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四百五十七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五十七卷目錄
雲南府部彙考一
雲南府建置沿革考
雲南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雲南府星野考
雲南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五十七卷
雲南府部彙考一
编辑雲南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编辑本府
唐、虞為南交昧谷之交。夏、商為梁州域。周合梁於雍,國曰「鄯闡。」 戰國屬楚,號滇國。漢武帝置益州郡。東漢仍之。蜀漢改建寧郡。晉分益州置寧州。李特據蜀,屬漢州。後晉滅蜀,復有其地。隆安初,又立晉寧郡。宋仍為寧州。齊為寧州鎮。梁、陳均為寧州。隋置昆州。唐武德初,置南寧州,尋改置雲南郡。麟德初,置姚州都督府。開元末,皮邏閣併六詔為一,遂稱南詔。後置十賧,以雲南為「雲南賧。」 貞元中,尋內附。太和中,復叛,改為善闡府。至宋,為段氏竊據。元初,置善闡萬戶府。至元中,改中慶路。明改為雲南府,領州四,縣九:
皇清因之。康熙八年,裁歸化縣入呈貢縣,裁三泊縣。
入昆陽州。領州四。縣七
昆明縣:〈附郭。〉
漢滇池縣地。隋昆州地。唐晉寧縣地。元初置二千戶所,改置善州,領昆明、官渡二縣。後廢州,尋又併官渡,總為一縣。明,昆明縣。
皇清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左、右、中、前、後五衛及廣
南衛分境屯賦併縣
富民縣
唐初為西寧州地。貞觀中,改西寧曰棃州,號棃灢甸。元至元初,立千戶所,後改富民縣。明富民縣。
皇清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右衛分境屯賦併「縣。」
宜良縣
唐為囉褒籠。貞觀中,置匡州,領匡川等縣。元初,立宜良及大池千戶所。至元中,改置宜良州,領大池、大赤二縣。後改州為縣,併二縣入焉。明宜良縣。
皇清因之。康熙五年,裁「宜良所。」二十六年,又裁《左前》。
中後四衛分境,屯賦併縣。
嵩明州
戰國楚滇國地,為烏蠻車氏等所居,後為枳氏所奪,故名枳磑。漢立長州,建金城、阿葛二城,因築臺與蠻盟,故曰「嵩盟。」 唐蒙氏置長州郡。宋段氏改嵩盟郡。元初,立嵩明萬戶府。至元中,改為長州,尋陞為嵩明府,後改為州,領楊林、邵甸二縣。明洪武中,省邵甸縣。成化中,省楊林縣,俱併入州,更「盟」 為明。
皇清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左、右、中、前、後、廣六衛。楊
「林木密」 鳳梧三所,分境屯賦併州。
晉寧州
漢滇池縣地。晉隆安初,置晉寧州。唐武德初,置晉寧縣。後蒙氏、段氏皆為陽城堡部。元初,立陽城堡萬戶府。至元中,復置晉寧州。明以歸化、呈貢二縣隸焉。
皇清因之。康熙八年,裁《歸化》併入「呈貢。」康熙二十六
年裁左、右、中、前、後、廣六衛分境屯賦,併州呈貢縣。
漢有故城曰「晟貢」 ,世為烏、白、些門、些莫徒、阿荼僰五種蠻所居。元初,立呈貢千戶所。至元中,改為晟貢縣。明改為呈貢縣。
皇清因之。康熙八年,裁歸化縣入焉。康熙二十六年,
裁左前、廣中四衛分境屯賦併「縣。」
安寧州
戰國楚滇國螳螂川地。漢益州郡之連然縣。晉屬建寧郡。隋屬昆州。唐武德初,置安寧縣,隸昆州。宋段氏以高氏守之。元初,隸陽城堡萬戶府。至元初,立安寧千戶所,後改為安寧州。明,《安寧州》。
皇清因之。康熙五年,裁「安寧所。」康熙二十六年,又裁。
左前右三衛分境屯賦《併州》。
