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46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四十六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十六卷目錄

 泉州府部彙考二

  泉州府山川考二

職方典第一千四十六卷

泉州府部彙考二 编辑

泉州府山川考二       府志 编辑

惠安縣

三髻山 在十七都。高峰千尋,頂拔三峰,如鬟髻然。上有仙人橋,橫跨兩厓,厓深莫見其底。又有靈湫,廣二丈,深倍之,禱雨多應。

大帽山 在三髻山東北。雄峭盤鬱,至絕頂忽寬平百餘丈。有泉一泓,方僅尺許,洞深莫測。相傳龍從此騰去,禱雨多應。

雲峰山 在大帽山南。前有萬歲坡,坡上大石,高廣四丈餘。後有一石,上廣下削,高丈餘,架於其上,若將墜焉。併力推之不動,兒童以芥挺之,輒動。俗呼曰「危石。」 下有無憂巖。

東平山 :在雲峰山南,群山聯屬東平原三四里,故名。

臥龍山 :在縣治北。自東平分支二、三里,盤曲迴復,中一峰形如馬鬣,故名。

螺山 在縣治北,形如螺螄吐肉。又以其有龍蟠鳳舞之勢,鑿龍池,濬龍湫溝水以注之。又名登龍峰。宋崔拱偕二子讀書其上,相繼登第,故名。石刻「登龍峰」 三字尚存。

龍蟠山 自雲峰歷東平之南,臥龍之東北,山勢委曲,如龍蟠於邑之北門。

鼓樓山 一名留山,為縣治。《近案》。

登科山 在縣治西。舊名登高。宋盧瞻讀書其上,舉八行科,故易今名。嘉熙間,邑令鄭清子書「豋科山」 三大字,勒於懸崖。

泗洲山 在雲峰之東。唐咸通間,有僧得浮木夜光,刻為佛象,立精廬奉之。上有天開巖。宋淳熙中,邑令睹其松蘿蓊鬱,疑有異境,攀緣而上,遙望山海,歷歷如掌,因名「天開。」

大中山 在雲峰之西,下有「大中寺」 ,寺額唐宣宗賜柳公權書,今廢。

盤龍山 在縣西一都。七峰重疊而來,如龍之盤,故名。唐武威節度使王潮墓在焉,下有寂光寺。

城山 在縣西南二十八都。東連大海,西接長江,延袤如城,故名。

馬山 在縣南二十都。其形如馬飲泉,故名。文筆山 在縣南二十九都,舊名香罏山。三石錯峙,旁象鼎耳,中堆突如爇香狀。後人更橨石兩耳之間,而剡其狀為文筆,縣治之前山也。九峰山 在文筆之南,群峰爭雄,若獸而蹲,若螺而盤,若人而拱,若翼而翔,若俯而伏,或斷或續,或向或背,其數有九,故謂之「九峰。」 下有九「峰院址。」

松洋山 在縣東南十九都,乃邑山中之最高大者,望之蒼然,為一方鉅鎮。山絕頂有兩巨石對峙,山北有洞,洞口僅容一人,側入其中,廓然可容二三百人。洞口罅有老藤直垂三丈餘,入洞執之,縋以下,不枯亦不萌。宋元末,居民多避亂於此。

錦田山 在美女峰東,下有田萬頃。五代刺史張清溪居此,衣錦還鄉,號其山為「錦田溪」 ,為錦溪。

青山 在縣南。偽閩時,將軍張梱嘗立寨於此,以禦海寇。既沒,鄉人廟而祠之,至今不廢。大岝山 在大海中。山頂有洞,由小石門入丈餘,折而右轉,巨石如屏,可蔽內外。中容數百人。一人持戟守門,千百人攻之不入。明洪武間,倭寇作梗,居人避於此,寇不能攻,乃去。洞多怪石,其山麓南至於獺窟,東南至於大岝。

獺窟山 :與《大岝》並峙於海中。

靈瑞山 自縣治望之,山勢橫列若屏障然。中一峰特起,曰靈瑞山。山之東麓,窪坎尺許,泉脈湧出,曰龍泉。其北為員常院,院東北大石上石痕濃淡,隱隱成「山」 字,甚怪偉可喜。

輞川山 :在峰崎山北三里。居民數千家。靈瑞北支止此。

香山 ,在靈瑞之東二十里。宋乾道中,里人吳德彰年幼,父母沒於外,不能歸葬。及長,刻香木

肖像葬於山阿,香氣久之不散,故名。

浮山 一名尖山。圓淨尖秀,下瞰東溟。山上多怪石,如水齧射狀。最高而峭拔者有三,可登以觀日出。旁有石竇,或云「其中洞深可居」 ,今堙廢。小岝山 在《淨山》東十里,邑諸山之東趨於海者,至此山而止。又東則為東溟巨浸,通海外諸夷矣。

黃崎山 ,在香山北十里。環三面皆海,鹵氣吹盪,不生草木。宋時產鐵礦,嘗置爐於此煮煉,今廢。與圭峰對峙於海門,是為惠安中支之山也。中支之山,皆原於大帽,視南北二支延袤最廣。觀音山 ,在六都,二峰駢連,尖整秀麗。以其狀肖觀音,故名。

靈鷲山 ,一名「烏石山」 ,在觀音山東。

崑崙山 ,在靈鷲山北。山勢高聳,望之若祥雲,嵐色絪縕,故名。

五公山 在靈鷲山南。相傳梁有唐公、志公、寶公、化公、朗公共隱於此,今山石上尚存靈符五道及「五公山」 三字。南唐保大中,江盈家山之東麓,故又名下江山。

塗嶺山 昔有涂姓者居之,兄弟三人,既沒而為神。今郡城東湖旁有「昭惠廟」 ,即其祠。宋淳祐間賜額。

沂山 在縣西。下有芹溪,出芹藻,最佳,又名「芹嶺。」

報劬山 在陳店嶺南。唐陳嘏葬父母其下,建庵曰「報劬。」 其山形雄秀,上有寶蓋巖、天香石、牛頭石、坐禪臺、方磚塔、定公塔、濟龍潭。又以勢似覆船,名覆船山。

鸛堂山 在報劬山南,下瞰洛陽江,絕頂巨石高五丈餘,遠望巍然,嘗有鸛來巢其上,故名。下有慈恩寺。又有西鸛嶺,其下為大雲寺。

佛通山 在鸛堂山南谷口橋之旁。初,洛江未創橋時,有陸路通郡城,因泉有「佛國」 之號,故名。陳店嶺 在沂山南,山西有轉運使陳公故址。太白峰 在十六都。一名蓮華峰。有石方直如碑碣。宋蔡端明襄大書「太白峰」 三字於上。美女峰 在縣南二十五都。舊名靈秀山。唐工部侍郎黃訥裕祖墳在此,後其姪女黃氏有容色,閩王審知納為妃。堪輿家以為此山之應,因名。

