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七十四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七十四卷目錄
瓊州府部彙考二
瓊州府山川考二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七十四卷
瓊州府部彙考二
编辑瓊州府山川考二 府志
编辑會同縣
南塘山 :在縣治前,學宮向之,名「玉几山。」 「端山 」 即縣治所坐。
潮堂山 :《縣志》作瀚堂山。
鍾祿山
多異嶺 在縣東南二十里太平都。上多怪石,中有泉井,旱禱多應。
白鶴嶺 在縣北七里
文囂嶺 在縣東北三十里。
何魯嶺 離縣二十里。舉人黃表、黃可久世居其下。
佛子嶺 :在海邊,凌層數丈。
馬嶺 在縣治東十里太平都,勢如龍馬。西崖嶺 在縣西三十里,為縣祖山。
大塘水 在縣治南。源出黎山,分流瀦為巨塘。中產茂蓮,春夏香馥堪翫。
天塘溪 在縣北二十九里。源出文昌天塘嶺。嘉積溪 源自五指達樂,會萬全江入海。漓盆溪 在縣北五里。有平政橋。
水頭溪 :在縣西北十里。
調懶港 在縣東北二十里太平都。潮長成港堪泊舟,退則沙淺,竈戶煮鹽。歐邨港 在縣北四十里,源自文昌壇嶺,流至歐村,會潮入海。
馮家港 在縣東北七十里。港門曲折,外多石欄,岸多馮家所築,故名。
天星井 在永安都。祈雨多應。
多異井 在太平都多異嶺上。旱禱取水多應。「學宮井 」 在敬一亭之東。知縣戴塤命訓導梁英裘開鑿,供祭盥濯。
樂會縣
陰陽山 即今縣治。萬全之南,流馬之北,兩水環抱,嶐然起平坡,半土石,其周圍廣七里許。《寰宇記》云「在縣境之內」 ,時未遷縣故也。
印山 ,即《舊志》名應山。萬全河水流屹立,若浮印然。
爐山 《舊志》名南山。山脈從西北延綿而來,峰起縣學宮向之。
榜山 :從爐山延綿而來,轉橫亙數里許,形如掛榜,故名。
聖石峰 在慱敖海口,屹立絫絫,如累卵狀。時海島洶湧,砂磧迫隘,或南或北,開合不常,舟人未諳水道,往往有覆溺之患。宋天聖年間,其石突見,故名「聖石。」
蓮花峰 在縣東六里。山有石盤疊出水面,若蓮花然。
金牛嶺 在縣東南十五里。其山聳峻,插空海中,舟人望之以定方隅。
邁舟嶺 在縣北八里。山起五峰,俗謂之「五魁。」 案:近建,塔於上。
白石嶺 在縣西四十里。從五指縱橫來,聳出千仞。峰頂巨石,皜若五星,覽之各異。東如伏虎,西如立犀,南如筆架,北如竹筍。上有田數畝可耕。中有石龕,幽邃可容數十人。
風門嶺 在縣西南七十里。諸黎出入咽喉。上有瀑布懸出,旱久聲響則雨。
龍見石 在縣西北一十五里,狀如龍首。山脊半里皆黑石,稜層疊出,宛若龍鱗。
龍磨丘 在縣西三里。平地突起石丘,背田面流,闊丈餘,可容數十人,世傳「龍磨角其上。」 泮池 東西廣五十丈,南北三十丈,瑩然如璧,不假開鑿而常注。
萬全河 即縣西北江,受定安會同思河南閭諸水,分為北南二支,襟帶縣治東北,至雷扑山下復會為一,東流至慱敖港入海。一名「萬全」 ,一名「飲馬河。」
流馬河 在縣東北。至朴石與萬全合流,為縣南之通津。亦名「南門河。」
慱敖港 ,去縣十里許。受萬全流馬諸水。有《聖》
石鎮於水口
學門井 泮池之北
溫泉 ,有二,一在縣西三十里上北偏鄉,泉如湯沸,可瀹羊豚。一離縣五十里白石鄉
臨高縣
毗耶山 在縣西北十里。一名高山。《寰宇記》云:「山頂有獸,狀似天蛇,里人呼為毗耶,故名。」 山上有吞人石,其神顯靈,縣歲祀之。按《外紀》:毗耶,蟲名也。作毗耶聲,謂之毗耶。山下多此蟲,故名。郎倫山 ,在縣南十六里,下有郎倫村。
羅喝山 ,在縣南六十里。
峨香山 :在縣北二十里。高聳。鄉人立營以窺海寇。
落雲嶺 在縣西南十里,一名「實墩。」 脈自那盆蜿蜒而來,將雨作雲栖泊。
那盆嶺 在縣東南三十里。脈自五指山分來,平地突起一峰,狀如覆盆。一水自五指山來,遠護山右脈至澄邁船頭山相合,經定安抵瓊山渡,流入大海。
馬鞍嶺 在縣東南八十里。一名「秋陽。」 澄邁交界。
卜姓嶺 在縣南八十里。下有「卜姓村。」
背腰嶺 在縣南一百四十里。生𥟖俱背山腰而居。