羅次縣
唐烏蠻羅部所居。宋大理、高白、連慶治其地。元至元中,置羅次州,隸中慶路。後改為縣,屬安寧州。明弘治十二年,改屬雲南府。
皇清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右後二衛分境屯賦,併
縣
祿豐縣
漢古祿琫甸,烏蠻雜居。初,江有石如甑,俗名「祿琫」 ,訛為「祿豐。」 宋時,大理高智昇子義勝治其地,名祿豐。元初,隸安寧千戶所。至元中,置祿豐縣,屬安寧州。明祿豐縣。
皇清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右後二衛分境屯賦,併
縣
昆陽州
漢屬益州郡地。晉屬寧州。梁爨瓚據隋南寧彝,爨翫降,拜昆明刺史。唐開元前,置河東等二十二州,隸嶲州,改隸黎州都督,後沒於南詔。宋段氏以高氏守之,名巨橋城。元立巨橋萬戶府。至元中,改為昆陽州。明《昆陽州》。
皇清因之。康熙八年,裁三泊入焉。康熙二十六年裁。
前廣右中後五衛分境,屯賦併州。
易門縣
漢烏蠻所居。宋時大理高福守其地。元至元間,立洟門千戶所,隸巨橋萬戶府,尋改為易門縣。明易門縣
皇清因之。康熙五年,裁易門所屯賦併縣。
雲南府疆域考 通志府志合載
编辑雲南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曲靖府舊本密所界,一百三十里。
西至楚雄府廣通縣界二百四十五里。
南至澂江府河陽縣界五十里。
北至曲靖府尋甸州界七十五里。
東西廣三百七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二十五里。《昆明縣》。〈附郭。〉
東至嵩明州界六十里
西至安寧州界四十里
南至呈貢縣界三十里
北至富民縣界五十里
東西廣一百里,南北袤八十里。
富民縣
東至嵩明州界三十里
西至羅次縣界,三十里。
南至昆明縣界三十里
北至武定府和曲州界四十里。
東北四十里,至阿那宰交尋甸州界。
西北四十里至核桃箐青山交羅次縣界,東西廣六十里,南北袤七十里。
宜良縣
東至澂江府路南州界二十里。
西至呈貢縣界四十里
南至澂江府河陽縣界三十里。
北至嵩明州界三十里
東西廣六十里,南北袤六十里。
嵩明州
東至曲靖府舊木密所界,五十里。
西至富民縣界七十里
南至舊楊林所界,三十里。
北至曲靖府尋甸州界一十五里。
按《縣志》,東抵易隆驛七十里,自界至州五十里;南抵宜良縣九十里,自界至州六十里。
西抵昆明縣,一百二十里,至州六十里。
北抵尋甸州七十里,自界至州二十里。
東南抵曲靖府二百里,自界至州五十里。西南抵呈貢縣一百一十里,自界至州六十里。西北抵武定府二百五十里,自界至州一百里。東西廣一百二十里,南北袤四十五里。
晉寧州
東至河陽縣界五里
西至昆陽州界八里,又水路至昆明縣界八十里。
南至河陽縣界十里
北至呈貢縣界五十里
按《州志》,「東至澂江府五十里。」
西至昆陽州四十里
南至江川縣九十里
北至呈貢縣六十里
東北至嵩明州一百八十里。
東南至路南州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新興州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安寧州一百六十里,至會城九十里。東西廣四十五里,南北袤六十里。
呈貢縣
東至宜良縣界五十里
西至昆池本縣界三里,又水路至昆明界四十里。
南至晉寧州界五十里
北至昆明縣界十里
按《縣志》,「東南抵澂江府界七十里。」
東北抵板橋界四十里
東西廣五十三里,南北袤六十里。
安寧州
東至昆明縣界,二十里。
西至祿豐縣界,六十里。
南至昆陽州界十五里
北至富民縣界六十里
按《州志》,「東至橋頭村二十五里,至省城七十里;西至祿脿六十里,至祿豐一百二十里;南至黃塘村十里,至昆陽州八十里。」
