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一百四十四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四十四卷目錄
安陸府部彙考十
安陸府古蹟考二〈陵墓附〉
職方典第一千一百四十四卷
安陸府部彙考十
编辑安陸府古蹟考二 府縣志合載
编辑沔陽州
沔陽廢縣 《郡圖志》:楚王城,《元和志》雲「杜縣地。」 《圖經》:「宋至道三年,省沔陽縣為鎮,并其地入玉沙。」
魚復城 ,在故沔陽縣五十里。
石樓城 ,在沔陽舊州城西一十五里。按:三陽湖側有故小城,其道里頗同。
青林城 :在州城東一十里。
復州城 舊《志》:在州北二里。唐置。宋端平初,徙於沔陽鎮,即今州城。明初,循故址築城,仍餘東北之半,今名七里城,有門曰漢廣。又西魏置建興縣,後周于此置復州。則是城非特唐制也。江北城 在江之北,其城東西北三面尚存,惟南瀕河,為水所齧,相傳為玉沙縣治。按:宋太祖乾德三年,置玉沙縣,仁宗寶元二年,始廢沔陽縣,不應二縣並置一處。今監利東六十里有廢縣,去沔道里亦稱是,當為宋玉沙故治。蓋玉沙在沔陽、監利之間,故熙寧廢玉沙屬監利,故《志》但云「古縣」 ,亦未攷也。元改沔陽府,以玉沙附郭,蓋於是時始徙治州北耳。
卻月城 在江口。黃蓬山有城,相傳為卻月城。按《水經注》,魯山左即沔水口,沔左有卻月城,沙羡縣治也,黃祖所守者。《郡縣志》:卻月城在漢陽雲夢澤 ,孫叔敖《激沮水》作此澤,在南郡華容縣。郭璞云:「安陸有雲夢城,枝江亦有之。華容又有巴丘湖,俗云即古雲夢澤也。」 張楫云「在華容者,指此也。」 安陸又有雲夢縣,其名蓋取此。范溉市 在州城西四十里,濱漢江。晉鄭交甫南遊,過漢皋,遇二女佩兩珠。交甫與之言曰:「願請子之佩。」 二女解佩與交甫,懷去十步探之,亡矣。回視二女,亦失所在。
仰北樓 在州治北,景泰中建。
《煙霞樓 》樓為沔陽勝境,一望平湖萬頃。又有蓮碧亭、大蓮湖、小蓮湖,憑欄極目,應接不暇,其芳香馥郁之盛,甲于楚中。
望仙樓 在州城上,刺史鄭肇建。
仁風樓 在州子城上,舊名「漢江樓」 ,今更「東門樓」 為此名。
叫佛樓 「在報恩寺」 ,今廢。
漢津樓 在驛前。正德十二年,知州李濂建。寶香閣 在州治內。宋韓遹建,後為「湖山堂。」 雲章閣 在州學內。
萬壽閣 「在報恩寺內。」
五樂臺 在州古城東北,相傳楚王出獵之所。仙女臺 ,在州北四十里奠石湖側。即鄭交甫遇江妃二女解佩之所。
望沔臺 在州西南四十里。
清薰臺 在漢廣村。舊名「清軍。」
讀書堂 在州城北紫極觀,唐皮日休、陸龜蒙讀書於此。日休詩:「既見陸夫子,駑心卻伏廐。結彼世外交,遇之於邂逅。」
宣化堂 在州學,宋建,今廢。
迎恩亭 在州城東門外紅花堤上。宣德三年建。
延賓亭 在州東
綠波亭 在州城南。俱宋建。
《南亭 》在州南門外。又有「北亭」 ,在州之北。《西亭》,在羅城外。
湛虛亭 在蓮花池左,知州郭僑建,今廢。「民樂亭 」 即八角亭。
鑒心亭 在報恩寺內
