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345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四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四十五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四十六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四十五卷目錄

 肇慶府部彙考三

  肇慶府山川考三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四十五卷

肇慶府部彙考三

编辑

肇慶府山川考三       府志

编辑

廣寧縣

福星山 在縣北五十步。圓秀如覆釜,城跨其上,一邑之奇觀也。

夾山 在縣北四十里太平都。兩山峽峙,懷集水從中出,旁山連延,多竹木。

圓嶺山 ,在縣北五十里,縣治發脈之處。高三百餘丈,橫亙十五里,有九十九坑出筍坑,坑相似,若失道,必三日然後出。

銀坑坪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昔為賊巢,頗險,今平。

烏坭坑山 在縣東北八十里。頗險,逕通清遠。梅峒山 ,在縣東北一百里。猺賊舊穴,今為樂土。

葵峒山 ,在縣東北一百里。多居民。

花山 在縣西北八十里。昔為賊險,今設官營。赤坑山 在縣西北一百里。路通懷集,從古梗化,今皆招為良民。

石燕山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大圃都,高百餘丈,周十餘里,巉巖窟穴,秋燕多蟄其中,大洞有石鍾、石佛。

龍岡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自大羅山而西,蜿蜒數十里。

潭口山 在龍岡南十餘里,又南為小涇口。樂安山 ,在縣西三里太平都,高八十丈,周二十餘里。《舊志》訛為落鞍山。相傳有青衣人乘白馬出山,俄墜地,人馬俱失,因名。亦峒賊失險之兆也。存之。

烏石山 在縣西三十里扶溪上,周十餘里。高望山 ,在縣西五十里橄欖都。林木蒼秀,澗泉澄澈,絕頂一望,諸山皆在其下。昔有人登此,未及半,忽晦暝不能進,乃由他路而歸。

三宿山 ,在縣西七十里橄欖都高百餘丈,週三十里,上有三峰如列宿,一名「三足山」 ,相傳昔有蘇姓入山仙去。

森峒山 在縣西一百里。山森秀,多林木,舊猺藪也。

膺峒山 在縣西一百里。舊為猺居,今平潭。圃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連山險峻,至此稍平。初建縣治於下。

春水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春水所自出,上多材木。

獅子山 在縣西三里太平都。上有巖,登望奇絕。

三台山 在縣西十里太平都。三峰鼎峙,為邑案山。

石澗山 在縣西三十里橄欖都高百丈,周十里,泉自竇出,旱則聲聞數里,雨則止。相傳竇穴中有巨鯉游泳,數日必雨,人以為驗。有石澗官埠,陸路入縣。

顧水 ,在縣北四十里。源出清遠縣,過雷鄉百餘里,至顧水口入綏江。

扶溪水 在縣東十里。源出清遠縣羅山岡,西流數十里,受梅峒、葵峒諸水,遶縣南流。又數十里,扶留村諸水從西北來,至縣南注之。又數十里至扶溪巡司入綏江。

綏江水 ,在縣西四十里。源出廣西懷集百餘里,入縣受縣諸水,注於四會。

烏龍潭 在縣西四十里。多魚,味甚美。宋學士李積中詩:「烏龍潭下鮮魚鮓,白馬山頭苦筍羹。」 新招水 在縣西五十里。發源高望山,流數十里,經舊新招縣址入綏江。

清涼池 在縣西五十里曲水村水槽嶺。羅源水 在縣東南一百三十里,源出清遠縣大羅山羅源村之東北。西南流十餘里,石港潭水注之,入於四,會為龍江,合於綏江。

程村水 在縣西南一百里。源出高要界山,東流數十里,至程村水口入綏江。

石澗水 在縣南三十里。發源石澗山,南流五里,西入於綏江。餘見石澗山。舊《志》稱「東流入綏」

江者誤

春水 ,在縣南六十里。發源春水山,西流三十餘里,經春水村,至洛口入綏江。

開平縣

疊書山 在縣東七里黎峒村。前傳有劉三妹於此成仙,樵者每聞歌聲。

游魚山 在縣東十五里。山形似魚,臨水。梁金山 在縣東三十里,道人梁金修煉於此。馬鞍山 ,在縣東三十五里。

北獵山 ,在縣南二里。形如旗幟,綿亙三十里,內有船坑、米坑、船坑有三石門,三小湖。

百足山 ,在縣南三十里。下有三山如龜,西接蜆岡。

護沖山 在縣南四十里。

石井山 ,在縣南五十里。

獨鶴山 ,在縣西四十里。高二百餘仞,峰頂有鶴飛來。

雲宿山 ,在縣北三十五里。高百仞,周一百四十里,常有雲氣幕之。

《雙飛蝴蝶》山 在縣東南十里新塘村。

羊額馬嘴山 在縣東南十五里。與游魚山對峙,千里結聚,為縣之捍門水口。

獅子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以形象得名。薛公巖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與駱駝山相接。一名「寶光巖」 ,又名「寂感巖」 ,石室天成,深一丈餘,有泉如乳,可以避亂。

紙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

金山巖 在縣西北,一名「西巖。」 上有飛瀑如練盤石,可坐數十人,九日於此登高。

馬頭岡 在縣西南十五里。下有神壇。

羅漢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有五尖峰,上有天池,長流不竭。

水坪海 :在縣北四十里。發源皂幕,與雙橋水合。

雙橋水 在縣南四十五里。南流至老虎尾,與龐村水合流,至縣東門入海。

合水嘴 在縣東南半里。雙橋、長靜二水至此合流。

長潭 ,在縣東南。自合水東流至此為潭,深數丈,中有魚龍異物。

十三里為「川海」 ,十四里為「大灣」 ,三十里為交羅海 ,俱在縣東南,與下廟水合流。

長沙海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自交羅沿流而東,水勢益壯,達於水口。

梁邊海 ,在縣東南四十里。自長沙至此,直達新會厓門觀止矣。水口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發源皂幕,歷梁金之東南,與長沙合。

