅其山下。松,郡人,以軍功授司馬,乾符二年卒,遂葬於此。

宋郡守劉大中墓 在縣北白雲山。紹興七年,知處州府,卒,葬於此。

孝子陳茂元母倪氏墓 在縣西三十二里。「尚書」 梁汝嘉墓 在十八都石侯村。

章太尉祖墓 ,在縣西南三十二里沙溪吳村。吳越時,章德安家於此,故先塋在焉。

周孝童墓 在府學東

章思廉墓 ,在紫虛觀後,地名「眉巖。」

明縉雲伯胡深墓 在縣西五里石獅衕,刑部尚書吳公達墓 在三巖寺邊。

禮部侍郎吳政墓 在縣東十五里望城嶺下,集禧觀右。

尚書薛希璉墓 在縣北七里,有《敕葬碑文》。尚書俞俊墓 在縣南五里巾山下。

少師給事王信墓 在十六都,奉敕營建者。塋域崔峨,城堞煌聳,禁民樵採。

翰林金文墓 距縣九里,父愷,弟忠信,姪祺,俱同兆域。有《神道門》及墓碑。

參議鄭宣墓 在望城嶺,有神道門。

刑部主事張敦復墓 ,在小括蒼山麓,有《神道門墓碑》。

滎府審理正戴鏜墓 在麗陽原。子進士、知府濂附。

贈太僕寺少卿王敦儀墓 在城北八里。石山土穴,會葬者無不嗟異。

知州葉曾墓 在巖泉門外五里,有神道門。《青田縣》

唐縣令朱匡墓 在邑教場巷。

「神童季申皋墓 」 ,在縣東百步東廊倉前。《陶孝婦墓》。

宋開國伯鄭汝諧墓 開熙元年敕葬於海口下。

開國男蔣繼周墓 ,孝宗敕葬,在延福寺後。按撫陳汝錫墓 ,在溪南二里。卜兆人王伋過之,值天雪,指示此處有雙鹿地煖無雪,遂穴於此,後人名曰「雙鹿地。」

成國公趙希懌祖衛國公墓 乾道丙戌敕葬,在石佛山。

開國男陳希點墓 ,嘉定二年敕葬在慈明山。明中書葉謙亨墓 ,隆慶二年敕葬在錦屏山。節度使陳適孫祖墓 ,在縣南十里,地名「大蟠龍。」

處士贈迪功郎《王夢松墓》:

明誠意伯劉基墓 在九都夏山。

僉都御史陳詔墓 在縣東竹篠山。

襲封誠意伯劉瑜墓 嘉靖間敕葬,在八都黃坑。

縉雲縣

隋戶部員外梅護墓 在縣北郭外。

梁尚書潛吉父子墓 在潛溪。

唐劉處靜墓 在仙都山。

陶孝婦墓 在孝墓畈

進士沈師直墓 在覆鶴山。

吳興郡公金紫光祿大夫施史君墓 在黃龍山。

宋國子博士陶常修子金紫光祿大夫樞密陶德遇墓 在《十都》大后。

宋銀青光祿大夫、封河南郡公趙期墓 在「十都雲塘。」

開國公趙順孫墓 ,在縣東南二十里。

銀青光祿大夫詹適墓 在縣東八里。

奉直大夫陶士渠墓 在九都香爐山。

宮講朝散大夫黃邦彥墓 在岱嶺山。

尚書潛說友墓 ,在縣東十五里。

縣令鄭桂墓 在仙巖寺後。

明贈刑部侍郎李璚墓 在縣東「三潭。」

孝義陶海、《陶璽》墓 在九都龜山。

兵部侍郎虞瑤墓 在紫金山。

僉事徐善墓 ,在翠微山。

參政樊敬墓 在五都白雲湖。

旌孝陶標父子墓 在十都瑤安山。

左布政李寅墓 ,在縣南釣臺後。

僉事周儀墓 在十二都。

贈副都御史周瓘子、太子少保周南墓 俱在十一都。

明潛德處士贈一品鄭文墓 在十五都螺螄巖。

參政樊獻科墓 在大筠、萬安。

參政李。墓 在十九都儒岸。兵部侍郎鄭汝璧墓 在十一都瀾口。

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鋕墓 在十八都謝豹山。奉旨差尚寶卿徐光寀造葬,諡「貞肅。」