圭峰 在縣東北海濱,即前與黃崎山相對於海門者。

白雲巖 ,在美女峰西。昔有高人道淵,誅茅結廬,白雲常覆其頂。巖前雙石夾連,其左者扣之特有磬聲。

清水溪 在二十一都。絕頂有泉一泓,澄澈不涸,故名。

伏虎巖 在崑崙山南。上有清泉石室,頗幽絕。蔡忠惠公母盧氏為邑人,忠惠嘗讀書於此。宋祥符中,僧道養隱是巖,能馴伏猛虎,故名「伏虎。」 元逸人連應元嘗刻其事於巖石。

天湖巖 在縣北十都高山坳中。巖前有方塘,刻「天湖放生」 四字。

大聖巖 在圭峰北,亦濱海,巖壑幽勝。

岱嶼 在縣南大海中舟楫必經之地,常有戈船守之。

樂嶼 :在大聖巖東北海中。宋有陳氏者,世居之。明朝例遷內地,故址尚存。

西充溪 按《縣志》,其源有二:一出小鼓溪,一出小溪,合流過白水橋,入傳埭。證果東溪發源塗嶺北山谷間,東南流,過橫山橋,至下盧溪直如溪 :按《縣志》,自橫溪發源,東南流過店尾橋,匯為潭,至下盧與證果東溪合,東至龍田,又南至古縣,過漈頭橋,入添崎港。

白巖溪 按《縣志》,「其源有三:一出三髻山前,為沙溪;一出胡坑,為前廓溪;一出晉江柯山嶺,為澳溪,並會於沙溪,過谷口橋入洛陽港。」

驛坂溪 :按《縣志》:發源大帽山東麓,過驛坂橋至於埔頭溪。

菱溪 按《縣志》:發源觀音山後懸鐘嶺,折而東南流,過菱溪橋至埔頭溪,與驛坂溪會,入峰崎港。

茭布溪 :按《縣志》:發源雲峰山,東流過居仁鋪橋,至前灣。又一溪,發源五峰岩,過泗洲橋,亦過前灣,與茭布會,入峰崎港。

龍津溪 :按《縣志》:發源東平山,經蓮花山下,至龍津陂,繞縣治前樓山之陰,達下社溪,入王孫走馬埭。

南坑溪 :按《縣志》,其源有二:一自縣西馬壟發源,東流至周旁口,過陳公橋;一自寂光溪發源。

至下林溪合流,至邇濟橋北至進士橋,又北至馬埭,入峰崎港。

宣妙溪 按《縣志》,發源城山北,至下梁堰為埧,東至柯埧橋,又東至前澳溪。金山溪發源九峰山下,循文筆東麓至金山宮,又東北流至前澳,與宣妙合,東至東井埭。下曾溪發源有二,一出上曾溪,過上田小橋,一出上范溪,過上田大橋,會於充口溪,入馬山埭。

黃坑溪 按《縣志》:「發源鸛嶺坑出,過九斗坵,入馬山埭。」

鳳池 在縣治東南。宋邑令趙汝稟以縣治有龍蟠鳳舞之勢,故鑿是池而濬縣後螺山東龍湫溝水以注之。安溪陳晉接書刻。

大井 在縣治北登龍坊右。泉脈噴湧,味極甘寒,久旱不涸,坊市人多資之。

金剛井 在十九都官路旁。以《金剛經》一部勒於甓環砌之,故名。

德化縣

戴雲山 在縣西北新化里。德化之山,自尤溪九仙發脈至此。其山高聳霄漢,雄跨十里許,常有雲氣覆頂,故名。頂有池,深不可測。山麓有戴雲寺。

龍潯山 在縣東北隅。山勢蜿蜒如龍。其巔有石筍,實惟縣之主山。

大旗山 在縣西隅。峰巒迴顧,環拱縣治,勢如展旗,故名。

雙魚山 在縣南。自瓊山迢遞而來,左揖右伏,兩峰駢頭,向水而上,狀如雙魚並躍,故名。繡屏山 在縣北新化里。高而且秀,若巨屏。山頂有印石,狀若覆鐘。又有仙人跡。

大帽山 有二:一在縣北隅,一在縣北楊梅上團。其脈自九仙山來,至此卓起大峰,形似大帽。《騰巖》角山 在縣北新化里「戴雲山」 之南。峰巒峻秀,狀如龍角。

祥雲山 在「戴雲山」 之南。

梅峰山 在楊梅中團北。上有梅峰寺,下有梅峰隘。

三臺階山 :在梅峰山左。

唐帽山 :在梅峰山南。

清從山 ,在縣北楊梅中團梅峰山左。去縣一百二十里,從五古村入永福。

園林山 在縣東北新化里。花木陰森,如人園圃中,故名。

石牛山 在縣東北清泰里。高出諸山,有石象牛之狀,其山頂望見興、泉二郡。

蕉溪山 在縣東北清泰里。山麓有溪,名曰「蕉溪」 ,因名。

飛仙山 兩峰角立,懸崖有瀑布泉數千尋。石柱山 在縣東北清泰里。一峰聳秀,如柱擎雲。

均山 在縣東北善均里,山因里得名。

仁齊山 在縣北楊梅上團。昔有「天齊仁聖廟」 在其麓,因名。

雲峰山 在縣西北新化里。天陰有雲氣萃焉,故名。

蓮花山 在縣西北楊梅上團,香林寺前。五峰高聳,如蓮並蔕,因名。

鐘山 在縣西北楊梅上團,地名「西中坑。」 其山四面俱石壁,形如覆鐘。山麓有小澗,澗有巖洞,廣丈餘,深二丈許。

仙濟山 在縣西北小尤中團彭坑村。

石鼓山 在縣西北湯泉上團山有石,其狀如鼓,因名。

銀屏山 在縣西北湯泉上團山形如獅,上有獅子巖。

雞髻寨山 在縣西北湯泉上團山峰如雞髻狀,地險阻,與東西團為界,中立石門隘。

九仙山 ,在縣之西北。東西團之西,湯泉《上團》之東。俗傳昔有隱士九人皆仙去,故名。

卓筆山 在縣西永豐里。峻峭若卓筆,故名。五華山 在縣西永豐里。舊名「根山。」 有五峰如蓮花之狀,頂有寺,名曰「五華寺」 ,蓋以山為名。太湖山 在縣西小尤上團山盤踞數里,四面崔嵬。山之巔平廣數丈,內有池丈許,中有魚往來遊躍,因名。

