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347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四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四十七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四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四十七卷目錄

 肇慶府部彙考五

  肇慶府關梁考二

  肇慶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四十七卷

肇慶府部彙考五 编辑

肇慶府關梁考二  通志府縣志合載 编辑

陽春縣

青石橋 在縣南三十里平山村,跨青石小溪。「東門橋 」 ,萬曆七年建。

南門橋 南門外。架木為之。

柏木橋 在縣西四十里太平都。

碧撻橋 在縣西二十里南鄉都。

河亭渡 在西門外

北瀧河渡 在縣北十里。

那烏渡 在縣北六十里。

潭洛渡 在縣南五十里。上皆屬官。

渡口渡 在縣南十一里南鄉都。

潭邦渡 在縣南五十里。

那旦渡 在縣南六十里。

亞嫣木渡 在縣西十五里。

雲林渡 在縣北九十里。

灘潮渡 在縣西北四十里。

陽江縣

北門橋 在北門外,宋紹興建,嘉靖年間重修。按《縣志》

皇清康熙二十年,知縣周玉衡倡捐改建。

潮麗橋 在北門外,宋熙寧建。

觀光橋 在觀光村北,宋紹興建。

黃竹橋 在山口鋪前

樂安橋 近樂安鋪

平望橋 近平望鋪

官山橋 官山鋪西

那雕橋 近那雕鋪

《憑村橋 近憑村鋪》。

甘濠橋 甘濠鋪前

麻思橋 近麻思營

丹城橋 近丹城鋪

蒲牌橋 近鋪

沙埔橋 康熙七年,參將范明道重修。

蓮塘渡 在東路驛右

那龍渡 :在東路鋪南。

麻橋渡 :在西路下寮鋪東。

沙埇渡 :在西路歸善鋪北。

牛矢渡 在西路三十里。

大墟渡 在縣西八十里。

表竹渡 在縣西一百三十里。

車河渡 在縣西一百六十里。

尖山渡 :在城南十五里,通海朗。

北津渡 在城南三十里。

麻禮渡 在縣西南三十里。

豐頭渡 在縣西南四十里。

沙河渡 往陽春

儒峒白石渡 以上《官編》。

西岸渡 在西門外

龍濤渡 在縣西十二里。

碧橋渡 在縣西二十餘里。

蓮塘新渡 往步頭場,乘潮一夜可至。

觀光渡 去縣西北一里。

步頭場渡 在縣西南

北宿渡 在北宿村。以上屬民。

橫梁渡 在臺村,今廢。

石磷泉渡 在田畔村頭渡船橫過。

海朗灶仔渡 近大溝墟。

三丫渡 ,離海朗五里。

那西渡 :在縣城外西岸那西村。

麻龍渡 近上麻龍村

頓缽渡 在頓缽村,通三鋪。

《那貉渡 》近那貉村,橫過大蓢。關村渡 在關村。

《造性渡 》:在造性村。

端逢渡 在《端逢》,今廢。

北寮渡 由海陵北激村後下船,抵北寮奉遷。「塘堞」 渡 在塘堞村。

波頭渡 :在白石村。橫過,潮長用船,潮退用涉。那龍長渡 與縣城北西埠相距九十里,趁潮。

一日夜可通。每開二處,各舟一隻,久廢。今展界新會,路復通,漸有往來。北宿同 。以上十五渡俱《縣志》。

高明縣

赤麻逕 在縣南三十里。新會,賊往來門戶。諺云:「赤眉麻逕時時過,黃耳柴門夜夜驚。」

大下逕 在縣西三十五里,近雲峒村。

風凹逕 在縣南三十五里,近柴塘村。

石船逕 在縣西南七十里。

錢窟逕 在縣西七十里,近高村嶺。

官逕 在縣北五里,府城往來之衝。

小海口橋 在南門外。嘉靖九年,知縣陳坡建,今廢。

遊魚橋 在清泰都。知縣陳坡建,邑人羅煥章重建。

官田埇橋 在田心都。知縣陳坡建。

丙州橋 在范州都。知縣陳坡建。

喜鵲橋 在清泰都

新基竇橋 在清泰都,通羅塘陂水。

青石橋 在太平都

石龍橋 在清溪甲,通南海。

孔塘大埇橋 在田心都。

東關竹園橋 在太平都潭邊村。

金灣橋 在上倉步祿塘村。

水口橋 在楊梅都白灌村。

洞心橋 在楊梅都對村。

獨岡橋 在清泰都

古水橋 在田心都

沙塘三項塘橋 在清泰都圓岡村。自東關以下皆羅煥章。萬曆十年構建。

水甕橋 在大莫村。耆民何烋建。

洗村橋 明萬曆戊子,知縣曾宗烈建。

萬歲橋 在太平都內。明嘉靖十一年,高田鄉民捐資建。

墩嘴橋 在太平都。隆慶二年,雲水鄉民建車步陂橋。

官路橋 在岑水長岡墟畔。

利濟橋 在文峰山下。候選經歷楊子德建。南門渡 在門外半里。舊《徭編》,今革。

東關墟渡 在墟下

鐵冊渡 在羅塘都

石奇渡 在清溪甲南海界。以上皆民渡。三洲橫水渡 在清溪甲,《官編》。

三洲渡 在《田心都》往省城。

江門渡 在三洲墟,往新會江門。

