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第067卷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六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六十七卷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六十八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六十七卷目錄

 是非部總論

  禮記曲禮上

  文子道德

  列子說符篇

  莊子齊物論

  尹文子大道上

  公孫龍子指物論

  荀子解蔽篇

  呂氏春秋安死 察傳

  新語辨惑

  淮南子齊俗訓 氾論訓

  中論覈辯

  朱子語類是非

  朱子全書是非 與田侍郎

  性理大全力行

  廣莊齊物論

 是非部藝文一

  論國是          宋陳瓘

  是非           明屠隆

 是非部藝文二

  是非吟          宋邵雍

 是非部紀事

 是非部雜錄

學行典第六十七卷

是非部總論 编辑

禮記 编辑

《曲禮上》
编辑

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陳注得《禮》為是,失禮為非。大全藍田呂氏曰:「『《禮》之所尊,尊其義也,其文是也,其義非也;君子不行也』,其義是也,其文非也,君子行也。故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男女不授受,禮也。嫂溺援之以手,此所以明是非也。」

文子 编辑

《道德》
编辑

《老子》曰:「天下是非無所定,世各是其所善而非其所 惡。夫求是者,非求道理也,求合于己者也,非去邪也, 去迕于心者。今吾欲擇是而居之,擇非而去之,不知 世所謂是非也。」

列子 编辑

《說符篇》
编辑

「天下理無常是,事無常非。」先日所用,今或棄之,今之 所棄,後或用之。此用與不用,無定是非也。

莊子 编辑

《齊物論》
编辑

「道惡乎隱而有真偽?言惡乎隱而有是非?道惡乎往 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 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物無非彼,物無非是, 目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 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 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 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 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 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以 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 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 萬物,一馬也。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謂 之而然。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物固 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為是舉, 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憰怪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 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唯達者知通 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 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謂 之道。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 三?曰: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 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 也。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 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 封也。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 也,道之所以虧也。

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勝若,若 不我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 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則人 固受其黮闇,吾誰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惡能 正之?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惡能 「正之?使同乎我與若者正之,既同乎我與若矣,惡能 正之?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何謂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則 是之異乎不是也亦無辯。然若果然也,則然之異乎 不然也亦無辯。化聲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 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窮年也。忘年忘」義,振于無竟,故 寓諸無竟。

尹文子 编辑

《大道上》
编辑

「天下萬里,皆有是非,吾所不敢誣。」是者常是,非者常 非,亦吾所信。然是雖常是,有時而不用;非雖常非,有 時而必行。故用是而失有矣,行非而得有矣。是非之 理不同,而更興廢,翻為我用,則是非焉在哉!

己是而舉世非之,則不知己之是,己非而舉世是之, 亦不知己所非。然則是非隨眾賈而為正,非己所獨 了,則犯眾者為非,順眾者為是。故人君處權乘勢,處 所是之地,則人所不得非也。

公孫龍子 编辑

《指物論》
编辑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物我殊能,莫非相指,故曰「物莫非指。」相指者,相是非也,彼此相推,是非混一,歸于無指,故曰「而指非指。」

《天下無指物》,無可以謂物。

指,皆謂是非也。所以「物莫非指」 者,凡物之情,必相是非。天下若無是非之物,則無一物而可謂之物。是以有物即相是非,故「物莫非指」 也。

「非指者天下而物」,可謂指乎?

「物莫非指,而又謂之非指」 者,天下齊焉,而物其可謂之指乎?物物皆妄相指,故指皆非指也。

「指也者,天下之所無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以天 下之所有,為天下之所無,未可。

天下無一日而無物,無一物而非適,故強以物為指者,未可也。

「天下無指」,而物不可謂指也。

所以「天下無是非」 者,物各適其適,不可謂之是非,故無是非也。

不可謂「指」者,非指也。

譬如水火殊性,各適其用。既無是非,安得謂之「是非乎?」

「非指」者,物莫非指也。

即夫非指之物,莫不妄相指也。

「天下無指,而物不可謂指」者,非有非指也。

物不可謂指者,無是非也,豈唯無是非乎?亦無無是非也,故曰「非有非指。」

「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也;物莫非指者,而指非指也。

以乎無,無是非,故萬物莫不相是非,故曰「非有非指」 者,物莫非指也。無是非,亦無無是非,兩忘之故,終日是非而無是非,故曰「物莫非指者,而指非指也。」

《天下無指》者,無于物之各有名,不為指也。

「物有其實而各有名。」 謂若王良善御,隸首善計,彼物各自為用。譬之耳目,廢一不可,故不為是非也。

「不為指而謂之指」,是兼不為指。

物皆不為指,而或謂之指者,是彼此之物兼相是非,而是非莫定,故不為指也。

以「有」「不」為指之「無不」為指未可。

之適也,「有不為指」 ,謂物也;「無不為指」 ,謂指也。以物適指,故未可也。

「《且》指」者天下之所兼。

或一物而有是非二名,或彼此更相為指,皆謂之「兼」 也。

「天下無指」者,物不可謂無指也;「不可謂無指」者,非有 非指也。

是非之名生于物相彼故曰「物不可謂無指。」 即此萬物無指而又無無指。故曰「非有非指」 也。

「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

謂無是非者,生于物,莫非指也。是以聖人求人于是非之內,乃得無是非人也。

《指非》,非指也;指與物,非指也。

夫謂之「指」 者,非無指也,指既不能與物為指,故非指也。

「使天下無物,指誰徑謂」非指;「天下無物,誰徑謂指。」

設使天下無物無指,則寂然矣。誰謂指為非指乎?誰謂指為指乎?

