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482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八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四百八十二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八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八十二卷目錄

 楚雄府部彙考四

  楚雄府風俗考

  楚雄府祠廟考寺觀附

  楚雄府驛遞考

  楚雄府兵制考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八十二卷

楚雄府部彙考四

编辑

楚雄府風俗考

编辑

府總

《樊綽志》:「土壤肥饒,士人務學,鹽井之利,贍乎列郡,故其人裕而畏法。」

《元志》:「崇釋樂善。」

《滇志》:「地當孔道,而不染於紛華,文教日興,士風馴實。」

《郡志》。「境多銀礦,民競採挖,而桑麻織紡之利未興,婦人不尚澤飾,雖貧賤之女不嫁為妾。」漢人有自明初請幫助識別此字。戍來者,有遊宦寄籍者,有商賈置業入籍者,冠婚喪祭以及歲時之禮,大略相同。元旦祀天地祖先,桃符門丞往來賀歲。元夕賞燈張樂,星橋火樹,有古風焉。次夕,攜遊北郭,插香於道,相傳可以祛疾。清明插柳祭墓。二十八日謁東嶽廟。四月八日為「浴佛會。」立夏日圍灰牆角以避蛇。端陽懸艾虎繫續命縷。飲菖蒲酒,饋角黍。六月朔至六日,禮斗祈年。二十五日為「星回節」,燃松炬於街衢,醵飲,村落照田占歲。七夕,婦女穿針乞巧。以瓜果祀織女。中元祭先於家廟,焚冥衣、楮鏹,夜放河燈。中秋,瓜餅祭月。九月朔至九日,禮斗祈年。重陽登高,飲茱茰酒。十月祀先墓,祭長至拜賀,以糍餌相饋。臘八,作五味粥。二十四日祭竈,除夕飲。分歲酒,先少後老,煨爐守歲,四更迎竈。婚嫁仍遵行六禮,先求庚帖,隨通媒妁,繼請親長之尊貴者,向女家致主人意;既諾,則二姓互相酬拜,具啟下定儀。將娶則請期納幣而後親迎焉。其儀物豐儉,各稱其力。惟喜轎多尚繁華,殊為無益之費。

《喪禮》舊俗尚奢,凡弔客皆讌待,且有酬贈,致缺費而停喪不舉者,今易以檳榔清茶甚便。然旌翣俑楮諸儀,無不踰分糜費,致有破產。至崇信釋道,建齋誦經,其風固不能止也。若火葬則彝民行之,今亦有卜地以葬者,風亦稍變矣。祭祀豐儉,隨力竭誠以享,獨是淫祀甚多,愚民惑之。宴會多尚儉約,服飾亦崇朴素,覆屋各省專用坂瓦,滇中兼用㼧瓦,楚郡亦兼㼧瓦。相傳滇中多風,明初特敕許用。

日中為市,率名曰街,以十二支所屬,分為各處街期,如子日名鼠街,丑日名牛街之類。街期各處雜集,以便懋遷。昔多用貝,俗名曰「𧵅子。」 一枚曰莊,四莊曰手,四手曰苗,五苗曰索。

皇清楚郡錢法流通,久不復用。

《定邊縣志》:「定邑山簇層霄,水無停聚,男婦耕穫石田,不贍朝夕。故崇儉之風,甚於他邑。城市多漢,貿易是資。鄉多彝種,火種刀耕。漢俗婚喪祭祀,歲時之禮,儀文粗備。但數經火燹,絃誦者寡,遂少騰達。然士尚敦謹,不務紛華。近設廣文,視前頗盛,風氣漸開矣。」