通判丁如皋墓 在二十一都白杜。

廣文鄭思齊墓 ,在十九都相丘山。

推官李賁墓 在十二都鳳山。

縣丞鄭曰強墓 附「相丘《思齊墓下》。」

世襲錦衣衛百戶鄭士弘墓 附瀾口鄭汝璧墓下。

知縣吳明道墓 在二十四都「蓮蕊廟。」

文林郎李佩墓 在十一都梅野。

松陽縣

王將軍墓 ,在縣西三里。

唐有道先生葉國重墓 在縣西南山。

遂昌縣

宋開國男張貴謨墓 在縣治西門外鳳凰山之陽。

太常寺丞周述墓 在十七都香嚴院後。侍郎周綰墓 在十七都香嚴院後,有敕葬碑。處士尹起莘墓 在縣西四十里西翠

明處士朱子堯墓 在盤溪碧秀嶺。

處士朱應鍾墓 在湖山濂塘,有邑人黃中《過墓詩》曰:「江關詞賦舊凌雲,何事深山早築墳。天上豈真無李賀,人間猶自說劉蕡。西風歸鶴空留恨,落日啼猿不可聞。三十年前交誼在,獨來披草薦溪蘋。」

兵部侍郎贈尚書應檟墓 在縣西北四十里,有《敕葬碑》。

處士包志伊墓 在唐山。

龍泉縣

「五代農師季大蘊」 墓 在縣境。

絳州刺史瞿禎墓 在白蓮塘上。

《宋太常丞周啟明墓》:

沖和先生吳戭墓

龍圖閣學士何琬墓 在十六都桐山。杜注「徽猷閣待制葉濤墓。」

龍圖閣學士季資墓 在十六都「桐山頭。」 侍郎季陵墓 在十七都「宏山。」

侍郎張志立墓 在「白蓮塘後。」

員外郎鮑慎由墓 在「二都溪塢」 郭津。

司封鮑彪墓 在三都苦竹源。

參知政事何澹墓 在十五都嵬山。

侍郎季南壽墓 在二十都查垣。

尚書季可墓 ,在十四都蜚溪。

侍郎鮑度墓 在十七都石佛堂西園。

司業張洙墓 在十五都張塢。

侍郎季鏞墓 在八都章口。

開封府少尹張著墓 在南隅觀行庵。

知府張溥墓 在十七都秦溪。

知府張籲墓 在十四都董義山。

轉運判官張商卿墓 在「十五都獨田山。」 提刑姚恪墓 在三都東皇金繩寺外。

提刑陳塏墓 在十七都玉峰山。

鴻臚寺丞葉膺墓 在十七都「高浦。」

知縣張希亮墓 在十九都《木岱》。

知州章公權墓

知府連元墓 在九都高浦。

「臥雲先生《管師復墓 》,在東隅」 方下末。

白雲先生管師常墓 在十八都白水。

清原郡王何執中墓 在十五都豫章。

元郡守石抹宜孫墓 在十都嶺南。

雲樵先生姚棨墓 在二都鄭山之坳。

處士王毅墓 在十都「怪竹橋。」

季仁墓 在二十二都麻丘灣。

章格墓 ,在縣西古來山。

章遇孫墓 ,在縣西玉峰之陽。

明中丞章溢墓 在七都橫溪橋頭。

巴陵主簿葉子奇墓 在二十都大沙巖澤。孝義女瞿端墓 在西廂後衕

布政使葉浦墓 在十八都何村。

慶元縣

尚書陳嘉猷墓 在九都伏石嶺。

狀元劉知新墓 在五都慈照寺前。

大理卿吳崇煦墓 在下管金釵山。

侍郎胡紘墓 在四都黃堂岡。

主事吳杰墓 在下。管大濟。

御史吳瑁墓 在四都大坑。

通判吳伯齡墓 在五都金村。以上朝代俱未詳。

雲和縣

進士柳槱墓 在縣西角山。

邵武同知柳應龍墓 在縣西角山。以上朝代未詳。

明廣東布政使陳宗銘墓 在縣北,後歷常州同知。柳景府墓 在縣北五爬嶺。

山東副使沈暕墓 在七都。

宣平縣

唐越國公葉法善墓 在縣東隅劍履庵。《景寧縣》。

宋員外郎潘特竦墓 ,在縣南五里。

明國子學錄湯驥墓 在縣東北溪。

縣丞梁以孜墓 在縣南。

知府潘琴墓 在縣南苞鳳山。

處州府部藝文一 编辑

《歸塗賦》
宋·謝靈運
编辑

昔文章之士,多作《行旅賦》,「或欣在觀國,或怵在斥徙,或述職邦邑,或羈役戎陣,事繇於外,興不自已。雖高才可推,永懷未愜。今量分告退,反身草澤,經途履運,用感其心。」 詞曰:

