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二百三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三卷目錄
長沙府部彙考三
長沙府山川考二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三卷
長沙府部彙考三
编辑長沙府山川考二 府縣志合載
编辑瀏陽縣
孫隱山 在縣治東門外。唐孫思邈棲隱煉丹之所。上有洗藥泉、煉丹崖。舊《志》云:「崖石上有藥丸,道人取而食之,下即昇沖觀。」
巨湖山 在縣治西關外。三峰鼎峙,中有巨湖,其深莫測,雖大旱不涸。旁有井源百尺,下有別駕祠,即易雄所居。《一統志》作「大湖山」 ,今俗名西湖山。山上有塘,即湖也。上有包拯殿,距縣僅二里許。
大圍山 在東鄉第一都,距縣一百五十里。一名首裨山。山頂有白沙湖,又名玉泉。流分四派:一為瀏水,一入岳之平江、一入江西之萬載、袁州之分宜。其山廣袤五十里,今陟其地者尚未近百里。岡巒圍繞,盤踞四縣,因名「大圍。」 上多庵院,霜雪盛時,鹿兕臥於籬簷,土人因而取之。今俱廢。
七寶山 在東鄉第七都,距縣七十里。其山在昔產鉛、鐵、硼砂、青礬、膽礬、土黃、針石,故名七寶,又名小尖山。明洪武十七年開設鐵冶煉造官鐵辦不及額。洪武二十八年奉「工部」 各字六百五十一號勘合革除。時稱鄉官周幹建言,咸感之。今他物俱不產,惟鐵稍有土人采煉不禁,然鐵頑軟不可用。
望夫山 在東鄉,距縣三十里。其山樹葉有小眼如針刺。世傳有士從征,妻與姑並處,每登山瞻望,以針刺葉,葉至今生眼如針刺然,故名。後知縣蘇志皋繪圖作歌以表之。
姬山 在東鄉南,宋時邑人湯思退號姬山。今《湯氏傳》有思退小影,云「姬山遺像。」
霜華山 一名「石霜」 ,在南鄉三十一都,距縣八十里。南接醴陵,北抵洞陽。上有飛來塔、虎爬泉,左揫柏、鹽醋井。山峻水激,觸石噴霜,故名。南宋劉錡過之,有詩載《藝文》。
猿啼山 在縣城瀏水南。唐裴休讀書此山,嘗聞猿啼,因以名。山旁有隱相臺,即謂裴休隱此臺。下有啞蛙池,俗傳休讀書於此,惡蛙聲,以硯投之。今池無鳴蛙,水有墨痕。其山即儒學。前文峰,知縣蘇志皋惡其不聳,植樹以昇之,去後為民所伐。形家云「立塔於上,文峰可振。」
天馬山 ,在猿啼山側,學士歐陽懸作《賦》以詠之。今懸之子孫尚住山之麓,近無存者。
六龍山 在南鄉第四都,距縣五十里。頂有石崖,下有九洞,總名曰石灰洞。深曲莫測,洞有石門,內有石床,有龍爪痕、仙人跡。池水清盈不竭。山聳六峰,如龍蟠然,故名。世傳雲霧楊仙人隱此修煉。
七娘山 在北鄉四十五都,距縣八十里。其山峻削參天。世傳昔有七女修行此山得道,後因立廟,土人有疾者禱之。
道吾山 在縣北西鄉二十五都,距縣十里。發脈大圍山,東連寶蓋,西接洞陽,南作縣治。巖溜高百尺,經絡四十四曲。內有龍湫石池,上列七十一峰,狀若蓮花,又名蓮花峰。旋繞似屏,泉水四出,匯於龍湫。有龍王廟,自湫而上,反平寬衍沃,墾田數十畝,雖旱不害。登眺其上,分明一乾坤也。其龍湫四時常溢,歲旱祈求有感。唐宋元皆有封號,凡遊人韻士莫不願覽勝焉。
北巖山 在縣北六十里。
黃岡山 在縣南三十里。
小尖山 在縣東七里
石桂山 ,在縣東北一百六十里。