石洲渡 在石洲江,往府。以上八渡俱《府志》。雙節渡 按《縣志》:在羅塘都楊梅水口,為豸岡嚴門何氏、莫氏二節婦設,載米四升三合,歲取渡額,供二氏香燈。

恩平縣

十二逕 在縣西南那吉峒。由那吉墟西至落馬灑,入上水洞,出珠環梯峒,陽春界、南陽江界。籬子逕 ,在縣東南二十里。東通十三村,達蜆岡。

白石逕 在縣西南。山路直通陽江。陽春瓦巷逕 ,在縣西五十五里,通陽春。

黃沙逕 通。陽春新興。

雙穴逕 在縣西北四十里,路通新興。

清油逕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通新興、李峒險要之地。

黃竹逕 在縣北六十里仕峒都,北通良塘、黑羊尖、雲岫大山。

老鴉灘 在縣西北六十里仕峒都。

擒頸 在縣北七十里靜德都塘角壟。西至花眼潭,一路通牛牯凸、水洞營,一路通狗尾型、鴻觜山,今為鎮戎屯。

倉步 在縣東北一百一十里。東至豪坪營、新會界,南至合水觜,北獵山、馬騮砦,越此為新寧界,西通鴻觜山,北至那假關,計至枕頭賊營。今為開平屯。

塞喉逕 ,在縣東北七十里。繇赤硃岡迤東而入,出逕為新會縣郡蘆界。

羊逕 ,在縣東北八十里。繇火燈村入,出逕,為新會倉前村界。

火燈逕 在縣東北九十里。繇火燈村入出逕,為新會社邊界。

竹子坪 在縣西南。《水東二圖》:西通雨霖山陽江界,北至雲禮村。

簕牢 在縣西六十里。「金雞頭巢 」 ,在縣東南六十里。東至新寧赤雞、傍鶴,北通新會獲峒。

東水關橋 :在東門外。

西水關橋 在西門外。俱嘉靖間教諭李錦建。朝陽橋 在城外。

歇馬橋 在縣治二十里,歇馬鋪前。

南水橋 在西門外,今改「南。」

蓮塘橋 萬曆二十六年,教諭何元輔捐俸買石修築,因名「何公橋。」

牛岡渡橋  「左步水橋。」

印岡渡 即南門

歇馬渡 在縣東三十里。

廟子渡 在縣東四十里。

潭流渡 在縣北三十里。

牛岡渡 在縣北五十里。

左步渡 在縣北九十里。

廣寧縣

青雲橋 在南門外一里。

接龍橋 在南門外

都港橋 在南門外。俱明萬曆四十六年重建。春水渡 在春水村。

扶羅渡 在扶羅村

開平縣

波羅橋 在縣東三十里平康都。元建。

土陂頭橋 在縣東四十里登名都。

沙堤石橋 在登名都

古州學顏橋 在縣東四十二里。登名都。龍蟠橋 ,在縣南二十七里。路通蜆岡。

古宅橋 在縣南平康都。極高峻。

張橋 在縣西十里長靜都。康熙二年造。蜑魯橋 ,在縣東十二里平康都。

倉前石橋 在縣西南三十里平康都。

水邊渡 距縣南二十五里。

下廟渡 距縣南三十二里。

長沙渡 距縣東三十五里。

新埠渡 距縣東四十里。

水口渡 距縣東五十里。

波羅渡 距縣東三十里。

德慶州

第一關 按《州志》,在演武場右,知州周文熯建,今圮。

辣頭埠 在州東四十里,北岸近大江。

下埇埠 在州東四十五里,北岸近大江。思麻埠 在州東四十五里,北岸近大江。蓬春埠 在州東五十五里,北岸近大江。媳婦頂埠 在州東六十里,北岸近大江。降水埠 在州東七十五里悅城鄉,北岸近大江。

大塘埠 在州東六十五里,北岸近大江。蓮湖埠 在州東八十里,北岸近大江。以上十四埠,俱在大江北岸。

「漱玉橋 」 在香山,今水南流,達於城壕。

接龍橋 在香山北。萬曆二十七年,知州沈有嚴建,今廢。

太平橋 在城東十里

化龍橋 在城西五里龍母廟前。白石谿上舊刻「醉石」 二字。

古欖橋 :在城北三里。

九曲橋 在城東一里。橋下壕水東行經忠景祠下達江。

東勝橋 在東勝門外

鎮南橋 在鎮南門外。萬曆元年,知州楊士中建。

青山橋 在城西二里

萬壽橋 在城東

青石橋   、得月橋   、西水橋 俱在城西。

逍遙橋   、龍定橋   、新定橋 俱在城南。

南江渡 在州前

鑊口渡 往來肇慶

封川縣

《三丫逕   》《埇彪逕 》俱在文德鄉,通關廂要路。

「相思」 大逕 在德寧鄉,通關廂要路。

烏沗逕   《羅黑》逕   《存塘逕 》俱德寧鄉要路。

《都蓬逕   》《老鴉逕 》,俱歸仁鄉,通德、慶州要路。

猿嶺逕 在文德鄉,通歸仁鄉要路。

太平橋 在南門外。洪武元年,知州薛明理建。永樂九年,縣丞歐必森重修。成化辛卯,知縣萬顯重修。陽春縣儒學訓導陳孜《記》。

長板橋 「在天妃宮後。」

永寧橋 在縣東崇教坊。宋熙寧二年,邑人陳德才建。

泰安橋 在長寧門外。明洪武十二年,知縣安璵建。

廣濟橋 在縣東二里。路通德慶州。明洪武十年,知縣安璵建,今廢。

石橋 在麟山驛。明弘治間,坊民募建。

狀元橋 在文德鄉蕨村,唐狀元莫宣卿祠前。第五橋 ,在修泰鄉范村。

泰新橋 在修泰鄉新塘村。嘉靖十二年邑人陳時用等建。長十餘丈,闊一丈,上覆以亭。「《寺門觜》橋 」 在修泰鄉寺門村。

渡口橋 在修泰鄉渡口塘上。水深岸高,舊架小木,過者多溺。明萬曆間,邑東廂義民李奇鳴捨造磚砌兩墩基,中豎鐵力木柱,往來稱便。待村渡 在城南二里。修《泰鄉兩圖》往來。賀口渡 在縣北十里。

