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十五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十五卷目錄
福州府部彙考三
福州府山川考三
職方典第一千三十五卷
福州府部彙考三
编辑福州府山川考三 府志
编辑古田縣
九龍山 ,九峰巀嵲峭壁,其中有大石,擊之戞戞然有聲。其傍曰五花山。極樂山 在縣西北,山下有極樂寺,唐天寶初僧志文建。宋令李堪喜遊之,曰:「我死當棲神是山。」 一日寺僧忽聞堪車馬導從聲,趨迎則烏有。次日堪卒,僧神其事,立祠祀堪,奉堪為護法神。北有山曰翠屏,邑之主山也。形如屏幛,竹樹蔥蒨,春朝微雨,望之蔚然。其東曰「金仙嶺」 ,林木蕃茂,芻蕘往來。東南一峰,銳聳類筆,夕陽射之,文彩爛然。下有藍洞,薄暮雲歸,布濩充斥,虛谷盡白。西南之峻極者,曰「五峰」 ,秋晴景明,丹霞冠頂。直西層巒疊巘,巀嵲干雲。窮冬雨雪霽後仰觀,益增爽氣。溪源二,自北來至邑,合流為劍溪。委蛇澄澈,其平若鏡。南下里許,石灘橫截,中流亙東西岸,溪流觸石如鳴。佩玉寺後西山之半,巖空若室,有馬仙小像,曰西巖,亦有伏虎巖。黃蘗山 在古田縣,山多桃塢,曰桃塢,湖曰桃湖,溪曰桃溪,洲曰桃洲。舊傳有人由白沙溪泝流至溪上,境界豁然,有如洞天。於時春風微和,夭桃夾岸,繁英媚川。溪西有湖,曰小湖。黃蘗山下有寺,曰「寶峰寺」 ,西南有臺,曰「羅溪。」 併《黃蘗山》而為五
五華山 在縣西南。峙聳千仞,名曰千山,亦名大仙山,亦名大佛嶺。宋李堪《八景詩》所謂八峰也。上有棲真道院。明倪灝《記》:五華山在高峰中,屹然特出,俯視百里間,群崖眾壑,若波濤洶湧,而五華居尊焉。宋季北兵入閩越,邑境人民悉避茲山。有姓陸者,見一青衣童子蓬跣騎牛,進曰:「北兵旦來,汝等不宜處此。」 陸叱之曰:「小子妄誕,安得而知?」 童子忽失去。次日,兵果登山,擄掠甚眾,始知此山真有神仙居焉。
翠屏山 在縣北。舊名「環屏」 ,邑之背山也。醴醻山 在縣南,山下醴泉出焉。又為仙亭山,有醴泉道院,院有亭。元時項道人修道於此。山南有山,形如半月,名月山。又杉洋亦有月山。龜山 在縣東,山形如龜。山下有洞,草木繁薿,其色若藍,名藍洞。洞東有嶺,曰「金仙」 ,登其巔可遠眺,邑勝概也。上有金仙宮,石磴盤曲。
馬山 在旗、鼓之間,當杉洋之正南午位,故名。杉洋有鎮。其山多竹,可以為楮。
百丈山 上有溪源。宋縣尉盧特禱雨,有龍爪見焉。
鼓山 在縣東百里許。旗山在其西。縣有兩旗山:一在崇禮里,一在杉洋。
小武當山 在縣水口,隔江祀真武。宋時為拱辰堂。相傳有雲水道人自武當來,寓斯堂,數日出,不知所向,眾異之,由是祈禱旁午。嘉定間,邑宰傅康易為「北極道院。」 元時有道士馮守一者居之。苦行焚修,積絫檀施,闢址宮之曰「佑聖文筆峰 。」 其形如筆,李堪《八景》之一也。
鳳翀峰 ,下有覆船嶺。
大夫峰 在古田縣藍田之蓋竹上有「通奉大夫中丞李皇臣先墓。」
麒麟峰 、豸獬峰 、象峰 三峰,在古田縣,皆以形名,橫直有十餘里。
幽巖峰 上有幽巖寺,後峰有巨石。五代晉天福五年,一夕雷擊裂成「品」 字,又名雷峰。
天平巖洞 內有龍,祈雨輒應。
相公林 在縣界。宋太宰余深祖邠國公墓在焉,故名。
龍爪石 在秀峰寺前,形如龍爪。
龍䑛石 有孔而潤,故名龍䑛。竹。洲 上有顯應廟,神姓黃諱師,蓋宋景德間人,巫而得道,其墳在此。洲前有二竹,能自掃墳,人號「竹仙。」
