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一百九十八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九十八卷目錄
荊州府部藝文二
荊州方輿書 明雷思霈
職方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八卷
荊州府部藝文二
编辑《荊州方輿書》明·雷思霈
编辑
《山海經》曰:「景山東北百里曰荊山,荊及衡陽維荊州。」 蓋即荊山之稱,而荊州名矣。荊州諸山水,皆出自嶓 冢、岷山。禹平水土,嶓冢導漢,過三澨,至於大別;岷山 導江,過九江,至於東陵。江漢朝宗於海,「沱潛既導,雲 土夢作乂。」下逮《周官職方氏》,辨九州之國,正南曰荊 州,藪曰雲夢,川曰江漢,而荊州之山水,始可考而原 也。至漢武侯稱「荊州,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利盡南海, 北據漢沔」,蓋用武之國云。而祝融降生於江水,孟凃 司神於巴人,藩屏提封於丹陽,羽獵奓言於雲夢,非 獨其形勢勝也,抑亦神明之奧區矣。荊州轄州二,縣 十一,附郭為江陵。蓋自荊山逶迤而南,曰紀山。紀山 去城四十里,為荊南之紀,上有龍湫「而雩雨焉。」紀山 之東南二十里,曰龍山,山蜿蜒,猶遊龍高嶺二道,西 北而來。其支為白馬山,為蛇山,為雞山,為摩旗塚,為 龜塚,東至於大暉山,又東盡於落帽臺,晉桓溫參軍 孟嘉九日登龍山落帽處也。臺畔有龍王宮,總之皆 龍山也。龍山西北隅曰擲甲山,漢關公棄甲於此,故 名。今有關廟,在城東五里,曰岳山。又東三十里曰諸 倪岡,五代高季興賜將軍倪福可田,後子孫家焉。城 東南十五里鎮流砥在沙市,澉激江聲,一名象鼻嘴, 今已淤矣。江水自枝江內沮沱水會於逍遙湖,過虎 渡口,逕干龍洲,洲周三十里,晉李衡隱居,種橘柚於 此。洲東有寵洲,二淵之間多魚,漁者投罟歷網,往往 斷絕。有潛客泳而視之,見水下有石牛,嘗為罾害,漁 者莫不擊浪浮舟,鼓枻而去矣。其下謂之邴里洲,洲 有高沙湖,齊聘士文範家於此。湖東北有小水通江, 名曰曾口。江水又出李家埠,石馬頭,遶天鵝洲。石馬 頭疑即馬頭,昔陸抗屯此與羊祜對壘。江水又經御 路口,東播於沙市津。巷口即古江津口。《家語》曰:「江水 至江津北,非方舟避風不可涉也。」又東出柳林黃潭 堤,過油河口郝穴,又過獐浦穴,過文村,達於荊江。過 魯洑口,與夏水合流。江水枝流,又由逍遙湖分入梅 槐港,達祕師橋,過石斗門,直過太暉觀,至於城西之 隍。又由虎渡口過張稍尾,逾虎第,會為石林白沙湖。 而沱湖由郝穴口北分為倚北湖,南分為倚南湖。而 西北又有赤湖,上承龍陂、陽水。龍陂古天井水也,廣 圓二百步。龍陂北有楚莊王釣臺,高二丈,南北六丈, 東西九丈。又逕郢城南,東北流謂之「楊水。」又東北路 湖水注之。湖在大港北,港南曰中湖,南堤下曰昏官 湖,三湖合為一水。楊水又東北流,得東赤湖水口,湖 周五十里,城下陂池,皆來會同。而楊水又北逕竟陵, 西北注於沔。今龍陂水過岳山入草巿東流。晉建武 中,所鑿漕河道,自羅堰口入大漕河,由里杜穴達沔 水口,直過襄陽,即今草市河也。又東北為三海水,陸 抗所築,高保融名為「北海。」紹興間,李師夔櫃上下海, 劉甲再築上、下中三海,吳獵修築之,孟珙又再築之, 引沮水及諸湖水注之。三海綿亙數百里,遂為江陵 天險。又為八櫃,蓄泄水勢,稱三海之險。三海又名「海 子」,其水出蛟尾,與漕水合流,入於三湖,又入於廖臺 湖,而草市之漕水間亦泝流達於白雲橋,環城池遂 北接龍陂矣。蓋荊州江陵視紀山若扆,而城負之,江、 漢、沮、漳前後縈流若帶,其地蟺「曼靡陁,四周如砥,即 紀山諸嶺,高不過尋丈而墳起者也。且以東南傾,故 多垣金堤耳。然而江陵故郢郡,古句亶王國,𨓏𨓏多 古跡。郡西有鍾離山石穴,有廩君土舟。今城漢關公 所築基也。城以內西有高季興子城,今湘王城西南 有羅含、庾信宅,又有含熙春臺,今併為承天寺。君章 階下,倏生叢蘭」,至今蘭若猶稱叢蘭也。含又有澡新 臺,今為城隍之祠。而西濯纓臺,則唐段文昌過江陵 一大第,醉枕流渠濯纓足,曰:「我為江陵節度使,必買 此宅。」後果然,為築濯纓臺也。西南則絳帳臺,漢馬融 教授諸生處也。城以外北十里為紀南城,城西南有 赤坂岡,岡下有瀆水,東北流入城,名曰子胥瀆,蓋吳 師入郢所開。又東北三里為郢城,子囊遺言所築城 也。昭王十年,吳通漳水灌紀,南入赤湖,進灌郢城,則 郢與紀南蓋二城云。郢城門曰修門,曰龍門,曰兩東 門,皆《離騷》所稱也。南門有息壤祠。《山海經》:「鯀竊帝之 息壤,以湮洪水。」《溟洪記》云:「江陵有息壤。」唐元和中,裴 宇牧荊州,陰雨彌旬不止,羽士歐陽獻謂宇曰:「若作一石室瘞之,雨即止。」宇驚曰:「前日棄藩籬下者是也。」 乃從獻言,雨即止。後人掘地得石,其狀與江陵城同, 徑六尺八寸,徙棄之。是歲雨不止,埋此乃止。蘇軾《序》 云:「今江陵南門外有石,狀若宇,陷於地中而猶見其 脊,旁有《石記》云:『不可犯,畚插所及,輒復如故,以致雷 雨。歲大旱,屢發有應』。」後失其處。萬曆壬午,新築南門 外,乃得之,輒瘞以土而祠其上。東南有渚宮,楚頃襄 王之離宮而宋玉之故宅也。梁元帝即位,楚宮即此。 後高從誨鑿城西南隅為池亭,亦曰「渚宮。」渚宮之側 有隺澤,晉羊祜鎮荊州時,多取教舞,以娛賓客。城南 有五色潭,水氣常浮五色,下有九鐵牛三鑊,鎮遏水 災。城東一里有畫扇峰,十里有魯宗壘、司馬休之壘, 五里有庾信臺,東六十里有畢漸臺,東南五里有雍 臺。又五里為沙市城。宋趙雄知江陵,以為險可恃,築 此自固。