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交誼典/第006卷

明倫彙編 交誼典 第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六卷
明倫彙編 交誼典 第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交誼典

 第六卷目錄

 師友部總論

  禮記學記

  荀子性惡

  漢賈誼新書官人

  宋周子通書師友上 師友下

  朱子語類論為學之方

  性理會通人倫

 師友部藝文

  師友箴         唐柳宗元

 師友部選句

 師友部紀事

 師友部雜錄

交誼典第六卷

師友部總論 编辑

禮記 编辑

《學記》
编辑

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 友。」

「敬業」謂藝業長者敬而親之。「樂群」謂群居朋友,善者願而樂之。「博習」謂廣博學習也。「親師」謂親愛其師。「論學」謂學問向成論說學之是非。「取友」謂選擇好人取之為友。

「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 而不反也。

此明親師愛友也。言安樂業既深,必知此深由本師故,至於親愛師也。「樂其友」者,師既獲親,而同志之友亦被於樂重。然前三年樂群,五年親師,親師在樂群之後,而此前親後「樂友」者,群即友也,為義然也。前明始學,故樂友在前;此明學業已成,故親師為首矣。輔即友也。友主切磋,是輔己之道深遠也。離,猶違己也。道深明不復虛妄,心自信之,若假令違離師友,獨在一處而講說,不違反於師友昔日之意旨,此則強立不反也。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 學。

陳注「《燕》私」之朋,必不責善,或相與以慢其師,燕遊邪僻,必惑外誘,得不廢其業乎?此《燕朋燕辟》之害也。

荀子 编辑

《性惡》
编辑

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 賢友而友之。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 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身 日進於仁義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今與不善人 處,則所聞者欺誣詐偽也,所見者汗漫淫邪貪利之 行也,身且加於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傳》曰:「不 知其子,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左右。」靡而已矣,靡而 已矣。

漢賈誼新書 编辑

《官人》
编辑

「王者官人,一曰師,二曰友。知足以為源泉,行足以為 表儀,問焉則應,求焉則得。入人之家,足以重人之家。 入人之國,足以重人之國者,謂之師。知足以為礱礪, 行足以為輔助,仁足以訪議。明於進賢,敢於退不肖, 內相匡正,外相揚美,謂之友。」故與師為國者帝,與友 為國者王。取師之禮,黜位而朝之。取友之禮,以身先 「焉,師至,則清朝而侍,小事不進;友至,則清殿而侍,聲 樂技藝之人不並見,然後帝王之業可得而行也。」

宋周子通書 编辑

《師友上》
编辑

天地間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而已矣。至難得者人,人 而至難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

「人心蔽於物欲,鮮克知之」,故周子每言之詳焉。

求人至難得者,有於身,非師友,則不可得也已。

是以「君子必隆師而親友。」

《師友下》
编辑

《道義》者,身有之,則貴且尊。

《周子》於此,一意而屢言之,非復出也,其丁寧之意切矣。

「人生而蒙,長無師友則愚」,是道義由師友有之。

此處恐更有「由師友」 字屬下句。

而得貴且尊,其義不亦重乎!其聚不亦樂乎!

此重此樂,人亦少知之者。

朱子語類 编辑

《論為學之方》
编辑

師友之功,但能示之於始而正之於終爾。若中間三十分工夫,自用喫力去做,既有以喻之於始,又自勉 之於中,又其後得人商量是正之則所益厚矣。不爾, 則亦何補於事!

