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十卷 |
第一千三百十卷目錄
廣州府部彙考十二
廣州府祠廟考二〈寺觀附〉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十卷
廣州府部彙考十二
编辑廣州府祠廟考二〈寺觀附〉 府志
编辑本府。〈南海、番萬二縣附郭。〉
孝光寺 ,在南海舊縣治西北。南粵王建德故宅,三國吳虞翻謫南海,居此。廢其宅為苑,多植蘋婆訶子樹,故曰「虞苑」 ,又曰「苛林。」 翻卒後,人施其宅為寺,中毀造不一至。
皇清順治六年,僧今盌募修「睡佛閣禪堂」,十年重修。
風幡堂。十一年,本寺因兵燹之後,殿宇頹毀,合山榛莽。東莞蔡完真庀材鳩工,從新修建。六載,三寶殿、鐘鼓樓、五祖堂、伽藍堂、東西兩廊、山門等處,煥然鼎新。十八年始落成。內有毗盧殿、彌勒閣、輪藏殿、寶宮後殿、西方殿、羅漢閣、孔雀殿、內鑒閣、悉達太子殿、來仰軒、方丈浴院、長生局、延壽堂、普庵殿、土地堂、翠微亭、羅漢橋、苛井等,今皆廢。又有十賢堂,以祀寇準、蘇軾等南遷,亦廢。其古蹟則有洗缽泉、西來井、石籤筒在焉。西竺寺 原在小北門,宋乾德元年建。明嘉靖三年,以貢院湫隘,將寺改廓。文場,官給石湖營田以補寺基,仍給帖歸併光孝寺。
廨院寺 原在城西仙羊街棗樹巷。元至元二十九年,凌江何遇祖創。內奉達摩初祖西天錫杖及《大藏經典》。三十一年,始改今額。元季兵燹,經杖並失。明洪武九年,僧慶祖重建。嘉靖三年,奉布、按二司帖文,歸併光孝寺。
淨慧寺 在城西北。南漢時為長壽寺。梁大同三年沙門曇裕建舍利塔曰寶莊嚴寺。唐高宗時,廣韶都督重修。宋端拱中,改名淨慧,後毀。元祐間,郡人林修建千佛塔,高二十七丈。紹聖間,蘇軾至此,顏曰「六榕。」 舊傳達摩僧到一宿,至今絕無蚊蚋。梁武帝時,命求舍利,東來至此,盡得其寶,重載而歸。蓋以此塔嘗瘞舍利在梁朝也。後廢地時,得古井九,環列基外,又得古鼎藏劍三,鏡一,銛瑩如新瘞佛牙舍利其下,疑即曇裕所立古基也。內有瀟洒軒,明洪武六年毀其殿,廡創永豐倉,惟存塔。觀音殿,八年住持僧愈堅重建佛殿,改寺門向東。二十四年併入西禪寺,永樂九年復還本寺,廣人呼為「花塔寺。」
懷聖寺 在南海縣治東南。唐時異人所創。內建番塔,輪囷凡十六丈五尺,廣人呼為「光塔寺。」 明成化四年,都御史韓雍重建。相傳塔巔有金雞,隨風南北,每歲五六月,寺眾率以五鼓登絕頂呼號,以祈風信。不設佛像,惟書「金」 字為號,以禮拜焉。明洪武二十五年七月,金雞為颶風所墮,送京貯內庫,復以銅易之,亦隕於颶風。萬曆庚子重修以葫蘆。
皇清康熙己酉八月,塔上葫蘆頂復墮於颶風。
慈度寺 舊在海珠東南。漢大寶間始創,歲久圯。宋寶祐中,郡人吏部侍郎龍圖學士李昴英因讀書海珠登第後,捐資與僧鑒義,徙創於江心海珠石上,仍扁「慈度。」 侍郎王埜書額。後以祀文溪。
寶陀寺 在靈峰山上寺側晉朝郭璞曾題「南海盛衣冠之氣」 ,即其地也。廣人呼為小金山。明成化年間,太監韋眷重修,請敕名寶陀寺,又名靈洲山寺。內有大雄寶殿、金剛殿、望氣樓、妙高臺、環翠亭。宋蘇文忠公謫惠州時,維舟於此,感夢題詩,後因塑像祀焉。山下有超然堂,為仕宦往來賓餞之所。
西禪龜峰寺 在城西四里。殿右側有石井,深丈許,殿後一石,其形如龜,故名「龜峰。」 明景泰七年,奉旨安置藏經於寺,有《聖諭》存云。後為魏提學所毀,改建大學士方獻夫祠。寺內舊如來座跡,入地將尺,變而為池,忽填忽消。兩藩入粵,有審理章京曾法孔捐金修復,顏曰「西禪」 ,填跡始滿。兩廣部院李棲鳳撰碑紀其事。續修「萬佛樓」 ,則巡撫都院董應魁為「之記。」
西華寺 在石門。相傳:先有西華,後有南華。明成化八年,太監陳瑄、都御史韓雍重建。內有刺史吳隱之祠,龐尚鵬扁曰:「清風萬古。」 萬曆甲午重修,郡人袁昌祚記。
大佛寺 ,在南門內右邊,舊龍藏寺遺址。南控城垣,北肩拱北樓,後改為巡按公署。康熙三年甲辰,平南王建。宏麗莊嚴,觀者聳焉。