大江嶺 ,在縣南一百八十里。泉流入大江。龍嶺 ,去縣數十里。
買愁村 在縣東二十里。胡澹庵詩:「北遠長思聞喜縣,南來怕入買愁村。區區萬里天涯路,野草荒煙正斷魂。」
桐鄉 在縣東南二十里蠶村都調灘村。地多刺桐,王公佐所居,因以為號。《自記》。
灘神峒 在縣南十九里邁龍村。江中聳起一石。昔人於石上砌壇祈禱。久旱灘響必雨,久雨灘響必晴。
縣前江 脈自背腰嶺流遶縣達海。
百人頭 在縣東北十里。
美龍灘 在縣東二十里。水自石巔瀉下,高數尋,形如曳練。下有深澤莫測,有平鋪,可坐百人。鄉人每歲二月會此祭神。
龍潭 在縣西三十里。昔有龍出於中,鄉人立壇祈雨。
東𥟖江 在縣東南六十里。源自澄邁白石嶺,流經武隴等村,復出澄邁伍關村,合大江入於海。
博鋪港 在縣北二十里。水自縣流出,與海潮相接。上有巡檢司。
黃龍港 :在縣西四十里,以村名。
石碑港 :在縣北四十里。即三家港。
博頓港 在縣西五十里。舊有哨船防禦。新安港 在縣北五十里,以村名。
博白港 在縣西北五十里,源自西龍潭來。呂灣港 在縣西五十里。可觀海濤。
烏石港 :在縣北五十里。
硃碌灣 :在縣東二十里。
公館前井 在縣治東,大旱不竭。
湧湧泉 即《潭覽》,在縣西一里,石源三孔,清冽不竭。
那尼井 在縣西三十里。宋慶元丙辰大旱,諸水皆涸。有僧指此地掘至八尺,遇一大石,聽有水聲,鑿得泉,久旱不竭,傍有小石刻云「慶元三年六月十八日記。」
澹庵泉 在縣西四十里。宋胡銓謫崖時過此,遇旱,覓得此泉,濟渴且甘冽。後里人戴定實命其子雄飛立石,書「澹庵泉」 三字。郡丞方世功「記。」 冷熱泉 ,在縣南一百里。發源自討倫嶺中,水分冷熱。
霖泉 在縣南十里。泉自石孔湧出,常有海蚌浮上。鄉人樹木為禱雨之處。
儋州
松林嶺 在州治北二十里零春都,一名儋耳山,又名「藤山」 ,為州治主。頂圓下垂,八足,上石五色。舊多松樹,中有石巖,宋僧和靖修行處。今有祠祀之。道人白玉蟾曾此修煉。
黎粉山 在州東二十里零村都。脈自馬蝗山來,孤峙白如粉。
馬蝗山 在州東三十里,形如馬蝗。昔傳漢兵屯於此,後人每挖得銅鼓鉦鐺等物,蓋古戰場也。
龍門嶺 在州西北三十里磨黎都。海洋峙起石峰,兩址奔海,其狀肖。門可泊舟。上有石窟,外狹中虛,通海透風,名曰「風門」 ,可容數十人。昔傳
有蛇潛其間化為龍
凌霄山 在州西三十里。僧和靖脫化處,今為「凌霄福神。」
黎婺山 ,在州南二百餘里,人跡罕到。《舊志》以為五指山。宋大觀間,立鎮州於其側。
神尖山 在州西四十里,尖秀如筆,上有貞利侯祠。
𥟖曉山 在州西四十里。頂有巨石若巖,鄉人以事黎母神。山勢向東,旭日光照,環山居民多習儒。又名「德義山。」
黎毗山 在州西北四十里那細都。昔傳有蠻人𥟖、毗二姓居其下,後被外人占居,歿後化為妖,居者乃於山頂砌石巖祀之。按《州志》,「在州北三十里那細都」 作「那細山。」
輔龍山 在州西北六十里潭樂都抱社邨。宋趙鼎南遷經此,以為州治之主。山。松林之輔,故曰「輔龍」 ,俗呼為抱社嶺。
落基山 在州東六十里黎峒中。𥟖人環居其下。
沙鍋嶺 在州東南,生黎峒中,峙立如鍋形。筆架山 在州東南生黎洞中,三峰連聳,若筆架。
南皋山 在州南十里,蒼翠藹然。
獅子石 在州西五十里。海中一石峰,狀類獅,船過多祈之。鄉人旱禱多應,即神尖山巨石。大江 在州北一里。發源自黎母山,流接沙鍋,經天角潭,會諸水合流至州,分為二江,至潭龍復合,與新昌相會入於海。
新昌江 在州南十里。發源經頓驕,會大江入海。
榕橋江 在州東北三十里。下至頓柵港,與海相通。
徐浦江 離州二十里
石牛潭 :在州東八里。深不可測。
五星池 一在州東南,一在州後,一在所前,一在宜倫縣,一在西北隅。
莪漫港 在州北四十里那細都,會潮成港。頓柵港 在州東四十里零春都。源自𥟖粉山來,會潮入海。
禾田港 :在州北四十里海岸。東有田,膏腴宜禾。
黃沙港 :在州西四十里。
田頭港 :在州南五十里田頭村之西。
乾沖港 :在州西四十里,潮長可泊舟。
湳灘港 :在州西四十里。
大村港 在州南一百里。源自𥟖母山,流至大村驛,會潮成港入海。
大員港 :在州南一百里。源自禾田黎村來,至大員鋪入海。