《南安州志》:「元旦地鋪松葉,三月二十八日馺,從馬,以五綵花繒為飾。近少畜馬者,事遂廢。」

楚雄府祠廟考        通志

编辑

本府。楚雄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府城南。

社稷壇 :在府治西鳳山麓。

郡厲壇 在府治北

府城隍廟 在府治後。州縣同按《府志》:「建自明初,萬曆中重修。」

皇清康熙十九年,地震傾圮。二十年,知府牛奐重修。

五十年,知府梁文煖重修。

縣城隍廟 在縣西南。明弘治十五年,知縣范璋建。崇禎十三年,知縣程門徒修。

皇清康熙七年,知縣潘之禎補葺。十九年,地震傾圮。

二十三年,知縣李瑄重修。三十一年,知縣李夢蘭募民地改建。五十年,知縣王袞重修。

旗纛廟 在府治東

八蜡祠 在城北門外

武侯祠 在府治雁塔峰麓。按《府志》,康熙十一年,知府馮甦議建於古山寺,址與臥龍岡相望。

二十二年,知府牛奐重修。

武安王廟 在府南

紫溪龍王廟 在府西二十五里,歲季春祭。文昌祠 在府治東。

關聖殿 在府城南。明崇禎時,知縣羅廷璠建。

皇清康熙六年,援勦前鎮左都督馬寧補修。十九年

地震崩圮。二十三年,總督牛鳳翔、知府牛奐,委吏張朝縉重建。五十年,總鎮駱儼、遊擊郝玉麟重修。

東嶽廟 在府城西門外,明末焚燬。

皇清康熙五年,總兵馬寧重修。後地震,傾圮二十三。

年知府牛奐重修

元壇廟 :在府城西門外,康熙四年建。

土主廟 在府治,州縣間有之。

關張廟 :在府鳳山崖。

「肇井神堂 」 在黑井提舉司後。

「五皇廟 」 在東嶽廟側。

蕭公廟 :在城西,客民胡國棟建。

《楊文烈祠 》祀明副使楊畏知。

碌摩神祠 在鳳凰山

西嶽廟 在表羅場

「三賢祠 」 在烏龍寺,塑州守李翹、溫可真、殷輅像祀之。

定遠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按《府志》,在縣西南三里。社稷壇 在城西一里。

厲壇 在城北一里

八蜡廟 在鎖水閣

文昌宮 在儒學左

城隍廟 在縣治西南

龍王廟 一在黑井治右,大井之上。兵燹焚燬。康熙二年,提舉聶開基重修。一在琅井治西,滷鹽井上,開井時建。

東嶽廟 在城南

關聖廟 在黑井西

土主廟 在黑井北

南山廟 在黑井北

上聖廟 在琅井中街,提舉尹三聘重修。白馬廟 在黑池山右。

「文昌閣 」 「在《黑井》」 北隅。

廣通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按《縣志》在南門外。

社稷壇 在西門外

厲壇 在北門外

城隍廟 在縣治右。明正統六年,建於北郊。嘉靖間,知縣吳習遷。

關聖廟 在縣東街,一在南門外。

真武廟 在縣治右。明永樂年,土官段時可建。東嶽廟 在西門外二里。久圮。康熙二十八年,邑人重修。

武侯廟 在西門外二里營盤山下,明初建。土主廟 在南門外,廟後有塔,為邑文筆峰,明萬曆間,知縣馬為龍建。

三官廟 在縣西北一里。

三元宮 在縣西一里許。明知縣劉之範建。「玉皇閣 」 在縣郭西。明天啟六年建,傾圮。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闔邑重修。