海幢寺 在河南。始為郭家園。僧池「月半光募建佛殿,延道獨禪師駐錫於此。後僧復募買四面餘地擴充,改創大殿、藏經閣、方丈、僧寮諸處。」 康熙十一年,平南王建天王殿,巡撫劉建山門,宏敞莊嚴,為嶺南第一雄剎。後有鷹爪蘭一株。郭園舊植,經數十年兵火不滅,寺愈盛而蘭愈茂。今以亭蓋之,環以欄楯,在崇蘭堂前,識者比之為「優曇花」 云。
白雲寺 在白雲山上。有九龍泉,寺久廢。明嘉靖中,湛若水創精舍其上。萬曆中,復建庵於遺址。上有「安期生祠」 ,今廢。
龍果寺 在白雲山半。宋運使陶定建,軒曰「千峰紫翠」 ,亭曰「天南第一峰。」 方信儒詩:「危臺老石寄層巔,鶴駕逢迎不記年。今日歸來應一笑,山川城郭固依然。」 明嘉靖中,黃佐改建泰泉書院。月溪寺 在白雲山左。宋紹興間,蘇太尉紹基建。後有墓,前為文昌庵,明萬曆中建。百山環拱,下有月池。
景泰寺 在棲霞山秦霞洞。宋天禧間,僧智嚴創。明正統十三年,住持僧德存重建,遇改元,同號請易,仍賜舊額。山半舊有僧歸亭。天順三年,金城黃諫由內翰謫判廣州,易名「廣趣」 ,刻石記之。嘉靖中,黃宮詹佐改為泰泉書院,移僧光孝寺。萬曆三十五年,僧正裔於山椒卜地修復,郡丞倪伯騏、邑令陳原道捐資助之。寺有番禺縣清丈香燈田四頃,後僧性愷募化重修。
東山寺 在城東。明韋內璫建。成化年間,賜額「永泰。」 璽書一道。置田五頃九十畝。嘉靖四十二年,祀真武於前殿,靈應異常。
皇清順治七年,總鎮班重修,知府王庭有「記。」
新景泰寺 在白雲山恩光亭下。明崇禎六年,黃恩巖捨地七畝,參議晏清建。
皇清順治十七年,僧如珍募化重建。
護國寺 在教場左,明萬曆四十八年,督府孟宗文建。
壽國寺 ,醫僧曇林住持。環溝碧沼,松徑梅亭,極為幽僻。明崇禎間,僧元象善醫,為當道暨諸縉紳文學所重。宗伯陳子壯題曰:「能施無畏。」 大學士何吾騶書曰「水月宮。」 題詩一絕,勒於石曰:「偶向元公借榻眠,都疑山靜欲逃禪。黃粱已熟渾無夢,惟見松風遶篆煙。」
蒲澗寺 在菊坡祠左,宋淳化元年建。後圯訶林僧修復之。內有蘇軾石刻詩,大學士何吾騶書古蒲澗寺額。
黃華寺 ,在東門外。明崇禎十七年甲申,僧圅可買李家行祠建。可後開法瀋陽,弟子今育,今廬住持。
東林寺 ,在東門外教場原觀音堂。
皇清順治十五年,平藩下官文天壽捐資重建。僧古
曉住持
果廣寺 舊在城隍廟後。
西禪寺 按《一統志》:「在府城西,宋淳熙中,經略周自強建。」
萬壽寺 按《一統志》:「在鳳凰臺下,宋淳熙間建,明洪武初重建。」
「開善寺 」 舊在《廣恩館》遺址。
龍藏寺 舊在南察院前。
悟性寺 連西竺,亦以明嘉靖三年併入光孝寺,見存田地一頃二十畝。
濂泉寺 在古蒲澗之左。飛泉百尺,水響崖峭間。明崇禎年,山人蘇秩建。
報國寺 ,在東門外,僧《德忠》住持。
元妙觀 在城西隅舊縣南。肇於唐,則名開元。宋大中祥符間,改名天寶,又曰「天慶。」 至元元貞二年,始改今名。內有眾妙堂。觀內銅鐘,乃唐天復中置造。至宋治平中,有三佛齊國藩主地華迦囉,遣親人囉囉押舶貢琛來廣,見觀荒蕪回道。藩主四年來,捐金重建。至元豐二年,敕封藩主為「保順募化大將軍。」 至紹興,有眉山。蘇軾謫海南時,本觀住持賜紫衣何德請求文記,故有蘇公像、方公祠。宋季燬。元大德中,宣撫塔喇海重修,復毀迨。明洪武初,征南將軍廖永忠新之。十五年開設道紀司焉。嘉靖吳時,重修眾妙堂。萬曆二十一年,道眾捐金募緣,重建玉皇寶殿。三十年,太監李鳳重修真武殿。
皇清康熙五年夏,平藩重建,殿宇一新。
五仙觀 舊在番禺十賢坊,後徙他所。徙後,每城內疾癘間作,或水潦海溢為患,人以為《五仙》。
「失所而然,願還其舊。」宋政和中,經略使張勵仍復於舊址。明洪武元年,平章廖永忠寓觀中,誤烈薪火,燬焉。命高思齊重建新之,孫蕡《記》。十年,布政使趙堅,以觀地為廣豐庫,乃改創於坡山之後,建通明閣,塑五仙像於中焉。按《坡山舊志》謂晉時渡頭上有三聖堂、丹竈。洪武七年,參政汪廣洋建禁鐘樓於上,曰「嶺南第一樓。」十一年鑄鐘,體製洪大,高一丈,遇火警,按四方擊之。其樓舊架以木,日久圮,今易以石,極為堅緻。舊有鯨音額,內有玉皇閣、五仙祠、三元殿、老君堂、慈悲堂、真武殿、文昌閣、洪聖殿、金花廟、孫聖殿、關帝殿、御風亭、仙人跡、穗石亭、丹井、祖師壇。碧虛觀 舊在蒲澗滴水巖上,久廢。上有安期飛昇臺、煉丹井。