性理會通 编辑

《人倫》
编辑

《朱子》曰:「夫道雖若大路,然非上智生知之質,亦豈能 不藉師友而獨得之哉?要當有以發其端倪,然後有 餘師者可得而求耳。」

問「人倫不及師。」曰:「師與朋友同類,而勢分等於君父。 唯其所在,則致死焉。」或云:「如在君旁,則為君死;如在 父旁,則為父死。」曰:「也是如此。如在君,雖父有罪,不能 為父死。」又曰:「『人倫不及師』者,朋友多而師少,以其多 者言之。」問:「服中不及師,何也?」曰:「正是難處。若論其服, 則當與君父等,故《禮》謂『若喪父而無服』。又曰:『平居則 絰』。」

和靖尹氏曰:「學者雖是要從師,然賴朋友相成處甚 多。師只是開其大端,又體貌嚴重。若於從容閑暇之 際,委曲論難,須是朋友便發明得仔細。」

象山陸氏曰:「天下若無著實師友,不是各執己見,便 是恣情縱欲。」

道廣大,學之無窮,古人親師求友之心,亦無有窮已。 以夫子之聖,猶曰學不厭,況在常人?其求師友之心, 豈可不汲汲也?然師友會聚,不可必得。有如未得會 聚,則隨己知識,隨己力量,親書冊,就事物,豈皆蒙然 懵然,略無毫髮開明處?《曾子》曰:「尊其所聞則高明,行 其所知則光大。」非欺人也。

師友部藝文 编辑

《師友箴》
唐·柳宗元
编辑

「今之世,為人師者眾笑之。舉世不師,故道益離;為人 友者,不以道而以利。舉世無友,故道益棄。」嗚呼!生於 是病矣,歌以為箴,既以儆己,又以誡人。不師如之何? 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吾欲從師,可從者 誰?借有可從,舉世笑之。吾欲取友,誰可取者?借有可 取,中道或捨。仲尼不生?牙也久死,二人可作懼,不?吾 以中。焉可師,恥焉可友。謹是二物,用惕爾後。道苟在 焉,傭丐為偶。道之反是,公侯以走。內考諸古,外考諸 物。師乎友乎,敬爾無忽。

師友部選句 编辑

漢揚雄《羽獵賦》:「建道德以為師友。」

梁昭明太子《文選序》「姬公之籍,孔父之書,與日月俱 懸,鬼神爭奧。孝敬之准式,人倫之師友。」

北齊邢邵《太尉韓公墓誌》:「負笈追陪,結友從師。先難 後易,身佚功倍。」

魏應璩詩:「子弟可不慎,慎在選師友。師友必良德中, 才可進誘。」

宋鮑照詩:「從師入遠嶽,結友事仙靈。」

梁《任昉詩》:「踐境謁師臣,臨政欽益友。」

師友部紀事 编辑

《列子黃帝篇》:列子師老商氏,友伯高子,進二子之道, 乘風而歸。尹生聞之,從列子居,請蘄其術。列子曰:「自 吾之事夫子,友若人也,三年之後,心不敢念是非,口 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一盼而已。五年之後,心更念 是非,口更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顏而笑。七年之後,從 心所念,更無是非,從口所言,更無利害,夫子始一引」 吾並席而坐。九年之後,橫心之所念,橫口之所言,亦 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歟,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歟,亦 不知夫子之為我師,若人之為我友,內外進矣。 《韓詩外傳》:「周公踐天子之位七年,布衣之士所贄而 師者十人,所友見者十二人。」

《後漢書李膺傳》:「膺性簡亢,無所交接,惟以同郡荀淑、 陳實為師友。初舉孝廉,再遷青州刺史,以公事免官, 還居綸氏,教授常千人。南陽樊陵求為門徒,膺謝不 受。陵後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為節志者所羞。」 《梓潼士女志》:「楊克,字盛國,梓潼人也。少好學求師,遂 受業古學於扶風馬季長、呂叔公、南陽朱明叔、潁川白仲」職,精究《七經》。其朋友則潁川荀慈明、李元禮、京 兆羅叔景、漢陽孫子夏、山陽王叔茂,皆海內名士。還 以教授州里。常言:「《圖緯》空說,去事希略,疑非聖,不以 為教。」察孝廉,為郎,卒。