瀬溪 流逕曹陽橋,合入大溪。虎溪 ,昔傳有虎跳溪石上,其跡猶存,岸側有虎溪寨。
東溪 溪有灘,舊名洪瀬,宋令李堪取陸士衡「飛泉漱鳴玉」 之語,改為鳴玉灘。下有磨劍石,讖云:「劍石平,出公卿。」 宋令劉元亮平之,刻字曰:「劍石已平,公卿出焉。」
感溪 一名錦溪
橫溪 有橫口、東、西溪。
甘溪 古名「藍溪」 ,流入東溪。
囦溪 。溪流自縣出,與嵩溪會,名水口溪,關曰「囦關。」 宋轉運使楊克讓所遷縣治處。其北有巖,巖上有庵,庵前有塔,名「塔嶺」 ,一奇勝也。前有石珠一圓。明嘉靖中,延郡司理徐珪謁祠下,心頗自異。未幾,疾忽作,夢與神款,翼日遂愈,因酬以詩。萬曆中,鹺使蕭敏道自言結髮應試時,夢人授一石圓如珠,大二寸許,命吞之。既寤腹微懣異之。既官,於是一日過庵,見石列香几上,如夢所吞者。問厥從來,守庵具對。自詫其驗。
《渙文》渠 ,昔人鑿之,為邑襟帶。
閩清縣
大湖山 山半有湖,約半里許,漢徐登、趙昺得道於此。
鳳凰山 以形名,宋陳祥道居焉。下有起傅巖,祥道弟暘隱其處。後以賢良舉,鄉人名巖曰「起傅」 ,蓋以方傅說云。
《猴山 》山下有坑,水流相遞,猴猿所窟。
白雲山 山有仙峰,巨石有寺。《夷堅志》:「閩清縣白雲寺西廊有輪藏,名千福,王氏據閩日所建也。淳熙中,寺僧以殿柱朱漆暗淡,命工視其故時所用漆,略與木不同,隱隱有紋,引手剝之,見寶珠一顆在柱中,現入定觀音聖像,相貌端嚴,極為明了,觀者無不稽首敬禮。」
石竹山 ,在鳳凰山傍。山半有靈壇,石巧如畫屏。
朱頂山 唐乾符間,山下有業錫者,家畜馴鶴,旦輒飛翔山間,因號山曰「朱頂」 ,林曰「白鶴。」 留錢山 ,唐乾符間,一夕山錚錚有聲,天雨,錢不可量數,林木旦視皆折。
鍾南山 在臺山南,上有巖曰盤谷。昔有二人裹糧深入,憩草屋下,忽一人出芋數枚,煨落葉相啖,明失其處,但見落葉盈尺。上題詩曰:「偶與雲水會,不與雲水通。雲散水流後,杳然天地空。」 山中有度仙橋,舊傳黃天谷訪徐、葛二子於此。偃草山 ,山草分兩偃,其一偃上,其一偃下。舊傳永福有張聖者,宋紹興間為白雲寺頭陀。飯牛山下,見仙人圍棋山巔。往視之,仙人尋去,奔追不及。既悵且勞,臥地而滾。滾而下者,草偃而下;滾而上者,草偃而上。雖經鋤,復生如故。臺山 ,縣之主山也。
玉臺山 ,唐時有楊姓者煉真於此,鄉人築臺祀之,名「玉臺仙人。」 傍有井,中產蜥蜴,可以禱雨,或曰蟄龍云。臺後有石鼓,扣輒鳴。
名山 山產名花異果,逸人薛丕居之,或傳其仙去。一名「逸人山」 ,一名「薛丕山」 ,一名「薛仙山。」 大帽山 接永福界,峰巔舊傳有鼓聲,或月一二鳴,或經年鳴,歲旱禱雨於此。其下為白面山,有山石璧玉白色,望之隱隱如人面,是出甘泉、石屋,山 巔有石屋及棋局、仙跡。
鍾湖山 山半有湖,泥如浦漵,是生蘆荻,有積水,其味特鹹,應潮盈縮。相傳「湖中有鍾,下有鍾潭,蛟龍出沒。」
芹山 ,白玉蟾煉丹處也。
鶴林山 ,上有鶴林院,唐開元僧悟皈置。院之前岡,峭拔獨立,古號華表,故以「鶴林」 名院。鼎峰山 界永福、長樂二縣,梅溪環流其下,有巖曰雙巖,下有龍潛焉。宋邑人林正卿構龍門庵於山陽。黃幹《記》:山折二支,迎而相向,俯而相就,卒而交互,以入於海。溪之水沿山而流,若往而俯,若抵而觸,若渟而溜,莫知其所自出,如是者十餘里,然後聳為雙岩,瀉為三灘,崖東灘駛,崒嵂澎湃,露怪呈奇,不可名狀。
檉峰 北通尤溪,有巨檉焉。
烏石巖 在縣西南。巖勢長峻,登其巔,眾山在目。