牛眠山 在縣西小尤,中團,狀若「眠牛。」

屏山 在縣西小尤中團,椿松夾翠如屏。酒罈寨山 在縣西小尤中團,山極高險,昔人避寇其上,賊圍而困之。女子取酒洗衣以示賊,賊疑其有水,解圍而去,因名。今寨尤存。

金雞山 在縣西小尤中團,昔有聞「山上有雞。」

《鳴者》,山陰有《金雞寨》。

虎頭山 在縣西小尤中團,上有古寨,周圍七里餘,其中山水如畫,外極高險。避兵者依之,萬夫莫敵。

大尖山 在縣西小尤中團山頂有泉湧出。鳳翥山 在縣南永豐里。秀出諸峰,如鳥之跂。羅城山 在縣南永豐里。一名豪城山。四圍峭拔,頂上平坦,昔為寨,因名。

瓊山 在縣西南永豐里。初名「囷山」 ,以其峰巒矗大而秀如高廩,故名。

雪山 在縣西南永豐里。遇冬時積雪其上,曦暘數日不消,故名。

斤山 在縣西南永豐里。一名「蓋竹根山。」 高五里,廣十里。

歐山 在縣西南永豐里。山勢橫跨蹊陂之側,有歐氏世居其下,故名。

登高山 在縣西南,上有「登高亭。」

《巖市》南山 在縣西南小尤中團山。上有泉一泓清瑩,酌之不竭。

蝴蝶山 在縣西南。《黃認團》與「和尚山」 相連,兩峰狀如蝴蝶雙飛。

靈峰山 在縣西南黃認團「《雪山》之南,有雪際社學」 在焉。

石櫃山 在縣西南黃認團山。頂一石方長如櫃,然上有仙足跡。

蓮花崎山 :在縣西南黃認團。有龍安寺、安仁巡檢司。安仁場、龍興寺在焉。

天湖崎山 在縣西南黃認團。其巔有湖渚,水四時不絕。

懸鐘山 在縣西南黃認團山頂有石巖峭壁,中間一石如懸鐘。

石筍崎山 :在縣西南黃認團山。頂有三、五峰,卓立如筍。

南臺山 在縣西南黃認團山。頂有池,祈雨輒應,鬱茂英特,狀若臺閣。下為仙嶺,有巨石如盤,自和尚山至此,今已割屬大田縣。

雙桂山 在縣治東南,舊名雙髻山。山之頂有仙祠,扁曰「雙桂洞。」

拏雲山 在縣東南靈化里。頂如丫髻,峻絕凌雲。

筆架山 在拏雲山南。突起三峰,是為「筆架。」 烏石山 在縣東南惠民里。上有烏石隘。朝天馬山 在縣東南惠民里。兩峰狀如馬,高聳插天。

白牛石鼓山 在縣東,有石如牛,隆起而伏,又有石如鼓。

靈山 在縣東清泰里。奇峰峭壁,常興雲氣。遇旱禱雨則應,故名。

石獅山 在縣東清泰里。其山頂有石如獅,因名。

東濟山 在縣東清泰里。山頂有澗泉瀉流而下,濟邑東人家之汲,故名。

九座山 在縣東清泰里。其山有石庵,廣丈許,相傳「有九仙晏坐其間」 ,故名。

湯嶺 在縣西北下湧團湯頭村。其嶺頭出溫泉,因名。

高陽嶺 在縣東南歸化里高陽村,其鋪曰「高陽鋪。」 嶺之東為大劇,屬永春。

白格嶺 自九座山踰九十里至此,為仙遊界。妙峰 在縣東隅,山頂有妙峰庵。

滻溪 按《閩書發源》戴雲山,山頂有池,分九派而下。北流者二,曰張巖溪,曰盧溪,合而為赤水西溪東逶迤為上湧溪,逕下湧團,曰下湧溪,次逕楊梅上團,曰上茶溪,曰曾坂溪,曰百葉溪,曰湖頭溪,曰李田溪,入楊梅中團,曰湧口溪,析而至善均里,曰九竇溪,入楊梅下團,曰螺潭。由東北入永福界以達於海。東流者五,曰「雙芹」 ,曰「馬槽場。」 合而為龍潭,為左溪,至均善里與九竇溪合;曰「上洋」 ,過涵口入石獅渡;曰「上雲」 ,為漿溪,至蕉口亦入於石獅渡。曰「中興坑」 ,為翰林坑,達於董坂橋,會縣前溪。溪南流者二:曰東埔溪,曰「李山溪。」 會流過丘店橋、雙津橋,為白泉溪。石山溪逕蘇津橋為蘇溪,又逕會政橋為塗坂溪。又逕魁龍橋,為西門溪。過龍津橋,為縣前溪。其水回環曲折,俗呼「腰帶水」 ,其名曰「滻溪。」 其北迤為龍門橋。十二翰溪與上洋、上雲二水會於石獅渡,向東北流,與張巖、盧溪、雙芹、馬槽四水同入永福界。

蓋竹溪 ,按《閩書發源》:「蓋竹根山,自塗坂溪與東埔、李山二水相會」

黃洋溪 ,按《閩書發源》:「和睦場雪山自白泉溪」

與東埔、李山二水相會。

大雲溪 :按《閩書》:發源雙髻山,逶迤西流為埔平溪。

下倉溪 按《閩書》:「自黃斜溪橋與縣前滻溪相會。」

丁溪 按《閩書》:發源瓊山,入九漈溪,經歐山溪、大坑溪,亦會於縣前滻溪。先是,溪水南行,不與滻會,古讖云:「水畫丁,羅簪纓。」 宋元符間,邑士林程捐貲五十萬買田,請令方安道鑿九漈、歐山、盧溪、大坑四溪水會於滻,一夕雷雨洪流,一縱一橫,若丁字,故名。

寨前溪 按《閩書》:「發源湖嶺頭,其南流者,自丘店橋與李山溪相會;西流者,過尤溪轉歸永福,乃入海者是也。」

石山溪 按《閩書》:「有相安寺,宋曾丞相公亮之祖葬焉。丞相時來祭掃,宿路旁山庵,人遂名庵相安而寺之。」 山有龍潭,嘗因旱水嗇,稍入採之,見大魚十百為群,黑龍殿後,遂驚遁,不敢復入。石山龍潭 在縣西十里,潭面甚隘。漁人云:「行一二里許,水流入山下,道黑不能行,惟近潭淺地,遇日斜照,稍見其深杳耳。」

「青龍潭 」 ,在黃認團地,極奇異,古有詩刻石壁,至今猶存。

佐溪龍潭 在縣西善均里,距縣百餘里。巖山之間,有上中下三圅,遇陰晦或龍出焉。潭上有龍王廟,真德秀嘗禱於此。

仙池 ,在湯泉上,團九仙山,巨石中有穴,深不可測。

瀑布泉 ,在湯泉上團九仙山南。有聲淙淙,若自雲間而下。久晴鳴則雨,久雨鳴則晴。

端午泉 在縣西北三十里五華山。唐咸通中,蜀僧無晦穴土得泉,深數十丈。忽五月五日指其并語人謂:「斯泉萬古,及斯日則溢而至欄,吾化後以斯為證。」 至今五月朔則泉洊,至五日盈坎院,挹注以辦千人齋,翌日復如故,故名端午泉。

