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464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六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四百六十四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六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六十四卷目錄

 雲南府部彙考八

  雲南府風俗考

  雲南府祠廟考寺觀附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六十四卷

雲南府部彙考八 编辑

雲南府風俗考    通志府志合載 编辑

本府。昆明縣附郭。

晉常璩《南中志》:「鹽池田魚之饒,金銀畜產之冨,俗奢豪。」

明太祖諭言:「氣厚風和,君子行道之所。」

《儒學碑》:「人稟名山大澤之氣,子弟多穎秀,科第顯盛。」

《舊志》:「民遵禮教,畏法度。士大夫多材能,尚節義,彬彬文獻,與中州埒。」

元日 祀天地祖先,貼桃符,門神往來賀歲。立春日 ,春盤賞春,以餅酒交饋。

元夕 ,賞燈張樂,列星橋火樹於道。次夕,長幼攜遊,爆竹插香於其處,相傳以為祛疾。

二月三日 ,「老幼相率遊龍泉」 ,憩石嘴,臨江飲酒,歌詠為樂。

清明 插柳墓祭

三月三日 ,謁真武廟,「或於西山」 、「羅漢山」 、「鳴鳳山」 ,各從趨向。念八日,謁東嶽廟。

《四月八日 》,為「浴佛期。」

立夏日 插皂莢枝紅花於戶,以厭祟。又各家圍灰於牆腳,以避蛇。

端陽 ,懸艾虎,繫續命縷,飲菖蒲酒,以角黍相饋,會城亦常為龍舟之戲。

六月朔日至六日 ,禮南斗祈年。

二十五日 為星回節,市民燃松炬於街衢,村落則燃以照田,占歲豐嗇。相傳孔明於是日擒孟獲,侵夜入城,父老設燎以迎,後遂相沿成俗。又云:漢時有彝婦阿南,夫為人所殺,誓不從賊,以是日死於火。國人哀之,因為此會。一云:南詔彝有皮羅閣者,欲併五詔,將誘飲於松明樓,乘其醉而焚殺之。鄧賧詔妻慈善,知其謀有不測,勸夫勿赴,賧不從,以鐵釧約夫臂,既而果被焚。慈善認釧得夫屍,歸葬皮羅閣。聞其賢,欲娶之,慈善閉城死節。滇人以是日燃炬弔之。

七夕 ,婦女穿鍼乞巧,以瓜果祀織女星。中元 ,祭祖先於家廟,或焚冥衣楮鏹,夜放河燈。

中秋 設瓜餅祭月

九月朔日至九日 ,禮北斗祈年。

《重陽 登高》,飲茱萸酒,以麪簇諸果為花糕,親識相酬饋。

十月 祀先墓祭

長至 相賀,各以糍餌相饋。臘八日 ,作五味粥。

除夕 ,飲分歲酒,先少後老,煨爐守歲,四更迎竈。婚嫁六禮,先求庚帖,次通媒妁,繼請親長之尊貴者,向女家致意。主人既諾,然後二姓互相酬拜。具啟下定。將娶,則請期納幣而後親迎焉。儀物豐儉,各稱其力。

《喪禮》舊俗尚奢,凡弔客皆讌待,且有酬贈,甚至資用缺而停喪不舉者,今易以檳榔、清茶。然旌翣俑楮諸儀,不無踰分糜費,致有破產。崇信釋道,建齋誦經,其風固不能止也。若火葬,惟彝民行之,然今亦有卜地以葬者,風稍變矣。

祭祀豐儉,隨力竭誠以享。獨是淫祀甚多,愚民惑焉。

《宴飲》舊尚儉約,今稍奢靡,市井尤甚。

服飾舊崇樸素,今事繁華,國奢示儉,誠為急務。覆屋各省專用,板瓦滇中兼用。瓦,以滇多大風,明初特敕許用。

日中為市,率名曰「街」 ,以十二支所屬,分為各處,街期,如子日名「鼠街」 ,丑日名「牛街」 之類,街期各處錯雜,以便貿遷。

市中貿易,昔多用貝,俗稱「𧵅子。」 至明啟、禎間貴,銀錢,𧵅遂滯不行。

皇清錢法流通,民稱便益,久不用貝。今仍志之《存舊》。

俗也

富民縣

地雖僻處,民俗頗淳,以耕為業,終歲之計,取給

畎畝。其俊秀子弟事詩書列科甲者,亦蒸蒸蔚起焉。按《縣志》,婚喪與省俗略同,惟儀物為差,儉若彝玀,幣用牛羊,恥與奴隸為婚。葬從火化。宜良縣

男務耕讀、女勤紡績。邑有絃歌,士尚氣節。至彝民雖有《猓玀僰》人數種,各安耕鑿,不事強悍,與山箐負隅者異。

嵩明州

士習尚樸敦禮,讀書守約,以私謁為恥。婚喪能用古制,鄰保相恤。其民務農安業者多。風土俗習與省會略同。按《州志》:「二月初旬,以雞豕祭先農,鼓樂迎導。祭畢,則老少男婦群聚而飲福酒。」 此即古者祈年之禮。

晉寧州

農急於耕,女勤於織,子弟服於文教,科第亦甲於他邑。中原風氣,十得六七。按《州志》:「諸夷雜處,種類非一。惟僰人知書,易於化導。俗淳訟𥳑,喪葬相助。每旬二、七日為市。文行特起之士,間見迭出,聲名文物之盛,不下內地。」

