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第670卷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六百六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六百七十卷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六百七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六百七十卷目錄

 王寮部紀事二

 王寮部雜錄

官常典第六百七十卷

王寮部紀事二 编辑

《舊唐書姚思廉傳》:思廉初為代王侍讀,屬義師入京 城,時府僚駭散,惟思廉侍不離其側。義師入殿門,思 廉謂之曰:「『唐公舉兵,本匡王室,卿等不宜無禮於王』。 眾服其言,於是布列階下。太宗居藩,引為文學。及親 征徐元朗,思廉時在洛陽。太宗嘗言及隋亡之事,歎 曰:『姚思廉不懼兵刃以明大節,求之古人,亦何以加 也』!因賜物百段,遺其書曰:『想卿節義之風,故有斯贈』。」 《唐書。孫伏伽傳》:「伏伽武德初言曰:『皇太子諸王左右 執事,不可不擇,願選賢才,澄僚友之選』。」

《杜如晦傳》:如晦,秦王引為府兵曹參軍,徙陝州總管 府長史。時府屬多外遷,王患之,房元齡曰:「去者雖多 不足吝。如晦,王佐才也,大王若終守藩,無所事,必欲 經營四方,捨如晦無共功者。」王驚曰:「非公言,我幾失 之。」因表留莫府,從征伐,常參帷幄,機祕方多事,裁處 無留,僚屬共才之,莫見所涯。

《于志寧傳》:「志寧識褚亮於囚中,遷天策府中郎,文學 館學士,引亮與同列。」

《褚亮傳》:「武德四年,太宗為天策上將軍,宮城西作文 學館。以大行臺司勳郎中杜如晦,記室考功郎中房 元齡及于志寧,軍諮祭酒蘇世長,天策府記室薛收, 文學褚亮、姚思廉,太學博士陸德明、孔穎達,主簿李 元道,天策倉曹參軍事李守素,王府記室參軍事虞 世南,參軍事蔡允恭、顏相時,著作郎攝記室許敬宗」、 薛元敬,太學助教蓋文達,軍諮典籤蘇勗,並以本官 為學士。七年,收卒,復召東虞州錄事參軍劉孝孫補 之,號「十八學士」,藏之書府,以彰禮賢之重。方是時,在 選中者,天下所慕向,謂之《登瀛洲》。

《權萬紀傳》:「萬紀徙吳王長史,王畏其直,善遇之。齊王 祐不奉法,帝數奇萬紀能左右吳王者,乃徙為祐長 史。祐暱比群小,萬紀驟諫不入,即條過失以聞。帝遣 劉德威按問,因召祐入朝。祐恐,與所嬖燕弘亮謀殺 之,而萬紀先引道,祐遣弘亮馳彀騎追擊,斬首殊支 體,投圊中。又殺典軍韋文振。文振本以校尉從帝征」 伐,以質謹自將。帝使事祐典廄馬,切諫不納,輒見萬 紀道之,故祐內常憤疾。萬紀死,文振懼,馳去,追騎獲 之。祐平,贈萬紀齊州都督、武督郡公,食二千戶,諡曰 「敢。」《文振》左武衛將軍、襄陽縣公,食千戶。

《李守素傳》:守素署天策府倉曹參軍。通氏姓學,世號 肉譜。虞世南曰:昔任彥昇通經,時稱五經笥,今以倉 曹為《人物志》,可乎。

《合璧事類》:「杜淹,秦王引為天策府兵曹參軍、文學館 學士。嘗侍宴賦詩,尤工,賜銀鍾。」

薛收授天策府記室參軍嘗上書諫王畋獵王答曰: 「覽卿所陳知戒我者卿也。明珠兼乘未。若一言今賜 黃金四十鋌。」

《孔帖》:房喬,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謁轅門,署渭北道 行軍記室參軍。公為秦王,授府記室,征伐未嘗不從, 眾爭取珍怪,喬獨收人物致幕府。王嘗曰:「漢光武得 鄧禹門下益親,今我見喬猶禹也。」居府出入十年,軍 符府檄,駐馬即辦。

《唐書蘇世長傳》:「世長為天策府軍諮祭酒,引為學士。 貞觀初,使突厥,與頡利爭禮不屈,拒卻賂遺,朝廷壯 之。」

《王綝傳》:「綝父弘直,為漢王元昌友。王好畋遊,上書切 諫,王稍止,然益疏斥,終荊王友。」

《郎餘令傳》:餘令授霍王元軌府參軍事,從父知年亦 為王友,元軌每曰:「郎家二賢皆入府,不意培塿而松 柏為林也。」

《江安王元祥傳》:始王許,後徙王,四為州刺史,實封至 千戶。性庸迷,所至營財產無厭。時滕、蔣、虢三王皆貪 暴,得其府官者惡之不願行,故時語曰:「寧向儋、崖、振、 白,不事江、滕、蔣、虢。」

