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六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皇極典
第六卷目錄
君臣部雜錄
皇極典第六卷
君臣部雜錄
编辑《禮記·禮運》:「君臣相正,國之肥也。」
《左傳襄公二十二年》,晏子曰:「君人執信,臣人執共,忠 信篤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
昭公二十六年,《晏子》曰:「君令臣共,禮也。君令而不違, 臣共而不貳,禮之善物也。」
《孝經廣要道章》「敬其君,則臣悅。」
《管子宙合》篇:「夫天地一險一易,若鼓之有揨,擿擋則 擊天地萬物之橐。宙合有橐,天地左操五音,右執五 味,此言君臣之分也。君出令佚,故立於左;臣任力勞, 故立於右。夫五音不同聲而能調,此言君之所出令 無妄也。而無所不順,順而令行,政成。五味不同物而 能和,此言臣之所任力無妄也。而無所不得,得而力」 務財多,故君出令,正其國而無齊其欲,一其愛而無 獨與。是王施而無私,則海內來賓矣。臣任力,同其忠 而無爭其利,不失其事而無有其名分,敬而無妒,則 夫婦和勉矣。君失音,則風律必流,流則亂敗;臣離味, 則百姓不養,百姓不養,則眾散亡。君臣各能其分,則 國寧矣。故名之曰《不德》。
《法法》篇:「凡人君之德行威嚴,非獨能盡賢於人也。曰 人君也,故從而貴之,不敢論其德行之高卑。有故為 其殺生,急於司命也。富人貧人,使人相畜也;貴人賤 人,使人相臣也。人主操此六者以畜其臣,人臣望此 六者以事其君。君臣之會六者,謂之謀。六者,在臣期 年,臣不忠,君不能奪;在子期年,子不孝,父不能奪。故」 《春秋》之際,臣有弒其君,子有弒其父者,得此六者,而 君父不智也。
《君臣篇》:「為人君者,修官上之道,而不言其中;為人臣 者,比官中之事,而不言其外。君道不明,則受令者疑; 權度不一,則修義者惑。民有疑惑貳豫之心,而上不 能匡,則百姓之與閒,猶揭表而令之止也。是故能象 其道於國家,加之於百姓,而足以飾官化下者,明君 也;能上盡言於主,下致力於民,而足以修義從令者」, 忠臣也。上惠其道,下敦其業,上下相希,若望參表,則 邪者可知也。
天有常象,地有常形,人有常禮,一設而不更,此謂「三 常。」兼而一之,人君之道也;分而職之,人臣之事也。君 失其道,無以有其國;臣失其事,無以有其位。然則上 之畜下不妄,而下之事上不虛矣。上之畜下不妄,則 所出法制度者明也;下之事上不虛,則循義從令者 審也。上明下審,上下同德,代相序也。君不失其威,下 「不曠其產,而莫相德也。」是以上之人務德,而下之人 守節義。禮成形於上,而善下通於民,則百姓上歸親 於主,而下盡力於農矣。故曰:君明相信,五官肅,士廉, 農愚,商工愿,則上下體而外內別也,民性因而三族 制也。夫為人君者,廕德於人者也;為人臣者,仰生於 上者也;為人上者,量功而食之以足;「為人臣者,受任 而處之以教。布政有均,民足於產,則國家豐矣;以勞 受祿,則民不幸生;刑罰不頗,則下無怨心;名正分明, 則民不惑於道。道也者,上之所以導民也。是故道德 出於君,制令傳於相,事業程於官,百姓之力也,胥令 而動者也。是故君人也者,無貴如其言;人臣也者,無 愛如其力。」言下力上,而臣主之道畢矣。是故主畫之, 相守之,相畫之,官守之;官畫之,民役之,則又有符節、 印璽、典法、筴籍以相揆也。此明公道而滅姦偽之術 也。論材量能,謀德而舉之,上之道也;專意一心,守職 而不勞,下之事也。為人君者,下及官中之事,則有司 不任;為人臣者,上共專於上,則人主失威。是故有道 之君,正其德以莅民,而不言智能聰明。智能聰明者, 下之職也。所以用智能聰明者,上之道也。上之人明 其道,下之人守其職,上下之分不同任而復合為一 體。是故知善,人君也;身善,人役也。君身善則不公矣。 人君不公,常惠於賞而不忍於刑,是國無法也。治國 無法,則民朋黨而下比飾巧以成其私。法制有常,則 民不散而上合,竭情以納其忠,是以不言智能而順 事治,國患解,大臣之任也。不言於聰明而善人舉,姦 偽誅,視聽者眾也。是以為人君者,坐萬物之原,而官 諸生之職者也。選賢論材而待之以法,舉而得其人, 坐而取其福,不可勝收也;官不勝任,奔走而奉其敗, 事不可勝救也。而國未嘗乏於勝任之士。上之明,適
