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五十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五十九卷目錄
高州府部彙考五
高州府古蹟考〈墳墓附〉
高州府猺獞峒獠考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五十九卷
高州府部彙考五
编辑高州府古蹟考 府志
编辑本府。〈茂名縣附郭。〉
廢潘州 在本縣境。唐初置南宕州,治南巴縣。貞觀中改潘州,徙治茂名。宋開寶中廢入茂名。廢潘水縣 在本縣境。唐武德中置,屬潘州。宋開寶中廢。按《縣志》,在縣治南一百里博鋪鄉,遺址尚存。
廢南巴縣 在鑑江西一里許,本梁南巴郡,隋廢為縣,後省入連江縣,唐復置,宋廢。按《縣志》,「在城北過鑑江曰西岡」 者,其基址尚存,寬約數畝,旁為官窯。
高力士宅 在縣西。力士,縣人馮盎之孫,故有宅。嘗手植枯椰子二株,高百尺,宋時尚存。「馮家村 」 ,在電白界,以馮盎得名。
石船 在潘山上,潘仙嘗煉丹于此。按《縣志》:在東門外。其大踰尋,長倍之,宛然船也。其艫原有手跡印其上。昔因民居逼近,為火所燬,其跡微晦。相傳乃古仙潘茂名所乘,以往來金井、玉井諸名勝者也。仙去後,棄船於此。其行船之篙,棄於三里外第一河之不要峒,化為石。今為八景之一。
潘仙亭 在郡城外東門百步許,今洗廟小學之東。晉潘茂名煉丹於此,故建,歲久圮廢。明景泰、成化、正德間,先後修建,今亦圮壞矣。
靖遠亭 在府北一里許。僉事陶魯創,僉事陳貴書額。
海國遐觀亭 在太平橋南宮嶺巔。知府鄭絅建。僅一間,一瞰鑑江,縈迴澄澈,四顧層城,樓臺隱見。明嘉靖己酉,知府歐陽烈用磚於亭前,架捲篷一間,扁曰「小醉亭。」
溪山清趣亭 在鑑江之滸。郡守孔鏞創,今圮。「洗心亭 」 在鑑江西岸,觀山寺前。知府陳嘉言創建。
甘雨亭 在城南。郡人為知府張邦伊建五里亭 。明隆慶壬申,知府吳國倫統兵抵里麻等處,平剪倭寇,保全三城,立碑於此。
《日新亭 》在熱水鋪。
小函谷亭 在府城東北三里,知府俞嘉言建。「釣魚臺 」 在府城東北二里。
觀善閣 在城外西北隅。明正統間毀於寇。成化間,潘春、林瓊修。正德間,邑人李健復募緣重修,邑人王納言「記。」
寶光塔 在西河岸
舊電白故址 :在縣治東北四十餘里。明成化間遷於神電衛,基址猶存。其內人居數十家,地中時得陳米,揉爛之尚有粉焉,可治熱疾。故老相傳,此米乃昔年縣倉所貯,閱百餘年藏於土而不朽,亦一奇也。內有洗夫人廟,屢著靈異。今其地屬電白堡。
小瀛洲 在南宮嶺下。一名「南洲。」 唐天寶中,一夕大風雷雨,河中湧出一洲,土人異之,因構亭於上,名曰「小瀛洲。」 其亭日久圮廢,基址猶存。「龍井 」 在舊府治內,郡侯吳國倫、張邦伊各題以詩,鐫於碑,立井之旁。
