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第140卷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一百三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四十卷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一百四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一百四十卷目錄

 應事部總論

  易經訟卦 蠱卦 小過卦

  書經商書仲虺之誥 說命中 說命下

  詩經邶風匏有苦葉

  老子恩始章 守微章

  文子應事

  淮南子人閒訓

  新論貴速

  二程子全書應事

  二程子粹言論事

  世範應事

  朱子語類處事

  朱子大全集答蔡季通 答吳伯起 答廖子晦 答王子合 答程允夫

  文公政訓應事

  朱子全書應事 答余國秀 與田侍郎 答陳膚仲 答林正卿 答陳安卿

  陸象山語錄應事

  性理大全立事

  讀書錄慎動

 應事部藝文

  人事吟          宋邵雍

  措處            前人

 應事部雜錄

學行典第一百四十卷

應事部總論 编辑

易經 编辑

《訟卦》
编辑

《象》曰: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程傳天上水下,相違而行,二體違戾,訟之由也。若上下相順,訟何由興。君子觀象,知人情有爭訟之道,故凡所作事,必謀其始,絕訟端於事之始,則訟無由生矣。

《蠱卦》
编辑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大全隆山李氏曰:君子當《蠱》之世,方事之興也,盡力以幹焉。操《巽》之權而行其所當行。及事之休也,潔身以退,體《艮》之義而止其所當止故也。

《小過卦》
编辑

可小事,不可大事。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程傳「過」,所以求就中也。所過者,小事也。事之大者,豈可過也。「飛鳥遺之音」,謂過之不遠也。「不宜上宜下」,謂宜順也。順則大吉。過以就之,蓋順理也。過而順理,其吉必大。

書經 编辑

《商書仲虺之誥》
编辑

以義制事,

蔡傳義者,心之裁制,以義制事,則事得其宜。

《說命中》
编辑

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

蔡傳惟事其事,乃其有備。張氏曰:「修車馬,備器械,事乎兵事,則外侮不能為之憂。簡稼器,修稼政,事乎農事,則水旱不能為之害。」

《說命下》
编辑

人求多聞,時惟建事。

詩經 编辑

《邶風匏有苦葉》
编辑

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

大全毛氏曰:「遭事制宜,如遇水深則厲,淺則揭。」 華陽范氏曰:「深厲淺揭,宜,斟酌也。若不顧禮義,猶不度水之深淺而欲濟也。」

老子 编辑

《恩始章》
编辑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 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 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 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守微章》
编辑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為之於 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 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聖 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 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 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 「不敢為。」

文子 编辑

《應事》
编辑

以事生事,又以事止事,譬猶揚火而使無焚也;以智生患,又以智備之,譬猶撓水而欲求其清也。天下是 非無所定,世各是其所善而非其所惡。夫求是者,非 求道理也,求合於己者也。非去邪也,去迕於心者。今 吾欲擇是而居之,擇非而去之,不知世所謂是非也。 故治大國若烹小鮮,勿撓而已。夫趣合者,即言中而 益親,身疏而謀當即見疑。今吾欲正身而待物,何知 世之所從規我者乎?吾若與俗遽走,猶逃雨,無之而 不濡。欲在於虛,則不能虛。若夫不為虛而自虛者,此 所欲而無不致也。故通於道者,如車軸不運於己,而 與轂致於千里,轉於無窮之原也。

淮南子 编辑

《人閒訓》
编辑

「清淨恬愉,人之性也;儀表規矩,事之制也。知人之性, 其自養不勃;知事之制,其舉錯不惑。發一端,散無竟, 周八極,總一筦,謂之心。見本而知末,觀指而睹歸,執 一而應萬,握要而治詳,謂之術。居知所為,行知所之, 事知所秉,動知所由,謂之道。道者,置之前而不輊,錯 之後而不軒,內之尋常而不塞,布之天下而不窕。是」 故使人高賢稱譽己者,心之力也;使人卑下誹謗己 者,心之罪也。夫言出於口者,不可止於人;行發於邇 者,不可禁於遠。事者難成而易敗也,名者難立而易 廢也。千里之隄,以螻螘之穴漏;百尋之屋,以突隙之 煙焚。《堯戒》曰:「戰戰慄慄,日慎一日。」人莫蹪於山而蹪 於垤。是故人皆輕小害,易微事,以多「悔,患至而後憂 之」,是由病者已惓,而索良醫也,雖有扁鵲俞跗之巧, 猶不能生也。夫禍之來也,人自生之,福之來也,人自 成之。禍與福同門,利與害為鄰,非神聖人莫之能分。 凡人之舉事,莫不先以其知,規慮揣度,而後敢以定 謀。其或利或害,此愚智之所以異也。曉自然以為智, 知存亡之樞機,禍福之門戶,舉而用之,陷溺於難者, 不可勝計也。使知所為是者,事必可行,則天下無不 達之塗矣。是故「知慮」者,禍福之門戶也。「動靜」者,利害 之樞機也。百事之變化,國家之治亂,待而後成。是故 「不溺於難者成」,是故不可不慎也。

劉勰新論 编辑

《貴速》
编辑

成務雖均,機速為上;決謀或同,遲緩為下。何者?才能 成功,以速為貴;智能決謀,以疾為奇也。善齊事者,若 救火拯溺,明其謀者,猶驥捷矢疾。今焚然熛室,則飛 馳灌之;湍波漂人,必奔游拯之。若穿井而救火,則熛 颺棟焚矣;方鑿舟而拯溺,則葬江魚之腹中矣。驥所 以見珍者,以其日行千里也;滿旬而取至,則與駑馬 均矣。箭所以為貴者,以其弦直而至也。窮日而取至 者,則與不至者同矣。智所以為妙者,以其應時而知 也。若事過而後知,則與無智者齊矣。昔吳起相楚,貴 族攻之,起欲討讎而插矢王屍;陽貨在圍,魯人出之。 虎欲報德而傷之以戈,謀不斯須而讎德兩報,其智 可謂應時而知矣。張祿之入秦,魏冉悔不先索而後 行,故勢移而身逐。晁錯之穴壖垣,申屠悔不先斬而 後奏,故發憤而致死。智不早決,敗而方悔,其智可謂 與無智者同矣。故有智而不能施,非智也;能施而不 能應速者,亦非智也。諺曰:「力貴突,智貴卒。」此之謂也。