「《天下》有指,無物指誰。」「徑謂非指」,「徑謂無物非指。」

「設使有指而無物可施指者。誰謂有指為非指乎。誰謂有無物故非指乎。」 明本無指也。

且夫「指」固自為非,指,奚待于物而乃與為指
考證

反覆相推,則指自為無指,何能與物為指乎?明萬物萬殊,各自為物,各有所宜,無是非也。是以聖人淵默恬淡,忘是忘非,不棄一能,不遺一物也。

荀子 编辑

《解蔽篇》
编辑

「有知非以慮是,則謂之懼;有勇非以持是,則謂之賊; 察孰非以分是,則謂之篡;多能非以修蕩是,則謂之 知;辯利非以言是,則謂之詍。」《傳》曰:「天下有二非,察是 是。」察非,謂合王制與不合王制也,天下有不以是為 隆正也。然而猶有能分是非,治曲直者耶?若夫非分 是非,非治曲直;非辨治亂,非治人道,雖能之,無益于 人,不能無損于人。

呂氏春秋 编辑

《安死》
编辑

《詩》曰:「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此言 不知鄰類也。故反以相非,反以相是。其所非,方其所 是也;其所是,方其所非也。是非未定而喜怒鬥爭反 為用矣。吾不非鬥,不非爭,而非所以鬥,非所以爭。故 凡鬥爭者,是非已定之用也。今多不先定其是非,而 先疾鬥爭,此惑之大者也。

《察傳》
编辑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 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 所以大過也。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無聞 矣。「齊桓公聞管子于鮑叔,楚莊聞孫叔敖于沈尹筮, 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吳王聞越王句踐于太宰嚭, 智伯聞趙襄子于張武,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凡聞 言,必熟論其于人,必驗之以理。魯哀公問于孔子曰: 「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于天 下,乃令重黎舉夔于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 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 唯聖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 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無 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 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 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聞之于丁氏,丁氏對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 無聞也。」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 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 似。至于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辭多類非 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聖人之所 慎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 得之矣。

陸賈新語 编辑

《辨惑》
编辑

眾口之毀譽。浮石沈木,群邪所抑,以直為曲,視之不 察,以白為黑。夫曲直之異形,白黑之異色,乃天下之 易見也。然自謬也,或不能分明其是非者,眾邪誤之 矣。至如秦二世之時,趙高駕鹿而從行,王曰:「丞相何 為駕鹿?」高曰:「馬也。」王曰:「丞相誤也,以鹿為馬?」高曰:「陛 下以臣言不然,願問群臣,臣半言鹿,半言馬。」當此之 時,秦王不能自信其是,而從邪臣之說。夫馬鹿之異 形,眾人所知也,然不能分別是非也,況于闇昧之事 乎?

淮南子 编辑

《齊俗訓》
编辑

天下,是非無所定,世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所謂 是與非各異,皆自是而非人。由此觀之,事有合於己 者而未始有是也,有忤於心者而未始有非也。故求 是者非求道理也,求合於己者也。去非者非批邪施 也,去忤於心者也。忤於我未必不合於人也,合於我 未必不非於俗也。至是之是無非,至非之非無是,此 真是非也。若夫是於此而非於彼,非於此而是於彼 者,此之謂一是一非也。此一是非隅曲也。夫一是非, 宇宙也。今吾欲擇是而居之,擇非而去之,不知世之 所謂是非者,不知孰是孰非。

《氾論訓》
编辑

「夫弦歌鼓舞以為樂,盤旋揖讓以修禮,厚葬久喪以 送死」,孔子之所立也,而墨子非之;「兼愛尚賢,右鬼非 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楊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 形」,楊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趨捨人異,各有曉心。 故是非有處,得其處則無非,失其處則無是。」丹穴太 蒙,反踵空同;大夏北戶,奇肱修股之民。是非各異,習 俗相反,君臣上下、夫婦父子,有以相使也。此之是非 彼之是也,此之非非,彼之非也,譬若斤斧椎鑿之各 有所施也。

徐幹中論 编辑

《覈辯》
编辑

人心之于是非也,如口之于味也。口者,非以己之調 膳則獨美,而與人調之則不美也。故君子之于道也在彼猶在己也。苟得其中,則我心悅焉,何擇于彼?苟 失其中,則我心不悅焉,何取于此?故其論也,遇人之 是則止矣,遇人之是而猶不止,苟言苟辯,則小人也。 雖美說,何異乎鵙之好鳴,鐸之喧譁哉?故孔子曰:「小 人毀訾以為辯,絞急以為智,不遜以為勇。」斯乃聖人 所惡,而小人以為美,豈不哀哉!夫利口之所以得行 乎世也,蓋有由也。且利口者,心足以見小數,言足以 盡巧,辭,給足以應切問,難足以斷俗疑。然而好說而 不倦,諜諜如也。夫類族辯物之士者寡,而愚闇不達 之人者多。

「孰知其非乎?此其所無用而不見廢也」《至》。

賤而不見遺也。先王之法,折言破律,亂名改作者,殺 之;行僻而堅,言偽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者,亦殺 之。為其疑眾惑民,而潰亂至道也。孔子曰:「巧言亂德。」 惡似是而非者也。