小函谷關 在北關外,北方諸山岡之孔道也。上宮灣 在北關外,小函谷關之右,高數百尋,下俯鑑江,壁上皆刻名公題詠,有「觀瀾」 二大字,數百年墨跡如新。又有「龍修洞」 三大字鑴於壁,其下水深不可測,泉脈潛通。舊府治後龍井,每江溢則龍井水湓涌,蓋山川靈氣之所萃也。寶光塔 在城西岸,邑城四山環繞,惟鑑江一水自北而西直去少迴環之勢。郡侯張邦伊捐資募眾,鼎建於江之西岸以鎮水口高九層,風氣藉以翕聚,登眺則四山城市,一覽可悉。丹竈 在石船後,其地微突,土堅踰石。有二穴,穴口大如盆,兒童戲以土泥雜物實之,其穴皆滿,經宿盡消,空洞如故,乃仙人潘茂名煉丹處也。今覆以亭,名為「潘坡丹竈」 ,乃八景之一。靈湫石巖 在縣治東北五十里,有大小二巖。其大巖玲瓏空洞,高百餘尺,闊數畝,巖外石色。
斑黝,其內潔白,逶迤直通巖頂。有穴口闊踰尺,日光照入,爽塏瑩明,可坐臥觴詠焉。岩內石乳下垂,如鉦、如鼓、如磬者以十百數。近為土豪鑱竈去,以充灰料無遺。又有石若僧狀,坐巖中。其小巖相去里許,幽邃不易入。其下即龍湫,每旱禱雨輒應。
電白縣
廢良德縣 在懷德鄉。陳置務德縣,更名良德。隋屬隴州。唐貞觀中,高州徙治于此。宋初,廢入電白。
廢保寧縣 在下保寧鄉。本梁連江郡,隋廢為縣。唐開元中,改保寧,屬高州。宋廢入電白。觀海樓 在南城上,當道望洋登之。
舊儒學 在寶山下,遺址猶存。
舊立石驛 舊設立石村,廢去今縣十里。流連井 舊縣治寶山下。
龍湫巖 :在舊縣治東二十里。泉于石湧出,居民以木石投之,雷電立至。縣得名以此。
龍甸 ,去城十五里。遇旱禱雨,人民于此覓龍望夫山 。其山有石,如婦人望夫狀。去縣六十里。
馬踏石 去城三十里,今石尚有馬蹄痕。鹹水 去城三十里,在山邊。四水皆淡,惟此湖獨鹹。
《石龜 》,其形如龜,故名之。
「放雞 」 在海上,船隻至此,祀以一雞,祀畢而放熱水 。此水從地湧出,沸不可探。去城三十里,有《二》
金山 去城三十里,四山皆赤。相傳,有金萬壽寺 在縣治西,即經堂也。改為立石驛,今廢。
泮池橋 在學宮南。明正德間,教諭鄭祥造,署縣推官甯禎廢之。
新路 自望海樓由教場前遶南城,從飛鯉橋出,今廢。
「浴沂石 」 :在熱水,程文德刊字于其上。
信宜縣
廢竇州 在本縣。唐初,置南扶州。唐貞觀初,改竇州。宋熙寧中,廢入高州。
廢特亮縣 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即今德亮鄉。唐初置,屬竇州。宋開寶中,廢入信宜縣。銅鼓 ,宋嘉定初,民得之地中,高尺餘,其制精巧,懸而擊之,聲震一邑。
廢潭峨縣 在潭峨鄉二都,去城西北二十里,即今之舊縣村。唐置,宋省入信義縣,屬竇州。翔鳳臺 在外城西北登高山頂。編修程從谿立。
懷德縣舊址 在感化鄉中道巡司之左,去城東北五十里。唐置。宋開寶中省入信義縣,屬竇州。
中道巡司舊址 在中道,去縣東北五十里。大陵役,原設南門內分司之右。後因不便官道,徙之三橋地方。
登高亭 在城北一里。九月士庶登臨。明嘉靖中,謫尉程太史築亭,名「翔鳳臺」 ,今廢。
樂安門 在北門外,今廢。
高山 在五都。遇旱祈雨有應。
化州
廢陵羅縣 在州北。唐置,屬羅州,後屬辯州。宋開寶中,乃廢入石龍縣。按《州志》,在陵羅鄉進一都,去州一百二十里。
廢羅辯縣 在州境羅水旁。本羅辯峒。唐置陸川縣,屬辯州,後更名羅辯,屬高州。宋廢。