石柱峰 在北鄉三十五都,距縣一百里。其山尖削如柱,壁立萬仞。風高氣冷,草木不生。水流二派,一入本境,一瀉岳州之平江。頂有石殿、石神櫻桃樹,人謂至今常雷神掃殿,名曰石柱靈峰,又名櫻桃觀。有井深莫測,水極清冷。明嘉靖二十七年,縣丞李潛名其泉曰「百匯。」
雲峰臺 在北鄉三十八都,高八百丈,上有寺,山人朝謁。山腰有井,泉不竭。
黃岡嶺 在西鄉三十四都,距縣三十里。上有龍湫。故老云:「昔楓梓大仙隱此種桃。」 立有祠廟。歲旱禱雨立應。
焦溪嶺 在北鄉三十八都,距縣二十里。其嶺上下十里,為郡縣必經之衝。峻崖險阻,行者苦之。頂之上有飛仙古井、石亭、風門洞口。嶺北之中有石泉清潔。明嘉靖十六年,巡撫顧璘過之,委邑人周文郁修之。郁委己資,鳩工鑿階級,置息亭。登者義之。明崇禎初年,邑民黎九思復捐資修砌磚路,路愈加寬,階級愈覺分明,人更稱便。
蘆洞嶺 在東鄉十七都,距縣七十里。北抵岳之平江,西連崖山,南接寶蓋,高千尺,徑路一十八灣。峰嶺插於雲霧之中,日昃乃見。楚天雲雨,擬諸「巫峽」 云。
長流嶺 在南鄉二十九都。其嶺起伏二十餘里,無人煙水食,途有不虞,非數十人不敢過其界。
高滸尖 在東鄉十八都高埠岡中。岡縱橫五里許,突聳孤峰,圖尖數十丈,呼為「山筍」 ,故名。天巖寨 在東鄉十六都,高山大嶺,懸崖險石,可容百人,即明洪武初邑人瞿文立立寨保障山也。
西山寨 在縣治水西。二山夾峙,一峰高聳。山無麓,攀躋莫施。頂有水,久暫可處。
龍虎寨 在西鄉三十三都。二山相連,一盤一踞,狀若龍虎,故名。昔張榮保障立寨,恃此險也。大光洞 在東鄉十八都,距縣七十里。北抵豫章,西接巴陵。峰巒疊翠,石泉駿駛,一邑奇觀。《一統志》作「大光山。」
寶蓋洞 在東鄉十七都,距縣六十里。群山拱立,上大下小,狀若張蓋,故名。《一統志》作「寶蓋山。」 洞陽洞 在北鄉五十四都,距縣六十里。其洞向南,南則曰陽,故曰洞陽。道書所謂「第二十四洞天。」 隋甯劉二真人開山棲隱,唐孫思邈於此煉丹。上有孫真人讀書崖、朝斗石、煉丹鼎。旁有石巖,巖前有物如丹藥,世傳思邈所遺。山澗有潭湫,水流入洞中半里許,石竇引光,所謂丹丘。按《離騷》「仍羽人於丹丘。」 註云:「丹丘石洞遙明之處,沙石朗然,內有龍象石痕。」 又云:「有病龍於茲,思邈療之。」 隋大業敕賜洞陽隱真觀,又賜洞陽書潭之府,今額不存。《一統志》作洞陽山。
山坪洞 在東鄉第九都,北亙蘆洞,南接高滸。草豐林茂,水秀山清,人跡罕稀,山崖峻拔,識者有絕塵之思。
大西洞 在東鄉第八都。山深土闢,居者多於山腰,行者皆於山足。日見人物高處,暮見火光半落,人謂之「小西湖。」
石馬洞 在東鄉第三都界,抵豫章之萬載。洞闊土肥,水田百畝,雖旱不竭。洞有巨石如馬,有神靈氣。洞民好鬥,每刑物以賽之。
楓林洞 在東鄉第八都。拱帶大西,深山長谷,又名「楓林坑。」 其間地闢土沃,居民稠密,內多喬木,凡採取者往焉。
古風巖 在東鄉第十都,距縣五十里。巖邃數十里,與毛公巖、白石巖相通。中有佛床、鐘鼓、棋枰、橋梁石柱皆白石生成。巖中黑暗,明火可照。溝水內流,伏隱本洞上橋瓴下至。洞口復出,灌田百餘畝。又名曰「仙人洞。」
白石巖 在東鄉。世傳蕭天仙在此修行,忽一日晡時,有白氣如雲上昇,石氣盈溢,四時不涸,旱禱有感。
弄光巖 在北鄉,距縣八十里。峰皆異石,渾然天成。上懸一石,橫出若舟,名曰「仙人座」 也。巖穴彎曲無涯,內有羅漢龕、孫真人丹竈。仙人石 在縣西八十里。