溫泉湯井 有二,一在縣東新化里,其源自戴雲山而來,凡有七穴,一在下湧團,地名「湯嶺頭」 ,《安溪縣》

鳳山 在縣城北。安溪之山,自尤溪九仙山南行,綿亙德化、永春,以抵是山。一峰峙立,分為兩翼,若鳳翥然,為縣治主山。「展旗」 輔其左,「麗碧」 輔其右。

黃龍山 在縣南永安里,乃鳳山之對山,又名登高山。上石如帽,如床几狀,又名龍津山,拱縣治之南。

金龜山 在縣東南永安里。形如龜。鎮於東南,則縣治之水口山也。

碧翠山 在感化里,一名「雙髻。」 二峰壁立如髻,勢甚峭絕。山之半有魁星巖。

陳五郎山 在感化里。山最高,晴明登眺,可以見海。上有石,平廣有巨人跡。下有龍潭,祈雨輒應。

翠屏山 在感化里。本名「大尖山。」 有巨峰高出群峰之右,故名「大尖。」

雪山 在感化里。舊《圖經》云:「上有積雪,歲旱禱之,若巖溜滴瀝,即雨。」

蓬萊山 在縣東北隅崇善里。上有清水巖,巖下出泉,四時不竭。

鱟魚山 在來蘇里。形如鱟魚,上多石,下有廟。惠林巖山 在來蘇里。宋崔道集眾修行之地。嘉定間,令陳宓扁曰「惠林」 ,又名月峰巖。

高旗山 在常樂里,其形如旗。

覆鼎山 在常樂里。形如覆鼎,連春達於白芒,亦為永春之界。

白葉坑山 在縣西北隅龍興里。產白竹葉,故名。

後洋山 在常樂里。其山最高,下有大洋,一名「大洋山。」

天馬山 在常樂里。山形馳逐,如馬奔狀,故名。三笏山 在常樂里。三山並峙,故名。

虎耽山 在常樂里,俗名「虎空山。」

南斗山 在還集里。上有六小山,布列如南斗,故名。

同發山 在還集里。兩峰巃嵸,為一里之最,又名銅鈸山。

朝天山 在還集里。山高,勢若插天,上有天寧巖。

坑源山 在還集里。兩旁高聳百丈,中一坑深,上有普陀廟。

達磨巖山 :在還集里,本名「玳瑁巖。」 宋僧達磨

創居,故又名達磨巖。有石獅,令陳宓扁「獅子峰」 三字。

太湖巖山 在還集里。宋張道源創居,巖有大石高數丈,立於左,有數石,如龜如蛇、如狗,立於右。

鐵礦山 在感德里。山產鐵,故名。

石鼓山 在龍涓里。舊傳有仙抱石如鼓,置石盤上,下有穴,廣丈餘。

筆架山 在龍涓里。三峰並峙,形如筆架,故名。駟馬山 在縣西新溪里,其勢若駟馬奔騰。山有應石,廣二百餘丈,人呼聲則應。

碧水巖山 在新溪里。巖背有石,可容百餘人,水出於下,號曰「碧水。」

佛天山 在崇信里。其形如佛,又名「佛耳山。」 詹清隱愛此山之勝而隱焉。

九峰山 ,在佛耳山之前。詹清隱作望雲亭,望之曰「九仙山。」

北巖山 在新溪里。上有石鼓石棋盤古蹟。龍蹤山 在新康里。山勢蜿蜒,石上有龍蹟,故名。

彌勒山 在新康里。高大圓頂,形如彌勒,為一里之鎮。

洪恩巖山 在新康里。巖石有漈,水百餘丈,樹林幽靜,人稱勝景。

三公山 在黃龍南永安里。其山三峰,中一峰稍低,旁兩峰對聳,形似「公」 字,又曰文筆峰。峰旁有龍水巖,東峰之頂有池,大旱不涸,旁有石棋盤。

林尾山 :在永安里。舊有漏澤園。

北觀山 在永安里。其山有石筍,高五丈,曰「牛心山。」

黃蘗山 在縣治南,又曰「南山」 ,一曰「午山」 ,為邑中眾山之宗。深林邃谷,有筍蕨稻之饒。

產坑山 在永安里。宋處士周朴居於此山,其前有塘,又名「周塘。」

宮山 在永安里。山之半有盤石,可坐數十人,石中空如宮然。

閬山 在永安里,又名「浪來山」 ,謂其山勢如浪然。其半為閬苑巖,巖後有巨石,中罅其上平廣可坐數十人。

象山 在永安里之西南,與南安象運山相連。羅漢山 在縣東南隅長泰里。下為羅渡。旗山 在永安里。山勢逶迤,若旗之掩映然。又名「馬旗山。」

牝牡山 在永安里。俗呼為「公母林。」

龍塘山 在縣西南隅依仁里。下有龍王廟。龍門山 在依仁里。山勢巖巖,兩石夾峙如門。古龍門驛,以此得名。

盧山 在依仁里。盧禪師所居之地,因以名山。山下有「上乘」 、「淨界」 、「超覺」 三院。

鐵峰山 在依仁里。其山高聳,山頂石起數丈如鐵砧,俗名「鐵砧山。」 上有慈濟巖。

荷葉山 :在依仁里,形如荷葉。

白菊山 在依仁里。山多白石,望之如菊。烏巖山 在依仁里。下有貴湖巖,巖前有石,卓立溪心,號「爐峰。」 越數峰有自然石室,可容二百餘人。前有池,相傳嘗出雙蓮,號「瑞蓮。」 巖下有法輪、惠巖、淨土三寺。

大眉山 、小眉山 俱在縣東長泰里。其形如眉,故名。

高田山 在長泰里,與南安高田山相連為界。石梯嶺 在龍涓里。巨石高嶺,有五十餘層。石人嶺 在崇信里。嶺上有巨石如人。

磨鎗嶺 在新康里。山嶺嶮巇,通長泰縣。東嶺 自龍塘山至此,則為同安之界。

烏石巖 在龍涓里。其石如屋,方圓十餘丈。宋釋頭陀居之,又名曰「護國巖。」

湖頭溪 按《縣志》:「自縣北常樂、覆鼎諸山發源,至建口渡,歷新魁渡,又合坑源諸山之水,至感化為下林渡,而來蘇、昇平諸山之水注焉。溪有馬上灘,淵灘當溪阻石數百丈,水從石罅出。明正統間,邑人李森鑿使深廣,遂通舟楫。上有湖頭市,百貨所集,號為小泉州。」

下湖溪 按《縣志》發源銅鈸山,自還集里至龍興里,匯龍潭溪。

龍潭溪 按《縣志》:發源自龍興、崇信二里,達於源口渡。湖頭溪之水,至此分而為二。其下為伽藍灘,勢甚奔激。而白葉坑、後洋、陽益諸山之水又注焉。中逕湯港灘、便峒灘、仙人跳灘、流倒藤灘、溪口灘、茫洲灘、石圳灘、東淵灘,至於縣治西北,為吳埔渡。

藍溪 按《縣志》:「自北巖根足吟詩諸山發源,合新康、龍蹤諸山之水,至大洋渡,又合依仁、龍塘、烏巖諸山之水,至澳下渡,始通小舟。又流為凌淵渡,而溪稍大,至於薛坂渡,與吳埔渡溪又合為一,入常洲渡,其下有蘆瀨灘,抵黃龍渡,曰藍溪。龍津渡在其下,遶縣東南,為學前灘,歷北地灣,東出羅渡,逕葛盤灘、石佛前灘」 、參峒灘、翠屏灘、夾門灘、象前灘、溪友灘、西淵灘、田隙灘,至南安珠淵渡,達於雙溪口,入於晉江。又有派出崇信里之九峰山,有水逆流東北,則入於漳州龍溪縣之九龍江。又一派出還集里之同發山,有水逆流西北,入於長泰縣。是又藍溪之別派也。翠屏灘夾溪皆石峰如屏,嵌金翠麗,人呼「掬石港。」 藍溪以水香如藍名。宋有驛在縣治,名藍溪驛也。蘆瀨灘以溪岸多蘆花名。灘頭之溪名曰蘆溪。溪中有巨石數十,皆鳥獸之狀。薛坂云:「古有薛居士居此」 ,不知何薛也。渡頭有石刻「仙苑」 二字,蒼雅奇古,不知何代人書,久沒溪中,常見光怪。明隆慶間,浴溪者得而出之,或傳為朱文公所書。

