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444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四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四百四十四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四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四十四卷目錄

 南寧府部彙考四

  南寧府祠廟考寺觀附

  南寧府驛遞考

  南寧府兵制考

  南寧府物產考

  南寧府古蹟考陵墓附

  南寧府猺獞峒蠻考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四十四卷

南寧府部彙考四

编辑

南寧府祠廟考        府志

编辑

本府。宣化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府城外東一里。明嘉靖二十五年,知府郭楠創建。每歲春、秋二仲月上戊日致祭。今圮,無存。

社稷壇 :在府城外東北二里。每歲卯、酉月上戊日致祭。

郡厲壇 :在府城北二里。每歲三月清明、七月朢、十月朔致祭,以城隍之神主之。

旗纛廟 ,「每歲九月霜降日,武員統將領詣教場致祭。」

城隍廟 「在府治西。地勢高聳,為五花之一峰。洪武初建。弘治中,知府劉芳重修。嘉靖二十五年,知府王貞吉重修。」

皇清康熙七年被火變,廟宇盡燬。知府韓章、通判顧

鼎植又重建之

府土穀祠 :在府儀門左,歲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

縣土穀祠 在縣內,祭如府制。

關帝廟 在府治中,宋建。正德十六年,有司概以淫祠燬之。嘉靖八年,都御史姚鏌命知府蔣山卿重建。

東嶽廟 在府城內北

南嶽廟 在府城外西

龍母廟 在安塞門外

華光廟 在西城外

三界廟 一在鎮江門內,一在西城外。

㐲波廟 漢伏波將軍馬援征交趾,駐師於邕,樹銅柱,分茆於兩江上,民賴以寧,立廟祀之。楊茂先題曰:「如今邕桂多公廟,千載流傳尚有神。」 按《通志》,伏波廟有二,一在府城西岸一里,一在橫州東六十里烏蠻灘上。漢馬援征交趾,駐兵於此,人立廟祀之。明洪武初,遣翰林編修王廉、吏部主事林唐臣封安南,又詔以漢伏波將軍馬援昔征交趾,立銅柱為表,其功甚大,命廉就祀之。廉至橫州之烏蠻灘,見其廟頹燬,乃令州民葺祠而後致祭。新建伯王守仁謁廟,有詩。烏龍廟 在府治西。宋皇祐中築城崩圮,郡守劉初夜夢神人告以依蛇形乃可城。明晨見一大烏蛇如龍狀,盤繞於地,遂依蛇形築之,城果成,立廟祀之。

淥樓廟 在府治西南五十里。山麓間有泉自峰拗出,甚清冽。宋皇祐中,寇作亂,有邕守吳姓者,與其子三人力戰不克,俱死之。邕人立廟崇祀。明宣德九年,知府李晟修葺,即今之心墟淥樓廟也。

孔中允廟 在府城內。宋皇祐間,儂賊破邕州,司戶孔宗旦死節。事聞,贈太子中允,郡人立廟祀之。

懷忠廟 在府城北望仙坡上三公祠前宋知邕州蘇緘既沒後,交人謀寇桂州,行數舍,眾見大兵北至,呼曰:「蘇城隍兵來!」 交人懼,遂退。郡賴以安。立廟祀之。元祐間,賜額曰「懷忠。」 後因廟圮,併入五公祠。按《通志》:在朝天門外,明蘇濬改建專祠,祀宋邕守蘇緘。

五顯廟 在西門外天寧寺右。

晏公廟 在南門內

文昌祠 在府城西門內。

梓潼祠 在府治北

神霄祠 在南門外

三公祠 在府城北望僊坡上。宋皇祐中,狄青、孫沔、余靖討儂賊平之,立廟以祀,名三公祠。洪武中重修,後增蘇緘、馬援,又增譚必,併為六公。歲春秋二仲月上戊日,縣令詣祠致祭。例收兩里思龍三四啚,道童供奉香燈。按《通志》:明季增入宋邕守蘇緘,明新建伯王守仁為五公祠。康熙十八年,鎮南將軍蟒吉兔恢復南寧諸郡,功德甚大。尋卒。寧人思之,請入祠奉祀,改為「六公祠。」

北府祠 在北門外白塔街。

陶使君祠 在郡城內。宋陶弼知邕州,惠政甚多,州人德之,立祠以祀。

文成祠 :在敷文書院。以嘉靖間新建伯王公守仁征思田有功,常講學於此。後人思之,立遺像於書院,號「文成祠」 ,置有祀田及課士等田。今每歲二仲月上戊日,縣官到祠致祭。

胡林二公祠 在府學左。明萬曆間,左江道胡廷宴、知府林夢奇德澤及民,人仰思之,立祠以祀。今圮。

郭公祠 在府城西。明嘉靖三十六年,郭應聘守南寧;越五年,擢蜀臬;又七年,晉粵左右方伯,尋陟開府。先後經略粵西,凡二十年,遂晉司徒、亞卿。民思其德,立祠以祀。後通判戴士鼇續置祀田,每歲春秋仲月上戊日,府糧廳董其事。所有羡餘,科舉年給,府縣領批,生員赴省公費。兵燹後,田荒祀廢。

皇清康熙七年、通判顧鼎植清理招墾,春秋舉祭,如

報德祠 在文成祠右。明萬曆間,左江道楊公寅秋綏交有功,建祠於此,置有祀田,春秋致祭。今祠內勒石有《綏交文記》并遺像。兵燹後,圮。康熙十年,左江道宋翔、知府韓章、通判顧鼎植、知縣張瓊捐資修復。

崇德祠 :在西城外。康熙四年,左江道張道澄德澤及民,郡人思之,立祠以祀。

姚公祠 《府志》無。按《通志》:在府城內西北,祀明提學副使姚鏌。

新寧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社稷壇 ,俱每歲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邑厲壇 ,每歲清明日、七月朢、十月朔舉祀。城隍廟 在城西門。

關帝廟 在城東門

真武廟 在城西門外

班馬廟 在城西門內

文昌祠 在城東門內,每歲春秋仲月舉祀。「崇報祠 」 在城東門內,州治前。

隆安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原在城東偏學外,萬曆十三年,知縣張邦燮遷於新街左。種竹木,刻神碑,今存遺址。仍屆期致祭。

社稷壇 ,原刱建城西壙地。萬曆十三年,知縣張邦燮遷於城西近壕地,植樹木,立神碑,今存遺址,仍屆期設祭。

「邑厲」 壇 有二:一設於城西教場,一設於馬晚山義塚。歲清明、中元祭西城壇,十月朔日祭馬晚壇。

城隍廟 在縣後西北。嘉靖三十五年,知縣姚居易鼎建,後圮。萬曆二年,知縣何一麒重建。今知縣史宗瓚捐修後宮一座。

黃大夫祠 在城西六里,今廢。

陽明王公祠 今廢

蔣太守祠 在學左

橫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洪武二年,命中書省定壇壝祭禮。三年,革前代封號,以「山川」 本名稱。壇舊在南寺旁,更遷江南。嘉靖間,改築於三官堂,址在今城東南隅。

社稷壇 「洪武元年,命郡縣立社稷,有司致祭,一如山川。」 舊壇在儒學後城西北隅。嘉靖初,改築於上郭元妙觀。今址。

「邑厲壇 」 ,制定清明、中元、十月朔日,凡都省府州縣俱有厲祭,以祀鬼神。有司先期移牒城隍,召集幽魂。至日,陳設牲醴、衣飯、楮錢,請城隍位入壇。主祭壇在北門外。

旗纛廟 ,「洪武三年行合祀禮」 ,祀六纛大神、旗纛大將、五方旗神於城隍廟後。厥後衛所各建廟,以霜降、驚蟄日祭,本衛掌印官行禮。廟在馴象衛左。

城隍廟 在南城外東。成化間,知州何堯中重修。嘉靖八年,鄧皋修。三十七年,知州高士楠重修。又買門外民地,闢開兩旁。四十四年,坊民剏建後堂三間,修飭深邃。崇禎元年,自夏徂秋,亢旱不雨,禾苗盡槁。知州王寵齋禱三日,滂沱而雨者徹一日夜,民獲半熟。神之庇也。先題其額曰:「膏澤下民」 ,因重修之。自前階級起,至大門、正堂、拜堂、正殿、後殿凡五進,煥然一新。

里社壇 :每里建社,以祀五穀、五土之神。社有壇,立石書神位,或刻像。村鄉置片石,或樹竹木,俱曰「社。」 即古樗社、枌榆社之制。春秋社日,斂錢祈報,以驅瘟癘。

考證

城南關帝廟 萬曆十三年,孝廉李希說剏建於城外舊壽佛寺。

馴象衛關王廟 ,嘉靖三十七年,馴象衛指揮范儒等建於旗纛廟右。時尚未加帝號,故稱「王雷廟 。」 鄉村建祀,旱時於此祈雨。

東嶽廟 在佛壽寺左,今毀。

龍池下廟 舊廟在古缽山頂。士庶禱祈,登跋甚艱。萬曆己亥年,坊民庀材別建於北門城外,因號「下廟。」 凡郡守禱雩、士民祈求或酬報夙愿,皆就廟致享,郡民稱便焉。

下郭真武廟 廟有三:下郭,其首剏者,今謂之「老廟。」 嘉靖四十三年建於下郭民居盡處,以鎮下關水口。萬曆四十五年重修。天啟元年,知州趙廷忠構閣三層,以補巽峰,為州治捍蔽。崇禎改元,鄉官莫與倫一新神像。坊民輪分三會,每年三月三日,建醮崇祀。

上郭天妃廟 妃莆田都巡檢林愿女,五季末生於莆海之湄洲嶼,幼即通悟祕法,神顯海中。元天曆加封,賜廟額。永樂中,使鄭和下西洋,感神靈異,歸言於朝,因得旨修廟。七年加封「弘仁普濟、護國庇民明著」 天妃。喜簪茉莉,每舟危呼救,忽聞花香及見火光,舟便無恙。海洋舟楫,奉事惟謹。萬曆辛卯二月,坊民建廟上郭。郡人祈嗣,多獲顯應。崇禎二年,拓建廟宇,改舊堂為「拜亭」 ,規制加弘。

下郭天妃廟 ,先是商民設會於中渡口,買屋奉事香火,隨因舟楫取便,往來泊湊,咸致虔焉。乃積金購材,兼募民財,於崇禎二年刱建「三官廟 」 ,在城東南隅。嘉靖初,廢為山川壇,而以神像遷下郭青雲橋頭。今橋頭廟圮其地為鋪,居臨江之馬頭。

龍母廟 南門城外,鄉村多建,奉祀者俱不食鯉。

六曹廟 在蒙村大路

鱷水廟 在鱷江旁,今綠藍陂口有小廟,水漲不浸,岸有一穴,傳有鱷魚於此,因以「鱷水」 名廟。伏波廟 一名威武廟,在烏巖山麓。歲春秋二仲月致祭外,上司往來經過,以其廟枕灘險,皆備豬羊入祀。甚有已宰牲而候不至,次日又重備辦。嘉靖三十三年,御史陳定例,每遇各憲經過,許支州庫銀一兩五錢備祭。餘各府州縣、聽其自備

慈感缽山廟 在古缽山頂。自山麓紆盤而上數千丈,下瞰州城,僅如一掌。唐貞觀中,有婦女陳氏居朝京門外,一日買魚歸,有白衣人謂曰:「魚不可食,既市,可擲水中,急上山頂避之。」 陳如其言,回望所居皆陷,即今龍池。陳歿於嶺,屢著靈異,鄉人立廟祀之。水旱疾疫,祈嗣禱應如響。宋紹興間,郡守石公請於朝,賜額曰「慈感。」 紹熙二年,敕封淑惠夫人。嘉定九年,敕加淑惠顯祐夫人,兼籍以田。嘉定辛未,郡守呂公修而大之。洪武末,有司奏定歲凡三祭。正統元年重修,弘治九年,參將毛倫重建。天啟五年重修。

