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355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五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五十五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五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五十五卷目錄

 高州府部彙考一

  高州府建置沿革考

  高州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高州府星野考

  高州府山川考水利附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五十五卷

高州府部彙考一 编辑

高州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 编辑

本府

粵地。秦為南海郡。漢為合浦郡之高涼縣。桓帝置高興郡,靈帝改高涼。吳因之。晉復置高興郡。劉宋因之。梁兼置高州。隋平陳,郡廢州存。煬帝廢州置高涼郡,治高涼縣。唐武德中,復置高州。天寶初,改高涼郡。乾元初,復為州,治電白。五代時,據於漢。宋開寶中,廢潘州,以茂名來屬。景德初,并入竇州。三年,復屬高州。元大德八年,徙治茂名。至正間,改高州路,仍治電白。明改高州府

皇清因之。

茂名縣附附郭。

秦為桂林郡地。漢屬合浦郡高涼縣地。晉始置茂名縣,屬高興郡。隋屬高涼郡。唐屬高州,又屬潘州。南漢改越裳縣,又為茂名縣。宋廢潘州,以縣屬高州并南巴、潘水二縣入焉。景德初,屬竇州,尋改屬高州。元屬高州路。明屬高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八里。

電白縣

秦為南海郡。漢武帝元鼎六年,平南越,屬合浦郡。桓帝置高興郡。靈帝置高涼郡。三國吳因之,又置高興郡。晉以高興并入高涼。梁置電白郡,兼置高州。隋平陳,罷郡為高涼縣,又省海昌郡入焉。唐徙高州治於此。宋開寶中,以良德、保寧二縣并入。景德初,改屬竇州,尋復置高州,仍治電白。元大德八年,遷郡治於茂名,以舊郡址為電白城,去府東北四十五里。因地有龍湫,遇旱禱之,雷電立應,故名。至正間,改為南州路。明成化四年,為《山寇》,遷入神電衛城。隆慶五年,徙衛治之左。

皇清因之,編戶十四里。

信宜縣

本秦南海郡地。漢屬蒼梧郡。隋屬永熙郡。唐武德間,以本縣建為南扶州,立信義、譚峨二縣屬之。貞觀初,州廢為縣,屬瀧州。八年,改南扶為竇州,領縣四,加特亮、懷德。宋開寶七年,併特亮、譚峨、懷德三縣入焉。太平興國,改「義」 為宜。景德元年,廢高州入竇州。三年,又復。熙寧四年,廢竇州,以信宜屬高州。元屬高州路。明自洪武十四年改高州為府,而信宜屬焉。

皇清因之,編戶七里。

化州

唐、虞為日南。《書》云:「平秩南訛」 ,皆此地也。夏為揚州、百粵地。商、周皆為百粵地。秦屬象郡地。漢屬合浦郡、高梁縣地。三國吳屬高梁郡。晉屬高興郡地。劉宋置羅州。隋改為石龍縣,尋併入高梁。唐初於石龍縣置南巖州《通志》作南石州。貞觀間改為辯州。天寶初,改為陵水郡。乾元初,復為辯州。宋開寶間,改為化州。元置化州路。明洪武八年降為州,以石龍縣省入。九年降為縣。十四年復改為化州,領吳川、石城二縣,總屬高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三里。

吳川縣

秦屬南海郡地。漢屬合浦郡平定縣地。隋始置吳川縣,屬高州府,尋改高州為高涼郡。唐初,屬羅州,後屬招義郡。宋初屬辯州,以招義、零陸、石城三縣餘地省入,又屬化州。元屬化州路。明初,屬化州府,尋隨化州,總屬高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六里。

石城縣

本秦南海郡地。在漢屬合浦郡高涼縣地。宋分置羅縣,屬高涼郡。唐初始名石城縣,於縣置羅州,治縣屬焉。天寶初,改為廉江縣。宋省入吳川縣,屬辯州。尋復石城縣,屬化州。元屬化州路。明初屬化州府,後以化州總屬高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一里