朱明觀 按《一統志》「在浮丘山,宋建,元至元中重建。」
金剛庵 :在城內舊縣前大街。康熙六年平藩下,右翼中軍副將王國棟捐資創建。
《延壽庵 》《西竺新庵 》,俱在太平門內大新街。《庾網庵 》在城西第十鋪。
《祗園庵 》在城西龍津巷。
《種福庵 》在西門外積金巷。
太平庵 在高第街,北向。明萬曆己丑建。
皇清辛卯,僧海法重修住持。
長壽庵 在城西南五里,舊順母橋故址。明萬曆丙午八月,巡按沈正隆初至,得疾,士民爭走神祠,祝僧為誦《觀音救苦經》。數日,御史夢見一白衣婦人翼蔽而前,詢云:「來自城西」 ,疾遂漸瘳。因即舊地恢拓,鼎建慈度閣,以奉大士。餘為妙證堂、臨漪亭,左右禪房悉備,顏曰「長壽」 ,地可八畝。同知倪伯騏、知縣劉廷元益以白雲廢寺田四十三畝一分,俾世香燈,遂成名剎。有《御史記》。長春庵 在城東,採監李敬建。明萬曆三十六年,憲使汪改作南華廨院,憨山禪師嘗駐錫於此。
永壽庵 在東山右。明萬曆中,制府戴燿、兵憲馮助建。
永勝庵 、蓮池庵 俱在東門外。
「白衣庵 」 在小北門,明萬曆知縣黃鰲捨建。「蓮花庵 」 在小北門外。
永慶庵 在大北門外
「接引庵 」 、「水月庵 」 、淨土庵 ,俱在永安門外。彌陀庵 ,在粵秀山下。
福善庵 :在城東水關街,明萬曆三十八年建。崇禎間,大學士何吾騶題曰「最上乘。」 諸名士詩人於月望結放生社於此,題詠頗多。
皇清順治壬辰,都督吳進功重修。
乾明庵 舊在萬松山上,蘇軾題其額。
雲根庵 :在白雲最高峰,名「摩星嶺之半」 ,蘇秩建。
白雲庵 :在平藩得勝廟後。順治壬辰年,平南王建。
無著庵 ,在小東門內水巷,比丘尼今勖募建。成就庵 ,在府城西門外,洞神堂。
藥師庵 在小北門內,原古寺尼離庵主修復「法華庵 」 舊西方殿。明崇禎四年,改為「法華堂。」 三官堂 在賢豪街,原主事黎遂球住宅。順治癸巳,都督許爾顯創建。
觀音閣 二一在狀元坊晏公街,明隆慶六年建;一在越秀山越王臺上,明永樂元年都指揮使花榮建,後改名「德祠」 ,尋復為梵剎,萬曆間重修,布政使陳性學記。
雙溪禪院 ,在白雲。二水夾流,中開放生池,環抱開豁。孝廉梁朝鍾同、山人蘇秩建。
紫竹洞 ,在白雲山中,多紫竹。山人蘇秩與僧會微建。
《獅子林 》在木牌樓街。順治辛丑,廣州府知府黎民貴捐俸修建。
塔坡古寺 在佛山堡
祖師寺 二一在鼎安都龍津頭堡,元至順元年創,明嘉靖三十六年重修。一在泌沖都,宋淳祐二年,鄉民符應合建,元至正間兵毀。
白雲寶震寺 在西樵之西,今廢。
化成寺 在大同堡
崇勝寺 在沙頭堡
羅漢寺 在平洲堡,今廢。
慶雲寺 在山南堡
大通寺 在大通堡。今廢。
寶峰寺 在大歷堡,今廢。
福山寺 在大攪村
瓊花觀 在太平門外新基河傍。
普明庵 在西隆堡。元至元年間建。
普陀庵 在金紫堡,明洪武十七年建。
龍源庵 在豐華堡
延壽庵 在佛山堡
盤龍庵 住持僧海源,明崇禎六年鼎建。仁壽禪院 在佛山堡。
寶象林 ,在麻奢鄉。康熙三年,鼎湖在參建。內白石舍利塔,工巧莊麗。
海鰲寺 在番禺縣東南琵琶洲巽地上。明萬曆中,郡人勳卿郭棐、光祿寺寺丞王學曾倡眾建九級浮圖,以培通省氣脈。葺寺三座於前,中為制府戴燿生祠。
大通古寺 ,在州東南大通㴦。南越劉晟時,達岸禪師住此,賜名「寶光寺。」 宋政和六年,復賜名「大通慈應禪院。」
覺悟寺 舊在烏龍山
千秋寺 舊在藥州南
因勝寺 舊在白雲「虎跑泉」 上。
七仙寺 舊在白雲東北。
古勝寺 「舊在河南。」
眉山寺 在沙灣黃編村。明正德元年,訓導蘇瑄創建。
海光寺 ,在波羅廟左側。古木參天,波濤與鐘梵相應,遊人往來不絕。
龍華寺 在詵墩鄉