《滕王元嬰傳》:「元嬰徙隆州,復不循法。錄事參軍裴聿 諫正其失,元嬰捽辱之。聿入計具奏,帝遷聿六品上 階。」

《蘇瓌傳》:「瓌從父兄幹,擢明經,授徐王府記室參軍。王 好畋,每諫止之。」

《王珪傳》:珪拜禮部尚書兼魏王泰師。王見之為先拜, 珪亦以師自居。王問珪何以為忠孝,珪曰:「陛下王之 君,事思盡忠;陛下王之父,事思盡孝。忠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王曰:「忠孝既聞命矣,願聞所習。」珪曰:「漢東 平王蒼稱為善最樂,願王志之。」帝聞,喜曰:「兒可以無 過矣。」

《蘇勗傳》:勗遷魏王泰府司馬,博學有美名,泰重之。 《謝偃傳》:偃遷魏王府功曹,嘗為《塵影賦》二篇,帝美其 文,召見,欲偃作賦,先為序一篇,頗言天下乂安,功德 茂盛意,授偃使賦。偃緣帝指,名篇曰《述聖》,帝悅,賜帛 數十。

《山堂肆考》:唐太宗轉李勣詹事,謂曰:「我兒新登儲貳, 卿故長史,故有此除。雖屈階資,可勿怪也。」

《唐書杜正倫傳》:「正倫,太宗素知名,表直秦王府文學 館。」

《庶人祐傳》:帝用王府長史司馬,必取骨鯁敢言者,有 過失輒聞。而祐溺群小,好弋獵,長史薛大鼎屢諫不 聽。帝以輔王無狀免之。

《王義方傳》:「義方補晉王府參軍,直弘文館,魏徵異之, 欲妻以夫人之姪,辭不取。俄而徵薨,乃娶。人問其然, 曰:『初不附宰相,今感知己故也』。」

《合璧事類》:唐盧照鄰調鄧王府典籤,王愛重,謂曰:「此 吾之相如。」

《孔帖》:韋思謙沛王府長史,皇甫公義引為倉曹參軍, 謂曰:「公非池中物,屈公為數旬客,以重吾府。」

《山堂肆考》:唐蕭德言展閱《五經》,必盥濯束帶,危坐對 之。高宗為晉王時,詔德言講經授業,及升東宮,仍兼 侍讀。

《事文類聚》:蘇良嗣,高宗時為周王府司馬。王年少不 法,良嗣數諫王以法繩府官不職者,甚尊憚,帝異之。 《唐書王勃傳》:勃年未弱冠,授朝散郎,數獻頌闕下。沛 王聞其名,召署府修撰,論次《平臺祕略》。書成,王愛重 之。是時諸王鬥雞,勃戲為文檄英王雞。高宗怒曰:「是 且交搆。」斥出府。

《玉海》:「高宗、中宗時,相王府長史以宰相兼之,姚崇以 鳳閣侍郎,韋安石以中書令,魏雍衛王府以尚書兼 之。」

《唐書趙弘智傳》:「弘智,永徽初入為陳王師,講《孝經》百 福殿。於是宰相弘文館學士、太學生俱在。弘智舉五 經諸儒更詰辨,隨問酬悉,舌無留語。高宗喜曰:『試為 我陳經之要,以輔不逮』。對曰:『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 道,不失天下。願以此獻』。帝悅,賜絹二百名,馬一。」 《韋安石傳》:「安石子陟,神龍二年甫十歲,授溫王府東 閣祭」酒,朝散大夫。風格方整,善文辭,書有楷法,一時 知名士皆與遊。

《裴耀卿傳》:耀卿數歲能屬文。擢童子舉,稍遷祕書省 正字,相王府典籤,與掾丘悅、文學韋利器更直,備顧 問,府中號「學直。」

《袁恕己傳》:「恕己知相王府司馬,與誅二張。又從相王 統南衙,兵備非常。」

《孔帖》:劉禕之拜相王府司馬,帝謂曰:「卿家忠孝,朕子 賴卿師矩,冀蓬在麻不扶而直也。」

《山堂肆考》:唐韋湊入為相王府屬,時姚崇兼府長史, 曰:「韋子識遠文優,吾恨晚得之。」

《唐書源乾曜傳》:「乾曜,開元初邠王府吏犯法,元宗敕 左右為王求才。長史太常卿姜晈薦乾曜,自梁州都 督召見,神氣爽澈,占對有序,帝悅之,擢少府少監,兼 邠王府長史。」

《潘好禮傳》:好禮,開元初為邠王府長史。王為滑州刺 史,好禮兼府司馬知州事。王御下不能肅,有詔好禮 檢督王家,至過失皆上聞。王每遊觀,好禮必諫諭禁 切。農月,王出獵,家奴羅迾,好禮遮道諫,王初不許,乃 臥馬下,謼曰:「今農在田,王何得非時暴禾稼以損下 人,要先踐殺司馬,然後聽所為。」王慚為還。