東門真武廟 ,崇禎二年,坊民建於東門城外。每三月三日扮架分道出遊,放炮傳奇,與中觀互相角勝。

五顯廟 正統間,參將范信建於城內。嘉靖間毀,復建於上郭隆興寺。《左傳》稱:「華光原係佛前一盞燈,如來,佛祖教以天、地、人、水、火五通」 ,後得道為神,故名五顯。

三界廟 在下郭三鋪。神馮姓,貴縣東博人。以軍調樵白石山,遇僊聚奕,授僊衣丹藥。歸而靈顯,起疾拯患,世為「鬼僊。」 兩江民多建祠祀之。凡所酬愿,輒有青蛇徵應。

四官廟 在北門外。神三界子,名敕緣。僊衣傳缽,故馮代產異人,列籍鬼僊。外有馮羽、馮谷及都長等,俱為鄉民奉祀。

小廟 在江南,萬曆四十年重建,以祀馮姓都長之神。神三界姪羽之子,一稱五官,娶於橫侯氏。天順中,從沈參戎征撫五山賊,死有顯跡,民因祀之。每四月八日、五月四日、六月六日,鄉村祈穀,率椎牛祀神。南岸民分大小兩班,自十歲至二十餘歲,俱在小廟。每四月八日,計丁斂錢,設會奉祀,擊牛聚飲。歲仍挨舉齒長者數人,推入大廟會,因號廟曰「小」 ,以別於大廟云。

令公廟 在江南。宋時李軫轄有功於民,廣右所在祀之,俗指為「太歲。」 嘉靖間,奉例欲毀,赤蛇群繞屋上,遂留之。又云:夔依憑其間,俗號獨腳虎狼,犯者皆於廟祭禳。每四月八日,南岸少長咸集廟中椎牛,因而劇飲。一名「大廟。」

土地祠 在州儀門左,有司朔朢行禮,春秋致。

文昌祠 文昌星之降靈也。以諸士子文章氣運所關,故儒學多祀之。橫西郭舊有梓潼廟,其下紫水出焉。萬曆甲申,鄉紳施懋等價買學後甘宅之樓,改為「尊經閣」 ,塑像其內。後建新學,因改祠於舊學中,以據地靈。故舊學雖廢,而地之鍾祥實不讓於前。

丘公祠 在迎宣門內。萬曆四十五年,為知州丘譓建,事見《名宦》。先年立有「去思碑」 ,至是入名宦,始剏祠。吳公祠 ,在城西烏石書院。公諱時來,別號悟齋,以給諫謫戍馴象衛,買甘宅烏石山,建書院,聚徒講學。後賜還,歷官左都御史。將原價佃鶴、竇等田糧分給生徒二十三人收管,諸徒刻像,因將田租歲入,除輸糧外,存積修理,設春、秋生誕三祭。萬曆四十七年,王紹登強占田園租果,隨經州府掌學奪出印帖,給還原徒,永遠公管永淳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社稷壇 、俱歲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

厲壇 :每歲清明日、七月朢、十月朔致祭。旗纛廟 在教場內。

城隍廟 在縣治南

關帝廟 在縣城內

雷廟 在縣城外

雷破廟 在火煙驛雷破巖下,祀劉大王。《上思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州郭東。

社稷壇 在州郭西

邑厲壇 在州北文嶺麓。

城隍廟 舊在州內,知州黎磐遷於東郭外。明嘉靖十五年,陳世瞻重修。三十二年,詹世龍復遷於城,又遷於東門之外。萬曆乙卯,侯世屏重修。

皇清順治十六年,知州高科重建。

平江廟 :在佛子墟。甚靈異,久圮。

令公祠 在東門內,久頹。

黃公祠 ,土官黃世榮血食,久圮廢。

下雷州 祠廟無考

寺觀附

编辑

本府。宣化縣附郭。

天寧寺 在府西城外。唐建,名「龍興」 ,明洪武中改今名。

皇清仍之。

青山寺 在府城外南十餘里。

羅山寺 在府治外北二十里。

萬壽寺 在府城外東南十里,宋建,今廢。明天寺 ,在府治北十五里。

犀牛寺 在府治外西三十里。

寶聖寺 在府治外北十里。

弘仁寺 在府城西岸,郡人蕭雲舉有「記」 ,今圮。三清觀 在府城外之東。宋建。明正統重修。嘉靖間,知府郭楠重修。

龍溪觀 在府治北。宋建,今廢。

「三官堂 」 一在北門外。「茶亭」 一在鎮江門外。「諸天閣 」 在天寧寺後。

元天閣 ,在府城西,其西扁曰「嶺表通衢」 ,其南扁曰「元天寶閣。」 內旁有一樓,題曰「寶月樓」 ,例收上南八、下南一兩里道童供奉香火。

天妃宮 在西城外

「白衣庵 」 在西城內。

準提庵 在西城外五里。

西竺庵 在府城外西一里。

新寧州

觀音寺 在州西門外,今廢。

三清觀 在州城東門內,今廢。

隆安縣

興隆寺 明季頹圮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縣令查繼甲、駐防把總常武捐。

盧六寺 今廢

橫州

隆興寺 在上郭。唐會昌六年建。宋政和末,廢寺為神霄宮。靖康復還為寺。寶祐間重修,明永樂再修。嘉靖間為祀聖習儀之所。先年,女婦楊招女、甘來女,施入零竹田糧一石一斗,後被豪民占去,坊民復辦價告贖還寺。寺今公議擇會首二人掌管其事。

下郭觀音寺 宋嘉定庚午年建。嘉靖時廢為東郭社學。隆慶六年,重建為寺,萬曆十五年重修。先年郎中樂章,讀書於寺中,及登科第,因施。

入三娘、銅鼓、石龍等村田糧三石六斗二升。嘉靖中,寺廢,被衣巾彭尚義詭占。萬曆七年,坊民鍾子真、莫子宗告理,盡追前田還寺,仍令兩廊建置社學,立樂郎中神位,春秋致祭。萬曆間,本坊真武廟缺少香燈,眾議「抽撥石龍等田糧以供費,餘仍存積本寺,以備修理之用。」

應天禪寺 在寶華山半小坡上,唐剏。明宣德、正統間俱重修。萬曆十九年鼎建,三十四年重修。

舊有二禪師居寺修行,常騎白鹿、花虎。建文寓壽佛寺時遊此,親題寺額曰:「萬山第一。」 今塑遺像。寺左曰隱龍殿。相傳州僧前代最繁,每為大釜,于廚旁架石橋,引澗流作炊,必梯可登。弘治間,掘土,因見一釜耳,大可容人穿過。開基前一夕,眾望址地,閃爍有光,比平土恰合舊址,不爽尺寸。寺有田,嘉靖間大工,廢佃。萬曆後,寺復會眾告墾寺旁左右地,給帖入寺。

報恩寺 在北山。宋嘉定庚午年建。咸淳間、元至順間俱重修。永樂間,衛人曾士中鼎建。正統間重修。正德間毀,都指揮吳瑋重建。嘉靖、萬曆俱重修。萬曆丁巳遷寺,改建新學,移佛像於舊學之明倫堂,寺遂廢。按《通志》:佳勝為州治冠。吳悟齋詩有「草逕人來雙葉下,松扉雲去一僧眠」 之句。

壽佛寺 在南城外,宋建。元至元二十八年,昭勇將軍鄧元甫、知州聶用和再建。洪武中重修,置僧綱司習儀於此。嘉靖間圮,寺遂廢。按《通志》:宋紹興間建,明建文君南遯,寓居十五年,人不知也,徒眾歸者以千數。今寺額「壽佛禪林」 四字,乃其手筆。忽一日作詩曰:讀罷《楞嚴》磬懶敲,笑看黃屋住團瓢。南來瘴嶺千尋險,「北望天門萬里遙。款段久忘飛鳳輦,袈裟新換袞龍袍。百官侍從歸何地,惟有群烏早晚朝。」 遂為人覺,因往田州土官庭,自名為建文君。官司震愕,因啟將若何?答曰:「吾老矣,欲送骸骨歸帝鄉。」 因送之赴京,號為老佛。今寺廢,為學租地。

玉虛觀 在城內東隅,宋時建。

元妙觀 舊在儒學西,唐建。明弘治末,擴學基,移建隆興寺右,今為社稷壇。

元天中觀 嘉靖四十五年,商人建於城隍廟西,因在郭中,故號「中觀。」 每年三月三日,元帝誕辰,各會首建壇設醮。先日扮裝故事,迎神出遊,至日燒炮演奇賀壽,極其華麗,觀者如堵。朝煙閣 在應天禪寺之上。高閣層巒,儼若鼓角梅花,嶺上雲樹連天。北瞰古缽,賓主峙立,情意趨迎,固南面一大觀也。萬曆三十三年,鄉官鄧國材剏取「寶華朝煙之景」 閣,塑觀音像,有碑記。新墾側山佛旺官斗租糓三石入閣南樓。觀音閣 即城南門樓第二層,中設像奉祀者。

西城觀音庵 在西門登高嶺下。元至元建。嘉靖中,廢為西城社學。甲子年,訓導秦肇登重修,復設佛為庵。崇禎二年重修,建拜亭。

永淳縣

祀聖寺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治西,今圮上思州。

五嶺寺 舊傳有仙跡,今廢。

南寧府驛遞考        府志

编辑

本府。宣化縣附郭。

建武驛 在縣治西門外。明洪武三年設。原額站船六隻,槳夫六十名,上、中下馬六匹,夫十八名,下驢四頭,上、中下鋪陳一十五副。今廢。施湴驛 ,在縣治東六十里,府城往省陸路所經。永樂五年設。原額馬五匹,夫十五名,驢三頭,夫九名,上、中下鋪陳共八副。今廢。

長山驛 在縣治東一百一十里,府城往省陸路所經。永樂五年設。原額馬五匹,夫十五名,驢四頭,夫十二名。上、中、下鋪陳八副。今廢。

大灘驛 在縣治西五十里府城「往新寧隆安陸路所經,永樂六年設。原額上中下馬五匹,夫十五名,驢三頭,夫九名,上、中下鋪陳七副,今廢。」 凌山驛 「在縣治西五十里府城往太平水路所經。明洪武七年設。原額站船四隻,槳夫四十名,下等鋪陳四副。今改入新寧州。」

那龍驛 在縣治西七十里,府城往隆安水路。

所經。明洪武七年設,原額站船四隻,槳夫四十名,下等鋪陳四副,今廢。

黃范驛 在縣治南五十里,府城往永淳水路所經。洪武四年設。原額站船七隻,槳夫七十名,上、中等鋪陳七副。今廢。

府門鋪   ,東路低井鋪 ,歸仁鋪。

「何丹鋪   ,朝天鋪   」 ,「施湴鋪。」

樓雲鋪   、林村鋪   、「火夾鋪。」

長山鋪   里段鋪   ,崑崙鋪 以上俱往賓州陸路。

南路「唐臺鋪 、潭澤鋪   、八尺鋪。」

黃蠟鋪   ,青龍鋪   ,那旺鋪 ,以上俱往「永淳、橫州陸路。」

西路:「星盈鋪 ,羅文鋪   ,啼鍾鋪。」

合江鋪   ,大灘鋪   ,馱棍鋪。

張村鋪   ,涯水鋪   ,鄧都鋪。

《橋》。請幫助識別此字。鋪 以上俱往隆安陸路。本府各鋪,前朝俱設有鋪兵,遞送公文,今易「鋪」為塘,民間止稱塘而不稱鋪,工食載在《全書》,遞年除荒徵熟,照數支給。

五公祠頭塘 ,高井二塘  ,馬茶三塘,朝天四塘  ,蘇平五塘  ,林邨六塘,馬嶺七塘  ,長山八塘  ,崑崙九塘 ,以上俱東北路塘,往賓州陸路。

九蓮庵頭塘 ,新村二塘  ,那連三塘,思維四塘  ,那柞五塘  ,劉村六塘 ,以上俱東南路塘,往永淳陸路。

九蓮庵頭塘 羅村二塘  ,那審三塘,蘇墟四塘  ,那香五塘 以上正南路塘,俱往上思忠州陸路。

九蓮庵頭塘 ,楊村二塘  ,淥盧三塘,那馬四塘 ,以上俱西南路塘,往新寧陸路。準提庵頭塘 ,石埠二塘  ,三江三塘,大灘四塘  ,潭落五塘 ,以上正西路塘,俱往隆安陸路。