渭水 ,出大圍山,有二脈,名大溪、小溪,至二十都合流,經縣前入湘。
清渭水 在南鄉二十七都,至縣南浦子港口入湘江。
賀家湖 在縣鄒婆橋。湖寬百畝,春水漲溢,漁人獲利。
瀏川 ,其源二,俱出大圍山,一自東鄉十一都大溪流出,一自第一都小溪流出,至二十一都會合,橫過縣注西入湘。《一統志》作「瀏水。」
「渭川 」 ,自南鄉第十七都流出南市,至浦子港合瀏注而入湘。
濟川 在縣治東,孫隱山之左。其源出道吾,今洗藥橋港是也。過橋入瀏,世傳孫思邈洗藥於此川。
淮川 在縣治西,其源亦出道吾,今龍津港是。
也。近民障水為碓代舂。
中洲 在縣學前水中,其形拱西。明《洪武舊志》載諺云:「中洲過學前,瀏陽出狀元。」
余家洲 在縣西水中。其形拱東,與中洲相望,人藉其勢障水。兩岸各為碓以代舂,今廢。猶名其地曰「車碓。」
鹽米洲 俱在西鄉二十四都曲茶灘下。水中謂其砂細為鹽洲,砂粗為米洲。故老云:「視其高低大小,可占一年鹽米之貴賤。」
雙楓浦 ,《地理圖經》載《翰墨全書》,又名「青楓浦」 ,在瀏陽。今攷其實,即楓浦。《漁樵》是也。杜甫過之,有詩。
清風浦 在縣前
玉泉 在縣東南大圍山上。
藥井 ,在孫隱山洗藥橋下。孫思邈煉丹此山,有泉出於老樹穴中,清沁可佳。思邈取以洗藥,故名藥井。《一統志》作「洗藥井。」
義井 在縣治西。其水重於他井之水,銅壺刻漏,取之為則,又名則泉。《一統志》作「逸則泉。」 古井 ,在縣治前十字街。
飛仙井 在焦溪嶺上。飛仙古井,學士歐陽懸有詩,今不傳。舊《志》云:「明洪武初,志城井十八處,今現存五六,餘無可考。」
醴陵縣
鳳凰山 ,在縣西五里,與梧桐山對峙。《傳》云:「鳳凰非梧桐不棲,非醴泉不飲」 ,故二山對峙,如醴泉之兩翼。
龍山 在治南二十里,有龍洞,上有仙人棋石。梧桐山 在治東五里,鳳凰山對峙。
東山 在縣東,上有鳳凰臺。
嵐紫山 在治東八里。常有紫氣,故名。
西山 在縣西五里,一名「靖興山。」 唐李靖駐兵於此。石壁上有靖像,山有紅拂墓。
萊山 :在治北三十里。舊有「萊山書院」 ,世傳呂祖謙曾講學於此。
丁仙山 在治南七里。上有石壇,世傳丁令威得道處。成化間,道人姚安祥刱為觀。山下有龍,嵐氣籠罩山頂,三日必雨。明知縣謝緝詩:「重疊青山鳥道通,仙家身在翠微中。蟠桃花發千年樹,瑤草枝含五色叢。數載殘棋深院裏,一聲長笛玉樓東。我來世事渾忘卻,便欲乘雲訪穆公。」 青雲山 在儒學後,舊有梯雲閣,故名。
尚寶山 在縣東六十里。
章仙山 在治北七十里,一名彰龍山。《道書》「七十二福地」 之一。相傳臧真人得道處。後誤「臧」 為「章。」 周諤詩:「山拓地形高北斗,天留砥柱鎮寰中。肩摩雲漢三千界,目極瀟湘幾萬峰。煙霧橫空銀漢漾,星辰在手玉霄通。振衣節概心還烈,脫屣工夫見未融。古殿久虛春草沒,石骸猶在野苔封。道人索筆圖經始,賦此因資」 一簣功。石筍山 在治東七十里。峰勢極尖,壁立如筍,故名。
孫鍾祖山 在治東三十里,地名瓜畬。世傳此即孫鍾種瓜處,祖即葬此,墓無存。周諤詩:「昔賢生計此栖遲,何事東風起嘆悲。蔓綠似尋人去後,瓜黃空待客來時。山光映處名猶在,鶯語聲中思豈知古路至今千載舊,惟餘綠草遶湘涯」 胡道仙山 在縣南四十里,有胡姓者修煉於此,故名。山勢亦奇。唐寅詩:「踏石躋藤到此峰,恍然身在五雲中。井參咫尺攀援易,物象森羅眼界空。晴曉日從山下出,夜深僧擊月邊鐘。壺天甲子千秋練,未許仙源路易通。」