「承百世之慶靈,遇千歲之優渥。匪康衢之難踐,諒跬 步之易局。踐寒暑以推換,眷桑梓以緬邈。褫簪帶於 窮城,反巾褐於空谷。果歸期於願言,獲素念於思樂。」 於是舟人告辦,佇楫在川,觀鳥𠋫風,望景測圓。背海 向溪,乘潮傍山。悽悽送歸,悠悠告旋。時昊秋之杪節, 天既高而物衰;雲上騰而鴈翔,霜下淪而草腓。捨陰 漠之舊浦,去陽景之芳蕤。林承風而飄落,水鑒月而 含輝。發青田之枉渚,逗白岸之空亭。路威夷而詭狀, 山側背而異形。停余舟而淹流,搜縉雲之遺跡。漾百 里之清潭,見千仞之孤石。歷古今而長在,經盛衰而 不易。

《與顧章書》
梁·吳均
编辑

僕去月謝病,還覓薜蘿。梅溪之西,有《石門山》者,森壁 爭霞,孤峰限日,幽岫含雲,深谿蓄翠。蟬吟鶴唳,水響 猿啼,英英相雜,綿綿成韻。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饒竹實。山谷所資,於斯已辦。仁智所樂, 豈徒語哉!

《處州孔子廟碑》
唐·韓愈
编辑

自天子至郡邑守長,通得祀而遍天下者,唯社稷與 孔子焉。然而社祭土,稷祭穀,勾龍與棄,乃其佐享,非 其專主,又其位所,不屋而壇,豈如孔子用王者禮,巍 然當座,以門人為配,自天子而下,北面拜跪薦祭,進 退誠敬,禮如親弟子者矧!勾龍、棄以功,孔子以德,固 自有次第哉?自古多有以功德得其位者,不得常祀, 勾龍棄孔子,皆不得位而得常祀,然其祀事皆不如 孔子之盛。所謂「生民以來未有如孔子者」,其賢過於 堯舜遠矣,此其效歟!郡邑皆有孔子廟,或不能修事, 雖設博士弟子,或役於有司,名存實亡,失其所業。獨 處州刺史鄴侯李繁至官,能以為先。既新作孔子廟, 又令工改顏子至子夏十人像,其餘六十子,及後大 儒公羊高、左丘明、孟軻、荀況、伏生、毛生、韓生、董生、高 堂生、揚雄、鄭元等數十人,皆圖之壁。選博士弟子,必 皆其人。又為置講堂,教之行禮,肄業其中。置本錢廩 米,令可繼處以守。廟成,躬率吏及博士弟子入學行 釋菜禮。耆老歎嗟,其子弟皆興於學。鄴侯尚文,其於 古《記》,無不貫達,故其為政,知所先後,可歌也已。乃作 詩曰:「惟此廟學,鄴侯所作。厥初庳下,神不以宇。先師 所處,亦窘寒暑。乃新斯宮,神降其獻。講讀有常,不誡 用勸。揭揭元哲,有師之尊。群聖嚴嚴,大法以存。像圖 孔肖,咸在斯堂。以瞻以儀,俾不或忘。後之君子,無廢 成美。琢詞碑石,以贊攸始。」

《仙都山銘》
韋翊
编辑

「亭亭仙都,峻極維嵩。屹立溟右,削成浙東。發地直方, 摩霄穹崇。靈沼在上,祥雲積中。圭埴千仞,柱寧四封。 目視不及,翰飛靡窮。群阜奔走,列仙會同。軒后攸訪, 碧嶺是沖。丹穴旁起,金溪下融。日照霞附,月映綃蒙。 壤絕棲塵,木無寓叢。居幽不昧,守一而雄。萬壽報響, 九成來空。佳名未復,展禮斯洪。《籙作》懲止,年祈感通。」 莫高。匪茲造化之功。

《石門亭記》
宋·王安石
编辑

《石門亭》,在青田縣若干里,令朱君為之。「石門」者,名山 也。古之人咸刻其觀遊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 至而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書與其甥 之婿王安石,使記其作亭之意。夫所以作亭之意,其 真好山乎?其亦好觀游眺望乎?其亦於此問民之疾 憂乎?其亦燕閒以自休息於此乎?其亦憐夫人之石 刻,暴剝偃踣,而無所庇障,且泯滅乎?夫人物之相好 惡必以類,廣大茂美,萬物附焉以生而不自為功者, 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適野,升高以望遠,其中必有 慨然者。《書》不云乎:「予耄遜於荒。」《詩》不云乎:「駕言出遊, 以寫我憂。」夫環顧其身,無可憂而憂者,必在天下,憂 天下亦仁也。令之居也,不敢自逸,至「即深山長谷之 民,與之相對接而交言語,以求其疾,憂其有壅而不 聞者乎?求民之憂,亦仁也。政無小大,不以德則民不 化服,民化服然後可以無訟。民不無訟,令其能休息 無事,優游以嬉乎?垂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 善,則其人之名與石相傳而不朽,成人之名而不奪 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廣福寺三巖記》
李堯俞
编辑