朱子語類 编辑

《是非》
编辑

「只是理會箇是與不是便了。」又曰:「是便是理, 凡事 只去看箇是非。假如今日做得一件事,自心安而無 疑,便是是處;一事自不信,便是非處。 閒居無事,且 試自思之。其行事有於所當是而非,當非而是,當好 而惡,當惡而好,自察而知之,亦是工夫。 學者工夫 只求一箇是。天下之理不過是與非兩端而已,從其 是則為善,徇其非則為惡。事親須是孝,不然則非。事 親之道。」凡事皆用審箇是非,擇其是而行之。聖人教 人諄諄不已,只是發明此理。「十五志學」,所志只在此; 「三十而立」,所立只在此。「四十而不惑」,又不是別有一 般道理,只是見得明,行得到,為賢為聖,皆只在此。聖 人恐人未悟,故如此說,又如彼說。這裏既說,「那裏又 說,學者可不知所擇哉!」今讀書而不能盡知其理,只 是心粗意廣。凡解說文義,須是虛心玩索聖人言語, 義理該貫,如絲髮相通。若只認大綱看過,何緣見得 精微出來?所以失聖人之意也。

朱子全書 编辑

《是非》
编辑

戴少望云:「洪景盧楊廷秀爭配享俱出,可謂無黨。」曰: 「不然。要無黨,須是分別得君子小人分明。某嘗謂凡 事都分作兩邊,是底是天理,非底是人欲。是即守而 勿失,非即去而不留,此治一身之法也。治一家,則分 別一家之是非;治一邑,則分別一邑之邪正。推而一 州一路,以至天下,莫不皆然。此直上直下之道。若其」 不分黑白,不辨是非,而猥曰「無黨」,是大亂之道。 凡 一事便有兩端,是底即天理之公,非底乃人欲之私, 須事事與剖判極處,即克治擴充,工夫隨事著見。然 人之氣稟有偏,所見亦往往不同。如氣稟剛底人,則 見剛處多而處事亦失之太剛;柔底人,則見柔處多 而處事必失之太柔。須先就氣稟偏處克治。

《與田侍郎》
编辑

大率天下只有一是一非,是者須還他是,非者須還 他非,方是自然之平。若不分邪正,不別是非,而但欲 其平,決無可平之理。此元祐之調停,元符之建中,所 以敗也。

性理大全 编辑

《力行》
编辑

程子曰:「守道當確然而不變,得正則遠邪,就非則違, 是無兩從之理。 凡事只去看箇是非,假如今日做 得一件事,自心安而無疑,便是是處;一事自不信,便 是非處。 閒居無事,且試自思之,其行事有於所當 是而非,當非而是,當好而惡,當惡而好,自察而知之, 亦是工夫。 講學固不可無,須是更去自己分上做 工夫。若」只管說,不過一兩日都說盡了,只是工夫難。 且如人雖知此事不是不可為,忽然無事,又自起此 念。又如臨事時,雖知其不義,不要做,又卻不知不覺, 自去做了,是如何。又如好事,初心本自要做,又卻終 不肯做,是如何?蓋人心本善,方其見善欲為之時,此 是真心發見之端。然纔發,便被氣稟物欲隨即蔽固 之,不教他發。此須自去體察存養,看得此最是一件 大工夫。 學者工夫只求一箇是。天下之理不過是 與非兩端而已。從其是則為善,徇其非則為惡。事親 須是孝,不然則非事親之道;事君須是忠,不然則非 事君之道。凡事皆用審箇是非,擇其是而行之。聖人 教人,諄諄不已,只是發明此理, 「事事物物上都有 箇道理,都有是有非,所以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雖淺 近,閒言語中莫不有理,都要見得破。『隱惡而揚善』,自 家這裏善惡便分明。然以聖明昭鑒,纔見人不好,便 說出來,也不得。只是揚善,那惡底自有不得揜之理; 纔說揚善,自家已自分明。這亦聖人與人為善之意。」 又云:「一件事走過眼前,譬似閒也有箇道理,有箇是 非,緣天地之閒,上蟠下際,都無別事,都只是這道理。」

天下事只有一箇是,一箇非,是底便是,非底便非。

問「是非自有公論。」曰:「如此說,便不是了。是非只是是 非如何,是非之外,更有一箇公論。纔說有箇公論,便又有箇私論也。此卻不可不察。 天下只有一理,此 是即彼非,此非即彼是,不容並立。故古之聖賢,心存 目見,只有義理,都不見有利害可計較。日用之閒,應 事接物,直是判斷得直截分明;而推以及人,吐心吐 膽,亦只如此,更無回互。若信得及,即相與俱入聖賢 之域;若信不及,即在我亦無為人謀而不盡底心」,而 此理是非昭著明白。 凡事都分做兩邊,是底放一 邊,非底放一邊,是底是天理,非底是人欲。是即守而 勿失,非即去而勿留,此治一身之法也。治一家則分 別一家之是非,治一邑則分別一邑之邪正,推而一 州一路,以至天下,莫不皆然,此直上直下之道。若其 不分黑白,不辨是非,而猥曰無黨是,大亂之道也。 朱子曰:「大抵事只有一箇是非,是非既定,就揀一箇 是處行將去,必欲回互得,人人道好,豈有此理?」然事 之是非,久卻自定。時下須是在我者無歉,仰不愧,俯 不怍,別人道好道惡,管他。