《豫章古今記》:「李思元字文成,高安邑人,滕王請為師 友。」

《海內先賢傳》:「仇覽字季智,郭泰齎刺從之,日暮求留 宿。明旦,泰下床拜之曰:『君非泰友,泰師也』。」

《南史劉瓛傳》:「瓛族子顯與河東裴子野、南陽劉之遴、 吳郡顧協連職禁中,遞相師友,莫不慕之。」

《北史李彪傳》:「彪初受業於長樂監伯陽,伯陽稱美之。 平原王陸叡年將弱冠,雅有志業,娶東徐州刺史博 陵崔鑒女,路由冀相,聞彪名而詣之,修師友之禮,稱 之州郡,遂舉孝廉,至京師,館而受業焉。」

《裴佗傳》:「佗子讓之,年十六喪父,殆不勝哀。其母辛氏, 閑禮度。夫喪,諸子多幼弱,廣延師友。」

《周書寇儁傳》:儁加鎮東將軍,封西安縣男。小宗伯盧 辯以儁業行俱崇,待以師友之禮。每有閒暇,輒詣儁 讌語彌日,恆謂人曰:「不見西安君,煩憂不遣。」其為通 人所敬重如此。

《北史薛辯傳》:「辯五世孫端,端從孫孝通,封藍田縣子。 屬齊神武起兵河朔,攻陷相州,刺史劉誕、尒朱天光 自關中討之。孝通與賀拔岳同事天光,又與周文帝 有舊,二人並先在關右,因並推薦之。乃超授岳岐華 秦雍諸軍事、關西大行臺、雍州牧,周文帝為左丞,孝 通為右丞,齎詔書馳驛入關,授岳等同鎮長安。岳深」 相器重,待以師友之禮。

《裴寬傳》:「寬字長寬,撫諸弟以篤友聞。滎陽鄭孝穆嘗 謂其從弟文直曰:『裴長寬兄弟,天倫篤睦,人之師表。 吾愛之重之,汝可與之遊處』。」

《隋書李德林傳》:德林居貧轗軻,母氏多疾,方留心典 籍,無復宦情。其後母病稍愈,逼令仕進。任城王湝為 定州刺史,重其才,召入州館,朝夕同遊,殆均師友,不 為君民禮數。嘗語德林云:「竊聞蔽賢蒙顯戮久,令君 沈滯,吾獨得潤身朝廷,縱不見尤,亦懼明靈所譴。」於 是舉秀才入鄴。

杜淹《文中子世家》:王通父銅川府君宴居歌《伐木》,而 召文中子,子矍然再拜。「敢問夫子之志何謂也?」銅川 府君曰:「爾來自天子至庶人,未有不資友而成者也。 在三之義,師居一焉。道喪以來,斯廢久矣。然何常之 有?小子勉旃。」

《宋史李瓊傳》:瓊幼好學,涉獵史傳,杖策詣太原,依唐 莊宗屬募勇士,即應募。與周祖等十人約為兄弟。祖 與瓊情好尢密,嘗過瓊,見其危坐讀書,因問所讀何 書,瓊曰:「此《閫外春秋》所謂以正守國,以奇用兵,較存 亡治亂,記賢愚成敗,皆在此也。」周祖讀之,謂瓊曰:「兄 當教我。」自是周祖出入,常袖以自隨,遇暇輒讀。每問 難瓊,謂瓊為「師。」

《楊徽之傳》:「徽之,建州浦城人。家世尚武,父澄,獨折節 為儒,終浦城令。徽之幼刻苦為學,邑人江文蔚善賦, 江為能詩,徽之與之游從,遂與齊名。」

《畢士安傳》:士安少好學,事繼母祝氏以孝聞。祝氏曰: 「學必求良師友。」乃與如宋,又如鄭,得楊璞韓丕、劉錫 為友。

《許驤傳》:驤父唐,世以財雄邊郡,後卜居睢陽,生驤。風 骨秀異,郡人戚同文以經術聚徒,唐㩦驤詣之,且曰: 「唐自念不學,思教子以興宗緒。此子雖幼,願先生成 之。」驤十三能屬文,善詞賦。唐不識字,而罄家產為驤 交,當時秀彥。驤,太平興國初詣貢部,與呂蒙正齊名, 廷試擢甲科。

