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第705卷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七百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七百五卷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七百六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七百五卷目錄

 忠烈部總論

  禮記曲禮 樂記

  公羊傳桓公二年宋督弒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 莊公十二年宋萬弒其君捷及

  其大夫仇牧 僖公十年晉里克弒其君卓及其大夫荀息

  胡傳桓公二年宋督弒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 莊公十二年宋萬弒其君捷及其大

  夫仇牧 僖公十年晉里克弒其君卓及其大夫荀息

  後漢書論李固杜喬 論王允 論孔融

  魏志毋丘儉傳注

  晉書忠義傳論 論嵇紹 論羅憲滕脩張光趙誘 論周處 論桓彝

  梁書論韋粲江子一弟子四子五張嵊沈浚柳敬禮

  南史孝義傳論

  魏書節義傳論 論于什門段進石文德趙令安孟蘭強汲固王元威婁提蛭拔寅劉渴

  侯朱長生于提馬八龍門文愛晁清劉侯仁石祖興邵洪哲王榮世胡小虎孫道登李几張安

  祖王閭劉業興蓋儁

  隋書誠節傳論

  唐書忠義傳論 論張巡許遠 論段秀實顏真卿

  五代史死節傳論 論王彥章裴約劉仁贍 死事傳論

  宋史忠義傳論

  冊府元龜忠 忠義 忠烈 死節 死事 忠節 義烈

  金史忠義傳論 論完顏仲德張天綱

  通鑑綱目晉世祖武皇帝太康元年春諸軍並進吳丞相張悌迎戰死之 蘇峻分

  兵陷宣城內史桓彝死之 南詔陷交阯經略使蔡襲死之

  性理會通論荀息 論屈原 論龔勝 論李固杜喬 論趙苞 論臧洪 論張

  巡 論李綱

官常典第七百五卷

忠烈部總論 编辑

禮記 编辑

《曲禮》
编辑

大夫死,《眾士死制》。

陳注死眾,謂討罪禦敵,敗則死之也。死制受命於君,難毋苟免也。方氏曰:「死其事者,止乎公義也。」大全呂氏曰:「人臣受命於君,有死無二而已。大夫之眾,士之制,受命於其君者也。故人臣敬君,莫先於敬命,棄命不死,不敬莫大焉。」

《樂記》
编辑

《石聲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聽磬聲則思死。」封 疆之臣。

陳注舊說磬讀為罄,上聲。謂其聲音罄罄然,所以為辨別之意。死生之際,非明辨於義,而剛介如石者不能決。封疆之臣致守於彼此之限,而能致死於患難之中,故君子聞聲而知所思也。

公羊傳 编辑

桓公二年宋督弒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 编辑

「『及者何?累也。弒君多矣,舍此無累者乎?」曰:「有』。仇牧、荀 息皆累也。」舍仇牧、荀息無累者乎?曰:「有。」「有則此何以 書?賢也。」何賢乎孔父?孔父可謂義形於色矣。其義形 於色奈何?督將弒殤公,孔父生而存,則殤公不可得 而弒也,故於是先攻孔父之家。殤公知孔父死,己必 死,趨而救之,皆死焉。孔父正色而立於朝,則人莫敢 過,而致難於其君者,《孔父》可謂「義形於色」矣。

莊公十二年宋萬弒其君捷及其大夫仇牧 编辑

及者何?累也。弒君多矣,舍此無累者乎?孔父、荀息皆 累也。舍孔父、荀息無累者乎?曰「有。」有則此何以書?賢 也。何賢乎仇牧?仇牧可謂不畏彊禦矣。其不畏彊禦 奈何?萬嘗與莊公戰,獲乎莊公。莊公歸,散舍諸宮中, 數月然後歸之。歸反為大夫於宋,與閔公博夫人皆 在側。萬曰:「甚矣,魯侯之淑,魯侯之美也!天下諸侯宜」 為君者,唯魯侯爾。閔公矜此婦人,妒其言,顧曰:「此虜 也,爾虜焉。故魯侯之美惡乎?」至,萬怒,搏閔公,絕其脰。 仇牧聞君弒,趨而至,遇之於門,手劍而叱之。萬臂殺 仇牧,碎其首齒,著於門闔。仇牧可謂不畏彊禦矣。

僖公十年晉里克弒其君卓及其大夫荀息 编辑

及者何?累也。弒君多矣,舍此無累者乎?曰:「有。」孔父、仇 牧皆累也。舍孔父、仇牧無累者乎?曰:「有。」有則此何以 書?賢也。何賢乎荀息?荀息可謂不食其言矣。其不食 其言奈何?奚齊卓子者,驪姬之子也,荀息傅焉。驪姬 者,國色也,獻公愛之甚,欲立其子,於是殺世子申生。 申生者,里克傅之。獻公病將死,謂荀息曰:「士何如則 可謂之信矣?」荀息對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 言,則可謂信矣。」獻公死,奚齊立。里克謂荀息曰:「君殺 正而立不正,廢長而立幼,如之何?願與子慮之。」荀息 曰:「君常訊臣矣,臣對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 言則可謂信矣』。」里克知其不可與謀,退弒奚齊,荀息 立卓子。里克弒卓子,荀息死之,荀息可謂不食其言 矣。