小員港 在州南二百里小員鋪前,會潮成港。新長港 在州西南十里。知州羅傑以便涉者,始築長堤於上。
乳泉井 在州東南朝天宮前,宋為天慶觀。昔東坡居天慶觀,得井泉,味美,色白如乳,作《乳泉賦》。
坡井 在天慶觀前。東坡夜半與諸生王霄筆攜瓢飲之,後廢。
相泉 在州西十五里胥場村。宋相趙鼎南遷吉陽,過此遇旱,見瀕海有水脈,始鑿數尺得泉。後知軍方汝運作亭於上,扁曰「明秀」 ,為祈雨之所。
白馬井 在州西南二十里抱驛都。舊《志》云:「漢代伏波將軍乘白馬跑沙得泉,因為井。」 後人於井上立伏波廟。又云:「唐懿宗咸通五年,命辛、傅、李、趙四將帥兵過湳灘,適渴,其白馬跑沙得泉。」 未知孰是。
昌化縣
峻靈山 在縣東十里,舊名落脯岡,為縣主山。其山之神原封為「峻靈王。」 凡旱潦災患,禱之輒應。
大陳山 ,在縣西北十里。狀如華蓋。昔有大陳黎人居此,因名。
三板山 ,在縣北三里。上有石船石龍。
筆架山 :在縣北三十里。
峨娘九峰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昔傳有蠻婦生九子,皆為酋長,主九峒。
小豸嶺 在縣東五里
馬嶺 在縣南三十里。形若天馬,故名。
象石 即石鼓,在縣南十里赤坎東一石閣,立大石上,牛形,鷹嘴象鼻,擊之有聲如磬。
昌江 在縣南十里。源自五指山,流經抱萬村。
轉北至壩,復西折達自南村,會古鎮州溪水。轉北又達峨娘溪水,合流至居侯村,始分為南北二江。南江西流經赤坎,轉出三家村會潮,故名「南崖江」 ,又名「三家港。」
烏泥港 ,大潮可出入船隻。按《縣志》:「西南有吉家滻,自舊縣後轉北出烏泥浦,會潮成港入海,又名北港。」
棋子灣 在縣北三十里大陳山後濱有小石,圓肖棋子,上有淡泉眼。
龍潭 在縣南三十里馬嶺東。俗傳有龍伏其中,旱禱多應。
沙洲港 、英潮港。
南港 即三家港
神泉 在縣北十里神山嶺下。源出深澗,水味甘冽,烹茶可療疾,大旱汲之不竭。
仙井 在縣東三十里樂閑峒鵝頭嶺。下有石泉,從石中湧出,久旱不竭。
萬州
東山嶺 在州東北二里。脈自馬鞍山來,上有華封靈照、維石三巖、雞竺庵。外有盤石,周圍數十丈,號補天石。南峙一峰,上聳巨石,復加一石,西有石筍,高三丈。元監郡大都以梯攀援而上,書「攀鳳」 二字。山門刻「珠崖第一。」 山近大路,二石如壁。明正德年間,州守徐忠建偕樂亭於旁。又有魯亭、黎順亭、周公愛亭、回山堂、石林山堂、祥雲講堂、文宗堂、貞烈祠及鄉賢祠。蔡公祠、八蜡祠。大巫峽、小巫峽。萬曆三十四年,進士梁必強刱度仙橋,升絕頂。百戶王鳳翔建觀音堂一座。馬鞍山 在州西六十里,兩峰互峙,為州主山,以狀肖,故名。上有一井極深。有魚蚌,有柑橘,任人食,㩦歸則迷路,胡文路改名「雙華山。」 石隴山 在州東南十里。
湳陵山 ,在州西南二十里。
把抱山 ,在州東十五里。
南山嶺 在州南十五里。
獨洲嶺 在州南海中,風帆半日可到。峰勢插天,周圍六十里,有田數畝,鳥獸蕃息,州治向之。亦名「榜山」 ,又名「獨珠嶺。」
樟樹嶺 ,即新潭嶺,在州東南三十里,石上有人馬跡,沙擁則歲豐,痕見則歉。泉從嶺出,清冽可澣衣。
小南山 在州南十五里。上有普光巖、梵天壇,旱禱多應。明嘉靖年間,州守劉禱雨,步入巖中石室,鑿「同雲洞」 三字。
青藤嶺 在州西南三十里,山產青藤,故名。南萬嶺 在州西八十里。產南木、南椰。
牛標嶺 在州南三十里,為州學前山。
劍門嶺 在州西南二十里,狀如劍峙,故名。有「石鑿凌雲山」 三字。
銅鼓嶺 在州南五里。昔人掘得銅鼓,故名。高山嶺 ,一名「橫柵」 ,在州西北二十里,頂有大石,忽泉淚天即雨,旱禱應之。
風門嶺 在州北八十里,樂、會交界,路經其中。兩旁立石門,空谷深邃,盜賊間伏之。
六連嶺 在州北六十里。六峰連續如旗,為州後障。內有荒田,聚麋鹿,名為「鹿市。」
金牛嶺 在州北八十里。昔傳山上金牛夜光,舟人望見寶氣,上有井泉,旁石有金牛蹄跡。饅頭嶺 在州西二百九里。山在岐峒中。鷓鴣啼山 在州西二百十里,生岐峒中多鷓鴣。
丫髻嶺 在州西北三十里,以形名。
石牛坡 在州北三十里。
華封巖 在東山嶺上。高二丈餘,中通石徑,有石室方丈丹井。宋宣和四年,壁刻「華封」 二字。後至明永樂甲午,千戶曹勤始開,自是遊覽者眾。靈照巖 ,在東山嶺上。