不足以知之,是以明君審知勝任之臣者也。故曰:「主道得,賢材遂百姓,治治亂,在主而已矣。」故曰:「主身者,正德之本也;官治者,耳目之制也。身立而民化,德正 而官治。治官化民,其要在上。」是故君子不求於民,是 以上及下之事謂之矯,下及上之事謂之勝。為上而 矯,悖也;為「下而勝,逆也。」國家有悖逆,反迕之行有十, 主民者失其紀也。是故別交正分之謂「理」,順理而不 失之謂「道。」道德定而民有軌矣。有道之君者,善明設 法而不以私防者也。而無道之君,既已設法,則舍法 而行私者也。為人上者,釋法而行私,則為人臣者援 私以為公。公道不違,則是私道不違者也。行公道而 託其私焉。寖久而不知,姦心得無積乎?姦心之積也, 其大者有侵偪殺上之禍,其小者有比周內爭之亂。 此其所以然者,由主德不立,而國無常法也。主德不 立,則婦人能食其意;國無常法,則大臣敢侵其勢。大 臣假於女之能以規主情,婦人嬖寵假於男之知以 援外權,於是乎外夫人危太子,兵亂內作,以召外寇, 此危君之徵也。
「有道之君,上有五官以牧其民,則眾不敢踰軌而行 矣;下有五橫以揆其官,則有司不敢離法而使矣。朝 有定度衡儀,以尊主位,衣服緷絻,盡有法度,則君體 法而立矣。」君據法而出令,有司奉命而行事,百姓順 上而成俗,著久而為常。犯俗離教者,眾共姦之,則為 上者佚矣。天子出令於天下,諸侯受令於天子,大夫 受令於君子,受令於父母,下聽其上,弟聽其兄,此至 順矣。衡石一稱,斗斛一量,丈尺一綧,制戈兵一度,書 同名,車同軌,此至正也。從順獨逆,從正獨辟,此猶夜 有求而得火也,姦偽之人無所伏矣,此先王之所以 一民心也。是故天子有善讓德於天,諸侯有善,慶之 於天子,大夫有善納之於君,民有善「本於父,慶之於 長老」,此道法之所從來,是治本也。是故歲一言者,君 也;時省者,相也;月稽者,官也;務四支之力,修耕農之 業,以待令者,庶人也。是故百姓量其力於父兄之間, 聽其言於君臣之義,而官論其德能而待之。大夫比 宮中之事,不言其外,而相為常具以給之。相總要者, 官謀士,量實義美,匡請所疑,而君發其明府之法瑞 以稽之,立三階之上,南面而受要,是以上有餘日而 官勝其任,時令不淫而百姓肅給。唯此上有法制,下 有分職也。
《四稱篇》:桓公問於管子曰:「寡人幼弱惛愚,不通諸侯 四鄰之義,仲父不當盡語我昔者有道之君乎?吾亦 鑒焉!」管子對曰:「夷吾之所能與所不能,盡在君所矣。 君胡有辱令?」桓公又問曰:「仲父!寡人幼弱惛愚,不通 四鄰諸侯之義,仲父不當盡告我昔者有道之君乎? 吾亦鑒焉!」管子對曰:「夷吾聞之於徐伯曰:『昔者有道 之君,敬其山川宗廟社稷,及至先故之大臣,收聚以 忠,而大富之;固其武臣,宣用其力。聖人在前,貞廉在 側,競稱於義,上下皆飾,形正明察,四時不貸,民亦不 憂,五穀蕃殖,外內均和,諸侯臣伏,國家安寧,不用兵 革。受其幣帛,以懷其德;昭受其令,以為法式。此亦可 謂昔者有道之君也』。」桓公曰:「善哉!」桓公曰:「仲父既已 語我昔者有道之君矣;不富,盡語我昔者無道之君 乎?吾亦鑒焉。」管子對曰:「今若君之美好而宣通也,既 宮職美道,又何以聞惡為?」桓公曰:「是何言邪?以」:緣。 「吾何以知其美也?以素緣素,吾何以知其善也?仲 父已語我其善,而不語我其惡,吾豈知善之為善也?」 