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宮闈典/第046卷

明倫彙編 宮闈典 第四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四十六卷
明倫彙編 宮闈典 第四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宮闈典

 第四十六卷目錄

 妃嬪部彙考二

 明太祖洪武三則 成祖永樂二則 仁宗洪熙一則 英宗正統一則 憲宗成化一則

   孝宗弘治一則 武宗正德一則 世宗嘉靖六則 穆宗隆慶一則 光宗泰昌一則

  熹宗天啟三則

皇清崇德一則 順治一則 康熙二則

宮闈典第四十六卷

妃嬪部彙考二 编辑

编辑

太祖洪武三年定皇妃冊立儀及儀仗冠服冊寶之制 编辑

按《明會典》皇妃冊立儀,洪武三年定。前期一日,禮部 官奉冊印進入,置於謹身殿御座寶案之前,冊東,印 西。侍儀司設冊禮使受制位於奉天殿橫街南,稍東, 副使位於其西,俱北向。設承制官、奉節官、奉冊奉印 官位於冊使之東北,西向,以北為上。設副使受冊受 印褥位於受制位之南,北向。設典儀二人位於丹陛 上之左右,傳贊二人位於丹陛下之左右,文武官對 立位於丹墀兩旁,引班四人位於文武官之北,贊禮 二人位於冊使位之北,皆東西相向。所司置龍亭於 奉天門外正中,設儀衛鼓吹以俟,內使監令設使副 位於內宮門之外,北向東上;設內使監令位於冊使 之東北,西向。設贊者二人位於冊使之北,東西相向。 設冊印案於贊者之北,冊東印西。內使設妃受賀位 於本位庭中,北向。設冊印案於妃受冊印位之北,冊 東印西。設內命婦諸親賀位於庭階之南,北向。又設 妃受賀位於宮中,南向。設內贊二人位於妃受冊位 之北,設引禮二人位於內贊之南,皆東西相向。其日 質明,文武百官皆朝服,引班分引序立於奉天殿丹 墀之兩旁,東西相向。贊引引使、副公服入,就橫街南 位,北面立。承制官奉節、奉冊奉印官及掌節者皆入 詣謹身殿外,北向立以俟。內臣傳旨訖,掌節者持節, 奉冊官、奉印官率執事者舉冊印案以行,奉節官、掌 節者前導;次冊案,奉冊官後從;次印案,奉印官後從, 承制官押其後,至橫街南,以案置於使、副受冊褥位 之北。冊東,印西。承制官奉節,奉冊、奉印官各就位,西 向立。掌節者持節立於奉節官之左,差退。典儀贊使 副皆再拜。承制官詣使副前稱:「有制。」典儀贊使副跪。 承制官宣制曰:「妃某氏特封某妃,命卿等持節展禮。」 宣制訖,復位。典儀贊使副再拜。奉節官率掌節者持 節詣冊使前。掌節脫節衣,以節授奉節官,奉節官以 節西向授冊使,冊使跪受,以授掌節者,掌節者受節 立於冊使之左,奉節官退復位。贊禮引冊使詣受冊 褥位立,奉冊官於冊案上取冊授冊使,冊使跪受冊, 興,置於案,奉冊官及冊使各退復位。贊禮引副使詣 受印褥位立,奉印官於印案上取印,西向授副使。副 使跪受印,興,置於案。奉印官及副使俱退復位。典儀 傳贊贊使、副皆再拜。典儀唱:「禮畢。」執事者舉冊印案 出奉天門外。奉冊、奉印官取冊印置龍亭中,奉冊、奉 印官退。贊禮引冊使押冊,副使押印,持節者前導,儀 衛鼓吹以次出。引班引文武百官退。冊印將至內宮 門外,內使請妃服花釵翟衣,引出閤至本位宮中南 向立。及冊印至,使副於龍亭中取冊印,權置於門外 所置案上訖,引禮內使引使副及內使監令俱就位 立。次引使副於內使監令前稱:「冊禮使某、副使某,奉 制授某妃冊印」,復退位。內使監令入詣妃本位庭中, 躬言訖,出復位。引禮引內命婦諸親俱入就位。《引禮》 引冊使詣內使監令前,冊使取冊以授內使監令,內 使監令跪受,以授內執事。引《禮》又引副使取印以授 內使監令,內使監令跪受,以授內執事,率執事者奉 冊印以次入,詣妃受冊位前,各置於案,冊東印西。《引 禮》引妃降詣庭中受冊位立,侍從如常儀。內使監令 率內執事取冊印,以次立於妃之東,西向。內使監令 稱「有制。」內贊贊妃四拜。內使監令宣制訖,執事者取 冊授內使監令跪讀冊訖,以冊授妃,妃跪受,以授內 執事。執事者取印跪授妃,妃跪受以授內執事。內贊 贊妃四拜。內使監令出詣使副前,躬稱「妃受冊印。」禮 畢,使副還復命。引禮引妃陞階就位,南向坐。引禮引 內命婦、諸親以次賀,如常儀。禮畢,引禮引內命婦退。 內使監令引妃謝皇帝皇后,並如宮中之儀。