《高弁傳》:「弁弱冠徒步,從种放學於終南山,又學古文 於柳開,與張景齊名。至道中,以文謁王禹偁,奇之。舉 進士。累官侍御史,知陝州。卒與李迪、賈同、陸參、朱頔、 尹焞相友善,石延年、劉潛皆其門人也。」

《高懌傳》:「懌字文悅,荊南高季興四世孫。幼孤,養於外 家。十三歲能屬文,通經史百家之書。聞种放隱終南 山,乃築室豹林谷,從放受業。放奇之,不敢處,以弟子 行,與同時張蕘、許勃號南山三友。」

《蔡挺傳》:「挺兄抗,字子直,中進士,調太平州推官。聞父 疾,委官去,稍遷睦親宅講書。英宗在官邸,器重之,請 於安懿王,願得與游。每見必衣冠盡禮義,兼師友。」 《尹洙傳》:「洙為館閣校勘,遷太子中允。會范仲淹貶,敕 牓朝堂,戒百官為朋黨。洙上奏曰:『仲淹忠亮有素,臣 與之義。兼友師,則是仲淹之黨也。今仲淹以朋黨被 罪,臣不可苟免』。」宰相怒,落校勘,復為掌書記、監唐州 酒稅。

《范仲淹傳》:「仲淹汎通六經,長於《易》,學者多從質問,為 執經講解亡所倦。嘗推其奉以食四方遊士,諸子至 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歐陽修傳》:修始從尹洙游,為古文,議論當世事,迭相 師友,與梅堯臣游,為歌詩相倡和,遂以文章冠天下《邵雍傳》:雍居洛中,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 熙寧行新法,吏牽迫不可為,或投劾去。雍門生故友 居州縣者,皆貽書訪雍,雍曰:「此賢者所當盡力之時, 新法固嚴,能寬一分,則民受一分賜矣,投劾何益?」 《鄭穆傳》:「穆字閎中,福州候官人。性醇謹好學,讀書至 忘櫛沐,進退容止必以禮,門人千」與陳襄、陳烈、周 希孟友,號「四先生。」

《譙定傳》:「定字天授,涪陵人。一日至汴,聞伊川程頤講 道於洛,潔衣往見,遂得聞精義。其後頤貶涪,實定之 鄉也。北山有岩,師友游泳其中,涪人名曰『讀易洞』。」 《曾幾傳》:「幾兄開守歷陽,從游酢學,日讀《論語》。求諸言 而不得,則反求諸心。每有會意,欣然忘食。其留南京, 劉安世一見如舊,定交終身。故立朝遇事,臨大節而 不可奪」,師友淵源固有所自云。

《劉勉之傳》:「勉之自幼強學,日誦。」千言。踰冠,以鄉舉 詣太學,譙定至京師,勉之。聞其從程頤遊,邃《易》學,遂 師事之。已而厭科舉業,揖諸生歸,見劉安世、楊時,皆 請業焉。及至家,即邑近郊結草為堂,讀書其中,力耕 自給,澹然無求於世。與胡憲、劉子翬相往來,日以講 論切磋為事。

《劉子翬傳》:子翬與籍溪胡憲、白水劉勉之交相得,每 見講學外無雜言。它所與游,皆海內知名士。而期以 任重致遠者,惟新安朱熹而已。初,熹父松且死,以熹 托子翬。及熹請益,子翬告以易之不遠,復三言,俾佩 之終身,熹後卒為儒宗。

胡憲之傳。憲之學《易》於譙定,從游者日眾,號「籍溪先 生」,賢士大夫亦高仰之。初,憲與劉勉之俱隱,後又與 劉子翬、朱松交。松將沒,屬其子熹,受學於憲與勉之 子翬。熹自謂從三君子游,而事籍溪先生為久。 《楚蕃傳》:蕃受學於劉清之,清之守衡州,乃求監安人 贍軍酒庫,因以卒業。至衡而清之罷,蕃即丐祠,從清 之歸。其後真德秀書之《國史》曰:「蕃於師友之際蓋如 此,肯負國乎?」