胡傳 编辑

桓公二年宋督弒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 编辑

按《左氏》,宋殤公立十年,十一戰民不堪命。孔父為司馬,無能改於其德,非所謂格君心之非者。然君弒死 於其難,處命不渝,亦可以無愧矣。父者,名也,著其節 而書及,不失其官而書大夫,是《春秋》之所賢也。賢而 名之,何也?故侍讀劉敞以謂:「既名其君於上,則不得 字其臣於下,此君前臣名,禮之大節也。」督將弒殤公, 孔父生而存,則不可得而弒,於是乎先攻孔父而後 及其君,能為有無,亦庶幾焉。凡亂臣賊子,畜無君之 心者,必先剪其所忌而後動於惡;不能剪其所忌,則 有終其身而不敢動也。華督欲弒君而憚孔父,劉安 欲叛漢而憚汲直,曹操欲禪位而憚孔融。此數君子 者,義形於色,皆足以衛宗社而忤邪心,姦臣之所以 憚也。不有君子,其能國乎?《春秋》賢孔父,示後世人主 崇獎節義之臣,乃天下之大閑,有國之急務也。

莊公十二年宋萬弒其君捷及其大夫仇牧 编辑

君弒而大夫死於其難,《春秋》書之者,其所取也。大夫 死於弒君之難,而有不書者,故知孔父、牧息皆所取 也。夫仇牧可謂不畏彊禦矣,然徒殺其身,不能執賊, 無益於事也,亦足取乎食焉,不避其難,義也;徒殺其 身,不能執賊,亦足為求利焉而逃其難者之訓矣,何 名為無益哉?夫審事物之重輕者,權也;權重輕而處 之得其宜者,義也。太宰督亦死於閔公之難,削而不 書者,身有罪也。惠伯死於子惡之難,亦削而不書者, 非君命也。召忽死於子糾之難,孔子比於匹夫匹婦 之諒,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者,所事不正也。崔杼弒 君,晏平仲曰:「人有君而人弒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 亡之?」君子不以是罪晏子者,齊莊公不為社稷死,而 晏子非其私昵之臣也。若仇牧、荀息,立乎人之本朝, 執國之政,而君見弒,不以其私也,雖欲勿死,焉得而 勿死?聖人書而弗削,以為求利焉而逃其難者之勸 也。惟此義不行,然後有視棄其君猶土梗弁髦,曾莫 之省,而三綱絕矣。

僖公十年晉里克弒其君卓及其大夫荀息 编辑

荀息者,奚齊卓子之傅也。君弒而死於難,書「及」,所以 著其節;書大夫不失其官也,於荀息何取焉?若息者, 可謂不食其言矣。或曰:息既從君於昏,不食其言,庸 足取乎?世衰道微,人愛其情,私相疑貳,以成傾危之 俗。至於刑牲歃血,要質鬼神,猶不能固其約也。孰有 可以託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臨死節而不可奪如 息者哉!「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故聖人以信易食, 而君子以信易生。息不食言,其可少乎?

後漢書 编辑

《論李固杜喬》
编辑

「夫稱仁者,其道弘矣。立言踐行,豈徒徇名安己而已 哉!將以定去就之概,正天下之風,使生以理全,死與 義合也。夫專為義則傷生,專為生則騫義,專為物則 害智,專為己則損仁。若義重於生,舍生可也,生重於 義,全生可也。上以殘闇失君道,下以篤固盡臣節。臣 節盡而死之,則為殺身以成仁,去之不為求生以害」 仁也。順、桓之間,國統三絕,太后稱制,賊臣虎視。李固 據位持重,以爭大義,確乎而不可奪,豈不知守節之 觸禍,恥夫覆折之傷任也。觀其發正辭及所遺梁冀 書,雖機失謀乖,猶戀戀而不能已,至矣哉!社稷之心 乎!其顧視胡廣、趙戒,猶糞土也。

《論王允》
编辑

士雖以正立,亦以謀濟。若王允之推董卓而引其權, 伺其間而敝其罪,當此之時,天下懸解矣。而終不以 猜忤為釁者,知其本於忠義之誠也。故推卓不為失 正,分權不為苟冒,伺間不為狙詐。及其謀濟意從,則 歸成於正也。