二程子全書 编辑

《應事》
编辑

學者全體此心。學雖未盡,若事物之來,不可不應,但 隨分限應之,雖不中不遠矣。 見一學者忙迫,先生 問其故。曰:「欲了幾處人事?」曰:「某非不欲周旋人事者, 曷嘗似賢急迫? 君子之遇事,無巨細,一於敬而已。 簡細故以自崇,非敬也;飾私智以為奇,非敬也。要之, 無敢慢而已。《語》曰:『執事敬者,固為仁之端也』。推是心 而成」之,則「篤恭而天下平」矣。

二程子粹言 编辑

《論事》
编辑

子曰:「行事在審己,不必恤浮議。恤浮議而忘審己,其 心馳矣。」 息,止也,生也。一事息則一事生,生息之際 無一毫之閒。碩果不食,即為復矣。 久閱事機則機 心生,方其閱時而喜入其趣,則猶物之遺種,未有不 生者也。 天下之事,無一定之理,不進則退,不退則 進。時極道窮,理當必變,惟聖人為能通其變於未窮, 使其不至於極,堯、舜時也。 或謂「賢者好貧賤而惡 富貴,是反人之情也。所以異於人者,以守義安命焉 耳。」 或人惡多事。子曰:「莫非人事也。人而不為,俾誰 為之? 天下之事,苟善處之,雖悔可以成功;不善處 之,雖利反以為害。 人以料事為明,則駸駸乎逆詐 而億不信。」 或問《無妄》之道。子曰:「因事之當然,順理 而應」之。或曰:「聖人制作以利天下,皆造端而非因也」, 豈妄乎?子曰:「因風氣之宜,未嘗先時而開人也。」如不 待時,則一聖人足以盡舉,又何必累聖繼聖而後備。 時乃事之端,聖人隨時而已。 天地之生,萬物之成, 合而後遂。天下國家,至於事為之末,所以不遂者,由 不合也。所以不合者,由有閒也。故閒隔者,天下之大害,聖王之所必去也。 惟篤實可以當大事。 養不 全固者,處事則不精,歷事則不記。 豫,備也。豫,逸也。 事豫備,故逸樂 萬變皆在人耳。其實無一事 一 世之才足以周一世之事,不能大治者,由用之不盡 耳。 禮院關天下之事,得其人則凡舉事可以攷古 而立制因其人,未免隨俗而已。 較事大小,其弊必 至於枉尺直尋。 凡避嫌處事者皆內不足,所為誠 公矣,初何嫌之足避乎? 新法將行,明道言於上曰: 「天下之理,本諸簡易,而行以順道,則事無不成者。故 曰:智者如禹之行水,行其所無事也。捨而行之於險 阻,則不足以言智矣。」自古興治,雖有專任獨決,能就 一時之功者,未聞輔弼之論乖,臣庶「之心戾而能有 為者也。況於施置失宜,沮廢公論,國政異出,名分不 正,用賤陵貴,以不肖治賢者乎!」凡此皆理不克成,而 智者之所不行也。設令由此僥倖就緒,而興利之臣 日進,尚德之風浸衰,非朝廷之福也。今天時未順,地 震連天,人心日益搖動,此陛下所宜仰觀俯察而深 念者也。 至顯莫如事,「至微莫如理」,而事理一致也, 微顯一源也。古之所謂善學,以其能通於此而已。 外事之不知,非患也,人患不能自見耳。 公天下之 事,苟以私意為之,斯不公矣。 閱天下之事,至於無 可疑,亦足樂矣。 官守當事不可以苟免, 籩豆簠 簋,不可用於今之世,風氣然也。不席地而椅桌,不手 飯而匕著,使其宜於世而未有聖人,亦必作之矣。 事以急而敗者,十常七八, 「好疑」者於事未至而疑 端先萌,好周者於事未形而周端先著,皆心之病也。

袁采世範 编辑

《應事》
编辑

「忠信篤敬」,先存其在己者,然後望其在人者。如在己 者未盡,而以責人,人亦以此責我矣。今世之人,能自 省其忠信篤敬者,蓋寡能責人以忠信篤敬者皆然 也。雖然,在我者既盡,在人者亦不必深責。今有人能 盡其在我者,固善矣,乃欲責人之似己,一或不滿吾 意,則疾之已甚,亦非有容德者,祇益貽怨於人耳。 今人有為不善之事,幸其人之不見不聞,安能自肆, 無所畏忌?殊不知人之耳目可掩,神之聰明不可掩。 凡吾之處事,心以為可,心以為是,人雖不知,神已知 之矣。吾之處事,心以為不可,心以為非,人雖不知,神 已知之矣。吾心即神,神即禍福,心不可欺,神亦不可 欺。《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釋者以謂吾 心神之至也,尚不可得而窺測,況不信其神之在左 右,而以厭射之心處之,則亦何所不至哉! 人之處 事,能常悔往事之非,常悔前言之失,常悔往年之未 有知,識其賢德之進,所謂長日加益而人不自知也。 古人謂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者,可不勉哉! 人能忍事,易以習熟,終至於人以非理相加,不可忍 者,亦處之如常,不能忍事亦易。以習熟終至於睚眥 之怨深不足較者,亦至交詈爭訟,期於取勝而後已, 不知其所失甚多。人能有定見,不為客氣所使,則身 心豈不大安寧。