廢龍化縣 在州境羅水旁。唐初建址,後析為高涼縣,屬辯州。宋廢入石龍縣。
觀瀾亭 在城外半里,今廢。
平準亭 在南門外興賢坊,知州傅彥恭刱「驪珠臺 。」 知州沈水建于州治東南龍母山下天妃廟右,以鎮羅江水口內。高二丈,周環七十丈。
清風樓 在州治後城上。唐曰清風堂,宋改為樓,元又改為清風堂。天曆乙巳,僉憲呂流登樓題詩。後一日,忽見樓板上和韻曰:「李太白仙書。」 次日忽不見。明洪武初,同知張謙重修,仍用宋扁。
陵水臺 在州治內。唐以此州為陵水郡,故名。古羅州境 。其境訖于石城,故石城通稱「羅國」 ,水亦云。其名「羅」 者,皆本于羅辯洞而稱。今羅肥鄉是其地。其水出青湖,近石城界,合陸川白梅之水,而東南遶今州城,所謂羅水是也。
《古羅辯 》有仙人騎白牛入來安山,化為龍所。
稱龍化縣,本此,後遷石龍,有石龍能鳴,故改稱化州。
丁秋山 在州之東。舊有閣,社學書院在其處。明天啟間,有龍過,拔其屋,存四柱不動。崇禎末,兵亂盡毀。
河泊所 後廢為《蜑廟》。
羅川亭 在羅江渡之東。知府曹公錫建,今廢。歸鴻亭 在龍母山巔。郡守廖顒建,今廢。登高亭 在州北登高山下。今廢。
亞沂亭 在龍山舊學泮池上,今廢。
平倭亭 在水街江渡上,今廢。
覽勝亭 「舊在寶山」 上,今廢。
清白亭 在州衙後。宋州守趙與鈺所立。胡寅有詩。明知州祝簡改為「鳴琴佳處。」 知州沈水又改曰「興雲堂」 ,因石龍而名之也。今廢。
天南酒樓 明舉人陳鑑讀書處,鑑自署「天南酒樓長」 云。或曰故址在學舍後,伍國聞學博自稱「天南酒樓長」 云。
華鬘樓 ,陳鑑自題其「讀書樓」 也,今樓尚存捕衙假為公署。
吳川縣
翔龍書院 在南四都硐洲渡頭,去縣南一百二十里。宋景炎間,丞相陸秀夫建以興學,因升縣,取義亦以「翔龍」 名。元末海寇麥福僭據廢址。明萬曆間,知高州歐陽烈重建,有《記》。今遷界外。龍母井 在北一都龍母廟下,去縣北二里許。極旱,井泉不竭,禱雨立應。冽可烹茗。惜地勢窪下,時雨穢,水四集。康熙壬子,邑令黃捐俸新砌,勢峻如螺。
石塔 :在硐洲。元大德間,鄉民譚伯裘等建。今廢。
廢羅州 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劉宋元嘉初,鎮南將軍檀道濟于陵羅江口築此城,因置羅州。隋廢。唐復置,治廉江縣。宋太平興國中,又廢。廢幹水縣 ,在廢羅州西七十三里。劉宋置招義縣,唐改曰幹水,宋廢。
廢零綠縣 ,在廢羅州西南一百二十里。唐置,屬羅州。宋廢入本縣。
廢翔龍縣 在硐洲東。宋益王遷廣,為元兵所追,駐于此。又明年崩。是日黃龍見海上,群臣皆賀,乃升其地為翔龍縣。按《縣志》,宋景炎三年春正月,元兵入廣,帝舟次硐洲。夏四月戊辰,帝年十一崩。時群臣皆欲散去,獨陸秀夫不可,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存,將安置之?古人有以一城一旅興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數萬。天若未欲絕宋,此豈不可復興耶?」 乃與張世傑等立衛王,年八歲。庚申,衛王即皇帝位于硐洲。是日,黃龍見海宮中,群臣皆賀。五月癸未朔,改元祥興。乙酉,升硐洲為翔龍縣。