《丁公著傳》:「公著為直學士,充皇太子諸王侍讀,因著 《太子諸王訓》十篇。」

《庾敬休傳》:「敬休召為翰林學士。文宗將立魯王為太 子,慎選師傅,敬休以戶部侍郎兼魯王傅。」

《東觀奏記》:「大中十二年,始用左諫議大夫鄭漳、兵馬 郎中李鄴為鄆王已下侍讀。時郢王居十六宅,夔、昭 以下五王居大明宮內院。數日,追制改充夔王以下 侍讀,五日一入乾符門講讀。鄆王即位,其事遂停。」 《遼史百官志》。聖宗太平八年,長沙郡王宗允等奏選 諸王伴讀。

《姚景》行,重熙中為燕趙國王教授。

蕭惟信重熙十五年為燕王傅。

《涑水記聞》:太祖嘗謂秦王侍講曰:「帝王之子,當務讀 經書,知治亂之大體,不必學作文章,無所用也。」 《宋史程德元傳》:德元善醫術,太宗尹京邑,召置左右 署押衙,頗親信用事。太祖大漸之夕,德元宿信陵坊, 夜有叩關疾呼趣赴宮邸者,德元遽起,不暇盥櫛,詣 府,府門尚關。方三鼓,德元不自悟,盤桓久之。俄頃,見 內侍王繼恩馳至,稱遺詔迎太宗即位,德元因從以 入,拜翰林使《玉照新志》:司勳員外郎張大亨奏:「切見朝廷講讀之 官,在天子所者謂之侍讀、侍講,而諸王府亦有侍讀、 侍講官,比擬稱呼相紊,名之不正,孰大於是?太宗皇 帝初為韓冀,諸王侍讀,置侍講,後有欲為皇族子孫 置之,議者以唐文宗改諸王」侍講為「奉諸王講讀,請 以『教授』」為名,從之。且皇族學官,尚不可與王府同稱, 而王府官豈可同天子講讀之號?詔諸王府侍講改 為直講,侍讀改為贊讀。

《宋史畢士安傳》:雍熙二年,諸王出閤,慎擇僚屬,以虞 部郎中王龜從兼陳王府記室參軍,水部員外郎王 素兼韓王府記室參軍,祕書丞張茂直兼益王府記 室參軍,士安遷左拾遺兼冀王府記室參軍。太宗召 謂曰:「諸子生長宮庭,未閑外事,年漸成人,必資良士 贊導,使日聞忠孝之道,卿等勉之。」賜襲衣、銀帶、鞍勒 馬。士安本名士元,以元犯王諱,遂改焉。遷考功員外 郎。端拱中,詔王府僚屬各獻所著文,太宗閱視累日, 問近臣曰:「其才已見矣,其行孰優?」或以士安對。上曰: 「正協朕意。」俄以本官知制誥。王請對,願留府邸,不許。 淳化二年,詔入翰林為學士。

《合璧事類》:竇偁為晉府記室,賈琰為判官,每諸王宗 室宴集,琰必怡聲下氣,褒贊捷給。偁叱之曰:「賈氏子 何巧言令色之甚,獨不愧於心耶!」

《翰苑新書》:太宗至道元年,以員外郎孫蠙充皇姪皇 孫教授。時中書言,今皇姪、皇孫是環衛之職,以教授 為名。從之。

《彙苑》:「至道二年,以孫奭為諸王府侍講,賜紫衣。」 《山堂肆考》:宋楊礪,真宗為襄王時,以礪為記室,王甚 重之。及建東宮,以為太子右諭德。真宗即位,召為翰 林學士。

《翰苑新書》:「真宗咸平元年,以朱昂兼南宅教授,張蔚 兼北宅教授。」

大中祥符五年,以直史館晏殊為昇王府記室參軍。 《宋史崔遵度傳》:遵度為右正言。大中祥符九年,仁宗 以壽春郡王開府,詔宰相擇耆德方正有學術之士, 咸曰:「『遵度力學有士行,時稱長者』。遂命與張士遜並 為王友。改戶部員外郎,賜服金紫,又賚襲衣、犀帶緡 錢。上作七言詩寵之,因謂左右曰:『翊善、記室皆府屬』」 也,故王皆受拜。今賓友之禮,當令答拜。府中文翰,皆 遵度所作。王讀《孝經》徹章,復以御詩賜之。

《張士遜傳》:「士遜,仁宗出閤,帝選僚佐謂宰臣曰:『翊善、 記室府屬也,王皆受拜。今王尚少,宜以士遜為友,令 王答拜』。」於是以戶部郎中直昭文館為壽春郡王友, 改昇王府諮議參軍。遷右諫議大夫,兼太子右庶子, 改左庶子。士遜言:詣資善堂,升階列拜,而皇太子猶 跪受,宜詔皇太子坐受之。帝不許,詔士遜等遇太子 侍駕出入,許陪從。判史館、知審刑院,以太子賓客、樞 密直學士判集賢院。既而二府大臣皆領東宮官,遂 換太子詹事。