君子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與五鳳山並峙。世傳自南嶽山來。山面朝嶽,謂不背本,故名。邑人曹之璜有《記》。山有真武祠。
三峰山 :在治東北三里,數峰如障屏。
小溈山 在縣東三十里。眾山環繞,湍流中出。宋易袚扁之曰「小溈」 ,即《道書》第三十洞天。上有卓錫泉。
玉仙山 在治東三十里。相傳王喬煉丹於此。上有三空洞,各有丹竈、石床、石臼。唐開元時建,惟白雲洞微明。極處有小溪,隔不可渡。上有登真觀,太宗賜飛「白」 字,創御書閣。
吉仙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即老爺山。高峻廣袤,吉仙曾修煉於此。
明月山 在治西南六十里。上有白石,如明月,照農夜耕。宋政和中,取石置長沙明月池上。今皆不存。又有杉仙洞、靈臺巖、龍鬚灘,即明月石所出處,時旱禱之。
白雲山 :在治東六十里。山勢屹峻,雲氣常覆其巔。
南紫山 :在治東五十里。
五鳳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其山羅列高聳,形類五鳳,上有真武祠、天花臺。
白鶴山 ,在治北三里,上有觀。世傳昔有僊人寓此,遺三鶴,更不他適,或啄於田,或巢於樹,可見而不可即。
建安山 :在治北十五里。傳呼「油尖寨」 ,卓立挺秀。元亂,居民立寨於上。
太平山 :在治東三十里。盤旋綿亙,崎嶇峻絕。白雲泉湧如瀑布,環結道庵,常有雲氣上覆。歲旱可禱雨。
玉屏山 在縣南五里,舊名金龜嶺,下有金龜泉。儒學「賓山」 ,即此。
姜嶺 在縣北二里。列聯如嶂,左有白鶴觀,右有鳳凰山。相傳蜀將姜維駐兵於此。
仙霞嶺 在縣北四十里。常有雲霞護之,故名。佛子嶺 ,在縣東八里,上有洞泉。碁石,亦名「觀音石。」
寨子嶺 在縣正北二里,與姜嶺聯峙。世傳昔人避亂於此,為「邑嶂山。」
雲峰嶺 在縣南六十里,與五鳳山對,高聳插雲。
玉插嶺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俗名「魚丫嶺」 ,並插雲霄,故名。下有白雲觀。
觀音巖 在治西三十五里。石山突兀,覆島如屋。昔人以其似普陀巖,立觀音祀之。以石為瘠,以木瓦接之。迴廊欄檻皆近樹杪,花果伸手可摘。巖上有真泉,其味如蜜,邑之勝境也。石燕洞 在縣西南五里。內可容數十人,石燕每藏於內,故名。周諤詩:「縣南惟有洞中閑,石燕飛栖任往還;春去何方尋舊壘,秋來此處托」 深山。
城岡洞 ,在縣北五十里。
桃花洞 :在治東三十里,即桃花澗。
水簾洞 在縣西南七里,又名西谷水。從石上頂流下,洞口如簾。周諤詩:「風來西谷送泉聲,一派泠泠出遠汀。儼若水簾當洞出,卻疑掛在醉翁亭。」
河川小洞 在縣東七十里。
三獅洞 在縣東三十里。其形如獅。中有三洞,溪流不絕,白雲洞微明。昔人避亂於此。石壁上勒有詩句。石床、石枕俱在,世傳為龍所居。御史周簋詩:「鴻濛何代聳危巔,騰躍三獅嘯碧天。柱石巉巖迴日月,林巒濛密隱風煙。絿纓穩抱雲霄裏,鬃鬣斜分紫翠邊。仰止高山多逸興,徘徊深處一掀髯。」
金牛洞 在縣西西山之左,泉如瀑布。《西山記》載:「九曲池在此。」
棋盤石 在縣東三十里。