皇妃儀仗紅杖一對。硃漆攢竹為杖、銅裹兩末、長四 尺九寸

清道旗一對。純青質、硃漆攢竹竿、貼金木鎗頭、共長 一丈二尺五寸。內鎗頭長一尺七寸、銅束

絳引旛一對。硃漆攢竹竿、貼金銅鳳頭、共長一丈二 尺五寸。內鳳頭并鐵鉤、長一尺。旛用五色平羅、長六 尺三寸、闊五寸五分。四角寶蓋、高七寸五分。圍二尺 七寸五分。綠腰青二簷、用銷金雲花文。其蓋上有抹金銅頂鈒花文。旛下綴五色板。凡挑竿銅鳳頭、以鐵 為鉤

戈氅一對。硃漆攢竹竿、貼金木戈頭、共長一丈二尺 五寸。戈頭長一尺六寸二分。粉板畫飛鳥。綴五色羅 氅、長六尺三寸、闊五寸五分。旛末綴抹金銅鈴五箇。 戟氅一對。與戈氅制同、共長一丈二尺五寸。內貼金 木戟龍頭、長一尺七寸五分

儀鍠氅一對。硃漆攢竹竿、貼金儀鍠頭、共長一丈二 尺五寸五分。內儀鍠頭、長一尺三寸五分。繫抹金銅 頂一箇。垂五色平羅氅、長六尺三寸、闊五寸五分。氅 下銅鈴五箇

吾杖一對。硃漆攢竹杖、兩末貼金長六尺九寸五分。 儀刀一對。刻木為刀鞘及靶、貼銀為地,貼金鳳文為 飾、垂紅帉錔。 班劍一對。刻木為劍、貼以銀。其上有靶、靶下有龍頭 銜劍、貼金為飾、垂紅帉錔。 立瓜一對。硃漆攢竹柄,貼金木瓜立置其首、承以貼 金龍頭、共長六尺九寸。內龍頭及瓜、長一尺四寸。 臥瓜一對。與立瓜制同。但瓜臥置其首、共長六尺九 寸。龍頭及瓜、長一尺二寸五分

鐙杖一對。硃漆攢竹杖,貼金木鐙置其首,承以貼金 龍頭:共長六尺九寸。內鐙并龍頭、長一尺六寸 骨朵一對。硃漆攢竹柄,貼金木骨朵置其首,承以貼 金龍頭:共長六尺九寸。內骨朵并龍頭長一尺六寸。 金鉞一對。硃漆攢竹柄,貼金木斧形置其上,承以貼 金龍頭:共長六尺九寸。內金鉞并龍頭、長一尺六寸 五分

響節二對。貼金柄、長一丈二寸五分。以鐵條貫銅鐵 錢十二。置其首、長一尺二寸五分。紅羅衣籠之。銷金 鳳文。長一尺五寸。節頂木質、貼金飾錢、文曰「天下太 平。」下有盤攀頂線四條