《管子》對曰:「夷吾聞之於徐伯曰:『昔者無道之君,大其 宮室,高其臺榭,良臣不使,讒賊是舍。有家不治,借人 為圖;政令不善,墨墨若夜,辟若野獸,無所朝處,不修 天道,不鑒。四方有家不治,辟若生狂,眾所怨詛,希不 滅亡,進其諛優,繁其鐘鼓,流於博塞;戲其工瞽,誅其 良臣,敖其婦女,獠獵畢弋,暴遇諸父,馳騁無度,戲樂 笑語。式政既輮,刑罰則烈,內削其民,以為攻伐,辟猶 漏釜,豈能無竭?此亦可謂昔者無道之君矣』。」桓公曰: 「善哉!」桓公曰:「仲父既已語我昔者有道之君,與昔者 無道之君矣,仲父不當盡語我昔者有道之臣乎?吾 以鍳焉。」管子對曰:「夷吾聞之徐伯曰:『昔者有道之臣, 委質為臣,不賓事左右,君知則仕,不知則已。若有事, 必圖國家,遍其發揮,循其祖德,辯其順逆,推育賢人, 讒慝不作,事君有義,使下有禮,貴賤相親,若兄若弟, 忠於國家,上下得體,居處則思義,語言則謀謨,動作 則事,居國則富,處軍則克;臨難據事,雖死不悔;近君 為拂,遠君為輔;義以與交,廉以與處;臨官則治,酒食 則慈;不謗其君,不毀其辭;君若有過,進諫不疑;君若 有憂,則臣服之。此亦可謂昔者有道之臣矣』。」桓公曰: 「善哉!」桓公曰:「仲父既已語我昔者有道之臣矣,不當 盡語我昔者無道之臣乎?吾亦鑒焉。」《管子》對曰:「夷吾 聞之於」徐伯曰:「昔者無道之臣,委質為臣,賓事左右, 執說以進,不蘄亡己。遂進不退,假寵鬻貴,尊其貨賄, 卑其爵位,進曰輔之,退曰不可,以敗其君。皆曰:『非我 不仁』。群處以攻賢者,見賢若貨,見賤若過。食於貨賄, 競於酒食,不與善人,唯其所事;倨敖不恭,不友善士讒賊與鬥,不彌人爭,唯趣人詔。湛湎於酒,行義不從, 不修先故,變易國常,擅創為令,迷惑其君,生奪之政, 保貴寵矜,遷損善士,捕援貨人,入則乘等,出則黨駢, 貨賄相入,酒食相親,俱亂其君。君若有過,各奉其身, 此亦謂昔者無道之臣。」桓公曰:「善哉!」
《明法解》:人主者,擅生殺,處威勢,操令行,禁止之柄,以 御其群臣,此主道也。人臣者,處卑賤,奉主令,守本任, 治分職,此臣道也。故主行臣道則亂,臣行主道則危。 故上下無分,君臣共道,亂之本也。故《明法》曰:「君臣共 道則亂。」
「人主之所以制臣下者,威勢也。故威勢在下,則主制 於臣;威勢在上,則臣制於主。夫蔽主者,非塞其門,守 其戶也,然而令不行,禁不止,所欲不得者,失其威勢 也。故威勢獨在於主,則群臣畏敬;法政獨出於主,則 天下服德。故威勢分於臣,則令不行,法政出於臣,則 民不聽。」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勢獨在於主而不與 臣共法,政獨制於主而不從臣出。故《明法》曰:「威不兩 錯,政不二門。」
制群臣,擅生殺,主之分也;縣令仰制,臣之分也;威勢 尊顯,主之分也;卑賤畏敬,臣之分也;令行禁止,主之 分也;奉法聽從,臣之分也。故君臣相與高下之處也, 如天之與地也;其分畫之不同也,如白之與黑也。故 君臣之間,明別則主尊臣卑,如此則下之從上也,如 響之應聲;臣之法主也,如影之隨形。故上令而下應, 主行而臣從,以令則行,以禁則止,以求則得,此之謂 易治。故《明法》曰:「君臣之間,明別則易治。」
《晏子問上篇》景公問晏子曰:「為君身尊民安,為臣事 治身滎難乎易乎?」晏子對曰:「易。」公曰:「何若?」對曰:「為君 節養其餘以顧民,則君尊而民安;為臣忠信而無踰 職業,則事治而身榮。」公又問:「為君何行則危?為臣何 行則廢?」晏子對曰:「為君厚藉斂而託之為民,進讒諛 而託之用賢,遠公正而託之不順,君行此三者則危; 為臣比周以求進,踰職業防下,隱利而求多,從君不 陳過而求親,人臣行此三者則廢。故明君不以邪觀 民,守則而不虧,立法儀而不犯,苟有所求於民而不 以身害之,是故刑政安於下,民心固於上。故察士不 比周而進,不為苟而求。言無陰陽,行無內外,順則進, 否則退,不與上行邪,是以進不失廉」,退不失行也。 景公問《晏子》曰:「臣之報其君何以?」晏子對曰:「臣雖不 知,必務報君以德。士逢有道之君,則順其令;逢無道 之君,則爭其不義。故君者擇臣而使之,臣雖賤,亦得 擇君而事之。」