維石巖 在東山嶺上
金仙水 在州北三里。即仙河。源自𥟖山,東入於海。畔有石盤,上有人馬跡、黎頭、葫蘆痕。昔傳交趾道士結庵煉丹於此,養一雞置枕中啼即夢覺。後道士遷居多雲嶺,數年莫知所之。南陵水 ,在州西三十里。
都封水 ,在州南三十里。
石象澗 在州西十里,以形名,俗呼為「坦朗塔。」 右一巨石如象。
南渡溪 :在州南七里。
陂都溪 :在州西北十里。
大溪水 在州南十里。源自西𥟖山。元延祐戊午年,崩為港口。
石龜河 在州西十二里。河中有盤石砥流形。
似龜聲如鼓
白石湖 在州東二十里。湖內有二大盤石,方二丈許,遊客多登之。
南山河 水繞灣曲下海。明嘉靖年間,洪水為災,自南山至保定,下穿稅田,一直成河。父老告傷,順水導築隄防,水始由。舊名曰「大官壩。」 港門港 在州東二十里,即小海港。港門二石峙起。南北二門雖通,舟頗險。上有小廟一、石船三。番神商舟往來,禱之靈應。明嘉靖三年,颶風起,石神忽不見。
南港 :在州東一百五十里。
小渡港 :在州東北三十里。舊名蓮塘。
前後澳 :在州東二十餘里。可泊海舟。
獨洲洋 在州南五十里,海賊多覆舟於此。龍灣 在州南十五里。傳有龍起,故名。
烏魚場大塘 在州東南十里餘以其中有獨珠山,故並列於《山川》。
「水月堂井 」 在州東東山下,味異常。
鐵爐井 在州南壕邊,土人鑿之。
石井 在州西北十里,大旱不竭。
保抱井 在州南七里。石穴湧泉,鄉人陳天祥世居其地,以石砌為井,常滿。
有本泉 在州東十二里東山石壁下。元侍御史丘世傑偕東坡書院山長劉復初遊其地,題曰「有本泉。」
熱湯泉 在州西四十里,平地上泉出如湯。長沙海 ,在州東。《古志》云:「千里長沙。」
石塘海 在州東。《瓊莞志》云:「萬里石塘,見今府。」
《通志》
编辑
陵水縣
獨秀山 在縣西南半里,突起如筆,為縣少祖山。
博吉山 在縣東十里,為縣青龍山,即大河嶺。筆架山 ,在縣南一里。
黎苗山 ,在縣東五里。
南山 在縣南二十里。舊立千戶所於下。聲山 ,在縣東七十里。虛谷應聲。
大小牛頭嶺 在縣東三十里。臨出大海,二頭相向如牛。明成化十年,副使凃棐勒石尚存。舊因黎患立營。萬曆四十六年,參將何斌臣、知縣沈應禮修平,有碑。
加攝嶼 :在縣東四十里加攝澗外。大海中立一島,為萬州南山之界,又名分界嶼。
楊梅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地產楊梅,因名。今設中火鋪於此。
多碌嶺 在縣東八十里。崎嶇多石。
雙女嶼 :在縣東五十里港外大洋中。兩石對峙如人。上有淡水井。
靈山 ,在縣南十里,一名「多雲嶺」 ,旱禱多應。小五指山 生黎峒中。
木綿墩 在縣東五里。大河分流,墩峙其中,為縣水口之鎮。
大河水 ,在縣東北一里。發源自五指山,流遶縣治,入於海。即博吉渡。
陵柟水 在縣北十里。水自南邁嶺流出港入海。官道建橋於上,即大寨溝。
巡司港 在縣東北二十里,自黎山流入海。加攝河 在縣東北三十里,餘源自𥟖山,流通入海,與潮相為消長。行者乘潮退沙實方渡即加攝澗。
龍潭 在縣北十里許。舊傳有龍起,因名。卓仁塘 在縣南二十里。
水口港 在縣東十里,為縣水口所出。上有週碌嶺以關捍。有神廟,禱雨多應。
桐栖港 :在縣南十五里。即《舊志》鹹水港,又名南山頭港。
南峒澗 在縣北四十里。
田頭澗 在縣東北四十里。
楊梅澗 在縣東北十餘里。
烏石澗 在縣東北五十里,即《舊志》都籠水。以上五澗,惟加攝澗為最險。遇海漲沙,浮渡者或誤,即沒沙中。
「湧泉 」 ,南山所出。
溫泉 ,在縣西北五十里。
崖州
馬鞍山 在州北三里,以形名。宋胡銓詩:「山脊驊騮聳。」 自註云:「馬鞍山也。」 南山嶺 在州南十里。壁立枕海,為州屏障。元王士熙名曰鰲山。
豺狼嶺 在州北五里
郎蠻嶺 在州西八里
大橫嶺 在州西十里
弔靴嶺 在州西南十里。
報福嶺 在州北八十里。遇旱,土人望有白雲氣騰為雨候,號「靈山。」
郎鳳嶺 《方輿志》作「郎風。」 在州東山五十里。高峻崎嶇如鳳翼。明成化間,知州徐琦修治寬平。湳漏嶺 ,在州東五十里,下有湳漏村。宋曹詠詩有「偏宜湳漏春朝雨」 之句。