家藍灘 在源口渡下,勢甚奔激。

湯港灘 在崇善里「蓬溪湯」 之旁。

便峒灘 在崇善里,一名「蓬峒灘。」

仙人跳灘 在崇善里,山旁石有人跡。

流倒藤灘 在崇善里,長一里許。

溪口灘 在崇善里。水平,舟楫無患。

芒洲灘 在崇善里,旁有鱗石。

石圳灘 在崇善里。長二里許。水中石多巉巖,水漲多溺舟。

東淵灘 在崇善里石圳灘之下。

蘆瀨灘 在常洲渡下。水雖滾而直,行舟快利可觀。

學前灘 在縣治東南。儒學前有二港,港水涸則舟運不通。

葛磐灘 在上坊、永安二里之間。旁有巨石,可垂釣。中有深潭,水漲多覆舟。

桶鉤灘 在長泰里,又名「柳巷灘。」

石佛前灘 在長泰里。旁有巨石如佛狀,故名。象峒灘 在長泰里。水中石多險惡,旁有山如象形,臨溪,故名。

《溪友》灘 在長泰里。有二港。大水由大港,水涸由小港中有犁壁石甚峭,舟人慎之。

西淵灘 在長泰里。不妨舟運。

田隙灘 在長泰里南安縣界,灘狹水急。黃潭 在縣東五里許大溪之中。

月娘潭 在永安里閬山巖下。相傳有大鐘,陰雨則浮,大旱而雲,有黿出波心即雨。或呼為「月潭」 ,蓋其形如半月也。

白瀨龍潭 界在來蘇、感化二里。旱鳴則雨,雨鳴則晴。

龍蹤廟潭 在新康里。潭之側有巨石,上有龍跡。

龍塘廟潭 在依仁里。由大洋至龍門嶺有廟潭懸瀑數十尺,石壁夾立,闊可二丈。前有拜石。舊傳嘗禱雨有龍見。今遇旱,禱之輒應。

龍潭 在長泰里馬坑山後。有三潭,下一潭最深,龍王廟在焉。嘉靖七年二月旱,知縣黃懌帥士民禱之,果雨。嘉靖三十一年六月旱,知縣汪瑀禱之輒應。

聖泉 在縣治東隘門外。泉湧道旁山石間,砌池瀦之,冬夏不竭。石刻「聖泉」 二字。

甘泉 在永安里折柳亭前,味甚甘。

瀑布泉 在永安里產坑山。雨後奔瀉直下,如瀑布狀,故名。

真覺院泉 在光得里山前。寒聲鳴玉可愛。蓬溪湯 在崇善里溪旁。舊名「便峒湯。」

橫山湯 在感化里。石砌有亭,歲久傾圮。明洪武辛巳,主簿劉文忠砌池重建。宣德乙卯,里人建石橋下旁。景泰五年,李炳重修。

金湯 在依仁里龍門溪旁,舊名「上湯。」

華湯 在依仁里龍門溪旁,舊名「下湯。」

溫泉湯 在龍興里唐家村,皆溫泉也。

歐宅井 在縣治鳳山之麓,主山之泉。正統間,里人共浚之,泉愈清冽。

縣庭前井 在縣治中東廊下。宋紹興間,知縣龔時可鑿,有《新井銘》,今廢。

縣內井 在縣東廊下。天順間,知縣楊紀鑿。《下市井 》在縣治南路旁。舊因婦溺,眾填塞,作小屋其上,供泗洲佛。成化八年,里人撤屋浚之,味清甘,雖旱不竭。今堙塞。

曹主簿井 在縣治東,地名「下尾」 ,宋熙寧五年,

主簿曹緯鑿今堙塞

蔡公井 在縣治宣化坊之旁,石闌有「眾緣修蔡公井」 六字。後堙塞。永樂十八年復浚。

後園井 在縣治西路旁,後堙塞,明天順間復浚。今在民家花園之後,故名「後園井。」

縣前井 :在縣治興賢坊,味甚清冽。

陳復齋井 在鳳池橋頭復齋祠內,今祠廢而井存。

佛前井 在新溪里。相傳宋昭應禪師經過,以錫杖卓地,泉出,民甃為井,味亦甘美。

同安縣

大尖山 ,在九十都,縣西北四十里,山高百丈,與安溪分界。

三秀山 在三都,去縣北十餘里。三峰秀出,象筆架其上。有石榻、禪床、巨人跡,為邑北鎮。胡蘆山 平地突起,形如胡蘆,故名。稍轉而東,縣治居焉。按《縣志》,又有四小山,俗呼五蘆山,蓋縣治腦山也。先時倭寇有警,令徐宗奭於此陳兵防圉,近四小山俱被居民划削,幾平,即大蘆山未免開剝,有傷龍脈,識者憾之。

大輪山 在三、四都。出縣東門外,群峰環列,如乘車張蓋、躍馬奔輪之狀。

孤卿山 在縣城東門外。自大輪山迤而稍東,為是山。宋大府少卿林棐居其下,故名。

九躍山 在城東一里許。山形蜿蜒,如龍之躍者九,故名。其南為東嶽行祠,為佛子岡,高百餘丈,是為縣之左輔也。

西山 去城西十里許,狀如五虎跑下,俗名五虎山。上有雲巖寺。按《縣志》亦名天龍山。上有巖曰西山巖,又名白雲巖。石壁嶔岑,古樹蒼鬱,石罅湧聖泉,四時不涸。山背有五虎跑下之狀。又有七石相連,號七星墜地。昔童謠云:「西山現,同安變,西山茂,同安固。」 宜禁民砍伐樹木,使陰森幽邃也。

蓮花山 在九十都,去城西三十里。峰巒聳秀,狀如蓮花。又名金冠山,為縣之右翼也。按《縣志》,相傳此山與寶蓋山相映,婦人多貴。山腰有石巖,南向崎嶇,陟之眾山皆小。朱文公題其上曰「太華巖」 ,蓋取西華蓮花峰也。

金鞍山 在縣城南三十里,形如馬鞍,一名「天馬山。」

寶蓋山 與金鞍山相連,形如華蓋,又名「寶傘山。」

豪山 與金鞍山相連,其下有泉,自石罅出,雖大旱不竭。朱文公真西山嘗禱雨於此。

金山 :在城南四十里。其山圓麗,故名。其旁有九寶山。

普陀山 與金山相連,上有清水巖。

雙髻山 與普陀相連,兩峰並峙,又名「靈峰」 ,亦名鐘鼓山。

應城山 按《縣志》,去城北里許,上有普慈院,舊傳院中鐘聲與閩王城鐘相應,故名。今院廢,有東山廟,迦毗羅王在焉。登廟側數百武,有大石倚第一山之麓,朱文公堤畔,上刻「應城」 二字,其旁題云:「朱子為同安簿,築堤以補龍脈。」 後學李春芳刻石以告,劉存德書之,時嘉靖辛酉長至日也。又刻「鍾英毓秀」 四大字。廟旁後一石,字跡漫渺髣髴,人未嘗識。康熙四年乙巳,石忽呈露「天太平丙午」 五字,為居人所見。越明年丙午歲豐登異常,亦奇驗也。

斗拱山 去城北三十里。其勢高拱北斗,故名。大鳳山 去城北三十里,山形延袤如鳳展翅,故名。

吳淮山 去城北三十里。其山高聳雲霄,或云可望吳淮之地。

龜洋山 去城北四十里。其形若龜,故名。有「化度」 、「慈相」 、「雙林」 三院在焉。過此為安溪縣界。北辰山 去城東二十五里。高聳若拱北辰,故名。上有巖,巖側有十二龍潭,縣官祈雨,多於此山請水。