青方傘二把。傘骨面闊并頂、五尺五寸。柄及貼金木 葫蘆、共長一丈一尺五寸九分。其面冒以青羅。垂青 三簷。傘頂四角加抹金銅鳳頭凡傘柄俱用竹、加紅 油、間纏以藤

紅繡圓傘一把。傘骨面闊并頂、四尺二寸五分。柄及 貼金木葫蘆、共長一丈一尺二寸九分。其面冒以紅 羅、繡雲文。垂紅三簷、繡雲鳳文

紅繡方扇四把。扇及柄、共高一丈一尺二寸。扇圓徑 三尺三寸五分。面背風衣、俱紅素羅。面繡鸞鳳花文。 背銷金團花。凡柄俱用攢竹、加黑漆

紅花圓扇四把。扇及柄、共高一丈一尺二寸。扇圓徑 三尺三寸五分。面背風衣、俱紅素羅。面繡四季花。背 銷金團鳳文

青繡圓扇四把。扇及柄、共高一丈一尺二寸。扇圓徑 三尺三寸五分。面背風衣、俱青素羅。面繡升降孔雀 雲文。背銷金團鳳文

交椅一把。木質、銀葉裹、間抹金。中鈒雲鳳文。四垂紅 絲帉錔。紅織金紵絲褡襠。 腳踏一箇。木質、銀葉裹、間抹金。中鈒《方勝》花文。紅織 金紵絲踏褥

拂子二把。以素犛牛尾為拂、黑漆木為柄、垂紅絲帉 錔。今拂用為馬尾、心用紅纓

水盆一箇。銀質、間抹金。中鈒雲鳳文。邊鈒香草文。手 巾一條

水罐一箇。「銀質,間抹金。有蓋、有提、小口、巨腹、鈒花文。」 香爐一箇。「銀質,間抹金。兩耳、三足,有蓋、鈒鳳文。」以硃 漆竿舉之,抹金銅鳳頭并尾

香盒一箇。銀質、間抹金。蓋鈒鳳文。邊鈒香草文。 唾盂一箇。銀質,間抹金。形圓如缶。蓋僅掩口。下有盤、 《鈒鳳》文。洪武間停造

唾壺一箇。銀質、間抹金。小口、巨腹、有蓋、《鈒鳳》文。洪武 間停造

紅紗燈籠二對。硃油竹骨、有燭盤。外以紅紗蒙之。玉 色紗為蓋。硃漆竿、貼金鳳頭尾

鳳轎一乘。青頂,上抹金銅珠頂。四角抹金銅飛鳳四, 各垂銀香圓寶蓋,并綵結。轎身硃漆木匡,三面篾織 紋簟,繪以翟文,抹金銅鈒花葉片裝釘。硃紅漆木轎 扛,抹金銅鳳頭、鳳尾裝飾。青銷金羅緣邊。硃紅簾并 看帶。內紅交床并坐踏褥。

紅銷金羅轎衣一件。頂銷金寶珠文。瀝水香草文。看 帶并幃、皆鳳文

紅油絹雨轎衣一件

行障,二葉,紅素綾為之,繪雲鳳瀝水《香草》文。

坐障,一葉,紅素綾為之,繪《雲鳳文》。

皇妃冠服:凡受冊、助祭、朝會用。《禮服》:「洪武三年定。」冠 飾以九翬四鳳,花釵九樹小花如大花之數,兩博鬢, 九鈿。翟衣,青質,繡翟編次於衣及裳,重為九等。青紗 中單,黻領,朱縠、縹襈、裾,蔽膝隨裳色加文繡,重雉為 章,二等,以緅為領緣。大帶隨衣色。玉革帶,青,襪、舄,佩、 綬。 常服:洪武三年定。鸞鳳冠首飾釧鐲,用金玉珠寶翠,諸色團衫,金繡鸞鳳,不用黃,帶用金玉犀。又定 山松特髻,假鬢,花鈿花釵鳳冠,真紅大袖衣,霞帔紅 羅裙,紅羅褙子。衣用織金及繡鳳文。 冊印冊用鍍 金銀冊二片,其長短闊厚,與諸王冊同。冊盝飾以渾 金瀝粉蟠鳳,其物用裹覆,皆與諸王同。印用金龜鈕, 其尺寸與諸王寶同,文曰「皇妃之印。」其餘制度皆與 諸王同。匣皆飾以蟠鳳。皇貴妃有寶,餘無寶。

洪武五年,又定「內命婦冠服」之制。

按《明會典》:「內命婦冠服,洪武五年定,三品以上用花 釵翟衣,四品、五品用山松特髻、大衫為禮服。」貴人視 三品,以皇妃燕居冠及大衫、霞帔為禮服。珠翠慶雲 冠、鞠衣褙子、緣襈襖裙為常服。 洪武十七年十月壬申,冊李氏為淑妃,攝中宮事。 按《大政紀》云云。

成祖永樂三年重定皇妃禮服常服之制 编辑

按《明會典》「皇妃禮服,永樂三年,定九翟冠二頂。冠以 皁縠為之,附以翠博山,飾以大珠翟二,小珠翟三,翠 翟四,皆口銜珠滴。冠中寶珠一座,前後珠牡丹花二 朵,蕊頭八箇,翠葉三十六葉。珠翠穰花鬢二朵,承以 小連雲六片。翠頂雲一座,上飾珠五顆,珠翠雲十一 片。翠口圈一副。金寶鈿花九箇,上用珠九顆。金鳳一」 對,口銜珠結。金簪一對。 珠翠、《牡丹花》穰花各二。朵 面花二對。梅花環四,珠環各一對。 大衫、霞帔:衫用 紅色,紵絲紗羅隨用。霞帔深青為質。織金雲霞鳳文, 或繡或鋪翠圈金,飾以珠,紵絲紗羅隨用。玉墜子,瑑 鳳文 四䙆襖子即背子桃花色,金繡團鳳文。紵絲紗 羅隨用。 鞠衣,青色,胸背鸞鳳雲文,用織金,或繡,或 加鋪翠圈金,飾以珠。《燕居服》用素,除黃外,餘色及紵 絲紗羅隨用。 大帶青線羅為之,有緣,餘或紅或綠, 各隨鞠衣色。 緣襈襖子,青色,紅領、褾襈、裾,織金雲 鳳文。紵絲紗羅隨用。 緣襈裙:紅色,綠緣襈,織金花 鳳文。紵絲紗羅隨用。 玉糓圭長七寸,剡其上,瑑糓 文以錦約,其下并韜 玉。革帶,青綺綎,描金雲鳳文, 玉事件十,金事件三。 玉花采結綬,以紅綠線羅為 結,上有玉綬花一,瑑寶相花文。綬帶上,玉墜珠六顆, 并金垂頭花板四片,金葉兒六箇。紅線羅繫帶一。玉 佩二,如中宮佩制。珩以下,瑑飾雲鳳文,描金,上有金 鉤。 青襪、舄,襪以青線羅為之。舄用青綺。飾以描金 雲鳳文。皁線純。每舄首加珠三顆