景公問《晏子》曰:「臨國莅民,所患何也?」晏子對曰:「所患 者三:忠臣不信,一患也;信臣不忠,二患也;君臣異心, 三患也。是以明君居上,無忠而不信,無信而不忠者, 是故君臣同欲,而百姓無怨也。」
《鄧析子》:「君有三累,臣有四責。何謂三累?親所信,一累 也;以名取士,二累也;近故疏親,三累也。何謂四責?受 重賞而無功,一責也;居大位而不治,二責也;為理而 不平,三責也;寬以御軍,陳而奔北,四責也。君無三累, 臣無四責,可為安國家也。」
《荀子王霸》篇:「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人主則外賢而 偏舉,人臣則爭職而妒賢,是其所以不合之故也。」 《呂氏春秋圜道》篇:「天道園,地道方,聖人法之,所以立 上下。主執圜,臣處方,方圜不易,其國乃昌。」
《任數》篇:「古之王者,其所為少,其所因多。因者,君術也, 為者,臣道也。為則擾矣,因則靜矣。」
《韓子功名》篇:「至治之國,君若桴,臣若鼓。」
《春秋孔演圖》「正氣為帝,間氣為臣。」
《孔叢子對魏王篇》:「魏王問:何如可謂大臣?」子高答曰: 「大臣者,事成主裁其賞,事敗臣執其咎。主任之而無 疑,臣當之而勿避。君總其美,臣行其義。然則君不猜 於臣,臣不隱於君,故動無過計,舉無敗事,是以臣主 並各有得也。」
《大戴禮衛將軍文子》篇:「君雖不量於臣,臣不可不量 於其君。是故君擇臣而使之,臣擇君而事之,有道順 命,無道橫命,晏平仲之行也。」
《淮南子主術訓》:「主道員者,運轉而無端,化育如神,虛 無因循,常後而不先也。臣道員者,運轉而無方,論是 而處當,為事先倡,守職分明,以立成功也。是故君臣 異道則治,同道則亂,各得其宜,處其當,則上下有以 相使也。夫人主之聽治也,虛心而弱意,清明而不闇。 是故群臣輻輳並進,無愚智賢不肖,莫不盡其能者」, 則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治國之道明矣。人 主所任得其人,則國家治,上下和,群臣親,百姓附;所 任非其人,則國家危,上下乖,群臣怨,百姓亂。故一舉 而不當,終身傷。得失之道,權要在主。是故繩正於上, 木直於下,非有事焉,所緣以修者然也。故人主誠正, 則直士任事,而奸人伏匿矣。人主不正。則邪人得志。 忠者隱蔽矣。
權勢者,人主之車輿也;大臣者,人主之駟馬也。體離車輿之安,而手失駟馬之心,而能不危者,古今未有 也。是故輿馬不調,王良不足以取道;君臣不和,唐虞 不能以為治也。
《說山訓》:「上求材,臣殘木。上求魚,臣乾谷。上求楫而下 致船。上言若絲,下言若綸。上有一善,下有二譽。上有 三衰,下有九殺。」
《繆稱訓》:「君,根本也;臣,枝葉也。根本不美,枝葉茂者,未 之聞也。」
《董子》:「上臣事君以人,中臣事君以身,下臣事君以貨。」 《春秋繁露》:「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見其光。高 其位所以為尊也,下其施所以為仁也。藏其形所以 為神,見其光所以為明。故位尊而施仁。藏神而見明 者,天之行也。」故為人主者,法天之行。是故內深藏所 以為神,外博觀所以為明也。任群賢所以為受成,乃 不自勞於事,所以為尊也;汎愛群生,不以喜怒賞罰, 所以為仁也。故為人主者,以無為為道,以不私為寶, 立無為之位,而乘備具之官。足不自動而相者導進, 口不自言而擯者贊辭,心不自慮而群臣效當,故莫 見其為之而功成矣。此人主所以法天之行也。為人 臣者法地之道。暴其形,出其情,以示人高下、險易,堅 要、剛柔、肥臞、美惡累,可就財也。故其形宜不宜,可得 而財也。為人臣者,比地貴信,而悉見其情於主,主亦 得而財之,故王道威而不失。為人臣常竭情悉力而 見其短長,使主上得而器使之,而猶地之竭竟其情 也。故其形宜,可得而財也。