呈貢縣

去省未遠,習俗多同。士秀而文,能尚禮節;民樸而儉,勞於胼胝。科名蔚起,代不乏人。按《縣志》舊習,六月二十四日,各村人多聚於繡毬山角力跌腳為樂,知縣夏瓆禁革。二十五日,城內跑馬為戲,夜燃炬照田。

安寧州

漢彝雜處,相沿既久。自明洪武間,人多習儒,誦讀之聲,遍於閭巷;科目之盛,濟美後先。文物衣冠,幾與中州埒。俗尚儉約,不事浮誇,鄉人多負薪自給。猓僰之性,喜禱鬼神。近亦薰陶教化,漸符漢俗。按《州志》,「婚禮一遵家禮」 ,聘資妝奩,各量貧富以為豐儉。《喪禮》衣衾棺槨,各稱家之有無。紳士一遵家禮。

羅次縣

民生樸素,不善商賈。士安誦讀,農務耕耘而外,安分省事,少奢華之風。按《縣志》:「羅次去府城百五十里,田高水下,地瘠民貧,不事浮華,多尚古樸。婚喪二禮,俱從簡略。其俊秀子弟,亦知從事《詩》書,惟不知織紡。」 康熙五十年,署縣梁衍祚捐貲教民織紡,今亦稍有成效。

祿豐縣

士敦禮儀,民畏法度;言語服飾,尢為淳樸。土人散處鄉村,雖椎髻鶉衣,皆安耕鑿,咸聽吏治。按《縣志》:「米穀不知積貯,器皿多用瓦器,衣服不事幣帛,婦女不知紡織。」 壬辰秋,縣令劉自唐出示,并延善織者朝夕勸諭,有耆民林蕃首倡董率,漸次成風。

昆陽州

地薄民淳,漢彝雜處。士民耕讀,各樂其業。居家儉樸,畏法少爭。惟彝人言語服飾、婚姻喪祭,不無稍異於漢人。

易門縣

彝多民少,性健好爭。山谷高深,地半荒瘠。邇來沐浴久,而士亦知書,農安耕讀,稍有淳風矣。

雲南府祠廟考   通志州縣志合載 编辑

本府。昆明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府城東。明洪武元年,令天下郡縣置山川壇。六年,定風雲雷雨及境內山川、城隍三主,共為一壇。春、秋二仲上巳日祭。各郡縣同。

社稷壇 在府城西。明洪武元年,令天下郡縣置社稷壇,祭以少牢,春、秋二仲上戊日祭。各郡縣同。

郡邑厲壇 在府城北。明洪武二年,令郡縣立厲壇,每歲清明日、孟秋望日、孟冬朔日祭,無祀鬼神,各郡縣皆同。在府州曰「郡厲」 ,在縣曰「邑厲。」 城隍廟 在府治西南。明洪武二年,令有司祭城隍,仍前代禮。府封威靈公,州封靈佑侯,縣封顯佑伯。三年,改今稱。廟三楹。中祀雲南省都城隍之神,左祀雲南府城隍之神,右祀「昆明縣城隍之神。」

旗纛廟 舊在府治南。康熙三十年,總督范承勳、巡撫王繼文新建於總督箭道後。每歲春用驚蟄日,秋用霜降日,以督標中營副將主祭,撫標及城守各營將官陪祭。

關帝廟 :在府城南。每春秋丁祭後,擇吉以雲南府知府主祭、同知、通判陪祭。其外府、州、縣者,即以本地方官致祭。

文昌祠 。在府城西門外,有司以時致祭。武侯祠 。在府城五華山,有司以時致祭。「報功祠 」 ,原建咸陽王廟,祀元賽典赤黔寧王。

考證

廟祀明沐、英二廟俱在府治南,春秋致祭。

皇清康熙三十年,總督范承勳、巡撫王繼文等《捐貲》。

改遷於府東重關內,合二王之廟為一,易今名「三忠祠 」 舊在地藏寺前石虎岡路側,祀明翰林學士王褘、刑部尚書吳雲,春秋致祭。後燬。康熙三十一年,總督范承勳、巡撫王繼文同司道、府、縣各官新建,移於城東重關內。同列

咸陽王廟 在府治西,祀元平章贈咸陽王賽典赤。

黔寧王廟 在府治西。祀明西平侯沐英,追封黔寧王,載諸《祀典》。其南建昭靈觀,以典廟事。定遠王廟 在黔寧王廟東。王名晟,英之子,有勳勞,故祀之。

傅公祠 :在府治南,祀明初征南大將軍潁國公傅友德,春、秋二祭。

崇德祠 在書院後。明建,祀布政使張綋,巡撫御史樊瑩,巡撫都御史王恕、顧應祥,今俱廢。三賢祠 在府城東金馬寺左。巡撫陳用賓建,祀漢諫議大夫王褒,明僉事劉寅,修撰楊慎。太史祠 在府治西高嶢村,祀明楊莊介公慎。萬曆中,布政劉之龍建,按察使莊祖誥、黃似華重修,久廢。康熙二十八年,總督范承勳重建,春秋致祭。