觀音閣 在縣八十里加場村。

定邊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按《縣志》,在縣治南。

社稷壇 :在縣治西擁翠山麓。

厲壇 在縣治後

城隍廟 在縣治北

八蜡祠 在縣治北

武安王廟 在縣治東

文昌宮 在縣治東北

土主廟 在縣治北,即舊天花寺。

將軍廟 :在縣治南淨樂菴前。敕封「南岳社靈安邊將軍。」

蕭公祠 在縣治南

南安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南半里,春秋祀之。社稷壇 在城北一里。春秋祀之。

厲壇 :去城一里。三七十月祀之。

城隍廟 在州治左,明萬曆年建。

皇清康熙三十三年,知州趙廷鴻移建基左,擴而大。

關聖宮 在城東半里。明天啟年,知州殷輅修。

皇清康熙四十七年,知州張倫至重修。

八蜡祠 在城東半里,知州楊袁建。

土主廟 ,在石羊。各省商民建,前有「歸雲樓山。」

陰。張式龥等建。龍王廟 在烏龍山,禱雨立應。知州李翹建,康熙二十二年,知州唐之柏等重修,春秋祀之。碌摩神祠 在鳳凰山。

西嶽廟 在石羊

東嶽廟 在表羅廠,「明天啟年建。」

皇清康熙八年,米璋修。

「三賢祠 」 在烏龍寺,塑州守李翹、溫可貞、殷輅像祀之。

鎮南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按《府志》:在州城南門外。社稷壇 在城東。

厲壇 在城北半里

八蜡廟 在州治南

城隍廟 :在州治南。舊廟遭《沙逆》,焚燬。康熙二年,知州彭程漢改建於州治之東。十年,知州卞廷松重建於舊址之上。二十三年、四十二年,知州岑鶴、陳元相繼重修。

文昌祠 在州治東。舊建於廣福寺,因兵燬,知州卞廷松重修。

關聖廟 :在州治東。知州岑鶴、陳元前後相繼重修。

東嶽廟 在州治南二里。明永樂年,褚子文、施子實重修。

元壇廟 :在州治南傾圮。康熙七年,吏目周成德率眾重修。

蕭公祠 :「在州治東。」 康熙八年,江西客民余起等建。

觀音閣 在州治西五里。萬曆間,知州周國庠建。

大智閣 在州治北二十里。崇禎間,知州陳鼎建。

寺觀附

编辑

本府。楚雄縣附郭。

廣嚴寺 在城西峨。請幫助識別此字。山麓。元時建雲泉寺 在城西一里鳴鳳山巔。中隱怪石,擊之有聲,俗名響石寺。按《府志》:「林木交翠,自高視下,如圖畫焉。」傍有石洞,內有井,水甘美,四時不竭。明末沙賊圍城,被燬。

皇清康熙十九年,地震盡圮。僧綱司廣謐募建。

智明寺 去城三十里,凡遇災疫旱澇,禱之輒應。

七寶寺 在城西四里紫溪村。

盤山寺 在城西四里磑盤山下。

觀音寺 在城西臥龍岡,所奉觀音像,傳有漂水逆流之異,與《大理》蹟同。

金蟾寺 在鳴鳳山。明萬曆二十三年,兵巡道伍可受、知府楊秉鉞建。

皇清康熙六年,知府史光鑑重修。

玉皇閣 :在鳳山麓。明嘉靖間建,前有「三元宮。」

皇清康熙七年,知府史光鑑重建。二十三年,知府牛

奐重修

福城寺 :在府治東。明崇禎時建。丙戌被燬。

皇清康熙十年重建。

祝國寺 在城內慈烏山。

環龍寺 在臥龍岡北,知府李廷謙有記。寂光寺 明萬曆三十三年建。按《府志》,「在紫溪山。」

法藏寺 明萬曆三十五年建。

馬王廟 在城南。康熙五年,都督馬寧建。「梓潼廟 」 在南門外,王大鼎等重建,地震圮,知府牛奐率眾重建。

三皇宮 :在城南鷹塔山左。明洪武中建。康熙五年,鎮幕于俊重建。

靈官殿 ,在元真觀中,道士徐道廣建,鄭先、陳我睿重建。

真武樓 即城北樓。明末副使楊畏知修。

皇清康熙二十七年,知府牛奐等重修。

普照寺 ,在蘆花街,明萬曆年僧超然建。華嚴寺 ,在雲甸屯,萬曆年僧興元建。

浴佛寺 在猢猻箐。崇禎年,僧明曇建。

祇園寺 :舊係「龍泉書院。」 康熙二十二年,總兵牛鳳翔、知府牛奐等仝建。

缽盂庵 在新街,萬曆年,僧本然建。

妙覺庵 在新街,萬曆年,僧照洛建。

《竣卓庵 》在紫溪山。嘉靖年,僧照方建。

青蓮寺   、紫雲寺 ,俱明嘉靖二年建。紫頂寺 明萬曆中建。

溪源寺 明天啟元年建。六寺俱在紫溪山。凌雲寺 明嘉靖元年建。按《府志》,「在蘆花街。」 護國寺 在毛溪沖,明嘉靖十五年建。

大方廣寺 在九臺山

元真觀 在城內。明洪武間,都督袁義建。正德元年,指揮施教之重修。按《明一統志》:「在府治東,長春真人劉淵然書額。」

龍江寺 :在東門外。郡人江文藪建。

金粟庵 在雁塔山中

定遠縣

觀音寺 在城南一里

蟠龍寺 在縣北十里

馬蹤寺 ,俗傳唐僧遺地。

德海寺 ,在黑井東南。康熙十年,提舉朱濠、大使孫及秀仝修。

萬春寺 在黑井西一里。

密塔寺 ,在黑井西。峭壁層峰,左出清泉。觀音寺 ,元時建。

紺海寺 在乾海山

七寶寺 在乾海山右

西來寺 ,在四髻山,康熙元年僧廣滿建。開寧寺 ,在寶華山,開井時建。

石頭庵 ,在鳳山。相傳有神僧駐錫於上,口稱「自晉寧蟠龍寺來募井鹽不遂」 ,持盂挹井水而去。時童子見一黑牛尾其後。及嘗井水,味甚淡,率眾邀回,將盂水注井,滷復如初。