黃灣渡 在五通廟。前抵黃灣,通西山。下遊塘渡 在修泰鄉。

江口渡 自西江口抵府治。

開建縣

毓秀橋 在南門外三十步。明洪武九年,知縣甯于雨建。弘治間,知縣梁善重修。明嘉靖間,推官趙琳又修,改名「通濟。」 後圮筏渡二十餘年。隆慶間,知縣胡希寅伐木為橋,翼以扶欄,往來稱便。

塌岸橋 在縣東一里。明嘉靖十八年建。大橋 在縣東五里。明嘉靖十年以磚為之,後圮。萬曆元年甃以石。按《縣志》,「日久土石將傾。」

皇清康熙十年,知縣張沖斗、典史張國泰重修。

嚴峒橋 在縣東十五里。明嘉靖間建。

米埠橋 在縣東一里,萬曆元年建。

龍灣橋 在縣南里許。明隆慶間建。

廣豐橋 在縣東

峽水橋 在縣南

龍吟橋 在正街右三十五步。以水出自金鏤龍吟水逶迤而來,拱抱黌宮,環帶邑治。北合於開江,為一邑風氣鎖鑰而毓人文,故名「龍吟。」

皇清康熙六年,舊橋為洪水漂氾,木石無存。康熙八

年,邑令張沖斗捐貲,倡率重修鼎建。上覆碧瓦,旁列雕欄,中祀「三官。」 每風晨月夕,臨風遠眺,誠勝概也。而橋下之水,嫌其順直,為之壘石改曲,遂風氣凝聚,煥然改觀矣。後之人文繼起者,其知今日之功哉!

蛟水橋 在縣南十五里二都。

下埠橋 今改「騰蛟橋」 ,在縣南十五里。二都官由大灘陸行所必經之路,近為洪水所漂,土石將傾,每遇春漲,行者畏涉。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張沖斗「捐貲修復,重加灰磚。」

兩旁結砌遮水,遂成不朽之基矣。

錦繡橋 在縣北六十里四都。

開江渡 在開江門外。每年渡夫工食銀二兩、造船銀一兩歲領。今裁扣充餉。

新塘渡 在縣北十里。工船同歲領,今裁扣充餉。

金裝渡 在縣東三十里三都,今無。

肇慶府公署考        府志 编辑

本府

肇慶府治 ,即古端州舊址。宋徽宗由端王即位,陞興慶軍節度,又賜「肇慶府」 額。明洪武二年,知府步從信創建廨宇。九年,知府胡善重修正廳、經歷司、照磨所及儀門、鼓樓。宣德七年,知府王罃撤正廳耳房而新之,建坊於大門曰「政平。」 成化元年,知府黃瑜撤政平坊,建大門曰「肇慶」 ,增修正廳、儀門、架閣庫。又建儀仗庫於儀門外西偏。七年,甃石為臺,建譙樓於上,置鐘鼓、銅壺滴漏。嘉靖十八年,知府袁載創軍器庫。三十年,知府李寵樹題名碑於儀門。萬曆九年,知府王泮重修堂門,仍撤大門,建坊曰「古端名郡。」 十六年,知府鄭一麟建鐘鼓樓於譙樓之外,又建廊房兩列。萬曆三十七年,知府陳濂以譙樓太高內逼,裁柱三尺,仍於旌善、申明二亭旁,修建房宇。東分陰陽學、醫學各廨舍,西分司獄司、總鋪、羈候所,中道夾以樹,前古端,名「郡坊。」 知府江中

楠更扁曰「兩藩保障」 ,知府戴熹加扁曰《孝肅遺風》。旁豎木柵,外周垣牆。知府夏應台易木柵,甃磚蓋瓦,設柱豎石。崇禎二年,知府陸鏊遷譙樓前照壁出坊外通街。今中為堂五間,東經歷司,西照磨所,後為穿堂,題曰「和衷。」 其東為豐積庫,洪武二十七年建在儀門東偏,後移於此。嘉靖三十二年,通判蕭謐乃甃巨石上樓,下藏後。中為知府宅,左有包公井,覆以亭。其前為推官宅,為經歷宅,前舊有知事宅,今改為吏舍。右為捕盜通判宅,即古「裕民堂。」 通判奉裁,併入府署。

皇清康熙十年,知府史樹駿即舊址改建「晚香堂」,自

為《記》。其前為管糧通判宅,康熙七年通判朱懷袞修,十一年通判董敔重修。同知宅在儀門外東南,康熙九年同知諸葛昇修,十二年重修。堂之南為露臺,為戒石亭,兩翼為房科前為儀門,左右為拱門。門外左為土地祠,右為寅賓館,前為譙樓。樓外左右為旌善、申明二亭。亭西南為司獄,司前為總鋪,兩旁為廊房。又前為古端,名「郡坊。」 坊內左右為鐘鼓樓。

憲署 在府城東門內,為兩廣總督部院,即元廉訪司舊址。明洪武初,改為按察分司。二十年,改為嶺南道。弘治中,改為察院。嘉靖十五年,改為撫按行臺。外建三司廳、把總廳、賞功所。四十三年,總督吳桂芳改建正堂五間,穿廊一間,後堂五間,左右耳房各五間。隆慶五年,總督李遷建糓陰亭於內署。萬曆五年,總督凌雲翼重建後堂五間,名曰《廣益》。東西廊各七間。東為大觀樓,西為讀書樓,亦各五間。又建儀門、大門各三間。門外左為坐營司、賞功所,右為中軍廳、火藥局。萬曆八年,總督劉堯誨重建正堂廊房及內署。萬曆十六年,乃移署於廣益堂之後,而以舊署為廣益堂,改建讀書樓。又闢其西為射圃。