《論孔融》
编辑

昔諫大夫鄭昌有言:「山有猛獸者,藜藿為之不採。」是 以孔父正色,不容弒虐之謀;平仲立朝,有紓盜齊之 望。若夫文舉之高志直情,其足以動義概而忤雄心。 故使移鼎之跡,事隔於人存;代終之規,啟機於身後 也。夫嚴氣正性,覆折而已,豈有員委屈可以每其 生哉。懍懍焉,皜皜焉,其與「琨玉《秋霜》」比質可也。

魏志 编辑

《毋丘儉傳注》
编辑

《習鑿齒》曰:毋丘儉感明帝之顧命,故為此役。君子謂 毋丘儉事雖不成,可謂忠臣矣。夫竭節而赴義者,我 也;成之與敗者,時也。我苟無時,成何可必乎?忘我而 不自必,乃所以為忠也。古人有言:「死者復生,生者不 愧。」若毋丘儉,可謂能不愧也。

晉書 编辑

《忠義傳論》
编辑

古人有言:「君子殺身以成仁,不求生以害仁。」又云:「非 死之難,處死之難。」信哉斯言也。是知隕節苟合其宜, 義夫豈吝其沒。捐軀若得其所,烈士不愛其存。故能 守鐵石之深衷,厲松筠之雅操。見貞心於歲暮,標勁 節於嚴風。赴鼎鑊其如歸,履危亡而不顧。書名竹帛,

畫象丹青,前史以為美談,後來仰其徽烈者也。晉自
考證
元康之後,政亂朝昏,禍難荐興,艱虞孔熾,遂使奸凶

放命,戎狄交侵,函夏沸騰,蒼生塗炭。干戈日用,戰爭 方興。雖背恩忘義之徒,不可勝載;而蹈節輕生之士, 無乏於時。至若嵇紹之衛難乘輿,卞壼之亡軀鋒鏑, 桓雄之義高田叔、周崎之節邁《解揚》。羅丁致命於舊 君,辛吉恥臣於戎寇,張禕引鴆以全節,王諒斷臂以 厲忠,莫不志烈秋霜,精貫白日,足以激清風於萬古, 厲薄俗於當年者,歟所謂「亂世識忠臣」,斯之謂也。卞 壼、劉超、鍾雅、周𧆟等已入列傳。其餘即敘其行事,以 為《忠義傳》,用旌晉氏之有人焉。

《論嵇紹》
编辑

史臣曰:中散以膚受見誅,王儀以抗言獲戾,時皆可 謂死非其罪也。偉元恥臣晉室,延祖甘赴危亡,所由 之理雖同,所趨之塗即異,而並見稱當世,垂芳竹帛, 豈不以君父居在三之極,忠孝為百行之先者乎!且 褒獨善其身,故得全其孝;而紹兼濟於物,理宜竭其 忠。可謂「蘭桂異質而齊芳,《韶》《武》殊音而並美。」或有論 紹者以死難獲譏,揚搉言之,未為篤論。夫君,天也,天 可讎乎?安既享其榮,危乃違其禍,進退無據,何以立 人?嵇生之隕身全節,用此道也。

《論羅憲滕脩張光趙誘》
编辑

史臣曰:「忠為令德,貞曰事君」,徇國家而竭身,歷夷險 而一節。羅憲、滕脩,濯纓入仕,指巴東而受脤,出嶺嶠 而揚麾。屬鼎命淪胥,本朝失守,屆巴丘而流涕,集都 亭而大臨。古之忠烈,罕輩於茲。景武,南楚秀士,元孫, 累葉將門,赴死喻于登仙,效誠陳於上策,竟而俱斃, 貞則斯存。

《論周處》
编辑

史臣曰:「夫仁義豈有常,蹈之即君子,背之即小人。」周 子隱以跅弛之材,負不羈之行,比凶蛟猛獸,縱毒鄉 閭,終能克己厲精,朝聞夕改,輕生重義,徇國亡軀,可 謂志節之士也。

《論桓彝》
编辑

史臣曰:醨風潛煽,醇源浸竭,遺道德於情性,顯忠信 於名教。首陽高節,求仁而得仁;泗上微言,朝聞而夕 死。原軫免胄,懍然於往策;季路絕纓,邈矣於前志。況 交霜雪於杪歲,晦風雨於將晨,喈響或以變其音,貞 柯罕能全其性。桓茂倫抱中和之氣,懷不撓之節,邁 周、庾之清塵,遵許、郭之遐軌,懼臨危於取免,知處死 「之為易。」揚芬千載之上,淪骨九泉之下,仁者之勇,不 其然乎?至夫基構迭汙隆,龍蛇俱山澤,沖逡巡於內 輔,豁陵厲於上游,虔振北門之威,秀坦西陽之務,外 有扞城之用,裏無末大之嫌,求之名臣,抑亦可算。而 溫為亢極之資,元遂履霜之業。是知敬仲之美,不息 檀臺之亂;甯俞之忠,無救奕棋之禍。子文之不血食, 悲夫!