《呂祖謙傳》:「祖謙字伯恭,長從林之奇、汪應辰、胡憲游, 既又有張栻、朱熹,講索益精。」

《陳傅良傳》:傅良字君舉,溫州瑞安人。初患科舉程文 之弊,思出其說為文章,自成一家,人爭傳誦,從者雲 合,由是其文擅當世。當是時,永嘉鄭伯熊、薛季宣皆 以學行聞,而伯熊於古人經制治法,討論尤精,傅良 皆師事之,而得季宣之學為多。及入太學,與廣漢張 栻、東萊呂祖謙友善,祖謙為言「本朝文獻相承條序」, 而「主敬集義」之功,得於栻為多。自是四方受業者愈 眾。

《趙方傳》:「方字彥直,衡山人。父棠,少從胡宏學,慷慨有 大志。嘗見張浚於督府,浚雅敬其才,欲以右選官之, 棠不為屈。累以策言兵事,浚奇之,命子栻與棠交,方 遂從栻學。累官提舉京師常平兼轉運判官、提點刑 獄。時劉光祖以耆德為帥,方事以師禮,自言吾性太 剛,每見劉公,使人更和緩。嘗請光祖書『勤謹和緩』四」 字,揭坐隅以為戒。

《黃裳傳》:「裳為人簡易端純,每講讀,隨事納忠。上援古 義,下揆人情,氣平而辭切,事該而理盡。篤於孝友,與 人言傾盡底蘊。恥一書不讀,一物不知,推賢樂善,出 乎天性。所為文明白條達。嘗與其鄉人陳平父兄弟 講學,平父,張栻之門人也。師友淵源,蓋有自來云。」 《袁燮傳》:「燮初入太學,陸九齡為學錄,同里沈煥、楊簡、 舒」璘,亦皆在學,以道義相切磨。後見九齡之弟九淵 發明《本心》之指,乃師事焉。

《沈煥傳》:「煥之友舒璘,奉化人,補入太學。張栻官中都, 璘往從之,有所開警。又從陸九淵遊,曰:『吾惟朝於斯, 夕於斯,刻苦磨勵,改過遷善,日有新功,亦可以弗畔 矣乎』。」朱熹、呂祖謙講學於婺,璘徒步往謁之,以書告 其家曰:「敝床疏席,總是佳趣,櫛風沐雨,反為美境。」舉 乾道八年進士,通判宜州,卒。璘樂於教人,嘗曰:「師道 尊嚴,璘不如叔晦。若啟迪後生,則璘不敢多遜。」 《金史承暉傳》:承暉生而富貴,居家類寒素。常置司馬 光、蘇軾像於書室,曰:「吾師司馬而友蘇公。」平章政事 完顏守貞素敬之,與為忘年交。

《元史董文炳傳》:「文炳子士選,平生尊敬賢士。在江西 以屬掾元明,善為賓友。既又得吳澄而師之,延虞汲 于家塾,以教其子。諸老儒及西蜀遺士,皆以書院之 祿起之,使以所學教授,遷南行臺,又招汲子集與俱。 後又得范梈等數人,皆以文學大顯于時。故世稱求 賢薦士,亦必以董氏為首。」

《明外史鎮國中尉謀瑋傳》:「謀瑋束修自好,貫穿群籍。 黃汝亨為進賢令,投謁抗禮,劇談久之,逡巡改席。次 日遂北面稱弟子,人兩稱之。」

《正氣記》《方孝孺傳》:「孝孺處師友,篤恩義。宋濂遷蜀,孝 孺不得與俱,為文籲天,願輸壽以延之。時閱其遺文, 談及往事,泣數行下。濂沒於夔,孝孺自漢中走哭盡 哀,言於蜀獻王,厚恤其家,道夔必艤舟哭移時乃去與郭濬、林右、劉綱、王紳、王綺、鄭楷、趙象、王叔英、劉浩、 葉見泰友善,晤言遺書,必切劘道義。」