朱子語類 编辑

《處事》
编辑

侍。先生到。唐石待野叟樵夫如待賓客,略無分毫畦 町。某因侍立久之。先生曰:「若勢分相絕,如何使他得 以盡其情?」唐石有社倉,往往支發不時,故彼人來告。 先生云:「救弊之道,在今日極是要嚴,不嚴,如何得實 惠及此等細民?」 聖賢勸人做底,必是人有欠闕處; 戒人莫為底,必是自家占得一分在其閒 《行夫》問: 「為己者,無所為而然。」曰:「有所為者,是為人也。這須是 見得天下之事實是己所當為,非吾性分之外所能 有,然後為之,而無為人之弊耳。且如哭死而哀,非為 生者。今人弔人之喪,若以為亡者平日與吾善厚,真 箇可悼。哭之發於中心,此固出於自然者。又有一般 人欲亡者,家人知我如此而哭者,便不是。」這便是「為 人。」又如人做一件善事,是自家自肯去做,非待人教 自家做,方勉強做,此便不是為人也。

朱子大全集 编辑

《答蔡季通》
编辑

《素患難行乎患難》,吾人平日講之熟矣,今日正要得 力,想為日既久,處之愈安,不以彼此遲速貳其心也。

《答吳伯起》
编辑

今人戚戚不能信命者,固無足道,然謂付之造物,亦 非極摯之語。此處儘要見得分明,便不動心,不可只 靠一言半句,海上單方便以為足,恐事變之來,抵當 不去也。

《答廖子晦》
编辑

「所諭已悉,但事已如此,不若且靜以聽之。」吾人所學, 正要此處呈驗。若看些利害,便不免開口告人,卻與 不學之人何異?向見李先生說,「若大段排遣不去,只 思古人所遭患難,有大不可堪者,持以自比,則亦可 以少安矣。」始者甚卑其說,以為何至如此?後來臨事卻覺有得力處,不可忽也。若閤中不快,亦無可奈何。 「事已至此,已展不縮,已進不退,只得硬著脊梁與他 廝捱,看他如何,自家決定不肯開口告他。若到任滿, 便作對移批書離任,則他許多威風都無使處矣,豈 不快哉!」東坡在湖州被逮時,面無人色,兩足俱軟,幾 不能行,求入與家人訣,而使者不聽。雖伊川先生謫 涪陵時,亦欲入告叔母而不可得。惟「陳了翁被逮,聞 命即行,使人駭之,請其入治行裝,而翁反不聽。奇哉! 奇哉!願子晦勉旃,毋為後人羞也。」此閒有吳伯起者, 不曾講學,後聞陸子靜門人說話,自謂有所解悟,便 能不顧利害。及其作令,纔被對移他邑主簿,卻不肯 行,而百方求免。某嘗笑之,以為何至如此?若對移作 指使,即逐日執杖子「去知府廳前唱喏。若對移作押 錄,即逐日抱文案去知縣案前呈覆。更作耆長壯丁, 亦不妨與他去做,況主簿乎?」吳不能用,竟至憤鬱成 疾而死。當時若放得下,卻未必死。今不免死,而枉陪 了許多下情,所失愈多。雖其臨機失於斷決,亦是平 日欠了持論也。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此夫子所以有取於虞人,而孟子亦發明之。李先生 說「『不忘』二字是活句,須向這裏參取。」愚謂若果識得 此意,辦得此心,則無入而不自得,而彼之權勢威力 亦皆無所施矣。

《答王子合》
编辑

自家持守處固是不可放過。至於應世接物,同異淺 深,豈容固必?但看得破,把得定,自不妨各隨分量應 副將去,何必如此懷不平之心而浪自苦哉!

《答程允夫》
编辑

問:「所謂行事者,內以處己,外以應物,內外俱盡,乃可 無悔。古人所貴於時中者,此也。不然,得於己而失於 物,是亦獨行而已矣。」曰:「處己接物,內外無二,道也。得 於己而失於物者無之,故凡失於物者,皆未得於己 者也。然得謂得此理,失謂失此理,非世俗所謂得失 也。若世俗所謂得失者,則非君子所當論矣。時中之」 說,亦未易言。若如來諭,則是安常習故,同流合汙,小 人無忌憚之中庸,後漢之胡廣是也,豈所謂「時中」者 哉?

文公政訓 编辑

《應事》
编辑

論世事。曰:「須是心度大方,包裹得過,運動得行。」 問: 「應事,心便去了。」曰:「心在此應事,不可謂之出在外。」 問:「事事當理,則不必能容;能容,則必不能事事當理?」 曰:「容只是寬平不狹。如這箇人當殺則殺之理。合當 殺,非是自家不容他。 天下萬事,都是合做底,而今 也不能殺,定合做甚底事。聖賢教人,也不曾殺定教 人如何做?只自家日用閒看甚事來,便做工夫;今日 一樣事來,明日又一樣事來,預定不得。若指定是事 親,而又有事長;指定是事長,而又有事君。只日用閒 看有甚事來,便做工夫?」 問:「作事多始銳而終輟,莫 是只為血氣使?」曰:「雖說要義理之氣,然血氣亦不可 無。《孟子》『氣體之充,但要以義理為主耳』。」 堯卿問:「事 來斷制不下,當何以處之?」曰:「便斷制不得,也著斷制, 不成掉了!」又問:「莫須且隨力量做去?」曰:「也只得隨力 量做去。」又問:「事有至理,有至當,十分處今已看得七 八分,待窮來窮去,熟後自解到那分數足處?」曰:「雖未 能從容,只是熟後自會。只是熟,只是熟。」 胡叔器問: 「每常多有恐懼,何由可免?」曰:「須是自下工夫看此事, 是當恐懼不當恐懼。《遺書》云:『治怒難,治懼亦難。克己 可以治怒,明理可以治懼。若於道理見得了,何懼之 有』?」 或問:「人固欲事事物物理會,然精神有限,不解 一一都理會得。」曰:「固有做不盡底,但立一箇綱程,不 可先自放倒也。須靜著心,實著意,沈潛反覆,終久自 曉得去。」