北府廟頭塘 佛子二塘  、淥口三塘 :以上俱正北路塘,往武緣陸路。

羅莫頭塘  ,石埠二塘  ,柴子三塘,魚禮四塘  ,三江五塘 ,左右二江分在此。楊美六塘  ,魚映七塘 ,此二塘通左江往新寧水路。

雞公六塘  那龍七塘 此二塘通右江往隆安水路,俱上「江水塘。」

新寧州

凌江驛 在州城外。明洪武七年設,原屬宣化縣。隆慶六年,開置新寧州,遂改屬州。原額設站船四隻,槳夫四十名,下等鋪陳四副,今廢。州門鋪 ,上往太平府,下往南寧府。

䭾盧鋪 此鋪屬太平府。新寧公文至此交代,新進鋪 往南寧府。以上諸鋪,前朝額設鋪兵遞送公文,今俱廢鋪為塘。

「州門塘   」 「汪鍾塘   」 、「碧髻塘。」

「蕾隴塘   咘沙塘 以上俱往太平府。」 「那咘塘   獨山塘 以上俱往南寧府隆安縣。」

那造驛 舊在那莊,今徙城北隅。明洪武三年設。原額站船四隻,槳夫四十名,上、中等鋪陳三副。今廢。

《充生鋪   》,《葫蘆鋪   》,《更滿鋪》。

黃統鋪   ,平麻鋪   ,潭瀼鋪。

乃村鋪   ,那麻鋪   ,武滯鋪 以上各鋪,舊時額設鋪兵遞送公文,今俱廢。鋪為塘東門外九塘 ,坐思龍《十圖》

長江十塘 坐《思龍十二圖》,此塘往歸德、果化二州。

馬鞍八《塘 坐》《思龍》《九圖》。

弓兵七,塘 坐《思龍》《五圖》。

鎮南六塘 坐思龍《六圖》。

羅村五塘 坐思龍《五圖》。以上東路塘,往本府宣化縣。

武緣江哨  、那桐塘哨  、黃江塘哨、下顏塘哨  、梅龜塘哨  、鄧炎塘哨、馬頭塘哨 ,以上每哨,現今設哨船一隻,兵十名,沿江防守。

橫州

州門驛 在州治西。明洪武三年設。原額站船五隻,槳夫五十名,馬驢共六頭,夫六名,上中、下鋪陳共十一副。今廢。

烏蠻驛 在州治東六十里烏蠻灘上,州城往潯州水路所經。明洪武三年設。原額站船五隻,槳夫五名,下等鋪陳五副。今廢。

州門總鋪  ,放水鋪   ,小羅蠶鋪,大羅蠶鋪  ,刺桐鋪   ,界首鋪。

山月鋪   、橫嶺鋪   、龍泉鋪。

山寺鋪   古練鋪 以上各鋪,舊時額設鋪兵遞送公文,今俱廢鋪為塘。

清江頭塘  平嶺二塘  良村三塘 以上俱「東塘」 路往貴縣。

宋村頭塘  蒙峒二塘  ,楓木三塘,蓮塘四塘  ,龍泉五塘  ,長江六塘 以上俱西路塘,往永淳。

「米埠哨   」 、「飛龍哨   。」 《動弄哨》。

陳埠哨 以上俱上「江水哨。」

清江哨   。麻埠哨   。龍門哨。

「《甜菜》哨   」 、船灣哨   、橫石哨 ,以上俱下江水哨。每哨原設哨官一員,哨船一隻,帶領兵丁防守江道。今各哨廢弛,左江鎮水師營設立哨船兵丁,沿江巡緝。

永淳縣

縣門驛 在縣治南。明洪武三年設。原額站船五隻,槳夫五十名,上等鋪陳二副。今廢。

火煙驛 在縣治南六十里。明洪武三年設。原額站船五隻,槳夫五十名,中下鋪陳共五副。今廢。

縣門鋪   ,金雞鋪   ,寧墟鋪 ,以上各鋪,原額設鋪兵遞送公文,今俱廢。鋪為塘,梁雞一塘  ,長江二塘 ,以上俱東路塘,往本府橫州。

老廟一塘  ,劉奇二塘  ,小黎三塘,山澤四塘 ,以上俱西路塘,往本府宣化縣。上思州

龍江鋪   ,上伴鋪   ,那替鋪。

姑姚鋪 以上各鋪,原額設鋪兵遞送公文,今俱廢鋪為塘。

板回頭塘  那禁二塘  ,枯桃三塘 以上俱東路塘,往本府宣化縣。

那鄉頭塘  ,那懶二塘  ,貪靈三塘 ,以上俱南路塘。往本府遷隆峒。

按《州志》:「本州東北三百里至本府,途無驛遞。」 自

皇清順治十六年,恢復州地,止設三塘,傳送往來公

文且中有四十里,俱崇山峻嶺,絕無人煙,時多盜賊出沒,非聚數十人不敢度。此係忠州地方,人民往來甚艱。

南寧府兵制考        府志

编辑

本府

「左江鎮」 五營:原額官兵五千零一員名。內康熙三年五月內,奉:

旨「裁汰後營官兵一千員名。」

四營實在官兵四千零一員名。內康熙八年二月內奉文陸續裁汰兵丁三百六十八名外,四營現在實額官兵三千六百三十三員名內官三十三員。

總兵官一員   ,遊擊四員。

中軍守備四員  ,千總八員

把總十六員

兵丁三千六百名,內:馬戰兵四百名,步戰兵二千四百八十名,守兵七百二十名。官馬四百匹,各官自備馬一百零四匹。

一、防守橫州把總一員、兵丁二百名。

一、防守永淳縣千總一員,兵丁一百八十名。一、防守新寧州把總一員,兵丁二百名。

一、防守隆安縣把總一員、兵丁一百名。

「一防守上思州上柱營,把總一員,兵丁一百名。一防守上思州佛子墟,千總一員,兵丁一百名。一防守宣化縣蘇墟,把總一員,兵丁七十名。一防守宣化縣劉村,把總一員,兵丁五十名。一防守宣化縣黎馬峒,把總一員,兵丁六十名。一巡防河道,上自左江新寧與太平交界,右至隆安縣地方交界,下至橫州與貴縣」 交界。沿河巡防兵丁共四百名。

駐劄南寧府

總兵官一員    ,遊擊四員。

守備四員     ,千總六員。

把總九員

馬步戰守兵丁二千一百四十名。

右江鎮標四營官兵三千六百三十三員名。官馬四百匹,自備馬一百零四匹。

歲需俸餉操賞夏秋二季馬乾,共銀七萬零一百三十四兩二錢一分五釐四毫七絲二忽。

歲需糧米、一萬二千九百六十石

歲春冬二季,需馬料穀三千六百一十八石八斗。

歲春冬二季,需馬草一百二十七萬零八十觔。以上俸餉、糧料、草束,俱照大月按經制官兵三千六百三十三員名,官自備馬五百零四匹,足數作算。如有逃亡倒斃,小建朋銀,遵例照數截存倉庫不領。

宣化縣

設分防汛

左江鎮撥防蘇墟汛把總一員。

「《撥防》黎馬峒」 把總一員。

撥防劉村營把總一員

左江鎮撥防蘇墟汛兵七十名,黎馬峒防兵六十名,劉村汛防兵五十名。

新寧州

設分防汛

左江鎮撥分防把總一員。

左江鎮撥防兵一百名

隆安縣

設分防汛

左江鎮撥分防把總一員。

左江鎮撥防守兵一百名。按《縣志》:今設哨船四隻。

武緣江口哨船一隻

梅龜哨船一隻

龍床哨船一隻

「《下顏》哨」 船一隻。

以上四船,係駐防城守,撥兵把守。

橫州

設分防汛

「左江鎮」 撥分防官一員。

左江鎮撥把守兵一百五十名。

永淳縣

設分防汛

「左江鎮」 撥分防官一員。

左江鎮撥防兵一百名

上思州

設城守營

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左江鎮:撥貼防上柱營官一員、撥貼防佛仔營官一員。

設上思城守營兵

步戰兵五十七名 ,守兵一百三十四名,共兵一百九十一名。

又左江鎮貼防「上柱營」 兵一百名、佛仔營兵一百名。

月共應支餉銀二百一十九兩五錢。

月共應支米五十七石三斗。

官自備馬六匹

春冬二季例,每匹月支穀一石二斗,每匹月支草四百二十觔

夏秋二季例,每匹月支馬乾銀九錢。

下雷州

按《州志》:「本州地在邊僻,歷係世職,率同土民自為防禦。」

南寧府物產考        府志

编辑

府總

穀屬

稻 有秔粘、糯三種。秔有毛秔、六月秔、《八月秔》。粘有白粘、紅粘、早粘、晚粘、畚禾粘。

麥 大為牟,小為來,金旺而生,火旺而死。黍 俗呼粟米,莖高如蔗,實黑色,又呼為「高粱」 ,可用為酒。

粟 :《爾雅》:「江東呼為粢,北人呼為小米。」 有二種,一曰鵝掌粟,一曰狗尾粟。

菽 荳之總名,有黃豆、黑豆、菉豆、赤小豆、豬牙豆、龍爪豆、細鼠豆、皂角豆、虎斑豆、珍珠豆、蛾眉豆、飯豆、「蠶豆」 ,各種豆類。

蕎麥 俗名花麥,割早禾後即種,別名「三角麥。」 蔬屬。

藤菜 :一名紫果,蔓生,實紫。《東坡詩》:「可以敵蓴羹。」 葉能拔諸瘡膿。

莙薘 《一名甜菜。補中下氣,去頭風。莖燒灰淋》。

考證

汁洗衣白如玉

芥藍 似芥而小,黃花藍葉。

黃連芽 生石山上,嫩芽寸許,如嫩槐葉。採取微鹽醋過,入小罐覆之,薦茶,味甘美。

絡麻 ,色藍,葉小,能治白痢。入米煨粥食,止瀉。小者供蔬,大者取麻供緝。

紫背 叢生,背紫面綠。又一種純綠。

山薑苗 生山谷中,春採其苗供蔬。

《木蔞 》,樹生葉嫩似茶,烹食味甘,暮春老,不堪取。

甜薯 ,《楊彭村》產者佳。味極甘美,大小如鵝鴨雞卵,身鬚如蝟。

田竹 生野田中,絕類竹,二月間可採。

薺菜 夏生,莖紫,葉微綠。摘取先用米湯浸,隔宿醃作葅,味極甘美。

田艾 性溫微辣,能煖子宮。

鴉菜 木之萌芽

苦菜 俗曰《苦苣》,野生。

果屬

圓眼 一名「龍眼」 ,形如龍之眼也。二月間開花,六、七月熟。性熱味甜,火焙乾,可收藏,寧心智,益脾胃。

《荔枝 譜》云:「結實時枝柔而蒂牢,不可摘取,以刀割其枝,故名。」 又其實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離枝之名,本此。有二種,曰四月紅,曰「綠羅袍。」