天書石 在縣西五里。「醍醐泉」 在鳳凰山天書石畔,今石尚存。
橫江石 在縣西七十里。巨石橫亙中流。仙碁石 在治東五十里。四山無石,惟一石獨立道旁,世傳王子晉圍棋處。舊有聚仙亭,今廢。象石 在縣西九十里大石溈之下。其石蹲踞如象,在江濱舊驛,改廢。
覆磬石 在縣西北十里,狀如覆磬。周諤詩:「谿上常聞古寺鐘,餘音耿杳杳度深松。石如覆磬由元氣,那得清聲過遠峰。」
笏石 :在姜灣下。有石峻削獨立,勢臨江滸,古云「石笏」 ,代出京宦。
巾石 在縣西二里,形如巾。
金魚石 在縣東三十里江濱。石山上有魚形三,其一儼然,其二略有頭尾,色赤黃不變,餘石皆黑。或云「角鯉浦泝流而上,至失鯉,不見顯跡於此。」
三刀石 在縣東二里許。旌陽斬蛟試劍於此,上有三刀痕。
順王坪 在縣南十里
丁家坪 在縣東二里。世傳丁雋家世於此。巢劫坪 ,在治北六十里。世傳黃巢敗走雪中,反行入大福寺,捕者見其跡,出外得脫,復集餘眾入。中有一山平衍,謂之「將臺」 ,兩溪繞流出口,隘如一門,多水碓跡,後有掘得窖者,藏有兵器。淥江 東出安城鄉安陵山,西北流至漉浦,入於湘。古稱「漉水」 、漉、淥聲相近。
雙江 在縣東三十里。萍、瀏二水流入於淥江。莊埠江 在縣東二十里,源出桃花澗。
鐵江 ,在縣西三十里。《攸、萍》合流入淥江,其石多黑,故名。
失鯉浦 在縣東十五里。《角鯉》泝流而上至浦。
不見因名
淥浦 在縣西九十里,即今淥口姜灣姜嶺下,自小溈山三十六折經縣北,過江椿橋入於淥江。
靖興潭 在縣西金魚洲下,以李靖名。
企石潭 在治西十五里。俗傳角鯉至失鯉浦不見,人皆企石望之,故名。下有深潭,龍藏於內。沈潭 :在縣南三十里。感應最靈。
烏龜潭 :在縣東二十里。有龍氣。
小石溈 在縣西九十里淥口。下有潭,深綠如墨。
大石溈 在治西百里,象石之上。淥、衡二水合流會於此,有深潭,值大風不可渡。
昭陵灘 在治西南九十里。怪石屹立,水勢洶湧。
化龍灘 在縣南四十里鹽山寺,鐘化龍從此出。
姜灣 在姜嶺下,小溈山三十六折,經縣北,過江椿橋入淥江。
狀元洲 在縣治前。讖云:「洲過縣前,即出狀元。」 見《一統志》,即八景之一。
金魚洲 在縣西南淥口橋下,形如魚。《八景》之一。
龍窟洲 在縣西南十里,有深潭,龍藏於內。「醍醐泉 」 在治西五里鳳凰山天書石畔。味甘香,因名。
醴泉 ,在縣北五里。味甘美,可以愈疾,灌田千頃,水旱禱之有應。
淥水池 在學前,其水湧自池脈,如絲如霧。用白器入水,酌而澄之,其色深綠,可以書字。每出,則科試中雋者多傳。嘉靖戊子,水出,中一解兩魁。宋里人楊大異記之。
角鯉池 在縣東三百步。宋天聖中,丁少連侍母觀網魚,得大鯉,命膾之。庖人驚報魚頂生角,時魚已潰。連祝曰:「魚若變化當再活。」 試之水,圉圉如初,遂放於清石潭。盧載作《送角鯉文》,因以名池。池跡見存於城隍廟之左。《父老傳》云:方鯉之初放也,泝流而上,至失鯉浦,不見顯跡於金魚石。
洞井 在縣東《瓜畬》。
三眼井 在治東按察司前。
義井 在大街
香水井 在治東,城隍廟右。
益陽縣
白鹿山 在縣西南。下有龍湫,蒼巖古木,清絕可愛。唐裴休講道于此,有白鹿御花出聽。宋楊億詩:「濱江水急魚行澀,白鹿峰高鳥度遲。」 五溪山 ,在縣西北五十八里。一名軍山。吳潘濬討五溪蠻,營兵於此。