北至雙梅界牌七十里,至羅次一百四十里。東西廣八十里,南北袤七十五里。
羅次縣
東至富民縣界,三十里。
西至祿豐縣界,三十里。
南至安寧州界六十里
北至武定府和曲州界三十里。
按《縣志》,東三十五里至響地哨,交富民縣界;西二十里至大河,交祿豐縣界。
南:「六十里至界牌村」 ,交安寧州界。
北三十里,至白花山交和曲州界。
東南四十里至吉家哨,交昆明縣界。
《西南》三十里至得庄鋪,交祿豐縣界。
西北四十里至「梅子箐」 ,交和曲州界。
東北:三十里至核桃箐,交富民縣界。
東西廣六十里,南北袤九十里。
祿豐縣
東至羅次縣界,三十里。
西至楚雄府廣通縣界三十五里。
南至易門縣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武定府和曲州界四十里。
按《縣志》,東距安寧一百四十里。由南門十餘里接羅次楝樹鋪,三十五里,經煉象堡抵楊老人哨白寒廠四十五里,方屬縣境。中間屬有羅次之清水溝,越七十里至老鴉關,尋安寧祿脿之西門交界葢八十里也。西距廣通一百三十里。
南接易門,一百二十里。
北接武定,一百五十里。
東北至羅次八十里。皆山嶇險境,羊腸鳥道,「漢少彝多,地廣村稀,雲屬州縣之遼闊,莫過於此。」 東西廣六十五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
昆陽州
東至晉寧州二十里,又水路至昆明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易門縣界,九十里。
南至澂江府新興州界三十五里。
北至昆明縣界四十里
東西廣一百一十里,南北袤七十五里。
易門縣
東至昆陽州界,三十五里。
西至楚雄府南安州界一百里。
南至臨安府嶍峨縣界六十里。
北至祿豐縣界三十里
東西廣一百三十五里,南北袤九十里。
形勝附
编辑本府
十二城為城,滇池為池,東眺則諸峰羅列,限以俞元、曲州、拄笏、妙高,逶迤而西,直連羅婺之境。十一城保障,環會治以成屏;五百里昆池,匯金沙而入海。左帶曲臨,右襟楚武,為各郡之元首,實全滇之腹心。
昆明縣:〈附郭。〉
「左環金馬,右擁碧雞」 ,列昆海以為池,枕螺峰而帶郭。山明水秀,南土要區。
「群山四拱,秀聳郊原;一水南瀠,光浮市郭。」 形勢之佳,以斯為首。
富民縣
高山如環,平河若帶,為省郡之藩蔽,扼武定之咽喉。
山環洞口,水接滇池。地屬輔車,邑稱屏障。《宜良縣》
「屏障」 南山,截攔西嶺,北水為之襟帶,重關為之鎖鑰。
「北樂為枕,盤江作帶。會城鎖鑰,澂曲咽喉。」 《嵩明州》,
前橫利澤,後屏嵩山。川源沃衍,東北雄鎮。嵩峰插雲,帶群山而護郭;嘉湖匯澤,積眾水以膏田。四野平疇,一方重地。
晉寧州
「左《盤龍》」 而右望鶴,前「玉案」 而後滇池。山川之秀,郡屬稱首。
負山帶河,腴田沃壤,會城左臂,臨郡上游,呈貢縣。
《梁山》「拱秀於東屼。」發源於北平原廣野郡南輔車。
「背倚三台,面臨昆水,層環遠岫,曠衍平原」 ,會城左臂也。
安寧州
玉帶瀠洄,石寶屹立。握拓東之關鎖,界迤西之戶庭。
巽水東來,碧遶螳螂之堵,坎山北峙,青垂筆架之雲。昆左門庭,滇南秀域。
山對碧雞,波環碣石。鳳岡韞寶,白虎臥於右坤。「雞嶺呈珠,青龍飛於左震。石寶屹立,玉帶縈迴。一方巨鎮,諸路要衝。」
羅次縣
東擁玉龍,西帶金水。羅部三城,夙號巖區。高山如礪,平川若帶。鎖關姚武,羽翼會城。玉龍左峙,金鳳西翔。九湧曰花,儼巖邑之障屏。碧水金河,作三城之襟帶。
祿豐縣
「崇山邃谷,曲水重關」 ,滇西十郡之孔道。
「背負五臺」 ,層崖聳插,天之秀;面環四水,川源流潤,地之膏,郡屬要津也。
祿邑為迤西咽喉,往來輻輳。源分星宿,脈祖九龍。煙靄雲聯,礪山帶水。
昆陽州
東犄晉寧,西控五甸,扼滇池之津要,據螳川之上遊。
珊果峰高,奇分四面;洞泉水湧,清合三流。秀拱州城,雄屏郡治。