「渙亭 」 即「湛虛」 故址,明時建奎壁樓於其上。「仁風塔 」 ,天啟中署事許惠一刱建,為一州風氣而設也,或云是一山根。
滌塵井 在元妙觀內,一曰「濯纓。」
景陵縣
風城 ,在五華山,古風國之故城,相傳「伏羲氏之後封於此」 ,有伏羲廟在山側。
雲杜城 ,在縣西北。本漢縣,屬江夏郡。梁於此。
置沔陽郡。城東南有鄖城故國。
古竟陵城 ,在縣西北三十里巾港河西。今在石河西,有城,相傳即古竟陵大城云。
雲夢城 ,在縣西,即古雲夢澤。
魯公城 在縣下白湖村。本土臺,名之曰「城。」 相傳魯肅屯兵於此。
笑城 在縣東六十里。相傳宋將畢再遇與金兵對壘,夜遁,惟懸羊擊鼓,金兵覺,欲追,再遇不及矣,為之大笑,故名。
霄城 《隋書》:竟陵舊曰霄城,隋置竟陵郡。蓋晉元康年,分江夏西部置竟陵郡,領霄城縣與竟陵縣。至西魏改竟陵曰霄城,併竟陵而入之。又《梁史》范雲「以佐命功,封霄城侯。」 則竟陵即古霄城,縣通稱也。
直陽市城 在縣東九十里。世傳為縣舊城,至今有城隍臺,不知何代所築。按:縣界有城隍臺,俗傳為直陽縣,與漢川、田二河接壤。
解元里 在城內十字街。萬曆間,知縣李濂為李登表建,倣古「冠蓋里」 之意。
孝子里 在南壇。嘉靖初,邑庠生唐寶事繼母以孝,因旌其里。
烏衣巷 在北城內。隆慶初,知縣方梁為謝廷敬表建,後更其題曰:「繡衣巷。」 巷後有陸舟亭。甘魚口 ,即《左傳》「次於魚陂。」 注云:「竟陵城北有甘魚陂。」
東莊 在東湖岸,祭酒魯鐸遺蹟也。土人稱為「蓮花莊。」
秫莊 朱泰寧所居也,在楊林河下流。種竹滿園,環池繞屋,嘉魚鮮筍,秫田畦菜,不待價而足。真珠坡 在縣西十里。土中有珠,俗傳昔有賈人販珠覆舟於此,頗著靈異,鄉人立祠祀之。坡側一名「覆舟岡。」
金雞塚 ,在縣西十里,高十餘丈。相傳嘗有金雞鬥其上。黃巢殘破郢、復二郡,欲發之,蛇蝎蜂蠆群起,傷人不可近,遂獲免。
融皋 ,在縣東七里。上有「青玉軒」 ,為胡公讀書處。
「寶林 」 ,邑人鍾快所居也,在五華山下。四壁自繪桐竹,案上惟《梵書》數種而巳。長齋繡佛,蕭然物外。
沖漠館 在南城內,邑中丞徐成位別業也。名人題詠極多。
文學泉 在縣西北隅。一名陸子井。陸又以文學稱,故又名文學泉。按:陸井湮沒已久,舊志謂在西禪寺,不得其實。嘉靖庚子,柯雙華令人持錐匝地,博求無蹤,因構陸子茶亭於西禪寺,並刊《茶經》,以寓思陸之意。嘉靖己未,知縣丘宜閱視城址,召民填築,掘得井於城西北隅二十餘步官池內。口徑七尺,深近百尺,中有斷碑廢柱,字刻「支公」 ,乃真陸井也。
萬人泉 在城南門東二十步,可飲萬人,故名。又曰「萬人井。」 今井已湮無考,惟有井口巷而已。洗墨池 在五華山臨津門伏羲祠旁。池上有青錢亭,唐李翱讀書之所。
己有園 邑,祭酒魯鐸別業也,中有「芳秀亭」 、大椿洞。
松石園 邑司徒陳所學別業也。邑人譚元春有《松石園歌》。
香稻園 邑,副使吳文企別業也,在北城外一里。
浮園 ,邑人吳驥所居也。荊西守《宿浮園》詩云:「竟陵花覆水,一艇汎滄浪。葭露思悠悠,伊人臥一方。雞聲月初上,出處互嗟傷。夜深忘醉醒,凜烈同寒霜。」