皇清康熙九年,總督兩廣部院金光祖捐俸重修。

「廣肇道 ,即分守嶺西道。」 正統四年,知府謝琬建。成化三年,知府黃瑜又塞池益之。弘治十五年,知府陳嘉謀闢建正堂、穿堂、兩廊、甬道。三十七年,參政吳桂芳徙建後廳廂房。隆慶四年,分守移駐高州,僉事羅向辰改為兵巡道。嘉靖八年,僉事李香闢崇真堂及豐濟倉廒空地,又建堂廨,樹《題名碑》。三十六年,僉事鄭東白即指揮王倉宅建後堂,又徙屏於街南。三十七年,知府盧璘於屏外市民地,建「府廳館。」

皇清康熙六年,嶺西道奉裁,衙署幾廢。十一年復廣。

肇道知府史樹駿修復。十二年,僉事任峻重修察院 ,即舊分巡嶺西道。明隆慶間,僉事羅向辰移居分守道,遂以此為察院。

「分巡嶺西道 」 明萬曆初,僉事李材買民地建端溪書院,後為聚樂亭,翼以號舍,聚諸生肄業其中。總督殷正茂改為「監軍道」 ,今為中營。西察院 今為民居。

清軍館 明成化間,同知張吉建,今為兵居。理刑館 ,「舊集郵館地。明弘治十年,推官尹頌建,後廢為民居。嘉靖三十年,知府彭參改建會通鋪,餘地列肆,與民居之。」

督儲館 在倉內。明嘉靖四十年,通判劉用章建,今廢。

司獄司 知府李寵有記。

豐濟倉 舊在府署西米倉巷。宋康定元年,郡守包拯創建。明洪武三年,知府步從信遷於府治東二百步,舊名「廣儲」 ,為衛倉。宣德十年併於府,改今名。

皇清康熙十年,知府史樹駿、通判董敔重修。

陰陽學 舊在府署東百餘步三皇廟內。明嘉靖中,知府袁載改建孝肅祠右,今為兵居。醫學 舊在府署南,元行用庫舊址即今「會通鋪」 地。明嘉靖中,知府袁載改建孝肅祠左,今為兵居。

僧綱司 在城東一里天寧寺旁。明洪武十五年開設,創建廨舍。今圮。

「道紀司 」 舊在城西景星坊,後遷於東嶽廟,今在城隍廟。

「高要縣 治在肇慶衛左。舊在府署東二百八十步。元至元間遷於府署東偏。明洪武二年,知縣樓璿源創建正廳、幕廳、廨舍、六曹、儀門、大門俱備。九年,知縣胡本道改大門南向,架樓四楹,而門其下,與南薰門相對。宣德間,知縣尹思於大門外闢照壁,修牆垣。知縣尹鳴商又於前門改道從左,士民咸以縣署伏府側」 麗譙下,南薰門又直射之,乃蔽以崇墉,門從仄出。四十三年,參將移駐高州,即以其署建縣。知府鄒光祚又以倉地民地及衛知事廳益之,為正堂五楹,東

為幕廳,西為耳房,東北甃石為庫堂,後為仕優堂,左為知縣宅,其前為主簿宅,右為縣丞宅,前為典史宅,後列吏舍,西為獄堂,前為露臺,中築甬道,有戒石亭,六曹列于左右。儀門外東為土地祠,為迎賓館。旌善、申明二亭,在大門左右。萬曆十六年,知縣蕭九章立《題名碑》。崇禎二年,知縣張明熙增建後樓。明末兵燬。

皇清順治八年,知縣杜宗鶴建,復官舍。十四年,知縣

楊雍建重修

古耶巡檢司 舊在城東百五十里古耶都,名「古耶寨。」 明洪武四年,巡檢林稀遷於龍池都馮村,建正廳、廊房、鼓樓,後圮。成化七年,巡檢李韜重修。嘉靖三十年,遷於三水縣橫石巡檢司,而以其址為「古耶司」 ,彼此便之。

祿步巡檢司 在城西七十里祿步都下村。舊為祿步寨。明洪武二十年,巡檢朱銘遷於祿步上村水口,建正廳、耳房、鼓樓。成化六年,知府黃瑜重修。舊有橫查巡檢司,在城東七十里橫查都,臨江。「洪武二年建。成化九年,知府黃瑜撤而新之,後圮。嘉靖二十五年,知府胡純重建。崇禎二年,奉文歸併古耶司。」

預備倉 舊六處:一在府署西,即舊東嶽廟地,明成化間知府黃瑜建。一在城外東廂迎恩坊,正統五年知縣黎近建。一在蓮塘都綠村,成化七年知縣孫珍建。一在橫查都茶園岡,「成化七年知縣孫珍建。一在上倉步青玉岡,成化七年知縣孫珍建。一在崧臺書院東,即舊遞運所地,成化九年同知馬襄建,後併在城」 隍廟右,歲久傾圮,左布政王道元、知府陸鏊、通判史延旭改建「常平倉。」

養濟院 在城北門外二里許。明成化六年,知府黃瑜命知縣孫珍為屋二十四間。

惠民藥局 舊在署東朱紫巷之右。明洪武五年,同知善慶建。後圮為民所侵。嘉靖間,知府袁載重建於崧臺驛左。

漏澤園 :在西門外壇側。

外州縣

四會縣治 在城南門,舊方智所據四會尉司地。明洪武元年即其地為縣署,知縣岳鎮創建。中為正廳,旁為幕廳,東西為六房。正廳後左右為廨舍,前為儀門,外為鼓樓。永樂十一年,知縣顏寶重修。內增築架閣庫,外增旌善、申明二亭。又於舍後構軒植竹,名「竹軒。」 正統間,知縣楊渙建譙樓於門之上。先是縣設邑丞,嘉靖三十八年裁減。知縣張文光徙簿衙於丞廳,而以其地增置六房廨舍。隆慶三年,知縣劉順之復置迎賓館於儀門左。萬曆間,廳舍頹圮。三十一年,知縣陳一元易譙樓為高門,改建門外二亭,旌善楹下為陰陽學。申明亭後隙地創羈候所,新前堂,復創後堂,創鑾駕庫於前堂右,顏曰《天威咫尺》。移堂後,左藏於東,隙地為軒、為亭。三十三年,知縣彭名世添造門內外小鼓樓、直宿房。布政分司 舊在南門外。明成化間,知縣陳順遷於縣署之西。正德間,知縣方選重修。今為醫靈廟。