元末偽漢將姜玨增築之,今尚遺其基也。沙 市有忠臣里,有孝子巷,其北有天井淵、椒茨淵、娥眉 洲。而郡境以荊州濟江,西岸有地肺,洪潦常浮,不沒 若肺,故地名肺也。泉凡一,曰感通泉,出泰山廟東,相 傳禱於神者矣。井凡四,曰八角井,在鎮流門內,井底 有海眼,潛與江通。曰澆花井,在章臺寺內,世傳楚靈 王所甃。曰高氏井,季興後庭之井也。宋兵至,高繼沖 覆輪其中,紿宮人乘此偕行而溺者甚眾。曰九陽井, 在草市景明觀,唐呂真人丹井也。穴凡有九,水口凡 十有三。在江陵者二:曰郝穴,曰獐捕穴。松滋則釆穴, 監利則赤剝,石首則楊林調弦、小岳、宋穴,潛江則里 社穴。九穴之口,合虎渡、油河、柳子、羅堰為十三口,皆 江陵諸水之為利害也。洲凡九十有九,西至上明,東 至江津。楚諺曰:「洲不百,故不出。王者一」洲自生時,宋 文帝龍飛江陵矣,其為市者五:曰草市,在新東門外; 曰沙市,城東南十里;曰石馬頭市,在城西南五里;曰 龍灣市,在城東南一百二十里;曰赤岸市,在城東一 百二十里。為街者十四,寨凡二:曰馬家寨,在城東南 六十里;曰岳山寨,在草市北渡一,曰虎渡,在龍洲南 關一曰東關,即草市。而江陵之編戶凡一百二十五 里。其所管轄,東西廣三百八十七里,南北袤二百九 十里,而幅員甲於他州縣矣。東南七十里而近為公 安。公安城西二十里為孫夫人所築。孱陵城北二十 五里為呂蒙城,西北二里許為劉備營,備領荊州牧, 屯營於此,即今油河口也。縣濱江,而城垣以長堤,城 去江七里許,今岸盡崩,江水決「堤,囓城下,城中皆堤 矣。」江水之流,繇虎渡口經縣之三穴橋,以入洞庭,又 油水從西北來,注於江,江水衍溢,入於油河,三十里 至三穴橋,又會虎渡水以入洞庭。近油河淤塞不與 江水合。又縣東一里又有石浦河,淺不堪運。正統知 縣俞雍築壩瀦水,以便民漕,而流達於洋港,可十里 許,近不復達城「流矣」,則皆以江水囓城堤為之障也。 公安卑下,若澤中焦,其戟地而立者,曰太歲山而已。 縣之東四十里有重白湖,逾數里有蒲家湖,西南七 十里有覃湖,西北十里有貴紀湖。縣北有萊公竹。昔 寇準歸葬西京,道出於此,人皆祭於路。折竹植地,掛 紙錢,逾月生筍。巿十:曰孱陵市,在大光村;曰郭道口 市,在茅穗村;曰孫黃市,在七里村;曰王家市,在牛頭 村;曰高家壋市,在灌洋村;曰竹家岡市,在瓜渚村;曰 橫堤市,在西辛村;曰毛市,在魯陂村;曰鄭公渡市,在 谷昇村;曰浮萍橋市,在茅穗村。鎮一曰斗斛鎮,在斗 湖街。凡七渡,凡十七:曰大江渡,曰芭芒渡,曰簡家渡, 曰孫家渡,曰大渡,曰蘇家渡,曰太歲渡,曰嚴灘渡,曰 辛家渡,曰霸城河渡,曰焦石溪渡,曰江管渡,曰流橋 渡,曰惠果渡,曰王家堰渡,曰新渡,曰尹家渡。其編戶 凡三十有五里。東西廣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一 十里,而輻員稍狹於江陵矣。東南北八十里為石首。 石首亦古華容地。石首者,石之首也。又縣北三里江 邊,有石孤立,名「石首山」,故縣名取此。縣治之東二里 曰龍蓋山,上有石湫,號曰「龍穴。」唐李衛公征蕭銑,取 道江陵,屯兵于此。南二里曰馬鞍山,吳陸遜解鞍處 也。稍西曰繡林山,蜀漢昭烈取孫夫人,此山下結繡 如林。西二里曰楚望山,一名望夫山,先主入蜀,孫夫 人鑿石登臺望之也。又西二里許曰八仙山,有仙人 之局在焉。縣東三十里曰獵賀山、小埏山逾此而三 十里,曰焦山,與東山控為華容界,焦公于此耀兵也。 縣之西七十里曰黃山,其下有玉井、石首之城。半乘 山而下枕江流,江水自公安北逕楊岐,過子夏口而 得龍山。昔禹南濟江,黃龍夾舟,舟人五色無主,禹笑 曰:「吾受命於天,竭力養民。生死命也,何憂龍哉。」於是 二龍弭鱗掉尾而去,故名龍穴也。由龍穴而逕石首 山,又逕楊子洲。洲在大江中,有蛟患。荊佽飛濟此,遇 兩蛟,斬之。是後罕有所患,而江之北遂逕劉郎浦矣。 水口凡九,大者曰楊林,曰調弦,曰小岳,曰柳子。柳子 通漢沔,曰斷岡。宋楊公所鑿套凡五:曰洪家套,縣東 二十里;曰陳壅套,縣東三十五里。曰白沙套,縣東四 十里曰沙套,縣西三十里曰官家套,縣西六十里。港凡四:曰焦山港,縣東六十里曰彭田港,獵河山下。曰 喪停港,縣西六十里。曰竹林港,亦縣西六十里。湖凡 十七:曰陳家湖,在縣北四十餘里;曰黃田湖,在縣南 十里;曰田坪址湖,在縣南四十里;曰萬乘湖,在縣東 四十里。相傳諸葛武侯屯兵於此也。曰披甲湖,至縣 東七十里,三國曹劉約戰處也。曰冷水湖,在縣九十 餘里。曰沙湖,在縣四十里。曰曹屯湖,曹操屯兵飲馬 處也。曰張屯湖,在縣西四十里,張飛屯兵處也。曰龍 城湖,在縣西四十里。曰鶴巢湖,在東南二里。曰平湖, 在縣東南十里。曰白泥湖,在縣東二十里。曰上津湖, 在縣東南四十里;曰澧田湖,在縣西四十五里;曰熟 田湖,在縣西南四十八里;曰栗田湖,在縣西南六十 里。灣凡六:曰潭子灣,在縣西二十五里;曰萬石灣,在 萬石堤下;曰瀦水灣,在縣東北九十里。井凡三:曰雲 井,曰「玉井」,在黃山謝公祠傍。相傳水與雲井通,旱禱 輒應。曰「廉泉井」,縣正街。其水瑩潔清冷,雖大旱亦不 涸焉。池一曰藕池,穴一曰宋家穴。臺三曰董王臺,董 允與諸葛亮駐兵處也;曰望夫臺,曰繫馬臺,漢昭烈 曾屯兵於此也。街凡二,俱縣治前。渡凡三:曰調弦渡, 在縣東六十里;曰金牛渡,在縣南七里;曰沙埠渡,在 縣西三里。而縣東之六十里有調弦亭,伯牙鼓琴處 也。楚望之上有錦幘亭,漢昭烈於此駐兵。又白楊鋪 北,昔有麒麟產此,人以為怪,撲而埋之,故名麒麟塚 焉。其編戶二十四里,東西廣三百八十里,南北袤一 百里,而幅員稍狹於公安矣。東二百里而遙為監利, 古華容地。晉太康五年立縣,土卑下濕,多陂池。