明袁宏道廣莊 编辑

《齊物論》
编辑

「天地之閒,無一物無是非者」,天地是非之域也。身心 是非之舍也;智愚賢不肖,是非之果也。古往今來,是 非之戰場墟壘也。天下之人,頭出頭沒,於是是非非 之中,倚枯附朽,如大木蟲之見物則緣,而狂犬之聞 聲則吠。是故寄心於習,寄口於群,人嗔則嗔,人譽則 譽者,凡夫之是非也。援古證今,勘聖校愚,叱凡譽雅 「者,文士之是非也。投身幽谷,趨清避濁,潔士之是非 也。課名實,黜浮譽,上督責,罪虛誕,法家之是非也。祖 述仁義,分別堯、桀,規思矩孟,馨王醜霸,儒生之是非 也。惡盈善退,絕智棄聖,道家之是非也。趨寂滅,樂施 捨,贊歎戒律,呵斥貪嗔,釋氏之是非也。異途分門,爭 道並出,海墨為書,不可盡載。」嗚呼!是非之衡,衡於六 根,六根所常,執為道理,諸儒墨賢聖,詰其立論,皆准 諸此。今夫不食煙火者,目見十里,短視隔尺。訓狐之 鳥,夜察蚊螟,晝不辨丘嶽,目果可常乎哉?跋難陀龍 無耳而聞,虯聽以掌,牛以角,耳果可常乎哉?口司言 也,而海外有形語之國,馬相示以鼻,口果可常乎哉? 足附地則行,欹側則蹶,此其職也。而蟻能倒行,蠅能 仰棲,足果可常乎哉?色借日月,借燭,借青黃,借眼,色 無常,聲借鐘鼓,借枯竹,竅借槌,借肺中風,借舌齶,聲 無常,想借塵緣,借去來,今借人,借書冊,想無常。夫不 可常,即是未始有衡;未始有衡,即不可憑之為是非, 明矣。槐葉之蟲,其身純青,見粉蠹之白者笑之,而不 知青白之不由彼也。蜀犬見雪,則吠詫其所變;江魚 入海,則惑失其所常。天地之大,何所不有?我憐彼,彼 亦憐我;我訕彼,彼亦訕我。是非之質,惡從而辨之?是 故以長非短者,是以髮之若若譏髭之虯結也;以大 議小者,是以瓶中之空,笑杯中之空也;以辯屈辯者, 是以百舌之語,攻燕子之語也。以聖斥狂者,是以橫 吹之聲,刺空谷之響也;以古折今者,是以北岡之舊 壘,歎《南山之新壘》也;以智證愚者,是以機關之木人, 悲土偶之無識也;以中國非邊遠者,是以楚蜀之土 音,正閩甌之鄉語也。夢中之人物,有嗔我者,有齧我 者,是我是人。夢中之榮瘁,醒時不相續;醒中之悲喜, 夢時亦不相續。孰真孰幻?空中之花,可以道無,亦可 以道有。故聖人不見天高地下,亦不言天卑地高。波 中之像,可以言我,亦可以言彼。故聖人不見萬物非 我,亦不言萬物是我。物本自齊,非吾能齊。若有可齊, 終非齊物。聖如可悟,不離是非。愚如可迷,是非是實。 雖萬釋迦,何處著腳哉?

是非部藝文一 编辑

《論國是》
宋·陳瓘
编辑

臣竊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古之聖王以百姓之心 為心,故朝廷之所謂是非者,乃天下之是非也。是以 國是之說,其文不載於二典,其事不出於三代。雖楚 莊王之所以問孫叔敖者,乃戰國一時之是非,堯舜 之法也。然其言曰:「夏桀、商紂,不定國是,而以合其取 舍者為是,不合其取舍者為非」,則是孫叔敖之意,亦 不敢以取舍之私,而害天下之公是非也。夫取舍簡 擇,一以私意,合我者是,異我者非,取楚莊王之所不 取也,豈聖時之所宜有哉?所有《國是》事故一件,謹錄 奏聞。

《是非》
明·屠隆
编辑

南華生云:「人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黨同伐異,胡 不廣也?高朗之士,以通脫為豪傑,以擺落為寥廓。負 氣節,工文章,識宗元曠趣,兼風流,往往非薄道學。先 生拘局繩尺,曰:「是裹青布頭巾者,是貪生豬肉喫者。」 固哉迂儒,何適於用?而道學之士,佩服《周禮》,動遵禮法,屋漏是謹,細行必嚴深,惡文學放達,狂而無當 故。

「程正叔、朱元晦疾蘇、黃如仇讎,而蘇子瞻、黃魯直亦 詆程、朱為腐爛。」夫蘇、黃非矣,程、朱亦傷於不廣哉!余 以公心平氣而論,程、朱學講性命,行法先王,光明粹 白,篤實精嚴,誠學者師模,人倫標準,無可輕議。而蘇、 黃氣節文章,亦高一代,肝腸足以包民物,風韻足以 超塵埃,即其品何可廢哉?在蘇、黃則當尊事程、朱,服 「膺道學,讓其醇正,愧其精嚴。在程、朱,則當獎借蘇、黃, 愛才取節,與其高明,惜其未至。」斯兩得之矣。胡乃以 風流才氣,沾沾自多,而岸然訕笑一代儒宗,以性命 為迂腐,以方嚴為拘局,無乃猶是文士之態乎?而道 學鉅儒,亦未免樹黨,尚同激於意氣,毀疾太過,惡忘 其美,聖人當不如是也。夫四科列於聖門,狂獧取於 仲尼,何嘗執德行之一途,而盡廢天下之人品哉?嗟 乎,四先生往矣,九原有知,其以余言為是與非與?