順生寺 在縣北

燃燈寺 在城南三里

竹林寺 在城東南八里。

東山寺 在城東二里。按《明一統志》,北山寺在縣治北。

法華寺 在城南二里

仁山寺 在縣北二十里。

廣通縣

龍泉寺 ,在羅苴甸。下有泉水,秋冬不竭。即祗陀林尼姑修行之所。

來青寺 後有「聚聖堂」 ,相傳姚安李太守講學其中,漸傾圮。康熙二十九年重修,改今名。「重臺寺 」 ,舊名「龍泉庵。」 康熙二十九年重建,知縣李銓改今名。

寶山寺 ,在羅苴甸,即張鵬菴,以鵬建也。淨土寺 ,在縣東三十里。

祝國寺 ,在靈鷲山,距縣東北七十里。廟貌高古,冠通邑之梵剎。

大悲寺 在羅苴甸大莊,舊名「觀音閣」 ,知縣李銓更今名。

知泉庵 在縣南七里

開化庵 在縣東二十五里,大道上有觀音堂。寂照庵 在縣南十五里。明永樂年楊保建。內有古丁香一株,相傳建庵時即有其樹。

甘露庵 在縣東紅土坡山頭。

大乘庵 在縣東三十五里。僧人德雲創,圓定增修。

晚照庵 在縣西三十里石澗鋪。明萬曆年,邑人周相建。

金龍庵 在縣東二十里。僧性常建。

《普集庵 》:「在黑苴南」 ,僧德圓建。

龍泉庵 :在蛇黑苴。邑人蔡朝陽建。

「覺性」 庵 :在阿漏井,邑人馮章建。

韋家庵 在羅苴甸

井星庵 在阿漏井

大雲庵 在縣西三十里。順治年,巍巍僧建。隔里許有觀音殿。

無相庵 在羅苴

《水月庵 》:在靈鷲山,僧人寶範建。

「密跡庵 」 「在《蛇黑苴》。」

銅佛庵 在縣西三十里石澗鋪。

《水月庵 》「在羅苴甸。」

《太虛庵 》在縣東北三里,邑人馬良熹建。「蟠龍寺 」 在縣治北一里。

興廣寺 在縣治東一里。

龍蟠寺 在羅苴甸東。明嘉靖間,鑿水為河,甃石為橋,以便往來。知縣沈嘉言有碑記。

萬壽寺 在縣治右。明萬曆八年,知縣馬修建,習儀之所。

彌陀寺 在仙羊山,明太史楊慎、知府李贄俱有題聯。

清虛庵 去縣二里,明萬曆初建。

定邊縣

石洞寺 在縣西六十里。有石洞哨。

朝陽寺 在石洞哨後,縣令呂崇簡建。

長寧寺 在縣治東

「玉皇閣 」 ,在《淨樂庵》之上。

真武殿 ,在縣南五里登山,西北向在三官殿。

前將軍殿後唐大曆時建,縣令何錫爵重修。回龍庵 在縣治東。

「甘露庵 」 在縣治東北茶房坡。

覺泒庵 在縣治南

淨樂庵 在縣南真武殿後。

普福寺 在縣東,宋時建。明洪武初,西平侯沐英重修,為今習儀之所。

白雲寺 在縣西六十里。山環水遶,常有白雲凝結。

竹掃寺 在太極山頂,去縣六十里,有虎跳澗、拜佛臺、木蓮花諸勝。每竹葉落時,風自掃去。天花寺 在縣北,內有攀枝花,花艷則年豐,淡則年歉。

南安州

紫石寺 在城內,元時建。

乘龍寺 在州東百里,明萬曆年建。

興龍寺 在州南一百二十里,明萬曆年建。環新寺 ,在沙甸,明萬曆年建。

興隆寺 在𥔲嘉東四十里,明萬曆年建。「蘆花庵 」 在州治東五里,明崇禎初建。

皇清康熙四十六年,行僧道重移於基左。

臥雲庵 在烏龍山顛,明萬曆年建。

皇清康熙元年,行僧宗振擴之。

陟望庵 在城東五里,明萬曆年建。

皇清康熙四十年,庠生楊琯於庵新建《玉皇閣》。

長春庵 在州西三里,明萬曆乙卯建。

紫山寺 在州治東一里。明萬曆年間創建。烏龍寺 在烏龍山。明萬曆甲申年州守李翹建,有《記》。

碧雲寺 在茶山,明萬曆初年建。

福興寺 在蒼山,明嘉靖年間建。

南華寺 在州治西南三里。明萬曆年間建鎮南州。

普照寺 在州東二十五里。元時建。明永樂間,僧惟一重修。崇禎間,僧淨度又修。

白雲寺 ,在州西十五里。明萬曆年僧雲虛建。龍泉寺 ,在州西二十五里,萬曆年僧宗悉建。白龍寺 ,在州西十五里。明萬曆年僧三藏建。大乘寺 ,在州東三十里。明萬曆年僧惟則建。地震圯。