西南 逕於雲杜,為雲夢之藪,复水出焉。水以夏流冬涸,故 名夏水。夏水自大江來,東流中夏下口,是夏水之首, 水之沱也。屈原所謂「過夏首而西泛」也。《春秋》吳伐楚, 至於夏汭,是夏之尾也。夏水東過古華容城,又東北 逕古城都王國,乃逕縣。東南流,由魯洑口過龐公渡, 又過小沙口,至柴林直步口,與漢水合。魯洑口,魯肅 援劉征曹時,於此屯兵,故名魯洑也。自龐公渡塞,而 夏水遂不與漢沔合流,既不合「禹道潛沱」之《經》義,而 又頻有決堤之患,且於縣形勢不便,徒以豪右貪兩 岸之利,而議者多道築耳。縣近百里皆原隰,可遠眺 者三山而巳。東百里而遙,曰白螺山,有石鏡焉,光可 以鑒。曰楊林山,其山多楊。曰獅子山,其上有軒轅井, 其下監利之舊城也。三山而外,則有仙人之三棋盤, 曹子建之倉庫垸,高季興所築之古堤垸,至今賴防 水患。又有珠臺,楚王遊之;荊臺,楚靈王築之章華臺, 屈原歌漁父之濯纓臺,申包胥之舊臺,南平王躍馬 之走馬岡,子胥所插之倒插槐,元御史薩德彌不根 而生之瑞竹。而所可志恠者,則木頭淵之木。其木修 數畝,大可蔽牛,橫亙堤下,不可數記。父老相傳言高 士綰所藏之木,居民有欲取者,皆夢神與語勿取狀, 詰朝往,見大蛇蟠木上矣,遂錯愕而止。車水灣之堤, 宋夏六月江水決堤,忽夜多恠風雨,雷電大作。旦有 司巡視,得雷車轂木,因依轂跡而成堤,是名車水灣。 又《容城記》曰:堤下有小兒浮出水上,自稱為「天神。」招 縣令與語,其說益迂誕不經矣。其水凡十:曰夏水,曰 魯洑江。曰大馬長川,在縣南一里,周環二百餘里。曰 臙脂河,在縣北七十餘里,偽漢陳友諒侍妾臙粉之 需,以此河漁利供之也。曰盛洪堰河,在縣北八十里。 曰龍潭河,在縣北九十里,有龍嘗起於潭也。曰分鹽 河,在縣七十里,荊水分流處也。曰三汊河,在縣東六 十里。曰新沖河,在縣西四十里,與江陵漕河相通。曰 林長河,在縣東北三十里,周迴縣治三百餘里,通舟 楫往來,而兩岸林木,最稱蓊蔚焉。湖凡十九:曰古江 湖,曰石頭湖,曰蓮花湖,曰花坵湖,曰周黎湖,曰爛泥 湖,曰臙脂湖,曰分鹽湖,曰小沙湖,俱在縣之北。曰白 艷湖,曰小叱湖,俱在縣之東。曰南江湖,曰蓮頭湖,曰 家錦湖,水紋若錦,曰乾港湖,曰朱義湖,俱在縣之西。 曰蔣師湖,曰東江湖,曰藤纏湖,俱在縣之南。水口凡 十一:北則浴牛口、新穴口、毛家口,東則錦水口、上洪 口、柳港口、蓼湖口,西則黃蓬口、黃穴口,南則尺入流 水口、舊江口。淵凡二:曰木頭淵,在縣北七十里,中有 水,編次若簰,曰龍淵,在縣東三里,外障古堤,泉旱不 竭,相傳曰「嘗有蛟龍出沒。」灣凡三,曰車水灣,曰瓦子 灣,曰槎子灣。穴凡二,曰侯家穴,曰魯師穴。套凡一,曰 馬公套。洲凡一,曰兔兒洲。港一曰曹鞭港,在縣東二 里,魏曹操行軍至此擲鞭處也。池凡五,曰白水池,曰 小山池,曰瑞蓮池。在學宮內。永樂間產並蔕蓮,明年 裴綸及第。曰「孟家池」,在縣東一里,產千葉蓮。曰「許家 池」,在縣東南百里,其廣如湖,民漁其中焉。井凡七:曰 「軒轅井」,在獅子廟上,黃帝南巡煉丹之所也。曰「縣市 井」,深丈餘,味極甘美。曰「八角井,曰衙內井,曰縣廳前 井,曰十字街井,曰侍郎井。」市凡十三,曰「分鹽市,曰新 沖市,曰窯圻市,曰灌子市,曰戴子市,曰螺子市,曰瓦 子灣市,曰裴家市,曰朱家河市,曰雞鳴渡市,曰文家 市,曰三汊河市,曰季家埠。市街凡二,渡凡四,曰龐公渡,曰雞鳴渡,曰石家渡,曰馬公渡。」其編戶凡四十一 里,東西廣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袤三百二十五里,而 幅員稍廣于石首矣。西南北二十里為松滋,古《鳩茲》 地也。樂鄉城在其東,吳陸抗與羊祜對壘處。上明城 在其北,晉荊州刺史桓沖所築。諸葛城在其西,諸葛 征南時所築。鄖城在其東南,楚昭王鄖公所築。南極 亭在縣之北三十里。正德中,寺僧掘地得碑,漫滅不 可讀。山曰「九岡」,去縣九十里。南五十里有山,高昂如 虎頭,名曰「虎山。」南八十里有山,似縮頸睡鶴,戢其左 翼,舒其右翼,名曰鶴山。南八十里有金羊山,相傳有 人掘塘得石羊,其色如金,故名。逾北十里,有山似鳳, 曰鳳凰山。又逾數里,曰文公山,朱晦翁曾講學於此。 又逾十里,有高峰山,峰上二池,常有遊魚出見,黑虎 馴遶,唐慧禪師修行處也。又逾數里,曰雲臺山,秀拔 常興雲霧,禱雨者以為驗。諺云「臺上雲插天,三日雨 漫漫」是也。東三十里曰龜山,山似三龜相逐。臺盡處 有一池,旁有石洞,名靈龜洞。又逾數里曰竺園山。隋 開皇間,西方僧過此,指此山曰:「似吾舍衛國竺園山 也。」峰曰秀峰,四峕常蔥鬱。又有雙劍峰,上有丹臺,唐 呂真人之所憩也。崖曰射垛崖,漢昭烈入蜀,以是崖 為垛,用矢射之。又有阿彌崖,昔有僧於崖上禮佛,遂 化去也。水曰「岷江」,江至此播為三江,過三十里而復 合為一,達江陵入大江也。溪凡四:曰學前溪,自城南 流水入學宮,東入大江。曰潘家溪,去縣五里。曰清幽 溪,自添平麻寮來,一分至孫黃渡入江,一分至虎渡 口入江。泉凡三:曰石泉,曰六眼泉,曰竹泉。在南九十 里。宋政和初,有僧浚井得竹筆,後黃庭堅謫黔過之, 視筆曰:「此吾過峽中蝦蟆碚所墜也。」後其筆忽成竹, 固知此泉與蝦蟆水通云。洞凡三:曰仙女洞,在縣南 九十里,有門九重,一竅深遠。曰新勝洞,在縣南四十 里,洞門屹立,水色澄清。曰靈龜洞,其深不可測,而旱 禱即應,則三洞等耳。嶺凡二,曰走馬嶺,曰馬鬃嶺。一 以形名,一以漢昭烈曾馳馬於此也。坡一曰鹿頸坡, 在縣東三十里,兩崖削壁。河一曰黑淘河,在縣南三 十里,宋黃山谷洗筆處。湖凡二,曰丘家湖,在縣東三 十里。曰張白湖,在縣南七十里。