《山堂肆考》:宋仁宗諭執政曰:「延安郡王出閤,當議官 僚。」執政對曰:「司馬光有重名,宜為郡王羽翼,如呂公 著、孫覺皆可以任之。」

《宋史王獵傳》:獵為吳王、潭王宮教授,睦親廣親宅講 書,諸王侍講,凡在京藩十二年,宗室無高卑少長,各 得其歡如一日。英宗在邸,尊禮之,入為皇子,即拜說 書。及即位,拜天章閣待制兼侍講。方議濮王稱,以問 獵,獵不可,帝曰:「王待侍講厚,亦持此說邪?」對曰:「臣荷 皇恩厚,不敢以非禮名號加於王,所以報王也。」帝大 悟,自是不復議。

《邵亢傳》:亢選為潁王府翊善,加直史館,召對群玉殿, 英宗訪以世事,稱之曰:「學士真國器也。」擢同修起居 注。建言:「『陛下初政,欲治國者先齊家。潁王且授室,採 用古昏禮。公主下降,不宜厭舅姑之尊』。帝深納之。他 日諭王曰:『以翊善端直樸厚,輟為諫官矣』。」王出道帝 語,遂以知制誥知諫院。

《彙苑》:吳申為睦親宅都講。初,宗室坐序爵,仍自為賓 主,講官位主席之東隅。申不肯坐,且曰:「宗室當以親 族尊卑為序,與講官分賓主。」移書大宗正,宗正不能 決,因內朝出二書,英宗是之。宗室正講席自申始。 《山堂肆考》:宋治平中,宗室四千餘人,親王置翊善、侍 講、記室,餘則宮院都講、教授。歲時有嘉慶事,則侍宴 崇政殿或太清樓。

《宋史韓維傳》:神宗封淮陽郡王,潁王維皆為記室參 軍。王每事咨訪,維悉心以對,至拜起進趨之容,皆陳 其節。嘗與論天下事,語及功名,維曰:「『聖人功名,因事 始見,不可有功名心』。王拱手稱善。聞維引疾請郡,上 章留之。時禁中遣使泛至諸臣家為王擇妃,維上疏 曰:『王孝友聰明,動履法度,方嚮經學,以觀成德。今卜 族授室官,歷選勳望之家,謹擇淑媛。考古納采問名 之義,以禮成之,不宜苟取華色而已』。」左右史闕,英宗 訪除授例。執政曰:「用館閣久次及進士高第者。」帝曰: 「第擇人,不必專取高科。」執政以維對,遂同修起居注侍邇英講。

《孫永傳》:「永進士第,為諸王府侍讀。神宗為潁王,出新 錄《韓非子》畀宮僚讎定,永曰:『非險薄刻核,其書背六 經之旨,願毋留意』。王曰:『廣藏書之數耳,非所好也』。」 《吳充傳》:「充調穀熟主簿,入為國子監直講,吳王宮教 授等輩多與宗室狎,充齒最少,獨以嚴見憚,相率設 席受經。充作六箴以獻,曰視,曰聽,曰好,曰學,曰進德, 曰『《崇儉》』。」仁宗命繕寫,賜皇族。英宗在藩邸,書之坐右。 除集賢校理。

《山堂肆考》:宋神宗就邸,英宗命韓魏公擇宮僚,薦用 王陶、韓維等。一日,內侍以宮樣靴進,維曰:「王安用舞 靴?」神宗亟令毀之。

《宋史孫覺傳》:「神宗即位,覺直集賢院,為昌王記室。王 問終身之戒,為陳諸侯之孝,作富貴二箴。」

《鄭穆傳》:穆熙寧三年召為岐王侍講。嘉王出閣,改諸 王侍講。府僚闕員,御史陳襄請擇人,神宗曰:「如鄭穆 德行,乃宜左右王者。」凡居館閣三十年,而在王邸一 紀,非公事不及執政之門。講說有法,可為勸戒者,必 反覆擿誦,岐嘉二王咸敬禮焉。

《鄭雍傳》:「雍為嘉王岐王府記室參軍。神宗末年,二王 既長,猶居禁中,雍獻四箴規戒,且諷使求出外邸。凡 在邸七年,用久次,以轉運使秩留。」

《山堂肆考》:宋元祐中,詔「諸宮學教授員闕,選所舉學 官及可為師表、可備講讀者補之,不足則三省各選 京朝官有出身年四十以上者充之。」

《宋史傅楫傳》:「徽宗以端王就資善堂學,擇師傅為說 書,升楫記室參軍,進侍講、翊善。中人涖事於府者,多 與宮僚狎,楫獨漠然不可親,一府嚴憚之。」

《翰苑新書》:大觀二年,定王、嘉王府侍講沈錫奏:「真宗 皇帝時,以張士遜為王友,命王答拜,以示賓禮。今講 讀輔翼之官,職在訓導,亦王之友傅也。可如王友例, 令王答拜。」