龍棲嶺 在州西五十里龍棲灣。
符敲嶺 在州西二十里。
落神嶺 在州東三十里。
高嶺 在州西三十里,峻險官道南。
北到嶺 ,在州西一百八十里。
多民嶺 ,在州東一百三十里。
湳西嶺 在州東一百二十里。官道。
遷拖嶺 在州北五里
饅頭嶺 在州東五十里。
澄島 ,在州西南十五里。
迴風嶺 在州東北一百二十里,經官道。明成化初,知州徐琦修路,有記。弘治初,副使陳委、知州王鐸重修。
鹿迴頭嶺 在州東一百四十里。宋臨川里。土賊陳明甫據此地居。
鸚哥觜山 ,在州東一百八十里海濱,與鹿迴頭嶺相連。
石版山 在州東南十里官道旁。宋知軍周建亭其上,今廢。
方山 在州東十里
長山 在州東五十里
黎峨山 ,在州東五十里。
大、小玳瑁洲 :大洲在州東南臨川場海中,小洲在州西南黎伏鄉海中。
雙洲門 在州東八十里藤橋巡司南海中雙洲對峙,狀如兩扉。
石蛇村 在州東八十里抱勸村。
水南村 在州東二里許。
《和尚石 》,在州西「黎伏鄉,雨後蒼苔,青綠似袈裟。」
「大洞天 」,在州南二十里。宋知軍周「始遊毛奎,《繼遊》」名之。
小洞天 在州西南十里海濱。毛奎、裴崇禮有二《記》。
落筆洞 在州東百餘里官道北。石峰獨聳,高數十丈,中有石洞,俗傳「有僧於此禪化。又有懸石,擊之如磬。高處一石門,有石馬首入其中。有二石,形如懸筆筆尖,水滴不斷。復有一洞,門內如屏,高十丈,外有石竅,通光可辨纖毫。極處有井,深不可測,昔人刻木為志,沉井中,後於大海得之。」
逸賢洞 在州城西
大河水 在州北三里。一名「大江」 ,一名水南河。源自五指山東流轉西,遶州之南門,其深莫測。傳有龍潛,宋知軍毛奎壓之,水路隨塞為平地,反流城北數里入海。今自亞河分流南北環城而下,直抵保定,蕃坊二港,合入於海。
抱漾水 在州西三里保平坊。自後河流經官道,會潮水往來。
白沙水 在州東六十里,通遠巡司西。
抱拖水 ,在州西六十里。
石溪水 在州西八十里抱里村東北山下,清流湍急,中有石室、石板、石井梯。明成化年間,知州徐琦刻題記遊
烏石塘 在州南四里海濱。
藤橋水 在州東二百里,藤橋巡司南。
多銀水 ,在州東一百一十里。
三亞水 在州東一百里。出白佛齋嶺,經三亞村,合臨川港入於海。
羅馬港 :在州西八十里。
田尾港 :在州東一百二十里。
畢潭港 :在州東一百里。
高沙港 :在州東二百里。流經藤橋渡。
臨川港 在州東一百三十里。一水臨川水,源自五指山,分為兩派,前後挾流。臨川地唐以名縣。按《州志》,又名三亞港,在城東一百六十里,受三亞水入海。港口有砲臺。北有榆林港,有南港墩。
抱歲港 :在州西八十里,抱巡司南。
蕃坊港 在州西五里
龍棲港 ,在州西五十里。經官道會潮入海。澄清水 在海南道內,清潔異眾水。
桶井 在南山嶺下
靈應泉 :在大洞天下巨石中。出泉清淡不竭,旱禱應。
龍棲泉 :在龍棲港山下。於此禱雨。
喜思泉 在迴風嶺下
「萬仞泉 」 在南山上小石邊,清涼可愛。
溫泉 在永寧鄉𥯨簩嶺下。四時泉出,溫煖。《濯纓泉 》在學前。
感恩縣
大雅山 今縣治
感勞山 在縣北七十里中和鄉。下有平坡。息風山 在縣東山十五里。中有巨穴,深十丈許,颶風傷禾,黎人禱之則止。
黎虞山 ,在縣東十五里。
落纓嶺 在縣東北八十里。險峻,道經其中。透通嶺 在縣東北四十里。
小黎母山 在州東三百里,即《近志》名峨茶嶺。黎峒中崖石崎嶇,人跡罕到,諸黎環居其下。上有巨石,刻「大元軍馬下營。」 旁小石刻:「至元甲子三十一年正月十一日到瓊山。」
天馬山 在縣南旁,今縣學面之。
虞山石鼓 在鎮州東河中。鼓圓六尺,以小石擊之,聲如空甕。旁五大石有異人跡及鞋馬蹄痕,頂刻「大元軍馬到此。」 明成化通判陳龍攜兵撫黎,曾至此處。
九龍山 近海,旁距縣一里許。漢初建縣,遺址尚存。
仙槎石 在縣東北八里。石貌多奇,閣於海濱水中,長百餘丈,闊數丈,望似浮舟。
魚鱗洲洞 在縣北七十里海濱。突起峰上有石洞,重疊狀如鱗。
抱透巖 在縣北五十里。
感恩水 在縣境,隋以名縣。
南龍江 在縣東北五里。一名縣門港。《宋史》曰:「龍江水自黎母山東繞縣治而西,會潮成港」 ,傳有龍潛。
南湘江 在縣南二十里。即南港。