朱子全書 编辑

《應事》
编辑

有是理,方有這物事。如草木有箇種子,方生出草木。 如人有此心,去做這事,方始成這事。若無此心,如何 會成這事? 多是要求濟事,而不知自身已不立事, 決不能成人自心。若一毫私意未盡,皆足以敗事。如 上有一點黑,下便有一撲黑;上有一毫差,下便有尋 丈差。今若見得十分透徹,待下梢遇事轉移,也只做 得「『五六分。若今便只就第四五著理會下梢如何。 天下事不可顧利害,凡人做事,多要趨利避害,不知 纔有利,必有害。吾雖處得十分利,有害隨在背後,不 如且就理上求之。《孟子》曰:『如以利,則枉尋直尺,而利 亦可為與』。且如臨難致死,義也』。若不明其理而顧利 害,則見危致命者,反不如偷生苟免之人。」可憐石頭 城寧為袁粲死,不作褚淵,生民之秉彝,不可磨滅如 此。 古人臨事所以要回互時,是一般國家大事,係 死生存亡之際,有不可直情徑行處,便要權其輕重 而行之。今則事事用此一向回互,至於「枉尋直尺,而 利亦可為與」,是甚意思! 將天下正大底道理去處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處之,「便私為血氣所使者 只是客氣。惟於性理說話涵泳,自然臨事有別處。 『悔』字難說,既不可常存在胸中以為悔,又不可不悔。 若只說不悔,則今番做錯且休,明番做錯又休,不成 說話。」問:「如何是著中底道理?」曰:「不得不悔,但不可留 滯。既做錯此事,他時更遇此事,或與此事相類,便須 懲戒,不可再做錯」了。 人固有初學未有執守,應事 紛雜,暫於靜處少息,也只是略如此。然做箇人,事至 便著應。如何事至?且說道待自家去靜處,當怒即怒, 當喜即喜,更無定時,只當於此警省。如何是合理,如 何是不合理,如何要將心頓放在閒處,得事父母,便 有事父母許多酬酢;出外應接,便有出外許多酬酢。 或有人勸某當此之時,宜略從時。某答之云:但恐如 草藥煆煉得無性了,救不得病耳。 某看人也須是 剛,雖則是偏,然較之柔不同。《易》以陽剛為君子,陰柔 為小人。若是柔弱不剛之質,少閒都不會振奮,只會 困倒了。 須是慈祥和厚為本。如勇決剛果雖不可 無,然用之有處所。 學者須要有廉隅牆壁,便可「擔 負得大事去。如《子路》,世閒病痛都沒了。『親於其身為 不善』,直是不入此大者立也。」 味道問:「死生是大關 節處,須是日用閒,雖小事亦不放過,一一如此用工 夫,當死之時,方打得透。」曰:「然。」 問:「『膽欲大而心欲小』, 如何?」曰:「膽大是千萬人,吾往處,天下萬物不足以動 其心,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皆是膽大心小,是畏 敬之謂。文王『小心翼翼』,曾子『戰戰兢兢,臨深履薄』是 也。 每常令兒子們做事,只是說箇大綱與他,以為 那小小處置處也易曉,不須說也得。後來有做得不 滿人意處,未有不由那些子說,不要區處處起。」 直 卿勸先生且謝賓客。數月,將息病。先生曰:「天生一箇 人,便須著管天下事。若要不管,須是如楊氏為我方 得。某卻不曾去學得這般學 擇」之勞先生人事之 繁。答曰:「大凡事,只得耐煩做將去,纔起厭心,便不得。 會做事的人,必先度事勢有必可做之理,方去做。 審微於未形,御變於將來,非知道者,孰能 事豫吾 內,事未至而先知其理之謂豫?」 問:「待人接物,隨其 情之厚薄輕重而為酬酢耶?一切不問,而待之以厚 耶?」曰:「知所以處心持己之道,則所以接人待物,自有 準則。 先生愛說『恰好』」二字,云:「凡事自有恰好處。」

《答余國秀》
编辑

某嘗謂「聖人之道,簡易明白,而學者所以處己接物, 大抵以和為貴,故每覺有順從苟且因循之失。然纔 著意舉一二事,又覺有矯枉過正之病。」曰:「既知如此, 便速改之,何問之有?凡事亦自有恰好道理,更精察 之,則無過直之弊矣。」

《與田侍郎》
编辑

吾輩今日事事做不得,只有向裏存心窮理,與外人 無交涉,然亦不免違條礙貫,看來無著力處,只有更 攢近裏面安身立命耳。

《答陳膚仲》
编辑

有本不欲為而卒為之,本欲為而終不能為者,此皆 規模不定,持守不固之驗。凡事從今更宜審細,見得 是當,便立定腳根,斷不移易,如此方立得事。若只如 此輕易浮汎,終何所成!