硐洲塔 在縣南一百三十里。
極浦亭 在城南河畔,宋季邑人李凌雲作此隱居。丞相陳宜中經此,有詩。
雙峰塔 限內三里
石城縣
舊州湖 :距縣一百二十里,即唐羅州陷處。舊傳:有白牛出,州人剝而食之,其地遂陷。今神其處為龍窟,禱雨皆取水于此。
和尚嶺 即望恩山。天寧僧遇父于此,故名。丹兜石垌 ,距縣東北八十里。
知稼亭 在縣北中峰,僉事黃澄刱。
啟春亭 :距縣一里。知縣鄒伯貞建,以迎春「平倭。」 亭 在東門城內,為分守道李材親臨本縣平倭立。
遺愛亭 在縣門左,為知縣謝璿建。
仙界鋪 ,相傳古有老者傳《玉髓經》于是山,故名。然舊書皆不載其說,不知失于略或出于謬。既有「仙界」 之說,必有自來,姑存其疑。
仙人洞 在溫湯村,有洞。其外一石孔,可容一人鞠躬而進。其內一洞方丈,又一徑深丈餘;又一洞差窄,復進一小徑,如前徑之長。又一洞又差窄,其內又有路,但幽塞,人不可進。相傳仙人洞,然仙不可知矣。蹟亦奇異,故錄。
《源金仙竈 》源金坡在西郊五里,有石如丹竈,旁湧清泉,長流不輟,是濟行人渴懷。
《海島洞天 》,相傳「西海島中近石牛潭、烏鴉墩,其中山多欖木,環繞海波。時有漁人偶到,見花果長春。若有心挾帶,則迷其途。或著意來尋,又失其處。真海外神山也。」
墳墓附
编辑本府。〈茂名縣附郭。〉
宋趙王墓 在玉嶺山
吏科都諫李學曾墓 在赤嶺,去縣一百二十里。
庶吉士李冠祿墓 在官坑山。
參議梁週墓 在小梁村,以掾吏異才,歷今官。副憲李一迪墓 在橫江嶺。
司務馮名望墓 在謝村。
電白縣
隋高涼郡夫人洗氏墓 在舊縣境,或云「在高涼嶺」 ,又云「山兜村娘娘廟後。」
唐越國公馮盎墓 在舊良德鄉,去縣二百里,有石碑曰「馮府君墓。」
宋承務郎楊廷裕墓 在縣東保寧鄉。
明御史黃子平墓 在縣西南下保寧鄉。廉訪使楊應宸墓 在縣東下保寧鄉。
進士崔浩墓 在縣西下博霞垌山中。
賜葬都指揮張演墓 在縣西馬場垌下。教諭鄭勉墓 在西熱岡平山中。
教授林有松墓 在烏石嶺,去城七十里,教諭吳綸墓 在縣西熱水館西山中。
教授張璿墓 在縣西榕樹山中。
知縣任紀墓 在縣西白石凹山中。
敕贈昭勇將軍范旻墓 在北莊山。
知縣黃廷圭墓 在東莊垌。
知州黎磐墓 在縣西麻洋山。
主事吳思齊墓 在「仙人題字嶺。」
參將董禎墓 在城西雙木山中。
指揮李讓墓 在城東莊山。
參將董氏墓 ,在西熱岡。
指揮李儲芳墓 在東教場。
參議吳守貞墓 在牛眠坡。
烈婦李氏墓 在西山中。按《縣志》,在白花嶺山中。
參將范德榮墓 在牛眠坡。
參將董廷玉併烈婦墓 在蛟潭山中,去縣北三十里。
知縣張文耀墓 在水東安樂山中。
贈文林郎張文燦墓 在城西白花嶺。
知府嚴霜墓 在縣西下博鄉。
節婦梁氏墓 在縣西圓岡嶺。
信宜縣
宋徐氏墓 在鳳凰山麓。徐氏,閩人林芝妻也,隨芝司訓信陽,卒葬此山。時子廷玉尚在襁褓,後登進士,提學廣東,詣墓焚黃。有詩云:「一生母子原無分,兩世高涼自有緣。」
明副使梁成墓 在高山村。
御史陳佐墓 在鳳坑獅子岡。