潭凡二,曰龍潭,在縣 東十里,有龍潛於此。曰余家潭,在縣東二十里。洲凡 二,曰上菜洲,在縣北三里;曰裹河洲,在縣東南九十 里。池凡二:曰天鵝池,今沒於大江。曰蓮花池。阬一曰 沱老阬,在縣東六里,即《禹貢》所謂「沱潛既道」也。口一 曰讓口。井凡二,曰麻山井,在縣西南十五里;曰義井, 在縣西南五十里。昔僧人悟真淘浚,以濟往來之人。 市凡五:曰朱家埠市,曰採穴市,曰涴市,曰倉頭市,曰 大橋市。街凡四。渡凡二:曰松滋渡,曰虞氏渡。世傳虞 舜巡南過此,故名。寨一曰西平寨,昔人屯兵之所也。 其編戶二十四里。東西廣一百一十八里,南北袤一 百三十里,而幅員又狹於監利矣。西北八十里為枝 江,古羅國地也。江沱枝分,東入大江,故以枝江為稱。 《禹貢》「東別為沱」是已。又有白水,自容美出縣境東南, 北與沱水會。沱水又與沮口水合流於江。江中有洲 十二,曰蘆洲,在縣南七里。「蘆之下曰澌洲,寬五十里。 澌之南曰洋洲,其上白華洲。縣東二十里曰浰洲,約 寬十里,民耕其上。浰之下曰漷洲,漷洲下曰關洲,約 寬三十里,民居其上。縣東六十里曰灞洲」,曰洲。縣 南曰苦草洲,曰南渚洲。而北六十里曰百里洲,最為 大,是為枝江。舊城桑田甚夥,映江依洲,有縣人劉凝 之故宅。凝之慕東漢嚴子陵之為人,非力不食。後梁 陸法和有異術,亦隱居此洲。灘凡三:曰金沙灘,在洲 之北岸;曰罐子灘,在洲之南岸。冬水涸石出,有傾罐 聲。而堆烏灘則在縣之南岸矣,入蜀第一灘也。縣背 江而城,城之西南皆山也。南五里曰著紫山,漢昭烈 初入蜀,載景帝木主於此,息馬更衣而祀焉,因名紫 山。下有神井,行者不敢飲焉。西五里曰金紫山,在鴉 湖之側,日出湖光蕩暎,金紫可掬也。南二十里曰石 龍口山。西一里曰覆船山。西十里曰掛榜山。西南三 十里曰官木山。而大通寺之後又有金雞山。南二十 里而為天生堰,在官木山之巔,每雲霧必作雨,曰「雲 掩天生堰」,有雨即日見。又西南三十里而為羅老洞, 是雲霧之所出也,龍潛其中,歲旱禱洞下,即雷作,水 溢出洞口也。東南三里江涯,有石如筏浮水面,曰石 簰。逾七里有石峙江側,形如鼓,曰石鼓湖,凡三:曰老 鴉湖,在縣西一里;曰滄灘湖,在縣北百六十里;曰孫 家湖,在縣東七十里。溪凡五:曰渃溪,在縣東三十里; 曰花溪,在縣西南十里;曰洋溪,在縣南;曰三郎溪,在 縣南三里;曰滄茫溪,在縣東十五里。口一曰董塘口, 在縣東六十里,四方商賈於此貿易焉。池二:曰蓮花 池,產白蓮,則兆豐年;曰飲馬池,昭烈飲馬處也。泉一 曰「石筍泉。」井四:曰大通井,可療疫病。曰「神井」,在著紫 山下,有乘騎者至此汲水飲馬,人止之不從,馬立仆 焉。曰「鐵鎖井」,在縣西,曾有女見鐵,拽之不盡,尋不見。
曰儒井,在學內。臺二:曰庾臺,庾亮講經處也。曰「豐臺即鳳臺也。市凡四:曰東門市,曰北門市,曰沙沱市,曰洋溪市。鎮一曰水鎮街,一曰李公街,知縣李智所築 也。渡二:曰白水渡,曰北門古渡。其編戶凡八里,東西 廣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袤九十三里,而幅員視之松 滋僅三之一矣。又西二百八十里而近,為彝陵州。州 倚東山為屏,東山之首曰對馬山,漢關公與呂蒙對 馬此山中。東山綿亙數十里,中橫為路,滇、蜀之人東 北大道也。州吞三峽,而綰轂其口。城東南有二湖,東 有二公官池,可溉千畝。城西北隅有郭景純註《爾雅》。 臺東有洗墨池,為景純洗硯處。今其水尚黑。三峽千 里,日月蔽虧,波濤澎湃。至彝陵始劃然開豁,若披雲 霧睹青天也。行者至此,咸忻然相慶,舍險而易矣。歐 陽永叔為至喜亭記之。三峽之水,由歸州而下,逕獺 洞灘下使君灘。晉楊亮為益州刺史,於此覆舟,故名 使君灘也。又逕虎頭灘、鹿角灘,又過狼尾灘而歷人 灘,二灘相去二里。人灘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沒 冬出。其石嶔崟數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分 明鬚髮皆具,因名曰「人灘」也。又東為黃牛山灘,曰黃 牛灘。江中三石磥砢,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高崖間,有 石如人負力牽牛,人黑牛黃,成就分明。既人跡罕至, 莫得究焉。此崖既高,加江湍紆迴,雖途逕信宿,猶望 見之。故行者歌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 牛如故。」漢武侯於此立黃陵祠。洪武初,封為江石灘 之神。或曰:此神佐禹鑿三峽,至此而化為黃牛,其跡 存耳。今廟中有神龜,有金蓮花若三株樹,肸蠁所通, 行者無不羅拜而禱矣。黃牛而下為查波灘。宋寇準 謫巴東,舟經此灘,聞水中人語,出視,見一裸體者,為 之挽舟。準問之,曰:「我黃魔神也,公異日當大用,故為 公挽舟耳。但裸體不敢見。」準以綿袱投之,神即以袱 被體而去。又過為蝦蟆碚,其石如蝦蟆,大數丈,石上 出泉。陸羽稱為「天下第四水也。」黃庭堅云:「從舟中望 之,頤項口吻,酷似蝦蟆。」尋源泉入洞中,石氣清寒,流 泉出石骨,又似虯龍吼也。又過為黃金藏崖竇,中有 金簡玉字。宋陳膺得其一以歸,乃古《易》傳。但曰:《易》無 周字,與今《周易》絕異,豈古《連山》《歸藏》,膺幾於包山丈 人矣?獨其書今不傳耳。又過石鼻山,高五十餘仞,有 巨石橫六十餘丈,又名曰石牌。江水又東與下牢溪 水合。下牢溪有州舊城,或曰劉鋒城,三遊洞在焉。唐 白居易與其弟行簡、元稹同遊,勒石故名「三遊」也。其 洞由劉鋒城而上,削壁懸崖,僅五尺道,蛇行踵武數 十步始得洞。