象運山 ,去城東三十里。凡旱歲,此山若帶雲氣,必得雨。與南安縣為界,故兩見。

東大帽山 去城東三十五里,其形端圓,廣袤十餘里,如大帽然。上有巨石,如階九級,亦與南安為界,故兩見之。

三魁山 去縣東四十里。三峰奇秀,為邑之最。鴻漸山 去縣東四十里。其山特起聳拔,高冠群山,如鴻欲飛,故名。山後為南安縣界,故兩見之。

鵲山 在鴻漸山之南。尖秀卓拔,如鵲之跂,故名。

香山 去城東四十里。山巔狀如香罏,晨昏雲煙不斷。舊名「荒山」 ,前尹朱徽改今名。上有石佛巖。山之東,先賢墓在焉。

磨山 ,在香山之南,秀爽可愛,其上石可為砥礪,故名。

「乍畫山 」 ,在磨山之西,盤踞十餘里,多奇石,如鼓如笏,峰巒秀麗,松柏蒼翠,有如乍畫然,故名之。

鷲山 :在城東同禾里六都。山勢秀麗,旁分兩翼,若鷲鳥之翔飛。

福船山 在同禾里六都,去縣東四十里。有福船院。

崑嶺山 :自東大帽山發源至此,平地突起,高厚如象形;有二水夾流至此會合入海,名為「蓮溪。」

大羅山 在長興里一二三都。去縣東北五十里。上有羅山棲隱院。或云開創時鑿池得螺,故名螺山。先為大羅寺,後訛「螺山」 云。又有蠔巖,在大羅山西南,巖之巔有蠔殼猶存。又有浮潮山,亦在西南。相傳潮水至其上,南安、大羅與此為界,故兩見。以上皆縣境之東羅列諸山也。苧溪山 去城三十里,下有苧溪,故名。

三重山 去城西六十里。複嶺重岡,高聳千仞,故名。

夕陽山 在縣西六十里。以山高在西方,常接落日,故名。上有遁跡巖,又有真寂寺。唐宣宗居邸時,遁跡於此,與黃蘗和尚觀瀑布。蘗先詠云:「穿巖越壑不辭勞,到底方知出處高。」 宣宗續云:「谿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登極後,命有司築苧溪蘇營陂,灌田百頃,民至今德之。文圃山 去城西六十里,南濱海,上有花圃,舊傳文士謝翛與其弟脩讀書之所,故曰文圃。崑山 在文圃山之南,有石如盤,上有巨人跡,故名;取「崑崙元圃」 之義。

西大帽山 去城西南八十里,如冠帽,故名。天柱山 在城西二都,危峰屹立,勢若擎天,故名。以上皆縣境之西,羅列諸山也。

五通嶺 在積善里十七都莊坂尾,中有龍門石。宋丞相文天祥輔幼主,自御蹈石至此,見路旁有二巨石,高四、五丈,其中如門,因大書「龍門」 二字刻於石。

羅漢峰 在大輪山西南。是峰屹然倚空,有蒼翠岑、金牛石、湫流泉、尊者巖、達夫巖諸古蹟。丙洲嶼 自金鞍、寶蓋之外為大海,海中有嶼十數。丙洲嶼在縣南民安里,周里餘。其嶼在縣之丙方,故名。

白嶼 在縣東南十三都。周圍四里。由縣治東、西二溪夾流入海,經丙洲、白嶼南下。

離浦嶼 在嘉禾里二十四都,高崎之西北。寶珠嶼 在縣東南高浦所前。狀如寶珠,故名。小擔嶼 在縣東南翔風里二十都。周圍五里,與小擔相連。

嘉禾嶼 在縣南嘉禾里二十一、二、三四都。舊傳其嶼曾產嘉禾,故名。廣袤五十餘里,上有無盡巖,凡有五峰,而巖居其中。巔又有洪濟山,為嘉禾諸山之冠。上有方廣寺,有洞曰黯濟巖,曰雲頂巖。西北有嶺曰薛嶺。嶺之南,唐文士陳黯居焉。嶺之北,唐薛令之徙家於此,時號為「南陳北薛。」 北臨江渚,有石名釣魚磯。堂側大石高十六丈,名「金榜石。」 所居有動石,在篔簹港口,形正圓,每潮至則自動。同里又有浮沉石,潮漲其石不沒,潮退則石沉海底;天將風則石下有聲,名「石虎礁。」

鼓浪嶼 在嘉禾里二十四都。明洪武二十年,以此嶼與大登、小登俱在海中,徙其居民入附各里居住,遂虛其地。成化間,復舊。按《縣志》:有大石壁立,刻「鼓浪洞天」 四大字。旁有巖,名日光巖,漳泉用石多採於此。

大登嶼 在縣東南翔風里十五都,廣六、七里。小登嶼 在縣東南翔風里十六都,宋丘釣磯先生葵居其上。按《縣志》,下有品泉,又有天然方石二尺許,琢為奕局一道,鐫「萬機分子路,一局笑顏回」 十字,蓋釣磯先生筆也。踰局稍西,釣石在焉。

浯洲嶼 在大海中,去縣治九十里。分翔風里十七、十八、十九都。其地廣袤五十餘里,嶼有山數十,其最高者曰太武,狀若兜鍪,故名。山有海印、上下二巖。又有十二奇,曰太武巖、玉几案、蘸月池、眠雲石、偃蓋松、跨鰲石、石門關、古石室、蟹眼泉、倒影塔、千丈壁、一覽亭。其南又有南太武,特立海中,高出眾山。堪輿家謂「諸嶼皆縣治水。」

門羅星,此為總會云。明洪武二十年,增置金門千戶所、陳坑峰、上田浦、官澳巡檢司四所、鹽場司一所。田地虛少,多產魚鹽,民以為業。

夾嶼 在浯洲、小登二嶼之間,周圍五里。列嶼 在翔風里二十都,廣二十里,上有大小山數十。其高者,吳山、牧山、樓山、湖山,而吳山為最。牧山之前,舊有牧祠,有軍營。山後有馬寨,有草湖。昔嘗置場牧馬於此。

御蹈石 在同禾里五都龍窟村之上。宋幼主避元兵,自下輦至此,巨石三塊連接,幼主過之,後人名其石曰「御蹈。」 遂自龍窟登舟,由五通嶺過新安角嶼入廣。

東溪 按《縣志》:在縣東門外,發源東北大羅山,過長興里,又一派發源曾溪嶺下,行二十里,至第一溪合流,逶迤曲折,有第一溪、第二溪、第三溪之名。過大師銅魚橋與西溪會。

西溪 按《縣志》:在縣西門外。發源安溪界,過感化里與竹山坑水合流,至董坑折而南,又合湖溪、上澳、三漈、上龍山諸水,抱縣治,經西安橋入於海。舊《志》云:兩溪會處有銅魚、金車二石,為水口雄鎮。故城與橋名銅魚,館名金車。朱文公為之題字刻石,偉然觀也。今金車如故,而碑沉於沙,銅魚則混為廛舍矣。舊讖云:「銅魚水深,朱紫成林。」 明萬曆間,邑令李春開銳意興復,撤石岸得一圓石若珠。稍入廛舍,一石長二丈餘,形色若魚云。其秋鄉榜,果登十八。後沙內忽坼,復得二魚石,長各二丈,幾合朱紫之讖矣。未幾復塞。蓮溪 去縣東四十里,發源鴻漸山,自民安里蕭外村經蔡塘。又一水發源東大帽山,經長興、同禾二里,合於林溪、寶溪。經崑嶺村與蔡塘溪會流,至董水過通濟橋,東入於海。