白巖 高數百丈,世傳為趙真君壇。雙峰對峙,宛若洞門。巖下有石榻棋局,時聞仙樂縹緲聲。龍爪石 石勢穹然,下有澄潭,紫雲時見。相傳昔嘗禱雨於此,有龍懸一爪於石,大雨隨至,乃立祠祀之。今爪痕猶存。
梅溪 源出永福縣境,由縣西五里入江,江水濁而溪水清,縣所以名「閩清。」 其地多梅,故以名溪。上有昭顯廟,神姓陳,事王審知,有功於閩,民為立廟。宋天聖間,淫雨為沴,民居高陵皆墊溺。
廟在其下獨不為害
演水溪 源出尤溪,流入梅溪,溪中有仙人坐化石,舊傳張聖君卒其上。石傍有穴最深,曰「九龍潭。」 歲旱禱雨多應。潭中遊魚群聚,雖洪潦漲溢不散。
瞿曇溪 源出永福縣,流入梅溪,溪傍有佛跡石。
洛洋溪 ,溪崖磐石之上,有仙人跡,傍有石臼。鐘湖 ,相傳「湖中有鐘」 ,故名。
古井 宋祥符間鑿其泉,來自臺山之下,清洌甘美。
長樂縣
南山 。山勢迴環,有巨石如鼇,載物俯伏其巔,又名登高山,以邑人重九登高於此。宋孝子鄒異者,廬墓山下六年,有甘露芝草之瑞。元祐間,舉明經,有司改其里曰賓賢,坊曰文行。其南有五峰並峙,曰五馬山。三峰並峙,曰三峰山。首石山 ,山巔有石,高二十餘丈,廣數步,中有泉穴,四面窺之,皆見水。又云「四水石山,山」 有時鳴。古讖云:「首石山鳴出大魁,十洋成市狀元來。」 明永樂十年,是山適鳴。會三寶太監鄭和下海通西洋,駐軍十洋街,是科邑人馬鐸應之。戊戌又鳴,邑人李騏應之。
龍泉山 在縣東南。中有五峰:曰臥牛、曰仙冠、曰品石、曰梯雲、曰蓮花仙冠。麓有巨石,朱文公勒曰:「朝陽,有唐時龍泉寺。」 初,邑人王氏子少時事龍泉禪師,師令浣布,見青黃二龍戲井中,翫之。遲歸,師詰之,遂以缽探二龍獻師,師以為神,薙髮住洪州百丈山,稱百丈大智禪師。山南連福州湖山,其峰曰獅子石,曰梯雲。其傍山曰「石馬」 ,曰「桃坑。」 宋人鄭申之結樓梯雲之下,文公名樓曰「聚遠。」
越王山 ,高一里,周圍三十一里。越王勾踐七世孫無疆,與楚戰不利,子弟或為王,或為君,散居南海上,此其一也。其傍曰靈山,有嶺曰古爛董奉山 。漢時董奉煉丹於此,中有董巖,又曰董平山,又曰董峰山,又一名福山。《郡國志》云:「上有神人,披髮裸身,見者必福。」
溪湄山 在縣之羅山。有寶山、雲石澗泉、龍潭津、南陽耕諸勝。山頂有湖,廣五畝,相傳有巨蚌剖之得珠,是名「珠湖。」
龜山 。山有白龍巖、石人峰、獅子石。山下有白雲溪,山中有竹林寺。唐大中中,戶曹林勣觀捨宅為之。勣觀故居龜山下,種竹十畝。大曆二年,有釋江照遊衡山雲峰寺堂,食頃,缽中忽見五色雲雲。中有寺,寺有牓,題曰「大聖竹林寺。」 於是勣觀以其所居有竹林,遂捨焉。有白蓮、慈氏、上方、鄰溪、華嚴、慈雲、普雲、地藏、龍溪、瑞雲、觀音、文殊、普賢、天冠、白龍、龍丘、釋迦、白雲、寶積、靈源、泗洲、歸雲、延壽、香巖、彌勒、凌雲、龜石、廣平、彌陀、積翠、藏院、懺堂、乾懿、功德、育王塔、羅漢院,凡三十六庵,至宋併為禪寺。寺有藏經五百餘函,其一乃乾德中巨螺,乘之浮海,得而發之,為《妙蓮經》也。
罏峰山 形若香爐,一名「爐煙山。」
芝山 一名大山,中有二潭,山陽曰白龍,山陰曰祥雲。昔人見二龍起演江,白者歸山陽,黑者歸山陰。又常於潭側獲卵殼斗大,五色元黃。舊《碑記》:「王想之以瑞芝,見其宅,捨而為寺。」
「柯林山 ,宋鄭洙居其下,洙以三禮出身,因名其鄉曰喬柯,故山曰柯林。」 其峰曰龜峰,曰紫微,峰色奇秀,下多居人。又一峰對峙,曰翠微。鴈峰山 在嚴公湖上,而宛在水中央。其小阜曰蟹山,湖傍山有勝跡六,曰六奇,有潭曰石鼓,鹹潮不入。嚴公湖者,西湖也。《宋三山志》:「陳太建元年,長樂嚴光之子恭客於維揚,舟次江」 滸,市黿五十放之。光家居,一日,見披黑衣者五十人,送緡錢五千,曰:「君子維揚所附。」 及恭歸,問之,無有,乃悟市黿之故。光遂捨宅為寺,鑿田為湖。鄉人名寺曰「嚴寺」 ,湖曰嚴湖。