《潛夫論明忠》篇:「人君之稱,莫大於明;人臣之譽,莫美 於忠。此二德者,古來君臣所共願也。然明不繼踵,忠 不萬全者,非必愚闇不逮而惡名揚也,所道求之,非 其道之爾。夫明據下起,忠依上成,二人同心,其利斷 金。能如此者,兩譽俱具。要在於明操法術,自握權秉 而已矣。所謂術者,使下不得欺也;所謂權者,使勢不 得亂也。」術誠明,則雖萬里之外,幽冥之內,不得不求 效;權誠用,則遠近、親疏、貴賤、賢愚,無不歸心矣。周室 之末則不然,離其術而舍其權,怠於己而恃於人,是 以公卿不思忠,百僚不盡力,君王孤蔽於上,兆黎冤 亂於下,故遂衰微侵奪而不振也。夫帝王者,其利重 矣,其威大矣。徒懸重利足以勸善,徒設嚴威可以懲 奸,乃張重利以誘民,操大威以驅之,則舉世之人可 令冒白刃而不恨,赴湯火而不難,豈云但率之以共 治而不宜哉?若鷹也然,獵夫御之,猶使終日奮擊而 不敢怠,豈有人臣而不可使盡力者乎?《詩》云:「伐柯伐 柯,其則不遠。」夫神明之術,其在君身而忽之,故令臣 鉗口結舌而不敢言,此耳目所以蔽塞,聰明所以不 得也。制下之權,日陳君前而君釋之,故令君臣懈弛 而背朝,此威德所以不照,而功名所以不建也。《詩》云: 「我雖異事,及爾同僚,我即爾謀,聽我敖敖。」夫惻隱人 皆有之。是故耳聞啼號之音,無不為之慘悽悲懷而 傷心者;目見危殆之事,無不為之惻怛驚而赴救之 者。君「臣義重,行路禮輕」,過耳悟目之交,未恩未德,非 貧非貴,而猶若此,則又況於北面稱臣被寵者乎?是 故進忠扶危者,賢不肖之所共願也。誠皆願之,而行 違者,常苦其道不利而有害,言未得言而身敗爾。歷 觀古來愛君憂主,敢言之臣,治勢一成,君自不能亂 也,況臣下乎?法術不明而賞罰不必者,雖曰號令,然 勢自亂。亂勢一成,君自不能治也,況臣下乎!是故勢 治者,雖委之不亂;勢亂者,雖懃之不治也。堯、舜恭己, 無為而有餘,勢治也。胡亥、王莽馳騖,勢亂也。故曰:「善 者求之於勢,弗責於人。」是以明王審法度而布教令, 不行私以欺法,不黷教以辱命,故臣下敬其言而奉 其禁,竭其心而稱其職。此由法術明而威權任也。夫 術之為道也,精微而神,言之不足而行有餘,有餘故 能兼四海而照幽明。權之為勢也,健悍以大,不待貴 賤,操之者重重,故能奪主威而順當也。是以明君未 嘗示人術而借下權也。孔子曰:「可與權。」是故聖人顯 諸仁,藏諸用,神而化之,使民宜之,然後致其治而成 其功。功業效於民,美譽傳於世,然後君乃得稱明,臣 乃得稱忠。此所謂「明」,據下作忠,依上成。二人同心,其 利斷金也。
《申鑒雜言》:「『或問致治之要,君乎』?曰:『兩立哉!非天地不 生物,非君臣不成治,首之者天地也,統之者君臣也 哉!先王之道致訓焉,故亡斯須之間而違道矣。昔有 上致聖,由教戒,因輔弼,欽順四鄰。故檢柙之臣,不虛 於側;禮度之典,不曠於目;先哲之言,不輟於身;非義 之道,不宣於心。是邪僻之氣,末由入也』。」〈缺〉有《間》。〈缺〉「必 有入之者矣。是故僻志萌則僻事作,僻事作則正塞, 正塞則公正亦末由入也矣。不任不愛謂之公,惟公 是從謂之明。」齊桓公,中材也,永能成功業,由有異焉 者矣。妾媵盈宮,非無愛幸也,群臣盈朝,非無親近也; 然外則管仲射己,衛姬色妾,非愛也,任之也,然後知 非賢不可任,非智不可從也。夫此之舉,弘矣哉!膏肓 純白,二豎不生,茲謂「心寧」;省闥清淨,嬖孽不生,茲謂「政平。」夫《膏肓》近心而處阨,鍼之不達,藥之不中,攻之 不可,二豎藏焉,是謂「篤患。」