龜臺山 在縣東南二里。相傳吳魯肅駐兵處。小廬山 在縣南六十里。舊名青修。上有香爐峰、瀑布泉。宋張栻詩:「峰勢香爐直,溪流峽水潺。居然一蘭若,喚作小廬山。」
四方山 ,在縣南七十里。
浮丘山 在縣西百里。峰巒倚伏,亞於南嶽。頂有石亭,相傳劉宋時浮丘子煉丹處。
九岡山 ,在縣西二百里。九峰如簡,屹立武潭津上。
科舉山 在縣西五里。邑人雍鍾善夢登此,遂得第。
子良巖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宋子良隱處。中有懸岩巨石,清流湍激。
梓梁岩 在縣西南九十里。桃花水出焉。濱江 在縣西南,源二:一出漵浦,一出新寧,至武岡合流東下,逕寶慶府境五百里,至益陽,過沅江,入洞庭。《水經注》曰:「湘水左會小青口,澬水也,謂之益陽江。」 按澬水出零陵都梁縣路山,即今武岡州也。又東北出益陽縣,其間逕流山峽,名為茱茰江。喬江 去縣八十里,澬江分派,流經長沙喬口。桃花江 ,在縣南六十里,澬水所經流者。馬良江 ,在縣北三里。蜀將馬良於此飲馬。東湖 ,在縣東南七十里。
鳳凰湖 在縣東五十里。
大汾湖 在縣東南七十里。
茶湖 在縣東南七十五里。
天星湖 在縣東南十里。
清水潭 在縣北七里
白鹿潭 在縣西南一里白鹿山下。
關瀨潭 ,在縣西南五里。關羽鎮荊州。吳遣呂蒙取桂陽、長沙、武陵,羽爭之,吳使魯肅屯益陽。
《拒羽》即今青泥灣關羽潭。
黃花潭 在縣東三十里。
劉公潭 在縣東二里
西溪 出子良巖下,北流楊花港,四十里入澬江。
泥溪 出安化縣界,北流五十里入澬江。占溪 出七夫山下白水溪,東北流三十里入澬江。
《誌》:「溪 出黃泥頭,過石筍三十里入澬水。」 白水溪 ,在縣西北一百三十里,二山環合,一溪中出如練。
泉溪 在縣南六十里
慶洲 在縣南江心。諺云:「慶洲露一拳,澬陽出狀元。」
青龍洲 在縣南五里
汾湖洲 ,在縣東七十里。
鼻洲 《水經》云:逕喬口戍南。又西北,上鼻水自鼻洲上口受湘西入焉,謂之上鼻浦。喬水南北與下鼻浦合,水自鼻洲下口,首受湘川,西通喬水,謂之下鼻口。喬水又西北,右屈為陵子潭,東北流注湘,為陵子口。湘水自喬口戍東,又北,右會鼻洲,左合上鼻口,又北右對下鼻口,又北得陵子口。
鴨子洲 在縣西二里
槎洲 在縣西六里
西灣 在治南二里
沙堤頭 在縣東十里
藍溪堤 在縣東南二十里。
湘鄉縣
東臺山 在縣東十里。一名鳳凰。南連華蓋,下瞰漣水,上有平石若臺。又建有玉皇樓、祖師殿。重九,邑人登高於此。宋縣宰王汾詩:「但知落帽臨風醉,未必龍山勝鳳山。」
石魚山 在縣西南十里。取石鑿開,魚形宛然。有石魚廟,今廢。《南越志》云:「石魚山下多元石,石色黑而裏若雲母,發開一重,輒有魚形,鱗鰭首尾,宛若刻畫。長數寸,魚形備足,燒之作魚膏腥,因名。」
岳龜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頂有石龜,大如屋。北有蓮花峰。
韶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縣志》云:「舜南巡狩,二妃尋至此,奏韶樂,引鳳凰飛下,故名。」 原有鳳音亭。或云:西有三峰,綿亙五百,湘潭、湘鄉、寧鄉諸山皆其麓也。韶氏三女于此昇仙,有鳳凰銜書至,因以名亭。
仙女山 ,韶氏三女於此昇仙。三峰尖聳,狀若誥軸,接連韶山,綿亙百餘里。湘潭、寧鄉諸山,皆其支也。