洋門山 ,「成化十八年大雨崩裂,壓死居民數十口。」
大邊山 ,一作「岱邊」 ,上有巨石十餘丈,有泉清洌,旱禱輒應。又有石如麟,曰「麟石。」
龍門山 :一名「翁山」 ,一名「半占山。」
阮山 其麓有平楚,廣十餘里,名曰「古縣鼎峰山 」 ,界長樂、永福、閩清三縣間。
郎官山 山極高峻,達於石尤嶺,以通福清。傍諸山曰「七巖」 ,曰「溪湄。」 溪湄有十勝,曰愨頭石,曰筆架山,曰寶山雲,曰珠湖月,曰文筆峰,曰石澗泉,曰「龍津釣,曰馬嶺樵,曰南隅耕,曰西崙牧珠。」
「湖月」 在山絕頂,廣袤五畝。有人得蚌,剖之得珠。又有瓢窟、天馬、白巖、石牛諸山。
冠峰山 山中有石,如進賢冠也。
仙山 有萬壽道院,院西有七星井,其一井,宋鄭尚書丙書「龍泉」 二字刻石。
「五雲山 」 ,唐僧道深「過此五雲」 覆之。
聖娘山 ,中有天妃宮,林婆湖在其下。林婆,唐林鶠妻。開元中,鶠為倉曹參軍。大曆中,因南郊沙合塌田築濱湖二十餘里,可溉田千頃。樹碣湖旁,曰「湖水不竭。」由縣官明,而妻趙氏亦捨奩田為湖,人稱林婆湖也。明隆慶間,邑令蔣以忠復濱湖旁之攘利為田者,堰之,凡百五十丈。
魁山 ,以其為眾山之魁,有植柱廟,唐開元中,神降察山之陰,乘大木泝湍流而上,有漁人見木趨下流,少頃復上,如是者三,心異之,取置石室下,神奉之,遠望若植柱然。里有洪氏女,浣紗廟旁,忽一物浮水,若銀色,褰裳探之,隨水而沒。其家訴神,忽雷雨暴作,死蛟上浮,刳蛟腹得女。洪氏感涕,虛所居,刻柱為神像,塑女配焉。宋景祐中,縣尉以禱雨獲應,倡里人立廟。
靈峰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而遙。山多靈勝,有曾公巖、香爐峰、獅子石、歸雲洞、半月池、品字池、佛祖巖、羅漢臺。其麓曰「龍龕」 ,里人常見龍乘雲焉。一曰「天池山」 ,上有石池。其西曰鳳凰山,形如鳳凰。
衛國山 山形有捍禦之勢,故名。一名「御國」 ,俗呼「魚骨。」 貢夷望此,以識海道。
鐘門山 山隔大海,相傳有僧自廣南載鐘,經此而沒,潮退時有見之者。
籌峰山 一名龍峰,一作籌巖。有唐林慎思讀書石室,朱晦翁題之曰「德成」 ,以慎思、德成於此也。山中巖為宋劉砥、劉礪讀書之所。晦翁南遊,二劉從學,留斯巖最久。巖奇峭幽絕,逶迤而上,可數百武,有石對峙如削,為石門,晦翁手題讀書處,鐫於石門之上。有祠祀晦翁,以二劉配。其巔有海天山月亭,明中璫鄭和嘗加葺治,人名之曰「三寶巖。」 以和奉使入海,人稱「三寶太監」 也。隆慶間,蔣以忠易之曰「晦翁巖。」
《響石》山 人行其上,鏜然響也。
鸛山 山多鸛鶴,石窊有水,鴉浴其中,又名鴉池。又有一石,擊之如磬,名響石。有觀稼亭。明弘治己酉,令潘府出舍省農,訝山以鸛名,未見有也。倏忽有鸛數十盤飛至府,登山書「觀稼」 二字於石壁,仰天祝曰:「今茲山遊,觀我穡事,雨順風調,謂之福官;救災卹荒,謂之能官。」 今願為福,不願能矣。是邑前苦旱癘,至是越壬子冬凡數載。年穀大登,疫癘亦免。耆宿請府建亭。名以瑞鸛。府曰:「鸛偶然來耳,有觀稼在。其以名亭。」
名山 ,邑主山也,上有禱雨祠壇。
碁山 頂有石臺,有仙弈跡,至今臺傍荊棘不生。