兵備道 「明洪武八年創建。永樂十二年知縣顏寶增修。成化間縣丞黃英、知縣陳順、正德間知縣張思齊、嘉靖間知縣陳自然,萬曆間知縣陳一元,先後修葺。」

府館 舊在廣盈倉後。明成化間,知縣陳順遷於縣署之西。正德間,知縣張思齊重修。嘉靖間,知縣張文光增建。今廢。

廣盈倉 在縣北,東西廒各七。舊軍儲倉,屬後千戶所。明正統十二年,改今名,隸縣。

南津巡檢司 舊在寺山都黃岡村。明洪武十七年,知縣黃敬止請「移馬山都南津水口,去縣六十里,管木棉半鋪。」 萬曆三十二年,知縣彭名世憫其衝疲,益以賀岡、向化、村尾、大砂區地等五鋪。

金溪巡檢司 在隆湖都留步村。明嘉靖間,新立廣寧縣,議徙雙車圃隸焉。今仍屬四會縣,管領留甫、田東、威整、羅源、張田、下觀、小隘、耽塘八鋪。司署久圮,巡檢僦居城中,知縣賀太亨經始修復。崇禎四年,知縣張紹文落成之。

陰陽學 明洪武六年建。萬曆間,知縣陳一元重建。

醫學 在太平橋南,明洪武六年建,今圮。僧曾司 原在城西般若寺,明洪武二十四年歸併龍華寺。

道會司 舊有河泊所,在城東三里,舟官圃都江濱,立為一圖,止辦魚課,今裁革。

預備倉 舊三處一在城嶺西道行署後,明成化七年知縣王華重建,額「常平倉。」 萬曆三十三年,知縣彭名世再修。一在大圃都劉步村金溪,成化七年縣丞莫讓建。一在寺山都上林村,成化七年主簿張宿建。今俱廢。

義倉 在縣治西,貯察院紙贖稻穀。明萬曆三十三年,知縣彭名世重修。

養濟院 在城北一里。正德間,知縣張思齊建。萬曆四十四年圮。崇禎五年,知縣張紹文「捐俸修葺。」

「惠民」 藥局 在醫學,今廢。

漏澤園 在城北二里

新興縣治 即古新州遺址。「舊在城東。宋咸平六年,移城八十步,後復移於城東百三十步。」 明洪武二年,革新州為新興縣,縣丞孫守正始以舊址建焉,規制咸備。正統間,知縣雷晏、縣丞吳亮、主簿夏謐相繼修繕。天順七年,燬於賊。成化五年,知縣唐京重建正堂、儀門。成化六年,署縣教諭陳叔冕建旌善、「申明」 二亭。嘉靖二十四年,知縣褚東山增修廨舍。二十七年,知縣陳彷建「體仁」 坊於縣門。明年,縣丞姚階建鼓樓六房及土地祠。三十九年,知縣周崑建庫樓。隆慶五年,知縣鄧應平重建縣堂。萬曆十二年,知縣趙德懋重建鼓樓。今制,堂後為知縣宅,堂左為庫,庫左為縣丞宅,其南為典史宅,堂右為贊政廳;廳右為主簿宅,又右為預備倉,其南為吏廨。堂前兩廊為房科。正前為儀門,門外左為迎賓館、土地祠、常豐倉右為獄房。正前為鼓樓,樓外為旌善、申明二亭。知縣宅原接天王堂土山。萬曆十七年,署縣通判余相培土建樓,接連地脈。天王堂前有榕樹,大數十圍,唐時所植。

布政分司 明正統四年,知縣雷晏創建。左參政黃顒、知縣周崑相繼修繕,年久漸圮。崇禎十三年,奉欽依變賣充餉,廢入民間。右有《周公遺愛祠》,崇禎年間奉旨變賣入於民間。

兵備道 即古新興舊址。明洪武二年,縣丞孫守正創為按察分司。二十七年改嶺西道。成化四年,僉事陶魯於堂左建《冰玉壺》。

府館 明成化元年,知府黃瑜建。六年,教諭陳叔冕建後堂、廂房。萬曆間,舉人劉夢賜請改建塾館。

常豐倉 舊在縣西。明洪武十六年,知縣程希灝遷於城東。成化二年,主簿曹復起建於儀門左。弘治七年,知縣蒙惠重修。萬曆二十五年,知縣姚舜牧改建。倉廒三間,在舊廒之下。

立將巡檢司 在縣西南八十里寧化都潭河村。明洪武元年,巡檢曾文濟建。天順元年,巡檢田重輝重建。

陰陽學 在縣署東。明永樂元年建,後為「古筠書院。」

醫學 在縣署西。明洪武二十七年建,今廢。僧會司 在龍興寺,今廢。

道會司 在元妙觀,今廢。

預備倉 在城內西北。明成化三年,府經歷吳浩建。成化八年,知縣項德輝重建。廒五間,胡堯時重修。

養濟院 在南門外一里許。

漏澤園 在南門外二里。

陽春縣治 ,即古春州,創建無考。宋皇祐二年,知州薛利和重修。明洪武永樂間,知縣黃「景明、主簿江源相繼修建正廳、後堂。正統四年,知縣宋啟增置旌善、申明二亭。景泰五年,知縣李福海重修正廳及六房。成化十九年,知縣丘祥建鼓樓、儀門。弘治十五年燬於寇。」 嘉靖四年,知縣事通判黃寬重建正廳、後堂、知縣典史宅、六房、庫房、譙樓、儀門、旌善、申明亭及獄房。三十二年,正廳、後堂及獄房俱圮,知縣謝復生重建。