資福寺 在茭塘北亭。梁大同間,有一梵僧卓錫於此,遂建寺焉。至唐昭宗天復二年,鄰峰清泉禪院鑄銅鐘一口,重千斤,子鐘九口。天祐三年,鐘同九子忽飛來本寺。里人奇之,競為捨田重修,香火益盛。元至正間,住持僧如靚、耆民陳天祐等,設立官山渡,以資寺費,碑記尚存。後大鐘復飛去,留一子鐘於田間,寺尋頹圮。
海雲寺 在員岡雷峰山。相傳古有賈胡建。明崇禎間,僧今湛住持至
皇清順治初,僧《圅是》開法於此,平南王捐金鑄大銅。
佛高一丈餘,次第改建大殿、前殿、彌陀閣、齋堂、方丈,皆今湛手自經營,遂成名剎。商丘伯侯布政使袁彭年、督學何運亮,於此受戒,兵科給事中金保,於此參悟。
石聽寺 ,在潭山。僧今法創建,請「光孝寺」 所奉六代祖師,烏金銅相供於寺。
邏坑庵 在邏岡。澗水瀠流,可坐石浮觴,人競遊之。
「九龍庵 」 「在白雲右。」
清泠庵 在雲淙書院證法堂門外。陳子壯建,今廢。
帽峰庵 在重岡堡
「尉遲巖 」 在邏岡堡。巖高數丈,中有石室,旁有清泉。
文昌閣 在沙灣
觀音堂 、「清龍宮 」 俱在沙灣。
順德縣
寶林寺 在阜南門外。創自五季,歷宋、元,至明成化、嘉靖間,寺凡再圮。僧懷樹、僧文照、文覺先後募緣重建,為「祝聖集儀」 之所。
皇清康熙壬子,僧元亮在寺廣開叢林演法乃本陳
嗣法孫也
金城寺 在郊南古樓堡之鹿門村,創自元至明。嘉靖二十一年,僧宗演募眾重修,今廢。興福寺 ,在馬寧堡,宋時僧無本建。
隆福寺 在北水堡西岸。宋咸淳元年,僧慧徹建。明洪武二十四年,僧宣緣重修,歲久摧剝。嘉靖三十五年,僧可禪會眾修復。
化樂寺 在平步堡。宋嘉熙四年,堡民周挺建。明天順間,民何淮、劉永平等重修。
國壽寺 在白藤堡
長興寺 :在甘竹堡,併入《寶林》。
普勝寺 在雲步堡
昭瑞寺 在倫教堡
國壽寺 在龍山堡
庚流寺 在平步堡仙岸村。寺前一水向庚而流,故名。今廢。
地藏寺 :在古樓堡之金斗村。
國明寺 在龍江堡,今廢。
福田寺 在桂林堡之北㴦村。《元真觀 》在阜南門外一里鳳凰山之南,內有紫霄圃、煉丹井、洗硯池、游隱堂、羅務光修煉之所。觀後廢為察院,行臺改建於寶林寺東,而行臺今亦廢矣。
藏真庵 在紫霄圃。羅務光游隱堂於此修煉,今廢。
錦巖庵 在邑拱北山石壁下。旁有石臺亭榭,可供宴眺。
圓通庵 在石涌堡
慈度庵 在龍津
卉木庵 在藍田
《嚴持庵 》「在《甘園》。」
觀音庵 在龍山堡
白毫庵 在藍田
金沙庵 在馬岡
真慶宮 在科第鋪,為縣廨後。案:明萬曆三年,知縣沈鐵建。
文昌宮 在縣東街
桂洲道院 在桂洲
逢溪道院 在逢溪
「地藏道院 」 在古樓堡。
文昌閣 四一在城東門外,青雲路花塔前,有邑人進士佘雲祚《碑記》,一在眾涌村,一在仕版鄉,一在桂洲外村。
東莞縣
資福寺 在縣治西一百五十步。南漢禹餘宮,邵廷琄以居宅為之。周圍四至,鑿四井為界。明洪武二十四年,設僧會司。正統十年重建,邑人侍郎陳璉記之。寺有田地塘十九頃八十畝,歲納糧一百五石九斗三升。宋胡大淵所捨,入寺者石碣等河渡三十六處,納河泊課米七石。乾道五年,宋姬捨。今存寺者十之二而已。有羅漢閣,一名「靈源閣」 ,祥符三年,比丘祖堂建。蘇軾在惠州,以佛腦舍利薦以玉璧,施於閣供養,且為之《記》。有「再生柏」 ,此柏以祖堂禪師去而枯,迎師回而復榮,亦蘇軾為之銘。嘉熙乙亥,許巨川重修,閣屢興廢。元初,張弘範取佛腦舍利進於京,明洪武十三年閣廢,以其址為法堂。鐘鼓樓在寺門左。正統年間建。天順癸未吳中重修。嘉靖四十年寺僧募緣復建。按寺址頗廣,今被侵占不可詰。萬曆年間,建禪喜堂於後,而蘇子瞻所撰記與銘,皆勒於石,以存古蹟。寺前有鎮象塔,以石甃成,刻曰「大寶。」 五年壬戌,禹餘宮使邵廷琄買地起創廨院,甃砌寶塔五層,以崇妙善。因。每秋有群象踏食「田禾,奉敕採捕。然戴甲披毛,俱是負來之命;慮遺骸滯魄,難超舍去之魂。仰賴良因,速成濟渡。」 南漢大寶五年,即宋建隆三年也。
弘化寺 在縣東榴花村銅嶺塔下,邑人按察使袁應文建。今壞圮,僅存香火。
慧雲寺 在縣東二百五十步。今廢。
圓明寺 在縣西「登瀛坊」 ,今廢。