易門縣
「龜山以為址,龍泉以為池」 ,險僻稱最。
四山羅拱,九渡瀠洄。南甸巖疆,昆西重邑。
雲南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府總
十一屬同《天文》井、鬼分野,在井二十九度、三十度、三十一度。鬼初度南河下流狼星之間。雲南分野,前人辨各不同,有曰半屬觜參半屬井、鬼者,有曰迤東為觜、參、迤西為井、鬼者,又有曰雲南在井、參之間者。聚訟紛紜,終無確據。自
《通志出而其說始定通志》蓋從
编辑
《皇清曆度》推之,說與唐一行略同,但自唐至今歲差。
變易,又微有異耳。今考《通志》之言曰:「分野之定,起於井、鬼。」 唐一行以山河兩戒論星野,謂南河、北河分夾東井,為天之闕門,主關梁,所以界天之南北也。故北河曰北戒,為北戍衡星;南河曰南戒,為南戍權星。兩戒之間,七曜之中道出焉。春分昏中,兩河當於午位。就此時之中星觀之,井在赤道之北,黃道經其內,恰「值嵩高之上。」 以是知天之高者惟北辰,而井與北極最近;地之高者惟崑崙,而秦、蜀滇與崑崙為近,故定分野。
者,必以此為準矣。又《天漢經井》,自井而向西北,參、觜次之,畢、昴次之,婁、胃、奎、壁、室又次之。此由西北而漸下之大略也。自井而向東南,南河次之,輿鬼、弧、矢次之,柳星、張、翼、軫又次之,此由東南而漸下之大略也。故天官家以黃河內外水之歸東海者為北河,以長江為內外水之歸南海者為南河,因水勢南北分合為星野南北所主,此又自天漢而斷之也。夫南河、北河兩星列於井之南北,於此求之,秦在西北,則黃道所經之井,即秦分野。蜀在秦西南,則近參之井,即蜀分野。滇又在蜀之南,則近鬼之井,即滇分野。是滇在井、鬼之間明矣。且天狼弧矢在井鬼之南,主南彝、艮緬諸司之地。占南彝者必於狼,則志滇分野者亦必於井鬼,此又象之彰彰可據者也。其考辨極明,證據極確,固已悉破舊說,但《通志》乃合滇之通省而言也。今止就雲南十一屬言之,其分野雖與各府縣同在井、鬼之間,而雲南一府地屬迤東,而又近於迤西,則其為井末、鬼初,南河下流狼星之間無疑矣。
雲南境,於野屬梁,於五星屬太白,於北斗屬第二星,於十二宮屬鶉火巨蟹,於時屬未申之間,於四時屬夏秋之交,於卦屬「坤。」 滇土不燥不寒,榖木易植,五金咸產。以其得土中氣,萬物致養,能泄火而生金故也。觀天察地,原無二理。益可知雲南分野,其為井、鬼之間無疑矣。
雲南府山川考一 通志府志合載
编辑本府。〈昆明縣附郭。〉
山 俗名蛇山,在城北二十里。丹崖翠巘,蜿蜒而來,勢若鸞停鵠立,省會主山也。麓為商山,舊皆桃林。下有冷泉,名蓮花池,浴之可去風疾。螺峰山, 按《元碑》,在北郭外一里許。明初擴城,乃在城內。其巖曰「盤坤」、曰補陀羅,曲磴攀躋而上,石色深碧,盤旋如螺。其特立可徙倚而遲月者,為明月石。
皇清康熙二十八年,總督范承勳建《月石亭於巔題》
壁曰「衲霞」 ,下有幽谷、潮音二洞,《潮音》深不可測。五華山 在城內,由螺峰疊下,當省會之中,領袖眾山,群歸仙掌。其下則煙火萬家,山郭川原,一顧可盡,郡城勝地也。康熙二十六年,總督范承勳建拜雲亭於上,以為地方官朔朢習儀之所。
《祖遍山 》,在《華五》之左。上有大德寺。中建雙塔,故俗名雙塔寺。
碧雞山 在城西三十里。昔有鳳鳴於上,土人呼為碧雞,故名。舊《志》云:蒼崖百仞,綠陂千頃,月印澄波,雲橫絕頂,省會一大觀也。漢宣帝時,方士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可祭而致。乃遣王褒入蜀求之。
高嶢山 在碧雞山右。明嘉靖間,楊莊介慎寓此。舊有祠,燬。
皇清總督范承勳建《碧嶢書院》。
太華山 在碧雞山西南。左環右擁,蒼秀端嚴。其麓為太平山,其左為華亭山,皆稱名勝。羅漢山 在太華山之右,卓立海岸。其南峭壁千仞,常抱白雲。其北彝險相埒,纚聯幽奧,相傳為梁王避暑宮。
大鼓浪山