知縣李京墓 在歐村
知縣張文資墓 在南臻山。
署正周瑜墓 在歐村
高士李期然墓 在六甘三台山。
化州
宋學士范祖禹墓 在城南二里石牛嶺,墓傍有祠,明永樂中建。
明義士楊暢陳時墓 ,在南關外養濟院左偏。黎內使墓 ,在黃姜山。
「陳禧墓 ,御馬太監之父也」 ,在斜白山南《吳川縣》。
唐刺史馮士箴墓 在縣西南特思山。刺史與妻邵夫人俱葬此。
義塚一所 在演武亭左,計五十餘丈。明萬曆二十七年,縣令周拾暴骸瘞之,命為「義塚。」
高州府猺獞峒獠考
编辑明
代宗景泰二年,廣西賊流刦化州,高州知府楊仰譽奏「設營守」 ,詔從之。
按《通志》:景泰二年,廣西強賊越境流刦化州。高州府知府楊仰譽奏:「照得景泰二年十二月日期不等,節據化州并梁沙巡檢司及茂名、吳川二縣申,該民里老李永中等告稱,節被廣西強賊越境前來打劫州縣陵羅、銘信等鄉地名馮塘、登教等村,燒毀房屋,殺擄人口。即刻通報都指揮僉事孫暉,指揮同知黑爽、李福、操守指揮僉事劉靖等,速調官軍,及委檢校蘇芳部領民丁、土獞,協同官軍勦捕。近今景泰三年正月十三日,據檢校蘇芳呈稱:與賊交鋒對敵,殺獲賊級九顆,餘賊散入大山去訖。呈送功級,通行梟掛賊路。」 續據化州并茂名等縣申,景泰二年十一月日期不等,節被廣西北流陸川等縣羅十等里民賊,波河等猺賊,糾引潯州等府大藤峽
「炭山等處,強賊各從北流等縣地方,及白米、文黎、《挾來》等山村,越過梁家沙、白梅、竹沙等營堡入境,分宗流刦州縣鄉村。累報各該哨守官軍,不能設策截敵,強徒得勢兇獗,殺人放火,捉擄男婦,有銀者贖脫,無銀者擄回去訖。見今駐屯原居山峒不散,人民驚疑遠避,久無復業」 等因到府。除節次備呈巡按廣東監察御史,布按二司等處,及仰州縣存恤被賊人民,令其復業安居,量免差役外,臣等切思廣西陸路接通本府地方,俱有軍堡巡司接把,又有哨捕官軍,縱容強徒,連年越過通合、北流等縣,交通民猺,顯是前賊在於該管衙門,捏稱生理別故,以致搆集為盜。及本府原設梁家沙、白梅、竹山等堡,俱奉「調議,《神電》并高州等縣所軍三百一百不等,各有指揮、千百戶等官郭禎等督備,把守廣西賊行要路,今卻往往躲避越入境內。照得被刦大井等村,俱各附近信宜電白高州、化州、寧電、神電等衛所,各處又有委官指揮黑爽等官在彼守備,俱屬都指揮僉事孫旺總督,各官職專其事,明知累報強賊,不肯親自領兵,止使承調官軍敵捕,遇敵無謀,罷陣退走,殺害軍民,強賊得肆,民遭荼毒,存者驚散,難以安生。若不設法勦除固守,恐後搆集,遂成大患,貽慮邊方城池殘害,生靈實難保備。如蒙進奏,乞敕廣東、西總兵、鎮守、撫、按三司計議,合無趁今強賊未散,惟俟秋晴,多調精銳官軍,克期抵巢,盡數勦滅。兩廣交界原設營堡照舊存留,仍乞添撥官軍守把。今將緣由具本耑差典史曾祿親齎具奏。」 化州知州鄧敏、茂名縣丞廖奕各有奏。通政司俱奏,奉旨:「該部知道。」
三年,按察副使項忠得賊俘,盡釋之。
按《通志》:景泰三年,按察副使項忠按部高州,諜報賊攜男婦數百,赤劫村落,請發兵。忠曰:「流賊無憑家理,慎無妄殺。」 及試其俘,果皆良家,被掠者,盡釋之。
憲宗成化元年九月,賊及峒獠入寇。都御史韓雍合漢、達、三廣官軍勦之。