董公祠 在府治東,祀知府董復。

郭公廟 在府治東廣備倉。祀知府郭鎮。俗呼「倉神。」

孝子廟 在府治南,今廢。

節婦祠 在城隍廟右

東嶽廟 在府城東

南嶽廟 在府城東南

中嶽廟 在雲津橋南

西嶽廟 在府城西

北嶽廟 在小澤口

晏公廟 在府南二十里,臨於滇池上。

五靈廟 在府城南門內。祀唐葛、周三真君及崇寧至道真君、清源妙道真君,合稱「五靈。」 按崇寧真君即關壯繆,清源真君即隋嘉州太守趙昱。其唐葛、周三真君,相傳為周厲王時三諫官,棄官遊吳仙去者。又有蜀漢鎮東將軍趙雲,亦附祀於廟,別稱為「碧山土主。」

五顯廟 在府城東門外。

三聖廟 在府治南

大靈廟 在城隍廟東,即土主廟。神為摩訶迦羅蒙氏城,滇時建廟,其像乃蜀匠羅都道太所造。有天竺僧菩提巴坡,以祕咒丹書納像中,復以手中菩提念珠一枚,種之庭前成樹焉。其神屢著靈異,滇人奉為土神,村邑處處奉之,獨在官渡者,靈異與府廟同。

金馬山神廟 在府城東金馬山麓。今移廟城中。

碧雞山神廟 在府城西碧雞山麓。

火神廟 有二:一在南教場,一在北教場。白馬廟 在擺渡村,相傳祀蜀漢靖侯龐統祠。山廟 在雲津橋北岸。漢張公渤曾鑿江以通水利,「郡人德之,為立祠。」

白龍廟 在府治南「菜海子。」

龍王廟 :在城西南羅漢山下。

忠烈廟 在晉寧州古土城內,祀晉寧州刺史李毅之女秀,唐開元中賜廟額。按《明一統志》:「惠帝時,五苓蠻寇寧州。毅卒,其女明達有父風,眾推領州事,獎勵將士,嬰城固守,伺蠻稍怠,出軍擊走之。」

姚岳廟 在晉寧州西十五里,臨滇池。

「清濁福邦鹽泉神祠 。」 在安寧州善政坊《富民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南一里許。

社稷壇 :在城南二里。

邑厲壇 在城北二里

城隍廟 在城內東南隅。

關帝廟 在城南一里

土主廟 在城西北三里。

南嶽廟 在城外文昌祠右。後有峻閣,三面皆窗,高可矚遠。

東嶽廟 在城北一里許。

文昌祠 在學宮左

魁神祠 在文昌祠前

宜良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南二里。

社稷壇 :在城北二里。

邑厲壇 在城東門外三里許。

城隍廟 :在城東門外,歲久朽敝,邑令高士朗。

捐俸重修,刻以木像,并製衣冠儀仗,廟貌一新。「關帝廟 」 在城南門內。

東嶽廟 在城東門內

土主廟 凡三:一在城西門外,一在城東門外,一在城南門外王旗營。

三官廟 在城北西山村。

八蜡廟 在城西左衛營。

白馬廟 凡二,一在城東南三里,一在城西北六里。

龍王廟 ,凡二:一在城東南六里,大赤江東岸;一在湯池,以春秋二仲逢辰日祭。

文昌祠 在城內儒學左,明萬曆間遷建。魁神祠 在儒學右。康熙三十一年,知縣龍燦、學正李長庚同建。

嵩明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城西門外。

社稷壇 :在州城南門外。

邑厲壇 在城東丹鳳橋外。

城隍廟 在城內南隅

關帝廟 :在城內西隅。

文昌祠 在學宮左

魁神祠 在文昌祠後

武侯祠 在城南門外,明時建。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知州周德榮、學正趙之璜重修。

晉寧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州城南二里。

社稷壇 在州城北二里。

邑厲壇 在州城北關外。

城隍廟 :在城南門內。

關帝廟 凡二:一在城北關外,一在州城內。龍王廟 在州城南門外,廟前有潭。

東嶽廟 在州治東北

土主廟 在城西門外

文昌祠 在城內東北

皇清康熙三十年,新建。

孝節祠 在北關外,祀孝婦任氏等,今廢。呈貢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南一里。

社稷壇 :在城北一里。

邑厲壇 在城東一里

城隍廟 凡二,一在縣治左,一在舊歸化南。社神廟 凡三,一在縣西南,一在狗街子,一在舊歸化左。

北山君廟 ,在縣治東一里。蒙氏僭封景帝神二十有四,此其一也。

關帝廟 在縣治左

文昌祠 在縣北三台山鳳翥宮。

魁星祠 在縣西南古城村。

七公祠 在縣南門。祀明巡撫周嘉謨、參政李作舟、知府彭憲、通判許報國、署印通判周令德、知縣田一井、典史尹相湯。

報德祠 凡二:一在舊歸化北,祀明知縣夏可漁;一在安江村,祀明知縣劉大縉。

穀神祠 在縣境各村,俱祀之。

安寧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南一里。

社稷壇 :在城北二里。

邑厲壇 在城北二里

城隍廟 「在養濟院左。」

關帝廟 :在州南門外。康熙二十二年,知州朱承命重建。

南嶽廟 在關帝廟右。明洪武間,戍丁傅氏兄弟造。

龍王廟 舊在州治西,今建於螳螂川岸上,與鹽井相向。每年春秋致祭。

土主廟 「在州治前。」

晏公廟 在螳螂川岸上。

靈泉廟 在州治東北。舊大界井在廟門內。將軍廟 在羅青山。世傳元將軍羅青與弟白及紅征南戰沒於此,後為神。州人立廟祀之,祈禱有驗。

五壇廟 在螳螂川東,遙岑樓北。

馬夫人廟 在城北門內,明萬曆初年建。夫人生於晉永嘉二年,避兵於浙江處州府景寧縣仙姑村。生即茹素,夫亡,事姑甚孝。至永嘉末年七月七日,白日飛昇。縣人慕其節孝,立廟祀之。明成祖初,夫人默助「靖難」 之師,敕封護國夫人。首載祀典,祈禱輒驗。州守林喬松祀於家,時值州旱,林公焚檄禱於夫人,甘霖立沛州人德之,遂捐資立廟,祭祀不絕,至今碑記尚存。