洞可畝許,中垂二柱,闖然若門。下臨幽 壑,溪水潺潺。遙望峽中,騰雲冠峰,高霞翼嶺,江聲雜 棹,歌響振林,亦一奇也。乃始得明峽,懸崖間有白石, 狀如日月。西陵峽即彝山也。袁崧曰:「自黃牛灘入西 陵界,至峽口一百許里,山水紆曲,而兩岸山水重嶂, 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絕壁或千許丈,其石采色形 容,多所像類,林木高茂略盡。冬春猿鳴,至青山山谷 傳響,泠泠不絕」,所謂三峽,此其一也。崧又言:常聞峽 中水疾,書記及古傳,悉以臨懼相戒,曾無稱有山水 之美也。及余來踐躋,此意既成,始信耳聞不如目見。 其纍崿秀峰,奇構異形,固難以辭敘。林木蕭森,離離 蔚蔚,乃在霞氣之表。仰矚俯映,彌習彌佳,流連信宿, 不覺忘返。身所履歷,未常有也。江水自西陵峽而歷 禹斷江,峽北有北谷村,兩山間有清深潭而不流。《耆 舊傳》言,昔是大江,及禹治水,此江小不足瀉水,禹更 開今峽口,水勢并衝,此江遂絕,於今謂之斷江也。江 出峽東流,逕漷洲,有水步闡故城、西陵督步騭故城。 孫皓鳳凰闡復為西陵督,據此城降晉,遣太傅羊祜 接援,未至,為陸抗所陷。又東即為陸抗城,今名西塞 洲。北有赤溪水出焉,西北有浣紗水出焉。夏月水泛, 其水有紋如浣紗然。所謂浣紗女事,綜其實不然。子 胥出昭關,脫漁父難,乞食江上,遇浣紗女,正在今溧 陽,何渠得至彝陵?即始也。奔宋亦不得從郢中上至 彝陵也。西有姜詩溪水出焉,東流注於江漢,上為漢 姜詩祠。詩避亂徙居此山,事母至孝,所謂「泉出江水, 水躍雙鯉」者也。今其井具在,水甚甘洌也。由此山而 西數百里,楚所入蜀道也。山皆磴斗絕僅容人足,擔 者不能易,肩還二分垂在外,若九折羊腸,一步一足 息。每夏月,灔澦瞿塘,多不可渡而起陸者,陸又嶮崿, 難以叱御去,安所得夸娥二豎子移之?及萬曆十有 四年,「諸有司始合策議治道。彼岨矣,岐有彝之行。」漢 昭烈從秭歸攻房陵,屯猇亭,通狼山,升彝陵之馬鞭 山,燒鎧而斷石門,在今治道。有李太史維楨《西徼治 道碑》,文辭甚嫺也。其治道左右諸山,若天柱、若天臺、 若筐山,亦當抗灊,疑在巫峽伯仲間耳。其山下皆出 泉,分流注於姜詩溪,而與江水合,而江水遂逕孤山, 過白鹿崖,出荊門虎牙之間,浩浩涆涆,至於宜都,不 復有三峽之湍激矣。孤山者,今名葛道山,從江中仰 望,壁立峻絕。袁崧為郡,常登之矚望焉,故其《記》曰:「今 自山南上至其巔,嶺容十許人,四面望諸山,略盡其 勢,俯臨大江若帶,視舟如鳧鴈矣。」北對彝陵城,城南臨大江,秦令白起伐楚,三戰而燒彝陵是也。西五十 里有石門洞,眾龍居之,雩雨輒應,上有張仙人以朱 書數字,風雨不變也。孤山望見之。北三十里有穴名 白馬穴,常有白馬出穴食人,逐之入穴,潛行出漢中。 漢中人失馬,亦常出此穴,相去數千里。袁崧言:「江北 多連山,登之望江南諸山數千重,莫識其名。高者千 仞,多奇形」異勢,自非煙褰雨霽,不辨見此山遠矣。余 嘗往返十許,正可再見遠峰耳。至荊門虎牙,則所謂 江關,楚之西塞也。荊門有十二山,若十二峰上合下 開,若門相對為虎牙山。石壁上門有白文,類牙形,故 名虎牙。江水從中流甚急,郭景純《江賦》曰:「虎牙桀豎 以屹峰,荊門鬥疏而盤薄。」此也。漢建武十一年,公孫 述遣任滿、田戎兵將據嶮,為浮橋橫江以絕水路,營 壘跨山以塞陸道。光武遣吳漢、岑彭將六萬人擊荊 門,漢等率舟師攻之,直衝浮橋,因風縱火,遂斬滿等 矣。其為市者二:曰東門市,曰北門市。鎮一曰白水鎮, 在城南二里,元時居民十萬八千,後以兵燬,今基尚 存也。街三。渡三:曰臨江渡,曰長「橋渡,曰浣紗渡。關一 曰西津關。鄉五:曰南下鄉,曰安福南鄉,曰東上鄉,曰 新安鄉,曰撫治鄉。」編戶十里半。東西廣二百五里,南 北袤八百八十里,而上流諸邑,當以首稱矣。宜都在 彝陵之東南,可九十里。古彝道縣,武帝伐西南,路由 此出,昭烈改為宜都郡。縣東四百步故城,陸遜所築。 彝水從佷山縣南,東北逕宜都城,注於江。流色清照, 十丈分沙,名曰「清江。」蓋佷山溪水所逕皆石山,略無 土,其水虛映,俯視遊魚如乘空也。淺處多五色石,冬 夏激素飛清。旁多茂木空岫,靜夜聽之,恆有清響,百 鳥翔集,哀鳴相和,巡頹浪者不覺疲而忘歸。與江水 合流,有涇渭之分。縣城、吐內二江,猶斗之杓矣。江東 有滄茫溪,溪中生五色紋石,紅如瑪瑙,碧似玻璃。溪 北有湖里淵,橘柚蔽野,麻桑闇日。西望佷山諸嶺,重 峰疊秀,青翠相臨,石有丹霞白雲,遊曳其上。縣北有 女觀山,厥處高顯,回眺極目。古老傳言,昔有思婦,夫 官于蜀,屢愆歸期。登此山絕望,憂感而死,山木鞠為 童,鄉人哀之,因名此山為女觀山焉。葬之山頂,今孤 墳尚存矣。西五十里有大梁山,高峰霞舉,峰竦層雲, 可以遠矚。西北二十里有宋山,崒嵂巀㠔,上有雲氣, 下為仙女井。又西北有望州山,山形竦峻,峰甚高秀。 東北白崖壁立,西南小演通行。登其頂,望見一州之 境,故曰望州。東三十里有石羊山,高一百八十餘丈, 山畔白石伏地如羊,「豈初平所叱也?」東五十里有滾 鐘坡,古有金鐘寺,忽一日鐘躍地,遂入大江,揚聲而 去,至今山坡有滾鐘之跡,所過處草下垂也。其為嶺 三:曰界嶺,在縣北六十里;曰明星嶺,在縣南三里;曰 走馬嶺,在縣南五里。昔陸遜窺蜀,習馬處也。洞三:曰 桃子洞,曰石門洞。洞門深邃,潭深莫測,旱禱輒應焉。 曰仙女洞。磧一曰「馬鬃磧」,在大江之右,夏沒冬出,行 舟畏之。溪七曰善溪,曰抱子溪,曰雅石溪,曰滄茫溪, 曰富金溪。旁多竹木,民賴其利。曰白崖溪。曰橫溪。池 一曰「雲池」,在大江中,水涸則現魚蝦甚富。窩一曰「龍 窩」,在大江之右,泓深莫測,龍潛其中。泉三:曰無盡泉, 曰赤魚泉。