括蒼三巖,距城一里餘,據西山之垠,土人不之奇,官 於是者跡罕到。皇祐初,余因治事之暇,同幕僚韓純 遍訪近郭溪山之勝,尋幽索奇,因而得之。始出左渠, 北緣民田數百步,轉小山,循方塘兩岸狹徑,入茂林 修竹間,有巖焉,卻負疊巘,廣如十楹,景物蕭然,疑在

方外,遂目之曰「清虛。」自清虛南過石徑直上磴道十
考證
餘級。又有巖,廣闊高大,復倍於前洞。門面巨石,勢若

壁立,方正山椒有飛泉,灑落石外,如水晶簾櫳,掩映 屏障,寒暄之氣,變於跬步,目之曰「白雲。」由白雲側轉 兩石門,下有方沼,上度橫石如小梁。復有巖巋如高 屋,深袤五丈,廣踰六尋。面勢向東,如墄如圮,可以開 飲帳,設宴豆,目之曰「朝曦。」其北有石谷,如大竇,深谿, 燧火而入,邃如房宇,但見積水清激,不復窮其遠近。 三巖前有池,不啻數畝廣,水光山色,高下相激,奪人 目睛。《前記》謂「括蒼有成德隱元之洞天,乃仙人靈真 之宮」者,此其地也乎?昔謝公為永嘉守,極山水之觀, 有石門、石巖之遊,至今風人流詠不已,較於是遠所 不及,何數百年不能「遇一人之稱道者,得非地物,亦 繫窮通耶?」《嘉平月既望,因率》同僚命駕而來,高會劇 飲,清歌遏林籟之外,簫鼓發雲漢之端,精神超然,不 復有人間思慮。盤桓夕景,躍馬而歸,乘興援毫,題於 洞壁,且識一時之勝耳。

《括蒼最高軒記》
周莊
编辑

治平初,南昌范純孝為劍川令,策杖得九姑山作亭, 遂為括蒼遊絕冠。紹聖間,衢人袁希仲暨崇寧間邑 人皆繼作。厥後絃歌弗嗣,亭廢不修,垂三十年。濟川 姚公為縣,又新之。亭負鶴嶺,陰厓薄雲,青壁陡絕,下 控石馬,重複百里,勢決奔浪,橫倚縣治西北隅,驤首 寥廓間,若挐紫霧欲騰去,而亭特峙其上。昔青囊氏 欲售其術,輒附會而言曰:「頭角奮,異人出矣。」宣和六 年,公治多暇,坐日照堂,隱几頻望,蒼翠森如,遂拉僚 友,卻盡榰頤,臨絕頂四顧而興歎。命誅藤蔓,徘徊舊 址,曰:「憑虛高舉,冷然御風,蓬壺遊也。」乃飭能吏董其 役,未幾告成。欄眺白日,頂摩蒼穹,皎皎飛出空際。巖 壁溫秀,煙霞漲彩,不動容色,燦金碧丹雘於頹垣茨 棘之間,雲山千里,松竹萬家,景與目共,豈能賦者足 以詫美哉?為是遊者,將抗懷遠覽,飄飄凌雲,必有摶 扶搖九萬,踵前人遐轍,隨公絕塵,以遂最高之名。因 酌酒為公壽,且祝曰:「潭潭紫府,槐陰清晝,他日尚能 眷懷於茲,以慰吾人之思否?」靖康改元四月十五日 記。