潭江 在縣東南六十里,再進即為厓門。清水塘 在縣東五里,納諸溪之水,清深無際。八丫塘 在縣西二十五里,出諸山之麓,周十餘里,流分八丫,深不可測。

獨鶴水 在縣西四十里,源出官陂,亦名「左步。」 蜆岡水 ,在縣南四十五里。自大步東流過海心。

黃泥潭 在縣南七十里。與蜆岡之水會於赤水口。

德慶州

香山 在州北二里。高二百餘丈,週四十餘里,為州之主山。昔多香木,因名。《方輿勝覽》云:「一名利人山。」 出五色石,其巔有佛跡,跡長尺許,具趾肉紋,旁刻元祐諸賢姓名。有漱玉泉、玉橋、乾明寺、浮香亭、豁然亭、環翠庵、覽秀樓、東嶽行祠、松關亭。嘉靖癸卯,知州吳汝新更新之。丙午,州同錢萱復修,俱廢。戊申,知州余鉉重建「覽秀樓」 ,與通判劉用章買田贍僧守之。隆慶六年,知州楊士中重修,植松夾道。近日修葺更勝。

登高岡 在州北二里,即侍郎岡。州人九日於此登眺。

高良山 ,在州北七十里金林鄉。高百餘丈,週五十里,山下田高土肥,而上產鐵力木。

藿山 在州東北五里金林鄉。高百餘丈,週三十里,峰巒鬱秀。《方輿勝覽》云:「有草如藿香。」 青雲岡 在州東北五里,高百五十丈,周二十餘里,亦名臥人岡。

樝山 在州東北五十里。形聳而秀,其上曾產樝棃,因名。竇嶺 ,在州東北八十里悅城鄉。高三百餘丈,週三十里,兩山壁立,中通一徑如竇。

焦石山 在州東北一百餘里悅誠鄉。高三百餘丈,周五十里,蒼翠盤鬱。舊《志》:「山產焦石,鄉人」

琢以為器

雙鶴嶺 在州東北悅城都。高六百餘丈,周八十里,高要入德慶、北鄉必經之路,崎嶇險峻,行者備登陟之苦。上下嶺防虎及盜。

佛子嶺 在州西北二十里金林鄉。山勢嵯峨,路通封川縣界,旁有佛堂,因名。

茗山 ,在州東十五里。高百餘丈,週二十里,產茶。

樵雲山 在州東二十里。高二百餘丈,週三十餘里。山高而秀,形勢盤鬱,下有瓊響泉。昔州人李質築室讀書於山之陽,扁曰「樵雲」 ,因以名山。文筆山 在州東二十五里。高二百餘丈,週四十餘里,其峰卓然如筆。

端山 在州東五十里,高三百三十丈,周三十里,其形端正。《方輿勝覽》云:「山上有果實,名冬榮子,大如杯,炙而食之,味如豬肉,俗呼膏子者是也。」 《吳錄》曰:「端溪有端山,山有五色石,石上多香木。」

西源山 在州東六十里。高六百丈,周三十里,跨西源、富豪二里之地。一峰高出雲表,頂有池,四時不竭。其下有溪,分為二派,東派出西源,西派出富豪,合流出於江,即思夫水也。

三洲巖 在州東七十里。取「蓬萊第三洲」 之義,一名玉乳巖。巖皆蒼綠色,石室自成觀音佛像,石鐘、土鼓,擊之有聲。有丹竈、硯池、仙羊窩、石柱,傳昔皎叟修真於此。宋周敦頤嘗遊,蘇軾有題,及李綱書「玉乳巖」 三大字。巖畔舊有濂溪書院,後有穴,可登其頂。頂上有居人數家,天造石門,宛然仙境也。洞石有《憫忠》詩。

勞山 ,在州東八十五里悅城鄉。高百餘丈,週三十餘里,形勢峭拔,登者難之,故名。

杉嶺 ,在州西十五里。高百餘丈,週百餘里,路通蒼梧縣,產杉木。

峽山 ,在州西二十里。高一百丈,週九十里,南北岸對峙甚隘,江水中流。春夏多雨,則水峻急,舟不能行。

藜嶺 在州西四十里金林鄉,又名「禮嶺。」 高二百丈,週三百里,高峻產藜竹。

錦石山 在州西五十里,高一百餘丈,上有石柱,直插雲漢。《方輿勝覽》云:漢大中大夫陸賈說南越時,設錦步帳而登,俗呼為錦裹石。一說陸賈許錦酬山靈,及說南越王稱臣,植花代錦石。有仙人橋,舊有陸大中祠,又有延福寺。萬曆丙子大征,羅旁以此石為猺寇禱祠,梯石夷其頂,鑱「華表石」 三字。

障嶺 ,在縣西七十里,以形名。

考嘉靖、成化二《志》,德慶有筆架山、大力山、雞骨嶺、計都山,今已析隸西寧縣。有甘山、青旗山、息嶺、龍巖、九星巖、甘通巖、羅漢巖,今析隸東安縣。其瀧水一縣山川盡改為羅定州,俱不載《通志》:龍巖在三洲巖之陽,俱非。

龍潭 在州東北七十里金林鄉。遇旱,禱之有應。

端溪水 在州東一十里。源出金林鄉,經太平橋入於錦水。形勢百折,近於端山,故名。

麻墟水 在州東二十里。源出封川縣,經金林鄉入於大江。舊《志》作「馬墟水。」

書堂水 在州西四十里。源出猺山,南流五十里入於大江。水濱舊有「宋進士石處道書堂」 ,故名。

夫號水 在州西五十里金林鄉。南流五十里,經夫號村入於大江。相傳昔有行役久不歸,其妻思之,因哭而死。後夫歸,未及家十里,聞妻死,亦號泣而絕。鄉人呼其村及水曰《夫號》云。思夫水 在州東六十里,源出西源里,經思夫村入於江。可通小艇。