太常山 即大斛山。左按籌巖,右連石首,其高若為群山所尊者,故曰「太常。」 太常之陽有嶺,曰從龍、曰風門,風籟不絕。其陰有嶺,曰浮崎、曰提麻、曰潭、曰碧、曰香爐。浮崎北界於閩縣。
《四明山 》高列四峰,中有古壇,生釣竹,有井,泉甚甘。
石臺山 與四明山連。宋紹興間,白晝雲雨晦暝,有龍爪樹飛出,因名龍臺。其峰曰松石。下有天王寺,唐大中七年建。先是有檀木溯江而上,牧童取之,中夜發光。里人林致夢,木自云:「我乃北方毗沙門天王。」 致雕為像,捨宅為寺。
六平山 蜿蜒六曲。宋淳祐中,里人陳合建亭其下。上有巨石嶄立,中有小石洞門可通往來。壁上勒「第一山」 ,小有「天」 字,蹟頗奇。宋寶慶中,太博陳俞居其下,復名太博山。
牛壟山 巍然丘阜,四面環之,中有田可百餘畝。又南曰「嵩山」 ,曰「三山」 ,有嶺曰「瀉水嶺」 ,峰曰「蛾眉峰。」
柏山 山多柏木。唐末有當陽寺,寺有二堂,曰《山月雷音》。
蛤山 在董峰西。下多居民,傍有嶼,曰「赤嶼」 ,曰「蛤嶼。」
定山 ,中有峰,曰「龜峰巖」 ,曰「清公巖」 ,僧智清寓此。
屏山 在東南四十里,有五鯉石,其麓曰「豸山」 ,有石門,可憩百人,下有石如船。迤西為蓮花山,疊石若菡萏翁。山 左右有龍門二井,一方一圓。
《壺井山 》:井在山陲,其狀如壺,潮至則沒,退則
其水復淺
利充山 山有《高麗》王祖墓。王名宜星,其父元末任宜州判官,生時星墜庭中,因以為名。父卒,《高麗》王入貢,見而器之,遂從王歸。王後無子,因以為嗣,乃襲王矣。
「平地山 」 ,《菽園雜記》:「成化十三年,福建長樂縣平地起一山,山旁一池,忽生大蜆,其味甚美,民爭取食,不數日,死者千餘人。」
松石峰 ,唐末有天王寺,中有枕流軒、望江亭、樂壽堂。萬曆中,僧重建經堂。
龍翔峰 有豹變巖,與此峰對峙。
瑞峰 中有石,曰釣鰲,亭曰「垂露。」 宋慶曆中,觀察使蘇舜元勒字於石,字作「垂露」 體,故以名亭。鰲嶺 有宋林岊書「鰲嶺」 二字。
榕嶺 一名「沙嶺」 ,宋時有夾道之榕。
吳宰嶺 宋知縣吳節家其下。
「稠巖 」 峰巒稠疊,林慎思《月樓》在焉。
石屏 在觀音寺後
《仙人梯石 》有「麻姑井」 ,石船踏之則動。
雙髻石 以形名,十六都、十四、五都皆有之。閩王禁石 。石在海際,周圍十數丈,產紫菜,縷纖甘美。王審知時,禁私採以自奉。今「廣石澳」 是也。
中丞石 ,上刻「中丞」 二字。唐潘獨坐南歸憩此,里人銘之。
馬頭石 ,吳王造戰船處也,名「吳艦頭。」 漢吳王濞反,獨東甌王搖從之,故濞於此造船。明太監鄭和泊舟焉,改為太平港。十洋市在港東廣石江 ,江民業漁。宋陸秀夫、張世傑奉二王從此入閩。
《梅江 古》云:「梅江水,值千金。」
壺井江 江有王母礁。宋末,楊妃負益王、福王航海經此。
星溪 即獵溪
蘇老澗 蘇舜元經此臨流樂之後,因名「福田溝 。」 明里人李長孫所鑿,人利其灌溉,因名之曰「福田。」 長孫字原善,時時出金為鄉人助葬。
金漆湖 明嘉靖三十六年,湖上產異種嘉禾二畝許,既秀且實,里人瑞之。
嚴湖 正統十年,縣民劉彥梁言:「本縣嚴湖周圍二十餘里,南接稠庵溪,西通倒流溪。旱則引稠庵溪入湖灌田,雨則疏倒流溪,以防其漲。近者湖岸沖決,溪流湮塞,不能積水,防旱雨至,田或渰沒。又有張塘、涵塘、前涵大塘、涵陳塘港,其利弊亦如嚴湖修築疏濬,寔為民便。」
黃龍潭 相傳常有巫者之妻漚麻潭側,見黃龍首藉其上,以告縣官,禱雨輒應。《郡志》作「黃新潭。」
破石潭 常有女汲於潭上,蛟吞之,忽雷擊石破,蛟死而女屍見。
搏紗潭 有人測之,搏紗不至其底,故名「義泉 。」 宋縣令袁正規所鑿。