《治灘記》
龔源
编辑

括屬縣大溪三,皆會於麗,繇芝達甌入海。暗崖積石, 相蹙成灘,舟行崎嶇,動輒破碎。蓋嘗變色而惴栗,失 聲而叫號,冀得萬一無它,以訖所濟。然為上者每聞 覆溺事,則曰:「此險也,殆非人力可施。」恬不為怪。元祐 六年冬,左朝散郎會稽關公來守是邦,視事之暇,披 諸邑圖而觀之,曰:「噫奚灘之多也,水行阻深,一至於 是。欲去害興利,顧有甚於是耶?使俯有力,仰有餘,余 不敢後言。」一傳旬浹,四境聞者欣然曰:「吾州灘會平 矣。」明年春,龍泉民出錢願治其事,聞他邑亦繼有請, 冀與龍泉比。公以上部使者,且願農隙行下,及期按 圖以事屬令,以役付尉,隨遠近劇易,並作疏濬排鑿, 繼以淬鍛。顧力不可加,乃已為上下港,以便往來。或 兩岸嶄絕,路斷則劚以通挽役並城者躬往省焉,而 犒其勤。起七月戊申,逮十二月壬申畢,合百六十有 五日灘,龍泉居其半,縉雲亦五之一。凡昔所難,盡成 安流。舟晝夜行,無復激射覆溺之虞。郡人相與語曰: 「遺此險幾百千年,歲敗舟幾百,至以溺死者又幾何 人?自今計之,其利為」何如?舊傳縉雲、麗水間苦水怪, 有惡名,唐太守段成式至,害遂息,更稱「好溪。」今灘復 治,何?斯民之重幸也。君子之於事,苟可以為人,務盡 心焉而後已。漢之治水者,嘗鐫底柱矣,而水益怒,以 不善其事也。公於是役因民之力,授吏以方,未半歲, 諸邑告就緒,而水行者賴焉。唯存心仁,處事當,故成 功不難。余方與郡人蒙賜無窮,復言操筆載始末,竊 懷不自已,系之以詩曰:「維處多溪,溪屬山行。石激成 灘,詭狀殊形。浪波相激,面勢相傾。互為起復,劍立岡 橫。舟經其間,盤折繞縈。瞬息不支,命鴻毛輕。豈實安 此,愒日幸生。諉曰地險,誰為經營?有倬太守,洞徹物 情。顧事無難,患在弗誠。興言念茲,小大具」聽。效智陳 力,來應使令。按圖鳩工,坐須厥成。功成不日,徹險為 平。水行如砥,馴伏不驚。泝沿無虞,棹歌相迎。昔病晝 涉,乃今宵征。濟我利我,太守之明。惟唐段公,德茂政 清。水怪不作,溪更惡名。今灘復治,功利實宏。較勤昔 人,異世齊聲。我為公歌,亦助斯甿。形容本末,與後作 程。

處州府部藝文二 编辑

《登石門最高頂》
宋·謝靈運
编辑

晨策尋絕壁,夕息在山棲。疏峰抗高館,對嶺臨迴溪。 長林羅戶穴,一作庭積石擁階基。連巖覺路塞,密竹使 徑迷。來人忘新術,去子惑故蹊。活活夕流駛,噭噭夜 猿啼。沈冥豈別理,守道自不攜。心契《九秋榦》,日翫三 春荑。居常以待終,處順故安排。惜無同懷客,共登青 雲梯。

===
《石門新營所住四面高山迴溪石瀨茂林脩竹》
===

前人

「躋險築幽居,披雲臥石門。苔滑誰能步,葛弱豈可捫。 嫋嫋秋風過,萋萋春草繁。美人遊不還,佳期何繇敦。 芳塵凝瑤席,清醑滿金樽。洞庭空波瀾,桂枝徒攀翻。 結念屬霄漢,孤景莫與諼。俯濯石下潭,仰看枝上猿。 晚聞夕飆急,早見朝日暾。崖傾光難留,林深響易奔。 感往慮有復,理來情無存。庶持乘日車,得以慰營魂。」 匪為眾人說,冀與知者論。

《送齊郎中典括州》
唐·劉長卿
编辑

星象移何處。旌旄獨向東。勸耕滄海畔。聽訟白雲中。 樹色雙溪合。猿聲萬嶺同。石門康樂住。幾里枉帆通。

《送山人魏萬睹石門洞》
李白
编辑

《縉雲川谷難》,石門最可觀。暴布掛北斗,莫窮此水端。 噴壁灑素雪,空濛生晝寒。卻尋惡溪去,寧懼惡溪惡。 咆哮七十灘,水石相噴薄。路創李北海,巖開謝康樂。 松風和猿聲,搜索連洞壑。