靈陵水 在州東九十里。一名「溫水。」 源出廣寧縣,流百餘里,經悅城鄉入於大江,可通舟楫。水口有孝通廟,即龍母廟也。對岸東安界有青旗山,林木蓊茂,人不敢伐。出三角鹿。

陸溪水 在州西五十里。源出佛子嶺,東流三十里,入於江。水口舊有陸賈廟,故名。

武賴水 在州西七十里。源出封川縣界,南流三十里,經武賴村入於江。

榕塘水 在州西南三十里。源出封川縣界,南流五十里入於江。

大江 在州南一里,即西江也。一名錦水。《一統志》云:「德慶有鼎石之神,在江中隨波出沒,即赤松子煉丹處。」

雙清井 在州治內東西庭中。

澄清井 在城西百餘步。

元妙井 「在城東一百七十步。」

仁壽井 在城東三里仁壽坊。

玉泉 在香山,飛流清淺可愛,達於城壕。瓊響泉 ,在樵雲山下。清流漱石,若鳴珂然。白石泉 ,在州之西,龍母廟前。

封川縣

登高山 在縣北二百步,高三十餘丈,週里許,山形突兀,上有景星寺,歲九日,官屬於此登高。宋嘉熙年間,知州黃克寬搆亭其上。舊有花藥圃。

牛頭嶺 在縣北三里,與登高山並峙,中有峽。白石岡 ,在縣北六里。形如蓮花,上多白石,下有逕,曰「蓮花逕。」

劉王岡 在縣北九里。有劉謙、劉隱墓。

續嶺 在縣北二十里文德鄉。續而復起,宛委綿亙七十里,巖崖競麗,雜巘爭奇,孕翠含煙,蔥蒨入畫。

三丫逕 在縣北二十里梁村。

猿嶺 ,在縣北三十里。高三十餘丈,週四十餘里,平岡漫坡,或起或伏,上多林木,猿狖所居,有《猿嶺逕》。

萬家石 在縣北五十里,三石週迴九里。鑼鼓岡 在縣北七十里文德鄉,形如龜背,週四十里,相傳夜嘗有鑼鼓聲,今設巡檢司。龍石山 在縣北七十里歸仁鄉,上多石膏。麒麟山 在縣北八十里歸仁鄉。高三百丈,週一百五十里,秀出天表,形若麒麟,縣之鎮山也。上有麒麟寺,今廢。下有唐狀元莫宣卿讀書處及祠堂。

荔枝巖 在縣北九十里文德鄉。一水中流有潭,其深莫測,砂石光瑩如冰玉。

雲巖 ,在縣北九十里文德鄉。容三百人,居民有寇避此。泉自石出,晝夜混混,石床磴道,殆若天造。旁有雲巖寺。

留連山 在縣北一百三十里文德鄉。重巒疊巘,行無底止。奇花古藤,茂林修竹,曲澗靈巖,宛然一仙境也。舊志作「連山」 ,誤。今依《邑志》。

三峰 ,在縣北一百三十里文德鄉。鼎立聳拔,上多奇石巉巖。

螺髻山 在縣北一百三十里。舊志作「羅計。」 今依邑志,在文德鄉。石門狹暗中明敞可容數百人,一夫當逕,萬夫莫前。石乳凝結,瑰奇不可名狀,諸巖之冠也。

封門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縣入首山也。峰巒秀蔚,兩崖如門。縣取「封山」 、「錦川」 合以為名。靈鼠石 ,在縣東北二十里。相傳仙鼠所依。鄉人祀之,歲不害稼。

相思山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德寧鄉。群峰連屬,下有大逕,長六七里,兩山夾峭,一水中流,極其清冽。

石門嶺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平城村。

梨園逕 在縣東北三十里德寧鄉思寮村。嵐岡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德寧鄉。上有古佛寺廢址。祈雨輒應。

存塘逕 在縣東北四十里德寧鄉,長二十餘里,林木蔭翳,寒氣襲人。

雙髻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德寧鄉社村。俗名「雙頭。」

班石 在縣東北四十里歸仁鄉。五色錯雜如虎,大者高數十丈,次高數丈。

豐壽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德寧鄉。《寰宇記》:「高一百三十餘丈,週五十里」 ,一名霹靂山。相傳山有巨石,雷震其一,因名。上有龍窩佛殿石池,泉湧其中。遇旱,汲其水,禱即雨。山自白馬東分,以此為大。