皇清康熙三十二年,土州同段光贊重修。

寶珠寺 在州治北五里。明崇禎年,僧妙德建。眾善庵 在州治北三里。明萬曆年壽官楊露建。

弘願庵 在州東二十里。明崇禎年,僧妙文建。

皇清康熙八年,知府史光鑑重修。

接引庵 在州西五十里。明崇禎年,僧正方建。廣福寺 在州東。明永樂間建習儀之所。按《府志》:「明末沙賊亂,寺被焚。有老僧招人救護,大殿火熄而僧隱。人視伽藍像與僧同,乃知為佛示現。」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知州岑鶴重修,增建「玉皇閣。」

西山寺 在州西三里,山頂有泉清碧。

棲仙寺 在州東二十五里。元時建。明萬曆四十一年重建。

極樂寺 在州東南三十里,明嘉靖三十五年建。

黑井

龍門寺 在司北,習儀之所。

真覺寺 在萬春山。元延祐間,僧君山建,學士李道源《記》。

絕峰寺 在司治北。自麓至嶺約十里,危峰疊翠,迥出雲表。明嘉靖間,李文忠修。今名「接天寺。」 《琅井》

奇峰寺 在奇峰山。按《府志》,「開井時建。」 殿右千葉梅一本老幹扶疏,一花三實。今存。

三元宮 在司治南

楚雄府驛遞考        府志

编辑

本府。楚雄縣附郭。

峨碌驛 在郡治西門外。明設驛丞一員。歲支驛站銀九百二十八兩二錢四分,庫館銀六兩。今裁。

呂合驛 在治西四十五里。歲支驛站銀一百四十九兩四錢八分八釐,庫館銀六兩,今裁。峨碌堡 ,在城西門外,原無堡軍堡田,明時於軍差銀內動支,雇募應答,每名歲給銀三兩六。

錢,月支定遠所倉米五斗。

《皇清》錢糧、盡解雇募裁革。但令軍餘輪差。後地震、兵

燹軍餘死,徙累縣民,越送鎮南。康熙二十三年,知府牛奐詳請照民七軍三例,撥民夫十八名、軍夫十二名,南安州協夫十名,共夫四十名,在堡應答。

呂合堡 ,在城西四十五里。明洪武間,設堡軍五十二名,堡田四百三十畝,分給各軍種食。年久兵燹,止存正軍餘丁二十名。堡倒累縣民越送。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知府牛奐詳請「復設《除堡軍餘》。」

丁二十名,例撥定遠所軍夫二十名協濟,共夫四十名,在堡應答。

峨碌鋪 在府治前。原設鋪兵十二名,領冷飯田七畝。內支工食一名,年支工食銀三兩六錢。又「定遠」 小路,加增鋪兵三名半,每名年支工食銀三兩六錢。

楚東鋪 在府東十里,原未設鋪,因峨碌、馬石二鋪相距鋪遠,於適中之地兩鋪朋設鋪兵五名,其工食亦在二鋪朋幇。馬石鋪 在府東二十五里。原設鋪兵十名,領冷飯田十二畝,又加增二名。每名年支丁食銀三兩六錢。

大石鋪 在府西二十五里。原設鋪兵十名,領冷飯田八畝七分,又加增三名。每名年支工食銀三兩六錢。

呂合鋪 同堡鋪兵五名,領冷飯田七畝。又加增二名。每名年支工食銀三兩六錢。

木瓜鋪 在府南二十里,原設鋪兵二名,無冷飯田。每名年支工食銀三兩六錢。

定遠縣

縣前鋪 鋪兵三名。無冷飯田。每名年支工食銀三兩六錢。

會基鋪 在縣南四十五里。鋪兵三名,無冷飯田。每名年支工食銀三兩六錢。

黑井鋪 在縣東六十里。鋪兵二名。無冷飯田。每名年支工食銀三兩六錢。

琅井鋪 在縣東三十里。鋪兵二名。無冷飯田。每名年支工食銀三兩六錢。

廣通縣

路甸驛 在縣西,舊名館驛,明洪武二十四年,改為「路甸」 ,今裁。

捨資驛 同堡。明洪武二十四年設,今裁。廣通堡 在縣右。明洪武十八年設,堡軍五十名,堡田四百六十二畝,在堡應答。

捨資堡 在縣東四十五里。明洪武二十四年,設堡軍五十名,堡田四百八十畝,兵燹死徙,止存老軍三名。知府牛奐詳請撥定遠縣民夫二十名,楚雄縣撥衛所夫一十五名,并舊存老軍三名,共夫三十八名,在堡答應。