有赤魚遊其中,禱雨多應。曰「五眼泉。」井一 曰仙井。臺一曰「吳相臺」,吳丞相陸遜屯兵處也。鎮三: 曰灣市鎮,曰白羊鎮,曰紅花沱鎮。街四,知縣王伯琦 所築也。渡三:曰白水渡,曰白羊渡,曰清江渡。其編戶 凡八里半,東西廣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七十五里,視 之彝陵,僅半垂矣。長陽在彝陵之南,可九十里,古佷 山縣,彝水出焉。水自沙渠經縣流。昔巴蠻有五姓,未 有君長,約乘土舟浮者,當以為君,惟巴子務相獨浮, 因立之,是為廩君。乃乘土舟及彝石,岸險曲,其水亦 曲。廩君望之而歎,山崖為崩。廩君登之,上有平石,方 二丈許,因立城其旁而居之,今長陽界也。彝水東逕 難留城,是山也,獨立峻絕,今名龍角山。西面上里餘 得石穴,把火行百步許,得二大石磧,並立穴中,相去 一丈,名陰陽石。陰石常濕,陽石常燥。每水旱不調,居 民作威儀服飾入穴中,旱則鞭陰石,應時而雨,潦則 鞭陽石,俄而天晴,往往有效。但捉鞭者不壽,人頗忌 之。東南面又有石室,可容數百人。每遇亂民入石室 避賊,無能攻者,因名「難留城」也。彝水又東,逕石室,在 層崖之土,石室南向,其水下懸千仞,自水上望之,每 見陟山嶺者,扳木側足而行,莫知其誰也。有村人小 時到此室邊採蜜,見一仙人坐石床上,凝矚不轉,還 招村人重往,則不復見,鄉人今名為仙人室。又東逕 佷縣故城,東對長溪,今縣名長陽,取此,但以「楊」為「陽」 耳。又東北之風井山,迴曲有異勢,穴口大如盆。袁崧 云:「夏則風出,冬則風入,春秋分則靜。」四月去穴數丈, 須臾寒慄,至六月尤不可當往。人有冬過者,置笠穴 中,風吸之,經月還步楊溪,得其笠,則知潛通矣。其水 重源顯發,北流注於彝水。此水清冷,甚於大溪,縱暑 伏之辰,尚無能澡其津流也。又東至平樂村,有石穴, 出清泉,中有潛「龍,每至大旱,平樂村左近村民輦草穢著穴中,龍怒,須臾水出,盪其草穢,旁側之田皆得 澆灌。」從平樂村順流五六里,東亭村北山甚高峻,上 合下空,空徼東西廣二丈許,高起如屋。中有石林,甚 整頓,旁生野韭。人往乞者神許,則風吹別分,隨偃而 輸,不得過越,不偃而輸,輒凶。今不復然矣。大抵長陽 在四山中,連山競險,接嶺爭高,多不可辨。至為民害 者,則縣之二百里,餘有百里,荒深林茂,菁熊虎狖 之藪,橫僅百里,縱不知幾千里,多諸蠻獠所盤據,而 無賴亡命亦得因緣其間,以虔劉我行旅。每至荒口, 必聚眾乃可入耳。其為山二十七,曰方山,曰雞公山, 曰七丘山,曰青相山,曰金子山,曰紗帽山,曰將軍山。 勢雄峻,崖石如帶鎧甲狀,上有藺將軍廟焉。曰龍角 山,曰香花山、曰馬鞍山、曰石橋山、曰蓮子山、曰鳳「凰 山,曰桃山,曰鯉魚山」,天色晴明,隱若鯉魚。曰「巫靈山, 曰寶尖山,曰騎黃山,曰石筍山,曰馬連山,曰望州山, 曰桑木山,曰石柱山,曰雲繞山,曰若葉山,曰櫻桃山, 曰黃連山。」崖凡十四,曰「麂子崖,曰雙柱崖,曰掛鐘崖, 曰觀音崖,曰掛榜崖。」峰屹臨河,石色清白相間,彷彿 字書如懸榜狀。曰「龍頭崖,曰象鼻」崖,曰赤崖,曰「獅子 崖,曰咬草崖。」徑通州城,行者板崖援草而上。曰「白馬 崖」,其石如馬而色純白。曰「隔虎崖」,下有潭,虎莫能渡。 曰「赤馬崖,曰仙人崖。」峰一,「曰文筆峰。」嶺凡六,曰馬鬃 嶺,曰東峰嶺,曰青岡嶺,曰鵝嶺,曰蒲嶺,曰「老鴉嶺。」洞 凡五,曰仙女洞,曰「龍門洞。」兩崖劍立,崖穴幽邃,泉瀑 飛注,旱禱輒應。曰仙人洞,曰藏書洞,宋郭雍藏書處 也。曰麻崖洞。坪凡六,曰永和坪,曰栗子坪,曰金坪,曰 東山坪。埡凡二,曰當水埡,曰漏峰埡。荒凡二,曰石板 荒,曰百里荒。溪凡二十一,曰馬連溪,曰鵝溪,曰磨石 溪,曰株木溪,曰後山溪,曰柳金溪,曰津洋溪,曰菖蒲 溪,曰釣魚溪,曰車溪,曰煙市溪,曰固昌溪,曰險門溪, 曰肆響溪,曰紙方溪,曰蘆溪,曰拖溪,曰機木溪,曰珍 珠溪,曰副纜溪。灘凡十七,曰肆灘,曰會灘,曰三節灘, 曰惡灘,曰大王灘,曰副金灘,曰鱉浪灘,曰秋浪灘,曰 西寺灘,曰鯰魚灘,曰州涯灘,曰石羊灘,曰靖安灘,曰 飛魚灘,曰龍吟灘,曰虎嘯灘,曰資木灘。臺一,曰鳳凰 臺。市六:曰下魚市,曰津洋市,曰平樂市,「曰磨市,曰煙 市,曰固昌市。」鎮一曰資水鎮。寨有四,曰紅崖寨,曰珍 珠寨,曰小城寨。四圍削壁如城,曰山羊寨。街二曰大 街,曰仁厚街。渡有三,曰縣前渡,曰務河渡,曰津陽渡。 關二曰古捍關。梅子八關。堡一曰招來堡。其編戶凡 八里半,東西廣三百六十五里,南北袤五百里,而疆 域又下宜都一等矣。遠安在彝陵東北可二百里有 奇,古臨沮地也。沮水出縣西內《漳水》。又青溪水注之。 水出縣西青山,山之東有濫泉,即青溪源也。口徑數 丈,其深莫測,其泉甚靈潔,至炎陽以穢物投之,輒能 暴雨。其水導源東流,以源出青山,故以青谿為名。又 尋源浮奇為深峭。盛弘之云:「稠木傍生,凌空交合,危 樓傾岳」,恆有落勢。風泉傳響於青林之下,崖猨流聲 於白雲之上,遊者常若目不周翫,情不給賞。是以林 徒棲託雲客宅心,多結道士精廬焉。唐田遊巖愛此 山,廬其側。高宗親至門,謂:「先生此佳否?」曰:「臣所謂泉 石膏肓,煙霞痼疾者也。」縣西南有青谿山,一名雲夢 山,宋法琳大師居山洞中誦經,一女頻來獻食。詰之 曰:「汝何?」女曰:「我龍女也,家岷峨,聞師誦經功大,故來 供獻。」師曰:「崖泉聒我,奈何?」女曰:「易為耳。」遂辭去。忽一 日,水從崖下流,半里許方有聲。後人建龍女祠於側。 其山之陰為鬼谷洞。春秋時,鬼谷子遊此山中,蝙蝠 大者多倒懸,得而服之,使人神仙。李白云:「余聞荊州 窟近青谿諸山仙洞,往往窟」中玉泉交流,有白蝙蝠 如鴉,千年之後,身如白玉,蓋飲乳水而長生也。