紋水嶺 在縣東北五十里德寧鄉蒲塘村豐壽山之南。

羅克逕 在縣東北五十里,德寧鄉霹靂山之西北,通歸仁鄉。

太子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德寧鄉。平地突起,尖竦插漢。

石狗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德寧鄉。巔有大石,廣十餘丈。

甲子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德寧鄉官塘村,連麒麟山。

烏添逕 在縣東北七十里德寧鄉。長二、三里。崇岡疊巘,起伏盤曲,氣象蕭森,盛暑如秋。欖逕 在縣東北七十里。喬木森叢,內多沐猴,一呼聚者數百。

白馬山 ,在縣東北一百里歸仁鄉,與麒麟山對峙,周五十里,上有石如馬,飛泉注如練。《正德》

間獞巢其上,參議周用、副使王大用勦平之,改名「白鶴。」

老鴉逕 在縣東北一百里歸仁鄉。深山大箐,天日罕睹。

大圍山 在縣東北一里西廂光孝寺後。宋儒學故址存焉。

東山 一名「掛榜山」 ,在縣治東五十丈,延袤三里許,形如屏。古有封川學,宋於山下建三舍學今俱廢。

紗帽嶺 在縣東一百里,與東山對峙。

先鋒嶺 在縣東四里。高拔諸峰。

仙鳳山 在縣東十里,以形似得名。

仙人山 在縣東二十里坊場鄉狹田村。圓珠山 在縣東三十里坊場鄉茅坦村。鳳凰山 在縣東四十里坊場鄉,上多鶴膝竹。雞籠山 在縣西三十里。其脈廣遠,左連廣西,右襟西寧。

分界村 在縣西三十里,有大榕樹,廣東、廣西各植一株,相去不數步,候其榮瘁,以卜衰旺。白沙嶺 在縣東南三里,一名天馬山。拱抱縣治,西江匯其下,建《太乙文》塔其上。

綠衣嶺 在縣東南五里,與紗帽先鋒白沙嶺相連,稍北為羅客山。

濯錦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即錦石山也。西山 在縣西南十里,即錦錢山,在隔江。高五十丈,周五里,峰巒峭拔,旁石坂丈餘,有巨人跡。歲旱,以水濯之則雨。

會龍山 在縣南二里。層峰疊秀,縣之案山也。聖石 在縣南十五里修泰鄉吉羨村。青山上有仙跡。歲旱,鄉人引水澆其跡,輒雨。山下有祠。扶靈水 在縣北一百里文德鄉。合流連水,至臨口村入於賀江。

廣信河 在縣北一百里。源出老鴉逕,至文德鄉魚牢村入於扶靈水。

孔生水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宋季有三孔家宦寓,子孫世居於此,因名。外有孔旁水口,流入賀江,始建「孔生鋪。」

靈潭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文德鄉覃村,孔生水之西。相傳有龍居焉,旱禱之,輒應。

東安水 ,在縣西北二十里。源出蒼梧縣東安鄉,至三家口入於江。

谷墟水 在縣東十三里。源出麒麟山,經德寧、坊、場二鄉,至小口村入西江。舊志名豐溪。《通志》作「風溪」 ,源出豐壽山,非也。

顓山江 在縣東一百里德寧鄉滑泥村。源出東北諸嶺,入谷墟水。

龍蓬灘 ,在縣東一百里。水中有米升石,水乾石見則年豐。

賀江 在縣西十里。一名豐溪。源出廣西富川縣靈亭鄉桃武巖,南流合賀縣水,東流合橘江。古令、金鏤、東安、扶靈諸水,至靈洲入於西江。劉隱之誅亂民,蘇章之敗楚兵,潘崇徹之屯賀江,皆此水也。

靈洲 在縣西十里賀江水口。廣一里,長五里,水環匝之。上多蘆葦,鳧鷖所棲。春夏泛溢,洲常不沒,與水浮沉,因以靈名。宋知州田開詩「海上荔枝莊」 即此。知州方維有《靈洲漁唱詩》。

蟠龍水 在縣東南十里。源出蒼梧縣留竹山,經修泰鄉,南流數里入於江。其水宛轉如龍之蟠。弘治七年,鄉民堤其下流為塘。

新婦磧 ,在縣東南十里蟠龍水口。形如笄,因名。

鴉頭石 在縣東南十里。蟠龍水俗呼「丫頭石。」 西江水 在縣南五十餘步。自蒼梧七十里至靈洲,合賀水,環城西十餘里,稍南復東,經德慶、高要入南海。有潮汐,春夏潦漲,湍急無可見。秋冬每日早暮,潮高三尺,次則一二尺。

蟠龍井 在東山之下,泉水甘美。《明一統志》謂:「有龍潛其下」 ,古儒學在此,取伏龍之義。

景星井 在登高山下,宋時鑿,泉出清冽。育賢井 在舊學西,常溢而清。

泮林井 在舊學東,四時不竭。

麟山井 在麟山驛右,澄湛不涸,味甘且冷。「躍龍井 」 在遵化門外東塘西畔。

樊山井 在縣南門內。明正德八年,知縣樊立鑿。萬曆十年,知縣周日暹砌以磚石。

錦衣井 在城西腳下,知縣周日暹募鑿。「觀埇井 」 在城西廂元妙觀下。

東嶽井 在光孝寺左

「清泉古井 」 在霹靂村。

===
《舊志》
封山川僅及今之半以封為古州治疆域
===

頗廣。考方尚祖所輯《邑志》甚詳,不敢略也。方尚祖曰:「昔人云:『天下諸山本於崑崙,封何所本?五嶺而西為桂陽;又西數百里,南轉為留連山,即闔邑諸山之宗也』。」 自留連抽為白鶴,支分而三:東為歸仁鄉之豐壽、封門;又東而至坊場鄉,有仙人、村心、鳳凰、濯錦諸山;西為文德鄉之南龍、鑼鼓、螺髻、荔枝、雲巖諸山中為白鶴正脈,南出而結為麒麟,過續嶺,又南出而為飛鳳,為登高,為縣治。此北條山之本末也。又一派自西江以南,即縣之朝山來脈,從蒼梧入修泰鄉地亦分三支:列於坤位者,有如覆釜蛾眉然。布於巽方者,有若龍蟠羅帶然。其立離位者曰會龍,儼若貴人端拱縣治。此南條山之本末也。若水則夾山而行,左有顓山河龍、蓬灘之流,至穀墟而歸於江。蓄而灌溉,則有蓬漏、流色、冬涼、瓦現、高龍諸陂。右有廣信河,屬魚牢、扶靈諸水而入賀江。瀦而灌溉,則有林瀧、巖口、玉葉、水聲、陶家、花鹿諸陂。南有蟠龍水,其源來自蒼梧,納諸溪注大江而灌溉,即渡口塘、蟠龍塘也。此流之小者,其大曰鬱水,源出夜郎;曰「灕水」 ,源出零陵;曰「賀水」 ,源出萌渚。合於治之西,繞於城之南為錦江,東會豐溪,又東折以宗於海。此水之源流也。葢茂林峻嶺,長江巨壑,涵負深厚,映帶曠邈,毓秀偉阜,財用寧獨擅一邑之奇觀,扼西嶺之險阻哉?《開建縣》。