小鼓浪山 在滇池西南,漁者居之。又南五里為「觀音山。」 一峰突起,奔赴滇池。
進耳山 在城西三十里。三峰並立,又曰筆架山。按《明一統志》,在城西二十里許。上有廟。俗傳有漢使卒於此,土人祠之,春秋祭祀則豐稔。玉案山 在城西二十里,又名列和蒙山。其巔方平,高出眾山,上有石枰,又曰碁盤山。下有菩提泉。按《明一統志》,「山北平坡中有三泉如盆池,郡人春日遊賞於此,有玉案蘭若。」
聚仙山 在城西三十里黑林堡。上有洞,舊名西華,石乳嵌結,形若芙蓉。俯瞰城郭、滇池,煙雲萬狀。總督范承勳題曰「五色芝房。」 按《明一統志》:在府城西二十里,北有神魔洞,下有泉,流入鴛鴦池。
三華山 ,去聚仙山五里,巃嵸回合,盤旋而上,其寺為「妙高」 ,其泉為「玉峰。」
金馬山 在城東。山勢逶迤,西對碧雞,中隔滇池。山不甚高,而綿亙數十里,相傳有金馬隱現,故名。又曰「呼馬山」 ,謂阿育季子呼馬於此,有金馬祠。
鳴鳳山 ,距金馬山三里,舊名鸚鵡。明巡撫陳用賓易今名,且稱其山光靈異,境物葳蕤,九龍
「奔朝,雙鳳翔舞」 ,皆《實錄》也。上有太和宮諸勝。龍泉山 在城東北三十里,又名太極山。山水瀠合,仙靈窟宅。上有真人宮,下有黑龍潭,其上曰五老山。
松華山 ,在龍泉山東五里,聯絡十二峰,當三川水口,一一深秀。
文殊山 在城北二十里,有寺有泉,皆以文殊名。按《明通志》并《明一統志》,在府城北二十五里,一名蒙滯雄山。
銀錠山 :在城西北三里。
商山 ,在山之麓舊皆桃林,下有冷泉,名「蓮花池」,浴之可去風疾。
扶蔥山 :在城東二十里。
樂羊錯山 :在城北二十里。
《華亭山 》在太華山左,「遠望似欹,登臨之則覺迥然獨出。」
太平山 在太華山下,望滇海如鑑,一目百里。寶珠山 在城西二十里,上有瀑布自層巖飛下,噴花濺沬,滾綴如珠,觀者眩目,因以名山。赤甲壁山 在城西十里,舊稱「石鼻」 ,訛也。此鄉名為「石鼻」 ,因誤以名山耳。
觀音山 :在城西五十里,一峰突起,奔赴滇池,有天風海濤之致。
綠水河 在城內《祖遍山》之左。
西湖 在滇池上流,又名積波池。荇藻長青,蘭橈競泛,中產衣缽蓮花,俗曰青草湖。內有近華浦廢址尚存。康熙二十九年,巡撫王繼文搆亭其上,題曰「湧月。」
盤龍江 在城東,源出故邵甸縣,凡九十九泉,合流入滇池。
海口 在城西南八十里,洩滇池之水,由安寧富民匯廣翅塘入金沙江。沿海財賦,歲以萬計,利害由其通塞,誠要津也。歲一濬導,在賦役曰「海夫。」
澄清河 在青草湖內。七八月間,潢潦汎漲,凡水皆濁,斯水獨清。
金稜河 一名金汁河,在城東十里。元賽典赤築隄,分盤龍江水,經金馬山麓,繞春登里東鄉,灌溉實溥。按:《明通志》:「蒙段時,隄上多種黃花,名遶道金稜河。」
銀稜河 一名銀汁河,在城北十里,引黑龍潭、白龍潭水經商山麓,灌溉沙浪里地田。按《明通志》:「蒙段時,隄上多種白花,名縈城銀稜河。」 寶潒河 在城南二十里,源出上板橋,分瀉至官渡入滇池。
黑龍潭 :在城北三十里。其水深黝。有魚二種,各不相侵,禱雨輒應。
龍淙 在城西二十里,舊名「白龍泉。」 康熙二十八年,總督范承勳易今名。有龍淙石屋、聽瀑樓、墨雨庵、一草亭、宛轉溪石、香橋、顛丈臥石、小巫峽、小龍湫諸勝。
海源 在城西二十里聚仙山下流入青草湖,一名鴛鴦池。
龍湫 在城東板橋驛山皆奇石,石竇中兩湫疊出,又名「觀音塘。」
滇池 在城西南,一名昆明池,周五百餘里,匯盤龍江、黃龍溪諸水,望之一碧萬頃。《史記》:滇水源廣末狹,有似倒流,故曰滇。一說:凡水皆東,此獨阻西而下也。按:《明一統志》中產衣缽蓮,花盤千葉,蕊分三色,下流為螳螂川,中有大小臥納二山。
九龍池 ,在城內。清迥秀澈,蔬圃居其半,又曰「菜海」 ,「稻田」 、蓮池又半之。沿五華,右貫城西南,陬達滇池。昔為沐氏別業,名「柳營。」