永樂七年,續定「冊立皇妃之儀。」

按《明會典》、「永樂七年續定。其日質明,錦衣衛設鹵薄 大駕。教坊司設中和韶樂」及大樂。鴻臚寺設節冊案 於奉天殿內。設正副使拜位於丹墀,內官設皇妃受 冊位於各宮中,設節冊案於皇妃受冊位之北,又設 香案於節冊案前。設內贊二人、引禮二人。上御華蓋 殿,具皮弁服。鴻臚寺官奏「執事官行禮畢,奏陞殿。」導 駕官導上陞座。文武百官具朝服,入班,行叩頭禮。侍 班,正副使入班就拜位。贊四拜,興。傳制官奏「傳制」,俯 伏,興。執事官舉節冊案,由殿左門出,置御道中。傳制 官由左門出,稱「有制。」贊正副使跪制曰:「永樂七年某 月某日,冊某氏為某妃,命卿等持節行禮。」贊俯伏,興, 四拜。禮畢。執事官舉節冊案,由御道東出,黃蓋遮送 至奉天門外,用鼓樂迎至右順門外。正副使朝北立。 內官捧節冊正門入,迎至各皇妃宮中。節冊將至,引 禮請皇妃具禮服,宮人各執扇衛從,出迎於宮門外。 節冊至,皇妃隨至拜位。內官以節冊各置於案,內贊 贊「四拜。」贊「宣冊」,贊「跪。」女官捧冊,立宣於皇妃之左。宣 畢,贊「搢圭。」贊「受冊」,女官跪授皇妃,皇妃以授女官,女 官跪受於皇妃之右。贊「興」,內贊贊「四拜。」禮畢,內官持 節出,皇妃送出宮門外。內官出報正副使,禮畢,各宮 行禮俱同。正副使得報,持節復命。是日,內官先具祭 儀,翰林院具祭文,上具服,皇妃各具妃服,上率詣奉 先殿行謁告禮如常儀。畢,皇妃各具妃服,女官引詣 上前,行八拜禮,畢,回宮。同日,內官先於宮中設皇妃 座,南向,設諸親及命婦賀位於階之南,北向,設儀仗, 設內贊二人,引禮二人,候皇妃謝恩禮畢回宮。女官 二人導皇妃陞座。引禮先引長公主、公主、各親王妃 以次入班,贊行四拜禮;次引郡王妃、郡王、輔國將軍 夫人以次入班,贊「行四拜禮。」

仁宗洪熙元年六月宣宗即位七月己巳冊孫氏為貴妃 编辑

按:《大政紀》云云。

英宗正統十四年九月郕王即位十二月冊上皇宮嬪周氏為貴妃貴妃皇太子所生母也 编辑

按:《大政紀》云云。

憲宗成化二十三年孝宗即位內侍郭鏞請選妃嬪備六宮以謝遷諫止 编辑

按《大政紀》: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孝宗即位。十二月,內 侍請選妃嬪以備六宮,左庶子謝遷言,「上方諒闇,不 宜有此,俟山陵既畢,徐議之。」命禮部如遷議。

====孝宗弘治二年七月給事中張鼎請置妃嬪不報====按《大政紀》:弘治二年七月,時上不置妃嬪,繼體未立。 張鼎上言:「古者天子一娶十二女,以廣儲嗣。今舍是 弗圖,乃徒建設齋醮,將以徼福於神,不已惑乎?」不報。

武宗正德元年八月冊德妃沈氏賢妃吳氏 编辑

按:《大政紀》云云。

世宗嘉靖九年初立九嬪 编辑

按《大政紀》:嘉靖九年十一月,張璁上言:「古者,天子一 后,二妃,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女御,以廣 後嗣。今中宮正位有年,而前星未耀,宜慎選貞淑,以 充妃嬪。」帝從之,乃敕禮部選立九嬪。