鴈山 ,在縣北十里。形勢頗平,有如鴈行,為縣後山。

潭霜山 在縣北三十里錦衣鄉。潭霜水自《懷集》流經其側。

水瀉山 在縣北四十里錦衣鄉三都。

柯木逕   白蓮峒山 俱在縣北四十里,錦衣鄉四都。

古令山 在縣北五十里錦衣鄉,古令村,巡司在焉。

黃沙嶺 在縣北五十里。

忠讜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高二百餘丈,周八十里。舊《志》產人讜直,因名,莫宣卿其一也。萬石嶺 在縣東北六十里錦衣鄉三都。石室 在縣東北六十里。萬山巍峨,中有石如粵房者七,高丈餘。又有如庭軒者三,高數丈,光朗閴寂。圓珠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高一百五十丈,週二十餘里,其形如珠。縣內各山,惟圓珠、忠讜二山為眾山之望。

似龍山 ,在縣東十五里。高一百二十丈,週四十餘里,其形蜿蜒如龍。

野埇山   、水石巖 俱在縣東二十五里。峰巒森立,水環其下。中有巖穴,暗者必秉燭而入,曲折奇怪,穴中流水莫知其源。

大水山 ,在縣東三十里。山下有澗,其源深廣,故名。

羊梯山 ,在縣東三十里。為牛羊徑道,有石磴若梯然。

昭埇山 ,在縣東二十里,旁有三穴,皆能容人。大玉山 ,在縣西三十五里。高一百三十餘丈,周三十餘里,青碧如玉。

小玉山 ,在縣西三十五里大玉山之旁。高八十餘丈,週十五里。其勢突兀,以發脈自「大玉」 ,故名。

黎水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高三十餘丈,週三十餘里,兩山對峙,流水中出。

狼嶺 ,在縣東南二十里。週七十里,形勢險惡,上多豺狼,有逕通封川縣。

水母塘 在縣北五里,廣十畝有奇,源出鴈山,南流五里入塘,又自塘鑿渠,以灌城壕。

潭霜水 在縣北二十里。源出懷集縣深山中,至萬石入開建界三十里,至潭霜合諸水西流入開江。

金塘水 在縣東北三十里。源出金塘村諸山,西南流入於《潭霜水》。

忠讜水 在縣東北五十里。出忠讜山,西流入潭霜水。

盧村水 ,在縣東北七十里。出東北近界山,西流入潭霜水。

梁村水 在縣東北一百里。源出懷集梁村,西南流入開建,至萬石合潭霜水。

蓮塘水 在縣西北五十里。源出圓珠山,東南流四十里,經蓮塘村入開江。

似龍水 在縣東十里。源出似龍山,西流合金縷水。

金縷水 ,在縣東十五里。即龍吟水也,以經金。

縷村得名。唐狀元莫宣卿讀書堂在此。水聲清響,鄉人呼為「龍吟。」 會諸水於縣東南入開江。昭埇水 ,在縣東二十里,源出昭埇山,西流合金縷水。

野埇水 ,在縣東二十五里。源出野埇山,西流合金縷水。

金裝水 在縣東三十里。源出大水山,西流經金裝村,合潭霜水入開江。

羊梯水 在縣東三十里。源出羊梯山,南流六里入金裝水。

開江 在縣西五十步。源出廣西富川縣,南流經賀縣,又二百里入開建,合潭霜蓮塘、金裝、金縷諸水,流百里入封川界,為封江。

小玉水 ,在縣西二十里。源出小玉山,南流二十餘里入開江。

大玉水 ,在縣西三十里。源出大玉山,南流三十里入開江。

黎水 ,在縣東南二十里。源出黎水山,西流十餘里入開江。

狼嶺水 ,在縣東南二十里。源出狼嶺,西流合黎水。

狀元井 在錦衣鄉三都。其水清甘,冬夏常溢。世傳唐狀元莫宣卿所鑿。

醴泉 在開江鄉一都似龍山下,烏石之旁,昔有醴泉出焉。俗呼為「酒泉。」

《府志》
未載山川

编辑

《高要縣志》

编辑

虎眼岡 、寶查都等鄉之鎮。山高數十仞,週里許。諸小山由麓下發脈,逶迤而出,為諸鄉盤結,凡數十折,婣媚可愛。飛泉洞 ,在鼎湖山東北四里,高十餘仞,如萬斛明珠,天花亂墜。上有方石,廣丈餘,可坐二十人,泉飛日曬如虹,下有鷹打潭,病熱飲水多愈,天旱祈雨常應。邑人陳一龍建蓮庵於石頂,以奉大士。鄉人醵金建「伽藍」 、「偕樂」 二堂,陳茂承建「永日亭」 ,陳學書建「聚仙亭。」 此山諸境幽清,林木蓊鬱,亦端州一名勝也。

《四會縣志》

编辑

大甫山 ,在縣北五十里。

烏龍潭 在縣西二百里,多產鮮魚,一名嘉魚,其味甚佳。宋學士李積中《詩》云:「烏龍潭下鮮魚鮓,白馬山前苦筍羹。」

《新興縣志》

编辑

寶峰山 ,在縣北一十里。上有寶峰廢寺。其下居民雖割隸東安山,猶屬境內。

車岡 在縣北二十里,為通邑下關水口。鄉官賴廷正募緣建庵。

崖樓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聳峻壁立,上有飛崖,勢若樓臺狀。在芙蓉都,雖割去東安,山南猶屬新興。