石山 :俗呼石山崙。在治西三十里。與仙女山對峙。
缽盂山 在治南三十五里,上有巨石如缽盂。湖峒筆架山 在治西百四十里,其下有仙人城、世家墳墓。
梅龍山 ,在縣西南百里。西南有梅布水,又與龍山相望,故名。山有梅龍岩,水噴如雪。
萬歲山 :在治西三十里。即萬歲寨。
葛仙山 在治北八十里,高插雲漢,上有丹竈、洗藥池,相傳葛仙翁煉丹處。
上麓山 ,在縣南五十里衡山之足。
蟹山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頂有泉,名「蟹泉。」 芭蕉山 ,在縣南二十五里。南望嶽峰,北臨治邑。
珍漣山 ,在縣西一百八十里,與龍山對峙,漣水別支出其下。
南木山 在縣西二十里,俗名「釣山。」
飯籮山 在縣西七十里。
黃巢山 在縣南九十里。相傳巢曾駐兵躍馬於此。
白鶴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廖真人昇仙處。靈羊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其狀如羊。
茄護山 ,在縣西六十里。頂有巨石,如人抱子,俗呼抱子石。
區山 在治西南一百六十里。昔有區姓者隱此,故名。
喦前觀音山 :在治西一百三十里,山如懶坐觀音。
黃龍山 在治西南一百六十里,為衡、邵界。山蟠蜒如龍,乃南嶽衡山之少祖。其下松竹茂密,避世者結廬而居,湘、衡人士多有就而問字者。龍山 ,在縣西一百八十里,山巔有池,池多鯉魚,常有煙霞,相傳以為龍所居也。漣水出其下。
連亙數百里,踞湘鄉、安化、新化、邵陽四縣之域。矗立高聳,環湘二百里外,望之如陣雲浮碧。貞女山 ,在縣西北九十里,一名褒忠山。相傳貞女於此修道,以宋末劉榮叔死難於此,改名褒忠。今有上下二禪院,照初禪師建道場於此,著《山居詩》百首。
車架山 :在治西南九十山。蓮冠道人夏汝弼避世遊此。
銅梁山 在治西南八十里湘潭界。山頂飛瀑布如雪練挂空,上有銅梁寺。
蓮華山 在治西百二十里。上有三角寨,為唐時劉君大洞得道處。每風雨輒聞金鼓聲。望岳峰 ,在縣東南九十里,與南嶽祝融峰相對望。
范鐸峰 在縣東南十五里,三峰秀聳,眾山環列。五代時,范鐸隱此。
白石峰 :在治南一百里,山多白石,與荊紫相對。
石柱峰 在白石之右,雲溪寺後,巨石特起如柱。
天井峰 在治西南,頂上有泉一泓,四時不竭。文筆峰 在治南九十里,孤石屹立,如筆尖之秀。
太平峰 在縣南三十里。孤峰擢起,與太平寺相對。
荊紫峰 在縣南百里。孤峰特起,蒼翠叢疊,舊名「金紫」 ,以日初出時金紫爛然,因名。與白石相對,無學幻禪師建庵其上,改今名。別有上金紫峰,在衡陽界,高邃青蔥,亦有蘭若。
四角峰 山有雲歸寺
蓮花峰 去縣東南三十里,其形如蓮,周道者立塔修行,歲旱禱雨有應。在石柱峰雲漢寺後。狗塚嶺 在縣北十里驛路側。古塚纍纍,相傳肇於高辛時。
安撫嶺 去縣東十里。水縈其下,如碧玉環。相對有大坪,廣數里。舊欲於此建邑。
芭蕉嶺 去縣南二十五里,南望嶽峰,北臨治邑,其上有市。
司徒嶺 去縣東七十里。五代時王仝死節處。龍喦 ,在治西三十里,岩門高三丈許,門內傍有小龍岩,庭中有龍床、龍枕、佛座、仙桃之類,懸壁處石流白髓若氈,下有水流成科坎者約千數,其形似田,名「千丘田。」 一石懸洞頂中,若牛心,水滴下成金石聲,舊傳龍所餂者。