橡 俗名錐栗

《地蠶 》,如木中之蟲。

《金斗子 》:一名《金鈕子》。

《五眼》子 ,味酸,色黃。

《毛韶 》俗名「毛荔枝。」 藤生殼似荔枝,味酸,不脫核。

芭蕉 芭蕉無榦,疊葉而成,有牙蕉、雞蕉二種。花蕊煮熟可食,取時子青,以稻穰或粗糠醞久而自黃熟。香芬味甘,一蔕數十子,止瀉痢,治熱狂煩悶消渴。

偏桃 ,似桃而偏。樹大皮光,青黃二色。氣香、味甜,未熟則酸。

《六旺子 》六月熟得名,又「層皮滯氣。」

黃淡子 類柑而小,味酸。

蔻皮 櫞類

《黃皮 》皮黃色,大如彈,其核水磨,能治小兒頭瘡。

木藾 ,形類黃皮而青大,中有瓤紅色不脫核,酸。

人面子 :核文如面,故名。《南方草木狀》:「人面子樹似含桃,結子如桃實,味酸,可為蜜。取其仁,可薦茶。」

枸櫞 :樹似橘柚而實大,皮以蜜煮為粽。《南方草木狀》:「形如瓜,皮似橙而金色,極芬香,肉甚厚,白如蘆菔,胡人重之。女工競雕鏤花鳥,以蜂蜜點煎,巧麗妙絕,無以為比。」 《異物志》:「皮不香,味不美,可以浣治葛苧,若酸漿。」 近有佛指櫞,自閩中徙植者。

餘甘 ,細葉,形似黃皮。初食微澀,漸有餘甘,故名。俗呼「牛甘。」

逃軍糧 即「倒粘子」 ,生山岡,樹高三四尺,花如桃而圓,子形似懸鐘,熟紫味甜,釀酒清冽。相傳伏波征交趾迷,道士饑得採食之,可飽,故名。無花果 ,即木饅頭,實結於皮,不花而實。生時青色,熟時紅,味甜。

臘皮子 ,如圓眼,其子多。

波羅蜜 。榦濕胞二種。剖之若蜜。其香滿室。間有根結。地裂香出尤美。

花屬

伊蘭 蔓生,一名「賽蘭」 ,一名「魚子蘭」 ,花如魚子,又如金粟,芳馨郁烈,所置之處,香數日不散。狗牙 ,一名「賽雪。」

藥屬

仙茅 一名獨茅根。《本草》云:「服之延年。」 《傳》云:「服十觔鍾乳,不興陽,益老人,開胃下氣,治心腹冷氣,助筋骨,益肌膚,長精神,清心明目。」

黃梔子 ,大寒,無毒。利五臟熱火。殼,去脾熱,降火從小便中出,去目疼,利小水。

羅裙帶 葉滑嫩,長二尺許,似帶折傷手足骨者,取葉火煨微熱,敷之即愈。

石鍾乳 補肺治嗽,固精益髓,強陰壯陽。崔饒州言:石鍾乳以吐出為良,子厚辨之甚晰。鍾乳實產於石,石脈湧處,乳床融結下垂,其端輕薄,中空如鵝管,水乳滴結,以竹管仰承取之,久而成質,折取之最良。

骨碎補 一名「胡孫薑」 ,俗呼「馬騮薑。」 生大樹及石上。治跌折損傷,骨中毒氣,牙疼耳鳴,殺蟲破血止血。

桔梗 味辛苦,有毒。莖高四尺,葉相對生人取芽煮食。

《草蘇 》甘平無毒,俗名「冷飯團。」 服之益氣養血,壯筋骨,能解輕粉瘡毒。

錦地羅 苗有節似竹根,可塗腫毒惡瘡。「《黃花草 採花》,九蒸九曬作丸服,可補內證,健顏色。」

枸杞子 味甜。補胃。出甘州者良。

蚺蛇膽 苦寒小毒。治心腹患痛,目腫。散血,杖傷聖藥。肉,治風癬瘡疥。

金狗脊 即赤蕨根,形如狗脊,毛如狗毛,有黃黑之別。能止諸瘡血出,治頑痺,黑色者殺蟲更效。

箭頭風 ,花如箭鏃,如四肢骨節痛,煎水薰洗即愈。

桂皮 辛熱,小毒。通血脈,利心腹冷痛。有桂皮、桂心、桂枝三樣,下藥亦分三等用,惟武宣之地多生焉。

草屬

斷腸草 一名「胡蔓」 ,又名野葛,葉似柳而大,蔓生山野叢草中,開黃花,羊食其苗即肥,若人食之,一葉下咽即死,急以羊血灌之即生。南鄉村民服此毒圖賴,曾奉上司明禁,連根芟刈去,未幾復蔓。

刀創草 ,細葉黃花,人被刀傷,杵爛敷之即愈。芭芒草 ,葉如甘蔗而長,秋放花如蘆,土人蓋結茅屋,嘗刈而用之,以代竹芭。

長命 一名「龍骨。」 葉團厚,花黃色,經年不枯,俗曰「龍骨漿。」

扶留 俗名蔞。《吳錄·地理志》:「藤綠始生,味辛,合石灰以食檳榔,能除瘴氣。有三種:一名北扶留,其根香美;一名南扶留,亦曰蓽茇。扶留藤似木防,以扶留、檳榔所生,相去甚遠,為物甚異而相成。」 《廣州記》:「即蒟也。用葉作醬,其味香美。漢武帝遂取牂牁越烏是也。」

《果草 :原本》有二種,其果至大者,葉略尖,不堪入藥;果小如指頂者,葉圓,花梗有軟刺,可治牙痛、酒刺。

刀鎗 細葉花黃,止金鎗血。

《悶陀羅 》,食之則令人顛迷。

《苦地膽 葉》,可貼熱毒瘡。

《狼雞草 》:取覆牆,能耐久。

《香根 》此草可浸酒,以汁作餅亦香美。

《雞母 》,此草塗箭,射禽獸,立死。

火旺 ,此草毒魚立死。

木屬

楠 有細葉、大葉、金釵、香紫、臭糞、黃楠數種。鐵力 一名「石鹽」 ,一名「鐵稜」 ,木力如鐵,文理天然,可作棟梁。

桄榔 :木極高聳無枝,一葉一節,皮實心虛,文理黑白相間,絕似檳榔而小。《長公紀異》:「桄榔鬚用以縛船繫物。」

榕 :有二種,一種無垂絲,一種枝上復垂絲,入地生根,樹高大,可蔭畝許,蒼鬱耐久。取極小者,盤製精巧,以充盆景。

銀木 葉為靛染藍、青二色布,別名曰「樹藍木」 ,俗名「亞筆木」 ,類榕而矮小,實垂如筆管,質理文細,可供鏤板之用。

杉木 類松,莖直而葉附枝生。

木棉 花名「攀枝絮」 ,可為臥褥,樹極高大,無患子 ,其子可以去垢,俗名「苦珠」 ,其木用為棒、為符、為器,可厭百鬼。

《谷沙木 》,葉可包糯飯作醬。

桂木 紋亦細,可為棟。大方山出兵焚,砍伐殆盡。

倒鱗木 。亦可作棺槨料用。

黃連木 作棺槨堅久。出土司泗城。田州漆木 ,取其膠汁為漆。

穀木 一名楮,葉類葡萄而毛,實如楊梅。剝皮搗紙,潔白光澤,皮有白汁,名構膠。今用粘金箔。古法粘經書,以楮汁和白芨飛過,麪調糊,永不解脫。其木朽腐後,即生菌耳,味美。

秋風 生山林谿谷中,材與梓相類。秋風動後,生子如指大,故以為名。子數十成丸,味酸甘,堪食。《相傳》木質入土,歲久如生,故民間外槨多用之。

竹屬

油梧竹 《南方草木狀》曰:「油梧竹,吏民家種之。」

考證

長三、四尺,圍一尺八寸九分。作屋柱,出交趾鳳尾竹 ,纖葉翠枝,可供清玩。石池中栽瓦竹 ,可代椽用。

《慈浮竹 》二,竹一仰一俯,可以代瓦。

貓竹 :《方言》謂之茅竹,大者可屋,嫩者可紙。人面竹 枝葉一如筋竹,節密而似人面形。生產甚奇,令人可愛。

羽屬

《山鶘 》,腮白,背黃,腹藍,項黑,鼻有纓,能為百鳥語,雄者善鬥。

山鳳 ,色俱五彩,傳聞其雌好與猿交。有卵,雄者以木枝雜桃膠封其雌於巢竅以飼之,待卵殼嗅其氣為己子,乃發封。若猿種則窒之而死。紅豆 似三爪而稍大,赤翅黃足,易馴,鳴聲甚可愛。

《三爪 》:微小於鶉,足止三爪,故名。

鸇 擊小鳥以食

鶤雞 :大如灰,鶴丹頸。《穆天子傳》:「鶤鵬飛八百里。」

請幫助識別此字。鸃 即雉雞也,利距善鬥,光色鮮明,五色炫燿。

《長鳴雞 》,《師古》曰:「雞之鳴聲長者。」

白鷴 ,形似雉,白質黑章,尾長,嘴純丹,最為佳美。性亦難馴。

鷓鴣 畏霜冷,早晚稀出,宿則以草覆其身。烏鳳 ,形似鳳,色黑如雞,腹淡紅,赤喙,紅冠、赤腳。

蓬鵝 :似鵝而大,喙長有尺,頸有囊,可容斗米,放出水中,伺魚而食之。

毛屬

山豬 :形似家豬,雄多力,有二牙,長六七寸,觸物無不摧折,皮極多脂。《虞衡志》:「嶺南懶婦,似山豬而小,善害田禾,惟以機軸紡織之器置田側,則不敢近。」

竹鼠 :生大竹中,味美而肥。

《飛鼠 》類蝠而略大,好食果實。

鱗屬

草魚 即請幫助識別此字。魚愛食苗,故名荷葉魚, 形似荷葉,味極佳。

鱅魚 似鰱。首大而尾小。鱖魚 小魚。《爾雅》曰:「鱖鯞。」 俗曰「魚奴。」

塘虱 頭方扁,無鱗味亦美。

蠟錐 ,如鱔,背有刺,長尺餘,可食。

鯊魚 :今吹沙小魚,性喜沙而善沉,常於沙中行伏。

蜮魚 :背有刺,似蛇,長尺餘,可食,能含沙射人影。

蟲屬

蛇 春出冬蟄,其舌雙,其耳聾,其聽以目。其蟠向壬。其毒在涎,其珠在口,有牙無齒。皮類解蛻,交則雄入雌腹,交已退出。畏葛與雄黃、鶴、孔雀、蜈蚣、鵝糞。誤觸萵苣,目即昏,炙以桑柴,其足立見。種類不一,有蚺蛇。《北戶錄》曰:「以婦人衣投之,取葛藤擲之,蛇蟠不起。因繫以葛,任人牽拽。」 諸蛇獨蚺,長大特異,皮具五采,膽療折傷。又有鳥梢蛇、青梢蛇二種,可愈癱瘋。桅杆蛇、量人蛇、雞冠蛇、簸箕押、黃喉蛇、藤蛇、寇蛇、菜花蛇、箭幹蛇、白頸蛇、鱉胸蛇、筍籜蛇、寸白蛇、七寸錦蝮蛇,俱極毒,能殺人。又有青竹、標目、瞎韁樹等蛇,尤毒。又有水蛇,性食魚,裂腹生子。