是非部藝文二 编辑

《是非吟》
宋·邵雍
编辑

「是短非長,好丹非素。」一生區區,未免愛惡。愛惡不去, 何由是非。愛惡既去,是非何為。

是非部紀事 编辑

《列子周穆王篇》:秦人逢氏有子,少而惠及,壯而有迷 罔之疾,聞歌以為哭,視白以為黑,饗香以為臭,嘗甘 以為苦,行非以為是。意之所之,天地四方,水火寒暑, 無不倒錯者焉。楊氏告其父曰:「魯之君子多術藝,將 能已乎?汝奚不訪焉?」其父之魯,過陳,遇老聃,因告其 子之證。老聃曰:「汝庸知汝子之迷乎?今天下之人皆」 惑於是非,昏於利害,同疾者多,固莫有覺者。且一身 之迷,不足傾一家;一家之迷,不足傾一鄉;一鄉之迷, 不足傾一國;一國之迷,不足傾天下;天下盡迷,孰傾 之哉?向使天下之人,其心盡如汝子,汝則反迷矣。哀 樂、聲色、臭味、是非,孰能正之?且吾之言未必非迷,況 魯之君子,迷之郵者,焉能解人之迷哉。

《呂氏春秋離謂篇》:「子產治鄭,鄧析務難之,與民之有 獄者約:大獄一衣,小獄襦褲。民之獻衣襦褲而學訟 者,不可勝數。以非為是,以是為非,是非無度,而可與 不可日變。所欲勝因勝,所欲罪因罪。鄭國大亂,民口 讙譁。子產患之,于是殺鄧析而戮之。民心乃服,是非 乃定,法律乃行。」

《孔叢子抗志》篇:「衛君言計是非而群臣和者,如出一 口。子思曰:『以吾觀所為,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 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則眾謀不進。事是 而臧之,猶卻眾謀,況和非以長乎?夫不察事之是非, 而悅人之讚己,闇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諛求 容,諂莫甚焉。君闇臣諂,以居百姓之上,民弗與也。若』」 此不已,國無類矣。

子思謂衛君曰:君之國事將日非矣。君曰何故?對曰: 有由然焉。君出言皆自以為是,而卿大夫莫敢矯其 非,卿大夫出言亦皆自以為是,而士庶莫敢矯其非。 君臣既自賢矣,而群下同聲賢之,賢之則順而有福, 矯之則逆而有禍,故使如此,如此則善安從生?《詩》曰: 「具曰予聖」,誰知烏之雌雄,抑亦似衛之君臣乎, 衛君問子思曰:「寡人之政何如?」答曰:「無非。」君曰:「寡人 不知其不肖,亦望其如此也。」子思曰:「希旨容媚,則君 親之;中正弼非,則君疏之。夫能使人富貴貧賤者,君 也。在朝之士,孰肯舍所以見親而取其所以見疏者 乎?是故競求射君之心,而莫敢有非君之非者,此臣 所謂無非也。」公曰:「然乎,寡人之過也。今知」改矣。 《對魏王篇》:信陵君問曰:「古之善為國,至於無訟,其道 何由?」答曰:「由乎政善也。上下勤德而無私,德無不化, 俗無不移。眾之所譽,政之所是也;眾之所毀,政之所 非也。毀譽是非,與政相應,所以無訟也。」

《莊子·達生篇》:有孫休者,踵門而詫。孫子出,扁子入,坐 有閒,仰天而歎。弟子問曰:「先生何為歎乎?」扁子曰:「向 者休來,吾告之以至人之德,吾恐其驚而遂至於惑 也。」弟子曰:「不然。孫子之所言是邪?先生之所言非邪? 非固不能惑是;孫子所言非邪?先生所言是邪?彼固 惑而來矣,又奚罪焉?」

知。《北遊篇》:「泰清問於無窮曰:『子知道乎』?」無窮曰:「吾不 知。」「又問乎無為,無為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數 乎?」曰:「有。」曰:「其數若何?」無為曰:「吾知道之可以貴,可以 賤,可以約,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數也。」泰清以之 言也問乎無始曰:「若是,則無窮之弗知,與無為之知,

孰是而孰非乎
考證
《列子仲尼》篇:「子列子學也,三年之後」,心不敢念是非,

口不敢言利害,始得老商一眄而已。五年之後,心更 念是非,口更言利害,老商始一解顏而笑。七年之後, 從心之所念,更無是非;從口之所言,更無利害,夫子 始一引吾並席而坐。九年之後,橫心之所念,橫口之 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歟?亦不知彼之是非利 害歟?