梁書 编辑

論韋粲江子一弟子四子五張嵊沈浚柳敬禮 编辑

史臣曰:若夫義重於生,前典垂誥,斯蓋先哲之所貴 也。故《孟子》稱「生者我所欲,義亦我所欲」,二事必不可 兼得,寧舍生而取義。至如張嵊二三子之徒,捐軀徇 節,赴死如歸,英風勁氣,籠罩今古,君子知梁代之有 忠臣焉。

南史 编辑

《孝義傳論》
编辑

《易》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夫仁義者,合君親之至理, 實忠孝之所資。雖義發因心,情非外感。然企及之旨, 聖哲遺言。至於風離化薄,禮違道喪,忠不樹國,孝亦 愆家。而一代之甿,權利相引,仕以勢招,榮非行立。乏 嗥翔之感,棄捨生之分。霜露未改,大痛已忘於心;名 節不變,戎車遽為其首。斯並軌訓之理未弘,汲引之 塗多闕。若夫情發於天,行成乎己,捐軀捨命,濟主安 親,雖乘理闇至,匪由勸賞。而宰世之人,曾微誘激,乃 至事隱閭閻,無聞視聽,考於載籍,何代無之。故宜被 之圖篆,用存旌勸。今搜綴湮落,以備闕文云爾。

魏書 编辑

《節義傳論》
编辑

大義重於至聞,自日人慕之者蓋希,行之者實寡。至 於輕生蹈節,臨難如歸,殺身成仁,死而無悔,自非耿 介苦心之人、鬱怏激氣之士,亦何能若斯!僉列之傳 名《節義》云。

論于什門段進石文德趙令安孟蘭強汲固王 编辑

元威,婁提,蛭拔寅,劉渴侯,朱長生,于提,馬八龍,門文愛,晁清,劉侯仁,石祖興,邵洪哲,王榮世,胡小虎,孫道登,李几,張安祖,王閭,劉業興,蓋儁

史臣曰:「于什門等或臨危不撓,視死如歸;或赴險如 夷,惟義所在。其大則光國隆家,其小則損己利物。故 其盛烈所著,與河海而爭流;峻節所標,共松柏而俱 茂。並蹈履之所致,身歿名立,豈徒然哉!」

隋書 编辑

===
《誠節傳論》
===《易》稱「聖人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又云:「立人之道

曰仁與義。」然則士之立身成名在乎!仁義而已故仁 道不遠則殺身以成仁義重於生則捐生而取義是 以龍逢捐軀於夏癸比干竭節於商辛申蒯斷臂於 齊莊弘演納肝于衛懿爰逮漢之紀信、欒布晉之向 雄嵇紹凡在立名之士莫不庶幾焉至於臨難忘身 見危授命,雖斯文不墜,而行之益寡,固知士之所重, 信在茲乎?非夫內懷鐵石之心,外負凌霜之節,孰能 安之若命,赴蹈如歸者也。皇甫誕等當擾攘之際,踐 必死之機,白刃臨頸,確乎不拔,可謂歲寒貞柏,疾風 勁草,千載之後,懍懍如生。豈獨聞彼伯夷,懦夫立志, 亦冀將來君子,有所庶幾。故掇採所聞。為《誠節傳》。

唐書 编辑

《忠義傳論》
编辑

「夫有生所甚重者,身也;得輕用者,忠與義也。後身先 義,仁也;身可殺名,不可死志也。」大凡捐生以趨義者, 寧豫期垂名不朽而為之,雖一世成敗,亦未必濟也。 要為重所與,終始一操,雖頹嵩岱,不吾壓也。夷、齊排 周存商,商不害亡而周以興,兩人至餓死不肯屈,卒 之武王蒙慚德,而夷、齊為得仁。仲尼變色,言之不敢 少損焉。故忠義者,真天下之大閑,歟姦鈇逆鼎搏人 而肆其毒,然殺一義士,則四方解情,故亂臣賊子赩 然疑沮而不得逞,何哉?欲所以為彼者,而為我也。義 在與在,義亡與亡,故王者常推而褒之,所以砥礪生 民而窒不軌也。雖然,非烈丈夫曷克為之,彼委靡軟 熟,偷生自私者,真畏人也哉?故次敘《夏侯端》以來凡 三十三人於左方。

《論張巡許遠》
编辑

張巡、許遠,可謂烈丈夫矣。以疲卒數萬,嬰孤墉,抗方 張不制之寇,鯁其喉牙,使不得摶食東南,牽掣首尾, 豗潰梁、宋間,大小數百戰,雖力盡乃死,而唐全得江、 淮財用以濟中興,引利償害,以百易萬可矣。巡先死 不為遽,遠後死不為屈。巡死三日而救,至十日而賊 亡,天以完節付二人,畀名無窮,不待留生而後顯也。 惟宋三葉,章聖皇帝東巡,過其廟,留駕裴回、咨。巡等 雄挺,盡節異代,著《金石刻贊》,明厥忠。與夷、齊餓踣西 山,孔子稱仁,何以異云?