高州府疆域考        府志 编辑

高州府疆域圖

高州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肇慶府陽江縣界,一百九十里。

西至合浦縣界三百二十里。

南至海一百十五里

北至廣西岑溪縣界一百七十里。

自府至

京師八千六百四十七里。

茂名縣:附郭。

東至電白縣界,一百八十里。

西至梁家沙堡七十里

南至雙花村,一百八十里。

北至信宜縣界七十里

廣一百七十里,袤一百八十里。

電白縣

東至陽江縣界,四十里。

西至茂名縣界九十里

北至陽春縣界一百一十里。

南至海濱六里

廣一百五十里,袤一百二十里。

信宜縣

東至陽春縣界二百里

西至茂名縣界,五十里。

北至廣西岑容二縣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茂名縣界五里

廣一百二十里,袤一百四十里。

化州

東至府城茂名縣界,九十里。

西至石城縣界,一百里。

南至吳川縣界八十里

北至廣西北流縣界二百八十里。

廣一百里,袤二百三十里。

吳川縣

南至府城一百六十里

東南至海三里

北至化州界四十里

西至遂溪縣界四十里

廣八十里,袤一百七十里。

石城縣

東至化州界三十里

西至永安千戶所界,七十里。

南至遂溪縣界三十里

北至廣西博白縣界一百二十里。

廣一百六十里,袤九十里。

形勝附 编辑

本府

高郡襟巨海而帶長江,接雷、廉而引郴桂。附郭之邑,為茂名。茂嶺聳秀於前,仙井擁翠於後。鑑山之下,鑑江之水出焉。電白在郡以東,山有莊坰之險,水有石窟之奇。信宜在郡以北,雲岫崔嵬而蔽日,竇水㵿淼而浮空。化州在郡之西南,麗山、龍山競秀,陵水、羅水交流,而來安一逕斗絕,尤稱險峻。又南為吳川,高山巀嶪,而零洞之水會譚峨而入海。又西為石城,零祿匯於東橋

而「望恩」 三峰迴繞縣治,蓋閤郡形勢,當郡山羅列之間,開千里封疆之勝。

「皇清峻立邊界,畫東南以作長城」,今則更議建牙扼

險要而嚴汛守,蓋屹然金湯之國也。

高地,居二廣之門,據叢山之險,谿逕複結巨海襟連其東南一帶,赤水限門,又為郡之咽喉,金湯之國也。明初,設高州路為府,領州一,縣五。其山高涼,其水鑑江。附郭曰茂名縣。東北有宮灣,崖石高峻,淵深莫測,通於龍井。又前有蒲牌河,合鑑江南流而入於海。東四十里為電白縣,莊峒巉巖,龍山卓峙。其陽有石窟三竇,清泉湧其中,五藍河之水出焉。北八十五里為信宜縣,有古樓山,其上三峰相疊,竇江之水南流與譚峨江合。西南九十里為化州,其北曰來安山,險而且峻,惟一逕可通,羅陵之水環抱焉。南七十里為吳川縣,有招義、近信二山,零洞之水,會譚峨放於海。其中洲曰「硐洲」 ,屹然一島,為宋帝昺駐蹕之地;西一百一十里為石城縣,零祿、東橋二水交流焉。夫高涼北倚層嶺、南距巨洋,石城以東,向有伏莽之虞;而電白沿邊一帶,海舶飄忽,禁禦宜嚴。在明時,屢受倭彝焚掠之苦。至於海祿市鎮,猶設海防官一員為之控制。今海甸乂安,鯨氛漸息;然汪洋遼遠,保無有揚颿出沒、鞭長不及之憂?則水陸設防。似無容少弛也。

高州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

府總

按《天官書》云:牽牛、婺女屬揚州,高州躔於牛、女之次。今《南紀》半附於揚,而揚之有廣,廣之有高,彈丸黑子舍牛、女,將安麗之?然五星聚東井而粵霸,熒惑守南斗而粵亡。考諸《星經》,並以吳、越當南斗分,分數不同,其應懸遠。倘所謂有分星無分野,是耶非耶?夫妖星退舍於景公,歲星無救於景茂,災祥在德,星曷故焉。則子雲氏以人占天之說信矣。

高州府山川考        通志 编辑

本府。茂名縣附郭。

寶山 在郡城北二里舊電白縣後,秀麗特立。宋紹興間,郡守趙賓創登高亭,植松於上,為一郡登臨之勝。亭廢,下有電白縣學舊址。山之形勢如圓珠,故名。《圖經》云:「山有麖,鳴則赦書至。」 鑑山 在郡城北三里。其下有溪,澄清如鏡,曰鑑水。至江,其流浩大,曰鑑江。