嘉靖十年定「冊立皇嬪及冠服冊圭之制。」

按《明會典》皇嬪冊立儀,先期太常寺備告太廟、世廟 香帛、脯醢、酒果,翰林院具祝文,禮部奏請欽定持節 捧冊正副使各二員。前一日,鴻臚寺設節冊案於奉 天殿,節案居左,冊案居右。設節冊綵輿於丹墀內,教 坊司設中和韶樂及大樂。錦衣衛設儀仗,如朔望儀。 是日早,內官設九嬪受冊位於宮中,設節冊案於受 冊案之北。節案居左,冊案居右。設香案於節冊案前。 設內贊各三人,引禮各二人。至期,上具袞冕服,以冊 封九嬪,祭告太廟、世廟如常儀。禮畢,駕回。上易皮弁 服御華蓋殿。鴻臚寺官奏「執事官行禮畢」,奏「請陞殿。」 導駕官導上陞座。文武百官各具公服入班,行叩頭 禮。左右侍班。正副使具朝服,入就拜位。鳴贊贊四拜, 興。傳制官跪奏「傳制。」執事官舉節冊案,由殿左門出, 置御道中。傳制官由左門出,稱:「有制。」鳴贊贊跪,正副 使跪。傳制官宣制曰:「嘉靖十年三月初二日,冊某氏 為德嬪,某氏為賢嬪,某氏為莊嬪,某氏為麗嬪,某氏 為惠嬪,某氏為安嬪,某氏為和嬪,某氏為僖嬪,某氏 為康嬪,命卿等持節行禮。」贊俯伏,興,四拜。禮畢,執事 官舉節冊置綵輿中,傘蓋鼓樂迎至右順門。正副使 北面立。內官舉節冊、綵輿由正門入,迎至九嬪宮中。 節冊未至之前,引禮請九嬪出迎於宮門外。節冊至, 由正門入,九嬪隨至拜位。內官以節冊各置於案。內 贊贊「四拜。」贊「宣冊。」贊跪,宣冊。女官取冊,立宣於九嬪 之左訖,贊「受冊」,贊「搢圭。」宣冊,女官以冊授九嬪,九嬪 以冊授女官。女官跪受於九嬪之右,立於西。贊「出圭。」 贊「興」,贊「四拜。」禮畢,內官持節由正門出,九嬪送出宮 門,各內官齎節出,至右順門裏,待齊,出右順門外,以 節授正副使,報禮畢,正副使得報持節。次日早,復命 九嬪受冊封畢,各具服。皇后率詣奉先殿、奉慈殿、崇 先殿,行謁告禮如常儀。仍各具服詣昭聖康惠慈壽 皇太后前、章聖慈仁皇太后前、莊肅皇后前,俱行八 拜禮畢,候上服皮弁服,皇后亦具服,各陞座。贊引女 官引詣前,就拜位,行八拜禮畢,各回宮。 又按《明會 典》:「皇嬪冠服,嘉靖十年定,冠用九翟,次皇妃之鳳大 衫,鞠衣如皇妃制。圭用,次玉穀。」文冊用銀、少殺於皇 妃五分之一、以金飾之。

嘉靖十三年春正月癸卯,冊僖嬪沈氏為「宸妃」,麗嬪 閻氏為「麗妃。」

按:《大政紀》云云。

嘉靖十四年,從夏言請,補選嬪御。

按《大政紀》:嘉靖十四年冬十月夏言「請慎選賢淑補 嬪御,以廣儲嗣,乞命夫人女官出諸王館選擇」,從之。 嘉靖十五年,冊立諸妃嬪。

按《大政紀》:「嘉靖十五年九月庚申,冊二貴妃沈氏、王 氏,三妃江氏、陳氏、王氏,四嬪余氏、徐氏、王氏、盧氏。 嘉靖十九年,定進封妃嬪之儀。」

按《明會典》,「嘉靖十九年,進封妃嬪俱同日。皇貴妃用 金冊金寶,妃嬪無寶,止用鍍金銀冊。錦衣衛設儀仗, 如朔望儀。」是日寅刻,上具常服,告於皇祖,分遣文武 大臣告於列聖宗廟。太常寺備香帛脯醢酒果,翰林 院撰告文。告廟畢,上具皮弁服,御華蓋殿,行禮俱如 常儀。

穆宗隆慶元年正月冊李氏為貴妃 编辑

按:《明通紀》云云。

光宗泰昌元年諭封李選侍為貴妃後不果行 编辑

按《明通紀》:泰昌元年八月二十六日,上御東暖閣,諭 封選侍,且諭速封。禮臣孫如游奏曰:「臣等面睹天顏, 耳聆天語,惓惓聖意,惟以選侍保震器國本為重,臣 等自當仰體。但臣部前奉聖諭,上『孝端貞恪莊惠仁 明媲天毓聖顯皇后,孝靖溫懿敬讓貞慈參天育聖 皇太后尊諡,加封恭靖端懿溫惠郭元妃,昭肅恭和 章懿王才人為皇后,皆未經告竣。若論先後次序,宜 俟《四大禮》既舉之後。若論皇儲之保護,關係甚鉅,而 撫育慈愛,厥功之懋,已明諭中外。則選侍之封,惟恐 其不早,即從該監之請,亦未為不可』。」上曰:「著照該監 原擇。九月初六日舉行。」二十九日,上再召輔臣方從 哲等十三員於乾清宮。諸臣問安畢,上仍諭冊立皇 貴妃。從哲等對以冊儲原卜,期宜移近,蚤竣吉典,以 慰聖懷。九月乙亥朔,帝崩。禮部欽奉聖諭,擇初六日 冊封皇貴妃李氏,奉令旨:著該監照,擇九月初六日舉行。丁丑,禮部進《冊封皇貴妃儀注》,并啟九月初六 日辰刻,皇長子即皇帝位,二禮難以並舉,合將冊封 吉期另行選擇。奉令旨:「另議具奏。」