《答林正卿》
编辑

問:「季通謫居卻能自適,亦甚不易。歸期正不須問旬 呈亦不必求免。如陳了翁曾作諫官,及被謫,猶著白 布衫,繫麻鞋,赴旬呈,朝廷行遣罪人,正欲以此困辱 之。若必求免,是不受君命也;不受君命,不受天命也, 而可乎?」

《答陳安卿》
编辑

問:「君子於其所當怒者,正其盛怒之時,忽有當喜事 來,則如何應?將應怒了而後應喜耶?抑中閒且輟怒, 而應喜喜了,又結斷所怒之事耶?抑當權其輕重也?」 曰:「喜怒迭至,固有輕重,然皆自然而應,不暇權也。但 有所養,則其所應之分數緩急,不失輕重之宜耳。」

問:「貧者舉事,有費財之浩瀚者,不能不計度繁約而 為之裁處,此與《正義》『不謀利』意相妨否?竊恐謀利者, 是做這一事,更不看道理合當如何。只論利便於己, 與不利便於己。得利便則為之,不得則不為。若貧而 費財者,只是目下恐口足不相應,因斟酌裁處而歸 之中,其意自不同否?」曰:「當為而力不及者,量宜處,乃」 是義也。力可為而計費吝惜,則是謀利而非義矣。

陸象山語錄 编辑

《應事》
编辑

朱濟道說:「臨事疑恐做事不得。」陸先生曰:「請尊兄即 今自立正坐拱手,收拾精神,自作主宰,萬物皆備於 我何有欠闕?當惻隱時自然惻隱,當羞惡時自然羞 惡,當寬裕溫柔時自然寬裕溫柔;當發強剛毅時自 然發強剛毅。」

==性理大全==

《立事》
编辑

《張子》曰:「欲事立,須是心立,心不敬則怠惰,事無由立, 況聖人誠立,故事無不立也。道義之功甚大,又極是 尊貴之事。」

和靖尹氏曰:後世人臨事多錯,只為不知道。若知道 了,臨事安得錯? 人有避事欲不為者,曰:「事當為者, 豈可不為?」廢事便是廢人道。《莊子》猶曰:「匿而不可不 為者,事也。」

五峰胡氏曰:「一身之利,無謀也,而利天下者則謀之; 一時之利,無謀也,而利萬世者則謀之。 處己有道, 則行艱難危險之中,無所不利,失其道則有不能堪, 而忿慾興矣,是以君子貴有德也。」

朱子曰:「耳目口鼻之在人,尚各有攸司,況人在天地 閒,自農工商賈等而上之,不知其幾階。其所當盡者, 小大雖異,界限截然本分。當為者一事有闕,便廢天 職。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推是心以盡其職者。此固 為不易之論。但必知夫所處之職,乃天職之自然,而 非出於人為,則各司其職以辦其事,不出於勉強不」 得已之意矣。 世事無緊要底不要做,先去其粗,卻 去其精,磨去一重,又磨一重,天下事都是如此。且如 《中庸》說:「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先且就 睹處與聞處做了,然後就不睹不聞處用功,方能細 密。而今人每每跳過一重做事,睹處與聞處元不曾 有工夫,卻便去不睹不聞處做,可知是做不成,下梢 一齊擔閣。且如屋漏暗室中,工夫如何便做得?須從 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處做起,方得。 且須立箇粗底 根腳,卻正好著細處工夫。今人於無義理底言語盡 說了,無義理底事盡做了。是於粗底根腳猶未立,卻 求深微。縱理會得,干己甚事? 常先難而後易,不然, 則難將至矣。如樂毅用兵,始「嘗懼難,乃心謹畏,不敢 忽易,故戰則雖大國堅城,無不破者。及至勝,則自驕 膽大而恃兵強,因去攻二城,亦攻不下。 作事若顧 利害,其終未有不陷於害也。」 問:「學者講明義理之 外,亦須理會時政。凡事要一一講明,使先有一定之 說,庶他日臨事,不至面牆。」曰:「學者若得胸中義理明, 從此去量度事物」,自然泛應曲當。人若有堯舜許多 聰明,自做得堯舜許多事業。若要一一理會,則事變 無窮,難以逆料,隨機應變,不可預定。今世文人才士, 開口便說國家利害,把筆便述時政得失,終濟得甚 事?只是講明義理,以淑人心,使世閒識義理之人多, 則何患政治之不舉耶? 天下事亦要得危言者亦 要得寬緩者皆不可少。隨其人所見,看其人議論。如 《狄梁公》辭雖緩,意甚懇切;如中邊皆緩,則不可。「翕受 敷施。」「九德咸事」,聖人便如此做。 今人大抵皆先自 立一箇意見。若其性寬大,便只管一向見得一箇寬 大底路;若性嚴毅底人,便只管見得一箇廉介底路。 更不平其心,看事物自有箇合寬大處,合嚴「毅處, 人最不可曉。有人奉身儉,甚充其操,上食槁壤,下飲 黃泉底,卻只愛官職;有人奉身清苦而好色,他只緣 私欲不能克,臨事只見這箇重,都不見別箇了。」或云: 「似此等人,分數勝已下底。」曰:「不得如此說。纔有病便 不好,更不可以分數論。他只愛官職,便弒父與君也 敢。 古人尊貴奉之者愈備,則其養德也愈善。後之 奉養備者,賊之而已矣。 事至於過當,便是偽。 學。 常要親細務,莫令心麤。」 問:「避嫌是否?」曰:「合避,豈可 不避!如『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豈可不避?如『君不 與同姓同車,與異姓同車不同服』,皆是合避處。」 問: 「程子說:『避嫌之事,賢者且不為,況聖人乎?若是有一 項合委曲而不可以直遂者,這不可以為避嫌』。」曰:「自 是道理合如此。如避嫌者,卻是又怕人道如何,這卻 是私意。如十起與不起,便是私,這便是避嫌。只是他 見得這意思,已是大段做工夫,大段會省察了。又如 人遺之千里馬,雖不受後來薦,人未嘗忘之,後亦竟 不薦。不薦自是好,然於心終不忘,便是喫他趨奉意 思不過,這便是私意。又如如今立朝,明知這箇是好 人,當薦舉之;卻緣平日與自家有恩意往來,遂避嫌 不舉他。又如有某人,平日與自家有怨,到得當官,彼 卻有事當治,卻怕人說道因前怨治他,遂休了。如此 等,皆蹉過多了。」 問:「人心不可狹小,其待人接物,胸 中不可先分厚薄,有所別異否?」曰:「惟君子能通天下 之志,故令規模寬闊,使人人各得盡其情,多少快活。 事有不當耐者,豈可全學耐事?學耐事,其弊至於苟 賤不廉 恥有當忍者,有不當忍者。 人須有廉恥。 《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恥便是羞惡之心。人有恥則 能有所不為。今有一樣人,不能安貧自屈,以至立腳 不住,不知廉恥亦何所不至?」因舉呂舍人詩云:「逢人 即有求,所以百事非。」如《論語》必先說:「富與貴是人之 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 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然後說「君子去仁,惡乎成 名!」必先教取舍之際,界限分明,然後可做工夫。不然, 則立腳不定,安能有進?又云:「學者不於富貴貧賤上立定,則是入門便差了也。」人之所以戚戚於貧賤,汲 汲於富貴,只緣不見這箇道理。若見得這箇道理,貧 賤不曾損得,富貴不曾添得。只要知這道理, 學者 當常以志士不忘在溝壑為念,則道義重而計較死 生之心輕矣。況衣食至微末事,不得未必死,亦何用 犯義犯分、役心役志,營營以求之耶?某觀今人因不 能咬菜根,而至於違其本心者眾矣,可不戒哉! 困 厄有輕重,力量有大小,若能一日十二辰點檢自己 念慮動作都是合宜,仰不愧,俯不怍,如此而不幸填 溝壑,喪軀殞命,有不暇恤,只成就得一箇是處。如此 則方寸之閒全是天理,雖遇大困厄,有致命遂志而 已,亦不知有人之是非向背,惟其是而已。 以利害 禍福言之,此是至粗底。此處人都信不及,便講學得, 待如何,亦沒安頓處。今人開口亦解說一飲一啄,自 有分定,及遇小小利害,便生趨避計較之心。古人「刀 鋸在前,鼎鑊在後,視之如無物者,蓋緣只見得這道 理,不見那刀鋸鼎鑊。 身勞而心安者為之,利少而 義多者為之。 惟君子然後知義理之所必」當為,與 義理之必可恃,利害得失既無所入於其心,而其學 又足以應事物之變。是以氣勇謀明,無所懾憚,不幸 蹉跌,死生以之。小人之心,一切反是。 人有此身,便 有所以為人之理,與生俱生,乃天之所賦,而非人力 所能為也。所以凡為人者,只合講明此理而謹守之, 不可昏棄。若乃身外之事,榮悴「休戚,即當一切聽天 命所為而無容心焉。」 問:「事有最難底,奈何?」曰:「亦有 數等:或是外面阻遏做不得,或是裏面紛亂處不去; 亦有一種紛拏時,及纖毫委曲微細處難處,全只在 人自去理會。大概只是要見得道理分明,逐事上自 有一箇道理。《易》曰:『探賾索隱』。賾處不是奧,是紛亂時, 隱是隱奧也,全在探索上。紛亂,是他自紛亂。我若有 一定之見,安能紛亂得!我」 問:「欲窮理而事物紛紜, 未能有灑落處。近惟見得富貴果不可求,貧賤果不 可逃耳。」曰:「此是就命上理會,須更就義上看。當求與 不當求,當避與不當避,更看自家分上。所以求之避 之之心,是欲如何。且其得喪榮辱,與自家義理之得 失利」害,孰為輕重,則當有以處之矣。 大抵事只有 一箇是非,是非既定,卻揀一箇是處行將去,必欲回 互得人人道好,豈有此理!然事之是非,久卻自定。時 下須是在我者無歉,仰不愧,俯不怍,別人道好道惡, 管他。