《贈處州段刺史》
方干
编辑

幸見僊才鎮括初,郡城孤峭似僊居。杉蘿色裡登臺 閣,瀑布聲中閱簿書。德重自將天地合,情高元與世 人疏。寒潭是處清漣界,賓客何心望「食魚。」

《遊竹溪》
宋·沈晦
编辑

寒流穿清閟,支徑入翠微。山深古木合,林靜珍禽飛。 居人本避世,遊客亦忘機。歸路晚煙暝,新月照柴扉。

方池漲石溜,野崖生野煙。將窮物外趣,燭入壺中天。 風光泛草木,麗日絢山川。更尋白巖路,人家西崦邊。

溪水清見底,遊魚如浮空。壁立千丈山,屈曲細路通。 艾納漬蒼碧,凌霄吐高紅。平生山水思,盡償老景中。

《浮雲寺》
元·伯篤魯丁
编辑

麥雲芟盡草青青,白叟黃童喜送迎。海宇有生皆樂 育,遐荒無地不昇平。水明山秀聞鶯語,雲淡風輕信 馬行。山下高人留客醉,旋挑竹筍煮魚羹。

《上巳三巖詩》有序
明·鄭懷魁
编辑

巽,言物之潔齊,則蠲禳著其義;春於律為姑洗,則滌濯應其期。況日月皆紀於三,得少陽之象焉;古今同尚乎巳,葉介祉之符焉。所以競持馨香,群趨澡溉。顧水渚之會代有,而泉石之探未聞。節彼三巖,雄茲兩越,崇巘比於天壁,縣流稱乎兩厓。巧施山鬼之工,虛答谷神之響。括州別洞,近成德隱元之天花;信和風正祓除釁沴之候。於時含金麥秀,朝飛黼繪之翬;垂縷柳稊,春拂青絲之騎。撫琴擊缶,杜預之規云遙;齊軫方輪,張衡之賦斯在。若乃水簾不捲,霜練長飛,排空注河,殷地倒海。非湛月之離畢,自俾滂沱;雖油雲之覆天,詎齊膏澤。將潛靈變其晝夜,豈屏翳一其陰晴。飄瀟滴瀝之音,鑿落溟濛之狀。浣塵襟之溷濁,盥俗耳之嗷嘈。曾無美於川游,乃維均乎禊事。何則?沿洄者必溯其源,就下者宜觀其性。今之取爾,義實兼斯。山泉象蒙,視流波之迴薄。遠矣厓谷委迤;覺激水之推移。勞矣矧素交。醉元酒之情,清言郁猗蘭之味。何必洛濱,觴羽泛泛,若隨波之鳧洧上秉蕑凄凄,藉生春之草。但翛然其有會,可率爾以命篇。體擬建安君,合陳留之作,序方曲水子,謝顏、王之文。冀或無逸。周詩有《懷,漢集》云耳。

括蒼之泉天外矗,不雲而雨雷驚陸。春流詎向石門 飛,有大龍湫小珠瀑。三巖甌越三神山,群真窟宅聚 其間。中挂玉螭千百尺,憑虛吐溜開心顏。眾芳可以 喻君子,無事蠲痾多受祉。尋源近出芙蓉城,觀瀾遠 散桃花水。為憐蹩躠動經春,是處靈川解有神。投足 清泠須一濯,我欲躡屐凌高旻。

《遊白雲山》
王明汲
编辑

疏鐘隱隱薜蘿新。花發祗園避俗人。竹樹風迴斜有 徑。松門煙鎖僻無塵。僧翻《貝葉》棲禪榻。鳥傍香臺繞 法輪。身外微名竟閒事。此心常與白雲鄰。

《衙齋四首》
前人
编辑

閒庭遲日曉暾暾,靜對南山晝掩門。一榻清風舒宦 況,九天繁露識君恩。苔生曲徑還宜圃,花發疏林半 似村。春老鶯啼塵事少,錦囊詩句正堪論。

池塘梅雨漲微瀾,魚鳥親人竟日閒。翠竹涼陰蟬語 咽,畫梁新壘燕雛還。憑闌獨醒薰風裡,拄笏長吟夕 照間。案畔有琴庭有鶴,誰云「貧宦在深山。」

涼入高齋羅幕輕,疏桐風葉送秋聲。牆連古驛蛩鳴 砌,節近重陽菊滿城。鶴伴孤吟清露重,鴈橫斜影落 霞明。「嗟予未老多憂思,覽鏡先驚白髮生。」

臘殘風冷正霜天,茗碗薰爐味澹然。落木寒鴉清署 外,少梅新月碧窗前。刑寬惟有「陽春筆」,歲稔還多《瑞 雪篇》。甌海近聞鯨浪靜,柏觴同慶太平年

《春日過桃花隘》
前人
编辑

萬山深處盡煙霞,爛熳桃開洞口斜。正是河陽好春 色,漁人休認《武陵花》。

數載驅馳複嶺高,花飛紅雨綴征袍。自慚俗吏惟司 李,不向仙山學種桃。

《初夏遊三巖》
前人
编辑

政暇日初永,郊行到翠岑。溪橋青壁近,山寺綠蕪深。 雨後松無暑,雲邊竹有陰。定泉留古蹟,虛谷發清音。 泛蟻頻舒嘯,聞鸝若助吟。巖前寒溜滴,聊為濯塵襟。

《遊南明山》
前人
编辑

地僻紅塵遠,山明霽色開。翠微連野岸,蒼水映城隈。 曲徑緣莎入,輕輿繞澗來。同寅齊眺望,停午共趨陪。 古剎餘丹井,殘碑半綠苔。臨流頻聽瀑,愛石更登臺。 鳥語和歌吹,藤花落酒杯。亭依新竹壘,僧住亂雲堆。 坐久薰風拂,歸遲夕照迴。石梁回首處,疑是小天台。