文昌祠 凡二,一在州南門外,邑紳傅達建;《一》

在「州西」 華嚴庵側,合邑紳士同建。

王公祠 在城內太極山麓。祀明州守王律民,今廢。

鍾公祠 在「元老坊右」 ,祀明州守鍾萬璋,今廢羅次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南一里。

社稷壇 在城西南一里。

邑厲壇 在城北二里

城隍廟 在縣左

關帝廟 在縣右

土主廟 在城外西北二里。

文昌祠 在學宮右

魁神祠 在學宮左

祿豐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南一里。

社稷壇 在城西北一里。

邑厲壇 在城西一里

城隍廟 :在縣治東。明萬曆間建。每歲二月十七日致祭。

土主廟 在縣治東。明萬曆間建。

東嶽廟 在縣治東門外,明萬曆間建。

關帝廟 :在縣南門外。明萬曆間建。每歲五月十三日致祭。

五顯廟 在縣西門外。明洪武間建。舊有忠節祠,因兵毀。每歲春秋,設位致祭。

文昌祠 在學宮左

魁神祠 在學宮左

昆陽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州西一里大團山上。社稷壇 在州西二里小團山上。

州厲壇 在州西北隅

城隍廟 在州西門內,明初建。

皇清康熙三十一年二月災,知州蔣廷銓率士民捐。

貲重建

關帝廟 在州南門外。明初建。萬曆中,署知州許伯衡改建。

皇清康熙元年,元江協副將王君瑞修。九年,援𠞰左

鎮總兵官王屏藩重修

東嶽廟 在州北門內

土主廟 在州東門內,元時建。

龍王廟 在州北海門村牛舌洲上。明洪武末建,敕封「總督惠濟龍王。」

皇清康熙三十一年,總督范承勳、巡撫王繼文臨視

河道捐俸重修

八蜡廟 在州北真武山下,明時建。

黃龍廟 在州北四十里滇池西岸,明時建。

皇清康熙二十九年,商民張逢金重修。

文昌祠 凡二:一在學宮右,一在大智坊。魁神祠 在學宮左。

孝子祠 在北門外,祀孝子杜惟喬等,今廢。節婦祠 在北門外,祀節婦陳氏等,今廢。靖忠祠 在新城,祀鄉賢李兆旂。明督學邵名世建,今廢。

貞節祠 :在城內由義坊。康熙二十五年,知州唐之柏建。旌表節婦洪氏、楊氏。

聖母祠 在城隍廟之左。明時建。

皇清康熙三十一年,知州蔣廷銓重修。

易門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五里。

社稷壇 在縣西三里

邑厲壇 在縣北五里

城隍廟 在城內

土主廟 在城內

關帝廟 在縣南三里

烏龍潭廟 在縣西北五十里羅衣島。竹木陰密,水瀾萬頃,深莫可測,灌溉田畝。每歲春秋祀之。

文昌祠 ,在縣南三里。

魁神祠 在學宮西南

寺觀附 编辑

本府。昆明縣附郭。

白龍寺 在昭靈觀旁

清真寺 凡二,一在南門內,一在城南魚市街,俱元平章賽典赤建。

文星樓 在城南門外,即南關廂。明巡撫王世德創建,供奉關帝,後廢。

皇清康熙三十三年,巡撫王繼文、雲南府知府張毓。

碧復建興修,煥然一新。遙對學宮,宛如印星,題名曰:「文星樓。」 置有嵩明州右衛荒熟官田二十畝。

五華寺 ,在五華山,舊名「憫忠」 ,元至元時建雲。

南諸剎惟此為最。明定邊伯沐昂、都督沐璘,增修樓曰「聚遠堂」 、曰「泰然亭」 、曰「真意」 正殿。有建文帝獅子座,今止存正殿。

大德寺 ,在祖遍山,與五華並峙。

「圓通寺 在螺峰山,建自蒙氏。元延祐間重修,梵宇幽深,石磴旋折,危欄飛閣,盡依翠壁丹巖。回視龍江,環抱北郭。其前則萬家煙火,掩映於蒼波浩渺中。時一登臨,疑其非人間世也。」 昭靈觀 奉黔寧王像。以上俱城內。