《煙海園 》,邑人鄒枚所構也。園居義河之南,與白鶴觀對峙。
境會亭 在縣東南。宋祥符中,掘土得一石,乃唐竇俠境會亭。今跡久廢。
䢵亭 《漢志》:「景陵有鄖鄉。」 《水經注》:「縣故有䢵亭。」 《左傳》所謂「若敖娶于䢵」 是也。夢野亭 在縣治東南隅,一目而盡夢之野,最為郡中勝處。宋景祐中,州守王琪建,有記。晏殊、宋祁、吳育、蘇伸、石延年皆有詩。張耒詩云:「高甍巨桷壓城闉,平視如將七澤吞。幾度春光招宋玉,碧闌干外獨消魂。」
陸舟亭 謝奇舉與弟謝慶舉所構也,在城北,上臨重湖。吳文企贈聯云:「快矣水天閴苑;居然陸地仙舟。」
《紅濕亭 》,邑解元譚元春自構也。
甌香亭 :邑給諫王鳴玉建也。
夢野臺 在縣治東南隅,高而且平,亭在臺上。
宋景祐中,復州刺史王琪建。古人謂「一目可盡雲夢野」 ,故名。
散花臺 在縣東南六里,廣百餘丈。相傳嘗有異花自天而下。
花臺 在縣北三十里。周圍五丈,高一丈二尺,不知何代所築。知縣姜綰有詩。
鼓角樓 「宋祥符中建」 ,今無考。
鴻軒 在景陵縣治北,宋張耒謫居日建。其側植薔薇,臨別題詩云:「單車又向黃州去,風月相望一嘆嗟。」 又云:「他年若問鴻軒人,堂下薔薇應解語。」 蓋嘗植此花於其處也。
隱秀軒 邑學憲鍾惺讀書處也。在皂市五華山伏羲祠下。其旁又構「懷歸堂」 ,與諸子弟嘯詠其中。
東禪、西禪寺 ,寺夾邑城,俱擁湖山之勝。湖中蓮花數千,真所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先師像 係吳道子筆,在學中。嘉靖壬寅,有兵巡使者柯行部至邑,馬伏地不行,柯以為其下必有異物,掘地得石碑,乃所刻先師道子像也。文雖稍剝蝕,而古意猶存。
荊門州
故安居縣 ,在州治東六十里《石碑》西,梁時立,隋改立昭丘縣,大業初又改為荊臺縣。
故編都縣 在東門外。北即長林地。有櫟林長坂,拱木修竹,隱天蔽日,「長林」 蓋取名於此。古綠麻縣城 ,在州東南一百二十里漢江上綠麻山邊。居誼所築,即今沙洋地。
基州章山縣 ,在州東一百二十里,唐建土城尚存。章山,即內方山。
李家市城 在治東南七十里,五代高氏築,址存。
宛城 ,在荊門州南六十里。舊《志》云:「魏立荊州里宛城」 ,即其地。
新城 ,在荊門城東南百二十里,宋呂文煥都統邊居誼築,基存。
荊臺城 ,在州東六十里。梁時置安居縣,隋改曰「昭丘」 ,又改曰「荊臺」 ,後省入當陽縣。
故荊門府 在當陽故城,《荊門縣》在州治東門外,故《長林縣》地。《荊門軍》先在長林,後移於當陽之方城,又移於古城。
昭君村 ,土人云在荊門州。故少陵詩云:「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自有村。」 蓋漢元帝以昭君配單于,臨行自為《怨詩》曰:「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于苞桑。養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升雲,上遊曲房。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抑沈,不得頡頏。雖得委食,心有徊徨。我獨伊何?來往疲常。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長。嗚乎哀哉!憂心惻傷。」 春申君故宅 ,在州東二百里,宅前有翰林港、讀書堂遺址。