石龜山 在郡城東北十里。麓有小石,形類龜首,故名。

大帽山 在郡城東北五十里,脈接廣西增城,層崖高峰,形如大帽,故名。猺人散居其中,亦曰「猺山。」

白水山 ,在郡城北八十里。上有飛泉直瀉,中有白石鮮明,故名。

高涼山 在郡城東北九十里。本名高梁,以群峰高聳,盛景如秋,故更名高涼,郡名本此。《南越志》:「高涼,本合浦縣也。建安十六年,衡毅、錢博拒步騭于要峽,毅投水死,博與其屬亡於高涼。呂岱為刺史,博既請降,制以博為高涼都尉,於是置郡焉。」

潘山 在郡城東一里,一名「東山」 ,為郡邑之主山也。舊有東山寺,今廢。前有潘仙坡,世傳晉潘茂名煉丹於此,石船、丹竈猶存。知府孔鏞建潘仙亭,有《仙坡記》。明天啟間,知縣胥學韶建仙跡亭。崇禎十年,知府姚繼舜擴其亭,闢其坡。瞰坡而據其上者為洗夫人廟,廟左後為潘仙祠,前為知府申周嘉祠,廟右為東高社,學為「射圃。」 俱郡守姚建。

雲爐山 在郡城東三十里。凡遇天陰,則雲霧起於其上,如煙之出於爐,因名之。

銅魚山 在郡城東六十里。形如游魚,故名。昔有賴仙解《風土歌》曰:「一條丁水銅魚寨,三十年來舊相識。」 山下有石井。

靈湫山 在郡城東八十里,東有二岩聯峙,亦曰「龍湫」 ,中有龍井,禱雨輒應。參政張茂頤知府

陳儀曾作《信宿遊》,構亭岩前,右壁有宋人鐫記云:「高涼郡東三十里有洞,曲折數百步,嶄絕異態。其下有泉,亦曰龍湫,交流石間,籟發如湧雲之狀。岩木蓊鬱,殆非人境。」 宋紹興己卯首夏上澣日,識中數字蝌蚪不可辨。郡守命梓之圖,構僧舍於岩之右肩,為憇息地。明洪武四年入祀典,每歲正月朢日致祭。

射狼山 :在郡城東北十里。

觀山 在郡城西半里。晉永嘉潘茂名飛昇處。一名「仙山」 ,又名昇真岡。岡頂舊有昇真觀,石香爐在焉。觀已廢,明萬曆間,知府張邦伊復創觀山寺。世傳有金、玉二井,久堙。崇禎二年,邑人李為相濬復玉井,構亭於山右。說者謂金井為僧舍所壓。山之對曰「下宮灣」 ,有石脊穿城,突露江干,上有天妃宮,旁有鑑江亭。知府吳國倫建,久廢。崇禎十年,知府姚繼舜修復舊亭,即亭之後,刱關西社學。

馬鞍山 ,在郡西二里,以形名。

佛子山 :在郡城西十五里。

筆架山 在郡城東南十里,三峰高聳,形如筆架,又名「文筆山。」 對山之北有拔池,山之影嘗映池中,今為北城所壓。

射牛山 在郡城東南二十里。朝聳而秀,俗呼「石牛」 ,上有二潭。

那石山 :在郡城西南三十五里。

蠶山 ,在郡城西南三十五里,以形似名,俗呼「商王山。」 與那石橫鎮水口。

百祿山 :在郡城南十五里。

小華山 在郡城東北二里許。其川曰「上宮。」 灣。尖岡 在郡城南二十里。秀墨特立,一名「文峰。」 仙井嶺 在郡城北二里鑑江右。傍有井,世傳潘茂名煉丹仙坡煙從井出,故名。

謝賴嶺 在郡城東二里。脈接雲爐山,有石穴稍平。古稱「謝賴之神」 ,莫知其詳。凡遇旱,鄉人詣嶺禱雨有感。

南宮嶺 在郡城南一里。山之巔有知府吳國倫、曹志遇祠。山之左有參議張茂頤、知府汪道洋祠。祠後為復龍庵、元真觀。明崇禎十年,知縣尹奇逢捐俸修庵。砥柱郡南水口。

石鼓嶺 在郡城西南四十里。上有大石,圓如鼓。

茂嶺 在郡城南二里。世傳潘茂名煉丹其上,故名。

黃花石嶺 :在郡城南二十里。

王嶺 在郡城南一百二十里。四水環流,台峰獨秀。《曹志》云:「世傳宋末有王居此,故名。」 《姚志》云:「唐西平王李晟之裔,自吉水遷居於此。」

石井 ,在銅魚山下。故老相傳,若遇井內生花,其年庠生必中第,故其地以花名。元明以來,源土塞井,其穴尚存。

上宮灣 在郡城北二里。淵深莫測,水與郡治後石井相通,名曰「龍眼井。」 灣之上,崖石高峻,為郡北路咽喉。明隆慶間,知府吳國倫建小函谷關以扼其要。崇禎間,參政王際逵重修,有《記》。下宮灣 在觀山之陽。