普通寺 按《縣志》,在縣西五十里大寧村,田三頃六十五畝一分,糧米一十九石五斗三升二合九勺。
慶林寺 按《縣志》,在縣南六十里靖康場,田地七頃六十八畝三分,糧米四十石九斗八升一合,夏稅麥四升九合二勺。
靈渡寺 按《縣志》,在縣南黃田場靈渡山,田三十五畝五分,糧米一石八斗九升九合三勺。法性寺 按《縣志》,在縣西三十里亭頭村,田六十畝,糧米三石二斗一升。
海光寺 按《縣志》:「在縣南二百五十里,東莞場正與南山相對,乃休咎禪師道場也。有南漢劉氏所鑄鐵佛,又有石魚、石磬,狀長丈許,聲極清遠,亦劉氏舊物。」 田三頃二十七畝,糧米一十七石四斗九升四合五勺。
雲溪寺 按《縣志》,在縣南歸德場,寺舊在三里山,有校書郎鄧驤記,後移建今址。田地七頃三十四畝八分,糧米三十九石三斗一升一合八勺。
覺華寺 按《縣志》,「在縣西十五里舂堂村,僧田地塘八十畝,糧米四石二斗。」
法華寺 按《縣志》,在縣東六十里福隆村。鴈塔寺 按《縣志》,在茶園村,田地塘九十四畝五分,糧米五石五升五合八勺。
真聖寺 按《縣志》,「在縣東二百步,寺有慈真烏佛,求嗣者禱焉。」 田六頃一畝,糧米三十二石一斗五升三合五勺。
上清觀 按《縣志》:「在道家山上,乃紫霞崔真人羽化之地。」 宋政和甲午,邑宰楊䙡相地改創。淳熙戊申,邑宰王中行重修,未就緒而去。縣尉蔡廷發繼完之。歷年既遠,棟宇摧頹。衛邑文武縉紳方議興建,適贛郡羽士王秀野至,眾請主其事,乃撤其舊而新之,邑人陳似愚、夏侯子勝、楊南岡、戴祚養等輩贊成之。肇工於明洪熙元年乙巳,落成於宣德元年正月,規模壯麗,視昔有
加,若三清諸像亦完。觀後舊有見遠堂,邑宰王中行改創亭宇,扁曰「道家山。」 左右復有景星堂、紫霞禮斗壇、仙履亭,俱廢不存。本觀道田地五頃八十畝六分,糧米二十一石六斗四升一合。文昌宮 按《縣志》:在道家山鳳凰臺側。宋淳祐間縣丞黃閶所建,奉梓潼帝君。前有景星堂,兵火後俱廢。元皇慶季年,權縣郭應木塑梓潼像於上清觀真武殿,仍扁曰「文昌宮」 ,久廢。明洪武壬申,南海衛指揮常懿重建,後為風所壞。洪熙元年,羽士王秀野等協力重建,煥然一新。修慧院 按《縣志》:在縣東監南山南。漢大寶三年,內承宣使劉廷威鑄鐘二百五十斤置院中,後改慧雲寺。宋紹興二十三年,邑宰姚孝資移置寺額於東莞鐘歸海光寺。紹興間,邑宰張勳取鐘還慧雲寺。明永樂間,為盜竊去。
獅子院 ,在城西郭,係硝礦地,歲納硝礦銀一兩餘。明崇禎六年,城西善信建。諷誦祝釐,時修懺會。
正覺庵 在城東郭,白衣庵相連。明天啟間,邑人封君李榿倡眾信同建。
慈度庵 在城北郭。明天啟間,邑人溫迪元建。為祝母壽,結放生社,歲凡四舉。湛持閣在庵東,上供準提佛母、菩薩,莊嚴莫比。「依慈院」 在庵與閣之間,為迪元依彭夫人之院,故名。
圓通庵 在城東一里。明萬曆間,醫士黃維侊同眾募建。
楞伽庵 在城西五里大蓈巷。明天啟間,邑人何岷鎮、張履初、張二果暨會友放生,因建為會地。邑宰李模額曰「小楞伽。」 立有清規,不募緣、不應赴數款,四時禮誦放生,歲以為例。
廣惠庵 在城東四十里石岡村,邑人進士黃應華兄弟倡建。為資報先慈,冥福淨侶祝釐,雅為邑中勝道場地。
萬壽庵 在城東二十里茶園村,邑人建,歲久壞。明天啟間,邑人陳其琛同眾復募建。符兄表崇友為之疏。崇禎九年,水淹圯,復募修。
瑞石庵 在琥珀坑亭岡嶺。邑人黃天徹建白馬庵 按《縣志》:在縣西十五里。耆舊相傳,舊有神人騎白馬見於此鄉,因名其地曰白馬,建石塔以鎮之。宋紹熙間,邑宰張勳始建新庵。後夢之神,刻碑志其事。
杯渡庵 按《縣志》在杯渡山。
慧善庵 按《縣志》,「在官富場。」
然公庵 按《縣志》:「在深溪山龍潭上,久廢。明宣德七年冬,鄉人於山兜村建庵奉之。」
從化縣
太平寺 在楓園鄉
北山寺 在城北外
王樂寺 在影田鄉
靈孚閣 ,在錢岡鄉。奉《洪聖大王》。
懷聖寺 按《縣志》,在馬村堡。
萬壽寺 按《縣志》:「在北帝廟後,千戶童斌建,順治十八年,知縣孫繩捐俸重修。」