熹宗天啟元年正月初二日穆廟奇妃葉氏薨喪禮命照淑妃秦氏例行四月二十七日冊封王氏為良妃段氏為純妃命禮臣具儀進呈 编辑

按:《明通紀》云云。

天啟二年七月,擇二十四日卯時,冊封范氏為「慧妃。」 十一月乙卯,禮部接出聖旨,「光廟選侍劉氏封為貞 靖賢妃。」十二月丙辰,冊封光廟莊妃,大學士何宗彥 捧冊。

按:《明通紀》云云。

天啟四年,冊封選侍傅氏為懿妃,李氏為康妃。 按《明通紀》:「天啟四年六月,上欲議封光廟選侍傅氏、 李氏。禮臣林堯俞奏謂:皇大妹婚期已近,皇八妹婚 期尚遠,選侍李氏似不宜封。況當皇上登極之初,移 宮之際,議論紛紜。封號一節,宜俟皇八妹選婚之日 另議,無庸汲汲為也。惟具選侍傅氏封號上請。」上不 聽,命一并舉行。七月,命大學士顧秉謙、朱延禧捧冊 封光廟選侍傅氏為「懿妃」、李氏為「康妃。」

皇清 编辑

崇德元年 编辑

《大清會典》:「崇德元年,行冊封。」

四妃禮。是日早、設黃幄於

清寧宮前。設黃案一。於幄內之正中。又設黃案一。

於黃案之東。諸王文武各官俱於

崇政殿前齊集、分翼序立

上御殿陞座。內院官請

旨行冊封禮。內院官捧冊置綵亭內。持節官二員前

導執事員役舉亭前行。至

清寧宮前黃幄內《冊封》。

四妃為

東關雎宮宸妃

西麟趾宮貴妃

東衍慶宮淑妃

西永福宮莊妃

皇妃等出迎。內院官自亭內捧冊、置幄內東旁。黃

案上西向立。將滿洲、蒙古、漢字三體冊文、次第宣讀畢。捧冊分授各侍立女官。女官跪接捧獻

皇妃等

皇妃等次第跪受。轉授侍立女官。女官跪接置幄。

內中間黃案上畢。內院官持節復

命。

皇妃等率公主王妃大臣命婦等、至

崇政殿序立於

皇上前、行六拜三跪三叩頭禮畢。又詣

皇后前、行六拜三跪三叩頭禮。次公主王妃以下大

臣命婦等於

皇妃前、各行四拜二跪二叩頭禮。次

四、皇妃對行二拜一跪一叩頭禮、各還宮。公主等

俱退

皇貴妃、貴妃、妃、嬪冠服

凡慶賀大典

皇貴妃

貴妃冠、頂、用東珠十二顆

妃冠、頂用東珠十一顆。禮服、用鳳凰翟鳥等段五

爪龍段、粧段、《八團龍》等段,俱隨時酌量服御。黃色、秋香色不許服用。

嬪冠、頂用東珠十顆。禮服用翟鳥等段、五爪龍段

粧段、《四團龍》等段,俱隨時酌量服御。黃色、秋香色不許服用。

妃嬪冊寶

皇貴妃金冊

貴妃金冊

妃金冊

嬪鍍金銀冊

已上金冊、鍍金銀冊、制俱同。惟頁數之多寡、視冊文之長短。頁片之厚薄、隨金銀之輕重、各照禮部開送定式成造。

盛寶箱

皇貴妃

貴妃

嬪印池。銀質、鍍金。冊印箱架用鸞鳳翟鳥文釘銀

質,鍍金事件袱褥、袋墊、俱以金黃綺為之。餘制同

皇貴妃儀仗

鳳旗二對。紅黑雲段為質、上描金鳳各一、長四尺五寸、闊五尺四寸。紅油薰竹竿、長一丈四尺六寸。間纏以藤。下釘鐵箍。上安貼金銅頂、飾以紅纓

金節一對。硃紅攢竹竿、長一丈一尺二寸五分。下釘鐵箍、上安貼金銅鵝項鉤、攜銅索天盤。下繫紅線圓絛。間掛紅纓毬八箇。各罩綠皮帽。四角綴貼金銅鈴。外用紅素紗繡五色彩鳳為衣籠之

吾杖一對。硃紅油攢竹為之、長七尺。兩末貼金銅箍、瀝粉、貼金雲二段

立瓜一對。硃紅攢竹柄、長五尺二寸五分。貼金銅箍、刻木為瓜、立置其首。承以貼金龍頭。瓜及龍頭、長一尺六寸九分

臥瓜一對。與立瓜制同。但瓜臥置其首、共長七尺四分

紅段七鳳曲柄傘一把。頂徑五尺、冒以紅段、繡雲文、垂三簷、上下簷各繡綵鳳二。中簷繡綵鳳三、帶二條。風衣二件、俱繡雲文。傘骨三十二根。鐵竹相間。硃紅攢竹柄長一丈一尺。間纏以藤柄曲處用鐵心貼金龍頭承傘