按《通志》:「成化元年九月,流賊及峒獠寇高、肇、雷、廉等府,都御史韓雍遣副將范信、布政司張瑄合漢、達、三廣官軍勦之。時高、肇、雷、廉為賊所劫掠,百里無人煙。雍調湖廣茅岡土兵號鉤刀手,與廣西田州、泗城土兵,遣瑄偕信將之。賊眾東西出沒不常,瑄往來奔走陽江、新興、獨鶴、神電、高州諸處,不啻數千里,率以三」 鼓行營,晡時而止。新興、長居、靜德等三鄉民鄧李保等劫掠幾二十年。瑄與信,欲兵力勦除,議者二三其說。瑄曰:「去惡不力,是必貽患。」 及瑄遷秩去,賊不能平。後知府孔鏞平之。
二年,流賊破高州連山,知縣孔鏞討叛有功,上賜璽書褒之。
按《通志》:「成化二年,廣西流賊破高州,以連山知縣孔鏞為試知府,討平化州叛賊,招諭峒獠,相率來歸,特陞按察司副使,仍守其地,賜璽書褒獎之。」 按丘濬撰《孔侍郎傳》:「公知連山,地接臨賀,猺獞出沒無寧歲。公至,無廨宇可居,俸給殆絕。父老間有至者,公詢民所在,遣人招之,不來。公親詣其地,民見公至,驚走。既而」 公炊飯民舍,輒留錢米以償其費,乃相率還,拜伏道左。公一一賑恤之,俾復其業。由是爭趨縣中,縣治始復。踰年大征,廣西巡撫葉公檄公率民丁隨軍。公所至招徠,不事斬艾,賊聞風降附。諸將有欲殺人取馘者,公必力爭之,全活甚眾。時廣東州郡之界,廣西者無不殘破,而高州尤甚,僉謂公有撫綏之才,薦公試知府事。高州城外四山皆賊壘,僅餘孤,城外積屍如京觀民外死於賊,內死於疫,城中軍民不滿百。公至,首呼父老問計,咸曰:「城中有賊之戚焉,切宜防之。其來趨城者,心不可保,惟宜閉門固守。」 公曰:「不然。高州本無賊,而賊之來也,皆自廣西。往時守土者無遠圖,民攜家屬千百里來投城,將以求生也。」 乃閉門不納,以致為賊所葅醢。其在城中者,又疑之,或加害焉。用是賊以此激怒其眾,外攻而內應。往時城陷,職此故耳。乃大開城,有來者無不納,而在城者相染成疫,曲加撫摩調養。死者為義塚於城外以瘞之。流甿聞風來歸,日以百數,城不能容,公即城東築土為城以居焉。時賊屯高化境者凡十餘,鄧公長據茂名之茅峒,馮曉屯化州之西北界,梁定屯𤲞禾嶺,鄧辛酉屯於游魚寨,侯大六屯於信宜界,皆劇盜也。惟茅峒距城僅十里,而公長尤黠驁。公屢遣人撫諭之,使退,不從,公不告之僚屬,不謀之妻子,黎明潛呼「四疲卒」 ,
肩輿出城,徑抵賊巢。公長見太守倉皇不知所以,亟呼其黨擐甲出。迓怪公無騎從,遣人遠偵,回報無所見,乃釋甲羅拜,請公入。坐定,公從容諭以順逆禍福,指天定約,公長意尤豫,而眾酋感悟泣下,恨公來晚。公長跪,奉卮酒為壽,公飲之不疑,眾齊喊舞來降,護送公回。夜四鼓,遠近見火起,賊自焚其巢也。黎明,開門納者得數千人。公長既降,諸賊聞風次第納款。馮曉久屯化州界,結土民以為內應,久招之不服,公紿以備他盜,整兵夜進,遣部下蒙浩率敢死士二百餘截其後,而公以前軍應之。二鼓擣其巢,曉遁去,執其妻子以歸。曉意必戮其妻子也,官軍屢招之不出。既而聞公存撫甚厚,遂以其黨五百人來歸。事上聞,有文綺寶鏹之賜,特陞廣東按察司副使,賜玉璽褒獎,俾仍守其地。於是,梁定侯大六、鄧辛酉皆定,公招撫,處之內地,分地與耕,且為我備他盜。