白衣庵 按《縣志》,在城東北五里,邑人鄧超建。觀音庵 按《縣志》,在風雲嶺。庵依觀音巖小構,俯臨絕壁,有時雲雨反在下,非窮日之力不能登陟。
帽峰庵 按《縣志》:「在帽峰之巔。其神顯赫,質禱輒應。四方迎致,殆無虛日。」
龍門縣
萬壽寺 按《縣志》,「在城西門外,知縣李萬寧於明萬曆十二年建。」
元妙觀 按《縣志》,「在萬壽寺後,邑人譚文易送稅田三畝為址。」
新寧縣
西巖寺 在西門城外
白象寺 按《縣志》,在德行都獨岡村,香火田地塘三十畝。
金溪寺 按《縣志》,「在文章都,相傳鍾鼎煉丹於此,久廢。」
靈湖寺 按《縣志》,「在廣衛城東,有香火田三十四畝三分一釐。」
寶國寺 在平康都
觀音堂 按《縣志》有二,一在文章都黃沙村,一在縣東郊紗帽山之麓。
觀音巖 在城西門外一里。
普陀巖 在縣西郊
六祖堂 按《縣志》,「在靈湖寺左,堂前有菩提樹一株。」
塔二座 按《縣志》,一在城外連珠山頂,一在縣西麥坑村之右。
增城縣
萬壽寺 ,在邑治南,鳳凰山之東麓,東向。舊名「法空寺。」 宋嘉祐間,僧鑑圓創為祝延聖壽之所,乃改名「萬壽寺。」 以後法堂奉生佛賓公。明洪武十五年,設僧會司於此。
翔鳳觀 在南山塔側
集福堂 在縣金牛都。宋咸淳間創,元季毀,明洪武三年重修,今廢。
寶蓮庵 在北門外
東皋庵 在東門城外相江之滸,前有文昌閣、關聖閣。
《西園庵 》在西門城外。
華嚴庵 在石灘村
棲雲庵 在雲母都白水丹丘。
香山縣
無量寺 在縣治東北。舊在縣東南五十步,本劉中行宅。宋乾道中,掘地得趺佛,遂捨宅。縣令范文林建,蕭惠叔又捨銅佛一軀。明洪武中,僧本廉徙於壽山下,因寶慶寺舊址,後廢。永樂七年,僧會祖重建。嘉靖元年,提學道行文、教諭顏階毀銅佛,鑄籩豆二十四以祀。
文廟七年游僧重建
元興寺 在縣北大海中浮虛山上。宋趙時鏦始建真武堂。元大德中,改為寺。元末毀於兵火。鳳山古寺 在小欖鳳山之陽。其前為鄉約亭,自昔講《六箴》於此。
寶蓮寺 在大欖
普覺寺 :在小欖王官營。祀南宗大禪師恩貢生何源道記。
北極廢觀 按《縣志》「在縣東鎮撫舊址。」
開元庵 在大欖飛駝山落霞峰下。
香林庵 在縣南十里小嶺山中。明崇禎年間,僧慧融建。嶺產佳茶。
白衣庵 在縣北西林庵後山之巔。明崇禎年間建。
眾母庵 在縣城內東北,《豐盈》廢倉舊址。
皇清順治年間,知縣胡戴仁建。
普陀庵 在香山場後,今廢。
西山庵 在縣南鳳凰山西,今廢。
龍歸庵 在縣西南斗門村,今廢。
翠竹庵 在縣南東山下樓前村,今廢。
獨覺庵 一名「寶林。」 在縣東九十里東山村,今廢。
西林庵 在縣北一里蓮塘村。庵後有觀音閣,今俱廢。
《西竹》庵 在香山場,今廢。
天妃宮 在河泊所前,今廢。
建福堂 二:一在縣海旁濠涌村,宋紹興中陳進武建;一在縣西北古鎮村。
集真堂 在縣東北丫巷,今廢。
顯真堂 在縣北小黃圃村,今廢。
康帥堂 「在縣西沙涌村」 ,今廢。
忠勇堂 「在縣西小口村」 ,今廢。
新會縣
龍興寺 ,在西關內。有文昌宮、北帝殿、六祖堂、觀音堂、泰山祠、地藏祠。
雪峰寺 在江門天妃廟後。鄉官蘇泰初,捐地,僧上雪募建。
《天臺興寺 》在天臺山麓,龍王井側。邑人進士佘玉成重建。
月華寺 ,在吳村慧龍山。宋季毀,元至正間,僧慧濟重建。
報恩寺 在縣東奇榜村。
黃雲寺 在圭封山,明嘉靖元年廢。
象山寺 ,在源清。宋宣和間,僧有定建,今廢。萬壽寺 ,在禮義。明洪武十七年,僧明暢重建,今廢。
雙湧寺 在瀧水。唐咸通間,有梵僧自西來,駐錫於此,始建。明成化中,僧真賢重修。
九源寺 在遵名上臺山。南有九泉,故名。宋政和間僧知璋建,以祀敕諡「定應無際禪師。」 師邑南莊梁氏子,戒行清嚴。宋理宗寶慶二年,作偈趺化於大雲深處。故老迎歸寺中,香火之。元末燬,明洪武二十年僧廣壽重建。嘉靖四十二年重修。
隆興觀 在惠民門外,內有元壇廟、三官廟、黃雲廢寺、六祖堂、醫靈廟。
白衣庵 、普庵堂 俱在演武亭左。黃佛堂 在潮陽道北。南唐中和四年建,明洪武十八年重修。
立仙堂 在南莊。宋紹定間,民朱立生有《異質》。