烏石山 在縣東一里。一石孤立,獨當道旁。兵憲冒起宗刻題「特秀」 二字。有詩。邑人李濟九建李庵於石右。

沙鄺嶺 在縣東六十里,為一方險要。

馬猴嶺 在縣東五十里。界枕高明廣澤深林,為寇盜出沒宜防。

布辰嶺 在縣東四十里,路通高明險要。黑石 ,在縣東南一十六里社墟河旁有寺。其側即岱山寺,自天露山移來者。又旁有老鼠石,有「鑴」 字其上。

羅傘頂 在縣東南十里,圓覆如張葢然。「象窩頂 」 在縣東南三十里密洞村之後。為一方之險要。

大塘坳 在縣東南四十里雙石頂旁。為一方險要。

象山 在縣西二里。邑貢生黃允宗建庵獅山 ,在縣西二里。

雞公腦 在縣西,寧化都一十五里。

桐山 在縣西寧化都十五里,高百丈。明天啟六年,邑貢生梁州岳建寺,知縣張復普題曰「小西天。」

黎洞山 在縣西寧化都二十五里。有般若庵,邑人梁亨泰建。

仙座山 在縣西三十里。有白花庵,貢生吳開東建。

石羊山 在縣西寧化都天塘外洞,離城八十里。其龍脈自天塘跌伏,至此頓起大山,群峰突屹,為新興、陽春、恩平、開平、高明、新寧、新會、南海、順德、香山數縣之祖。頂上有魚塘一口,四時不涸。立廟祀神,名曰「石羊。」 郡主每遇大旱,求之則應。

郎岡山 在縣西寧化都七十里,界東安。李廣頂 ,在縣西寧化都七十里,天塘內洞歐村路口。

那康嶺 在縣西寧化都八十里天塘內洞路通東安,險要。

岡牌山 在縣西南寧化都白村一十里,週二十餘里,古有大緣寺廢。至明天啟三年,簡元符等重建,改名延壽寺。明末圮,尚餘六祖殿一間。燈心堂山 在縣西二十里,有庵,貢生陳文康建。

茶山 在縣西南一十五里。盤曲迂迴,廣植茶竹。有「茶山庵」 ,貢生葉夢華建。

大遍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群山連峙,廣隰平衍。中有竹院山庵,貢生陳賁建。又左數畝有小寺。右旁山有聚石庵,貢生陳圖建,今廢。

穆渾山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形勢盤桓,有穆渾庵。

化身巖 ,去龍山十里。順治丙申,邑舉人潘毓珩書「化身巖」 三大字,付僧真唯勒石。

香燈岡 在縣南,去龍山一里許。

袈裟石 ,在龍山初發脈分枝處,形肖袈裟,上有坐布紋痕及草鞋印跡。六祖還龍山時曾憩此。

「三賢頂 」 在國恩寺後。為障山。高聳峻峭。峰頂圓淨。三山並列。儼若三寶。並坐而持咒。

左天王嶺  右天王嶺 在國恩寺後,兩山高拔,侍衛於三寶頂之左右面各朝中如護法,故名。

多妙石 在袈裟石之旁。懸崖瀑布,下觸石坪,水花噴飛,激湍響應,上有茅庵。

舁子石 ,在右天王嶺大石之上,有一小石在背,若負子然。

珉坑 由龍山左迤入一里為珉坑。山水清峭,有呂仙庵,邑學生伍應心建。

韻谷 在縣南二十里。木多山荔,巖壑奇古。邑學生馮範卜築其上。

雲根 在縣南二十里。有巖穴流泉之勝。明永避亂,士流棲集,貢生𥳑兆元築「雲根書屋」 以居。虎巖 在縣南二十里。有泉石之勝,貢生潘當亨、葉宜高有詩。

風門坳 在縣南五十里。即裏洞嶺出入要路。貓爪嶺 在縣南五十里。險要。

王高尖 在縣南四十里。朝南屬陽春,朝北屬新興,為邑隘區。

允河水 發源布辰、石狗二處,合流於允河村,與通利水合。

大穩河水 經大穩村,逆上合流索水中有蠟石,堪供清翫。

三廟逕水 ,發源那康嶺,出河頭,合流於洞口。高公喉水 ,在縣西南五十里,自龍逕出河頭。龍潭 ,在國恩寺後,淵深無底。相傳每風雨時,光怪出沒,與東河水隔山暗通。自東水鄉民推石塞竅,潭遂淤為湖田。

「金剛灣 」 ,離國恩寺山門數武,盧溪紆迴成潭,今河水迭改,此灣尚存。

龍灣 在小南路東水坊,即龍山三寶頂之後纏水,離龍山十五里。灣有石竇,大小二竅,其水從竇出,與龍山後潭通流。每有牛羊經涉,入諸竇則出諸潭。土人慮之,堆石以塞。今灣尚在,拋石水中,五色采文具現。

盥手池 ,在寺門之左。《佛骨入曹溪》之後國恩寺屢塑,師像,弗肖。相傳有一僧詣寺,自言善此技,舉手逼真。既成辭去,向池盥手,忽不見云。邑進士嚴貞詩「浣手池開寶相花」 ,即此。