紅段寶相花傘二把。冒以紅段。頂繡雲文。垂三簷、各繡寶相花。直柄、長一丈五寸。餘制同曲柄傘

紅段瑞草傘二把。冒以紅段。垂三簷、各繡瑞草。餘制同寶相花傘

紅段方傘二把。頂方五尺。冒以紅素段。餘制同圓傘

紅段繡扇二把。高二尺三寸、闊一尺九寸。紅段面中繡綵鳳。白段邊繡雉尾。青段背銷金火焰夾口貼青綠片金六塊。黑油合竹柄長一丈七寸五分。下釘黃銅箍

金黃段素扇二把。高二尺三寸。闊二尺三寸五分。面背皆金黃素段,硃紅合竹柄、長一丈五寸五分。餘制同紅繡扇

拂子一對。用紅馬尾為之、泥金樺木柄、長二尺六寸。兩末釘、鈒金翟鳥頭尾

金爐一箇。以硃紅漆竿舉之。兩末、雕貼金翟鳥頭尾。竿首釘鍍金鉤

金瓶一對

金香盒一箇

金唾壺一箇

金盆一面。已上俱金質、鈒翟鳥花草雲文。馬杌一座、高一尺四寸五分、方一尺八寸五分、面厚一寸三分。木質硃漆鈒花、鍍金銅葉裝釘。交椅一把。木質掃金罩漆。穿以金黃線匾絛、四垂金黃線流蘇。金黃色金綺褡襠

腳踏一箇。木質掃金罩,漆金黃色金綺踏褥。翟轎一乘。面闊二尺九寸,進深四尺,高四尺六寸。頂闊三尺五寸,進深四尺六寸五分,高六寸。頂樓六瓣,每瓣闊一尺四寸、高五寸五分。俱施金黃油綵畫雲龍翟鳥,粧顏五色寶石。金黃綾衣,上銷金翟鳥。瀝水二層。直竿二根,各長一丈五尺二寸;橫竿二根,各長六尺一寸五分;肩扛四根、各長四尺七寸五分;撐竿二根、各長二尺一寸三分。俱硃漆轎頂、飾金翟鳥十。純素金頂、鍍金銅事件全。

金黃布幰衣、油綢雨衣、各一件

翟車一乘。身闊三尺一寸,進深四尺七寸。柱高三尺三寸五分。頂闊四尺五分,進深五尺六寸,高一尺二寸。轅長一丈六尺二寸,輪高四尺八寸。俱施金黃油,金黃雲段。車衣重簷瀝水,紅綢裏,純素金頂,鍍金銅事件全。