溫冷池 在縣東十一里,兩派,一溫一冷。小洲塘 在縣北三十里。
白龍塘 在縣東七十里古鎮州南,傳有白龍升去。
小南港 :在縣北三十里。
大南港 :在縣北七十里。
北黎港 :在縣北九十五里。
石排灣 在縣西南四十里。
《感勞》浦 在感勞山下。
延澄江 ,在縣東北四十里。一名「白沙。」
溫湯泉 ,在縣北七十里,夏寒冬溫,癬疥浴之即愈。
《府志》未載山川
编辑
《瓊山縣志》
编辑
玉龍泉 在縣西南五十里。泉出石竇,寒冽湧如飛珠走玉。大旱不竭,郡中禱雨必到此請水,名曰「龍泉。」
惠通泉 在縣東五十里苻離三山庵下,東坡所名。《東坡記》曰:「《禹貢》:濟水入於海,溢為滎河,南曰滎陽,北曰滎澤。」 沱、潛本梁州,二水亦見於荊州。水行地中,沒數千里外,雖河海不能絕也。唐相李文饒好飲惠山泉,置驛以取水。有僧言:長安昊天觀井水與惠泉通,雜以他水十餘缶試之。僧獨指其一缶曰:「此惠山泉也。」 文饒為罷水驛,瓊山之東五十里曰三山庵,有泉味類惠山。東坡居士道過庵,僧惟德以其水餉焉,因求為之,名曰「惠通。」 元符三年六月十七日記。
羊拜井 在宅念都,宋時群羊於此跪致水氣,鄉人遂鑿得泉。
「天井 」 ,即「圓井」 ,在遵都用漾村,巖下深五丈,其中可容數人,入至深處,或聞杵臼聲。
白土井 在海口迎恩橋西。明季陳英俊開。「吐華井 」 ,在梁老都。流入南水橋,清冽。
東坡井 在道治後東北隅。東坡曾飲息於此,故名。昔人立有石碑。明萬曆乙卯,郡守謝繼科覆以亭,題聯於石柱。《近志》以為即雙泉,誤。
《澄邁縣志》
编辑
嵩嶺 去縣四十里
那羊嶺 在縣西六十里,臨高分界。
北地嶺 在縣南五十里。
眠床嶺 在縣南七十里。
黃家嶺 在縣南七十里。元時黃千戶家於此。秀水嶺 在縣南六十里,上有龍廟。
居托嶺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
佃當嶺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中有一石挺起。
一《石覆蓋》,俗傳「有金雞鳴於上。」
群佃嶺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臨高界。
《顏張港 》連泉鑿界,
外橋水 在縣南一里許。其源一自瓊山石巖都,一自本縣倘驛都,二水合流,環遶縣治湳茂灘 ,接外灘流入海。
稍陽水 在縣西三十里。倘驛、湳滾二水合流。沙地水 在縣西四十里,自舊湳渚江流出。西峰水 在縣西五十里,自舊抱那、上都流出。以上三水,俱會石矍港入海。
新田溪 在縣南六十里。自文裔、那洪北畔三水會流,至安寧入大江。
南坑水 在縣南六十里。
湳渚江 在縣南七十里。流通新安大江。湳瀆江 ,在縣南七十里,流經曾家西入江。
《定安縣志》
编辑
三嶺 在城西四十里,三山相連。又西南十里為石峽嶺,高六十餘丈。
雙竈嶺 一名新寨嶺,一名丫髻嶺,在城南一百三十里,《通志》誤載一百里,高百餘丈。東為坡塘嶺,亦為鍾垂嶺。
紗帽嶺 在城東南一百五十里,高千丈,俱蘿藤荊棘。又南為石塘嶺,高二百餘丈。
東溪 即「東江」 ,在城東十二里。自烏蓋嶺北流經長渦渡,入建江。
多河江 在縣南二百里。發源大五指山,流經思河、南雷、多河各都,逶迤數百里,復東南出為萬全江,入海。
泉井 在潭覽村前。泉水甘美,不獨高,人悅之,大旱弗竭,居民均有利焉。
學井 :在學宮土地祠後。泉味清冽,亦弗竭,官民並汲。近崩壞,教諭梁廷佐重砌之。
東郊蓮井 在城東門外,泉味甘冽,勝於泉井。諭則泉冷,寒則泉熱,大旱不涸。知縣張文豹、教諭梁廷佐鑿之,有銘。
《文昌縣志》
编辑
鳩坡山 在縣西南五里。北山都邑之來龍,而地產烏石。縣所兩城俱由此築,能無害地脈哉?霞洞山 在縣東北水中央兔灣之南,可遊可居。
竹雞嶺 在縣南二十里。
鼓磉嶺 在縣南三十里南矺都,形如柱礎。雙合嶺 ,在縣南十里,兩山璧合。
周方嶺 在縣西十五里,北山都方正若几。周紫嶺 ,在縣南三十里,多尋都山頂寬平,土色紫赤。
羅辰嶺 在縣南四十里白延都。相傳梁元帥祖墓,後因作逆鋤之。
東頭嶺 在縣南十里。前山都,中空,有塘,水涸可入。