五峰龍泉 相傳唐大中間,有二龍戲井,亦名「龍井。」
瀑布泉 :一在光嚴寺北二里許,一在龜山竹林寺溪會亭之上。
連江縣
龍漈山 在縣北,縣之主山也。岡巒如龍,漈水夾溪而下,有潭曰「五峰。」《丹陽驛道記》:「五陵谿徑龍漈潭,昔有龍孕其間,樵採不入者有年。」乾寧中,僧宗結茅於上。眾異之。始創屋宇。表聞。賜額曰「龍漈報恩院。」
湖山 去縣八里,舊稱湖山古道場。唐景福中,王氏入閩,淮民隨之,有桴浮香爐及書硯漂於岸側,其人異之曰:「吾州杜三郎故物也。」 因創祠祀之。其麓有筠溪釣臺,故宋李彌遜以筠溪為號。
「西山 」 ,宋李彌遜隱處也。按:彌遜本連江人,其祖餘慶遷居吳縣。彌遜知漳州,還連江,遂隱於此。
《上竿塘山 》,峰巒屈曲,有竹。湖尾等六澳,下竿塘山 有白沙、鏡塍等七澳。是山與上竿塘並峙,大海中,上并有居民。洪武二十年內徙。三德山 三峰列峙海門舊名「三台」,又名「筆架。」覆釜山 在縣東南,中有巨石如釜。其峰曰南乾,有仙人碁枰石并足跡。曰北乾,有巨石不著苔蘇,形如紗帽。曰矩庾,相傳矩、庾二仙居之。曰金鰲,形如巨鰲。南乾之麓有石雙峙,道出其中,曰「石門。」有寺,巨石相倚,其中深邃,曰「玉華洞。」又有玉石峰,亭亭如玉立。有石鼓,其圓如鼓擊之
有聲。有半月池,形如上弦之月。有清陰洞,巨石合峙,其下平廣,可坐數十人,其上佳木陰翳。有鬥牛石,兩石如牛鬥然。有石魚澗,旁有石如魚。有五台石,五石高平如臺。山右有潭,名覆釜潭,山前有大坪山,山頂坦夷如平地。旁又有山,曰金雞嶼,曰梅嶼嶺,曰連江,曰東峰峰,曰兌峰。兌峰之下,五代時有蕭孔沖者,不樂仕進,入兌峰削髮為僧。志行堅苦,能伏虎豹。既沒,連江人祀之。宋靖康初,建寇葉儂逼境,遙望高崙,牙旗耀火,鼓角喧闐,賊遂遁去。避寇者咸見神兵歸廟中。紹興中,海寇掠荻蘆寨,亦見九龍江上船揚旌而下,上書「蕭」 字,因賜廟額曰「英顯。」
五馬山 五峰拱向縣治,狀如奔馬。
荻蘆山 《閩中記》作荻蘆港山,一名九龍山,以下有九龍江。相傳秦始皇遍鑿東南山之有王氣者,以此山根連鼓山,鑿之使殊,得蘆根一莖,長可數丈,斷之有血,朝斸暮合。執役者夢有告曰:「夜可置鍬鍤勿收。」 如其言,血流而殊,通水成峽,因名峽曰荻蘆峽,今呼荻蘆港。
王孫山 下有石人,俗傳「山頂草蕃,則邑人多登科第。」
福斗山 :在山巔。有古壇;祭海處也。
雲居山 在縣北,有石塔,塔旁有雲居堂,堂前大石如壁,金華趙崇我刻「天上雲居,人間仙境」 八字。去堂西北二百步,石上有仙人足跡二尺許,又有蛤蚌殼附於石,北有龜石、蓮花石。蓮花石在山半,上平下尖,周圍有瓣,閣於盤石之上,輕搖則動,力撼反止。
玉樓山 有嶺曰「透嶺嶼」 、曰「鶴嶼」 、後嶼,石曰「髻美石。」
香爐山 ,形如香爐,上有石書「粘雲」 二字。《雲笈七籤》以為第七十一福地,謝真人居之。唐時有章仙壇,開元中里人章壽得仙術,常斬蛟延平津中有敕書碑碣記其事。天寶六年禁樵採。有磨劍石、掃壇、竹石、棋盤。壇側有石井,旱禱汲井水迎歸必應。旁有童井,有仙人跡。童井深僅尺許,相傳有青童子撥草取水,乘雲登峰而去。山南石有「章仙峰」 三大字,精神頗異。又有煉井,章壽煉丹所也。
馬鼻山 :突出海濱,以形名。
鳳凰山 以形名,昔有朱雀翔集。
濂湖山 山麓有「筠溪釣臺」 ,宋李彌遜漁釣處也。