皇清康熙十年,重修後園曠地,募民架屋為「縣後屏。」

障。今制:正堂、後堂各三間。幕廳在正堂之左,龍亭庫在正堂之右。其後為庫樓,兩廊為六房。儀門之外,左為土地祠,右為獄,前為譙樓,外為旌善、申明二亭。正堂左上為知縣宅,下為典史宅、布政分司 ,明景泰五年,知縣李福海建。嘉靖間,知縣謝復生重修,歲久傾頹。隆慶間,知縣許宗承重建。

兵備道 明景泰五年,知縣李福海建。正德間,照磨劉柴、知縣黃寬重修。萬曆四年,兵備移駐,遂廢。

府館 「明景泰五年,知縣李福海建。弘治間,通判戴澄重修,今廢。」

際留倉 在縣東南隅。明永樂間建,成化十年

知縣丘祥正德十年,知縣黃寬增建。

古良巡檢司 舊在城西二十里。明洪武元年創建。永樂元年,巡檢胡惟一重建。嘉靖十年,巡檢郭遇徙建於南鄉都水口。舊有思良巡檢司,在順陽都,後裁革。

陰陽學 在城東。明洪武十一年創建,二十九年廢。今為民居。

醫學 在城東。明洪武十一年創建,二十九年廢。今為民居。

僧會司 在縣北萬壽寺內。明洪武十五年建,今廢。

預備倉 在縣儀門右。明嘉靖四年,知縣事通判黃寬徙建於縣後東北。三十二年,知縣謝復生移併於濟留倉。

養濟院 在城西門外。明嘉靖間,知縣江鎬建,今廢。

漏澤園 在縣北一里厲壇右。

陽江縣治 在鼉山左麓,即古布政分司。唐貞觀中,立恩州曰齊安郡,始分置陽江縣。舊署在西門內,即今察院行臺。宋、元興廢莫考。明洪武二年,廢南恩州,始設縣。知縣張翼、縣丞黃景哲重修。十三年,縣丞李本建正堂、幕廳、六房、儀門、大門、鼓樓、官衙、吏廨,旌善、「申明」 二亭。正統己丑燬於寇。天順間,知縣黃健重建。正統七年,又被寇燬,知縣姚鳳復建。嘉靖間,知縣吳煥章重建譙樓、監房。隆慶四年,知縣王仲以舊治卑濕,始移今址。中為正堂,左右六房。堂左為幕廳,右為儀仗庫,東北為耳房,庫為吏舍,西南為架閣庫。堂後為知縣宅。萬曆四年,知縣陳嘉謨添建正堂三間。七年,重建衙宇,以儀門為鼓樓,樓左為縣丞、主簿、典史宅。戒石亭在甬道大門內,右為土地祠,前為預備倉。門外,左旌善亭,右申明亭。監房在縣前街南。九年,知縣童環於大門內右建廣有倉,倉北為寅賓館。十五年,鼓樓、土地祠為颶風飄毀,知縣宋良木改建。四十二年,知縣蔡士适即廣有倉地為儀仗庫,增陰陽學、醫學,置輕羈所。

察院行臺 即舊縣署址,後有環翠堂,明萬曆四年知縣陳嘉謨建,有「尚書王弘誨書額。」 「布政分司 舊在所東,即今縣署。明正統四年縣丞戴宗智建,隆慶四年遷縣,改建於此。」 嶺西道 「舊在所西,即今儒學地。明成化間,僉事陶魯改其地為儒學。嘉靖間僉事劉洵買今地及填驛塘復建。」

府館 舊在縣署前。明天順間,知縣黃旭建,後遷於察院左。萬曆四年,知縣陳嘉謨建。

海防館 明萬曆二年,督府殷正茂請設海防同知,駐陽江。五年建,館前為軍器局。

大有倉 舊在縣署東,明洪武二十四年建,後廢。一遷縣署東北,一遷縣大門內,又遷建按院行臺左,號「南倉。」 舊有海朗倉、雙魚倉,俱於萬曆年間裁革。

陰陽學 在舊縣治前。明洪武十七年建,以遷縣廢。萬曆七年,遷於西平驛舊址。

醫學 在舊縣治前。明洪武十四年建,以遷縣廢。萬曆七年,遷於西平驛舊址。

僧會司   、「道會司 」 俱缺。

雙恩場鹽課司 ,在海朗所城南。宋、元設管勾官。明洪武二十年,改立,今廢。舊有鹹水場鹽課司,在雙魚所東。萬曆九年,併於雙恩場。

預備倉 舊在儒學後。明嘉靖十四年,因割地修學,始廢。今併入大有倉。萬曆十五年,知縣宋良木又立。

社倉 有二:一在西門外河泊所舊址,一在西門內宣化坊養濟院傍,陽江所舊有賑恤坊,今廢。

養濟院 「舊在西門外,明嘉靖二十五年,知縣吳煥章遷於城南門外。」 萬曆七年,復遷於城內宣化坊天王堂舊址。

漏澤園 在義塚傍。舊有義塚,在東山之陽。宋嘉定間,知州陳岳以州民惑於風水,多寄柩庵寺,作二石塚,別男女,瘞之,號「義塚。」 明嘉靖初,知縣霍榮復修其址,立表於前。

高明縣治 在青玉岡麓。明成化十六年,知府李璲、知縣唐簡創建正堂三間,東西耳房、庫各一。東為幕廳,為存留倉,東西六房及儀門、大門、譙樓。堂後為知縣宅,左為典史宅。弘治十一年,知縣凃縉建戒石亭。嘉靖八年,知縣陳坡修堂舍、存留倉,增建儀仗、架閣二庫及獄於儀門西,徙譙樓臨街。譙樓內東為土地祠、迎賓館,西為省愆所。三十五年,知縣徐純重修後堂及門樓。