子陵宅 在州北三十五里石板鋪。
子陵店 在州北二十五里,即今子陵鋪。「白社 」 ,在州南一百二十里。石隱士之居,以白茅為屋,因名。唐都官鄭谷常居於此。
宋兄弟「狀元」 坊 為孫何、孫僅立。其讀書處為「東山書院。」
古塔 在東山。隋智者所立,去州東南一里。其頂平夷,號曰太平頂。上有楚望亭,今廢。《記》曰:「立了東山塔,荊門生頭角。」 今名東堡山,又名文峰山。麓有二孫狀元書院舊址。宋孫何、孫僅相繼擢大魁。
掇刀石 在州城南二十里。關將軍嘗息兵掇刀於石,其石巑岏碧色,痕跡儼然。後人建廟於此。孔克學詩云:「赤兔生花汗血毛,戰餘松下解征袍。將軍一笑風雲散,曾借巉巖寄寶刀。」 羽聞白衣渡江之變,方作書入川請援,而江陵巳破,遂潑硯池之水。至今十里之內,土為盡黑,一尺之下,則又白矣。後廟燬,荊鎮鄭總兵重修。帝致夢於鄭曰:「余廟賴爾重修,可將余自題對聯鐫於上。」 蓋知羽惓惓此土也。
衛公賦詩石 在州城西。唐李德裕節度荊南,賦詩刻石。
磨劍石 在州西北九十里望鄉村。有「秦王磨劍石」 ,多礪痕。
仲宣樓 州即當陽縣城樓。漢王粲仲宣登樓作賦,有曰:「倚曲沮,挾清漳。」 今當陽正在沮、漳之間。唐杜甫詩:「春風回首仲宣樓。」 指此。今府城東南隅亦有仲宣樓,乃五代時高季興所建望沙樓,宋陳堯咨更此名。
《船亭 與惠泉亭》相近,架於泉上,環以榆柳桃
杏恍若泛舟水中
漱玉亭 在惠泉旁。有寒亭、信美亭,唐沈子言、李文饒為之題詠。
噴玉亭 在蒙泉西。宋觀察張垓行部至州,嘆賞其景,徙巨石中流,助泉激射如噴玉,故名。「講經臺 」 在象山陸九淵講習處,後建「象山書院。」
桃花臺 ,在藻里。高二丈。傳為吳王棲嬪妃之所。值天雨久陰時,土人間聞有絲竹聲。
澄源閣 「在蒙泉側」 ,唐建。
洗心堂 在蒙泉北,即舊「皇華館。」 宋紹興中,王嗣建。
讀書堂 在州東山下。宋孫何與弟僅讀書之所,後相繼擢大魁。政和間,朱震與弟巽亦讀書於此。
古樂鄉 ,在荊門,晉安帝時置,在舊長林縣界。石牛寺 在長二里。寺前有大石牛一、小石牛五,其外見者僅脊與尾,全形皆覆土中。相傳初造寺時,惟大石牛一,後因年久得氣,遂夜盜食於鄰人田間,為主者逐至寺前,執鎗刺牛背,牛遂匿形於土中,其脊與尾則匿之未盡者。天明掘之不得。至今鎗窟猶見小石牛五,皆土中繼起者,與大牛不爽毫釐。里中競傳為大牛所誕生者。
羊角寺 春秋時,羊角哀、左伯桃同見楚王經過此地,寒甚,度不得俱全,伯桃乃併衣與角哀,而自入樹洞死。後角哀貴,返此地,夢伯桃語之曰:「上帝重我義氣,命我為此方社神,而舊神相抗,我不能勝。」 角哀遂自經而死。後伯桃、角哀於此,往往有禱輒應。土人立祠祀之,遂以為寺,今廢。