先進遺風文莊鄒先生守益,字謙之。甘泉湛先生九 十餘,游衡嶽,便過吉州,游青原山。先生率郡中同志 友二三百人走迎,且戒之曰:「湛先生當茲高年,猶殷 勤訪友如此,即此可證其學矣。古云『憲老不乞言,吾 儕第應憲之,更不容出一語辨詰煩聒先生也』。」晨夕 定省食而執醬執酳,一遵古養老禮,惟謹惟時。先生 年亦近七十矣,蓋以湛先生為師王文成莫逆友,故 事之謹如此。嗣湛先生別歸,先生送至境上。別時淚 潸然橫下沾襟。湛先生顧慰之曰:「謙之何悲甚!豈念 予老,不復再會耶?」余過十數年,重來晤公也。余緬想 當時此段風光,良知天理,炯然在目,即唐虞之廷,洙 泗之間,喜起誾侃之風,何以尚諸?

《列朝詩集》:「胡翰字仲申,少師事吳萊立夫,盡得其學。 游於黃文獻、柳文肅之門,與潛溪、華川為友。既而黃 柳凋謝,而仲申繼之,一時文譽大著。」

劉英,字邦彥,錢塘人。少從學夏大理季爵。臨川聶大 年教授於杭,奇之,以為忘年友。

《江南通志》:「游于詩,字二南,懷寧人。以諸生入太學。時 盱江羅近溪先生為海內儒宗,詩千里負笈,受業其 門,與金陵焦弱侯軰結為里社,開示後學。」 《湖廣通志》:「方一鳳字瑞甫,世居黃陂之道明山。弟與 時,少遇異人授密訣,靜久發慧。唐應德、羅文恭皆聯 舟過訪,然文恭獨心器鳳,鳳乃受學。文恭貽以書曰: 『斂聚精神,精專所業,推而至於服食交遊,一切檢點, 此身便自樹立矣』。」鳳乃建水洲別館,集四方同志商 訂切劘。嘗與耿叔臺、吳少虞鼓枻金陵,晤徐魯源軰 究極「知行合一,萬物皆備」之旨。又因天臺撫閩,取道 豫章,訪羅近溪,共質所學。抵閩則五雲、竹林、雙室、芳 洲、龍江皆造廬就正。

《吉安府志》:「周子恭字欽之,吉水人。子恭與念菴羅公 並師事李谷平先生,嘗謂名節不立,不可以範俗也, 於是取所聞以自重其身。又數年,出而友四方之士, 則又以為議論不一,不可以決趨也,于是持所見以 自決其學。已而為郡譽大起。」

《湖廣通志》:「朱英」字賓桃,楚藩諸孫。受書外傅,「有為 心性躬行言者」,則彙而成冊,不好浮詞。比長,築其學 堂,與同邑賀陽亨、黃陂、黃武皋、武濱互為師友。

師友部雜錄 编辑

《禮記曲禮》:「直而勿有。」「直」,正也。己若不疑,則當稱「師 友」而正之,《謙》也。

《周禮·地官》:調人:「掌司萬民之難而諧和之。凡和難兄 弟之讎,辟諸千里之外,從父兄弟之讎不同。國師長 之讎,視兄弟;主友之讎,視從父兄弟。」

《戰國策》:郭隗曰:「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 處。」

《荀子修身》篇:「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 也;諂諛於我者,吾賊也。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 其賊。」