放生池 在府城西南西湖,近華浦。「康熙三十五年,總督王繼文、巡撫石文晟捐貲,倡各司道及府縣公建。池周二里許,浚鑿深廣,堤岸堅厚,為一橋以通活水。其路水陸皆可達,聽官民置放生物於其中,禁人捕捉。上有觀音庵、湧月亭」 各房宇諸勝。置田住僧,以護永久。
龍泉 三:一出商山下,一出城西勒甸村,一出羅漢山下,其羅漢洞產金線魚,又名「金魚泉。」 文殊泉 在府城北文殊山下,歷松華壩,自西湖入滇池。
「湧泉 」 出湧泉寺山腹,一泓清潔,瀉入曲池。「瀑布泉 」 在城西玉案山,流至寶珠寺後崖,高數丈,泉自崖頂注於溪澗,噴沫濺珠,聲徹里許。寒泉 有二:一在城北上莊村,一在城西高嶢里碧嶢書院,泉水寒冽,浴之可愈風疾。
吳井 在城東三里菊花村,其水獨重,味甚甘冽,汲而貯之,味久不變。
「海眼井 」 在覺照寺大殿內佛座下,相傳為滇池水眼。每歲四月朔八日僧人汲以浴佛。「茜紅井 」 在城東北,汲以染紅,其色常勝。「石井 」 在旗纛廟中,與吳井埒。按五華書院前亦有石井,名與諸泉並著,緣在山麓艱於汲取。「胭脂巷井 」 在南城外,作酒特美。
富民縣
靈芝山 在縣西南二里。舊名「赤晟化山。」 元初建寺,闢基得靈芝五本,故名。
洞口山 在縣東南三里。山有洞,洞中水由西北傾入安寧河。
九峰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峰巒有九,聳拔幽深。
《顛臥山 》今名「滇和山」 ,在縣西北十里。
蒙課臥山 今名「無怯」 和山,在縣西十餘里。臥雲山 在縣西二里。峰列如屏,上有白塔。黃弄山 在縣北五十里。
魯臥山 又名「魯和山」 ,在縣西十里。
白雲蕩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山高千仞,昂然獨峙,可望滇池,且沙水包裹,群峰拱向,堪輿家以為佛地。昔年曾建有庵,今遺址猶存。俗呼「白垽山」 ,又呼「大青山。」
洞口山 在縣南十里黃土坡西。下有洞水從中出,北流入大河。
法華山 在縣北五里。上建真武祠。鎮水。天馬山 在縣東三里。舊建縣治於其麓。石羊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上有石羊二隻,一立一臥,故名。
飛翠崖 在縣西五里。康熙四十年,縣令張錀建醒心亭於上。
大河 在縣南門外。由滇池海口發源,過安寧名螳螂川,入縣境,亦名「螳川」 ,達普渡河,至廣翅塘入金沙江。
鹿谿 在縣九峰山後。秀甲群峰,花果芬芳,清泉亂石,沁人心脾,九峰之別院也。
彝扎郎水 在縣東北十里,西入大溪。
農納水 在縣北五十里。源出武定府界,北流入大溪。
紅蓮沼 在縣東南五里。泉水湧出,舊有蓮花,故名。上建龍神祠,今改覺海寺,號「龍池。」 亢旱禱雨輒應。
宜良縣
雉山 在城南隅。一名「南山」 ,又名「鳳翅山」 ,縣之枕山也。
雲泉山 在縣南二十里。峭壁流泓,林木青翠。三臺山 ,在縣東五里「容山」 之前。
龍山 在三臺山左
《客爭》容山 ,古名黎摩挹山,在縣東十里,為邑鎮山。
水井山 在縣西北十里。舊名「觀音。」 其南山曰「巖泉。」
北樂山 在縣北二十里。一曰「播雄」 ,又曰「寶洪。」 笮箐山 在縣西四十里。
象鼻山 俗名「老大坡」 ,在縣西北十里。峰嵐高險,為赴省要路。每遇陰雨,路多泥濘,行者苦之。蓬萊山 一名「曬袍山」 ,在縣北十里。明萬曆三十三年,知縣羅任建《文峰塔》於上。
湧金山 在湯池之前,上有火龍祠。
「火燄山 」 ,在湯池關外。
七孔坡 在縣西四十里。峭壁嵯峨,山高乏水。達省大道,行者苦渴。康熙二十七年,杭人魏文岐捐金修,置石缸注水以飲行客。
紅石巖 在縣南四十里。兩岸壁立,峰高千仞,中間水道僅寬丈餘,為一縣水口。三江眾流從此匯而南入澂江。
大龍洞 ,在縣南十五里。水出山腰石孔中。其下半里為小龍洞,較大龍洞稍狹,玉龍一帶田畝咸賴之。
大池江 源自霑益州花山,東南流入縣境,會達河入粵西右江,一名「盤江」 ,一名「大河」 ,從澂江府北入宜良縣境,六十里,出縣界。