故治身治國者,唯是之畏。 人主之患,常立於二難之間,在上而國家不治,難也。 治國家則必勤身苦思,矯情以從道,難也。有難之難, 闇主取之;無難之難,明主居之。大臣之患,常立於二 罪之間。在職而不盡忠直之道,罪也。盡忠直之道焉, 則必矯上拂下,罪也。有罪之罪,邪臣由之;無罪之罪, 忠臣置之。人臣之義,「不曰吾君能矣,不我須也,言無 補也,而不盡忠;不曰吾君不能矣,不我識也」,言無益 也,而不盡忠。必竭其誠,明其道,盡其義,斯已而已矣。 不已,則奉身以退,臣道也。故君臣有異無乖,有怨無 憾,有屈無辱。人臣有三罪:一曰導非,二曰阿失,三曰 尸寵。以非引上謂之導,從上之非謂之阿,見非不言 謂之尸,導臣誅,阿臣刑,尸臣絀。進忠有三術:一曰防, 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謂之防,發而止之謂之救, 行而責之謂之戒。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下不鉗口, 上「不塞耳,則可有聞矣。有鉗之鉗,猶可解也;無鉗之 鉗,難矣哉!有塞之塞,猶可除也;無塞之塞,其甚矣。」 或曰:「在上有屈乎?」曰:「在上者以義申,以義屈。高祖雖 能申威於秦項,而屈於商山四公;光武能申於莽,而 屈於強項;令明帝能申令於天下,而屈於鍾離《尚書》 若秦二世之申欲,而非笑唐虞,若定陶傅」太后之申 意而怨於鄭,是謂「不屈。」不然,則趙氏不亡,而秦無愆 尤。故人主以義申,以義屈也。喜如春陽,怒如秋霜,威 如雷霆之震,惠若雨露之降,沛然莫能禦也。
或問人君人臣之戒。曰:「莫非戒也?」請問其要。曰:「君戒 專欲,臣戒專利,患之甚矣。」〈原本缺五字〉城重譯而獻珍,非 寶也。腹心之人,匐匍而獻善,寶之至矣。故明王慎內 守,除外寇而重內寶,雲從於龍,風從於虎,鳳儀於《韶》, 麟集於孔,應也。出於此,應於彼,善則祥,祥則福;否則 眚,眚則咎。故君子應之。
《鹽鐵論》:「君篤愛,臣盡力,上下交讓,而天下平。」
《說文》:「君者,尊也。臣者,牽也,心常牽於君也。」
《黃憲外史》:「夫君者,大臣之表也。故明主有《擊壤》之歌, 則大臣有輿人之誦。上有畫一之諺,則下有五褲之 謠。此表樹而影必從者也。」
《抱朴子官理》篇:「夫君猶器也,臣猶物也,器小物大,不 能相受矣。」
《文中子:問易》篇:「忠臣之事君也,盡忠補過。君失於上, 則臣補於下,臣諫於下,則君從於上,此王道所以不 跌也。」
《兩同書》,君者舟也,臣者水也,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臣 能輔君,亦能危君。是以三傑用而漢興,六卿強而晉 滅,陶朱在而越霸,田氏盛而齊亡。雖任使之同,而成 敗尤異也。
《鹿門隱書》,「不以堯舜之心為君者,具君也;不以伊尹 周公之心為臣者,具臣也。」
《吹劍錄》: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君雖不 君,臣不可不臣,何至如此?不如賈誼云:「主上遇其臣 如犬馬,彼將犬馬自待。」劉公摯亦云:「謂人以犬馬,彼 將以犬馬自為。」
《林下偶談》:「《堯典》有君道焉,猶《易》之乾也;《舜典》有臣道 焉,猶《易》之坤也。《詩周南》《召南》亦然。」
「《冊府元龜》良臣之於君也。有股肱之喻有腹心之寄 故存則倚任沒則追思此哲王之所同也。」漢氏而下 乃有懷其勳烈念其才德形於震悼發乎!喟嘆以至 申命文學頌其畫像親枉輿駕臨其館舍或裒述其 懿範或存記其讜言稱詠發於章句賵賻越於彝等 逮夫罷宴停樂驚食流涕靡涓日而發哀遙望車而 增慟。極云亡殄瘁之痛,深《憖遺》《𢌿予》之嗟。斯足以篤 愛賢之心,厚同體之義者。《傳》所謂「聽鼓鼙琴瑟而必 有所思焉」,其是之謂矣。