北五 里有亭子山。又西北十五里有鹿溪山,在鹿苑寺側, 山皆鹿畽,梁陸法和曰:「吾看名山多,無如此山者。」遂 棲隱焉。又北十五里有鳳凰山,唐韋皋為令,下鳳於 此。又西十里有鳳鳴山,峰巒秀麗,相傳宋寶祐間,有 「鳳鳴鼎新」之讖,山以此名矣。又西五十里為百井山, 極高峻,登之可望江陵。稍北則白馬山,上有白石,狀 如馬,故名。崖一曰招仙崖。峪二曰撞兒峪,張果老尋 兒處也。曰羅漢峪。洞凡十一:曰甘霖洞。崖穴深邃,其 泉不可測。曰洪巖洞,曰呼兒洞,曰磨臍洞,曰玉虛洞, 曰雲飛洞,曰法林崖洞,曰老龍洞。山高洞深,內有石 崖三門及龍床之異。曰仙女洞,曰觀音洞,石壁聳峙, 奇拔可愛。曰鬼谷洞,春秋時鬼谷子遊此也。坑一曰 「天坑」,周圍山聳,中闊十里,雖霖雨橫流,須臾自消,殆 如天造焉。溪三:曰青溪,曰白龍溪,曰靈水溪。冬溫夏 涼,四時不竭。湖二曰官湖,曰香橋湖,深不可測。口一 曰筧水口,源出雞鳴山石孔中,人以木竹為梘,引水 以灌田。灘一曰將軍灘。井凡七,曰西市井,曰劉公井, 曰義井,曰滌心井,曰聖泉井,曰東市井,曰聖水井。槽 一曰「石馬槽」,關公屯兵所鑿也。窟一曰「乳窟」,其中玉 泉交流。市凡二,曰舊縣市,曰洋坪市。街凡七。渡二曰 談家渡,曰李家渡。堡一曰南襄堡。其編戶凡八里,東西廣一百一十五里,南北袤一百八十里,而疆域稍 狹於長陽矣。西五百里而遙為歸州。州一名歸鄉。《地 理志》曰:「歸子國也。」《樂緯》曰:「昔歸典葉聲律。」《宋志》曰:「歸 即夔,歸」鄉即夔鄉矣。一名秭歸。屈原有賢姊,聞原放 逐,亦來歸,喻令自寬,鄉人冀其見信,因名秭歸。即《離 騷》所謂「女嬃蟬媛以詈余」也。州舊有府陽城,楚熊繹 始封丹陽之所都。即夏啟臣孟涂是司神於人。巴人 訟於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執之是請。坐居丹山,丹 山即丹陽也。有夔子城,楚熊摰所治,夔子之國。有劉 備城。昭烈征吳,連營七百里,下秭歸所築也。有屈原 舊田,名玉米田,雖畦堰靡𤁻,猶係「屈田」之稱。又有原 故宅,累石為基,名其地曰樂平里。宅之東北六十里, 有女嬃廟,擣衣石猶存。又有宋玉故宅,其師與居耳。 故《宜都記》曰:「秭歸,蓋楚子熊繹之始國,而屈原之故 鄉也。」秭歸城凡數遷,今在江之東岸。城殿山而面江, 江劃兩岸而流江。有鐵心肝石,又有烏石灘,曰叱灘, 水石相激,如噴叱聲。曰蓮花灘,曰洩灘,曰新崩灘,曰 麻家灘,曰和尚灘,曰番灘,曰滑石灘,曰楊公灘,水甚 惡。溪曰香溪,出昭君溪,昭君出此遺《香囊》,經宿香不 絕也。其側有下牢溪,而西北之一里有寺溪,南二里 有蘇溪,逾此而三里有羅五相溪,又二十里有沙城 溪焉。峽曰白狗峽,崖龕中石隱起有形,形狀具足。曰 兵書峽,漢武侯藏書處。曰馬肝峽,峭壁間懸石如馬 肝。曰鐵棺峽,在白狗峽東。唐王果為雅州刺史,舟經 三峽,仰見崖腹一棺,臨空半出。緣崖觀之,有《石誌》曰: 「欲墮不墮,遇王果,五百年後重收我。」果視之,愴然曰: 「數百年後知我名,不忍舍去。」因為收窆而祭焉,曰空 舲峽。峽甚高峻,即古宜都、建平二郡界也。其間遠望 交嶺表有五六峰,參差互出。上有奇石,如二人像,攘 袂相對。兩郡督郵爭界於此,宜都督郵厥勢少東傾, 議者以為不如也。自空舲峽而過插竈下江之左,崖 壁數百丈,飛鳥所不能棲。有一火爐埵在崖間,望見 可長數丈。父老傳言,昔洪水時,行者泊舟岸側,以餘 燼插之崖側,至今猶存,故相承謂之「插竈」也。由插竈 而逕流頭,其水并湧激奔放,魚鱉所不能游,行者常 苦之。其歌曰:「灘頭白勃堅相持,倏忽淪沒別無期。」袁 崧曰:「自蜀至此五千餘里,下水五日,上水百日也。」洞 曰玉虛。唐天寶中,有人遇白鹿於此,薄而視之,其洞 可容千人。石壁異紋,多龍虎花木之狀,有石乳結成 形像,皆溫潤如玉,非人工所能彫琢。曰龍湫洞,曰雷 鳴洞。在叱灘之中,駭浪激石,聲若雷鳴。山凡有七:曰 楚臺山,或云楚襄王遇神女處也。在州北之五里者, 曰臥牛山。十里者曰八學士山,其旁曰野豬山。東之 十五里者曰破石山,有大石破為「十」字,人登陟者咸 經其間。有雞籠山在其東,牛角山在其西焉。池一曰 洗馬池,楚襄王洗馬處也。泉三:曰清冷泉,在州之東 五里,水極清冷。曰「濯纓泉」,在東南之十里,其中有神 蛇,人穢其水輒見。曰「獨清泉」,其泉冬夏不涸,甘美稱 最焉。井二,曰楚王井,在楚臺山之上。曰「張公井」,水出 無貯,人皆爭取於源之頭,有相告訐者。正德間,張僉 憲伐石,甃一大池貯之,民咸稱便。街二:曰河街,在城 之外;曰「遠安街」,在通濟門之外。關一曰「貓兒關。其編 戶凡四里半,東西廣三百八十里,南北袤四百七十 里,而視遠安稍加廣矣。」興山在歸州之西北二百里, 舊有高陽城,以高陽之苗裔也。其山曰羅金山,曰練 城山,曰荊子山,曰盤龍山,曰高頭山,曰爛柴山,曰天 竺山,曰高蘭山,曰九衝山,曰仙侶山。高數千丈,層峰 疊嶂,上干青雲。其最高處又平衍如地,相傳有群仙 集其上。峽曰龍口,峽曰建陽峽。縣東南水四十八渡, 至建陽村,與香溪水會。塢曰簝葉塢,長亙二十里,怪 石橫牾,叢林蔥鬱,路通襄、鄖,行者必聚眾而入。寨曰 高雞寨,在彝、歸之間。昔有豪者挺而走險,弄兵此山 中,集數百人,白晝而掠居民,今稍平矣,猶能作賊。潭 曰「珍珠」,王昭君盥水墜珠花於此。村曰「昭君村。」溪曰 南陽溪,自鄖陽房縣來,逕縣治下,會流入大江。荒曰 八里荒,在縣東之百里,夾兩邑之間,林深路濕。灘曰 新奔灘曰白馬灘。池曰「龍池。」宋狀元洗墨處也。而學 宮之後有清泉,引流遶殿後環入泮池,至關南門外, 會香溪入大江。