南軒張氏曰:「義之所在,君子蹈之,如飢之必食,渴之 必飲,不可改也。若一毫私意亂之,則顧瞻牽滯,而卒 失其正矣。」 論伊川說:「子貢貨殖,便生計較。纔計較 便是不受命,只計較便不是。」因言:「人逐日白思量如 何是計較處,纔有計較作為便不是。若都不計較,則 是無所為,如何應事接物?要得不計較,又要得應事 接物」,於此可以涵泳本心。

東萊呂氏曰:「大凡人資質各有利鈍,規模各有大小, 此難以一律齊,須要常不失故家氣味。所向者正,所 存者實,信其所當信,恥其所當恥,持身謙遜而不敢 虛驕,遇事審細而不敢容易。如此則雖所到或遠或 近,要是君子路上人也。」

西山真氏曰:「一事有一事之理,人能安定其心,順其 理以應之,則事既得所,心亦不勞苦擾擾焉。以私心 處之,則事必不得其當,而其心亦無須臾之寧。人徒 知為事之累心,不知乃心之累事也。」

魯齋許氏曰:「凡事物之際有兩件:有由自己的,有不 由自己的。由自己的有義在,不由自己的有命在歸 於義命而已。 世人懷智挾詐,而欲事之善,豈有此 理?必盡去人偽,忠厚純一,然後可善其事。至於死生 禍福,則一歸之天命而已。人謀孔臧,亦可以保天命, 人能攝生,亦可以保神氣。自暴自棄而有凶禍,皆自 取之也, 汲汲焉毋欲速也,循循焉毋敢惰也」,非止 學問如此,日用事為之閒皆當如此,乃能有成。 禍 福榮辱,生死貴賤,如寒暑晝夜相代之理。若以私意 小智妄為迎避,大不可也。 毀不可遽譽,亦不可遽 喜,不可遽怒,亦不可遽處。人須要重厚,待人須要久 遠,顧歲晏如何耳。一時一暫便動搖去,從他做毀譽, 後段便難收拾。 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不虞之 譽,無故而致譽也。無實而得譽,可乎?大譽則大毀至, 小譽則小毀至,必然之理也。惟聖賢得譽,則無所可 毀。大名之下難處,在聖賢則異於是。無難處者,無實 而得名,故難處。名,美器也。造物者忌多取,非忌多取, 忌夫無實而得名者。