兒時牧牛,或對人作世外語。淳祐癸卯五月五日,於雲峰趺坐而化。鄉人建堂祀之。
孕乳堂 在圭峰流泉石上。
三水縣
華山寺 ,僧復庵建,僧古溪重修。寺中有「金沙井」 ,闢龍鐘。
花果寺 按寺設於宋末岡頭,鄉人捐有寺田。利瓊長岐都人士設有文會,歲首齊赴課文,後學進庠及中式,例置酒捐資貯為文會供課之用。
紫竹庵 :在城內,舊是邑人黃際會書館,城守熊文舉修立為庵。
天妃宮 在河口
「青雲庵 」 在河旁塔下。
和光庵 在西南街後。有邑人李鍾穎《修復記》。笑天巖 在城東高山上,巖口有龍涎水,附近鄉人建庵於其上。
清遠縣
東林寺 在縣東。唐顯德二年,僧保智創。元季毀。明洪武十八年,千戶劉俊重創。宣德十年,僧為霖募置田四頃。今為「祝聖道場。」
廣慶寺 即清遠峽飛來寺,梁普通年間貞俊禪師建,賜額「至德。」 宋康定二年改今額。
月華寺 按《縣志》:「在縣西太平鄉,宋景祐三年,僧惟善創。明初猺賊燒燬,有田六十五畝二分六釐。」
普勝寺 按《縣志》,「在縣西太平鄉,宋景祐二年僧道賢建,明初猺賊燒燬。」
隆圃寺 按《縣志》,「在縣西南清平鄉,宋景祐年間,僧心順建,旋毀;明僧良虛重修。有田三十一畝六分四釐。」
覺清寺 明洪武二十四年,歸併東林寺。寶月寺 宋景祐年間創,今廢。
翠竹寺 明洪武元年創,後毀於《猺賊》。
禪林寺 按《縣志》:「在縣東南潖江鄉。宋景祐年間,僧吾憶創,自號禪林寺。明洪武九年,僧志深重修。二十四年歸併廣慶寺。」
中興寺 按《縣志》,「在縣東潖江鄉,宋景祐二年,僧崇義因得古寺場重建。明洪武年間,歸併廣慶寺。」
隆禪寺 按《縣志》:「在吉河鄉,久廢。明初僧心奇重修,歲久復廢,有田一頃二十一畝四分二釐,洪武三十五年,官撥清遠衛前所百戶鄭貴屯種。」
佛跡寺 按《縣志》「在城東興仁鄉和尚埇」 ,今云鴨灘村。
招興寺 在縣東吉河鄉,宋神宗二年僧明海創,元季毀,明洪武二十四年歸併廣慶寺。永樂寺 按《縣志》,在縣東南潖江鄉大連村。月溪寺 按《縣志》,在縣東,舊名招仁里。月溪村即今興仁鄉下峒村。
因果寺 按縣志,在縣西北池水鄉團步村。廣果寺 按《縣志》,在縣西北池水鄉田心村。西峰寺 按《縣志》,在縣東南潖江鄉盧塘村。四恩寺 按《縣志》,在縣東潖江鄉水西村。舊志云「永業里。」
覺海寺 按《縣志》「在縣東南吉河鄉黃龍村。」 已上創廢莫攷,遺址猶存。
慈雲庵 在縣東東林寺右,今廢。
靈源庵 在縣東十里,山半有泉陡出,味甘而冽,秋冬不竭。為僧海勳所闢。
皇清順治十二年,邑士民捐金創建。
新安縣
海光寺 舊在縣西觀音堂,後徙於南門外。相傳,南漢時有鐵佛在海中,夜有光,因祀之於寺。又有石魚,亦南漢時物。今廢。
雲溪寺 在縣西四十里,歸德場三十里山之麓。今改為「萬壽寺。」
雲渡寺 在縣西二十里靈渡山。
東山寺 ,在大鵬所東門外東山嶺中為觀音堂,左上帝殿,右「文昌閣,前三寶殿。」
杯渡庵 在杯渡山瑞應巖上。
慧善庵 在杯渡山瑞應巖上。
《祗園庵 》在陽臺山下。
福如庵 原在東門外。今移於城內舊所之後,改名《觀音閣》。
「香林」 庵 :在油榨頭,康熙十二年建。
永壽庵 :在城外天妃廟之右,日久頹圮,順治十八年重修。
神溪庵 在青湖前。𨺤《水神》逕園舊址,康熙十一年建
寶月庵 在東坑。康熙十一年建。
照月庵 在城外照月巖,今廢。
西源庵 按《縣志》,「創於僧覺度。在邑城西門外壕側,僅數畝許,樹木蔥鬱,不啻林泉。而前逼海濱,萬里澎湃,島嶼拱峙,鷗鳥迴翔,風雨晦明,皆成奇觀。右有亭,翼然屹立,凡貴人送客,往往宴集於此。康熙十九年,知縣張明達所建也。」 甘溪庵 「按《縣志》」 ,「在高頭崇鎮鋪。康熙十六年,創於僧閴堂。地周數畝,環以竹木,內蒔花」 果。雖堂止數楹,而高敞軒朗,氣象爽豁。前對梧桐,青碧如畫。閴堂以詩名,又好遊,嘗曰:「足不遍名山,負此生矣。」 庵成數年,旋授其徒主持杖錫。渡嶺而北,有見之於長安者,或曰又西入秦云。三官堂 在城西門內,千戶袁釗建,康熙五年,總鎮張國勳改修。前座奉三官大帝,後座奉佛。前後兩邊添置別室,築圍作園,貴游便之。《花縣》