南洲 在茂嶺下。唐天寶中,雷雨大作,湖心湧出一洲,鄉人因建亭於上,號「小南洲。」

鑑江 源出鑑山,由東北縈繞郡治西南,支分雙渚,復合流出化州,會羅水,下平原梅祿,經吳川限門入於海。

浮來水 在郡城西北一百二十里。東有思乾井,相傳潘茂名煉丹於此,水味甘美。

新河水 在郡城東南一里許,遶至南橋通津,合鑑江,縈迴旋抱郡治。又一名東河,即第一河。蒲牌水 ,在郡城南三里,東流七十里為大河,合鑑水,流經本府,至化州吳川入於海。舊屬電白,因遷縣入神電衛,遂屬茂名縣。沈懷遠《南越志》:「海安縣南有小水,南注於海。極目滄嶼,渺望溟波。」

電白縣

龍潭山 在城北十里。山麓有石岩二實,中湧清泉為潭,凡禱雨覓龍於斯,故名。有孔鏞詩。馬鞍山 在城北十里。其形如鞍,山脊皆石。簕勾山 在城北四十里,橫亙數里,有閘,以扼北來諸路之衝,邑之屏翰也。

佛子山 :在城北五十里。其上有樓。

丫髻山 在城北八十里,亦名丫髻嶺。兩峰峭拔雲外,翠若雙鬟,電之諸山行龍發脈處也。然綿延北峙,層巒疊巘,連引陽春,千岩萬壑,盜賊得以為淵藪矣。

望夫山 :在城東北二十里。有一石,若婦人望。

夫狀故名

花山 ,在城東北五十里。巍峨蓊鬱,與望夫雄峙,邑之列障也。然北連龍窟,東接筲箕,西通牛轀、雲爐,實向來山寇之孔道。

帽澇山 ,在城東北三十里,《射合》之水出其下,遇旱,山有雲如帽,即雨。水流入茂名縣。

界山 在城東北七十里,即陽江界接太平。「烏石山 」 在城西十里。

雙木山 :在城西二十里。

熱水山 在城西三十里。秦始皇置為溫水郡,後廢之。山下有水湧出如沸鼎。

碧山 在城西三十里,為邑之右弼。

尖山 :在城西五十里,與龍門山相接。

瑚山 :在城西七十里,即浮山。堯時洪水,此山獨高,民居其上。

羅浮山 在城西一百里,上有白石嶙峋,世傳仙人牧羊所化。

安樂山 :在城西南六十里,脈接瑚山,自北而來,蜿蜒四十里,而南至海濱,雄峙一方,右有象頭環抱。

奇壁山 :在城西北十五里。上有石,狀如壁,故名。其西有沙尾港。

要龍山 在城東六十里,與雙甑山連。《俗歌》云:「巧妙四山雲岫落,要龍雙甑月燈明。」

流桴山 在城東十里。其左曰《山後》、曰黃埕、曰印岡、曰鸚鵡、曰朝烏,諸山連綿屏列,為邑左輔。蓮頭山 在城南十里。二峰並時,海中若並頭蓮然;邑之案山也。下有砂磧,自東迤邐而西,控扼海門如帶。