《論段秀實顏真卿》
编辑

唐人柳宗元稱世言「段太尉」,大抵以為武人一時奮 不慮死以取名,非也。太尉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 步,言氣卑弱,未嘗以色待物,人視之儒者也。遇不可, 必達其志,決非偶然者。宗元不妄許人,諒其然耶?非 孔子所謂仁者必有勇乎?當祿山反,哮噬無前,魯公 獨以烏合嬰其鋒,功雖不成,其志有足稱者。晚節偃 蹇,為奸臣所擠,見殞賊手,毅然之氣,折而不沮,可謂 忠矣。詳觀二子行事,當時亦不能盡信於君,及臨大 節,蹈之無貳色,何耶?彼忠臣誼士,寧以未見信望於 人,要返諸己得其正,而後慊於中而行之也。嗚呼!雖 千五百歲,其英烈言言如嚴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五代史 编辑

《死節傳論》
编辑

語曰:「世亂識忠臣,誠哉!五代之際,不可以為無人。吾 得全節之士三人焉。」作《死節傳》。

《論王彥章裴約劉仁贍》
编辑

嗚呼!天下惡梁久矣,然士之不幸而生其時者,不為 之臣可也;其食人之祿者,必死人之事,如彥章者,可 謂得其死哉!仁贍既殺其子以自明矣,豈有垂死而 變節者乎?今《周世宗實錄》載仁贍降書,蓋其副使孫 羽等所為也。當世宗時,王環為蜀守秦州,攻之久不 下,其後力屈而降,世宗頗嗟其忠,然止以為大將軍。 視世宗待二人之薄厚而考其《制書》,乃知仁贍非降 者也,自古忠臣義士之難得也。五代之亂,三人者或 出於軍卒,或出於偽國之臣,可勝嘆哉!可勝嘆哉!

《死事傳論》
编辑

嗚呼甚哉!自開平訖於顯德,終始五十三年,而天下 五代。士之不幸而生其時,欲全其節而不二者固鮮 矣。於此之時,責士以死與必去,則天下為無士矣。然 其習俗遂以苟生不去為當然。至於儒者以仁義忠 信為學,享人之祿,任人之國者,不顧其存亡,皆恬然 以苟生為得,非徒不知愧,而反以其得為榮者,可勝 數哉?故吾于死事之臣有所取焉。君子之於人也,樂 成其美而不求其備,況死者人之所難乎?吾於五代, 得全節之士三人而已。其初無卓然之節,而終以死 人之事者,得十有五人焉,而戰沒者不得與也。然吾 取王清、史彥超者,其有旨哉!其有旨哉!作《死事傳》。

宋史 编辑

《忠義傳論》
编辑

「士大夫忠義之氣,至於五季,變化殆盡。宋之初興,范 質、王溥猶有餘憾,況其他哉?」藝祖首褒韓通,次表衛 融,足示意嚮。厥後西北疆場之臣,勇於死敵,往往無 懼。真、仁之世,田錫、王禹偁、范仲淹、歐陽修、唐介諸賢以直言讜論倡於朝,於是中外搢紳知以名節相高, 廉恥相尚,盡去五季之陋矣。故靖康之變,志士投袂 「起而勤王,臨難不屈,所在有之。及宋之亡,忠節相望, 班班可書」,匡直輔翼之功,蓋非一日之積也。奉詔修 《三史》,集儒臣議凡例,前代忠義之士,咸得直書而無 諱焉。然死節死事,宜有別矣。若「敵王所愾,勇往無前, 或銜命出疆,或受職守土,或寓官閒居,感激赴義,雖 所處不同,論其捐軀徇節,之死靡二」,則皆為忠義之 上者也。若勝負不常,陷身俘獲,或慷慨就死,或審義 自裁,斯為次矣。若蒼黃遇難,霣命亂兵,雖疑傷勇,終 異苟免,況於國破家亡,主辱臣死,功雖無成,志有足 尚者乎!若夫世變淪胥,毀跡冥遯,能以貞厲保厥初 心,抑又其次歟。至於布衣危言,嬰鱗觸諱,志在衛國, 遑恤厥躬。及夫鄉曲「之英,方外之傑,賈勇蹈義,厥死 惟均。」以類附從,定為等差。

冊府元龜 编辑

《忠》
编辑

夫忠者國之寶民之望而臣下之高行也。是以先王 著移忠之義前史垂盡忠之訓出身事主其大者乎! 若乃任以爪牙委以心膂總戎昭之寄當帥臣之重 安危所注社稷是衛固宜休戚之同體赴蹈而畢命 焉三代之後居其任者或臨患不忘其國或殺身有 益於君或累及而行明或難至而節見舍生以全義 竭力以紓患,遺風餘烈,煥乎前聞。古人所謂「死而不 朽,久而彌新」者,誠哉是言矣。