玉泉山 上有玉泉巖、靈羊洞、仙桃巖、擁秀堂、清澗閣、明月軒、流杯亭。玉泉巖有泉出兩峰之間,色味澄甘。唐天寶中,浮屠百餘,音語鏗然,眸子碧色,壽命彌長。邵太守奏聞,遂賜名曰「玉泉。」 「降虎峰 。」 唐僧法詮,居連江獨覺巖,與怡山大溈為友,指叱巨石,移之山中,遂成室,趺坐其中。虎中獵矢,向前若訴,詮為手拔,數日來謝,遂相馴狎,是此峰也。其石今名「雷移」 ,若以為「雷移」 然。又寶林院內有虎跑泉,亦銓所居隱也。詮居是巖凡四十年,既死十數年,容貌如生,髮長至頂,削之復出。
白塔嶺 在縣西半里許。王審知入閩時,先鋒陳師先追賊至此,踣死焉。邑尉程成之立廟以祀。
烏石巖 ,上有飛泉直下流通財溪,俗呼「百丈漈。」
洄口洞 巖勢陡險,下瞰小洄潭,其水瀠洄。寶華巖 層崖高峭,有天然石室。
紫巖 在連江縣。巖極高聳,石青紫色。宋潘昉詩:「昔日自有兩赤壁,此地何妨又紫巖。」 又:「何當瀑布山前路,臥看飛流瀉石嶔。」
小華峰石 宋紹興二十四年,鋤夫得一圓石,剖之,中有「小華峰」 三字。
蛤沙崖,刻石 高數十丈,峭立如壁,上刻「劉禹錫過此」 五大字。
《月石 》其形似月,晦夜有光。
卯石 唐咸通中,有僧志勤者,參溈山,觀桃花,而悟刱靈應院於建真里,更欲造開山塔。四明有一僧,行化得錢,因買卯石,附海舟歸,云「將為應靈院造塔之用。」 及岸,語舟子曰:「少需於此,吾往院,趣役人挈之」 ,越二日不至。舟子詣寺,蹤跡無有。既過開山堂,見所塑像,宛行化僧也。眾異其事,遂以其石為塔,遇歲旱,禱之必應。
《香庵石 》,「石大有孔,手探有香。」
《蝴蝶案 》:在萬石江心,常沒不見,見則邑人有登魁選者。
鰲江 ,在縣南百步許,橫亙平正,上下二里,即連江也。《郡志》以縣連接江水,故名。《元和志》:「唐初」
縣移連江之北。又宋嘉定間,知縣陶武有《連川志》十卷,知是江名,非連接江水也。源出羅源玉土溪黃柏潭,舊懷安縣桃洲、密溪三派合流至縣前,環抱如帶,東流入海,又名岱江。其濱有漁滄潭,古有石刻「漁滄天乙」 之門。
《蟾步江 》江濱有石馬石,屹立如馬也。
財溪 上流有潭,亦名「財溪。」 潭峻岸翳霧,相傳有龍居焉。
東塘湖 隋開皇中,邑人林堯捨田為之,周二十里。
松皋潭 中有龍潛,旱禱輒應。
浮洲 臨江,夷曠可居,洪水不沒。
洑沙 在縣東二里許。漵擁洑流,久成沙地,今為附郭一闤闠矣。
解醞泉 在秦川鏗泉堂之側,洌可解酲。「傅公井 」 在儒學東北隅尼山下。宋令傅伯成所鑿。
羅源縣
群玉山 在縣右二百步許。萬石森然,右有石突起,為章突洞。唐章壽修煉之所也。
文殊山 ,在群玉左隅。邑宰林確夢巖間電光四起,明晨往視,見石罅中有文殊像,遂構殿居之。
尖山 在群玉北,有王家林。嶺下有石如棋局,相傳仙奕之地。
蓮花山 山形如蓮花,又名「南山」 ,中有聖水寺,下有水陸寺,即舊縣址,五代周顯德四年建。明建文初,令傅希悅修為公館,後圮。成化三年重建為寺。內有井泉,甚清洌。有普陀峰、筆硯峰、龍虎巖、仙源泉、彌陀石、玉井、金鐘潭、棲雲洞、眠鶴亭。洞有井泉,可愈疾。
四明山 一名毒火,其峰凡四,故曰「四明。」 相傳赤松煉丹之地,舊常有人聞絲竹之音。今石碁局猶存,上粘牡蠣殼。茂林中有石澗,又有泉曰「窪泉」 ,暴雨不溢,是生釣絲之竹。
羅漢山 ,羅漢水出焉。
登高山 狀如伏象,上有巨石坦平,石上舊刻「清賞」 二字,環植佳木,邑人登高於此。上有「晉塚」 三磚,各印。永康元年始改晉郡為「晉邦」 ,凡十一字。山旁有普賢庵,雅有奇勝。有天慶觀、八仙亭、普賢堂。
鐵障山 ,二山相連,金鐘如鐘,鐵障如屏。宋余元太居此山下,常來道先賢事跡,名曰《鐘障佳話》。