大汾洲山 :在城南二十里,傍曰「小汾洲」 ,煙嵐靉靆,特立水中。

小青峙山 在城東南二十里,與大青峙相接。大青峙山 在城東南三十里,挺拔波中,為邑捍衛。

莊垌嶺 在城北二里,亦曰「莊山。」 高峻巉巖,盤礡十餘里。自北迤南,蜿蜒而來,擁為疊嶂,為邑主山。山畔有泉,清涼可玩,人多于此濯纓焉。知府孔鏞有詩。

登高嶺 在城西南十五里。

文字嶺 :在城西南二十里。山岐交加,若文字然。

湖山嶺 在城西北七十里。山勢聳拔,為諸山宗。登其巔,瞰大海,如池沼然。上有龍潭,廣五丈餘,深莫測,中有巨魚,人或見之。遇旱,居民以木石投之,立雨,故名。

溫泉 :在城西三十里。本名「熱水。」

清湖 在城西七十里山巔,清映雲漢,撓之不濁。

鹹水湖 :在城西三十里。四水皆淡,而一湖獨鹹。說者以為地竅通海,故名。

麻西河 :在城東十里。有協從官渡。

五藍河 在城東三十里。有官渡,邑之東,封疆也。

望夫河 :在城北七十里。東流合蓋頭達五藍入海。

浴龍河 :在城西二里。從西北遶城,會東河入海。

大橋河 在城西五里,南與潮接。

三橋河 ,四郡通津有渡焉。

龍珠河 茂電交界

蓮頭港 :在城西四十里下保寧鄉。水源出奇壁山下。港外大洋海舶時常經歷,亦險要之門戶也。

信宜縣

趙山 在城北三十里。形勢險峻。原有猺人趙姓,依山而居,故名。絕頂有巨石,其中有窩,水深尺許,清潔四時如故。其巔倏然雲霧,即時雨至。若數日不散,雨亦數日不止。《八景》所謂「趙山聳翠」 也。

白馬山 在城北一百里。上有石如馬,故名。麗江水出其下。

大間山 在城西北二十里。形勢高大,間於茂名、信宜縣界,故名。中有石室,可坐數人,又有石床、丹竈及巨人跡。世傳昔有樵牧者見二叟偉服綸巾,數至其室,俄失其所在。此八景所謂《石洞仙蹤》也。

龍山 在城東二十里。山勢險峻,南有石孔,約深五尺許,謂之風窖;北有石窖,深莫測,謂之雨窖。遇旱禱雨即應。故老相傳:有伏龍於窖中,故名。《八景》所謂「龍窖晴煙」 也。

古樓山 :在城東七十里。形勢險峻,上有三峰。

考證

高低相疊其狀如樓

宋山 :在城西七十里。有福正侯廟。

鳳凰山 在城西南二里。形如飛鳳,投飲於江,俗呼鳳凰嘴。八景謂《鳳岡春曉》也。

東山 :在城東半里。形勢高聳,上有樹木,身生竹葉,俗呼「神仙竹。」

雲岫山 在城西南三十里。形勢高險。中有一峰高聳,人莫能至,雲常蓋其上。上有百道飛泉,自澗流出。八景,謂「高源雲澗」 也。

六豪山 ,在城東五十餘里,與羅定州界。猺人所居。山勢高大,昔有猺人盤氏六家居於此,故名。

登高山 在城北半里。上有翔鳳亭,歲九日,士庶登高於此。順治十三年,城守管登魁平盜歸,知縣徐鳴珮登臨,會議改為「太平山。」

雷公嶺 ,在城東北一百里。雷鳴澗谷響應,故名。下為「東川水。」

歐嶺 在城西北一百里。形勢高大,中一峰特聳,前元歐姓居焉,故名。西川之水出其下。羅竇峒 在城南一里。古竇州因此得名。後日傾圮。明嘉靖中,改為小瀛洲。四圍皆水,程編修搆亭於其上,有記。