山蜞 ,出深山中,飛而吮人之耳,人不覺,以無患子漿敷之,始愈。

《蛇嘶 》乃小蛇,長者不過五尺,人取以供山鶘之食。

蠆 惡蜂種類,刺毒傷人。

石蜦 性熱,類蝦蟆,可食,去風。

南寧府古蹟考       府志

编辑

本府。宣化縣附郭。

邕州城 在府城南二里,基址尚存,今名為古城口。按《明一統志》宋陶弼詩:「夜半孤城百尺臺,亂蟲聲裡一樽開。憂邊日遶南雲下,戀闕心隨北斗迴。」

廢懷化縣 在府境,本邕州懷化洞,宋元祐初,置為州。又有忠州、凍州、江州之類,凡四十餘及羈縻州,皆在境內。

朗寧廢縣 在府境。唐置,屬邕州。宋開寶中,省入宣化縣,久廢。

思籠廢縣 在府境。唐置。宋入宣化縣,今改為鄉,後建隆安縣焉。按《明一統志》:在思籠鄉,唐乾元後開山洞置此縣,宋省入宣化。

如禾廢縣 在府境太平鄉。唐置。宋景祐初,入武緣。今改為鄉,入宣化縣。按《明一統志》:「唐初置,屬欽州。景隆間,屬邕州。」 宋景祐初,省入宣化,廢晉興郡 。建武元年,分鬱林置。南齊廢。矗雲樓 在府舊城西北隅。又有梯雲閣,在北隅。明同知張貫改建為最高樓。崇禎元年,兵憲張元芳重建。內寧杰閣,今廢。

籌邊樓 按《明一統志》:「在府治子城上,舊名荷恩堂,宋安撫任忠易今名。」

梯雲閣 在府治城東隅,踰街而過五花洲。清風堂 在府治,宋安撫任忠建,為避暑之所。瑞文堂 在清風堂後。以堂前有池,歲生並蔕蓮,故名。

雙梅堂 在府治,舊有梅二株,枝生連理。淮海堂 在府治內舊安民坊。

安政堂 在府城東,宋安撫顏敏德建。

春野亭 在府城外。宋陶弼詩:「二紀看花瘴霧中,野園今日又東風。人心有感時時別,春色無私處處同。」

雲錦亭 按《通志》,「在府舊城上,宋安撫顏敏德建,今圮。」

三公亭 按《通志》在望僊坡上。三公,狄青、余靖、孫沔也。陶弼詩:「異日誰書第四名。」

迎春亭 在東城外二里。舊有「春野亭」 ,久廢。明嘉靖五年,知府蔣山卿立。十五年,知府郭楠重修,改今名。每迎春必至此亭。

崑崙臺 :按《明一統志》:在崑崙山下。宋陶弼詩:「落照古城隅,邊風動隼旟。久閒忘戰略,多病熟醫書。老髮隨年短,新情與世疏;桃花春水暖,誰釣舊溪魚。」 今廢。

南城臺 按《明一統志》:「在府城南。」 陶弼詩:「江國家書少,秋臺寒草生,無人來遠渡,盡日上高城。落照懸漁市,孤煙起戍營,東園故籬菊,又向酒中傾。」 久廢。

月臺 按《通志》:「在府治,宋安撫顏敏德所築,嘗玩月於上,因名。」

清風臺 在府治東。宋安撫任忠建。

銀甕 在府境守芝山。《九域志》:「昔有僊人處山巖煉藥,既成而去,遺此甕。人上山觀之,則失其處,及下瞻望,則復見。」

銅柱 ,漢伏波將軍馬援征蠻,立柱界上。又唐馬總為安南郡,護獠夷安之,建二柱於漢舊處,鑱著唐德,以明伏波之裔。故今左右江各有其一。又其一在欽州蠻界,刻云:「銅柱折,交人滅。」 至今交人往來,累碎石於下不絕。

銅鼓 ,《志》傳馬援所製,形如坐墩,滿腹皆有細花紋,極為工巧。四角有小蟾蜍,空其下底,聲如鼙鼓,左右溪洞得之。又城隍廟後寢有小鼓,制如之,若有古鳥篆,竟不能辨。兵燹後無存。羅峰、曉霞 峰,列僊坡之西,與青山相峙。旭日凝煙,霞光散彩,閃灼於蒼松古柏之際,掩映於石霞丹竈之間,亦邕州之勝概也。青岫、松濤 山,有巖、有洞,有石、有泉,《志》詳載之矣,而松濤未及焉。松為寺僧歸元手植,不翅數千株,清風徐來,宛如琴瑟,或送江帆遠浦,或供幽人枕簟。遊覽其間,心曠神怡,蕭然令人起塵外之想。

《退山遠眺 》,柳柳州茅亭處也。謝公之屐齒不臨,周王之車轍不至,一經品題,遂成佳景。置身亭半,四顧遼廓,若憑虛御風,有其喜洋洋者矣。象嶺、煙嵐 嶺為郡之南屏,伏如象形者五,遂以名焉。向晚而嵐開,薄暮而煙起,山之隱見,莫不因其變幻。登南樓而覽勝,覺神爽之欲飛。《鬱江春帆 》江遶城之西南,闤闠鱗集於沙市,每至春來,皆成浮家泛宅。睹帆檣之叢雜,望煙樹之迷離。小艇溯洄,渺若一葉,堪入畫圖。《僊坡懷古 》坡去城里許,邕之主山也。昔人建六公祠於上,每歲清明踏青重九登高。邕之少長暨四方過客,載酒讌集,憑高遠眺。想崑崙北鎖,銅柱南標,不勝弔古興懷之感。

花洲夜月 洲在城東二里一帶皆水澤陂田。郡紳李天倫建別業,其上翠竹蒼梧,鬱蔥環繞,亭曰「繁陰」 ,航曰「盟鷗」 ,與文瑞蕭縣圃日涉園相望。每至月夕,千溪輝映,四顧茫然。

《仁寺晚鐘 》寺在河西與城稍低間一水,舳艫舸艇時泊其下,每至檣收帆捲,而鐘聲錚錚,與

漁歌接響,殊有「《姑蘇城外》夜半鐘聲」 之致。《新寧州》

鳳凰城 ,為永福村住基。四山壁立,人不能越。前後止有二山門洞,內吐大泉水,長流如帶,名為「鳳凰。」

王巢城 ,在豐村隴拱山。四面包圍,內產地利。山下一巖,橫直穿通,村民往來,播種禾稻,說者以為「王巢城。」

橫州

寧浦廢縣 在州城內。本孫吳昌平縣,晉更名寧浦。唐為橫州治。宋以樂山、嶺山二縣併入。明省寧浦縣為橫州。今廢。

蒙澤廢縣 在州境,今蒙村、六曹廟界。唐初置,貞觀中省入寧浦縣。

淳風廢縣 在州上郭。唐武德四年,析寧浦縣地置。永貞初,改曰從化。宋初廢。《舊唐書》以為貞觀元年改淳風為從化。未知孰是。即古城。廢簡陽城 ,在州境,梁置,今廢。考《江南通志》:「阮放,晉成帝末為交州刺史,行達寧浦,逢陶侃名將高寶,平梁碩,至交州,放為設饌請寶,伏兵殺之。寶眾擊放,放敗走,保簡陽城。放異時暴」 發渴,見寶為祟,遂卒。則簡陽在晉已為縣,而《通志》於南宋之下始見其名。

廢樂山縣 在州東南五十里樂山鄉麻埠之東。隋置。宋初廢入寧浦,遺址尚存。

廢從化縣 在今從化鄉、東里、羅村等處。唐貞觀初置,今廢。

廢崇山縣 ,隋置。宋初,廢入寧浦。在州東南五十里。

古城 在州西南六十五里陳埠江口。城基尚存。一說是淳風縣治。一說是寧浦縣治,未知孰是。

古壕 在軍儲倉前。自迎宣街起,水繞倉前後出城,今名為「官溝。」

舊貢院 《通志雜記》:桂州解額四名,三年大比,峨冠博帶,應舉於有司者七百人。舊赴試於象,宋紹熙三年秋,移附於橫後,士子赴試不便。嘉定六年癸酉科,方從本州申請,創立貢院。上梁文云:「東聯懷澤,西接欽江。」 見《翰墨全書》。今儒學署並布政司地俱是。

古河泊所 舊《通志》有此名,今廢,失所在。舊夾鎮巡司 ,舊官制有此名,今失所在。疑甲塘村。

橫浦樓 按《明一統志》:「在州舊城上,宋守陳大紀建,又名月江樓。」 賈成之詩:「橫槎三月江如束,風浪縈紆接天綠。郡樓新創插雲飛,盡日江山對雙月。」 徐安國詩:「暑風披拂瘴煙收,獨倚危樓豁遠眸。萬疊山圖城堞古,一灣江抱海槎浮。」 望雲樓 在州治,今圮。見《廣輿記》。

清華樓 在州舊城上,又名「瑞錦樓」 ,今廢。東曙樓 在州治中。署州事陳光恩建。

月江樓 在州西城上,宋守陳大紀建。

昭回閣 在舊學內。宋建康初,郡守曹袞建。今廢。

天機閣 在城南十里,今廢。

淮海堂 在「海棠亭後。」 明正德間,知州黃琮建。嘉靖間,馮伸、高士楠俱重修。今廢。

浮槎館 先在州西登高嶺,守秦觀嘗居此,有《書懷詩》。後館廢,知州黃琮再建於淮海堂後,並附晁無咎遺像。今又廢。

綺川亭 在州治前,臨江,今廢。

海棠亭 在州西海棠橋畔。橋南北舊皆植海棠。按《通志》:「宋守向友夔建。」 又有綺川亭在州前。楊志詩:「一泓綠淨滄浪水,千頃紅稠菡萏花。病眼紛紛何所似,江天落日散餘霞。」

連理亭 在州南岸,梁世基舊宅。舊有連理荔枝一株,宋神宗賜以詩:「橫浦江南岸,梁家間世賢。一株連理木,五月荔枝天。」

「春色亭 」 在東門城壕上,今圮。

醉鄉亭 在海棠橋畔,有書生祝姓者家住此。宋編修秦觀常在亭中,有詞曰「醉鄉廣大人間小」 之句,今廢。

得山亭 在烏石嶺。明嘉靖四十一年,兵備僉事徐浦為吳時來建。

半山亭 在古缽山腰,明弘治十年建。

寄水亭 在龍池小洲上。明嘉靖四十一年,左江道僉事徐浦與吳悟齋登遊其上,命指揮范儒建亭,以配《得山亭》云。

去思亭 明嘉靖壬戌為南寧府知府郭應聘立。

懷古亭 在海棠橋上。宋嘉定間,守蔡光祖創。

今廢

僊槎亭 在登高嶺上。晉咸元間,有隱士董京居此。京往橫槎灘,秋夜遇一僊人,乘一小槎自江上來,枝𠏉扶疏,黑光照人,遂相與浮槎至月江之橫浦。宋紹定間,郡守張垓因構亭焉,久廢。觀德臺 在州舊學旁射圃內,今廢。

新附茶亭 在州南十里,今廢,為劉豫庵講堂「夫子小影石 。」 夫子四十六代孫孔宗壽家藏小影,乃唐人吳道子之筆寫,夫子按几而坐,從以十弟子,見者莫不竦然注其耳目,如生乎其時,如見乎其人,如親侍於洙泗之間,豈易得哉!二石俱紹興間郡守何先覺刻,置於寧浦郡學,各有《記》。

晁無咎小影石 宋建炎元年,公壻李植命工繪像,公弟浼之題讚。「明正德間,知州黃琮獲之,置於海棠亭內。」 按《宋史》,「晁公濟州鉅野人,曾知泗州。紹聖四年,與秦少游同貶。李植亦泗州臨淮人,無咎以女妻焉,後歷知數州。植子李汝士隨任橫州,以其家傳舊像,刻石摹打,任滿去,遺石於橫上。元黃公修亭,乃移置亭」 內。桂陽鄧公作《記》。