聖景山 在州西北三十里。上祀真武。相傳酒肉不得上山。崇禎間,有少年十數輩不信此言,攜酒登山入廟。至夕殿門緊閉,忽火光滿室,霹靂震天,眾人火爍幾死,沖開數椽而出,衣帽竟碎,拋於十里之外。
當陽縣
荊臺縣故城 在縣東六十里,今有荊臺鄉。古權國城 在內方山東南,與那口城皆本縣之故土。
那口城 ,在權國城東。
驢城 在縣東南五十餘里,夾沮、漳二水之間。麥城 ,在縣東南五十里,亦夾沮、漳二水間。相傳楚昭王所築。關羽為呂蒙所襲,自知孤窮,乃走麥城,即此。
磨城 在縣東四十里,與驢城對。《荊州記》:「麥城東有驢城,沮水西有磨城。伍子胥造此二城,以攻麥城。諺云:『東驢西磨麥自破』。」
糜城 ,在縣東南六十里。地名「八渠。」 或云三國時糜芳所築。
万城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本名「方城。」 嚮傳唐郭子儀築,又傳高氏所築。宋末,荊湖制置使趙方嘗立荊門東西山堡,因繕此城。子葵復鎮荊湖,避父諱,改今名。
東城 在縣東一百四十里,今州城即縣東之故城。《水經注》:「五代高氏曾移荊門軍於古城」 ,元至元間,亦移荊門府於古城,皆指此。
故荊門軍 高季昌僭稱南平王,改縣為軍,治方城,又徙於古城。按季昌嘗於當陽、荊門之內設貢院。宋紹興間,復試生於此。知荊門軍吳興葉箋于城西北隅得武庫地,撤而新之,為屋七十四間,規制甲于他郡。今練樹店「下高廟」 ,則季昌廟也。
洗耳溪 ,在許由山下。相傳許由隱此,泉流四時不涸。
三家市 即古「三戶津」 ,在縣東柘林灘。
太子岡 在縣北四里。元文宗為太子時駐蹕所也。百官進食不受,唯啜一茶。
三公臺 在城西南。明萬曆間,中丞趙賢守《藩王》。巡、臬、鄧、林、喬三公問俗登此,因名「壽亭。侯印。」 紹興中,漁者獲之洞庭,納長沙庫中,時有光焰異常,送玉泉山公廟。淳熙四年冬,本庵真慈欲獻於東宮,是夕光發於函,輝燭楹廡。其印徑二寸鈕,四面連環,上以一大環總之,失去不存。
聖水寺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寺前有石洞,名「聖母。」 歲旱,居民取水祈雨,多應。唐德宗為道明禪師建,寺久廢。明永樂間,僧妙道復興立於絕巘。俯顧四圍,峰巒獻秀,殆幽勝處也。
玉泉寺 ,在縣西五十里天台《智者入定關》,將役鬼工,蓋造七日而成。隋煬帝朝,詔頒玉泉寺。
額。其夾道「萬松」 ,皆唐貞觀中僧法瑱所植。龍泉寺 ,在縣北一十五里。晉孝武時遠公法師開建。元皇慶元年惠燈和尚重建。有胡文定公祠在潭北。
乳窟 在玉泉寺中。有白蝙蝠,大如鴉,棲則倒懸飲乳水。李青蓮有記。
龍女祠 在雲夢山。昔法琳大師于此誦經,見一女日來獻食,師詰之曰:「汝何氏?」 對曰:「我婆伽龍女也。居岷峨,聞師誦經功大,特來供獻。」 師曰:「巖泉聒我。」 女曰:「易為耳。」 遂辭去。忽一日,水從巖下流,三里外方有聲。後人建祠,歲旱祈雨有應。長坂 ,在縣北六十里。曹操追昭烈至當陽長坂,張飛據水斷橋,即此。唐國師《玉泉》寺《大通禪師碑 》,在縣內,張說譔,侍郎盧藏用八分書,甚古,碑尚存。僧正誨詩云:「斷碑有字埋荒草,廢塔無名起暮煙。」