溫泉 :其泉有二:一在譚峨,一在城南。

麗水江 ,源出白馬山下。

竇江 合東、西川二水入鑑江。

特亮江 在城西一百里,源出宋山下。《郡國志》:「特亮江在河涸水北,昔有白牛夜出,光影照村,村人見此牛,因號為特亮。」

東川水 ,在雷公嶺之下。自感化流遶城南,合西水入於竇江。灘峻水急,多硝石,冬淺夏深,民以竹簰乘運。

西川水 在歐嶺之下,經舊譚峨縣,流至縣城南,合東水,冬淺夏深,無石,民以竹簰乘運,至縣城下,方通舟楫。

化州

麗山 在城北二十里,為州之鎮,山,今名「尖岡。」 浮梁山 在城西北十里,一名扶良山。山色秀麗,其形彷彿廬山,屏風九疊脊路如橋梁,浮半天上。邑人陳禧有詩。

冷水山 :在城西北二十里。山下之水常冷,煎之比常水之沸較遲。此山路通西粵,山徑最險隘,設寨守之,後廢而盜叢生。

古城山 在城北五十里。其山後峻前舒,登巔遠望,四山羅遶,如城前江蜿曲一石峽,如象吻形。相傳古山寇屯聚之處,州之險隘也。

龍王山 在城北八十里。相傳羅辯騎白牛,化龍於高峰天池,故名。隔水即龍化縣。山有三十三峰,其第一峰極險,高插霄漢。西南惟一徑可登,昔人避兵之處,故又名「來安山。」

銅岡山 :在城東北十里。

金蓋山 :在城北五里。

千秋山 :在城東南二里。隔羅江二里,橫於州治之左。

潘照山 在城西五里

謝獲山 :在城西四十里。

官山 在城西六十里。形勢高聳,諸山環抱。帽子山 在城西南五里,與千秋山相對,以形名。

鹿踏山 在城西九十里。其山西北陡峻,惟東南二徑可登石,有鹿踏仙跡。祝州守登臨有詩。石碓山 在白牛潭。有石五六磉,羅辯煉雲母丹處,邑人林潮有詩。

龍母山 在城南一里,一名「南山。」 脈接龍山,東面際江。山之陰,有龍母廟、天妃宮。明郡守吳國倫有詩。

石龍山 在城南一里。有石如龍,故名。

《龍山 》:形勢屈曲若龍然。

那陽山 :在城南二十里。

石龜山 :在城南二十里,以形名。

響泉峰 上有水岩,如甕,中泉流涓涓,環遶玉盆峰而出,故有《詩》云:「雙峰含細崿,一水界飛流。百丈穿雲竇,千珠舞雪毬。」

寶嶺 城垣跨山之半,州之主山也。

東勝嶺 在城東二里,隔羅江與帽子山相對。望仙嶺 在城東北十里。

鶯歌嶺 在城南二十里。

畬禾嶺 :在城西一百五十里。猺人以是嶺為畬田,種禾。

馬瀑嶺 :在城西一百二十里。

石龍岡 在州治後,有石潛江中,謂之「龍尾。」 州庭左偏有石微露,謂之「龍首。」 州人神之,圍以欄。

杆,不敢褻慢。有時鳴吼,或於其處,或於空中,聲類鵝而洪。大明景泰七年,鳴三日。州同楊景生子一清於公署,後為宰相。是年李徹亦中式,學憲章拯有詩。

煙霞洞 在龍王山之東,多巨石,有岩焉,下臨深澗。入洞門,有試劍石,裂為三片,前有石板浮於水面。入數百步,至岩下,有將軍石一雙,一大一小。邑人陳珪詩云:「探奇擬入煙霞洞」 ,即謂此也。

蟠鼉石 在城南十里羅口山池中。高十丈,如鼉形。

驪珠石 在江心。高百尺,形如珠,因龍母乃名。立石 在城西北一里江中突起,高二丈。香山伍瑞龍有詩。

橫石 在城西北十餘里。條石自西渡東橫江而過。

鳳井 在城西一里,闊三尺,深一丈,泉從石出,秋冬久旱不竭。井上地形如鳳,投之,因名「溫湯 。」 古湯州與溫泉俱屬泰郡,湯泉一泓,較溫泉更熱,去州城一百三十里,羅水出焉。「龍泓 」 在城東十里,路旁有泉孔,約尺許闊,四時滾湧不竭。

《五級灘 》自溫湯而上四十里,有鉤灘、瀟灘、緱灘、望灘之奇險。

平源江 納陵羅、鑑江諸水南流下吳川縣達於海,水勢平順,因名。

高源水 在城西北一百里,源出高深嶺,合譚峨水。

平樂水 在城西五十里新吉鄉。源出畬禾嶺下,東流四十餘里,與陵水合,內淺外深,簰筏所至,無灘險,因名。

陵羅二水 在城北九十里。陵水源出廣西北流縣扶來山下,西南與羅水合流。羅水源出北流峨石下,東南七十餘里合溫湯、平源諸水,迤邐從州東流,會本府鑑江遶城南下平源,經吳川入於海。

吳川縣

招義山 在西北二里。昔有譚氏招義兵於此會聚以討儋耳,因名。

近信山 ,在城西北三十里。《舊經》云:「昔有仙碁客遊此。」

水辰山 :在城東五里。

南巢山 在城北四十里,西界化州,昔有樹鶴巢其上。

麗山 :在城西四十里。

高山 :在城西八十里。嵂屹高聳,故名。

特思山 在城西南七十餘里。其勢突屹,其山雲起則雨,每遇歲旱,邑人祈雨,特思而望之,因名。上有唐羅州刺史馮士翽并妻吳川郡夫人墓。

特呈山 在城南六十里,與雷州府遂溪縣平樂海嶺相鄰,北有茂暉場近焉。其山清秀,聳於海中,因名。上有溫通閣壁間。解縉詩:「風送潮聲平落去,雨將山色特呈來。」

馬鞍山 ,近硐洲二十里。海中突起二峰如馬形,故名。

文翁嶺 在城東三里。自電白、浮山分脈而來,峙於海之東。昔有文先生煉丹於此,故名。龍母井 在城北二里。歲旱禱雨於此,請水即降。

洞雲:「水 無水,源隨潮上下。」

吳川水 在城一里。源從鑑江至化州,納陵羅諸水,至縣北二十里鋪腳村,復納浮山水,流至合江渡,下分為三川,旋遶於縣之南,復合為一,至限門入於海。因以吳家地為縣治,遂名。零洞水 在城西三十里。源出零洞山,流入於海。