小同溪 按《縣志》「在縣南。」 發源洪巖山之北,東過達川橋,至亨泥村入海。

苧溪 按《縣志》:在縣西四十里,發源白桐嶺,唐宣宗為蘇氏築陂於此,溪中灌溉十餘里,溪流經苧溪橋,至海豐莊後溪頭入海。

興福巖泉 在縣北感化里。一人汲則一人足,百人汲則百人足。

聖泉 在縣東北長興里白雲山之上。宋紹興三十一年,鄉人因山為巖,忽有童子衣緇蓬首坐險石上,有泉湧出,所坐石上,清甘可食。瑞泉 在縣東南翔風里十六都海崖上有石,其形若印。宋隆興中,泉始湧出,適有久病者飲之而愈。邑士陳彥之創屋覆之,名「瑞泉。」

湯兜溫泉 在縣西積善里之十八都。成化乙已,知縣張伋命耆民周禮義蓋亭其上。

小崎溫泉 在縣東南民安里之十一都。有二所,俱自石孔中湧出,天成石池,不假修砌。「西源溫泉 」 在縣北感化里之平洋田中。隆慶元年,同知丁一中有銘。

洪前鹽泉 在縣東翔風里十三都之東。海潮不到,但日晴明,輒有小鹽自沙土中出。鄉人取而淋之煎鹽。

金光井 在梵天寺內,俗傳有紅光現,故名。「虹井 」 在縣西南嘉禾里之小山,上有石盤,自然成穴,相傳虹嘗飲之,故名。紹興甲寅秋,有虹見其中。

豪山龍井 在縣西人得里。豪山之嶺,天將雨,龍擊水聲如鐘磬,有五色雲出焉。

蛟井 在縣西積善里。道旁有穴,橫穿絕深。仙人井 在縣東南之小登嶼,中有三石如品字,泉湧其中,潮來則沒,退則清甘。

永春縣

大鵬山 在二十五都。永春之山,發脈於尤溪九仙,形如鵬飛垂翅,故名。絕頂三峰秀出,似三台星。

白馬山 在十四都。自大鵬分支,奔馳若馬,故名。

懸鐘山 有二:一在十四都,白馬分支,形似懸鐘,故名,土呼「王山寨。」 一在二十一都。

大羽山 在二十五都。重岡疊障,若鳥舒翼,故名。是為縣治主山。

臥龍山 在十四都。形若龍臥。

康山 在二十五都。脈自大羽頓伏而起。兩象山 :一在應龍山右,一在龍山左。以上俱在十三都。

雙魚山 在十四都。自白馬山蜿蜒而東,突起二峰,由縣樓端望若魚然,故名。俗呼「留灣」 ,留鄂公故居在焉。

高田山 在二十五都。山勢平衍,水泉不竭。昔有高氏耕此,故名。

石穀山 在十四都。叢石盤環,而中幽邃,故名。蒸餅山 在二十五都。其形如餅,青秀可愛。萬歲山 在十五都。上有石刻「萬歲山」 三字,前為太平寺。

龜龍山 在十九都,兩相會如龜龍。

筆架山 在十三都。馬嶺分支。三峰似筆架,又名「台星。」

大帽山 有二:一在十四都,以形得名;一在縣西二十一都。

浮空山 在十四都。一峰突起,狀若浮空。火焰山 在十四都。山積石如火焰。

穀平山 在十四都。其山平衍,良田數畝。每歲禾登穀實,因以名之。

魁星山 在十一都。上有魁巖,巖石峭拔,員淨可愛。

雙髻山 在二十都。來自德化,蜿蜒頓伏,聳結二峰,若雙髻然。一名「朋山。」 上有水一泓,名仙人池。

觀音山 在二十都。形如觀音趺坐,故名。泰山 有二:一在十三都,以高得名;一在四都,高聳雲漢。登其巔,遙見泉城主山,故名。

花石山 在十三都。亂石如花,故名。

水口山 在十五都。居邑之水口,故名。在雙魚山後。舊《志》以雙魚為水口,非。

高鎮山 在二十都。形勢極峻,高出眾峰,為一邑巨鎮。

指撲山 在二十都。山麓廣衍而上,峻絕如手指,故名。

大靜山 在二十都。長林邃谷,閴無人聲,故名。雲林山 在二十都。山連大靜,勢相頡頏。吳田山 在十六都。山頂有田,昔有吳人耕此,故名。

齊雲山 在十九都。高聳霄漢,常與雲接,故名。三貫山 在十九都。三峰秀拔,勢貫雲表,故名。姜連山 在十九都。山勢不斷,兩峰低昂,故名。妙峰山 在十四都。尖秀可愛,故名。

向龍山 在二十一都。蜿蜒數里,若龍。

陳田山 在二十一都。昔有陳氏耕於此山,故名。

東關山 在十五都,居邑之東,故名。

崑崙山 在十五都。山勢雄拔,根盤數里,故名。石壁山 在二十二都。山石峻絕如壁,故名。銀缾山 有二,一在二十二都,形如銀缾,故名。一在三都。

雲居山 在十一都。卓立嵯峨,雲常居之,故名。東山 在十一都。以東方得名,俗呼「高峰寨。」 長安山 在十二都小姑地方。舊為達郡通衢,鋪在山下,今移東關,名尚仍舊。

雲峰山 在縣東南十五都。山高峻,雲常往來,故名。

石獅山 在十五都。眾峰突然,頂有石如伏獅,故名。

洪步山 在十都。綿亙數里,巍然獨秀,若闊步然,故名。

《東平山 在十都邑》之山皆嵯峨峻絕,此獨坦夷,故名。

周山 在十都。形勢雄壯,綿亙三十里。

鳳山 有二:一在十都。以上皆第三局山,拱輔邑治者也。一在十四都,北接德化山,有石刻為記。

錦繡山 在縣東北十六都,舊名「鬼岫山。」 宋侍郎莊夏葬父贈中大夫莊裳於此。宋光宗更名曰「錦繡山」 ,大書三字賜之。

武極山 在十六都。形如武步,平夷可觀,故名。蓬萊山 有二:一在十六都,山勢迴環,秀麗若圖畫,與錦繡山相對,恍惚蓬萊,故名。宋侍郎莊夏居此,一在十四都,俗呼白巖山。頂有水一泓,深尺許,四季不絕。

翰文山 在十八、九都。亙數十里,岡巒迴伏,若飛若舞,故名。

玉柱山 在十八九都。一峰突如玉柱,故名。天竺山 在十七都。地界南仙二邑,日霽可望。清源主山清幽寂寞,有似佛國,故名。

紙山 在十七都。其山出紙,故名。

四臺山 在十七都。山有東西、南、北臺,合樂山為「五臺」 云。

「樂山 」 在四臺山中,昔人有過此,嘗聞音樂,故名。宋有西蜀隱者居此,危坐不寐,垂二十年,令江公望扣梧作歌招之,即此地。盤旋磅礡,勢皆相向,眾水出焉,此當自為一山川也。