《說符》篇: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 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岐路。」 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岐路之中,又 有岐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楊子戚然變容,不言 者移時,不笑者竟日。門人怪之,楊子不答,弟子孟孫 陽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與孟孫陽偕入而問 曰:「昔者有昆弟三人,游齊魯之閒,同師而學,進仁義 之道而歸。其父曰:『仁義之道若何』?伯曰:『仁義使我愛 身而後名』。仲曰:『仁義使我殺身以成名』。叔曰:『仁義使 我身名並全。彼三術相反,而同出於儒,孰是孰非邪』?」 楊子曰:「人有濱河而居者,習於水,勇於泅,操舟鬻渡, 利供百口,裹糧就學者成徒,而溺死者幾半。本學泅, 不學溺,而利害如此,若以為孰是孰非?」心都子默然 而出。

《呂氏春秋淫辭篇》:孔穿、公孫龍相與論於平原君所 深而辯,至於藏三牙,公孫龍言藏之。三牙甚辯,孔穿 不應,少選辭而出。明日孔穿朝,平原君謂孔穿曰:「昔 者公孫龍之言甚辯。」孔穿曰:「然,幾能令藏三牙矣。雖 然,難,願得有問於君。謂藏三牙甚難而實非也,謂藏 兩牙甚易而實是也,不知君將從易而是者乎?將從 難而非者乎?」平原君不應。明日,謂公孫龍曰:「公無與 孔穿辯」

《漢書黥布傳》:漢王與楚大戰彭城,不利,謂左右曰:「如 彼等者,無足與計天下事。」謁者隨何進曰:「不審陛下 所謂?」漢王曰:「孰能為我使淮南,使之發兵背楚,留項 王於齊數月,我之取天下,可以萬全。」隨何曰:「臣請使 之。」乃與二十人俱使淮南,至,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見。 隨何因說太宰曰:「王之不見何,必以楚為強,以漢為 弱,此臣之所為。使使何得見?言之而是邪,是大王所 欲聞也;言之而非是邪,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質淮南 市,以明背漢而與楚也。」太宰乃言之王,王見之。 《朱雲傳》:成帝時,丞相張禹甚尊重,雲「『願賜尚方斬馬 劍,斷佞臣一人頭,以厲其餘』。上問:誰也?」對曰:「張禹。」上 大怒,罪死不赦。左將軍辛慶忌免冠解印綬,叩頭殿 下曰:「使其言是,不可誅;其言非,固當容之。臣敢死爭。」 上意解。

《後漢書蔡邕傳》:「桓帝時,中常侍徐廣、左悺等五侯擅 恣,聞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陳留太守督促發遣。邕 不得已,到偃師,稱疾而歸,閒居翫古,不交當世。感東 方朔《客難》及揚雄、班固、崔駰之徒,設疑以自通,乃斟 酌群言,韙其是而矯其非。」

《鍾皓傳》:皓兄子瑾辟州府,未嘗屈志。李膺謂之曰:「孟 子以為人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弟何期不與孟軻同 邪。」

《三國魏志張邈傳》:「陳登者,字元龍,在廣陵有威名。許 氾與劉備並在荊州,特劉表坐,表與備共論天下人, 氾曰:『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備謂表曰:『許君論 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為善士,不宜虛言;欲言是,元 龍名重天下』。」

《涼茂傳》:「茂少好學,論議常據經典,以處是非。」

《邴原傳》。原署功曹主簿。時魯國孔融在郡,教選計 當任公卿之才,乃以鄭元為計掾,彭璆為計吏,原為 計佐。融有所愛一人,常盛嗟嘆之,後恚望,欲殺之。朝 吏皆請,原獨不為請。融謂原曰:「眾皆請而君何獨不?」 對曰:「『明府於某本不薄也,常言歲終當舉之』,此所謂 吾一子也。如是朝吏受恩未有在某前者矣,而今乃 欲殺之。原愚,不知明府以何愛之?以何惡之?」融曰:「善 則進之,惡則誅之。往者應仲遠為泰山太守,舉一孝 廉,旬月之間而殺之。夫君人者,厚薄何常之有!」原對 曰:「仲遠舉孝廉,殺之,其義焉在?夫孝廉,國之俊選也。 舉之若是,殺之非也;若殺之是,則舉之非也。」

《杜襲傳》:襲為留府長史。時將軍許攸擁部曲不附太 祖,太祖大怒,先欲伐之,襲入欲諫,太祖逆謂之曰:「吾 計已定,卿勿復言。」襲曰:「若殿下計是邪,臣方助殿下 成之,若殿下計非邪,雖成宜改之。」

《吳志是儀傳》:「孫權承攝大業,優文徵儀,拜騎都尉,後 拜尚書僕射事上勤與人恭,不治產業,不受施惠,為 屋舍,財足自容。鄰家有起大宅者,權出望見,問:『起大 室者誰』?左右對曰:『似是儀家也』。權曰:『儀儉,必非也』。問 果他家,儀時有所進達,未嘗言人之短。權常責儀以 不言事,無所是非。儀對曰:『聖主在上,臣下守職,懼於 不稱』」,實不敢以「愚管之言,上干天聽。」

《孫權傳》注《吳錄》曰:權大會官寮,沈友有所是非,令人 扶出,謂曰:「人言卿欲反。友知不得脫,乃曰:『主上在許有無君之心者,可謂非反乎』?」遂殺之。

《南齊書張融傳》:融與吏部尚書何戢善,往詣戢,誤通 尚書劉澄。融下車入門,乃曰:「非是。」至戶外,望澄,又曰: 「非是。」既造席,視澄曰:「都自非是。」乃去。

《宋史司馬光傳》:惠卿曰:「青苗法,願取則與之,不願不 強也。」光曰:「愚民知取債之利,不知還債之害,非獨縣 官不強,富民亦不強也。昔太宗平河東,立糴法,時米 斗十錢,民樂與官為市。其後物貴而和糴不解,遂為 河東世世患。臣恐異日之青苗,亦猶是也。」侍講吳申 起曰:「光言至論也。」他日留對,帝曰:「今天下洶洶者,孫 叔敖所謂『國之有是,眾之所惡也』。」光曰:「然,陛下當論 其是非。今條例司所為,獨安石、韓絳、惠卿以為是耳。 陛下豈能獨與此三人共為天下邪!」