博卓水 在城東二十里,經限門入於海。限門 在城南三十里,納三川之水入於海。水道曲狹,值潮退,砂磧淺露,或潮滿風急,舟楫悉不敢往來,故名「茂名。」 李元暢有賦。

五里港 在城南三十五里,去新場五里。新場海 在城南四十里,建茂暉場於此。平城江 在城西二十里。源自化州那陽山,合特思山之水東流二十餘里,經林公渡納於海。硐洲 在城南一百四十里。屹立海中,當南道,乃雷、化犬牙處。宋末端宗嘗駐此。海中黃龍見,名洲為翔龍縣,改元祥興。

石城縣

謝建山 在城北十里,脈自化州謝獲山而來,故名。上有一峰,高出諸山,亦為縣治主山。

石屋山 :在城北十里。上有二石,頂一石下可容五、六人。

石籬山 在城北四十里,西南北皆峻,東面稍平,疊石如籬。

文峰山 :在城北六十里。

天堂山 :在城北一百二十里。元末,民恃險棲於上,獲安,故名。

那良山 :在城東十八里。

雞籠山 :在城東五十里。屹石門港中。

東勝山 :在城西二十里。四時蒼翠,勝於東畔諸山。

謝鞋山 ,在城南十里。尖翠冠絕,其狀如鞋。翰林楊欽讀書其上,有石棋盤。

望恩山 在城南五十里。驛路經其麓,突起三峰,狀如筆架,迴繞縣治。世傳宋有一人棄家自雷州府天寧寺從釋。一日過其地,忽遇其父,乃拜曰:「望父之恩未報,天遣來。」 故名。

石門 在城東南五十里。兩崖壁立,盤旋如城。中有一門,潮上可通舟楫。

溫湯泉 在城北五十里,夏溫冬熱。

南廉山 :在城東一里。源出於縣東南流入於海。

零祿水 在城西一百二十里,即零烈水。源出廉州,東南流入海。近零祿巡檢司,因名。

九洲江 在城東北二十里,源出廣西陸川縣南橋江,南流西接本縣前雙水入海。其江至冬水淺,沙渚出露有九,故名。

東橋江 在城東南四十里。源出化州謝獲山,南流二十里經遂溪縣柳浦,東流會石門水入於海。

渡子江 自博白會九洲入零祿,通廉州官路,於此渡江,故名。

佛子港 :在城南十五里。

官寨港 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源出於六牛山下,南流二十餘里,入永安大海。近官寨場,故名。