彌陀巖 ,在雲歸寺前。高三丈,闊十丈,深遠莫測。中有石床、石桌、石凳,俗傳仙人煉丹之所。有石泉溢出,遇旱取水有感。下有石溝,有如鐘者,如鼓者。取石擊之,其音「悠悠」 逢逢然。又有立如獅者,臥如虎者,皆肖其形。
龍洞 在五十一都。遶洞萬石簇立。洞中有石,蜿蜒成紋,洞門三重,每進益遠,遊者難窮。天書石 在縣東十里。舊傳桓氏飛昇處。懸鐘石 在縣西北五十里,一峰屹峙,與韶山相接。北一峰曰「黃竹岐」 ,連亙數百里,下有鯉魚峰,石如懸鐘,故名。
龍磨石 在治西十二里。田中。巨石有龍爪痕,相傳二龍相鬥礪角石上,因名。
岐石 在治南三里。漣水環流其下,石平如砥,邑人每遊於此。
漣水 源自龍山,東流一百三十里,入珍璉山下。水南流九十里,會側水。又衡嶽山水流芭蕉嶺,合泉心溪水,西流十五里,與二水會流,繞岐石東過石潭,百里入湘江。
《側水 》出邵陽界,經定勝寺側,合諸小溪水入於「漣。」
清陂江水 ,源出靈羊山,會雲田水,南流入於漣。
鴨橋水 ,源出韶山,合沙頭水,至瀼田與清陂江仝流,入於漣。
堯塘水 ,源出韶山東小界,合為一溪,南流,復折而東入於漣。
湑水 出安化龍安山,奔流數里,有石岩當水泉之心。水入岩中,約流五里許,復有岩洞,分為三穴,復自其中流出,名湑水,東流入於漣。黃竹洞水 出貞女山下,南流至潭市入於漣。溫水 出安化界,有二穴,一清一濁,合為一溪,水溫煖,因名。合湑水入於漣。舊《志》又稱「治西十里亦有溫泉。」
荷葉市水 出角峰,經荷葉市南,合小溪木入於漣。
「黃花源」 水 ,出貞女山下,南流合「霹靂溪」 ,入於。
漣
豐溪水 ,出南嶽後山,流至芭蕉山下,合泉心溪入於漣。
捲簾水 ,漣水出龍山,在邵陽界,別為一源,瀠迴九十餘里,至定勝江東,側水市、珠津渡,繞岐石轉至學前,匯而為澤。無風而紋自成漣,浮動若捲簾狀。前挹縣治,東歷拓陂石潭市百餘里入湘江。俗云:「水捲簾則科目盛。」
鳴水洞 ,在白鶴山下,水自山頂下潭,聲振如雷,濺珠飛雪,東北流十五里入湘江。
芳洲 在縣東。漣水流逕學前,下有沙洲鎮,水口繞於縣治鎮湘門。
洗筆池 在縣北。唐褚遂良以忤武后,貶潭州都督,行部至邑,洗筆池上,後人為立祠。宋邑令趙自勝榜曰「唐大都督洗筆池。」 咸淳間,邑宰趙必稷於池中得斷碑,上刻褚公詩。
明月泉 在縣東五里銅坑廟前。
明鏡泉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水清如鏡。龍慧泉 在治西二里。趙松慧真人居此。虎塘 在側水之坳,塘頭中有泉四十八泓,涌為巨浸,春藻秋蓮,芳香不絕,可用小艇遊泛。鳧鷖鷗鷺,時來遊唼,稱湘南勝概焉。
薌泉井 在縣郭內。水香氣如椒蘭,釀酒殊勝,合他水則變。南齊時,有水貢,以病民,罷之,立浮屠於上。後江水崩潰,失井所。宋乾道間,邑宰黃良輔改鑿於崑崙橋右,蓋不泯其跡云。
銅坑井 在縣東,距江五里。遇旱禱雨,投以楮幣,受則沉,不則浮。元至順甲戌,州判夏觀增躬禱,井中浮一牒,乃延祐丁巳知州賀弼《請雨文》。洪武七年,知縣吳顯奏封為「銅坑龍井之神」 ,有司歲一祭焉。今廢。
伏虎井 在縣北蔣琬故宅前。至正辛巳,里人龍元正開。
仙人井 在縣東鳳音亭下。昔桓氏二女登仙洗藥處。。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