《道山清話》:司馬君實與呂吉甫在講筵,因論變法事, 至於上前紛拏。上曰:「相與講是非,何至乃爾。」既罷講, 君實氣貌愈溫粹,而吉甫怒氣拂膺,移時尚不能言。 人言:「一箇陝西人,一箇福建子,怎生廝合得著。」 《太平清話》:劉貢父生時,自次其集,藏之私諡曰公是 先生。及死,子弟次其文,亦私諡曰公非先生。

《宋史陳瓘傳》:「瓘著《尊堯集》,謂紹聖史官專據王安石 《日錄》改修神宗史,變亂是非,不可傳信,深明誣妄,以 正君臣之義。」

《名臣言行錄》:「孝宗即位,周葵首被召。時張公督師恢 復,公不以亟戰為然,命佐夏官。其後湯思退與張公 並相,或和或戰,多決於上,而其賓客議論閒失之偏, 公始終守自治之誠,是曰是,非曰非,不將不迎,不諂 不訐,表裏洞達,無一毫之偽。」

是非部雜錄 编辑

《關尹子三極》篇:「聖人之治天下,不我是非,故因事之 是而是之,因事之非而非之。」

《七釜》篇:「天下之理,是或化為非,非或化為是,恩或化 為讎,讎或化為恩,是以聖人居常慮變。」

《九藥篇》:「人徒知偽是之中有真非,殊不知真是之中 有真非。」

《子華子》「萬物元同,孰是而孰非,孰知其初,孰知其終, 有無得失,所以然也。」

《列子仲尼篇》:「子列子之學也。三年之後,心不敢念是 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老商一眄而已。五年之後,心 更念是非,口更言利害,老商始一解顏而笑。七年之 後,從心之所念,更無是非;從口之所言,更無利害,夫 子始一引我並席而坐。九年之後,橫心之所念,橫口 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歟,亦不知彼之是非」 利害,歟外內進矣,而後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口無 不同,心形凝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 心之所念,言之所藏,如斯而已,則理無所隱矣。 《莊子徐無鬼》篇:「天下非有公是也,而各是其所是。」 《天下》篇:「彭蒙之師曰:『古之道人,至於莫之是,莫之非 而已矣』。」

尹文子《大道》篇:「天下萬里,皆有是非,吾所不敢誣。是 者常是,非者常非,亦吾所信。然是雖常是,有時而不 用;非雖常非,有時而必行。故用是而失有矣,行非而 得有矣。是非之埋不同,而更興廢,翻為我用,則是非 焉在哉?」

己是而舉世非之,則不知己之是,己非而舉世是之, 亦不知己所非。然則是非隨眾說而為正,非己所獨 了,則犯眾者為非,順眾者為是。故人處權乘勢,處所 是之地,則人所不得非也。

《荀子修身》篇:「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 也。是謂是非,謂非,曰直。」

《榮辱》篇:「凡鬥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己誠是也, 人誠非也,則己君子而人小人也。」

《王制》篇:「是非不亂,則國家治。」

《韓非子顯學》篇:「人主之於聽學也,若是其言,宜布之 官而用其身;若非其言,宜去其身而息其端。今以為 是也,而弗布於官;以為非也,而不見其端。是而不用, 非而不息,亂亡之道也。」

《呂氏春秋重己》篇:「未始有別者,其所謂是未嘗是,其 所謂非未嘗非,是其所謂非,非其所謂是。此之謂太 惑。」

《淮南子覽冥訓》:「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心意之論, 不足以定是非。」

《氾論》訓今儒、墨者,稱「三代文武而弗行」,是言其所不 行也;「非今時之世而弗改」,是行其所非也。稱其所是, 行其所非,是以盡日極慮而無益於治,勞形竭智而 無補於主也。