佛頭山 :在縣南海岸。會同。向有佛寺。
雲莊崀 在縣東。有地寬平可田,因近鹹河,封公王智川與主簿蔡士箕議立壩而未就。兔灣崀 在河治所,上流四面皆水,浮崀不沒。昔有牧童見甘泉異果,再往不可覓云。
「仰高泉 」 :在東瓜市西流澗中,石竇數處噴起,水高而溫清。
紫貝泉 在縣南觀音堂前。石井天成,水清而重,大旱不涸,茗飲咸需。
橋門井 :在學宮之下、泮池之北,泉味甘重。浮石池 ,泮池也。明萬曆時曾有浮石之異,舊深,今淤。開通井泉,有益斯文。
洗馬河 在學後城隅。明萬曆時,浮起一石,數日而沉。向通城外,今淺塞。
聖功泉 在學宮之後山下石中,合於蒙養,故名「聖功。」
《會同縣志》
编辑
水尾山 在縣北二十里嘉會都。七嶺相連,名「七星嶺。」 土隴沃饒,林木鬱茂,公廨往取材焉。木寨山 在縣北三十里嘉會都。坡壟廣闊,可種檳榔,不培而坐收其利。
青晚山 在縣北三十里。路通定文,樹密藪賊。明嘉靖十八年,本縣申撥定文、同三縣民壯立堡防守,行人始便。
山雞山 ,在縣東三十里嘉會都。山大地沃,可種檳榔,坐收其利。
黎竹山 在縣東六里許。
叨甲山 在縣東二十里。山下有塘,深數丈,寬一里許,泉湧澄清。孝廉黃表、黃可久祖塋於上。大宗伯王弘誨有詩。
高嶺 在縣東十里端趙都傍有小嶺相逐突。
起如飛鳥
雞裊嶺 在縣南十里。上有三江廟,祈雨頗應。望縣嶺 ,在縣東五里。端趙都從文昌抵此,望見縣城,故名。
西村嶺 在縣西北五里許。官路出定安抵此,望見縣城。
戊梓嶺 在縣東五里。聳翠可觀。
何知嶺 在縣南二十里。鄉紳黎志光號「何知,居是岡」 ,故號焉。
「山樵嶺 」 與戊梓嶺相連,登山東望,滄海渺茫,大奇石 。在端趙都孟菜村,高大數丈。頂有榕樹,樹下平坦,可坐多人,四望遠見,亦會地之奇勝也。
青蓮石 。磨刀石 。《海花石》。
鬼顛港 :在縣東三十里太平都。源出多異嶺小澗,與潮會成港。
禮曹溪 在縣西北十五里,近禮曹趙氏村,故名。源出石牛村,與白鶴溪合流,有石橋。
溫洋溪 去縣十里,太平都。源出黎竹山,經南蛇塘入海。
石橋溪 在縣西二十里。
驛前井 在縣東,前有驛,故名。
《樂會縣志》
编辑
雷扑山 在縣東一里許。特起小山,卓立萬全,河南雷常擊其石,故因以名。與印山對峙。三山神嶺 在縣東南十里。三峰連絡,其上有泉,曰「金牛井」 ,四時不涸,大旱祈雨輒應。
石門嶺 在縣西三十五里上大鄉,兩石夾峙,望之若門焉。
石龍嶺 去縣四十餘里,與「黃土」 、「烏蓋」 等數峰相連錯出,形如貫珠,有溝渠遶之,達於河。三道嶺 ,在縣西五十餘里,脈自定安紗帽嶺逶迤而來,突起尖峰,分為三支,如盤龍狀,下為赤萬嶺、白石峰,斜夾大河而峙。
西岸嶺 ,在縣西北四十里。蟠踞修聳,林樹陰森。
縱橫嶺 ,在縣西南二百五十里。脈自五指山來,峰巒峻阻,生熟黎環居其下。
雙髻嶺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黎山之境。兩峰出天外,若雙髻狀。一名「黎母嶺。」
汀洲嶺 在縣東七里。平地起高峰,水遶南北,為縣治捍門。知縣劉叔鰲設煙墩塔基其上。虯潭嶺 在縣東七里。脈自榜山蜿蜒東行,連起伏二峰,與汀洲對峙。
廟山嶺 在縣西三里許下大鄉大踢田洋中。特起峰巒,圓淨秀麗。從來鄉人立壇為祭天、禱雨之處。
油麻嶺 ,在縣西七十里上小鄉。自黎婺山來,出加黨坡,連珠不斷,為白石之後龍。
官園嶺 在縣南八里。峻嶺如亭狀,前案若屏,近南北官路,其上廣平幽寂,可為隱者居。峒主王觀泰常射獵於此。
北偏嶺 在縣北十餘里。怪石層疊,自西趨東,先後相逐,若驅群羊狀。下有龍堀,水泉清白,是亦山水中之瑰異者。
龍滾河 去縣二十五里。發源於萬州六連山,與溫泉合流,至博敖港、三江廟入於海。
溫泉河 在縣南十里。自西黎縱橫峒發源,出小踢之溫泉鋪,又東北至北岸村博敖港入海。龍堀水 在縣西十五里上北鄉。兩岸高峰,一水橫穿,湧出深潭。相傳有龍從此起。今兩岸遺痕陡絕,宛然數十年漸淺矣。
《臨高縣志》
编辑
拔特山 ,在縣北十五里。《英丘》都山自毗耶分支北來,包裹數里,若羅城然。
金雞嶺 在縣西南十五里。昔傳夜見金雞,光彩燦然。