公部下有黎浩、林雄數人,皆有謀勇,而雄尤為拳捷,後死於賊,公撫尸慟哭,親為殯葬,一軍莫不感泣。用是,民彝敬畏,所至成功。高州民懷公德惠,立生祠祀之。公聞母喪,還守制,軍民泣送,有出千里者。服闋,改官廣西,諸州猺獞聞公名有素,相率遠遁,士民立生祠祀。鏞記其功為六事,其一招茅峒賊。茅峒去高州城十里許,四山環合,中有隙地,平衍可以藏兵,昇平時,有居民之廬舍焉。當山缺處,一逕逶迤,通神電以西諸路。成化二年春,有賊首鄧公長者,率眾萬餘來劄山間,長於群盜中最稱劇。賊嘗跳梁新會、陽江諸處,隳城殺將,其來也氣焰甚熾。時公新到郡,城中軍民不滿十百,又皆喪敗之餘,無可禦敵者,上下惶惶無人色,公從容無異平日,眾莫可測其所為。既而不謀諸僚友,不告諸妻子,呼四疲卒,舁肩輿直抵賊營。前此守倅以境內多賊之故,雖平時擁眾千百,不敢出。近郊忽報太守來,賊眾大驚且喜,迎之入營。坐定,公乃為陳禍福,傾營拱聽。公長恃其常勝之威,有驕蹇不服意。公知其不可回,乃巡歷營中,遍訪賊帥之豪者而諭之。人人感悟下泣,以為遇之晚,遂與納降,護公出營。既歸,是夜漏下四鼓,忽見賊營中火起,光焰燭天。城中軍民戒嚴,武將擐甲嬰城。公笑曰:「慮何為也?可待旦開門納降,止須費府庫財賞勞耳。」 平明,果釋甲納鎗刀來乞降者近萬人,開門迎之。公長大,眾已散,勢難孤立,亦降其二,平梁定賊。梁定者,化州降賊胡公威黨也,復叛,聚徒五百餘,向西剽掠。參將王英以兵禦於雷州,敗失所部將及麾下不勝計。未幾,賊後入化州西北界,勢甚猖獗。參政黃公檄公部領所招降向化,會丁協同都指揮滕公討賊,屯兵畬禾嶺,與賊相值,賊憑高據險。公與滕公計曰:「賊先得地勢,且耑一面以拒我,其鋒不可當,宜分其勢,乃可取勝。」 乃分兵為兩翼而進,賊亦分哨來敵,公領會丁衝其中,賊大敗。時梁定先以走他所,為官軍所殺,餘黨悉散。其三敗馮曉賊。「馮曉者,亦降賊黨也。既而殺胡公威,叛入廣西山中,聚黨近千餘,時出化州西北界為寇。曉桀黠,最善行間,州人多為之耳目。」 公得報,祕不發,但召兵,詭言備他盜。至府,勒兵潛進,星夜行四十里,去賊營半里許,止遣部下蒙浩率敢死二百潛行,遶出賊後期,砲響,前後夾攻。時漏下四鼓,賊睡不覺,蒙浩等於山後舉火,前軍應之,賊眾大驚失措,棄妻子衣甲而遁,俘擒無筭,幾獲馮曉,而州人為之耳目,脫之,乃繫其妻子以歸。其四攻遊魚寨。遊魚寨在北流山中,土人避賊之處,為賊鄧辛酉所據,時出侵擾高州屬邑。公領向化會丁,隨,同僉事陶公追之信宜,進抵其巢。自兵興以來,廣東民軍兵未有踰廣西界殺賊,以故賊不虞全夥在寨中。「忽聞官兵至,彼皆劇賊,又知死地,人人殊死戰,官車林立,環視無敢犯寨門者。時日過午,稍延入夜,則有衝突之患,勝負未可知矣。」 陶公急募先登陷陣及能焚營寨者重賞,卒無一應。高州會總林雄首應先登,陶公即卸身甲授之,公亦自脫頭兜與之。雄奮勇鏖戰而前,勢若崩山,殲其渠魁七人,雄亦身被數十鎗,賊氣少衄,三軍乘之,遂克寨門以入。神机火亦自營中起,煙焰障天,賊皆焚死,雄亦死於陣。是捷也,人以高州兵為首功。都憲韓公有親製《祭林雄文》。其五招馮曉賊。馮曉既失妻子之後,為無賴賊,遇人即殺。化州西北一帶甚苦之民,失耕業者二年。先總戎政者以窮寇不與較勝負,按兵以圖全勝,而未得其機,便被其欺侮者數焉。公知其不可卒滅,乃全恤其妻子以招徠之。成化四年夏,曉。