覺照寺 ,在土橋內,俗名「大東寺。」

常樂寺 ,在覺照寺前,俗名「小東寺。」 有浮圖,高一十三丈。

慧光寺 ,在覺照寺右,俗名「西寺。」 有塔,與常樂寺塔等,皆南詔弄棟節度使王《嵯巔》建。

皇清康熙六年,巡撫袁懋功重修。

香海庵 在城南土橋外。

皇清康熙十二年,僧本元建。二十三年,巡撫王繼文。

重修

《白衣庵 》在菱角塘左。

玉皇閣 「舊禹王廟」 在螺螄灣。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巡撫王繼文重修。

華嚴寺 邑人張舉建

毘盧寺

崇善寺 俱在古城

安國寺 在春登里,唐宣光五年建。

妙湛寺 在官渡里,元時建,規模弘敞,甲東鄉諸剎。邑人李傑建毘盧閣於後,左有玉皇閣,右有文明閣,登此則遠近湖山,盡歸一覽。

西林寺 在石虎岡前。以上俱城南。

商山寺 在城北。山「之麓。」明萬曆乙巳年重修。

文殊寺 在馬村。五代時僧贊陀建。按《明通志》:「五代時,僧贊陀見文殊菩薩現其地,因建寺於此。」

永豐寺 ,在。山下原名「寶華」,郡人陳忍德改建,易今名。

湧泉寺 在山腹有「瀑布」,明巡按劉維創亭甃石,引為「曲水。」

龍泉觀 在龍泉山,明洪武時建。相傳為「七真」 之地。下有龍湫,頗稱靈異。

皇清康熙二十九年,總督范承勳、巡撫王繼文按察

使許弘勳重修

《虛凝庵 》:在山上有「朝陽庵,下有清虛庵」,後有「幻居庵。」

金井庵 在普吉村。以上皆城北。

萬壽宮 在太平橋左,一名「豫章會館。」

真慶觀 在萬壽宮下

三元宮 ,在真慶觀下。

地藏寺 ,在三元宮西。宋末,蜀僧永照、雲悟建。明宣德初,僧道真修。

福城寺 在重關內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驛鹽道郭廷弼建。

迎恩寺 在重關外,郭廷弼修。

歸化寺 在金馬山腹。明成化初,黔國公沐琮奉敕建,內有禮賓亭。

古庭庵 ,在歸化寺下,「古庭禪師坐化處。」 靈應寺 ,在金馬山下,明初建,後燬。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固山貝子屯兵其地,夜夢金馬

「騰驤」 次日城克,乃重建寺;布政使田啟光為文記之。

曇華庵 在靈應寺右

太和宮 在鳴鳳山,明巡撫陳用賓建。鑄銅為殿,環以磚城,規制極其弘麗。崇禎十年,巡按張鳳翮移之雞足山。

皇清康熙九年重鑄。

環翠宮 在太和宮右。相傳陳用賓曾遇呂仙於此,榜存《與呂仙倡和詩》。

九龍庵 在九龍山。以上皆城東。

彌陀寺 在瓦窯村

報恩寺 在松華壩。二寺皆城東北。

彌勒寺 ,在擺渡村內,有銅像彌勒,高丈六。勝因寺 ,在城外,一名「老君殿。」

妙應寺 在銀錠山。按《明通志》:「在廣威門外二里。」

妙高寺 ,在三華山,蒙氏建。林壑幽奇,棟宇璀璨,不假拂拭,自無塵埃。滇中疊遭兵燹,此寺林木獨存,信為福地。

佛嚴寺 ,在太華山腹,元僧鉉鑑建。紺宇琳宮,左右焜燿。內有碧蓮室、縹緲樓、思召堂、一碧萬頃閣,後俱焚燬。

皇清康熙二十六年,總督范承勳重建

太平寺 在佛嚴寺下。明僧碧潭修建。

華亭寺 在佛嚴寺右。元延祐中,僧鉉峰建。按《明通志》,「景泰四年太監黎義重修。」

妙定寺 在羅漢山,殿閣重重,綴於峭壁。殿南為龍王廟,上數十武,有壽佛殿、「祖師殿、飛雲閣。旁有趙道人墓,北有靈官殿、三清閣、玉皇閣、太清宮。自山半斜逕而下,有朱家庵,懸巖架木,若棲鶻危巢。登此以望昆池,煙霞變幻,陰晴皆作奇觀。」

普賢寺 在碧雞山下

皇清康熙二十七年,總督范承勳、巡撫王繼文重修。

進耳寺 ,在進耳山內,有謠神廟,祈夢甚靈異。寶曇寺 ,在玉案山腹相連,有寶應寺、寶珠寺,俱稱名勝。

千佛寺 在城南,舊名「掩骨會。」

雲居寺 在玉案山左,元至正間建。明嘉靖中,邑人趙文廣修。

筇竹寺 在玉案山內。唐貞觀初,有人於此地見靈犀一隻,又雲中數僧甚異,即之無有,但見筇竹數枝,如卓錫入地,人莫能取。已而生筇幾本,因以建寺,後燬。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總督蔡毓榮、巡撫王繼文重修。

墨雨庵 在筇竹寺後五里。

皇清康熙二十八年,總督范承勳建。

圓照寺 ,在玉案山腹。

海潮寺 在普坪村

寶華寺 在石鼻村

海源寺 在班莊村,元平章脫懽普化建。按《明通志》:「內有大悲閣,木刻千手觀音像。下有龍湫,凡遇雨暘愆期,祈禱屢應。」

正覺庵 在海源寺右。以上皆屬城西。

育嬰堂 在城南,舊為便宅。

皇清康熙三十五年,總督王繼文、巡撫石《文晟》等捐。

資創建乳哺嬰兒,計設條約,捐資助賑。置買昆明境內民田七十三畝,撥給昆明境民屯田三頃七畝九分四釐二毫地一十一畝,晉寧境前衛官田三十五畝五分四釐八毫,嵩明境勳田五十三畝,地五十畝,昆陽境民地二頃一十七畝七分零,民田九頃六畝四分零。