夏沙嶺 在縣東南六十里,居秋陽之西。博述港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西塘都。
馬裊港 在縣東北四十里。有營兵防禦。龍井 在縣西十五里。大旱不竭。
《儋州志》
编辑
沙溝港 :在州治南五十里。
煎茶港 :在州治南六十里。
新英港 :在州治西十里。新英都。港口有紗線二,行者不識水利則壞舟。有守汛兵船,武職督之,故有堤。
那細泉 :在州治北四十里。寒泉觱發,木石幽澗,泉下灌田八十餘頃。
德義泉 :在州治西四十里德義山下流接乾沖港,灌田五十餘頃。
水井泉 在州治東七里。泉源不竭,灌田八十餘頃。
楊市井 在州治北四十五里,灌田八十餘畝。梅家井 ,在州治西四十里,灌田二十畝。透嶺井 ,在州治西北十五里。其泉潔白如乳,雖極旱不竭,汲者十里之外皆赴之。
松臺井 在城西三十里。明正德十年,鄉人陳文澤新鑿,泉清徹底,雖極旱,湧出濟人。
羅懷井 :在州治西北三十里。
天角潭 :在州治東二十五里,水深山峻。明成化間,白晝風雨,有龍起向北而去。
《昌化縣志》
编辑
蜑場港 淺
小員港 :發源自那毫嶺,達海,今塞。
大員港 :發源自禾白黎達海,今塞。
大村港 :發源自黎婺山,經七坊峒至大村,分南北下合入海。
《萬州志》
编辑
荔枝嶺 在州北十五里。多輝都。
蓮岐嶺 ,在州東北七十里。多陳都海岸。脈自六連山來,五峰疊峙,起伏如旗,下有三石室。傍海民捕魚下網,夜宿其內。山脊有路,通南港諸村。
橫嶺 在州西十五里,思馬都脈自馬鞍山來。長坡嶺 在州西十二里,慶雲都脈自馬鞍山來。形如覆鐘。
銅盤嶺 在州西十里慶雲都,脈自長坡嶺來,突起三峰,勢極雄壯,嶺上有路往來。
馮家嶺 在州西南十里,慶雲都,脈自劍門嶺來。
翁墳嶺 在州東南三十里,臨濤都,脈自大塘嶺來向港門。兩山對峙,一大一小。上有石椅、石龜、石船等。
大塘嶺 在州東南二十里。脈從小南山來,近海。
保定小嶺 在州東南十五里。脈從小南山來,鄉人祀土神於上。
赤隴山 ,在州東南六里,脈從東山來,形稍高圓,向周村小港。
山後嶺 在州東南五里。脈從東山來,沿溪而起,其形如箕。
六峰山 在州南十里。康熙十年新建土山。新潭嶺 在州南二十里新安都,脈自小南山來。近海處一巨石,上有人跡及牛馬蹄跡,「海沙填沒則歲豐,海水崩解則歲歉。有泉從嶺中流出。其味清冽,澣衣甚潔白。」
山尾嶺 在州南四里。嶺坐溪畔,平原突起,兩石壁立,中可通行,即三曲溪水分流處。
蓮塘溪 在州北三十里廣成都。源自黎興都來,經芒村,由此入港。
龍郡溪 在州北七十里黎𦫼都。源自烏鴉嶺,流出六連之北,經黎𦫼、龍都等村,北流入於南港。
馮吳溪 在州東北二十里宣義都。源自橫柵來,東流入港。
白石溪 在州東北二十五里。其源一自小坡村河分來,經新澤屯;一自高架溪來,經壩頭村東流入於港。
踢容河 在州西十里。其水流急而大。發源自南萬嶺,流經番鳳、普禮、水口、石塘等村,下經白芒、小南山、保定嶺、橫瀧入海。此河自州西環遶而南,為風水之主。與馬鞍山同。
祿益溪 在州西南五里順德都。源自銅鼓嶺來,流至檳榔村止。
大海 ,在州東南各二十五里。海溢,俗呼為「海翻」 ,颶風挾雨,湧水高十餘丈,渰民田輒三年,鹹不可耕。
周村港 在州東十里。產魚蝦。一名曰「小海東澳 」 ,在州南二十里新安都,通陵水港,客舟往來每經於此。
道前井 水清冽,各官衙用之。
《崖州志》
编辑
南蛇塘 在城東三里,又相近有望天塘、熱水塘 在城北三里。周圍可二十步,深可二尺許,水四時常熱。
烏石塘 :在城南四里。
侯塘 :在城西北十里。
保平港 :在城西南十五里。受大河之水入海,設有砲臺。又五里為大蜑港。
抱橫塘 :在城西八十里。
龍塘 :在城東一百里。水流入大河水入海。
淡水灣 :在城東一百一十里。上為多銀水番人塘 。在城西一百二十里。舊傳外國番人船覆,故名。
合口港 :在城東北二百里。受藤橋入海。有藤橋臺。
白馬泉 在州東一百里臨邁村。舊傳大軍征黎遇旱,人馬俱渴,中有白馬躍起,水泉湧出。後人甃以石,謂之「石井」 ,大旱不涸。。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