大城江 源自陽宗縣,東注盤江。
大赤江 在縣北五里。發源楊林之花魚潭,流入本境,仍東注大池江。
三道水 ,在城東十里,往來要津。
三疊水 俗名「三灘。」 在城東三十里。
黑泥河 在竹山下。去縣五十里,舊道淤塞。康熙二十三年,知縣李煜開濬復通,田疇利賴。九龍池 ,在縣西五里巖泉寺山後。溉城西田畝甚廣。然水勢漂急,夏秋之間,每有沖決。修築隄防,最為要務。
白龍潭 在縣城南黃保村山下。潭僅尺餘,水湧如沸,灌溉一方田畝。
湯池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水如沸湯。
大河口 在縣東北十五里。
小河口 在縣東北七里。
溫泉 在縣西五里。舊無房垣。千總謝大章汛縣,始營搆之。其後知縣高士朗重修。
嵩明州
蛇山 在州北,一名黃龍山。山小而奇,形如盤蛇。
羅錦山 在州東北十五里。巖石峭立,文若羅錦。按《明一統志》:「山下有泉,亦名羅錦,有灌溉之利。」
秀嵩山 在州東。頂如偃月,環州之山,皆出其下,俗呼「搖鈴山。」 昔孟獲立寨於此,明吳雲死難處。南一峰曰「小秀嵩。」
彌雄山 在州北二十里。蒼崖疊出,望之蔚然,土壤肥饒,蔬果繁夥。山下有泉,南流入羅波澤。一名「彌秀。」
登花山 在州西五十里。野花如繡,土人名為「聚八僊。」
東葛勒山 ,在州西北三十里,故邵甸縣。高三十里,為南中名山。
楊林山 在舊楊林縣東。群峰錯列,山麓有石如人立。
烏納山 在舊楊林縣西南,廣百餘里,東西相望,介呈貢、宜良間。絕頂有石如馬首,遠近禱祀,以氈毳裹之。土人呼馬首為「烏納」 ,故名。
敕雺山 在州東四十里。相傳蒙氏龍伐烏蒙,掠其四女至此,遙望故鄉,俯仰歎息,忽山巔霧結三峰,蠻謂「三」 為「敕」 ,「注」 為「雺」 ,故名。其山崷崒獨峻,南眺滇土諸山,悉歸指顧。又名峻蔥。
鳳谿山 在州南十里。形勢秀麗。山下有泉,灌溉田畝。
魁山 又名「石羊山」 ,在州南四十里,山形印水清澈。
觀音山 在州北五里。峭石壁立,如普陀崖,河水瀠洄其下。
靈應山 在州西門外。竹木鬱蔥,峰巒爽秀。靈雲山 在州西五里。林木森陰,雙泉瀉碧,山頂有雲即雨。
金銀山 在州西十五里。二山並峙,下有三泉,日映泉水,盪漾如金銀色,故名。
竹雄山 在州南三十里。橫亙如屏,上有鳳凰五峰,岡巒秀起,如鳳舒翼。
天馬山 在州南五十里,形如天馬。南來有龍湫,五瀉出松陰石壁間。建真武祠於上,雖盛夏遊之,亦冷然善也。
土主山 ,在楊林東十里,頂峙白塔,上建土主廟,頗靈應。舊敕楊林所致祭,今驛丞主之。大鼎山 ,在州東三十五里。《古滇志紀》:「山產百合香,嘉利澤適當其下,為北上大道,行人如在明鏡中,過客往往遊憩焉。」
福祐河 在州北三里。流入嘉利澤,發源白草龍潭。
彌良河 在州西五里。流入嘉利澤。
寬郎河 在州南三十里。「《日足》、效古」 等村田畝藉以灌溉,流入嘉利澤。
玉龍河 ,源出屼。山坂壁箐至天生橋。橋橫山谷,石巖疊出,迤𨓦六十里,分中東、西河,其餘支為「黑螞溝」,為地河,為船溝,年久沙壅,田畝渰沒。康熙五十四年,知州吳寶林委驛丞孫師灝悉力修治,民受其利。
小壩河 在官渡東村。沙壅成陸,居民隱占。康熙五十四年,知州吳寶林委驛丞孫師灝往勘開挖,民資灌溉之利。
羅良村河 受山泉之水,沙石沖埋。康熙五十四年,知州吳寶林委驛丞孫師灝開挖,民享其利。
白草龍潭 在州西三里。每遇天旱,祈禱必應。火龍潭 ,在州南楊林界。週可十丈,而淵深莫測。
羅錦泉 在州東月豐里。
石洞泉 在州西貲善鄉。
彌雄泉 在州西北,源出彌雄山。
嘉利澤 在州東南一十五里。周廣百餘里,水溉民田,魚供民食。又名「楊林澤。」
《牧羊水 》,源出嵩明州牧羊山澗,南流為盤龍江,西南入滇池。
龍濟溪 ,源出果馬山,經州南入嘉利澤。對龍泉 在州西,兩泉對流百餘步,復合入嘉。
利澤
晉寧州