《通志》
未載山川
编辑

《電白縣志》
编辑

題字嶺 在城北二十餘里,上多巨石,高者卓立如碑,字跡隱然成列,傍有馬蹄痕,土人呼為「馬踏石。」 相傳有仙人乘馬經此,而題詩於其上,故名。

放雞山 在城南三十里,縹緲濤中,上有神廟。航海者過山下,皆祀以雞。相傳:昔有牧群雞於此,久之不見。人以為神,因而祠之,故名。

晏鏡山 在城南四十里,與浴海諸山聯絡。邑臨大海,空闊無際,各山環列其前,風氣賴以關鎖。

綠豆山 :在東南十里。

赤山 :在東南十五里。山之外即大洋。

雙劍山 :在西北十里。

石定山 :在西北二十里。

石洒山 :在西北三十里。

獅子山 :在西北八十里。

王嶺 在西北一百里。諸山盤繞,為邑藩垣。象嶺 在西南四十里。

進潮河 在城東半里

五村河 :在城北七十里。

熱水河 :在城西三十里。甃石為池。

北額港   、那黎港   。赤水港。

豸頭港 :俱在城西七十里。大海之支。

《信宜縣志》
编辑

硃砂嶺 ,在東北一百五十里。上有三峰,石多赤色。

皓鸞山 ,在西北一百五十里。

宋山 :在城西七十里。有福正侯廟。

西峒山 :在城西八十里。

古塘洲

《化州志》
编辑

麗山 :在城西北十里,今名「尖岡。」

官山 ,在城之西六十餘里,形勢高聳,諸山環拱。

帽子嶺   、多糓嶺 俱在城南五里。

《吳川縣志》
编辑

水辰山 :在城東五里。

北割山 :在城南四十里。納五里港、新場海二水入於海。

水利附 编辑

本府。茂名縣附郭。

「吳山堤   。」 「《賣冠》堤   。」 《上澗堤》。

「地安堤   。」 「延銘堤   。」 「懷德堤。」

朗韶堤   、隆順堤 ,以上共障田九千二頃。

長界塘 在城南三里

南蕪塘 在城南一里

潭浮塘 在遵臺鄉

「獨樹塘   」 「新田塘   」 、「蓮子塘。」

「《荔枝樹》塘  。」 「《烏魚》塘   」 ,「《平山》塘。」

關塘    「七里村塘  」 、「張界塘。」

外村塘   黎塘    「撻石塘。」

梁粘塘   大坑塘   、虛塘。

丁坑塘   彭塘    下屋塘 以上俱在地安鄉。

龍井塘   甘塘    「山徑塘。」

「菖蒲塘   。」 「勒菜塘。」

電白縣

長湖陂   潭白陂   、通江陂。

後山陂   、九戶陂   、徐倫陂。

大汪陂   、長籬竹陂  、東壩陂。

西壩陂   ,木帘陂   ,新河壩塘,東山塘   ,「南山塘   ,中心塘。」

「單竹根塘  」 、「車田塘   、甘村塘。」

「驛塘    」 、「清塘    。」 「丫髻塘。」

烏坭塘   ,「《潭板》塘   」 ,《赤坭》「山口塘」 ,鯉魚塘   ,「野狸塘   」 ,「《雲闌》塘。」

石鰲塘   「清湖塘   」 ,「奇石塘。」

光良塘   高龍塘   麻岡壩。

《大壩    木》:壩。   鹹水場壩。那臺壩、   渥足壩。   車頭壩。

五村壩   。黃姜壩   。水頭壩。

東山壩   。溫水壩   。水蘇壩。

黃桐壩   。石馬壩   。大峒壩。

唐村壩   、山口壩   、東埇壩。

中心壩   、「長湖壩   」 、「《朝鳥徑》壩」 、熱水壩   、「金釵洞壩。」

信宜縣

聖垌陂   、六場陂   、陰沉陂。

《水榕》陂   、梧桐峒陂  、六堰陂。

張橫陂   、岑掘陂   。潘垌陂。

「兩雙陂 」 以上共灌田三百餘頃。

冷水塘   「羅黃塘   」 ,「大蓬塘。」

「《都窮》塘   」 ,《倒流川》塘  ,「《浪波垌》塘,《栗木踏路》塘。」

化州

長寧陂   、陳村陂   、石寧陂。

油竹高嶺陂 、盈河陂   、新塘陂。

「平源陂   」 、「赤山陂   、學前塘。」

州「後塘   賀村塘   平田塘。」

東岸塘   謝流塘   「唐賴塘。」

津不堰塘  茅山塘   大浪塘。

「那夏塘   」 「陳東塘   」 、「《山心》塘。」

「木威塘   」 「狂肚塘   」 「謝邏塘。」

「吳公廟背塘 。」 「彭公竹子塘。」

吳川縣

新川陂   、窯頭陂   、三柏陂。

「廟底塘   、神塘    。」 「那葛塘。」

古村塘   「羅山村塘  」 「楊架山塘,黃屋塘   倫塘。」

石城縣

牛頭陂   、那送陂   、長奇陂。

板橋垌陂  、黃墩陂   、梓木陂。

長鞍陂   ,花石陂   ,瓦竈陂,楓木陂   ,榕木陂   ,沙湖,燕尾陂,《焊垌》石陂  ,周家陂   ,「那蓬陂。」

幕院陂   ,高倉囦心陂 ,湴湖塘,白饔塘   ,渡頭江筒塘 ,長坡水川塘,山豬湖塘  ,黃泥灣塘  ,龍村垌塘,橫石垌塘  ,本院垌塘  ,火甲洞陂塘,籬根塘   ,白水塘   ,凌村塘。

六格塘   水江渠塘  ,大灣水塘,鶴塘    白坭垌塘  ,歐家洋溝塘,瓦塘    澄草塘   ,「白塘。」

渡子江渠塘 。「平陂塘   。牛角塘。」

蘆荻塘   、文峰塘。。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