《夫子行像石 》,夫子立而顏子從。

吳時來《小影石 》即在烏石書院。

劉子誠《山影》石 在新學右,「崇報堂。」

「橫州」 二大字 在牛皮石上,傳為羅隱僊筆「萬山第一」 匾 ,建文帝親題「應天禪寺」 匾額。今寺右側有隱龍殿,塑帝遺像及《虎、鹿二禪師侍戒石銘 》。宋紹興間頒黃庭堅書。先在州甬道上,覆之以亭。嘉靖癸巳,知州曹儲撤亭,移置座右。

蘇摩橋 按《一統志》「在州內,相傳僊人董奉亡後,人見之於此。」 又《南越志》云:「寧浦郡東南有蘇摩橋,舊志云在城西五里,今失所在。」 董奉,字君異,候官縣人。

隆安縣《古蹟》未載,無考。

永淳縣

廢永定縣 在縣北。宋崇寧中,改為永淳。元至正十二年,始遷於江南學校,壇壝故址尚存。廢巒州 ,唐置淳州。順宗永貞初,改巒州。宋開寶中廢。

武羅廢縣 在縣境。唐武德中置,屬巒州。宋廢入武定縣。按《通志》:今改武羅巡檢司。

靈竹廢縣 在縣境。廢置與武羅縣同。按《通志》,在縣東北五十里。城隍廟至今存。

觀德亭 在縣學東,今廢。

飛來寺 ,止一角,在縣北八十里陸離山畔,《上思州》。

舊上思州 在州江北恃武山麓,土酋居焉。今有遺址。

下雷州

按《州志》,「地荒徑僻,過者視為畏途,裹足不前。且土著人愚,不事詩書,從無流傳,並無古蹟。」

陵墓附

编辑

本府。宣化縣附郭。

興陵 明桂王妃墓在縣合江宋村。

宋狄武襄築京觀 在邕州歸仁鋪之側,宋安撫使石鑑墓 在宣化縣那龍石村。《橫州》

宋李僉判師顏墓 ,去州二十里,金龜嶺之北,南向,乃進士李會龍之父,碑題尚存。又按《潯州志》,「廣祐廟有斷碑,上有李師顏字」 ,意者即此人歟?

李會龍墓 ,在州城東四里,碑尚存。

明郎中樂章祖墓 在州西南三十里龍母灣高山頂,嘯天口窩穴。

任參議穀祖墓 ,一在州東三十里楊村大路,乾山巽向。一在州北二十里鋪嶺邨邊,酉山卯向。

總兵范信墓 在州北五里蒙村。

教授黃濟墓 在州東三十里漂竹村,乾山巽向。

教授陸嘉鯉墓 在州江南二十里沙田邨六梅嶺。

岑猛祖墓 在長寨。平地突起石山,壁立千仞,環遶而上,懸崖斗峻,絕頂處仍平坦。結窩口天穴,藏聚奇巧,非仙師道眼未易辨此。後猛離鄉為田州土官,至今不替。

南寧府猺獞峒蠻考

编辑

肅宗至德元年西原蠻黃乾曜等入寇。

按:《唐書肅宗本紀》不載 。按《西原蠻傳》:「西原蠻居廣容之南,邕桂之西,有甯氏者,相承為豪。又有黃氏居黃橙洞,其隸也。其地西接南詔。天寶初,黃氏彊與韋氏、周氏、儂氏相脣齒為寇害,據十餘州。韋氏、周氏恥不肯附,黃氏攻之,逐於海濱。至德初,首領黃乾曜、真崇鬱與陸州武陽朱蘭洞蠻皆叛,推武承斐、韋敬簡為」 帥,僭號「中越王」 ,廖殿為桂南王,莫淳為「拓南王」 ,相支為「南越王,梁奉為鎮南王,羅誠為戎城王,莫潯為南海王」 ,合眾二十萬,綿地數千里,署置官吏。攻桂管十八州,所至焚廬舍,掠士女,更四歲不能平。乾元二年,黃乾曜等伏誅,餘眾吳功曹等復叛桂管,經略使邢濟擊平之。

按《唐書肅宗本紀》,不載 。按《西原蠻傳》:「乾元初,遣中使慰曉諸首領,賜詔書赦其罪,約降。於是西原環、古等州首領方子彈、甘令暉、羅承韋、張九解、宋原五百餘人,請出兵討承斐等,歲中戰二百,斬黃乾曜、真崇鬱、廖殿、莫淳、梁奉、羅誠、莫潯七人。承斐等以餘眾面縛詣桂州降,盡釋其縛,差賜布帛縱之。其種落張侯、夏」 永與夷獠梁崇牽覃問及西原酋長吳功曹復合兵內寇,陷道州,據城五十餘日。桂管經略使邢濟擊平之,執吳功曹等。

德宗貞元十年「黃洞首領黃少卿入寇以陽旻為招討經略使討之。」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按《西原蠻傳》:「貞元十年,黃洞首領黃少卿者攻邕管,經略使孫公器請發嶺南兵窮討之,德宗不許,命中人招諭,不從。俄陷欽、橫、潯、貴四州。少卿子昌沔趫勇,前後陷十三州,氣益振。乃以唐州刺史陽旻為容管招討經略使,引師掩賊,一日六七戰,皆破之,侵地悉復。」

憲宗元和二年二月,邕管經略使路恕敗黃洞蠻,執其首領黃承慶。

按:《唐書憲宗本紀》云云。

元和三年六月,西原蠻首領黃少卿降。

按《唐書憲宗本紀》云云。按《西原蠻傳》:「元和初,邕州擒其別帥黃承慶。明年,少卿等歸款,拜歸順州刺史,弟少高為有州刺史。」

元和十一年八月,西原蠻陷賓、巒二州。十一月。邕管經略使韋悅復之。

按《唐書憲宗本紀》云云。按《西原蠻傳》:「黃少度、黃昌瓘二部陷賓、巒二州,據之。十一年,攻欽、橫二州,邕管經略使韋悅破走之,取賓、巒二州。元和十二年,容管經略使陽旻克欽、橫、潯、貴四州。」

按《唐書憲宗本紀》云云。按《西原蠻傳》:「桂管觀察使裴行立首請發兵盡誅叛者,徼幸有功,憲宗許之。行立兵出,更二歲,妄奏斬獲二萬,罔天子為解。自是邕、容兩道殺傷疾疫,死者十八以上。調費鬥亡,繇行立、陽旻二人,當時莫不咎之。及安南兵亂,殺都護李象古,擢唐州刺史桂仲武為都護,逗遛不敢進,貶安州刺」 史,以行立代之。尋召還,卒。

穆宗長慶 年,容管經略使嚴公素請兵討賊,兵部侍郎韓愈諫,不聽。

按《唐書穆宗本紀》,不載。按《西原蠻傳》:長慶初,以容管經略使留後嚴公素為經略使,復上表請討黃氏。兵部侍郎韓愈建言:「黃賊皆洞獠,無城郭,依山險,各治生業,急則屯聚畏死。前日邕管經略使,德不能綏懷,威不能臨制,侵詐係縛,以致憾恨。夷性易動而難安,劫州縣,復私讎,貪小利不為大患。自行立、陽旻建征討,生事詭賞,邕、容兩管,日以凋敝,殺傷疾患,十室九空。百姓怨嗟,如出一口,人神共嫉,二將繼死。今嚴公素非撫御之才,復尋往謬,誠恐嶺南未有寧時。昨合邕、容為一道,邕與賊限一江,若經略使居之,兵鎮所處,物力雄完,則敵人不敢輕犯;容州則隔阻已甚;以經略使居之,則邕州兵少,易起蠻心。請以經略使還邕州,容置刺史便甚。又比發南兵,遠鄉羈旅,疾疫殺傷,續添續死,每發倍難。若募邕容千人以給行營,糧不增而兵便習,守則有威,攻則有利。自南討損傷,嶺南人希,賊之所處,洞壘荒僻,假如盡殺其人,得其地,在國計不為有益。容貸羈縻,比之禽獸,來則捍禦,去則不追,未有虧損。朝廷願因改元大慶,普赦其罪,遣郎官御史以天子意丁寧宣諭,必能讙叫聽命。」 為選材用威信者,委以經略,處理得方,宜無

侵叛事,不納。初,邕管既廢,人不謂宜。監察御史杜周士使安南,過邕州,刺史李元宗白狀。周士從事五管,積三十年矣,亦知其不便。嚴公素遣人盜其槁,周士憤死。公素劾元宗擅以羅陽縣還少度,元宗懼,引兵一百,持印章依少度。穆宗遣監察御史敬僚按之。僚嘗為容州從事,與公素䁥,傅致元宗罪,以母老流驩州。眾以為不直。黃賊更攻邕州,陷左江鎮,攻欽州,陷千金鎮。刺史楊嶼奔石南柵。邕州刺史崔結擊破之。敬宗寶慶 年。黃昌瓘遣陳少奇等歸款按《唐書敬宗本紀》云云。按《西原蠻傳》,「黃昌瓘遣其黨陳少奇二十人歸款請降,敬宗納之。黃氏、儂氏據州十八。經略使至,遣一人詣治所,稍不得意,輒侵掠」 諸州。橫州當邕江官道,嶺南節度使常以兵五百戍守,不能制。

文宗太和 年。經略使董昌齡討平峒賊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 按《西原蠻傳》。太和中。經略使董昌齡。遣子蘭討平峒穴。夷其種黨。諸蠻畏服。有違命者必嚴罰之。十八州歲輸貢賦。道路清平。

懿宗咸通 年,員州首領儂金勒等謀入寇,節度使辛讜遣人解之,兵罷。

按《唐書懿宗本紀》不載 。按《西原蠻傳》:「黃氏、儂氏據州十八,其後儂洞最強,結南詔為助。懿宗與南詔約和,二洞數搆敗之。邕管節度使辛讜以從事徐雲虔使南詔結和,齎美貨啖二洞首領太州刺史黃伯蘊,屯洞首領儂金意,員州首領儂金勒等與之通。驩員州又有首領儂金澄、儂仲武,與金勒襲黃洞首領黃伯」 善,伯善伏兵瀼水,雞鳴候其半濟,擊殺金澄、仲武,唯金勒遁免。後欲興兵報仇,辛讜遣人持牛酒音樂解和,并遺其母衣服。母,賢者也,讓其子曰:「節度使持物與獠母,非結好也,以汝為吾子。前日兵敗瀼水,士卒略盡,不自悔,復欲動眾,兵忿者必敗,吾將囚為官老婢矣。」 金勒感悟,為罷兵。

太祖開寶五年。七月癸未。邕容等州獠人作亂按《宋史太祖本紀》云云 。按《蠻夷傳》。開寶五年。獠人作亂。廣州行營都監朱憲大破之於容州。太宗太平興國二年。春正月戊子。命邕州廣源州酋長坦坦綽儂民富為檢校司空御史大夫上柱國。

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仁宗景祐三年,甲峒蠻入寇。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廣源州蠻傳》:「甲峒蠻者,亦役屬交趾,間出寇邕州。景祐三年,嘗掠思陵州憑祥峒生口,殺登龍鎮將而去。」