《論衡雷虛》篇:「雷公頭不懸於天,足不蹈於地,安能為 雷公飛者?皆有翼」,物無翼而飛,謂仙人。畫仙人之形, 為之作翼,如雷公與仙人同,宜復著翼,使雷公不飛。 圖雷家言其飛,非也;使實飛,不為著翼,又非也。夫如 是,圖雷之家,畫雷之狀,皆虛妄也。且說雷之家謂雷 天怒,呴吁也;圖雷之家,謂之雷公怒,引連鼓也。審如說雷之家,則圖雷之家非;審如圖雷之家,則說雷之 家誤。二家相違也。并而是之,無是非之分。無是非之 分,故無是非之實;無以定疑論,故虛妄之說勝也。 《問孔》篇: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為賢聖所言皆 無非專精講習,不知難問。夫賢聖下筆造文,用意詳 審,尚未可謂盡得實,況倉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 是?時人不知難;或是而意沈難見,時人不知問。案賢 聖之言,上下多相違,其文前後多相伐者,世之學者 不能知也。論者皆云:「孔門之徒七十子之才,勝今之 儒。」此言妄也。彼見孔子為師,聖人傳道,必授異才,故 謂之殊。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今謂之英傑,古以 為聖神,故謂七十子歷「世希有。」使當今有孔子之師, 則斯世學者皆顏、閔之徒也;使無孔子,則七十子之 徒,今之儒生也。何以驗之?以學於孔子,不能極問也。 聖人之言,不能盡解,說道陳義,不能輒形。不能輒形, 宜問以發之;不能盡解,宜難以極之。皋陶陳道帝舜 之前,淺略未極;禹問難之,淺言復深,略指復分。蓋起 問難,此說激而深切,觸而著明也。孔子笑子游之絃 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自今案《論語》之文,孔子之 言多若笑絃歌之辭,弟子寡若子游之難。故孔子之 言,遂結不解,以七十子不能難世之儒生,不能實道 是非也。凡學問之法,不為無才,難於距師,核道實義, 證定是非也。問難之道,非必對聖人及生時也,世之 解說說人者,非必須聖人教告乃敢言也。苟有不曉 解之問,迢難孔子,何傷於義?誠有傳聖業之知,伐孔 子之說,何逆於理?謂問孔子之言,難其不解之文。世 閒弘才大知,生能答問,解難之人,必將賢吾世閒難 問之言是非。

《談天》篇:儒者曰:「天氣也,故其去人不遠。」人有是非,陰 為德害,天輒知之,又輒應之,近人之效也。

《定賢篇》以「敏於賦頌為弘麗之文為賢乎?」則夫司馬 長卿揚子雲是也。文麗而務巨,言眇而趨深,然而不 能處定是非、辨然否之實,雖文如錦繡,深如河漢,民 不覺知是非之分,無益於彌為崇實之化。

孔子稱少正卯之惡曰:「言非而博,順非而澤,內非而 外,以才能飭之,眾不能見,則以為賢。」夫內非外飭,是 世以為賢;則夫內是外無以自表者,眾亦以為不肖 矣。是非亂而不治,聖人獨知之。人言行多,若少正卯 之類,賢者獨識之。

孔子之作《春秋》,未可以觀聖。有若孔子之業者,未可 知賢也?曰:「周道弊,孔子起而作之,文義褒貶是非,得 道理之實,無非僻之誤,以故見孔子之賢實也。」 《人物志》《七繆》篇:「愛善疾惡,人情所常,苟不明質,疏善 善非,何以論之?夫善非者,雖非,猶有所是,以其所是,順己所長。」 晉陶潛《歸去來辭》:「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劉子《文武》篇:「今代之人,為武則非文,為文則嗤武,各 執其所長而相是非,猶以宮笑角,以白非黑,非適才 之情,得實之論也。」

《韓昌黎集送文暢序》:「人有儒名而墨行者,問其名則 是,校其行則非,可以與之游乎?如有墨名而儒行者, 問其名則非,校其行則是,可以與之游乎?」

《答呂毉山人書》:「設問以觀我,子其已成熟乎?將以為 友也。其未成熟乎?將以講去其非而趨是耳。」

《晁氏客話》:「古人顧是非,不論利害。顧利害者,古人所 恥,今人并利害亦不顧。」

《省心錄》「以是為非,以非為是,強辯足以惑眾。」

人有過失,己必知之。己有過失,豈不自知。爭是非者, 檢人。「思憂患者,檢身。」

西疇常言:「君子之學,體用具藏修之餘時與事物酬 酢,因以識人情世態,其閒是非利害,豈能盡如吾意 哉!」

《官錄》:嘗見前輩作州縣或獄官,每一公事難決者,必 沈思靜慮累日,忽然若有得者,則是非判矣。是道也, 惟不苟者能之。

《清暑筆談》:士大夫出處,遇合得失,皆有定數,然得失 止於生前,而是非常在身後。蓋身名之得失,關一時 之亨否,而公論之是非,繫千載之勸懲,故曰:「得失一 時,榮辱千載。」

無能子:聖人立仁義忠信之教,禮樂之章。君苦其臣 曰「『苛」;臣侵其君曰「叛』。父不愛子曰『不慈;子不尊父曰 『不孝。兄弟不相順為不友、不悌,夫婦不相一為不貞 不和。為之者為非,不為之者為是。是則榮,非則辱,於 是樂是恥非之心生焉』』。」

君子寄形以處世,虛心以應物,無邪無正,無是無非, 無善無惡,無功無罪。虛乎心,雖桀、紂、蹻、蹠非罪也;存 乎心,雖堯、舜、夔、契非功也。則大夫之忠信,靳尚之邪 佞,孰分其是非邪?

《巖棲幽事》:邵堯夫云:「但看花開落,不言人是非。」 筆疇路逢野人言曰:「道人言將軍令歸。」至齋中,自思 曰:「言者,是非之機,榮辱之兆,常人猶不可易,況道人乎!」

「大言不慚」,此學者之大病。夫人雖至愚,是非之心則 皆有之。或乘憤以慍人,或因喜而誇眾。殊不知人雖 無言,而嘿笑於胸中矣。

《太平清話》:宣和時,酒店壁閒有詩云:「是非不到釣魚 處,榮辱常隨騎馬人。」

《春雨雜述學詩》「先除五俗,後極三來」去此外道也,似 是而非也。

牖景錄:「所為而是,人不得反情而指為非,即非之未 必眾同也。所為而非,我不得強辭而飾為是,即自是 人不我與也。是以君子惟在求諸己。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