「中和宮 」 在城南土橋外。

普慧寺 在城南,明萬曆間建。

皇清康熙三十一年,僧元正重修。

弘覺寺 ,在小澤口,原名「水德庵」 ,康熙十年建。水南寺 ,在南壩岸。

放光寺 ,在城南二十里,一名「晏公廟」 ,一名「雄州閣」 ,臨於滇池上。

皇清康熙三十一年,總督范承勳、巡撫王繼文捐資。

重修,撥給科田六十畝五分,以供香火。

法定寺 在官渡里,宋時建。

如意寺 在金井庵下

青門寺 在城東。明洪武年間,黔寧王閱城於東,見基址白毫燭空,異而掘之,得金像威嚴,遂建剎供奉。繼僧可教、可賢募眾重修,復廢。

皇清順治十八年,有蜀之「南隆《半生本襄》禪師」到滇。

重修,復燬於兵。康熙三十四年,總督王繼文捐資重建,功倍於前,煥然一大觀也。基址至穿心樓北莊口,圓通福慧寺蘆席營,置。有昆明縣境秤鉤灣勳田四十五畝七分,新開墾田三十畝。山場二處。康熙三十五年,總督王繼文撥給海沿河尾,東至麻園河,南至海,西至夏家窯河,北至海潮庵常住淤地一塊,報墾過田四十畝、地九十畝。其不能報墾水渰淤地、俟陸續開挖、具報

都雷府 ,在城東萬壽宮下。明黔國公沐英重興修建,日久傾壞。

皇清康熙三十四年,總督王繼文捐資重修,煥然一

新置有真慶觀下供奉香燈、昆明境常住田二百三十畝一分,本觀左右房基,亦載常住數內:三元宮下昆明境常住田一十四畝,宜良縣境田一十三畝三分。都雷府下昆明境常住田一百五十七畝。

香國寺 :在城東重關內,原名「慧香庵」 ,僧本鎔重修,易今名。

壽佛寺 ,在太平橋下。康熙三十一年,建。「迎恩重關」 樓 在城東,即東關廂也。昔為層樓,因兵燬廢。

皇清康熙三十四年,總督王繼文捐資重建,供奉《文》

《昌關聖帝君》遙望北闕,故名「迎恩重樓」 ,給有蒲家灣荒地二畝,以供香火。

真武觀 在歸化寺左,明嘉靖二十七年建。「三元宮 」 在太和宮左。

《自證寺 》:在松華壩,邑人張鳴鑾建。

「霞綺宮 」 在鳴鳳山下,設茶供客,鄉人新建。玉泉觀 在板橋驛。

近華浦寺 ,在城西,乃「沐氏廢池。」

皇清康熙三十四年,總督王繼文、巡撫石文晟、「雲南」

府知府張毓碧捐資建寺,修築堤埂,鑿池放生,軍民四時湊集,猶有「西湖之盛。」 撥給常住田一百一十畝八分一釐,以供修葺等費。

「翠竹」 庵 在太華寺後。

遍覺寺 在玉案山,又名「小筇竹寺。」

黃龍寺 在城西南黃龍潭旁。

清淨寺 在石鼻村。鄉人李儒重修。

玉泉庵 在石鼻村

甘露庵 在石鼻村路旁。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鄉人公建,募僧設茶供往來行

白鶴觀 在城西小澤口外。

斗母閣 在白鶴觀下。基址原屬前衛屯軍荒田。

皇清康熙二十八年,法道潘自然祈禱有應,募化創

立嗣法道院,三十四年,總督王繼文捐資鼎建。清疏雅靜,大異凡剎。供奉斗母,修真禮斗,祝國祈年立應,裨裕滇民,置有昆民境。三十二年,開墾勳荒田四十畝,地三畝。及三十四年,報墾民地三畝五分。三十五年,報墾左衛官田二十畝,以供香火。

淨土庵 在城外板壩河。

奇靈寺 ,在城大東門內,督標左營署前。元時建,後燬。

皇清康熙三十五年,遊擊王《貞相》倡請督、撫、司道府

縣協營捐俸重建,規制宏敞,樓閣翬飛。

富民縣

玉皇閣 在縣南永定橋。明嘉靖間建,萬曆間修。

法華寺 在縣北五里。明萬曆間,知縣許成德因大河北流,建寺。鎖水關鑰風脈。

大覺寺 在縣北一里大河邊。

觀音寺 凡二,一在縣東,一在城西。

普濟寺 在縣東四里,明崇禎年建。

習儀應護寺 在縣南三里。按《明通志》,在縣南四里,習儀即之。

靈芝寺 在縣西南五里。元延祐初建,闢地得靈芝五本,故名。一邑之勝地也。

覺海寺 在縣南四里,元時建。

西華寺 在縣西二十里九峰山。

宜良縣

法明寺 即「習儀僧會司」 ,在縣東。唐僧摩伽陀建,明永樂二年重修。

巖泉寺 在縣西巖泉山。

寶洪寺 在縣北二十里。

雲臺寺 在縣東北三十里。

雲泉寺 在縣南,俗名「陡坡寺。」

水潮寺 在縣南黑羊灣。

白蓮寺 在縣南僰人村。

溫泉寺 在縣北三十里。

合佛寺 在縣北十五里舊縣村。

龍山寺 在縣東八里

真武觀 在縣東,明永樂間建。

萬福寺 ,在縣西湯池湧金山,俗名「火龍寺。」 瑞光寺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嵩明州