仁宗皇祐元年秋九月乙巳,廣源州蠻儂智高寇邕州,詔江南、福建等路發兵以備之。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按《廣源州蠻傳》,「廣源州蠻儂氏,州在邕州西南鬱江之源,地峭絕深阻,產黃金丹砂,頗有邑居聚落。俗椎髻左衽,善戰鬥,輕死好亂。其先韋氏、黃氏、周氏、儂氏為首領,互相劫掠,唐邕管經略使徐申厚撫之,黃氏納質,而十三部二十九州之蠻皆定。自交趾蠻據有安南,而廣源雖號邕管羈縻」 州,其實服役於交趾。初,有儂全福者,知儻猶州,其弟存祿知萬涯州,全福妻弟儂當道知武勒州。一日,全福殺存祿、當道,并有其地。交趾怒,舉兵執全福及其子智聰以歸。其妻阿儂,本左江武勒族也,轉至儻猶州,全福納之。全福見執,阿儂遂嫁商人,生子名智高。智高生十三年,殺其父。商人曰:「天下豈有二父耶?」 因冒儂姓,與其母奔雷火洞。其母又嫁特磨道儂夏卿。久之,智高復與其母出據儻猶州,建國曰大曆。交阯攻拔儻猶州,執智高,釋其罪,使知廣源州,又以雷、火、頻婆四洞及思浪州附益之。居四年,內怨交阯,襲據安德州,僭稱南天國,改年景瑞。皇祐元年,寇邕州。明年,交阯發兵討之,不克。廣西轉運使蕭固遣邕州指使幵贇往剌候,而贇擅發兵攻智高,為所執,因問中國虛實,贇頗為陳大略,說智高內屬,乃遣贇還,奉表請歲貢方物,未聽。又以馴象、金銀來獻。朝廷以其役屬交阯,拒之。後復齎金函書以請,知邕州陳珙上聞,不報。

仁宗皇祐四年夏四月,廣源州蠻儂智高反按《宋史仁宗本紀》,皇祐四年夏四月,廣源州蠻儂智高反。五月乙巳朔,智高陷邕州,遂陷橫、貴等八州,圍廣州。壬申,命知桂州陳曙率兵討智高。六月乙亥,起前衛尉卿余靖為祕書監、湖南安撫使、知潭州,前尚書屯田員外郎、直史館楊畋體量安撫廣南、提舉經制盜賊事庚辰,改「余。」

考證

靖為廣西安撫使、知桂州,命同提點廣東刑獄李樞與陳曙討智高,廣東轉運鈐轄司發兵援之。丁亥,以狄青為樞密副使。秋七月丙午,命余靖經制廣南盜賊事。壬戌,智高引眾去廣州,廣東兵馬鈐轄張忠、知英州蘇緘邀擊於白田,忠戰沒。甲子,廣東兵馬鈐轄蔣偕又敗於路田。九月丁巳,命余靖提舉廣南兵甲,經制賊盜事。庚申,廣西兵馬鈐轄王正倫討智高於昭州館門驛,戰沒,智高入昭州。庚年,以狄青為宣徽南院使、宣撫荊湖路、提舉廣南經制賊盜事。是月,智高襲殺蔣偕於太平場。冬十月丙子,詔鄜延、環慶、涇原路擇蕃落廣銳軍各五十人赴廣南行營。丁丑,智高入賓州,甲申,復入邕州。十二月壬申朔,廣西兵馬鈐轄陳曙討智高兵,戰於金城驛。

按《廣源州蠻傳》:智高以請知邕州不得,又與交趾為仇,且擅山澤之利,遂招納亡命,數出敝衣易穀食,紿言洞中饑,部落離散。邕州信其微弱,不設備也。乃與廣州進士黃瑋、黃師宓及其黨儂建侯、儂志忠等日夜謀入寇。一夕,焚其巢穴,紿其眾曰:「生平積聚,今為天火焚,無以為生計,窮矣。當拔邕州,據廣州以自王,否則兵死。」 四年四月,率眾五千,沿鬱江東下,攻破橫山砦,遂破邕州,執知州陳珙等,兵死千餘人。智高閱軍資庫,得所上金函,怒謂珙曰:「我求一官統攝諸部,汝不以聞,何也?」 珙對:嘗奏不報,索稿不獲,遂扶珙出。珙惶恐呼萬歲,求自效,不聽,乃并其屬及廣西都監張立害之。立臨刑大罵,不為屈。于是智高僭號仁惠皇帝,改年啟曆,赦境內,師宓以下皆稱中國官名。是時,天下久安,嶺南州縣無備,一旦兵起,倉卒不知所為,守將多棄城遁。故智高所嚮得志,相繼破橫、貴、龔、潯、藤、梧、封、康、端九州,害曹覲于封州,趙師旦、馬貴于康州,餘殺官吏甚眾,所過焚府庫,進圍廣州。初,智高將至,守將仲簡不許民入保城中,民不得入者皆附智高,智高勢益張。先是,魏瓘築城,鑿井畜水,作大弩為守備。至是,智高為雲梯、土山,攻城甚急,又斷流水而城堅,井飲不竭,弩發中輒洞潰,智高力屈。會知英州蘇緘屯兵邊渡村,扼其歸路,番禺縣令蕭注募土丁及海上強壯二千餘人,與智高眾格鬥,焚其戰艦,轉運使王罕亦自外至,益修守備。智高知不可拔,圍五十七日。七月壬戌,解去,繇清遠濟江,擁婦女作樂而行,遇張忠戰于白田,忠死之。去攻賀州不克,夜,害蔣偕于太平場。九月庚申,破昭州,害王正倫等于館門驛。州之山有數穴,大可容數百千人,民聞兵至,走匿其中,智高知之,縱火,皆焚死。十月丁丑,破賓州。甲申,復據邕州,日夜伐木,治舟楫,揚言復趨廣州。十二月壬申,又敗陳曙于金城驛。初,智高以反聞,朝廷命曙就擊之。既而楊畋、曹脩、張忠、蔣偕相繼出,又以余靖、孫沔為安撫使。畋、脩聞智高至,退軍避之。忠、偕勇而無謀,皆死。智高益自恣,南土騷然。仁宗以為憂,命狄青為宣撫使,諸將皆受青節制,曙恐青至有功,亟挑戰,故敗。

仁宗皇祐五年春止月,狄青敗儂智高於邕州,智高遁,廣南平。

按《宋史仁宗本紀》:「五年春正月戊午,狄青敗儂智高於邕州,斬首五千餘級,智高遁去。甲子,遣使撫問廣南將校,賜軍士緡錢。二月癸未,狄青復為樞密副使。甲申,赦廣南,凡戰死者,給棺櫝護送還家,無主者,葬祭之。賊所過郡縣,免其田租一年,死事家科徭二年。丙戌,詔廣西都監蕭注等追捕智高。」

按《廣源州蠻傳》:「皇祐五年春正月,狄青及孫沔、余靖會兵賓州,官軍土丁合三萬一千餘人,按軍法誅曙及指揮使袁用等三十一人於坐,一軍大振。於是進兵,青將前陣,沔將次陣,靖將後陣,以一晝夜絕崑崙關歸仁鋪。智高聞王師絕險而至,出其不意,悉眾來拒,執大盾摽鎗,衣絳衣,望之如火。青陣少卻,先鋒孫」節死之。青起麾蕃落騎兵,張左右翼出其後交擊,左者右,右者左,已而左者復左,右者復右,其眾不知所為,大敗走。會日暮,智高復趨邕州,夜焚城遁,由合江口入大理國,得屍五千三百四十一築,為京觀所掠生口萬餘人,復其業。獲偽印九,「黃師宓而下偽官五十七人」,梟其首。請幫助識別此字。上,收馬牛金帛以鉅萬計。智高自起兵幾一年,暴踐一方,如行無人之境,吏民不勝其毒。朝廷為下赦令,優除,復慰拊瘡痍,百姓始得更生云。先是,謠言「農家種,糴家收。」已而智高叛,為青破,皆如其謠。智高母

阿儂有計謀,智高攻陷城邑,多用其策,僭號太皇后,姓慘毒,嗜小兒肉,每食必殺小兒。智高敗走,阿儂入保特磨,依其夫儂夏卿,收殘眾得三千餘人,習騎戰,復欲入寇。至和初,余靖督部吏黃汾、黃獻珪、石鑑、進士吳舜舉發峒兵入特磨掩襲之,獲阿儂及智高弟智光、子繼宗、繼封,檻至京師。初未欲殺,日給食飲,欲以誘出智高。或傳智高死,乃悉棄市。既而西川復奏「智高未死,謀寇黎、雅州」 ,詔本路為備。御史中丞孫抃又請敕益州先事經制,以安蜀人,然智高卒不出,其存亡莫可知也。

按《狄青傳》:青擢樞密副使。皇祐中,廣源州蠻儂智高反,陷邕州,又破沿江九州,圍廣州,嶺外騷動,楊畋等安撫經制蠻事,師久無功。又命孫沔、余靖為安撫使討賊,仁宗猶以為憂,青上表請行,翌日入對,自言「臣起行伍,非戰伐無以報國,願得蕃落騎數百,益以禁兵,羈賊首致闕下。」 帝壯其言,遂除宣徽南院使,宣撫荊湖南北路、經制廣南盜賊事,置酒垂拱殿以遣之。時智高還據邕州,青合孫沔、余靖兵次濱州。先是,蔣偕、張忠皆輕敵敗死,軍聲大阻。青戒諸將毋妄與賊鬥,聽吾所為。廣西鈐轄陳曙乘青未至,輒以步卒八千犯賊,潰于崑崙關,殿直袁用等皆遁。青曰:「令之不齊,兵所以敗。」 晨會諸將,堂上揖曙起,并召用等三十人,按以敗亡狀,驅出軍門斬之。沔、靖相顧𥈭眙,諸將股栗。已而頓甲,令軍中休十日。覘者還,以為軍未即進。青明日乃整軍騎,一晝夜,絕崑崙關,出歸仁舖為陣。賊既失險,悉出逆戰。前鋒孫節搏賊死山下,賊氣銳甚,沔等懼失色。青執白旗麾騎兵,縱左右翼,出賊不意,大敗之,追奔五十里,斬首數千級,其黨黃師宓、儂建中、智中及偽官屬死者五十七人,生擒賊五百餘人,智高夜縱火燒城遁去。遲明,青按兵入城,獲金帛鉅萬,雜畜數千,招復老壯七千二百嘗為賊所俘脅者,慰遣之。梟黃師宓等邕州城下,斂屍築京觀于城北隅。時賊屍有衣金龍衣者,眾謂智高已死,欲以上聞。青曰:「安知非詐耶?寧失智高,不敢誣朝廷以貪功也。」 初,青之至邕也,會瘴霧昏塞,或謂賊毒水上流,士飲者多死,青殊憂之。一夕,有泉湧砦下,汲之甘,眾遂以濟。復為樞密副使,遷護國軍節度使、河中尹。還至京師,帝嘉其功,拜樞密使,賜第敦教坊,優進諸子官秩。初,青既行,帝每憂之,曰:「青有威名,賊當畏其來,左右使令,非青親信者不可。雖飲食臥起,皆宜防竊發。」 乃馳使戒之。及聞青已破賊,顧宰相曰:「速議賞,緩則不足以勸矣。」 始,交阯願出兵助討智高,余靖言其可信,具萬人糧于邕欽待之。詔以緡錢三萬賜交阯為兵賞,許賊平厚賞之。青既至,檄余靖無通使軍兵,即上奏曰:「李德政聲言將步兵五萬、騎一千赴援,非其情實。且假兵于外以除內寇,非我利也。以一智高而橫蹂二廣,力不能討,乃假兵蠻夷,蠻夷貪得忘義,因而起亂,何以禦之?請罷交阯助兵。」 從之。賊平,人服其有遠略。