蜆窩灣 :在縣東南三十里。深廣澄澈,游鱗競集。

車頭湖 在縣北二十五里。

布填湖 在縣東十里

分司前井 在城隍廟右。

錦水井 在碧岡廟旁

「龍興寺井 」 在縣北街龍興寺大門之內。「夏院水井 」 在南城外舊夏院寺址。

北門井 在縣北門外

天妃廟井 在縣西門外僅一里。地中發泉,清洌可愛。

《十里井 》,從石臼出,清洌異常。

蕨村井 在縣北蕨村二十里。水泉溢出,高於他水尺餘,平時則澄澈可鑒,每至辰未二時,輒渾濁,流木屑灰塵等物,良久如常。

冽井 在縣署舊縣丞衙內,今為東園。邑尹李超開掘,源泉洴發,深闊倍常,以供宅內朝夕及

園中灌溉之用

《陽春縣志》

编辑

望州嶺山 又名「旗山」 ,在城西六、七里,屬南廂。高百丈,闊數十里,列於縣治之西,形如翬翼,勢極逶邐。陟其巔,望見一州勝概。

學前井 二口磚砌

城隍廟前井 一口

「縣治井 」 一口,在耳房庫之左。

《陽江縣志》

编辑

雷岡 在縣北六十里

飛鵝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

那龍山 :在縣東北九十里。

千金山 ,在縣西北五里。

丹載山 ,在縣東二十里。

潮平山 在縣東九十里,接新寧縣界。

丹台山 在縣西

馬岡山 在縣西

雞籠山 :在縣西一百四十里。舊調神電衛指揮一員以守之。

羅黃山 在縣西一百六十里,接陽春縣界。文筆山 ,在縣東南三里,圓椒甚銳。明萬曆間,邑人工部李天培壘石以增之。

皇清康熙年間,知縣孫廷鐸拆去。

劉仙山 在縣東南十里。上有石屋,相傳為劉王女墓。按開平縣東白柱坪有南漢劉王墓。疊岡山 在縣東南十里。

南樂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

豪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

雞骨嶺 在縣西南九十里,通雙魚城,路多虎。南金涌 在縣北二里。發源海洪山,繞城北,一由潮麗,一由觀光入恩江。

沙涌 在縣北十里。發源石龍山,由石橋入恩江。

石磷泉 :在縣東北二十里,受官山之水,入尖山。

木賚涌 在縣東南五里。受大坑及王母岡之水,出三合河,由北津入海。

綿羊河 在縣西南二十里。受鴈山之水,入蛟龍灣。

大墟河 在縣西南九十里。發源梅峒山,名「丹陽之水。」 歷程村河口,由豐頭入於海。

織籠河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受梅峒之水,歷漂竹會太平驛、丹城之水,東出豐頭港入於海。

南津 在縣南

東山泉 :在城東一里東山寺左。深二尺,闊三尺。水清洌,四時不涸。

皇清康熙八年:參將范明道濬。

《高明縣志》

编辑

虎坑山 在上倉步都,頂圓,高一百餘丈,覆三里。

紹馬山 ,在上倉步都,形如馬,又如渴馬飲泉。頂圓,高百餘丈,覆三里。

沖霄鳳山 在大幕都。高百餘丈,形如飛鳳,故名。

石人岡 在大幕都平疇中,亂石叢疊,成巉巖突兀。石上有廟,懸巖有樹,環石有澗,幽勝可愛。廟前有石,偃臥如人狀,故名。

新婦嶺 在縣西南四十里。高出眾山數十丈。古傳有一新婦於此化為石人,至今麻籃石磴宛如。

狗坑嶺 在縣南五十里。路極峻險,通新會逕道。

饅頭嶺 在縣西南五十里,路通新會。

羅幕山 在楊梅都,高二百餘丈,延袤五里,如羅幕,下有人居。

譚官山 在楊梅都,與皂幕山相連,頂尖高百餘丈。

獅子岡 在楊梅都皂幕山前,望牛嶺左突起嶙峋大石百餘丈,高形如獅子。讖云:「獅子拖毬塞水口。」 有鄉民結寨其上。

王家山 在田心都。西連天子山,東連大肚嶺。有鉛礦,強徒盜挖,磺水流下,傷害田禾。

金鼠下壁岡 ,在縣東十餘里,坐崇步都,其形如鼠。舊傳所向之處,禾粒皆空,後鑿其觜,禾始結實。

龜峰山 在縣東四十里,坐清溪都,山體皆石,突出江畔。西江萬里之水,至此為大匯焉。其麓有蟹眼泉,僅足升斗,數人飲之不竭。右數武有犀牛洞,可容十人。明萬曆丁未,邑人翰林區大相、御史區大倫建塔於其上。

古壩水 在擔車嶺,東繞古壩村,流五十里入於江。

泥滘水 ,出鹿峒奢山,東入於河。

三洲水 流分三支,西接《泥滘》直而。請幫助識別此字。北連羅岸緩而涴,東趨碧岸深而濬。乃會於都含水。雲晶水 在大沙圍內,起自周屋海,抵於深埇口,計稅十餘頃。先通判李敏派絕戶稅,以此生之。

《都含水 》接清泰、倉步、范州、古壩諸水,合匯於此,深而廣,東入於海。

《恩平縣志》

编辑

紫霞洞 ,在龍鼉山。一澗懸流,自頂及踵,忽巨石高三丈許,大稱之橫障澗半。水從石嶺瀉下,若機絲然。石前有巖,巖中有池,清洌可鑑。數石如砥出水面,可供遊人箕坐。修木千章,陰覆其中,即酷暑非衣袷不敢坐。巖北下,兩山翼之,為吳元良墳壘。

碧雲島 ,去紫霞里許,澗從石落,高約二十餘丈。下為池,池畔有釣魚臺,石平衍,能容十人飲。仰觀飛瀑,若捲簾然,壁間時有五色虹文隱見,或曰「龍光」 ,或曰「日映」 也。左上小壑曰「謪仙宮」 ,薜蘿倒垂如晝漿,滴滴自苔落。池前數步,一石隆隆,負古木而起,若雲屏然。水折而東,兩山夾之,懸崖絕壁,莫可躋攀。瀦澗而出,十步一池,輟池輒石,奇磊萬狀,古木清森,山花爛熳,亭而寺之,當不讓乎「石室。」

《廣寧縣志》

编辑

五馬山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相傳有一寺以山焚,飛來於山,上有泉,常溢不涸,名曰「天池」 ,高百餘丈。