望鶴山 在州西五里。昔有鶴巢其上,故名。盤龍山 ,在州東五里,萬松山之右。
海溪山 在州東三里。傳古於此築隄積水,因名「海溪」 ,以資灌溉,即今堰塘。
印山 在海溪山之下,呼之其應如響,俗又名曰「應山。」 左有唐僊頂,唐時有僊飛昇於此,中有靈泉,四時不涸。
玉案山 在州東南二里。其勢平阜端凝,如玉皇之香案,郡中貴顯佳城,多卜其地。
萬松山 在州東五里。又曰盤龍山,中有萬松、盤龍、羅漢三寺,松陰茂密,盤曲無間,州治倚之。金砂山 在州西五里,產砂石如金色。
五龍山 在州南五里。上多雲氣,有龍湫五,一名「小石屏山。」
大幕山 在州東三里,州人多葬於此。或又云「大慕」 ,蓋取「大孝終身慕」 之義以勵俗云。
倉山 在州西四里。昔蒙氏建倉於山頂積穀,故名。
觀音山 在州西南十里,上有硐,寬二丈許,土人就硐中石刻像祀之。有流泉會大堡河入滇池,溉田甚多。
將軍山 在州西十里。山有石壁峭立,刻將軍像於上。面臨昆水,俯瞰華峰,為一州之雄鎮,實滇左之重壓云。
光長山 在州南十里。北瞰滇池如鏡,山腹空洞,扣之有鐘鼓聲。
海寶山 在州西三里。下有一竅,洩滇池水,入於澂江西浦龍泉。
金線硐 在州西十五里牛戀鄉。山麓清流一線,與海水不相混。產魚長三、五寸許,魚遊不與海魚同,群鱗若散金,尤肥,則脊起雙線,其味甲滇。
盤龍河 源出州東南山澗中,經海溪山歸大壩河。
大壩河 ,源出江川縣界,經州之石壁村,合大堡河入滇池。
大堡河 ,源出新興,經晉寧永興鄉,分注滇池呈貢縣。
紗帽山 在縣東十里。明驃騎將軍沐詳葬此。萬福山 在縣北,三山相屬,如三台星,又曰「三台山。」 俯瞰滇池,風帆雲影,錯落目中。
象兔山 在縣南十五里。舊有蠻寨。
羅藏山 在縣東五十里。巉巖陡絕,蜿蜒百餘里。山有池,名曰「飲馬池。」 又有元梁王教場及屯兵寨,故土人又呼為「梁王山。」
小紅山 在縣東四十里。
海寶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孤峰特起,下臨滇池。中有大石,圓潔光潤,故名《海寶》。
大尖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下接石城,即石閣懸崖處。
龍翔山 在縣南一里,即龍街子山也。山有「龍翔花塢。」
軍營山 在縣東一里。相傳為諸葛武侯駐兵之處。
《屼》。山 在縣北八十里。群峰聳拔,為一邑眾山之祖。有社神頗異。每年六月十三日,人爭祝之。
界次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俗名「玀猓關。」 兩山對峙,下臨深谿,僅容一馬。奸人獨往窺伺,亦畏途也。
黃土坡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俗名「憚泥山」 ,以雨滑難行故也。
南沖河 在縣北三十里。自姚平壩經白雲村,與清水河合。夏秋水漲橫潰,為害田畝。知縣游一清為治去路,田始可耕。
馬料河 在縣北五里。源從板橋,入於昆明池,縣北一帶賴其灌溉。
白龍潭 在縣東十餘里石崖下。潭有金色遊魚,其目如蟹,與凡魚別,土人不敢食。
黑龍潭 在縣東北八里新冊邨石崖下,與白龍潭水合流,環遶曲折如龍,至江尾注於滇池。「蓮花池 」 ,在縣東三十五里,亂石墳起,儼如村落。一阜之內孔竅相通,若邃闥幽房,可以列坐。池中舊有蓮花,故名。
交七浦 ,在縣東六十里。廣二百餘畝,積水灌田。
靈源泉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平地湧出成潭。月角泉 在縣東四十二里,從蓮花洞泉分來。小晏泉 在縣東四十里。
洛龍河 在縣北十里。源出黑白二龍潭,灌溉田畝,流入滇池。其上有石室。。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