而縣南里許有昭君臺,不知何時建 也。其編戶凡二里半,東西廣三百里,南北袤五百里, 而管轄稍隘於歸州矣。巴東在歸州之西九十里,古 丹陽地。上接夔、巫,當三峽之中,群山合圍,江流中激。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崖疊嶂,隱 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若於夏水襄陵,沿 泝沮絕,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 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加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淥 潭,迴青倒影,絕巘多生檉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青 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 猿長嘯,屢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山曰:「石門,上合 下開,洞達東西緣江步路。昭烈為陸遜所破,經走此門,追者甚急,燒斷鎧道,踰山越險,僅乃得免」,即此山 也。南一里曰巴山,縣治依之。又五十里則桐木山。逾 此而二百五十里有虎頭山。又二十里有鐵爐山。稍 東有石柱山。稍西則馬鞍山。北五里曰飛鳳山。又有 五里曰天橋山,曰青銅山。又十里曰羊乳山。逾此而 四十里,曰金蓋山。又二百八十里曰梁臺山。稍西則 招蜂山、明月山、紫陽山、向王山,高大無樹木,常有雲 氣,冬則先有雪,古有向王耕此山也。曰石羊山。曰「二 分山。」曰小戒山,極高峻,惟一道從崖過,止容一人。過 此則平曠,可容百家,昔人多避兵於此也。曰長豐山, 懸崖峭壁,高千萬仞,崖間多密,民每用索懸崖上攀 取之。東七里曰羅頭山,又七里曰七寶山。又二百五 十里曰金籠山,其旁有紅葵山。西二十里曰野龍山, 又二十里曰覆磬山。又二百六十里曰雙磏山。逾此 而十里則畫眉山,鎮南山在焉。溪曰東瀼溪、西瀼溪, 皆入江流,杜甫《草堂》在焉。曰羅溪、風溪、紫陽溪、赤溪 皆在縣之北。曰龍窩溪,在其南,曰白水溪、舊縣溪、廣 都溪、九安溪在其西,而東瀛溪則在西北焉。城曰樂 鄉,曰信陵,曰羅平,曰雙城,曰新化,曰土城,皆古遺堞 也。洞曰白鹿,相傳有異人至,白鹿輒鳴。有萊公柏,萊 公謫為令時所植,民以比於甘棠。有公孫述註《荊州 記》:「巴東一折柱,孤高三丈,可十圍,相傳公孫述樓」柱, 久而不仆。龍舟在西瀼溪崖壁間,相傳元時五日,居 人戲舟,因醉鼓譟而過,龍怒湧水,人為所溺,惟舟楫 駕此,高萬餘仞,今猶不朽矣。而峰三:曰東峰,曰鐵峰, 曰火峰。嶺四:曰長嶺,曰長子嶺,曰馬嶺。荒一曰株楠 荒。坪一曰百萬坪。水四:曰蜀江,曰三潮水。石間有水, 一日三潮故也。曰清江河。江水皆濁,惟此獨清故也。 曰「三壩河」,源出九府坪,一流入房縣,一流入大寧,一 流入西瀼溪,合大江也。潭一曰白磁潭。灘四,曰香爐 灘,曰斗灘,曰橫梁灘,曰石門灘,中有巨漩萬餘丈,舟 行不慎則覆溺。曰「清水灘」,江水迅急,觸而為漩,舟人 戒嚴於此也。峽三:曰東奔峽,曰破石峽,曰門扇峽。沱 五,曰渦龍沱。清深不可測,相傳有靈物宅焉。曰「苟使 沱」,中有巨漩,舟人稍忽,則俄頃流入於沱,必覆沒也。 曰驢子沱,曰萬戶沱。曰雲沱磧,一曰腹裡磧。井五:曰 天澤井,曰溫涼井,曰通幽井。相傳飲此可療疾,下常 有鼓樂聲。曰時陰井,其上有雲則雨,無雲則晴。曰舊 鹽井。街三:曰上街,曰中街,曰下街。其編戶凡九里,東 西廣二百四十里,南北袤五百里,視之興山則稍衍 矣。至於陵墓,則梁元帝在故郢城,梁宣、明二帝陵在 紀山,楚莊墓在龍山,有陪冢,楚王墓在郢城西,楚平 王墓在寥臺,孫叔敖墓在江陵舊城白玉里。叔敖曰: 「葬我於此,後必為萬戶邑。」顏之推父母墓在江陵東 郭,高氏二王墓在龍山,唐介墓在龍山,畢漸墓,在赤 岸。湘王墓,在太暉觀西。遼諸王墓,在八嶺山。衡陽諸 王墓,在海子山。宜城諸王墓,在祕師橋。劉尚書儁墓, 在祕師橋。永樂初,儁征交趾,死焉。上命有司葬衣冠 於此。張尚純墓,在龍洲。錢知縣錞墓,在白馬山石首。 梁宣帝三王墓,在高陵岡。晉謝安墓,在長亭港。唐尚 書劉慶墓,在東山。宋謝晦墓,在黃山。宋學士趙觀墓, 在白泥湖。宋學士趙嘉猷墓,在苗田岡。元都御史蕭 明墓,在楚望山東畔。楊文定溥墓,在高陵岡。又有文 簡張璧墓、璧襄袁宗皋墓、尚書王之誥墓、監利伍子 胥墓,在梅林。子胥既以鴟彝浮之吳江,何以猶得葬 鞭尸之地?或其先墓耳。交趾太守胡寵墓側有《太傅 廣碑》。世謂廣冢,非也。廣身陪陵,其文是蔡邕之詞。范 西陵墓,《晉地理記》《太原記》、盛弘之、《劉澄之記》,並言是 越之范蠡,惟郭仲鑾言在縣東。檢其碑,題云「故西陵 范君之墓」,碑文稱蠡,是其先也。郭太師墓西南江岸。 松滋張僖墓、毛道成墓、伍尚書文定墓,在臺山。枝江 楚穆王墓,在長樂鄉。楚昭王墓,在枝江當陽「界,楚懷 王墓在縣東彝陵。劉尚書一儒墓在東山,宜都陸遜 墓在縣東南十一里,有疑冢三十六。宋張商英墓在 白羊驛。鄒師顏墓余謙墓長陽,唐曹王皋墓縣西南 六十里興山,宋邑人敻狀元谷珍墓。夫陶牧昭、丘仲 宣作賦,至白起燒楚先王墳墓,而子胥遂以鞭箠之, 益慘於發掘之禍矣。因併論」及之。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