《萬象山秋望》
前人
编辑

一山高峙對斜暉,萬象森羅應少微。雲繞雉城依翠 巘,天開鷲嶺見禪扉。樓前煙樹秋聲遠,郭外寒江月 影輝。約客振衣還載酒,忽聞南浦鴈初飛。

《石門瀑布》
前人
编辑

亂藤深樹野雲幽,鳴瀑山頭爽氣浮。似帶輕煙凝暮 靄,更飛涼雨入高秋。月明練影當空落,風細濤聲逐 澗流。寄語探奇詩酒客,芝田江上有龍湫。

處州府部紀事 编辑

《隋書徐則傳》:「則,東海郯人也。幼沈靜,寡嗜慾。受業於 周弘正,善三元,精於議論,聲擅都邑。則嘆曰:『名者實 之賓,吾其為賓乎』?遂懷棲隱之操,杖策入縉雲山。後 學數百人,苦請教授,則謝而遣之。不娶妻,常服巾褐。 陳太建時,應召來,憩於至真觀。期月,又辭入天台山, 因絕穀養性,所資唯松水而已。雖隆冬沍寒,不服綿」 絮,太傅徐陵為之刊山立頌。初在縉雲山,太極真人 徐君降之曰:「汝年出八十,當為王者師,然後得道也。」 《宋史范成大傳》:成大知處州,處民以爭役囂訟,成大 為刱義役,隨家貧富,輸金買田,助當役者,甲乙輪第。 至二十年,民便之。其後入奏言及此,詔頒其法於諸 路。處多山田,梁天監中,詹、南二司馬作通濟堰,在松 陽、遂昌之間,激「溪水四十里,溉田二十萬畝。堰歲久 壞成,大訪故蹟,疊石築防,置堤閼四十九所,立水則 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舊志》:麗水懿德鄉,梁氏所居。其地有小溪,宋紹興癸 酉夏,中流湧起,高二丈餘,若柱然。是年梁安世請鄉 舉,甲戌登科。至咸淳癸酉夏復然。梁泰來請鄉舉,甲 戌亦登科。

紹興癸丑六月間,龍泉下方人有林姓者,年六十餘, 曉從稽聖橋上流漚蔴,遙見三人沿溪岸而下,二戴 巾,一髽角,皆黃布道衣。前問林曰:「此處可涉否?」林應 之曰:「橋下自有渡船。」髽角者於夾袋中取桃一顆遺 之,三人因登舟而往。林取桃淨洗擘食,投其核於水。 既歸,厭厭若醉夢,就枕熟寐。妻子疑其病,觸之使覺, 因飲之林,卻而不食,遂語妻以故,自此不食數月,顏 采紅潤,若有所得。邑中有好事者,引至其家,使人守 之,雖更數日,不見有餒容。久之,妻子苦其不事事,強 以飯食之。自後飯食如常,閱半載卒。

《明良錄略》:「洪武元年,葉琛奏定處州稅糧,上特命青 田縣糧止作五合起科,曰『使劉伯溫鄉里子孫世世 為美談也』。」

《舊志》:永樂間,縉雲縣邢衕人楊宗盛兄弟各一婦,因 家失乳鴨,姑令次婦遍覓不還。旬餘,忽神附於長婦, 態度言語宛似,跪訴姑前曰:「兒覓鴨詣富鄰陶某,彼 紿曰:『姑索汝,將箠死,盍匿吾窖中,於是極被污辱。昨 晚推置深閴處,支解兒體,盛以盎缶埋之』。」遂膝行導 姑至埋所,果得屍,陶懾服。

縉雲西北鄉有朱氏婦,悍妒甚。婢有姿色,箠楚百端。 一日,覺其有娠,擊剝無完膚。比死,斷手足置溷中。越 期,婦見故婢,以手剜其心,呼號求救,聲徹四鄰。請巫 治之,則有群鳥鼓翼奮爪,摶風而來,庖廚遍投糞壤, 婦竟死焉。

清溪觀古鐘,上有墨書「青田」字,唐袁晁亂,失其所在。 後溫州江島中時聞鐘聲。一日,有物如半鐘,露水上, 迫視之,或触即沉。州之僧道具香花綵舫,爭奉迎,不 可得。時清溪道士亦在眾中祝之曰:「觀中缺鐘,鐘若 有靈,願泝流而往。」眾笑其誕。比歸,鐘已在觀前潭中。 又祝之,鐘漸就岸,不數人挽而上,墨書宛然不滅。鄉 老少聚觀,即觀中舊物也。「或又飛去,旬日復回。後以 大鎖繫之,至今尚存。」

麗水縣西七十里,岑峰禪智寺有異牡丹一本,紫色, 高丈餘,每開五百餘花,花各十二瓣。值閏年,各開十三瓣。宋政和間,嘗宣索入御苑,花即不開。詔遣還山, 復開如故。成化十三年,寺燬於火,花已枯落。