路甸鋪 在縣城東街,原設鋪兵十名。有冷飯田,不支工食。

蒙七鋪 在縣東二十五里。鋪兵八名。有冷飯田,不支工食。

捨資鋪 :鋪兵十名,內除七名領冷飯田二十一畝外,支工食三名。每名年支工食銀三兩六錢。

崖壁鋪 在縣東六十里,原設鋪兵十一名。內除七名領冷飯田二十一畝外,支工食四名。每名年支工食銀三兩六錢。

蘭谷鋪 在縣東八十里。鋪兵五名。無冷飯田。每名年支工食銀三兩六錢。

回蹬鋪 在縣西十五里。鋪兵八名,無冷飯田。每名年支工食銀三兩六錢。

石澗鋪 在縣西三十里。鋪兵十名。有冷飯田,不去工食。

定邊縣

定邊驛 在縣治左

新田驛 路通景東,去縣九十里。二驛俱無站銀,久裁。

縣前鋪 鋪兵四名,每名年支工食銀三兩六錢。

阿克鋪 在縣南四十里。鋪兵三名。每名年支工食銀三兩六錢。

新田鋪 在縣南九十里。鋪兵三名。每名年支工食銀三兩六錢。

南安州

州前鋪 在州治前。鋪兵四名,無冷飯田。每名年支工食銀三兩六錢。

木瓜鋪 在州西二十里。鋪兵二名。無冷飯田。每名年支工食銀三兩六錢。

鎮南州

沙橋驛 在州西三十五里。原設驛馬并土驛丞一員。康熙七年裁。

沙橋堡 ,明洪武間設,堡軍五十六名,堡田二百五十八畝四分八釐。兵亂,堡倒累州民越送普明。知州牛奐詳請招復,仍舊堡軍四十名在堡應答。

州前鋪 在城東。原設鋪兵十二名,內永充鋪兵十名,係領食無糧冷飯田。本州人丁內又幫貼徭編鋪兵二名。每名年支工食銀三兩六錢。水盤鋪 ,在州治西十五里。原設鋪兵十二名,內永充鋪兵九名,支領冷飯田。徭編鋪兵三名。每名年支工食銀三兩六錢。

沙橋鋪 在州治西三十五里。原設鋪兵十二名,內永充鋪兵九名,領食冷飯、田徭。編鋪兵三名。每名年支工食銀三兩六錢。

雙樹鋪 在州治西五十里,新設鋪兵六名。俱係《徭編》。每名年支工食銀三兩六錢。

苴力鋪 在州治西七十里,原設鋪兵十二名,內永充十名。因山高無冷飯田,每名年支工食銀三兩六錢。徭編鋪兵二名,每名年支工食銀三兩六錢。

天神堂鋪 在州西九十里,原設鋪兵十一名,俱係永充。因山箐無田,每名年支工食銀三兩六錢。

水井鋪 在州治西三十五里。原無永充,設徭編鋪兵六名。地處山谷,亦無冷飯田。每名年支工食銀三兩六錢。以上七鋪,除領得冷飯田外,實存永充徭編鋪兵四十三名,應支工食。奉文刪去十一名,止存鋪兵三十二名。每名年支工食銀三兩六錢。

楚雄府兵制考        通志

编辑

府總

皇清《開滇兵制》:

援𠞰前鎮總兵官,順治十七年設,駐劄楚雄府。中、左、右遊擊三員  ,守備三員。

千總六員     ,把總十二員。

馬戰兵六百名   ,步戰兵一千五百名,守兵九百名。官兵俱隸藩下,糧餉隨藩支給。

皇清復《滇兵制》。

楚姚蒙景鎮總兵官。康熙二十年,改永北鎮為今鎮,駐楚雄府。

中、左、右遊擊三員  ,守備三員

千總六員     ,把總十二員。

馬戰兵二百四十名,步戰兵九百六十名,守兵一千二百名。。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