《宋史王十朋傳》:「十朋召為祕書郎兼建王府小學教 授。先是,教授入講堂,居賓位,十朋不可,皇孫特加禮, 而位教授中坐。」

《李浩傳》:浩除員外郎,兼皇子恭王府直講,在王府多 所裨益,且因事以及時政,書之於冊,幸上或見之。王 亦素所愛重。他日外補,累年以歸,王喜曰:「李直講來 矣。」

《趙逵傳》:逵充普安郡王府教授,奏言路久不通,乞廣 賜開納,勿以微賤為間,庶幾養成敢言之氣。帝嘉納 之。普安府勸講至戾太子事,王曰:於斯時也,斬江充 自歸於武帝,何如?逵曰:「此非臣子所能。」王意蓋有所 在也。

《劉章傳》:「章遷祕書郎,兼普安、恩平兩王府教授,遷著 作佐郎,事王邸四歲,盡忠誠,專以經誼文學啟迪掖 導,受知孝宗自此始。」

《翰苑新書》:「孝宗初就傅,范元長以待制兼資善堂翊 善,自是率以從官為之。其後親王府不復除,第以朝 士兼贊讀、直講而已。」

《記纂淵海》:「紹興五年,婁機為資善小學教授。時皇太 子為惠國公日,陳正言、正道又以屢朝事親、修身、治 國、愛民四事,手書以獻,置之左右,朝夕觀省。孝宗出 閤就第,而信王幼,亦命近臣踵為之。」

《宋史史浩傳》:浩紹興十四年登進士第,歷溫州教授, 升國子博士,因轉對,言普安、恩平二王,宜擇其一,以 繫天下望。高宗納之,翼日語大臣曰:「浩有用才也。」除 祕書省挍書郎,兼二王府教授。三十年,普安郡王為 皇子,進封建王,除浩權建王府教授。詔建王府置直 講、贊讀各一員,浩守司封郎官兼直講,一日講《周禮》, 言:「膳夫掌膳羞之事,歲終則會,惟王及后、世子之膳 羞不會。至酒正掌飲酒之事,歲終則會,惟王及后之 飲酒不會,世子不與焉。以是知世子膳羞可以不會, 世子飲酒不可以無節也。」王作而謝曰:「敢不佩斯訓!」 三十一年遷宗正少卿。會金主亮犯邊,下詔親征。時 兩淮失守,廷臣爭陳退避計,建王抗疏,請率師為前 驅。浩為王力言:太子不可將兵,以晉申生、唐肅宗靈 武之事為戒。王大感悟,立俾浩草奏,請扈蹕以供子 職,辭意懇到。高宗方怒,覽奏意頓釋,知奏出於浩,語 大臣曰:「真王府官也。」既而殿中侍御史吳芾乞以皇 子為元帥,先視師。浩復遺大臣書,言:「建王生深宮中, 未嘗與諸將接,安能辦此?」或謂使王居守,浩復以為 不可。上亦欲令王遍識諸將,遂扈蹕如建康。三十二 年,上還臨安,立建王為皇太子。

《彙苑》:紹興二十五年,以趙逵兼普安恩平王府教授。 逵時為禮部郎,及引對,上曰:「卿乃朕自擢秦檜日薦 士,曾無一言及卿,以此知卿不附權貴。」真天子門生 也。

《宋史陳俊卿傳》:「俊卿以校書郎召,孝宗時為普安郡 王,高宗命擇端厚靜重者輔導之,除著作佐郎兼王 府教授,講經輒寓規戒,正色特立。王好鞠戲,因誦韓愈《諫張建封書》以諷。王敬納之。」

《王剛中傳》:孝宗為普安郡王,剛中兼王府教授。每侍 講,極陳古今治亂之故,君子小人忠佞之辨。遷中書 舍人。

《蕭燧傳》:「燧,孝宗初,除諸王宮大小學教授,輪對,論官 當擇人,不當為人擇官。」上喜,製《用人論》,賜大臣 《山堂肆考》。宋周必大《辭免兼太子詹事奏狀》:「近歲以 來,必於近臣中擇嘗任王府侍讀者就兼是職。」 《宋史光宗本紀》:「紹熙四年冬十月,嘉王府翊善黃裳 上疏,請誅內侍楊舜卿,臺諫張叔椿、章穎上疏乞罷 黜。」

紹熙五年五月,嘉王府翊善黃裳、講讀官沈有開、彭 龜年奏,「乞令嘉王詣重華宮問疾」,許之。王至重華宮, 壽皇為之感動。

《山堂肆考》:彭龜年為嘉王府直講,因講論魯莊公不 能制其母,曰:「母不能制,當制其侍御之人。」王問:「此誰 之說?」對曰:「朱熹也。」自後每講,必問熹說何如。

《宋史危稹傳》:「稹遷諸王宮教授,稹謂以教名官,而實 未嘗教,請改創宗子學,立課試法如兩學。」從之。嘉定 九年,新學成,改充博士。其教養之規,稹所論建。遷祕 書郎、著作佐郎兼吳、益王府教授。