龍異山 :在城北二里。來龍所鍾,盤踞異常,故名。

先峰嶺 ,在縣北四十里,高百餘丈。縣治發脈本此。

三櫃山 ,在縣東一百五十里。中有一石,長一丈,廣稱之,竹樹環合,葉落輒掃去。

黃蠟坑山 :在城東二十里,高百餘丈。

犀牛山 高百餘丈

黃盤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高二十餘丈。水槽嶺 在縣東南九十里。唐羅隱南遊,過水槽嶺,渴甚,鑿石得水,書「清涼池」 三字於上。破鐵嶺 在縣西北三十里,高三十餘丈。《舊志》未載。

石壁硃書 :在第八峒東五十里。兩山對峙,澗水漰湃,激若怒雷。層崖怪石,中鑿羊腸一線,週折少許,豁一堂局,茂林修竹,依然仙境。羅隱常經其處,歷崖直上,硃筆大書四字,今猶彷彿。「小益口 」 在城西五十里。

金場水 在城西南六十里。流至金場口入綏江。

大良水 在城西南五十里,至大良口入綏江。東鄉水 在城南三十里,其源有三:一出龍盒嶺,經沙步墟,合菜峒坑、黃蠟坑,流繞縣城之東;一出破鐵嶺,流繞縣城之西。一出金澤,經黃坪,流繞縣城之南,合流至東鄉口入綏江。

九十九坑 在圓嶺山。有九十九坑。《讖》云:「九十九坑還少一,若還得一是名邦。」 後縣令建得一亭山下。

《開平縣志》

编辑

飛鵝山 ,在縣東三十里登名都地界。

百立山 ,在縣南二里,其形如旗,綿亙二十餘里,高聳雲霄,山生有白雲茶。

鳳山 在縣北二里。縣龍至北高峰而下,前有烏石岡。

《德慶州志》

编辑

岐嶺 在州西五里

都計山 在州東北五十里。山之西有龍潭,故老相傳云,「昔有仙人騎鹿遺跡。」

大廣山 在州北六十里四都。高五百餘丈,週七十里。其形廣大,故名。山半有龍浮寺,有紫竹庵、金蓮庵,有瀑布泉,飛流如練,長數十仞。昔盧惠能欲駐錫於此,不果,常有霧海可觀焉。雲眉山 在大廣山之左,山頂石上有巨人跡,多馬跡,有石室。

瑞洞巖 在州東一百里悅城七都。有洞窿然,廣數十武,中有石床、石舟等物,深邃里許。向以地僻人稀,未經名人物色,沉埋於荒煙衰草之間,《方輿》未及載耳。因思天地有負質俊異而淹沒如斯者,可勝慨哉!

香爐山 在州東一百里,其形如爐。

鼎石 在州界。《郡志》云:「有鼎石之神在江中,隨」

波出沒,即赤松子煉丹處,其側有赤松子廟。瀑布泉 在大廣山半,飛流如練。

小冷泉 :在《七把蓮》石隙流出,清甘可愛,夏月為西潦淹沒。

街口井 在城裏十字街一方汲之,冬月不竭。「開元寺四井 」 在永寧坊寺地四角,今寺廢為民居,四井猶存。

譚公井 在城東壕畔,夾以兩池,其水視池水常高,冬月不竭。

石獅井 在一都石獅村。深不過二尺,四時常盈。

夫子井 在都城李熙載墓前,廣二尺,深丈餘,水常清冷溢出,病者飲之多愈,稱熙載為「夫子」 ,故井亦以名焉。

《封川縣志》

编辑

蛾眉山 在縣西隔江

印石 在縣西,與靈洲相對。

大嶺山 高千仞,下有馬觜路,係修、泰兩圖人來縣經由總道。

青山 :在吉橙村。巉巖蔚林,上有仙人遺跡。「南龍岡 」 ,今設「南龍營」 於此。

景星峽 在登高左,紗帽右。中有澄潭,亢旱不竭。

「白沙磧 」 ,在白沙嵿江中。

西江 在縣之西南,源出黔之夜郎。豚水合牂牁,東入廣鬱為鬱江。鬱即秦桂林郡也。漢伐南越,使馳義侯發夜郎兵,下牂牁,會番禺,即其路也。鬱水出廣源,經潯、邕者曰「左江」 ,經柳慶者曰「右江」 ,合流東至蒼梧,為灕江。即漢遣歸義越侯為戈船將軍出零陵,或下灕水,或抵蒼梧,即其路也。灕水出楚之零陵,自歸安轉而南流,與桂林之水合為桂江。又南過平樂,為府江。三江既合,東下廣信,為賀江。賀水出臨賀郡,至本邑與鬱、灕之水合為西江。東過康州,出羚羊峽,會湞星諸水而入於南海。

深坑潭 在縣東南七里,當兩山之中,水清深不可測。相傳,昔有軍人涸之捕魚,見一巨鐺,其鉉耳可高出牛頭,風雨暴至,軍人皆溺,至今無敢捕魚者。

蛟龍潭 ,深碧莫測,似神物之窟也,因名猿嶺泉 。詳《猿嶺》。

東塘 即「儒學」 ,塘在舊學前環城東亦環舊學,為畝三百有奇。

「西塘 」 又名「堰塘」 ,環城西,即城之西壕,為畝二百八十有奇。

三角塘 在城南,下即壕,為畝五十有奇。凌頭塘 在城北六里。為畝二百二十有奇。羅客上下塘 在儒學塘之外。為畝一百四十有奇。

龍蟠塘 一千四百畝有奇,瀦修泰一鄉九十餘澗,兩岸峰巒夾護,一勝概也。

渡口塘 二百五十畝有奇。

石龍塘 在雙河村

《開建縣志》

编辑

石壁山 ,在縣北六十里。群峰削峻,四時常有雲色。

白鶴洲 在縣西十五里。常有白鶴集於其上,漁每聚於渚中,風晨月夕,歌聲不絕。

龍灣 在縣南。舊傳龍灣深萬丈,水中有土墩,起則邑之人才出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