《忠義》
编辑

夫珪璋之德投烈火而辨松柏之姿涉歲寒而顯忠 臣之志因危難而睹義士之操遇顛沛而彰當夫周 道衰微諸侯立政既有內患且多外虞苟或失人何 以為國乃有參家陪之列當囏阨之會秉大節仗明 誠不以利回不以威奪臨鈇鉞而靡懼隳肝膽而無 悔或身徇於社稷或功濟於邦家雖成敗有殊而蹈 死無異,故可書之竹帛,賁其封樹,聳觀於千載,伸勸 於多士焉。

《忠烈》
编辑

夫有生者世之所共貴守死者人之所甚難而有委 質事君陳力就列遭時不造秉節無貳冒難履險而 罔憚齎志畢命而是圖自非內蘊專精之誠舉無媮 苟之念保丹赤而自誓經顛沛而不渝。又安能比鴻 毛以自輕履虎尾而弗畏者也。中代而下不乏其人 觀其植節匪遷徇義為務臨危益勵視死如歸古人 云:「疾風知勁草」斯之謂矣。其或脫坎窞之阨免鯨鯢 之害功濟於世身享其榮者,亦固有焉。

《死節》
编辑

《禮》曰:「謀人之軍師敗則死之。」又曰:「臨陣無勇非孝也。」 又臨難毋苟免是知束髮事君竭誠許國蓋臣子之 常分也。若乃辭色慷慨承白刃而不顧膽氣倜儻雖 眾潰而獨死或抗節不從於戎首或城陷不屈其剛 操或後進已至詎肯解舟而輕去或主帥前卻自率 屬兵而赴敵此皆抗志忠烈垂名竹帛至如以杙抉 傷,得矛亡戟,一則恥不終其賜,一則恨不快其心,至 於《畢命》,抑其次也。

《死事》
编辑

古之謂「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者蓋慮乎!不得 其所也。」若乃委質以事君陳力而就列有死無貳乃 其分焉矧夫處分閫之任總貞師之寄所以式遏寇 虐作固垣翰夾輔宗社保障黎元誠安危之注意而 委賴之尤重者也。乃有遘難虞之會當討擊之際純 心內激拳勇外發執金鼓而作氣冒矢石而無憚奮 不顧身淪於鋒刃其或失先聲後實之效當彼眾我 寡之勢戰則奔潰守則淪覆而能執心不撓握節自 誓捐軀死難歿而益榮此所謂「執戈衛社隕首無悔」 者矣。

《忠節》
编辑

《傳》曰:「公家之利知無不為者忠也。」蓋臣之事君能致 其身而忘其死斯之為令德焉漢氏而下重臺閣之 選良以出入扃禁參陪侍從奉承顧問與聞政事故 其選益精而厥任彌重乃有挺貞確之操聳純亮之 志臨危難而必奮處屯夷而有守秉大節而不可奪 執大義而無所苟誠心蘊於內風烈彰乎!外其或終 罹否運,至於殞命者,亦不乏焉。千載之下,凜乎其有 生氣矣。

《義烈》
编辑

《孔子》曰:「儒有劫之以眾沮之以兵見死不更其守」曾 子亦云:「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孟軻所謂舍生 而取義皆義烈之謂也。」若夫君子之行己烈士之挺 操蓋將抗名城以全所守激孤風以勵浮俗義之所 在奮不顧死乃有愛賢者而慮廢命感知己而思報 德忠所事而赴難存弱緒而踐言毒之以楚掠而無 貳劫之以鋒刃而靡屈蹈危以紓患冒險以申冤嫉 惡罔顧發憤不已莫不捐軀忘死齎志畢命慷慨以引決感激以橫分《固已》英概薄於雲天雄名揭於日 月千載之下凜乎!其有生氣矣。

金史 编辑

《忠義傳論》
编辑

欒共子曰:「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唯其所在,則致死焉。 公卿大夫居其位,食其祿,國家有難,在朝者死其官, 守郡邑者死城郭,治軍旅者死行陣,市井草野之臣 發憤而死,皆其所也。故死得其所,則所欲有甚於生 者焉。」金、代褒死節之臣,既贈官爵,仍錄其子孫,貞祐 以來,其禮有加,立祠樹碑,歲時致祭,可謂至矣。聖元 詔修遼、金、《宋史》,史臣議凡例,凡前代之忠於所事者, 請書之無諱。朝廷從之。嗚呼,仁哉,聖元之為政也!司 馬遷記豫讓對趙襄子之言曰:「人主不掩人之美,而 忠臣有成名之義。」至哉斯言!聖元之為政,足為萬世 訓矣。

《論完顏仲德張天綱》
编辑

金之亡,不可謂無人也。若完顏仲德、張天綱,豈非將 相之器乎?昔者,智伯死,又無後,其臣豫讓不忘國士 之報,君子謂其「無所為而為之,真義士也。」金亡矣,仲 德、天綱諸臣,不變所守,豈愧古義士哉!