《張虙傳》:虙遷祕書郎,預編《寧宗會要》,兼吳益王府教 授,改兼莊文府講《毛詩》終篇,乞以所讀諸子改讀《尚 書》。帝曰:「吾固以《詩》《書》成《麟趾》之美也。」

《金史納坦謀嘉傳》:「謀嘉,初習策論進士。大定二十六 年,選入東宮,教鄆王琮、瀛王瓌讀書。」 《元史郝經傳》:「憲宗二年,世祖以皇弟開邸金蓮川,召 經諮經國安民之道,條上數十事,大悅,遂留王府。」 《張文謙傳》:「文謙,幼聰敏,善記誦,與太保劉秉忠同學。 世祖居潛邸,受邢州分地,秉忠薦文謙可用。歲丁未, 召見,應對稱旨,命」掌王府書記,日見信任。邢州當要 衝,初分二千戶為勳臣食邑,歲遣人監領,皆不知撫 治,徵求百出,民弗堪命,或訴於王府。文謙與秉忠言 於世祖曰:「今民生困弊,莫邢為甚。盍擇人往治之,責 其成效,使四方取法,則天下均受賜矣。」於是乃選近 侍脫兀脫、尚書劉肅、侍郎李簡往。三人至邢,協心為 治,洗滌蠹弊,革去貪暴,流亡復歸,不期月,戶增十倍。 由是世祖益重儒士,任之以政,皆自文謙發之 《董文用傳》:文用以兵部郎中參議都元帥府事。時諸 王只必鐵木兒鎮西方,其下縱橫需索,文用坐幕府, 輒面折以法。其徒譖文用於王,王遣其傅訊文用,文 用因歷指不法者數十事。其傅白王,王召文用謝之 曰:「郎中持此心事朝廷,宜勿怠。」自是省府事頗立。 《張立道傳》:立道年十七,以父任備宿衛。世祖即位,立 道從北征,未嘗去左右。至元四年,命立道使西夏,給 所部軍儲,以幹敏稱。皇子忽哥赤封雲南王,往鎮其 地。詔以立道為王府文學。立道勸王務農以厚民,即 署立道大理等處勸農官,兼領「屯田事,佩銀符。」尋與 侍郎甯端甫使安南,定歲貢之禮。雲南三十七部都 元帥寶合丁專制歲久,有竊據之志,忌忽哥赤來,為 王設宴,置毒酒中,且賂王相府官,無洩其事。立道聞 之,趨入,見守門者拒之,立道怒與爭。王聞其聲,使人 召立道,乃得入。為王言之,王引其手,使探口中肉,已 腐矣。是夕,王薨。寶合丁遂據王座,使人諷王妃索王 印。立道潛結義士得十三人,約共討賊,刺臂血和金 屑飲之,推一人走京師告變,事頗露,寶合丁乃囚立 道,將殺之。人匠提舉張忠者,燕人也,於立道為族兄, 結壯士夜刦諸獄出之,共亡至土蕃界,遇帝所遣御 史大夫博羅歡、王傅別怗與告變人俱來,二人者遂 與立道俱還。按《寶合丁》及王府官嘗受賂者,皆伏誅。 有旨召立道等入朝,問王薨時狀。帝聞《立道》言,泣數 行下,歔欷久之,曰:「汝等為我家事甚勞苦,今欲事朕 乎?事太子乎?事安西王乎?惟汝意所向。」立道等奏:「願 留事陛下。」於是賜立道金五十兩,以旌其忠。張忠等 亦皆授官有差。

《陳祜傳》:「祜一名天祐,博通經史,時諸王得自辟官屬。 歲癸丑,穆王府署祜為其府尚書,賜其父母銀十錠, 錦衣一襲。王既分土於陝洛,表祜為河南府總管。」 《商挺傳》:「世祖封皇子忙阿剌為安西王,立王相府,以 挺為王相。挺進十策於王,曰:睦親鄰,安人心,敬民時, 備不虞,厚民生,一事權,清心源,謹自治,固本根,察下 情。」王為置酒嘉納。

《趙炳傳》:「炳至元十四年,加鎮國上將軍,安西王相王 府。冬,居京兆。夏,徙六盤山王北伐。六盤守者搆亂,炳 自京兆率兵往捕,元惡授首。王還,嘉賞戰功,賚賜有 加。」

《竇默傳》:世祖命皇子真金從𪐝學,賜以玉帶鉤,諭之 曰:「此金內府故物,汝老人佩服為宜,且使我子見之, 如見我也。」

《明外史魏觀傳》:「洪武元年,帝念東宮已立,諸王漸長, 思早諭教,建大本堂,命觀侍太子說書,及授諸王經未幾,又命觀偕文元吉、詹同、吳輔、趙壽等分行天下, 訪求遺才。觀所舉多被擢用。」