薛瑄讀書錄 编辑

《慎動》
编辑

事貴審處。古人謂「天下甚事,不因忙後錯了」,真名言 也。 易簡處事,自無勞擾。 主一則作事不差,纔二 三則動作小事,亦差矣,況大事乎? 嘗見人尋常事 處置得宜者,數數為人言之,陋亦甚矣。古人功滿天 地,德冠人群,視之若無者,分定故也。 應事差錯,由心不專一。 心靜能處事, 暗於事幾而妄為,取咎 之道也。 事合義雖大不懼;不合義,雖小當謹。 凡 事皆能謹於幾微,則不至於差之大矣。 處事不可 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怒。 凡事皆當謹始慮終, 處 事詳審安重。 當事務叢雜之中,吾心當自有所主, 不可因彼之擾擾而遷易也。 處事在己者,只當務 實,若能動人,否則在彼耳,我何容心其閒哉? 沈靜 詳密者能立事,浮躁忽略者反此。 觀《太極圖》得一 靜字,為處事之本, 不觀諸陰陽乎其化,皆以漸而 不驟。人之處事如是,則鮮失矣。 作事只是心安而 已。然須理明則知其可安者安之,理有未明,則以不 當安者為安矣。 一語一默,一坐一行,事無大小,皆 不可苟,處之必盡其方。 事未至先無一物在心,則 事至應之不錯。若事未至,先有三端兩緒在心,則先 自撓雜矣,應事安得不錯乎? 作事快心,必慎其悔, 蓋消息循環,自然之理,持之有道,則雖亢而非滿矣。 處事當沈重詳細堅正,不可輕浮忽略,故《易》多言「利 艱貞」,蓋艱貞則不敢輕忽,而必以正,所以吉也。 因 讀伊川《事狀》,不覺懼生於心,因知天下之事最難處, 見事貴乎理明,處事貴乎心公。理不明則不能辨別 是非,心不公則不能裁度可否。惟理明心公則於事 無所疑惑,而處得其當矣。 庖丁解牛,只是順理。人 處事能順理,即如庖丁無全牛矣。 天地萬事萬物, 各有自然之條理。人之處事,惟順其條理而行,斯無 難處之事矣。 不能深識事幾妄為而中實,亦可恥 也。 人多以快意之事忘卻,道 深以刻薄為戒。每 事當從忠厚, 嘗沈靜,則含蓄義理深而應事有力。 日用閒,纖毫事皆當省察謹慎, 勿以小事而忽之。 大小必求合義。 處大事不宜大厲聲色,付之當然 可也。 應事纔應即休,不可須臾留滯,為心累。 見 理明,則遇事迎刃而解。 常提省此心,勿令昏蔽妄 馳,則處事少錯矣。 近看得處事有二法:知以別可 否,義以決取舍,斯無過舉矣。 「安往而非事,安往而 非道」,人惟當即所遇以為其事,則道無不安矣。苟不 能安於所遇,在此念彼,則不能以道自處,審矣。 處 事識為先,斷,次之 欲,事之合理誠難,但細微處一 一能謹,或少過舉矣。 分外之事,一毫不可與。 《易》 以中正為吉,故處事貴乎中正, 處事不可使人知 恩。 凡作事謹其始,乃所以慮其終,所謂「永終知弊」 是也。不能謹始慮終,乘快作事,後或難收拾,則必有 悔矣。 事纔入手,便當思其發脫, 明理所以處事。 徒明其理而不能處事,則所明之理為無用矣。 處 大事貴乎明而能斷,不明固無以知事之當斷,然明 而不能斷,亦不免於後艱矣。 作事切須謹慎子細, 最不可怠忽疏略。先儒謂前輩作事多周詳,後輩作 事多闊略。余覺有闊略之失。宜謹之 理不外事,惟 於事上求其理。理既明,即以此理處此事,斯得其當 矣。 應事接物,惟在時中 處事,最要妥貼周詳,即 無瑕隙之可議。 事少有處置不得其宜,心即不快。 必皆得宜,心乃快然而足。 應事最當知幾, 見理 熟則處事易, 處事最當熟思緩處,熟思則得其情, 緩處則得其當。 處事當詳審安重,為之以艱難,斷 之以果決,事了即當,若無事者。不可以處得其當而 有自得之心,若然則反為所累矣。 不度事勢之可 否,故妄作 事,最不可輕忽,雖至微至易者,皆當以 慎重處之。 只循理,凡事無不順序, 議論是非易, 行事合理難。 所謂理者,萬事萬物之自然脈絡條 理也。循其脈絡條理而行,本無難事,惟不知順理妄 行,所以崎嶇險阻不勝其難也。 處事既已理,依舊 在此,元不隨去 大事小事,即平平處之,便不至於 駭人視聽矣。 「萬物本諸天,萬事本諸心。」 處事大 宜心平氣和, 處事了不形之於言,尢妙。 人當自 信定,自信明,自信篤,可處大事。 眾曰「然而有不然 者,眾曰『不然而有然者,惟明理者能知之』。」 學者大 患在行不著,習不察,故事理不能合一。處事即求合 理,則行著習察矣。 事事物物皆有理,就事物上明 得理透徹,斯可處事物各得其當矣。 有於一事,心 或不快,遂於別事,處置失宜,此不敬之過也。 安重 深沈者能處大事,輕浮淺率者不能 天下之事,緩 則得,忙則失。先賢謂天下甚事不因忙後錯了,此言 當熟思, 不可因喜而蹉過。當為之事, 萬事差錯, 只是是非顛倒。 心不錯則諸事不錯矣。 論事不 可趨一時之輕重,當思其久而遠者。 處事求是處, 即格物致知之一端。 心術不正,即事事不正。 雖 細事亦當以難處之,不可忽,況大事乎