復寇石城。公與分巡僉憲陳公議持都憲韓公榜文,躬親詣營撫諭。賊皆羅拜,因詢其妻子無恙,乃曰:「公恩德不可負。」 遂降,得眾五百人。系以詩云:「金印當年掛總戎,書生談笑卻收功。化城西北皆安枕,民棄干戈只務農。」 又云:「宣布臺臣招撫誠,頑兇解甲頓輸情。勳勞次第無人識,只羨軍門賞賚榮。」 其六卻侯大六敗。《侯大六》者,博白叛賊,其宗最強盛。成化四年,擁眾千餘屯信宜界,聲言來攻高州,公率所部禦之。時兵少,見賊眾,不敢進。公呼部下議之,會總符瓊云:「大六始叛,即來高州,意在輕我,必不為備。宜因其始至,首挫其鋒,彼則氣奪。不然,相持日久,使彼得以視我之虛實,為患大矣。」 公恐瓊恃勇輕進,急趨後兵來。瓊於是夜私戒所領百人,㘅枚潛抵賊營。時夜五鼓,賊方酣睡,瓊卒百人突入營中就枕,殺八十人,被傷者甚眾,賊大驚潰。符瓊亦為亂兵所殺,始有賊首十人,是夜殺死五人,賊懲創遠遁去。系以詩云:「半夜曾提一旅兵,直探虎穴擣連營。只今賊遁深山去,鶴唳風聲也自驚。」 又云:「五更老醜睡如羊,首殞刀前葉殞霜。近向蠻中訪消息,每論兵勢說高涼。」 刻錄以傳。鏞後累遷至工部右侍郎。
四年,神電指揮奏遷電白縣治於衛城,詔從之。按《通志》:成化四年,神電指揮馬貴奏遷電白縣治附衛城中,詔從之。自是猺賊出入之路,官兵不能控制。
世宗嘉靖十二年,御史戴璟奏復置「高涼縣。」 詔議不果。
按《通志》:嘉靖十二年,西山賊首趙林花遂劫府庫。大征既平,巡按御史戴璟奏言,「舊電白縣址巳立為堡,宜復置高涼縣,併割神電衛一所以附之。」 詔議不果行。高郡之地,東北西三面聯屬猺山,而獅子坡舊電白縣及信宜縣中道函口等處,實為要害,自漢設高涼縣,梁置電白郡,明初仍其舊,建電白縣,以控制猺人出入之路。彼時兵威尚振,以故李馬斌、唐文清等賊勢雖強,終不敢長驅徑入府城者,懼此縣之躡其後也。孔鏞既去,神電衛指揮馬貴奏將縣治遷附衛城中,以寬目前之憂。於是百姓謂「官兵遠巡,我何敢居?」 乃多逃竄。自此田野不闢,人民不聚。至是趙林花直抵府庫,如履無人之境矣。東北一帶,雖有獅子、電白二堡,而兵力單弱,不能救援。及大征西山諸賊,雖已頗定,而數十里人煙斷絕,遺黎一二在途,織草為居而已。信宜雖有驍勇守城,而西通博白,北極陽春、萬山聯絡,賊黨日蕃。矧舊電白雖立為堡,地廣人稀,猺賊出入如紼。若非擁強兵、開重鎮以遏之,他日螳螂鼓臂,斬關而入,如趙林花者,不能保其必無也。巡按御史戴璟至郡,策問諸生吳守貞等,皆謂「舊電白亟宜添設縣治,以控西山三路咽喉,鎮以將府井擣,信宜近境窠穴,為地方至要。」 於是會守巡兵備等官,僉謀皆協。乃奏請分割茂名、電白二縣地共八里,增設縣治,仍於神電衛四所官軍內割一所遷附以守之。如漢《高涼縣》。屬高州府管轄。後不果行。。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