《武進縣志》:王思明,洪武初以薦召為右傅,侍燕邸,每 進對,非仁義道德弗陳。時藩邸僚屬多獲罪,帝知思 明中立,獨不及也。常上所校《綱目》及手寫《大學衍義》 二書,曰:「此萬世龜鑑,人主藥石。」上因置二書於西齋 宮,朝夕披覽。

《獻徵錄》:「梁溥為秦府右長史,臨事介直,自王以下咸 敬信。」

《列朝詩集》:「朱右,洪武七年授經晉王,擢晉王府長史。 有《白雲槁》行於世。」

瞿佑洪武中為周府右長史。風情麗逸著《剪燭新話》 及樂府歌詞,為時傳誦。

寧獻王弘獎風流,海寧胡奎以儒雅名,請為世子師 傅者七年,告老而歸,為輯其詩文序而傳之。

《松江府志》:「管訥,洪武中以秀才徵拜楚王府紀善。恭 謹強力,事不避難。楚王深加器重,奏晉長史。在職十 年,事無苟從。年七十乞歸,王不忍其去,親製詩慰之, 命世子書『忠勤良佐』四字以褒,仍奏留本國。先是,訥 五十艱子,及從討蠻寇於銅鼓,用訥指畫,悉破斬之。 諸將以鄰於寇壤,欲殄其眾,訥進言曰:『是雖荒裔,亦 人類也。奈何草雉而禽獮之』?」王從其言。指揮使蔡春 退而嘆曰:「管公一言,活數萬之命,必有後矣!」越數年 生子錫名延枝,教育於宮中。既長,奏為伴讀。

《獻徵錄》:谷王年十三,將封宣府。上謂侍臣曰:「谷王年 少,羽翼無人,奈何?」諸大臣奏曰:「輔幼藩非忠勇敢直 不能,閣門使劉璟其人也。」上頷之。即日授谷王長史, 敕提調肅、遼、慶、寧、燕、趙六王府事。

《列朝詩集》:「桂衡,洪武中授谷府奉祠,刻意於詩,日課 不輟。」

《獻徵錄》:「李質洪武八年為靖江王府右相,有敕獎諭 甚至。嘗歸省先隴王,親揮翰賦詩以賜,復命官屬宴 餞江滸,人以為榮。」

葛誠,為燕府長史,使入奏事,覘朝廷所為。建文密問 燕府事,誠具以實告。建文乃遣誠還燕,使為內應。靖 難師起,殺誠。

吳稷為荊府左長史,改徽府。兩輔親藩,引誼歸正,進 賢王箴《芸窗賦》以寓諷。

宋子璟為梁府右長史小心恭恪王敬禮之改越府 右長史凡持己處事如在梁府一府賢之。

周積為德府長史矢心輔導每進講色溫氣和啟沃 良多。

《列朝詩集》:「謝榛眇」一目:「寓居鄴下,趙康王賓禮之。秦 晉諸藩爭延致河南北皆稱謝榛先生。」

《獻徵錄》:張景明為興府左長史,袁宗皋為右長史,景 明獻《為善最樂詩》,以寓規諷。

《列朝詩集》:蜀獻王之國,初即聘漢中教授方孝孺為 世子傅,待以賓師之禮,名其讀書之齋曰「正學」,方「正 學」之稱自此始。

《獻徵錄》:陳南賓,洪武二十二年擢蜀府長史。時蜀獻 王好學禮士,最號賢王,南賓猶隨事規諫,王甚敬禮 之,造安車以賜,復為構第,名「安老堂。」

《漢陽府志》:戴景文領河南舞陽諭,繼擢寧府伴讀。景 文以輔導自任,動規以正,遂與世子不合,不數月解 組,時年甫四十。人曰:「強仕之時曷即遄旋。」景文曰:「吾 職江都、長沙任也,材匪董賈,何以稱之。」

《獻徵錄》:龍鐔為晉府長史。靖難師起,徵兵於晉,鐔以 大義不可。靖難後詔械鐔至,不屈死之。

《列朝詩集》:「胡粹中,永樂中楚府右長史,在王門凡二 十年,忠心輔導,著《漢史筆記》行於世。」

《祁門縣志》:「胡永興授三河知縣,仁明廉介,銓奏考上 上,仁宗亦知其賢。適趙王新封奏乞老成賢輔,上親 命為右長史,恩詔賜賚殊典。宣德改元,漢王高煦謀 不軌,密使通趙,永興力諫不從,乃使人邀諸途,殲使 焚書以滅其跡。復面陳大義,極言利害,繼之以泣,王 心感悔。及高煦伏誅,言者交章論趙不已,上遣大臣」 奉璽書及奏章下示王,王大懼。永興曰:「皇上俯念親 親,不即加重譴,誠天地之恩。惟獻護衛上表謝恩為 宜。」王從之,言者遂息。上待王日益親厚。