「鐵鼎 」 ,在玉泉寺,形制奇古,在大雄寶殿前,隋大業十一年鑄,重三千觔。
「鐵塔 」 ,在玉泉寺,高五丈餘,宋嘉祐六年鑄,重十萬餘觔。
觀音遺像碑 :在鐵塔左,高七尺有奇,吳道子真筆。傳云「大士脫化真像,後以碑穢於道,旁徙大殿前覆以亭。」
仙人掌茶 ,出玉泉山巔。羅生枝葉如碧玉,其狀如掌,清香異他茗。此蓋發乎中孚禪子及青蓮居士李白也。
梳粧樓 ,宋章獻明肅皇后梳粧處也。后本成都之華陽人,家以播鞀為業。隨父龔美遊汴,過荊門,止玉泉。慕容禪師夜夢金剛報云:「明日女中天子過此。」 因厚遇之,贈以金。真宗尚為壽王,居潛邸,知客張耆引后見王,王悅,遂納之。無何,壽王即位,自貴妃冊為后。天禧末,慕容已往長盧,后白于帝,召之不至,曰:「玉泉無」 僧堂,長盧無山門。詔建二寺門堂,兼賜龍眉龍角。黎巽《詠梳妝樓》詩云:「畫樓不可見,寥落秋草荒。鏡作空山月,無人更理妝。」
《唐賢詩碣 》,張九齡常建,李白、孟浩然、周樸、白居易,僧齊己題詠,宋張田序,張仲回篆。碑額尚鮮潔。
劉綱夫婦昇仙處 ,在當陽紫蓋山上,有五帝仙祠。
五鳳堆 ,在縣南。相傳漢時有八龍五鳳遊此,故名。亦呼「五鳳州。」
陵墓附
编辑本府。〈鍾祥縣附郭。〉
楚平王墓 ,在郡城外二十里花林園路側。楚昭王墓 ,在縣南八十里沮水西潭方堰,所謂「昭丘」 是也。
孫叔敖墓 在石板灘,又傳在樠木山側。樊妃塚 在府城西,松柏夾道。妃,春秋楚夫人也,沒葬此。唐張九齡詩:「楚子初逞志,樊妃嘗獻箴。能令更擇士,非復罷從禽。舊國皆湮滅,先王亦莫尋惟傳賢媛隴,能結後人心。」 昔楚莊好獵,妃諫不止,乃不食禽獸之肉。王感之,勤于政事。大王塚 在縣西五里,即關將軍葬處。昔將軍為呂蒙所襲,西保麥城,使人誘而獲之,歿於覆舟山,葬此
馬超墓 相傳其墓有三,一在東門外聚奎井之旁。崇禎初,里人掘井,得髑髏如斗大,疑即超首也。或云在泰山廟旁,又云在教場關外。蘇侍郎墓 在太陽山。宋人相傳「奉命重修太陽寺」 ,卒葬於此。
安陸侯吳復墓 在元廟觀左。
郢靖王墓 在縣東二十里寶雞山。明太祖第二十三子。洪武二十四年,冊封為郢王。永樂十年薨,諡曰「靖。」 舊有殿垣,今廢。
梁莊王墓 在縣東南三十里瑜靈山。明仁宗第九子。永樂二十二年,冊封為梁王。正統六年薨,諡曰「莊。」 舊有殿垣,今廢。
岳懷王墓 ,在縣東南二十里清平山。明興王長子。生五日而薨,諡曰「懷。」
崇寧、善化二公主墓 一在城東雙橋,一在丘公壋。崇寧長公主,興王第一女。善化公主,興王第二女。舊有祠宇碑亭,今廢。
興獻遺陵 在本縣松林山之原。世宗即位,封松林山為「德純山」 ,定曰「顯陵」 ,距縣城十里許。舊有宮殿及司香火太監,今俱廢。
徐明善墓 在縣城東七里灣。原籍邵陽人,知鈞州,致仕過郢,貧不能歸,卒葬於此。
太僕寺卿歐陽東鳳墓 在「黃漢垸。」
通政司劉道隆墓 在荷湖垸。
副使歐陽柏墓 在朱家嶺。
刑部員外朱宗望墓 在《義豐垸》。
京山縣