鳳谿寺 在州西七里煉澄村。

圓通寺 在州東十五里大蔥山,宋時建,明正德中修。

妙峰寺 在州東二十五里。

普賢寺 在州西邵甸里。

法界寺 在州西北靈雲山,宋天曆中建。光華寺 ,在州南,明隆慶中建。

海潮寺 在州東大頂山,明洪武中建。群山環翠,一湖淪漪,大有奇觀。

宗鏡寺 ,在城內黃龍山,有老柏二株,枝幹蒼古。

安得寺 在州南依順里。

觀音寺 在州北山腳村。

地藏寺 在州東月峰里。

晉寧州

法輪寺 ,即「習儀僧正司」 ,在州西南隅,宋時建,今為習儀之所。

盤龍寺 在州東五里。山秀泉幽,萬松蔥鬱。元至正間,神僧蓮峰建。明初,僧祖源重修。

金砂寺 在州西金砂山,元時建。

迎恩寺 在州北草村

羅漢寺 在州東,元時建。

寶華庵 在州東

觀音寺 在州西。明時建,因兵毀,州人新修「三元宮 」 ,在州南,今改建小庵。

大佛寺 在州北

呈貢縣

遍照寺 在縣東南。明洪武間建,今為習儀之所。

龍翔寺 在縣南二里

海寶寺 在安江村,楊太史寓此,有詩。

習儀元亨寺 在縣西南一里許。

鳳翥宮 ,在三台山,有真武殿,可望昆池。萬壽寺 ,在南門外。

對華寺 在大漁村

玉皇閣 ,在三台山頂,俯視昆海,一碧萬頃。許觀察題有「天海青滄」 額。

《黃梅庵 》:在梅子村中,設王文忠公諱褘、吳忠節公諱雲《木主》。先年原有祀田,村人因田立祠以祀之。今田收入省祠,空留神位。

碧瀾寺 在古村

海潮寺 在江尾村

水月庵 在斗南村

來青寺 在可樂村

石龍寺 在海晏村

松影寺 在杜曲村

白雲寺 在梁王山,寺倚巉崖,危巒接天。《安寧州》。

虎丘寺 ,即習儀僧正司,在州北三里,元時建。明初布政張綋更其額曰「妙果禪院。」 漕溪寺 ,在蔥山南,宋時建,有湖水一脈,潮汐如期。

煖露寺 在溫泉上

雲濤寺 在溫泉右

皇清康熙二十六年,總督范承勳、巡撫石琳、王繼文

按察使許弘勳建

法華寺 ,在洛陽山,段氏建,即鑿《羅漢》之所也。龍寶寺 ,在州東三里,明洪武中建。

昊天閣 在城內太極山巔。明正德四年,宣威將軍王琮建。

皇清康熙十年,州人重修。

真武殿 在昊天閣下。明洪武二十八年,千戶胡徵建。天順間,千戶李昇修。萬曆間,僧如學重修。

「老君殿 」 ,在昊天閣左,州人新修。

桂香閣 在州城真武殿左。明邑紳朱化孚建。「五顯殿 」 在桂香閣左。

「念佛堂 」 在州城澄清坊內,旁有蓮池。

皇清康熙二年,貢生王弘道建。

圓覺庵 在州城大界鋪。

慈照庵 在州南,明崇禎年建。

松濤庵 :在州南,邑人楊魁卉建。

《如是庵 》在州南羅波村。

聖瑞靈通閣 在虎丘寺後。明天啟間,邑紳朱化孚,同州人建。

龍應寺 在州北,明萬曆間重修。

青龍寺 在州北。明洪武初建,弘治間重修。月林庵 在州東。元時建,相傳白鶴仙人飛昇處。明萬曆間重修。

一漚庵 在州北,明萬曆間,僧廣義建。

火龍寺 在溫泉山頂

戲珠寺 在螳螂川,唐時建。明萬曆間,僧圓星重修。

真空庵 在法華寺後

密潮庵 在州東

觀音寺 在州西。明萬曆間,州人段西疇修,後遭沙酋焚燬。

皇清順治年間重修。

華嚴庵 「在州西。明天啟間,僧澄環建。」

半偈庵 在華嚴寺右,明崇禎時建。

龍樹庵 「在州西蔥山右。明萬曆七年,僧興遷建。三十二年,僧明壽修。」

《富那庵 》「在蔥山後。」

《馬鳴庵 》,在蔥山下。

羅次縣

聖化寺 在縣東北二里。《習儀》即之。

玉龍寺 在縣東南十里。永樂間建,嘉靖間修。大覺寺 在縣南。

靈通寺 在縣南

觀音寺 在縣北

盤龍寺   、「青龍寺   。」 《海潮庵》。

月影庵 俱在縣東

祿豐縣

東華寺 在縣東二十里,明隆慶中建。

圓通寺 在縣東二十里。元時建,王錫袞更曰「古石。」

龍頂寺 在縣北十五里,明天順中建。

萬融寺 在縣西,明嘉靖間建。

淨蓮寺 在縣西十里,僧海亮建。

迴瀾寺 在縣西北十五里。層巖秀麗,帶水瀠洄。明萬曆六年建。

青蓮寺 在縣北姚陵象鼻嶺。山層嵐疊翠,形似蓮花,因名「青蓮。」 相傳明時有江南隱士雲遊至此,遂建寺。後因兵毀,僅存其址。今僧眾重修。石泉寺 在縣北廣泉巖。明萬曆間建。蹲石璘珣,林木蓊蘙,中瀉清泉,頗多幽致。明末年間毀於兵。