成化乙巳春夏之交,鄉民適艱食。鄰邑四山中,箬竹 皆生米,可療饑,獨宣平山中為甚,多至千餘石。 正德己卯秋八月,青田六都木竈山殞,石壓死居民 《泥玖》及其妻子。初,玖喪父,鞠於母不孝。其母居母於 爨室,母執爨,妻子坐享。冬夏妻子纊絺,母單布卒,歲 弗洗,百凡弗預,詬面如婢。一日。秋穀登,殺雞作糝,聚 妻子食,以餘棄,呼母食之。母悲忿不食,夜就寢,倏風 電騰,震大雨,盪川谷,排山拔樹,殞石自山,裂屋破壁, 其勢奔磔。至玖寢次,碎玖及其妻子醢三尸左撼,破 壁而出,止於澗之西碕。比曉,村人聚觀,惟殘骼腐胔 兒指數枚在巖末。母愛其孫,遠巖而泣。巖高一丈八 尺二寸,平橫九尺八寸有奇,周圍五丈六尺八寸,欹 側處弗以度,其蹲踞如怒虎、餓獅,亙稜如刀劍,其突 如拳棰,其窪陷如鼎鑊,角刺參列,如錐如鏃

萬曆己亥,知縣段弘璧涖任,抵龍丘,夜夢有遂昌姓 尹者來謁。及下車,過尹起莘先生祠,見神像,恍與夢 符,遂捐俸葺之。

處州府部雜錄 编辑

《聞見後錄》:天下州名俗呼不正者有二:一處州,舊為 括州,唐德宗立,當避其名,適處士星見分野,故改為 處州,音楮,今俗誤為處所之處矣。洋州,乃汪洋之洋, 音楊,今俗誤為詳略之詳矣。上自朝省,下至士大夫, 皆云爾,無能正之者。

《太平御覽圖經》曰:「處州,縉雲郡,古縉雲之墟也。秦為 會稽郡地。漢初為東甌地,後以為回浦縣。光武更名 章安,晉分為永嘉郡。」《輿地志》曰:「永嘉郡,本會稽東部 地。晉明帝太寧元年,分臨海等五縣,立永嘉郡。」 《輿地志》曰:「松陽縣,本章安南鄉,漢立為縣。」《吳地記》曰: 「縣東南臨大溪,有松陽樹,大八十一圍,腹中空,可容 三十」人坐,故取此為名。王右軍嘗往看之。

《永嘉記》曰:青田縣有草,葉似竹,可染碧,名為竹青。此 地所封,故名青田。浮丘公《相鶴經》曰:「青田鶴。」

處州府部外編 编辑

《舊志》:蕭梁時,詹、南二司馬築堰於松陽溪上,引流溉 田,功久不就,遇一老人曰:「過溪見異物,即其地也。」如 其言,見一白蛇橫亙中流,於是循其波痕以築乃就。 葉法善與道侶奕於遂昌之牛頭山,局終,擲碁子於 地化為石。後人於其地得石,每一卷石中有小石碁 子,圓滑紺白,初出土尚溫軟,就擘取可足一局。又時 有石螺石蟹。但不能常得之。

宋建炎間,丞相湯岐公未仕時,讀書於南明山寺。每 夜有一小童來燃燈。一夕來遲,岐公怒,撮其髻欲擊 之,髮隨手落,童逃去。及照地間皆松毛。明日出山前 有一矮松樹,頂毛脫落,與所撮髻無異,始知此童乃 松樹精,自是不復見矣。

一逸士道經蔣家嶺,陰雨,吟曰:「山前山後雨濛濛。」忽 路傍一宅,有女刺繡簾內續曰:「纔入桃源路便通。」士 曰:「偶向堂前逢繡女。」女曰:「豈知簾外有詩翁。」士曰:「三 春楊柳家家綠。」女曰:「二月桃花處處紅。」士曰:「欲問今 宵端的事?」女曰:「想來只是夢魂中。」士曰:「爾鬼耶?」遂不 見,惟叢棘環孤塚而已。

遂昌廣仁院佛殿,有邑人毛會者,潛畫一婦乳兒於 壁,每夜有兒啼聲,眾皆怪之。一日會至院,僧語及,會 笑曰:「若欲止啼甚易。」乃以筆添乳入口,自後啼聲遂 絕。人以會之畫為神筆。

明天順二年三月十五日,雷火焚仙都獨峰頂千歲 合抱之材,殘柯墜地,其火七日不息。遙見一人,身著 縞衣,徘徊其上,久之,凌空而去。

季六太尉,青田土神。鄉人設廟禱祈石門下,農家有 病,聚巫作法,神忽尸附,促駕入石門,瀑布下,引筆大 書石壁曰:「半空水上白雲飛,竹木柴門倚翠微。石洞 荒涼無客到,松花風落滿頭歸。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