《松江府志》:「李伯璵,宣德中為淮府長史,從王入覲,左 右請他求,伯璵不可,曰:『君臣之間,有賜無求,求則瀆, 瀆則不敬』。府使人入貢,道與一縣令搆爭,詔下令於 獄,而釋使者不問。伯璵請治之以戒生事。官校有犯, 王械置於市,伯璵請論如律。王有疾,左右請施僧祈 福,伯璵謂不若貸丁役錢以甦衛士,從之。」

藩獻記:秀懷王見澍,英廟第五子也。成化六年之國, 汝寧宦豎以王居湫隘,請徙先帥孔宮以廣之,王不 許。長史劉誠、趙銳嘗進講《尚書》。誠曰:「戡𥟖者,武也。」銳 執古傳曰:「『文王戡黎』。兩長史競辯不已,王徐言曰:『先 皇簡先生輔予經義,即有未安,何嫌往復乃爾動色 邪』?」誠、銳頓首慚謝《彰德府志》:李顯,成化丙戌,以翰林院檢討出事吉王, 後拜長史,再改楚府。時舉進士者,往往以長史終身 事藩邸,故當選授,多稱病,或託貴勢請免。顯曰:「士筮 仕即擇便利邪?必如公等,顧令王皆孤立乎?往就選 其相楚府,放逐豪猾,官田稅改令謹厚者司之。奸人 訟指揮干某受賕,顯直其罔,于夜懷金謝,叱卻之。」 《嘉興府志》:「朱綬成化中授翰林院檢討,侍岐王講讀。 弘治庚戌,王出就府邸,奄官專擅,綬據例抗疏,得旨, 頒行諸藩,自是政務悉隸輔臣,遷相晉藩。時王年髦, 世子、世孫俱薨。有欲竊柄者,幽王曾孫於別宮潛奏 權國,上下疑莫能決。綬密疏有王曾孫在,乃得封。」 《寧波府志》:「馮鋼,弘治間以吳縣教諭遷淮府審理。宸 濠取淮」府瑤琴,鋼厲色曰:「此宗器也,安得與人?更請 旗纛。」鋼聲色更厲不少屈。王甚重之。

《濟南府志》:田禎為興府右長史,以禮事王,正己不阿。 會藩屬郡王薨,無嫡嗣,庶子爭立,府僚受賄,依違莫 決。比禎至,即啟王會議,乃揚言曰:「『襲封有成憲,豈容 強爭。此事若差,關繫綱常』。眾官相視愕然,即如議具 奏,遂定封焉。」

《明外史殷士儋傳》:「士儋,嘉靖二十六年進士。選庶吉 士,授檢討。久之,充裕王講官。凡關君德治道,輒危言 激論,王為動色。遷右贊善,進洗馬,直講如故。」

《金谿縣志》:黃株為淮藩審理。王素驕貴,株至,匡救以 義,調護以禮。王重之,請為世子傅,授《易經》大義。株曰: 「易順性命之理,眼前皆性,即皆易也。此理殽于天地、 散于萬物、具于人之一心,故易心學也。拘拘象占,求 之失矣。」講《家人卦》,反覆切至。夜分,王俞旨賜服帶,宴 醉,撤燭歸。

王寮部雜錄 编辑

《玉海》:徐、韓二王為刺史府,官同外官,資望愈下。永淳 以前,王未出閤,則不開府。元宗諸子不出閤,王官益 輕而名亦減。

《朝野雜記》:「咸平初,命諸王府官分兼南北宅教授。南 宮者,太祖、太宗諸王之子孫處之,所謂睦親宅也;北 宮者,魏悼王子孫處之,所謂廣親宅也。」

語窺今古,「王官十事:一曰習儀拜牌,二曰接詔送表, 三曰救護,四曰春秋祭壇,五曰朔朢朝王,六曰拜千 秋,七曰兩臺作揖,八曰計期支俸,九曰手談消日,十 曰染鬚。」夫林、總之官,沈溺風波者不可勝數。免大察 而登彼岸,僅僅幾人。一自曳裾,甘心冷寞,株守空齋, 十事外毫無職掌。安命者方幸可以稅駕,而世人皆 以末路視之,豈惟王官日暮途遠,六卿宰輔亦有之。 如石東泉、陳毓台之繫獄,嚴分宜生前之辱,張江陵 身後之羞,悽涼景氣,又為十事者所笑。其餘海內堪 捧腹輩尚多也。世運承平,中原邊塞,皆賴朝廷福澤, 肉食者特借衣冠彈壓地方耳。眼見幾人,真是經綸 手也。概而論之,王官固卑卑無足比數。縱位三公官 一品,亦電光之過瞬息,總屬幻泡空花,世人又何必 鴻毛此而泰山彼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