通鑑綱目 编辑

晉世祖武皇帝太康元年春諸軍並進吳丞相 编辑

張悌迎戰死之

書法,書死之,予節也。未有書迎戰者,書迎戰死之,重 予之也。凡國滅書「死之」,亡國之善辭也,以為國雖亡, 而不為無人焉耳。《終綱目》國滅書死之者,三國,漢之 亡也,書傅僉、諸葛瞻、北地王;吳之亡也,書張悌;涼之 亡也,書「掌㨿」,皆亡國之善辭也。 發明孫皓罪浮於桀,張悌知其敗亡而為之相,不足 以言智,然觀其告諸葛靚之言,亦可謂審於處死者。 故《綱目》於此書「諸軍並進」,則見敵勢之甚強;書「迎戰 死之」,則見拒戰而死敵。此所以予其全節者也。不然, 以全吳之眾,無復一人死難,如悌所云,不亦辱乎!此 固書法之意也。

蘇峻分兵陷宣城內史桓彝死之 编辑

發明蘇峻之亂,卞壼、桓彝皆以死節書。夫以壼之父 子俱死,一門忠孝,固已表表在人耳目,若彝,則前史 止書其城陷見殺而已,未有能明其死節者也。至《綱 目》書之,則與卞壼無異,何哉?彝始聞峻反,即時起義, 不少遲緩,雖郡兵寡弱,亦不暇顧,是以《綱目》前書起 兵赴難,獨在眾人之先,而其詞急,未幾受圍危亟,或 勸其通和以紓難,彝則毅然正色,誓以必死。此其志 在徇國,有隕無貳,固非他人之比。宜乎《綱目》書其全 節,與卞侯等也。士君子苟明此理,則必不計利害而 不明逆順,擁兵自衛而不救君父矣。噫!

南詔陷交阯經略使蔡襲死之 编辑

書法。於是城陷,身集十矢,趨監軍船不及,遂溺海死, 非死志也,則何以書「死」之?自蔡京請罷戍兵,襲作十 必死之書以告宰相,襲固知有必死之理矣,寇至弗 去,守禦三月,力屈不降,謂非死節可乎?《綱目》書蔡京 伏誅於先,書蔡襲死之於後,所以重嘉襲也。自是歷 僖、昭及唐亡,天下之亂極矣。書「死之」者,蔡襲一人而 已,安得不深予之?

性理會通 编辑

《論荀息》
编辑

涑水。司馬氏曰:晉獻公使荀息傅奚齊,荀息曰:「臣竭 其股肱之力,不濟,則以死繼之。」及里克殺奚齊,荀息 死之。君子曰:「《詩》所謂『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 不可為也』。荀息有焉。」杜元凱以為荀息有此詩人重 言之義。以愚觀之,元凱失《左氏》之意多矣。彼生與君 言,死而背之者,是小人;穿窬之行,君子所不譏也。夫 立嫡以長,正也;獻公溺於嬖寵,廢長立少,荀息為國 正卿,君所倚信,不能明白禮義,以格君心之非,而遽 以死許之,是則荀息之言,玷於獻公未沒之前,而不 可救於已沒之後也。然則《左氏》之志,所以貶荀息,而 非所以為褒也。

《論屈原》
编辑

朱子曰:屈原之心,其為忠清潔白,固無待於辯論而 自顯。若其為行之不能無過,則亦非區區辯論所能 全。故君子之於人,取其大節之純全,而略其細行之 不能無弊,則雖三人猶必有師者,況如屈子,乃千載 一人哉?孔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此觀人之法也。夫屈原之忠,忠而過者也;屈原之過, 過於忠者也。故論其大節,則其他可以一切置之不 問;論其細行,而必其合於聖賢之矩度,則吾固已言 其不能皆合於《中庸》矣,尚何說哉?

《論龔勝》
编辑

涑水司馬氏曰:「王莽慕龔君賓之名,訹以尊爵厚祿, 劫以淫威重勢,而必致之。君賓不勝逼迫,絕食而死, 班固以薰膏之語譏焉,未聞有為辨之者也,可不大 哀歟!昔者紂為不道,毒痡四海,武王不忍天下困窮而征之,斯則有道天子,誅一亂政之匹夫爾,於何不 可?而伯夷、叔齊深非之,義,不食周粟而餓死,狷隘如 此,仲尼猶稱之曰『仁』,以為不殞其節而已。況於王莽 憑漢累世之恩,因其繼嗣衰絕,飾詐偽而盜之,又欲 誣洿清士,以其臭腐之爵祿,甘言諛禮,期於必致,不 可以智免,不可以義攘,則志行之士,舍死何以全其 道哉?或者謂其不能黜芳棄明,保其天年。然則虎豹 之鞹,何以異於犬羊之鞹?庸人之行」,孰不如此?又責 其不詭辭曲對,若薛方然,然則將未免於諂,豈曰能 賢?故君賓遭遇無道,及此窮矣。失節之徒,排毀忠正 以遂己非,不察者又從而和之。太史公稱伯夷、叔齊 不有孔子,則西山之餓,夫誰識知之?信矣哉!