隆興古寺 按《縣志》:「在瑞雲山下。」 相傳寺創於唐元時重修,荒碑斷碣,僅餘片石。其可識者有云:「四百年來古復今,歷盡春秋幾寒暑。雅表禪師巨眼翁,逢緣來作山中主。」
竺峰庵 在水口村
連州
光孝寺 在城隍廟東。宋泰始七年建。宋嘉祐六年,僧法辨重建。初名「嘉祐」 ,後改名「天寧萬壽」 ,最後又改今名。明嘉靖二十二年,僧普化又重修新之。
翠峰寺 在州朝天門外。明弘治九年,郡守曹鎬重修建嘉靖二年,寺改為祠,祀唐宰相劉公瞻。萬曆七年,復建觀音閣於祠之後。
惠宗寺 在興賢門外,俗呼「北山寺。」 唐貞元間,僧景常、元慧始建。明嘉靖二年,改為二賢祠,移其鐘於譙樓。二十八年,改為三賢祠。三十八年,改為四賢祠。四十二年,再闢地建祠於寺後。大雲寺 ,宋開寶郡守董樞建。明嘉靖二十八年重建。
明覺寺 在泗洲堂
覺宗寺 在嶽廟東
「香雲寺 」 在香雲街。
順山寺 在興賢門外
清涼寺 在楞伽峽。已上諸寺,今俱廢。
天慶觀 舊在興賢門內。明隆慶丁卯,另闢地鼎建。
清虛觀 在靜福山。梁大通中,廖清虛居此山修煉,至陳光大二年上昇,鄉人即其居為觀。宋隆興中,屢降天書百二十餘軸。神宗加賜顯號曰「靈禧真君。」 觀宇弘敞,東西有御書閣、洪音樓,歲久頹敝。
真祺觀 ,在錦青,舊為游仙觀。北有石如劍,南有山如棋。相傳觀自唐時飛來,然不可考矣。延真觀 ,在白鶴山,唐武后永昌元年建。山前後各有石級。
元真觀 在瓦窯岡
龍津觀 在獨角龍
青霞觀 在雙鳧水口
東陂觀 在塘頭坪
丹臺觀 在嶽宮前,原名「興化」 ,又云「女冠觀。」 唐則天朝天授元年賜額,後改今名,今廢。
清都觀 在嶽宮右,舊有巨鐘。諺云:「丹臺觀裏井。覺宗寺內龍,報恩殿上佛。」 清都觀裏鐘。今廢。《陽山縣》。
北山寺 在縣治北賢令山之東。循石磴層折而上,古松遶逕,清泉響澗,石橋流水,環門穿舍,迥然別有天地。中為元帝殿,一名「北殿。」 左為文昌祠,即七賢祠。右為觀音堂,嗣建觀音閣於北殿之後,以堂地改造「三元祠。」 明崇禎四年,邑人歐陽熙改建文昌祠於觀音閣之右,以原祠地建關帝殿。西寇之後,祠殿圮廢。今稍修葺。元帝東殿 在東關外,郭升暨典史王占春重修。
嘉興寺 在浦下鄉,去縣治八十里。
證因寺 在縣北八十里常歲青蓮村,宋延祐二年建。
大慈寺 在縣東二百步。宋熙寧二年建,今廢。嘉祐寺 ,在浦下鄉羅村。元至元間建,去縣三百里。
觀音寺 在浦下鄉馬鞭堡。元至正六年建,去縣東北三百里。
香積寺 在縣北二百里浦下鄉馬水村,宋紹興元年建。
超化寺 在縣北三百里浦下鄉旱瀧村。
寶觀寺 在縣北三百里浦下鄉遶塘村。元至正元年建。
青蓮院 在縣東三十里桃江水口。元至正間建。
元真觀 ,在縣東三百步。元至順二年建連山縣。
香界寺 按《縣志》:「在永福鄉,紹興元年,僧普善創建。元末毀於兵火,故址猶存。」
福壽寺 按《縣志》:「在永福鄉駝村。宋寶慶元年僧普靈創建。元末毀於兵火。明永樂三年復業。鄉民羅廣秀重建。」 今廢。
寶相寺 按《縣志》,「在永福鄉大富村,元皇慶元年僧何濟創建,元末毀於兵火,故址今存。」 復興寺 按《縣志》,「在永福鄉西山。宋嘉定三年僧羅漢創建,元末毀於兵火,故址今存。」
香社寺 按《縣志》,在諸鶯鄉韶陂村,宋紹興六年僧何丹創建,元末毀於兵火,故址今存。禪源寺 按《縣志》,在諸鶯鄉沙坊村,宋開慶間僧本化募建,元末毀於兵火,故址猶存。
漏覺寺 按《縣志》:在諸鶯鄉石角村。宋紹興十二年,僧周覺創建。元末毀於兵火。明洪武元年,鄉民吳仕淵重修。寺有田二十二畝六分,見係永福鄉民周佛真承佃納糧。
金地寺 按《縣志》:「在諸鶯鄉龍口村,宋紹興十二年,僧道隆建。元末寺毀,故址僅存。」
保福院 按《縣志》在永福鄉上西山,宋寶慶三年鄉士羅慶壽建。元至元間,毀於兵火,故址猶存。。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