楚王墓 ,在縣北八十里。春秋時葬有大墓數十,莫詳其名。
蕭天子墓 在本縣南五十里五泉曠野中。宋建炎間,有寇伐之,忽有黑蜂大如鳥,紛然四出。又有大蛇橫墓,寇懼而止。按齊、梁諸帝陵墓俱在江東。梁元帝都江陵,其後為西魏所執,遇害。唐初蕭銑稱帝,亦於江陵。李孝恭破降,銑至長安不屈,見法,并不應有墓於此,不知何王,恐訛傳也。
許相公墓 ,即唐人許仲也,去城西五十里。唐時捐地與獨孤標卓庵僧者。建炎間,有寇伐之,得黃金燈架、溫玉銚及他物甚多。
市買娘子墓 ,在本縣東北六十里。昔富水市有女子,每至日暮,挈筥市魚肉,人疑之,躡其跡,但見冉冉入墓中,明日復來,眾問之,不應,自是不復出。又其墓北有一高塚,上有大金牡丹,遇陰雨,人多見之,疑即其穴。建炎中,有寇伐之,中有花磚壘壁,可容十人,所得剪刀之屬甚多。墓極高,居民每遇大水,皆遷寄其上。
楊仙墓 在本縣辦頓市。《宋志》:「宣政間,楊道人葬處,後建塔於墓。」 事見《列仙傳》。
《新羅》太子墓 ,在縣東北七十里。墓甚高大。相傳《新羅》國太子慕禪教,隨其國僧入中國,居芭蕉寺,卒葬此。
鄭獬墓 在本縣東北九十里楊家河畔。獬宇毅夫,安州安陸人。少負俊才,流輩莫敢望。「登進士,當神宗時,拜翰林學士。為王安石所惡,出為侍讀學士、知杭州。未幾,徙青州。不肯散青苗錢,引疾祈閒,卒年五十一。家貧子弱,槁殯僧屋十餘年。滕甫為安州,始克葬。」 按:鍾祥亦有獬墓,蓋楊家河與安陸接壤故耳。
元德安路總管王公墓 ,在縣東六十里馬耳山黃茅林,與下官廳相接,環亙十餘里,為王氏族居。每子孫登第,則虹見陂塘,五色照耀水上。又有瑞麥,一莖兩穗者。有瑞蓮,一幹雙蔕者。有荷葉,無種而生。靈芝產於墓前者,俱為「科名之兆焉。」
聶廉訪墓 ,在縣南三十里大石山。至正元年正月葬,有《墓志銘》,今失。
唐奉先墓 在縣西龍尾山。
齊河丞鄭德旻墓 在縣南四十里韓波嶺外瓦廟東,今傳官人墳。
張倫墓 在縣西南山三十里廟岡坡。廬陵劉達己《銘》,孫從道附永豐羅真《銘》。
萬安墓 ,在縣北五十里黑虎廟山。
嚴誠墓 在縣南九十里南河洲。
黎永明墓 在縣西七十里紅花峪白雲窩。國子祭酒魯鐸銘子奭諭葬附。
王希旦墓 在本縣禪房山。戶部主事張翊為之銘。
袁佐墓 ,在縣東北四十里界山。
鄒傑墓 ,在縣南九十里大脊山。
胡偉墓 ,在縣西五十里官橋山。
王喬墓 ,在縣南十里天坡山。
張椿墓 ,在縣西五十里。
張表墓 在本縣鴨嘴山。
郝承健墓 在本縣南七十里大石山嶺之西畈。
李維楨墓 在本縣韓家港,諭葬。
劉侃墓 在本縣獨里沖。
郝敬墓 ,在本縣西二十里,青龍河東,花苑臺西。
潛江縣
都指揮僉事余陵墓 在本縣荷湖垸,明洪武八年敕葬。
指揮僉事余威墓 在本縣策口,明洪武十四年敕葬。
指揮鄭忠墓 亦在本縣策口,明洪武十五年敕葬。
按察使李忠信墓 在縣西門外。
主簿任初灝墓 在縣南門外。
御史任初珍墓 在本縣南門內濱蒿陂湖之原。
都御史張師載墓 在縣西北巴家洲。
御史嚴賓墓 在縣西門外。子孫式微,墓亦湮沒於荒煙矣。
吏部郎中歐陽蒸墓 在《黃漢垸》永興鋪。「徵君張承宇墓 ,在道仁垸。」