《論李固杜喬》
编辑

南軒張氏曰:「李、杜二公,精忠勁節,不憚殺身,百世之 下,凜乎猶有生氣,其視胡廣、趙戒輩,真不翅如糞土 也。但恨於幾會節目之間,處之未盡,要是於《春秋》提 綱之法講之不素耳。李固方舉於朝,即就梁商之辟, 商雖未有顯過,然如固之志業,其進也將以正邦,殆 不可以苟也。一為之屬,既涉梁氏賓客事,必有牽制」 者矣。此其失之於前也。方質帝之弒也,固為首相,及 質帝忽死,有語之以被毒之事,則任是責者,非固而 誰責?帝既不幸,固便當召尚書,發冀姦,正大義,顯言 於朝,則忠臣義士,孰不應固?冀雖勢盛,然名其為賊, 逆順理殊,蓋可誅也。此間不容髮之時,而固昧夫大 幾,獨推究侍醫等,舉動迂緩,使冀得以措手,大義不 白,人心日以懈弛,其幾既失,固身據大位,當大權,持 大義,而反聽命,受制於賊,豈不惜哉!此其失之於後 也。夫以冀之悖逆,而固具奏記與議所立,固豈不知 冀心之所存哉?失太阿之柄,而陵遲至此耳。度、固之 不白發冀罪,非黨梁氏也,恐事之不成無益,故欲隱 忍以待清河王之立,庶幾可扶社稷,而不知天下大 變,己為冢宰,理當明義以正之,事之成與不成,蓋非 所問。況如前所論順逆之理,冀決無以逭死耶!固之 隱忍,乃所以成冀姦謀,殺身不足道,而社稷重受害 矣。若固者,盡其忠國之心,而無克亂之才,可勝惜哉! 杜喬在九卿中,若懷是見,必贊固為之矣。及繼固為 相,已制命於冀矣,相與就死,嗚呼悲矣。

《論趙苞》
编辑

《程子》曰:「東漢趙苞為邊郡守,寇奪其母,招以城降,苞 遽戰而殺其母,非也。以君降城而求生其母,固不可, 然亦當求所以生母之方,奈何遽戰乎?不得已,身降 之可也。王陵母在楚,而使楚質以招陵,陵降可也。」徐 庶得之矣。

《論臧洪》
编辑

龜山楊氏曰:「臧洪初為張超功曹,後遇袁紹,以為青 州刺史。二人之遇洪,其義均矣。而洪之報二人者,何 其異哉!方曹操圍超於雍丘也,洪欲赴難而請兵於 紹。袁、曹方睦,而紹之與超,素無一日之歡,則雍丘之 圍,非切於己也。欲其背好用師,以濟不切之難,則紹 之不聽未為過。而洪之絕紹,豈亦不量彼己?與其不 屈而死也,蓋亦匹夫匹婦」之為諒也巳。

《論張巡》
编辑

涑水司馬氏曰:「天授之謂才,人從而成之之謂義,發 而著之事業之謂功。精敏辯博,拳捷趫勇,非才也;驅 市井數千之眾,摧強敵百萬之師,戰則不可勝,守則 不可拔,斯可謂之才矣;死黨友,存孤兒,非義也;明君 臣之大分,識天下之大義,守死而不變,斯可謂之義 矣。攻城拔邑之眾,斬首擒敵之多,非功也;控扼天下」 之咽喉,蔽全天下之大半,使其國家定於已傾,存於 既亡,斯可謂之功矣。嗚呼!以巡之才如是,義如是,功 如是,而猶不免於流俗之毀,況其曖曖者耶?

《論李綱》
编辑

朱子曰:「惟天下之義,莫大於君臣,其所以纏綿固結 而不可解者,是皆生於人心之本然,而非有所待於 外也。然而世衰俗薄,學廢不講,則雖其中心之所固 有,亦且淪胥陷溺,而為全軀保妻子之計。以後其君 者,往往接跡於當世,有能奮然拔起於其間,如李公 之為人,知有君父而不知有其身,知天下之有安危 而不知其身之有禍福,雖以讒間竄斥,屢瀕九死,而 其愛君憂國之志終有不可得而奪者,是亦可謂一 世之偉人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