皇清康熙年間重修。

三清宮 在縣北,明正德年間建。

真慶宮 在縣北,明天啟四年修。

白雲寺 在縣東,元至正間建。其山蒼巖疊翠,萬壑來青。昔神僧蓮峰曾卓錫於此。每見山門雲鎖,經晨不散,故名。

靜樂寺 在縣東米苴,明萬曆間建。曲徑通幽,山泉瀉壑,古柏交枝蟠結成,蓋清曠之致,為一方勝景。

高峰寺 在米苴白鶴山。明成化年,僧性學重修。

見龍寺 在米苴松坪山。明萬曆二十年,僧如會修。

歸雲寺 在米苴彩鳳山。明崇禎十七年,僧靜性建。

皇清康熙二十年,僧寂能修。

石雲庵 在縣東,懸巖峭壁,有石如門。昔人題云:「石門天塹。」

大慈寺 在縣西寶泉山,元時建,明天順五年修。

昆陽州

揚光寺 在城內大智坊。元至正十三年,土知州高明建。

玉皇閣 在城內月山巔。明天啟三年,貢生李登俊建。

皇清康熙七年,僧如論建「三清閣」於後。三十七年,僧

如照修

三元宮 在城內大智坊,明嘉靖初建。

皇清康熙三十年修。

萬壽宮 在揚光寺右,明時建。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修。

北極宮 在州南金龜山。

寶泉寺 在州南,明時建。

觀音閣 在州北,明末毀於兵。

皇清康熙元年修。

鑰海寺 在州北海口。明黔國公參隨阮呈麟建。

彌勒寺 在州北李官村,貢生李登俊建。徵元閣 在州北迎恩橋外,原名「鎖水閣」 ,明嘉靖間建,崇禎時廢。

皇清康熙三十年,知州蔣廷銓重修,易今名。

優曇寺 :在州北四界太子莊明舉人李為棟讀書處。

興隆寺 「在州北臥龍莊。」

皇清康熙二十七年,建。

莊嚴寺 在州北僊鶴山,明時建。

皇清康熙二十六年,僧德潤重修。

地藏寺 ,在州北白塔村。下有龍潭,鄉人資其灌溉。

「碧泉」 庵 在州北柴廠,對岸。清泉修竹,掩映丹巖,絕少塵俗。

迴瀾庵 在州北新村右。

皇清康熙元年,郡庠生李本桂、李友桂建。高踞懸巖。

「俯臨巨津」 ,遠近諸邨,望若碁布,為海口鎖水之勝。

社封寺 在州北「茶卜墩。」

同源寺 在州北中莊

大悲寺 在州東堡子屯,元泰定間,知州達魯花建,俗名「飛來寺。」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驛鹽道郭廷弼重修。中有「蓮池。」

頗稱名勝

龍泉寺 在州東渠東里,明成化初建。

靈光寺 在普照寺右三台山頂,明時建。松風庵 在州西月山椒,釋子真圓廬墓處。舊有楊升庵《碑記》。

香雲寺 在州西甸頭村,明時建。

三清閣 在州西蕭家營。明天啟間,邑紳蕭茂芳建。舊在西山麓。

皇清康熙丙辰年,壞於水,鄉耆韓大昌、汪正昆移建。

今址。知州周爰訪匾其樓曰「絳節高居」 ,亦勝地也。

聚雲閣 在州西些溪渡,明時建。

慈雲寺 在三泊雲龍山。

皇清康熙五年,僧真量建。

翠林寺 ,在三泊縣南,明萬曆二十年建。永泉寺 ,在三泊縣南那龍山麓。前有龍泉,幽雅絕俗。

珍泉寺 在三泊縣南。鳴矣河泉味甘洌,故名。巖泉寺 ,在縣南木廠,泉自巖洞湧出,濆激若雷。古木長藤如虯龍蜿蜒,饒有別致。

「慈照寺 」 ,即習儀僧正司,在州北,今為習儀之所。

普照寺 在州西六里,元時建。

萬壽寺 在州西三里,元時建。

華嚴寺 ,一名大雲寺,在舊三泊縣南四十里。元僧大雲建,後廢。明正統中,僧古庭寓其內,夢大士告曰:「木樨樹下有石碑。」 試掘之,果得《大雲舊記》,遂募修焉。

朝陽寺 在舊三泊,縣西十里,明嘉靖間建,《易門縣》。

高真寺 「明洪武中建,在縣守禦所城內習儀之所。」

天然寺 在舊縣,明萬曆中建。

宗鏡寺 在縣北黃龍山。宋名寶鏡,元易今名。飛峰寺 在縣西大龍口,一竅通天之上。化善寺 在縣南。樹密樓高,千邨指掌。觀音堂 在縣南,又名煙寺。知府張毓碧題額曰「靜悟蓮。」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