應事部藝文 编辑

《人事吟》
宋·邵雍
编辑

索鍊無如事,難知莫若人。人情隨手別,事體到頭均。

《措處》
前人
编辑

在未定之時,當難處之地,方事之危疑,見人之措置。

應事部雜錄 编辑

《淮南子繆稱訓》「道至高無上,至深無下,平乎準,直乎 繩,員乎規,方乎矩,包裹宇宙而無表裏,洞同覆載而 無所礙。是故體道者,不哀不樂,不喜不怒,其坐無慮, 其寢無寢,物來而名,事來而應。主者國之心,心治則 百節皆安,心擾則百節皆亂。故其心治者,支體相遺 也;其國治者,君臣相忘也。黃帝曰:『芒芒昧昧,從天之』」 道,與元同氣。故至德者,言同略事同指上下一心,無 岐道旁見者,遏障之於邪,開道之於善,而民鄉方矣。 故《易》曰:「同人于野,利涉大川。」道者,物之所導也。德者, 性之所扶也。仁者,積恩之見證也。義者比於人心而 合於眾適者也。故道滅而德用,德衰而仁義生。故上 世體道而不德,中世守德而弗壞也。末世繩繩乎,唯 恐失仁義。君子非仁義無以生,失仁義則失其所以 生。小人非嗜慾無以活,失嗜慾則失其所以活。故君 子懼失仁義,小人懼失利。觀其所懼,知各殊矣。《易》曰: 「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其施厚 者其報美,其怨大者其禍深。薄施而厚望,畜怨而無 患者,古今未之有也。是故聖人察其所以往,則知其 所以來者。聖人之道,猶中衢而致尊邪?過者斟酌多 少不同,各得其所宜。

《名臣言行錄》:「魏公謂處事不可有心,有心則不自然, 不自然則擾。太原土風喜射,故民閒有弓箭社。琦在 太原,不禁亦不驅,故人情自得,亦可寓兵備於其閒。 後宋相繼政,頗著心處之,下令籍為部伍,仍須用角 弓。太原人貧,素用木弓,自此有賣牛買弓者,人始騷 然矣。此出於有心也。」

呂希哲為人處事,皆有長久之計,求方便之道。只如 病中風,人口不能言,手不能書,而養疾者乃問所欲, 病者既不能答,適足增苦。故公嘗教人每事作一牌 子,如飲食、衣裳、寒熱之類,及常所服藥、常所作事。病 者取牌子以示人,則可減大半之苦。凡公為人處事, 每如是也。

《世範》:「凡人謀事,雖日用至微者,亦須齟齬而難成,或 幾成而敗,既敗而復成,然後其成也永久平寧,無復 後患。若偶然易成,後必有不如意者。造物微幾,不可 測度如此,靜思之則見此理,可以寬懷。」

人舉事至當,而或有非之者,蓋眾心難一,眾口難齊, 此如君子之所以舉事,苟揆之吾心,稽之古訓,詢之 賢者,於理無失,則紛紛之言皆不足卹,亦不必辯。 《法藏碎金錄》:「人多忙中切於辦閒事,我獨閒中切於 辦忙事。」此理可以智識及,不可以言說到。

《晁氏客話》:雖遇冗劇事,處之常優游。因論《易》曰:「常雜 而不厭,若雜而厭,非所以為常。」

永叔曰:「凡處事,但自家踏得田地穩,一任閒言語, 有諸中必施於事,乃為善。」誠甫曰:「君子存其在我者, 物來斯應,何必尋事做?存其在我,應物而未嘗誤,乃 為善也。」

《比事摘錄》:丈夫處世,行己不可不宏,常令我容人,勿 令人容我;寧令人負我,勿令我負人。曹操有「寧負人」 之言,此姦雄之所以逭誅也。陳述古有「當容人」之言, 此先正之所以立訓也。

賢奕人於倉卒患難中處不亂,未必才識了得,必其 胸中器局不凡,素有定力,不然胸中先亂,何以臨事? 古人平日欲涵養器局者此也。

意見道理載在典籍者,一定而有限。天下事千變萬 化,其端無窮,故世之苦讀書者,往往處事有執泥處, 至於作官更歷事變多者,又看得世故太通融而無 執,此皆是偏處。吾人當讀書時,要思量泛應世務,庶 乎臨事不滯;當應事通達無礙時,卻又要思量據著 書本行,如此,方免二者之弊。

《筆疇》:「處事不可撅撅,亦不可孜孜。」孜孜則罷軟無力, 撅撅則粗硬惹禍。和易其身心,謙恭其言語,近恕而 行,則人無怨而躬全矣。

《御龍子膚語》:「心猶井泉也,事猶汲瓴也,瓴大應之以 大,瓴小應之以小,瓴方瓴圓應之以方以圓,非先為 大小方圓以待瓴也。若先為大小方圓以待之,其於 瓴也能有合耶?」

「理在吾心,渾然至一而已。及其應務也,條分縷析而 不窮,非其體用有二也。理之分量,固隨物而各足耳。 理具於心而超於心,故無心而順理,則行無不得,有

心以裁物,則理無不滯
考證
「卒然臨之,應之以常,駭然臨之,應之以定,紛然臨之,

應之以靜。靜定有常,理無不得。其事有兩,可疑而難 決者,則即其勢而參酌之。勢」有重輕,理之從違係焉。 匪勢匪理,任情裁之也,可乎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