「夫琴瑟是聽,君子有志義之思;卿佐或虧,元首有股 肱之痛。君臣之道,不亦重乎!」粵若天曆餘分,鼎峙立 國,宋齊而下,互專霸業,必有良士,勤宣令圖,或經武 以著能,或緯俗而底績。及夫守節死義,先時物故,竭 誠率職,奄忽淪謝。是用震悼上心,悲涕斯集,形于嗟 歎,發乎言諭。乃至撤去盛食,具乃素服,託深辭干,文 誄攄,哀興于《風什》。躬設祖奠,親臨弔祭。易徽名而表 行,加異數以報功。賜予便蕃,追敘優渥。諒非德侔咸 一,情敦終始者,疇克以當之哉。
《傳》曰:禮大臣則不眩蓋夫勳德之重位望尊顯既注 意而屬任。又改容而體貌斯哲王之懿範也。至有虛 懷宴見前席咨訪或尊以官呼或異其禮數亦有告 歸謝病加渥縟之賜引年上綬進優崇之秩寵靈煥 赫度越彝等皆所以眷待舊老褒顯純懿厚股肱之 禮增堂陛之峻者也。非夫茂功懿行雋臣碩望其何 「以當之哉。」
《漁樵對問》:樵者謂漁者曰:「國家之興亡,與夫才之邪 正,則固得聞命矣,然則何不擇其人而用之?」漁者曰: 「擇臣者君也,擇君者臣也。賢愚各從其類,而為奈何有堯舜之君,必有堯舜之臣,有桀紂之君,必有桀紂 之臣,堯舜之臣生於桀紂之世,猶桀紂之臣生於堯 舜之世,必非其所用也。」
西疇常言:「『君臣相與謀謨,各由其心之相契而入』。文 帝天資渾厚,聞張釋之長者之言而悅;景帝資稟不 及,而晁錯術數之說得以投之。故以德化民,克成刑、 錯之風;以智馭物,循致七國之變。一言契合,治體以 分,可不謹夫!」
《文膾》,天下大器也,有有此器者,有負此器者。君者有 此器者也,臣者負此器者也。匹夫有百金之器,則必 擇其負,擇其負,故重其人。
《續志林》:漢高帝既定天下,謂群臣曰:「運籌幃幄之中, 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餉, 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 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 也。」君子曰:「知人善任使。此帝王之略也。」夫以高帝之 雄姿大度,而當其任使者,又皆天下之才,其得天下, 不亦宜乎!雖然,高帝固善知人為可尚,抑所以任使 之道,則未免持駕御之術以束縛馳驟之,蓋有無足 多者。當韓信為治粟都尉,蕭何數言其奇,而高帝故 不用,殆欲激之使亡爾。既亡而追得之,則信以為必 死矣,反遽拜之為大將,使其以任遇太重為過望,效 死以酬恩不復叛,而信遂謂漢遇我厚也。此在其術 中而不知者也。酈食其為漢謀撓楚,欲立六國後,高 帝非不知六國後不可立也,而以問良,是特以嘗其 心焉耳。蓋良始惟為韓報仇,又嘗說項梁立韓諸公 子橫成君,成為王,而己為韓司徒,而後又自褒中去 漢而歸韓。高帝恐良終為韓不為漢,故因疑其謀以 嘗良,豈果不知六國後不當立哉?而子房固且力陳 其難,以為不可,此又在其術中而不知者也。蕭何與 高帝同起事,膺專任守關中,漢廷諸臣,功無與比盛, 高帝恐其脫自驕以取禍,故遣卒為衛,又繫之廷尉 以抑折之,使自謹守,以保令終,非誠疑,何也?設誠疑 之,則已以待韓、彭者待之矣,而何至自汙以求免?此 又在「其術中而不知者也。」嗟乎!三子者皆人傑,然役 於高帝術中而皆不知。而高帝既知三子之為人傑 矣,乃徒以術御之,不復知有忠信之為道。君臣之際 其不俱,可惜哉!且吾聞之,舜之於《十二牧》,武王之於 十臣,其君臣之相與,無非忠信之道焉。上以誠求下, 下以誠事上,元首股肱,視同一體,烏有所謂相持之 術哉?嗚呼!此古帝王之所以為盛也。高帝非不得天 下也,然其君臣之際如此,其有愧於古帝王也夫 魏徵嘗言於唐太宗曰:「願陛下俾臣為良臣,無俾臣 為忠臣也。」《君子》曰:「人臣委質以事君,其義一也。」而以 為有良臣忠臣之異者,則以其君有道無道,有不同 焉耳。