沔陽州
鍾繇墓 在本州鴨兒垸。崇禎末,土人犁地得穴,漸深入。有碑,鑴「漢鍾繇墓」 四字,旁注「漢鍾繇自書。」 尋復之。今猶識其處。
陳友諒祖墓 在本州掘斷山黃蓬東北。諒祖千一,本姓謝,贅於陳,遂從其姓。
布政虞信墓 ,在沔陽江北。
郎中歐陽謙墓 在州中蒿嶺。
郎中邵暹墓 在本州漢廣門內。
尚書傅頤墓 在本州相見灣。
副使陳柏墓 在州江北蘇阡。
「京兆陳文燭」 墓 ,在石家垸。
費得智墓 ,在營坊垸。
庶常費尚伊墓 在州麻港。
知縣劉承謨墓 在州城外。
都護高本墓 在州北石垸。
知府陳勛墓 在沔陽江北。
知府劉鈺墓 在州浮圖垸。
知府董旭墓 在本州境內。
祭酒童承敘墓 在本州漢廣門外。
副使吳欽墓 在岳廟
景陵縣
古疑塚 在縣東北。有八十塚,在諸流村,地名「長河」 ,接應城界,乃「古疑塚」 也。
銅塚 在縣東漢川界,亦古「疑塚。」
三烈墓 在景陵。儒學訓導任高妻李氏并二女被盜劫不受辱,相率沈江,葬於此,建祠,春秋祭祀。
運使李慶墓 在縣北諸葛嶺,布政使何喬新銘。
祭酒魯鐸墓 在縣東四十里,地名「正林。」 中憲徐麟墓 在縣東段家嘴。
「中丞徐」 成位墓 在段家嘴,依父墓之旁。少保周嘉謨墓 在縣東七十里松石湖。司徒陳學所墓 在松石湖。
學憲鍾惺墓 在縣笑城南魯家畈。
解元譚元春墓 在白竹臺祖塋側,旁有坊金閣,公發解捐建於此。
荊門州
羊角哀墓 在州西南九十里。左伯桃墓亦在焉。昔羊角哀與伯桃為友,聞楚平王賢而歸之,道遇雪,度不能俱生,乃并衣與角哀,伯桃入樹死。角哀至楚為上大夫,王以伯桃賢,備禮葬之。角哀不忍己榮自盡,因附葬。
白公墓 在州南九十里。相傳為「楚公子白勝墓。」
春申君墓 ,在州西南九十里西藻湖東。嘗於晴空無纖翳時,西山煙嵐縷縷,不散如雲。對岸有塚,名大塚頭,離墓約十里許,兩相對峙。漢婁扈將軍之墓 ,去州治三里,耕者於墓旁間獲金銀等器,且傳有神牛時出沒墓側。沈約墓 在州西,其墓下有銘曰:「時日不利,不能歸咸陽葬。」
「《尉遲》墓 」 ,在州治南三十里,遺址尚存。
當陽縣
楚三王墓 在本縣湮沈湖側。今兩河口柏木港、花梨園諸處,皆傳有華表出地尺餘。崇禎元年,土橋寺耕夫偶啟一壙,見墓門扃閉云。又近紫蓋山,有高氏暗塚七。
荊王墓 在本縣黃泥岡。按漢、唐、宋封荊王者三,而漢荊王賈實居淮東,宋荊王未嘗之國,惟唐荊王元景貞觀十年徙封荊,尋為荊州都督,有惠政,後以罪誅,此或其墓也。
關壯繆墓 在縣西五里,地名「章鄉。」 明成化三年,知縣黃恕奏請,春秋祀之。
胡光祿墓 在縣北二十里苦竹溪。胡文定公父名淵,字澤之。文定為蔡京所惡,退居漳濱,迎父就養,卒葬於此。
胡文定公墓 在縣北十五里龍泉上。明成化三年,知縣黃恕奏請春秋祀之。墓祠即公舊居。後為書院,環墓,古松合抱者,尚存四十三株。幹廉使墓 ,在縣西十五里。題云「山南江北道肅政廉訪使幹公之墓。」
聶炳墓 在本縣玉泉東。元至正間,炳與紅巾賊力戰,死於黃沙鋪,葬焉。。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