六房徙《旌善》《申明》二亭於大門外。萬曆十年,知縣張佐治於署後建二樂軒。街南有里長房三十五間。房地為豪民影占。嘉靖十四年,勘出還官。崇禎二年,知縣鄒應期新建大門。

按察分司 明成化十五年,知縣唐簡建。正德間,布政使吳廷舉增廂房。嘉靖七年知縣陳坡、三十五年知縣徐純「相繼修葺。」 右為布政分司。成化十五年,知縣唐簡建。弘治間圮。

府館 在後山。唐簡建,陳坡修,今廢。

太平巡檢司 舊名「高明寨」 ,改高明巡檢司。明因建縣,遷太平都,改為太平巡檢司。知縣唐簡建。後,區詵奏遷都含海口,麥廷用又告遷於山臺寺。萬曆十年,又遷於石奇海濱,今圮。

預備倉 在蒼玉山下。知縣唐𥳑建,陳坡修。養濟院 在北城外。陳坡建。

漏澤園 在城北半里

恩平縣治 ,明成化十六年,按察陶魯命知縣吳理創建,即舊恩平堡故址。中為廳,東為幕廳,西為庫房後中為知縣宅,右為典史宅,堂前兩旁為六房;房後為吏廨,堂前為露臺、甬道、戒石亭、儀門。大門內東為土地祠,為獄房,西為倉門,外左右為「《申明》、旌善亭。」 嘉靖間,知縣馬仲芳徙庫於堂東,甃以磚,架以層樓,改幕廳於堂西。三十九年堂圮,知縣李河圖重建。東為儀仗庫,西為幕廳。萬曆十三年,知縣姚化中建樓宅後察院 ,巡按王德溢題曰「觀風臺。」

布政分司 明嘉靖三十四年,知縣陸湯臣重修。

按察分司 舊參將府。明嘉靖三十四年,知縣陸湯臣改建。

府館 「舊參將衙」 在學前。

恩平巡檢司 明洪武二年,設於古清海軍。成化二年,徙於恩平堡。後以堡為縣,遂移於那虔村。萬曆二年,僉事李材築那虔白蒙屯城,又移司於城之東。

預備倉 在縣儀門西。明成化間,陽江知縣方嵩建。

養濟院 明萬曆十五年,知縣蔡標建。

廣寧縣治 。明嘉靖四十年,知縣韋弁創建,中為正堂,旁為幕廳、為庫,東西廊置六房。堂後中為知縣宅,旁為典史宅;堂前為露臺,為甬道。又前為儀門,外建譙樓,內有儀仗架閣。庫左為土地祠,右為監房,外有申明、旌善二亭。萬曆七年,巡按御史龔懋賢劾罷知縣葉壽春,以其不居廣寧而僑寓四會,遂遷署縣北,令知縣陳載熙徙居之。是後,知縣乃始定居。有推官羅應台拓城遷衙議。都御史蒙詔《督修縣治記》。知縣黃南金又建迎賓館於大門內,東西翼以旌善、申明二亭前地,改建土地祠於舊祠之北,又建川堂及西亭三間以均左右翼,為庫房屏蔽。

嶺西道 明萬曆七年,參政徐時可建。四十二年,知縣趙廷忠重建。

扶溪巡檢司 舊屬四會縣,在太平都東鄉水口,後移扶溪口。明嘉靖間,知縣韋弁創建。萬曆十一年,知縣黃南金改建於官埠,今廢。

預備倉 在縣南

察院義倉 在預備倉西。

社倉 在柑欖都十二圖。

石澗倉 在柑欖都。三圖。

永平倉 在太平都

養濟院 :在西門外,知縣羅彥霄建。

開平縣治 在城內東南。舊為民舍。順治六年,知縣伍士昌創建縣堂。十年,知縣宋光年建儀門照壁。十三年,知縣王朝鼎建後堂。康熙四年,知縣高子翼建常平倉於左。十一年,知縣薛璧增置更樓四處,前為土地祠,後為縣監。開平縣新置,經營草創,䂓制未備。沙岡巡檢司 在長沙村。因社賊占踞,遷於水口之黃家祠。康熙十一年,總督金光祖平逋寇,議復舊址。

松柏巡檢司 在平康都松柏山,被社賊焚燬。賊平,修復舊署。

舊屯官署 在縣治右,今為民居。

德慶州治 ,即宋康州署,後改為府治。知府王端臣創建。元大德元年,總管孫振武重建。明洪武九年,知州介壽重修。正堂,左設架閣庫,右設吏目廳,兩廊分設房科。正中有露臺、戒石亭,左右二井,名曰「雙清。」 前儀門,又前大門,門上有譙樓。大門內左右有土地祠,有獄房。門外左右有旌善、申明二亭。二十九年,吏目徐孟惠重建譙樓。永樂二年,知州孫彬復立後堂。十四年,州判

徐行於後堂隙地作「冰玉堂」 ,自有記。正德三年,知州王璽遷獄房於儀門之右,作鎮蠻樓於儀門之左。嘉靖三十一年,知州徐鳴鸞重建正堂,并後堂、庫房、寢室。隆慶五年,知州楊士中更儀仗庫於後堂之北。萬曆元年,建友善堂於土地祠之右。二十八年,知州沈有嚴造大門、儀門。大堂、後堂,又造一堂,貯龍亭儀仗。後起巍樓以鎮之,顏大堂曰「親民」 ,後堂曰「靖共」 ,樓曰「來泰。」 後堂右為州正衙,左為判官衙。儀門右為吏目衙。大堂左右為東、西司幕廳,堂側左為庫房,右為軍器庫。堂下兩廊列房科。儀門外左為土地祠、迎賓館,右為羈候所。大門外東列旌善亭、醫學、社學,西列申明亭、陰陽學、急遞鋪。儀門內旁建震「聲樓」 ,下為「吏舍。」