《庸眾駑散》,則劫之以師友。

《孔叢子·獨治》篇:「陳餘謂陳王曰:今必欲定天下,取王 侯者,其道莫若師賢而友智。」

《白虎通三綱六紀篇》:「師長有尊,朋友有舊。」

《潛夫論讚學》篇:「君子敦貞之質,察敏之才,攝之以良 朋,教之以明師,其不有濟乎!」

《抱朴子崇教》篇:「先哲居高,不敢忘危。愛子欲教之義 方,雕琢切磋,弗納於邪偽。選明師以象成之,擇良友 以漸染之。」

朋友師傅,尤宜精簡,必取寒素德行之士,以清苦自 立,以不群見憚者。其經術如仲舒、桓榮者,強直若龔 遂、王吉者,能朝夕講論忠孝之至道,正色證存亡之 軌跡,以洗濯垢涅,閑邪矯枉,宜必抑情遵憲,法入德 訓者矣。漢之末世,吳之晚年,則不然焉,望冠蓋以選 用,任朋黨之華譽,有師友之名,無拾遺之實,匪唯無 益,乃反為「損。」

《顏氏家訓序致》篇:「禁童子之暴謔,則師友之誡不如 傅婢之指揮。」

《舊唐書元稹傳》:「稹獻教本書曰:『匹士之愛其子者,猶 求明哲之師以教之,直諒多聞之友以成之。豈天下 之元良而可以疾廢毦聵不知書者為之師乎?疏冗 散賤,不適用者之為友乎?此何不及上古之甚也』!」 《同話錄》:「人之五倫,朋友寓焉,而不言師。三人行,必有 我師焉,是師寓於朋友中矣。然有曰君師,有曰父師, 是」君父,皆有師之道也。人之常尊,曰君、曰父、曰師,三者而已。《記》曰:「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師不親。」以此 推之,君之於臣,父之於子,力有所不及處,賴師之教 爾。故師之德配君父。

《省心錄》:求師問友,急於教子者,始於章句,中於文采, 終於科第,所謂入孝出弟,汎愛親仁,則懵如冥行,豈 不違吾聖人之言乎?

《放翁題跋》:王深有《書簡跋》:「此書朝夕觀之,使人若居 嚴師畏友之間,不敢萌一毫不善意。」

《小學廣敬身篇》:呂舍人曰:「夫指引者,師之功也。行有 不至,從容規戒者,朋友之任也。決意而往,則須用己 力,難仰他人矣。」

《朱子語類》「九年知類通達。」橫渠說得好:「學者至於能 立,則教者無遺恨矣。」此處方謂大成。蓋學者既到立 處,則教者亦不消得,管他自住不得。故橫渠又云:「學 者能立,則自強不反,而至於聖人之大成矣。」而今學 者不能扶持到立處。嘗謂此段是箇致知之要。如云: 「一年視離經,《辨志》」,古注云:「《離經》是斷絕句也。」此且是 讀得成句。辨志是知得這箇是為己,那箇是為人,這 箇是義,那箇是利。三年敬業樂群,敬業是知得此是 合當如此做;樂群,是知得滋味,好與朋友切磋。五年 博習親師,博習是無所不習,親師是所見與其師相 近了。七年論學取友,論學是他論得有頭緒了。取友, 是知賢者而取之,此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此謂 之大成。」橫渠說得「推類」兩字最好。如《荀子》「倫類不通, 不足謂之善學。」而今學者只是不能推類。到得「知類 通達」,是無所不曉,便是自強不反。這幾句都是上兩 字說學,下兩字說所得處。如離經便是學,辨志便是 所得處。他皆倣此。

《元史·虞集傳》:集曰:「下州小邑之士,無所見聞父兄,所 以導其子弟,初無必為學問之盛意,師友之游從,亦 莫辨其邪正。然則所謂賢才者,非自天降地出,安有 可望之理哉?」

《見聞搜玉》:吳樵,淳祐中平江節度使推官,嘗謂人曰: 「吳人尚奢而爭勝,所事不切。寧𢬵百萬錢娶女,不能 𢬵十萬錢教子弟,寧捨十萬錢遣婢妾,不能以萬錢 延好師友。故使子弟不知書識字,但廣置田宅,計較 微利,反貽子孫不肖之害。」故人以獃目之。愚謂越人 亦然。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