松崎山 山有仙人跡,曰仙人石,昔有仙人遊此。元泰定中,刻「清賞」 二字。
福原山 中有龍湫,與金鐘山龍湫相去二十餘里,而泉脈相通。
萬石山 山多黑石,有如盤者,有如籠者,有如鼓者,邑稱奇觀。
烏巖山 :在海濱,下有網門。
簾山 在縣東濂澳,其石如簾,前後有石筍、「仙人跡」 、感夢泉山、羊鼻石、虎雙石、文筆峰、馬鞍山、通濟橋,與簾山為十奇。
金粟山 五代唐時建金粟寺。有妙喜洞,刻「妙喜洞」 三字於山半。
仙茅山 ,兩山相連,大而且峻者曰「大茅」 ,小者曰「小茅」 ,徐登常採茅根。其上有泥鼓、棋鼓石,其巔有羅喜洞,多奇石,環者如垣,敞者如壇,級者如磴,窪者如盆。有泉無源,汲之不竭,登煉丹所也。
洞宮山 ,距仙茅四里許,自武夷發脈。山高三百八十步,下有神姥石。《舊記》云:「昔有仙姥來自羅源,所踐之跡,入於盤石。」
陳洋山 山前有小童一峰突出,如童子拱立,或云「昔有神童出峰下。」
「橫峰 」 其地險絕,上有龍潭,可禱雨。
鰲峰 上一石如鼓,宋景祐間自鳴,有豐年之應,後凡鳴輒稔。
上梅嶺 下有鯽魚嶼,狀如鯽魚,在平田中,高丈許。其旁又有下梅嶺。
龍興嶺 嶺旁有澩泉,從石罅中出。澩,胡角、呼駕二切。《爾雅》:「夏有水,冬無水,曰澩。」 蓋此泉夏湧冬涸。
呂洞嶺 在東南里許。嶺有巨石,中一白痕,如劍跡,不染蒼蘚,如洞賓掛劍然,故名。
匹石巖 在匹村。一石突出,高數十丈,下有精廬。僧秀者,常見一道人來遊,啖以鮮筍,因朗吟曰:「天風扶我上崔嵬,此是登臨第二回。長嘯一聲川谷應,山靈知是道人來。」 吟畢,以手懸石,作「回仙巖」 三字。秀自此絕煙火。後亦飛錫去。
仙人巖 ,高十餘丈,石罅有仙人跡。
紫霄巖 上有飛來石數層,亦名「石八娘巖。」 五代之季,處州青巾賊亂,邑有石氏二女,長曰月華,次曰雪英,皆有姿色,涉獵書傳,遇賊不屈,投淵而死,故名。
太白巖 山巔巨石坦然,石下有龕。相傳有一叟烏帽白衣,扶筇往來,俗疑為太白星也,故以號,巖亦曰「星巖。」
金爐嶂 在縣東。根盤海中,與楊梅灣相對。南華洞 在縣東里許。宋林迥為金華簿,歸隱於此,中建風月堂,左為天地窩,右為錦繡谷。迥字子山,號「南華翁。」
逍遙洞 在縣西南。石上鐫「逍遙洞」 三字。越一里,有地曰甜淡坑,相傳居人多壽。前有欄盤石,清流漱之,㶁㶁有聲。石鱉 有石高五丈,坦平如砥,一石如鱉,具有爪痕。
仙人石 在縣南三里許,有仙人足跡。
「禹步跡」 山 在縣東田間,巨石印雙武,長可二尺。
飛來石 在縣西北。山頂一峰突出巨石如砥,小石疊之。
鶴嶼 :在江中,與松崎山對。
《龜嶼 》以形名,在廩江中。
羅川 《三山志》:「『羅溪名,亦姓也。川在縣治西百五十步,源出蔣山,接金鐘潭水流入四明溪,分為二派,曰中溪。堪輿家謂中溪之水,可制四明毒火』。明宣德中湮塞,邑屢火。成化十二年,邑令施弘重浚之,曰南溪,曰後張溪,二溪交流入松崎港,以達於海。」
起步溪 源出天堂山,流接黨洋溪、岡灣溪、章溪、皇認溪、車溪、朝格溪,至禹步跡會羅川水、九龍溪 水,自揆村抵松崎江。
黃沙溪 :源出寶勝山,流入松崎港。
霍口溪 源出古田縣,流入連江。
環溪 在縣南,與南北二溪合流環遶,故名「余家塘 。」 宋余深所築。
險巖潭 在縣治西北,飛瀑百餘丈,下有龍湫。「仁壽井 」 在縣治東仁壽坊內。宋天禧五年鑿,亢旱不竭。
仙泉井 在縣治西北佑聖宮之右。刻「仙泉」 二字於石。焚符調飲,可愈暴疾。。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