按《余靖傳》:「靖知虔州,丁父憂去。儂智高反邕州,乘勝掠九郡,以兵圍廣州。朝廷方顧南事,就喪次,起靖為祕書監、知潭州,改桂州。詔以廣南西路委靖經制,智高西走邕州,靖策其必結援交阯,而脅諸峒以自固,乃約李德政會兵擊賊于邕州,備萬人糧以待之,而詔亦給緡錢二萬,助德政興師,且約賊平更賞以緡」 錢二萬,又募儂、黃諸姓酋長,皆縻以職,使不與智高合。既而朝廷遣狄青、孫沔將兵共討賊,青卻交阯援兵不用,賊平,就遷靖給事中。御史梁蒨言賞薄,又遷尚書工部侍郎。初,青兵未至前,戒部將勿戰。靖迫鈐轄陳曙出鬥,敗走。青至,按軍法,斬曙及指揮袁用等于坐,靖瞿然起拜。及諸將班師,獨留靖廣西,遣人入特磨道,擒智高母子弟三人,生致之闕下,加集賢院學士。

按《劉几傳》:几知邠州,儂智高犯嶺南,几上書願自效,以為廣東西捉殺。道聞蔣偕、張忠戰沒,疾馳至長沙,見狄青曰:「賊若退守巢穴,瘴毒方興,當班師以俟再舉。若恃勝求戰,此成擒耳。」 賊果悉眾來,大戰于歸仁鋪,前鋒孫節死,几以右軍轉鬥,自辰至已,勝負未決。几言於青,出勁騎五十,張左右翼,擣其中堅,賊駭潰。

按《元絳傳》:「絳為度支判官,儂智高叛嶺南,宿軍邕州,而歲漕不足。絳以直集賢院為廣東轉運使,建瀕江水砦數十,以待逋寇,繕治十五處,樓堞械器皆備,軍食有餘,以功遷工部郎中。」 按《王堯臣傳》,堯臣拜樞密副使,會儂智高反,請

析廣西宜、容、邕為三路,「以融、柳、象隸宜州,白、高、竇、雷、化、鬱林、儀、藤、梧、龔、瓊隸容州,欽、賓、廉、橫、潯、貴隸邕州。」 遇蠻入寇,三路會支郡兵掩擊,令「經略、安撫使守貴州,以統制焉。益募澄海、忠敢土軍分屯,運全、永、道三州米以餉之,罷遣北兵遠戍。」 時狄青經制嶺南,詔青審議,以為便。

按《孫沔傳》:「沔徙秦州時儂智高反,沔入見,帝以秦事勉之。對曰:『臣雖老,然秦州不足煩聖慮,陛下當以嶺南為憂也。臣睹賊勢方張,官軍朝夕當有敗奏。明日,聞蔣偕死,帝諭執政曰:『南事誠如沔所料』』。」 宰相龐籍奏遣沔行,以為湖南、江西路安撫使,以便宜從事。加廣南東、西路安撫使。沔請益發騎兵,且增選偏裨二十八人,求武庫精甲五千。參知政事梁適折之曰:「毋張皇。」 沔曰:「前日惟亡備,故至此。今指期滅賊,非可以徼幸勝,乃欲示鎮靜耶?夫實備不至而貌為鎮靜,危亡之道也。」 居二日,促行,才與兵士百沔,憂賊渡嶺而北,乃檄湖南、北曰:「大兵且至,其繕治營壘,多具宴犒。」 賊疑不敢北侵。會遣狄青為宣撫使,沔與青會。青與智高遇,戰歸仁舖,智高敗走。青還,沔留治後事,遷給事中。及還,帝問勞,解御帶賜之。

按《龐籍傳》:籍為昭文館學士。儂智高反,師數不利,遣狄青為宣撫使。諫官韓絳謂武人不宜專任,帝以問籍,籍曰:「青起行伍,若以文臣副之,則號令不專,不如不遣。」 詔嶺南諸軍皆受青節度。既而捷書至,帝喜曰:「青破賊,卿之力也。」

按《賈逵傳》:逵,真定槁城人,隸拱聖為卒,至殿前班副使,知換西染院副使。從狄青征儂智高,戰于歸仁驛,既陳,青誓眾曰:「不待令而舉者斬!」 時左將孫節戰死,逵為右將軍先鋒將,私念所部兵數困易衂。兵法先據高者勝,苟復待命而賊乘勝先登,吾事去矣。即日引軍趨山。既定,賊至,逵麾眾馳下,仗劍大呼,斷賊為二賊首尾不相救,遂潰。逵詣青請罪,青拊其背勞謝之。邕州城空,青使逵入括公私遺墜,固辭。是時將校多以搜城故,匿竊金寶,獨逵無所犯。

按《王罕傳》:「罕字師言,為廣東轉運使。儂智高入寇,罕行部在潮,廣州守仲簡自圍中遺書邀罕,罕報曰:『吾家亦受困,非不欲歸,顧獨歸無益,當求所以相濟者』。遂還惠州。州之惡少年正相率為盜,里落驚擾,惠人要罕出城及郊,遮道求救護者數千計。罕擇父老可語者,問以策曰:『吾屬皆有田客,欲給以兵,使相保聚』。」 罕曰:「有田客者如是得矣,無者奈何?」 乃呼耆長,發里民補壯丁,每長二百人,又令邑尉增弓手二千。巳時,下令約申而集,募有方略者,許以官秩金帛,使為甲首。久之,無至者。有婦人訴為僕奪釵珥,捕得之,并執奪攘者十八輩,皆梟首決口置道。《左傳》曰:「此耆長發為壯丁,不肯行者也。」 觀者始有怖色。至期,得六百人,尉所部亦至。於是染庫帛為旗授之,割牛革為盾形,柔之湯中。每盾削竹籤十六穿於革,以木為鼻,使持之自蔽。斷苦竹數千,銛其末,使操為兵,悉出公私械器,檄告屬城,倣而行之。數日,眾大振,向之惡少年皆隸行伍,無敢動。乃簡卒三千,方舟建旗伐鼓作樂,順流而下。將至廣,悉眾登岸,斬木為鹿角,積高數仞,營于南門。智高戴黃蓋臨觀,相去三十步,見已嚴備,不敢犯。罕徐開門而入,智高遂解去。時南道郵驛斷絕,罕上事,不得通,而提點刑獄鮑軻遁處南雄,數具奏。及賊平,軻受賞,罕謫監信州酒稅。安撫使孫沔言罕實有功,復以為西路轉運使。或傳智高不死,走火峒,儂宗旦據險聚眾,邕守蕭注謀擊之,罕呼宗旦子日新謂之曰:「汝父內為交阯所仇,外為邊將希賞之餌,非計也。汝歸報,擇利而為之。」 于是父子俱降。

按《蕭注傳》,「注字巖夫,臨江新喻人。磊落有大志,尤喜言兵。常言:四方有事,吾將兵數萬,鼓行其間,戰必勝,攻心取,豈不快哉!舉進士,攝廣州番禺令。儂智高圍城數月,方舟數百攻城南,勢危甚。注自圍中出,募海濱壯士,得二千人,乘大舶集上流,因颶風起,縱火焚賊舟,破其眾,即日發縣門納援兵,民持牛酒芻糧相」 繼入,城中人始有生意,自是每戰以勝歸。蔣偕上其功,擢禮賓副使、廣南駐泊都監。賊還據邕管,余靖患其嘯,誘諸洞以屬注,注挺身入蠻中,施結恩信。狄青師次賓州,召會諸將,疑注倚賊聲勢為姦利,欲誅之。注覺,託為游辭,不肯往。賊破,青始聞注前功,以知邕州。智高走大理國,母與二弟寓特磨道。注帥師往討,獲一裨將,引致臥內,與之語,具得賊情,悉擒送闕下。拜西上閤門副使。募死士

使入大理取智高,至則已為其國所殺,函首歸獻。

嘉祐二年夏四月己巳,邕州火洞蠻儂宗旦入寇。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按《廣源州蠻傳》:「儂氏又有宗旦者,知雷火洞,稍桀黠,嘉祐二年嘗入寇,知桂州蕭固招之內屬,以為忠武將軍,又補其子知溫閟峒日新為三班奉職。」

嘉祐五年秋七月癸巳,邕州言「交趾與甲洞蠻合兵入寇邊,都巡檢宋士堯拒戰,死之。」 詔發諸州兵討捕。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按《廣源州蠻傳》:嘉祐五年,甲洞蠻合交趾、門州等蠻五千餘人復為寇,與官兵拒戰,斬首數百。詔知桂州蕭固趨邕州,發諸郡兵,與轉運使宋咸、提點刑獄李師中合議追討。是歲數入寇,又詔安撫使余靖擊之。蘇、茂州蠻亦近邕州,至和、嘉祐中皆嘗擾邊,嘉祐七年,儂宗旦請內附,詔知順安州。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廣源州蠻傳》:七年,「宗旦父子請以所領雷火、計城諸峒屬縣官願得歸樂州,永為王民。詔各遷一官,以宗旦知順安州,仍賜耕牛、鹽綵。」 是歲,儂夏卿、儂平、儂亮亦自特磨來歸,皆其族也。日新後嘗監邕州稅。英宗治平 年,儂宗旦請內徙,命為右千牛衛將軍。

按《宋史英宗本紀》不載 。按《廣源州蠻傳》:「治平中,宗旦與交趾李日尊、劉紀有隙,畏偪,知桂州陸詵,因使人說之,遂棄其州內徙,命為右千牛衛將軍。」

順帝至正十九年,上思州土酋黃聖許叛,遣右丞程鵬飛討之。

按《府志》:「至正十九年閏六月,土官黃聖許叛,詔討之。初,邕州上思州土官黃聖許擁眾二萬,結交趾為援,寇陷忠州、江州及華陽諸縣。詔遣右丞程鵬飛討之,聖許敗走入交趾。」

太祖洪武二年,上思州蠻作亂,命總兵官丘廣率兵討之。

按《明外史土司傳》:「洪武二年十月,命潭州衛指揮同知丘廣為總兵官,寶慶衛指揮僉事胡海、廣西衛指揮僉事左君弼副之,率兵討左江上思州蠻賊黃龍冠等。龍冠,一名英傑,時聚眾萬餘,寇鬱林州,知州趙鑑、同知王彬集民丁拒守,賊圍半月不下,海北等衛官軍來援,賊夜遁,追至上思州境破之。賊走還,仍聚」 眾不解。事聞,故命廣等討之。十二月,廣等兵至上思州,英傑拒戰,廣擊敗之,擒從賊黃權等。英傑走十萬山,復以兵追及,斬之。上思州平。

太祖洪武五年,宣化盜起,詔發兵討平之按《明外史土司傳》:「五年三月,宣化盜起,劫掠南寧府,詔發廣西官軍討平之。初,南寧衛指揮僉事左君弼,覈民之無籍者為軍,又縱所部入山伐木,民以多擾,遂相搆為盜,至是平之,命大都督府按君弼罪。」

仁宗洪熙元年,果化州土司趙英入貢。

按《明外史土司傳》:「洪熙元年,果化州土官知州趙英遣族人趙誠等來朝,貢馬及方物。」

孝宗弘治十八年,以《上思州》隸南寧府。

按《明外史土司傳》上:「思州,唐置,元屬思明路。洪武初,土官黃中榮內附,授知州。其後叛服不常。弘治十八年,改流官,以州屬南寧府。」

武宗正德六年,上思州土目黃錙反,尋伏誅。按《明外史土司傳》:「正德六年,上思州土目黃錙聚眾攻城,都御史林延選捕之下獄,已而越獄叛去,官軍禦之,復詐降,攻破州城,後捕獲,伏誅。」 世宗嘉靖元年,復以土官知上思州。

按《明外史土司傳》:「嘉靖元年,都御史張嵿上言,上思州本土官,後改流,遂致土人稱亂。宜仍其舊,擇土吏之良者任之。朝議以為然,仍以土官襲。」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