人君有道,人臣直道以事之,而得明哲以保身, 故謂之「良臣。」君臣之名兩全而無失,此處君臣之常 者也。人君無道,人臣不容於直道,而殺身以殉之,故 謂之「忠臣。」君臣之名兩敗而不全,此處君臣之變者 也。是故有禹、湯、文、武之為君,則皋陶、伊尹、周、召之流 因而為良臣。有夏桀、殷紂之為君,則龍逢、比干之流 因而為忠臣。嗚呼!使其君為桀、紂,而己為龍逢、比干 之為,此豈人臣之所願乎?宜乎魏徵拳拳焉以為太 宗告也。且三代而下,受諫如太宗之為君,盡諫如魏 徵之為臣,可謂各極其志,無媿乎君明臣良者矣。而 徵猶為是言,何哉?嗚呼!此政徵之所為善諫者也。徵 之意,以謂君有道則臣得為良臣,君無道則臣必「為 忠臣願陛下為有道,無為無道;苟為無道,則臣將必 為忠臣矣。是殆欲繩其君,使不得為無道云耳。不然, 則忠良雖異稱,要皆美名,而徵亦何擇焉?蓋徵非為 其身謀,實為其君計。藉令其君以無道見醜於天下 後世而已,獨以忠節聞,孰與君都顯號,臣荷美名,而 臣主之善兩立也?」抑徵之為是言,蓋亦深知太宗之 足以為有道矣。苟太宗果不足與為有道也,則與龍 逢、比干遊於地下,徵其寧有貶哉?幸而太宗力致貞 觀之治,而終為有道之君,雖徵之所以諫之者非一 端,安知非忠臣良臣之論有以啟之也。雖然,良臣未 始不為忠,而忠臣未有不為良者也。徵之此言,抑有 所矯而言之。世有庸回之臣,韋脂塞默,惟以持祿固 位為務者,將必坐視其君之昏愚暴戾而無所匡救, 因據魏徵「良臣」之言以為解,卒致臣主有兩敗之禍。 嗚呼!此又徵之罪人也哉!
《野航史話》:「人主假少君之術以見所嬖者有矣,無如 唐太宗假以見馬周,真君臣,知契千古一人也。 寓簡人臣雖得君,要須使人主尊敬而憚不可狎也, 故言聽諫行而不敢忽。汲長孺之於漢武帝、魏鄭公 之於唐文皇正如此,使其身得以親近而易之,則其 言亦輕矣。宮之奇少長於君,君暱之,雖諫將不聽,已 為敵國所料矣。」
《稿簡贅筆》:阮嗣宗《詠懷》詩云:「周周尚銜羽,蛩蛩亦念 饑。」周周,鳥名,垂頭屈尾,飲於河則沒,常銜鳥羽然後得飲。北有獸曰蛩蛩,蛩蛩能擇美草,距虛負之而走, 以喻君臣相須而濟。
《書蕉》:「宋君崇禮儒臣,過於漢唐。正史,所遺有二:其一 真宗臨楊礪之喪,降輦步弔,重其清介也。其一,富弼 母卒,仁宗為之罷春宴,雖三代令主,不過此也。其後 徽宗之於蔡京、王黼,南宋之待秦檜、𠈁冑、似道,恩禮 倍此。其前之如蕩子之交狎客,後之則如弱主之畏 豪奴,書之秪辱耳。」
賢奕王先生鏊曰:「上下交而其志同,不交之弊,未有 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見,止於視朝數刻,章奏批答 相關接,刑名法度相維持而已,非獨沿襲故事,亦其 地勢使然。則莫若復內朝之法。蓋天有三垣,天子象 之。正朝象太微也,外朝象天下也,內朝象紫微也,自 古然矣。國朝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奉天門即古之 外朝也。華蓋、謹身、武英等殿,則內朝之遺制乎。洪武、 永樂以來,常奏對便殿。今內朝無復臨御,常朝之后, 人臣無復進見。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 是而積矣。夫外朝以正上下之分,內朝以通遠近之 情。大臣或三日五日一次起居,侍從、臺諫各一員上 殿輪對,諸司有事咨決,與大臣面議之。不時引見群 臣,凡謝恩辭見之類,皆得上殿陳奏,虛心而問之,和 顏色而道之,雖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燦然畢陳於 前矣。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