金黃布幰衣、《油綢雨衣》《金黃氈頂》各一件

貴妃儀仗與

皇貴妃同

妃儀仗

鳳旗一對黑質

金節一對

吾杖一對

立瓜一對

臥瓜一對

紅段寶相花傘二把

紅段瑞草傘二把

金黃段素扇二把

拂子一對

提爐一座

瓶一對

香盒一箇

唾壺一箇

盆一面

馬杌一座

交椅一把

腳踏一箇

翟轎一乘

翟車一乘

已上諸制俱同

貴妃儀仗、惟爐盒等器、係銀質、鍍金轎頂、車頂、及

事件「係銅質,鍍金。」

轎車、各有金黃布幰衣、油綢雨衣、併氈頂

順治十三年 编辑

《大清會典》。順治十三年冊封

皇貴妃禮。前期一日、遣官祭告

太廟時。

駕幸南苑、禮部官由內院捧節冊寶置綵亭內。校尉

舉亭至南苑。鴻臚寺官設黃案於

上所御殿左。禮部官捧節冊寶置案上、奏請

皇上御殿、閱冊寶畢。

上陞座。鴻臚寺官引正副使丹墀下跪。大學士持節

授正使。學士捧冊寶授副使。正副使跪受訖、興。節在前。次冊次寶由中路出。至門外置綵亭內。校尉舉亭送至內院安設 。是日

皇貴妃儀仗陳設於

皇貴妃宮前。內監設節冊寶案於宮院正中。設香

案於冊寶案前。正使官持節在前。副使官捧冊寶安設綵亭內、依次行至

隆宗門外、綵亭停止。捧節冊寶授內監。內監跪接。

捧進

皇貴妃具禮服迎於門內立。候節冊寶前行。皇貴妃隨後。至行禮處。內監將節冊寶各置所設

案上。內贊女官贊宣冊。

皇貴妃跪。女官捧冊立宣於左旁。宣畢。贊受冊。女

官跪接授

皇貴妃

皇貴妃受訖。轉授右旁女官。女官跪受立。次贊宣

寶如宣冊儀。贊「興。」

皇貴妃興。贊「行禮。」

皇貴妃行六拜三跪三叩頭禮畢。內監持節出授

正副使告行禮畢。正副使持節復

命 次日設

詔書黃案於

太和殿東旁。設香亭龍亭於

午門外正中。宗室覺羅都統以下、文武各官、俱朝

服齊集

午門外大學士於

太和殿內捧

詔書出授禮部尚書。禮部尚書跪受、置雲盤內高捧

由中道出至

午門外、跪置龍亭內。迎至禮部頒行如常儀 。給皇貴妃親屬禮物、照八年例給

皇后親屬禮物之半。

康熙十六年 编辑

《大清會典》。康熙十六年冊封。

貴妃及

安嬪

敬嬪

端嬪

榮嬪

惠嬪

宜嬪

僖嬪禮。前期一日、遣官一員以冊封。

貴妃禮祭告

太廟、

皇上親祭。

奉先殿。 是日早、禮部鴻臚寺官設黃案八於

太和殿內置

貴妃冊寶

諸嬪冊於各案上、左右次序排列。又設綵亭九於

內閣內監設節案一於

貴妃宮內之正中。設香案一。於節案之前、設冊寶、

案二於節「案之左於。」

諸嬪宮內、各設節案一於正中。設香案一於節案。

之前。設冊案一於節案之左。鑾儀衛陳

「皇上鹵簿大駕」樂器、於

太和殿前陳

太皇太后、

皇太后、

皇后、

貴妃儀仗車輅於各宮門前。王以下文武各官、俱

朝服齊集如常儀。內閣禮部堂官捧節冊寶置綵亭內。校尉舉亭、以次由御道入。

太和門丹墀內、綵亭停候於階下。內閣禮部堂官捧取節

冊寶由中階入

太和殿內、置各案上封使及執事各官於丹墀內

東班西向立。欽天監堂官率本監科官二員、候占於

乾清門報吉時、禮部堂官奉請

皇上陞殿、

上具禮服御

太和殿。鳴鐘。鼓作《中和樂》。閱冊寶畢。陞座。鳴鞭。鴻

臚寺官引封使及執事各官就拜位。贊「行三跪九叩頭禮。」 作丹陛樂、禮畢。樂止。禮部鴻臚寺官引封使至

丹陛上、北向立。鳴贊官立於殿簷下之東、西向。贊

制封使跪。宣讀官立於殿中門之東、西向。宣制曰:「某年月日、冊封某氏為貴妃。某氏為某嬪命」

「卿等持節行禮。」 宣畢。閣臣捧節授封使。封使跪捧受。持節前引禮部執事官舉冊寶案次第隨行。由中道至階下捧取冊寶、置各綵亭內。校尉舉亭前列黃蓋一柄、御仗二對、次第由御道行、至

太和門

協和門出

上賜茶畢。還宮。 封使至。

景運門外,將冊寶綵亭併所持節授內監、內監持。

節舉冊寶綵亭行至

貴妃宮門外捧冊寶入

貴妃具禮服、近於宮門內之右立。候節冊寶過。貴妃隨入宮、就宮內正中拜位立。內監捧節冊寶

置黃案上。內贊女官贊「跪。」

貴妃跪。贊宣冊受冊。次贊宣寶、受寶。行禮送節、如

常儀內監持節捧冊進

諸嬪宮門

嬪各具禮服、迎於宮門內之右立。候節冊過。嬪隨入宮、就拜位立。內監捧節冊置黃案上。內贊

女官贊跪

嬪跪。贊宣冊受冊行禮。俱與

貴妃儀同內監至

景運門內候齊。同出捧節授封使報禮畢。封使持

節至後左門、以冊封禮畢、復

命 禮部堂官奏請。

皇上率王以下內大臣侍衛、詣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宮行禮如常儀。 次日、各宮儀仗車輅樂器全

設引禮大臣命婦於

隆宗門外齊集。公主王妃於

永康右門齊集。禮部奏請

貴妃率公主王妃以下命婦、詣

太皇太后、

皇太后前行禮畢。公主王妃等候

貴妃入內俱退次

貴妃詣

皇上前行禮。次詣

皇后前行禮如常儀。命公主王妃大臣命婦等免隨行禮并免詣貴妃前行禮《禮》。

畢還宮

康熙二十年

《大清會典》:康熙二十年,進封

貴妃為

皇貴妃及冊封

貴妃進封

惠嬪為

惠妃

宜嬪為

宜妃

「德嬪」為

德妃、

榮嬪為

榮妃禮。前期一日。各遣官一員祭告

太廟、

奉先殿。是日、

上不御殿。內官設節案於

皇貴妃

貴妃

四妃、各宮正中設香案於節案前。設冊寶案各二。

於左旁。各宮儀仗陳設宮前。至冊封吉時、內閣大臣以次持節授正副使各正副使跪受、持節前行。捧冊寶印置丹墀綵亭內。校尉舉亭

皇貴妃節冊寶在前次

貴妃節冊寶次

惠妃

宜妃

德妃、

榮妃節冊印、張黃蓋一柄。排御仗二對前行。出協和門、至

景運門外正、副使以冊寶印綵亭併所持節授內

監。內監持節舉冊寶印綵亭進至

皇貴妃等各宮門外、自綵亭內捧冊寶印、隨節進

皇貴妃

貴妃

惠妃

宜妃

德妃、

榮妃各具禮服迎入。內贊女官贊「宣冊」 、受冊、宣寶。

受寶行禮。送節各官俱如常儀。內監持節出至

景運門內候齊同出捧

節授正副使。報禮畢。正副使持節至後左門、以冊

封禮畢復

命。停止慶賀。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