布政分司 明正統十二年,知州周冕建,今圮。部院 即舊兵備道。明洪武戊辰,知州陳讙建。萬曆四年冬,總督凌雲翼大征猺寇,駐節於此,因題為「部院。」

府館 即舊學地。明嘉靖十年,改守備行司。後守備移羅定,易為府館。今圮。

廣備倉 舊在子城內西偏。明永樂元年,知縣孫彬遷於城北高埠,後知州黃廣、李英、管淳重修。

義倉 明萬曆二十四年,御史劉會建,在舊學後。三十年,知州沈有嚴遷復舊學,以其地為「啟聖祠」 ,因改建義倉於州治之左。舊有稅課司,嘉靖間裁。

悅城鄉巡檢司 在悅城水口,去州東一百里。明洪武四年建。成化間燬,知州管淳重修。嘉靖癸未,巡道林應奎以屢被猺患,築城。高一丈一尺五寸,厚八寸,周二百三十三丈,門三,南二北一。上俱有樓,高要新村驛,與巡司並列。其中。有少詹事黃佐《沿江新城記》。

陰陽學 在州南三皇廟故址。明洪武十八年建,今廢。

醫學 即舊「惠民藥局」 ,在廣惠門內。明成化間,知州管淳遷於舊儒學西石牛巷,今廢為急遞鋪。

「僧正司 」 ,在光祿寺,明洪武十六年建,今廢。「道正司 」 ,在元妙觀,明洪武十六年建,今廢。其地為文廟。

預備倉 二,一在關王廟左,一在悅城鄉,俱圮。今儲穀於廣備倉。

惠民藥局 在州前左,今為總鋪。

養濟院 在西廂孝通坊。「舊以遞運所改建。明正德間,知州楊純以所地易民地為之。萬曆二十四年,知州陳榮祖改建於香山門外。」

漏澤園 在金林鄉獨松岡,知州管淳建,今圮封川縣治 ,即隋封州故址也。元至正燬於寇,至元丁丑,達魯花赤月魯帖木兒建。明洪武九年,知縣安璵重建。二十八年,典史何志重修。正廳四楹,東為幕廳,後為庫,兩廊為六房甬道中為戒石亭;廳之後為官衙儀門,前置吏舍,䂓制連屬,環以周垣。東為土地祠,西為存留倉,前為大門,旁置榜房。成化六年,知縣萬顯重修。嘉靖三年,知縣潘海改建譙樓於後,坐背正堂,向隨去水。萬曆四十六年,知縣方尚祖改建今向,又遷《旌善》《申明》二亭於門左右。

布政分司 舊為嶺西道。明洪武九年,知縣安璵建。嘉靖十三年,知縣周英重修,後圮存址。萬曆二十五年,知縣程克昌因旱饑,申請賣銀備賑。三十五年,知縣唐民拱贖回建學。

嶺西兵備道 。明成化六年,知縣萬顯建。嘉靖元年,知縣潘海重修。萬曆三年,副使劉經緯建公館,以便候謁。

府館 「明正德七年,知縣樊立重修。」

文德巡檢司 舊在文德鄉大洲口。明洪武七年,巡檢董恭徙建賀江口。嘉靖二十四年,文德、歸仁二鄉賊平,巡檢張岳奏於銅鼓岡建焉。今圮。

陰陽學 在縣治東,明永樂二年建,今圮。醫學 在縣治東,明永樂二年建,今圮。

僧會司 在光孝寺,明洪武十六年建。

預備倉 在儀門右。明成化五年,知縣萬顯建廒三間。嘉靖十三年,知縣周英建廒六間,甃以磚。

存留倉 在「預備倉」 右。

察院義倉 「明萬曆二十一年,巡按劉會檄建。養濟院 舊在石橋港,明嘉靖四十二年,知縣唐時雨買孫岡頭地,改建。」

漏澤園 在遵化門外

開建縣治 在城內西南方。明洪武三年,主簿郝暹創建。八年知縣龔行修。成化二十二年知縣廖賓增建吏舍。嘉靖以後,知縣陳廷舉、胡希寅、葉之盛相繼增修。正堂三間,幕廳在堂左,花廳在堂右。耳房庫在幕廳前,龍亭庫在花廳右。堂北為知縣宅。典史宅在西南。兩廊為六房。儀門、大門皆三間。儀門內左為存留倉,築臺高五尺,以防水患。知縣呂賓修。前為土地祠。儀門外左為延賓館,右為獄門,上為鼓樓,門左為旌善亭、申明亭。

布政分司 。明天順二年燬於賊。今作「城壕嶺西道 。」 明洪武十一年,知縣龔行建。天順二年燬於賊。知府黃瑜重建。崇禎四年大水傾圮。古令巡檢司 在城北六十里四都古令村。明洪武十年巡檢戚茂建。萬曆六年巡檢童銘徙建四都褥村。萬曆十四年𠞰平黃沙等山,議遷回古令。知縣范調元建。舊有稅課局,在縣治西北。洪武三年建,後裁。今作「壕。」

陰陽學 在縣西。明洪武十五年建,今為城基。醫學 在縣西北。明永樂二年建,今為城基。僧會司 ,在光福寺。明洪武十五年建,今廢。預備倉 在儀門內左。

存留倉 在儀門內左。明嘉靖十四年,洪水衝圮,十八年,知縣呂賓築高五尺,用磚包砌,共三間。

義倉 在大門外左三間。明泰昌元年建。養濟院 在縣北半里。明萬曆四年知縣胡希寅建。崇禎四年大水圮,知縣彭九德修未竣。漏澤園 在縣東一里。明弘治間知縣胡文明建。今廢。。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