桃溪山 在縣西北二十都,界德化、漳平、桃溪。

之名本此

靈山 在二十都山外。一呼「崖谷響應」 ,人謂有神,故名。

御蘭山 在二十都。嘗產蘭,一莖三十花,異於常植,故名。

雪山 在四都。隆冬積雪,經月不消,連德化界。筍山 在十四都。尖秀如筍,登其頂,見永、德二縣。

凍山 在二、三都。三山似筆架高而大,山下有二十里,義門陳氏居焉。

狗頭山 在二、三都。石氣融結,形如狗頭。山阿有泉,四時不竭。

貓形山 在二、三都。《郡志》有貴湖山,今無疑即此。

岱山 在二、三都,石盤高大,故名。

三台山 在二、三都。三峰如三台,故名。

文章山 在二、三都。其山秀麗。宋陳光讀書於此,有文名登科,後人因以名山。

蓮花山 在二、三都。狀如蓮花,故名。

雞母岫山 在四都。甲申,小尤殲賊首陳兵於此。

碧溪山 在一都。下有溪,泓澄深碧,與山相映,蒼鬱可愛,故名。

陳巖山 在七都。陳威應侯隱此,故名。

烏髻山 在六都。樹木蒼翠,望之如雲髻,故名。天湖山 在三都。峭拔摩空,有泉一泓,四時不竭,故名。

船山 在三都。其狀如船,景極幽奇。

覆鼎山 在三都。不生樹木,形如覆鼎,生人雄壯,郭榮祿故居也。

河澗山 在五都。九十九峰頓伏而起,圓淨秀麗。

南幢山 在七都中有「望仙奇」 ,頂一穴,蒼蠅不到。

壺山 在七都。按《縣志》,即蓬壺山。

高麗山 在七都。屹立如屏,絕頂有寨,名「道場」 ,可容萬人。

礦山 在五都,山產鐵礦,故名。蓊鬱深厚,而眾水經緯其間,此又別為一山川也。

芹山 在縣西南八都,界安溪。狀若猛虎。天馬山 在十都。其形如馬,故名。

達理山 在十都,其峰峭拔蒼翠,山之半茂林清泉,六月如秋,山出礪石。

烏石山 在九都,產石盡黑,故名。

馬嶺 在十三都,如馬奔馳,故名。

高嶺 在二十都。其頂夷衍,高厭眾峰。

桃溪 在四都界德化。發源於雪山,經橫路村,為仙華溪。

仙華溪 遶陳巖山,轉而出馬跳橋,為陳巖溪。陳巖溪 在六都。西遶馬跳、風山、壺山,東遶陳坂山,凡三轉為埔兜溪。洑溪 自埔兜溪又轉而西,過馬氏山,出壺口橋,其流始大。經東、芹二山,轉西南行,遶洪步山,折而東,過東平山為是溪。又轉而北為磁竈溪。石鼓溪 在二十二都。自磁竈溪又轉而東,至於徐山,為是溪,始通舟楫,遂入官田,朝縣治,是為「縣前溪。」

留灣溪 在十四都。自縣前溪歷雲龍橋為虎尾潭,轉而東北行一水灣環如月,為是溪。古云:「留灣一輪月,掛在碧潭頭。有人居此地,代代出公侯。」 即此水也。

「錦溪 」 發源東坑,觸桃溪山,亙泉漈,遶馬跳風山,會於陳巖溪。

溪逸溪 發源蘇坑,遶向龍山而西,亙湯頭橋,會於浦兜溪。

龜龍溪 在十九都。合圳、兜寨、南畬嶺二水南行會於徐山。

新田溪 合加胡,隔猛虎嶺、萬代山三水東行,會於芹山。

小姑溪 :發源南安界。出長安橋北行過應龍山,會於虎尾潭。

白內溪 在十五都。發源德化界,出武極山,合白隔嶺、仙溪。仙溪之水,一源蓋福洋,一源洋上二水南行會於東關。

安溪 西北之水入於安溪者二,而眾水之入於二溪者十一曰熊田溪,來自德化,出岱山,經碧山為碧溪,遂西南行。而黃田坑之水,則源自貓形山,至東嶽橋來會。田中溪之水,則源自狗頭山,至東嶽橋來會。後坪溪之水,則源自凍山,會大橫溪,至橫口橋來會。南峰山一水、東湖山一水,則皆會於橫口,遂入安溪焉。一曰「洞口溪。」

而上泰之水、岐安之水、上畬之水則自東來會,草田之水,則自西來會,俱合於下洋洞口,出魁斗溪。而黃大安之水經洪山割邊,亦至魁斗來會,至魚跳潭入安溪焉。

馬甲灘 在十五都。自留灣溪折而東為長澄潭,為施潭。下則亂石參錯,水湍猛衝激為以下六灘。

鐘山灘 在十五都。灘勢險阻,浪湧奔突,水聲日夜如雷。舟行至此,莫不恐怖。

山門灘 在十五都。灘水粉白,奇狀可愛,中間宛然如門,山勢險阻。

南澗灘  滑石灘  、西涵灘 俱十五都。宋開寶三年,邑令林滂視舟航之東去者,有險灘,曰「馬甲山門」 、滑石、西涵凡四所,皆巨石磐阜,兩崖紆蹙,大為民患,遂鑿之以通舟楫,而西涵一灘,則桃溪之咽喉也。

牛鼻灘 在十六都。發源樂山。觸石震擊飛澎,南行數里,會於東關。

白芒坑 在九都。發源烏石山,北行出登雲橋,經洋頭村,會於卓口。

西向坑 發源西向嶺,合西向山諸水北行會於羊角心。

東渡坑 :發源羊嶺山,經白巖橋,接賜峰巖,出東渡橋,會於留灣溪。

羅羊坑 合大帽、妙峰二水,經鄭墓橋,會於路口。

彭兜坑 :發源彭崇嶺,過東山,出路坑橋,遶崑崙山,會於長澄潭。

芹坑 發源芹山,經水隆橋,南行,會於施潭。磨刀坑 發源磨刀山,北行會於長澄潭。清龍潭 ,在蓋竹下坑。潭水澄瑩,淵昧莫測,巨石立潭上,高百餘丈。半壁書「清龍潭」 三大字,鄉人禱雨之處。即《舊志》三清潭。

龍窟潭 在十都南峰山旁。深數丈許,縣官禱雨之處。

龍潭漈 在十一都西南。潭上巨石方十丈,上有瀑布泉。下為潭,深莫測,氣烝常雲,「人謂神龍所居」 ,禱雨輒應。

龍潭 有三:一在六都洪山村西南,兩旁石崖峻陡深昧,水寒冽不可近。一在十三都花石山,即桃溪之流,潭水淵深,旁有石鼓,高大四五丈。一在十五都樂山南臺,高峰壁立,有泉一泓,長湧不竭。舊在南臺「聖泉」 即此。以上三潭皆是禱雨之處。

《魚跳》潭 有三:一在四五都魁斗溪水口,巨石橫障,水若傾盆,下為潭,每桃花浪出,魚咸於是跳入,人從旁持罟,伺其下承之,靡一遺者,其利甚鉅。一在八都安林村,石旁有溝,可通上潭,魚跳不越,皆由溝以上。人從溝外為石梁,開門導之入,絕其上流,魚入其中,聚而成堆,遂塞其門,若取之囊中,其利亦鉅。一在十五都陳坂村,略似安林。取魚用竹罟,不作石梁,其利亦鉅。又有清溪潭,在四、五都,石高五丈許,後石為雷擊碎,魚利遂息。

溫泉 有三:一在六七都湯洋村,登瀛橋之北,源湧處能禿雞豚。一在十四都龍津橋下,名湯洋,今泉微溫。一在官田市,地名湯邊,其泉微溫。玉井 在城隍廟前,宋宣和八年陳野鑿。金井 在縣南永薰門內,宋紹興十一年吳時鑿。舊《志》誤在永輝門外。

市尾井 在縣治東南永輝門外,洪武十一年鑿。舊《志》誤作金井。

蒙井 在朱文公祠前。其地舊為淫祠,知縣柴鑣建祠於此,改今名。

陳坂井 在陳坂林墩巖之西。宋淳祐元年,郭廣仁鑿。。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